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

2024-05-29

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精选11篇)

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创新, 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 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 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 它比知识更重要, 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但想象需要丰富的表象作基础, 而丰富的表象又要在大量接触并观察客观事物中才能形成。

(一) 结合课文, 展开想象。

想象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是悟出文章的真谛, 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许多人写文章, 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的写法, 在我们的教材中, 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 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 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 就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大江保卫战》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有多少这样的感人事迹啊!”我让学生思考:还会有哪些感人的事迹呢?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 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就连那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 也把手举得很高。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受到了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 延伸情节, 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 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 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 或者补充课文内容, 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如《真情的回报》这课最后一句是:“诚实的劳动, 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我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事例呢?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经常向学生推荐好的文章、书籍、电视剧, 等使学生不断吸收大量的信息, 获得丰富的表象储备。

二、鼓励求异, 挖掘创新潜能

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 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因此, 鼓励求异, 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尤为重要。求异思维, 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 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或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多个可能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 善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 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时, 不人云亦云, 而有自己的感受, 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假话、套话、空话, 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训练启迪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有利于加强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有利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 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图再现情景, 而且要注重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 让学生静中看到动, 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 感受画中的情, 听到画中的音。由于是在特定的情境中, 因此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和依托, 就可展开想象、激发、创新。如教《望月》一课, 当学生为“我”和小外甥背有关月亮的诗拍手称绝时, 我问:你是否还会背有关其他东西的诗, 学生智慧火花迸发:有关山水的诗, 有关花草的诗, 有关写鸟的诗, 等等。学生凭借聪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 主动探索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除了凭借课文以外,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 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相关材料,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改革教学评价, 点燃创新火花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 就要求所有的学生用掌声对其表示鼓励, 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 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使学生能相互启发帮助, 实现共同进步。因此, 教师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小旗帜, 分别是红、黄、绿旗, 红旗代表反对;黄旗代表基本赞成, 但有补充;绿旗代表无意见, 让学生用举旗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 摆正位置, 才能在教学中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 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 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休憩出评价。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 对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 你已经想出来了, 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不仅能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还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 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改变观念, 发挥学科优势, 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参与实践, 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兴国等.创造性思维.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6, (1)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2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人才,除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其中奥秘;教学“圆锥体表面积”时,我注意利用电脑媒体对圆锥体的表面积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创设“动态情境”,以增加学生的探究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像,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三.为学生构建新平台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而小学生尤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实践操作的空间,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演示、实验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边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观察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分别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信念。

四.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面,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我做到善于引导,精心组织。在内容上,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民主性。我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讨论问题,以保证讨论围绕重点,抓住关键,言之有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讨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在组织形式上,我讲求实效,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实进入角色,并科学把握好讨论时机和调控好讨论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灵活进行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的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的能力。

五.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保证。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

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用过指导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中设计富有引导提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方向,学有目标;能指挥学生在学习中会抓联系,抓重点,找方法,学会在操作中感知,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的教学目的。

六.要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喜悦。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具体要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探索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是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创新 能力

素质教育的含义是:“英语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努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并且随着中学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何能把创新教育引入到自己的英语教学中呢?现就本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一,转变角色教学和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和指导,培养其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可见,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此,教师既要是充当教练员,资源提供者,还要充当一个激励者和观众的角色。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要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和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能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只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束缚,他们才会去自主地学习,才能去探索,去创造。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如,对于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恰当地反馈给学生。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三.巧设和运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恰当地,合理地设计语言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根本的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建立在一个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之外,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发他们的兴趣和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和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增添自我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自学与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是相对的,它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这种需要还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责任。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辈子的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说明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本领和方法,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的需要。

五.精心巧妙的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教育的好方法。

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寻疑和解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教学方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感觉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而不去深入思考;没有问题,课堂教学就趋于平淡,如一潭死水。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不断帮助学生归纳和发现新的问题。

总之,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和宽容地对待学生,同时,应注意给学生以积极地评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以实现和发展。教师只有把乐趣融进教学中,把美带入课堂中,让激情充满英语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变苦为乐。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最终使学生发展成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4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化学研究中, 实验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同理论研究一直是相互依赖, 彼此促进的。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操作的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在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化学概念, 化学基础理论及化学反应过程,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 坚韧不拔的品格, 为将来能够成为跨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为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研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所列举的实验目的意义。掌握实验成功的条件;研究改进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和实验装置, 改进实验手段、设计新实验以及开展实验评价, 优选等, 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

