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预后范文

2024-07-10

并发症预后范文(精选8篇)

并发症预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2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且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入院时间均不超过72 h, 均为首发或再发性脑卒中, 并排除无症状性脑梗死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其中男118例, 女90例, 年龄62~84岁, 平均 (72.6±4.9) 岁;其中脑缺血性卒中135例, 脑出血性卒中73例。患者中64例 (30.77%) 合并内科并发症, 纳入观察组, 144例 (69.23%) 无内科合并症, 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脑出血性卒中患者除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于脑缺血性卒中患者, 其余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对2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在入院时及出院时, 应用NIHSS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对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并在出院时应用BI (巴塞尔指数) 、m Rs (残疾指数) 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残疾程度。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半年内的死亡情况。

例 (%)

*与脑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 P<0.05;合计表示只合并一种内科并发症的患者

1.3 评价标准

功能恢复程度以出院时NIHSS减少的百分数 (入院时与出院时NIHSS评分之差/入院时NIHSS) 、BI值、m Rs值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出院时的NIHSS减少百分数、BI值均低于对照组, m Rs值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观察组出院半年的BI值低于对照组, m Rs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死亡率的比较

住院期间, 观察组死亡10例 (15.63%) , 对照组死亡9例 (6.25%) ;出院后半年内, 观察组有13例 (20.31%) 死亡, 对照组有12例 (8.33%) 死亡。观察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内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发生的内科并发症有应激性溃疡、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药物致出血、压疮、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内科并发症是肺部感染, 其次为应激性溃疡和泌尿系感染[2]。研究显示, 内科并发症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3], 且多发生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本次研究中, 208例患者中有64例患者存在内科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

在各种内科并发症中, 应激性溃疡是脑卒中病情凶险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次研究显示脑出血性卒中患者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于脑缺血性卒中患者 (P<0.05) 。这可能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起病相对急骤, 且病情较重有关[4,5,6]。目前, 关于内科并发症影响脑卒中预后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影响机制可能有以下方面:一是内科并发症会妨碍神经功能恢复, 加重残疾;二是内科并发症可加重神经系统症状, 且其对神经系统症状的影响甚至比脑卒中自然进程更为严重;三是脑卒中前合并的内科疾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和残疾[7]。另外, 脑卒中后发生的各种感染并发症会引起发热, 加快脑组织代谢, 使脑组织缺氧、缺血反应加剧, 加重脑水肿, 加快神经元死亡, 扩大脑梗死面积, 最终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影响康复效果[8,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减少百分数低于对照组 (P<0.05) , 出院时及出院半年的BI值均低于对照组, m Rs值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这表明内科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近期预后, 还会影响其远期预后, 其可能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 内科并发症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10,11,12]。

综上所述, 内科并发症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后期功能恢复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临床上应积极采取并发症防治措施, 以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内科并发症的有无, 将2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144例, 应用BI、NIHSS、m Rs评估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出院时的NIHSS减少百分数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出院时及出院半年的BI值均低于对照组, m Rs值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内科并发症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临床上应积极采取并发症防治措施, 以改善患者预后。

并发症预后 第2篇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外科治疗;预后因素

[中图分类号]R735.34;R65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701(2016)04-0034-03

结肠癌易并发急性肠梗阻,梗阻后导致闭袢性肠袢形成,肠道内压力持续增加,因此临床上理应急症治疗。目前右半结肠癌导致的急性肠梗阻主要行手术治疗,并且疗效也得到临床上的广泛认同。但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后,因肠壁血运差,并且急诊手术术前肠道准备不足等,均可导致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4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并行急诊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急诊手术治疗的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11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全或者不完整肠梗阻的表现,包括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其中男72例,女42例,年龄33~79岁。其中乙状结肠48例,左半横结肠以及脾曲50例,降结肠16例。患者出现梗阻到人院治疗时间5~12 h。患者急诊立位平片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低位肠梗阻表现。B超和CT检查发现肿块60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肿块54例。临床分期:B期28例,C期70例,D期16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梗阻加重或者经保守治疗后无缓解而给予急诊手术治疗。86例行根治性手术,其中48例行一期吻合,38例患者行Hartmann手术。28例采用姑息性手术治疗,其中8例患者单纯给予造瘘治疗,2例患者采用短路手术,18例患者采用姑息性切除吻合术治疗。78例患者术后予氟尿嘧啶(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959)联合奥沙利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962)化疗方案。

