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2024-08-18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精选12篇)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2013~2014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 并经监测中心评价有效的ADR 266份, 其中严重ADR 11份, 占报告总数的4.14%, 11例严重ADR均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或危及生命。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11例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严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

在11例发生严重ADR报告中, 女11例;年龄为4个月~78岁, 中位年龄为 (47.2±26.1) 岁。6岁以下儿童及幼儿2例 (18.2%) , 25~50岁5例 (45.5%) , 59岁以上患者4例 (36.4%) 。

2.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11例严重ADR报告中涉及中成药6例, 占54.5%;抗病毒感染药3例, 占27.3%;抗菌药物及祛痰药各1例, 各占9.1%。见表1。

2.3 给药途径与严重ADR的关系

11例严重ADR报告中, 静脉给药8例, 占72.7%;口服给药3例, 占27.3%。

2.4 严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严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免疫系统4例, 占36.4%;肝损害3例, 占27.3%;皮肤及附属器2例, 占18.2%;呼吸系统2例, 占18.2%。见表2。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分布

在11例严重ADR中, 全部为女性患者, 这可能与女性身体耐受性差及敏感性高有关。成年人发生比例较高, 这与该年龄段成年人面对的各种社会压力较大, 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 用药率高有关;而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 影响药物吸收、代谢、消除等过程, 同时老年患者因多种疾病联合用药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机体系统功能尚未成熟和完善, 发生不良反应损害尤为明显[2]。说明ADR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合理用药。

3.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和构成比

在11例严重ADR中, 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6例, 占54.5%。主要原因是因为 (1) 中药制剂成分复杂, 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极易引起过敏反应[3]。 (2) 中药注射剂质量不稳定也是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分特别多, 加上制剂工艺的粗糙简单, 很容易出现大量的杂质和不溶性颗粒, PH值过高或过低均能使某些成分的溶解度降低或溶胶状态被破坏而析出沉淀;生物碱、皂苷、氨基酸等成分也可能因PH值的改变发生氧化、水解、缩合等反应, 从而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或产生气泡、絮状物等现象[4]。 (3) 临床医师用药不规范, 未辨证施治, 药证不符更是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3]。

3.3 给药途径

临床给药途径中, 静脉给药发生率居首位, 占72.7%, 其主要原因: (1) 国内以静脉给药方式普遍, 同时静脉给药基本在医院进行, 便于监测发现; (2) 可能与药物的自身理化性质、注射剂质量、滴速过快等密切相关[5]; (3) 静脉给药途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 无肝脏首过效应, 药物相对浓度高, 药物对机体的刺激迅速而强烈[3]; (4) 静脉滴注对药物质量要求高, 药物本身的p H值、微粒、内毒素、赋形剂等均可能成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诱因[6]。因此, 在进行静脉给药时应加强监护, 仔细观察患者用药情况。

3.4 严重ADR引起的器官系统损伤

寒颤、高热等免疫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占36.4%;肝损害发生率位居第二, 占27.3%;而皮肤瘙痒、红疹等皮肤及附属器发生率次之, 占18.2%;虽呼吸困难、面部及口唇发绀等呼吸系统发生仅2例, 占18.2%。但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 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医师需及时对症处理并严密观察, 以防不良反应给患者原有疾病带来更大的损害或产生新的伤害。

3.5 小结

合理用药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之一。措施: (1) 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应用中成药。使用中药注射剂, 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 辨证施治, 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使用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 严禁混合配伍[7]。 (2) 应根据临床实际, 合理选择药品和给药途径。严格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 以减少ADR的发生。 (3) 全员动员, 全员参与, 对患者用药要做到对症、药证相符, 使用药物观察要仔细, 及时发现可疑不良反应, 并对临床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戴欣, 段金菊, 王清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一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 (6) :836-838.

[2] 余应嘉, 邓燕芳, 王叶茗.我院药品不良反应84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2中) :6-7.

[3] 熊鹏辉, 沈美英, 董淼珍, 等.我院30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8中) :562-563.

[4] 吴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的尴尬[J].健康必读, 2013, 318 (5) :28-29.

[5] 孙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81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2中) :8-9.

[6] 吴世启, 陶阳.我院41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 2011, 8 (3) :3-6.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第2篇

处理程序

为完善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程序,规范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处理工作,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订本程序。

一、本程序适用于我省各级药品不良反应专业监测机构。

二、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接收和发现

1.纸报表:各级监测机构工作人员收到纸报表后应及时分类,查看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2.电子报表:各级监测机构工作人员每个工作日务必登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及时发现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3.审批过程中:审核人员在报表规范化审核过程中、评价人员在分析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三、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审核与提交

1.各级监测机构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接收、审核、提交与评价上报程序,对标注为“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优先审核。

2.各县级监测机构应在发现新的、严重病例报告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提交。

3.各市级监测中心应在各县级监测机构提交病例报告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于初步审核仍不规范的报表、或有必要进一步调查补充完善的报表,市级监测中心可以将报表退回,并督导县级监测机构或基层报告单位尽快完善报表重新提交。

