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观念范文

2024-09-05

网络社会观念范文(精选6篇)

网络社会观念 第1篇

《数学课程标准》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教材在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有一个实践活动:课题学习“吸烟的危害”,但我校是寄宿性的学校,平时作息时间紧凑,难以实施.平时教学中,虽然力图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表示与处理的过程,譬如课堂上当堂调查同班同学平均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调查同学的身高以及最喜爱的科目等,但过去的学习和统计活动多是零碎的,学生综合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还较为缺乏.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及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我校拟定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三个学会的办学思路,并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贯彻落实.暑假临近,学校明确要求不布置机械的暑期作业,指导学生参加平时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形势以及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我们备课组决定利用这个暑假,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更深层次地经历数据收集、表示与处理的全过程.

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就是体验.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

为了增强学生实施具体活动的自主性,我们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调查主题、调查对象、调查方式,因而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学习结论的开放性.活动方式可以小组分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

开学后,怀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了同学们撰写的调查报告,内心充满了喜悦.同学们调查的主题丰富多彩,很多同学调查了超市牛奶销售情况,有的调查某药店药材的销售情况,有的了解居民小区青少年暑假起床时间情况,还有的调查本市各行业的收入情况……调查方式上,有的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有的走街串巷一家一家地询问,有的顶着酷暑跑遍本地商场、超市,有的到南京市中心新街口询问行人,还有的同学为了了解南京七月份的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每天守候在广播电台旁收听天气预报,等等.请看下面两篇案例:

案例1

调查主题:新联二村居民订奶品牌情况.

制作人:李清昀.

牛奶对于我们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次我决定了解一下我们小区居民订奶的品牌.我首先到居委会调查了全小区居民的人数,共有1 088人,然后跑到卫岗订奶点了解本小区订卫岗牛奶的人数(山田牛奶与光明牛奶的订奶点不固定),最后,我冒着酷暑挨家挨户记录订奶品牌,并且核实订卫岗牛奶的人数是否正确.

我花了三天时间,终于完成了36栋居民楼的调查.情况如下: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在本小区,居民们超过半数订的都是卫岗牛奶.他们中大多数认为山田和光明牛奶有些甜,且奶粉味较重,而订其他两种牛奶的居民大多认为卫岗牛奶大豆味太重.订卫岗牛奶的居民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不喜欢喝甜的,于是选择了卫岗牛奶.而年轻人和小孩多喜欢喝山田和光明牛奶,他们认为山田牛奶与光明牛奶甜所以好喝,而卫岗牛奶却少了那份甜,多了份豆味.

本小区,卫岗牛奶有两个订奶点,平时可以送奶上门,而寒暑假则要自己去拿.而山田和光明牛奶则在订购人家装上奶箱,从来是送奶上门.所以有些老年人选择卫岗牛奶的另一原因就是觉得拿牛奶也是一种锻炼.而年轻人需要上班,所以选择山田与光明牛奶.最后,我希望,不论选择什么牛奶,都可以喝出健康!

评语:聪明的你选择了个数较少的总体,普查的调查方式使你收集的数据十分精确.令老师惊喜的是你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如此细致、如此全面,让老师看到书本外的那个完全不同的你,拥有这种吃苦耐劳、认真细心的品质,一定会让你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本次调查中,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

案例2

调查主题:“暑假您去了哪里旅游”.

制作人:张翊驰.

调查目的:初步了解南京市民假期的旅游安排,从而了解都市人的假期生活及状态.

调查地点:南京市中心——新街口.

调查人数:50人.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分析:暑假期间,很多市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热门线路——沿海城市.大量游客涌入这些旅游区、度假村,戏水游泳,休闲避暑,造成一定出行难问题.大连、海南、青岛等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游客拥挤问题,游客数量甚至超过了接待能力.

此外,由于青藏铁路的开通,许多游客乘火车前往西藏.在调查的50人中有20%的市民选择了西部游,领略西部风情.但西部景区的许多保障措施还未完善,不少游客无法订到旅馆、宾馆,一些不法商贩甚至作地起价,故意抬高纪念品、餐饮等旅游配套项目的价钱,牟取暴利.因此,我建议市民出游还是选择一些冷门景区,相信玩得更充裕、自在、随意.此外,这几年比较流行的农家游,也是不错的选择,闲来品尝农家菜,感受乡间自然淳朴的气息,放松都市紧崩的神经,领略别样风景,一定别有情趣.

评语:你丰富的社会知识,老练的文笔,合理的见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你的调查报告让我了解到,在炎热的暑假人们旅游的去向,为以后老师选择旅游景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会充分考虑你的建议,谢谢你.唯一的遗憾是样本略显狭隘.

三、学生经历社会调查活动后的反思

1. 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培养统计观念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学的发现往往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问题的提出,然后是收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最后再根据这些信息作出一些判断,以解释或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例如,案例2中,学生在从事调查活动时将体会到,数据能使自己了解南京市民假期的旅游安排;将考虑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图表来展示数据;能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怎样的结论等.在一个个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统计观念会得到逐步的发展.

(1)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耿嘉欣同学调查的是“暑期哪种影片最受欢迎?”她觉得这次调查使她更好地学习与理解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一章的内容.张宜范和高洁合作调查了两个小区37名青少年假期起床时间,她们在调查报告中说“这次实践活动对我们小组成员而言,无疑是有益的……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亲身经历使我们对调查的步骤更加了解,体会到数据源于生活.”李雅雯同学调查的是南京市六合区电脑品牌销售情况,她在统计有感中写道“通过活动,我终于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道理,要想更好地吸收知识还需要实践……”

(2)学会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郁鸿儒同学调查的是南京市各行业工作者收入情况.他是这样收集整理数据的:“调查时,先向大人询问,然后到网上查询.中国贫富差距大一直是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调查可使人们了解得更为清楚,更重视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时,我去掉了一些没有代表性的个体,相近的个体选择其中一个,力图筛选出能反映主题的数据,最后制作成表格和条形统计图.”

