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2024-09-16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精选11篇)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第1篇

一、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出台背景及制定思路

根据国家新医改方案, 今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将作为公共产品提供, 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改革补偿机制、转变运行机制。因此, 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将产生显著差异:一是成本补偿的差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 而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比例较低。二是预算管理模式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主要来源, 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全面反映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效率和效果的预算会计是其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 而医院的财政资金比例较低, 相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 更应加强财务会计核算。三是业务活动内容差异。相对于医院的业务活动来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较为简单, 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两块业务, 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方面,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明显低于公立医院。四是内部会计机构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规模较小, 会计人员数量少, 知识及能力结构有别于公立医院, 核算力量薄弱, 需要简化可行的会计制度。

鉴于上述差异, 原制度已无法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后有关收支核算、加强预算管理和简化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客观要求, 为此, 财政部印发了新制度。

二、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特点

1. 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

新制度明确规定, 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从财务管理到会计核算都涵盖了不同管理模式, 同时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 新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托代理记账作出规范。同时, 新制度要求把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 并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的衔接, 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2. 合理划分收支, 体现职能定位。

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主要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构成, 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了各种补偿渠道的资金流程。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定位, 设立公共卫生支出科目, 同时, 体现政府对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足额安排的补偿机制, 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单独反映。

3. 规范资产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要求和补偿机制, 并考虑简化核算的需要, 对其不要求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 无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提取修购基金。通过严格禁止对外投资, 控制大型设备购置和借款行为, 合理划分和核算报告各类收支, 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控制财务风险, 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三、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新制度以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方案为依据, 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实情况, 本着“突出基层医疗公益性、体现多渠道补偿机制、适应转变运行机制、强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予以制定。与原制度相比, 新制度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涵盖多种收支管理模式。新制度按照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设计, 实现了对多种管理模式的涵盖。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转变, 涵盖预算“收支两条线”和“非收支两条线”两种管理模式, 增设了“待结算医疗款”和“应缴款项”科目, 实现对程度不一的“收支两条线”的核算。

二是强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核算。为满足预算管理需要, 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科目。

三是简化会计核算。为适应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 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核算, 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在取得时直接列入支出,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全面简化核算流程, 会计科目由原制度的47个简化到35个。

四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的需要, 全面调整会计科目设置和财务报表构成。例如,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 不再将药品收支作为一级会计科目单列, 而将“药品收入”和“药品支出”分别纳入“医疗收入”和“医疗卫生支出”等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为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监管, 新制度增设了“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对财政补助收支及其明细项目进行核算。

四、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发展方向

1. 加快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人员培训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握特点, 突出重点, 迅速行动, 抓好落实, 形成贯彻实施新医疗财务会计制度的良好环境, 积极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参加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培训, 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评价, 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强化会计核算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工作。

(1) 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必须有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信息种类要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 (如住院人数、住院天数、门诊人次等) , 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保障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要积极创造条件, 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 要整合会计信息资源, 实现计算机联网并进行扩充, 尽快建成区域会计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 以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资源的统一高效、共享共用。 (2)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人员培训。会计人员是会计制度的最终执行者,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现在医疗机构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已经比较普遍, 但是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会计人员还不能熟练使用信息化软件, 因此, 各级医疗主管机构要加强对这些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使他们了解快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 熟练掌握信息化软件的使用方法, 更好地执行会计制度。 (3) 选择成熟的信息化软件。目前,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软件设计人员对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是非常了解, 有的财务软件对财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得不够及时, 会计流程不够流畅。因此, 一定要购买专业的经过有关权威部门检测的, 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数据安全、兼容性好的软件。除此之外, 也可以委托比较有实力的软件公司,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 设计出个性化的软件。

3. 以公益性为中心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公益性”是贯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核心思想。新医改明确指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单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两大职能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 政府在两大服务中占主导地位, 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 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

在借鉴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 新制度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特点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制度内容涵盖预算管理、核算管理 (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 、财务报告与分析、财务监督、绩效考核多个环节, 在整体管理流程上体现了“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科学化管理思想, 又在各个环节充分细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体的业务规范, 是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切实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小敬.浅析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 :167-168.

[2]郝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会制度的探讨分析[J].财会研究, 2011, (7) .

[3]冯鲁俊.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2, (12) :18-19.

[4]高志妨.新基层医疗卫生会计制度的变化及人员配备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2, (2) :107-108.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主管的职责 第2篇

会计主管是指单位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是各单位会计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组织者。会计主管的主要职责是:

(1)遵守国家法规,制定财务制度。具体领导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对各项财务会计工作要定期研究、布置、检查、总结。要积极宣传、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要把专业核算与业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

(2)组织筹集资金,节约使用资金。组织编制本单位资金的筹集计划和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

(3)认真研究税法,督促足额上缴。对于应该上缴的税金、费用等款项,要按照国家税法等规定进行严格审查,督促办理解缴手续,做到按期足额上缴,不挤占、不挪用、不拖欠、不截留。积极组织完成各项上缴任务。

(4)组织财务分析活动,参与单位决策。按月、按季、按年分析计划的完成情况,找出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提出改善财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进一步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充分运用会计资料,分析经济效果。提供可靠信息,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5)参与审查合同,维护单位利益。审查或参与拟定经济合同、协议及其他经济文件。对于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以及没有资金来源的经济合同和协议,应拒绝执行,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对重要的经济合同和协议,要积极参与拟定,加强事前监督。

(6)提出财务报告,汇报财务工作。负责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院委会、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报告财务状况,以便管理人员进行决策。要按照会计制度和上级有关规定,认真审查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并及时按规定报送给有关部门。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化;不足;对策

一、引言

会计信息化是当前会计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工作方式也已成为新时期会计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而从我国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实际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急需在未来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和加强,而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社会服务职能的良好发挥,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研究也具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二、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意识薄弱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工作信息化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许多医疗机构对于自身的经济效益不重视,建设与运行的资金仍然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支出也往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因此,会计工作对于医疗机构的重要性得不到体现,所受到的重视也相对不足,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其次,还有一些医疗机构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但由于会计工作人员对于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工作的意识较弱,常常导致信息化系统的许多功能实质上是被闲置的,甚至部分会计人员由于不愿花费精力去学习信息化工作的知识与技术,在开展工作中仍以人工方式为主,这也限制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会计理论实务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其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仅仅是需要掌握专业会计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并且要掌握一定的现代管理知识。但从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工作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综合性人才是极度缺乏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医疗单位将工作重点放在医疗服务上,对于会计工作队伍的建设缺乏重视,许多会计人员实际上都是由原本手工做账的财务人员过渡而来,且多数年龄较大,对于计算机及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往往难以有效的掌握;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条件与晋升空间往往无法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而许多会计人才则更愿意投身于大型公立医院,这也使得基层医疗机构所能够招聘进来的综合型会计人才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

3.会计信息化系统过于“独立”

虽然会计信息化系统需要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为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一体化构建,并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工作系统的功能价值,仍需要会计信息化系统与医院的收费系统、医保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进行有效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获取医院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各类财务信息、数据,实现准确高效的财务核算与管理。而当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系统具有着较强的“独立性”,未能够与机构内其他相关系统及软件实现对接,信息交互、共享、传递等严重受限,在实施会计核算时还需要依靠人工录入,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效率,并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费。

