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2024-06-16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精选12篇)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1篇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 理解主要的资源问题, 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 并能结合具体的区域分析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在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时, 考生应重点掌握利用、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方法, 并能够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命题趋势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 涉及水源地及耕地资源的保护等, 其要求考生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问题。同时, 高考命题不回避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并结合一定的区域背景提出问题, 重点考查考生从图表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 并调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 该类试题提出的问题留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其要求考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知识要点梳理

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2.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

3.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小;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1/3;土地退化严重;耕地受到污染。

4.一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

5.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采用科学方法开采, 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能源开发与使用过程中, 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矿区耕地, 合理利用土地;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 减少化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行能源结构改革, 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选用天然气。

6.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 缓解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对策:开源, 如跨流域调水, 修水库蓄水, 人工降雨, 海水淡化, 合理利用地下水;节流, 如改进灌溉技术, 发展节水农业, 净化污水, 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2) 实现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对策:开发水源地, 进行生态建设, 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3)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耕地质量。

(4) 土地退化的防治。

土地退化的表现:土壤侵蚀, 草场退化, 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 土地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的防治: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

防治土地退化的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包括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恢复生态林, 营造经济林等;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库、灌渠, 修梯田, 打坝淤地等。如农牧业分布区应对土壤退化的措施包括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发展舍饲养畜, 种植人工牧草等。

四、能力提升专项突破

高考试题对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的考查, 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 而是对考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检测。复习时, 考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探究1: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

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综合性比较强。准确解答该类试题, 需要考生知道多种类型的地理图像的判读技巧 (包括坐标图、统计图、结构图等) , 能读出图中标志性的数据, 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从而推理出图示所反映的资源有关问题。近几年, 此类高考试题常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形成资源问题的原因。

考生在分析图表时应注意:一要读主题, 明确图表反映的是什么区域、何时、何种资源的什么问题。二要分析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考生不仅要看数值的大小, 有时还要重点分析数值的比重及其变化, 找出资源的有关问题。三要结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知识, 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

点睛: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时, 考生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 准确理解地理数据的内涵。在图表分析中, 有些考生往往没有关注地理数据的内涵, 不清楚地理数据与所问问题的关系。如有关资源分布的概念———能源生产总量重心, 其肯定与能源生产地分布位置不太一致。只有清楚能源生产总量重心的概念, 考生在分析时才不会有疑惑。又如有关资源的量的概念———比重、增长率、增长量等, 这些都不等于资源的实际量。同时, 考生还要注意概念所表达的范围, 如煤炭与能源, 煤炭不能代表所有能源。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关键词, 在思维过程中, 不能偷换概念。平时复习过程中, 考生还要注意有关概念的积累。

(2) 对地理数据的计算过程要清晰。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计算不是很复杂, 所以考生在思考与计算有关的问题时, 对计算过程一定要清晰, 这样结论才不会出错。对于计算能力较差的考生, 平时复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

例1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 完成 (1) ~ (2) 题。

(1) 图示四个国家中, 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B.美国

C.印度D.日本

(2) 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解析】第 (1) 问, 人均煤炭消费量应该是煤炭消费量与总人口的比值。根据柱状图可读出煤炭的消费量, 再联系各国的人口数, 可知美国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 所以选B。

第 (2) 问, 图中数据表示的是煤炭量, 煤炭是能源的一种, 通过煤炭数据不能推算出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能源进出口量, 但据煤炭数据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所以选D。

【答案】 (1) B (2) D

例2 (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问题。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了地理数据的内涵, 一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二是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而该问题的核心是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如果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那么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增加, 反之则减少。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 1985~2011年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推断出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的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 所以选C。

【答案】C

探究2:区域背景下的资源问题、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不同区域的资源问题, 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由于此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 考生容易出错。这就要求考生能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具备区域分析能力。其中, 资源的保护主要应从人为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重点关注土地、淡水资源。

点睛:在区域背景下分析资源问题、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时, 考生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 从区域角度分析时, 应该用联系的观点从自然因素 (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和人为因素 (如社会经济条件等) 方面分析。具体分析时不要面面俱到, 而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 并注意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2) 回答资源的保护措施时主要应从人为的角度分析, 注意理清思路, 包括从经济、技术、工程、宣传、生态、政策法规等角度分析。

例3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问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 (2009年) , 经济发达, 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 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 地形单调, 平均海拔不足15米, 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下图分别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和对应的气候资料。

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解析】淡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 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如地区年降水量、地形、河流径流量、面积、人口、城市、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水污染等的影响。当然, 考生还要注意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 同时结合材料分析相关信息。

【答案】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 四周环海, 陆地上存储淡水 (地表水、地下水) 的条件差 (河流较短) ;人口密度大, 经济发达, 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例4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 据此回答问题。

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保护耕地的措施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考虑。

【答案】加强教育与宣传, 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五、强化训练

1.下图是宁波市江北区2002年至2006年三大类土地变化图,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02年到2006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趋势相同

B.2002年到2006年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C.2004年到2006年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幅度最大

D.2004年到2006年农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

下表中为四个国家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读下表, 回答2~3题。

2.上表中的数据表明 ()

A.法国能源消费以核能为主, 且在四国中单位GDP能耗最大

B.巴西原油消费量大, 且人均原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C.美国原油消费量大, 且在四国中核能消费量最大

D.伊朗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大, 因此在四国中环境污染最小

3.目前, 伊朗积极进行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工作, 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下列属于伊朗应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是 ()

(1) 太阳能 (2) 水能 (3) 风能 (4) 地热能

A. (1) (2) B. (1) (3) (4)

C. (1) (3) D. (2) (4)

4.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 全区可开发容量超过1.5亿千瓦, 占全国陆地风能资源储量的50%以上, 居全国首位。截至2013年6月底, 全区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727万千瓦, 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读下图, 说明内蒙古风能丰富的原因。

5.珠江三角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丰水区 (见下图) , 但近20年因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 该地已出现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的局面, 水资源供需发生矛盾且日趋严重, 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读下图, 回答问题。

提出解决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图中反映了2002年~2006年宁波市江北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从图中数值的变化来看, 2002年~2006年农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建设用地的面积在逐渐增加, 且2004年以前增加较快。

2.C一是读主题, 表格反映的是四个国家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 具体包括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构成 (%) ;二是注意各国各项数值的比较, 应特别注意能源消费构成 (%) 指的是比重。法国的单位GDP能耗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得出, 排除A。某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该能源在消费构成中的比重, 由此得出核电消费量最大的应该是美国 (核电消费量=2208.8×8.3%) 。人均原油消费量应是原油的消费总量除以本国人口数得出的数值, 由此得出美国的人均原油消费量最大, 排除B。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只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 据表格中的数据不能推断伊朗环境污染最小, 排除D。所以选C。

