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2024-05-19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精选12篇)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18~65岁健康人群935名, 告知乙肝疫苗的接种条件、方法和免疫前、后血清学采集要求, 按知情同意的原则, 免疫前检测乙肝HBsAg和抗-HBs均阴性, 按0、1、6月程序完成3针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股份公司、批号20061028-4) , 免疫后检测乙肝抗-HBs, 抗-HBs GMT<10mIU/ml为免疫失败者,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免疫接种

将免疫失败者随机分两组, 分别在上臂三角肌内按0、1、6月程序再次注射1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3针 (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股份公司、批号20070101-4、) 或20μg重组 (CHO细胞) 乙肝疫苗3针 (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A20061201) 。

1.2.2 免疫效果检测和判断标准

采集每个对象完成再次免疫后1个月静脉血3ml, 抗HBs检测采用双抗原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 抗-HBs诊断试剂盒 (IFM法) 由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抗-HBs≥10mIU/ml为抗-HBs阳性。

1.2.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乙肝抗HBs阳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两组间抗-HBs几何平均滴度 (GMT) 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经检测935名健康人群检出乙肝HbsAg和抗-HBs均阴性773名, 3针全程接种后采血检测720人。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失败者53例, 免疫失败率7.36%。其中男性35人, 女性18人, 男女性别比为1.94∶1;年龄分布在20~60岁之间, 其中20~29岁9人, 占16.98%, 30~39岁15人, 占28.3%, 40~49岁12人, 占22.64%, 50~60岁17人, 占32.08%。

2.2 免疫失败者再次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1个月后检测

结果显示, 53例免疫失败者抗-HBs阳性44人, 阳转率为83.02%;抗-HBs GMT为225.24 mIU/ml, 其中18.87%的抗-HBs在10~100mIU/ml之间, 64.15%的抗-HBs≥100mIU/ml。

男性抗-HBs阳转率80% (27/35) , 其中65.17%抗-HBs ≥100mIU/ml。女性抗-HBs阳转率88.89% (16/18) , 其中61.11%抗-HBs ≥100mIU/ml;男女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0.185, P=0.667) 。见表1。

免疫失败者再免后不同年龄的抗-HBs阳转率在76.47%~100%之间。抗-HBs 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抗-HBs ≥100mIU/ml的比例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见表2。

1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组抗-HBs阳转率为75% (21/28) , 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组抗-HBs阳转率为92% (23/25) , 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1.636, P=0.201 ) 。其中1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组57.14%的抗-HBs≥100mIU/ml。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组72%的抗-HBsGMT ≥100mIU/ml。但两组抗-HB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0.14, P=0.89) 。见表3。

3 讨论

乙肝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是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乙肝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人占多数, 发病后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 故成人是乙肝防制的重点人群。应用乙肝疫苗被全球证实是预防控制乙肝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了解乙肝疫苗对成人的免疫效果, 分析成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后再免的效果, 提高成人抗-HBs阳转率, 对减少成人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发病率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表明,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不应答原因与疫苗的质量、接种的部位、剂量、途径以及一些机体因素如吸烟、饮酒、精神因素、免疫缺陷、遗传学因素和乙肝病毒变异有关[4]。对乙肝疫苗无或低应答且非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1次或数次加强免疫是十分有效的措施[5], 53例免疫失败者经再次免疫后, 抗-HBs阳转率为83.02%, 抗-HBsGMT为225.24 mIU/ml, 其中64.15%抗-HBs ≥100mIU/ml。说明对乙肝免疫失败者更换疫苗再次接种后不但具有较高的抗-HBs阳转率, 抗-HBs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对阻断成人乙肝病毒感染的效果明显。40岁以上高年龄组阳转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 说明成人免疫失败者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实施年龄越小, 控制乙肝感染的效果就越好。

由此认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 除了要严格遵守乙肝疫苗接种规范、自觉戒烟限酒, 以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外, 同时对免疫失败者应尽早更换疫苗开展再次接种, 提高成人抗-HBs阳转率, 以减少成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发病。

参考文献

[1]Alper CA.The human immune response to hepatitisBsurface antigen[J].Exp Clin Immunogenet, 1995, 12 (3) :171-181.

[2]Pasko MT.T.R.Beam.Perisistence of anti—HBs amonghealth care personnel im uniz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Am[J].J Public health, 1990, 80:590.

[3]J.Pillot, T.Poynard, A.Elias, at e1.Week im umogenicityof the Pre s2 sequence and lack of circumventing efect onthe unrespernsiveness to the hepatitis B virus vaccine[J].Vaccine, 1995, 13 (3) :289-294.

[4]胡章勇, 毛笑难.乙肝疫苗低、无应答的原因及对策[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2, 4 (5) :250-252.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2篇

县级 CDC 实施参考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村级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村级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村级公共卫生考核工作提供依据,为了解儿童接种疫苗后免疫状况,评估适龄儿童接种各类疫苗后的免疫水平,为辖区更有效实施预防接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等文件精神,枣林防保站本着“知情同意、自觉自愿”的原则,为巩固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防治成果,结合我辖区实际情况,决定于2012年9月1日-9月17日在我辖区范围内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抗体检测工作,以此推动我辖区免疫效果监测工作。监测对象为1岁一l5岁儿童少年。

为保障免疫监测工作质量,科学获取监测数据,进一步完善免疫策略,我镇防保站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各村按照防保站安排,积极行动,全镇共完成人份的免疫监测工作,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了免疫接种效果监测工作的组织发动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广大儿童家长认识到了免疫监测的意义、作用、效果等,自觉主动地接受免疫效果监测。并认真做好了应监测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免疫监测工作结束后,及时对抗体水平低下或免疫失败的儿童进行了疫苗补种或加强了免疫接种。

我县自实施扩大免疫规划(EPI)工作以来,每年接种各类疫苗数十万人次,但受种人群抗体水平是否需要及时接种尚缺乏真实科学的监测依据,我国是肝病大国,拥有数量巨大的甲乙肝病人,众多甲乙肝病人承载着疾病,痛苦和社会歧视的三重压力,降低甲乙肝发病率,控制其传播与流行是当前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任务.2008年11月28号,卫生部陈竺部长表示,我国将免费为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努力使中国摆脱肝病大国的称号.根据国家《疫苗接种工作规范》卫生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湖北省儿童免疫效果监测实施方案》,为了准确掌握甲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及受种者抗体水平,科学实施查漏补种工作,有效提高适龄人群接种率,我中心决定开展甲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监测工作。为切实搞好我县适龄人群免疫效果检测工作,保证监测补种工作顺利实施,同时为今后有效接种、安全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打好基础,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工作组织措施和社会动员

(一)组织措施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免疫效果监测技术指导小组”,由中心主任___任组长,分管副主任___任副组长,防保科、检验科、供应科等为成员,具体负责全县免疫效果监测工作的培训、指导、检查、督导工作。

2、各乡镇也要成立“免疫接种效果监测工作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防保科、检验科、供应科同志为成员,具体负责辖区免疫效果监测工作的宣传培训、组织管理、标本采集、督导检查、疫苗补种等工作。

3、召开全县(市)业务技术培训会议,对疾控中心检验人员及各乡镇防保组长、检验人员、采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准确掌握采血程序、操作方法及其它注意事项。

4、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如下工作组,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1)现场指挥组:院长负责(1~2人组成),负责免疫效果监测工作的指挥、指导工作联系、协调、紧急或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2)督导联络组:防保院长负责(1~2人组成),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准备,及时了解工作进度,确保与乡村医生、上级单位的信息畅通。

