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疾病范文

2024-06-17

下肢静脉疾病范文(精选11篇)

下肢静脉疾病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70例,女性80例,乎均年龄41岁。共150侧肢体,其中左侧70肢,右侧80肢。病程从3个月~25年。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肿胀,下肢溃疡,皮肤色素沉着,软组织肿块。

1.2 方法

于东芝ADR-1000A数字化x线胃肠机上进行检查。造影时患者取仰卧位,教会病人作乏氏试验。于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阻断浅静脉回流。距止血带10~15cm范围内,用7~9号静脉注射针头作足背前半部内侧浅静脉穿刺,迫使浅静脉造影剂通过交通支流向下肢深静脉,然后患者取30°头高足低斜立位,将欧乃派克50mL与生理盐水50mL混合后在(2~3)min内用可控静脉注射泵注入。在电视监视下分别摄小腿轻度内旋位及侧位、膝部及大腿和骨盆平静呼吸和乏氏呼吸的正位片。查看造影图像满意后,抬高患肢,并继续快速滴注生理盐水(150~200)mL后即可拔出穿刺针,压迫(3~5)min止血,留观病人(15~30)min。

2结果

根据下肢静脉形态、通畅及反流情况、Valmlva瓣膜功能实验(简称乏氏实验)结果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本组病例检查结果如下:

2.1 正常下肢静脉

共28肢(占18.6%)。全下肢静脉通畅,静脉瓣膜影清晰可见,瓣窦对称性膨出,整个静脉呈竹节状外形,乏氏呼吸试验显示股静脉瓣关闭,瓣膜下可见透亮区,无交通静脉逆流及其引起的浅静脉显影征象。测量股静脉第一对瓣膜下的宽径为(1.18±0.09)cm,腘静脉的宽径为(0.82±0.05)cm,胫总静脉的宽径为(0.75±0.04)cm。股静脉近端第一对瓣膜的瓣窦直径与瓣膜远侧静脉宽径之比为(1.36±0.17)。股静脉瓣膜多为二瓣形,平均为3.47对(2~6对),股静脉第一对瓣膜邻近股骨小粗隆平面,远端瓣膜通常在股静脉与股骨下段交叉点稍上方。

2.2 异常的下肢静脉

共122肢(占81.4%)。按静脉病变的主要X线表现分以下6型[1]:

2.2.1 单纯性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有12肢(占8%),为大隐静脉近端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并大隐静脉曲张,乏氏实验见显影的静脉血流自股总静脉向大隐静脉逆流而使后者显影,而下肢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正常,深静脉和交通静脉均无逆流征象。

2.2.2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有16肢(占10.7%),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小腿交通静脉向浅静脉逆流。交通静脉本身大都扩张、扭曲,瓣膜影消失,而深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2.2.3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38肢(占25.3%)表现为深静脉扩张,瓣膜稀少,瓣膜影大部分模糊,瓣窦不膨出,整个深静脉呈直筒状,乏氏实验见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功能不全的瓣膜向远端逆流,瓣膜下透亮带消失,部分病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扩张扭曲。

2.2.4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有22肢(占14.7%),下肢深静脉虽然显影,但表现为管壁毛糙、管腔粗细不一和密度不均匀、瓣膜影消失或残缺不全等,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扩张扭曲,分布较紊乱。

2.2.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18例(占12%)。表现为下肢深静脉某一段出现持久性充盈缺损或不显影的闭塞现象,显影的静脉血流突然受阻、中断,周围有侧支循环形成,显影的静脉血流仅从浅静脉和网状侧支静脉回流。

2.2.6 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有12例(占8%),如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下肢后外侧异常的浅静脉扩张或曲张,常与股静脉沟通,部分深静脉缺如、狭窄。

2.2.7 静脉瘤样病变 包括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瘤4肢(占2.7%)。前者表现为与静脉沟通的异常血窦组织,后者表现为静脉本身局限性瘤样扩张。

2.2.8 Cockett综合症2例。表现为髂腔静脉交界处压迫,不同程度的狭窄,LCIV增宽,斑点状或条索装充盈缺损或侧枝形成。

3 讨论

在诊断方法日新月异的今天,静脉造影术仍是诊断下肢静脉病最准确的方法[4]。一般首先采用顺行静脉造影术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等情况,然后根据需要再作其它造影检查,以及有关的各种检查。其目的在于明确诊断,并且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下肢静脉造影能直接反映静脉解剖结构、瓣膜功能。目前认为,下肢浅静脉曲张仅是下肢静脉疾病一种症状,原发疾病很多。仅靠临床检查不能对各种下肢静脉疾病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若不进行必要检查以明确病因,就进行传统的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离术,术后的复发率可高达40%[5]。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途径的简便方法,能观察和了解深静脉的形态是否通畅,较好地判断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瓣膜的功能[6]。下肢静脉造影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掌握等优点,且对患者损伤小,非离子型造影剂易于排出,对肝、肾功能影响小。高清晰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能清晰地反映下肢静脉的全貌、瓣膜的数量和功能状态,确定血栓的有无,而采用规范化的操作技术能规避造影诊断中一些误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根据作者的经验和有关文献,因造影技术或血流动力学因素,造影中仍可造成以下一些类似病变的假象[7]:

(1)静脉充盈缺损或充盈不良假象。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股深静脉与股总静脉的汇合部,类似于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充盈缺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部分病例股深静脉无造影剂充盈,股深静脉内不含造影剂的血液汇入含有造影剂的股总静脉,并出现湍流时,可引起股总静脉腔内出现密度降低的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影。其影像特征是范围较小,不占据整个静脉腔,且形态可变。在瓦氏试验时,缺损影可消失或改变形态。

(2)静脉闭塞假象。

常见于小腿深静脉,可类似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血栓完全阻塞静脉腔造成的假象。引起的原因大致有:踝部止血带结扎过紧,使小腿深静脉如胫前静脉或胫后静脉不显影;在肢体负重情况下造影,由于肌肉的收缩压迫,造成深静脉不显影或显影不佳。这些原因造成的静脉闭塞假象的影像特征是时间短,不持久,于透视下观察或不同体位、不同时间的摄片中,可见该部分静脉逐渐显影。(3)静脉狭窄假象。常见于较粗大的静脉,如腘静脉,当仰卧位膝关节过伸时,腘静脉由于过度牵拉可出现狭窄征象。如在膝关节轻度屈曲或侧位时观察,可见腘静脉狭窄现象消失。