3.B伊朗高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 多晴天和大风天气, 太阳能丰富, 风能丰富;处于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跃, 地热能丰富;降水少, 水能缺乏。所以选B。

4.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春、秋、冬三季, 特别是秋末至来年的春初, 冷空气活动和寒潮天气过程较为频繁。再加上内蒙古高原地区地形平坦, 植被稀疏, 对风的阻挡作用小, 从而使得内蒙古风能丰富。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2篇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节约用水的政策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第二十四条 垃圾填埋场和含有贮存液体化学原料、油类的地下工程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范采取防止渗漏、配套建设地下水监测井等水污染防治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并定期向其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地下水水质监测报告。

从事地下勘探、采矿、工程降排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可能干扰地下含水层的活动,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破坏地下水资源。深层地下水井停止使用二年以上的应当采取封存措施,停止使用五年以上的应当封填。

第二十五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禁止在河道及其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禁止擅自填埋河湖、沟塘或者在水域设障。

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水域的,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建设方案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经批准占用水域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所占用的水域面积、容量及其对水域功能的影响程度,同步规划并按照不低于等效比例兴建替代水域工程,合理补偿水域面积。

第二十六条 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河道轮浚制度,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属地管理责任,逐步治理断头河、死沟塘、黑臭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保持水网畅通,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第二十七条 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级以上河道的护坡、护岸管理工作,推动建设生态植被,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属地管理责任,禁止扒翻种植,防治水土流失、水体污染。

第二十八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生态保护的需要,将下列区域、水体依法划定为重点水域保护区,向社会公布:

(一)涉及饮(备)用水源地的河流,重要清水通道;

(二)重要涉水风景区;

(三)重要湖泊、湿地;

(四)重要引水通道;

(五)滨江生态保护区;

(六)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等涉水文化遗产;

(七)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或者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其他水域。

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重点水域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重点水域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排污口,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向水域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不得从事围网、网箱养殖活动,严格控制经营性项目建设。

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第3篇

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档案以其来源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形成的原始性而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构成部分。档案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对于档案资源,重要的是对档案载体的保管保护,使其内容在安全环境中保持完整性连续性可持续性。同时,重视其资源所含信息的开发利用,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保守国家机密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使档案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一、建立档案资源管理制度,以法对档案资源进行保护。

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档案法》要求,符合国情、行业特点和档案管理实际,以适应本地,本单位档案管理的需要。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建立应以方便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为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档案部门既是制定档案规章制度的主管部门,又是规章制度的执行部门。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建立档案资源利用审批制度,相关人员需要查阅和利用档案时,必须获得档案主管领导的审批,还要建立档案利用管理制度。对未公开的档案资源要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规范档案资源利用方式,避免不可挽回损失。档案的利用不能无原则,应该根据利用者的情况而定,并且依据档案内容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管理。一般情况下,对内容不是完全开放的档案,不宜用拷贝的方式提供使用,对这类文件浏览的过程必须在有效的监控下进行。采用网络方式提供利用时,有密级的信息内容应进行加密处理,并对所使用的“密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改,避免由于误操作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建立档案“副本”,以防重要信息资源的丢失。对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副本,通常的做法是同一档案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以及所属的实物同时提交保存归档,对电子档案还要进行备份。

二、挖掘档案资源,丰富档案内容

当今社会,腾飞发展,新生事物大量涌现,各种变革日新月异,它即是现实,又将成为历史,全面系统收集档案资料,丰富档案资源刻不容缓。

档案收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起点,为档案工作提供实际的管理对象,是档案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措施,对于整个档案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档案机构收集的一切具有历史凭证作用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各门类、各种载体形态的档案完整齐全地收集进馆,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档案管理机构在履行职能使命、延续社会记忆、保障公民权益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真正担负起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重任,必须确立具有时代特点的档案收集工作理念,

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全面系统收集档案资源,不仅要突出机关工作,更重要的是应反映基层建设,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当前档案收集工作的重点,在于以档案工作服务民生为契机,对民生档案的内涵、类型开展系统的研究与梳理,建立健全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档案、重点是社会制度建设档案,经济发展档案,教育卫生档案、工商管理档案、民政司法档案,使社会记忆留下更多的鲜活个体和精彩瞬间。

从战略高度重视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问题,强调档案收集工作的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档案收集工作的计划、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功能,层层抓落实,为档案收集工作的规范发展提供法规、标准、组织保障。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档案收集工作的网络体系,努力将档案收集工作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而在档案收集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应该有具体的责任人,并赋予其收集档案、移交档案的相应职责。

将档案收集工作的触角由历史向现实延伸,由机关向基层延伸,由集体向个人延伸,由单一的纸质机关文书向多种类型多种载体文件材料延伸,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的拓展,努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全面立体的档案资源体系,从而为档案工作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需求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改善档案资源保存环境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档案库房,并对原有档案库房进行改造,实现档案库房的现代化,数字化,自动化。对于非专门档案部门也应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或档案库。不是任何一间办公室都可以用作库房的,从档案保密的角度来看,不宜将库房设在办公楼的最底层,库房门窗等应专门加固,以防盗窃。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实践证明,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密、维护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

在阅览室、阅读室等档案利用场所应采取防紫外措施。档案库及查阅档案等用房均应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档案、资料的危害。天然采风的档案库及其他业务技术用房应选用防紫外光玻璃和采用遮阳设施,防止阳光直射。档案库及查阅档案等用房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用乳白灯罩的白炽灯,如果用荧光灯时,应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

严格控制对纸质档案原件的复印利用,引进更为先进和高效的复印方式。纸质档案原件,特别是保存年代较为久远的档案原件,其自身的理化性能较为脆弱,复印机光源高强度的照射会对其造成严重的伤害。目前主要是以复制件代替原件的方法,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做拷贝。有条件的可采用数字复印机,对档案原件进行一次扫描录入作业,根据需要多次输出,从根本上缓解档案多次复印给档案工作和档案本身带来的压力。

纸质档案数字化。采用对纸质档案无害的档案录入设备,选用容量大,兼容性好的光盘存储器。最大限度地减少档案对空间的占有,将档案编录于数字程序,使档案应用更加方便,并延长档案的保存使用寿命。

通过馆藏目录数字化,建立馆藏目录查询系统,建立各类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以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电子型档案信息服务模式,通过扩大收集文本、视频、声频等数字信息,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努力做好各种重大纪念活动、重大事件及社会的热点新闻的有特色的档案专栏,对信息加以组织、整理,建成各类档案数据库。