一、演示实验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课本演示实验不能可有可无, 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先导。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讲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使用器材、设计思想, 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用严谨的科学作风与熟练操作技能给学生作出示范, 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科学家正是由于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才发现出别人所不能察觉的规律。所以, 通过演示实验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和观察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思维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根据教材创新演示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 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 不但给以示范, 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知识, 而且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 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之目的。

二、学生实验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本学生实验主要以"探究"性实验为主,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索性成分, 将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通过指导或引导, 让学生去操作和探索,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接受者,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任务进行自行设计实验, 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并能独立完成。这种自由度大、自主力强的实验, 学生不仅能学到许多知识, 还能有效地培养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 更以其趣味性和探索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三、课外实验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开放实验室, 进行化学实验比赛, 使学生尝试动手动脑的乐趣;指导学生进行撰写科技小论文, 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通过多样化的实验内容,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化学实验对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充分运用演示实验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 启迪学生思考;也可用简单的实验体现“做科学”的思想, 例如:为证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可在教学中安排下述实验:

“取一个烧杯, 杯底放一只短蜡烛, 并铺一层纯碱, 把蜡烛点燃, 沿杯壁倒入一些醋, 请预测结果__、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__请对实验现象发表你的看法:_____。

“请自制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 经比较、判断形成有关的认识, 逐步改变“记、背、练”的学习方式。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 学生可以大胆地去联想, 去探索, 可以不拘一格地发问、讨论等。让学生发挥各自所长。所以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 又不感到枯燥无味。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5篇

2009-10-28 09:44:15 作者: 来源:铁岭县蔡牛中学 文字大小:【大】【中】【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允许提问、鼓励质疑、让学生创新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提问时,正是他们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只简单地说一句:“不许插嘴”或置之不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小绵羊”,还谈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在一次有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时,组织了一个活动“让我猜猜看,非洲为啥缺粮”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活动,通过一番猜想后,同学们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同学的猜想是教材中讲到的,而有一位学生的猜测是“战争”,教科书中未提及,但事实上该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发生的战争也冲击了该区粮食的生产。我对这个勇于质疑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个学生感到很愉快,学习兴趣大增。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去激发自己的探知欲望,从而扩大阅读面,关心国家,关注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觉地产生和提高。

二、提倡对话,鼓励争辩,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发表和自由参与,大胆质疑,并展开激烈争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通过对话、争辩,让学生学会探索、批判、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设计一些辩论活动,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争论中弄明白的问题,将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的疑问,会激励他们不断观察、思考、读课外书或查阅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这样做会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宽容“错误”,提倡“求异”,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难免有错误,因此,教师应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笔者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的问题,乍听起来似乎是错的,但换个角度思考,也不无道理。对这样的学生不能一概否定,应当多加指导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教学中,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地方保护,只讲发展速度不讲经济效益,偷税漏税骗税、非法侵占耕地、台独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对策,都有惊人的收获。这种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个体情绪、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比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方面的学习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论事,而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多给予他们思想上的鼓励,有进步及时表扬。要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调动学生个体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一些操作情境。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图形”、“自制图表”、“续写故事”、“编排导演”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透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如设计新奇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等,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现在早已进入创新时代,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艰巨的过程,与创新教育对立的则是思维定势,它常使学生按照习惯思路去考虑各方面问题,很难跳出旧思路的框框模式,难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1. 教学法的根深蒂固。

比如五步教学法: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许多从教者一如拿到法宝,不论是什么教学,都生搬硬套地运用此法,不顾及学生的创新想法,影响他们对问题的创新思考,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或闭口不答,或盲目重复他人的答问。

2. 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就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地去想去说,而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

3. 课堂提问限时、限量。

一些从教者在课堂提问的环节中,忽视内容的差异,对于某些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的问题没有给予充足的时间思考,提问后立即让学生回答,因而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限量也是这样,教师固定几个问题,学生跟着简单思考,在无形中缩小思考的范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互问互答,这样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强化。

4. 班风学风的因素。

不良的班风、学风往往造成学生之间的冷漠、嫉妒,甚至敌视,以致缺乏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

5. 学生本身的个性心理品质。

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品质等非智力个性心理品质是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内在心理原因。那些缺乏自信心、进取心和认知兴趣且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主见,意志薄弱,有较强的依赖性,不敢提出独立且有创新的见解。

二、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上述种种因素的干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参与到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教师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

2. 指导学生创新的学习方式。

学法上创新不是对过去所有学法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好的学法,摒弃一些不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好的新的学法。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从教者就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只能指导、点拨学生,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训练听力、阅读理解,从哪些方面把握,如何掌握重点句子、惯用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送给学生鱼杆和鱼钩的过程,学生自己钓鱼才能永远有鱼吃,能钓到鱼就是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

