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原则

2024-07-25

企业财务管理原则(精选12篇)

企业财务管理原则 第1篇

亦可简称为财务主体。它既是财权的拥有者, 自然就是理财活动的发起者和操纵者。

1、企业财务主体的基本特征

(1) 经济性。

企业的财务活动不是置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之外, 而是包含在这一过程之中, 同企业的供、产、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财务活动的这种经济性, 决定了企业财务主体也具有经济性。无论企业财务主体采取任何组织形式, 都必须内含经济功能, 追求财务管理的目标。

(2) 独立性。

企业财务主体必须是一独立的所有权主体或财产权主体, 必须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

(3) 经济实体的主导性。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 尽管由于企业产权结构不同, 企业财务主体会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但是,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所有权权能的日趋分离, 企业作为自身财务活动的主体, 其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2、财务管理主体的确定

确定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依据, 主要是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合伙和公司三种形式。当企业采取独资这种组织形式时, 所有权和经营权或所以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合二为一的;当企业采取合伙这种组织形式是, 尽管其企业或所有者不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群体, 但是其经营主要是由这个群体中的一个人来组织的。当然, 重要经营决策是由业主共同作出的, 因此所有权和经营主体也基本上是合二为一的。所以, 在采取独资和合伙这两种形式的企业中, 由于其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的不可分性, 因而其财务主体就是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的合二为一。

企业一旦采取公司这种组织形式, 其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就发生了分离。此时,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就只有表现为经营主体, 其财务主体也就被分属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方面。属于所有者方面的财务主体, 是宏观层上的财务主体。而属于经营者方面的财务主体, 则是微观层次上的财物主体。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后, 其微观财务主体应从两个层次去加以分析。

一方面, 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角度去研究, 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应具有整体性。在我国, 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基础, 是建立现代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其根本途径是使国有企业的资产人格化, 即实现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 并加以人格化。出资者所有权是指出资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对出资者所有权的理解, 要把握两点: (1) 出资者所有权是一种终究性的归属权, 出资者一旦把资金投入企业, 便成为企业长期占有的永久性资本, 在企业存续期间, 除依法转让外, 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 (2) 出资者的所有权的核心是收益权, 出资者所有权是一种终究性的归属权, 所以只要投入的资金能够带来较大的收益, 出资者的愿望便得到实现, 其所有权便最终得到了实现。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对所有者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是财权。企业的财权包括筹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定价权、工资奖金分配权等。

3、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 企业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1) 、一会计为轴心的财务管理机构。以会计为轴心的财务管理部门, 就是没有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把它作为会计部门的一部分, 这种模式一般适合规模比较小的企业。 (2) 、与会计部门并行的财务机构。与会计部门并行的财务机构, 就是将财务管理职能和会计职能相分离, 分别由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来实施。 (3) 、公司型财务管理机构。就是通常所说的财务公司。在财务公司内部除了设立从事财务活动的业务部门外, 还要设立一般公司都有的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的结构与职能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类似。财务公司一般设立于集团公司或跨国公司内部。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都是由多个自独立的企业组成的, 与之相适应, 财务管理机构也应采用法人组织形式;采用法人组织形式也有利于履行对外进行筹资和投资的职责。

二、财务管理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所应遵循的规则, 也是辨别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要很好的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1、依法理财原则。

就是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法规,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做好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正确地贯彻这一原则, 有利于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 维护各方面的利益, 为企业理财创造良好的环境。

2、收益与风险均衡原则。

就是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不能只顾收益, 忘记了风险, 而必须对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 就其收益性和风险性加以全面分析, 作出权衡, 以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正确贯彻这一原则, 有利于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3、经济效益原则。

就是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科学管理, 减少资金占用, 控制资金耗费, 迅速收回资金, 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正确处理成本费用与产销数量、服务质量的关系, 把眼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公司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正确地贯彻这一原则, 有利于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发展。

4、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就是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着眼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合理分配收益, 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使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利益顺利实现。正确贯彻这一原则, 有利于企业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 为使财务活动顺利开展、财务目标顺利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5、平衡原则。

管理企业必须原则大于一切 第2篇

早晨,公司规定九点钟上班。小张、小李、小刘都按时到岗。可是小王却十点半才到。试问,小张、小李、小刘三个人的心理会平衡吗?一定不会。如果经理找要求小王按公司规定缴纳迟到罚款50元。这说明经理的心中是有原则的。那么,小张、小李、小刘三个人就一定会感到心理平衡。这就是维护公理,维护平衡。当然,如果小王能过主动缴纳迟到罚款说明向往心目中是有原则的。究竟员工心目中有没有原则在于企业对员工的教育。

一家企业有很多制度,甚至有的企业制度可以用本或套来计算。但是真正能百分之百执行制度员工的又有多少呢?为什么执行不下去呢?是因为很多人太多太多的借口,

员工为什么会有很多借口呢?是因为他们心目中根本没有原则。企业制度是为了维护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平衡的。企业制度是为了保证企业能过拿出结果与客户交换。这是市场规律。但是,很多员工忘记了或者跟没考虑过。如果肆意违反制度,破坏原则的话会使企业不能拿出很好的结果与客户交换。如果企业不能与客户交换结果的话,那么企业必死无疑。如果企业倒闭了一定会使很多人失业。其实,这些人都是无辜的。是因为那些少数人破坏原则才导致的结果。

一家企业会有很多制度。但是有再多的制度也不会涵盖所有的问题。那么,员工处在制度的盲区因该何去何从呢?员工因该以原则为衡量标准,来解决问题。

如果,一位总经理临时代替库管工作。这时总经理应该按什么标准工作呢?一定按照裤管制度工作。因为制度大于总经理。

企业工会管理如何突出人本原则 第3篇

关键词:工会;人本原则;发展;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一、综述

新时代,“以人为本”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工会工作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理论的创新来推动工作的创新。我国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多次提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众所周知,人民是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企业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对于基层工会组织而言,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作用,才能促进工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工会管理突出人本原则的重要性