(3)标本采集组:卫生院由防保组长、护士长、检验科长负责(10~12人组成),做好生理盐水的配制、标本采集、贮药、收费登记、运送等工作。

(4)安全组:卫生院办公室负责(2~3人组成)维护采血现场秩序,搞好人员疏通,做好保安工作,防止其他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做好采血器械的回收处理。

(5)工作流程:收费→登记(查看接种证)→写标签→采血→贴标签→贮存标本→运送标本(缴费)。

(二)宣传动员

1、县疾控中心定于___月___日召开乡镇防保院长、防保科长、检验科长会议,安排部署以及培训此项工作。

2、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地宣传。

△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作电视产品全天滚动播出。

△ 县疾控中心录制宣传磁带,在广播电台进行广播宣传。

△ 县疾控中心在当地报刊刊登本次检测活动通知。

△ 在学校以及乡镇卫生院开辟宣传专栏,出动宣传车在城区和乡镇进行巡回宣传。

△ 各乡镇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如:“预防接种是否有效,检测抗体就知道”、“抗体检测,科学接种……”张贴宣传画等。

△ 各卫生院院接种门诊制作宣传栏开展宣传。

△ 各村防疫卫生员应将免疫接种效果检测告知书发放到适龄对象家长手中,做到“宣传要入户,告知送到手,家长有签名”。

二、监测技术要求:

(一)监测项目:本次活动开展监测项目的甲肝抗体和乙肝抗体由湖北楚冠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属于国家监督局批准的唯一准字号检测试剂。

(二)监测对象:5~15岁儿童少年。

(三)收费标准:

严格按照物价规定标准收取费用,检测甲肝抗体25元/人份,检测乙肝抗体8元/人份,合计33元/人份。

(四)标本采集

1、标本采集时间:

2、标本采集地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乡镇预防接诊门诊(点)。

3、采集方法:

(1)登记工作:采血前要认真填写《县镇(乡)抗体检测登记表》,登记表上的编号应与标签的编号一致,运送标本时应将登记表一并交县疾控中心。

(2)采血准备:碘酒、试管架、橡皮管、负压管和针头等。

(3)采血:采静脉血2ml于塑料试管内静置。

(五)标本检测

县疾控中心用甲肝病毒IgG抗体、乙肝表面抗体检测试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个工作日内出具定性检测结果。

三、监测工作日程安排

___年___月___日前制定全县实施方案。

___年___月___日,发放《甲乙肝免疫效果监测告知单》和《抗体监测登记表》。

___年___月___日,召开全县防保院长、防保组长、检验科长会议,举办培训会,以会代训,布置检测项目工作任务,下发有关文件、资料、宣传画。

___年___月___日,各乡镇卫生院召开村防疫卫生员、检验专业人员培训会,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摸底、造册,下发告知单到家长手中,同时要使检验人员、防保员熟悉标本采集、贮存运送要求。

___年___月___日,各地分片采集标本,县疾控中心进行现场督导。

___年___月___日,各单位根据采血时间安排各地运送标本到县疾控中心检测,并缴纳检测费。

___年___月___日至___年___月___日(按照送检先后顺序),县疾控中心检测标本,出具检测结果。

___年___月___日至___年___月___日,县疾控中心将检测结果先后反馈各地。

___年___月___日至___年___月___日,各地将检测报告单反馈儿童家长,记录入《儿童预防接种证》,并开展相应补种工作。

___年___月___日,各地上交甲乙肝抗体检测及补种工作小结,县疾控中心召开抗体检测疫苗补种总结会议。

四、监测工作的实施要点

(一)搞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免疫效果检测的认知程度。

(二)各地要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开展广泛宣传,组织召开乡村医生培训会,指导乡村医生对适龄儿童少年家长宣传免疫效果监测的意义作用,自愿接受免疫效果监测。在宣传时要让广大群众了解到本次开展甲乙肝抗体检测的意义和目的,对于免疫失败、抗体为阴性的实行科学补种,宣传标语应包括如下内容:

1、预防接种是否有效,检测抗体就知道;

2、抗体不足,科学补种;

3、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请积极参与免疫效果检测。

积极参与免疫效果检测。

(三)认真落实采血现场的保障措施

各地在采集样本时,对出现晕血、晕针现象的采血对象要及时保护,采集的血标本要在冰箱中冷冻保存,防止震荡,以免溶血。

(四)加强对开展免疫效果监测人员的培训

免疫效果监测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从样本的采集、保存、运送到实验室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应按照严格、科学的方法操作,各地要对样本采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现场工作人员切实掌握相关技术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真实有效。

(五)搞好科学补种工作

各地要充分利用这次活动,加大主动探索力度,消除免疫空白,对于检测结果的阴性者,及时做好补种工作。

(六)严格按规定做好这次项目的督导与评价工作

各地要以此次甲肝抗体、乙肝抗体检测的切入点为今后开展相关疫苗免疫效果监测积累工作经验,县疾控中心将充分利用本次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全县免疫预防工作规划,落实适龄人群免疫规划目标,有效降低甲肝和乙肝疾病的发病率。

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调查 第3篇

关键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调查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一种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急、死亡率高,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头号杀手,每年都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自我国政府实行猪瘟强制免疫后,猪瘟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仍有猪瘟病毒感染的病例。为掌握镇雄县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在2015年对镇雄县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2015年3-11月采集镇雄县4个规模化猪场、26户散养户猪瘟疫苗免疫21 d后血清样品共计269份,其中规模化猪场142份,散养户127份。

1.2仪器与试剂盒

8道微量移液器购自德国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剂盒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

1.3检测方法

猪瘟疫苗免疫21 d后采集血液2.0 mL,室温(置于温度较高处,使之接近于37℃)放置1 h,4℃放置2 h,5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层液体,即得血清样品。将制备的血清样品按照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剂盒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4安全性调查

对采集样品的养猪场(户)进行询问,调查是否存在由注射猪瘟疫苗所引起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2.结果与分析

2.1安全性调查结果

猪瘟疫苗免疫后有极少数猪存在短暂停食等由应激造成的不适,无异常反应,免疫猪群体温正常,猪瘟疫苗对猪十分安全。

2.2抗体检测结果

如表1所示,参照农业部《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猪瘟诊断技术规程,当抗体滴度≥5log2判为免疫合格。269份检测样品中阳性样品235份,免疫合格率为87.36%。

2.3不同养殖方式的比较结果

如表1所示,规模化养殖场的免疫合格率为91.55%,而散养户的免疫合格率为82.68%。规模猪场的抗体滴度主要集中在1:27~28,分别占32.39%和29.58%,而散养户的抗体滴度主要集中在1:26~27,分别占28.35%和24.41%。规模猪场抗体滴度在1:29~210的分别占10.56%和4.93%,而散养户抗体滴度在1:29~210的分别占7.09%和0。以上结果表明,无论是免疫合格率还是抗体滴度,规模养殖场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都好于散养户。

3.讨论

在猪瘟的综合防控中,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至关重要,可保证猪群具有一个较高而且整齐的抗体水平,对整个猪场猪群健康十分重要。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镇雄县规模化养殖场猪瘟疫苗免疫合格率为91.55%,散养户免疫合格率为82.68%,平均免疫合格率为87.36%,均远远高于《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群体免疫合格70%的要求,表明镇雄县现行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分析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2013年来我院接种过乙肝疫苗的422名儿童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422名儿童的年龄在7岁~10岁之间, 平均年龄8.3岁;其中男性儿童203名 (48%) , 女性儿童219名 (52%) 。将422名儿童按年龄段分为4组, 7岁的儿童为第1组, 8岁的儿童为第2组, 9岁儿童为第3组, 10岁儿童为第4组, 分别进行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监测。

