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县域范文

2024-09-19

江苏县域范文(精选7篇)

江苏县域 第1篇

一、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通过判定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指标和分类指标, 来分析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总体指标判定。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0》, 苏北2009年人均GDP为23, 835元, 按年末汇率计算折合3, 491美元 (注:2009年末,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收于6.8282) ;而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则分别为4, 029美元、3, 097美元、3, 409美元、3, 742美元、2, 557美元。对照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表 (见表1, 暂不考虑货币通货膨胀率) , 可见苏北的徐州、淮安、盐城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但连云港和宿迁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表1)

在苏北24个县 (市) 中,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大丰市为34, 887元, 折合5, 109美元, 居全省51个县 (市) 第21位;最低的是丰县为12, 130元, 折合1, 776美元, 居全省最后一位。并且, 在江苏省51个县 (市)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中, 倒数1~18名均为苏北县 (市) 。而同期位居“2010年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市) ”前10名的江苏省江阴市 (排序“国1”) 、昆山市 (“国1”) 、张家港市 (“国1”) 、常熟市 (“国1”) 、吴江市 (“国2”) 、太仓市 (“国4”) 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1, 575元, 折合14, 876美元, 步入发达经济阶段。因此, 江苏欠发达地区———苏北的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大大落后于江苏发达地区, 借助钱纳里的标准模式, 结合苏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整理得出, 2009年苏北5市三次产业结构均呈现“二、三、一”格局。在苏北24个县 (市) 中, 除灌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一、三”的格局外, 其他县 (市) 整体上均为“二、三、一”格局, 可见苏北总体上已经呈现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态势。然而, 与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比, 苏北尤其是县域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 二三产业比重则较低, 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苏北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较为艰巨。

2、工业化程度。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1931年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 根据20多个国家的经济统计资料, 以制造业中轻工业产值与重工业产值的比例 (霍夫曼比值=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100%) 变动趋势为依据, 把经济发展阶段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第一阶段, 霍夫曼比值为5 (±1) ;工业化第二阶段, 比值为2.5 (±1) ;第三阶段, 比值为1 (±0.5) ;工业化第四阶段, 比值小于1。霍夫曼比值越低, 重工业化水平就越高, 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2009年除宿迁外, 苏北其他4市的霍夫曼系数均在1以下, 表明苏北工业化水平逐年提升, 正在努力向工业化更高阶段迈进。而对于苏北24个县 (市) 而言, 大多数的霍夫曼系数也在1以下, 但像泗洪县等县 (市) 工业基础还很薄弱, 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3、劳动力部门构成。

虽然苏北5市2009年劳动力部门构成总体为“三、二、一”就业模式, 但24个县市中有一半以上呈“一、三、二”或“一、二、三”的传统农业型就业模式, 第一产业仍为县域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 就业结构有优化的空间。并且, 在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中, 农林牧渔业仍为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去向, 可见苏北存在着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 发达国家的进程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20%以后, 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 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 其速度又趋减缓, 最终稳定在80%~90%之间。按照推算,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时, 城市化水平应在60%左右;当非农化水平达到74.8%时, 城镇化水平可达到63.4%。2009年在苏北人均生产总值为3, 491美元的情况下, 其城镇化水平却仅为44.8%, 可见苏北城镇化水平仍较低,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5、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个数等指标来反映苏北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与苏北其他4市相比, 宿迁2009年各指标均偏小。在苏北24个县 (市) 中, 进出口额县均为1.33亿美元, 其中出口1.08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县均为0.81亿美元;反映外贸发展水平的外贸依存度县均为5.3%;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县均为25个, 但沛县、响水县、滨海县、泗阳县、泗洪县仍为个位数。可见, 苏北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快, 国际化程度不高。

