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炎性范文

2024-05-04

早期炎性范文(精选10篇)

早期炎性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53例, 男31例, 女22例, 年龄16~81岁, 平均49.5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前一次有手术史19例, 二次及二次以上手术史占34例。其中胃小肠手术18例, 结肠 (含阑尾炎) 15例, 肝胆胰脾手术11例, 其他 (包括妇科、腹膜后肿瘤等) 9例。

1.2 临床表现

53例中, 16例血红蛋白低于100 g/L, 23例白蛋白低于60 g/L, 营养不良32例, 脱水电解质紊乱17例, 酸碱失衡9例。发生于1周内17例, 1~2周21例, 2~3周12例, 大于3周3例。其中出现恶心、呕吐者38例 (71%) , 出现腹胀者50例 (94%) , 出现腹痛者35例 (66%) , 出现肛门停止排气者51例 (96%) 。

1.3 治疗方法

本组5例因诊断为粘连性梗阻采取了剖腹探查手术。其他48例均采取保守治疗:持续胃肠减压, 中心静脉营养加强营养支持,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应用白蛋白、血浆增加胶体渗透压, 同时应用小量利尿剂及激素减轻肠壁水肿, 应用抗生素以及胃肠动力药物。24例较重患者应用生长抑素, 应用缓解汤灌肠并少量+胃管注入, 腹部热敷。

2 结果

48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治愈时间7~27 d, 平均13.4 d。住院期间,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5例手术患者术中发现4例肠壁水肿, 相互粘连, 分离困难, 未发现绞窄成角, 仅1例出现成角, 2例再次出现术后性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愈, 1例出现肠瘘经保守引流76 d瘘管愈合。本组无死亡病例出现。

3 讨论

3.1 诊断

术后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发生在术后1~3周, 术中长时间的肠管暴露, 广泛的粘连分离或肠排列等手术操作, 腹膜炎、腹腔积血、积液或坏死组织和异物的刺激, 可引起肠壁的炎症反应, 包括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肠管粘连和不通畅, 造成梗阻[1]。术后炎性肠梗阻多见于手术创伤大, 渗血多, 体质差, 年龄大, 手术时间长的患者, 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术后肠蠕动一度恢复, 肛门可有少量排气排便, 少量进食后即出现梗阻症状。肠管广泛水肿, 相互粘连, 肠腔变窄, 舒缩性差, 肠蠕动弱是炎性梗阻的主要原因, 所以患者表现为腹痛往往较轻, 腹胀比较明显, 可有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查体望诊看不见肠型及蠕动波, 触诊腹部质地坚韧, 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触及不到明显包块, 叩诊多为实音, 听诊肠鸣音减少、减弱或消失, 无气过水声及高调金属音, 体温可高于38℃, 白细胞一般小于15×109/L。腹部CT对炎性肠梗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可提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积气, 肠管扩张和腹腔渗出等现象, 同时排除其他腹部病变[2]。在本组中有5例采取手术治疗, 其中4例在诊断上误为粘连性肠梗阻, 而采取手术治疗。探查结果并无明显锐角及扭转, 内疝及吻合口狭窄等出现, 使患者再次遭受手术创伤。

3.2 治疗

由于过去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以急性肠梗阻行二次手术。术中往往发现腹腔内广泛粘连, 难以分离, 强行分离易造成多处小肠破裂。行修补及小肠短路手术后, 术后因肠管水肿愈合差, 出现肠瘘几率非常之高, 即使不出现肠瘘, 术后往往再次出现炎性肠梗阻, 自1998年黎介寿院士《认识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性》发表后, 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保守治疗的方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减少了因手术创伤所引起的并发症, 主要方法有: (1) 禁食水, 胃肠减压, 胃液肠液大量分泌, 积聚肠腔后加重肠管水肿, 有效胃肠减压, 能减轻腹胀, 利于肠管水肿消散。 (2) 胃肠外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利于肠管水肿消散, 减少消化液分泌, 利于肠蠕动的恢复。 (3) 善德定应用, 有效减少消化液分泌。 (4) 地塞米松的应用可减轻炎性水肿, 促进炎症吸收。 (5) 适当应用小量利尿剂及白蛋白, 减轻肠管水肿。 (6) 大承气汤灌肠, 受到良好效果。由于炎性的梗阻病程稍长, 国内报道12~19.2 d[1], Pickleman等[3]报告78例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 梗阻缓解时间为1~17 d, 平均6.3 d, 并认为保守治疗2周, 如无缓解, 则行手术探查。本组中48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治愈时间7~27 d, 平均13.4 d, 3例治疗时间大于3周, 所以, 在术后炎性肠梗阻治疗中, 只要无绞窄、腹膜炎症, 宜从严掌握手术适应证[4], 只要病情稳定, 应耐心观察治疗。尹路[5]曾报道1例经保守治疗58 d方缓解, 本组中5例手术病例其中4例为诊断有误, 等待时间不足, 过早手术。

3.3 预防

术后炎性肠梗阻是由于手术创伤、炎症、腹腔异物、渗血渗液以及应激多种因素所致, 做好围术期预防,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能有效降低炎性梗阻发生率。 (1) 术前纠正低蛋白、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紊乱, 增强患者抵抗能力。 (2) 入腹前彻底洗手, 减少异物及滑石粉入腹, 手术结束时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3) 手术中操作轻柔, 注意保护肠管, 避免顿性剥离, 应锐性剥离, 尽量消灭肠管粗糙面使之浆膜化[6], 避免肠管长时间暴露于腹腔外。 (4) 对于手术创伤大, 体质弱, 术后禁食时间长的患者, 注意尽早加强静脉营养支持。 (5)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适量离床活动。 (6) 应用防止肠粘连剂, 如透明质钠, 医用可降解防术后粘连壳聚糖等。

摘要: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 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术后炎性肠梗阻53例临床资料。结果:48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 5例行手术治疗, 1例出现肠瘘。结论:采用非手术的综合治疗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 并发症少, 安全。手术治疗较易出现并发症, 效果欠理想。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诊治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7) :387.