1.2 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分别进行采血, 每个儿童静脉采血3 m L, 然后进行血清分离, 用酶联免疫法对所采取的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

2 结果

本次试验共监测了422名来我院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 其中男性儿童203名,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112名, 阳性率55.1%;女性儿童219名,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119名, 阳性率54.3%;总计抗体呈阳性的儿童有231名, 阳性率为54.7%。

2.1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乙肝抗体阳性率

按照年龄将422名儿童分为4组, 进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7岁组共检测儿童105名,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有65名, 阳性率为61.9%;8岁组共检测儿童103名,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有61名, 阳性率为59.2%;9岁组共检测儿童109名,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有56名, 阳性率为51.3%;10岁组共检测儿童105名,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有49名, 阳性率为46.7%。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 数据表明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会逐渐下降。

2.2 不同性别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男性儿童203名, 女性儿童219名, 进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的比较。检验结果显示男性有112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 阳性率为55.1%;女性有119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 阳性率为54.3%。表明不同性别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与性别没有直接关系。

2.3 接种不同基础程度的乙肝疫苗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比较

本次调查的422名儿童中, 有381名儿童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而其中有212名儿童检测出乙肝表面抗体, 抗体阳性率达到55.6%;而另外41名儿童只接种过一针或两针, 未能完成基础免疫程序, 其中只有19名儿童检测出乙肝表面抗体, 抗体阳性率为46.3%。结果显示, 乙肝疫苗未完成整个基础过程的儿童, 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要低于全程接种的儿童。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乙肝) 已在我国广泛流行多年, 人群感染率极高,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乙肝感染最严重的国家, 据相关数据统计, 我国13亿多人口中, 约有1.3亿人口携带乙肝病毒, 占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总人数的1/3, 其中有3 500多万人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肝病, 其中大约有13万人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可见乙型病毒性肝炎已经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更令人心痛的是, 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约有3%的概率把乙肝病毒传染给孩子, 孩子感染乙肝病毒后, 可出现免疫功能不健全等状况, 最后变成乙肝病毒的携带者, 成年后很可能演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发生癌变, 严重影响着后代的身体健康, 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

我国政府从1992年起已经把接种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的计划免疫中, 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提高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 从而更好地预防乙肝病毒, 降低乙肝病毒人群感染率, 减轻乙肝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本文结果显示, 422名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率为54.7%, 从检测对象的年龄分组比较中发现, 儿童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 与其他相关报道结论一致。根据接种乙肝疫苗的次数来比较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结果来看,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要高于没有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 能够产生较好的乙肝抗体。临床上统计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保护效果通常情况下可持续12年左右[4], 但由于人的体质以及乙肝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技术等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缩短免疫保护时间, 甚至出现免疫保护失败的情况。有部分学者曾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案例进行过研究和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没有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主要原因可能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乙肝疫苗接种第一针的时间较短, 保护性抗体消失后, 很可能发生乙肝感染;二是婴幼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和抗体产生前这一时期, 未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 造成乙型肝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 这也是导致乙肝疫苗免疫保护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5]。

总而言之, 应降低我国乙肝病毒的携带率, 提高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 使乙肝疫苗起到真正的免疫保护作用。并通过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 加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对降低以及消除乙肝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对2003年—2013年来我院接种过乙肝疫苗的422名7岁10岁的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监测, 把422名参与试验的儿童按年龄分为4组, 7岁的儿童为第1组, 8岁的儿童为第2组, 9岁儿童为第3组, 10岁儿童为第4组。对所有儿童进行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 然后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吸附试验, 检测试验对象的乙肝表面抗体。结果 422名儿童中, 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的有231名, 阳性率为54.7%, 儿童乙肝阳性抗体率与性别没有直接联系。完成全程基础乙肝免疫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相对比较高。不同年龄组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逐渐呈下降趋势。结论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可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抗体, 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陆璐, 陈云华, 刘骁, 等.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6 (11) :485-487.

[2]李晖, 李榕, 钟森, 等.结核病Mtb8.4/h IL-12嵌合基因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J].免疫学杂志, 2007, 2 (13) :139-143.

[3]韩启军, 温天莲, 沈国红, 等.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 2014, 2 (5) :167-169.

[4]温立波.两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7 (21) :133-134.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5篇

为维护儿童健康,全面落实国家消除麻疹行动计划、降低乙肝发病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安徽省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县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本

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在乡政府组织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同、按照职责范围,分工负责。切实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及协调、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乡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和乙肝疫苗补种任务圆满完成。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乡政府成立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及乙肝疫苗补种工作领导组,乡政府副乡长许令军任组长,潘家宏、施发明任副组长。乡中心校、乡卫生院、县公安局派出所、乡财政所、乡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各村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

乡卫生院:负责制订强化免疫和补种技术实施方案,保证疫苗和耗材的供给,利用预防接种门诊和指定的临时接种点,组织专业人员实施接种,开展接种质量监督和评价,加强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置,做好与各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乡中心学校:负责组织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向学生发放预防接种宣传单和“接种通知单”。主动开展在校学生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工作,协助乡卫生院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县公安局派出所:积极配合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积极应对接种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苗接种有关的突发事件。

乡社会事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各村民委员会:负责做好非在校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乙肝疫苗补种的宣传,以及发放接种通知单,摸底调查等工作。

三、工作任务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对象为全乡范围内所有8月龄至5周岁(即10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包括上述年龄范围内的我乡居住和流动人口儿童,无论既往免疫史及麻疹患病史,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免费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全乡统一接种时间为2010年9月11日至20日。(具体时间、地点安排见附表)

乙肝疫苗补种对象为199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未按免疫程序完成乙肝疫苗3剂次接种的儿童。以及未完成补种的儿童,按规定程序补种。全乡统一接种时间为2010年9月11日至20日。(具体时间、地点安排见附表)

四、工作要求

㈠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完成接种任务。本次强化免疫工作,是一次政府组织的强化免疫活动。目标儿童数量众多,时间较紧,摸底和接种任务较重。各行政村、乡直各单位要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㈡广泛宣传发动、引导社会参与。各有关单位、各村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采取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上门动员、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认真做好适龄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和动员儿童家长参与这项工作。

㈢认真做好摸底登记工作。各村、乡直各单位要切实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居家等适龄儿童摸底登记工作,特别要做好散居儿童、流动人口较多居住地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在校学生、托幼机构儿童摸底登记以学校、托幼机构的学生花名册为准。非在校儿童摸底登记由各村组织逐户进行登记。全乡统一规定两苗接种摸底登记工作于2010年9月10日前完成,准确掌握接种对象。

㈣精心组织实施、防范接种异常反应。乡卫生院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精心组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确保接种安全有效。并做好对参加活动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规范接种。且要加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一旦出现疑似接种异常反应情况,要迅速果断处理,避免发生不稳定因素。

㈤加强检查指导、确保接种工作顺利开展。乡卫生院、中心校和乡政府要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准备及实施情况进行全程检查指导。要深入基层实际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次强化免疫活动,上级财政已安排经费补助接种单位,因此,严禁在本次强化免疫工作中对接种儿童及监护人收取任何费用。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6篇

【关键词】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VP1-ELISA;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1 前言

