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发展范文

2024-08-11

四维发展范文(精选12篇)

四维发展 第1篇

第一维: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绝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时教师任务的下达,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即要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一旦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责任感便会自然加强。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树立“我要学习、由我学习”的意识,借此促进自主学习。

[课例]《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练习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意义,百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该怎样应用呢?回忆昨晚的作业,请人说一说做题目时的思路。

(生答)

师:看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与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是差不多的,今天就来具体学习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这里准备了三个通关卡:50%、20%、10%,今天课堂作业正确率前三位将分别获得这三张卡,获得者今晚的作业就能够减少相应的百分率。)

(生欢呼)

[评析]自主学习意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得,一是给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感知活跃、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本例中教师先通过回忆引出明确的目标,再以通关卡调动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然得到加强。

第二维:创设自主学习平台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空间,而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无疑又是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创设条件,搭建出多种类型的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

[课例]《圆柱的认识》

师:要想研究圆柱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你想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生答摸、看、数、量等)

师:好,那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小组间先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

(生研究,教师在小组间推荐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大家发现了什么特征?

生1:我们发现有两个面。这两个面是圆的,也是平的。

生2:我们发现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科学需要验证。你们准备怎么来验证?

(量一量、滚一滚、比一比、叠一叠……)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

[评析]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以此为主体不是放任自流,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的主导,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随时引导。诚如本课中教师一次又一次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自主思考,既有学习方式的指导,又有学习内容的提供,还有活动方式的创设,使学生时刻处于自主学习的空间里。

第三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实现自主学习最为重要也最为稳定的动力,要能持久地使自主学习影响学生的一生,就必须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的,比如课前的学习习惯,明确预习要求,要求学生列出预习提纲,标注出难以理解的困惑点,完成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等;比如课后的作业习惯,可以是独立完成作业,自主复习课堂内容,自我检查,或向老师请教问题等。

[课例]《正、反比例的意义》

师:我们知道正、反比例中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如果用X、Y分别表示这两个量,用K表示一定的量,你们能写出表示正、反比例中变化规律的式子吗?

(生练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同学们互相说给同桌听一下。

师: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用心观察正比反比就在身边。马上下课了,老师要求大家按要求出教室,第一次2人,第二次4人,第三次6人,怎样?这是怎样的比例?

[评析]“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本例中的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总结环节,从反思和应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使学生在回顾应用教学内容的同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维:关注课外自主学习

课外是学生生活的另一半,尽管有作业的约束力,但学生更多的时间还是在业余。由于小学生在自制力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师还需要在练习之外,通过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促成学生把自主学习的过程得到延续。

陶行知先生讲:“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只有从以上四维出发,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学习成为我们的终身习惯,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取得了成功。

摘要:高年级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讲授,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开始,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同时,将自主学习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以期形成一个促成自主学习的四维空间。

四维和四维的书作文800字 第2篇

夏日的午后,蝉声如织,我独自在家里漫不经心的整理书桌。从一本旧书中蓦然飘落了一张照片,我俯身拾起,哟,这不是我抱着郭敬明的书照的吗?居然在这里,不禁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以前,朋友给我推荐郭敬明的书,但是我对郭敬明这个人总不大喜欢,由于爱屋及乌,他的书我自然也不大喜欢。我觉得,一个80后的男生,能写出什么有价值的文字啊?还不是怎么奉承这个社会,说这个社会好嘛,这些太司空见惯了,我认为,浪费时间在这些书籍上,是无用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学让我看一句话,他觉得很经典,想听听我对这句话的看法。我看着那句话——人生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我呆了半天,觉得这句话给我一种不能言说的感觉,我问同学,这是哪位名人的名言,同学笑着对我说:这就是你最讨厌的郭敬明的‘名言’。我突然惊住了,原来郭敬明也会写出这么现实的文字,我立即对他产生了一丝兴趣,我让同学又给我看了许多郭敬明的经典文字,例如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快乐是什么?就是掩饰自己的忧伤对每个人微笑。看着这些文字,似乎我以前对四维(就是郭敬明)的看法开始动摇了。

放假的时候,我来到书店里闲逛,在一个书架上,看到了几本四维写的书,于是把这几本书都买回了家,那张照片就是这个时候照的。看着《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体会到了四维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的希冀;看着《爱与痛的边缘》,我感悟到了一个即将面临高考的孩子内心的.怅惘与无奈;看着《幻城》,我领悟到了兄弟情深和四维内心的波澜起伏。从此,我对郭敬明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现在,我有时会拉着小柒去聊四维,聊他的书,聊他的经典名句,四维,是一个有点消极的人,但他很现实,不虚假,不做作,我会永远顶四维,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四维人,这样造! 第3篇

A:我们公司员工构成主要分三类,一是创新事业部,又叫新媒体部,以TMT行业,尤其是移动互联行业的人才为主;二是传统事业部,也就是我们的传统业务,主要以数字出版领域人才为主;三是业务经营类、管理类人才。前两类人才,我们最关注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我们有42项国家级的计算机方面的专利,用于支持传统业务的发展。

Q:招聘人才时,对于工作经验有很高的要求吗?

A:区别对待。在创新事业部,我们对工作经验没有太高的要求,招聘了很多“90后”大学生,他们对移动互联和新媒体应用,有很高的敏感度。在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务板块,我们会引进优秀的、经验丰富的人才,也主要靠公司内部培养。人才招聘还是新老结合。我们跟很多高校和研究院也有战略合作,包括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公司招聘365天不间断。

Q:通过什么样的条件吸引各方面人才?

A:靠平台。我们的工资薪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很多,但最吸引人才的还是平台,给员工更好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上升通道。

Q:“90后”员工的管理是不是要更费心?

A:“90后”大学生进公司后,都有为期一年的培训期,把他们分到不同的技术团队,参与项目,在项目里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得到锻炼。年轻毕业生的成长比我预期的要快。应该放手让年轻人干,不要认为他们开始只能打打下手。去年,公司推出移动APP互联网广告营销平台,我们刚刚毕业的新晋员工,完全投入到平台建设和开发中来,做前端研发、后台设计、大数据分析……大家可以下载“GO省”,这是我们的APP应用,这个名字是就是“90后”员工想的,是他们的创意。

Q:您会面临招工难情况吗?

A:我不是招工难,应该说我是人才太多了,考虑到运营成本,我没有办法满足太多人的成长需求。我们面试和录取比率是很低了,大概四五十人里面挑中一个。应届毕业生进公司后的起薪是5000元以上,公司总监级别管理人员的起薪是5位数以上。当然我们的工作强度也很大,研发部门和技术部门是很辛苦的。

Q:如何让人才更好地融入企业,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

A:公司平台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我会给员工最大的空间和机会。我们公司做的项目都是非常有前景的,符合市场发展趋势。

Q:公司员工流动大吗?