4.死亡病例报告以及有必要进一步调查补充完善的报表,如果在上述时限内无法完成报表的完善和补充,应该在规定时限先将报表提交,同时尽快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以补充报告的形式上报。

四、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评价与审批

1.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收到报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评价并审批提交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死亡和严重病例报告实行双人审核。

初审人员按照评价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后,交由复核人员复核,评价意见一致的,由初审人员负责审批上报。

评价意见不一致的,两名评价人员商议,取得一致后由初审人员负责审批上报。

3.疑难病例或有必要请专家协助评价的,经中心领导同意,请有关专家或召开专家评价会协助评价。4.死亡病例报告经中心领导审阅后,在提交国家中心的同时报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厅。

5.中心定期组织新的、严重病例报告内部分析评价会。分析前一阶段的评价情况,对于疑难病例及评价不一致的病例组织集体讨论。研究探讨有无值得警戒的信号,有无需要重点监测的品种,等等。

五、新的、严重病例报告补充资料的接收和上报 1.各级监测机构和基层报告单位在提交补充报告资料时,应注明原始报表的编码或患者姓名等信息。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交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补充报告资料,审核人员应查找出其原始报告,进行核对、登记。

3.经中心领导审签,以中心便函的形式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警惕红花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 第3篇

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有关红花注射液的病例报告共计3306例,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心率及心律紊乱等。其中严重病例154例,占整体报告4.6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心悸等。

一、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监测数据显示,红花注射液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

典型病例:患者,男,53岁,因高血压病2级伴冠心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红花注射液20 ml,静滴8~10 min后,病人诉手臂发红,心慌难受,立即更换输液为葡萄糖注射液,此时病人面色苍白,出现休克。立即取中凹位,给予肾上腺素注射液0.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给予吸氧,测脉搏微弱,血压测不清。继续给予肾上腺素注射液0.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10 min后症状缓解,1 h后患者恢复正常。

二、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显示,该产品在临床上存在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超剂量用药。历史监测数据显示,严重病例中涉及超说明书规定剂量用药的占17.19%。

三、相关建议

1. 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用药后如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2.建议医生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对本品或含红花的制剂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凝血功能不正常及有眼底出血的糖尿病患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老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用,此类人群使用本品应加强监测;长期使用者应在每疗程间留有间隔时间。

3.建议单独使用本品,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间隔时间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事宜。

4. 建议医护人员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缓慢滴注,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用药开始30 min。如有异常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措施救治患者。

5.建议生产企业完善说明书相关内容,增加不良反应描述,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加强生产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开展相应的安全性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 第4篇

1 头孢菌素各代的作用特点

(1)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氨苄、头孢噻啶、头孢唑林等。主要作用是抗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强。革兰阳性球菌,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包括能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对革兰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是, 对革兰阴性菌, β-内酰胺酶的抑菌力或杀菌力较弱, 所以革兰阴性菌对本代抗生素较易产生耐药性。使用本代头孢菌素还要注意对肾脏的毒性。 (2)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此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相当于或略逊于第一代头孢菌素, 而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为优越, 其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 往往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常可有效。此外,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 部分对厌氧菌高效, 对变形杆菌、部分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对绿脓杆菌、粪链球菌等无效。对肾脏的毒性, 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4) 第四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弱, 不能用于控制金葡菌感染。近年来发现一些新品种如头孢吡肟 (cefepime) 等, 不仅具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性能, 还对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 称第四代头孢菌素。关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划分不仅适用于头孢菌素, 其他一些β-内酰胺抗生素也按此分代。

2 头孢菌素严重的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能够导致患者出现皮疹、荨麻疹、哮喘、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头孢菌素所引发的过敏性休克和青霉素所导致休克反应具有相似性, 两类药物出现不完全交叉过敏情况。通常患者如对青霉素有过敏症状, 则其中10%~30%患者在应用头孢菌素后都会出现过敏现象, 应用头孢菌素后有过敏症状患者绝大部分都会有青霉素敏现象, 需高度要警惕。头孢菌素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 (1) 青霉素过敏和有过敏体质患者需慎用, 有个别患者虽然对青霉素无过敏症状但是换用头孢菌素后会产生过敏现象; (2) 头孢菌素是否需予以皮试, 并未进行统一规定, 可根据产品说明书规定参照执行;皮试结果可依据青霉素皮试规定予以判断; (3) 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后可依据青霉素休克方法处理。

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很多头孢菌素会引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此种药物会抑制胃肠道菌群, 使其出现菌群失调现象, 导致维生素B和K出现缺乏。还会导致二重感染情况, 如假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 特别在应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时情况更为严重。

肝毒性:大部分头孢菌素在大剂量使用时会引发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胆红素值上升。

