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的发现范文

2024-08-10

生长素的发现范文(精选7篇)

生长素的发现 第1篇

“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虽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不高,但它涉及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几代科学家数十年的实验成果,集中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分析、设计精髓,还是高中生物教学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的良好知识材料。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绪论》部分有关应激性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植物的一些生命活动现象,如植物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等,但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理还不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验的分析设计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生活现象,通过精心设置递进式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演生长素发现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2.重演生长素发现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本质、产生分布和运输。

3.使学生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生长素发现的经典实验”的递进式探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重演生长素科学发现的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形成“观察生活一发现问题一设计实验一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四、教学难点

1.以生长素发现的经典实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

2.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及运输。

3.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生物学事实现象的观察与发现→提出假设→设计科学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解释验证。

4.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对照原则。

五、教学准备

实物:典型的盆栽植物(已表现出向光生长的栀子、杜鹃),课前学生准备的已萌发出芽的玉米种子。

多媒体、课件:用Flash制作植物生长的动态演示课件,用巨星2002编辑制作配乐的Mpeg文件,数码摄像机制作的DV短片,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视频、图片、文字链接课件。此外,利用多媒体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参与的答案。

六、教学过程

(一)以景入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成片的向日葵、挺拔的黄山迎客松。

师:优美的风光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谁能说一说,齐整向阳的葵花、傲姿向南的迎客松体现了生物的哪项特性?

生:生物的应激性,植物的向光性。

师:这些植物的生命表现与自身的调节密切相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植物是如何完成调节的。

(设计意图: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加之在《绪论》部分已经学过生物的基本特性,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引人入胜的画面感染下,学生的各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同时增加了他们亲近自然、探索奥秘的兴趣。)

(二)感受实物思考概念

展示准备好的向光生长的栀子、杜鹃和学生实验作品——已萌发出芽的玉米种子。

师:植物除了具有向光特性外,还具有向水、向肥、向重力等特性。(PPT展示植物向性运动的状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植物的向性运动?再举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向性运动的实例。

生: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比如出墙的红杏、倒伏后又向上长起的玉米茎、一受到触碰叶片就合拢的含羞草……

师:含羞草的这种运动是否属于向性运动呢?(多媒体播放含羞草受到各方向刺激——触摸叶片,水滴触动后的运动DV。)

生:含羞草的叶片总是合拢,这种运动并不是单一的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

师(总结):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单一刺激做出的定向反应,而感性运动并不是单一的刺激。两种活动现象都是植物适应性的表现。

师:植物的这些适应性特征与植物的激素调节密不可分,下面就让我们追寻前人的足迹,一起去探个究竟。

(三)以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师:我们发现了植物生长具有向光的特性,那么如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呢?

PPT展示问题一: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植物生长具有向光的特性?

学生思考,并设计。教师巡视学生设计情况,选出典型答案进行实物投影讲解。

Flash演示英国科学家达尔文(C.R.Darrwin,1809-1882)的实验过程(图1)。师生共同观察并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确实具有向光性。

(设计意图:制作名人经典实验的Flash动画,既可验证学生设计思路是否正确,又能加深他们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解。)

师:植物这种向光生长的特性又与什么有关?

PPT展示问题二:向光性是植物对单侧光刺激作出的定向运动,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发生弯曲生长时的感光部位是哪部分?如何设计实验,并证明假设?

学生思考,作出假设——胚芽鞘尖端,同时提出设计思路。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提出的假设,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尖端。

Flash动画展示达尔文的实验过程(图2),即胚芽鞘受单侧光刺激时向光弯曲生长的微观变化,背光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快于向光侧的细胞。这使得植物向光弯曲生长。师生分析得出结论:植物的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尖端是植物的感光部位。

(设计意图:通过微观的动画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为下面知识的掌握做好铺垫。)

师:我们可以看出胚芽鞘的尖端对于胚芽鞘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尖端到底有什么作用?根据资料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分析并作出假设——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促进下部细胞生长的物质。