口蹄疫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发热性传染病[1],给世界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974年,国际兽疫局(OIE)将该病列为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18个A类疾病之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的发生与流行[2,3] 。目前对该病的防制主要是采取禁运、紧急屠宰和强制性免疫接种措施,而疫苗免疫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经济的手段。细胞灭活苗一直作为控制口蹄疫发生与流行的常规疫苗[4],虽然细胞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力,但由于细胞苗的抗原生产难以准确定量,而且该产品的自身缺陷使之无法克服过敏等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生物安全隐患问题[5],同时,疫苗的使用也会严重干扰口蹄疫的诊断,故许多科学家把寻找安全性好、免疫力高和抗原覆盖广的新型疫苗作为现在口蹄疫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口蹄疫病毒的衣壳蛋白VP1是其最主要的抗原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成分[6]。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在体外人工合成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中最主要抗原位点(合成肽),并连接人工T细胞位点,以此作为免疫原与进口佐剂混合配制成油乳剂疫苗,这种疫苗能够很好地预防猪O型口蹄疫的发生。

本试验选择了资兴市的3个规模化养猪场,应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试验。通过观察免疫后临床反应和测定免疫前和首次免疫后21d的抗体效价水平,对猪口蹄疫O型普通灭活疫苗与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家畜后的免疫反应情况以及抗体水平进行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猪场

资兴市的3个规模化养猪场,分别是资兴市白廊乡的欧克亮养殖场(A场)、欧全春养殖场(B场)和欧植亮养殖场(C场)。

2.1.2 试验动物

选用品种、来源相同的同一批仔猪(60日龄左右),共240头。

2.1.3 试验疫苗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012005;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国内某知名企业生产,批号为1012002。

2.1.4 检测试剂盒

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批号为201012004,上海优耐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口蹄疫O型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诊断液,批号为1101008,中国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2.2 方法

2.2.1 试验分组

每个猪场试验猪分为2组,每组40头,分别接种猪口蹄疫灭活疫苗与猪口蹄疫O型多肽苗。

2.2.2 免疫时间与剂量

试验从2011年2月开始,即开始60日龄首免,免疫剂量按说明书使用。

2.2.3 血样采集

首免前采血检测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后21d采血检测抗体水平。

2.2.4 检测方法

母源抗体和灭活疫苗的抗体使用猪口蹄疫O型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按照NY/SY 150-2000操作;免疫合成肽疫苗的抗体使用猪O型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

2.2.5 判定标准

按农业部《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进行,猪O型口蹄疫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抗体效价达到1∶32即为合格,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结果根据试剂盒规定判定。

3 结果

3.1 接种疫苗后的猪群反应

免疫口蹄疫O型传统灭活疫苗的A场、C场分别有2头仔猪出现过敏反应,其他猪无明显的反应,采食量在免疫后前3d稍有点下降。免疫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猪未出现应激反应,免疫后的采食量无明显的变化。

3.2 母源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结果

检测未免疫的240份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32的为0份。

3.3 免疫传统灭活疫苗后的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的120份血清中,效价达到1∶32的有69份,免疫合格率为57.5%。其中A场的40份血清中,有25份的抗体效价达到1∶32,免疫合格率为63%;B场的40份中,有20份血清的抗体效价达到1∶32,免疫合格率为50%;C场的40份中,有23份血清的抗体效价达到1∶32,免疫合格率为58%(结果详见表1)。

3.4 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结果

4 讨论

(1)从此次试验的整体结果来看,A场和B场的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接种疫苗21d后,免疫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总体合格率(91.67%)明显要高于传统的灭活疫苗的合格率(57.5%),同安徽[7]、上海[8]等动物疫控中心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现出了合成肽苗良好的免疫原性。此次试验只选取了3个场地进行试验,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还有待进一步推广,以积累更多的数据评价合成肽疫苗的效果。

(2)从接种后的临床反应来看,接种合成肽疫苗的猪均未出现过敏反应,免疫后的采食量无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接种合成肽疫苗对猪群基本无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合成肽疫苗的核心抗原为人工合成的多肽,无细胞碎片等杂质,更无小牛血清等异体蛋白。从其他地方使用的情况来看,免疫合成肽疫苗后也很少出现大的不良反应,对妊娠母猪也没有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情况出现,对产仔成长也没有影响[9]。

nlc202309030659

(3)试验同时还发现,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比较适合用于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抗体检测,不适合传统全病毒灭活疫苗的检测,而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对合成肽疫苗的检测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因为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的致敏抗原非纯净病毒粒子,而是含大量的细胞蛋白,故而特异性不好;同时,其致敏抗原是全病毒粒子,检测的抗体是全病毒结构的多克隆抗体,通过它们检测结构蛋白中微小的多肽抗体的敏感性显然远远不够。因此,合成肽疫苗的抗体检测必须使用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

(4)口蹄疫作为世界关注的A类动物传染病,其最主要的防治措施就是进行疫苗免疫,免疫接种后的抗体监测也尤为重要。传统灭活疫苗很难通过首次、二次免疫检测到中和抗体,但可以产生有效的保护力,而免疫群体抗体的有无和高低与保护力之间缺乏相关性,目前还无法对灭活疫苗免疫质量进行有效评价,这是目前猪口蹄疫免疫的一个难点[10]。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可用专用的试剂检测出免疫抗体,可以通过抗体检测评价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在免疫血清抗体监测方面显然更有意义。

5 小结

免疫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可用VP1-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达到91.67%;免疫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疫苗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免疫合格率为57.5%。由此可见,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要优于传统灭活疫苗。

参考文献

[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97-421.

[2]King A M G, Underwood B 0,Mccahon D, et a1.Biochemi calidentification of viruses causing the 1981 outbreak of foot and mouth in the UK [J].Nature,1981,293:479-480.

[3]张永光,刘湘涛,朱长光等.2006年口蹄疫发生趋势预测分析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兽医科学,2007,37:619-622.

[4]卢永干.我国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J].中国兽医科学,2007,37:948-950.

[5]朱海霞,张强,颜新敏等.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接种副反应[J].中国兽医科学,2007,37:1067-1068.

[6]Kitson J D, McCahon D,Belsham g J. Sequence analysi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resistant mutants of O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hree surface expose capaid proteins in four antigen sites [J]. Virology, 1990,179,(1):26-34.

[7]占松鹤,朱良强,刘华等.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及猪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对比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22-24.

[8]徐新红,刘佩红,屠益平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J].规模养猪,2008:40-41.

[9]王政清,邵永昌,厉从志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主要特点[J].河南畜牧兽医,2008,29(3):31-32.

[10]朱凤霞,陈 奎,罗志忠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调查[J].河南畜牧兽医,2008,29(5):8-9.

作者简介:

曹任辉 1982年,男,汉族,畜牧兽医专业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湖南省资兴市畜牧兽医水产局,为助理畜牧师职称,QQ及邮箱:8351895@qq.com。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南阳某高校2005年入校新生3 000人, 其中男生1 160人, 女生1 840人, 经血清检测抗HBs阴性, 肝功能正常的学生共2 700人, 其中男生1 020人, 女生1 680人, 年龄18岁~20岁。

1.2 方法

检测乙肝五项用酶联免疫法, 试剂由上海科华实业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按说明书操作和判断结果。

1.3 疫苗来源

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由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4 疫苗接种方法

新生入学后凡是血清检测指标HBsAg、抗HBs均阴性, 肝功能正常者, 按0, 1, 6个月的免疫程序全程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3针, 剂量5μg/支。对在复查时乙肝五项全阴性免疫无应答的学生, 再全程规范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10μg和20μg/支3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法。

2 结果

2.1 副作用

疫苗注射后进行局部及全身反应观察, 所有接种对象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注射部位无硬结、红肿、疼痛, 未见发热等全身反应。

2.2 接种后不同时间免疫效果

对2 700名学生全程免疫后1, 2, 3年后做乙肝五项检测, 结果显示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7.69%, 84.00%和75.00%, 抗HBs阳转情况见表1.