造血系统毒性:有时应用中会出现白细胞或红细胞量降低、血小板量下降、嗜酸性粒细胞量增加等现象。

肾损害:大部分头孢菌素通过肾进行排泄, 有的会引发血液尿素氮 (BUN) 、血肌酐值增加, 尿量减少, 蛋白尿等。应用头孢他啶能够明显对肾脏造成损害。头孢菌素联合应用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抗生素会导致肾损害趋势严重。

凝血功能障碍:头孢菌素均能够抑制肠道菌群从而出现维生素K, 所有有一定潜在致出血效果。含硫甲基四氮唑侧链类头孢菌素存于体内能够对维生素K循环造成一定干扰, 使得凝血酶原无法顺利合成, 凝血机制受到影响, 出现显著出血倾向。在7位C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集团的头孢菌素有阻抑血小板凝集的功能, 导致出血趋势严重。产生凝血功能障碍与药物应用剂量、疗程长短具有直接相关性。

与乙醇联合应用产生“双硫醒”反应:双硫醒会对乙醛脱氢酶产生抑制作用, 导致饮酒者体内乙醛有一定蓄积作用从而有不良反应应用在戒酒中。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类头孢菌素和双硫醒具有相似功能。联合应用乙醇, 会导致体内乙醇蓄积出现“醉酒状”。

3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要点

(1) 头孢菌素类药物注射前做皮试, 参照说明书要求。主要因为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力。 (2)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药物之间交叉过敏发生发生率3%~8%, , 因此, 为了预防“万一”, 在使用头孢菌素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 青霉素过敏者, 慎用头孢菌素;如有青霉素严重过敏者, 禁用头孢菌素[5]。 (3) 头孢菌素皮试卫生部无规定、也无国内外标准[5]。所以头孢菌素皮试无参考意义, 护士必须加强巡视, 密切进行输液过程中的严密观察, 如有反应立即处置。 (4) 患者大多能承受, 常可继续用药。口服给药可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 餐后服药常可缓解反应, 但吸收率大多有所降低。静脉给药偶因药物刺激会引起静脉炎, 故药液浓度不能过高, 滴速也不宜过快。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3%, 明显低于青霉素。且反应程度也低。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斑丘疹伴瘙痒, 有时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绝大多数过敏反应具有自限性, 停药后可自行缓解[6]。

4 结论

总之, 应根据细菌感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尤其是第四代头孢菌素不要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以免产生耐药性。

摘要: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目前, 已有四代产品, 应用十分广泛。临床发现,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存在7种常见不良反应。本文将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严重的不良反应进行重点阐述。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抗菌药

参考文献

[1]尹维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31 (8) :41-42.

[2]师桂英, 张然.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9) :18-20.

[3]杨海峰, 张芬.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外医疗, 2008, 20 (26) :23-24.

[4]范铭.头孢菌素致16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0, 16 (5) :38-40.

[5]杨学平.我院19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3 (3) :21.

药物不良反应试卷 第5篇

单位名称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概念是什么?(C)

A、不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B、不合格的药品在错误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C、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D、合格的药品在错误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什么是新的ADR?(C)

A、患者用药后出现了医生以前没见过的不良反应

B、患者用药后出现了患者以前未出现过的不良反应

C、患者用药后出现了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D、患者用药后出现了《临床用药须知》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3、以下哪些情况属于严重ADR(多选)?(ABCDE)A、引起死亡

B、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C、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D、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E、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4、ADR与药品不良事件(ADE)有什么关系?(C)

A、ADR和ADE的定义是一样的

B、ADE肯定是ADR,但ADR不一定是ADE

C、ADR肯定是ADE,但ADE不一定是ADR

D、ADR与ADE没有任何关系

5、如果您是某单位的ADR负责人,当发现ADR后,您将会向哪些部门报告?(多选)(ABC)

A、所属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所属辖区卫生局

C、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D、其他部门

6、新的和严重的ADR的报告时限是什么?(B)

A、10日

B、15日

C、20日

D、25日

E、不知道

7、发生死亡病例的ADR的报告时限是什么?(A)

A、及时

B、10日

C、15日

D、20日

E、不知道

8、ADR报告内容和统计资料可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的依据吗?(B)

A、能

B、不能

C、说不清

9、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有哪些情形,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或警告甚至罚款?(多选)(ABCDE)

A、无专兼职人员负责ADR监测工作

B、未按要求报告ADR

C、发现ADR匿而不报

D、隐瞒ADR资料

E、未按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

F、ADR报告填写欠完整、准确

10、省级ADR检测中心职责有哪些?(多选)(ABCD)

A、ADR资料收集、核实、评价

B、反馈

C、上报

D、其他有关工作

11、患者用药后发生ADR是否属于医疗事故?(B)

A、是

B、不是

C、不知道

12、下列哪些药品会导致不良反应?(E)

A、化学药品

B、中药

C、生物药品

D、诊断试剂

E、以上全是

13、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不良反应?(多选)(BDE)