4.对于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视不平衡

会计工作兼具核算与管理两方面的职能,而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在会计工作方面往往更加注重核算,而轻视管理,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运用也仅是提高了核算工作的效率,但对于软件的管理功能利用效率往往较低,不重视信息化软件管理功能的完善与升级,这样难以发挥出会计信息化在管理方面的功能优势,也不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长远健康发展。

5.缺乏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制度

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手段进行了信息化的改造,其同时也意味着整个管理模式上的革新,其涉及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也需要更加完善而适应的会计信息化制度来予以保证。而当前我国大多基层医疗机构并未能根据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变化而对相关制度进行全面的调整,制度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在网络安全方面缺乏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缺乏针对信息化工作模式的全方位监管机制,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性提高缓慢等等,必须要通过对制度的完善来予以解决。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建议

1.信息化建设与实施并重

基层医疗机构不仅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同时还要通过有效的实施来保证信息化的价值发挥。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不仅仅在于提高医疗机构自身的会计工作效率与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发挥,实现对医疗机构运营成本的有效把控,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并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从而确保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落實,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成本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时间成本,缩短医疗服务人均时间消耗,并更好地针对社会需求调整运营策略,有助于帮助医疗机构实现开源节流,并更好地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与服务能力。

2.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当前队伍中会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会计信息化工作能力与水平,尤其要加强对年轻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利用他们对信息化技术熟悉的优势,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会计人员搭档,互相促进和帮助,逐步提高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其次,相关部门要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岗位的待遇条件,优化其发展渠道,增强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让更多会计信息化人才主动投身到基层医疗机构当中。

3.注重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新的醫院财务制度中强调了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因此,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处理账务这类的事后记录,而要发挥其实时监控的特点。既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熟练使用财务软件进行管理的技能,还要与软件开发商保持长期合作,不断就工作实践进行反馈,帮助其对软件进行改进。

4.加快系统对接,提高资源共享性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高效性的发挥依赖于信息的集成、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工具,建立会计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集合财务、物流、人员、医患、医疗保险等信息的工作平台,信息的录入、运算、输出统一经过平台,保证资金预算、决算、收入、支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这就需要一个可以对接多个软件的通用型平台,既要满足已有的工作软件,还要考虑未来可能会使用的软件。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托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也可以采用招标的形式,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各种软件提供商按照医疗卫生体系的要求设计软件。

5.结合实际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从信息风险防控的角度着手,制定严格且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实际相适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权限的划分,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的构建与运用,安全技术人员及相关岗位权责的确定,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的相关要求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模式下的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各项操作的规范要求,以及相关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等,畅通全员参与会计监督的渠道,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四、结束语

尽管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基层医疗领域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且在技术层面与相关管理制度层面上都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只要基层医疗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加深对会计信息化价值与作用的认识,并从多角度共同着手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把握好会计信息化工作模式的特点与实际需求,积极进行各方面的调整与改进,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会计信息化功能优势的发挥,促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若.贵州省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对策及建议[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3(04).

[2]张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07).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第4篇

在社会发展和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有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呈现出与之发展不匹配的现状。首先, 原制度存在着滞后于财政改革、资产负债项目不完整、资产价值不真实、医疗药品收支核算不配比、医疗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会计科目报表体系不完整等等一系列问题。其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政策就管理方面又存在很大的差距, 差距主要表现其职能的定位、财务管理、补偿政策以及会计核算等多个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控制疾病类的基本医疗性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 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但公立医院承担的是治疗疑难杂症及危重急症、教学、科研等比较综合的职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同用一套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 明显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 国家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旧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相似及差异分析

新旧制度科目之间有相同相似的地方,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下面例举一些他们之间的差异处进行比较分析。

(一) 资产类的差异及衔接

新制度未设置“药品进销差价”、“药品”、“在加工材料”科目。但是设置了“库存物资”科目, 这个科目包含了上面提到的旧制度里的三项内容;新制度未设置“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坏账准备”、“开办费”和“待摊费用”内容。转账时, 应将原账中以上科目的余额结转入新账中的“事业基金”科目;新制度里未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对外投资”科目, 在衔接的时候应将“待处理财产损溢”、“对外投资”科目放于新制度“其他应收款”明细科目下面, 并在完成核算批准程序后, 划入“事业基金”科目里进行核销。

(二) 负债类的差异及衔接

新制度未设置“应付工资 (离退休费) ”、“应付地方 (部门) 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 但设置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转账时, 应将原账中以上科目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应付职工薪酬”的相应明细科目;新制度下的“应付社保保障费”科目的核算范围比原制度规定范围大, 包括了代扣代交的住房公积金等;新制度下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范围比原制度规定范围小, 不包括代扣代交的住房公积金、应交的各种税金等;新制度增设了“应交税费”科目。

(三) 净资产类方面的差异及衔接

新制度下的“固定基金”科目, 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新制度的“固定基金”科目核算的范围更大, 包括了在建工程的占用、固定资产的占用以及无形资产的占用。在转账时, 应该将原制度里的“固定基金”转入到新制度下的“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明细科目, 并分别按照新账中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科目余额, 借记新账中的“事业基金”科目, 贷记新账中的“固定基金——在建工程占用”、“固定基金——无形资产占用”;新制度下的“专用基金”科目, 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新制度下的“专用基金”科目的核算范围与原制度规定范围不同, 原制度“专用基金”科目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住房基金、留本基金等, 新制度“专用基金”科目包括医疗风险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和其他的专用基金。转账时, 应按照有关规定, 对应转入相关的科目;新制度里未设置“收支结余”科目, 但设置“本期结余”科目, 转账时, 应将“收支结余”科目余额分析转入“本期结余”科目。

(四) 财务报告构成和内容的差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报告是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支等情况的书面文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报表对比原会计报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 反映了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力度的加大, 把基层回归公益的举措;净资产变动表以及业务收支明细表比原制度都有较大的变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更强调预算执行、基本建设、绩效考评以及专项资金的使用等情况。因此, 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比旧制度更完善, 更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更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的优点

(一) 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机制, 对责任进行了层层的落实。

(二) 对收支进行了合理的划分, 体现了职能的定位。

(三) 规范了资产的管理, 对财务的风险进行了防范。

(四) 对绩效工资进行了结合使用, 建立了激励机制, 设定了奖励基金。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混淆

新制度明确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可实行工作中, 如医疗收入的确认、分期付款固定资产资产的入账等, 这些通常又会采用权责发生制, 这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 财务和会计工作人员的思路转变慢

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刚刚实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和会计工作者需要一段适应时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及职业判断能力参差, 对制度的内容、科目使用等理解不一, 他们还没把旧的制度规定完全摒弃, 转变自己的思路去把握和应用新制度。所以他们还需要深入学习和把握新制度, 尽快适应和应用这一新制度, 转变思路, 与时俱进, 尽快领会到新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 新旧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衔接不到位

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与旧的制度在内容和执行方面必然会有所冲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在进行衔接时也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在财务核算“医疗卫生支出”中“医疗支出”与“公共卫生支出”的划分没有明确的、可参考的标准, 会计工作中出现了账目不清楚、账目录入失误、财务报表不准确等情况, 这些都需要财务和会计人员平时工作细心谨慎, 衔接时将旧的科目转入到新的规定科目中去。