[2]朱维铭, 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4) :219.

[3]Pickleman J, Lee R M.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nn Surg, 1989, 212 (1) :216.

[4]Ellis H.Special forms of intestinal obstyuction.In Schwarts S, Ell H, eds, Mai-ngot’s.Adbominal.Operations.Norwalk[M].Connecticut:Appleton-Century-Crofts, 1985:1183.

[5]尹路, 黎介寿, 李宁.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处理[J].金陵医院学报, 1997, 10 (2) :5.

腹部手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 第2篇

【关键词】 腹部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86-0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因为手术破坏了肠道的正常运行,直接干扰肠道生理环境,导致肠内出现炎症、渗出、水肿、粘连等,若处理不当,会引起肠瘘、腹膜炎、再梗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故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办法进行治疗,对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较高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108例,其中29例为外院术后转本院,其余均为本院术后发生。其中男69例,女39例,年龄32至62岁,平均年龄43.23岁。发病前行1次腹部手术者67岁,2次腹部手术者31例,3次或3次以上者10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炎性肠梗阻诊断[1]。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手术24例,小肠破裂修补术7例,胃大部切除术26例,肠切除术9例,肠道肿瘤切除术7例,胃癌根治术19例,胃十二指肠吻合术11例,盆腔手术4例,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

1.2 症状体征 108例患者术后已恢复肠蠕动,并有排便,但在进食1-3d后,又出现排气或排便障碍,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其中89例出现腹胀、腹痛,23例有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41例,肠鸣音亢进17例,33例出现营养不良,以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为表现。X线腹部平面片提示典型机械性肠梗阻。

1.3 治疗方法 均保守治疗,给予禁食、禁水、持续胃肠道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使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再给予5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4次每日,1周后逐渐减少药量。若治疗期间,患者发热,有明显腹膜炎时,给予广谱抗菌素治疗,若无则可不用抗生素。对短期内无法恢复进食者,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时间为12-15d,并给胃动力药,可用胃管或肛管内注入中药通理攻下。保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不见好转或临床症状加重,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1.4 疗效标准[2] 痊愈:腹痛、腹胀完全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柔软,肠鸣音恢复正常。有效:排气排便恢复正常,但腹痛、腹胀未完全消失。无效:所有体征均无改变甚至恶化,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例数加有效例数除以总参与研究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中,痊愈73例,占67.56%,有效25例,占23.15%,无效10例,占9.26%,总有效率为90.74%。肠梗阻缓解时间为3-18d,平均11d。98例患者症状稳定后出院,随访3个月至12个月,无再发生梗阻。10例无效患者,经保守治疗5-7d后转手术,8例治愈,2例发生肠瘘,于手术后7d死亡。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为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梗阻的20%[3],多发生在手术后4周以內,认为与手术治疗原发病不及时,腹腔感染严重,内创面大,炎性渗出严重有关,除此之外,还与各种机械性因素有关。临床患者多见肠蠕动曾恢复,部分病人已恢复饮食。以腹胀未主要症状,且一般为对称性腹胀,但程度不严重,未见肠型或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未闻及气过水声,叩诊多为实音。腹痛相对较轻,无明显腹膜炎体征,很少发生绞窄[4],部分有少量肛门排便、排气。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见肠腔不扩张,肠壁水肿增厚;腹部X线可见多个液气平,有肠腔内积液的征象;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等。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表明肠的粘连和炎症处于较严重时期,因此难以确定梗阻部位,即使进行手术,也容易造成肠管损伤,术后再出血,甚至发生肠瘘、短肠等并发症,甚至发生再次梗阻,反而加重病情[5]。

综上所述,对于本病的治疗,一般采取保守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禁水、食,并给予持续胃肠道减压。第二,由于患者消化液分泌量增多,积聚于肠内会加重肠壁的水肿,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所以要给生长抑制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第三,由于该病是一种肠壁的炎症反应,所以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尽早使用激素,使用时间不超过1周。第四,通过外营养支持,减少因营养不良造成的低蛋白血症,促进肠蠕动,如果没有进行营养支持,那么会导致肠壁的水肿,甚至造成肠腔狭窄或梗阻。最后,通过胃管和肛管,注入中药,给予理气解郁之效。若保守治疗能够使患者病情不再恶化或逐渐恢复,则继续进行。若病情和体征出现恶化,则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直至进行手术,以免延误病情。

本研究通过对108例腹部手术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证明其对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病情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当然,术后炎性肠梗阻更需要注重预防,要注意手术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钝性剥离,减少肠管暴露时间和面积,减少肠管损伤。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5-479.

[2] 辛学永.腹部手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686-689.

[3]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4] 张晓鹏.肠梗阻的CT与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2):190-191.