四、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社会对档案资源的需要量与日俱增,要求档案打破地域,行业,部门界限,建立互联网络和信息平台,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鉴定分类和解密,对那些没有保密意义的该降低密级的降低密级,该解密的解密;对需要普及的档案资源纳入普及系统,有些技术知识性的档案资源纳入信息检索系统便于查阅。

建立集成系统,增加档案资源的储存量。增强综合开发利用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档案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档案资源的管理网络,以保证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

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编目、检索、借阅管理。它的突出优点是速度快、准确性高,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可以大批量提供利用,能满足系统或专题利用的需要。实现多次重复利用,联网检索,为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开发能力和效率,进而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用网络传输电子档案,在不同的馆际之间,可以实现档案资源互相交流,以及向相对固定的查档单位提供档案资料,可以通过点对点转换数字通信或互联网络来实现。

注重档案资源的质量,努力使各门类档案齐全,结构合理,完整精炼,为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打好质量基础。对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实现档案实体分类、编号、排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做好档案业务基础工作,为利用档案资源奠定检索基础。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科学利用档案资源的需要。

五、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档案工作者的整治素质是应具有清醒有整治头脑。其一举一动都应该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的指引下进行。与时具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档案工作者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档案学知识,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实践技能。一方面,档案是一种知识载体,档案工作者要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就要熟悉档案的内容,掌握档案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提供利用中始终贯穿着分析、研究、综合、判断等各种科学的研究活动。档案工作者只有熟悉和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档案工作者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档案工作者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既不能任意篡改和歪曲档案的内容和特征,也不允许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鉴别档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历史,忠于职守,维护党和国家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同一切篡改档案、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资源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档案信息资源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档案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更好地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档案工作者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各项技能培训。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因此,档案工作者要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一是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培训,提高办公速度,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二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捕捉社会信息,针对受众需求进行组织培训,提高传播效率。三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都有利于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档案工作者除了坚持自学的学习方式外,还可以到高校进行充电,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聚集、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常用的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优质、高效地完成档案工作奠定基础。

浅论区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 第4篇

如果没有了水, 那么地球上的生物将不复存在。而当今世界水资源越来越少, 污染越来越多, 人类的活动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身为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去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这个问题。

1 水在各方面发挥的作用

首先, 水对人体的作用是至关作用的, 人体的组织, 细胞, 器官等的组成, 运行, 维持, 哪一样不是需要水的参与。水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营养物质, 参与各种人体日常活动, 水的运输, 润滑和稀释作用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次, 对于动植物而言, 水也在其生长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离不开水的参与, 而动物的生长代谢繁殖等也同样离不开水。同时, 水还有美化环境, 清洗物品, 发电及欣赏等作用。可以说地球上的水孕育和滋养了所有的生物, 因为有它的存在, 世界才能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2 如今出现的水危机

2.1 水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农业污水等都造成了水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 水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2013年, 全国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2013年, 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 (水库) 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地表水, 淡水, 海水, 无一幸免, 人们把污水一股脑全都排到了地球母亲的皮肤上。就拿我们日常使用的自来水来说, 从它里面检测出来的污染物种类更是高达上千种, 那些人类常患的胃癌, 肠癌等大都与水有关。人们把污水和垃圾大量的倾倒入海洋, 导致海洋水环境恶化, 无数海洋生物受此影响大量死亡甚至是灭亡, 而这最终也让人类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2.2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虽说地球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 可是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水资源却是有限而稀少的。

201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8373.3亿m3, 折合年径流深299.6mm, 比常年值偏多6.2%。从水资源分区看, 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5.9%;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6.3%。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 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7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其中天津、辽宁和浙江分别偏多149.2%、62.8%和51.6%;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其中河南、山西、云南和湖北分别偏少43.2%、24.0%、23.5%和22.1%。

2.3 水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使用

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和没有节水的意识, 导致许多浪费水的现象发生。2012年, 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244.5亿m3, 耗水率 (消耗总量占用水总量的百分比) 53%。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 农田灌溉为63%;林牧渔业及牲畜为75%;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4%;生态环境补水为80%。

3 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法律规范和理念管理

对我国来说, 人均水资源的不足使得我国的用水十分紧张, 让人们节约用水就显得重要异常, 而我们不仅要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 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 更重要的是要靠体制机制去约束, 制定相关的用水制度, 比如说限制用水等。同时, 还要制定好水资源费的征收制度, 形成一个完善而严密的规章制度。而对于一些管水部门, 更是要做好严格的管理, 不能让其在其职而不谋其政, 或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让这些部门做好该做的事情, 合理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如市水务部要严格的对水道和河流进行管理, 经常巡逻, 防止有人私自排入废水和垃圾, 经常对于周边和水环境进行保护和合理的修复, 同时还要定期进行节水及其法规的宣传等。对于工业生产, 我们应该建立节能型、环保型产业体系, 使其无害化, 标准化。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减排, 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定的产业或部门, 必须实行严格的惩罚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不能只是进行小小的规劝或罚款, 这样只会让这些产业固态萌发, 因为这些惩罚不足以抵挡治理污水的代价[2]。

3.2 进行地区间调水

对于地区间的水分布不均, 可以进行一个区域间的调水。将丰水区的水调到缺水区, 这样就能缓解缺水区的用水压力。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缓解中国北方严重水资源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 它将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的水调入北方, 这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 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 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用水条件, 使人们用到健康纯净的水。

3.3 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废水的处理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 现在较为普遍的废水处理包括沉淀、消毒、除氮、除磷、除重金属等, 废水处理工艺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们需要对废水进行处理, 除去水中的有害物质, 提高水的活度, 让水能够再次重复循环利用。特别是对工业生产来说, 应该发展清洁技术, 改善工艺, 才能减少污染, 提高产量。用污水灌溉农田也是污水资源化的一个有效方法, 污水可以提供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因为其元素的多样性, 还可以使农作物生长得更好。而在化工生产中, 可以从废水中提取所需的元素和物质来进行生产, 有的元素和物质或许要花费很多的钱, 而从废水中提取则降低了成本, 污水也被提纯了, 这样就一举两得了。在城市和农村, 还要对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 如建造氧化塘。对污水处理厂加强管理, 引进先进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 增大其污水处理量和污水净化率[3]。

3.4 节水与水循环利用

节水是现在最重要和主要的方法, 在各个方面都有节水的方法。生活中, 我们不仅要节约用水, 还要重复利用。如在工业上, 对于用水不是有严格要求的生产, 可以使用相应的废水, 而不是将这些废水直接排走;在生活中同样也可以如此, 如用洗菜的水冲厕所等;在农业上, 则可以用滴灌来代替大水漫灌, 既可以满足了植物的需求, 也节约了水资源。

4 结语

为了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要求, 保护水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 每个人都必须重视起来。虽然现在的一些水污染治理技术还未成熟, 管理部门的力度也不够, 但只要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 提出好的建议和方法, 为水资源治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那么我们的未来将越来越好。也能让水资源可以循环再生, 生生不竭。

参考文献

[1]姜玉明.人水和谐保护水资源[J].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13 (1) :34-42.