χ2=29.8, P<0.05免疫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全程加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对在复查时乙肝五项全部阴性免疫无应答的学生, 再全程规范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10μg和20μg∕支3针, 其抗HBs阳转情况见表2.

χ2=26.08, P<0.05, 与加强免疫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男、女学生全程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抗HBs阳性率情况见表3.

χ-2=0.13, P>0.05, 男、女性别间产生抗HBs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人群中应用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本次对南阳某高校2005年入学的2 700名新生用5μg/支3针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全程免疫后, 其抗HBs检验结果表明:1, 2, 3年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7.69%, 84.00%和75.00%, 平均为82.73%, 与董伟[2]等报告的83.13%基本一致。据有关报道[3,4], 接种重组基因乙肝疫苗后7个月时, 抗HBs水平达高峰, 12个月时开始下降, 免疫后36个月时平时抗HBs阳性率继续下降, 本次免疫后的结果与之相接近。有研究报告[5]在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6个月再加强1次可提高抗HBs阳性率, 初免后1年, 检测抗HBs阳性率可达87.21%.因此, 对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基因乙肝疫苗1年后的学生, 有条件的应适时进行血清抗HBs的检测, 必要时应加强接种, 再次进行全程乙肝疫苗接种, 提高抗HBs阳性率, 增强免疫效果。

本次调查结果证实, 已完成全程免疫的学生仍有少部分血清抗HBs检验不出, 但加强免疫10μg、20μg/支3针的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按0, 1, 6个月全程免疫后抗HBs阳性率迅速上升, 分别达83.77%, 96%和97.87%.分析原因可能是:基础免疫时3针全是5μg/支的疫苗, 此抗体量对有的人也许未能充分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或应答较弱, 以至抗体水平低检测不出, 当改变用10μg、20μg/支3针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全免疫后, 即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回忆反应。龚振宁[6]等认为, 用10μg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免疫后, 抗HBs几何平均滴度是5μg的3.82倍。另据报道[7], 应用乙肝疫苗成人每次20μg全程3针免疫后, 抗HBs阳性率达97.87%.因此, 在今后的乙肝疫苗的接种中建议选用10μg或20μg的乙肝疫苗, 能较好地产生免疫效果。

据任萍等[8]学者报道, 注射乙肝疫苗后女性抗HBs阳性率高于男性, 而董伟[2]、苏洁寒[9]等的报告为女性与男性比较无明显差异。通过我院2 700名大学生全程免疫后观察到, 男性抗HBs阳性率为85.49%, 与女性抗HBs阳性率86.19%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 P=0.72) , 与董伟, 苏洁寒报道的结果一致。

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是肯定的, 目前认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的保护效果, 一般至少持续几年[10], 因此, 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加强免疫。有约10%的人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 不产生抗HBs或抗体滴度低于10 m IU/mL, 其原因为除受种者个体差异外, 宿主因素如吸烟、肥胖、慢性疾病, 疫苗的接种剂量, 注射时机等, 可降低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的年龄偏大, 遗传因素等原因, 也可降低抗HBs阳性率或不产生抗HBs。因此, 在今后接种乙肝疫苗时, 应优先选用20μg的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 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再全程接种3针, 以快速增强人体的免疫效果。

乙肝疫苗接种的保护效果直接与抗HBs的产生相关, 免疫后抗HBs者可获得抗临床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感染的保护作用。本研究2 700名用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进行全程免疫后的学生进行乙肝五项检验, 没有发现1例新增加的乙肝病毒 (HBV) 感染者, 证实接种乙肝疫苗后, 可获持久的免疫保护。在接种乙肝疫苗的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发应, 表明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性和安全性, 对阻断HBs感染和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也起到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新生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后的效果, 为乙型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高校2005年入学的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 (HBsAg) 检测呈阴性的2700名学生为对象, 按免疫程序分别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5μg/支3针, 观察其免疫1, 2, 3年后血清的抗HBs阳转率, 并对免疫无应答 (乙肝五项全部阴性) 的学生, 加强疫苗接种 (10μg和20μg/支) , 按免疫程序分别再接种3针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1个月后再检查抗HBs阳转率。结果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检测抗HBs阳性率为87.69%, 2年后为84.00%, 3年后为75.00%, 与全程免疫后1年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加强疫苗接种剂量10μg和20μg分别按程序接种后, 1个月抗HBs阳转率分别是96%和97.87%, 与加强免疫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但必要时需加强免疫, 增加抗体应答者的远期免疫效果, 发挥其免疫保护作用。

关键词:高校新生,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乙肝病毒

参考文献

[1]杨玉兰, 闫素英.227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与防护意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1) :1011-1012.

[2]董伟, 王兴东, 廖刚.某医学院新生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效果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3, 18 (1) :80-81.

[3]王昕, 王英文, 孙树.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03, 20 (1) :60-61.

[4]梁争汪, 荆庆, 李成明, 等.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 1998, 14 (6) :340-341.

[5]黄群, 刘艳, 陈自良.大学生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校医, 2002, 16 (2) :133.

[6]龚振宁, 陈思富, 王国祥, 等.5μg和10μg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效果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 (4) :479-480.

[7]朱启镕.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 1998, 29 (3) :158-159.

[8]任萍, 何林.乙肝疫苗初种免疫无应答者重复接种后效果观察[J].中国校医, 2002, 16 (3) :228-229.

[9]苏洁寒, 朱方争, 韦柳惠.大学生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1 (4) :542-543.

如何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第8篇

1 疫苗常见的问题

1.1 疫苗自身

1.1.1 制造疫苗用的动物性原材料不符合要求, 原材料本身带有多种疫病, 在制苗过程中造成对疫苗的污染。

1.1.2 疫苗质量不符合规程, 效力达不到免疫要求。

1.1.3 原有的部分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 在疫病流行的过程中发生变异, 使旧病以新的貌出现, 由于血清型的差异, 没有选用与本地流行毒株相对应的血清型疫苗。

1.2 疫苗保存和使用不当

1.2.1 疫苗怕热、怕光, 需要低温保存, 特别是活苗对温度更加敏感。如果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没有按要求进行, 受热、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疫苗的效价必然会受到损失。

1.2.2 在使用疫苗时没有按规程要求进行, 剂量不够, 稀释液用的不合理, 免疫工作出现疏忽、漏免。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免疫次数太少或间隔时间过长或免疫方式不当。

2 正确使用疫苗的方法

2.1 根据疫病在当地的流行特点、畜禽的免疫状态、母源抗体水平监测的结果等, 制定出正确、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预防接种和适时补针, 使疫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点。每个猪场的免疫程序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母猪必须做的几样疫苗, 伪狂犬、细小病毒、猪瘟。这三种疫苗是保证仔猪成活率的关键。蓝耳病要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果猪场一直没做过蓝耳病疫苗, 而且没有发生过此病, 就不用做。因为蓝耳病疫苗做了以后蓝耳抗体和蓝耳病毒是共存的,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猪场反映不做蓝耳不发病, 做了就得蓝耳病就是这个道理。