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最大限度地组织职工投身改革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工会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切实把工会工作放到全局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部署,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实践表明,工会组织越壮大,作用发挥越充分,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越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越有保障。

(一)人本原则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

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主体。和谐的企业需要每个职工的参与,所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充分理解职工、尊重职工、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

(二)人本原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宗旨

工会组织的一切行为、主张都是为职工服务。工会组织以人为本的前提就是以职工的需求为前提,研究不同职工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满足这些不同需求。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促进职工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互协调,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本原则是增强工会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职工是企业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一个企业若想做大做强,必须凝聚所有职工的力量,而工会组织就是凝聚这股力量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组织要把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并竭力促进职工的个人发展。当职工在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就会对企业产生依赖和信任,从而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

三、企业工会管理突出人本原则如何实行

(一)切实加强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工会组织应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深入落实职工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坚持完善职代会制度,积极组织职工参政议政,形成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开放机制,并通过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改革。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组织是职工的娘家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和神圣使命,工会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维护职能来开展。所谓维权就是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知情权、参与权、学习权、发展权、健康权等等。凡是涉及到职工群众利益的事,工会都应该参与、监督、实施。同时,工会组织应本着“职工利益无小事”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为职工谋福利,为职工办实事。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代言人,当遇到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时要挺身而出,敢说敢做。在平时的工作中,工会组织应注重各项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职工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手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工会要始终把握文化阵地的方向,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的力量。工会应开展集娱乐性、群众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缓解职工的工作压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把职工的业余生活引导到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使职工的愿景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创造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企为家”的和谐氛围。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放人,从需求上满足人,从而全面发展人。一个企业不是依靠某一个人支撑起来的,它需要凝聚一个群体的力量,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能相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而形成工作的合力。作为工会组织,应该真正以职工发展需求为核心,把职工的疾苦放在心上,以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作为组织者(领导者),应该信任职工,善待职工,理解职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以及职工的个人发展等方面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满足职工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搭建职工发展平台

工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着力构建多元化、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培训体系。善待职工并不仅仅是改善他们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更要关注职工的长远发展,不仅要授职工以“鱼”,更要授职工以“渔”。一方面,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等活动,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提高职工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积极为职工提供在岗学习、在岗培训的机会,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意义、原则和特点 第4篇

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括诸多内容和要素, 这些内容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决定和影响企业管理过程的有效运作。细致划分这些内容和要素, 可以划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四个方面。每个层面都独立运作, 但又离不开其他三个层面的支持。其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其他层面正常有效运作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财务管理作支撑, 企业管理就很难实现正常运作, 更遑论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具体而言, 财务管理就是财务管理主体借助和利用一定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式, 对企业经营管理运作过程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全面控制, 旨在规范企业运作过程及构成环节, 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 财务管理是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有效体现, 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 实施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企业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日渐激烈, 企业面临的财务关系和资金运动将更加复杂。为了保持企业财务关系的有序稳定, 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健康发展, 必须要按照一定原则进行财务管理。

1. 收益与风险均衡原则。

随着地区之间经济往来的日渐频繁, 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明显, 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开始涌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转轨、文化形态转变交织并进、催化互动, 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社会发展快速化、经济发展加速化、企业竞争激烈化、经济关系复杂化的态势不断趋于明显, 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 各种市场风险和不稳定的因素随之产生, 极易造成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稳定, 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麻烦和压力。市场经济发展的纵深化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冷静面对和有效适应各种环境风险, 这些风险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 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环境的, 外部环境主要指市场风险, 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风险, 内部环境主要指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诱发的生存发展风险。内外环境风险的存在及其对企业生存发展的负向影响, 要求企业必须正视并能够有效化解风险。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 就要求企业对每项财务活动都要进行全面分析, 着重分析其收益性和风险性, 并采取有效措施弱化风险, 提高收益。

2. 利益协调原则。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 企业主体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所有者、决策者、员工、消费者等。虽然经营者、管理者和所有者在一些情况下属于同一主体, 但这并不否认企业主体涉及层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企业利益统一的背景下, 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 代表不同的利益倾向。所以, 企业是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有机体。不同利益群体的得失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心态和价值取向, 甚至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无序混乱。一些主体在利益失衡的格局中越来越难以理性化地把握自身的位置。这些都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考虑和顾及的主要方面。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利益主体较为广泛, 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彼此制约, 共同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正常运作。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要重点协调债权人与债务人、所有者与经营者、企业与员工、投资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关系。

3. 突出重点原则。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较为复杂, 需要管

理主体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管理主体可以根据财务管理的全面情况, 根据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进行排列组合。对于多数企业而言, 在各个发展时期, 全面系统地查找财务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是有效开展财务管理的首要前提, 必须综合分析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内外环境要素。根据分析结果, 判断管理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重要内容就是财务管理过程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次要内容就是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暂缓的方面。这样, 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哪些是需要马上解决的、需要着重考虑的, 哪些是可以暂缓的、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 从而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特别是把各种因素相互关联和对应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分析, 为财务管理的科学决策和全面规划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目前, 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是企业实现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这又有赖于企业产品的适销对路和服务的优质高效。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越适应市场需求, 就越能够获得发展机会, 其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就越能获得提高。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重点要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上, 着力发现和培育新的产品市场, 确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 制定销售策略, 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4. 前瞻性原则。

财务管理要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实施、评价和优化的实际情况, 合理制订计划, 紧扣企业发展走向, 卓有成效地开展相关活动。从目标层面上看, 财务管理主要是为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这些信息大致分为“判断导向”和“发展导向”两种类型, 判断导向的评价强调的重点是过去的绩效, 为判断哪些方面应该纠正和如何有效地衡量已实施的财务管理提供基础。而发展导向的评价更加关注的是改进未来的绩效, 确保绩效预期清晰明确, 识别通过相关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方面修正和调整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改进现有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方略, 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和水平。