3. 创建优良的班风学风。

班级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它的优良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习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优良学风,班级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优化班风,从教者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严格的、有序的、反复的训练,提出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指导各个环节的实施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同时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科学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班风、学风的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级每个成员自我约束、自我启发、自我诱导的能力。

4. 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位有经验的从教者要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在教学中教师授课应有所存疑,要多设疑、巧设疑,并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进而拨动思维,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多端性训练,启发学生“释疑”,引导他们摒弃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仅仅教师设疑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的学生学习,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不仅在授新课前让学生问问题,在课后练习之前也要建议学生问问题,还可以在组间交流、教师精讲时发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问,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后,教师还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在必要的地方加以点拨、启发,使学生逐渐能围绕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通过分析引导,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5. 健全学生的个性心理。

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机的引导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求新好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却稚气、感情易波动,像个“小大人”,遇事喜欢思索,模仿大人观察生活、社会,体会人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善于找到他们的兴奋点,事事处处给他们关爱,这样师生便容易有共同的语言,正如:“爱人者,人恒爱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

一、创设质疑情境,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少主动参与, 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材、课堂的小圈子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坚持一条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 创造质疑情景,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创设疑问情景, 强化动机, 采取悬念激发的手段,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2.鼓励创新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敢于挑战权威, 提出创新观点。

3.鼓励探究性质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 但不能以此为目的, 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所得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知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 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 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 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4.鼓励批判性置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空间。通过具体的实例, 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 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

二、创造想象情境, 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 而在外国的学生中, 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 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人说:在人的一生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想象能力的培养。阅读中, 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 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 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 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心组合、加工。因此, 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 设置疑点,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2.“遥远想象能力”的培养。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这种使两个原本不相干的概念互融共通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 它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三、创造交流情境, 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协作”

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等于为他们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进行集体合作, 有利于活跃自己的思维。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的格局。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 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式。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最容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场面。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 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 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 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会有所发展, 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合作互动式。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 尤其在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讨论、学习, 思维由集中而至发散, 再由发散而至集中, 这样, 就能形成立体的交互式思维网络, 会产生1+1>2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一、正确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二、注意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 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 也应该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求知欲和创新欲是指:人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它是推动人们求知和发现新关系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的突出表现是质疑问难.首先, 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 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 (呈三角形分布) 合建一所学校, 校址应选在何处, 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 学习兴趣很浓;其次, 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 再次, 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 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 不能什么问题都问, 追求表面的热闹, 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 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 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 作出底边上的高, 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 又能启发学生探索, 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三、充分利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 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才会吸引学生,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2.大力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首先,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 应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给予支持、鼓励和赞许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 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 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 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的史诗。创新,不断把人类推向新的黎明。当二十一世纪向我们大踏步走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想法和体会。

1 教师创新的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教材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创新地教”是学生“创新地学”的重要前提。它要求教师要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型教学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1.1 从备课入手,对旧的备课形式和方法进行一次改革探索

教师在吃透教材,找准结合点后,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重难点等将教案分成“三块”(教师、学生、旁批),分别写出师生的活动过程,尤其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在体现创新思维训练的地方加上批注。

1.2 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和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格局和模式

这种新的课堂格局和模式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甚至可以异想天开。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先从开放教学环境做起。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歧视,不讽刺,力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这样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造思维的形成。

1.3 改进教学方法,为创新教学提供条件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主体为本,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的创新。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要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分散和收敛教学法、反向思维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科际综合教学法和打破定势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开放型题目,由学生分散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稍加点拨,继续由学生讨论纠正。也可以采取由学生提问、讨论,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

2 学生创新的学

学生创新地学习是教师创新地教的结果。它表现为学生不再象口袋一样去装教师自信为绝对正确的“真理”,而是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力求标新立异,在教师指导下乐于创新,学习创新,学会创新。在教师的“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启发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由生疑,到探索质疑,然后合作释疑,最后达到有所创新的高度。

2.1 激趣生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师采用的多种激趣手段中,学生产生了兴趣和探究真理的欲望。问题也就此产生。

2.2 探究质疑

当学生产生了疑问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质疑。一开始,学生总是提出一些与重难点无关的问题,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学生逐步学会对课文中重难点质疑,长此下去,质疑问难的能力逐步形成。

2.3 合作释疑

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当学生学会通过合作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科都将合作学习讨论放到课堂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下位,自由组合,开展讨论,还可以与教师甚至听课者开展讨论,让学生在高度宽桦环境中合作探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4 实践创新