1.3研究內容

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记录随访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分化情况、临床分期、梗阻到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化疗、手术方式等与患者累积生存率的关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结果等情况

术后患者8例发生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2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切口裂开,2例发生尿路感染。患者术后随访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7%(108/114)、73.7%(84/114)、43.9%(50/114)。

2.2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术后是否化疗、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2.3多因素分析

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根治性的患者生存率更高。见表2。

3讨论

左半结肠肠腔较细,肠内粪便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左半结肠癌多数为浸润型,常引起环状狭窄,故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慢性肠梗阻。肿块体积较小,既少溃破出血,又无毒素吸收,故罕见贫血、消瘦、恶液质等现象,也不易扪及肿块。结肠癌并发肠梗阻后根据特征主要分为急性、亚急性,完全、不完全陸,间歇性、进行性等。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梗阻部位病变性质以及范围有关,主要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平片可见阶梯状的液平面,钡餐可发现梗阻部位,但是对于完全性梗阻的患者,禁行钡餐检查。腹痛是主要的表现,但是患者腹痛性质和程度会出现显著差异,通常患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后期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中下腹,也可全腹。腹胀表现与梗阻的部位、程度、回盲辦功能健全与否均有关系M。完全肠梗阻患者可出现肛门排气排便停止,但是部分患者因梗阻远端结肠的持续排空可暂时掩盖肠梗阻。内窥镜检查对确诊肠梗阻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明确诊断后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同时尽可能根治性切除癌肿,但是急诊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结肠癌多以老年人为主,患者免疫力下降,重要脏器功能下降,合并症多,对手术的耐受性差。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时,因左半结肠的肠壁较薄,血供、胶原代谢相对较差,容易发生吻合口瘘,随着技术的发展。Ⅰ期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有了显著下降,在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结肠内细菌浓度较高,而急诊手术因术前准备不够充分,容易受到细菌感染,本组患者4例发生切口感染。但是分期手术在首次手术时会增加肿瘤细胞扩散的几率,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延误手术时机,降低患者根治机会,预后较差,因此目前临床上多主张I期行根治性手术。尤其是左半结肠癌并梗阻患者,应尽可能地行Ⅰ期切除并吻合,手术中规范切除左半结肠,以保证根治肿瘤。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姑息性手术的患者,而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临床工作中,对于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术前未能规范肠道准备的患者,肠壁血运较差的患者,肠道内大量粪便潴留的患者应考虑给予姑息性手术。

本次研究纳入的114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7%(108/114)、73.7%(84/114)、43.9%(50/114)。可见总体上患者术后1年的生存率显著较高,3年累积生存率有显著下降,5年的生存率低于50%。而114例患者中86例行根治性手术,28例行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降为0,说明姑息性手术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较差。因此临床上应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对于能够耐受Ⅰ期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应尽量选择I期根治性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相对较小。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类型情况与预后具有相关性,管状腺癌的患者总体上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最高,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乳头状癌术后3年、5年累积生存率均较低.黏液腺癌是指肿瘤中大于50%以上的成分为细胞外黏液,印戒细胞癌中的印戒细胞是指一种含有大量黏液的癌细胞,由于细胞中充满黏液,将细胞核挤向细胞的一侧,使其外形酷似一枚戒指,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癌(占>50%)即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属于低分化腺癌,预后相对较差。临床分期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本次研究中,临床分期D期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就降为0。术后化疗的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更高。

并发症预后 第3篇

关键词:脑出血,并发症,护理

脑出血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其致死率为35%~52%,而致残率高达50%~85%[1],多具发病危急、病情变化多端等特点而成为影响患者及其家属心身健康的疾患,临床常见由于出血后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心脏症状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2],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可见,针对脑出血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在降低患者致死率中意义显著。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共针对收治的脑出血后并发症患者120例进行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共针对收治的120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一般资料