二、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江苏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可知, 江苏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除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外,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成为必然要求。这要求全省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 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并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于此,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应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坚持走集约化发展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 提升苏北县域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同时, 要深化改革, 实现经济资源在城镇自由流动, 坚持以城带乡, 发挥城镇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 使城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 成为经济信息的集散地, 形成集聚效应。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苏北县域地区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以工业改造农业, 以工业促进农业, 以工业反哺农业, 尤其要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县域产业升级, 推动整体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二) 坚持政府、市场两手抓, 优化投资环境, 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间存在生产率差异化严重的现象,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正常化, 引导产业方向。苏北县域政府应具备前瞻和长远目光, 不能为了过分追求政绩而导致政府行为的短期性, 要立足于长远发展, 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 吸引朝阳企业的投资, 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 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硬环境建设方面, 苏北县域经济建设资金能力不足, 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该地区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加强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 加强对苏北县域地区桥梁、公路等建设的投入, 充分利用苏北地区沿海、沿河资源, 发展内河运输。软环境建设方面, 应不断强化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及时为投资者“雪中送炭”,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改善服务质量的过程中, 提升本地区服务环境竞争力, 努力为投资者营造透明、快捷、高效的投资氛围。此外, 要搭建平台, 强化保障, 推动外向型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各类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 要进一步加快投资载体建设, 打造利用外资更大突破的平台, 做好县域生产力的空间、产业布局。

(三) 坚持科教兴县战略, 为创新型经济注入不竭动力。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高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创新型经济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江苏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 苏北县域地区人才瓶颈问题颇为突出。应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 大力构筑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台, 鼓励支持自主创新, 改变县域地区发展的劣势。要加大政府政策宣传, 鼓励县域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研究, 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 增强县域核心竞争力。县域政府在税收、金融以及申报程序方面, 应该给予创新型企业照顾和便利, 减少不必要的阻碍。县域政府可作为“红娘”, 发挥好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多层次合作, 大力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县域政府应鼓励并支持企业将研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 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尽早体现出社会价值, 带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元丰.国内外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06.

[2]程福寿, 方瑛, 戈兴杰.江苏盱眙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乡镇经济, 2007.6.

[3]葛守昆.“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面临的形势与主要任务[J].唯实, 2011.1.

[4]程宏如.欠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以苏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4.

[5]百度百科.县域经济[EB/OL].http://bai ke.baidu.com/view/92036.htm, 2011.12.

江苏省县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 第2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 苏南 苏北 差异

Abstract: Jiangsu is a economically strong province in China,but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in this province is highly unbalanced,especially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is expanding.How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unties and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interactively between county economy and county financia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we didi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ir current situation,then make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ounty financial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Jiangsu province,and analyze the reasons,then make meaningful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unty Finance South of Jiangsu North of Jiangsu Difference

一、江苏省县域经济和金融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经济的现状分析

第一,地区生产总值(GDP)方面,无论是苏北县域还是苏南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近十几年来都保持着上升趋势,而苏南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基本保持高于苏北县域的状态。第二,社会固定投资总额(FIX)方面,两个县域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近几年来苏北县域体现出明显的超越苏南县域的态势。第三,财政支出(EXP)方面,苏北县域稍微高于苏南县域,这与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紧密相关。

(二)县域金融的现状分析

首先,金融相关比率(FIR)方面,江苏省苏北县域和苏南县域金融相关比率基本上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从总体趋势来看,苏南县域基本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近两年来苏南苏北之间的差距开始有拉大的趋势。其次,从金融中介效率(SLR)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南县域的金融中介效率明显高于苏北县域,整体而言两地都在稳健中求进步。最后,金融机构储蓄结构(FSS)方面,在苏南县域这类经济和金融都相对发达的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已不再主要依靠居民的储蓄存款,而是有更多極具发展潜力的多样化经济金融形式的存在。

二、江苏省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7年至2011年间的《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是1996年至2010年间共15年的数据。

(二)实证检验

1、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分别对苏北县域和苏南县域的相应指标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以发现这些变量是否具有同阶平稳,实证检验得出ln(fix)、ln(ex)、FIR、FSS和ln(GDP)都是平稳的。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长期来看,无论是在苏南县域还是苏北县域,金融机构储蓄结构FSS和GDP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而不同之处在于金融相关比率FIR,在苏南县域这种较发达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与GDP互为因果关系,而在苏北县域这种欠发达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只在短期内与GDP互为因果关系,而在长期内,只存在FIR影响GDP,而GDP并不能成为影响FIR的原因。

3、实证结果及结论

通过以上检验结果可见,在较发达的地区,各方面发展较快是因为全社会积极的经济和金融活动的促进作用,而非将财富简单的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种传统的理财途径;而与其相反的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居民储蓄的保值增值,而非其他投资途径,因此也造就了苏北县域一直落后于苏南县域的局面。

