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价及控制

2024-08-27

质量评价及控制(精选11篇)

质量评价及控制 第1篇

众所周知建筑企业经营失败的主因、导因、诱因均系质量低下, 第一材料质量评价对最终过程输出质量颇具影响, 是指投入过程的原材料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评价内容主要评价的是建筑工程质量特性满足规范、设计要求的程度。第二结构强度评价检验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实体强度实际值与规范、设计要求的程度能够相互配合。第三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发生事故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以寻求最少的损失低事故率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质量控制评价是关键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是以提高生产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安全生产, 尽可能少受损失为目的的。

2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是指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对项目进行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项工作的总和, 展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是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达标所期冀的目标

当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这样的几个主要弊端:

首先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机制匮乏合理和标准的健全程度, 各项目部工作人员职责不明确问题司空见惯, 诸如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组织机制混乱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从而造成工程质量无法保障的弊端, 因此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生产。再者建筑企业施工人员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匮乏应有的施工质量意识, 某些建筑企业唯施工进度马首是瞻, 同时计算施工成本偷工减料而忽略施工质量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无形中扩大、加重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隐患的概率或者说比例、程度。

3 解决方法

1) 开展自导向性原则进行理解并执行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宏观质量管理以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所确认的宏观质量状况为基础和前提, 质量状况有利于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以及措施提供一定的导向性, 具体通过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及权重的设定来实现。基于全面深刻的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未来, 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评价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历史及当前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进一步确定宏观质量管理的政策思路以及发展目标。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目标在解决工程质量问题方面还要依赖国民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视以及参与程度。

2) 建筑工程施工的评价方法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检查表法对发现建筑工程潜在危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该法是依照国家规定作出的, 最大的列出能够形成危险或事故的原因, 把它列成检查项目内容明细表, 每一项都检测评比。对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拥有分析元素的作用。首先它能检测出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以及其可能会发生的故障, 同时它会检测出各种类型故障对邻近部分或元素及最终对系统的影响, 然后提出避免影响的措施。

事故树逻辑分析法能够对事故展开定性以及定量的科学分析。截止目前, 作为定性分析的工具适用于评价项目之上, 对系统事故进行预警, 同时对现有的系统安全设计进行改进和修正, 主要用于系统的运行阶段, 综合性分析主要针对于多发性、严重事故开展, 寻找出改良系统安全状况的举措, 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 以及系统安全的管理水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状况的灰色系统评价均包含着诸多的己知和未知以及不确定的信息。

所谓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开展对系统安全、危害程度等的定量分析和评价。预先危险分析方法则主要适合于新系统的设计、对己有系统改造之前的方案设计。当工作人员还没有对详细资料详细掌握的时候, 该方法被用来辨别可能出现或业己存在的危险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主要指客观公正的评价具备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的作用

如果仅仅是对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简单了解, 而对事故发生的规律以及可以作为评价对象的特殊规律不慎明了, 便无法展开准确的安全评价工作。无法认识各种危险源的状况来源及其演变规律事故是由多种参数综合的结果。准确判断各种危险之间的关系并非立的状况。评价的结果可作为决策依据进行安全评价, 从而使安全评价具备客观性以及最大的预测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能够提供有效的预防举措, 可以系统地从设计、制造、运行以及维修等整个全过程中开展计划或者说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技术以及质量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 藉此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固有或潜在的危险因子, 论证设计、材料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技术措施和安全施工的合理性、可能性。

4 结论

本文于总结各类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实际应用的基础上, 以工程质量预防控制为主展开研究讨论。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国民生命财产安全, 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质量虽然正逐步提高, 但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 因此,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越来越不可或缺。着促使着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将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建筑企业是以质量开拓市场来谋求发展的, 质量毋容置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生命一样的基础。工程质量与工程的适用性、项目的成本效果紧密相连, 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施工单位以质量求生存无疑是铁的定律。建筑企业理应从根本上把握和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责任, 将主体构建成质量监管部门, 能够实时控制工程质量, 同时起到约束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质量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摘要:经济建设的发展促使建筑行业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亦呈现出诸多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住宅工程质量已经嬗变为广大群众关注之焦点: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故而国民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渐次递相增高。建筑工程施工因涉及工种繁杂多样.技术含量高和各个环节的协调等问题比较突出, 基于此本文从工程质量现状分析引出研究课题, 系统阐述了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 , 如何才能够妥善解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矛盾问题, 进而健全而完善评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 , 继而能够识别房屋建筑施工中危险源及危险程度, 对施工中重大危险源开展定量的评价并且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达到规范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和施工生产条件、降低施工安全事故风险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系本文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评价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宝栋, 刘继海.价值工程研究[p].南京:价值工程, 2012.

[2]李玥, 李阳, 李良.价值工程的意义[M].山东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3]王文博, 李新.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7) .

[4]常昕.浅谈建筑施工节能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9) .

质量评价及控制 第2篇

梅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根据广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梅州分中心~对梅江8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梅江流域水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为治理梅江水环境、改善梅江水质量、进行水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储雪丹 CHU Xue-dan 作者单位:广东省水文局梅州分局,广东,梅州,514071刊 名:广东水利水电英文刊名: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年,卷(期):“”(6)分类号:X524关键词:梅江 综合污染指数法 水环境评价 污染防治对策

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 第3篇

1 建立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组织

我院针对病案质量与医疗安全建立专门的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组织:简称为“一个体系、四级质控”。一个体系:完善院、科监管组织体系的建设,对病案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分析,拿出针对性措施进行全程监督、考核、评价、反馈、总结,持续改进并组织实施。四级质控:一级临床科室对运行病案进行质量自控;二级医政办、职能部门对运行病案进行质量监管;三级病案室对归档病案进行质量评估;四级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对病案进行质量监督。实行院级、职能部门、科室自我检查管理的监控网络,落实层层有人负责、环环有专人管理的责任追究制。确保病案质量有人管、有目标、有检查、有结果、有奖惩。保证病案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

2 建立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评估系统

3 建立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管理目标

3.1 一级临床科室对运行病案进行质量自控:

自控时间:每半个月

自控范围:临床科室100%的病案

具体办法:每个病区指定主治医师为质控医师,由质控医师轮流进行病案质量控制,由科主任、护士长协同进行监控。对不规范或缺页缺项的病案,及时通知医师完善。送交病案室的病案不能缺页,不能有丙级病案。质控医师认真填写《临床科室病案书写质量自查本》,并每半月将自查情况汇总一次,通过内网上传医政办和病案室。由医政办将病案自查结果和医院职能部门的日常业务评估成绩相结合,作为科室工作评定指标。

3.2 二级医政办、职能部门对运行病案进行质量监管:

监管时间:每月一次

监管范围:临床科室10%的运行病案

具体办法:医院职能部门组织抽调主治医生以上医务人员组成检查组对临床科室运行病案进行质量抽查。每份病案每项错误扣罚10元,没有错误的病案每份奖励50元。检查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以简报和院周会的形式反馈。监控的结果与医师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相结合。

3.3 三级病案室质控人员对归档病案质量评估:

监管时间:日常工作日

监管范围:100%归档病案

具体办法:我院病案室从病案管理阶段过渡到了病案信息管理高级阶段,负责为科、教、研、职能部门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同时负责归档病案书写质量质控工作。病案室病案质控人员严格按照河南省卫生厅颁布的《河南省病案书写基本规范实施细则(试行)》(卫办综发豫卫医〔2011〕107号)要求,准确评估每一份归档病案。认真记录每位临床医师病案书写存在的问题,填写《临床医师归档病案存在问题记录表》,及时通知督促临床医师到病案室完善病案,同时要求临床医师认真阅读《临床医师归档病案存在问题记录表》内容并签字。通过查找病案质量缺陷分析造成病案缺陷原因,最终能达到弥补病案缺陷,避免病案缺陷再次发生。

病案室质控人员对归档病案质量评估分为两个部分:病案首页填写和病案医疗记录。对病案医疗记录质量控制与评价是永恒的主题,任何阶段都是重点监控的部分。现阶段电子病案、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及未来按病种付费的一段时间,要求医师准确填写病案首页,特别是诊断与手术、操作名称的完整填写,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正确选择,要求病案室编码员对诊断与手术准确编码。因此,现阶段,病案首页填写和病案医疗记录质量控制与评价同样重要。我院对病案首页的填写加大管理力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严格按照卫生部的统一标准上报数据:我院使用的病案首页格式是由卫生部统一制定,很多项目是为了满足医院统计信息要求设定。因此,病案首页信息是医院统计最重要的基本数据,保证基础数据的质量,做到规范、准确、及时和完整,提高全院医疗工作人员的认识和责任感,规范制度、强化目标、细化流程。自2012年2月起,我院病案室正式使用全国新版病案首页,将住院病案首页内容录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保存。同时期,根据卫生部要求更换《全国最新国际疾病分类词库》,并印成册发放给临床科室,作为各临床科室国际疾病和手术操作分类工具书,病案室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的培训,使临床医师熟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对病案疾病诊断编码有了进一步的正确认识。2013年起,根据国家卫生部医管司要求,更换《北京最新手术操作分类词库》,对手术操作进行编码,配合卫生部医管司开展的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实现了病案首页数据和卫生部医院质量监测系统自动对接。

②保证病案首页信息的正确性:对病案首页质量控制是现阶段病案室工作重中之重,通过病案质检人员、编码人员、录入人员三个工作环节进行把控。首先,病案室质控人员通过查阅病案医疗记录,核对病案首页基本信息填写,存在问题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完善,完成第一层的把关。其次,病案室编码员通过重点查阅入院记录、出院记录、手术记录、检查报告单、病理报告单,核对病案首页疾病诊断、手术操作名称和主要诊断、主要手术选择,并进行正确编码;对疑难疾病与手术,通过和主管医师、科主任沟通或查阅有关医学相关专业资料等方式,确定正确编码;对编码员自己不能确定的编码,通过大家分析、讨论方式,确定正确编码,完成第二层的把关。最后,病案首页编码录入员通过病案首页录入质控系统纠正错误编码,并将正确的患者基本信息和准确编码录入病案首页管理系统,完成最后的把关工作。

③努力提高病案首页编码的正确性:病案室提高编码员编码质量分为四步。核对疾病分类编码:每月定期抽取每个编码员一定的数量病案,对照编码员在系统中编码和病案进行核对;分析编码员存在问题:把核对编码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整改,并记录形成病案室疾病分类学习内容与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学习相结合,进行内部业务培训;指导编码员进行编码:对出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对每个人进行教育,避免其他编码员再犯同样的错误;制定评价编码员正确率图表:为进一步提高编码准确率,病案室将编码员编码的病案数量和编码员编码存在问题用柱形图表示,对编码员的准确率进行追踪评价,通过这种方法,编码员的准确率平均达到99.7%。我院病案首页基本信息填写完整、准确,主要诊断选择正确率达到100%,编码准确率高达99.7%,为医院医疗基本信息能顺利上传国家卫生部医管司,通过“三甲动态评审”奠定了基础。

3.4 四级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对病案质量监督:定期对病案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收集临床科室对病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病案书写规范,及时提出对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写好、用好病案的要求。组织各种形式的病案书写质量检查,评选优秀病案,交流病案书写和病案管理经验。

4 制定多种病案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医院出台了多个管理办法,包括《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案控制和示踪制度》、《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案评比办法》、《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案归档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病案质量控制工作持续有序地开展。

5 开展病案管理持续改进工作

“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我院取得了好的成绩,病案质控工作方面展现了许多工作亮点,为了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病案书写质量,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统一了检查检验报告单电子版格式,完善了输血病程记录、介入治疗记录等电子病案模板。职能部门加大了病案书写监管力度,由主管院长带队,各职能部门联合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检查,评估是否达到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嘉奖鼓励先进,对不断发现问题随时对质量目标标准和制度进行修改,确立新的目标,促进病案质量管理良性循环,保证病案质量控制的效果。

总之,病案质量管理是我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建立质控组织、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制定管理目标、管理办法,进行全员病案质量教育、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定期评价、总结、反馈病案质量,灵活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法,监控诊疗全过程,促进医疗持续改进,为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质量评价及控制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择我院临床科室2012年—2013年期间住院患者采集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2012年1月—12月共采集微生物检验标本3 027例, 2013年1月—12月共采集微生物检验标本2 606例。其中2012年1月—12月微生物标本送检不合格680例, 2013年1月—12月微生物标本送检不合格211例, 微生物送检标本的采集由临床护士及管床医生执行。

1.2方法

1.2.1由院感科联合护理部、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等部门成立质量管理考核小组,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及医技人员进行《临床微生物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病原学培养与药敏试验情况说明及注意事项》专题培训, 培训内容要求临床医生及护士必须掌握并作为理论和操作考核重点项目。

1.2.2制定各项微生物标本的考核评价标准及标准操作 (SOP) 程序, 采取笔试方式对各临床科室的医生及护士进行专题培训理论知识答卷评分;到各科室现场随机抽取医生、护士各2名, 进行采样操作考核;现场考核护士对自行采样患者指导情况 (要求发容器同时发放采样的温馨提示卡, 并强调采样注意事项) 。根据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评选出集体奖前3名, 个人奖前5名, 颁发相应的奖励;集体后3名, 个人后5名则进行相应的处罚。

1.2.3每月动态对全院微生物送检标本情况进行统计,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在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对相关科室及采样责任人操作进行评估、反馈、再培训、再考核等干预对策, 对每个检验标本在分析前、中、后采取全面的质量控制。

2结果

2.1病原学检出阳性率2013年12月再次统计规范管理前后病原学检出阳性率, 由2012年的21.93%上升至28.09%, 见表1。

2.2病原学标本送检不合格率2012年病原学标本送检不合格率22.46%, 2013年病原学标本送检不合格率8.10%, 下降14.36%, 见表2。

3讨论

3.1查找微生物标本采样质量不合格原因近年来, 如何提高检验样本质量和减少不合格样本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 本研究首先从查找影响微生物送检标本质量的因素入手, 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我院存在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高, 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与临床经验用药治疗结果不一致, 标本采集合格率低等现象, 病原学标本送检不合格主要表现在:部分医务人员对病原学送检认识不足, 没有把握好正确采样送检时机;一些医务人员仅在病情严重或治疗无效时或在采集前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留取标本送检;大多数护理人员没有掌握正确的采样方法, 并且对患者自行采样操作缺乏正确的指导或协助,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标本不能及时送检时没有采取正确的保存方法如:应室温保存的放入了冰箱, 应及时送检的长时间滞留科室, 应采用吸附炭培养基的使用普通培养基等情况多见;在痰细菌培养采集过程中护士未嘱患者按要求排痰, 送检标本中将患者的唾液、漱口水、鼻涕及食物残渣等混入痰中;采样后随意放置, 由卫生员送至检验科, 运送过程中存在污染现象。采样不规范成为影响病原学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原因。