所有均为首次发病24h之内入院,且经有效治疗后的患者,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47~75岁,平均(57.1±4.8)岁;出血量:≤30 ml者72例,30~50 m L者28例,51~70 m L者20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者63例,丘脑者25例,脑叶20例,小脑者12例。

1.3 分组原则

将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基础护理+饮食护理+预见性护理的整体干预组(简称观察组)和内科常规护理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4 护理方法

基础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病室内的空气流通,将其安置成既可保证脑血流量,又维持呼吸道通畅的体位,多为将其头部抬高15°~30°[1],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宜采取头稍微前屈的侧卧位,便于口腔内分泌物流出,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卧床期防止发生湿疹及褥疮,勤翻身,以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饮食护理:一般而言,急性昏迷期患者48 h应予以禁食,之后根据情况可予以鼻饲流质,30 min内进食300~400 m L为宜,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则停止,直至患者清醒、咳嗽反射良好、可吞咽食物时拔除胃管正常进食。

预见性护理:(1)关注口腔护理,注意口腔黏膜的改变情况,选择p H值合适的口腔清洗液对患者2次/d进行口腔清洁,以清楚其食物残渣及呕吐物;(2)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护理,如重度患者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而症状较轻者可适当指导其在床上或进行循序渐进的起床活动。根据不同情况指导家属给患者做肌肉按摩及各关节被动运动,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多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从入院即开始进行,针对其对于脑出血疾病而出现的抑郁、恐惧心理,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患者较为确切的了解此类疾病的一般治疗流程及成功率,在于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多使用安慰性语言,并且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导患者纠正错误信念,重建或改善因疾病而产生的不良情绪,而预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从患者的身体状态、心理因素等方面入手,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1.5 观察指标

术后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内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5例(8.33%),其中肺部感染2例、水电解质紊乱2例、消化道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死亡2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2例(20.00%),其中肺部感染7例、心功能失常2例,消化道出血3例,经对症治疗后,死亡2例。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护理人员提早对可能出现的变化采取的预测性的护理措施,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主要表现在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口腔护理以防止感染、心理护理以维持情绪稳定等措施,从而使护理中解决问题有序、及时,更好的提高疾病的治愈率[3]。可见,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护理策略,更适应于脑出血患者中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心功能症状及消化道出血等的防治性护理干预之中。

本研究即采用基础护理、饮食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相结合的整体护理干预,将其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防治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实人的情绪产生障碍时,首先需要宣泄,然后再是疏导和调整[4]。因此,需要我们在心理护理时,不仅根据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缺乏所导致的抑郁、恐惧情绪进行健康宣教,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发展因人制宜,结合有预见性的进行各项护理干预措施,方是降低脑出血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成慧琴.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65-66.

[2]鲜继淑.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101.

[3]单雪莲,仲冬梅,毛鑫群.预见性护理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58-159.

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预后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男210例, 女110例, 年龄48~90岁, 并发肺部感染65例 (其中住院期间病死9例) , 存活56例;无并发肺部感染255例 (其中住院期间病死10例) 。从无肺部感染患者中选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NIHSS) 和肺部感染存活患者56例入院时NIHSS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 共56对, 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56例。其中感染组男35例, 女11例, 年龄54~90岁。非感染组男34例, 女12例, 年龄49~80岁。

1.2 诊断标准

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并全部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新发脑卒中;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1) 咳嗽、咯痰等呼吸道症状; (2) 双肺听诊干湿性罗音和/或不同程度肺实变体征; (3) 体温≥37.5℃, 血白细胞计数≥10×109/L, 中性粒细胞>0.80; (4) 肺部X线片或CT证实为炎症性改变; (5) 血培养、呼吸道分泌物培养有致病菌生长。上述项目>3项即可确诊。

1.3 方法

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的评分标准 (分数越高神经功能损害越大) , 分别对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比较和出院时减少的NIHSS百分数的比较。减少的NIHSS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为: (入院时NIHSS-出院时NIHSS) ÷入院时NIHSS×100%) , 比较2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另外, 将3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病死率与无合并肺部感染的病死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比较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入院时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有可比性 (见表1) ;感染组患者出院时减少的NIHSS百分数明显少于非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说明感染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较非感染组明显差。

