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2024-05-15

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精选12篇)

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第1篇

一、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树立开放意识

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提升新课程的实施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中, 语文教师要改革那种眼光向内、面向书本、面向已知等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 以开放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以自己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给学生提供思维和想像空间, 激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通过教学, 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创造。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作品, 与作者同悲同喜。语文教师还必须开发并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化接受为建构、化再造为创造, 使学生形成未来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高水准的语文素养, 能动获得面向未来社会生活语文问题的策略性素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多维、有效的互动, 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 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知互动, 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一个互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 我们追求的是智慧的碰撞、情思的相融。在这样的课堂中, 师生平等合作对话, 在心灵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提升情感, 培养能力……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文素质得到发扬, 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 放眼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也多次强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 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要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 强化语文活动,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开放生活拓展语文教育新天地。教师应该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 拓展教材, 积累延伸。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 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 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 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 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 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 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 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 语文教学应该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 关注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 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 关注生存环境, 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

三、语文教师要施之以灵活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

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设计清新活泼的导入语, 介绍课文的一些背景资料及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 把学生的思绪定位在课文所展示的特殊的生活场景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触摸、去谛听、去感受。情景的设置, 是学生解读课文的基础, 它可以把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知识, 变为无意而轻松获得,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朗读教学法。

“非读无义训练语感, 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叶圣陶语)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 语文教师要还课堂以琅琅的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 教育即对话。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 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 多媒体的运用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可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 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以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应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它们。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 养成看课文注释, 自学课文的好习惯, 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自主学习) , 还应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在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进行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创新, 学会品味、感悟、迁移,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变“讲授”为“训练”, 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话会说, 有话敢说, 尊重并肯定相异的意见, 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出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第2篇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中小学(小学版);

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第3篇

动态生成教学资源。提高教学

内容实效性

1.关注个体实际巧妙整合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益,教学资源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严格筛选、整合和重组教学内容。例如,在《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哥本哈根大会、沙尘暴、电影《龙卷风》等资源,加深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巧妙的整合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思考力。

2.开放文本解读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于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新课标“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以《囚绿记》教学为例,一学生提出“爱,不是占有”这个主题,笔者巧妙利用这个契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课堂达成的目标远远超过了预设。

适时巧妙设置疑问。增强教学

过程活跃性

1.以提问为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知识探索欲强,以问题为引导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渐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独到理解能力。例如,在《死海不死》的教学中,教师在设置了问题:“题目中的两个‘死’意义相同吗?”“‘死’与‘不死’是否矛盾?--如若不同,两个‘死’又各自代表了什么意思?”这一系列的疑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探究,深刻理解了“死”字的三个不同含义,也全面掌握了课文内容。

2.以问题为中心锻炼学生想像力

以问题为中心,学生通过思考寻求多元途径来解决,通过观点的集合和摩擦,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提升对于问题的认识并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的学生将自己的追求拟为奔流不息的流水,寓意自己将执着地向着梦想前进,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在明确水的流势都是自高往低后,立刻有学生提出反对之前观点的看法:流水虽然在不停的追求,但是总趋势却是每况愈下,并且逐渐失去自我,所以以流水喻为追求谈不上有高远目标,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屈服。

积极开展课堂活动。保证教学

结果高效性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要讲究实用性和时代性。教师利用语文课堂活动课,将语文应用的各个途径和领域带进学生学习中,鲜明的生活色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2.教学方式方面

语文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适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活动形式,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完《愚公移山》一文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展开一场“移山好?搬家好?”的辩论会,部分学生认为愚公过于迂腐,完全可以选择搬家而不需移山,或者选择利用高山发展特色经济;部分学生极力支持愚公这种执着的精神,年轻人就是缺少这种精神,我们要向愚公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引入现代经济理念和环保观念,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是高成本低效益的错误经济活动,也会造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视听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

活动生动性

语文教学要对知识进行发散性的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应积极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自我的理性认识。笔者在讲《长城》专题时,先让学生听《长城长》,再让学生欣赏孟姜女庙、八达岭长城等一组图片,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情境,然后开始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的雄伟,初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美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领悟到长城的美学意蕴。