PPT展示问题三:选择合适的材料验证你的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下部细胞生长的物质。

学生设计、操作,给出参考答案。

Flash动画展示荷兰科学家温特(F.W.Went)的部分实验(图3)。教师提出“温特实验”能否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促进下部生长的物质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验设计技巧,通过这种“问题”实验,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学生思考、分析、评价“温特实验”,给出结论:缺乏对照实验,不能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同时提出改进措施:另加一组放置同样大小但并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观察比较两组胚芽鞘生长情况(图4)。

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能促进下部生长的物质。(PPT展示产生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问题的连环设置,以及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明白了植物的向性运动是与植物体内的激素调节密切相关的。学生完全进入了实验思维模式,为进一步的实验探究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还从中体会出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四)提炼升华

师:通过生长素发现的经典实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植物的尖端缺失后,即便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也不能生长,更不能向光弯曲生长。由此可见,促进生长的物质——生长素是在尖端这样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中产生的,并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发生了横向运输。在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过程中,植物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较向光侧多,这使背光侧的细胞生长快于向光侧,令植物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提炼,让学生回顾、整理课堂经历,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课充分发挥生物学科学发现的重要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实验设计等能力的综合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生物科学发现史是中学生物教材(高中)中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经几代科学家几十年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集中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利用科学发现的经典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设计,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感受生长素发现的历程,体会科学发现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最终使学生形成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引人入胜的视频短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含羞草“害羞”的DV破解了学生认知上的误区。课前指导学生完成的“向性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通过经典实验的Flash课件,学生动态感受了科学发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理解。

将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利用现代技术充分挖掘生物教学的内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分实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点评

《生长素的发现》是一节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载体的“科学发现课”,极大限度地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教育理念,巧妙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1.教学紧紧围绕感受科学探索的实验历程,重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设计实验,对比经典实验,实现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一是利用影音文件去活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二是运用动画效果极强的课件展示复杂的探究实验过程,使学生在自行探索后有很强的思维归属感,明确了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3.采用阶梯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很自然地完成了学生能力的训练。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第2篇

1、本课主要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生长素的发现 第3篇

关键词:生长素;向光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55-02

一、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第三章的第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向性运动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本节课的重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难点是“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指导部分学生排练“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

1、创设情镜 激发兴趣

部分学生上台表演“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分别请不同学生扮演“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说明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欲望。

2、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通过对“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的观看,指导学生发现科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刺激(达尔文)、该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詹森)、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拜尔)、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即“生长素”(温特)。另外得出: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以下一段、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以下一段。随后,通过对生长素知识的总结,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指出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的区别。

3、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生长素产生、运输、分布”的相关知识点。

应用导学案给出以下探究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多种观点。

探究问题一: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为何会弯向光源生长?

探究问题二:除了单侧光外还会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植物弯曲生长?原因是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选出学生代表表达观点。通过笔者的教学经验,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一学生会得出以下几个观点:①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移动到背光侧,生长素又从胚芽鞘尖端运输到尖端以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背光侧长的快于向光侧,故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②光照会使生长素分解,向光侧的生长素受光照影响被分解的多,长的慢,故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③光照会使某种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于背光侧,向光侧长得慢,故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此处学生激烈地表达不同观点,会有对自己观点的支持和对其他观点的质疑,例如有学生对观点②③提出质疑,如果②③成立,那么植物白天都会接受光照,难道植物白天不生长了吗?课堂学习氛围达到高潮)。

4、知识迁移 情感升华

对于以上学生得出的结论,到底哪些是正确的,哪一个又是主流思想。教师展示出以下实验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例1: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非常有研究兴趣,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单侧光使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

(1)某同学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时,进行了示意图一所示的实验,你从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移动到背光侧,试分析获得这一结论的理由图中向光侧的生长素若被分解,则图乙植物将弯向光源生长。

由此指导学生得出观点①正确,对于观点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8页小字部分,鼓励学生们想要把大自然中的奥秘(所有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搞清楚,还需要同学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再一次突破。