我们采用顺行下肢静脉造影方法,病人平卧在诊视床上。取7~9号头皮针直接穿刺足背浅静脉,以选择足背前半部、向趾端方向穿刺更有利于深静脉的充盈。因水肿等原因穿刺有困难者,可采用皮肤切开,暴露浅静脉后插入静脉导管进行造影。造影时病人取30°斜立位,检查侧肢体必须完全处于不负重的松弛状态。由于比重关系斜立位造影有利于深静脉的充盈,可避免“层流征”等假象的产生,并可延长造影剂在下肢静脉曲的流失时间,肢体不负重可避免因肌肉收缩压迫静脉所引起的假象。造影时在踝部扎一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回流迫使造影剂进入深静脉系统,有利于显示深静脉。同时可阻断或减少浅静脉的充盈,从而减少深、浅静脉间的重叠。此外更有利于交通支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定性及定位。但结扎过紧,深静脉,尤其是胫前静脉也可被同时阻断,引起部分深静脉不显影的假象。欧乃派克50mL与生理盐水50mL混合后于(2~3)min内持续注入。对静脉血栓形成或无明显浅静脉曲张的病例,造影剂可适量减少。而有明显浅静脉曲张的病例有时则需增加剂量。在透视下观察,根据造影剂充盈情况依次摄取小腿正侧位、大腿正侧位及骨盆正位片,为了使髂静脉良好显影,摄片前可有采用下列方法:(1)用手指压迫病人股总静脉,将诊视床放在水平位,然后抬高肢体20°~30°放松后即摄片;(2)摄片前嘱病人做踝关节屈伸活动4~5次,利用小腿肌肉泵的挤压作用,使造影剂快速向髂静脉回流;(3)将诊视床放水平位,病人由斜立位改为平卧或头低足高位,利用体位改变使造影剂快速回流[8]。造影完毕抬高患肢,并继续快速滴注生理盐水(150~200)mL,以加速排空在静脉内剩余的造影剂,减少对静脉内膜的刺激。

摘要:目的 探讨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数字成像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将病人分为正常组(32侧)和异常组(118侧)。结果 正常下肢静脉28侧;异常下肢静脉122侧,其中单纯性瓣膜关闭不全12侧,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6侧,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38侧,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22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侧,先天性下肢静脉发育异常12侧,静脉瘤样病变4侧,Cockett综合症2例。结论 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上方便、准确,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正确的造影技术可以避免误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肢体静脉造影,静脉疾病,误诊

参考文献

[1]徐惊伯,顾小平,张柏根,等.下肢静脉疾病的X线表现和分类--675例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21:129-131.

[2]KAMM KF.The quality of digital X-ray image[J].Diagnostic Image Asia angiology,1995,(1):6-15.

[3]BACARINR L,OIACOMICH R,SACCAVINI C.The physical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adiology and of computed radiology compared[J].Radio[Med]Torino,1995,89(4):506-519.

[4]孙建民,黄新天.我国肢体静脉外科三十年(1968-1998)[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9,14(6):405-407.

[5]戴天乐,张培华,孙建民.下肢静脉曲张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95,3:192-195.

[6]曾伟华,康友根,刘平.下肢静脉曲张的顺行法与逆行法静脉造影(附31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2):47-49.

[7]徐惊伯,主编周围血管疾病X线诊断及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59-360.

下肢静脉曲张怎么治 第2篇

因为下肢静脉曲张属于外科病症,所以现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很难达到疗效。经过长时间对针具、取穴及操作上进行较大的探索和改进,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用得较多的是磁圆梅针和高频电针,两种针法安全、有效,在治疗对象上以轻症早期者为宜。

2、静脉曲张的刮痧疗法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下肢静脉曲张以全身刮痧为主。

刮痧部位和主要经穴:

头部:全息穴区。

背部:膀胱经(双侧心俞)。

上肢:肺经(双侧太渊)。

下肢:膀胱经(患侧承山至委中);胆经(患侧外丘至阳陵泉);胃经(患侧足三里);阿是穴(自下而上补刮静脉曲张处局部皮肤)。

3、静脉曲张的中药疗方

中医识为本病是患者平素身体不足,受寒湿外袭,气血凝滞而成疾。治疗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散寒祛湿等疗法综合治疗,以土鳖虫毛冬青汤为主方,现将方摘录于下:土鳖虫9g,毛冬青30g,黄芪30g,丹参18g,银花18,田七末3g(冲服),炒山甲18g水煎服。该方主要以减少血管痉挛,促进血液流通,建立侧枝循环为治疗原则。

孕妇下肢静脉为何曲张 第3篇

造成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是妇女怀孕3个月以后,孕妇的血容量逐渐增加,在将近足月时,血容量可增加25%以上。孕妇的体重至足月妊娠时,平均增加10~12千克,妊娠前半期约增加3~4千克,后半期约增加6~8千克。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千克,这部分在分娩时排出体外,增加的其余部分则在产后逐渐减轻,约在产后3个月恢复正常。体重增长总量中的60%是水,主要分布在血浆、胎儿、胎盘、羊水、子宫、乳房及组织间隙中。子宫体积的增大和胎儿、羊水等的重量,会压迫盆腔内的静脉和下肢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致使下肢,尤其是腿部的内侧面、会阴部、小腿和足背上的静脉弯曲鼓露,踝关节处及脚部发生水肿。由于静脉曲张和水肿,常使孕妇穿不进原来的袜子和鞋,行动上也多有不便,严重的还可能并发痔疮和促发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为了避免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在怀孕3~4个月后,孕妇应尽量减少站立体位。睡觉时,若下肢有水肿或静脉曲张,可用枕头等把腿部垫高,以利静脉血的回流。还可以穿上高强度的弹力袜进行防护,以防静脉血栓和静脉瘤的发生。

下肢静脉疾病 第4篇

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78例, 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一般情况:下肢静脉:78例患者中, 男44例, 女34例, 年龄50~81岁, 其中50~60岁组23人, >60岁组55人。症状主要为患肢肿胀、疼痛、发硬、沉重感、活动障碍、小腿胫前水肿、活动后加重, 既往有脑血管疾病史42例, 糖尿病史10例, 不明原因的下肢水肿病史12例, 其他14例。

仪器设备:检查使用ALOKA prosoundα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MHz。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检查肢体轻度外展外旋, 膝关节弯曲, 呈松弛状态, 自上而下依次检测双侧股总、股深、股浅及大隐静脉, 取俯卧位检测腘静脉, 以纵切及横切显示血管, 观察静脉的管径、管壁、血栓回声水平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血流频谱等, 必要时嘱患者深吸气、屏气或挤压小腿腓肠肌等。