2.2 疫苗接种的时间, 例如猪瘟, 猪瘟应该在仔猪出生后21天接种最好, 因为这个时候母源抗体最低。做早了受母源抗体的干扰, 造成免疫失败。还有就是不要在仔猪断奶时候阉猪, 做疫苗, 因为这时候仔猪受到双重应激, 再加上阉割后会有细菌感染, 造成免疫失败。

2.3 把好疫苗的质量关, 采购疫苗时必须到农业部批准的单位进行采购, 把好疫苗的采购关。认真核查疫苗的包装、生产单位、批准文号、产品生产批号、规格、失效期、产品合格证、进货渠道等, 并有书面记录。

2.4 在接种疫苗前的7天开始,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如“疫必妥” (主要成分:GP619-III转移因子冻干粉、多种中药提取物和植物多糖、核酸等) , 用至接种后的5~7天, 能提高疫苗的接种效果。

2.5 疫苗使用单位要把订购的疫苗按照疫苗保存的条件以最快的运输方式进行运输和储藏, 尽量减少疫苗效价的损失。

2.6免疫接种前对所使用的疫苗要逐瓶检查, 检查瓶子有无破损, 封口是否严密, 瓶签是否完整, 是否在有效期内。任何一项不合格均不能使用。

2.7 接种疫苗时需注意的:不要打飞针, 保证剂量, 给母猪打疫苗时, 由于个体大, 如果保定不好, 很容易造成疫苗注射量不够, 还有就是给个体比较大的经产母猪或者种公猪打疫苗时要用长点的针头, 有好多养殖户反映给猪打完灭活苗后猪脖子上起个大包, 这就是针头太短造成的。按规程要求进行接种。

2.8 免疫接种所用的各种器具要洗净并经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

2.9 为防止交叉感染, 每注射接种一头家畜后更换一次针头。家禽类可在注射30只左右换一次针头。

2.10 若畜禽已感染某种传染病或饲养条件突然改变、环境恶劣、长途运输、以及发热生病等情况下, 均不能注射疫苗。若是个别畜禽患病, 应该剔除、隔离, 然后接种健康畜禽。

2.11 免疫接种后, 特别是在1小时之内, 要有专人认真检查畜禽中有无过敏或严重应激反应的, 同时准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品, 便于及时抢救。

2.12 畜禽若是注射或口服等弱毒活菌苗, 则应在免疫前后7天内, 停止饲养含有抗生素的饲料或使用任何抗菌药物。

2.13 解冻或开启的疫苗尽可能在4小时内用完, 解冻或开启后剩余的疫苗应销毁, 千万不可冻结后再用。

2.14 使用疫苗最好在早晨或傍晚, 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和高温高热。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9篇

免疫增强剂是指单独使用或者与抗原联用均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免疫增强剂的种类多达上百种, 按照其作用、组成成分来区分可以分为矿物质类, 如硒、锌等;中草药类, 如黄芪、白芍、芦荟、当归等;维生素类, 如维生素A、维生素E等;人工合成类, 如左旋咪唑、匹多莫德;免疫佐剂如:卡介苗、白细胞介素等[1,2]。近年来, 研究表明, 多种免疫增强剂均能够提高猪的免疫功能, 并协同增强猪的抗体水平。

针对保育猪和育肥猪抗体水平较低的情况, 本实验选用三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增强剂:2%黄芪多糖、0.5 mg白细胞介素-2和10%亚硒酸钠维生素E探讨免疫增强剂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猪瘟正向血凝反应;微量移液器、V型96孔血凝板;脾淋苗;亚硒酸钠;猪白细胞介素-2;黄芪多糖

1.2 方法与步骤

挑选体重约 (22.25±2.13) kg、60日龄左右, 健康状况良好的保育猪共120头。这些猪在21日龄时断奶, 首免猪瘟脾淋苗1头份, 均未进行二免。二免试验前采血检测所有猪的猪瘟抗体水平, 组间差异不显著。将试验猪分为4组, 每组30头, 单栏喂养, 同栏之间分栏饲养, 各组处理如下:

按照猪场的免疫注射操作规程注射疫苗, 同时各试验组猪如表6所述分别在颈部注射3 m L/头10%亚硒酸钠维生素E、0.5 mg/头白细胞介素-2和3m L/头2%黄芪多糖。各组猪在免疫后7 d、14 d、60 d前腔静脉采血, 静置后分离血清, 做好登记, 进行抗体水平分析。

2 结果

结果表明, 没有添加免疫增强剂的对照组在免疫后的7 d、14 d和60 d的免疫合格率分别为86.7%、90%和86.7%。而加入免疫增强剂的三个实验组的免疫增强效果非常明显。其中白细胞介素-2组的仔猪平均抗体效价在注射7 d、14 d和60 d, 其抗体效价一直都是比较高的, 抗体合格率分别为100%、100%和96.7%;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亚硒酸钠维生素E组的免疫增强效果稍微次之, 但是也在注射7 d、14 d和60 d, 抗体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6.7%;黄芪多糖组的免疫效果也明显由于对照组, 在免疫后的7 d、14 d和60 d抗体合格率保持93.3%%、96.7%和93.3%。

3 讨论

本试验共分四个组, 对照组仅注射猪瘟疫苗, 实验组分三组, 分别为亚硒酸钠维生素E免疫增强剂+猪瘟疫苗免疫组、白细胞介素-2免疫增强剂+猪瘟疫苗免疫组、黄芪多糖免疫增强剂+猪瘟疫苗免疫组。研究结果表明:未注射免疫增强剂组也就是对照组在7 d、14 d、60 d的免疫合格率分别为86.7%, 90%和86.7%。注射过免疫增强剂的3个试验组在免疫7天后抗体的合格率就达到93.3%,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6.7%, 说明本实验所选择的药品均有明显的免疫增效作用。并且, 这些免疫增强剂免疫接种14 d、60 d后的抗体效价一直远远高于对照组, 这个结果显示, 免疫增强剂不仅可以增强抗体的效价, 而且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保证较高的抗体合格率, 防止猪群受到猪瘟病毒的感染。

王兴金等研究认为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不能促进猪的体液免疫应答。然而在本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猪瘟疫苗同时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 并且抗体的合格率从免疫后7 d、14 d和60 d一直稳定在96.7%, 明显优于对照组。据此, 我们推测亚硒酸钠维生E作为免疫增强剂可能与动物的品种、年龄和疫苗的种类, 还有跟亚硒酸钠维生素E的添加量有关。

白细胞介素来源于免疫细胞, 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 传导各类分子信号, 进而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还能促进T和B细胞增殖分化, 从而刺激机体免疫应答;还能增强NK细胞及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 从而产生抗肿瘤、抗感染能力。猪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增强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免疫应答方面 (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 二是在病毒攻击后对动物产生的免疫保护力方面。严琳研究发现, 猪IL-2对圆环病毒灭活苗具有免疫增强效应。猪圆环病毒+IL2试验组均显著高于猪圆环病毒+PBS对照组。王国宝实验结果表明猪IL-2分子佐剂能提高机体对口蹄疫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本实验中白细胞介素-2免疫增强剂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也非常明显, 在注射疫苗的第七天, 14 d和60 d, 猪瘟的抗体效价保持在96.7%以上, 效果非常明显。