5. 收支平衡原则。

收支平衡是企业资金实现有效运转的基础, 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现实中, 多数企业将收支平衡视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持收支平衡。但是, 也有一些企业忽视收支平衡, 出现了企业资金收不抵支的情况, 不仅造成了企业资金周转的中断或者停滞, 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有序稳定, 使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甚至有的企业因此而面临衰退、瓦解的风险, 或者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这正是基于此, 保持收支平衡被提升为战略管理的高度加以重视。在此背景下, 企业就需要广开财源, 严格控制支出, 节约工作成本, 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及时调整资金周转, 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 财务管理逐渐形成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这些特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决定和反应财务管理的本质。尽管不同的企业之间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 但是综合性、票流与物流分开性、效益性和均衡性仍是多数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1. 综合性。

综合性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特点, 尤其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更能够体现出综合性特征, 这也是由大型企业业务的综合性所决定的。例如, 连锁企业总部会对其所属的各个门店的财务状态进行统一核算与管理,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会设置区域性分部, 区域性分部对区域各分店进行财务核算, 企业总部再对区域性分总部进行财务核算。企业统一核算具有多层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包括采购贷款的支付结算、销售贷款的结算、企业资金的筹集、企业资金的调配等。企业下属的各销售门店通常不设有专职的财务人员, 区域总部统一对各销售门店进行核算。现实中, 一些企业的销售门店与企业总部不在同一区域, 各销售门店可以直接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区域性总部要按照总部要求定期汇报区域各销售门店的经营状态、财务情况以及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2. 票流与物流相分开。

统一性表现为企业总部的统一核算, 也表现为企业统一进货和统一配送。企业之所以要统一核算、统一进货和统一配送, 其原因就在于企业要保持原材料、产品、服务的高质量, 切实保证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由于企业实现统一核算、统一进货和统一配送, 所以企业的票流与物流是相互分开的, 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必须与进货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和配合。现实中, 企业的财务部门在支付进货的货款时, 就需要对进货部门转来的税票和签字凭证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对进货部门提供的税票和签字凭证不进行细致核对, 就会造成企业资金的流失, 进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 效益性原则。

企业效益是一个综合概念, 主要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组成, 其中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首要效益, 它反应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和水平, 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持续性。社会效益是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就是其社会效益的实现过程, 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生态效益是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企业效益, 企业在追求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中, 必须要树立生态意识,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企业效益的总体水平, 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实现。可以说, 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就是企业效益实现的过程。

4. 均衡性原则。

企业利润是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就需要按照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结合各部门具体情况, 按照地位平等、利益均衡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各部门也应该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渐激烈, 企业外部环境越来越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如何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成为摆在企业面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过程中, 企业逐渐发现加强财务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然而要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合理把握财务管理的特点。

关键词:财务管理,意义,原则,特点,企业

参考文献

[1]肖国云.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企业财务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5篇

财务制度是指用来规范企业与各相关方面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准则及办法的总和。那么企业在制订财务制度时是根据哪些原则呢?详情请看企业财务制度的原则介绍,仅供参阅。

设计企业财务制度时,应以下列基本原则作指导: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将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财务制度中去。

(1)所设计的企业财务制度,必须符合《公司法》、《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财务制度等财经法规的要求。

(2)所设计的企业财务制度,必须与国家有关法规相协调。

2.财务管理与财务规律相结合原则

(1)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它管理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共同制约和共同影响的,其对象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2)财务管理行为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财务制度的设计应注重财务管理的系统性和财务管理的规律性,使财务制度用系统的观点来考查财务活动,并体现财务管理者的意志、愿望、目的和动机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有机结合,使财务管理能充分认识、掌握和驾驭财务规律。

3.适应性原则

(1)企业财务制度设计既要遵循国家的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国家赋予企业的理财自主权,企业应在其财务制度中具体化,凡是可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

(2)应特别指出的是,在制定企业财务制度时,切忌盲目照抄照搬。由于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可能通用,只能借鉴吸收而不能简单模仿。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制定的企业财务制度必然适应性弱、指导性差,甚至将企业的财务工作引入歧途,导致事倍功半。

4.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企业财务活动涉及面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大,企业财务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财务关系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财务制度的制定体现财务管理权、责、利的结合,即首先赋予适应的管理权限,并按照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

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原则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整合;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管理实践;原则

0.引言

管理整合或整合管理一直是我们多年来在思索、研究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管理三维结构角度引起的,管理活动是三者的有机融合,缺少哪一维管理都是残缺的。而现实中三者的融合与衔接并不理想,突出表现在管理理论供给和实践需求常常脱节,管理技术在理性和实践的含量上出现失衡,并出现短缺现象;二是近几年对管理学传统的主流“板块理论”的质疑:无论是哪种“板块理论”,都是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将本来作为“一体”可“完整”的管理分割成有联系或无联系的各个管理部分,如何使各个管理部分重新整合为一体,恢复管理的原貌应该成为理论界探讨的重要使命;三是从实践的角度,管理离散继续存在与管理整合成为潮流的管理现象并存。

1.管理整合的基本原则

对管理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遵循如下五个基本原则:

1.1一致性原则

管理整合的对象之间、每一个整合对象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尽管内容和性质各不相同,但整合要建立在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所谓一致性,是由管理的目的性决定的。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创造盈余的组织目标,这里的盈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盈余。各类管理整合必须建立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再实现整合。如果不一致,那么很难实现成功的整合,管理的每一个方面仍会继续固守自己的阵地,这样管理结构的三个维度很难实现有效衔接,管理的各个部分仍会继续被支离、组织内部管理离散的现象还会持续。

1.2系统性原则

组织及管理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管理整合过程中应该做系统思考,不能只从局部考虑问题。比如,就管理结构而言,如果单独从管理理论或管理技术或管理实践的一个维度考虑问题,都会影响管理整合的品质与深度。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正是系统地对管理三个维度进行了有效整合,表现在大学、咨询公司和企业的结合上。再比如,企业对自身战略重新调整后,需要对组织结构、业务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绩效管理体系,甚至销售渠道管理体系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使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适应新战略。很多企业改革的失败,就是违反了组织整合的系统思考逻辑。