A:很小。公司45个中高管都持有股票。股权激励是我们很重要的制度,我们现在有200人。每3年会推行一次股权激励。

Q:对不同的事业部门,不同的专业化人才,有没有差异化的管理方法?

A:我们的创新事业部,也就是新媒体部,和传统事业部门没有一点交集,员工甚至互不认识。传统事业部门员工在金山基地办公,新媒体部员工是在市区办公。在办公场地上就有物理分割。我们就是这样分事业部管理,各事业部都有高管专门负责,各自把各自的板块做好就行了。每年我们都会花钱请咨询管理公司来做市场和公司运营调查分析。

Q:公司转型升级步伐快,员工能不能适应、跟上公司的创新步伐?

A:我们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已经从2013年的37岁下降到去年年底的28.5岁。现在“80后”在我们这里算老人了。员工如果跟不上公司发展步伐,原则上我们是劝退的,在商言商嘛。一些打天下的老员工,如果不再适应新变化,我们会给他很好的退出的待遇。在我们公司,绝对没有外行领导内行,也没有谁光凭资历老就能当领导,一切凭能力。

构建四维文化体系锻造企业发展之魂 第4篇

1 夯实安全基础, 培育“安全文化”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方针, 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实施危险点分析预控, 成立安全生产青年督察队,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狠抓反习惯性违章, 倾力推进以“常态机制+动态措施=安全目标”的安全文化建设, 确保宿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一是开展安全系列活动, 制定了《安全活动挂钩联系点制度》, 领导参加班组安全活动, 深入一线抓安全;举办“告别违章”承诺宣誓, 征集安全生产格言, 汇编成册;开发安全规程网上考试系统, 举办新安全规程讲座;普及宣传安全卫生知识, 发放员工健康读本;举办安全生产摄影、书法、漫画采风行、笔会及作品巡回展;组织员工“提一条安全生产‘金点子’”、发一条“祝你平安”安全祝福短信、“当一次安全检查员”等活动。二是完善应急机制, 实施红、橙、黄三色安全预警制度。三是开展“爱心活动”, 让员工感受温情, 培育“安全不讲情面, 管理体现真情”的安全文化特色。

2 推广优质服务, 创新“服务文化”

深入推进“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 持续开展“你用电, 我用心”、“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新“三个十条”, 打造宿迁“靠前、贴心”供电特色服务, 树立供电企业良好形象。一是创新服务管理。大力实施“首问负责制”, 完善优质服务工作考核、监督、奖惩机制, 实现职能分工重构、业务流程再造, 达到服务能控、可控、在控, 体现服务的严肃性、程序性和有效性。定期召开季度质量分析会, 建立服务事故分析会制度, 对客户业扩工程进行回访, 认真剖析服务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提高客户满意率。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建立“总经理特派员”、“内转外不转”和“一口对外”工作机制, 分别向5个开发区派出了副总经理级特派员和科级服务专办, 有效开展“三走进 (走进县区、园区、社区) ”活动, 与各县区建立起“互信、互动、互助”常态供电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实行周会办和月度例会制, 现场解决客商企业用电问题, 满足用电需求。三是创新服务手段。大力开展“零点工程”、“带电作业工程”, 确保客户关键时刻用上电、用好电、用足电, 推行状态检修, 缩短停电时间, 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停电信息。

3 加强廉政建设, 打造“廉洁文化”

以完善的廉洁制度为基础, 以丰富的廉洁文化活动为载体, 培育员工廉洁从业的道德操守和实践行为。一是开展“一把手”上廉政党课活动, 举办重点岗位人员、供电所所长监狱现场警示会及《廉政准则》漫画展, 开展党纪条规网上测试, 组织廉政演讲比赛, 开展廉洁文化进企业、进班组、进家庭、进供电所和“廉内助”等活动, 强化廉洁文化建设。二是构建“护廉网”。大力宣贯“干事、干净”廉洁理念为核心的“讲、读、写、画、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在局域网推出“廉洁文化网上行”专栏, 开辟“清风论坛”、“反腐影视”、“每周一案”、“廉文荐读”等栏目。三是开展“八个一”活动, 即召开一次廉政主题座谈会、开设一个廉政文化宣传栏、组织一次廉政主题征文比赛、发一份廉政倡议书、签一份廉政责任书、读一本廉政书籍、记一篇廉政学习心得、建立一个廉政网络专栏, 营造“廉洁奋进、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深化宣教体制。与市检察院共同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办公室”, 邀请检察长作反腐倡廉专题报告, 检企良好合作推进廉政建设。

4 营造学习气氛, 推进“学习文化”

适时整合企业学习资源, 强化学习制度, 完善学习体系, 逐渐形成了企业“学习文化”。一是建立完善学习体系。每年都要制定包括中心组学习、管理干部及员工的日常学习、党员培训、员工离岗轮训、各类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等员工学习教育计划, 完善培训体系。二是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实施“周问答、月考试、季比武”活动, 在一线班组开展现场培训, 活学活用, 适时提高操作技能;现场操作知识的考问讲解和每天都要进行的安全、技术知识学习, 使每位员工都时时身处学习环境之中。三是举办“好书伴我行、双争青年”读书活动, 提高了青年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四维彩超什么时候做好 第5篇

我们要了解了什么是四维彩超以及采用四维彩超来检查有什么优势,另外孕妇需要了解和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四维彩超应该在什么时候做会比较好。

四维彩超除了能让准父母提前跟未出生的宝宝“见面”,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还能对胎儿进行各种检查,及早发现胎儿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如唇裂、脊柱裂等,另外,四维彩超的图象显示比传统彩超、B超更清晰、更准确,因此,为了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产检选择做四维彩超检查非常有必要。

1、孕妇在任何孕周都可以做四维彩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早孕期(孕12周以前)是否能做四维B超目前存在争议,为安全起见,建议在孕20周以后再做胎儿四维彩超。

2、胎儿在怀孕20周以后肢体及各主要脏器已经全部发育。其最佳检查时间是怀孕24周-28周,因为这一阶段胎儿结构已经形成,胎儿的大小及羊水适中,胎儿骨骼回声影响比较小,图像清晰,因此这个时期是进行胎儿畸形检测最为理想的时期,检查可排除大部分的畸形。

四位彩超使用的仪器叫“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这种技术能够实时获取三维图像。提供包括腹部、血管、小器官、产科、妇科、泌尿科、新生儿和儿科等多领域的多方面的应用,对胎儿排畸,避免缺陷儿的出生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维”浸润,“素质”先行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培养 有效性 新课标

当前来说,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实施,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有了越来越深入的开展,在语文新课标改革的开展过程中,我认为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开展语文家都饿实践,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结合新课标的要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激发自身的能动性,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提升语言识字素质