[2]龙华.试论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II.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策[J].水利渔业, 2012, 20 (5) :23-26.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节水保护论文 第5篇

关键词: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保护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受制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较为贫乏的现状需要积极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用以使得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水资源的节水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战略因素。与周边省份相比河南省境内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加之河南省境内的人口众多致使水资源的人均占有率处于国内末尾。此外,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从而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积极做好各项节水措施的落实,确保水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河南省地处中国腹地,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境内有黄河干流横穿中北部地区,河南省地处南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气候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河南省年均降水量约为784mm,分布境内的地表径流主要由降水所形成,河南省境内的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08亿m3。根据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总量与全省总人口量计算得出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左右,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利用上需要结合经济发展及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利用策略,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2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开发利用,但是现实是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并未有合理的开发方案,同时由于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致使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在进一步减少。以管理体制、机制为例,由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混乱,并未建立起完善的水价形成机制与水资源利用制度,水资源费在水价中的占比较低。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并未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制度,致使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严重的影响了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在水资源使用较大的农业灌溉方面,位于河南省境内部分地区仍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仅浪费且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较为严重,上述因素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于非传统水资源(如所积蓄的雨水等)的利用量仍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传统水资源的利用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人畜饮水方面河南省境内各市县大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各市县的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豫东北平原地区其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长期的大量开采致使该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到了一个危险的水平,地下水漏洞面积不断扩大并对该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径流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此外,河南省境内地下水资源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致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较为严重,不利于河南省境内的生态建设。由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相对匮乏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中应当积极做好节水措施的落实与应用,通过节水与利用并举的方式提高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及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投入致使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节水利用仍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

3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利用中应当积极落实节水举措

水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本元素。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积极做好节水措施的发展与应用,由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相对不足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中无法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但是通过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做好节水措施的发展与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有限的水资源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中。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相对匮乏,为实现河南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好的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现实情况是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节水举措应用较少,不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农业用水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工业方面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较低,需要加大对于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通过对污水进行处理形成中水可以重复利用于工业生产中,在农业领域中一些地区仍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措施,致使水资源浪费严重。应当加大在农业灌溉领域中节水器具或是节水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城市节水方面,城市节水型器具在城市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尤其是公共用水设施的耗水量更大需要加强在相关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4加快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节水举措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做好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应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快体制、机制以及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建立起符合河南省现状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为保证水资源数据的全面准确需要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全省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全面监控,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高效监控和合理开发利用。在加强体制建设与完善的同时需要积极做好各项节水措施的发展与应用,利用。为实现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节水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技术投入方面需要通过优化创新,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发展与应用,通过加大对于节水技术的资金投入与研发,开发新一代高效、低耗的节水新技术,同时通过技术交流、应用等的方式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利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促进企业进行节水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从而加快节水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利用。在节水技术的推广中,应当注意节水技术体系的培养与建设,为河南省境内水资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为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应当加大对于资金和融资渠道的拓广,将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节水利用与当地的发展进行精密的衔接,保障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项目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积极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节水灌溉、灌区节水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当地各项节水设施与设备的建设与完善,以便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提高传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做好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用以更好的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利用。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中,节水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节水举措的应用应当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切实确保各项节水举措的顺利实施。节水除了增大对于可用水的利用外还需要积极加强对于工矿企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对相关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用以形成可供利用的中水,将中水应用于工矿企业生产中用以代替干净用水,降低对于干净用水的消耗,对于居民生活污水等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以应用于城市中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用水的代替,通过上述举措将能够极大的提高各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水的排放,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保护。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积极做好各项水利设施的建设用以在传统水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众多的非传统水资源,在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利用的同时增大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总体保有量。用以保障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应用应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立起完善的发展规划,用以确保河南省境内的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科学的应用。

5结束语

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相对匮乏,由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致使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左右。为保障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对于用水的需求。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制定合理、完善的开发方案,针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总体不足这一难题应当积极落实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提高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其应有的功用。本文在分析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试谈我国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6篇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保护;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01

步入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将水资源问题作为一个焦点对待。对我国而言,水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大问题,从以下几组数据就能够看出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25%;全国有400多座城市属于缺水城市,100多座处于严重缺水的行列;我国和水相关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数十亿元以上。短缺的水资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不遗余力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我国水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污水严重

工业化发展迅速,相关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便不顾及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导致浅层地下水严重污染。还有一些城市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超限,使本来水质良好的地下水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地下水质变差,直接引发人们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开发不合理,浪费严重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水资源的浪费都在10亿m3以上,这是十分客观的一个数据。对于城市而言,本身生活用水就很紧张,加上很多建筑都建有草坪和水景观,增加了水资源的利用量。对水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就好比一边存水一边放水,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一)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作为一项高效的节水技术,节水灌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设计上和运行上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当然,仅仅有独立的灌水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有对应的管理运行机制,两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应用并不断发展,在总结经验并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效益。

(二)对雨水进行集蓄利用

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本身就很匮乏,所以利用地下水资源进行农田的灌溉一方面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相当于是水源的浪费。因此,可以采用窑洞蓄水的方式,将秋天的雨水储存起来在春天用,将涝期的雨水储存起来在旱期用,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抗旱效果十分明显。建设集水工程,将雨水利用在农田灌溉上,为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措施

(一)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

在行政手段方面,主要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对工业和农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构建我国水资源的产业结构。鼓励农业向节水型发展,工业对高耗水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审批新的项目时,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以外,更加要注重生态效益。

在法律法规方面,应该加强《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从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使人们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活动中。另外,通过宣传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在社会中创造出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使用经济手段调节用水

从经济角度来说,水源浪费的原因之一在于水价偏低,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约束自己。国家应该对水价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加节水在市场中的比重,逐步建立起新型的用水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节水技术

第一,建立节水机制,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并利用新的节水技术和工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体系。

第二,发展节水型工业,对耗水量大的行业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对水道、洁具进行改造,减少用水漏失环节。

第三,对农业而言,制定资源型农业战略,种植业和养殖业要以节水为中心,比如改变漫灌方式,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四、加强水源地保护的措施

(一)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其根本措施就是对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常见的措施比如:加大林地的保护力度,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等;坡度在20度以下的土地可以发展农业,建设基础农田,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为水源的涵养创造条件。

(二)加强水源地的日常管理和用水监测

第一,在水源井周围,不许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来灌溉农田,更不能使用剧毒农药,不得建设牲畜饲养场,不许堆放垃圾或废弃物,还不能开展破坏隔水层的活动。