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第4篇

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

内容实效性

1. 关注个体实际巧妙整合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益, 教学资源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 严格筛选、整合和重组教学内容。例如, 在《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哥本哈根大会、沙尘暴、电影《龙卷风》等资源, 加深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巧妙的整合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性, 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思考力。

2.开放文本解读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于文本解读的多元性, 因此, 我们必须顺应新课标“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 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以《囚绿记》教学为例, 一学生提出“爱, 不是占有”这个主题, 笔者巧妙利用这个契机,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 课堂达成的目标远远超过了预设。

适时巧妙设置疑问, 增强教学

过程活跃性

1. 以提问为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知识探索欲强, 以问题为引导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逐渐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独到理解能力。例如, 在《死海不死》的教学中, 教师在设置了问题:“题目中的两个‘死’意义相同吗?”“‘死’与‘不死’是否矛盾?”“如若不同, 两个‘死’又各自代表了什么意思?”这一系列的疑问,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带着疑问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深刻理解了“死”字的三个不同含义, 也全面掌握了课文内容。

2. 以问题为中心锻炼学生想像力

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通过思考寻求多元途径来解决, 通过观点的集合和摩擦, 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思维, 提升对于问题的认识并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 有的学生将自己的追求拟为奔流不息的流水, 寓意自己将执着地向着梦想前进, 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在明确水的流势都是自高往低后, 立刻有学生提出反对之前观点的看法:流水虽然在不停的追求, 但是总趋势却是每况愈下, 并且逐渐失去自我, 所以以流水喻为追求谈不上有高远目标, 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屈服。

积极开展课堂活动, 保证教学

结果高效性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要讲究实用性和时代性。教师利用语文课堂活动课, 将语文应用的各个途径和领域带进学生学习中, 鲜明的生活色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2. 教学方式方面

语文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适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最有效的活动形式, 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教完《愚公移山》一文后, 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展开一场“移山好?搬家好?”的辩论会, 部分学生认为愚公过于迂腐, 完全可以选择搬家而不需移山, 或者选择利用高山发展特色经济;部分学生极力支持愚公这种执着的精神, 年轻人就是缺少这种精神, 我们要向愚公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引入现代经济理念和环保观念, 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是高成本低效益的错误经济活动, 也会造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视听与教学相结合, 促进教学

活动生动性

语文教学要对知识进行发散性的延伸,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应积极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逐渐提升自我的理性认识。笔者在讲《长城》专题时, 先让学生听《长城长》, 再让学生欣赏孟姜女庙、八达岭长城等一组图片, 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情境, 然后开始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的雄伟, 初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美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充分领悟到长城的美学意蕴。

创设小学语文课堂自主情趣的技巧 第5篇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启蒙学科,是学生将来交流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它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形成独立品格、完美人格的重要学科。如何提高这个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本文从分析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提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27-02

教育情境,是指在教学、教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学习环境,让认知效率最大化。教育情境是连接教师教学。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语文教育家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现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摘取几则创设教学情境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诱导学生自采自理,快乐使用信息资源

这个年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蓬蓬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作了明确的阐述,即“热爱语文、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增强能力、提高修养、陶冶情趣”等。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拓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我的做法如下:

1.广泛地自采自收。互联网中的信息和资源不仅量大、而且面广,但信息和资源却良莠杂陈,对于思维尚处懵懂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教会他们如何在其中摄取精华部分显得极为重要。在这入门阶段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比如向他们推荐一些健康向上的网站,帮他们提供找寻优良信息和资源的途径,以及如何合理地筛选、下载资源等等。切不可让学生误入歧途,迷恋游戏,否则会适得其反。

2.细心地整合资料。由于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处在萌芽阶段,下载的东西很可能既杂且乱,有的不适合交流,有的不利于互动交流,我就教会他们在去芜存菁的前提下,用制作PPT的形式整理自己的资料。PPT的制作简单易行,许多学生可能一拨即通。通过学习,学生就可初步掌握文本设计、复制、粘贴、插入等技巧,有时还会有不同凡响的作品出现。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来交流,既直观又高效。