结合当下的教学来说,新课标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文件,针对学生的日常语文教学,我认为要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识字素质为基本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要以形成一个体系作为教学的目标,在这个整体目标的构建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新课改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识字素质为基本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新课改作为引航指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及了识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识字素质的培养在小学各个阶段都需要加以一定的重视,通过对小学生识字素质的培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二)抓住课堂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口语交际

在开展和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成效是我们开展和实施新课改的一个基本指标,只有依赖于有效的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才能有一定的实践依据。在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从日常的课堂成效抓起,比如结合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利用每天的语文课逐步开始渗透,比如每天的语文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际。

在每天的语文课堂中,我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抓住课堂,比如每天的语文课堂中,我构建课堂前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这五分钟时间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五分钟时间里进行话题讲述、新闻回放、辩论小竞赛等形式,这些有趣的形式,全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

(三)实施有效阅读教学,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开展积极有效的阅读教学开始,阅读是一个多元的需要互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的品读,理解文本作者在开展写作时的写作背景、作者心境等,这种互通和交流,对于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来说,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通过阅读教学,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

在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主要利用日常的语文课堂进行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我首先以文本为本,进行有效的语文文本阅读,在构建有效的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文本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我适当开展课外语文的阅读课堂,比如每周五的下午时间,我会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一起分享自己课外语文读书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引导学生将这些心得和体会说出来,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课外的阅读交流。

(四)成就高效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运用素质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有不少学生提到写作就表示苦恼和困惑。写作说到底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考察,在一篇作文中,可以窥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文句表达、语法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通过作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掌握一定的语言积累,通过写作的过程来运用这些已经掌握的积累的语言文字。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科学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手法和技巧。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适当提高学生的写作运用素质,比如我要求每个学生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天记录一些自己的心情、体会,在课外读物中发现的一些好词好句也可以记录下来。语文素质的培养,说到底时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相互之间改评作文,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合作和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交流,也能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方面多下功夫,也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开放性的目标和教学思想,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等进行科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一种无形的导向,最终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四维”模式引评价新路 第7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结合品德活动化课堂的开展, 在活动化的课堂上进行学生评价活动的探索研究, 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展现自我特征, 展现合作魅力, 展现学习快乐, 展现全面提升德性教育的实效性特征。

在评价的指导思想引领下, 构建起情感活动评价为先, 思想活动评价为本, 知识交流评价为辅, 技能评价为宝的“四维”新型学生评价模式。

一、情感活动评价为先

构建的情感目标以学生能轻松学习, 课堂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形成认识社会和生活的端正态度为内容的评价, 让学生首先能感受学习是不是快乐的, 因而愿意学习, 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接受。这样的评价目标是符合学生情感需要的。在教学中开展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的兴趣调查, 课前与课后的评价对比表现出不同的效果。课后教学调查, 情感表现程度有课前的较弱转变为较强。

二、思想活动评价为本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知晓一些品德常识, 明确一些品德道理为基本内容。让学生一课一得, 在教学过程中, 思想有所变化, 心中有所感知, 有所领悟, 从心中生发道德情感, 从而为转化成行为奠定情感基础。

三、知识交流评价为辅

课堂上把对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 要求生动有趣地学到知识, 获取大量的生活社会信息。让课堂成为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课堂网络驿站”, 成为信息高速公路。

四、技能评价为宝

“教是为了不教”技能评价目标的构建, 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与人合作, 成为新形式下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及探索得到锻炼,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运用学会的知识, 把知识变成解决生活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这一目标的设立, 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德育技能的形成必定影响学生一生, 使其终生受益, 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 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 愿意学习, 乐于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 内在学习动力成为决定因素。大量的评价活动的开展, 在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价的活动中, 学生看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小组同学的交叉评价中, 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表现, 为学生与人友好相处创造了条件。学生在相互评价活动中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认识自己, 为学生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我们欣喜地看到, 通过评价活动实验, 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得到增强, 与人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性格开朗, 对人态度有良好的转变。因此评价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是有利于学校德育养成教育氛围形成的, 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教师在学生评价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 能使教师不在是独立的教学者, 更加鲜明地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的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活动, 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多方位、多层次、主动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互动、相互学习、相互肯定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变得亲密, 相互的信任度得到增强, 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四维:让课堂八面来风 第8篇

一、活用教材资源, 把握课堂效度, 学习科学的数学

任何教材都有其优势与不足, 它不可能兼顾所有地区的学校和学生, 因此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结构, 被动地适应教材内容, 而应分析并权衡教材中的利弊因素,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多次开发, 使教材发挥更大的效用, 以适应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1. 以精华内容构筑教学的方向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 数学教材虽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它仍是数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有其独特性及合理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因素, 用好教材中的精华内容, 以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日益完善, 从而使课堂时时充满着挑战与探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教材创设了电影院座位编排的情境:将“8排3号”简记作 (8, 3) , (3, 8) 表示“3排8号”。这是每一位学生也不陌生的生活情境, 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还通过类比的方法实现了从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的身边事出发, 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引导学生回忆与联系, 用真实的知识吸引学生并产生浓厚兴趣。

2. 以重组内容呈现学习的连续性。

同一学习材料的不同呈现方式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及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对学习材料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和加工, 打破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从而使学习材料的呈现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再创造”。学习“相交弦定理和切割线定理”时, 笔者改变了教材的原有呈现顺序: (1) 在圆中画出两条相交弦 (图1-A) , 通过简单连接添加辅助线探索图形中存在的关系:比如角相等、三角形相似、线段成比例等 (即相交弦定理) 。 (2) 改变两弦的位置引出不同图形来进行研究:若两条弦的交点在圆外 (图1-B) 一条弦变成切线 (图1-C) ;两条弦都变成切线 (图1-D) ;当一条弦通过圆心 (图1-E) 。通过在圆中两弦相交为基础的系列变换中探索规律、放飞思维, 进一步研究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联系、转化、运动等思想方法, 在学习知识中提高能力。

二、契合生活资源, 提升课堂信度, 学习真实的数学

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开展数学学习,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并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从而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1. 以生活场景感受数学的现实性。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 寻找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来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理解和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通过设置为多功能厅铺地板时对地板规格的选择和图案的设计为生活场景来学习“镶嵌”: (1) 利用单一的正多边形尝试选择合适的正多边形地板——n=3, 4, 6, …… (2) 研究被选正多边形的特征——正多边形的内角度数能被360°整除。 (3) 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镶嵌, 尝试正多边形地板的选择、特征分析及图案设计。这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有机融为一体, 课堂因熟悉的生活场景吸引并启发学生, 学生因探索与发现而情绪高涨,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并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 以生活经验领会数学的实用性。