五、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措施分析

(一) 要定时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和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执行前, 基层各医疗卫生机构首先要对财务工作人员做好新制度的培训, 把这一新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都落实到基层医疗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中, 让他们深入了解新制度的规定和要求, 做好思想准备, 尽快从旧制度的思路中走出来, 去接受新制度的思路。其次需要加强培训财务工作人员对新的财务软件的应用, 并熟悉这一财务软件相配套的功能和信息,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 为新制度的执行奠定基础。最后还要加强对财务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培训, 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更好地保证医疗机构财务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所以加强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财务和会计工作人员尽快掌握和理解新制度, 在新制度执行时能够熟练的应用, 更好地推广新制度和完善新制度。

(二) 要做好新旧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注重了科学化和信息化的运用, 把财务和会计信息系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 使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有些会计科目的设置比旧制度的更加灵活, 如在收入方面对医疗财政补助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在支出方面对财政项目补助等内容进行了细化。所以在新旧交替期间, 从业人员需要谨记这些内容, 尽快适应这一方面的改革,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做好新旧制度的交接工作。

参考文献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2]《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

[3]张美青.新旧会计制度的整体比较探讨.公用事业财会[J], 2005, (01)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第5篇

急诊转接服务机制

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我院的实际情况,我院现已与基层卫生院建立了双向转诊服务。为了加强急诊转接管理,把转接服务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特制订本制度。

一、转接程序 急诊科接基层医疗机构急诊转诊电话,询问并记录转诊患者数量、所在地点、一般情况、初步诊断及大概到达我院时间,以便我院急诊科做好相应准备,如需开通绿色通道需报道院总值班室、医教科及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并告知相应急诊值班医生及护士,当班医生护士做好接诊准备。

二、转接条件

1、各种损伤(工伤、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烧、烫伤等)、急性中毒(毒物、毒气、毒品等)伤情严重或较重者;

2、各种原因致大出血、咯血者;

3、急慢性疾病,病情较危、重者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4、诊断不明确或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疑难复杂病例;

5、甲、乙、丙类传染病及其他需要住院治疗的新发传染病人;

6、精神障碍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病例;

7、患恶性肿瘤需要手术、化疗者;

8、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因技术、设备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处理的病例。

三、加强管理与监督

1、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转接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沟通协调:全院各部门互相配合、沟通协调,作好转诊衔接工作,确保转入方及被转者满意。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第6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竞争

随着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资对国内医疗市场的冲击,基层医院如何以较低的消耗取得更大的收益,在竞争中生存并获得发展,是摆在基层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现状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基层医院财务管理遗留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医院改制的新阶段,这些问题更是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机制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基层医院的经济管理还没有适应国家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改革要求,缺乏预算管理机制。基层医院预算管理只流于形式,与预算执行相差甚大,乱上项目、乱开口子、花“过头钱”等现象经常发生,这使得有限的财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费供需矛盾。

其次,基层医院经费管理的漏洞比较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责任不清的问题较为突出;重钱轻物、重供轻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又加上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导致浪费严重、经费物资过度流失。

另外,基层医院的财务科、经营管理科进行各自的会计核算,拥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多家管钱,机构重叠,多套账本核算,这就造成了核算内容不完整,资金分算,核算方法落后,削弱和制约了医院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

(二) 基层医院财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年来,从基层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状况来看,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创新意识不强,管理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理论基础薄弱;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对现代医疗体系中的财务管理手段利用不够,无法完全满足管理的需要。在业务加速增长、财务对于基层医院建设越来越重要的形势下,这样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会加剧财务部门的“人少事多”之矛盾。

(三)资金管理手段单一

随着医疗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外国资本的不断涌人,带来的冲击不光是经济的冲击,更是观念的冲击。过去对基层医院自有资金和信用资金的粗放管理,难以与国外先进的医疗机构相抗衡。公有医疗机构历史较长,过去遗留的问题和债务较多,原有的负担过重,加之退休的人员开支更是医院财务中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改革现行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采取多种手段,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把转变观念、提高竞争意识放到基层医院生死存亡的高度上来,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经验,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全面素质。道德诚信是全社会推行的职业道德,更是基层医院财务人员恪守的原则,因此要对财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着重加以培养。此外,在业务中应让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计算机应用管理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学习,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财务管理的手段。

(二)加强财务监管力度

财务管理关系到基层医院各项经济活动,因基层医疗企业有着其特殊性,因此,基层医疗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财务制度,明确制度界限和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财务管理活动有章可循。

大额资金的使用应采取招标采购的办法,高度透明,避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中重大失误的发生。在财务制度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法等物价政策与标准,对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譬如抽查病人费用单据)。按季度审核财务报表,了解预算执行和经济活动情况,年终审核年度决算内容,评价财产物资的完整及真实性,同时审查办公用品和卫生材料的领用制度是否完备.认真检查和核对制度的落实情况,使财务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基层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不但要有团结的集体和求实的作风,还要有较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作为基层医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必要的保障。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力求反映医院的真实性,对经费分析和经济预测更具有适应性。

基层医院的各项管理都要服务于医院的经营活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也不例外。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从控制到监督,从督促到反馈、分析、考核等,即由单纯的核算管理变为综合控制型管理,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医院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做到科学办院,依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医院日常的财务管理。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要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基层医院的综合实力、经济水平、财务指标的实现,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给医院当好参谋助手。随着基层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通过各项措施的建立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必将在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提升

计算机已经被应用于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对基层医院的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资源,逐渐实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从而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例如,把计算机应用于药品管理系统,对购入药品的品名、剂量、规格、价格、有效期等相关信息都录入计算机,办理入库手续,药品的管理体系一旦和医院的财务管理联网,财务部门就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医院的药品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

此外,还可以把收费管理系统和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联网,便于基层医院的财务部门及时了解医院每天的收入情况。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改革尚未得到进一步完善,在一些内部制度、人员素质方面还存在有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增强职工素质,结合医疗机构自身实际情况,不盲目进行项目建设,营造虚假繁荣,将既有资源投入到对自身专业技术与日常运营上,将提高基层医疗质量作为第一目的。

[参考文献] .

[1]刘风云.医疗单位财务工作质量优劣与提高浅议[J].北方经贸,2012,(6). .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的流变 第7篇

1 第一个阶段: 按资考核制度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考核制度主要实行按资考核制度: 以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作为考核指标。由此分成三类人群, 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双高”人群, 工资收入最高; 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双低”人群, 工资收入最低;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一高一低”人群, 工资收入居中。在此激励制度下, 医务人员对“当大官”和“评专家”的动力十足, 而对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动力贫乏。从本质上看, 按资考核制度是一种论资排辈的“二锅饭”[3]分配制度。这种论资排辈“二锅饭”分配制度, 比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和干好干坏一个样”为内容的“大锅饭”分配制度“有余”, 但比以“不劳不得、多劳多得和优劳优得”为内容的“绩效化”分配制度“不足”。按资考核制度, 既有必要性的一面, 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所以, 必须予以历史性看待和辩证性对待。

1. 1 按资考核制度的必要性

按资考核制度的必要性在于, 医药服务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和效果不确定的服务形态。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 患者难以依据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对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做出判断并予以直接奖惩, 所以必须启动政府或医院对医生的绩效考核机制。医疗效果不确定意味着: 依据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只能以医疗服务数量 ( 过程性指标) 或医务人员资质 ( 结构性指标) 替代医疗服务质量指标 ( 结果性指标) , 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可见, 按资考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 2 按资考核制度的不合理