2.2 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65例并发肺部感染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病死9例, 病死率为13.8%;255例无并发肺部感染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病死10例, 病死率为3.9%, 2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4, P<0.01) 。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明显加重, 神经功能恢复较非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明显差。肺部感染加重神经功能损害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是卒中后感染导致发热, 增加脑组织的代谢率, 加重脑缺氧, 加重脑水肿, 影响半暗带脑组织存活, 加速神经元的死亡, 也可能延误或妨碍康复治疗[3]。也有研究[4]显示, 脑卒中患者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炎症反应, 当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时, 机体炎症反应过程得到加强, 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进一步增加, 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还显示,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后病死率高。Katzan等[5]报道, 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增加3倍, 本研究结果基本与之相符。因此, 积极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可减轻脑细胞缺血缺氧损害, 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6], 预防的关键是干预可控制的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7~10]发现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意识障碍、球麻痹 (吞咽困难) 、误吸、侵入性操作、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和系统性合并症, 如: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 临床工作中, 临床医生应该加强以上可控因素的干预, 加强呼吸道、血糖、吞咽困难等的管理, 加强翻身、拍背等护理, 加强支持治疗, 提高患者抵抗力, 合理处理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对已发生的肺部感染, 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从而有效地降低肺部感染的病死率。

临床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 临床医生需在工作中充分认识其特点, 才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减少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杨军丽, 夏光云, 董文红.老年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治[J].吉林医学, 2011;32 (26) :5419~5420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 (6) :279~383

[3] 邓兵梅, 徐恩, 梁睿, 等.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22 (1) :59~61

[4] 杨华, 王虎, 杨森, 等.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预后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20 (5) :863~864

[5] Katzan IL, Cebul RD, Husak SH, et al.The effect of pneumoniaon-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J].Neurology, 2003;60 (4) :620 ~625

[6] 胡海芳.脑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6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11 (3) :83~84

[7] 李瑞, 王冬梅, 孙静.急性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预防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5 (19) :61~62

[8] 马璟, 李玲, 马瑞莲.卒中监护病房对急性脑卒中合并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 2013;35 (2) :143~144

[9] 杨华, 王虎, 杨森, 等.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预后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20 (5) :863~864

并发症预后 第5篇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围生期护理,并发症,新生儿预后

妊娠期糖尿病与新生儿不良预后有极大影响, 是导致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 该文主要对比分析例常规护理与围生期综合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症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该院收治的62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 例与对照组31 例。 观察组年龄在21~40 岁范围内, 平均 (26.75±3.25) 岁, 孕周34~40 周, 平均 (37.11±2.01) 周, 初产妇25 例, 经产妇6 例。 对照组年龄在22~41 岁范围内, 平均 (26.81±3.52) 岁, 孕周35~40 周, 平均 (37.22±2.05) 周, 初产妇26 例, 经产妇5 例。 该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 《2011 年中国妊娠糖尿病诊治指南》[2]中相关诊断标准:孕期空腹血糖在5.1 mmol/L以上;空腹血糖在4.4~5.1 mmol/L时接受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对其空腹血糖、 服用葡萄糖1 h后、2 h后血糖进行检测, 结果分别在5.1 mmol/L、10.0 mmol/L、8.5 mmol/L以下为正常, 上述标准有1 项异常可确诊妊娠期糖尿病。上述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胰岛素治疗、 饮食调整及常规基础护理,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 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 加强产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详细向孕产妇及其家属介绍妊娠期糖尿病发生原因、胰岛素应用方法、营养干预的重要性、注意事项、护理技巧能及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对孕产妇的文化程度、知识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进行调查后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 提高其认知水平;主动与患者进行焦虑与沟通, 掌握其心理变化特点, 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还需指导孕产妇遵医嘱完成各项筛查试验, 并教导其家属测量血糖的正确方法。 (2) 产时护理。 根据产妇及胎儿具体情况为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阴道试产患者产程需在16 h内, 当其产程超过16 h后可导致其产糖代谢紊乱现象加重。 分娩期间还需密切观察产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及胎儿胎心变化情况, 科学给予胰岛素治疗。 (3) 分娩后护理。 产后需加强产妇血糖水平监测, 对热量的摄入量进行适当调整。 胎儿娩出后可当作高危新生儿进行护理, 给予氧气支持, 并对其血糖进行检测, 根据新生而具体情况给予葡萄糖液口服。 另外, 还需正确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指导母子互动方法。 (4) 并发症护理。 加强新生儿的呼吸监测, 当发现新生儿呼吸超过每分钟60 次时, 呼吸困难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现象, 伴有呼气性呻吟, 提示新生儿发生了呼吸窘迫综合征, 需及时实施抢救处理;密切观察新生而出入液体、新生儿皮肤情况, 防止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发生, 还需积极预防其低血糖、低血钙等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统计两组产妇、 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以此对产妇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方法