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 才能让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 领会数学的现实价值。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 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 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并理解数学, 在生活经验、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及其解决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思维桥梁, 从而认识数学的生活模型及其应用前景。通常, 我们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而质量分数就是一个分式, 但生活中的浓度却有很多, 如糖水的甜度、盐水的咸度等。因此, 在分式的复习中可提出如下问题: (1) 现有糖水a kg, 其中含糖b kg (a>b>0) , 再加入m kg糖, 加糖前后甜度的大小关系可用数学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 (2) 请用分式的性质说明上述式子成立的理由。 (3) 请通过上述比较整理分式大小比较的主要方法并加以说明。

利用“更甜”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与数学中的质量分数更大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强化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思维联结, 让“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而让学生认识真实存在的数学。

三、融合人文资源, 拓展课堂广度, 学习友善的数学

人文是人的文化, 能拉近与人之间的距离。融入人文资源的课堂才会更加平易近人, 才能促进学生在更深层面上喜欢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因此, 必须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 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 以历史文化诠释数学的人文性。

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 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要通过获得知识的过程实现能力发展的目的。数学史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维、思想和精神, 这既是历史文化的精髓, 也是数学的精髓, 课堂中的引经据典可以清晰展现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追溯数学发展足迹的过程中厘清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认识数学发展的学科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通过介绍“谢尔宾斯基地毯” (图2) 学习“三角形中位线”: (1) 在一个为变长1的正三角形中心挖去一个“中心三角形” (即以原三角形各边的中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 (2) 在剩下的小三角形中又挖去一个“中心三角形”, 黑色三角形为剩下的面积称为谢尔宾斯基三角形。 (3) 如果用上面的方法无限连续地做下去, 则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的面积越趋近于零, 而它的周长越趋近于无限大。试计算:经过一次、两次、四次、n次操作后, 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运用“谢尔宾斯基地毯”将“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引向了探究, 当学生反思自己的发现可以解决“历史名图”时, 这种学习的体验则在“润物无声”和“昭然若揭”中得到升华。

2. 以社会文化彰显数学的时代性。

生动丰富的事例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搜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 从社会的视角看数学, 以数学的视角看社会, 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人文教育。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链接到数学课堂, 更能启发学生进而自我鞭策, 从而促使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同时实现。学习了“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画法后, 可呈现读图题: (1) 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发展统计图; (2) 学生近视率统计图; (3) 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谈谈自己的感想, 通过读图了解社会发展、关注身体健康、关爱并珍惜生命。在此基础上用Excel将教材中“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制作扇形图, 从而体会科学与技术的齐头并进。

四、捕捉生成资源, 发掘课堂深度, 学习美感的数学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生成资源具有不可预见性, 但具备很强的真实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慧眼识珠, 帮助学生自主建构。

1. 以意外生成正视数学的发散性。

意料之外既是数学发现和发明的灵感源泉, 也是丰富教学资源中动力最强劲的发动机。从意外生成中捕捉资源, 巧妙转化并有效运用, 从而不断丰富真实的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学习“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时, 在证明特例 (图3-a) 中存在∠AOB=2∠ACB后, 让学生证明另两种情形 (图3-b, 3-c) , 但一位学生在图中仅连CO, 并设∠ACO=x, ∠BCO=y, 她试着用代数方法来证明, 于是让她说明思路并证明:由三角形内角和得∠AOC=180°-2x, ∠BOC=180°-2y, 从而∠AOB=360°- (180°-2x) - (180°-2y) =2 (x+y) =2∠ACB。然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证明第三种情况:∠AOB= (180°-2x) - (180°-2y) =2 (y-x) =2∠ACB。此乃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魅力所在!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图b与图c, 顿时发现:延长CO交⊙O于D即将图b、图b问题转化成图a的特例来解, 从而使特殊与一般实现统一。

课堂中, 应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中迅速判断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是否蕴含合理因素, 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在正确合理的基础上顺水推舟, 推波助澜, 让意外生成发挥最大的功效, 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发散和思路变通。

2. 以错误生成反思数学的严谨性。

认识过程中,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但“错误”可以激发心理矛盾与问题意识, 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 反映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利用并反思错误生成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因此, 课堂中的错误生成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同样能给课堂带来意外的精彩。

一个学生完成化简时竟然写成了“原式=3 (x-1) +2 (2-x) =3x-3+4-2x=x+1”, 引来了同学们的嘲笑——“把计算题当方程解了!”反思:如果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 若先去分母是否更为简洁明快:设原式=a, 去分母得:3 (x-1) +2 (2-x) =6a, 去括号得:3x-3+4-2x=6a, 合并同类项得:x+1=6a, 则原式于是一种新颖而有创意的解法诞生了。这对于出错的学生来说重拾了信心, 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 实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

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巧妙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错误, 呵护学生的心灵, 使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四维彩超漏诊、误诊胎儿畸形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四维彩超,胎儿畸形,漏诊,误诊

全部病例均由我科检查, 并在我院出生或流产后核实。使用仪器——美国GE。73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由符合产前诊断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1]的超声诊断医师操作检查。孕龄22~40周。检查方法:孕妇仰卧, 侧卧位必要时站立位, 用二维三维四维及彩色多普勒反复检查, 对图片资料和测量数据表进行保存。

1临床资料

自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 共检出526例畸形胎儿, 漏诊10例, 误诊3例 (3例误诊都是严重的胎儿畸形, 终止了妊娠) 。共13例。漏诊:1例法乐氏四联症 (该例胎儿4周后经外医院查出) , 2例单肾, 1例内脏反位, 3例脊柱裂, 1例无肛, 1例内脏镜面反位, 1例唇裂。误诊1例Dandy-walker综合征为脑积水, 1例羊膜带综合征误诊为脊柱裂, 1例骶尾部畸胎瘤为脊柱裂。漏诊、误诊率:2.47%。

2讨论

四维彩超对胎儿畸形筛查, 是一种影像学检查, 对胎儿的表面和内脏发生的形态学的变化具有特异性, 所以我们只有在胎儿的形态学上发生异常时才能确定其发育畸形, 而对一些形态学上没有变化的发育异常就容易漏诊, 如本案中的1例无肛胎儿, 她同时合并有阴道直肠瘘, 肠管无明显扩张, 而检查过程中对肛管线的检查有一定的困难, 也不是对每个胎儿都能做到的, 所以直接和间接的征象都没有显示, 就使检查受到了局限。3例脊柱裂都是在骶尾部, 因为脊柱排列基本完好, 裂损较小, 位置较低, 未能从影像图上分辨出来, 造成了漏诊。

对某些少见畸形的认识不足。本案中1例羊膜带综合征误诊为脊柱裂, 只是看到了胎儿脊柱的异常, 因为对羊膜带综合征复杂多样的表现认识不足, 没有考虑到羊膜带方面的因素;1例andy-walker综合征是由于只看到颅内积水, 由于对小脑蚓部缺失这一病理认识不足, 误诊为脑积水。有些非常罕见的和复杂的畸形虽然我们不曾亲历过, 但从理论上要有一定的认识, 要多掌握一些相关性的病理知识, 才能不段提高业务水平。如胎儿心脏结构是检查中重要一项, 胎儿先天发育异常是非常复杂的, 从显著的到细微的变化是多种多样, 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探讨。