早期炎性肠梗阻66例治疗分析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 男38例, 女28例, 年龄25~72岁;发生于急性阑尾炎术后15例, 肠穿孔修补、切除术后16例、肠粘连松解术后6例、结直肠癌术后7例, 肝、胆、脾、胰术后22例。所有病例均无消化性溃疡病病史, 在术后有明显的肠梗阻表现;没有肠绞窄和腹腔感染, 脓肿发生;没有低血钾、腹膜后创伤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存在;腹胀症状大于腹痛;立位腹部X线平片显示肠管少量积气, 部分见零星小液平, 无机械性肠梗阻粗大, 阶梯状液平。CT检查显示肠壁增厚, 肠袢间间隙消失, 肠腔内积液为主, 积气为辅。符合文献[1]的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常规禁食水, 持续胃肠减压;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除上述常规保守治疗方法外, 加用生长抑素奥曲肽0.1 mg, 每8小时1次, 连用3~10 d。同时, 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 (有肠道吻合口及肿瘤患者不使用) , 每8小时5 mg, 5~6 d后逐渐减撤。注意观察病情, 在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变清, 肛门出现排气、腹胀消失, 肠鸣音恢复正常及排便顺畅后, 即可拔出胃管进流食, 2~3 d后如无不适可改为半流食, 进食的同时可加用胃肠动力药。在胃肠道功能恢复早期可应用泛影葡胺、蓖麻油等药物进行导泻。观察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1.3 治愈标准[2]

肠梗阻的临床症状消失;腹痛、腹胀缓解, 恢复排气、排便, 无恶心、呕吐。查体:腹平软, 无压痛、无包块, 肠鸣音正常, 腹立位片无肠管扩张、积气, 未见气液平面。恢复饮食后肠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2结果

经过保守治疗后, 65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痊愈出院, 保守疗法治愈率为98.5%。另外的1例因保守治疗无效而再次进行手术。本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 (4.2±1.5) d, 平均住院时间为 (9.5±2.8) d。治疗期间, 没有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腹部手术后2周左右, 由于腹腔内炎症或腹部手术创伤等原因导致的肠壁炎性渗出以及水肿, 并由此导致一种动力性与机械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3]。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除了肠梗阻的共性之外, 急腹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还有以下特点:①肠蠕动曾一度恢复, 但在术后4~7 d再次出现梗阻症状。②很少发生绞窄, 肠梗阻症状体征典型, 主要表现包括无胃肠型蠕动波, 腹部质地韧, 局部压痛;腹胀, 腹痛相对较轻, 肠音减弱或消失。③X线片提示肠管积气, CT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④保守治疗大多有效。急腹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尽量采用保守治疗, 因为再次手术治疗, 会加重肠管的粘连、充血水肿, 使肠管脆性增大。不但不能解除梗阻, 反而导致肠梗阻加重、肠功能恢复期延长甚至形成肠瘘[4]。为了确保疗效, 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由于炎性肠梗阻患者液体出入量较大, 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要严格监测体液平衡和电解质变化。②生长抑素 (如奥曲肽) 抑制肠道分泌作用明显, 建议及时、及早应用, 静脉持续泵入较皮下注射效果好。③激素的应用应慎重, 建议仅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为了避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可以采用短期、小剂量地塞米松的治疗策略。④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从小剂量开始或者先给予温盐水鼻饲, 如果患者出现明显腹胀等症状, 应及时停止。⑤泛影葡胺应在肠道恢复早期即患者腹胀减轻、开始出现排气时或保守治疗一段时间而病情无进展时应用, 油剂应在肠道恢复排气后应用, 如若造影显示肠道不通, 则为禁忌。我们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奥曲肽和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66例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表明, 经过保守治疗后, 65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痊愈出院, 保守疗法治愈率为98.5%。另外的1例因保守治疗无效而再次进行手术。本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 (4.2±1.5) d, 平均住院时间为 (9.5±2.8) d。治疗期间, 没有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加用生长抑素奥曲肽和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的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疗效显著, 方法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急腹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66例急腹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经过保守治疗后, 65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痊愈出院, 保守疗法治愈率为98.5%。另外的1例因保守治疗无效而再次进行手术。本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 (4.2±1.5) d, 平均住院时间为 (9.5±2.8) d。治疗期间, 没有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用生长抑素奥曲肽和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的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疗效显著, 方法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生长抑素,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Luckey A, Livingston E, Tache Y.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ileus.Arch Surg, 2003, 138 (2) :206-214.

[2]周广泉, 莫远东, 黄新利.静脉连续泵入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例的体会.广西医学, 2007, 29 (7) :1088-1089.

[3]李幼生, 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 :38-39.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及护理 第4篇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由于以前对这种疾病缺乏认识,导致短期内反复手术治疗,手术不但不能解除梗阻,甚至形成肠瘘、重症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四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所致,腹部手术创伤指广泛分离肠管粘连、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其它原因所造成的肠管损伤。但诊断此病必须排除继发于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肠梗阻和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套叠等原因所致的绞窄性肠梗阻。尤其是要提高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认识,防止延误手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1临床表现及特点

病人都有不同对程度后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明显的特殊性:(1)均有近期腹部手术病史,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史。肠蠕动曾经一度恢复,但一进食马上出现梗阻症状。(2)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但腹部平片尚无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3)腹痛相对较轻,以腹胀为主,而腹胀程度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那样显著。(4)腹胀一般为对称性,腹部膨隆,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腹部叩诊多为实音,听诊可发现肠鸣音减弱,稍少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梗阻的逐渐缓解,肠鸣音渐渐恢复。

2对于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基本倾向于先行保守治疗,与其它类型肠梗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1)禁食水,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减少胃肠消化液的分泌量。早期病人的消化液分泌很大,大量消化液积聚于肠腔内,不但加剧了肠壁水肿和肠腔扩张,加重水电解质紊乱,也使肠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2)完全胃肠外营养:营养支持不仅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保持病人的体力,还可纠正营养不良造成的低蛋白血症,促进伤口愈合,促进肠道炎症早期恢复。(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认识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肠壁的一种炎症反应,并非为细菌性感染所致。一旦确诊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肠道炎症的水肿消退。(4)应用生长抑素,降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肠内的炎症渗出,有利于肠管血循环的恢复和炎症的消退。(5)不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但可应用奥硝唑对抗厌氧菌。(6)维持内稳定、