A、质量不合格品

B、药品杂质

C、使用方法不当

D、药品性质

E、患者自身体质

14、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副作用是一回事吗?(B)

A、是

B、不是

C、没有考虑过

15、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是同一概念吗?(B)

A、是

B、不是

C、没有考虑过

16、您认为谁应该报告不良反应?(多选)(ABC)

A、医疗机构

B、生产企业

C、经营企业

D、患者本人

E、任何人

F、其他

17、药品出现严重安全性问题时,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多选)(ABCD)

A、发布公告

B、暂控

C、从市场撤出 D、修改说明书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第6篇

【关键词】注射用炎琥宁;严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099-01

1病例情况

患者,男,6个月,体重11kg。因发热、哭闹、咽喉红肿于2014年10月31日8∶30分来院就诊。查体:T 38.5℃,P 140次/min,R 45次/min。诊断为:上呼道感染。当日9∶30分根据医嘱开始接受注射用炎琥宁(国药准字H50021627,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14500912)0.1g+5%葡萄糖注射液(国药准字,37020776,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批号:3C14062204) 100lm静脉点滴 qd治疗,至11月2日9∶23分滴注过程中出现寒颤、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神志不清、T 40.5℃, P 200次/min, R 60次/min。疑为药品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按医嘱予以吸氧,更换输液通道,心电监护,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3mg静滴,异丙嗪注射液10mg肌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滴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送入监护室,心电监护显示P 190~200次/min,SPO2 94%,请儿内一科会诊,予以生理盐水快速静滴350ml/h。至10∶20患儿无寒战,口唇红润,自行排尿1次,心电监护示心率180次/min,SPO2 96%,病情趋平稳,予以营养心肌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次日患儿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观察与治疗。

2讨论

注射用炎琥宁为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胃肠道感染,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有关注射用炎琥宁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日渐增加[2-4]。目前,炎琥宁上市后观察到不良反应有:①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瘙痒、斑丘疹,甚至呼吸困难、水肿、过敏性休克,多在首次用药后出现;②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也有肝功能损害报道;③血液系统反应:可见血细胞、血小板减少、紫癜等;④制热原样反应:可见寒战、高热、甚至头晕、胸闷、心悸、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5]。该病例出现的年龄小,连续使用3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少见。此不良反应可能与新生儿、婴幼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特别是婴幼儿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容易产生过高的游离血药浓度;新生、婴幼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和儿童年龄越小,肾功能愈不完善,可使药物排泄减慢,造成机体内药物浓度升高[6]。注射用炎琥宁在较低PH值的溶液环境下会出现絮状物,故配液等过程中应尽量不要和偏酸性的药物配伍,或被偏酸性的药物污染,导致本药物稳定性下降[7]。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辨证论治,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及疗程用药,切忌超量或延长使用。询问过敏史,对过敏性体质特别是有过敏史的患者慎用或禁用。注意静脉滴注速度,开始静脉滴注时,尤其是第一次用药的时候,以缓慢滴注为宜,一旦怀疑为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抢救和治疗。最好单独使用本药,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曾平,刘臻.炎琥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2008,19(23):1801-1802.

[2]張秀玲.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36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1):2312-2313.

[3]杨玉玲,蔡蕤,王利霞.27例我院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与临床,2012,7(9):70-74.

[4]周丽芳,张咏梅,张先明.12例炎琥宁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572-1573.

[5]张秀玲.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36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1):2312-2313.

[6]沈刚.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8-29.

[7]陈霞.注射用炎琥宁稳定性探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8):93-97.

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分析 第7篇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严重不良反应

近年来,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迅速发展, 有诸多新型药物在临床中应用, 使诸多患者受益明显。目前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高达数百种[1], 但多数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性药物, 在凋亡肿瘤细胞时, 也会给人体正常组织和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对人体重要器官, 如肝、肾、心、肺等器官带来一定毒性作用, 严重者甚至死亡[2]。因此本文对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以此提高用药监测,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 年9 月~2015 年9 月收集的320 例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资料, 其中男196 例, 女124 例。

1. 2 方法对320 例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通过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报告进行有效分析, 根据患者基本资料、药物种类、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具体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分类统计, 并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3]对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具体分析严重不良反应。

2 结果

2. 1 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分布分析中老年患者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 其中年龄>40 岁患者占78.8%。见表1。

2. 2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30 min 121 例, 占37.8% ;30 min~2 h 57 例, 占17.8% ;2~12 h 32 例, 占10.0% ;12~24 h 52 例, 占16.3% ;>24 h 58例, 占18.1%。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24 h内, 占81.9%。

2. 3 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分析患者中, 198 例患者通过静脉滴注给药, 占61.9% ;104 例患者口服给药, 占32.5% ;8例患者静脉注射给药, 占2.5% ;4 例患者肌内注射给药, 占1.3% ;2 例患者动脉给药, 占0.6% ;1 例患者皮下给药, 占0.3% ;3 例患者鞘内给药, 占0.9%。