(3)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在第三学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韩露同学经过为期一个月对某药店各种药材销量的调查,给这个药店提出建议:建议每月进天门冬约91千克,首乌约61千克,白芍约181千克,地黄约151千克,木香约91千克,肉苁蓉约121千克,大黄约541千克.大黄销售量高,可以多进一点,其他药材可视情况小幅度多进或少进.药店还可以根据季节性高发病进货,这样,药店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调查中,她发现中药店每天的销售情况都不错,说明人们认为中药治疗虽慢,但不伤身体,所以愿意使用中药.显然,通过现实情境,学生对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统计的作用,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2. 有利于形成求真的科学态度

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统计是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李雅雯同学上午向金年华商场、华润苏果大超市等卖家了解各电脑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后,就准备写成调查报告,但又一想,调查销售量是最可靠的.于是,傍晚又到这几个商场、家电中心跑了一趟,询问了当天的销售量.耿嘉欣和李清昀说:“以前,家庭作业中要求的调查,从来都是瞎写,要不就是随便编几个数据敷衍了事.而这一次完全不同,十分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个机会去做一次像样的调查”.

3. 初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培养交际能力

我们的学生虽然身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可以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但是没有深入生活,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仍是粗浅的.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初步了解社会,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极其重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挨家挨户询问时被误认为是推销员,吃了闭门羹,体会到推销员工作的不易;有的学生体会到送奶工的辛苦以及各行各业存在的价值……在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中,他们对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感悟,为未来打下基础.社会调查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交际能力.

4. 意外的收获

王雯雯调查的是所在小区一、二、三单元居民视力情况.在调查心得中,她写道:“整个调查过程,我很愉快.走街坊,是熟人就聊会儿天,吃吃零食水果,拉近邻居间的距离,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李雅雯在统计有感中这样说:“多次的接触,让那些推销员都认识了我.他们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我说是育英二外,大家都说育英二外的教学方法独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说还没见过哪个学校的学生这么认真过.做这个社会调查,不仅代表我个人,还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形象.能提升自己学校的形象,我感到十分骄傲自豪……”

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人身安全问题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人身安全问题.务必教育学生不要到偏僻的地方调查,到家居住宅调查时要结伴而行,到街头巷尾调查时要留意来往的车辆……总之,希望全社会的青少年都能茁壮成长,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2篇

http://www.jy365.net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赖先进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次课我跟大家讲的主题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那么这个主题主要是跟大家谈我们国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历史问题或者说一个展望。为什么会选这样的一个主题呢?大家可以看可以去了解,就是刚刚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任务。在这个任务里面也对建设法治社会做出了部署,那么他的部署正好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那么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来龙去脉,第一个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开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历程。第二要回顾一下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第三那么对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内涵和问题进行一个梳理。第四结合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法治社会进行的一些战略性的新部署给大家详细地介绍。第五也就是我们这次讲课的最后一个部分我想重点给大家阐述一下,我们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些展望。

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历程

那么下面我就从第一部分开始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历程和回顾。大家知道法律、法治这个词都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古代完全提出法治、法律概念那么是比较少的,那么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成为了总书记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最为丰富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总书记在纪念宪法颁布实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那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都阐述了,我党更加重视依靠运用法治的基本方式来治国理政。

我们大家回顾一下历史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在世界的东方诸子百家曾经展开过一次历史上的大的辩论,在这个辩论之中有一个学派提出了早期的,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法治思想,那么就是韩非子,那么他在这个《韩非子·有度》这个文件文章中提出了: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概念。那么虽然我国在那么久远的一个历史,历史结点上提出了这个法治的一些概念,但 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自那以后并没有成为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主流思想,客观地讲。

那么法治这个概念我们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那么如果从西方的这个历史来追溯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古希腊文明的基石,那么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得出的结论中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也就是说法治应该高于人治,法治应该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最高的方略。

那么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我们国家的古代社会里,这些朴素的法律思想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也与今天的法治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我们国家经历了几千年的这个封建社会,那么人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的方式,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创造过绚丽多彩的文明。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大工业生产、大分工、商品和贸易为特点的一个陌生人社会取代了原来的熟人社会,人的自主性个体的这个自主性大大增强,价值的判断多元化,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那么交易方式也是多样化,各种繁纷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原来的人治国家的一种管理模式与这些需求都很难相容,难以再维系下去。因此到近代以来,我们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些思考。那么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仁人志士探索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那么后来失败了,那么宋教仁也曾经发出一个感叹: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未尝有也。

那么自我们新中国建立那一刻起,我们便把法治深深地贯彻了下来,我们国家的建设深刻地打上法治的烙印。1954年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了我们国家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那么此后短短的两三年里,近100件法律法令法规得到了颁布,然而要在一个拥有几千年人治传统的一个国家实行法治非常的艰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断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些宝贵的探索,使国家陷入了无法无天的一个深渊。那么民主法治在当时遭到了践踏。那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大幕刚刚拉开的时候便洞察到,只有民主法制才能实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了82年宪法,制定了民法通则、刑法、民诉法、刑诉法,一大批的法律制定,得到了颁布和施行。那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

尤其是1992年春,乔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报告中,曾经把邓小平丰富的法制理论概括为建设法制社会的思想,并认为这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指导思想,那么我想这个恰好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个思想来源。这个思想来源也是最近,距离我们最近最为直接的一个思想源头。在当前,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那么很多摸着石头过河,在治理快速发展的国家也是摸索中前行。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我党召开十五大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任务,法治的一词由此落地,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记得当时英国的一家媒体曾经谈到,依法治国的提出是我们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那么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立法进程得到了一个明显的加快。到2010年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那么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建立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决策前听证等制度,深入地推进了行政体制改革,公正司法不断提出,那么修改了三大诉讼法,扩大了警务狱务公开,司法检查公开,保障律师执业的权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二十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成为这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一个基本遵循。

那么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裴伦堡在《中国走向法治的长征》一书所写到,尽管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是一个版本的自由民主,但中国却是在实实在在的从人治走向法治,并且法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我对中国开启法治建设进程的一个回顾,从我们国家开启法治进程建设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我们国家在古代很早很久远的历史的进程中,同和西方同期提出了法治的概念。第二我们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思想、行动是源于改革开放以后。那么第三我们国家重要的进行法治社会建设重要的一个标志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新一届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

那么第二这里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新一届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三个月后总书记在对当年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做出的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要求。事实上我们从总书记从政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到,法治一直是总书记从政的基本理念。那么总书记在2005年左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法治工作进行了具体而慎重的思考,尤其是直接提出了建设法制社会的一个构想和目标。