3.愉快地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可以分为课堂集体交流和课外小组交流。课外小组交流:利用课外时间或自主学习时间进行小组交流。为课堂集体交流提供最优秀的信息和资源PPT作品。课堂交流是主要形式:由大组优选后通过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解析自己的作品。

这样完全自主性的网络信息“自采自收”,毋庸置疑会使孩子的兴趣大增,也让孩子们在搜集资源时信息量大增,他们在这种愉悦自主的活动中,既拓宽了视野,又增强了信息采收能力,既提高了自身修养,又陶冶了情趣,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幸福度,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孩子们搜集的信息资源多得真让人目不暇接,从意大利威尼斯的所处位置、建筑特色、风景名胜、城市风貌、桥梁、世人称誉的词句到小艇外面的样子、里面的设施装备,游人相片……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广采博收,孩子们获得的资源、接收到的信息、享受到的欢乐是不言自明的,加之在多媒体上大画面的集体交流,学生有如卧游威尼斯般畅快。

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快乐品味教材文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多读的重要性。但书海茫茫,人生渺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文本所表达的实意,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达到“会读”“善读”之目的,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会读”“善读”之目的时,为师者当如何处理?我的做法是亲自露上一“口”。让自己训练有素的范读来打动孩子们的心,用真情来激活学生的兴趣,用激情来感染学生的心灵。在老师“以‘声’作则”的引领下,让学生从中体会朗读的技巧。如我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为了表现草原的壮美,我利用多媒体设备,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伴读音乐,一边欣赏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在我的范读声中,学生们似乎被带进了草原,并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萌发了他们“我想读”的欲望,到达“我乐读”境界,收到“我会读”的效果。

三、诱导学生互帮互助,快乐尝试合作学习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合作学习能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个人智慧,发扬团队精神,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融洽气氛,快乐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如我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发问:一群野游的少先队员,在天气突变的时候却迷了路,那么,这些少先队员怎样救自己呢?问题抛出后,孩子们顿时热情倍增,他们有的高声朗读课文来回答,有的根据曾看过的动画内容进行回答,纷纷散发自己的潜能,尽情地发挥,孩子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一个个自救办法当然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在创新中求异,我又适时发问:“你们还有其他课文中没说到的自救方式吗?”此时,就会出现有人提出一些方法,可自救的方式无法实施,又会互相展开争辩,在争辩中人人得到启发,共同进步。

创造自主情趣有百法,非本文能一概论之。总而言之,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让像雏鹰一样可爱的孩子们试飞,就是借快乐的翅膀,激发学生从起步到腾飞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起飞、滑翔、飞翔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真正的快乐。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进入了快乐自主这个大本营,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事半功倍,让学生终身受益!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5期

[3]张菊荣:《课堂观察:基于实践改进的研究“革命”》,《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4]徐忠梅.《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中的三个问题》[J].文学教育(下).2007(01)

[5]彭小明.《论语文板书的要求》[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6]江玲,邹霞.《微格教学与教学技能分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

[7]吴禹春,丁日杰.《论板书的意义、作用及原则》[J].教育探索.1996(02)

[8]王松泉.《语文板书教学及板书学研究概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03)

[9]滕启.《谈沙塔洛夫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基础》[J].教材通讯.1987(06)

如何为孩子们创设开放的美术课堂 第6篇

一、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或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可以综合地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孩子们能够在这样一个富有美感诗意,又充满和谐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去欣赏感受美,最终创造表现美,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心灵和艺术个性,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课前,教师要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在课堂中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是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

比如在人美版美术十一册《凝固的音乐——建筑》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不同的歌曲,然后再出示不同建筑的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感受配上音乐和没配上音乐时建筑分别带给大家什么样的触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感受到了雄伟、壮观、震撼、庄严、华丽,配上不同的音乐后,孩子们觉得感触更深了。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建筑的轮廓,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通过组合、变形、添加等技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然后在黑板上出示一片蓝天、一大片草原的背景图片,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草原上。这时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上面,与大家分享自己为什么这样创作。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