3.2规范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管理针对查找出的问题, 采取培训、理论考试、现场考核、评比奖励等方法, 设计制定并发放各项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的标准操作 (SOP) 流程手册, 落实考核评价标准的内容;在临床护士岗位更换频繁的情况下, 由院感科与护理部、医务科、检验科、药剂科组织的质量管理小组不间断地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对临床科室采样质量 (理论、操作) 进行考核和奖惩;对比干预措施实施前后采样质量变化, 评判采样质量控制管理效果, 对需要改进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优化、流程再造,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时, 也推动了我院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3效果评价研究表明, 当每套血培养采血20 m L时1套检出率65%, 2套检出率80%, 3套检出率96%, 目前的指南推荐采集2~3套血培养, 有助于污染的判断[3]。流程规范管理前, 医生及护士缺乏相关知识, 临床采集血培养标本约80%以上均1套采集, 使用采血针进行抽血时没有做到将注血端针头直接接血培养瓶, 不轻轻颠倒混匀, 甚至将标本进行冷藏。通过培训开展成人双份血培养的活动, 2013年全院开展成人双份血培养共235份, 成人平均双份血培养率86.3% (2012年46.16%) , 流程规范管理后血培养标本不合格率由37.86%下降至5.7%。表2调查显示流程规范管理前后病原学标本送检不合格率比较, 尿培养标本送检不合格率由28.63%下降至6.59%;痰培养标本送检不合格率由26.68%下降至11.49%, 说明对临床微生物检验样本的质量控制规范化管理显现出成效, 医生对正确的采样送检时机掌握有明显提高, 不再是盲目送检, 医护人员的采样操作技能得到加强, 采样质量大幅度提升。

4总结

通过采取干预措施并建立长效机制, 使微生物标本采集质量控制检查常态化, 特别是在样品的采集和送检环节强化标准操作 (SOP) 程序, 不仅培养了医务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还增强了医务人员标本采集质量控制意识, 提高了病原学送检率、标本的合格率及阳性检出率, 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促进了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燕, 杨磊.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阶段护理质量控制[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2) :10.

[2]申子瑜, 曾洁.检验分析前护理工作与临床检验质量保证[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2) :5-7.

法医学鉴定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 第5篇

及确定权重指数.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法医学鉴定质量进行评价与控制,并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应用模糊数学综

合评判的方法对法医学鉴定质量进行评价与控制。结果该方法对法医学鉴定质量具有有效的评价与控制。结论模糊数

综合评判可作为法医学鉴定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法医学鉴定质量;评价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d919.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7—9297(2006)02—0122—0

4the study of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quauty of medicolegal appraise. u moo—wang,su li,l1 yong—hong.depart—

ment offorensic medicine,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china 241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ective way to evaluate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of medicolegal appraise.method choose

the evaluation factor and grade,ascertain their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an d deman ds of medicolegal appraise.synthetic

evaluation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and control the quali~ of medicolegal appraise. an example is ven in order to explain how to

apply this method. result this method is efective for evalua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quali~ of medicolegal appraise. conclusion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the quality of medicolegal appraise by fuzzy mathematics could be used in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quality of medicolegal appraise.

【keywords】synthetic evaluation,quality of medicolegal appraise,evaluation and control

法医学鉴定是运用法医学理论和技术解决法律

问题的活动,即法医学鉴定人受鉴定机构指派、运用

专门知识对案件中涉及的医学和法医学问题进行分

析研究,并以鉴定书的形式完成鉴定的过程。法医学

鉴定是司法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鉴定机构众

多,鉴定人员水平不一,加之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

素的影响,因此会出现鉴定差错或缺陷,影响其质量

和声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司法制度的改革。法医学鉴定质量的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鉴定质量势在必行.进行质

量评价与控制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法医学鉴定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受多种因素影

响,进行鉴定质量评价或控制不能简单地通过肯定或

否定的形式。应从多个因素着手进行综合考虑和全面

评价。本文即通过法医学鉴定的具体实例。探讨应用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法医学鉴定质量评价与控

制的可行性,为鉴定机构、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提供

参考

因子选择与资料来源

一、因子选择

法医学鉴定自案件委托受理开始到鉴定书发出。

一般包括委托、受理、检验、分析、结论等几个主要环

节。具体地说,要求做到:(1)委托单位真实,委托事项

明确、合理;(2)案件鉴定人专业范畴及技术职称与所

受理的案件鉴定要求相符合;(3)送检材料详细,法医

学检验全面、细致、科学;(4)分析说明论据科学充分,引用法律及鉴定标准条款和/或医学原理合理、适当:

(5)鉴定结论准确,与鉴定要求相符合;(6)鉴定书条

理清晰,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无歧义;(7)鉴定完成具

有时限性,即受

理时机恰当,检案及时。按时结案。根

据以上要求,将评价因子定为委托、受理、检验、分析、结论、文字、时限等7项。

二、资料来源及一般情况

本文资料来源为我系实际鉴定案例。法医学鉴定

质量评价实例以我系随机抽取的具体鉴定案、勺蓝本

进行;质量控制资料为我系2001年、2002年i从j年受理

作者简介】吴茂旺(1968一),男,汉族,医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法医教学与鉴定工作。tel:+86—553—3932243:e—mail:

wmwxq2oo3@yaho .corn.a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2期)的鉴定案例,按上述7项指标进行统计处理,见表1。

表1 2001、2002年法医学鉴定质量指标

table 1. the index of the quality of medicolegal appraise in 2001 and 200

2· 123 ·

方法

按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

1.对一个评价系统给出一个评判指标集合x和

评判等级集合y。x={x1,x2,x3⋯.,xnl,x为评价指

标集合;y={y1,y2,y3,...,yml,y为评判等级集

合。本文评价指标为上述选定的评价因子,即x=(委

托,受理,检验,分析,结论,文字,时限); 将法医学

鉴定质量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4个级别,即y=(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建立模糊评价

表,见表2。

2.建立x,y的模糊评价矩阵r:

rij表示根据第i个指标对评价对象作出第j种评

价的可能程度(隶属度)i=l,2,...,m且必须满足σrij=

l。

3.设置指标的权重分配a:简记为a=(al,a2,...,注:ol为2001年,o2为2002年。

an),且σai_1。本文权重分配经征求资深法医、法官、律师等意见后确定,a=(o.08,0.12,0.18,0.22,0.25,0.09,o.06)见表2。

4.矩阵合成:根据模糊矩阵乘法原理,将a与r

合成,得到评判b,b=axr=(bl,b2,...,bm)。

5.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为方便比较,令σbi=l,并设归一化处理结果为模糊集合c,则c=(bl/σbi,b2/σbi,...,bndσbi)。

6.根据最大隶属度判断:取ci最大数值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最后判断结果。

结果

一、法医学鉴定质量评价举例

1.应用上述所介绍的方法,随机抽取我系实际受

理的某份鉴定案例进行评价,评价初步资料见表3。

2.建立模糊矩阵:

r=

o.

1o.

3o

o

0.

4o

o

o.8

o.6

0.4

o.