第二,相关部门划分出明确的水源防护地带,制定防护规定,通过设置警示牌、涂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从而使人们提高水源保护的意识。

第三,对地下水的水质、水位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采集水源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水质变化,确保水源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三)控制水源地的工业发展

为了确保供水安全,政府部门应该对水源地的工业建设进行督察。一方面,耗水量大、污染严重、容易导致生态破坏的产业禁止在水源地开发生产。另一方面,如果是已经建成的产业,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要达到环保要求,不满足要求的进行及时改造,否则予以关闭。

(四)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

由于水源涵养林项目的建设,就会影响到部分居民的生活居住。因此,对于涵养林地区和水源井附近的居民,应该采取分阶段的形式将其搬迁至移民开发区。如此一来,能够降低水源地的人口密度,减少生态破坏,从而达到保护水源的目的。

(五)调节城市供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

水源地的井灌区,应该进行节水改造,比如使用低压管道,提高农业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在农业方面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从而解决城市供水和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

五、结语

想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就要综合考虑人口的增长问题,城市的规划发展问题,工业的布局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的问题。加强全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浪费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城市。另外,还要爱护水资源,避免水质污染尤其是水源污染,增强环境意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战略研究课题组.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战略[J].国土资源通讯,2012(01)

[2]陆燕宁.城市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污染防治技术,2011(03)

[3]杨丽英,孙素艳,郦建强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J].中国水利,2011(23)

[4]梁玥.浅析水资源保护的创新策略[J].现代园艺,2012(16)

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第7篇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能源, 如何做好开发, 利用以及管理是本文首先要讨论的问题。现在, 全球的淡水资源在不断的减少, 也就是说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这就使我们必须做到在水资源量有限的情况下, 最大可能的满足社会经济展和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这就需要一些必要的措施, 比如:合乎实际情况的开发和利用, 提倡并要求节约用水, 加强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的同防止水害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和破坏。这些都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手段措施。在对其开发, 利用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规划的全面性, 合理化, 根治化, 长期化, 效益化, 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调整好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用水的合理共享。同时还要加强以供需调配, 优先效益, 使用有偿, 可再持续以及水资源国有的原则。

2 水资源保护

对于水资源的保护,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防污和治污。应该加强完善《水法》, 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 打击排污超标的企业。对已被污染的水资源运用科技的手段, 实现再利用。其次, 水资源的保护并非某个相关部门自己的事, 这是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总之, 水资源的保护问题必须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 多部门齐心协力, 新技术的开发, 鼓励提倡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等多方面的支持。

2.1 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 提出限制排污总量,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 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 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2.2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用水等应以教育宣传传等多种方式, 提倡节约。并派驻一批技术人员进入企业实行现场指导。探讨出多种的用水节约的方法供人们参考学习。笔者建议, 对节约用水的单位或个人应该予以奖励。总之建设节水型社会, 必须从小处着眼, 逐步推进。

2.3 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应由相关部门牵头, 多部门反复磋商。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做到案发时的及时, 有序, 得当以确保饮用及生产用水的安全。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不必多说也知道其重要性的。但其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是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如下建议:

3.1 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 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 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 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实行兴利除害结合, 开源节流并重, 防洪抗旱并举,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 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 重视人与水的和谐, 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 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 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3.2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 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 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 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3.3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 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4 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 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 注重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5 加大水利投入, 支持环保工程

公共财政应对水资源的开发利, 治理保护以及管理给予大力的支持。增大水资源管理建设的投入, 可使各项任务顺利高质高效的完成。有利于, 水利建设的加快。从而促使我国水利建设的进步。早日使我国水资源步入现代化。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 改善投资环境, 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结束语

我国现在已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水资源的保障无论从人们的基本生活还是社会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完成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任务是当务之急。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我们不但要合理的管理使用水资源, 更要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把中央下达的节能减排的任务放在首位, 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的实现水资源利用,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保障。

摘要:保护水资源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 着力解决好与人身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资源问题, 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张中明, 刘畅.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8篇

例1 (2015年江苏地理卷) 图1 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 图2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

B.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

C.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

D.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2)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B.加快发展新能源

C.加强科技创新D.缩减生产规模

【解题思路】第 (1) 题, 图1和图2两图分别是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和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图, 读图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量最大的是美国, 中国是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量最大的国家, 故选CD。第 (2) 题, 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 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不排放碳, 所以加快发展新能源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 而缩减生产规模和控制人口数量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总量, 不能减少单位GDP碳排放, 故答案选BC。

【参考答案】 (1) CD (2) BC

例2 (2015年上海地理卷) 新西兰是大洋洲最美丽的国家之一, 被誉为“绿色之国”。读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外贸易在新西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已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以服装、电信设备、电子数据处理与办公设备、金属制品、化学成品等为主;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有肉类、鱼类、水果、乳制品、林产品、毛毯、食品、造纸、木材等。

材料二畜牧业是新西兰农业的主要部门, 第三产业以金融业、进出口贸易、通信邮电、旅游业为主。

材料三新西兰地理简图 (图3)

(1) 新西兰享有“绿色生态”, 植被覆盖率约80%。810万公顷森林中, 原始森林约占78%, 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其原因。

(2) 新西兰拥有“绿色能源”, 生产生活用电多来自清洁能源。 推测其主要能源, 并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第 (1) 题, 动植物资源丰富与气候、地形 (涉及垂直差异)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有关。新西兰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新西兰为南太平洋岛国, 远离大陆, 受外界的影响小, 有利于植被保护和生长。第 (2) 题,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均为绿色环保能源, 可结合新西兰实际进行分析说明。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断裂多, 岩浆活动频繁, 因此地热资源丰富;新西兰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 国土狭长, 中部为山脉, 河流多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 河流短小, 落差大, 水流湍急, 因此水能资源丰富;多数国土位于西风带, 风力较大, 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参考答案】 (1) 新西兰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新西兰为南太平洋岛国, 远离大陆, 受外界的影响小, 有利于植被保护和生长。

(2) 能源:地热能、水能、风能。理由: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断裂多, 岩浆活动频繁, 因此地热资源丰富;新西兰全年降水丰富且均匀, 国土狭长, 中部为山脉, 河流多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 河流短, 落差大, 水流湍急, 因此水能资源丰富;多数国土位于西风带, 风力较大, 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二、解题准备

(一)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1.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方法

资源开发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自然条件主要是分析储存量等, 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下面以可再生资源为例, 分析其开发条件。

2.如何进行能源基地建设

(1) 扩大煤炭开采量。

(2) 提高资源的外运能力。

(3) 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

(4) 构建多条产业链, 能源的综合利用。

3.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 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三废”污染。