结果

下肢静脉:78例患者中, 有68例血管受累。其中静脉血栓形成11例 (14.2%) , 二维超声表现为管腔内充满无或低回声, 边缘光滑, 管径明显扩张, 加压后静脉腔不能压闭, 彩色血流显像显示血流中断, 血栓段静脉完全无血流信号, 近心端静脉血流信号消失, 缺乏血流频谱, 远心端呈连续性频谱, 频谱平直, 无周期性, 深吸气后无变化。静脉瓣功能不全57例 (73.0%) , 二维超声表现为做乏氏动作受累血管可见不同程度的反流信号, 即乏氏动作阳性, 正常10例 (12.8%) 。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好发于产后、腹盆腔手术后、外伤及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 起病急, 症状重,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消除症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即往下肢静脉血栓常通过静脉造影确诊, 但其为有创伤性的检查, 操作复杂, 费用较高, 且存在造影剂过敏的危险。近年来彩色血流显像对血管病变、血流异常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 有研究报道彩色血流显像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100%, 特异性99.5%, 准确性99.6%, 操作方便, 易重复进行, 安全无损伤, 费用低廉, 在国外已取代静脉造影成为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

彩色血流显像可明确显示下肢静脉血栓所在的部位、范围、血管腔内径、血管壁改变及血流状态, 根据血栓的回声判断为急性血栓、亚急性血栓或慢性血栓, 由于下肢深静脉总是和动脉伴行, 因此动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的导向, 并可直接观测静脉内径的改变, 通过深吸气后屏气及挤压小腿腓肠肌等实验可检测下肢静脉的通畅程度及有无静脉瓣功能不全导致的反流[1]。

总之,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由于超声检查所具有的无创伤性和操作简便的特点, 可作为疑有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筛选及首选检查方法, 并可追踪观察其术后改变及自然转归, 评价疗效, 但其诊断结果与操作熟练程度及探测手法关系密切,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双下肢静脉疾病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双下肢静脉疾病68例 (87.1%) 。结论:根据双下肢静脉疾病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超声上的特征性表现, 提高双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率, 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诊断

参考文献

老人下肢寒冷:疾病信号 第5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初期,一般表现为受寒后感觉脚部发冷、麻木、疼痛,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病情加重后会出现间歇性跛足、下肢发凉、麻木、疼痛加剧。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患之一。患者最初表现为下肢发冷、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足。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患肢皮肤苍白、触觉减退、温度降低、肌肉萎缩、趾甲增厚以及变形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患者,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应警惕此病。

肢端动脉痉挛症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体末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指等四肢肢端阵发性发白、紫绀、潮红以及疼痛等,常常是因为寒冷刺激或者情绪过于激动所导致。

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表现为下肢寒冷,并伴有下肢疲软无力、麻木、疼痛等。此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动脉炎波及供应下肢血液循环的大动脉,导致下肢缺血低氧并最终致病。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也会表现为下肢寒冷,但常常伴有心悸、气短、多汗、腹胀、头痛、容易疲劳、失眠,以及身体不适感等症状。此病体检时并无体征,应引起患者重视。

此外,一些下肢寒冷的患者也可能是因为精神因素在作怪。例如,癔病患者就可能由于语言暗示导致下肢寒冷感觉,但用心理暗示疗法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由此可见,老年人出现下肢寒冷不应当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疾病隐患。

下肢静脉疾病 第6篇

关键词:下肢静脉,多普勒,脉冲,彩色,呼吸期相性

下肢静脉疾病是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之一, 患者多以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色素沉着及破溃等症状就诊。下肢静脉常见疾病包括由血栓或腔外肿瘤压迫造成的静脉回流受阻, 由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造成的静脉反流[1]。应用的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快速查明病因, 明确诊断, 争取治疗时机。本文对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超声检查患者下肢静脉疾病的情况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超声检查就诊的98例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53例, 年龄23~87岁,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 进行彩色及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检查仪器与方法

1.2.1 超声仪器

采用PHILIPS IU22 (探头频率5.0~12 MHz) , GE LOGIQ E9 (探头频率4~9 MHz) 超声诊断仪。检查髂静脉时, 探头频率为3.5 MHz。

1.2.2 方法

探查股静脉、大隐静脉、股浅静脉时患者取仰卧位, 下肢外展外旋, 探查腘静脉、胫后静脉、小隐静脉、小腿肌肉静脉丛时患者取俯卧位, 每一段静脉均进行纵切和横切扫查, 并与健侧对比。二维超声先观察静脉管壁、内径及管腔内回声, 后以加压试验测试管腔压缩性,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e, CDFI) 观察血流变化, 脉冲多普勒血流显像 (pulse wave Doppler, PW) 观察频谱流速和频谱动态变化、呼吸期相性等特征, 取样框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 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60°, 辅之以乏氏 (Valsalva) 试验及远端肢体挤压试验观察血流变化和深、浅静脉瓣功能。从而对下肢静脉本身疾患及血管外疾病对其受压情况进行分析、诊断。

2 结果

2.1 下肢静脉病变诊断情况

46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35例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继发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17例下肢静脉虽未发现血栓, 但上述3个部位的静脉频谱呼吸期相性发生呼吸改变。

2.2 超声表现

(1) 下肢静脉血栓的二维超声显示, 静脉管径增宽, 腔内可见实性回声, 探头加压不变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腔内无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血栓远端静脉频谱变为连续性, 失去呼吸期相性, 乏氏动作反应减弱甚至消失。区分完全阻塞和部分阻塞的血栓。 (2) 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二维超声显示下肢静脉不同程度扩张、迂曲, 探头加压管腔能压瘪。彩色及频谱多普勒示乏氏动作后受累管腔内血流呈反流信号。 (3) 17例下肢静脉段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虽未发现血栓的直接征象, 但通过脉冲频谱多普勒呼吸期相性消失间接推断存在近心端及远心段梗阻, 沿股总、髂外、髂总连续扫查, 追踪髂股静脉段管腔及外周的超声表现, 其中8例左侧髂静脉血栓形成, 3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3例盆腔占位及盆腔术后致髂静脉受压, 2例淋巴结肿大致髂静脉受压。检查髂静脉时, 选用3.5 MHz, 从股总静脉向上追踪扫查致髂总静脉汇入下腔处, 并常规检查下腔静脉, 排除下腔静脉疾患, 仔细观察, 左髂总静脉汇入处是否受到右髂总动脉压迫, 首先排除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脉冲多普勒示管腔狭窄处血流速度增高, 而远侧髂外及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 呼吸期相性消失, 双侧扫查肢体静脉血流频谱, 仔细对比观察频谱的呼吸期性, 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3