5o.5

o.6

o.4

o.1

o.1

0.4

o.3

o.1

o.3

0.4

o

o

o.

2o.2

o

o.1

o.2

· 124 ·

o.1

o-3

o

o

o-4

o

o

o.8

o.6

o.4

o.5

o.5

o.6

o.4

o.1

o.1

o.4

o-3

o.1

o-3

o.4

o

o

o.2

o.2

o

o.1

o.2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2期)

1.确定各指标评价等级范围。根据法医

学鉴定的要求,参考临床医疗质控标准,制

定以下等级标准范围,见表4。

2厶.确‘州 定评l 价 l因素尔 集合口uu 和ih 评l判/ 等可帆级不集

合v。u:{ui1={委托,受理,检验,分析,结论,=(o· 44,0.521,0.234,o· o 文字,时 } ‘i

:(1,2,...,7);v:{vj}:{优秀,良

好,合格,不合格},i=(1,2,3,4)。参见表2。

3.确立权重a。a=(o.08,0.12,0.18,0.22,0.25.0.09,0.06),参见表2。

4.建立各模糊评价矩阵r

3.矩阵合成。将模糊矩阵r与a合成,得出综合评判结果b:

b=axr=(0.08,0.12,0.18,0.22,0.25,0.09,0.06)o

因评价因素较多,采用m(·,+)算法。[1】应用此种

算法,归一化后处理后得b}=(o.144,0.521,0.234,0.101),与b相同。

4.综合评判结果。根据最大化原则,找出b}的峰

值为0.521,得出评判结论:该份法医学鉴定质量为良

好。

二、法医学鉴定质量控制举例

r= 1,r中的各元素rj为因子ui对评vj作出的隶属

度。根据各年12个月内各评价因素在其评价等级标

准范围内的频数分配建立模糊关系见表5。

5. 模糊综合评判。根据b =

a*r评判公式计算出2001年和2002年的综合评价

结果。经计算求出b01及b02:

求得b01=(0.246,0.5056,0.1464,0.102)。同理可得

b02-0.2642,0.4801,0.1514,0.1043)。按最大隶属度原则

进行评判,2001年法医学鉴定质量为“良好”,2002年

法医学鉴定质量也在“良好”的范围。但2001年的隶

表2 法医学鉴定质量模糊评价表

table 2.the list of the quality of medicolegal appraise by synthetic evaluation

编号: 案件类型: 参评人:【】法医【】法官【】律师

表3 法医学鉴定质量评价论域

table 3.the evaluation field in the quality of medicolegal appraise

属度为0.5056,2002年的隶属度为

0.4801。两者相比,2001年比200

2年高,由此判定2001年法医学鉴

定质量比2002年好。

讨论

模糊数学(fuzzy)是美国控制论

专家、数学家查德fzadeh)1965年

提出的,是用来研究和处理模糊事

物或现象的数学方法。综合评判就

是对受到多个因素制约的事物或

对象做出一个总的评价,由于从多

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难免带有模

糊性和主观性,采用模糊数学的方

法进行综合评判将使结果尽量客

观,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综

合评判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

泛。

法医学鉴定不仅要求鉴定结

论准确,对涉及鉴定全过程中诸如

委托受理、检验分析、鉴定文书的书写等各个环节均要做到客观、公

正、科学,【2]而这些环节与鉴定结

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果

没有明确的委托事项、案件鉴定要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2期)

表4 评价指标等级范围(%)

table 4 .the range of the evaluation factor(%)

表5 评价因素模糊关系

table 5.the fuzzy relation among in evaluation factors

b01=a ro1=

0.08

0.1

20.18

0.22

0.2

50.09

0.06

×

0.80

0.16

0.1

40.1

10.39

0.17

0.01

0.16

0.6

30.53

0.69

0.45

0.49

0.22

求与案件受理人专业不符、缺少认真细致的检验以及

文字表达不规范等均可影响到法医学鉴定质量.从而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引起分歧与争议。因此,对法医学

鉴定质量的评价不能只从某一点或某一项出发.而应

全面考虑,综合评价。在法医学鉴定质量的实际评价

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常常不是非对即错的关系。而是

表现为部分正确或部分错误的特点,具有模糊性,采

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来评价法医学鉴定质量

以及对法医学鉴定质量进行控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

0.0

40.16

0.17

0.08

0.1

10.2

30.46

0

0.0

50.16

0.1

20.05

0.11

0-31

· l25 ·

确定法医学鉴定质量的评价因

素及其权重指标是较为关键的问题。

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法医学鉴定主要

包括如委托、受理、检验、分析、结论

及鉴定文书的书写与发出等多个方

面的内容,因此将“委托、受理、检验、分析、结论、文字、时限”等7个方面

内容作为评判因子,这7个因子包括

程序因子也包括实质性医学技术方

面的因子,既可分开评价,也可综合一并评价,为使评判结果的全面性,故从鉴定的整体出发,本文将两个文

面的内容一并予以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专家估测法、频

数统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模糊逆

方程法等,ⅲ 因法医鉴定质评方面的参考资料较少,本文中7个因子所占的权重主要参考多名资深法医学鉴

定人员及法官、律师等人的意见后综

合确定,属专家估测法。因本文旨在对法医学鉴定质量进行评价和控制的可行方法进行探讨,在评定因子及

其权重的确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可以

对某一份案例的法医学鉴定进行评

价,判断其鉴定质量的优劣。也可对

同一案例不同鉴定机构所作的多份

鉴定进行评价。应用评价结果来判定

某份法医学鉴定的可信度,从而帮助

案件审理机构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决

定是否采信。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还可用

于鉴定机构鉴定质量的控制、各鉴定

机构鉴定质量的总体比较,这对鉴定

机构自身的管理及各个鉴定机构所隶属的主管部门的管理都有实际意义。此外,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受

多因素影响的模糊现象做出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的数学方法。通过此种方法,为法医学鉴定质量的计算

机化管理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荩垆.实用模糊数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89

【2] 梅玉兰,常林.试论法医学鉴定缺陷【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8,5(2):

69~7o

质量评价及控制 第6篇

社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特种作业人员,法律法规又对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提出了更严格的“准入”条件。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促使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我国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306-85) 是我国第一个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对特种作业的定义、范围、人员条件,及培训、考核、管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提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和考核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1年,劳动行政部门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考核与发证实施国家监察,相继颁布《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大纲》,将厂内机动车驾驶人员等六大类岗位确定为特种作业人员。《矿山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资格考核规定》,将瓦斯检查工等十六种作业人员列为矿山特种作业人员。文件中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及课时、使用教材、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考核的范围和方法进行了界定。特种作业培训考核工作在全国统一标准下,逐步展开。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职能划入国家经贸委。新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规定,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标准和基本培训教材,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制定和组织编写,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单位应当具备相应资质。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调整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的职能也随之转移到安监部门。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应实行教考分离制度。

至此,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使用的一整套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安全培训考核更加规范,教育培训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随着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的逐渐展开,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培训考核流于形式、培训时间不足、针对性不强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二、影响安全培训质量的几个要素

1.安监部门的监管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

(1)对培训考核的监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培训具有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双重属性。作为教育活动,职业培训的产品是技能人才;作为经济活动,又要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民办培训考核机构,为了尽量压缩教学成本支出,都有可能影响到正常教学。可见对培训和考核过程的有效监管,是保证培训考核大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培训考核质量的保证。