2. 4 抗肿瘤药物具体种类分析患者用药方面, 其他抗肿瘤药物134 例, 占41.9%, 包括奥沙利铂、顺铂、卡铂、培美曲塞、利妥昔单抗等;抗代谢药物72 例, 占22.5%, 包括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阿糖胞苷、替吉奥、甲氨蝶呤;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64 例, 占20.0%, 包括多西他赛、长春地辛、紫杉醇、长春瑞滨、伊立替康、替尼泊苷等;抗肿瘤抗生素31 例, 占9.7%, 包括多柔比星、阿柔比星、表柔比星、伊达比星等;烷化剂11 例, 占3.4%, 包括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中药8 例, 占2.5%, 包括康莱特注射液、参芪扶正等。

2.5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不良反应具体表现, 血液系统154例, 占48.1%, 包括骨髓抑制、出凝血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消化系统81例, 占25.3%, 包括肝功能异常、便秘、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溃疡、便秘、食欲减退等;34例皮肤及附件组织, 占10.6%, 包括皮疹、红色丘疹、红斑、皮肤瘙痒、周身和颜面浮肿、皮肤色素沉着、口唇脓肿等;局部反应18例, 占5.6%, 包括静脉炎、注射部位疼痛、血管发红;神经系统14例, 占4.4%, 包括头痛、发热、寒战、畏寒、手足麻木、下肢疼痛、头晕、舌尖麻木等;心血管系统12例, 占3.8%, 包括心慌、高血压、异常心电图、心动过速、气促等;泌尿系统2例, 占0.6%, 包括血尿、出血性膀胱炎;1例肌肉骨骼系统, 占0.3%, 包括关节痛、肌痛、腰背痛、骨痛等;4例呼吸系统, 占1.3%, 包括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气促、咳嗽等症状。

2. 6 严重不良反应程度分级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 以骨髓抑制、出血、呼吸困难、胸闷、肝功能损伤、血尿等严重不良反应为主, 危及患者生命, 此类患者需立即停药并进行有效处理。

2. 7 转归320例抗肿瘤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经及时发现, 停药后, 积极有效处理, 其中治愈174 例, 占54.4% ;好转141 例, 占44.1% ;5 例患者留有后遗症, 占1.6%。

3 讨论

在对抗肿瘤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分析中, 不良反应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 其中年龄>40 岁患者占78.8%。中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降低, 免疫功能减退, 身体耐受力差, 易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对于中老年患者, 需重视用药监测力度, 需谨慎给药, 根据患者个体性差异, 注意个性化给药, 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4], 以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静脉滴注给药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方式, 原因主要是抗肿瘤药物通过静脉给药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体内药物蓄积等, 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24 h内, 应密切监测, 注意给药后情况, 对静脉滴注患者, 密切关注, 并加强输液配伍禁忌, 严格操作, 并适当控制给药速度[5], 以此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抗肿瘤药物神经毒性作用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 尤其是重度神经毒性反应, 需及时减少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 并使用相应药物治疗, 如维生素B1、B6等[6], 对出现严重皮肤反应患者, 需及时停药, 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 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给药情况存在一定关系, 临床需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积极预防, 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 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一萱, 张士勇.我院250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安徽医药, 2011, 15 (1) :115-117.

[2]张艳华, 刘红.抗肿瘤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与防治.药品评价, 2010, 7 (12) :40-42.

[3]崔琪, 闫素英.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 (8) :654-657.

[4]王丹青, 王红静.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4) :253-256.

[5]瞿美霞, 徐金中.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与防治.医药导报, 2010, 29 (3) :394-396.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第8篇

朱海英, 朱晓华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48 (2008) 10C-2796-01

注射用细辛脑 (曾用名:α-细辛脑注射剂) , 化学名称为2, 4, 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 是中药石菖蒲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认为, 细辛脑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 缓解支气管痉挛而起到平喘作用;对咳嗽中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增强气管微纤毛运动, 减少纤毛与黏痰之间的黏合吸附, 使浓痰变稀, 降低痰液黏滞, 易于咳出;有类似氨茶碱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能提高大脑皮质的电刺激阈, 抑制电刺激的突触传导及癫痫性电的扩散。适应证包括成人和儿童细菌性肺炎、肺内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肺癌以及感冒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 在临床各科室有广泛的应用。此药说明书上载有的不良反应为“少数人可产生轻微副反应, 如口干、头晕、恶心、胃不适、心慌及便秘等, 罕见休克”。

2008年1—2008年7月我院儿童输液室在应用细辛脑静脉输注过程中, 发生10例严重不良反应, 患儿均为5岁以上, 其中4例为5岁, 3例为6岁, 1例为7岁, 2例为8岁。不良反应症状出现在应用细辛脑后10 min~15 min, 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嘴唇发绀、短时意识反应迟钝并伴出冷汗等现象, 而血压则无明显改变。因反应均发生在年龄较大患儿, 而婴幼儿未出现过类似反应病例, 根据细辛脑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考虑患儿体内该受体随生长发育而逐步分布完善的原因, 当药物进入人体后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故临床主张该药物应用于婴幼儿。现将10例患儿的抢救及护理汇报如下。