教师及时用习题巩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2:以下A1、a1、A2、a2、A3、a3为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实验支架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如图一),取下琼脂块以此放在不同的去尖端的胚芽鞘切口的左侧(如图二),请预测以下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的程度。

答案: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③向小孔弯曲生长④向心弯曲生长

5、提出质疑 引出新知

基于以上知识点的探究与学习,教师提出问题,横放的植物由于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出现以下弯曲生长的情况,为何对根和茎的弯曲情况不相同呢(根向下,茎向上)。

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对下一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进行预习,找出答案。

四、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案例 第4篇

1.教材地位。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不仅记载着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素材。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2.学情分析。

现阶段的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具备了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但当面对复杂课题时,因缺乏把问题细化的意识和能力,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准确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合理地解释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设计、分析实验,学会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家艰苦努力不断探究的结果,培养探究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以“设疑、探究、展示、辨析、提升”为基本结构的“五步导学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形式上:通过资料分析、图片展示、动画演示、合作讨论、设计实验等形式来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株长期放置在阳台且弯曲生长的植物。提问:为什么会弯曲生长?学生讨论:单侧光是引起植物向光弯曲的外因。那么内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探究的课题。

2.以问导学,展开探究。

面对复杂的课题,老师给予方法的引导,把问题分解,使其具体化,学生讨论并做出合理化解释。

科学家正是通过植物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第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什么是生长素?科学家又是如何发现生长素的?

3.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本环节对科学家在植物向光性研究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经典实验进行适当组织,为学生创设知识再现的探究情景,让他们亲身经历设计实验、发现问题、推理解释并最终归纳结论的过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深化对生长素的研究,如“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式和分布部位等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可以自主解决。“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节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学生就能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的目标,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4.多元评价、促使全面提高。

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步骤、结果及实验态度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此外,还可用巩固练习等其他方法去落实情况。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试题及答案 第5篇

1.学习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学习建议

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评价实验方案和结论。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背光一侧生长得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向和运输方式各是什么?

四周均匀光照或无光:尖端产生生长素→均匀极性运输→尖端以下各部位生长浓度分布均匀→各部分生长均匀→直立生长。

单侧光→尖端→尖端下部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快)→向光弯曲

可见,“向光性”是“外部因素(单侧光照射),引起内部因素变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致”。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在下列植物的结构中,能产生生长素的是( )。

A.形成层B.韧皮部C.木质部D.髓部

2.下列植物的感应活动中,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单向刺激引起的是( )。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 B.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

C.含羞草的小叶合拢 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3.用燕麦幼苗的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 )。

A.尖端 B.尖端下面的一段 C.基部 D.尖端与基部之间

4.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盆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罩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证明( )。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与尖端无关

C.尖端是感光的部位 D.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5.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6.植物茎向光生长的主要原理是( )。

A.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B.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C.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D.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7.幼小的植株如棉苗在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下,一般呈现下列哪种现象?( )

A.直立生长 B.生长方向与太阳光无关

C.向东倾斜生长 D .向西倾斜生长

8.如下图所示,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A.左右相等 B. 左少右多 C. 左多右少 D.左右均无

9.荷兰科学家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下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10.如下图所示的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生长的是( )。

11.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渐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各项中,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二、非选择题

12.切取燕麦胚芽鞘尖端,按图所示分别插入云母薄片,再放置在琼脂片上。将A放在黑暗处,B、C和D分别接受单侧光照射。过一段时间后,定时分析琼脂中生长素含量。若A中生长素含量为100,B、C和D中生长素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说明植物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如下图),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回转过来运输”。

(1)材料和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2)方法、步骤和结果:

①制备琼脂块。

②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③取步骤②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3)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回转过来运输”。仅用该实验步骤①②③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A 2.C 3.A 4.C 5.D 6.C 7.C 8.C 9.B 10.A,C 11.D

二、选择题

12.(1)光不影响顶芽分生组织合成生长素(2)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 (3)横向运输和向下运输