又比如在人美版美术十一册《图形的魔术组合》一课中,教师采用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拿到前一张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再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新奇的想法也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多姿的生活、丰富的知识浓缩于课堂中,运用相关挂图、各种电教媒体,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把生动形象的图像进一步丰富到学生的大脑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加工改造出各种新形象,促进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四年级《寻找身边的民间艺术》一课时,因为同学们很少接触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古代民间的艺术作品,像剪纸、窗花、泥塑、陶雕等作品的制作过程,随着“哇!好漂亮啊!太神奇了!”的一声声惊叹,他们深深陶醉在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里。这时,教师适时启发他们创造:现在让你们用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剪纸、剪窗花,你们会带给老师新的发现及惊喜吗?于是,一节放手让学生去裁剪,让学生自己做主的美术课堂便诞生了。尤其当学生看到自己创造的画被老师采纳时,成功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绘画的兴趣会更浓,创造的热情会更强。课堂上,通过画、讲、演、竞赛等形式,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学生的兴趣就从课堂上延续到课外,不但点缀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学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作品,因人而异,避免用统一标准来评判学生。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偶尔也会画得不错,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或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而貌似不经意的一句“你进步了”“老师希望你画出更好的画”“你真是一个小画家”,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作业,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要尽可能挖掘出它的优点,并加以表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任何一个美术教师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尽心尽力地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美,把美传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传播到每个角落,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美术,让美术课变成孩子们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构思、大胆描绘勾画出自己美好明天的知识殿堂。

创设开放互动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第7篇

一、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参与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 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 教师是主角, 学生是配角。课堂上, 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 教师不提问, 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 在课前, 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 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 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 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 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 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 更多地强调“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是权威的化身, 容不得学生冒犯, 上课总是板着脸, 笑容不多, 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 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 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 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 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 在讲授“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 我做了一个小调查, 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 我作了声明, 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 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 我加入学生的分组讨论, 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提高听课效率, 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 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 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获取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 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 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 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 “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 提倡探索精神, 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 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 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 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四、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 避免空洞说教。这些事例, 既可以安排学生收集, 也可以由教师列举。

如何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第8篇

一、以读为主, 领会情感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读”, 因为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 深刻领会文章的感情。以读贯穿始终, 要求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 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老师在教学《观潮》, 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 通过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 使学生置身其中, 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初读课文, 知道“观”是什么意思?通过“观”字可以了解到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接着让学生讨论钱塘江有哪些壮丽景色?再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 要读得有滋有味, 有情有趣, 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 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再通过互读, 取长补短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 读出真情实感。因此,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体会到了钱塘江的雄伟气势后,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能够促进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并使学生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 激发热爱祖国的热情。

二、以议论为主, 深化内涵

议论就是强调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它的步骤通常是由老师提出讨论的题目、定向学习课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升华提高。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 可按照作者的思路出示以下讨论的题目:全文可分为几段?各段是如何写五壮士的英勇豪壮的?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划出突出五壮士英勇、豪壮的语句, 然后小组进行讨论这些语句表现了五壮士怎样的崇高形象。这样, 学生通过思考、读、划、遵循作者的思路认识了五壮士威武雄壮的高大形象, 抓住了全文的重点。在这种课型中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自学中质疑, 如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后, 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不用“勇士”呢?然后老师将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展开交流、讨论, 老师再适时进行点拨与帮助。这样, 不仅使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的重点, 并且升华了课文思想内涵与学生思想境界, 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以人文为主, 体现价值