3护理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分析 第5篇

1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保守治疗方法,具体如下[4,5]:(1)一经诊断,立即嘱患者禁食。(2)行持续胃肠减压。(3)密切观察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情况,如有发生及时进行纠正,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逐渐向肠内营养过渡。(4)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

2 护理方法

根据以上治疗方法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2.1 心理护理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几乎全部接受过腹部大手术,身心都有一定的创伤,再发生炎性肠梗阻,难免会增添患者的焦虑及烦恼。此时,护理人员要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度进行综合评价,并消除患者负性情绪。首先,护理人员要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打消患者的顾虑;其次,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各种方法传达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及综合处理,有针对性地调动患者积极的因素;另外,通过劝告、启发、解释、引导等方式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确保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胃肠减压护理

胃肠减压为一种快速有效减少患者胃肠道负担的方法,其不仅可快速恢复肠梗阻患者的血液循环,减低肠坏死的发生概率,而且也可加速肠道炎症的吸收,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胃肠减压为所有肠梗阻患者所必须实施的首要治疗方法,因此,胃肠道减压护理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也非常重要。其具体如下:(1)确保患者在禁食的前提下,持续行胃肠减压。(2)注意观察患者胃液的颜色及量,如患者胃液中带有血性液体,应高度怀疑是否有应激性溃疡或绞窄性肠坏死的可能,并予以其他相关检查;如经过持续胃肠减压后患者胃液明显变少且变清,则为肠梗阻好转的迹象。(3)给予适量的生理盐水对胃腔进行冲洗,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胃肠外营养支持护理

患者由于在治疗过程中严格进行禁食,因此,为保证患者的营养需要常行胃肠外营养支持。其护理方法如下:首先,给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血生化指标和身体情况,适当输入营养液、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在24 h内输入,并严格记录患者出入量。其次,在给予以上营养支持的过程中要保证营养液的无菌,即配制营养液要严格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并对输液泵的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另外,对中心静脉置管的穿刺导管进行护理,不仅对穿刺部位每天消毒,且要保证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挤压,每次使用后注入少量的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减少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2.4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肠梗阻恢复情况逐渐由胃肠外营养支持向胃肠内营养过渡。首先,密切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如一切症状及体征消失,并有排气,可对患者暂停胃肠减压,但要保留胃管。其次,胃肠外减压停止24 h后,患者持续病情稳定,可通过胃管注入少许温生理盐水,如患者未发生其他特殊的临床症状,则给予适当的等渗营养液。给予等渗营养液后1 d,患者无表现出任何不适症状,则建议饮食逐渐向流质、半流质饮食过渡,最终完全恢复普食。

2.5 应用生长抑素等药物的护理

生长抑素可有效减少消化液的生成,减轻肠水肿的发生。因此,采用静脉泵对患者持续供给生长抑素药物,如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则及时停药。

3 讨论

炎性肠梗阻常发生于腹部手术早期,为患者行腹部手术时对肠管所造成的创伤或炎症等造成的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动力性和机械性共存的肠梗阻[6]。此处的炎症一般指的是无菌性炎症,一般由积血、渗出液等物质残留等造成。但是在给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时,需事先排除机械性肠梗阻、电解质紊乱造成的肠梗阻及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造成的麻痹性肠梗阻。本病的早期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结合腹部X线摄片下典型的液气平面进行综合判断。但是也要注意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如有的患者虽已患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但还可排少量的大便,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此时临床医师要根据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7,8]。

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一般首先给予保守治疗方法。因术后炎性肠梗阻几乎全为腹部广泛炎症造成的肠梗阻,一般不会发生肠绞窄性坏死,且如果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则腹部广泛的炎症会增加手术难度,增加术中肠穿孔的发生概率,严重增加患者的身体负担。但是,如果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一段时间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始终不见好转,甚至有加重趋势,则应果断选择手术治疗。

另外,患者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其饮食护理,在患者禁食期间,应结合血生化指标和身体状况,适当输入营养液、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严格控制输入时间,并对患者的出入量加以严密观察;护理人员在配制营养液时更严格遵守无菌流程。还要对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良好的护理,不仅要对穿刺部位每天消毒,且要保证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挤压,每次使用结束时要往导管内注入少量的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减少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在胃肠道减压的护理过程中,必须确保患者在禁食的前提下进行持续胃肠减压;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胃液的颜色及量,如胃液中带有血性液体,应高度怀疑是否有应激性溃疡或绞窄性肠坏死的可能,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并予以其他相关检查;若患者经过持续胃肠减压后其胃液明显变少且变清,则为肠梗阻好转的迹象。

综上所述,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及时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胃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既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使之树立治疗信心与提高依从性,同时也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缝军,张金飞.复方大承气汤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8):2812-2814.

[2]何芳.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措施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4,29(4):321-322.

[3]汪正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8例诊治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2):1327-1328.

[4]王昌荣,吴先龙,王金卫.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317-318.

[5]纪建松,邵初晓,王祖飞,等.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螺旋CT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5):3214-3216.

[6]黎鉴秋,梁家源,卢云清,等.奥曲肽联合针灸治疗早期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3):231-233.

[7]马丽.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67-68.