1.3依据性原则

依据性原则,是指管理整合要有依据。管理整合有两个依据:理论依据和实际依据。理论依据是管理的三维结构理论和管理三个基本属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是各类管理整合的基本理论依据。所谓实际依据,是指管理整合要根据整合对象和内容的自身进行,忽视这一点会使管理整合失败。比如以管理理论研究为主的商学院和以管理实践为主的企业,在管理整合中其思维和方法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很多企业在整合中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最后蒙受很大损失。如实达电脑由于忽略了自身的管理基础,全面引入麦肯锡公司所提供的管理整合方案后导致企业效率严重下滑。

1.4创新性原则

管理整合,本质上是管理变革或管理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整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创新的原则。如果整合没有带来管理和业务及组织的创新和突破,那么管理整合就不能算作成功,甚至是失败。因为如果没带来创新,在整合过程中已投入了整合的资源和成本,这会减少组织的收益,许多引入咨询不成功的企业就是这样。概括地说,整合不能够带来管理机制和运行结构上的变化,就是不成功的整合。

1.5过程性原则

管理整合是一系列动态的过程,只要组织存在它就没有终点;企图通过一次整合就能实现全部目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此外,管理整合的过程性还表现在一系列计划、组织、实施和反馈控制的过程。

2.管理整合的基本思路

2.1管理结构整合的基本思路

2.1.1三个维度和三个动力群体互动渗入

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每一个维度都要吸收其他两个维度的合理内核,三个维度所对应的动力群体要实时了解和把握其他维度的动态和需求,使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在各个维度间存在。管理理论研究者要时刻跟踪管理实践的快速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形式将新管理理论和思想传播到管理实践和咨询实践中去,同时要善于运用管理技术分析实践中的问题。企业家和管理人员要善于从管理理论中吸收理性的思想来指导实践,避免排斥或漠视理论的现象。管理运行中,要善于运用已有的管理技术及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技术;要敢于把具有一般规律的管理经验及时总结和升华到理论层面,向社会传播———这不但是对管理理论或技术的贡獻,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传播独特、先进的管理经验已成为世界上优秀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和拓展市场的普遍做法,如GE、丰田、通用汽车、微软、麦当劳、海尔等,几乎每一个跨国公司都至少有一本书写自身发展和优势的著作。世界500强的美国默克公司以《价值观与梦想:默克百年》一书在全球市场上进一步树立了优秀形象,微软公司以《未来之路》和《未来时速》两本书将其推向了巅峰等。咨询师不能仅仅以管理技术、调查访谈和千姿百态的图表从事顾问活动,还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思维视野,同时不要以了解众多行业的众多企业自居,从而对管理实践的丰富性和变化性置之不理。

2.1.2分工、特色与融合

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尽管需要融合,但三个维度毕竟互不相同,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管理理论研究者注重管理规律的研究和发现,咨询师注重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企业家和管理者则注重管理系统的运行和绩效,企图让每一个群体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另两个群体工作之中,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处理好管理三个维度的分工与融合的关系,要明确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在三个维度中分布不是完全均衡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科学性分布依次降低、艺术性分布依次增长,而技术性则均衡分布。

2.2管理学板块分工整合的基本思路

和其他整合相比,管理学板块分工整合难度最大。因为来自人类的有限理性和精力,从实践上看一个部门及其成员不可能完成从计划到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流程再造(BPR)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学板块分工在管理实践上的整合,它彻底否定分工的思想。从对管理理性认知和管理实践的一体化趋势上看,我们必须努力实现这一整合。从理论上讲,供应链管理将主流的板块理论所造成的管理各个部分合为一体,管理分工板块在供应链中实现了整合,还管理以本来面貌,同时使管理的三个维度实现了统一: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蕴含于业务流程管理实践当中,如精益生产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制造系统的融合, ERP、SCM、CRM等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便是管理整合的具体形式。未来彻底实现板块分工整合必然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发展为前提的。从实践角度看,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为了确保达成共同目标,企业各部门之间必须加强沟通与协作,消除供应链内各部门之间、各业务环节之间的目标冲突。从管理目标来看,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过程。

2.3组织内部管理整合的基本思路

2.3.1以组织战略与核心价值作为整合的纲领战略是组织的行动纲领,是组织运行和发展的依据

核心价值是管理哲学和组织文化的核心,渗透到组织运营的各环节。组织整合作为一种优化和创新活动,必须以战略和价值作为整合的指南。

整合内部组织,必须使整合的体系与组织的战略保持一致。比如,如果企业战略定位在价格竞争,就得确定低成本政策贯彻于企业的整体,而非只有在制造生产的部分。服务、行销,任何政策都必须符合低成本的原则,因为成本是积少成多,这是最基本的。从战略出发,有两种整合思路:在既定战略下的整合,或在新的战略下的整合。前者的理念和目标是变得更好,后者的理念和目标是变得更加不同———实质是所讲的营运效率管理模式和战略竞争型管理模式。但这两种思路不是矛盾的,营运效率管理战略下的整合是战略竞争管理下整合的基础,即变得更好是变得更加不同的基础。由于营运效率管理模式不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组织内部整合应该以变得更加不同和新的战略管理模式为主要思路。

组织核心价值及文化,影响着组织行为和组织变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组织整合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因素和组织成员和运营的承受能力,因为整合不是破坏原来的运营体系、不是降低效率,而是相反。当然,如果企业的核心价值及文化,已不合时宜或成为管理整合与企业发展的障碍,那么就需要对价值及文化进行根本的创新,为组织内部的管理整合创造精神环境。

2.3.2整合必须是各个环节的系统整合上

企业财务管理原则 第7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层管理,原则,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各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也逐步由资产经营为主转变为资本经营为主,率先进入财务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完善财务分层管理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完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机制需要了解的问题