对培训考核过程的监管,还包括及时反馈有关培训效果的信息,指导培训、考核机构不断提高。

(2)对用人单位安全生产监管。必须规范企业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使用行为,落实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硬性要求。

(3)严把审核发证关,是监管的最后一道屏障。

2.培训机构资质及其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1)培训机构的资质。国家安监总局对承担特种作业培训任务的教学单位有明确的资质要求,相应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至少应达到最低要求。师资力量也是培训机构保证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培训机构大部分教师是专业理论教师,现场工作经验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培训效果。

(2)教学管理。培训机构要有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培训大纲合理选用教材,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授课。

(3)教学质量监控。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可以有效激活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特种作业考核机构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考核机构对培训质量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考核过程的严肃性、考核内容的科学性。

(1)为了保证考核的严肃性,需要制度规范,明确各环节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管。良好的考核机构应该充分体现考核的公平性、真实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2)考核内容是否科学,表现为考试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培训质量及受训者能力水平,考试合格能否实现安全作业的最终目的。

考核机构的题库建设要服务于培训目标,突出特种作业特点,正确引导培训教学发展方向。要防止出现培训机构为了提高通过率,将考核题库作为培训内容的不良现象。

4.受训对象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培训的目的是使受训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技能达到上岗要求,所以受训人员是培训活动的主体,对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受训人员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受训人员来源多样,生活背景、社会阅历、受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对培训内容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对象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5.用工企业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特种作业培训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受训人员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表现。用工企业也会对培训质量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工单位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程度;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对合格的持证人员违章比例的影响;企业的设施设备、工艺技术与培训时所学习的内容是否能满足要求,对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规程要求是否规范等。

三、安全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

1.质量评价的意义

所谓培训质量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培训活动及其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培训质量评价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培训工作及其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能够起到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的效果。

培训质量评价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一轮质量更高的培训工作的开始。

2.安全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

特种作业安全培训的目的,是提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防止人员伤亡事故,保证安全生产。受训学员是培训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训质量评价的对象主要应该是受训学员。当然也要对培训考核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评价,但评价的出发点要建立在是否有利于学员的“学和用”上。

特种作业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目标系统、管理制度系统、监控管理系统、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反馈和修正系统。其中每个系统相对独立运作,又密切联系,相互通信、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质量目标系统。质量目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集中反映在培训考核大纲中。构建质量目标,既要考虑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又要考虑受训对象的接受能力,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培训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应该根据反馈和修正系统的数据,不断对目标作出调整,使之逐步趋向最理想的状态。

在需要考取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中,除了受过专门职业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毕业学生,还有大量没有太多文化知识,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尤其在中小型建筑、矿山等企业中更是农民工占大多数。实际培训情况证明:他们很难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达到现行大纲要求的水平。因此建议,条件具备时特种作业考试也可以分级,对从事不同级别岗位的人员,提出不同的安全技术要求。

(2)管理制度系统。经过不断制定、完善,特种作业安全培训已经形成由培训考核大纲制定,培训机构资质及教学管理,考核机构及考核程序管理,审核发证程序,特种作业人员使用管理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

对特种作业人员取得操作证以后的管理相对薄弱,应该借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加强取证后的管理。

建立起根据质量评价结果对培训、考核机构评级制度,及时淘汰不能胜任工作的培训和考核机构。

(3)监控管理系统。为了保证质量目标实现,必须有高效的监控管理系统,包括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对考核机构的监管、对受训对象的监管、对用工企业的监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通过职能部门与专家的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随机抽查相结合,规范各个环节的行为。

(4)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收集整个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例如受训对象对培训的反应、对培训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评价,培训是否使受训人员的行为发生改变,生产过程中存在特种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等。争取通过对有效信息的分析,准确了解活动各环节与预期效果的差距,为其他各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也要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经验,促进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5)反馈和修正系统。将信息收集和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到相应环节,不断修正偏差,通过正确的行为消除问题的根源,最终达到预定目标。反馈修正系统是链接整个体系的链条,其运转效率是体系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由上述内容可见,影响特种作业安全培训质量的因素很多,所以对培训质量的控制和评价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使用等管理职责集中在安监部门,所以安全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在借鉴其他教育通用方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超越,形成实用性更强、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及控制 第7篇

安全评价是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 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 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在发达国家, 这项工作在20世纪中期就已大量开展。在我国, 伴随《安全生产法》的制订和发布, 从2002年末开始在全国部分省市范围内开展了安全评价工作。2004年1月, 国务院以397号令形式, 公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按照该条例的要求, 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以下统称企业) 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安全评价成为企业取证的必备条件, 安全评价工作也就从局部区域走向了全国, 众多的安全评价机构应运而生。

为了使安全评价这一新兴行业能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2004年10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公布了《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安全评价实行资质许可制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 (以下简称重庆煤科院) 成为最早取得安全评价资质证的单位之一, 并在2005年成为首批国家安全评价甲级中介机构。几年来, 重庆煤科院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和改进安全评价过程控制, 努力搞好安全评价机构管理, 使安全评价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1 强化过程控制管理

安全评价报告是每个评价机构的最终产品, 其质量高低直接反映评价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内部管理水平, 其评价结果是委托人进行决策的依据, 也是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重庆煤科院建立了严格的内部安全评价质量保障机制, 从评价准备阶段开始到评价现场材料证据的收集、检测数据的获取、报告的编制和内部评审等等, 严格自我检查、严格规范评价人员行为, 坚持“谁评价、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从审查程序上、制度上严把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关。

在安全评价管理工作中, 根据年度安全评价机构考核提出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重点加强了安全评价的过程控制, 完善过程控制文件。2007年, 安全评价的过程体系文件由原来的27个增加到现在的80个, 新增的有安全评价技术专家管理制度、培训计划、安全评价回访制度、风险控制程序、合同评审程序、合同评审记录, 以及各种不同类别的作业控制文件等。另外, 为了搞好现场评价工作质量, 还建立了服务意见卡, 由被评单位负责人对评价人员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按照安全评价的要求, 对评价的每一个项目都切实做好风险分析、签订评价合同、合同评审、制订实施计划、组成项目评价组、进行安全评价、报告内部审查, 项目资料存档。

每年的年末到次年的年初, 对少数受控时效过期的过程控制文件进行更新, 使每一个控制文件都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2 搞好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是安全评价机构搞好安全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煤科院从3个方面进行了加强和改善。

第一个方面, 采用专门的文件柜及档案柜, 将安全评价纸质报告、原始资料进行存档;

第二个方面, 采用专门的移动硬盘对安全评价报告的电子文档进行统一的管理, 并每隔一段时间刻成光盘保存;

第三个方面, 建立安全评价数据库, 对安全评价的过程进行计算机管理, 这是重庆煤科院的一个重要特色, 如图1所示。

安全评价数据库由30多个字段组成, 主要有年份、项目名称、所属区县、项目联系人、评价领域、项目规模, 以及评价类型、现场评价时间、现场参评人员、报告撰写人、合同金额、报告编号、报告提交时间、备注等。

通过该数据库, 可随时了解和掌握安全评价报告的完成情况, 了解已完成的安全评价报告的基本信息。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 统计各种基本数据, 如通过评价领域, 可统计近几年来在煤矿、非煤矿山、危化等开展安全评价及完成的安全评价报告情况;通过评价类型, 可统计安全预评价、现状评价及验收评价情况;通过报告撰写人, 可统计每个评价人员当年或近几年完成的安全评价报告情况等。