例如在《之江新语》的第五篇著作中,第五篇著作的名字是《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发表于2006年5月15日。他在这个文章中提出,要构建秩序良好的和谐社会,那么其实就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是通过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了条件,法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了保障,法治为人和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制度支持,那么从这些方面那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么论述了和谐社会就是本质上就是一个法治社会。

那么在《之江新语》的第六篇文章,总书记提出《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2006年5月17日,那文章中指出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也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法治也并不体现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透彻的了解,而是努力要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这包括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精神,那么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那么以上就是总书记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论述。

那么我们也可以来了解一下,李克强总理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要求和论述,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这尤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在李克强总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精神不仅贯通于政府的依法行政过程中,也是要贯穿于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贯穿于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那么建设法治政府应该是政府今后的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么第二部分这就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法治政法治社会的一个论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法治社会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进行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

三、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

那么第三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那么为什么要给大家介绍,介绍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呢?由于法治社会这个概念是理论界争议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那么法治社会由于它概念内涵比较广,那么很多人都难以把握它的正确的概念。那么还有第二个重要方面是法治社会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现在学者也是莫衷一是。所以我想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些介绍,也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法治社会建设的背景

第一个法治社会的一个内涵,法治社会的内涵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背景,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很多人都认为法治社会是一种最佳的社会体制。尤其是人们认识到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对社会发展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建立、完善社会法治是人们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但是究竟什么是法治,法治社会,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具备了完善的法律,那么就应该是法治社会,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那么法治社会确实需要有法律的完善,但是有了法律的完善的社会就不一定是法治社会。因此我们还需要对法治社会的概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法治社会的三个要素

我认为法治社会应该有以下三个要素:(1)契约社会

第一个法治社会首先要表现为契约社会,所谓契约就是人们所共识的并且以此为行为准则的共同规则,都是人们共同意愿和自身意志的体现。因而作为社会契约的最高形式的法律规范也应当是人们共同认可的结果,其形成的过程都是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将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相联系,甚至将称之为民主法治社会,可以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社会。法律的形成过程和内容都反映着民意,体现着民主,是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可的结果,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法律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民主的产物,是公众认可并且以民主方式所选择的一个社会公共契约,即人人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契约。法律和民主内在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契约社会,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法治社会,那么法治首先就应该是表现为一种契约社会,那么契约是法治社会的第一个重要的要素。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个要素,法治社会是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法律一旦实施,任何人或者机构这里还包括政府机构,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如果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那么这种法律体系越完善,就距离法治社会越远。因为它在破坏着我们法治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从这一点上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我们在现实中必须要坚持这个原则。

据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原则,还涉及到有多方面的问题,那么我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要处理好强势利益集团和法律的关系。在目前多元化利益主体存在的一个社会结构里,利益集团存在是必然的,那么任何利益集团都必须要遵守法律,任何的利益集团都不能超越法律,尤其是一些存在的强势利益集团。强势利益集团既包括拥有很多财富的集团,也包括具有某种垄断地位的、话语权的集团,这里包括媒体。强势的利益集团往往会利用自己某些方面的力量,影响到法律的公正,那么为自身的利益来服务,因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面对强势利益集团的影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响下,往往会得到受到一些影响和制约。因此一定要把防范强势利益集团危及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加大对这些方面的一个执法监督。主要是要提高执法情况的透明度,实现一个信息的对称,因为强势利益集团影响社会公正的手段往往是一种暗箱操作,或者说一种黑箱操作,所以只有增强社会透明度才能防范强势利益集团对法律的公正性的影响,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和不遵守法律,尤其是强势利益集团更应该如此。

第二个是要正确处理好行政权力和法律的关系。行政权力往往具有无视法律甚至破坏法律的天然优势,为什么这样讲?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官本位文化如此浓厚的一个国家,这种天然优势尤其的大,因此要坚持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必须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在我国违法事件中,行政违法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而且这种违法往往打着合法的幌子,以经济发展或者是所谓的民意为理由。那么现在人们对行政不作为较为关注,有各种考核指标,但是对行政不依法关注不够,甚至对那些违法性的所谓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行为能够容忍甚至赞扬,那么似乎只要能带来GDP,违法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里有个有一个法律是否合理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这个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我们国家原来宪法明文写的是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则,因而我国在未修改宪法的这个前提下,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和探索,那么似乎也有违法之嫌,但是这种情况往往是少数。所以我们在防范行政违法这个复杂问题上还要下很大的力气,我们应该看到大量的行政违法其背后都是为了某些个人利益,某些利益集团的私利,其结果必然是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

(3)司法公正

第三个法治社会的要素就是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既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社会能否实现的基础和关键。因为所有的法律最终都要通过司法体制的监督来得到一个实现和贯彻。如果司法不能实现公正,甚至出现司法腐败,那么任何公正和完善的法律都会失效,法治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这种条件下,法律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还成为某一个机构的帮凶,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实现司法公正。实现司法公正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尤其是要保障司法的权力的相对独立,那么公正公平的行使司法权力。

3、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

那么在分析法治社会这个概念的同时,我们想和法治社会还有三个平行的概念,包括法治政府、法治国家。那么这三个概念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这里想给大家做一个说明。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三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那么法治国家主要是指整个国 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家的公权力的法治化,那么法治政府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一个法治化,法治社会主要是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法治化。也就是说当这三个概念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它的使用主体是存在重大差异的。

那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相互联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建设法治政府的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

(二)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那么第二我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那么为了向大家梳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问题,我这里看了不少文章。那么从我的一个了解情况来看,当前我们国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存在一些纠结和问题,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和维权意识不足存在矛盾,这是其中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群众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另一方面却不适应法律程序上的各种限制,一方面对他人侵害自己权益的违法行为义愤填膺,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却可能坦然地违法,钻法律的漏洞,那么一方面要求诉诸于法律,另一方面却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维权。一方面大部分人有遇事找政府的一个惯性,那么而且诉求更加的多元复杂,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公权利的必要的信任,对其服从、配合、支持的程度日益降低。这反过来也会削弱公权力机关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的能力和资源。那么这是对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纠结的描述。