朱钱龙以家兔为研究对象, 研究黄芪多糖对兔体免疫活力的变化观察, 发现黄芪多糖在猪瘟兔体反应中的作用显著, 能够促使机体产生抗病毒作用, 有一定的提高免疫能力的效果, 可作为猪瘟疫苗的免疫增强剂。王自然研究发现:在接种猪瘟疫苗的同时服用包括黄芪等中药, 可促进动物体内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淋巴细胞是机体内对抗外来病毒或有害微生物的重要细胞, 当机体收到细菌或病毒侵害时, 血液的淋巴细胞就会被释放出来, 游离来到炎症部位, 清除有害产物。机体的抵抗病毒能力因为淋巴细胞增殖而提升, 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而增强, 猪对猪瘟病毒的免疫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猪瘟疫苗的同时也添加黄芪多糖能使猪群的免疫合格率在免疫7d后达到93.3%, 在免疫14 d达到100%, 而在免疫60d后有所下降, 仅有93.3%, 但也优于对照组的86.7%。

本试验是通过采用注射不同组分和配比的免疫增强剂的方式, 观察不同的免疫增强剂对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 注射免疫增强剂的3个试验组抗体合格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 说明上述药品均有一定免疫增强作用, 其中, 白细胞介素-2组的抗体合格率达96.7%以上, 亚硒酸钠维生素E的免疫增强效果相对弱一点, 黄芪多糖的稳定性相对差了一点。可见, 注射免疫增强剂, 猪瘟抗体的效价得到提高, 免疫能力得到增强, 在面对猪瘟病毒时, 有了更强的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Yan J., Deng S.J., Kuang B., et al.Selenium Distribution Patern, Antineoplastic and ilmmunostimulatory activities of a novel organoselenium compound Eb.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4 (3) :201-203.

[2]刘晓攻, 沈金芳.免疫增强剂的分类介绍及评价.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7 (3) :145-149.

[3]王兴金, 何后军, 花象柏, 等.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及维生素C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中国兽医杂志, 1994 (11) :17-18.

[4]程忠刚, 丁发源.动物免疫增强剂的最新研究进展.猪病防控, 2011 (4) :22-24.

[5]严琳.猪白细胞介素2 (PIL-2) 与猪白细胞介素6 (pIL-6) 的基因表达及作为疫苗佐剂的研究.北京: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6]王国宝.猪白细胞介素2、4分子佐剂对猪口蹄疫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7]朱钱龙.黄芪多糖佐剂在猪瘟疫苗兔体反应中的影响.中兽医学杂志, 2011 (6) :52-53.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10篇

为有效控制神木县鸡新城疫的流行, 了解新城疫的免疫情况, 2011年春季, 本实验室对神木县种鸡场、商品蛋鸡场及活禽交易市场的鸡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商品蛋鸡的免疫合格率较低, 而整体鸡群的免疫合格率也仅略高于国家要求。为提高新城疫的免疫效果, 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1年春季对神木县种鸡场、商品蛋鸡场和活禽交易市场的新城疫抗体水平调查结果见

2012年春 (3月份) 、秋 (9月份) 季神木县部分推广应用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交叉免疫法的种鸡场、商品蛋鸡场和散养户鸡群抽检血样各180份。血清样品为全血自然析出的无溶血的清亮血清样品。鸡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抗原 (20110227) 、鸡新城疫阳性血清 (20110121) 均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1.2 方法

1.2.1 新城疫免疫方法

为提高鸡群的新城疫免疫效果, 设计了以下免疫程序:首免用IV系NDV疫苗点眼, 二免注射灭活疫苗, 三免活疫苗点眼, 之后间隔50d用灭活疫苗注射和活疫苗饮水交替进行新城疫免疫。

1.2.2 新城疫抗体检测

依据《鸡新城疫诊断技术规程》 (GB16550—1996) 采用血凝抑制试验 (HI) 对血清样品进行新城疫抗体检测, 严格按照诊断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以完全抑制4个血凝单位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

判定标准:血凝抑制试验HI效价≤24 (4log2) 判为不合格, 抗体效价≥25 (5log2) 定为免疫合格, 鸡群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为鸡群免疫合格。

2 结果

2.1 新城疫血清抗体检测

2011年9月份, 根据表1的研究结果, 在神木县一些种鸡场、商品蛋鸡场及部分散养户鸡群中全面推广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交叉免疫法, 为检测该免疫法推广后的该地区鸡群新城疫免疫效果, 分别于2012年春季2012秋季对该地区推广该免疫法的鸡群进行免疫监测, 分别收集血清样品180份, 检测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见:春季免疫后检测的180份血清中新城疫抗体HI效价均大于等于25, 免疫合格率为100%, 鸡群免疫合格。血清抗体平均效价为28.6, 其中血清抗体效价等于或高于27的份数高达93.88% (169/180) , 大多数鸡对于鸡新城疫处于高免疫状态。

由表3可见:秋季免疫后检测的180份血清中新城疫抗体HI效价大于等于25为178份, 免疫合格率为98.89% (178/180) , 鸡群免疫合格。血清抗体平均效价为28.311, 其中血清抗体效价等于或高于27的份数高达85.56% (154/180) , 大多数鸡对于鸡新城疫处于高免疫状态。在不同鸡群中, 蛋鸡和商品鸡的免疫合格率最高为100%, 散养鸡免疫合格率相对较低, 但也达到了96.67% (58/60) , 能够抵抗一定强度的新城疫病毒感染。

3 讨论

鸡新城疫是新城疫病毒引起的 (一种副黏液病毒) 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可以给易感鸡群造成毁灭性打击, 其可以引起发病鸡的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 并可以造成产蛋鸡严重的产蛋下降。当前, 新城疫病原在国内养殖环境中普遍存在, 免疫不当可导致典型或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好的免疫效果是减少新城疫发生和流行的重要保障,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养殖户对免疫检测的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盲目免疫、高强度大剂量免疫的做法普遍存在, 这些做法在控制新城疫的流行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这种做法的另外一种结果是会导致鸡群抗体水平差异较大, 一些鸡抗体水平可能较高;而另外一些鸡则可能抗体水平较低或无抗体。这些免疫效果较差的鸡为新城疫病毒在鸡群中的长期潜伏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现阶段新城疫防疫工作的重心应该是提高鸡群免疫水平和整齐度。

从2011年的神木县新城疫免疫抽检结果来看, 新城疫抗体水平整体不高, 虽然有部分鸡只能够达到210以上的高抗体水平, 但是低于24的鸡仍然占有一定数量 (23%) , 且中间免疫状态的鸡 (24~27) 也占有较高比例 (34%) 。这种免疫状态下, 鸡群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 无抗体的鸡为新城疫病毒的初次感染提供了机会, 而中间状态的鸡为新城疫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感染不发病或带毒不发病) , 使的鸡群具有较大的暴发新城疫的可能。为改善免疫效果, 本实验室根据多年对新城疫病毒的研究经验, 提出的交替免疫法, 活苗的点眼、口服免疫可以诱导免疫鸡产生粘膜免疫反应, 提供局部黏膜抗体, 从而降低新城疫病毒入侵的机体的风险;灭活苗在油佐剂的辅助刺激作用下, 可以使机体产生高水平抗体, 且这种免疫力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但灭活疫苗抗体产生较慢且不适合早期免疫使用, 所以本研究初次免疫选择了弱毒疫苗点眼免疫法。根据免疫结果可以看出, 交叉免疫法, 可以显著提高新城疫抗体水平, 是合格率达到或接近100%, 另外鸡群抗体整齐对及高抗体水平鸡占鸡群鸡的比例也显著提高, 本研究为新城疫的防疫提供了重要数据。

参考文献

[1]林健, 等. (2009) 新城疫疫苗对近年流行毒株的保护作用.安徽农业科学, 37:11021-11022.