3 重视安全评价人才队伍建设

重庆煤科院是一个具备安全评价综合资质的甲级安全评价机构, 在安全评价开始的前期主要以煤矿及非煤矿山的安全评价为主, 近几年通过不断地吸收及引进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 安全评价人员专业已从以采矿、通风、安全专业为主发展到还包括地质、机电、化工、爆炸力学、电器工程、矿建工程、工程力学、水电工程, 以及工业自动化等专业, 已发展成为专业基本齐全的评价队伍, 从事安全评价的人员也由以前的1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近40名, 基本上可适应不同行业对安全评价的需要。

4 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的学习

安全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将直接影响安全评价工作的质量。在评价过程中经常性地根据不同时期评价工作的重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安全评价专业知识培训, 分别请有关专业领域内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安全评价经验的老专家或资深专家进行讲课, 对不同行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选择安全评价方法。

2007年度重庆煤科院安排评价人员参加了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的安全评价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和培训, 考试通过率达到100%, 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在开展2007—2008年度重庆煤矿安全评价之前, 组织全体安全评价人员, 贯彻学习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做好2007—2008年煤矿安全评价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工作的通知》, 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同志传授煤矿安全专业知识和安全检查的经验。

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6年组织安全评价人员学习了新版的《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 收集了国家最新发布的一些与安全评价相关标准及规范, 并在安全评价中应用。

5 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 在煤矿开展的安全评价中, 不论是预评价、验收评价、还是现状评价, 主要的评价方法仍然是安全检查表法, 对其他评价方法的利用有一些, 但在对其报告的审查中感觉有些不足, 如:预先性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中, 对危险程度的分级不统一;利用事故树分析煤矿瓦斯灾害事故时, 对树的结构不统一, 初始事件 (因子) 数量及取值不统一;在用危险度法评价矿井的危险度时, 当中的取值与矿井是否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无关。总之, 这都是由于目前对这些方法用于煤矿的适用性缺乏深入研究, 没有可靠的统计分析参数,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或协会牵头, 以科研院所和有技术能力的中介机构为依托, 研究符合煤矿实情的安全评价方法, 统一评价标准, 提高安全评价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造林苗木质量综合评价与控制探讨 第8篇

1 创优造林效果必须适地选苗

适地选苗首先要求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分类进行调查,明确其适宜的树种、种源和生态类型,然后选择年龄、大小、生理状况、类型等条件都最适宜该立地条件的苗木进行造林。不同的育苗方式对同一种苗木的形态和生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苗木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苗木的特长,必须采用适地适苗,以使苗木更好地适应造林地立地条件。同时,苗圃可以根据造林设计时对苗木类型、年龄、大小和生理特性提出的要求,进行定向培育苗木,从而为造林提供有针对性的合格苗木,以为达到较好的造林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1,2,3,4]。

苗木质量决定其对造林地的适应程度。因此,要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对苗木质量进行评价,首先要选择适宜的苗木类型,其次要有侧重地选择苗木形态指标,最后确定苗木生理指标[1,2,3,4]。

2 多指标综合评价苗木质量

在苗木生长条件正常的情况下,种子质量、形态指标、苗木类型和年龄、苗木生理状况、苗木活力表现等指标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如果苗木处于干旱、寒冷、营养缺乏等非正常条件下,检测结果无法全面体现苗木质量,只是苗木在某一方面的反映。因此,必须采用多指标、多方面对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2,3,4]。

3 苗木质量的动态性及质量评价的阶段性

3.1 起苗前

起苗前,为了使造林苗木达到规定标准,应建立株高、地径、根系、矿质元素含量标准曲线,据此进行科学育苗,在苗木各项指标达标后便可起苗。应掌握所育苗木的RGP年变化规律,选择RGP达到最高时起苗,以保证苗木具有较高的活力和较强的抗逆性。

3.2 出圃前

出圃前,苗木分级的依据是苗高、地径和根系生长情况。如果分级后立即出圃,则只需对苗木活力进行保护即可,不必测定生理指标。如果出圃前需要贮藏,为了防止苗木霉烂、贮存物质消耗过多或失水死亡等,出圃前应测定苗木活力,同时掌握其种源情况[1,2,3,4]。

3.3 造林前

出圃后至造林前,要抽查苗木水势或导电能力,保持苗木的完整性,防止苗木水分丧失、霉烂、受损[1,2,3,4]。

4 建立苗木质量调控体系

现行的苗木质量调控体系的一大缺陷就是其评估对象只针对已生产出的成苗。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在育苗阶段对苗木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调节苗圃环境及育苗技术来调控苗木生理和形态[1,2,3,4]。

苗木质量管理必须从苗木质量评价转变为苗木质量调控。美国林学家提出目标苗木的概念,即将苗木的形态、生理特性以数量化的形式与保证造林成功联系起来,使苗圃能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生产出合格的苗木,以促进造林成活[1,2,3]。

建立苗木质量调控体系,首先要研究各种育苗技术对苗木形态、木生理、活力、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作用,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进行苗木质量分阶段目标管理(即苗木在各阶段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指标),实施最佳管理措施,使所产苗木符合规格[5,6,7,8,9,10,11]。

摘要:苗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仅凭个别指标难以全面反映苗木质量,加之苗木栽植后的成活与生长状况受环境影响很大,从而更增加了苗木质量评价与控制难度。该文就苗木质量综合评价与控制问题进行了阐述,以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造林苗木,质量,评价,控制

参考文献

[1]吴丽春,姜瑞凤.苗木质量综合评价与控制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7(1):52.

[2]乌丽雅斯.红栌欧美杨温室苗木生长与抗逆性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3]乌丽雅斯,刘勇.造林树种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4):89-90.

[4]马常耕.世界苗木质量研究的进展和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1995,8(2):8-16.

[5]夏海涛,陈秋夏,卢翔,等.不同光照处理对山桐子容器苗生长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8):84-89.

[6]孔祥峰,焦红波,韩克敏.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造林成效[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3):77-78.

[7]姜彩霞.苗木质量评定原则[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4):71.

[8]吴慧芳,李能根.绿化苗木质量检验原理与方法[J].中国花卉园艺,2012(14):43-44.

[9]李国雷,刘勇,祝燕,等.国外容器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12,48(8):135-142.