本研究中有1例卵巢浆液性交界瘤患者于术后1月出现单侧下肢肿胀, 伴疼痛, 由下级医院转诊至我院, 外院检查下肢静脉未见明显血栓, 我院行下肢静脉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查, 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 CDFI示血流充盈良好, 管腔可压瘪, 见图1。PW示上述静脉流速减低, 缺乏呼吸期相性改变, 提示患者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通而不畅, 改换3.5 MHz腹部探头追踪扫查下腹部, 于左髂静脉附近可见数个无回声暗区, 形状不规则, 最大者约5.7×4.3 cm, 致左髂静脉受压变窄, 狭窄处血流略加速。见图2。结合病史, 超声提示盆腔淋巴囊肿致左髂静脉受压, 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3 讨论

3.1 下肢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任何静脉, 下肢静脉各段血栓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股浅静脉74%、腘静脉73%、股总静脉58%、胫后静脉40%、股深静脉29%、大隐静脉19%。其中髂股静脉血栓, 以左侧多见, 与解剖关系有关, 髂股静脉段 (为髂总静脉、髂外和髂内静脉及股总静脉血栓形成的总称, 下肢静脉血栓多为血管内膜、血液性质和血流状态发生改变所致, 另外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淤滞亦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引起血栓的疾病的原因已有诸多报道, 本研究中17例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等症状, 但下肢静脉未形成血栓, 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充盈良好, 但频谱多普勒扫查平静呼吸时股静脉最大流速均较低, 缺乏呼吸期相性变化, 呈低平频谱改变, 由此可推断其近心端可能存在受压、阻塞, 若病因持续存在, 此种血液淤滞仍然是下肢静脉血栓的易患因素。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敏感度为95.70%, 特异度为97.80%, 准确率为96.70%。超声检查下肢瓣膜功能不全的敏感度为91.1%~99.2%, 特异度为85.8%~95.2%, 准确率为91.9%[2]。

综上所述, 随着超声高频探头的发展及仪器的高端功能配置, 其作为无创、可反复检查, 费用低、操作方便等特点,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已成为临床医生广泛的筛查手段。对于下肢肿胀患者, 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良好, 还应观察下肢静脉血流频谱呼吸期相性变化等静脉特征, 可以尽早地为患者找出病因, 避免由血液回流受阻等因素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目前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3]。结合CDFI和PW的超声信息, 仔细观察下肢静脉本身疾患及血管外疾病对其受压情况, 进行分析、诊断, 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杜起军, 崔立刚.超声诊断临床备忘录[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49-450.

[2]杨培, 吴庆华, 陈忠, 等.彩超和血流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 (3) :186-189.

下肢静脉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为15例,女性为13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59±4岁。临床表现:其中13例出现了一侧下肢的进行性肿胀,同时并发呼吸困难以及胸痛的有2例。

1.2 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患者均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多普勒超声检测以及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所有患者的上述2项检测均在入院48 h内完成。排除标准:未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未同时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测以及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的患者;上述2项检查同时完成的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

1.3 检测方法:

采用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一般参数设置:设定的扫描方式为进行螺旋扫描,管电压和电流分别设定为:120 kV以及400~500 mA,扫描速度设定为0.5 r/s,同时扫描的层间距为5 mm,扫描的层厚同样为5 mm,螺距为1.375:1,薄层重建层厚为1.25 mm,同时其图像的重叠程度为50%。

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直接法:通过足背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50 ml,其中注射进入的速度为1.0-1.2 ml/s,在上述步骤进行的同时为了防止浅静脉直接汇流,利用橡胶带直接对同侧的踝部进行橡胶带绑扎,进行延迟扫描的时间为40~50 s,对进行过多普勒超声检查疑似有静脉返流的患者,统一进行一次延迟2 min的扫描,扫描的时长设定为9s,扫描的范围为:髂骨上缘至踝关节。

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间接法:经前臂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50 ml,注射的速度为4 ml/s,在延迟18~23 s的时刻进行肺动脉的扫描,在延迟120~180 s时进行下肢静脉的扫描,扫描时长为6 s,扫描的范围为膝关节至髂骨上缘。

多普勒超声扫描的方法:在超声探头的选择上,选择为线阵式,对于体型较为肥胖的患者使用的为(3~5)MHz频率的探头,对于一般体型的患者使用(5-10)MHz的探头。所有患者在对股静脉进行检查时均选择头高脚低的卧位,在检查患者的股静脉时让患者的大腿外旋、外展。而在对患者的小腿静脉以及腘静脉进行检测时,所有的患者均采取俯卧位,在小腿伸向后方的同时将患者的脚踝部位进行垫高处理,超声检测的范围从膝关节一直到腹股沟韧带,检测的静脉包括:腓、胫后、胫前、股深、腘以及大、小隐静脉。在进行超声多普勒的检查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压试验,通过加压试验观察血管腔能否被压陷,通过彩色的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血管内部的血流状况,观察患者管腔内血流的方向、速度等。

1.4 下肢CT静脉造影诊断的标准[2]:

①在静脉腔内可见明显的充盈缺损;②可见静脉节段呈现出不同的中断,或者呈现出不规则的狭窄;③周围浅表静脉呈现出明显的扩张或者是阻塞的静脉远端出现明显的扩张。

2 结果

2.1 本次研究的一般结果:

28例患者中,以多普勒超声作为诊断的金标准,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灵敏度为100%,而诊断的特异性为96%,CT静脉造影只有1例股深静脉血栓未能准确显示,具体诊断结果见表1。

2.2 本次研究中的典型图像:见图1,2。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大临床威胁在于,其能够导致肺栓塞的形成,肺栓塞不仅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而且一旦在患病后发生血栓后综合征,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3]。即便不并发血栓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也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因而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无创检测方式中应用较广的为多普勒超声,其诊断的准确率已经得到临床的验证[4]。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因为超声的准确、无创、快速以及其在操作过程中不需要对比剂,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性的辐射损伤,多普勒超声已经开始在临床中逐步取代下肢静脉造影,成为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式。但是多普勒超声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其对小腿静脉和盆腔静脉内的血栓的诊断准确性并不高。而在本次试验中,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28例患者中,以多普勒超声作为诊断的金标准,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灵敏度为100%,而诊断的特异性为96%,CT静脉造影只有1例股深静脉血栓未能准确显示,上述数据已经证实下肢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特征性表现为在静脉腔内可见明显的不规则的呈现为低密度影的充盈缺损,对于急性型的血栓而言会出现明显的双规征[5]。本研究认为下肢静脉CTV是诊断下肢静脉病变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显示整个下肢深、浅静脉血流状况,管腔阻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更能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位置和范围作出一个准确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许彪,陈刚,韦璐,等.多层螺旋CTA联合CTV在肺栓塞及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2):237-240.