羊水过多、过少、胎儿体位关系、母体腹壁水肿或脂肪过厚以及妊娠晚期胎儿活动受限等因素至使胎儿在检查过程中显像效果不佳, 检查有一定困难, 可以让病人延缓时间等胎儿变动姿势再做检查, 必要时要进行随防。本案漏诊的1例法乐氏四联症, 是在孕25周时检查的, 由于孕妇腹壁脂肪层较厚影响了检查的效果。四维彩超筛查胎儿应在中期妊娠时进行, 在基层很多孕妇是在妊娠晚期才进行四维彩超主前检查的, 对检查增加了难度和风险。2例单肾和1例唇裂都是发在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孕妇, 在报告中都明确的注明羊水过少, 检查受限。

本案中1例内脏反位和1例骶尾部畸胎瘤为脊柱裂均是检查医师的疏忽大意造成的。对于胎儿手指 (趾) 的检查虽然不是严重的畸形, 也不是我们的常规筛查范围, 在检查条件具备时我们也尽量仔细认真检查。发现一处畸形要高度警惕,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复检查, 往往有胎儿的多发畸形。如发现可疑问题要做进一步检查, 如染色体核形分析以及基因方面的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任何检查都有它的局限性, 所以有关部门发布了产科检查规范, 明确将产前超声检查分为三个级别 (I级, II级, III级) 。规范明确了超声医师的行为, 使之有章可循, 也明确告知了广大的孕妇, 超声在胎儿畸形检查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 胎儿产前检查的技术会日趋成熟, 此项检查不但要有先进的仪器做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求做为检查医师, 要有过硬的技术, 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业务精益求精, 对每1例胎儿筛查要耐心细致, 尽可能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论生态课堂的四维价值诉求 第10篇

生态系统内部丰富多元的生物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成长,它们需要与其他生物和环境交互关联、彼此开放,在实现相互间物质、信息与能量传递与转换的动态演化中不断生成新的要素,从而促进生物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与协同进化。生态课堂作为微型的生态系统,其生命促进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其价值诉求得到充分实现,即是要求课堂以内在关联为前提,以交互开放为基础,以动态生成为关键,以多元共生为旨归。

一、注重内在关联

生态课堂是由课堂主体要素和课堂环境要素所组成的,二者又衍生出教师、学生、课程、课桌、光照、人际关系等多类课堂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之间内在地相互关联是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协调与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课堂活力的释放是从“关联”开始的。这种关联既表现为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之间的主客体联系,也表现为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主体间联系,二者共同促进了生态课堂的持续演进和生态主体的生命成长。

1.主客联系: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交互影响

生态课堂立足于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注重使用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考察与指引课堂教学中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课堂生态主体主要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具体又可分为教师生态群体、教师生态个体、学生生态群体与学生生态个体四个主体要素。而课堂生态环境是一种由课桌、光照、温度等物理因素和人际关系、学校制度、班级氛围等精神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之间存在动态复杂的多维联系。一方面,课堂主体之间的生命交往活动需要以课堂环境为物质与精神载体。教师是以课程为媒介来促进学生认知经验的生长,是以一定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支撑的,环境的优劣对师生教学活动的质量具有直接性影响。如若课堂中人际关系和谐、班级学习氛围浓厚、课程教材难度适中,同时教学设备齐全、温度适中、光照通明,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然是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学生也将积极自主地投身于这种富有情感与意趣的交往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对话,从而释放生命的潜能,丰富人生的体验。另一方面,课堂环境的设置与更新需要以课堂主体的需求为参考。“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课堂生态系统的形成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3]没有课堂主体的参与,生态课堂就丧失了教育的价值旨归。因此,课堂教学环境的革新始终要怀有为促进课堂主体生命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向。有一些在性质上“不合时宜”的课堂环境,诸如“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落后的教学设备、不合理的制度文化等,它们没有恰切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生态课堂对此应加以变革,营造出一种能为生命主体提供丰富养料的课堂物质与精神环境。

2.主体间联系:师生、生生之间内在关联

生态课堂内在联系的另一重体现集中表现为课堂主体之间的交互联系,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首先,教师和学生以信息源或者知识为载体,彼此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促进双方物质与精神生命的成长,升华人生的价值体验。在这一价值活动实现的过程中,教师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与主动参与为基础并与之发生物质与精神联系。同时,学生生命的成长也不能脱离对教师教学因素的依托,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他们部分地承载了课堂这一微观生态系统演化的运作过程与价值归宿。教师和学生相互依托的教学交往实践间接性地否定了师生地位与关系的永恒不变“定律”,强调相互间的关系平等与地位转换,注重以“后喻文化”的时代特征作为重新建构师生关系的文化基础,这是对传统课堂“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权威者、道德的化身”等价值体系的挑战与突破。由此,我们认为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知识与情感交流走出单向灌输的藩篱,取而代之的则是彼此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故而,我们“已经很难说明在知识和信息面前,学生和教师谁的优势更为明显,师生平等、相互交流已经成为知识发展和普及的必然”[4]。其次,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与深入互动是生态课堂中主体间交互联系的又一重要体现。学生是生态课堂中的既定主体,课堂一切行为的运作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所展开的。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在包括学校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等在内的非课堂生态系统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综合性地赋予了每一位学生在认知、行为、情感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生态课堂的教师主体应以动态的视野来审视每一位学生生命发展全部过程的整体性内容,正确理解并努力引导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讨论、加强交流,以促进所有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

二、强调交互开放

生态课堂的有效运作需要以交互开放为基础,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只有在不断地交互开放中才能获得新的信息与能量,这些信息与能量赋予其更新与发展的巨大可能性。交互开放既表现在课堂生态系统生态主体的内部之间,同时也体现为课堂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彼此之间的交互开放,如此全面而深入的交互开放为实现课堂生命主体的发展与整体效果的最优化奠定了基础。

1.场内开放:课堂生态主体彼此之间交互开放

课堂生态系统需要依存课堂内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场内”开放来促进师生双方生命的共同成长,发挥课堂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保存与持续进化功能,实现课堂整体效果的最优化。首先,生态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家庭环境以及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异质性生态主体,他们的丰富个性为课堂生机与活力的创设提供了无数的契机。每一位学生将自己从外部环境中吸收并内化的知识与情感带到课堂,为课堂注入新的能量与信息,并在课堂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使之自然而然地作用于课堂中其他的生态主体,“大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在探索中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5],进而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刺激教师和学生生成新的认知观念与行为能力,推动其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精神世界也在对所有学生开放的前提下影响了课堂中所有学生的身心成长。教师是生态课堂中的主导者,他的认知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技能对课堂中的学生具有直接性的指导作用,他在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中,不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积极地向每一位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分享自己对生命过程的体验,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地成长和丰富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视域融合的幸福课堂。