综上所述,鉴于江苏省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省内苏南苏北差异的实际情况,为了缩小差异实现江苏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推动江苏省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对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圣明,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

[2]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10)

江苏县域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税收,调控,县域经济,江苏

中国“十二五”规划指出,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战略性工程, 离不开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 其中, 税收作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财力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域经济是衔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连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重要纽带。

一、税收调控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性分析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 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江苏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经济长期处于全国的第一方阵, 与县域经济率先崛起和相对发达密不可分。2009年末, 江苏共有县级市26个, 县25个, 全省县域行政区划面积7.69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的74.7%;县域总人口 (户籍人口) 4 778万, 占全省的64.4%;地区生产总值18 538亿元, 占全省的53.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 612亿元, 占全省39.3%;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 913.07亿元, 占全省的42.8%;进出口总额1 433亿美元, 占全省的42.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 208亿元, 占全省的41.4%。由此可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抓好县域经济事关经济发展大局。

(一)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税收调控

税收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发展不偏离轨道的手段,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税收调控来实现。如税收调控经济运行的功能, 可以充分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控制和质量保证上面;税收调控资源配置的功能, 可以充分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控制“三高”上面。

(二)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导税收调控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不断地调整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组合, 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税收调控的主导, 税收调控最终是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和控制“三高”等目标就对调控收入分配的要求;又比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就是对调控资源配置要求。

(三)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税收调控目的是相通的

税收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面性, 税收调控对象的针对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 税收调控的刚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柔性。从三个对应关系来看, 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 如调控经济运行与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和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 又如调控资源配置与控制“三高”的关系等。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通、主导和依赖的关系。

二、从税收的角度分析制约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税收来源于经济, 江苏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地方税收带来了充足的税源。2009年, 江苏县域地税税收收入总量突破700亿元, 总量为“十五”期末2005年的2.55倍, 2005—2009年年均增收超过100亿, 年均增速26.4%, 高出全省增幅3.1个百分点, 其中, 苏南、苏中、苏北年均增长21.3%、31.3%、41.1%。县域税收占比由2005年的33%提升到2009年的36.3%。

(一) 税收增速与经济增速长期倒挂, 制约了县域经济的

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 虽然江苏县域经济与税收均保持着较快增长, 但税收的增速明显快于经济的增速, 也快于周边县域经济的强省浙江和山东。2006—2009年, 江苏县域GDP年均增幅为19.4% (现价) , 地方税收年均增幅为26.4%, 税收增幅高于经济增幅7个百分点, 而同期浙江省县域税收年均增幅只有16.2%, 山东省只有19.3%。其中苏北五市的县域税收平均增幅高达38.3%, 高出同期经济增幅18.9个百分点。

由于产业结构、统计口径等多方面因素, 税收增长在一定程度内高于经济增长是合理的, 比如从反映经济税收协调性的税收弹性系数看, 其系数在0.8~1.2之间应处在合理区间。但近五年江苏县域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平均弹性为1.36, 其中苏北地区五年的平均弹性为2.05, 说明这其中必然存在着非经济自然增长因素。以增长最快的苏北地区为例, 由于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地方财力规模偏小, 县乡财政担负着广泛而重要的公共再分配职能, 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部分县 (市) 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或为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对地税部门下达的税收增幅偏高, 加之单一的收入考核导向机制, 导致税收计划与实际税源相脱节, 既加大地税部门组织收入压力, 同时也使税收计划与依法组织收入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据调查, 近年来苏北地区大部分县 (市) 政府下达的地税税收计划增幅超过30%, 少数县 (市) 政府下达的税收计划增幅超过50%。税收增长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势必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 经济发展不均衡, 制约了县域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虽然近年来江苏县域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 但受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 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 自南到北, 梯度落差较大。从反映经济综合实力的地区生产总值看, 2009年, 全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县域GDP比值为3.8∶1.7∶1, 人均GDP比值为5.8∶3.3∶1, GDP排名前五位的苏南四县 (市) 总量超过了苏北全部县 (市) 的总量。从单体来看, 强县、弱县间的差距极大。全省人均GDP最高的昆山市 (68 420元/人) 与最低的灌云县 (3749元/人) 相差5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江阴市 (251.2亿元) 与最低的东海县 (2.33亿元) 相差107倍。从三大区域税收收入占比看, 苏南14个县 (市) 税收占比近六成 (57.5%) , 而苏中和苏北37个县 (市) 的税收总量占比不足全省的50%, 收入总量仅为苏南的3/4, 苏南县域税收平均规模为29.36亿元, 分别为苏中、苏北的2.7倍、4.7倍, 最高昆山市 (80.76亿元) 与最低的洪泽县 (3.87亿元) 相差近20倍。全省县域发展严重失衡, 影响到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制约了县域税收持续稳定增长