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9.5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均数、百分比 (%) 表示, 且分别用t、χ2检验, 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 对照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35.48%,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预后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低血钙及早产儿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属于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之一, 主要指的是妊娠前患者糖代谢正常或存在潜在糖耐量减退现象, 发生妊娠后才出现糖尿病症状。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和雌激素、 孕激以及胎盘泌乳素等激素代谢异常造成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密切关系, 孕产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导致其发生胰岛素抵抗从而造成血糖水平升高, 孕妇血糖升高的同时能够对母体、胎儿体内代谢情况造成影响, 从而可引起围生期多种并发症发生[3]。

高血糖水平状态能够一定程度损害血管壁, 造成微小血管管腔狭窄, 外周阻力随之增加, 可引起血压水平升高, 从而发展为妊娠期高血压, 严重者还可发展为子痫前期、子痫等, 对母婴预后造成极大不利影响[4]。 另外, 持续高血糖水平还可对胎儿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合成造成拮抗作用, 对胎儿肺部发育成熟造成不良影响, 从而增加了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可能性;另外, 巨大儿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加, 可导致早产、胎盘早剥等不良事件发生率[5]。 因此积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对改善围生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妊娠期糖尿病不仅对产妇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还对产妇的心理状态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导致其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下降, 影响治疗效果。 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围生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加强产妇产前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能够很大程度改善其心理状态, 提高治疗及护理的积极; 分娩过程中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并根据产妇具体病情给予胰岛素治疗, 可保证产妇分娩安全性;加强分娩后并发症及新生儿护理,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新生儿预后。 在该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48%, 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 低血钙及早产儿等发生率分别为6.45% 、6.45%、3.23%、3.23%、3.23%、3.2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0% 、16.13% 、6.45% 、6.45% 、6.45% 、19.35% ,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 能够很大程度降低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新生儿预后, 在临床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金燕.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0) :93-95.

[2]麻光惠, 刘一平.糖尿病合并妊娠致胎儿窘迫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 21 (3) :248.

[3]阿孜古丽·吐尔逊夏木西丁.马合木提.妊娠合并糖尿病早期干预与妊娠结局的临床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 (21) :9-10.

[4]叶跃美, 杜晓东, 郑聪霞.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29) :153-156, 160.