当学生在学完本课后,教师将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向课本外的知识拓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运用课外所学知识和生活中所见所闻,展开大胆想象,让思维达到活跃的顶峰,训练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3 开展创新的课外活动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外,还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各班的班队活动中,要求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参与。从班会主题,内容的认定,列查资料,编节目,写串词,最后由学生组织主持,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个教师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唯有创新,别无选择。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小学教师,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并能不断地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一定能培养出中国的“牛顿”。

摘要: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教师,学生,课外活动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论述,并渗透了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0篇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

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行创新式教育。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本内容,并且会利用多媒体去辅助教学,积极发掘课本里的创新因素,一定能对开发学生创新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常常使用多媒体。比如,在教《趵突泉》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动画逼真地展示小泉的各种形态:有的像一串一串的明珠,飘到半路又掉下去,活像在水里斜放着的珍珠;有时候等半天才冒上来水泡,缓慢地,极有姿态地晃动上来,“砰”又碎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很生动地感受到小泉的优美姿态,并且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课讲到这时,我就会启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小泉的样子,作者用一个省略号结尾,而我们还可以进行遐想。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会热烈地讨论,自由结合小组,纷纷讨论自己想象的小泉的样子:有的说像田螺,水泡打着旋上升;有的说小泉像孔雀开屏……通过讨论,我把学生自己想象的小泉的姿态输入电脑,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展现。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也更加喜欢自发创新了。

二、鼓励大胆地想象

智力活动最生动的运动就是想象,所以学生要创新就必然要大胆地去想象。语文这门学科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创新的提问的技巧,比如,多列出一些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多一些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多多开动脑筋,大胆去想象,不要怕结果不好,要引导他们开阔视野。

在学习完《司马光》这课后,让学生讨论:“如果你遇到那样的事情你会怎么解救孩子?那么在现在条件发达的条件下,你又该怎么做呢?”“在现在的条件下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呢?”在学习完《落叶》这课后,我问学生:“秋天的落叶,不单单是小虫子、小蚂蚁、小燕子喜欢,还有很多小动物也很喜欢这些落叶。那你们仔细想一想,树叶还会飘落到哪些地方?”老师的言语会开拓学生创新的思维。

教育的最中心内容是创新。在教学活动中,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从教材中寻找创新的因素,创造轻松的环境,去多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点燃学生的激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1篇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 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激活创新意识,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下面我对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说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 它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 很活跃的心理成分, 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鲁纳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也曾学过:“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当其冲要注意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 是创新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多渠道, 多途径,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每一节课之前, 让学生先自备内容, 然后登上讲台进行五分钟的书画训练。学生一听说自己可当上老师, 都异常的兴奋, 动手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说话内容, 并且在说话时, 每位学生都把话说得体, 并富有吸引力。学生讲完后我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且巧妙的把其注意力引到了上课的内容上, 一学期下来, 每个学生都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 让他们的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培养质疑精神, 启迪学生的思维

人与生俱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 这就是“思”的开端,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如果没有疑问, 就不会有新见解, 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 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 人云亦云, 就不可能有创新, 那么社会就会得不到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那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 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 学生就会积极思索, 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向别的思想, 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大凡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艺术家和政治家, 无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作为教师要保护好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是观察的原动力。所以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 观察大自然, 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使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只有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来。

四、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 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 让学生“认一认, 选一选”就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新兴趣。

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 诱发创新意识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们应该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 使孩子感到亲切可信。从而营造一种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创新意识。

上课时, 我总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 让学生轻松进入角色。如:在学习《荔枝蜜》时,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由讨厌到喜欢, 最后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作者的感情为什么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好吗?我们大家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 消除了学生“唯师是尊”的观念, 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宽松, 没有压力的状态, 这样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 各抒己见, 自觉的互相讨论, 找到答案, 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六、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 靠的是实践。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样, 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学生的行为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 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认真的理解, 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然后上台扮演角色, 有的同学把变了六次的警官演的惟妙惟肖……结果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在笑声中, 不仅使学生发现、感受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而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渗透了创造性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 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 训练学生“不唯师, 不唯书”。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向老师说“不”, 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 我板书“或者”的“或”字少写了一撇, 但我没有注意到。这时, 一名学生举手了, 我请他起来, 他说:“老师, 你写的‘或’字错了。”我一愣, 定眼一看, 果然错了。再一想, 这不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吗?于是, 我郑重其事地对孩子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 因为这名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 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他鞠了一躬, 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孩子们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批判, 敢于创新。

总之, 现代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具备创新能力, 才能为以后的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 改变过去以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课堂教学重知识, 轻能力的教学方法。致力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 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 都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动的人,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

上一篇:透层沥青下一篇:中国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