(2) 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1提高煤等资源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 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2调整产业结构。3治理“三废”,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4.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5.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比较

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二) 流域的综合开发———水利工程修建的影响与分析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

(2) 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条件: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市场广阔。

2工程条件:移民少, 淹没农田少, 生态破坏小, 有利于工程实施。

2.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1) 水能资源开发。

主要从河流流量大小、落差大小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 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方, 水能资源就丰富;反之, 则水能资源贫乏。因此, 河流在从山区流入平原或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方, 水能资源大多比较丰富, 如刚果河、我国的长江、黄河中上游、红水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

(2) 水资源的利用。

主要用于供水和农业灌溉, 解决季节性供水不足主要靠修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澳大利亚有东水西调工程。

3.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 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三)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反映了生态状况的变化。针对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生态危机, 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使土地退化状况趋于好转。

三、命题预测

以区域资源的状况及开发利用为背景, 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 考查区域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考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 考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2) 考查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资源 (如土地资源) 的开发利用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如何根据区域资源优势来确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4) 结合区域能源结构图或产业结构图表以及区域资源分布图, 考查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状况、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四、能力测试

图4为“我国某地区1980年和2014年工业结构简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1980年相比, 该地区2014年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少

B.新兴工业迅猛发展

C.已无环境污染

D.失业人口明显增加

2.目前, 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 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此, 2014年以来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有 ( )

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

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④大力开发水电, 并禁止煤炭开采

⑤加强环境管理, 提高绿地面积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 “病症” (如图5 所示) 。据此回答3~4题。

3.黄河各河段的“病症”, 其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对应正确的是 ( )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地形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4.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

①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 河流落差大

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大

3水量大, 水流湍急

4地处北方地区, 气温高, 蒸发旺盛

A.12 B.23 C.34 D.13

柴窝堡湖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东南约45公里的博格达峰脚下的柴窝堡盆地。为有效遏制柴窝堡湖区域水资源超量开采的现象, 进一步促进柴窝堡湖生态恢复, 乌市政府日前下发通知规定, 柴窝堡水厂日生产量不能超过4万立方米, 除生活、绿化用井外其他水井全部关停。据此回答5~6题。

5.湿地的功能主要是 ( )

1提供水资源2调节气候3防风固沙4调蓄洪水5 美化环境6 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

6.柴窝堡湖湖面急剧萎缩, 关于其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水面下降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湖泊水面缩小

C.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湖面急剧萎缩

D.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缩小

7.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6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日本能源安全情况 (1973 年和2000年) 。

材料三中东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 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低到65%。

(1) 从材料一可看出, 30 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三是日本针对它的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努力?

(3)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 从地理角度思考, 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情况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B

第1题, 图示该地区1980年、2014年的工业结构均为资源型工业, 故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导致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减少。第2题, 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与“禁止煤炭开采”明显与2014年工业结构简图中的内容不符。

3.C 4.D

第3题, A项描述荒漠化, 主要是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B项描述凌汛现象, 应当疏浚河道;“腹泻”指的是水土流失, 主要是由于地表植被严重破坏, 因此要加强退耕还林,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地上河”的发生也和上游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有关。第4题, 上游进行梯级开发主要是利用河流的水能。该地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 河流落差大, 水量较大, 水流湍急, 水能丰富。

5.C 6.C

7. (1) 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使用方便、热效率高。

(2) 石油来源过分依赖中东 (或石油来源单一化) 、运输方式单一。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9篇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给水排水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得学生掌握有关水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理论, 了解节水指标体系与技术, 熟悉污水再生回用理论与技术。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另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理解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设计计算, 掌握节水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保护的概念与现代理论和方法, 并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可以看出,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理论与设计能力的一门必修课, 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 呈现出下列几个特点:

1. 教学内容抽象。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中, 计算的内容过于宏观, 应用到相关的软件, 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总是不太理解, 特别是对于水质评价篇章, 课程的内容空洞、抽象, 需要用到一些模型。[2]还有取水工程环节, 涉及一些具体的施工方法, 仅靠课本上的剖面图, 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研究教学方法, 学生琢磨好的学习方法, 达到因材施教。

2. 综合性强。本门课程涉及到了本专业很多课程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流体力学、水泵及水泵站等, 跟其他课程密切相关, 要想本课程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就要求前续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3. 实践性强。本课程的取水工程部分以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在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 课程整合后, 纳入到本门课程中来, 本部分工程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设计及具体的计算, 甚至能够设计出合适的取水构筑物, 非常实用。

二、旧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于滞后。随着国家水资源紧缺现状的加剧, 水资源有关的理论和基础也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涌现出了很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甚至新理论, 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应用, 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上还没有添加进来, 教材上的很多数据跟国家现有规范不符合, 没有完善, 这都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密切注意, 给予纠正, 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2. 课时过少。高校现在开设的课程, 主要是根据教改要求, 培养出“重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 开设的课程有所增加, 但总学时却压缩得很厉害, 所以在教学中总存在着学时不够用的情形, 在规定的时间内老师很难及时讲完所有的课程, 更别谈授课的深度。

3. 部分主要内容不突出。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篇章, 这是本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直接涉及学生今后的取水, 跟后续课程的衔接也非常紧密, 甚至在毕业设计中也要求学生能独立设计出合适的取水构筑物来。以前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的, 但现在合并后, 教材内容多导致这部分的比例非常少, 讲授根本没办法深入, 使得学生掌握得非常不牢靠, 为后来的净水工程毕业设计增加了难度, 甚至不得不在毕业设计中就这部分内容再次回炉。

三、教学改革

1.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传统的板书式授课基础之上, 开展多媒体教学, 积极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技术, 比如录像、照片、模型等, 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生动的图像展示给学生, 加深学生的理解, 近几年来, 国家就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拍摄了很多很好的录像片, 比如《水问》, 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的影片, 把这些影片在课堂上播放一部分,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气氛也非常好。