现阶段, 江苏县域经济虽然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但与全省产业构成相比, 县域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份额仍然较高。2009年, 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8.6%,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仍有1/4左右的县第一产业的占比高于20%, 部分县农业社会的特征仍比较明显。由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2009年全省县域地税税负为5.7%, 低于全省近1个百分点。

从税收的行业构成看, 县域税收对建筑业、房地产业依赖过大。2009年, 全省县域税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两大行业占比为45%, 高出全省两大行业占比3个百分点, 比山东高17个百分点、比浙江高10个百分点。其中:苏北县域税收中两大行业占比高达五成以上 (54.3%) , 高出苏南五市两大行业占比14.3个百分点, 两大行业增收贡献份额高达73.8%。可见, 目前县域税收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两大投资拉动型产业依赖过大。

三、税收促进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 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 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初加工, 提供农业技术、信息、仓储、培训等服务收入, 可全部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 合作社成员取得的股息、红利、盈利返还一律免征个人所得税。农民购买农用生产资料, 其中农机可由国家凭农民购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直接退税给农民或财政直补;对化肥、农药, 因面广量小, 退税手续烦琐, 仍可继续实行免税,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适当降低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税负, 将农业产品、食用植物油、自来水、居民用煤炭制品、天然气、煤气、石油液化气等老百姓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由现行的13%降至10%或10%以下, 减轻医药物品的税收负担。

2. 积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

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 取得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开展农业质量和环保标准体系、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规划、策划、咨询、服务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对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 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 以花园、果园、茶园从事生态旅游项目, 在一定期限内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将涉农服务免征营业税政策, 扩大到所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对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给予长期减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

3. 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中, 新兴产业领域的优惠手段较为单一, 延期纳税、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手段未得到充分应用。因此, 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 充分使用上述手段。新兴产业的有些资产更新换代非常快, 甚至二三年就出现新产品, 应放宽该类设备的折旧年限, 规定可在更短时间内提取折旧。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缺乏关于再投资的优惠制度, 为了鼓励新兴产业企业再投资, 应作出这方面的规定。

(二) 实行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共进的税收政策, 推进平衡发展。

税收政策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要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机制, 调节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 以获得整体效益最大化。

1. 引导优势产业,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首先, 充分利用苏

北的资源禀赋优势, 运用税收政策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深加工, 建设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安全水产品养殖基地和海洋捕捞渔业及海产品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湿地旅游、生态旅游、海岛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集中建设石化、钢铁、造船、能源等临港产业以及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等现代服务业, 提高苏北发展内生力。其次, 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苏南高薪技术企业发展, 在苏南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 促使苏南产业升级。最后, 加强苏南、苏北之间的产业转移承接, 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苏北转移, 对产业转移产生的投资成本差异, 以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的方式进行弥补, 以进一步提高苏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2. 降低税负, 吸引生产要素参与新农村建设。

实行对农村积极有效的减免政策, 特别是中央税的减免, 真正体现国家的实际扶持。实行吸引投资的税收政策, 对投资于农村地区的企业, 适当提高折旧率或折旧额, 对外来投资者以来源于农村地区的税后所得再投资于农村地区的, 实行全额退税的鼓励政策。对吸引人才的专门补贴实行个人所得税免税优惠等。

3. 放宽税收管理权限和分成比例, 促进农村自我积累和发展。

在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分成比例方面, 中央财政应给予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更多的优惠, 以促进农村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三) 完善民生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保障和改善民生