按资考核制度的不合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其对医务人员产生扭曲性激励: 不是激励医务人员提供质优价廉的医药卫生服务, 而是激励医务人员获取身份、提升级别和晋升职称。二是其将医疗服务陷入“责权利失衡”困境, 在按资考核机制下, 低职称和低职位的医生做的工作最多, 但是地位最低和收入最少, 简称“有责无权少利”, 这必然会极大地削弱“一线”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相反, 高职称和高职位的医生做的工作最少, 但是地位最高和收入最多, 简称“有权多利少责”, 这必然会极大地削弱“二线”医务人员的动力和压力。三是其高估了医务人员资质对医疗服务质量的保障作用: 医务人员的资质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 ( prerequisite condition) , 但不是充分条件 ( sufficient condition) 。换而言之, 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必先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医务人员; 但是, 有了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医务人员, 未必就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质量。所以, 将资质作为医务人员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实际上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用, 依此指标获得的考核结果未必与实际绩效相互吻合。可见, 按资考核制度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那么, 如何处理按资考核制度的必要性与不合理性的矛盾关系呢? 简单易行的办法是, 医务人员资质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的辅助考核指标, 而不是关键考核指标。

2 第二阶段: 按收考核制度

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考核制度开始实行按收考核制度: 以医药服务的收入作为考核指标。按收考核制度现称创收分成制度: 医务人员按照业务创收量的一定比例获取劳务津贴。按收考核制度是对按资考核机制的矫枉过正:虽然克服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淡化, 但是也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异化。在按收考核制度的下, 医务人员扩大医药卫生服务数量 ( 俗称“开大处方”) 、抬高医药卫生服务价格 ( 俗称“开贵处方”) , 以获取最大化的业务创收分成收入。当然, 必需说明的是, 按收考核制度不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观选择, 而是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全方位行政化体制的话, 那么改革开放后30年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推行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所谓“管制型市场化”体制, 是行政管制和市场机制杂糅的制度安排[4]: 一方面, 政府允许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收费维持生存和发展, 简称“市场化”; 另一方面, 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人、财、物、价的行政管制, 简称“管制型”。从理想角度看, 市场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行政管制可以切实维护医疗机构公益性, 所以市场机制和行政管制的制度组合有利于实现医务人员积极性与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均衡, 进而有利于实现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兼治。但是, 从实际情况看, 市场机制和行政管制是一对性质相反和功能冲突从而难以兼容的制度组合 ( “公共经济学理论”public economics - 的观点) , 即市场机制调动积极性的功能被行政管制抵消, 行政管制维护公益性的功能被异化, 所以管制型市场化既不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也不能切实维护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反而成为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异化的罪魁祸首。然而, 如果从医疗机构角度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管制型市场化的选择是无奈的, 初衷是良好的。一方面, 随着“看病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深陷财政危机的政府不得不允许基层医疗机构收费以维持生存发展并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 另一方面, 政府担心基层医疗机构滥用收费自主权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 所以不得不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行政管制 ( 主要指医药服务的行政定价) 。可惜的是, 政府对医药服务价格的行政管制, 并未发挥控制医药服务费用的正面功效, 反而起到推高医药服务费用的负面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上述的制度矛盾以外, 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价格双轨管制是重要原因。

2. 1 购销的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现象[5]。在医疗卫生领域, 价格双轨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购”和“销”的价格双轨制和“医”和“药”的价格双轨制。购销的价格双轨制是指政府对“进口”环节的医疗要素采取市场化定价制度, 而对“出口”环节的医疗服务采取行政化定价制度。由于“买”环节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 而“卖”环节的计划价格缺乏弹性, 依法依德依学获取的服务收费不仅无法弥补市场采购的成本支出, 也无法获得可以分配的收支结余。在此情况下, 基层医疗机构必然放弃依法、依德、依学的服务模式和收费方式, 以扩大收入弥补成本支出并挣取可供建设和分配的收支结余。可见, 购销价格的双轨化行政管制, 必然对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产生“劣币驱逐良币[6]” (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的负激励效应。在这种激励机制下, 依法、依德、依学的科学服务模式和良性收费方式被定义为低绩效行为, 并受到惩罚; 而违法、违德、违学的反科学服务模式和恶性收费方式被定义为高绩效行为, 并受到奖励。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反科学服务模式和恶性收费方式, 开始的时候往往饱含纠结之心, 但日积月累也便成为习惯之行, 甚至成为引以自豪的医院文化。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扩收抵支行为, 是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买卖价格双规制度的必然产物, 并非医德医风堕落和医疗技术降低的直接结果。扩收抵支行为的历史作用是双面性的, 既克服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淡化的问题, 又引发了医务人员积极性异化的难题, 从而让医务人员积极性陷入“强化必异化”和“规范必淡化”的悖论之中。

2. 2 医药的价格双轨制

医药的价格双轨制是指政府对医 ( 医疗服务) 和药 ( 药物服务) 的价格采取完全不同的行政管制措施: 对医疗服务的价格采取低价绝对管制措施, 而对药物服务的价格主要采取加成管制措施。为了说明问题, 我们需要两条补充说明, 第一点补充是: 最低价格管制、最高价格管制等绝对价格管制是政府举办型医疗体制的常用价格管制办法, 补偿型调控和税收性调控是政府购买型医疗体制的常用价格管制办法, 但是加成管制是我国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价格管制办法的创举。第二点补充是: 价格机制不仅是成本的补偿机制, 也是行为的激励机制, 所以如果政府对价格的行政管制适当, 不仅可以确保医院成本的弥补, 而且可以激励医生的积极行为 ( 例如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 ; 如果政府对价格的行政管制失当, 不仅难以确保医院成本的弥补, 而且可能激励医生的消极行为 ( 例如开大处方和贵处方) 。在扩收抵支的补偿机制下,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有三个补偿渠道: 财政投入、医疗收费和药品收入。随着医院运行成本的增大和财政投入比重的降低, 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依靠扩大医疗收费和药品收入, 以维持医院和医生的生存和发展。但是, 由于政府对医疗服务采取绝对管制, 基层医疗机构难以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扩大收入, 只能依靠提高药物服务收费扩大收入, 而药品加成管制政策正好为此策略性行为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在药品加成管制下, 尽管基层医疗机构不能任意提高某种品规药物的单价, 但是完全可以采取扩大药物数量和开高价药物的办法抬高医药服务收入。在药品加成管制下, 为了维持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基层医疗机构必然对医务人员采取按价考核机制。然而, 按价考核机制偏离了医疗服务的根本目标: 医药服务本质是治病救人而不是牟取私利。

3 第三个阶段: 按量和按价考核制度

3. 1 按量和价考核制度的内容

2009年以后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开始探索按量和价的考核制度: 以医药服务的数量和价格作为考核指标。按量和价考核制度是指: 如果医务人员提供的医药服务数量越多、价格越低, 则可以获得的工资收入越高; 如果医务人员提供的医药服务数量越少、价格越高, 则可以获得的工资收入越低。可见, 以量和价为考核指标的绩效管理制度追求的是医药卫生服务的量多价廉: 力图以医药卫生服务的“量多”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难”问题, 以医药卫生服务的“价廉”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贵”问题。为此, 许多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了住院 ( 门诊) 人次和人次住院 ( 门诊) 价格等绩效考核指标, 力图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和维护医疗机构公益性。以“量”和“价”为考核指标的绩效管理制度, 比以“资”为考核指标的绩效管理制度高效, 也比以“收”为考核指标的绩效管理制度优越。