1、“青天”情结比较严重,信访不信法

那么我的总结是这样的法治社会几个问题包括,第一社会上这个“青天”情结比较严重,直接地产生的现象就是信访不信法。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现在进入了法治社会,那依法治国这么多年,但老百姓的“青天”情结依然非常重,似乎没有减少过。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有体现,也的确有些恶行倚仗一些良政“青天”的拍案得到了处理和重视。即使在法治社会对这些“青天”我们应该也是尊敬和仰慕的,但是在一些个案中,恶行之所以得不到迟迟的惩处,不仅是因为恶人自身凶悍,还是因为他们的周围有一大群捂盖的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那么“青天”惩处歹徒必须要直面这些同事和好友的明枪暗箭,那么而他们凭借自己道德纲中的情操,为正义振臂一呼,从身份上来讲,虽然是一种本分之举,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典范作用。虽然“青天”的作用不可取代,“青天”的意识深入人心,但是在法治社会这个背景下依然不是一个需要大力推广的标本,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个长期的解决问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题的一个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在理想的法治社会中应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监督机制,任何不法行为都会自动遭到这个机制的处罚和对抗。那么这个机制不因某个结点或某个人的不同,或者是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和思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想人人都可以成为青天或者是人人都主动或被迫成为青天。正因为有这样的青天情结,导致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信访不信法,现阶段基层的群众普遍存在着信访不信法的现象,老百姓作为理性人,他们之所以选择信访而不信法,从根本上来言就是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得失利弊的结果,这无可厚非。老百姓不信任法院受到了传统告御状现象的影响,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面君权至上,那么这种人治观念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对惧讼、仇讼的思想,群众还缺乏法律信仰,缺少对法律的信任和崇拜,再者由于我们在封建社会里面,长期属于司法权和行政权高度合一,老百姓也习惯通过行政的这个手段来解决一些纠纷。并且古代为了避免老百姓冤苦无处可诉的情况发生,产生了直接诉讼的制度,允许老百姓直接向皇帝或者是钦差大人告御状产生了直讼制度,所以老百姓一旦遇到问题就不会选择诉讼程序,而向上一级政府上访。

当然这种信访不信法也与我们的客观的目前的环境的不完善有关系,目前通过司法途径,行政诉讼时间长,信访直接成本比较低。那么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对普法的力度有所加强,但是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百姓但是在遇到一些纠纷矛盾的时候,选择向法院走向诉讼程序,诉诸于法律,那么会产生高昂的一个诉讼成本,那么往往这个时候会让很多老百姓望而却步。这里的高成本并非仅仅是直接体现在一个经济成本上,那么还有包括一些这个损耗,时间、精力上的损耗。那么与诉讼相比,信访的这个投入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效率快、效果更高、影响更大,加之国家现在对不法信访欠缺有效的一个制裁措施,因此方便了信访渠道就成为了法律法院诉讼的一个替代品。第二,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目前法院的案件执行比较难,诉求目的难以真正的实现,执行难问题是我们当代基层法院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这也是造成了信访案件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追溯到根本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切实利益,这应该得到一个理解。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判决无法得到执行的报道出现时,老百姓对法院也就失去了一个信任和信心。从而导致了司法权威在老百姓心目心中的这种地位大大地降低,也就有了赢了官司输了钱的说法,那么在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的情况下,老百姓会认为自己的利益根本无法通过司法的途径来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老百姓自然而然地会走上信访的渠道,即希望与政府来主持公道。总体而言信访不信法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出在社会老百姓的身上,而是政府和法院及社会制度建设上存在重大的缺陷。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2、人情社会

第二个法治社会建设的问题是人情社会,人情社会是我们国家社会文化的一大特点,一大传统,也是理解历史与现实的一大关键,也是我们东方和西方社会文化的一个重大的差异。为什么许多西方的规章制度法治传统到中国都变了样啊?为什么中国的关系方如此之胜导致很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做生意会存在很多的幕后交易?为什么腐败现象这么猖獗?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很多的,我想人情社会的传统无疑在这个背后起着一个根源性的作用。

它的人情社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人情世故,很多事情都谈人情,那么人情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感情或者是情感,尤其是人们往往是相互的,那么也是感性的,积淀了社会关于感情应该怎样的看法。人情既是情感也是规范,人情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这些传统在我们当前社会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隐而不彰,无处不在,在重视传统、重视民情人情的今天作用更加彰显。

第二个就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当然社会上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认识。但认识的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一旦有个事在这个充满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时代,人熟可能对自己会有帮助。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农民在传统社会里可能终生不出几十里路,方圆打交道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因此他感到放心。

第三个人情社会的特点是关系社会,熟人社会就是一种关系社会,所有的熟人都是关系,关系对于获取资源,疏通这个制度性的一些约束获取最大的利益至关重要。但是关系双方,关系是双方的并不是单方的,即使是熟人也不一定为人所用,触犯制度是要冒风险的,即使不违规紧缺的资源也往往多人竞争未必落入己手,因此熟人社会还是要靠人情来维系。

3、人治传统

第三个方面的体现是人治传统,我们国家虽然现在已经是法治社会,但是法治传统在社会的生活过程中只是处于一个建立之中,是正在进行时不是完成时。那么另一方面这种人治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也严重地存在,它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人情关系,还有一些人情传统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自己也是受到了他们深刻地影响。人治传统之所以重要,那么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很大,很多制度都存在弹性和伸缩的空间,给一些人以伸展腾挪的空间,也就是说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体制上权力比较集中,领导人手中的权力往往很大,而且责任主要对上不对下,因为其权力主要是上面赋予的,下面的监督往往留于形式,真正出了问题也有待于上面的纠正,所以个人在这个社会生活过程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也同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的信善的传统有关。西方的政治传统是一个信恶论,即首先假定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那么私心杂念,因此任何人掌权都应该进行限制以防作恶。我们国家的这个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恰好是假设人性是向善的,在这种人本善的假设的条件下,这就要求统治者有无限的善,甚至是有圣贤的人格。从客观上来讲这种圣贤人格总体上显得是太高太空,难以落到实处,有时候甚至搞得很虚伪,这个与市场经济的建设背道而驰,这个是我们国家具有人治传统的一个基本的根源。以上就是我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内涵和问题的思考。四、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新部署

那么我想在这里接着第三个部分,也就是从回到我们当前那么介绍一下最新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最新部署。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那么在北京的京西宾馆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出席这次会议总共有199位中央委员,164位候补委员,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的同志也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就依法治国问题做出全面的部署,那么是执政党实行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那么这次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第一个战略部署就是,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那么全会要求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一个实际出发。