早期炎性 第6篇

关键词:大承气汤,针灸疗法,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炎性因子

EPII是指于腹部手术后2周左右表现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粘连性肠梗阻[1,2], 在形式上属于腹部术后肠功能障碍 (ID) 。肠道为传化之腑, 属阳, 主动主泄, 若腑气不通, 则气逆不降, 以致水谷受纳功能受害, 表现出腹痛、腹胀、呕吐、呃逆、不食、嗳气之症[3]。腑病以通为补, 传化物而不藏, 宜动不宜滞、功在走而不守,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4]。有研究表明[5], 大承气汤配以针灸疗法作用于肠道具有改善肠管局部供血、促进胃肠蠕动、消炎、抑菌、恢复肠道通畅的功效。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EPII患者143例, 观察中西医结合对EPII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EPII患者143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3例EPI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和试验组72例。对照组男35例, 女36例, 年龄34.33~68.74岁, 平均 (48.52±14.16) 岁, 出现梗阻时间 (8.45±3.11) d, 既往手术次数 (2.24±0.58) 次;对照组男38例, 女34例, 年龄34.51~68.74岁, 平均 (50.12±14.32) 岁, 出现梗阻时间 (8.63±3.27) d, 既往手术次数 (2.31±0.71次)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出现梗阻时间、手术次数及患者术式情况经比较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 见表1。

病例选择标准:根据黎介寿院士提出的关于第一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PISBO) 的诊断标准并结合我院临床诊治经验将符合下述条件的作为入选标准[1]: (1) 年龄20~70岁, 近期有腹部手术史; (2) 术后肠胃功能基本恢复后又出现以腹胀为主, 无明显腹痛, 但伴有呕吐、排便、排气功能受阻等肠梗阻的症状, 听诊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触诊腹部质地坚硬; (3) 经腹部X线检查可见多个大小各异的气液平面, 经腹部CT检查可见不全性肠梗阻, 经腹部彩超检查可见肠管广泛水肿、增厚、粘连、蠕动功能减弱, 经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检查可见造影剂难以通过小肠; (4) 临床资料完整且通过书面通知同意配合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 (1) 存在肠管成角畸形、肠套叠、肠扭转、腹内疝以及吻合口狭窄等因素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 (2) 存在麻痹性肠梗阻等肠系膜血管疾病; (3) 有免疫性疾病、血液病、晚期肿瘤等其他基础性疾病以致严重影响观察指标的患者; (4) 临床资料不完整且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联合针对性药物治疗的方法, 即: (1) 禁食水; (2) 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并维持酸碱平衡; (3) 全肠外营养支持; (4) 给予患者每8 h 1次皮下注射0.1 mg的生长抑素奥曲肽, 连续应用4~10 d;给予患者每12 h 1次静脉入壶5 mg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连续应用3~7 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大承气汤 (大黄、厚朴各15 g, 枳实12 g, 芒硝9 g。加水煎煮至200 m L, 大黄后下, 芒硝溶服) , 1剂/d, 早晚2次治疗;并配合针灸穴位封闭, 针刺患者中脘除外的双侧天枢、太冲、内关、大肠俞、脾俞穴位, 待得气后以连续3 d, 频率20次/min, 30 min/次, 1次/d, 应用型号为BT701-B的电麻仪进行针刺, 同时给予0.25~0.5 mg/次、1次/d新斯的明于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 同时配合20 min/次, 3次/d神灯照射理疗。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治愈时间等临床疗效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介素-6 (IL-6)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和脂多糖 (LPS) 水平;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进行比较。

疗效评定: (1) 患者治疗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 自觉腹痛、腹胀症状消失, 腹部听诊肠鸣音正常, 触诊柔软、坚韧感消失, 胃肠引流<400 m L/24 h, 恢复进食后未出现肠梗阻症状, 经X线、CT、彩超及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未见异常的视为效果显著; (2) 患者治疗后可有肛门排气、排便, 自觉腹痛、腹胀症状消失, 腹部听诊肠鸣音恢复, 触诊柔软、坚韧感消失, 胃肠引流>400 m L/24 h, 恢复进食后偶有恶心、腹胀, 但未出现肠梗阻症状, 经X线、CT、彩超及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未见异常的视为效果明显; (3) 患者治疗后虽无肛门排气、排便或有少许排气、排便但自觉腹痛、腹胀症状减轻, 腹部听诊肠鸣音增强, 触诊略柔软、坚韧感消失, 胃肠引流>400 m L/24 h, 恢复进食后未出现肠梗阻症状, 经X线、CT、彩超及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存在肠梗阻征象视为有效; (4) 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有改善或加重视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两组病例数据研究结果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资料应用 (±s) 方法表示。两组之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1被认为两组之间的差异效果显著, P<0.05被认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被认为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经比较, 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及治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对照组总有效率76.05%, 试验组总有效率93.0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6、hs-CRP、LPS水平: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hs-CRP、LPS水平经比较后含量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2 d后试验组TNF-α、hs-CRP明显低于试验组 (P<0.05) , IL-6、LPS显著低于试验组 (P<0.01) ;治疗4 d、6 d后试验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试验组 (P<0.01) , 见表4。

讨论

中医学认为EPII是由于患者气机运化失调, 以致患者肠道内血瘀气滞、热结腑实、寒邪直中、虫积阻结, 属于传统医学中“肠结”“关格”的范畴。中医典籍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门的名称, “肠结”一词第一次出现于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燥结方》中“饮食停于肠中, 结而不下作痛, 故名肠结”, “关格”一词出现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吐逆, 水谷不化, 食不得入, 名曰关格”。究其病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6]:一为手术导致正气受损、脾胃虚弱、血瘀气滞、气血亏损, 湿热邪毒乘虚而入, 而气虚则运化无力, 导致腑气不通, 六腑以通为用,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二为手术后炎症使机体的正常运转受到阻碍, 导致腑气通行不畅、机体升降功能失常, 出现ID。