13.(2)①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图答-1)。

②取上步骤的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提高生物解题能力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式

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把握时间,认真学习,为将来的路奠定基础,为学子整理了“提高生物解题能力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式 ”一文:

提高生物解题能力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式

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择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这种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

例:人的一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为( )

A、23个 B、23-26个 C、大于46个 D、46个

生长素的发现 第6篇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内容在生物《必修三》模块中,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板块。教材编入了三部分内容: 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实验设计与评价。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重点安排4位科学家的实验,其中隐含着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 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也为教师实施尝试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使学生能够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分布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发现不仅是一个充满艰辛过程,而且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教学重难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设计实验、分析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已认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尝试题学案。

四、教学步骤

1. 准备练习

请学生观看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转动,窗台的盆花会弯向光源PPT图片,教师提问: 植物的这种生长现象我们称作? 学生很容易答出“向光性”。教师接下来提问: 推测一下! 什么外界因素引起植物弯曲生长? 学生回答光或单侧光,教师要强调单侧光,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评价,教师结合图片进一步展示问题: ( 1) 枝条弯曲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 ( 2) 决定枝条弯曲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 并读题强调( 弯曲、决定弯曲) ,让学生讨论一分钟,想不想知道植物究竟为什么向光生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2. 进行新课

( 1) 达尔文实验

教师展示三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一: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是否与单侧光有关?

探究二: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是否与尖端有关?

探究三: 胚芽鞘感受光刺激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以下部位?

材料: 胚芽鞘若干、光源、刀片、不透光锡箔、记号笔

要求: 用图画表示小组的实验设计,根据问题,做出小组假设,汇报实验设计,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按照实验给定的材料和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课前设计,各小组注意选好板图人和发言人。

教师安排任务: 1、2、3组依次来板演3个问题的实验设计. ( 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不同组同学可以提意见) 学生板演完毕,1、2、3组发言人依次来讲解本组的探究思路。

教师对3个小组的实验板图、实验思路针对性点评,并精讲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设计实验原则。

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出三个探究实验得到的结论: ( 1)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 ( 2)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 3) 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根据我们实验的结论你能推测植物向光性原因吗? 哪个小组来尝试回答! 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 单侧光、尖端、尖端下部) 回答。我们来看一下大科学家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是如何解释的。展示达尔文的推测: 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的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释的向光性原因与达尔文解释的一致性提出表扬! 提醒学生思考达尔文的结论,大家有没有疑问? 启发: ( 影响、弯曲) ,根据学生的疑问提出两个问题: ( 1) 影响是什么? ( 2) 为什么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过渡: 科学需要实证,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探究,现在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00多年前,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家詹森实验室。

( 2) 詹森实验

大家学习教材上詹森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个实验( 1分钟) 。

教师展示课件,请第四小组评价实验: 考虑一下这个实验严密吗? 你们对这个实验有没有修订方案?

教师总结詹森实验的实验结论: 影响可以透过晾质片。

过渡: 这种影响究竟是不是一种化学物质呢? 我们快步进入温特的实验室,向他求教。

( 3) 温特实验

展示问题:

1究竟这种影响是不是一种化学物质呢?

2如果你是温特,你的假设是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更直接的实验证明它的存在?

小组讨论后第5小组回答,教师评价,展示实验课件并进一步提出问题: 为什么命名它为生长素?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用机制、促进生长两方面推理。

过渡: 通过以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我们解决了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知道了“影响”是什么! 我们的第2个疑问“为什么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要向大科学家拜尔求教。

( 4) 拜尔实验

展示问题: 如果你是拜尔你会选择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 为什么? 请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设计? 你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第6小组回答,教师评价,展示课件,强调是因为“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并进一步提出问题: 我们能否从拜尔的实验启示来解释向光弯曲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推理: 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背光侧长的快,所以向光弯曲生长。

教师提出问题: 得到三位科学家帮助后,你能否再次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向光性原因,并展示解释向光性原因的动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通过课件回顾生长素发现历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发现不仅是一个充满艰辛过程,而且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3.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分布、植物激素概念

教师展示表格,学生自学教材后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归纳植物激素的概念。

4. 评价极性运输实验设计和结论

学生展示教材49页实验修订方案,教师点评并进一步强调实验设计的严密性、从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5. 尝试练习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学习反思

( 1) 我能叙述生长素的发现史吗? 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 2) 我能说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分布部位与运输方向吗?