语文这一学科体现的是以人为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老师在教学当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 渗透更多的人文价值。例如:教学《游子吟》这一课, 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这首诗, 静静地体会这首诗所讲的真正的含义, 其次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谈谈自己母亲对自己又是怎么样的?在将来想以怎样的方式来报答父母对我们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同学们通过一番思考之后, 畅所欲言, 争先恐后地谈了自己的母亲这么多年来的辛苦以及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 并说出了自己对母亲的爱, 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母亲在将来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 从而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情。我在听了学生的这些想法后, 感到非常的高兴与欣慰, 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同时积极地鼓励学生从现在起要多理解父母, 帮助父母, 不论今后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学会感恩, 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长大之后做一个有爱、有孝心、有价值的好孩子。通过学习这首诗后, 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父母的艰辛, 懂得了感恩, 更让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以解惑为主, 增强自学

语文教学的主要应用是体现在课堂当中,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外的学习资源, 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 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课堂。例如:教学《呼唤风雨的世纪》这一课时, 老师结合本课所要讲的知识点, 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上网查阅有关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再根据学生所掌握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能力, 还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记忆力, 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这一设备的浓厚感。之后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实际调查观看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可喜变化?再让同学们举几个例子, 说明科学技术的作用。这样,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积累了社会经验。

创设立体空间构建开放课堂 第9篇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如在教学中,教师的姿势、动作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是教师的亲切、谦和,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斥责效果更佳。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常更喜欢与教师亲密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其次,教师与学生的接近度直接影响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距离的缩短,以及师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可以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积极主动,因为教师的亲近会被学生看作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教师如果习惯走到学生中间讲课,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和谐的气氛,也会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加深教师的影响。另外,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和仪表应质朴大方、整洁素雅,避免慵懒或过于修饰,教师的外表举止若具有吸引力,就容易受学生欢迎和尊敬,便于与学生接近和交流。

二、构建自主学习空间

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连绵起伏的群山、勤劳的人们。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穗;我闻到了花香;我听到了公鸡的叫声;我看到我的奶奶正在院子里洗衣服……这时,师生打开课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刚才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把描写的相关句子记下来,然后全班交流。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喜欢的佳句与同学分享。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时,我在多媒体屏幕中做手偶游戏导入,在学生已按奈不住自己想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激动心情时,便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有蝴蝶、鸵鸟、蜗牛、长颈鹿、乌龟……还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的手偶,真让人赞叹不已。教师及时地参与其中,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教师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双手可以创造奇迹,请同学们走进课文《动手做做看》。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了空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个性表演空间

如何创设“活”的语文课堂 第10篇

一、导语设计先声夺人

电影的精彩的开头序幕正好是课的导语前言, 如果绝好的序幕就可以直接吸引观众的眼球, 提高观众的兴趣, 能产生先声夺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 把精彩的序幕放在课堂上, 而一堂课的导语就能够起到这样意想不到的作用。设计的导语花样繁多, 我们设计的时候总是围绕着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要引发学生的思维, 愿意去积极思考。能够让学生以最好状态最佳的兴奋程度积极参加课堂中来。它应该和课文的内容相互有关, 要做到语言简洁干练生动。以我的一个导语为例: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文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戴望舒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么?”这样的设计直接把学生带到一个积极思考的境地, 去找资料解答。接着我继续引导:“在两千年以前有个疯狂才子在花香四射的江南写下魅力的文章, 那么今天, 在千年以后同样有个多情的男人在江南雨巷也写下了美文他就是———”“戴望舒”学生共同回答的声音响彻课堂。我之所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以最可能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雨巷》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可能地开发了他们的思维, 打开他们的思维通道。一时间所有同学没有等到我布置任务, 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探讨中去。积极主动地举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学习的热情一时间被激发起来。再比如我讲解《离骚》的时候, 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导语:“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创造了许多首浪漫主义诗歌, 那么你们知道谁才是开创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人呢?这个人就是屈原。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什么样的遭遇让他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离开呢?现在, 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屈原灵魂的深处。”学生在这样导语的带动下兴趣骤然上升, 积极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来。对如此生疏难懂的文章也抱着极大的兴趣, 产生极为亲切的情感。课堂自然也就轻松自如, 使课堂“活”了起来。所以说, 一个良好的导语就会带动学生共同进步, 共同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和学习中来。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好的基础。