西医认为EPII是指于腹部手术后2周左右表现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黏连性肠梗阻, 为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一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 也是身体最劳累的器官, 肠屏障是指阻碍肠道内毒素、细菌等有害物质由肠道内穿过肠黏膜进入人体内其他器官、组织和血液循环的系统, 易受各种炎症刺激而改变, 进而导致由肠道内毒素、细菌等有害物质引起的多种炎性介质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ICK) 是以TNF-α和部分IL-6为代表, 可通过网络性和多效性调节来介导炎症并参与组织的修复[7,8], TNF-α是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的炎性细胞因子, 是炎性反应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 对其他炎性因子有促进作用[9]。IL-6是由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能使B细胞前体成为产生抗体的细胞, 促进原始骨髓源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裂解功能。hs-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性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 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LPS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 对宿主是有毒性的。EPII发生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分裂、浸润以及其他炎性介质反应引起的纤维蛋白释出、肠壁充血水肿, 导致ID。

大承气汤是通里攻下法的代表方剂, 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 入里化热, 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其主要成分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方中大黄为君药, 具有清湿热、攻积滞、祛瘀、凉血、泻火、解毒等功效;芒硝为臣药, 具有消食、去水肿的功效, 可软坚润燥, 助君药泄热通便;二药相须为用, 峻下热结之力甚强。厚朴、枳实共为佐使, 对湿阻中焦、腹胀便秘、食积气滞等疾病有治疗作用, 可助君臣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10,11,12,13]。大承气汤配以针灸穴位封闭作用于肠胃, 可进一步调整患者肠道的气血运行, 增强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14], 防止肠粘连, 缓解肠梗阻的症状[15]。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能有效改善EPII患者血浆中TNF-α、IL-6、hs-CRP和LPS水平, 使其含量增加。并能减少患者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治愈时间, 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联合针对性药物治疗的方法。中西医结合方法总有效率93.05%, 仅应用常规治疗联合针对性药物治疗的方法总有效率76.05%, 两组临床疗效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见, 中西医结合在EPII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疗效。

注: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1例临床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我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1例,其中男性16例,女5例;年龄(27~81)岁,平均(46±25)岁。其中化脓性阑尾炎或伴穿孔行阑尾切除术后1 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5例,结肠癌根治术后4例,外伤性肠破裂术后1例。症状出现时间:术后1周内5例,1~2周14例,2周以上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全组腹部X线摄片均提示多个气液平面,不同程度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部分病例存在水、电解质紊乱,少数出现低蛋白血症。

1.2 治疗方法

对21例患者全部采取保守治疗,施行对胃肠持续减压;胃肠外给予营养支持,使水、电解质维持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对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时不能超过1周时间,同时应用生长抑素;为防止毒血症的发生,对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或替硝唑。

1.3 治愈标准

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愈标准可根据胃管引流液明显减少,腹胀症状消失,肛门恢复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正常和进食后无肠梗阻症状来判断。

2 结果

对我院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21例患者进行保守性治疗,均得到痊愈,治疗时间(7~16)天,平均为10.3天。

3 讨论

交感输入的抑制效应,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递质的释放,炎性反应,麻醉和止痛药作用等多种因素或病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变化,体现着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虽有肠梗阻症状、体征,但其临床表现尚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腹痛相对较轻或无腹痛,腹胀是其主要症状的体现;(2)术后两周内多发,术后肠蠕动曾一度恢复,部分患者已恢复饮食,而后又出现梗阻;(3)高热现象较少见,触诊腹部略有韧性,叩诊多为实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一般无金属音或气过水声;(4)X线摄片可见多个液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现象;(5)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6)非手术治疗一般有效,很少发生绞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多为腹腔内炎症及广泛粘连所致,此时腹腔内炎症水肿厉害,再次手术不但不利于解除梗阻,反而由于肠管的反复损伤导致术后再次出现炎性肠梗阻,甚至造成严重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肠瘘、短肠综合征等。因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首选,其基本治疗原则如下:(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2)给予肠外营养支持(TPN)[3];(3)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肠管炎症反应;(4)应用生长抑素,降低胃肠液分泌,减少肠腔内潴留,减轻肠壁水肿,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肠壁炎症的消退;(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肠坏死征象,应及时中转手术。在对21例术后早期炎肠梗阻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根据研究过程发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应有如下几点:(1)熟练手术操作技术,注意操作轻柔,腹内脏器不必要的翻动应尽量避免,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肠管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及面积;(2)解剖清楚,避免损伤,减少缺血组织存在,彻底止血;(3)清洗腹腔彻底,放置必要的腹腔引流,关腹前将大网膜置于腹膜与肠管之间;(4)鼓励患者在术后早期多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5)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6)谨慎对待术后过早排气现象的出现,一旦出现,可适当延长禁食时间,避免过早进食。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 志,1998;18(7) :387~388

[2] 徐少明.术后肠梗阻的手术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 :505~507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6例治疗体会 第8篇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1998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6例, 男10例, 女6例, 年龄18岁~72岁, 平均年龄48岁。发病前手术类型:化脓性阑尾炎伴腹膜炎8例, 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5例, 肠破裂切除吻合术2例, 坏疽性胆囊炎胆囊摘除1例。16例均发生弥散性、对称性腹胀, 腹痛15例, 恶心、呕吐14例。16例均停止排便、排气, 无明显腹膜炎体征。发生时间:术后1周~3周, 平均7 d.治愈时间5 d~24 d, 平均14 d.