[2]王杏娟,任小璐,王雪梅,等.能谱CT单能量成像在提高下肢CT静脉成像质量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6):563-565.

[3]钱伟军.一站式CT静脉造影扫描在肺动脉栓塞联合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4):310-311.

[4]王占鳌,袁玉春,朱力,等.CT肺血管造影联合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在疑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3):436-439.

下肢静脉疾病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例130条腿(单侧肢体80例,双下肢病变25例),男性64例,女性41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6.5岁。静脉曲张病史3~40年。本组患肢表现不同程度的浅静脉曲张或迂曲扩张的静脉团。其中有66例小腿中下段皮肤色素沉着,有15例伴浅静脉炎,有15例踝部慢性溃疡。所有患肢均经彩色多普勒或深静脉造影检查,除外深静脉及交通支病变,无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常规行大隐静脉起止端结扎、并抽剥小腿段浅静脉主干(大腿段可不抽剥)。在术前标志小腿曲张静脉范围的远、近端分别作3~5mm切口,一端插入冷光源,高压(压力400~500mm Hg)注入适量麻肿液(生理盐水1 000mL+1:1 000肾上腺素1~2mL+2%利多卡因40mL),可看到曲张静脉的范围和轮廓;另一端插入TriVex动力旋切刀(转速800~1 500r/min)将曲张的静脉旋切,同时自动吸出静脉碎屑、皮下脂肪和充盈液。术毕反复冲洗创面,清除积血,切口用创可贴粘贴,纱布覆盖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每条患肢55min。住院日数5~20d,平均8.5d。术后有25例发生皮下淤血,12例肢体感觉异常、麻木,4例患肢出现小腿急性蜂窝组织炎,无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下肢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个月,66例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减轻,15例慢性溃疡20~35d愈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心理反应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术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何配合手术及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并请同类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教,减轻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3.1.2 术前准备

3.1.2. 1 除外禁忌证及并发症的处理

除外科常规检查外,应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除外手术禁忌证。老年患者有各种并发症,做好并发症的处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1.2. 2 患肢的准备

若有下肢明显肿胀者,嘱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消除静脉高压,尤其有利于防止出血及溃疡创面的愈合。若有踝部溃疡者,溃疡创面用生理盐水湿敷,及时清除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若溃疡创面有感染或有浅静脉炎者,可使用抗生素。患肢每天用温水(32℃左右)清洗,不要用力揉搓皮肤,穿宽松的衣服和鞋子,避免足部外伤[1]。术前1天会阴部及患肢备皮。并协助医生用记号笔标记小腿浅静脉曲张的范围。

3.2 术后护理

3.2.1 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将患肢抬高20~30度(约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如有较多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如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因患肢用弹力绷带从足背向大腿方向加压包扎,会不同程度影响血运,术后第1天常出现足背轻度肿胀,第3天肿胀明显消退,所以要经常检查绷带的松紧度是否适宜(以容纳一指为宜)。本组病例中有9例患者主诉患肢伤口疼痛明显,足部颜色暗红,温度变低,明显肿胀,检查发现绷带包扎过紧,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度后症状缓解。

3.2.2 指导患者行下肢的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6h即可下床活动,疼痛明显者可延长卧床时间。卧床期间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借腓肠肌群的收缩挤压“肌泵”作用,促进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方法:最大限度屈伸踝关10~20次/h,3~5次/d,10min/次[2]。次日晨必须下床活动,每次10~30min,每天2~3次[3],活动量以患肢不发生穿刺点渗血及切口疼痛为宜。此后告知患者每日逐渐增加行走练习的次数、时间和距离。同时应避免长时间静坐或站立不动,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年龄大于70岁、肥胖、高脂血症、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病史、心肌梗死等)手术创伤和应激、术后卧床、伤口疼痛限制下肢活动等因素更易激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应注意预防。除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外,同时预防性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更有利于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期间需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监测凝血机制。

3.2.3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2.3. 1 皮下淤血

皮下淤血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术后创面出血在皮下聚集形成的,与手术操作、术中、术后患肢加压包扎的方法、时间有关[4];而患者静脉曲张广泛,需行手术的范围大,也是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有25例患肢发生皮下淤血,范围2~5cm。行局部理疗、热敷,10~14d吸收。

3.2.3. 2 肢体感觉异常、麻木

术中全程剥脱大隐静脉可伤及伴行的隐神经,曲张静脉虽在可视条件下操作切除,难免伤及伴行的隐神经分支,故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小腿肢体感觉异常、麻木[4]。术后经常询问患者肢体皮肤有无麻木或触觉缺失,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本组有12例患肢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麻木,但症状不严重,未给予特殊处理,3~6月内症状消失。

3.2.3. 3 感染

与术前浅静脉炎控制不彻底或手术引起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反应及局部淤血等有关[4]。若术前有浅静脉炎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肢有无发热、局部红肿、压痛的条索状肿块,以及伤口有无分泌物,及时向医生报告,行局部热敷,并全身给予消肿及抗生素治疗。本组有4例患肢出现小腿急性蜂窝组织炎,8~11d治愈。无切口感染发生。

3.3 出院指导

患者应坚持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3~6个月,也可改穿医用弹力。医用弹力袜的压力治疗只有在行走时才起作用,故晨起活动时穿,夜间休息时脱下,在家休息抬高患肢时可不穿[5]。使用期间应注意皮肤色泽变化及肢体肿胀情况,如出现下肢突然强烈的肿胀感、剧痛,行走时加重,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来院就诊。合理饮食,以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复查1次。

4 小结

TriVex术作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手术恢复快、创伤小、肢体美观等优点,值得推广。在临床护理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检查,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指导患者行下肢的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摘要:报告静脉旋切术治疗105例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护理。认为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检查,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指导患者行下肢的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静脉旋切术,下肢静脉曲张

参考文献

[1]张若,王晓红,章华丽.微创治疗老年下肢静脉曲张的围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26):2506-2507.

[2]应香云.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66-667.

[3]贾燕瑞,张望德,孟洁.微创旋切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13-414.

[4]徐欣,符伟国,王玉琦,等.TriVex并发症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4):604-605.