1 一般护理

迅速将患儿转移至抢救室, 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 给予氧气吸入, 流量

28例穿透性膈肌损伤病人的急救及护理

李爱霞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48 (2008) 10C-2796-02

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穿透性膈肌损伤28例, 经及时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现将急救经验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病人, 男26例, 女2例;年龄18岁~65岁, 平均38岁;刀刺伤24例, 牛角伤4例, 均为盲管伤;伤口在右胸4例, 左胸16例, 腹部8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24 h内手术治疗并痊愈出院;并发术后脓胸1例, 肠粘连2例, 切口感染3例, 肋软骨炎1例。

2 急救与护理

2.1 术前急救病人入院后护士应全面了解伤情, 及时通知医

6 L/min~8 L/min;立即停止静脉输注细辛脑, 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输液维持静脉通道, 包括输液器全部更换, 避免及减少该药物继续进入体内;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应用, 如地塞米松加入输液中滴注或异丙嗪肌肉注射, 用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专人护理, 给予心电监护, 注意观察患儿呼吸、脉搏、面色及其他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密切配合急救。

2心理护理

由于家长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 情绪激动, 所以在抢救的同时, 安抚及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各项急救措施要及时、有序, 并适时讲解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 使家长能理解并配合治疗, 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再让家长补足急救药品, 避免引起医患冲突。

3转诊留察及善后处理

患儿经抢救后病情稳定, 要求留院观察24 h, 护士专人护送至观察室, 确保安全。协助家长退药, 处理好善后问题。

以上10例由细辛脑静脉输注引起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症状较严重, 经急救症状均在30 min内得到缓解, 无一例出现病情加重。家长情绪也平稳过渡, 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另外, 由医师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送临床药物基地, 作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收稿日期:2008-08-25)

生, 迅速测量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及呼吸, 观察病人面色、意识, 询问受伤经过, 初步判断受伤程度和重点部位, 即以胸腔为主, 以配合医生作相应处理。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以及时补充血容量。穿透性膈肌损伤多为复合伤, 常伴有休克。补充足够的血容量是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穿透性膈肌伤由于有膈疝发生, 常可导致通气功能障碍, 引起进行性呼吸困难。病人入院后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及时吸痰, 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 防止窒息。给予氧气吸入3 L/min~5 L/min, 改善缺氧状态。做好术前准备, 为手术争取时间。及时手术治疗是治愈穿透性膈肌损伤、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途径。护士应迅速为病人插好尿管、胃管、备足血液, 备好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术前休克基本纠正的, 护士应陪同病人作胸片检查, 这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胸片提示的17例气胸和6例不宜搬动而有明显血气胸体征并严重休克的伤者均做了胸腔闭式引流术, 改善了呼吸功能, 为剖腹手术准备了好的条件。

2.2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阮守清.1例细辛脑过敏反应的急救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2006 (4) :52.

[2]刘利平.中药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防治[J].安徽医药, 2001 (4) :35.

[3]姚丹, 陈卫东.α-细辛脑的临床应用进展[J].安徽医药, 2005 (7) :82.

[4]吴嘉瑞, 梁秉中, 张冰.中药不良反应再认识[J].中国药物警戒, 2006 (1) :25.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第9篇

1 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1.1 我国抗菌药物品种分析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主要包括五大类八个品种, 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量最为频繁。见表1。

1.2 抗菌药物利用情况

根据相关规定, 可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是因为药物利用指数 (DUI) 具有片面性, 对抗菌药物使用有相应的规定, 但是这并不能保障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并且增强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抗菌药物应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如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污染面积大、患者重要器官受到污染、植入异物、患者年龄较大以及患者本身的免疫机能缺陷等情况, 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医师需要计算药物的DUI值, 数值越接近1则表示用药合理, 偏离1为用药不合理。

1.3 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种类

主要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两种药物引起的, 其中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最多, 而由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据次位。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重最大, 主要是因其带有耐青霉素酶、抗菌作用强、疗效好、毒性低等优点, 被较多的应用在治疗中。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具有脂溶性特点, 从而增多不良反应的情况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分析药物使用的搭配禁忌,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施药途径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 而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次数最多, 由于静脉注射给药会使得药物直接进入患者的血液中, 加上患者的血药浓度高, 因其药理作用引起较为强烈的不良反应;还可能有由于毒素、输液配伍不当、滴速过快等方面的原因。其中还有肌内注射施药和口服。

1.4 抗菌药物盲目联合其他药物

二联用药所占比例较重, 三联用药所占比例较轻。很多的抗菌药物联合其他相同药效的药物一起使用, 例如会出现替硝唑片联合阿莫西林片使用、罗红霉素片联合克林霉素针使用, 但是药效相似的药物会引起不良反应, 耐药性交叉等, 不仅仅造成了药品的浪费, 还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因此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 应该注重药物的用药起点、给药时间、用药的持续时间, 这样既能保证药物药效的发挥, 又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达到治疗目标, 保证治疗疗效。