1.2 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检查, 16例小肠均有多处积气、积液表现。

B超检查14例腹腔积气、积液不明显。

1.3 治疗方法 (1) 禁食水, 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

(2) 应用3 L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 地塞米松每天10 mg静滴5 d; (4) 奥曲肽25μg/h微泵泵入5 d~7 d; (5) 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2 结果

通过观察症状、体征, 结合腹部平片, 本组病例3 d后开始好转, 平均住院天数14 d.治疗结束后,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X线检查积气、积液消失, 渐正常进食。

3 讨论

3.1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如处理不

当, 可引起肠瘘、重度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占术后肠梗阻的20%左右。发病机制为长时间的肠管暴露, 广泛肠粘连松解等手术操作, 腹膜炎, 腹腔积血、积液及坏死组织和异物刺激引起的肠壁的炎症反应, 包括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和肠管粘连, 导致肠麻痹、粘连和不通畅, 造成梗阻[1]。炎症导致肠蠕动减弱是造成梗阻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肠壁水肿引起的肠腔梗阻[2]。

3.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

(1) 本病多见于腹部。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手术时间长、腹腔污染严重、腹膜炎症严重等病例; (2) 发生在术后早期肠蠕动曾一度恢复, 有假性通气即肛门排气或解少许大便, 进食后出现梗阻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 常于术后4周内出现梗阻症状; (3) 症状以腹胀, 停止排气、排便为主, 腹痛相对较轻, 没有机械性肠梗阻剧烈明显, 无高热。腹部质地韧, 全腹或局部有压痛, 压痛以切口下方和脐周多见, 腹部无胃肠蠕动波, 肠鸣音减弱, 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 但较少发生绞窄;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大多升高, 但不显著; (5) X线摄片发现小肠有多处多个气液平面, 并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 可排除机械性扩张梗阻表现。

3.3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区别:

术后早期肠梗阻可以由肠麻痹、腹内疝、肠扭转、肠吻合狭窄、肠壁血肿等机械因素造成;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病变范围较广及炎症造成的肠蠕动减弱, 或者是肠壁水肿引起的肠腔阻塞所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二者相同点: (1) 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 (2) 均有肠蠕动恢复后再出现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3) 腹部X线摄片发现多个气液平面, 并有肠腔内积液。二者区别: (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周以内, 发生时间较固定[1,3], 而其他类型的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时间差异很大。 (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因肠袢广泛粘连、水肿, 因此肠管扩张不明显, 也见不到肠型及蠕动波, 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腹部包块, 腹胀或膨隆不重, 叩诊实音, 肠鸣音减弱、稀少甚至消失, 更听不到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而其他术后早期肠梗阻明显腹胀, 腹肌紧张, 压痛重, 可闻及高调肠鸣音或气过水声。 (3)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全腹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积液, 而其他术后早期肠梗阻CT显示如肿瘤、血肿等病变动态观察有助于了解病变进展情况[4]。 (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有效而其他术后早期肠梗阻多需手术治疗。

3.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大多数学者认为先行保守治疗。

我院多采用以下措施行保守治疗: (1) 禁食和胃肠减压。 (2)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 全胃肠外营养。早期进行积极的胃肠外营养支持, 缓解因低蛋白血症造成的肠壁水肿, 肠外营养还可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一旦患者胃肠功能得以恢复, 尽可能从肠外营养转向肠内营养, 这是防止静脉营养并发症发生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与预防肠内细菌移位的有效措施。 (4) 生长抑制素能有效抑制胰液、胆汁及胃肠液的分泌, 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减少肠内炎性渗出, 以利于肠管血液循环的恢复和炎症的消退, 对减轻腹胀、腹痛和腹腔内渗出有明显的疗效。 (5) 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的用量视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一般状况而定, 一般认为短期内应用激素不会发生切口裂开和应激性溃病等并发症发生。 (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出现体温升高、腹痛腹胀加剧、腹部固定性压痛、剧烈呕吐、肠鸣音消失、肠绞窄、肠坏死、腹膜炎的征象应及时手术治疗。 (7) 在治疗过程中, 医务人员对治疗需要有耐心及信心, 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思想工作, 取得理解和配合。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1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16例均经禁食, 胃肠减压, 应用糖皮质激素、生长抑制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6d, 均未再次手术。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5d~7d, 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 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粘连引起, 多采用保守治疗而愈。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术后早期,非手术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7) :387-388.

[2]朱维铭, 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8) :456.

[3]李幼生, 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 :38-39.

早期炎性 第9篇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患者35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12~72岁,平均58岁;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阑尾切除术8例(均为化脓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10例,胃癌8例,结肠癌5例,宫颈癌盆清扫4例。术后发病时间5~15天,平均9.8天。

临床表现:为术后已排气排便,进食后又出现腹部痛、胀吐、停止排气、排便,体温37.5℃左右、血常规白细胞1万/ml左右,中性粒细胞不高,腹部平片示多个窄小液平面;多为密度增高影,无孤立、巨大充气肠袢,CT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腹腔内有渗液少量,中医辨证属于腑实肠结,气虚痰凝。

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肾上腺皮质激素,鼻饲100ml泛影葡胺,针灸天枢、中三里穴,早期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视排气情况改为口服中药组方,以复方大承气汤为主加减:大黄10g,枳实10g,厚补10g,芒硝10g,炒莱菔子30g,乌药10g,木香10g,桃仁15g,丹参15g。