并发症预后 第6篇

关键词:开腹,腹腔镜,修补,老年,上消化道穿孔

作为临床常见急重症类型之一, 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病情进展迅速, 如控制不及时可诱发弥漫性腹膜炎, 进而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伤, 临床死亡率较高。老年上消化道穿孔传统开腹修补术式疗效确切, 但患者术后疼痛明显, 且易出现机体感染, 无法满足临床需要[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发展成熟, 在此基础上行修补治疗已在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选取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160例, 分别采用传统开腹术式和微创腹腔镜术式修补,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 探讨两种修补术式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上消化道穿孔患者160例, 年龄>60岁, 同时排除合并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术中转开腹者。入选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A组和B组, 每组80例;A组患者中男50例, 女30例, 年龄61~74岁, 平均年龄 (65.52±5.17) 岁, 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为 (5.58±1.04) h;B组患者中男52例, 女28例, 年龄61~75岁, 平均年龄 (65.47±5.13) 岁, 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为 (5.64±1.07)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胃肠减压、建立静脉通路、营养支持及感染预防等对症干预措施;A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条件下行传统开腹修补术式治疗;B组患者麻醉方法同A组, 行微创腹腔镜修补术式治疗, 即脐下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保持13mmHg, 再分别于剑突下、左锁骨中线肋缘下置入Trocar作为操作孔;确定穿孔位置后采用4号可吸收线纵行、间断及全层缝合;修补完成后以大网膜覆盖, 再以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 常规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 主要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进食时间等;其中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法, 无痛为0分, 剧痛无法忍受为10分[2]; (2)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和病死例数, 计算百分比;其中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腹腔感染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录入分析软件分别选择Epidata3.07和SPSS17.0;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 (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百分比 (%) 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B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A组和B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5.00% (4/80) , 3.75% (3/80)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发病与上消化道溃疡病情加重密切相关, 多发生于十二指肠部位[3]。传统开腹修补术式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缝合效果令人满意, 但因术中损伤大, 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于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 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极高,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康复进程;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严重, 而术中创伤亦会对免疫系统形成一定程度抑制, 而这进一步导致老年患者无法耐受开腹手术, 临床应用明显受限[4]。相较于传统开腹修补术式, 微创腹腔镜修补术式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具有以下优势[5~7]: (1) 因手术切口较小, 故腹腔基本处于关闭状态, 腹腔脏器与外界环境接触机会较少, 术后腹腔感染粘连几率明显降低, 同时亦可降低消化道所受刺激程度, 在促进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明显; (2) 切除标本无需经手术切口处取出, 有助于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几率; (3) 在直视下行腹腔彻底清洗, 可有效预防穿孔流出物积存, 对于进一步预防腹腔感染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果中, B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 (P<0.05) , 提示微创腹腔镜术式用于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治疗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 缩短胃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及缓解术后疼痛;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 (P<0.05) , 说明微创腹腔镜术式修补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而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则证实两种修补手术方式在改善临床预后方面效果相当, 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相较于传统开腹术式, 微创腹腔镜术式修补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且未增加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陈红兵, 李健, 李学远.腹腔镜下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2) :194-195.

[2]李小冬, 胡昇庠, 刘子君.老年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8) :3997-3998.

[3]张文革, 张辉, 王锋.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36例临床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 (1) :1206-1207.

[4]王志军, 王加一, 陈小莉.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12) :76-78.

[5]范学圣, 张舰, 刘兵.经胃造瘘管放置空肠营养管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13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3) :278-281.

[6]Patel T, Bickenbach K, Semrad C, et al.Laparoscopic ileostomy in severe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diagnostic laparoscopic ileostomy[J].Arch Surg, 2010, 145 (8) :745-748.

并发症预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双胎妊娠孕妇102例, 经B超检查和胎盘胎膜的病理检查分为单绒毛膜组 (57例) 和双绒毛膜组 (45例) , 其中单绒毛膜组年龄19~45岁, 平均 (22.32±0.91) 岁, 经产妇27例, 初产妇30例;双绒毛膜组年龄21~43岁, 平均 (23.17±1.13) 岁, 经产妇17例, 初产妇28例。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组孕妇均在我院进行产检和分娩, 其双胎绒毛膜性质均经我院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双胎孕妇围生期并发症发生及围生儿预后情况。孕妇围生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2];围生儿预后情况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病死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双胎妊娠产妇围生期情况比较

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双绒毛膜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2.2 两组围生儿预后情况