2.场外开放:课堂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交互开放

在生态课堂之外,存在着若干与之在关联性上有着不同差异程度的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家庭生态系统、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学校制度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等诸多领域都是与课堂生态系统共同孕育于自然界生态系统之中的非课堂生态系统,即外部生态系统。任何一种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对外开放,即是说只有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具有生命力[6]。课堂生态系统内部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以与课堂外部生态系统的相互开放为基础,后者通过为前者提供丰富的物质与精神养料促进其发展,前者也对应性地为后者的进步积极提供措施保障。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使用提供了充分的标准、建议与能量,同时,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制度与组织系统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运作提供了资金、政策与管理支持。另一方面,课堂生态系统中创新性的师生交往理念、教学模式与管理方法也为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议,同时也为社会建设、区域发展与家庭和谐提供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实践标准与人才“产品”。双方的相互敞开实现了彼此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有效地维护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与生态课堂相关联的课堂外部生态系统的样本范围是有限的,只有切实选择那些与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密切相关的外部生态系统才能有助于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在此意义上,我们谨慎地认为只有区域、学校与家庭等外部生态系统才是真正地与学生、教师、课程内容、学校制度文化等生态课堂内部要素在交互开放中相互促进的系统性整体,对这些相关联的生态亚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而又有效地认识、控制与设计生态课堂系统。

三、推崇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生态课堂价值诉求的关键性表征,这是因为课堂活动是一个充满创造、智慧、激情与挑战的生命乐园,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充盈着灵气与活力的生命乐园中进行着“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7],共同实现着生态课堂的核心主题,即催生课堂主体精神生命的动态生成,同时也附带地刺激了课堂生态环境的不断革新。

1.终极生成:主体精神生命的动态生成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不可能永远被静态地凝固在某个既定的位置点上,再完美的教师教学备案也不可能彻底地对课堂教学情景进行全方位的机械性预设,学生、课堂环境甚至是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都可能产生违背教学备案“意愿”的因素,正是这种“叛变”才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无限的不确定性,对这些不确定性的适时把握与机智应对是使课堂蕴涵丰富教育价值的重要契机,也是使生态课堂系统由不平衡走向新一轮平衡的一般性运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生态系统引向动态生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独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与情感经验的生命个体,任何一方对课堂既定程序“冒险挑战”都可能使课堂处于巨大的变数之中,同时也预示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充满了环境的即时性变化以及课堂生态主体与环境之间在关联过程中所引起的课堂“突发性事件”,这些都赋予了生态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的前提条件。

“人是社会系统内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8],教师与学生精神生命的动态生成是生态课堂的核心主题,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体性功能与终极动力。生态课堂中的“冒险挑战”与“突发性事件”为教师与学生精神生命的动态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课堂中的“异化”因子刺激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发挥,并相应地对教师教学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师生双方有效互动、交往的教学前提下,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人格等多方面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教师在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同时也不断更新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实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探索。

2.次级生成:课堂生态环境的动态生成

课堂生态主体在与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自身精神生命的不断成长,同时也衍生性地、附带性地催生了课堂生态环境的动态生成。课堂生态主体教学交往的实际需求促使课堂教学环境随之不断地加以更新与变革。首先,从物理环境方面讲,当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了来自教室空间、温度、光线、照明、颜色等客观因素的干扰时,师生双方将很难适应这样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大幅度地降低,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下,他们必然会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克服这一客观性束缚与限制,如此一来,生态课堂的客观性物理环境附带性地得到了动态生成,变革得更加适应师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实际需求。其次,从精神环境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交往活动总是借助于一些精神载体充当交流介质的,班级的管理制度、课堂的学习氛围、师生的人际关系等诸多非物质性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课堂生态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势。随着课堂生态主体教学交往复杂化与深度化的不断推进,这些精神环境要素因此而将变得“不合时宜”,例如班级管理制度的僵化、师生地位不平等、课堂学习氛围过于沉闷等,课堂教学只有扬弃旧有的精神环境要素,积极吸收能赋予课堂生态主体生命活力的制度、文化与人际环境,这样才能适切地为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提供精神养料。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理解,课堂生态主体的精神生命在时间中不断地“进化”,与之相关联的生态课堂物理环境与精神环境持续更新是为了紧紧地跟上课堂生态主体“进化的步伐”,课堂生态环境的动态生成是生态主体的精神生命成长的衍生品。

四、倡导多元共生

生态课堂有效运作的终极旨归在于促进课堂内部丰富多元的异质性生态因子在和谐并存中谋求互利共生,它不仅蕴含了课堂主体性生态因子与非主体性生态因子在动态发展中趋往共存共长,更确证了异质多元的课堂生态主体在交融互摄中寻求生命共进。

1.多元并存:课堂生态因子在动态发展中共存共长

生态课堂是由丰富多样的异质性生态因子所组成的,既包括教师、学生等主体性生态因子,也含有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评价手段、课堂物质性环境等非主体性因子。概言之,生态课堂生态因子的多样性突出表现在主体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物质多样性三个方面。各类生态因子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的结构与功能,推动了生态课堂的动态发展,生态课堂的动态演化也为生态因子相互间的异质并存与和谐共生提供了心理场域与行为空间。首先,课堂生态主体是异质共存的。无论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他们都成长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具备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差异性为师生之间思想智慧的摩擦与精神生命的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生态课堂中教学目标是多元互长的。不同于传统课堂“唯分是举”的应试型教学模式,生态课堂强调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性发展,这些帮助学生成长为“人”的目标要素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我们不会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忽视了知识的学习与情感的陶冶。再次,学生学习成果反馈也是多元共生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不能期待所有学生在某一共同方面得到同样程度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成果理应因其兴趣需要而表现出多元化的反馈形式,不同的学习成果反馈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提供了可能。

2.互利共生:课堂生态主体在交融互摄中生命共进

生态课堂是生命发展的课堂,促进教师和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是生态课堂的核心主题与价值旨归。在生态课堂中,多元异质的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和谐地共同生活于“民主联合共同体”之中,互为条件和依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互摄中谋求精神生命互利与共生。互利共生格局的实现不是无条件的,它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寻求合作与竞争的对立统一。一方面,师生生命的共存与共进需要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离开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生命成长就失去了重要依托;同样,如果缺乏学生的互动,教师的教学实践就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只有课堂主体相互之间扩大交流与合作,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应有功能。另一方面,课堂生态主体的互利共生也离不开学生相互之间的良性竞争,教学中的摩擦与斗争更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色彩,引发师生间的思想碰撞,刺激课堂生命活力的释放。

课堂生态主体间的交融互摄不仅需要我们理性审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的合作与竞争,更加需要我们“把教师与学生看成是共生、共存、共命运的一个共同体”[9]。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彼此敞开心扉,臻达“我—你”相遇的教学场域之中,他者不再是客体而与“我”同在,现实便不再有隔开“我”与“非我”的帐幕,彼此真实地、平等地在交互融摄中走向生命的真实呈示。在这般对话与敞亮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探究的快乐,感受生命的惊喜,积累生命的体验”[10]。这样的生态课堂,给予了师生双方确证生命价值和分享生命成长的机会,对丰富二者的生活智慧与促进彼此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亚丽,陈旭远.透视生态课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7).