3. 2 按量和价考核制度的困境

( 1) 医疗服务量和价的“悖论”。长期以来,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一直陷于量和价的“悖论”中: 一方面, 要扩大医药卫生服务数量, 必然要提高医药卫生服务价格, 但是提高医药卫生服务价格必然导致群众的“看病贵”问题 ( 第二悖论) ; 另一方面, 要降低医药卫生服务价格, 必然会减少医药卫生服务数量, 但是减少医药卫生服务数量必然导致群众的“看病难”问题 ( 第一悖论) 。改革开放前,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陷入量和价的第一悖论中; 改革开放后,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陷入量和价的第二悖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量”, 显示着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状态, 并决定着群众“看病难”的程度; 医药卫生服务的“价”, 显示着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的状态, 并决定着群众“看病贵”的程度。因此, 量和价的悖论意示着公益性和积极性的失衡状态, 也意示着看病难和看病贵的交替格局。

( 2) 绩效考核主和客的“博弈”。当医疗卫生服务的量和价存在“悖论”, 但是又必需作为关键指标考核医务人员的时候, 医务人员必然采取策略性行为 ( Strategic behavior) 博弈考核主体。这种策略性行为的典型模式, 是推诿重症患者和诱导轻病患者: 推诿重症患者可以切实降低医疗服务价格 ( 均次或人次费用) , 而诱导轻病患者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数量 ( 门诊量或住院量) 。因此, 以量和价为关键指标对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考核的结果未必真实反映医疗服务的绩效, 自然难以达到群众获得“量多价廉”医疗服务的效果。然而, 我国大部分地方正如火如荼地推行以量和价为关键指标的绩效考核制度。结果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轻病患者接受了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种不必要和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可能因为价格较低而备受卫生行政部门奖励, 但是对卫生事业而言是一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对人民群众而言是一种不合理的费用负担。二是重病患者被基层医疗机构推诿后不得不到高层级医疗机构就诊, 从而不得不承受高层级医疗机构的看病难和看病贵。可见, 以量和价为关键指标考核基层医务人员, 尽管符合当前我国看病难和看病贵并存的现实, 但是实施的效果表明其“副效应”往往要大于“正效应”。当然, 以量和价为关键指标的不合理之处, 不仅在于医疗服务存在量和价的“悖论”, 也不仅在于其引发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的“博弈”, 而且在于医疗服务数量和价格与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缺乏直接的相关性: 医疗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必须依据患者病情而定, 并非价格越低越好, 也并非数量越多越好。换言之, 如何病情需要, 那么数量再少和价格再高, 也是合理的; 如何病情不需要, 那么数量再多和价格再低, 也是不合理的。

4 第五阶段: 按质和按费考核制度

4. 1按质和按费考核制度的提出

为了走出“量”和“价”的悖论, 政府为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两种制度安排予以解决。第一种制度安排的基本逻辑是“降价不减量”: 降低医药服务价格而不淡化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医药服务价格而不淡化医务人员积极性的主要办法, 是扩大公共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力度, 这种制度安排是基本医药卫生服务政府举办体制 ( 又称“公共集成模式”- Public integrationmodel) 的必然选择。第二种制度安排的基本逻辑是“提价不减义”: 提高医药服务价格而不异化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提高医药服务价格而不异化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的主要办法, 是扩大医疗保险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付费补偿, 这种制度安排是基本医药卫生服务政府购买体制 ( 又称“公共契约模式”- Publiccontract model) 的必然选择。政府举办体制下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制度, 以量和价为绩效考核标准, 力图寻求医药卫生服务的“量多价低”; 政府购买体制下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制度, 以质和费为绩效考核标准, 力图寻求医药卫生服务的“质优费低”。

4. 2 按质和按费考核制度的内容

政府举办体制和政府购买体制下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制度形似神异,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举办体制下绩效管理制度以“量”为关键考核指标, 而政府购买体制下绩效管理制度以“质”为关键考核指标。“量”是指医药卫生服务的供给数量, “质”是指医药卫生服务的诊治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必要条件, 但是不是质量的充分条件, 所以无法以医药卫生服务数量衡量医疗服务的质量。由此推断,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指标必然比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指标更为合理: 不至于因扩大数量而抬高价格, 也更为科学: 不至于因扩大数量而危害健康。二是政府举办体制下绩效管理制度以“价”为考核指标, 而政府购买体制下绩效管理制度以“费”为考核指标。“价”是指医药卫生服务的价格水平, “费”是指医药卫生服务的负担程度; “价”是从医疗服务供方设置的考核指标, “费”是从医疗服务需方设置的考核指标。价格是费用的必要条件, 但是不是费用的充分条件, 患者所承担的医药卫生服务费用等于医药卫生服务价格乘以医疗保险的分担比例。因此, 降低医药卫生费用既可以从控制医药卫生价格入手, 也可以从提高医疗保险补偿水平入手。

4. 3 按质和按费考核制度的价值

比较而言, 以降低医药卫生价格为手段控制医药卫生服务费用, 有利于维护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 但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尽管医药价格降低后必然配以财政补偿和绩效考核等制度, 但是两大制度只能缓解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淡化态势, 而不能扭转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淡化趋势[7]。更为担忧的, “无底洞式”财政补偿难免将地方政府陷入难以自拔的财政危机中, 这种财政危机如果缺乏民主制度的制约, 往往引发高税收和乱收费的执政乱局。另外, 绩效考核制度在财政养医体制下难免低效、扭转, 甚至走向异化[8]。相反, 以提高医疗保险补偿水平为手段控制医药卫生服务费用,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而且可以切实维护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 更为神奇的是, 医疗保险的付费制度可以保障公益性和积极性的可持续均衡。因此, 医疗卫生服务费用指标必然比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指标更为合理: 可以促进医疗公平, 也更为科学: 可以提高医疗效率。那么, 为什么政府购买服务体制下的绩效考核指标, 比政府举办体制下的绩效考核指标优越呢? 根本原因是设计指标的主体和角度不同。政府举办服务体制下的绩效考核指标, 是由供给主体或供给主体的主管部门设计的, 所以设计的考核指标自然以维护医疗服务供方的利益为根本诉求; 政府购买服务体制下的绩效考核指标, 是由需求主体或需求主体的主管部门设计的, 所以设计的考核指标必然以维护医疗服务需方的利益为根本诉求。

5 主要结论

综上分析,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按资考核的第一阶段, 按收考核的第二阶段, 按量和价考核的第三阶段, 按质和按费考核的第四阶段。按资考核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论资排辈的弱激励机制, 也是一种奖懒罚勤的反激励机制。按收考核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导致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与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失衡的机制, 必然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时候, 损害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按量和价考核制度, 其关键指标体系存在内在矛盾, 而且极易诱发考核对象的策略博弈。那么, 如何建构一个既能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 “强”激励机制) , 又能切实维护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 ( “正”激励机制) , 还能有效防范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策略性博弈的绩效考核制度呢? 我们主张以质和费为关键指标的绩效考核制度, 因为这既是一种以医疗服务需方为“本”的绩效指标, 也是以医疗服务供方为“主”的绩效指标。因此, 按质和费两大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和管理, 必然有利于实现医疗服务供求双方的激励相容 (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 患者的需求在维护医方的权益中得到满足, 医方的权益在满足患者的需求中获得维护。

参考文献

[1]Donabedian A.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1966, 44:166-206.