财务分层的实质在于财权的合理配置以形成有效的财权流。以实物资产、货币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表现的财务资源,其内核实际上是企业的财权,财务资源配置的过程就是财权流动的过程,而财务关系的变化既是财权流流动的标识也是财权得以流动的载体。因此,理清企业财权流流动的过程,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企业的财务本质。

考虑财权本身具备的基本层次,企业财权可分为终极财权与法人财权。其中,终极财权是对企业所有者而言,是所有者基于对企业进行投资而获得的权利,其主要表现为剩余索取权;而法人财权则针对企业法人而言,其源于终极财权但又相对独立于终极财权,这种财权主要体现为公司控制权,而且可以根据委托代理链构成作进一步分割和委托。就横向关系而言,每一层次的财权又可以分设成多项权能和内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材料认为财务分层概念可以总结如下:

(1)财务分层管理的客观基础是法人财务权的确立和运行。

(2)现代企业财务分为三个层次,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所有者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股东大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董事长和总经理,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财务经理、财务人员。

(3)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因为,所有者财务在企业以法人形式存在,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财务经理财务注重日常财务管理,是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经营者财务才是企业财务的精髓,经营者财务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特点。

二、完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机制的原则

1、明确财务主体的一元性

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理论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财务主体一元性与多元性的思考,企业是否存在多个财务主体?多元财务主体的出现是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行为的新特征?笔者认多元财务主体,容易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行为的错位与混乱,企业的财务主体应该是唯一的,原因在于:第一,财务主体的属性决定了财务主体的一元性。财务主体是指进行资本投放并获取收益的经济实体。第二,财权的取得并独立化是一个组织能否成为财务主体的根本条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具有独立的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拥有完整独立的财权,满足成为财务主体的根本条件。

2、逐层配置财权的原则

将财权在内部各理财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分割和配置 (即所谓财务治理) 是企业对财权的一种安排机制,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能有效避免侵权和越权行为的发生,是财务分层管理机制能否发挥功能的关键环节。

3、责、权、利对等原则

财权在企业内部各理财主体之间进行分割和配置,必须遵循责、权、利对等的原则。责任是中心、财权是前提和保证、利益是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既要根据理财主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提供相应的、必要的财权保障,又要根据所分配到的财权要求理财主体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同时相对等的经济利益是确保理财主体认真履行其财务义务与责任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

4. 企业财务治理与组织结构相协调的原则

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与自身经营情况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企业财务治理与组织结构类型应保持协调一致,即不同的组织结构类型决定了不同的财权配置模式。采用直线制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企业,由于组织关系简明、便于统一指挥等原因,经营者一般会保留分配到的大部分财权,财务经理的财务自主权小;采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企业,经营者拥有企业总体财务战略决策权,各事业部财务经理也相应拥有比较完整的事业部财务战略决策权和日常财务事项决策权。

三、完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机制的对策

1、授权任免制度

授权任免制度是实现财务分层管理机制的保证和基础,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集团公司及其财务总部处于支配地位,子公司的财务领导体制采取何种形式,子公司的财务领导采取何种方式任免,哪些财务管理权限集中于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哪些财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都应通过授权任免制度做出明确规定。

2、财务管理工作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具体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存货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分析、考核制度,财务检查及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监测及规避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等若干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财务分层管理实现自我决策、自我调节、风险防范及规避等的重要保证。

3、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

精神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日德式公司对代理人的激励多以荣誉、地位、使命感等精神激励为主,他们的经营绩效仍然值得称道。就目前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应重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代理人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公司与社会的成就感、得到公司与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从而激发他们认真履行财权的潜能和热情。

4、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

企业集团为了发挥集团的整体组合优势,统一各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应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使企业集团总部得到全面、及时的财务成本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对各成员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祝涛.完善上市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机制的原则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07 (5)

[2]、李晨.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J].企业论坛, 2004 (5)

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意义原则和策略 第8篇

一、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意义

市场营销危机是由于企业落后或错误的市场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及营销策略的失误, 而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出现的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甚至丧失, 企业品牌形象受到消费者质疑的一系列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事件或情况。企业市场营销危机存在不可预期性, 对于现代企业, 尤其是上市企业, 任何不利的市场信息都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企业以巨大的打击。随着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及快速化, 企业发生的营销危机将迅猛的传播开来, 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然而, 营销危机对企业来说不可避免, 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利的情形, 而企业针对市场营销危机所进行的动态处理过程及各项规划决策就是营销危机管理。其目的是消除或降低市场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威胁。企业实施营销危机管理, 可使企业营销战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保证了企业营销战略的正确实施。同时, 企业制定了正确的营销战略, 还须有适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管理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企业经营的预期效果, 而营销危机管理则可保证营销管理和策略的顺利实施。此外, 实施营销危机管理可以在企业发生危机时维护企业形象, 使企业“转危为机”, 反而提升了企业形象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二、企业营销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 产品问题。

一般来说, 在市场流通中, 企业的产品出现了危及消费者人身或财产安全的问题都归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通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有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产品中掺杂、掺假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一旦被曝光, 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谅解, 企业必将面临严重危机。如报道过的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雇人在4S店门前砸豪车等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会面临的严重市场信任危机。

2. 诚信问题。

现代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 钻法律的空子, 再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给企业的经营取巧、不规范运作提供了操作空间。再有服务态度问题、对消费者言行不一致等问题都将导致企业品牌和信誉下降, 从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

3. 经营问题。

受企业战略决策及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市场经营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市场效果。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商品采购和销售严重脱节、决策失误、与经销商价值取向差异等方面问题都将导致企业营销危机, 其主要体现在合作危机、财务危机和人力资源危机等三方面。

4. 公关问题。

企业一旦出现环境污染、罢工、生产性意外、组织内人员贪污腐化等问题时, 如对这些危机事件处理不当, 将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使企业声誉蒙羞。