[10]孙锋.林业生产中提高苗木质量的几点思考[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8):176.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评价方法探究 第9篇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旨在为政府、群众提供环境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务必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现状并合理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为环境规划管理和污染源控制提供依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与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主要指的是控制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要素, 尽可能地消除各个阶段的容易引起结果误差、错误的因素, 从而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2 标准样品测定结果的评价

2.1 测定值与标准样品标准值比较

依据统计学原理, 将测定值与标准样品标准值进行数理统计的比较是最常规的方式。一般我们用单次测定值或者多次平行测定值后取的平均值与标准样品标准值加以比较。然后通过t检验法来判定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 进而判定测定是否为有效测定。这种判定法的判定限值与测定次数和显著性水平直接相关, 因此, 其实质反映的是不同质量控制水平下的评价。

2.2 测定值与标准样品定值结果比较

标准值一般被视为目前最佳估计值, 标准值与真值的差不应该超过测定不确定度。目前标准样品一般是采用多家实验室协作试验的方式定值, 总不确定度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包含因子k;在实践试行过程中, 用户可以根据测定结果准确度要求、实际技术水平以及质量管理的目的等加以调整标准样品的不确定度。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对比标准样品定值与测定值, 考察二者之间的偏差, 并且按照行业标准要求存在一个允许值范围, 当这个偏差结果处于允许值范围内就被视为合格, 这也是目前为止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环境监测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 无需复杂的数理统计计算,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标准样品不确定度有深刻的理解, 并且要结合分析技术条件、目的、准确度要求加以具体分析, 在执行中容易养成过分依赖定值、将定值结果作为质量控制目标的习惯。

3 比对监测结果的评价

比对监测与标准样品测定相比, 缺少了样品的真值, 结果的评价职能依赖合理的评价方法。比对监测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3.1两者对比, 即采用两者中的一方的结果作为标准, 一般采用的是较高级监测站、成熟监测方法下的、技术精湛者的结果作为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进而比较另一方结果的相对偏差。这种方法实践时要注意关注浓度水平、置信水平和平行测定次数, 也要关注平行测定的精密度情况, 仅仅关注相对偏差的大小是不合理的。目前偏差限额多来自于长期工作实践的总结或者是一些经典理论推导。此外, 有时候两者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优越性, 无法选取其中一方作为标准时, 也会考察两者的平均值, 考察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如确实存在差异, 则两者都重新分析查找原因。

3.2多个实验室同时测定同一样品, 或者取不同批次样品测定样品的均匀性或者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 这些都会遇到处理多个平均值的问题。在检验样品均匀性时我们一般采用方差分析法、t检验法、不均匀性标差法、平均值一致检验法和极差检验法。当涉及的实验室数量较多, 且用于质控考核的时候, 我们一般采用稳健Z比分数法。

4 校准曲线的质量控制

校准曲线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环境监测工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 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实现:

4.1 曲线点及其测定次数的影响

为了提高校准曲线的精确度, 我们要尽可能地增加测定次数, 自变量的选取要尽可能地宽泛、分散, 如果各点的测定次数是有限的, 我们可以重复测定最低点和最高点, 采用平均值作图。

4.2 回归方程的检验

得出回归方程后, 我们要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相关系数直接反应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是回归效果的直接反应。若相关系数大于给定显著水平下的起码值, 即表示两变量之间是显著相关的, 回归直线才有意义。通常我们还会采用残余方差对回归方差做F检验。

4.3 回归方程拟合的检验

回归方程显著无法排除其他影响因变量的因素, 也无法说明我们得出的回归方式拟合良好。因此, 回归方程拟合检验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 拟合检验进行的比较少, 为了清除考察出我们的回归方程式是否拟合良好, 我们就要不断重复试验, 通过多种方法比如误差差方、对失拟差方、F检验等, 来确定拟合优度。

4.4 可疑值检验

可疑值检验目的在于剔除可疑值, 尽可能地消除偶然性误差。t化残差法和标准化残差法是目前主要的可疑值检验的方法, 但是标准化残差不服从通常的t分布, 不便由t界值表作出统计检验, 而需另外制定标准化残差临界值表。因而, t检验弥补了标准化残差的不足。

4.5 两条回归直线的比较

当多次分析或者不同人员分析同一标准系列得到不同回归直线时, 如果两条回归直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可以合并为一条, 增加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1) 用F检验法检验不同回归直线的方差, 如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就计算合并方差S; (2) 用t检验法检验不同回归直接的斜率, 如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就加权平均计算新的斜率; (3) 用t检验法检验不同回归直接的截距, 如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就加权平均计算新的截距;最后, 根据上述检验方法得出的方差、斜率和截距得出共同的回归直线和回归方程。

5 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手段有很多, 通过选取恰当的统计方法, 依托于标准样品测定和比对监测可以实施合理的评价。多种控制措施和检验方法有利于保证校准曲线的准确性。

摘要:针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数据的常用评价方法展开比较, 以期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加真实可靠全面的数据。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结果评价方法 第10篇

1 在重复性条件下测量结果的检查方法

1.1 两个初始测试结果

两个测试结果应在重复性限的条件下取得, 测试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与重复性限r比较;在正态分布的条件:

1.1.1 测试费用较低的情形

如果两个初始测试结果的绝对值不大于重复性限r, 测试结果可以接受, 最终测量结果等于两个结果的平均值。如果两个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大于r;则需要再做两个数据。若4个数据的极差不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4) , 取这4个数据的平均值报告结果;如果4个数据的极差大于临界CrR0.95 (4) , 取这4个数据的中位数报告结果。临界极差CrR0.95 (4) =f (n) σr, 其中f (n) 为临界极差系数, 其数据可查临界系数表。

1.1.2 测试费用高的情形

当测量费用较高, 应再取一个测试结果。若3个结果的极差不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3) , 取这3个数据的平均值报告结果。若3个数据的极差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3) , 并且不可能再取得第4个测量结果, 就取这3个数据的中位数报告结果。

当有可能再取得第4个测量结果时, 实验室应取第4个测量。若4个数据的极差不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4) , 取这4个数据的平均值报告结果。如果4个数据的极差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4) , 取这4个数据的中位数报告结果。

1.2 两个以上初始测试结果

当初始结果数大于2的情形, 在重复性条件下n>2时, 确定最终测量结果的方法与n=2的方法类似, 在这里就不做详细讨论。

2 在再现性条件下所得结果可接受的检查方法

再现性条件是测量方法、测量设备、操作者以及环境设施等因素中有一项或几项不同的测量条件。

2.1 两个实验室测量结果一致性统计检验

2.1.1 每个实验室取得一个测量结果的检验

当两个实验室各取一个测量结果, 用再现性限R检验两个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如果差的绝对值不大于R, 两个结果即为一致,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如果两个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大于R, 必须查明原因是否由于测量方法的精密度低和试样的差异所致。

2.1.2 每个实验室取得一个以上测量结果的检验

假设各实验室已取得了符合重复性要求的最终结果, 只要考虑二个最终结果的可接受即可。

两个结果均为平均值, 测量次数分别为n1, n2, 两个结果之再现性临界差CrD0.95的表达式如下:

如果两个结果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再现性临界差CrD0.95, 则认为两个实验室的最终测量结果是一致的, 均可以接受, 取两个结果的总平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如果两个结果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再现性临界差CrD0.95, 则认为两个实验室的最终测量结果不一致, 需查明原因。

上述方法在检测实验室日常的检测工作中会经常用到, 只有掌握了上述方法,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否则则容易出错。而对于质量控制及结果评价, 如果只掌握上述方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涉及到下文要介绍F检验和t检验。

3 F检验法 (两组测量结果是否为等精密度的检验)

方差或标准偏差是反映测量精密度的重要标志, 检验它的变化具有实际意义。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也称为F检验。它是英国统计学家R.A.Fisher首先提出的一种统计方法。

F检验的统计量是:

4 t检验法 (两组测量结果平均值差异显著性的检验)

4.1 t分布的概率

1908年, 戈塞特在使用斯徒登 (Student) 的笔名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平均值的理论分布, 引入了称为“斯徒登t”的概念;统计量t值按下式计算:

根据t分布临界值计算的置信区间范围为:。

4.2 t检验的应用

任何显著性差异都是由平均值的差异引起的, 用t检验可以确定两个平均值之间是否由显著性差异;在进行t检验之前先要进行F检验, 确定方差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才能进行t检验。当统计量t值不大于从t分布表中查得临界值就可以判定两个平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反之则判定有显著性差异。

4.2.1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用于方法确认、质量控制等)

在实验室方法确认和内外质量控制中, 需要用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较, 此时将标准值μ代入中计算统计量t值, 再与临界值tα, n-1比较。

例1:实验室制定了一个快速测定铁矿石中含硫量的新方法, 用铁矿中含硫量为0.123%标准样品来确认该方法。4次测定结果分别为0.112%, 0.118%, 0.115%, 0.119%, 试问测定结果是否在置信范围之内, 新方法是否可以通过确认?