下肢静脉溃疡伤口护理进展 第9篇

1 病人评估

随着伤口护理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更新, 伤口不再是机体局部的病变, 它与机体的全身状况息息相关[4]。对病人进行系统的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1.1 溃疡疾病史方面的评估

包括溃疡的部位、数目、持续时间;前一次发作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愈合时间;以前接受过的手术、弹性袜的使用过程及时间等。

1.2 病人潜在疾病史及相关高危因素评估

包括深静脉血栓发生, 如腿部骨折或创伤;是否刚进行手术或生产后不久;是否有血栓性静脉炎、心血管及风湿性疾病;还要注意病人的营养、活动情况、睡眠、吸烟、贫血、糖尿病、疼痛、心理因素、对疼痛的认识等。

1.3 伤口评估

静脉溃疡伤口特性:下肢静脉性溃疡好发部位为小腿的下1/3, 以内外踝或胫前等足靴区为最常见;溃疡创面边缘常为不规则形状, 溃疡面大小不等, 溃疡易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部分病人甚至可见条索状纤维化组织。渗液量通常中等至大量, 溃疡周边皮肤易受渗液浸渍发生湿疹。下肢皮肤色素沉着明显、质硬、干燥、脱屑、瘙痒, 常可见曲张的静脉, 压陷性水肿。静脉血栓引起的溃疡常见伪上皮样增殖, 溃疡基底水肿伴有浆液性渗出或腐肉, 有时溃疡周围毛细血管增生、淋巴阻滞、真皮乳头延长而产生息肉样肥厚性损害, 疼痛感明显, 遇冷或下肢抬高时疼痛减轻, 而下垂时疼痛加剧。

1.4 下肢血液供应情况评估

尤其要排除动脉性溃疡, 静脉性溃疡的处理与动脉性溃疡是完全不同的, 包括触诊双侧下肢动脉, 注意皮肤颜色及温度, 多普勒超声波检测, 测量踝肱指数, 踝-肱压力指数 (ABPI) =踝部收缩压力mmHg/肱部收缩压力mmHg, ABPI≥0.9, 提示下肢动脉血液供应正常, ABPI<0.9提示下肢动脉血液供应不足, 如果ABPI<0.8, 则不能使用压力疗法[5], 当考虑可能存在动脉性疾病时, 应进一步检查。

2 护理措施

静脉溃疡伤口护理处置目标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减轻下肢水肿, 维持适当血液灌流压力;采取正确伤口处置方法, 提供最佳伤口愈合环境;促进伤口愈合。

2.1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2.1.1 小腿腓肠肌功能锻炼

许多静脉性溃疡病人存在腓肠肌泵功能减弱, 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运动改善小腿肌肉泵功能, 达到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锻炼的方法有:足跟提地的足尖走;足跟不着地的跳绳;在沙坑内做连续向上的弹跳;肩部负重的足尖走;肩部负重的原地弹跳;直腿抬高运动。黄克江等研究:当病人接受连续8 d腓肠肌等张训练 (跖屈运动) 后, 下肢静脉射血量和射血分数均显著增高, 这说明小腿肌肉功能锻炼可以改善腓肠肌泵的射血能力和溃疡肢体的血流动力学[1]。

2.1.2 压力治疗

加压疗法是静脉性溃疡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措施。对小腿施加压力以使血液从浅静脉回流到深静脉[6], 减轻淤血和水肿, 促进伤口愈合, 降低伤口疼痛。在加压治疗之前, 至关重要的是测量踝肱指数以排除动脉疾病, 必须在不影响动脉血液循环的情况下进行。克服静脉高压所需的合适压力尚不清楚, 但在踝部施加35 mmHg~40 mmHg的外压对预防毛细血管渗出是必要的。对于卧床的病人需要约10 mmHg的外来压力置放于小腿。

2.1.2.1 弹力绷带

要根据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宽度的绷带:一般膝下采用中号 (宽10 cm) 、膝上采用大号 (宽13 cm) ;缠绕的方法取决于使用的目的:用于支持循环的弹力绷带包扎, 应起到支持静脉抵消增加的静脉压, 又不能压力过大而限制静脉回流或动脉血液供应为原则。弹力绷带缠绕必须平整无皱褶, 尤其在关节部位。如膝部活动后, 绷带易起皱折, 使腘窝受缚。缠绕的松紧程度要适当, 以能将1个手指伸入缠绕的圈内为度。包扎弹力绷带应在每日起床前进行, 晚睡觉时去除。若病人已起床, 则应让病人重新卧床, 抬高肢体10 min, 使静脉血排空, 然后再包扎。包扎时应从肢体远端开始, 逐渐向上缠绕。使用弹力绷带期间应注意肢端皮肤的色泽、患肢肿胀情况, 以观察其效果。通过拉普拉斯定律 (压力=张力/半径) , 应用绷带均衡的施压在伤口部位。洗涤要用中性洗涤剂在温水中水洗, 不要拧干, 用手挤或用干毛巾吸除多余的水分, 于阴凉处晾干, 勿置于阳光下或人工热源下晾晒或烘烤。常用的弹力绷带压力治疗方式有:①单层加压绷带:对于小伤口或局部水肿非常有效, 需要经常更换敷料的患部使用, 需要执行单层加压的技术, 对于下床活动的病人应每隔6 h重新评估及固定。②多层加压绷带:多层绷带通常为3层或4层, 对于不需要经常更换敷料且有水肿的病人建议使用, 可以提供约1周的持续压力治疗。

2.1.2.2 间歇性气囊加压疗法 (IPC)

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加压疗法, 能明显增加有溃疡小腿的动脉周围阻力和皮肤血流, 使静脉性溃疡下肢皮肤血流重新分布, 特别是表浅毛细血管的灌流从而促进静脉性溃疡的愈合。要有特殊的充气压力装置, 吴胜春等[7]间歇性充气加压MEBO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临床观察中采用韩国 (DL-1200K) 型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设置压缩式充气治疗模式, 依据病人下肢水肿情况设置压力为60 mmHg~120 mmHg, 时间15 min, 对病人进行充气治疗。每日中午、下午各1次, 至疗程结束。休息时令病人抬高患肢。利于肿胀肢体静脉回流, 促进创面愈合。