生长素的发现 第7篇

一、问题与提出问题

“问题”是一种不想的状态,它是目标状态与现有状态之间的差异。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1)给定,即问题的起始状态,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2)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这是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3)障碍,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转入问题目标状态的阻碍,这些障碍通常以子问题的形式存在,要求问题解决者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来解决。

提出问题一般包括构建问题、表述问题和确定问题三个阶段。(1)构建问题,即深入理解问题情境,明确给定,找出给定与问题目标之间的障碍;(2)表述问题,即结合已有知识与情境事实,分析揭示障碍的本质与内涵。(3)确定问题,即通过对问题目标进行分类、归纳、评价,以确定问题目标状态的具体内容。这三个阶段依次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过程。

二、提出问题技能训练要点

在进行“提出问题”的技能训练过程中,可以图1所示的“提出问题”的程序性知识框架为内在教学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构建问题

要构建问题,需创设发现型问题情境,通过创设发现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情境的实质内涵———给定,通过比较给定状态与问题目标状态,发现障碍,即发现问题。

例如,教师用图片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下发现型问题:(1)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2)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问题情境,以发现型问题为“助产士”,归纳概括出情境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并与所要探究的问题目标状态做比较,从而明确给定与目标中的障碍。

例如,深入理解情境,找到情境给定———单侧光使植物幼嫩部分芽发生不均匀生长。而问题目标是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比较,发现障碍现象———单侧光是如何导致植物幼嫩部分芽不均匀生长的?

2.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是以问题情境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实验探究障碍现象,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抽象,从而概括出其本质内涵,并以口头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呈现障碍本质内涵,进而突破障碍。将问题表述得全面完整、清晰,对探究领域加以界定,以便使探究掌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这是探究实验开始的标志。

例如,展示达尔文实验的结果:1.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的部位;2.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是弯曲生长的部位,进而推论出:单侧光的作用位点和效应位点不同,单侧光是植物向光生长的间接诱因,因此可推测植物向光生长可能是因为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直接因素,下传至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使其发生向光弯曲生长。

3.确定问题

确定问题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归纳、评价,最终确定并提出一个与生物学相关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学示例如下:

三、提出问题技能训练的策略

1.创设发现型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技能训练的前提

问题情境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呈现型问题情境、发现型问题情境和创造型问题情境。其中,“发现型问题情境”即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由他人提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和创设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发现型(探究型)问题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例、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问题情境,发现问题障碍———“提出问题”技能训练的关键

教师在进行提出问题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应注意有目的地呈现适当的发现型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发现型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导致问题情境的根本原因———给定,进而在比较给定与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障碍,为进一步提出可值得研究的问题奠定基础。

3.运用实验和概念分析,结合非逻辑思维,发现问题本质内涵,突破障碍———“提出问题”技能训练的核心

给定与目标问题之间的距离———障碍,需要通过非逻辑思维、结合实验或概念分析方法实现思维的飞跃,进而突破障碍。例如,达尔文通过实验,结合想象,解释了单侧光使芽发生不均匀生长的原因———单侧光使芽的顶端产生了某种“影响”,不均匀下传至芽的伸长区,导致芽不均匀生长,进而突破了“单侧光是怎么导致植物的芽发生不均匀生长”这个障碍。可见,随着障碍的突破,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逐渐成形了。所以,发现问题障碍是提出问题的核心。

摘要: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根据提出问题的程序性知识框架,阐释了从创设发现型问题情境出发,实现从自然观察、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并总结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的基本过程、方法步骤以及提出问题技能训练的要点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考题分析下一篇:性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