二、中间环节蓄势而发

我非常喜欢一个小的哲理故事:古之善射者, 英姿焕发, 每每把自己的弓拉的满满的。一种立刻发出去的样子, 但是就是不发射, 那么箭在弦上为啥不发呢?只要一发必中, 原来他的箭之所以不发是为了百发百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 努力作势一定会有好的效果等着你, 这就是蓄势而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然要设计各种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深思熟虑、仔细研究过的, 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就是我们说的“话到嘴边留半句”。目的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就达到了“盘马弯弓故不发”的功效。

陆九渊 (宋代理学家) 认为:“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一名善于思考的语文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善于从悬念入手, 层层设计疑点, 善于给学生下套, 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其实这就是对学生循循善诱的过程。是一个“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以我讲的一篇文章为例《故乡的榕树》。我进行这样的设计和引导“故乡的榕树作用很多, 可以……可以……可以……但是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我没有多说, 其他的问题可以在书面上解决, 而关于作者的思考需要讨论和研究的, 我故意留下了悬念设置疑点, 学生很快就积极地参与进来, 几个人结成一个小组, 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最后形成几种意见。他们一起争论一起探讨, 后来形成了一致的意见, 这个答案也正是我想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看到学生一遍一遍地查资料, 一遍一遍地反反复复地阅读文本, 一次又一次地探讨交流, 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这种人人参与的热情得到空间的高涨。通过探讨他们明白了作者赋予榕树的情感, 其实就是赋予家乡浓的化不开的情感。常常设计悬念常常留有疑点, 这是我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方法自然也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有时候我也会耍一些“小花招”, 我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漏洞和错误, 这样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发现问题, 这样就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手段被我常常运用在古文教学上, 比如讲解古文的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经常故意出现错误。“用”的用法。这个词有多种用法, 我往往只讲最普通的用法, 其他的主要的我故意漏下来不说, 细心的同学通过例句就直接向我提出, 说我不讲重点。再比如, 在例句讲解的时候我故意说错。“用心专一也”“用”字我故意说成是“用功的意思”, 结果死气沉沉的课堂忽然被几个学生打断了, “老师你错了, 你教错了, 用应该是因为的意思”一时间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讨论起来到底哪个是对哪个是错?结果可想而知, 他们牢牢记住了这个词的用法。此时此景, 我感到欣慰, 知道学生的兴趣被提上来了, 就可以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了。语文课堂氛围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学生不断地对其他内容进行质疑提问, 热烈的讨论让我感到高兴。我及时给予这些孩子们表扬和肯定。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故意设置一些悬念, 让学生去探讨, 蓄势而发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得课堂气氛活起来。

三、结尾巧妙余味无穷

每每想起章回体小说看到要紧处, 总是“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时, 我每次都回味无穷, 总是忍不住一章接一章地往下看。那种美妙的感觉现在想来依然历历在目。那么课堂讲学也是同样道理。前面研究到了开头和中间, 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 学生听得趣味盎然, 学得兴高采烈, 如果能在课后也要觉得这学科回味无穷, 学得高高兴兴, 那么这就是最完美课堂了。一位名教师认为:“结尾无定法, 妙在巧用中。”我们知道课堂结尾的形式多样, 有的善于归纳总结, 有的善于用情感来激励学生, 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是我最爱用的结尾还是设置悬念, 每次上完课后我总是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和探讨。朱熹 (宋代学者) 认为:“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至此方是长进。”每每在结束小说课文的时候我总是说:人物后来的命运怎么样了呢?结束散文的时候我总是说:这么精美的散文再找一篇过来读一读该多好啊!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 学生就可以讨论下课怎样解决这类的问题了。

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24-01

0

一、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爱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如果老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6、7的加减法》一课时,我在课前做个调查: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边说边请小朋友听儿歌《数鸭子》。问小朋友在这首歌里听到什么有关数学的知识?小朋友会说有:“2、4、6、7、8.我们还学过哪些数字呢?学生会说还有1、3、5、9、10.你们会数吗?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好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为这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