2.1.2.3 弹力袜

加压治疗的科学原理是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 至膝的长筒袜经常用于溃疡病人及溃疡愈合后, 对于病人弹力袜比绷带更容易使用, 据压力大小分三级 (一级:踝部压力14 mmHg~18 mmHg;二级:踝部压力18 mmHg~24 mmHg;三级:踝部压力25 mmHg~35 mmHg) 。 穿医用弹力袜要讲究方法, 弹力袜的大小必须合乎个人腿部的周径, 并应在腿部肿胀消除后让病人躺在床上测量, 通常应测量踝部和小腿的周径和膝下1寸或腹股沟下1寸至足底的长度。最佳时间是在早上起床时, 建议病人在睡觉休息前脱掉弹力袜。应该把一手伸进袜筒, 捏住袜头内二寸的部位, 另一手把袜筒翻至袜跟, 把绝大部分袜筒翻过来、展顺, 以便脚能轻松地伸进袜头。拇指撑在袜内侧, 四指抓住袜身, 脚伸入袜内, 将袜子拉向踝部, 循序往回翻并向上拉, 穿好后将袜子抚平。穿或脱弹力袜时, 不要让饰物或指 (趾) 甲刮伤弹力袜。在干燥的季节, 要预防足跟皮肤皲裂, 避免刮伤弹力袜。此外, 还要经常检查鞋内是否平整, 防止杂物造成弹力袜磨损, 以延长使用寿命。弹力袜也需要定期清洗, 爱出汗的病人更应注意清洁。洗涤时同弹力绷带。

2.1.3 抬高下肢

卧床抬高患肢由于重力的关系帮助静脉回流, 是理想的方法[8], 但长期卧床是不切实际的。方法:坐位时脚高于臀水平, 卧位时高于心脏水平[9], 每日白天最少2 h, 贵在坚持。

2.2 伤口处理

伤口护理重点主要在于构建病人伤口愈合最佳环境, 依赖于之前评估及讨论的各种因素。控制创面感染, 保持适度湿润以及渗液的管理是关键。在创面处理上, 清创技术广为应用, 最常用的是用手术刀清创, 其次是微波清创、药物清创 (木瓜蛋白酶等) 以及纱布清创等, 还有使用生物清创 (蛆) , 分泌一种酶来清除坏死的组织, 为创面愈合创造条件, 以期使难愈性创面获得自然愈合[10]。

2.2.1 日常皮肤护理

现代伤口护理观认为, 清洗伤口非常重要。每日洗脚, 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卫生, 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洗澡, 自来水对大部分病人都适用, 清水清洗后必须注意足部溃疡使用合适的清洗液进行清洗, 小溃疡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湿敷, 或用1∶5 000高锰酸钾液浸泡患处, 每天2次或3次。剪指 (趾) 甲, 避免抓破皮肤。大溃疡按换药处理。

2.2.2 伤口清洗液的选择

创面的清洁对于创面愈合是至关重要的。过去多数医护人员习惯选择杀菌或抑菌的消毒液清洁伤口, 如碘溶液、过氧化氢溶液、苯扎溴铵溶液等。现已证实, 所有表面消毒剂, 如聚烯酮碘以及过氧化氢溶液都具有细胞毒作用。临床和实验已经表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在减少伤口细菌、宏观和微观颗粒污染和降低伤口感染是有效的。

2.2.3 敷料选择

目前临床常用的敷料主要有天然纱布 (棉垫) 、合成纤维、多聚泡膜类敷料、水胶体、藻酸盐敷料等, 临床上应根据伤口分期情况、病人要求等选择敷料。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一种产品优于另一种产品。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型的敷料也逐渐服务于临床。对临床的伤口护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选择敷料时的依据:据伤口大小选择敷料尺寸; 根据伤口深度选择填充敷料种类; 根据伤口局部情况是否减压引流或加压包扎; 根据伤口周围皮肤情况选择敷料的粘性强度;还要考虑渗出量多少、伤口的解剖部位、坏死组织的多少、伤口有无感染、有无死腔或者窦道。

2.2.4 方法

目前临床上针对静脉溃疡伤口护理的方法较多, 程克林等[13]研究所用换药材料为现代敷料, 包括康惠尔溃疡糊、水凝胶、泡沫敷料、透明贴 (丹麦康乐保公司) 。试验组采用湿性愈合疗法换药, 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 首诊时对坏死腐烂组织、分泌物较多的伤口用过氧化氢冲洗, 同时机械清除腐肉;擦干伤口周围皮肤, 将水凝胶涂于伤口表面, 再以泡沫敷料覆盖, 根据渗出物的多少判断每日或隔日更换 1次;1 周后待伤口坏死腐烂组织完全清除、创面肉芽组织清洁新鲜 (呈鲜红色) 时涂以溃疡糊, 仍以泡沫敷料保湿, 并使用弹力绷带加压 (压力约为 40 mmHg) ;持续使用上述方法换药, 3 d或4 d换药 1次, 直至溃疡长平、创周上皮爬行良好、伤口明显缩小, 在上皮爬行阶段使用透明贴。一般疗程为6 d或7 d。具有减少换药次数、加速伤口愈合、节省护理时间、价格便宜等优点。谭亚蒲等[14]湿性愈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伤口的效果观察也证明了这一点。龚蓬[11]的研究结果表明, 湿润烧伤膏能缩短静脉溃疡伤口愈合的时间, 疗效满意。陈彤[12]运用由丹麦康乐保公司生产的溃疡糊联合溃疡贴进行治疗, 替代传统的常规换药方法, 获得满意疗效 。

2.3 健康指导

2.3.1 心理护理

因溃疡迁延不愈使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 所以应充分评估病人心理状态, 了解病人真正心理需求,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支持, 关心并安慰病人, 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2 饮食指导

根据病人营养评估, 指导病人合理健康饮食, 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宜含叶酸及锌[15]高的食物, 如土豆、茄子、南瓜、萝卜、白菜、肉类、肝、蛋等, 以促进伤口愈合。

2.3.3 预防知识

避免长时间站、坐或蹲位, 应经常让腿做抬高、放下的运动;若病情允许, 最好能小步行走;经常抬高双腿, 高于心脏水平, 并维持膝盖弯曲, 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每晚检查小腿是否有肿胀情况;戒烟;保持足及腿部清洁;避免受伤;妇女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多休息, 按摩腿部足浴和足及腿部的按摩;轻度静脉曲张、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人, 可以长期应用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预防或治疗便秘及肥胖。总之, 病人如有下肢静脉血栓或下肢静脉曲张病变, 积极治疗, 尽早手术。已发生溃疡经治疗愈合者, 早期预防, 定时复诊, 防止复发。

3 小结

孕期如何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第10篇

预防静脉曲张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怀孕后要注意休息,不要长时间站立。静止站立时,下肢肌肉不能将下肢血液向上压挤,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而受到地心的吸力后,血液易在静脉中沉积,使静脉曲张更为严重。平卧对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较为有利,但怀孕后不能只是躺着,应适当活动活动,散散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要过于劳累。