2. 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 加强实践教学。本课程的很多篇章实践性都很强, 比如水质水量预测计算、取水工程部分、甚至后面的节水篇章, 对于这些部分, 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保护篇章时, 可加入一些目前国家发生的相关的具体案例, 比如“吉化爆炸或污染松花江一哈尔滨停水”“太湖水污染敲响警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在水资源现状部分, 可补充世界上发生的因水资源引起的战争, 比如第三次中东战争。针对取水工程部分, 实习参观具体的取水构筑物, 让学生动手做课程设计, 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让学生对水源地选择、评价及取水构筑物结构建立感性认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工程设计上来,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节水篇章, 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 走向企业, 调查居民生活、工业企业及农业节水的实际的现状、政策、技术、措施, 调查自己身边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办法, 并写出调查报告。总之, 在整个理论教学中, 始终贯穿着工程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充实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针对本教材内容之后的问题, 需要老师在授课时把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引进课堂中来,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 也能了解专业现状, 与时俱进。笔者认为, 本课程授课的重点在于取水工程部分, 为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课时, 可以将该课程的有些部分与其他部分进行整合, 例如可将水资源的质与量的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纳入到水文学中讲授, 为取水工程部分赢得课时, 重点讲授, 从而为后续的课程设计级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但这需要几个授课老师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在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中,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对于不断涌进的新技术、新设备, 还要注意实时更新, 能够及时反映技术发展的新潮流。另外, 对于现在日益成熟的网络课堂, 今后要加强引用, 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地加以改进,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配合后续的实习环节, 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 深入浅出, 理论联系实际, 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真正达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任伯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谈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第10篇

一、森林资潭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1. 依靠科技合理处理森林保护与利用。

充分利用林地生产力, 培育优质高效林分, 不仅强调森林的木材生产功能, 也要注重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维持和提高,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 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和利用。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采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 在林业发展上, 实施科技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调整林分功能,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分功能建设是根据林分目的功能区划的, 三大效益是相互可以转化的, 努力协调均衡相关利益群体, 特别是林区居民的利益, 促进参与式森林经营, 同时研究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要求, 确定培育林分功能, 大胆创新, 使林分既具有生态特点同时也具有商品特点, 在公益林中在保证公益林特点后, 能达到最大程度的的开发利用, 使林分在保证环境需要的前提下使其最大商品化。在这种调整中, 我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在林业重点工程中是可以实现这一要求的。

一是调整政策, 正确定义公益林和商品林概念。现在的公益林是乎只是为生态保护为主, 使林分达到最大生态效益, 林分不能采伐、放牧等人为活动。依我看, 这有背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理念, 不能达到林业的最大化效益利益产出。因此, 我认为公益林是以森林生态保护为主, 合理开发利用的林分。

二是合理规划, 科学经营。强化对森林经营各环节的有效监管, 切实维护森林生产力, 确保森林各个效益均能有效持续发挥。

三是结合重点公益林建设, 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的物质需求, 大力推进以薪炭林为主的商品形公益林或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公益形商品林。

四是将商品林和公益林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接合起来。

二、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 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 以林为主, 林农结合, 多种经营, 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优级林分。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 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收入的推动力, 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二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林建设以发展经济果园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商品林地为主。

三是模式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 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 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 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 有的是发展林下药材加工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 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1. 重新确立林业发展思路

在林业建设中既要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 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思想, 同时也要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的新思路, 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 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 进行原则创新

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 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 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物质需求条件, 充分考虑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四是在执法方面。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 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必须加强林地管理, 防止有林地逆转, 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 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在监测方面。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 整合现有监测资源, 扩展监测内容, 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 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采取有力的措施, 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3. 大胆进行林分结构的调整。

一是大量培育经济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多效益林分, 对不符合林业发展要求或林分质量差的林分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大量培育乔灌型林分, 增加林分的层次结构, 要以立体林业思维来培育林分, 走“乔、灌、草”相结合的营林模式。在商品林经营过程中提倡将大面积纯林逐步改造为混交林, 商品林的经营, 要在满足其林产品生产主导功能的基础上, 兼顾其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低产林改造过程中要逐步引入速生丰产目的树种, 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 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资源浪费;再生资源

人类是要依附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才能生存的,因此人类在生活中的每一举动都会直

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有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农业在生产时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资源等大量的浪费。比如现在比较关注的农作物焚烧问题,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农民在留足保证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对于多余的农作物秸秆就会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实农作用的秸秆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秆可以加工成为饲料及有机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编制工艺品、培养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饲料等等。

(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污染。现在的农村都会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用的產量,而这些物品的使用会渗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对其造成污染。有数据表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会被农作物吸收,将近一半的量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净功能缺失,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有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千万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响生物多元化,生态平衡失调。随着人类发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大,而这些耕地面积都是毁林垦荒得来的。大量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很多原来在林中的动植物没有了栖息之地,当地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生态的平衡,打乱了生态系统的内部运作。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农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农业生产时存在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必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生产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达到让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模式的目标,让环境得到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二)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而法律手段只能减少农民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将经济、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农业模式,“有利可图”才能让农民更愿意使用这种生产模式,使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养鱼模式,以辽宁试点调查为例,下面的数据能够立体的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经济优势:

从表格我们就能看出水稻养鱼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收入增加农民自然愿意选择这种形式。而且水稻养鱼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化。因为要养鱼,所以农田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这样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对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而且鱼还会吃掉蚊子等虫子的幼虫和螺类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养鱼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相结合。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就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将农作物再利用、再循环,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农作物再加工的技术都很成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农作物深加工,比如将玉米压榨成油脂品,还可以将农业废物利用起来,比如稻草,稻草的用途很广,可以加工成工艺品,还可以制作成有机化肥使用到农田之中。农民不会再烧掉它们,这样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四)加大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并不高,由于近几年的过度开发,一部分资源已经几乎枯竭,开发再生资源已经成为趋势。风能和太阳能以及沼气等再生资源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利用再生资源不仅充分节约了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能同样提高农业产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五)对环境实施监控。农业资源一旦受到破坏或者污染就很难治理及恢复,有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枯竭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要对环境进行监控,要实时控制农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对农业资源造成损害。结束语: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环境保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农业资源使用能和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推广绿色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循环发展,使用有机肥等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污染。通过本文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农业中只要找对了方法,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保护其实并不冲突,而且相互结合还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环境问题严峻,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确保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家蚕品种资源保护利用与建议 第12篇

1 加强蚕品种资源的保护

1. 1 做好种质资源的保育

1. 1. 1 严格按四川省地方标准 《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 进行保育。在饲育管理方面, 我们固定场地、专人负责、精养细管, 按技术规程搞好饲养调查工作。由于品种多, 每个品种饲育区较少, 收蚁时按品种编号进行收蚁, 以日、中系成对品种分室放置饲育区, 便于饲养操作处理和观察。从出库催青到制种全过程严格贯彻“五选”工作, 作好每个品种详细调查记载。为更好保持种性, 饲养时以4 ~ 10 蛾混合收蚁一区, 饲养时逐步淘汰, 至4 龄第2 天每区保留400 头直至上蔟采茧, 按原原种繁育调查与选择方法, 留取符合品种性状的个体, 异蛾区或蛾区内交配制种50 蛾左右。