那么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四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来抓。那么我这里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四中全会公报上,对于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法律应该被信仰,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拥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的崇尚者,自觉的遵守者,坚定的捍卫者。

那么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部婚姻法起步,到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那么立法实践不断得到升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律要有尊严,而不是因为刻在大理石或铜表上,法律必须要刻在这个公民的心里,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才有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严格地执法,执法者必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知法守法者尝到甜头,让违法的人吃到苦头。每一个准确的判例都可能会增加法律信仰的一块基石,每一次法律判例的失误都可能会成为法律信仰崩塌的链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基本内容。第三个方面四中全会提到了依法治理,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社会各类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相规明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个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到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沟通协商机制,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那么以上就是我对四中全会最新的一个部署的梳理。

五、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展望

那么最后的这次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推进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展望。第一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基层来推进中国法治社会建设,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基层是我们社会活动的主战场和主领域,国家法律贯彻执行的怎么样,民主法治建设建设的怎么样,基层应该是一个晴雨表。基层法治建设在法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份量,是法治中国建设或者是法治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一个基本环节。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和实施,我们国家基层法治建设都得到了加强,各地法治建设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歼期和深水区,各类社会矛盾叠加,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面对一些法律制度善未完善的情况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下,必须要强化法治理念,注重从基层推进法律制度建设。

基层法治建设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个是法律制度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第二个不断地总结、探索经验,那么提升法治建设的层次。基层法治建设要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和宪法法律的权威,以法律有效实施和群众合法诉求的有效解决为基准,不断地提高社会成员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其次要鼓励基层法治实践进行探索,对实践探索中的有益创新进行及时地推广。第三着力解决基层法治中的一个普遍走过场的一些不好的现象,那么坚持执政为民,坚守法治,秉公执法,公开公正,规范和完善行政执法。

第二个展望方向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有助于带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的氛围,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它的基本前提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遵法,不能把法治作为一种口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不重要。那么不要将法治作为奢侈品,而要把它作为一个必需品,如果你老干部法律意识缺失,法制素养不高,很容易出现这种一言堂,以言代法人治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形成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第三个方面公民应该自觉地守法。对于一些法治过程建设那么有序参与,公民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应该要树立法治至上的理念,提高信仰法律的自觉性,只有内心坚定了它的法律信仰才可能体现在行为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必须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必须这些法律体系必须要得到社会公民的信仰和尊重。但是大量的现实告诉我们,现行的法律并没有真正地被群众所信仰,在权利和法律面前人们对权利充满了信心,对法律缺乏信心,在民众心目中还没有把遵守法律看成一件光荣而崇高的事情。

更有少数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法规,常常打踢边球、钻空子,有时候还被看作是具有改革精神、有魄力的一种体系。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名,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法律,以改善民生为名义侵犯群众利益,以工作需要为名义彰显特权思想,这就是一些最好的例子。领导干部信仰法律,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牢固理念,把法律的禁止视为雷池和深渊不越一步,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敬畏法律,自觉用法律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领导干部信任法律必须要摈弃法律工具主义的思维。长期以来我们受到人治思维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往往是把法律作为一种管理目标的工具,而工具是可以替代的,因此也常常出现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事实上法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意志,这才是本质。当然领导干部信仰法律,也要避免信仰的误区,无论什么样的法律都是人制定的,因此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法律,无论制定的多么完善和健全,也会存在疏漏。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个从公民的方面来讲,建设法治社会要健全公民自觉守法的机制。在自觉守法方面,公民要我们要增强面向公民的普法宣传,使普通公民知法懂法守法,那么进一步情况对企业管理人员,两新组织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做到诚信守法,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建立的重点应该是依法治理机制,例如建立不诚信记录曝光惩戒机制使不诚信者寸步难行,认真研究依法解决法不资助问题,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维护正常秩序。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问题纳入法治的轨道来解决,特别是要重视领导干部队伍守法问题,强化领导干部或者是执法人员在法律面前没有例外的意识。

第二还是要健全公民有序参与的机制,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拥有13亿多人口,如果只有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专家等少数人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无论如何都是建成不了法治社会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社会治理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公民参与,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办案决不是关系门来办案,脱离人民群众办案,要创新工作机制扩大人民有序参与,使群众的意见有序的表达。从我们国家的国情出发,应该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中国特色的人民评审团制度,形成对司法权力的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司法权力、司法人员专断,使司法者不敢犯错、犯不了错,即使犯了错也能得到一个及时的纠正和处理。

第四个展望方向是培育法治文化,那么从根本上来讲文化是对社会的一个规范和制约,培育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它体现了对社会法律生活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对法治社会建设起着一个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实现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前面几个方面我跟大家介绍的是制度机制,那么第四个方面我介绍文化方面。

就是要实现制度机制和文化的有效统一,那么就像我在前面介绍中提到的,我们国家传统中青天情结非常浓厚,历来具有厌讼,甚至耻讼的观念,现在信访不信法、法不责众的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领域,那么地方以闹维权的现象还有时发生,必须要培养一个法治文化。第二是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要发挥示范的作用,那么这里需要社会上认真地对待法律。

那么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最会为所欲为。那么人民群众一旦有了法律信仰,那么这就为我们建设法律法治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很大的进步,但远远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尤其是没有全面树立起一个普遍的法制信仰。老百姓在生活中所掌握的法律,那么还不够,因此应当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和司法实践活动,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公正,从而自觉地信法守法护法。这里面要把青少年作为法治教育的百年大计来抓,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与掌握法律精神结合起来,塑造青少年健全公民人格,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长远的基础。

其次还要加强一个法治价值体系建设,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社会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将要把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人心大致。不仅要通过立法司法,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那么还要多方位多途径的进行价值体系建设。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着力基层法治体系建设,使智力通达到末梢神经,比如我们可以重新调整定位社区的法律地位,那么重塑我国社会基层的组织形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这个失灵现象,确保国家和成员之间的传感通畅。

那么法治还需要和一个德治来进行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自律和他律的一个关系,自律是具有道德义务感的内在守法,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守法。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越高,自律意识越强,法律也就越容易实行,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强道德和人性教化,启迪人性,那么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现代公民群体。那么移风易俗破除到处找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违背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现象,让人们把精力主要放到工作和事业上,牢固树立契约意识而不是身份意识,树立平等意识而不是特权意识,认真地对待权利关系和人情世故。只有这样我们的法治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成功,那么通过法治社会建设实现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三位一体建设,聪明能干的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充满青春和活力。这就是我向大家在这次课上报告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总结