结果

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治愈时间10~31天,平均18.7天,所有患者均随诊1年,5例出院1~3天内因饮食不洁再次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再次入院同上法治疗而且痊愈出院。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系指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术后2周),由于腹部创伤或腹腔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特殊类型的肠梗阻[1]。由于临床表现和处理均有其特殊性,处理不当易造成多发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粘连、肠坏死、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绝大部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笔者的体会是:胃肠减压要充分,通过引流出的胃液可以判断梗阻是否缓解。黄色浑浊、混有肠液的胃内容物提示梗阻的存在,经治疗引流出草绿色胃液提示梗阻缓解。营养支持治疗重要,输注血浆、白蛋白等提高胶体渗透压有助于减轻肠壁水肿,改善肠黏膜氧供。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在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应受到重视,其可加速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缓解,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应用足量奥曲肽,在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可使消化液分泌量减少90%[3],梗阻近端小肠扩张程度和肠黏膜坏死程度均显著降低。中医药治疗,本病辨证腹实肠结,气虚痰凝,由于术后肠腑凝血阻滞、滞塞不通、痰饮水停、致肠道功能失常,根据“六腑一通为用、不通则痛”原则。我们运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减通里攻下,荡涤肠胃,行气活血方中大黄枳实泻热祛瘀,通便;芒硝软坚润燥;莱菔子、乌药、厚补、木香行气导滞、消痞除满;辅以桃仁、丹参活血化瘀。灌肠液直接作用于结肠,能显著提高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性,增加慢波和峰电位频率,从而促进其收缩运动[3]。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肯定。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药以调治为主,激发机体整体功能恢复,尤其是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因手术引起的生理机能紊乱,缩短住院时间。这无疑是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2尚晓滨,吴咸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9(6):467.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及预防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3例, 男28例, 女15例, 年龄15~82岁, 平均年龄43.5岁。原发病及手术类型:胃及十二指球部溃疡胃大部切除术5例, 胃癌根治术5例, 胃穿孔修补术4例, 外伤性小肠破裂修补术6例, 脾切除术1例, 结、直肠癌根治术6例, 急性化脓、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1例, 肝胆手术5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43例有38例发生于术后5~14d, 5例发生于术后15~28d, 绝大多数发生于术后1~2周内, 主要表现为术后肠蠕动恢复, 已有肛门排气或少量排便, 有的甚至已进食, 但随后出现腹胀、腹痛。腹痛者33例 (76.7%) , 腹痛相对较轻, 为弥漫性腹痛, 腹胀者43例 (100%) ,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38例 (88.4%) , 呕吐19例 (44.2%) , 腹部无肠型, 轻压痛, 无明显肌紧张, 叩呈鼓音,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有3例患者出现肠鸣音亢进, 可闻及气过水音, 腹部立位X线摄片提示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 并有腹内积液现象, 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 肠袢成团。

1.3 治疗方法及结果

本组43例EPISBO早期均采用保守措施, 其中40例均治愈, 主要措施包括: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经胃管注入石蜡油, 肥皂水通便灌肠, 应用生长抑素, 全胃肠外营养 (TPN) 等, 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治愈最短时间5d, 最长为20d, 平均9.5d。2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 1例肠绞窄均再次外科手术而治愈。

2 讨论

2.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征

(1) 发生在术后早期, 常发生在术后2周内, 一般不超过4周; (2) 肠蠕动曾一度恢复, 部分患者已恢复饮食; (3) 症状以腹胀为主, 腹痛较轻; (4) 腹部呈对称性膨隆, 少有肠型,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5) 既有机械性因素, 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 极少绞窄; (6) 腹部摄X线片可见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 CT扫描可见肠腔扩张, 肠壁增厚, 肠袢成团[1]; (7) 宜先行非手术治疗。

2.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

掌握了EPISBO的主要临床特征, 诊断并不困难, 依据临床表现、体征, 结合腹部X线片发现多个阶梯状气液平, 并有肠腔内积液征象, 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 肠袢粘连成团, 保守治疗有效, 基本可以诊断。由于EPISBO广泛粘连水肿主要发生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腹腔内炎性渗出多、肠管长期暴露、肠管浆膜面广泛受损或腹腔内坏死残留物多, 特别是曾多次腹腔手术病例。EPISBO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及特殊性决定了在诊断时要与其他类型的肠梗阻进行鉴别。特别是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2.3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先行保守治疗EPISBO。Pickleman是较早提出保守治疗的学者之一[2]。由于腹部手术后都会有炎性渗出、残留血液、脓液吸收不全, 巨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胞质分裂和其他炎性介质反应引起肠壁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 导致肠动力障碍, 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内粘连[3], 这种粘连有其发生、发展及吸收以至完全消退的过程。充分认识了这一病理过程, 临床上就不会轻易放宽EPISBO的手术指征, 如此时手术由于腹腔内广泛粘连, 有时呈板块状无法分离, 强行分离易致肠管破损, 手术范围扩大, 术后极有可能出现出血、感染、肠瘘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再次发生梗阻。本组43例有40例均经保守治疗而痊愈。保守治疗的主要措施有: (1) 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经胃管注入石蜡油, 肥皂水通便灌肠; (2) 全胃肠外营养 (TPN) 支持; (3) 生长抑素的应用; (4) 肠动力药物的应用; (5)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本组有3例保守治疗无效后行粘连带松解术、肠切除肠吻合术而治愈。

2.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

随着对EPISBO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笔者认为EPISBO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 至少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经验如下: (1) 术中操作切忌动作粗暴, 以造成对周围组织不必要的损伤; (2) 肠管暴露时间不应过长, 暴露时须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3) 腹腔脓液、血液尽量冲洗、清理干净, 止血彻底; (4) 力争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有效, 以防堵塞; (5) 防粘连生物合剂如生物蛋白胶、粘停宁等的局部使用, 可以达到减少渗血、减少炎性渗出, 保护创面防止粘连的作用; (6) 术后应早期下床活动。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诊断、治疗原则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3年5月收治腹部手术后43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防措施。结果:40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2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肠粘连松解术;1例出现绞窄性肠梗阻, 行部分肠切除、肠吻合术, 3例均治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有肠绞窄或保守治疗不能缓解时应及时外科手术。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李幼生, 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 :39.

[2]Pickleman J, Lee RM.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nn Surg, 1989, 210 (2) :216-219.

上一篇:信息化大数据下一篇: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