二、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善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数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扎根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教学中,我精心构思以下四类情况的习题:

(1)答案不唯一。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我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出了这样一题:写出六个小于+3的数。学生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得出了相同的规律,那就是在数轴上+3左边的数。

(2)条件不唯一。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某电器厂今年四月份生产洗衣机240台, ,四、五月份共生产多少台?”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我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3)问题不唯一。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如:“一个运输队运送面粉,上午运走240袋,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480袋,每袋是50千克。”学生可以补上如下问题:这一天共运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于克?下午运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袋?

(4)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通过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而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组成,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交流互评,使学生会学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创新有时是一种群体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当让学生集体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回答符合要求吗?”“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评价和反馈,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为人会学。

四、多样评价,使学生愿学

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性,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8的乘法口诀》中国,我发现一个学生在做“4只螃蟹几条腿时,是这样做的:列式8×4,四八三十四条腿,”这时我没有急于作出评价,问旁边的学生:“你觉得他的回答怎么样?”“老师,他的式子对了,但计算结果错了。应该是在8×3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多,用三八二十四加8等于32.”学生的回答太妙了,我不禁鼓起掌来。在买东西的活动中,有个学生付错了钱,我问:“你觉得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这个学生低垂着头:“很不好,糟透了。”我再让他的同桌评价一下,“他虽说付错了钱,但他是第一个冲上讲台参加活动的,他真大胆!”这时,付错钱的学生用怀疑的眼神望着我,我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创设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第12篇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 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节好课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的情绪, 决定课堂的气氛, 决定课堂的效果, 没有教师的激情, 就没有学生的激情, 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 没有了激情课堂的创设, 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

激情课堂就是用激情去进行教学, 用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 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 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 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 完成教学的目标,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 智慧得到启迪, 潜能得以挖掘。

语文课堂的教学更是如此。作为一门充满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学科, 让你的课堂充满情感体验, 构建语文激情课堂, 势在必行。

那么, 如何去构建语文教学的激情课堂呢?

其一, 须对教材熟谙于心、备课充分, 要让自己充满自信。老师为了上一堂课, 必须备好课, 把教材的每一环节设计周全, 哪怕是两个语言点之间的过渡性的连接语言, 如何讲, 如何引出另一个知识点, 如何启发, 要心中明了;课堂中知识点之间如何衔接、过渡, 如何处理重点难点等都要了如指掌, 真正做到知识的触类旁通, 举一而反三, 让学生浸淫在文学、文化的氛围中, 学生听之如醉, 课堂教学激情不求而至。试想, 对教材的一知半解, 语言结巴不畅, 这类课堂会有激情吗?

其二, 有丰富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课堂是让老师尽情发挥、大展身手的舞台, 应当有丰富的、激昂的语言。语文学科老师的语言应当力求生动, 充满感情, 追求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课堂上我十分推崇语调的抑扬顿挫, 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语境。

其三, 激情的源头来自于教师的爱心。教师有了一种对学生的爱, 对职业的爱, 才会有激情的焕发。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会使得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 即由热爱尊敬老师到热爱这门课程。一个关心学生且有亲和力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爱戴和好感。列宁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别名。”由此看来, 带着感情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其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舞台。前苏联的一名教育家强调, 教师在教学中应蹲下身子来去看学生。杜威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哪怕是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动作, 都应给予充分关注, 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个体本身就是无价的。唯有如此,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产生巨大的效应, 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 产生出一种向上的力量, 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五, 改进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环境。课堂教学要真正饱含激情, 就必须改进师生关系。激情课堂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建立一个师生关系的谐和、宽松的环境。前苏联教育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 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关系和谐而平等, 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就会更加畅通无阻。教师无偿地奉献出爱、教授知识, 学生心目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对教师的爱, 积极投入课堂, 营造课堂的激情氛围。

上一篇:设备设施安全措施下一篇:古代诗歌鉴赏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