1.5 过长的抗菌药物用药时间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 手术伤口感染预防时间应该控制在1~2 d内[1]。因为手术完毕之后, 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有效的改善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容易产生急性耐药菌株。所以, 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不应持续, 在临床上认为, 患者如果在手术完毕的48 h之内并未发生感染, 则无需持续用药。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48 h,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并不能改善术后感染。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影响着药效, 正确的给药时间能够保障药物浓度。但是, 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师不清楚给药时间的重要性, 在术前2 h前给药的占比例的低, 更多的是在术后给药, 但是术后给药无法保障药物的浓度。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2], 在手术之前的0.5~2.0 h前给药, 或在患者进行麻醉之前给药, 能够保障治疗疗效。

1.6 抗菌药物的出现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 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皮炎、皮疹、荨麻疹、痉痒、斑丘疹等;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具体的临床症状为恶心、腹痛、腹泻、腹胀、食欲减退、呕吐、消化不良, 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不需要停药;而心血管的不良反应, 主要是表现有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 头孢噻肟静脉滴注可能会出现心悸等不良症状。

2 讨论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既会导致抗菌类药物失去药效, 又可能促进细菌的耐药性, 从而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 可能造成严重的不合理用药事件, 影响医师和医院的声誉, 更严重的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由上述内容可知, 需要对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进行分析, 对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 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监管和不良反应的检测, 加强抗菌药学指导以及病原学的监控, 并且要开展有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危害的宣传、咨询等, 患者要按照医师的建议用药, 不可私自用药, 严格控制药物治疗时间, 降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理按照抗菌药物的特点分配治疗, 才能使抗菌类药物起到杀菌的效果[4]。同时要预防出现二次感染和耐药性情况的发生, 药物的选用以及剂量的把控起到关键的作用;还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用药, 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通过对分析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 进而分析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和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种类、施药途径等方面的资料。其中发现性别差异不大, 有不良反应患者年龄18~60岁的所占总比最多, 主要是因为该年龄阶段的患者使用较多的抗菌药物, 大部分的患者免疫力应答能力也较强, 可做减少此类药物的使用的预防措施, 特别是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应谨慎用药。因此临床应该严格规范抗菌药物用药标准, 同时加强用药培训, 督促医生学习相关知识, 并引导其提高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促使其自觉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并且, 医院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细化处方管理制度的要求, 严禁医生根据临床经验乱开药、多开药, 敦促医生和调剂药师认真落实要求。医院定期对门诊用药情况进行审查, 及时公布不合理用药现象, 并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应惩罚或批评, 以有效规范抗菌类药物的用药情况[5]。护理人员的输液或给药过程中必须加强防范, 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如觉得抗菌药物过量则可以告知医师, 多个医师一起商讨用药的合理剂量, 合理处理相关事件。

参考文献

[1]张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探讨.中国处方药, 2016, 8 (21) :46-47.

[2]王维忠, 马莹, 张馨.4例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药学分析.中国药业, 2013, 11 (16) :94-96.

[3]景丽敏.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及其防治.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1 (35) :374-375.

[4]林雄霞.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9) :36-37.

氨茶碱严重不良反应1例 第10篇

患者女64岁反复咳痰喘30余年, 心悸气短九年, 复发并加重2天就诊于社区门诊。已诊为肺心病, 心衰,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本次就诊患者因咳嗽, 黄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 呼吸困难, 混合性, 不能平卧, 表情淡漠, 谵妄失语, 睡眠颠倒。有全身水肿。入院前2h除抗炎、强心等治疗外, 氨茶碱注射液0.25g静脉推注, 疗效差。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过敏。有数年的吸烟史。T:38.8℃, P:116次/分, R:26次/分BP:160/95mmHg。肥胖体质, 神志欠清, 重度发绀, 颈静脉怒张, 桶胸, 肺气肿征, 右肺下野叩浊实, 双肺听诊均可闻及水泡音。心界向左扩大, 心率:138次/分, 律不齐-房颤体征, P2>A2, 剑突下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肝肿大, 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四肢水肿, 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心电图:肺性P波, 电轴右偏, 顺钟向转位, 胸部正位片:肺动脉段高度6mm;超声心电图:右室流出道内径38mm;右心室内径26mm。心脏彩超:肺动脉压:78mmHg, 心包积液。血气分析:PaO2 41mmHg, PaCO268mmHg。pH 5.8;K+2.6mmol/L;诊断:慢性呼吸功能衰竭, Ⅱ型;肺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慢性肺心病, 心功能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病并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 (喘息型) ;心律失常:房颤;治疗:持续低流量吸氧、生命指征监测。积极控制感染: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呼吸兴奋剂、纠正水电酸碱失衡;25%葡萄糖注射液20mL+氨茶碱注射液0.25g, 静推, 10分钟推完;并接点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氨茶碱注射液0.5g, 15~20滴/分。患者出现烦躁不安, 恶心呕吐。立即停止静点氨茶碱注射液。苯巴比妥0.15g, 立即静注, 0.3g入液静点;患者又出现全身肌肉颤抖, 呼吸急促、全身肌肉痉挛, 四肢强直, 抽搐昏迷、血压升高后随之下降, 患者呼吸停止, 心音消失, 脉搏触不到, 血压测不出。心电监测显示心律失常-室颤, 立即用200J能量除颤, 心律未恢复, 再以250J能量除颤, 肾上腺素1mg, 静脉注射, 心律恢复, 5min后再重复给药一次。其后与相应治疗, 心率恢复正常。经一周治疗, 患者出院。