消防观念与社会财富安全初探 第3篇

关键词:消防观念,社会财富,幸福生活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大潮, 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改变着人糊涂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巨大的变化给消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何一声真正的社会变革, 总是以一定的思想解放为先导, 消防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并以卓有成效的消防安全保障, 保护生产力的发展, 就要更新观念, 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 符合社会现阶段消防工作的客观规律。这是促进消防事业发展, 做好新时期消防工作的先决条件。为此, 担提出要树立大消防观念的社会意义及途径, 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1 树立大消防观念

大消防观念就是把消防自觉纳入到社会中去, 明确它在这个大系统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最终为社会提供行之有效的消防安全保障方法和科学依据, 来以造福社会, 造福人民。因此, 要强调消防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的高度协同, 注重各学科对消防的渗透、综合和汇流, 加强消防软科学的研究, 不断改进和强化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加速消防社会化的进程, 使之应该成为大消防的本质特征。具体说来, 大消防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1 系统化的消防。

在社会消防安全活动中, 要坚持与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同步发展。以预防火灾为中心, 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从总体出发, 实行系统安全管理, 的即把消防安全管理引申到工程式计划的论证、设计、审核、设备制造生产运行、维修以及产品使用的全部过程。对其中固有的或潜在的火灾危险进行分析、测定和评估, 为确定基本的消防对策提供依据。

1.2 信息化的消防。

信息的消防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国家经济建设各个环节内部和环节与环节之间, 时刻都有大量信息发生与传递。为了能有效地保卫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必须及时捕捉与制定消防发展战略有关的各种信息, 如上级信息、内部信息、平行信息、历史信息、国际信息等, 努力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触角的信息网络, 并利用信息不断调节消防管理工作, 提高科学化水平, 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客观需要。

1.3 科学化的消防。

注重现代化安全管理与安全系统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消防工作中的移植与应用, 尽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应用现代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专门技术, 综合采取管理、技术和教育的对策。研究消防安全保障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对火灾危险性等级和可能导致火灾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定, 从而划定安全与危险的可行与不可行的界限。最终达到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火灾事故。

2 树立大消防观念的社会意义

树立大消防观念的社会意义在于保护社会财富,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常言说火烧一日穷, 而且火灾还可危及生命, 因此, 大消防观念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1 大消防反映了社会大经济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已从小生产发展转变成社会化的大生产, 的大经济时代。但无论任何时期都强调生产自有生产以来就产生了的消防安全管理,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现代经济不只是生产, 而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 它包括市场调研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工厂生产、储存运输、流通销售、市场服务 (含技术服务) 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消防安全的文章可做, 忽略了某一环节的消防安全保障, 都可能会给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潜在的隐患, 甚至会贻误整个经济活动的顺利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就消防论消防”的狭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交叉、协同、优化意识, 从单一型的“自我功能完善”的综合型的“协调系统总体功能发展, 以达社会消防优化”转变。显然, 只有用大消防思想统揽全部经济活动中的消防安全工作,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把消防安全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 为社会大经济提供本质安全服务, 才能实现这一转变。

2.2 大消防有利于推动消防科技进步。

消防事业能否有大发展, 关键要靠消防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要求消防科学技术向整体化、系统化发展, 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许多学科同时研究一个问题, 一门学科又需要同时研究许多对象。各学科的交叉、渗透, 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消防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消防管理观念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没能把消防看成是一项很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办消防要靠全社会的支持。事实说明, 消防工作只有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 才能得到新的发展, 仅靠公安消防科研和监督部门来促进消防科技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 专业消防部门与社会加强联系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消防部门与社会的联系和信息沟通, 以专业消防科研部门为龙头, 拓宽消防科技进步合作领域。对重大消防科研项目 (含消防软科学的研究) 采取联合攻关, 共同推动消防科技进步。

3 树立大消防观念的基本途径

3.1 从增强民族消防意识入手。

近几年来, 我们对消防工作的全民性, 社会性的认识不断加深, 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消防安全也摆到了一定的位置, 但对人的消防安全主体意识的发掘与民族消防意识的培养仍有所忽视。远行机制基本上是公安消防向企事业、个体经营单位和职工群众作单向灌输。企事业单位本应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主角, 却成了配角, 对本部门、本单位内消防工作往往是处于听命、受检的被动状态。由此带来的问题, 一是企事业单位的自我安全意识得不到尊重, 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甚至会产生反消防的意识、即对消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职工群众的民族消防意识得不到强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对消防安全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导致大量人为火灾事故的发生。树立大消防观念, 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形成消防社会化的大气候, 使工厂企业个体私营从法人代表到每一名职工都能按国家消防法和本省消防条例及各项消防技术规范要求, 建立良好的消防心理素质, 认真履行应承担的消防义务, 自觉接受消防监督, 以此提高社会消防安全保障系数。

3.2 从娃娃抓起。

在日本, 人人自小接受消防训练。据有关资料介绍, 日本现已有8000个儿童俱乐部和6100个少年俱乐部, 负责对5~6岁的儿童和小学5年级以下的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启蒙教育和消防基本技能训练。日本教育部还编写了有防范火灾知识的课本, 作为每个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籍。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应该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少看儿童消防知识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少年之家、少年宫、儿童娱乐中心等教育阵地, 寓消防知识教育于娱乐之中, 使少年儿童从小就受到熏陶。

3.3 重视舆论的监督作用。

各种消防图书、业务资料、录像及报纸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 扩大了消防社会宣传阵地;既增加了消防工作的社会透明度, 又促进了消防观念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自然渗透。相比之下, 对违反消防安全的各种言论和行为却缺少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致使消防工作在一些部门和单位仍然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一些本不该发生的火灾事故却不断发生。树立大消防观念, 要十分重视舆论的监督作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到舆论工具, 及时表彰在消防工作中的先进人物, 模范事迹, 及时揭露和批评违反国家消防法规、规范的错误倾向和做法, 不断增加公民的参与意识。