单绒毛膜组围生儿的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双绒毛膜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美国, 学者对孕妇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不经过人工受孕手段干预自然怀孕双胎的概率约为1/90, 三胞胎的概率约为1/8000, 而双胎的发生概率随着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出现有所上升, 目前已达到1/60~1/50[3,4]。据报道, 我国目前双胎妊娠的发生率高达2.38%, 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人受到传统“多子多福”生育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促排卵药物的盲目使用也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发生率逐年上升不容忽视的原因[5]。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联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进行了相关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双胎孕妇对双胎或多胎妊娠存在的潜在风险一无所知, 甚至有7.3%的孕妇愿意通过服用“多仔丸”等促排卵药物达到怀上双胞胎的目的[6,7,8]。有关专家指出, 双胎或多胎妊娠导致流产、早产及出生新生儿缺陷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单胎妊娠, 其中有30%左右的胎儿还会出现畸形、贫血、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双胎或多胎妊娠对胎儿和准妈妈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存在生命危险[9]。研究表明, 单卵双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双卵双胎[10], 而且实验研究表明出现这个结果是由绒毛膜的性质决定的, 绝大多数的单绒毛膜双胎妊娠是单卵双胎, 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 可显著增加死胎、胎儿生长受限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11]。一般情况下, 此类双胞胎共用一个胎盘, 本质上一个胎儿的血液通过胎盘血管吻合网输入到另一胎儿。这种相互联系的血液循环使得血液在胎儿间迅速进行交换, 但是这种情况在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中却并不多见。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超声胎膜计数在双胎妊娠孕早期对绒毛膜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相关资料表明[12], 使用超声检查的方法判断双胎妊娠绒毛膜的性质在临床上的准确率可达97%以上, 这个辅助手段有力于对双胎妊娠绒毛膜的性质进行早期诊断, 从而更好地预防双胎孕妇妊娠期并发症, 改善围生儿的预后。

有研究认为, 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临床风险之所以大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 其主要原因是:双胎之间的胎盘共享存在不均衡分配, 通常是一个胎儿占用了大部分资源, 进而会导致另一胎儿的发育受限, 严重损害肾脏、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发育, 一旦受限胎儿发生宫内死亡会增加健康胎儿的正常发育[13,14]。本研究发现, 单绒毛膜组围生儿的预后明显差于双绒毛膜组 (P<0.05) , 为了挽救胎儿一般采取提前终止妊娠的方法。本实验单绒毛膜组死亡的11例围生儿中, 由于重度窒息导致死亡的是4例, 经分析发现双胎输血综合征是导致该4例围生儿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 单两胎儿间的血液动力学平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是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可能原因[15], 而且双胎输血综合征是导致双胎妊娠围生儿死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由于双胎妊娠的子宫增长速度显著较单胎妊娠快, 加之所需营养更多, 所以并发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妊娠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高, 而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由于其独特的供血特点, 其导致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显著提高, 本研究单绒毛膜组孕妇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显著高于双绒毛膜组 (P<0.05或P<0.01) , 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围生儿的预后明显差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围生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相关报道比较吻合[16], 进一步证实了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于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研究还要通过超声对确诊为双胎妊娠的孕妇的妊娠绒毛膜进行进一步检测, 从而对双胎妊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干预, 重点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的大小、体积差异、血流动力学波形变化、羊水量、膀胱充盈等重要临床指标[17], 对双胎妊娠孕妇进行定期的检查, 积极避免重度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发生, 降低胎儿病死率。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 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判断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流、脐动脉血管阻力等信息, 可以根据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来评估动脉间吻合情况, 如多普勒超声可以很好的对胎儿进行大脑动脉筛查, 如果发现两胎儿大脑动脉峰值收缩速度之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就可以提示存在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可能。临床医生必须对可能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孕妇高度重视, 这类孕妇一旦发现胎儿发育异常, 应该积极采取人为选择性减胎术对发育不正常的胎儿进行干预, 以免对正常胎儿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 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组, 而且围生儿的预后也明显差低于双绒毛膜双胎的围生儿, 因此在孕早期及时对双胎孕妇的绒毛膜性质进行准确的定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延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双胎妊娠产妇102例, 根据绒毛膜性质将其分为单绒毛膜组 (57例) 和双绒毛膜组 (45例) , 比较两组母体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情况。结果 单绒毛膜组围生儿的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病死率 (25.44%、9.65%) 均显著高于双绒毛膜组 (7.78%、2.22)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绒毛膜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35.09%、19.30%、21.05%、24.56%) 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组 (6.67%、4.99%、4.15%、5.79%)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在双胎妊娠早期对绒毛膜性质进行诊断, 有利于临床工作人员对双胎妊娠并发症和围生儿预后进行有效及时的预防。