[2]王汝都, 等.近期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及其防制.中国畜牧兽医, 2005, 32:60-62.

[3]赵虎, 等.免疫鸡群新城疫强毒感染排毒与HI抗体变化规律.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4:23-26.

[4]于振梅, 等.产蛋鸡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北方牧业2006, 18:25.

[5]孟建斌, 等.陕北地区鸡新城疫免疫监测及分析.畜牧兽医杂志, 2012, 31:4-5.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评估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09-01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以发热、口腔黏膜及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是国际兽疫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易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流行迅速,偶尔感染人,主要发生在与患畜密切接触的人员,多为亚临床感染。目前,防制口蹄疫仍是疫苗免疫灭活苗,本试验对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剂量与免疫次数进行了效果评估试验,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选择未免疫口蹄疫疫苗35日龄左右的仔猪150头,采血、分离血清,进行口蹄疫抗体监测,筛选出其中抗体检测值最接近平均值的小猪120头。

1.1.2 疫苗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多肽98+93)(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批号:1407001)

1.1.3 试剂 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上海优耐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批号:201404008)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猪挑选和试验前抗体检测 试验猪场同一批次35日龄健康、仔猪150头,逐头打耳标编号,前腔静脉采血5mL,分离血清并逐份做好耳号标记,送实验室(崇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

1.2.2 试验分组 根据上述“1.2.1”抗体检测结果,挑选其中抗体检测值最接近平均值的仔猪120头,依配对试验分组分成4组。每组30头,相应为A组、B组、C组和D组。

1.2.3 第一次免疫 免疫时间35日龄,试验A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1头份(推荐免疫剂量),试验B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2头份(2倍推荐免疫剂量),试验C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1头份(推荐免疫剂量),试验D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2头份(2倍推荐免疫剂量)。

1.2.4 第二次免疫 第一次免疫28 d后,试验C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1头份(推荐免疫剂量),试验D组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2头份(2倍推荐免疫剂量)。

1.2.5 试验结束期抗体检测 试验A组、试验B组在第一次免疫28 d、58 d后逐头猪只前腔静脉采血5 mL,分离血清并逐份做好耳号标记,送实验室作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试验C组、试验D组在第二次免疫28 d、58 d后逐头猪只前腔静脉采血5 mL,分离血清并逐份做好耳号标记,送实验室进行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选择未免疫口蹄疫疫苗的35日龄左右的仔猪150头,采血、分离血清,进行了口蹄疫抗体监测。

由表1可知,在检测的150头猪只,阳性样品为30份,阳性率20%;阴性样品为120份,阴性率为80%,由于母源抗体的原因,部分猪存在口蹄疫抗体阳性的情况,但整体阳性率不高,可以進行分组试验;从这150头猪中随机挑选120头分为4组,每组30头,命名为A、B、C、D组,其中,A、C两组免疫1头份口蹄疫,B、D两组免疫2头份口蹄疫,采血并进行检测。

由表2可知,单次免疫后各组猪抗体阳性率均为100%。

由表3可知,C、D加强免疫组与A、B单次免疫组抗体阳性率并无明显差异,可能是受监测时间及次数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第12篇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本院100例6~12月龄的HBsAg阴性婴儿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3例,女47例,平均月龄(9±1.8)个月。共90例婴儿完成随访,其中男49例,女41例。

1.2 疫苗来源及接种方法

6~12月龄新生儿按0、1、6个月的免疫程序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3针,免疫对复查时HBV 5项指标全阴性免疫无应答的新生儿,加强疫苗接种剂量,再全程规范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3针。免疫后1~6个月,采静脉血1ml,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统一进行乙肝标志物的检测,判断标准为HBsAg S/N≥10.0为阳性,抗-HBs ≥10mIU/ml为阳性。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检验使用χ2检验,几何均数使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将抗体滴度转换为对数后做均数检验。

2结果

2.1 接种前、后抗-HBs阳性率比较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纳入基础免疫后6个月血清检测的婴儿,抗-HBs阳转率为95.6%(86/90),3例婴儿HBsAg和抗-HBs均为阴性,为免疫无应答,占3.3%(3/90),3例婴儿HBsAg阳性,出生前母亲HBsAg阳性。其中HBsAg阴性孕妇所生婴儿75例,抗-HBs阳转率96%,HBsAg单阳性妇女所生婴儿10例,抗-HBs阳转率90%,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婴儿5例,抗-HBs阳转率80%,见表1。

2.2 副作用

疫苗注射后进行局部及全身反应观察,所有接种对象未发现任何副作用。注射部位无硬结、红肿、疼痛。也未见发热等全身反应。

2.3 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

由表1可见,6个月后,HBsAg阴性孕妇所生婴儿75例,抗-HBs阳转率96%,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MT)为599.67mIU/ml,10例母亲HBeAg阳性的婴儿中,3针免疫后,1例检出HBsAg阳性,阳性率为10%,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90%,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MT)为804.73mIU/ml。而75例HBsAg阴性母亲和5例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婴儿中,有4例HBsAg阳性,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MT)为963.05mIU/m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12.64,P<0.01)。

2.4 母亲HBsAg携带状况、第1针接种时间与婴儿应答情况的关系

在90例监测对象中,其中10例对象出生前母亲有明确的HBsAg感染史,6个月时在母亲HBsAg阴性婴儿的抗-HBs阳转率为96%,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MT)为136.08mlU/ml,均高于母亲HBsAg阳性婴儿(88.89%、91.54mIU/ml),两者本次监测数据显示,在第1针及时接种(出生24h内)的婴儿中,母亲HBsAg阴性婴儿抗-HBs阳转率明显高于母亲HBsAg、HBeAg单阳性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P<0.01);而在第1针未及时接种的婴儿中,HBsAg阴性婴儿与HBsAg阳性婴儿的抗-HBs阳转率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另外,第1针及时接种与否,对母亲HBsAg阳性婴儿和母亲HBsAg阴性婴儿的抗-HBs阳转率影响均不甚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P均>0.05)。

3讨论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我国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乙肝疫苗接种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2]。目前,我国儿童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水平主要受乙肝疫苗免疫水平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对儿童乙肝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乙肝免疫分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在重视基础免疫的同时也要重视强化免疫。

从本次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婴儿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比较理想,整体抗-HBs阳转率达92.22%,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免疫效果的表达通过抗-HBs的检测,只要检测出抗-HBs是阳性,就证明免疫力依然存在,效果已十分肯定。一般国产的乙肝疫苗保护作用可持续3~5年[3]。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故母亲HBsAg阳性的婴儿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据资料报道[4],如婴儿不接种乙肝疫苗,则90%将发展成HBV慢性感染,出生24h内接种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的儿童接种HBIG是切断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效果较肯定,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保护率可达85%~90%。

对幼儿开展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查,不仅可筛查出HBsAg阳性儿童,还可尽早发现乙肝疫苗无应答儿童和乙肝表面抗体转阴的易感儿童,从而及时为其复种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的水平传播,大大减少被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少部分人不产生抗体,仍然是乙肝易感者,产生抗体的儿童,随时间延长抗体滴度也逐渐降低。

参考文献

[1]崔化彦,赵春梅,沈祥玺,等.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45,548.

[2]王世意,陈海兰.舟山海岛新生儿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疾病监测,2002,17(7):256-257.

[3]李晖,方苓,李灵辉,等.广东省新生儿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3):19-20.

[4]陈立凌,杭惠,张宏,等.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高危新生儿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0):1237.

上一篇:投资促进下一篇: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