4 结语

增强消防观念, 树立防火意识。是保证社会财富发展的需要, 也是全人类需要消防观念, 这是人类发展文明史的见证, 也是人类发展重要的观念,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切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常绍东.浅谈当前新形势下消防社会管理新思维[J].中国科技信息, 2012-10-15

食品安全与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第4篇

食品安全与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提要] 本文对食品安全的涵义进行解读,列举触目惊心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例,分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没有真正贯彻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没有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对企业如何贯彻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由食品安全问题谈企业如何贯彻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收录日期:9月22日 一、社会现存的食品安全问题 1、什么是食品安全。目前食品安全的含义有三个层次:第一,食品数量安全: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民族基本生存所需的膳食需要。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第二,食品质量安全:指提供的食品在营养,卫生方面满足和保障人群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食物的污染、是否有毒,添加剂是否违规超标、标签是否规范等问题;第三,食品可持续安全:这是从发展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我们日常所说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第二种:食品质量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是我们每天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食品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接连不断,以至于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疑每天吃进去的食物是否安全、是否有毒,甚至是否会致命。 2、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几年前的三鹿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等震惊国人的食品问题已经让我们胆战心惊了。可是,每次事情发生后好像并没有引起政府、企业和老百姓的真正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从国内至国外,都不断爆出类似的新闻。国内,在老酸奶和果冻里渗入用破皮鞋、皮革下脚料做的工业明胶。一些药用胶囊厂用皮革废料生产的明胶做原料,导致生产出来的胶囊中金属铬含量超标,使药用胶囊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毒胶囊。还有前段时间刚刚发生的“挂羊头,卖鼠肉”事件,简直骇人听闻。国外也是不甘示弱,由前段时间发生的“挂牛头、卖马肉”事件,到现在的世界最大乳品出口商恒天然食品的“肉毒杆菌”事件。真是一浪接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件接一件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令我们防不胜防了。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除了我们所说的老百姓的安全意识不强,国家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企业一方面呼吁“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亲人”,一方面又违背营销道德,抛弃社会责任,将消费者利益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抛到九霄云外。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要从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抓起,真正贯彻企业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承担起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涵义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通货膨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新形势下。当时由于市场营销的发展,一方面给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由于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及虚假广告,并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极大不满,从而掀起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和保护生态平衡的运动。这些迫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在考虑自身利润的同时,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在这种形势下,1971年杰拉尔德・蔡尔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最早提出了“社会市场营销”的概念。它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改和补充。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目标市场需求、欲望和利益,并且在保持和增进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情况下,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这不仅要求企业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与欲望,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及社会的长远利益,即将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市场供求状况来看,中国食品企业应该处于市场营销阶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笔者认为我国的食品行业还处于伪营销,或者说推销阶段。有些企业就乘虚而入,一边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或者不合格商品甚至是有毒商品堂而皇之的卖给顾客,一边还高喊顾客利益至上。这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将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抛之脑后,根本就谈不上肩负中国人的健康这一社会责任了。 三、企业应如何贯彻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1、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营销观念,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不再是表面的说教,而应该用实实在在的制度来约束。企业社会责任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企业营销行为,而是企业想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如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对顾客的承诺,将会获得更多顾客忠诚及长久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应积极做好社会责任建设,尤其是行业内一些公认的“龙头企业”,他们更要做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这样其他一些中小企业就会纷纷效仿。渐渐地,市场秩序就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2、加强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诚信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美德,从小我们就接受诚信教育。作为一个企业,更应如此。人们购买你的产品,是出于对你的信任,对你的.肯定。因为你已经在各类宣传及广告中对你产品的品质、包装等向消费者做出了承诺。而最近出现问题的一些大牌食品,更让我们消费者难以接受。为什么?因为你们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就意味着品质的保证,安全的保证。消费者认为只要购买了这个品牌的食品就是放心的。可是事实呢?我们消费者被无情地欺骗了。品牌食品安全事件也接连不断。作为消费者,我们已经不知道该相信谁了,甚至担心我们每天吃进去的和正在吃的食品是否安全。 近日,笔者在网上看到非常流行的一段话。早起,穿冒牌运动服出门,买地沟油炸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上班。中午,在食堂要一注水肉炒农药韭菜,有毒猪血,来碗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开瓶甲醇酒,吃个硫磺馒头。饭后在地摊上买本盗版小说、盗版光盘,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看了,真的让人不寒而栗。但对于我们来说,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否则,最后将是我们人类自己毁了自己。 3、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改变浪费型的消费模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建立新的资源节约型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现代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已经越来越强,就是已经将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了。他们在选择食品时会选择有绿色环保标志的,尽量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和白色垃圾袋。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时代发展的主流。所以,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意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过程。不能因为图短期的利益而将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放置脑后,最终损坏的只能是企业自身的利益。 4、国家应完善立法与监管体系。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发达国家,他们均在食品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上,建立和完善了产品信息资料库和责任的可追查制度。一旦出事,能够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很快追查到生产企业的责任。比如刚刚过去的恒天然奶粉肉毒杆菌事件发生后,世界最大的乳品出口商恒天然,一方面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人们公布详情;另一方面根据产品记录流程,顺藤摸瓜,很快查明了罪魁祸首,原来是一根看起来和其他管道并无明显不同的生产输送管。在这场危机中,新西兰乳品产业追溯制度又发挥了重要作用。查证受污产品后,恒天然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查清产品的来路、污染源以及产品批次的去向问题,就是得益于新西兰从牧场到制成品,全程都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而我国每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总是很难查出原因出在那个环节。所以,完善立法,建立全程监管制度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1]什么是食品安全.百度百科. [2]食品安全与企业社会责任.豆丁网. [3]从问题奶粉看如何贯彻社会营销观念.食品论坛.