[2]赵云, 农圣, 王政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 2013, 4:10-13.

[3]刘悦春.“二锅饭”断想[J].中国集体经济, 1998, 3:48-49.

[4]赵云, 曹军, 张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困境与策略[J].卫生经济研究, 2013, 4:6-10.

[5]陈首哲.市场经济视野下的“价格双轨”与“双轨合一”[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27, 4:407-412.

[6]巴曙松著.劣币与良币的角力——咖啡屋里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7]赵云, 黄亮, 潘小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及本质、目标和功能[J].卫生经济研究, 2013, 4:3-5.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第8篇

简单来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是指在新医改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整合卫生资源的目的, 保证资源运用审批权限与会计自主权不变、集中核算单位法人会计责任不变、资产自主权利不变以及债务关系不变的情况下, 对基层卫生机构采取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

二、会计集中核算人员的工作职责

简单来说, 要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 认真执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 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务情况;按时进行财务的分析, 迅速地做出财务报表及预算执行状况报表;加强单位的资金监督, 及时地制止、纠正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时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分析, 保证管理的质量;最后是强化核算单位报账员的业务培训, 增强核算工作的效率等, 这些都是现代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职责。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核算的意义

(一) 增加财政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实行后, 由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这一工作, 根据“集中核算, 规范管理, 统一账户, 分户结算”的原则, 监督各项财务收支的活动, 为监督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 客观反映会计收支活动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会计收支, 促进集中核算单位收费项目的合法性, 禁止腐败。对会计收支活动进行规范, 提高集中核算单位收费项目的合法性, 严格禁止乱收费现象的发展,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使集中核算单位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确保增加的收入可以第一时间入库, 严禁任何的隐瞒与挪用。

(三) 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通过会计集中核算, 单位建立健全财产管理制度。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定期清查财产的规定, 要保证账实相符, 完善招投标制度, 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对涉及到大额支出的工程加强监督与管理, 严格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 提高信息的质量

现在的管理模式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被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合算的模式, 实现业务流水化, 提高专业性。同时, 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会计核算, 在内部控制中应用权限设置的方法, 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另外, 跨经济核算是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的, 其独立性较好, 这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增加了资料的完整性与合法性,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

(一) 影响核算单位的财务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权利分离制度。财务管理工作是以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为基础, 对资金筹划进行合理的划分。而会计集中核算则是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集中在核算中心, 但是资产及合同还有实物等需求反映事项仍然分散在单位, 导致单位的财务工作脱节情况严重, 弱化了单位财务工作的职能, 使工作效率降低。

(二) 影响核算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 改善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效率, 但是内部监督工作不能被忽视。首先是对单位的经济状况比较熟悉, 监督效率更明显。实行集中核算后, 核算单位的职责发生转变, 监督失去功效, 风险性增加, 核算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开展难度增加。

(三) 影响职责划分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 政府会独立设置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脱离了基层医疗机构, 完全依赖凭证、票据等进行核算, 无法考察活动的真实性。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已经没有职责, 如果出现虚假信息或者是核算漏项的话, 就会导致职责不清的状况。

(四) 预算管理基础薄弱

在基层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 仍未达到规范化的要求, 同时预算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对支出的管理不到位, 预算执行力较为薄弱。

五、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一)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内部控制被弱化, 权责不明。核算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要经过审查, 强化外围调查。另外, 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控实行的测试, 确定重点, 权责分明。

(二)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必须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 核算组织流程、会计档案及会计软件的保管和维护制度、单位收支流程的管理、业绩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 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三) 完善库存物资的管理

药品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 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命, 这就要求其质量要有保障, 保管制度要完善, 同时要定期地进行清查库存, 确保账实相符, 落实责任。另外, 财政部门也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物资的监督检查力度, 最大程度地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四) 建立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

目前, 各自为政现象明显, 针对这一现象, 可以在奖金、福利、补助等方面建立科学统一的财务开支标准。一些涉及广, 政策性强, 数额较大的支出项目要进行事前调查, 以节约为原则, 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结束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会计核算是利弊并存的,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会计集中核算的应用也是必然的, 是与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 与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目标一致的管理对策, 是可以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惠兰.浅谈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J].现代商业, 2011 (15) .

[2]柳刚思, 邵清君.卫生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1 (04) .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第9篇

根据国家发改委信息[2],至2011年7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实现了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本研究紧扣国家医改方案以及落实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的工作要求,结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政策规定,对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措施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文献查阅,收集市、县、区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及配套政策文件,了解全国各省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进展情况,包括基本药物覆盖情况、纳入考核情况、基本药物目录增补及基本药物零差率等。

1.2 知情人及焦点组访谈

为了解典型地区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和基本药物政策的具体操作模式,选择了5省(或直辖市)的14个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样本城区(或县),即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固镇县,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东丰县、延吉市,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眉县,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桐庐县、桐乡市,重庆市万州区、沙坪坝区、忠县。

对卫生行政等相关政府部门开展知情者访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医护人员开展焦点组讨论,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政策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情况,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下基本药物配备、筹资补偿情况。

1.3 机构数据抽样

按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确定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94个县(市、区)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调查(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共回收431份调查表,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下的基本情况、零差率补偿情况以及药品配置情况等。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计78.8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临床医生接受《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的培训情况(按机构计)全国水平为88.44%。全国有80.37%的基层医疗机构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纳入对临床医生的考核。进一步对城乡的市、县、区按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划分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覆盖率及其实施情况,在大、中、小城市以及一类县、二类县、三类县和四类县的实施情况都呈现由强到弱再到强的趋势(表1)。

2.2 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实施情况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的基层医疗机构中,有94.55%的机构得到不同形式的财政专项补助或其它补助方式,仍有5.45%实施基本药物的医疗机构未获得任何形式的补助。对医疗机构因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而进行补偿的主要方式有:财政专项补助、财政补助和医保报销、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其它补偿方式。其中,获得财政专项补助的机构占59.64%,为采用频率最高的补偿方式。在不同级别的城市或农村,不同补偿方式的占比不同,在规模较小的城市和农村获得财政专项补助的机构比例越高。同时,从抽样地区来看,除一类县之外,各地区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没有获得相应补助的情况(表2)。

如果基层医疗机构按药品销售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各地具体规定的补助比例范围从3%~70%不等,以15%作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零差率补助比例的情况居多,55.73%的基层医疗机构按此比例获得补助(城市67.50%,农村50.55%),补助比例低于15%的机构占17.56%(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农村乡镇卫生院20.88%),补助比例高于15%的机构占26.7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50%;农村乡镇卫生院28.57%)。

2.3 国家基本药物的配备

按通用名计算,不包括中药饮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总数平均为322种(实施基药的机构为305种,未实施机构为349种),其中203种为国家基本药物,城市基层药品配备数略多于农村。但农村基层的基本药物配备情况略多于城市。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基层机构配备的省级增补药品数超过农村(表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的药品中,基本药物(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和省级增补目录内药品)所占比例为85.7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6.14%;农村乡镇卫生院85.53%)。

注: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

具体而言,药品配备在城市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减小而依次递减,而在农村地区药品配备数随一类县、二类县、三类县、四类县呈现“反U型”变化趋势;而就其中的基本药物配备情况而言,城市地区呈现为“U”型变化趋势,农村地区仍表现为“反U型”变化,并且各自的中成药和西药配备情况与基本药物总体配备情况相同;但在农村地区,抗菌药的配备不同于基本药物及其西药配备的“反U型”变化趋势,而是随着所属区县经济水平的下降而下降(表4)。