第二,穿的鞋不要太紧。在室内活动时最好穿拖鞋,这样有利于下肢的血液循环。

第三,衣服要宽大舒适,不要穿牛仔裤和紧身裤,内裤的裤口要松,不要用松紧带长时间勒着腰,以免影响腰部的血液循环。大月份的孕妇,最好穿孕妇装。

第四,每晚睡觉前用热水洗脚,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睡觉时最好在脚下垫上褥子,使脚部的位置抬高,便于下肢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曲张。

第五,尽量防止增高腹压的现象产生,如有咳嗽、便秘,要及时治疗。平时要预防感冒,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防止大便干燥时用力排便。不能干弯腰、下蹲、费力的家务活。

下肢静脉疾病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 男13例, 女8例;年龄21~78岁。均为单侧肢体, 左下肢17例, 右下肢4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增粗、水肿、皮肤发亮, 伴行走困难, 部分患肢皮温及体温升高, 下肢溃疡。常规测量双侧膝关节上下大腿、小腿周径。患肢大腿较健侧粗2~7cm, 小腿较健侧粗2~4cm。均结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

1.2 治疗方法

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患者安静, 减少搬动, 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防止栓子脱落;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呼吸、咳嗽、胸痛、胸闷等症状表现;保持大便通畅。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前检测凝血相, 以此来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尿激酶10万U静滴, 1次/d, 血塞通0.4静滴, 1次/d, 共15d;每天检测凝血五项对患凝血功能进行评估来调整药物剂量。抗凝治疗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 12h 5000U皮下注射1次。

2 结果

均通过溶栓和抗凝治疗15d后肢体消肿, 肢体变软, 通过复查B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解, 血流通畅, 均未行手术治疗, 后康复出院,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类型

引起血栓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 血管内膜损伤, 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使血管内膜表面粗糙, 血小板易于聚集; (2) 血液高凝性变化, 主要指血小板产生凝血因子数量的改变, 手术后血小板数目增多, 可比正常多2~3倍, 血液黏度增高; (3) 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Ⅶ、Ⅻ等数量增加; (4) 骨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常因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静脉回流缓慢或淤滞、静脉内膜损伤等综合因素作用所致。此外, 术中麻醉作用又可使下肢肌肉麻痹, 失去收缩功能, 加之手术后卧床、患肢制动, 均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因此, 下肢骨折术后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根据血栓部位分三型, 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周围型:股静脉、胭静脉、胫后静脉及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混合型:指中央、周围合并型;而好发肢体则是以左侧为多见, 左右侧之比约为3.4∶l, 这是因为左侧髂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和左侧髂动脉以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 从而成为左侧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约29%的患者血栓发生在术后l~12d, 23%发生在术后12~24d。因此认为深静脉血栓发生高峰应在术后3周左右。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根据突发性下肢肿胀、胀痛等临床症状, 及相关危险因素, 再结合下肢静脉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 明确诊断并不难, 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常伴有多种疾病, 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被原有疾病所掩盖, 使其早期诊断受到忽视, 因此对老年人下肢酸胀等不适主诉症状应予重视, 同时还应提高老年人对本病的认识, 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予及时治疗, 不但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 更可预防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 的发生。下肢静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查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诊断方法, 前者为有创检查, 后者为无创检查, 且可重复检查, 而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大多减退, 造影剂对肝、肾功能都会有损害。彩色多普勒利用多普勒效应, 将探头置于较大静脉的体表, 可闻及或描记静脉血流音, 如该部无血流音, 可说明静脉栓塞。应用新型显像仪, 还可直接观察静脉直径及腔内情况, 可了解栓塞的大小及其所在部位。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 血管多普勒超声已成为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5]。

3.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3.3.1 溶栓及抗凝血治疗

溶栓药选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 凝血类药物包括右旋糖苷、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丹参等, 能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 又能防止血小板凝聚, 常作为辅治疗而不单独应用。尿激酶可以直接裂解纤维蛋白溶酶原的肽键, 使无活性的单链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双链纤溶酶, 从而裂解凝血块表面上的纤维蛋白和游离于血液的纤维蛋白原, 达到使血栓溶解作用[3]。尿激酶经静脉留置导管 (或联合动脉留置导管) 微量泵缓慢注入,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患肢抬高, 制动。膝关节屈曲10°~15°, 本文患者进行溶栓及抗凝药物治疗。药物预防禁忌证[7]: (1) 绝对禁忌证: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凝血障碍;骨筋膜室综合征;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血小板低于20×109/L;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者, 禁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孕妇禁用华法林; (2) 相对禁忌证:既往颅内出血;既往胃肠道出血;急性颅内损害或肿物;血小板减少至 (20~100) ×109/L;类风湿视网膜病患者。

3.3.2 介入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下列经导管溶栓治疗方法: (1) 患侧静脉内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 (经健侧股静脉穿刺或经患侧股静脉穿刺置管) ; (2) 患侧髂股动脉留置导管灌注溶栓。介入治疗与传统治疗相比可迅速溶解血栓, 缓解下肢的疼痛及水肿, 保护静脉瓣功能, 恢复顺行性血流, 保持血管通畅, 纠正静脉解剖变异, 对静脉狭窄处行球囊成形或支架置入术。

3.3.3 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法能够尽可能减少血管内凝血的启动因素, 减少血栓继续形成并使深静脉尽快再通, 最大可能保护深静脉瓣功能, 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

3.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它可造成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通过下列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8]: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鼓励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咳嗽动作;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 多饮水, 避免脱水;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血脂, 加强下肢的等长收缩练习,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以及使用弹力袜、下肢功能练习器等[9]。缩短患者手术距入院时间,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完善术前检查后, 尽快手术治疗, 因损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损伤血管内皮和创伤本身直接造成血管损伤, 易引起血栓形成。避免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压力过高, 同时应避免滥用止血药物[10]。

参考文献

[1]李金辉, 孙宝凯, 王学练.骨折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4, 10 (4) :379-380.

[2]Freedman KB, Brookenthal KR, Fitzgerald RH JR, et a1.A meta analysis of thromboembolic prophylaxis following elective total hiparthroplasty[J].J BoneJointSurg (Am) , 2007, 87 (6) :929-938.

[3]邱贵兴, 戴戎, 杨庆明, 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医生, 2006, 34 (2) :3133.

[4]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89-692.

[5]宋建魁, 邵华荣.综合干预预防骨折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1) :3904.

[6]栗剑, 王福权, 徐阳.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8) :938-939.

[7]李涛, 吕明, 李庆涛.综合防治法预防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2 (4) :453-455.

[8]陆芸, 马宝通, 郭若霖, 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9) :693-699.

[9]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9 (9) :153-155.

上一篇:供水站离心泵节能改造下一篇:典型机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