传统儒家“诚信”观念与传统社会 第5篇

上文从个人、政府、社会和经济四个主体方面可以明悟,“诚”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诚”的理论建构,在哲学的最高层面论证了儒家“诚”理论的本体论基础,使儒家伦理本体化,而且在方法论意义上也强调自身的内在之诚,主张意诚。那么在传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条件支撑着“诚”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准则呢?诚如何发挥如此巨大的影响呢?作用机制究竟如何?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政治层面。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皇帝一人所言重如九鼎,正所谓“君无戏言”,所以作为国家的最高元首,代表着政府形象的皇帝在民众心里树立的也是诚实守信的良好榜样。无论是皇帝正确或错误的言论始终都会得到执行,就这一行为而言,体现的是诚信的力量。北宋宰相司马光曰:“非信无以使民”,古代的政府对于诚信于民是十分重视的,因为只有诚信才能使民、令民,民心归附与政权稳定。所以,在政府引导社会诚信角度看,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第二,在经济层面。古代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占据着很小的份额。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基本上可以自足,所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交往是最广泛的社会关系,其必定是以诚信为本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曾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狭小范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甚至大都是物物交换。而且在“重农抑商”的官方指导思想下,基于商居下位的事实,唯有信才能将经营继续下去。

第三,文化层面。讲到文化,其覆盖范围是非常广大的。而文化在作用于人时具体则表现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文化通过三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重大作用。古代人们信奉的都是儒家的传统道德伦理,人人皆习读四书五经,而且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而且儒家学说是历代历朝的官方思想,所以绝大多数人也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浸染熏陶下成长,必定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孟子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就奠定了诚为儒家核心概念的源头和基础。

第四,社会环境层面。基于小农经济的基础,就决定了古代人们交往的范围较之现代相比是极为狭窄的,再加之人们安土重迁世代繁衍的观念,人们的活动交往范围仅限于一个很小的地域内,学者们称之为熟人社会,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相互交往的人们大都具有血缘关系,即——父子、夫妇、长幼以及由血缘家庭关系引申出来的君臣、朋友关系。在这样一个交际范围内人们的交往大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人们之间因熟悉而信任。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里人人都熟悉得到信任”“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其实,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的诚信关系实际上就是熟人之间的亲情和人情。

以上四个条件支撑着诚的理论体系对于个人起作用,在古代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的现象日趋严重,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下一部分将讨论传统儒家“诚信”观念在现代社会能否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说如何将传统诚信观念进行现代转化。

摘要:传统儒家对“诚”十分重视,“不诚无物”可以充分体现其价值与意义。我们要继续揭示它在古代所起的巨大作用,立人、政治守信、人际交往及经济繁荣等作用,而后要论证支撑诚信观念起到如此巨大作用的条件。

网络社会观念 第6篇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以人类活动、社会组织和活动等为研究对象, 旨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更科学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学科。

人们通常认为,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书房式研究, 作用只是传承传统文化知识, 顺带培养几个学生, 为社会服务不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责任范畴。其实, 这是很片面的观点。人们为什么存在这样的观点, 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主要有两点, 其一,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离国家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认识和实践要滞后一些;其二,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复制性、个体价值观与事实的统一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会导致研究成果和结论不易于为外界所认识和直接感知。

1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时代, 自然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无疑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要使科学技术得到合理应用,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只靠自然科学是不够的, 哲学社会科学也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为无论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都是人和社会组织所主导和参与的社会过程, 在生产效率越来越取决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取决于构成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的素质的情况下, 哲学社会科学因其在提高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研究及其成果不仅揭示着知识和精神生产的特点及规律, 也揭示着人类生产活动的社会组织规律,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将日益直接介入生产、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并日益成为人们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1]。因此,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2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能力的举措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投入;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身的创新与突破,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是否有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眼光, 以重大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敏感性眼光。

2.1 提高认识, 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意识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认识, 使政府和科研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认识到:在新的时期, 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性作用日益凸显, 许多深层次的的重大实际问题、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 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2], 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迫切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通过宣传、传播等手段为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 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作用, 大力宣传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扩大社会影响力。

2.2 加大经费投入, 改变经费拨款方式

长期以来,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较少, 科研经费不足, 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瓶颈。但是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规范深入,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再是靠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完成。而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需要收集资料、需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需要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进行调研、问卷, 需要通过计算机整理处理数据、需要研究分析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 我们应该转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需要经费的传统观念, 转变科研经费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传统观念。

但是如何加大投入, 科研经费从何而来?目前, 科研经费主要是靠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等拨款, 但这些部门都不是科研成果的直接用户, 缺乏支持科学研究的动力。因此, 这种拨款方式的科研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同时,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改变旧的科研活动方式和思维定式。不“等、靠、要”, 积极到社会上、到需要科研成果的单位部门寻找课题, 找任务、找经费, 从科研成果受益者中争取与获得。

2.3 立足国情, 立足当代, 选好科研课题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作为一种“综合国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政府要科学决策, 企业要开发市场、预测投资风险等都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研究咨询服务。因此,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逐步走出纯理论的研究范式, 去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围绕开展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工作, 选题上要尽可能与时代合拍、与现实需求对路、与党政工作衔接, 并善于提出高水准的建议对策。这就要求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老师在科研中树立“问题意识、社会眼光”, “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提升服务社会和成果转化能力”的观念与意识。

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长期坚持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 立足于中国农村改革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 通过提供政策咨询、参与改革、参与立法、参与培训等形式,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改革和实践的理论创新, 并且直接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被广泛誉为“理论务农”的典范。

其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会同其他学科对地方经济的重大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研讨和综合会诊,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 综合多学科理论并从现实出发的角度, 考虑各阶层的利益、各部门的意见、各学科的思考, 孕育跨学科社会服务研究项目。既可以拓宽科研资金渠道, 锻炼研究队伍, 又可以推动跨科学协作, 扩展研领域, 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4 参与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决策咨询活动

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 为实际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对社会、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 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这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 明确了工作重点, 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切实加强和改进应用对策研究, 推动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应用对策研究, 必须联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紧紧围绕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紧紧围绕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以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 各级领导决策的难点, 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为中心, 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挂钩, 结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深入进行理论思考, 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在重大课题上有新突破, 在应用科学上推出一批有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成果,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

2.5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实践, 最大限度发挥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也只有应用于社会实践, 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目前,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成果组织管理、成果评价审定、成果转化渠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 要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影响力, 建立有效的转化机制。对成果的评价, 要注重原创性, 注重实际价值, 鼓励多出优秀成果, 多出优秀人才。在成果的宣传和应用上, 要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 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推动优秀成果更多更及时地运用于实际, 运用于各项决策中, 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 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拓宽优秀成果的转化渠道, 建立向领导机关的呈报制度, 拓展政府、企业、社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发布途径, 注重发挥出版资助、成果评奖等激励机制作用, 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应望江, 李庆豪.人文社科类大学的社会服务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7) :62-65.

上一篇:低效生产下一篇:因你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