题解: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按下式计算:

因为测定值0.116%低于0.123%, 要判定这是否在随机影响的限度以内, 要利用单尾t值表, 如果使用5%显著性水平作为判别标准, 自由度为3, 查t分布单侧临界值表得t0.05, 3=2.35, 现在t=4.375>t0.05, 3=2.35, 这说明不完全是随机影响所致, 一定还有系统影响存在, 方法不能通过确认。

4.2.2 两组测量平均值的比较 (用于质量监控, 如人员或方法的比对或留样再检测的二次结果可接受的判定)

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 通常要进行方法比对、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留样复检和实验室间比对等活动, 所得的平均值一般是不相等的。在此情况下, 尽管待比较的两个平均值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视为标准值或真值。但仍然可以用t检验确定两个平均值是否由显著性差异。

在用F检验确定两组方差S12和S22没有显著性差异后, 按下式计算统计量并进行t检验:

式中:, 2, n1, n2分别为两组测量的平均值和观测值的个数, sp为两组测量的合并实验标准偏差, 按下式计算:

其自由度为f=n1+n2-2

例2:某个实验室为实施质量监控计划, 对于葡萄酒中乙醇含量的测试项目 (属于测试费用较低的情形) , 在相同条件下 (即方法、设备、环境等试验条件相同) 进行人员比对。分析人员甲开始进行了三次测试, 其结果分别是12.16%、12.62%、13.05%, 而分析人员乙开始进行了二次测试, 其结果分别是13.16%、12.10%, 已知标准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给出的重复性标准差是σr=0.26%, 再线性标准差是σR=0.38%, 根据上述所介绍的测量结果可接受性及统计检验方法, 试问人员比对测试应该如何进行下去?最后的比对结果二人各为多少?二人的测试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分析人员甲三个结果的极差:|xmax-xmin|=|13.05%-12.16%|=0.89%>临界极差f (n) σr=3.3×0.26%=0.858%, 所以分析人员甲再测试三个结果, 分别为:12.66%、13.04%、12.13%。这6个测试结果的极差是|xmax-xmin|=13.05%-12.13%=0.92%, 而临界极差CrR0.95 (2n) =f (2n) σr=f (6) σr=4.0×0.26%=1.04%, 因为极差0.92%<临界极差1.04%, 所以, 所以2n个结果的算是平均值为最终报告结果, 即:

分析人员乙二个结果的极差:|xmax-xmin|=|13.16%-12.10%|=1.06%>临界极差f (n) σr=2.8×0.26%=0.728%, 所以分析人员乙再测试二个结果, 分别为:11.90%、12.96%, 这4个结果的极差是|xmax-xmin|=|13.16%-11.90%|=1.26%, 这时, 临界极差是:CrR0.95 (2n) =f (2n) σr=f (4) σr=3.6×0.26%=0.936%, 可见, 极差1.26%大于临界极差0.936%, 所以, 只能以所以2n个结果的中位值为最终报告结果, 因为这2n个结果的有序排列是:x1=11.90%, x2=12.10%, x3=12.96%, x4=13.16%, 所以中位值是:

这就是分析人员乙的最终测试结果, 其标差为S=0.6228%。

在人员比对中, 要判断二人的结果是否可以接受, 或存在显著差异, 可采用t检验法进行判定, 但在t检验前必须运用F检验法判定两人的测试是否是等精密度测量。

两组测量的合并标准偏差sp按下式计算:

按下式计算统计量并进行t检验:

在选择显著性水平为5%, 查t分布双侧临界值表得t0.05, 8=2.26>t=0.25, 这表明两个人员的最终测试结果是一致的, 均可以接受, 取两个结果的总体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5 结束语

上述的判定方法, 不仅可用于质量监控的人员比对中, 也运用于方法比对、设备比对、两个实验室间的比对及留样再检测的二次结果的比对等质量监控活动中。

必须指出, 从理论上说不同人员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采用相同方法、相同设备所进行的检测工作是不等精密度测量。但是如果不同人员接受相同的技能培训, 二人掌握的检测技能相近, 如果所得结果的两组方差S12和S22没有显著性差异, 那么客观上两人的测量也是等精密度测量。因此, 必须用F检验来进行验证;对于同一人员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对两种方法或两台设备进行比对, 如果用F检验证实, 两组结果的方差S12和S22没有显著性差异, 那么相同原理, 两组测量也是等精密度测量;对于留样再检测, 如果样品是稳定的, 其性能不随时间而变化, 那么相同人员或已经属于等精密度测量的不同人员所得到的留样再检测的两组结果, 如果能够用F检验证实, 两组结果的方差S12和S22没有显著性差异, 则两组测量结果也是等精密度测量。

可见, 在检测或方法确认中必须掌握统计假设检验技术, 对质量监控 (各种比对试验的可接受性) 及实验检测结果的评价作出科学、准确、严密的判定。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检测实验室对检测结果的检查方法及质量控制结果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质量控制,结果评价,F检验,t检验

参考文献

[1]郑亚玲.浅谈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0 (04) .

[2]翟建才, 翟羽, 蒋洪, 马显光.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和实验室质量控制[J].现代科学仪器, 2007 (02) .

[3]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S].

[4]谭和平, 陈能武, 张云嫦.化学实验室认证认可与质量控制[J].中国测试, 2010 (5) .

质量评价及控制 第11篇

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是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工程质量成了竞争取胜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形象的窗口[1];因此,施工单位应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是生存的根本[2]。

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用于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评价,可将定性的评审过程转化为定量的结果,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并且将输入指标转化为一个单数值,简化了决策过程[3]。此模型对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评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2 层次模糊评价基本原理

2.1 建立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指标体系

项目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共设三个层面,11个二级指标。

2.2 层次模糊评价模型

2.2.1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1)目标层为准则层。以上一级某元素作为比较准则,对本级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构造采用9标度法[4]。

(2)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5],得到。将归一化: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判断矩阵一致性是否满足要求,否则重新进行判断,构造新的判断矩阵。

2.2.2 模糊评价法评定模糊指标

3 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评价

以某输变电工程为例,采用专家评判法,分别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B采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其计算过程可以通过MATLAB实现。

若预先给定的评价集对应的分数集为W=(100,80,60,50,30),则评价结果可表示为77.3884分。

4 建议

施工单位应进一步加强施工前准备的质量控制,建立自己的质量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5];完善和稳固施工中质量控制,在注重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的同时,着力提高中间产品,分部分项工程,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的质量控制。加大竣工质量检查和工程质量评定,提高竣工质量控制[6]。

参考文献

[1]罗兰.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与企业改进方法[J].企业技术开发,2011(08):55.

[2]骆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屠梅曾,刘欣.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覃丽贞.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5]苏小东.管理学院模糊评估法在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1,2(280):15-17.

上一篇: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下一篇:工程抗震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