三、企业营销危机管理原则

1. 主动性原则。

营销危机一旦发生, 公众首先要看到企业的态度。这时企业要及时了解事实真相并公布, 勇于主动承认自身的过失, 不推卸责任, 竭力弥补各方损失, 主动解决问题, 树立企业健康形象。

2. 诚意性原则。

企业在处理由自身原因导致的营销危机时, 在与公众的接触过程中, 必须有十足的诚意, 端正态度, 不要强词夺理, 以防公众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反感。在与公众心理沟通的时候, 积极做到化敌为友, 共同探索有利于企业公众双方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化解危机, 甚至变不利为有利, 再次赢得企业良好的形象和生存发展的机会。

3. 快速性原则。

企业应对市场营销危机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发生营销危机的第一时间, 能够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 并立马展开调查。事实一旦调查清楚, 及时向公众进行说明, 获得公众的谅解。及时对受害公众进行安抚, 快速处理相关事宜。

4. 反思性原则。

营销危机的发生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经验, 不论成功或失败, 企业应及时、认真总结反思结果, 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加强对危机的预测和重视, 以利于企业今后营销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企业营销危机管理对策

1. 树立企业营销危机管理意识。

营销危机管理与市场营销一样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要牢固地树立营销危机意识, 企业员工要有危机感和科学的危机观。企业要加大员工对营销危机的认识程度, 搞好企业外联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内部沟通工作, 从高层管理者到一般员工都要树立抵御营销危机的意识, 并把营销危机的预防作为企业日常工作的构成部分。

2. 构建企业营销危机预防机制。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危机, 而不是处理危机时的出色表现。危机预防机制对于企业减少危机损害、降低危机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危险可能发生出现不利苗头时, 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患于未然是企业对危机处理的最佳理想状态。建立危机预防机制, 要及时收集各种相关信息, 准确了解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公众对企业的态度、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及竞争对手的评价, 帮助企业提高对营销危机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3. 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沟通是解决营销危机的有效手段, 贯穿于危机处理的全过程。有效的沟通可能化危机为转机, 反之亦然。企业要加强外部沟通, 特别是与媒体的沟通。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媒体的声音起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企业要真诚地与媒体沟通合作, 尊重媒体, 主动及时地为媒体提供相关信息, 避免不利于危机处理或有损企业形象的负面报道出现。对于不实报道, 企业也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澄清。最好是设立新闻发言人, 专门负责接受媒体采访, 及时将危机的处理进展通过媒体告知社会公众。面对受害公众, 企业要主动与公众沟通, 诚恳地表明歉意, 积极处理好受害公众的善后事宜。同时, 还要加强与企业内部员工和相关利益团体的沟通, 取得他们的信任, 与企业同舟共济, 为营销危机处理提供坚实的后备保障。

4.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在竞争日益加剧、危机无处不在的今天, 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 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履行《产品质量法》中对产品的要求, 确实保障在市场上流通的是合格的产品。其次, 创建符合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人、塑造人, 把员工和企业战略伙伴紧密团结起来, 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他们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形成命运共同体。再其次, 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企业负责, 体现出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原则探究 第9篇

一、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专业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文化, 这一概念本身是术语高层次的管理理念的。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精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活力, 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工作必须要认真。针对性强、政策性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特点,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以高度负责认真的态度来做,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应该疏忽大意。二是要明确目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发展目标来逐步开展政治工作。要以企业目标完成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来检验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追求最大效益。要把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经营生产中的实际效果。三是要高标准要求。企业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的, 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工作, 要把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作为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方式, 落实精细化管理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

二、满足员工的精神理想需求

企业员工应具有一点精神, 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就很容易被打趴下, 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平常具体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加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要增强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认同, 要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使命感。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 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好企业文化的落地执行工作, 要把员工的理想、奋斗目标与企业宗旨、信念以及目标融为一体。使得企业不仅是员工谋取生存的场所, 更是实现自身价值观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 使得员工和企业能够形成命运共同体。

三、要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当作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两者是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既要坚持物质刺激同时也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物质利益的引导, 思想政治工作将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将会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相反,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物质刺激, 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走向歧途。管理部门应该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要关心职工疾苦, 要多做一些得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此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坚持社会目标同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提供结合起来。要贴近企业职工的现实生活, 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尽量减少说大话空话, 要确保所讲道理具有操作性。这样做有助于保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四、企业领导应该起带头模范作用

在企业基层领导的一言一行对员工具有示范作用。为了有效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 要作党的路线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做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领导班子的建设尤为重要。领导班子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今后工作过程中领导班子内部应该首先加强作风建设, 要选择那些公道正派、自省自律以及廉洁奉公的员工作为领导干部。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以及感染力。领导干部在对待功名利禄上应该具有无我精神, 而在对待事业工作上则应该具有忘我精神。要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别人做到的, 自己先要做到。这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更有说服力。要真正起带头模范作用,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 加强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加强管理的措施。今后还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得军.当前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对策探讨[J].新西部, 2013 (5) .

企业财务管理原则 第10篇

(一) 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与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 是指风险管理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 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与妥善处理损失的过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管理科学, 具有管理学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职能, 同时又具有独特功能。风险管理的特点有:

1.风险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

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等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因素、风险源与损失。风险管理的对象具有专门性, 这也是决定了风险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

2.风险管理的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件, 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管理实践一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因此, 风险管理对于减少企业财产损失、提升产品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是一项全面性的管理。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反映了企业对风险因素、风险源, 损失不确定性的理解、衡量与管理决策。如果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处理缺乏全面性, 只处理某一方面的风险隐患, 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隐患, 其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旧可能失败。

(二)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识别财务风险、衡量风险、评价财务管理风险与采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特例, 具有一般风险管理不具有的一些特点:

1.企业财产损失

企业财务所面临的基本财产风险包括财产的物质性损失, 以及额外费用支出。

2.企业经营损失

企业经营财务风险包括因财产损失而引起的收入损失、营业中断损失, 以及额外费用支出等。

3.企业财务人员损失。

因过失损害他人利益引起的企业责任损失等

►►二、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与控制的原则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认识明确之后那么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因此只有清楚认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实践工作中也就能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 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由此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

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有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 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 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

(二) 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

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与利息, 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 这些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 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 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 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 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 增大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

营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 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不同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因素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增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总之, 上述前两个原因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它们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后面两个原因虽然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间接原因, 但是一旦发生, 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由此需要制定如下风险控制的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风险均衡原则要求集团不能只追求收益, 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 企业进行的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 要全面分析其收益性与安全性, 按照风险与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 趋利避害, 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限度承担的原则

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但必须正确及时地识别风险, 控制风险, 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 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超前预警, 有效规避的原则

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与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 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4.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

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要在企业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策略

(一) 进行多角经营, 分散投资风险

将企业筹集来的资金投放于多个项目, 这样就能使各个盈利与亏损程度不同的投资项目互相弥补, 减少风险。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这种防范方法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的谨慎行事。

(二) 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由于企业某项投资活动, 如: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项目周期长、成本高, 使企业实现的经营成果虽然比较好, 但是资金却紧张, 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的恶化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

因此,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实时监控企业财务状况, 及时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政策, 及时收回各种款项, 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 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对资金的需要。

(三)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构筑防范财务风险的屏障

首先,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①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确保财务风险预警与监控制度健全有效, 筑起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②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 落实好分级负责制。③要建立与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 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与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 完善风险预警系统。④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 企业需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 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 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 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 并向经营者示警。该系统不仅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 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 一旦发现某种异常征兆, 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以避免与减少风险损失。

总之, 财务风险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风险的产生原因, 增强企业抵御风险与防范风险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处理措施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做出及时预警,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 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为了防范风险, 及时发现风险, 并有效实施控制, 必须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 就短期而言, 企业能否维持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 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

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 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 由于其应收、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 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 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 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 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 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2.要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 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 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3.要制订一些控制指标, 一旦接近或超过该类目标及时提示

如:采用应收账款预警通知书。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后, 对风险信号随时监测, 如出现产品积压, 资金存量下降, 应收账款增大, 成本上升等, 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降低危害程度。

(二) 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控制机制

选择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从企业全局出发, 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 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财务部门加强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市场化建设, 以及内部结算中心的建设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

为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财务管理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与信息技术, 加快信息的集成化速度。在企业中实施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既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 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与财务活动效益性的有效手段。

(三) 加强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由企业总公司组织实施与管理, 实施对象包括企业本部、下属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与投放、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 所作的具体安排。

1.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

即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负总责, 成立由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 主要拟订财务预算的目标、政策, 制定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与办法, 审议、平衡财务预算方案, 组织下达财务预算, 协调解决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问题, 组织审计、考核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 督促企业完成财务预算目标。

2.规范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与方法

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 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 在决策的基础上, 提出企业财务预算目标。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与政策, 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 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 财务预算委员会应当进行充分协调, 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 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予以修正, 再由财务预算委员会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执行。

3.做好预算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

各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 对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 要特别注重查找原因, 以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

(四) 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控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控机制, 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内部监控包括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类。企业财务监控工作建立在各项财务预算的基础上, 保证企业的资本结构良好, 财务运作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 从而更好地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集团充分运用实时财务信息来跟踪监督与控制资金流, 以消除无效的资金占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集团财务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 要开展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投资回报,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企业如何体现“三贴近”原则 第11篇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牢牢把握“三贴近”原则,在贴近职工思想实际中加强正面引导,在贴近职工工作生活中营造和谐氛围,在贴近职工群众情感中提高针对性、增强感染力,是做好新时期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保证。

贴近职工思想 在多元中立主导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企业加快了走向市场、走向国际的步伐,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利益的调整、人员的变动给职工带来的思想冲击是空前的,再加上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外界各种信息、思潮、观念纷纷涌入,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多,热点、难点、疑点错综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在贴近职工思想中加强正面引导,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指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多元中立主导。

一是思想武装和理论宣传要贴近职工思想,做到通俗易懂。要把“大道理”高度概括和浓缩,变成职工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变成深入浅出的“小道理”,潜移默化地使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二是注重调查研究,牢牢把握舆论宣传和调控的主动权。贴近职工思想,必须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广泛交流,掌握真实情况、真实数据、真实思想,及时发现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显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原因、发展趋势和内在影响,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三是善于总结职工的先进思想,变单向灌输为相互交流。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善于发现职工的先进思想,及时总结并大力宣传,用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具体事例去教育引导普通职工,注意从统一教育向分层施教转变,从单向灌输向相互交流转变,从事后教导向超前渗透转变,从单纯说教向结合实际解决问题转变。

四是在内容和方法上实现与时俱进。在抓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也要把理念教育、文化建设、法律常识以及职工关注的新理念、新元素、新问题融入进去,使职工既能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又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感觉有新意、有收获、见成效,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增强正面信息的影响力。要善于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和科技手段,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对职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贴近职工工作 在融入中求共赢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持。这种性质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贴近职工的工作生活,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发挥好“战斗号角”、“润滑剂”、“催化剂”、“稳定剂”的作用,避免“两层皮”现象的发生。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做到:

一是形成“大政工”格局,强化融合的密度。企业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条块结合、责权明确的目标责任机制,形成从党委书记到党小组长、从厂长(经理)到班组长、从工会主席到工会小组长、从团委书记到团小组长的全员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紧密融合,实现管人、管事和管思想的统一。

二是注重“三同步”,找好融合的角度。“三同步”即:在部署工作前做好思想发动,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增进认同,提高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在工作实施中挖掘生动事例,做好典型宣传,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时做好思想总结和同步考核,把好的经验和作法固化,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在同步计划和同步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将软指标硬化、笼统指标量化、形象指标具体化、弹性指标规范化,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富有成效。