[2]黄大龙.关于生态课堂再思考(上)[J].人民教育,2010(18).

[3]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徐陶,彭文波.课堂生态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5]李明高.幸福课堂:意蕴、特征与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

[6]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全球教育展望,2005(05).

[7]靖国平.让课堂充满智慧探险[N].中国教育报,2004-6-5.

[8]闵家胤.社会系统的新模型[J].系统科学学报,2006(01).

[9]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你了解四维超声吗 第11篇

竟然有这样的检查?小芸也动心了。轮到她做“B超”时,她迟迟疑疑问大夫,咱医院能做四维超声吗,我也想看看。

超声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始于上世纪中期。最早是A型超声,用于检测离体脏器的厚度,并进行一些临床疾病诊断的探索;后来发展为线性的M型超声,可探测正常人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70年代初期,出现了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形态结构变化的B型超声显像技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B超”。80年代中期,可显示脏器形态结构及血流信息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问世。90年代三维超声亦投入临床使用,使传统的二维超声图像转变为三维的立体影像。纵观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点”(A型超声)→ “ 线” (M型超声) → “面” ( 二维超声)→“体”(三维、四维超声)的发展过程。

四维超声技术的出现,将这一发展过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所谓四维,即在原来三维成像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时间矢量,故也被称为实时三维超声。由于拥有时间维度,四维超声可以实时获取三维超声图像,形成连续的动态影像,从而提高诊断的直观性和准确性,在妇产科、儿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腹部外科、内科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尤其是在妇产科,由于四维超声可显示胎儿在宫内实时动态的活动图像,使我们尤其是准妈妈和准爸爸们能够在孩子哇哇坠地前就看到孩子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故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诸多的关注和热捧。

其实无论是既往的三维超声,还是现在的四维超声,其成像的基础依然是传统的二维超声。两者都是将二维超声获取的平面图像通过高端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形成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直接显示出检测对象的部位和形态,使诊断变得更加容易和准确。而四维超声由于可获取检测对象的动态影像,诊断的精准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先天发育缺陷如腭裂、脊柱裂、无脑儿、胸腹壁缺如,以及内脏外翻、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传统超声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可更早期、更准确地检出各种畸形。

出于对宫内宝宝情况了解的渴望,许多准妈妈、准爸爸总是在孕早期就迫不及待地到医院要求进行四维超声检查。其实,尽管四维超声技术不存在射线、光波和电磁波等方面的辐射伤害,非常安全,但并非越早检查越好。妊娠早期(孕12周以前)胎儿肢体及主要脏器尚未发育完全,做四维彩超检查意义不大。四维彩超最佳的检查时间是20周~28周,此阶段的羊水量最适合做胎儿四维超声检查,成像最为清晰。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现代价值四维之思 第12篇

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 为处理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维范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谐思想首先表现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就人与自然关系而言, “天人合一”意指生态伦理思想上的“天”与“人”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 “天”指的是自然界, “人”即人类自身, “天人合一”是指自然界与人类有着统一或协调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 二者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主张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的价值。

“天人合一”这个思想虽然起源很早, 但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宋代思想家张载的《正蒙·乾称》, 他在文中指出:“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进而主张“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西铭》) 意即民众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兄弟, 宇宙万物都是我的亲密朋友, 人与天地万物有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儒家早期思想家虽没有直接提及这个概念, 但其很多学说都蕴涵了这一思想, 如“天地生万物”, “仁民爱物”、“物我相亲”的观点就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强调自然对人类影响的同时, 人类也可以利用自然、影响自然。孔子提出了“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的论点, 主张只用鱼竿钓鱼, 不用大挂网拦河捕鱼, 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充分反映了古人合理利用自然, 善待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儒家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而且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 提倡尊重生命价值, 兼爱宇宙万物。 (1)

道家主张自然主义思想, 主张回归自然, 不脱离自然, 与自然和谐为一。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 主张“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 不能违背自然, 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庄子提出“万物与我为一”、“天与人不相胜”的“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天和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可以突破自我的局限与自然感通, 达到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和谐程度。道家思想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是人对自然的顺从, 强调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追求“天人和谐”的思想。由此可见,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明确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其一部分, 人的生命与万物的生命是统一的, 而不是对立的。亦如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所言:“在人类的任何一个历程中, 我们都属于一个单一的体系, 这个体系靠单一的能量提供生命的活动。这个体系在各种变化的形式中表现出根本的统一性,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体系的平衡和健全。”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整体和谐思维, 从事物发展的全面性出发来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却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为现代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维范式, 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就中国目前而言, 出现了大量的生态问题, 污染严重, 环境恶化, 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以牺牲资源环境作为代价, 可能在短期能够创造一些财富, 但实则是存在很大的隐患。因此要借鉴传统的生态伦理观, 在认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 应该抛弃过去那种盲目地开采、滥用自然资源的发展观,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摒弃那种将人与自然绝对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 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和过度地开发自然。在对待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性资源问题上, 应合理使用, 永续发展。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 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 达到“天人和谐”的目标。

二、中国传统“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为整合现代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价值取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个人与社会是内在统一的,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马克思曾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 人就是国家、社会。” (3) 意即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社会的运行与前进也离不开个人。因而, 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既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 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古今中外,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条件下, 人们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也不尽相同, 但其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 即“天下大同”。“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人所憧憬的一种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 是古人构筑的没有阶级、没有等级制序、没有压迫的理想国。儒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 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儒家主流思想主张人性善, 因此要求通过道德修养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礼之用, 和为贵。”孔子认为礼的作用, 是用来调节人与群体关系的, 其重点在于群己和谐。孔子还主张“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顷。”认为只有“均贫富”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政权巩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礼运》中描述了一个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大同社会”的蓝图。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所著的《大同书》, 则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 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皆反映了儒家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 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 宽大为怀, 人人“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的和谐社会蓝图。庄子在老子“小国寡民”的基础上, 提出了“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庄子认为, “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是“山无蹊隧, 泽无舟梁”, 大自然处于原始状态, 人人“织而衣, 耕而食”, 人人劳动, 人人得温饱。墨家的和谐社会理想, 是以“爱无差等”为理想, 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墨子·天志中》提出“刑政治, 万民和, 国家富, 财用足, 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便宁无忧。”主张“兼爱”天下, 废除一切等级亲疏关系, 才能建设绝对平等的社会。