2 讨论

本患的死亡发生突然、迅速, 临床少见。根据当时能引起如此严重反应的只能是药物, 却只有氨茶碱中毒具有能起如此严重反应。氨茶碱为常用平喘药, 茶碱与乙二胺的混合物。属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拮抗腺苷的产生;刺激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强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力, 消除呼吸肌的疲劳。有松弛平滑肌、减少呼吸肌的疲劳、增强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及胆管平滑肌, 中枢神经兴奋作用[1]。本患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与下列因素有关:氨茶碱使用剂量大, 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给药速度快 (血浓度>25μg/mL) , 给药方法错误:静推后不需要接点维持;与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呼吸中枢兴奋剂同用增加了中毒的危险性;没有兼顾到患者的具体病情如低血钾、房颤。中毒后的抢救措施欠妥, 如无眼底检查是否有脑血管痉挛;医生的综合素质、技术水平;护士把关不严。患者的个体差异也有关;

怎样避免此类事件发生?首先尽快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危险人群如儿童、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尽可能避免使用;严格掌握使用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速度;避免与能增加氨茶碱中毒潜在危险性的药物同用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呼吸中枢兴奋剂、强心甙类、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等;定期监测氨茶碱的血药浓度, 静脉给药36小时后或口服1-2周监测患者茶碱血浆浓度危重症每日或间日监测1次, 门诊患者每周1次[2];患有心脏病、低血压、甲亢者禁用。中毒后应按急性中毒处置。惊厥用苯巴比妥钠、非慢性阻肺患者给予β阻滞剂治疗、禁用肾上腺素、咖啡[3]。

摘要:到目前为止, 氨茶碱仍是临床常用的平喘药, 有强心利尿、解痉平喘、兴奋中枢。它的副作用亦较多, 却治疗剂量与中毒非常接近。它的毒副作用因人而异, 尤其老年人及儿童, 更易中毒, 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静脉注射速度过快, 剂量过大, 浓度过高时, 可强烈兴奋神经中枢和心脏, 呼吸频率增快, 碱中毒, 全身肌肉颤抖, 抽搐昏迷。心率增快, 各种心律失常, 血压下降, 甚至死亡。临床上患者的个体差异、剂量不宜掌握等因素, 造成了该药易中毒, 甚至死亡。本文报道1例氨茶碱急性中毒, 以警示人们, 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做到准确无误, 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出现或降低到最小限度。尤为当前, 因用药不当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急性,氨茶碱,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43.

[2]朱元玉, 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62-566.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第11篇

他汀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1.肝脏毒性: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使用高剂量他汀药物时,肝毒性反应增加。

2.肌肉毒性:患者出现肌痛、肌无力或痉挛,血肌酸磷酸激酶增高,出现横纹肌溶解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更多,伴有尿发红,继而出现肾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他汀类药物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

1.7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体型瘦小、酗酒、多系统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艾滋病、神经肌肉疾病、心律不齐者。

2.与贝特类降脂药联用,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罗红霉素联用,与抗真菌药等联用时。

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1.用药前应详细了解全身多种同时存在的疾病和血脂水平,使用合适的他汀类药物用量,从较小剂量开始。用药4~6周后复查血脂并调整剂量。有些人不管血胆固醇水平高低,一开始就用高剂量,以致反应增多或血脂水平降得过低。

2.医生在用药前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肝脏、肌肉毒性,一旦出现肌痛、肌无力时应及时找医生评估。

警惕丙硫氧嘧啶的严重不良反应 第12篇

丙硫氧嘧啶是一种硫代酰胺类药物, 能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从而阻断甲状腺激素生成, 主要用于治疗成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目前, 我国批准的丙硫氧嘧啶均为片剂。

201 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共收到丙硫氧嘧啶不良反应报告43 2例, 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9 9例, 严重不良反应按系统分类排名前两位的依次是肝胆系统损害以及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异常, 合计占总例次数的71.5%。此外, 还收到5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 (ANCA) 相关性血管炎的报告。

上一篇:时刻资源下一篇:木工机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