并发症预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7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7例;年龄56~78 (64.51±5.37) 岁。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6例;年龄54~76 (63.64±4.97) 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循证护理, 具体实行如下: (1) 循证护理小组成立。成员组成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 明确以循证护理为主题, 为老年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给予并发症预防。根据患者情况, 寻找循证支持, 对所得的相关论文, 文献等资料进行临床实用性, 可靠性评估, 提供循证护理。 (2) 预防腹腔内出血。在手术过程中, 小血管受牵拉, 术后胃部血压过高, 若高于血管承受范围, 易导致破裂出血。循证护理中术后心电常规监察, 密切监察生命体征, 确保胃管与腹腔引流管通畅, 注意引流液性质、颜色、量的变化。如果引流液里出现鲜红色性液, 且在2h内>100ml或者24h内>500ml, 同时血压降低、脉象弱快, 考虑出现机率, 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报告医生, 以采取应对措施。 (3) 预防肺部感染。各种全身麻醉手术都容易引起常见的肺部并发症, 呼吸道防御屏障在全身麻醉后, 气管插管会损伤其防御, 受损部位易引起细菌感染。咽喉及上呼吸道细菌通过正压通气进入下呼吸道, 滞留在胃管导致吸入性感染, 术后患者因切口伤痛无力咳痰将细菌排出, 易引起肺炎。循证护理中术前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相关咳嗽;术后协助患者活动身体, 尽早下床活动, 指导患者在正确的姿势下进行有效的咳嗽以达到排痰的目的[3]。 (4) 预防残胃蠕动无力。胃蠕动无力即胃无力胃瘫, 属于腹腔镜胃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其成因有多种, 如精神状况差, 吻合口梗阻等, 患者在进食后表现为呕吐。循证护理中给予舒缓精神、给予禁食或胃肠减压、使用药物增加胃动力以缓解。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缓慢, 必须在胃蠕动恢复后方可食用少量流质食物, 待肠胃适应后, 进食半流质食物, 直至康复方可进食非流质食物, 另外, 在康复期间, 禁食奶类, 豆类等易产气流质食物, 防止术后胃胀气[4]。 (5)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腹静脉受气腹压迫, 致使血液流速变慢, 下肢静脉回流不畅, 造成静脉淤血, 随时间的推移, 血栓发生率逐步增加。循证护理中术后监察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情况, 辅助患者活动下肢, 促进静脉血液循环, 尽快沟通医生给予患者血管彩超等明确诊断, 已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积极给予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与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肛门排气、排便、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下床活动与进食流质时间早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5%,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9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 具有损伤小、愈合快、术后粘连少, 切口疼痛轻、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但因为术中出血、切口清洁不净等, 仍有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5]。循证护理是根据有可靠性、有效性、有价值性的科学研究结果, 针对性寻找问题关键, 寻找实证,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最合适的护理方法, 以客观的科学依据得出方案, 以临床实践经验检验可行性, 有据可依, 有证可论, 有迹可循[6]。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循证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 由此说明患者术后给予循证护理的过程中, 依据循证得出对不同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案, 经过护理, 更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身体状况,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护理人员经过循证护理后, 加深了其对护理层面的认知, 扩大护理知识面,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和护理素养, 使护理人员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焕发护理人员的新理念、积极性, 对今后护理工作提升有了更好的平台与支持。同时也为我院树立了明确的研究实践指导思想, 以研究带动实践, 以实践反证推论, 促进护理学科学发展, 达到改善、改进、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可明显减少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 加快其生活自理能力恢复,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颖, 王玉芝, 殷淑萍.循证护理在脑出血并发症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0, 31 (11) :1521.

[2]薛应祥, 黄健.腹腔镜与开腹胆囊摘除术的效果比较[J].西部医学, 2011, 23 (3) :509-510.

[3]毛学惠, 张静静, 佘广燕.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165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0) :11-12.

[4]曾凡妮.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77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6) :61-62.

[5]王亚娥.循证护理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5) :84.

上一篇:改革路径和模式下一篇:挑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