以上所述的“大同社会”理想, 产生于封建小农经济社会, 是古人对残酷的现实社会批判与抗议的理想产物, 与现实存在着巨大差距, 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 但它却反映了人们对和谐富足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和追求, 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调解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有着重要的精神文化价值。

当今和谐社会追求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其实质在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和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 经济利益多元化, 已成为现实。社会贫富差距程度的拉大, 出现了一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 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活力。从一定意义上看, 公平正义构成个体与社会间关系的核心价值, 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则是保持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大同社会”理想关于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 主旨即是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与体制。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社会和谐的前提是实现社会利益和谐, 儒家“均贫富”思想倡导的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助于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 引导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解决利益矛盾, 维护社会团结。道家主张“无为”的思想, 以及墨子“兼爱”天下等思想, 都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反对社会利益两极分化现象。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系列旨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思想, 把构建和谐的人与社会关系、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作为社会协调的价值尺度。

三、中国传统“以和为贵”的处世精神, 为协调现代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伦理规范

人际和谐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也是实现其他一切关系和谐的纽带。人是社会的主体, 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以和为贵”的精神, 提倡宽和处世, 与人协调, 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

儒家主张“爱人”, 即由爱亲人扩展至爱一切同类。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的思想, 并把“人和”思想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 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提倡宽厚处世, 协和人我, 追求人际间的和谐。孔子提倡“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友善, 虽然人我之间可以不同, 但要以和处世。孔子的学生有子则曰:“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强调礼制与人际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孟子主张, 人们之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提倡相互帮助。

道家和谐思想提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宽和处世, 即宽容、尊重、尚和的友爱精神。宽容与尊重是中国人际交往的美德。老子说:“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六十六章) 倡导“知足”和“不争之德”, 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待人处事。民间有许多俗语也肯定这种原则:退一步, 海阔天空;小事不让人, 大事难做成。中国人在与人意见不一致时, 提倡尊重, 并在一定空间内宽容, 这也是一种非常策略和善良的尚和原则。

墨子提出:“凡天下祸篡怨恨, 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中》) 意指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 “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决这一问题, 墨子提出了解决方案, 即“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墨子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应相互理解, 相互关爱, 而唯以“兼相爱, 交相利”为道德准则, 想他人之所想, 急他人之所急, 方能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会愈加频繁, 人际关系也更加重要,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然而, 在现代社会, 伴随着人们个性化意识的觉醒和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冷漠和淡化的境况。人际关系的冷漠、甚至某种程度的紧张,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破坏了人自身存在的人际交往生态, 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传统和谐思想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倡“以和为贵”、宽和处世等和谐友爱精神。这对于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非常有益。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 各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扩大化, 一些人把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作为价值导向。在此不良价值观指引下, 为一己私利, 做伤天害理之事比比皆是, 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主义价值观片面发展必然导致利己主义, 而极端利己主义是当前社会利益冲突的最根本的思想根源, 也是威胁和谐社会建设的最根本的思想根源。 (4) 因而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的作用来沟通人们的情感、调解人们的行为、整合社会关系。尤以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道德精神为指导, 倡导以集体主义等为核心的价值观, 抵制利己主义思想。

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法上, 要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 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 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 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 应当互谅互让、友好协商, 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四、中国传统“正心修身”的精神境界, 为培育现代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理想导向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的问题上,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身心健康, 而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谐, 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目标。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 认为“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综合体现。传统和谐思想主张人之身心和谐, 修身养心, 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 正确处理物与欲的关系。注重“正心修身”的精神境界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儒家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大学》) 是以“正心”达到“修身”的境界, 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 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孔子提出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准则, 把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完善人格的人作为根本, 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可以看出, 儒家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道德与人格修养提高的基础之上, 它通过提高个人自身的道德与人格修养来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思想强调身心的统一和谐, 包括人的内心以及人的思想与行为表现的和谐。老子哲学中所提出的主静说和庄子所提出的超脱说, 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有效地调节人的身心和谐。“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老子》二章) 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伦理精神。道家的养生观是建立在少私寡欲的基础上, 并以淡泊名利为基本特征。老子反对纵欲, 也反对禁欲, 主张“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六十四章) 主张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 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 反对浮华轻薄。认识到贪欲多私是罪恶的根源, 亦是身心不和谐的根源。

佛家的“因缘和合”、“中道圆融”的和谐观, 虽然都谈到了天人、人际关系, 但更侧重于身心和谐。在身心关系上, 佛教提出了“心净则佛土净” (《华严经》) , 认为只有内心的平和清净, 才有外在的和谐安宁。佛教还提出了著名的“六和敬”思想, 即“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华严经》) 。现代佛教则提出了“心灵环保”, 以心灵清净来促进自然的清净。佛教主要是从净心修性出发, 以心灵和谐来促进世界和谐。

以“正心修身”为精神境界的传统身心和谐思想对现代人的心志调节、培育社会主体的理想人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 由于市场经济过度膨胀, 利益原则逐渐成为主导, 人们无所顾忌地索求, 失去了“修己”与“内省”精神, 导致个人欲望膨胀, 人格异化, 心理失衡。因而, 超越自我的束缚, 正确处理义与利、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培养现代人的高尚人格, 提高精神修养, 是造就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传统伦理思想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强调通过“修己”与“内省”而化除私欲, 以义利统一作为修身的基本原则, 以道德自律作为修身的基本途径, 使人生脱离物欲满足的低级趣味而进入理想人格追求。以修身养心, 实现道德自律和内在超越, 从而达到身正心和。

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关键在于解决人心理和谐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 这一论断强调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 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健康、和谐。保持心理和谐, 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是充分发挥个人潜力的重要条件, 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和谐的心理状态, 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具有重要作用。对人与人和谐而言, 心理和谐的人在人际交往中, 能够平和待人、诚信待人、真情待人、以己推人, 能够在帮助他人、尝试付出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 增强社会凝聚力, 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对人与社会和谐而言, 拥有和谐心理的个体, 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 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形成与该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 自觉遵守社会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树立和实践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 努力推动社会有序发展。对人与自然和谐而言, 心理和谐的个体, 能够善待与人类共同存在的生物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尊重和认同其他生物乃至环境的价值, 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对造化怀有敬畏之心,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发展。

上述思想, 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 由于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 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封建性的因素, 现代社会在吸收这方面思想时, 应当进行现代转换, 使其融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价值观。这对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健全个体的身心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从多层次、多方面对和谐思想进行了深刻阐发, 尤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的思想, 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现代价值

注释

1 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学林出版社, 2005

2 [美]巴巴拉·沃德.只有一个地球[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1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4 张小平, 张建云.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会计新模式下一篇:播散性脑脊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