1. 1. 2 防止品种混杂, 保存品种性状。为保持各个品种固有遗传特性防止混杂, 一是从事资源保育工作的人员要有连续性并熟悉各个品种的特征、特性。二是从出库催青到制种每个工序都要有品种标识, 收蚁时建立饲育区片, 区片随每个工序同步移动。三是精养细管, 随时检查用具、衣服等是否带有混杂个体, 不将蚕网、桑叶伸出箔外, 蚕箔间、箔与墙、箔与架 “三不靠”, 不拈落地蚕。四是认真饲育观察, 壮蚕期要对品种固有特性逐区检查, 对不符合品种性状的要加以分析处理, 淘汰不符合品种性状的个体。五是就地饲育, 就地上蔟, 对覆蔟网外的蚕、茧全部淘汰, 采茧后清理好场地, 找尽采架茧, 就地制种。六是从催青到养蚕制种全过程严格贯彻 “五选”, 对掉在地上的蚕、茧、蛹、蛾一律淘汰。七是认真核实标识, 做好记录记载, 从出库催青→养蚕、制种→蚕种保护→母蛾送样→浴消、整理等都必须仔细核对品种标识, 并对品种张蛾数量等作好详细记载。由于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多, 每个品种性状不尽相同, 且饲育蛾区少, 又是以多蛾混合收蚁育, 因此, 在饲育管理中严格按照原原种饲育标准, 做好看蚕给桑、饱食就眠、适时眠起处理等工作。使品种优良性状充分表现, 对于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重点品种适当增加饲育蛾区, 适时进行春繁和秋繁型式交替进行品种保育, 减少不利因素影响, 防止保护品种性状退化。

1. 2 资源的整理与建档

品种资源经过饲养后, 应及时对调查记载资料全面整理归档, 结合品种特征特性和历代饲育成绩加以分析评价, 保留性状优良的基础品种、特殊性状品种、特色有利用价值品种。经过多年的品种保育及整理, 我场现保育有80 余份蚕品种资源与育种素材。

2 种质资源的利用

近几年来, 我场通过对品种资源的保育和整理, 已形成基础品种、斑纹限性、茧色限性、黑蛾性状、彩色茧系列和特殊斑纹蚕品种。经过多年良繁的现行推广品种 “夏芳 × 秋白” 保持着茧丝质优、好养、产量高等特点, 由于素斑蚕品种雌雄鉴别工作量大, 劳力紧缺, 成本高, 因此我们利用保存的斑纹限性品种资源, 对 “夏芳 × 秋白”品种进行斑纹限性导入, 通过多年选择, 培育成了双限性斑纹蚕品种, 既保留了原有品种优良性状, 又能在饲育期雌雄蚕鉴别分养, 调节雌、雄蚕饲养比例, 缓解鉴蛹劳力紧缺问题, 提高繁育系数, 降低生产成本, 室内试验后成绩优良, 正申请实验室共同鉴定。现在又与西南大学、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协作选育褐圆斑限性品种, 利用其褐圆斑纹明显特征, 可在3 龄期进行雌、雄蚕鉴别分养和调节雌、雄蚕饲养比例或农村专养雄蚕, 解决种场制种鉴蛹劳力紧缺问题, 达到省力增效。下一步, 我们将在全省 《十三五蚕桑发展规划纲要》引领下, 以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为目的, 利用保存资源中的斑纹限性日系蚕品种 “T6” 的蛾体黑褐色特征, 组配蛾体白色中系蚕品种, 利用它们蛾体色的差别, 在制种交配时杜绝杂交纯对, 提高杂交率, 进而提高蚕品种品质。

3 蚕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茧丝绸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 近年来, 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视蚕业振兴, 国家商务部在 《茧丝绸行业 “十二五”发展纲要》 中明确了加强育种、功能基因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 加强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在 《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 2013 - 2022 年) 》中要求大力发展蚕桑资源为基准的新兴产业, 从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建设方面打造蚕桑丝绸产业强省。种质资源是蚕桑生产的宝贵财富, 新品种开发、蚕桑产业发展、竞争能力提升, 都离不开对现有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利用。我场在人员配置、财力、物力等方面对种质资源保护给予了大力支持, 每年顺利地对几十份资源进行了保育。要做好家蚕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 1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种质资源的保护, 不仅是保存品种继代, 在饲育选择中还要保持品种遗传性状与资源利用。种质资源保存创新研究、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都需由人来实现, 尤其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 人才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根本, 是产业的支撑力量, 因此要重视长期从事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待遇等,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面临技术力量薄弱、年龄结构老化, 人员缺乏、技术手段单一、保育品种性状漂移、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因此应加强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设, 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学习交流, 引入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壮大职工队伍,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资源利用。

3. 2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建设

目前家蚕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面临着经费短缺、劳动力紧缺、桑园肥培管理跟不上、养蚕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以及个别品种保育蛾区少、遗传资源流失等问题。国家 《畜牧法》 和农业部 《蚕种管理办法》对蚕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明确规定: 国家建立遗传资源保护制度, 蚕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 保护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因此, 建议业界重视资源保护单位的投入, 如改善桑园灌溉设施和土壤肥培水平, 提高桑叶品质, 引进现代化的自动或半自动养蚕设备, 减少劳力、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智能化的育种数据、影像录入、检测分析等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应用, 提高数据精度和品种资源研发力, 提升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 3 加强合作, 提高品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是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现行推广品种多为杂交育成种, 其性状大同小异、血缘相近, 生产性能易受环境气象等影响而波动, 效能不高, 使用年限不长, 现有育种创新素材有限、手段单一、设备陈旧, 随着行业的转型升级,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资源保护单位现有品种资源整理登记, 公布保护资源目录, 建立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和共享平台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整合资源; 制定选育目标方向, 加大科研院校、行业间交流合作, 加强选育理论知识和选育技术手段的培训, 协同合作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资源, 寻求观赏蚕、彩色茧、食用蛹、多用途丝等多元创新, 传承茧丝绸文化, 提升行业竞争力, 推动蚕桑事业持续发展。

3. 4 研究新的品种继代繁育方式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栽桑养蚕零散规模小, 产量质量不高, 养蚕积极性不高, 蚕桑传统优势面临严峻挑战, 尤其是带来蚕种良繁量的萎缩。饲养量减少, 不仅导致成本高, 还易使群体遗传的家蚕基因漂移, 品种性状难以维持, 因此可探寻蚕种良繁与继代新途径, 如现行推广品种性状相对稳定, 可减少一级制种, 扩大原原种饲养量, 按小系内蛾区混合异系交配继代, 对于育成推广初期品种按三级繁育四级制种规程, 维持品种种性。同时还要注重技术推广, 良种良法, 引导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蚕模式, 发挥良种性能, 使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 反过来推动良种繁育工作, 促进品种种性维持。

3. 5 提质增效, 创新发展

上一篇:水电站自动化下一篇:基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