注: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

2.4 省级基本药物增补目录情况

为了满足地区差异,每个省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相继出台了省级增补目录。各省/市增补目录收录的药品数量差异明显,增补目录中西药数与地区经济水平存在一定关联性[3]。

3 分析与讨论

3.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正在各地稳步推进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计78.8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全国88.44%的临床医生(按机构计)接受了国家基本药物相关培训,并且有80.37%的基层医疗机构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纳入对临床医生的考核。可见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实施范围较广,随着制度的实施,相应的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政策也呈一定的配套,有利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稳步推进。

但是,对城乡按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划分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覆盖率及其实施情况,在中型城市以及二、三类县的实施较其他规模的市县薄弱。经济水平较好的市县政府执行能力强,基本药物制度贯彻较好,而经济情况薄弱的市县则可能得到较多上级政府的资助和支持,因此基药制度的落实也较好。经济水平介于两者之间、数量众多的中型城市及二、三类县则容易被忽视。

3.2 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政策

虽然在总体改革框架下进行试点工作,当前各省或地区所制定的具体政策操作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对过渡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物品种的规定,对非基本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配备基本药物的比例限定有所差异,各省根据自身医保情况和用药习惯等制定相应的增补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以及各地根据财政情况,制定基本药品销售零差率的不同补偿政策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全面铺开,但各地目前的医疗卫生条件、经济实力、居民的用药习惯等有非常大的差别,只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才能确保政策落实,并为广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居民认可。

3.3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实施仍然面临现实问题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虽然在较大范围得以实施,但实施过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4,5]。如财政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仍需转变,要扭转零差率限制原先业务较好的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局面,以及导致医务人员总体收入下降且趋于平均化、医务人员积极性受挫较大的问题,另有部分机构完全没有获得零差率的补偿,不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长期落实;基本药物目录与医疗保险目录药品的衔接差异也限制了部分医保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此外,各地增补药物数量的差异可能对全国范围内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及公平性造成影响,过长的增补目录不仅不利于基本药物管理,也会对医保基金形成压力。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必须以当前新医改框架为背景,着眼于基本药物的可及性、质量和合理使用,以公众利益和满意度为导向,既要保证国家基药目录的核心引导作用,又要保持省级增补目录的适宜性和针对性以及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衔接的层次性,并以制度公平性为工作目标,以政府举办基层医疗机构为制度实施的突破点,有条件地循序消除以药补医机制,摈弃工作模式的一刀切,鼓励因地制宜,最终将制度创新落实为切实有效的政策机制。

摘要:紧密结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政策规定,采用文献检索、机构调查与知情人访谈等方法,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零差率实施以及基本药物配置等情况进行追踪,发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在各地逐步平稳推进,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各项配套政策,但也存在多重现实障碍。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方机构,零差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EB/OL].[2011-02-11].http://www.gov.cn/zwgk/2009-04/07/content_1279256.htm.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提前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EB/OL][.2011-12-06].http://www.ndrc.gov.cn/shfz/yywstzgg/ygdt/t20110901_432216.htm.

[3]王丽洁,徐文娟,陈文,等.我国基本药物省级增补目录与WHO示范目录的比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7):26-30.

[4]蒋虹丽,陈鸣声,陈文,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阶段性效果和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1):40-43.

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制度的了解程度,获取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的使用意愿及反馈意见。通过对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情况,制度实施后患者的就医流向、用药习惯及医疗费用变化,患者感知的政策受益情况及其对政策的满意度情况。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选取肥城、周村和禹城3个市(县),每市(县)抽取2所乡镇卫生院,共6所乡镇卫生院,每个医疗机构随机抽取医务人员10~15人,患者10~15人接受调查。调查方法为自编问卷。调查共回收6所乡镇卫生院的有效问卷,其中医务人员70份(肥城20人,周村30人,禹城20人),患者77份 (肥城22份,禹城22份,周村33份)。

2 研究结果

2.1 医务人员满意度评价结果

受访医务人员中男性占42.9%,女性占55.7%。受访者平均年龄39岁,平均工作年限达17.55年。受教育程度以大专、中专为主,本科较少,没有研究生学历者。受访者所在科室以内科、医技科室、药剂科和全科为主。受访者的专业背景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数最多,其次是药学和中医。 职业方面以执业(助理)医师为主,此外还有药剂师、护士等,见表1。

2.1.1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情况:全部受访者知晓基本药物制度,可见,基本药物制度在医务人员中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效果良好,见表2。

2.1.2基本药物的使用意愿情况: 从使用情况看,超过97.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基本药物,仅有2人表示“无所谓”。对于愿意使用基本药物的原因,主要在于“药物价格便宜,居民愿意用”(65.2%),“遵守国家政策规定” (57.6%) 和“药物疗效好”(13.0%)。这说明基本药物制度得到了医务人员的认可,见表3。

表示“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原因的受访者40人,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居民习惯选择的药品没有包括在基本药物目录里,居民不理解以前能用现在怎么用不了了”占 (57.5%)以及“可以选择的药品范围变小了”(65.0%)。还有医护人员反映是由于“以前用习惯的药品,现在用不了了”(12.5%),特别是一些心脑血管药品和普通感冒药等, 如心脑清胶囊、复方大青叶、三九感冒冲剂、西瓜霜和三九皮炎平等。这反映出基本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药物品种有限的问题,无法全面满足居民的用药需要,在可及性上还需要进行改善。

2.1.3基本药物制度对行医行为的影响: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大部分医务人员行医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见表4。

2.1.4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及患者认可情况: 大部分的受访医务人员表示会经常向患者介绍基本药物的情况(72.9%), 少数医务 人员表示 “ 被问到时 会介绍 ” (22.9%),只有3位医务人员表示“很少介绍”。大部分医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已经有了向患者宣传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识(82.9%)。

大部分受访医务人员认为患者愿意使用基本药物 (71.5%),少数医务人员认为患者“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 (14.3%),一位医务人员认为患者“非常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

2.1.5基本药物价格情况:六成受访医务人员认与基本药物的价格“比药店便宜”,少数医务人员认为“与药店差不多”,4位医务人员认为“比药店贵”。这说明医务人员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价格的便宜感受明显,见表5。

2.2 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

受访患者满意度调查在乡镇卫生机构随机选取,共回收有效问卷77份。在职业上,74.0%的受访者是农民,其次为自由职业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工人和学生。在消费水平上,79.3%的患者月生活支出低于1 000元。被调查患者每月平均购药支出为217元。85.7%的患者参加了新农合,10.4%的患者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见表6。

2.2.1受访患者对基本药物的知晓情况: 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患者没有听说过基本药物制度,“听说过”基本药物制度的受访者了解途径一般为电视宣传(65.6%)和乡医介绍(59.4%), 少部分患 者是通过 网络(6.3%)、 报纸 (6.3%)及村组织宣传(6.3%)等途径了解到基本药物制度。 受访患者均对基本药物制度表示支持,但对于报销比例普遍表示不太清楚,说明对居民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2.2.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患者用药行为的变化: 大部分受访患者 表示 “ 经常使用 的药物在 基本药物 目录中 ” (62.3%),说明目前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品种能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对患者药品使用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药品价格”(57.2%)和“药品名称”(14.3%)上,见表7。对患者日常用药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药品费用的降低(78.1%),见表8。对患者日常用药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反映是治疗效果差(64.3%),见表9。