三是建立命运共同体,实现融合的深度。要通过经常性的形势任务分析,帮助职工及时了解企业重大部署,激励职工为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教育引导职工认清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企业前途命运的一致性,明白“职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职工发展”,树立“厂兴我荣我富、厂衰我耻我穷”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到完成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任务上来,实现集体与个人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形成个人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同企业发展与经济效益提高有机结合的双赢局面。

贴近职工情感 在服务中促和谐

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感情交流的过程,沟通是心灵融合的桥梁。实践证明,在宣传思想教育过程中,贴近职工的情感,建立有效沟通,实现情感共鸣,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保证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融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增强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人都有归属的需要,渴望将自己归属到集体中并为集体的进步而光荣和自豪。要通过大力宣传创业历史和企业成就,增强职工的荣誉感;通过企业精神的塑造和企业文化的培育,增强职工的归属感。

二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加大,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不公平的现象在职工心里累积了不满、躁动、压抑情绪,这些都需要宣传思想工作“活血化淤,舒筋通气”,引导广大职工有序反映意见,缓释人们心理压力,调动大家积极性。

三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做好有关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这是宣传思想工作者应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要带着感情去做宣传思想工作,从职工最关心、与职工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工作、家庭等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员工的“动情点”,才能增强企业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进而激发出职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水泥企业的应用 第12篇

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必须使企业的产品 (包括服务) 让顾客满意, 使产品畅销, 才能使企业获得利润。因此, 企业的各项工作均应紧紧围绕着"使顾客满意"来展开, 它是判断工作好坏的准则。必须注意, 满足顾客要求只是一种基本要求, 只有达到超越顾客的期望, 给顾客一种意外的惊喜, 才能使顾客满意。其次要了解我们的顾客需要什么, 想什么, 希望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如混凝土使用单位对他们的外加剂的适应性, 对混凝土塌落度、水泥需水性变化的要求) 。当然也要了解上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而且还不能忘记法律法规及产品标准的要求, 这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我们要知道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就是满足顾客当前的需求, 但是更高的境界要争取创立顾客未来的期望。从顾客满意到顾客忠诚。

水泥企业内部管理要遵循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顾客, 其它部门是本部的顾客;质量控制和销售部门要以关注顾客的需求, 生产部门要质量为中心, 机电、供应部门要紧紧围绕生产系统服务。

2 领导作用

领导作用简单地说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要指明方向。比如企业的各部门, 我们的任务指标是什么, 企业未来发展的远景是什么, 我们的行为价值观是什么, 如何来制定我们企业经济发展的大计, 如何来制定我们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第二、领导作用要体现在制定战略。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应当如何制定,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劣势是什么, 存在哪些机遇, 还有什么风险。

第三、领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构建很友好、很和谐的氛围。

第四、领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授权, 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总经理的领导下, 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来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

第五、领导作用应该体现在表率和个人魅力, 要在各项工作中率先模范, 以身作则。质量管理认为TQC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只能从上而下来推进, 而不能从下而上搞自发的群众运动。

领导作用除了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以外, 还有一点就是很好地用好每一位员工, 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采取激励机制, 鼓励各项工作创新。我们不仅要用好员工, 更加重要的是要培养好技术能手。

一个领导的权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一是你本人的专业水平。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 你如果还不如你下面的员工精通, 他们势必会对你的指挥调动口服心不服。第二个是你的协调能力, 想想怎样合理地安排工作, 让部门工作安然有序。第三个是你的性格, 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有亲和力, 同时, 处事还要公平。第四个, 你还要琢磨透你部门每位员工的脾气秉性, 做事风格, 专业特长, 让他们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工作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 安排好了, 可以生出无限的乐趣来。

3 全员参与

如何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发扬主人翁精神。如何在企业生产、质量考核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如何强化员工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如何按照既定的管理目标和要求评估员工工作业绩, 做到奖惩有据。

4 过程方法

不仅要关注结果, 要关注过程, 更加要关注过程的细节问题, 我们应善于利用过程方法开展各项工作。

所谓过程方法:是要坚持科学的PDCA循环方法, 也就是说, 我们从事任何工作, 必须经过策划、实施、检查和总结提高四个重要阶段。对具体人、机、料、法、环各项工作都必须采用过程方法加以分析, 规定各项工作具体目标, 规定实施人员和过程的要求, 明确考核的方法和手段, 并对未达到目标的工作实施分析和改进。

要充分认识原燃材料质量管理、熟料烧成、水泥粉磨等关键过程, 运用关键过程的目标和指标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5 管理的系统方法

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车间与部门之间、以及业务部门之间都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管理体系。部门之间的接口, 做到既分工明确, 责任清晰, 又相互协调。我们应该通过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将各部门、车间的工作进行有机整合, 打通部门, 穿透流程, 以最佳效果和最佳效率实现目标和要求。要按照已建立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实施, 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执行力。

6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灵魂, 也是永恒的目标,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根据不同的发展时期, 不同的管理要求和顾客需求的变化, 来调整我们的管理目标, 来完善我们的管理,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持续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有部门、所有员工从事的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持续改进的原则, 不断谋求创新, 特别是管理技术创新, 持续改进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工作中, 要以零起点、零缺陷的高标准来要求。

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在各项决策出台之前, 要充分调查、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事实, 通过对比分析和评审等活动, 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水泥是流程性材料, 质量控制是事后检验的, 质量控制是通过预测控制, 因此, 在各项决策实施过程中, 也应当收集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通过统计和分析, 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矫正和纠偏, 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在各项决策实施后, 要科学评价决策实施的效果, 为今后的决策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采购应当由采购中心统一实施, 在其实施过程中应对外创造一个通畅和公开的沟通渠道。同时对供应商的信誉、服务和价格采取月度、年度评价的方法, 及时更新合格的供应商, 确保原燃材料及备品备件采购质量。

上一篇:消费者怀旧下一篇:建筑设计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