受访患者表示未更换基本药物的原因主要是“基本药物种类不全”(72.0%),“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常出现断药的情况”(12.0%)。说明要让全部患者转变用药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首先在药品充足、配送及时的前提下逐渐调整。

2.2.3患者基本药物使用满意度情况:大部分受访患者对基本药物价格表示满意(77.6%),说明基本药物在价格上的实惠基本得到了患者认可,见表10。超过半数受访患者对基本药物品种表示满意(60.4%),说明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品种能满足一定数量患者的用药需求,但要满足全部患者的用药需求,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见表11。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40.0%(18人)的受访患者认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极大的缓解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现象”;17.8%(8人)的受访患者认为“一般”;24.4%(11人)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明显的感觉”。

注:该项目为多选题,42人回答;“-”表示未统计。

注:该项目为多选题,32人回答。

注:该项目为多选题,14人回答。

对于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的影响,大部分受访患者对“药物价格降低”(66.7%)和“能够更方便的获得药物” (56.4%)感受明显。此外,还有受访患者认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合理用药水平提高”了(10.3%)。

3 问题与建议

3.1 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广泛认可,但在患者中的知晓率较低

调研结果显示,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得到基层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接受度较高。但患者对具体政策还很陌生,大部分患者不能准确说出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有必要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在居民中的宣传。

3.2 基本药物价格满意度较高,患者流失情况有所改善

大部分基层医护人员和患者愿意使用基 本药物,并且对基本药物制度所带来的药品价格上的实惠感受明显,对政策较为满意。患者流失的现象在基本药物实施的第一年表现非常明显[4,5]。随着政策的推进,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但影响变小。正如一位乡镇卫生院院长所反映“基药第一年,患者反映大;基药第二年,医生反映大;基药第三年,反映都不大”。

3.3 基本药物目录距离满足患者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用药 需求尚有差距

患者和基层医护人员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药品种类不全,部分常用药没有进入目录,不能满足用药需求。突出表现为:(1)血液、心脏、儿科和妇科等专科和常用药品缺乏现象明显。如治疗儿童高烧的药物没有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急救药品少,一些急救药品如解磷定、阿托品和西地兰等虽然列入了目录, 但网上采购不到。

3.4 部分政策规定不能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长期用药习惯

山东省为了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和基层基本医疗使用的可选择范围,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将基本药物品种增加到523种。尽管如此,调研发现,招标后的药品与居民和医生原来的用药习惯仍不相符,如招标后的头孢氨苄是华北制药厂生产的,但淄博地区居民比较认可该市新华制药厂生产的。另外,大量知名厂家的品牌药品,比如三九感冒颗粒、健胃消食片、感康、快克和心脑清胶囊等是常用药却没有列入目录,患者对此不能理解,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医患矛盾。

3.5 基本药物配送不到位,“缺药现象”普遍存在

谈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的几大亮点 第11篇

一、“新财务制度”不同于“原财务制度”

“新财务制度”属于新制订财务制度, 它不同于“原财务制度”。“原财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 包括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疗养院、卫生院等。“新财务制度”则不然。它基本为政府举办医疗卫生单位所适用, 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执行。也就是说, 非独立核算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如由公立医院管理或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也可以参照核算主体所执行的财务制度, 结合自身实际, 执行相关财务制度。一句话, 一个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比如, 一些独立核算的私立医院, 可以参照可以参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执行, 也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所谓独立核算, 是指财务管理上有财务所有权、执行权、独立开设银行账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有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完善的会计制度及账簿体系。

二、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任务

“新财务制度”所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任务较之于“原财务制度”的要求更高, 责任更重。“新财务制度”除了“原财务制度”中的合理编制医院预算,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 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经济核算,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等诸多项目外, 又同时增加了如下财务管理工作任务:一是, 实施绩效考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实施绩效考核, 并按要求报送绩效考核报告。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结合核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分析和评价预算执行效果, 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比考核、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财政部门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补助预算安排和结算的重要依据。二是, 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根据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定期编制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发展和预算执行、资产使用管理、收入、支出和净资产变动以及财务管理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财务分析指标包括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经费占医疗卫生支出的比率、公用经费占医疗卫生支出的比率、收支结余率、资产负债率、支出构成及次均费用等。当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根据本单位特点增加财务分析指标。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独立核算收支, 按绩效补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们在财务管理方面, 有资产所有权、执行权, 独立核算, 单独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独立经营活动, 自负盈亏, 有完整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系, 有专职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 建立完整的账簿体系。但是, “新财务制度”规定:财政部门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补助预算安排和当年财政补助结算的重要依据, 与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挂钩, 与经常性收支差额挂钩及人员绩效工资挂钩。同时,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 其上级主管部门则作为年终评比考核、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也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决定是否继续任用的重要参考, 作为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环境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 提升工作水平

绩效考核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是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 对于落实政府卫生政策, 提升工作水平, 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增强服务能力,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体系, 具有重要作用。

绩效考核分为外部考核和内部考核:外部考核主要指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的考核, 它主要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财政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 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提出预算建议数, 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

内部考核主要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自行组织的绩效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依法取得收入, 努力控制支出;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准确进行经济核算, 实施绩效考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 维护国有资产权益。

五、加强财务风险的管控, 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新财务制度”特别要求, 严格禁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外投资。同时, “新财务制度”还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借入偿还期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的长期借款, 不得发生融资行为。同时, 要严格控制负债规模。并要求单位定期进行债务清理, 编制债务账龄分析报告, 及时清偿债务, 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以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六、加强资产管理, 保障资产安全与完整

资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新财务制度”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资产管理,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1、

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对坏账的管理, 一般情况下采取个别认定法确认坏账, 即对每项债务发生的时间、金额、原因、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及其生活状况等情况进行逐一梳理、分析, 编制坏账核对表, 选派专人登门或邮寄方式催收账款。

2、存货均按实际成本核算。

除低值易耗品按实际成本计价, 摊销方法可以按一次摊销法, 也可以按“五五摊销法”摊销。其余存货, 包括卫生材料、药品、其他材料均按实际成本计价, 实行“零差价率”方法, 按实际成本结转发出存货成本。

3、基建工程支出并入“大账”。

为体现财务管理的全面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的同时, 按基建账 (即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账套) 相关数据并入会计“大账”, 以保证基本建设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七、规范结余资金的使用, 统筹管理净资产

“新财务制度”要求, 加强对事业基金管理, 统筹安排, 将结余资金纳入预算, 追加时统筹安排使用。事业基金的用途主要是弥补亏损, 不得将事业基金违规用于各种福利性支出。同时, 事业基金滚存较多时, 在编制预算时, 应安排一定数量的事业基金。

八、会计核算要求的不同, 大大简化了会计核算程序

“新财务制度”与“原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要求不同, 总起来看, “新财务制度”大大简化了会计核算程序。具体如下:

1、

“新财务制度”简化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的核算, 合并医疗支出项目, 对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 发生时直接列作当期支出。

2、简化固定资产核算程序, 不计提修购基金和固定资产折旧。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不再摊销, 直接计入当期支出。

3、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入的作为固定资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及其他财产权利, 应和该实物资产一道按固定资产管理。

对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进行摊销, 在购入时直接列入当期支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医院财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2;

上一篇:作文共生下一篇:悬浮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