1. 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 吸纳了社会上大多数就业人员, 成为县域就业主阵地。为了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建议推行差别税率:在所得税方面, 根据纳税人的效益规模或者企业规模实施不同的税率, 规模大的适用基准税率, 规模小的适用优惠税率;实施所得税累进税率, 对企业利润水平低的实施较低的税率。在流转税方面, 按企业的规模实行差别税率, 规模小的实行较低的税率。规定起征点, 对所得税或者流转税规定起征点, 在起征点以下的不征税。

2. 加大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税收应加大支持促进就业创业的力度, 落实并延续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优化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收政策, 如可以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适当提高或者将增值税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从增值税制中淡出, 降低增值税征管成本;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中的微利企业所得税税负,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可以采取的措施如将现行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标准放宽到低于5万元或低于10万元的标准, 或者对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一律降至10%, 以照顾微利企业, 促进就业;统筹城乡就业, 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对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 可比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给予税收优惠。

(四) 构建绿色税制, 促进资源和环境保护

1. 调整资源税。

一是要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广义的资源概念不限于矿产, 还应包括水、森林、草原、滩涂等。二是要对部分资源品种改变计征方式, 首先可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2010年6月1日, 中国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改革试点, 对新疆石油、天然气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税率为5%。建议在新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条件成熟时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推行。三是要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 现行资源税税负是多年以前制定的, 随着资源价格不断上涨, 目前税负明显偏低, 难以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2. 开征环境保护税。

在费改税的基础上, 推动环境税立法, 重点考虑对污水排放、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征收。污水排放属于费改税, 同时相应考虑设立碳税、硫税税目, 择机进行开征。碳税, 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 是针对化石燃料使用征收的税, 旨在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碳税开征已成为中国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 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完善中国环境税制的客观需要。

3. 完善消费税。

消费税是中央税, 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但中国消费税名不副实, 主要是在生产环节对企业征收, 对消费者而言, 属于隐性税收, 调控功能被隐蔽和弱化了, 应进一步完善消费税政策。将消费税政策逐步显性化。消费税是价外税, 对消费者征收, 就能起到明显的奖惩作用。中国消费税对企业征收, 一提高消费税, 企业就会涨价, 消费税对企业行为的调节就会弱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书瑶.赋税导论 (简本) [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8.

[4]汤贡亮.中国税收发展报告 (2009/2010) [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10.

[5]欧阳坤, 许文.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 2009, (4) .

[6]匡小平, 吴智峰.中国收入差距过大原因及财税调节对策[J].税务研究, 2009, (2) .

[7]厦门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 2010, (10) .

[8]丛明.建立和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制与税收政策的路径分析[J].涉外税务, 2010, (9) .

[9]郑新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J].宏观经济论坛, 2010, (18) .

[10]秦兴方, 汪桥红.转变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与制度安排[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6) .

[11]吴正林.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现实选择[J].经济探讨, 2010, (11) .

江苏县域 第4篇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反映一个县(县级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也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反映苏北五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情况,通过对反映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指标的选择,建立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

(一)指标的选择

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众多指标当中选择了11个指标,这些指标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2;工业总产值(万元)-X3;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4;外贸依存度(%)-X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X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万元)-X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X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X10;中级职称以上(万)-X11。

(二)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原来众多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及所谓的降维。主要的步骤包括:(1)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指标与数据;(2)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是SPSS13.0软件);(3)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定;(4)确定主成分的个数;(5)确定主成分Fi的表达式;(6)主成分与综合主成分得分并排序。

二、苏北五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标准化

从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选择上述11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主成分分析操作,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贡献率表(如下表):

从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贡献率来看,第一个因子的贡献率最大,为45.654%,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4.745%,因此选前三个主成分。

(三)确定主成分Fi的表达式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原变量x1,x10,x7,x3的信息,即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因此可以称为经济发展因子(用F1表示);第二主成分主要包含原变量x5,x8的信息,即外贸依存度和进出口总额,反映外向经济的程度,因此可以称为外向经济因子(用F2表示);第三主成分主要包含原变量x4,x6的信息,即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大小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因此可以称为产业结构因子(用F3表示)。

用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根开平方根,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得到的三个主成分如下:

(四)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得分模型:

用第一主成分F1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乘以F1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加上第二主成分F2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乘以F2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加上第三个主成分F3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乘以F3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的,即得到综合得分模型:

计算各个因子得分及总得分,并进行排名,其结果为:

三、结论

在苏北5市当中,县域经济单位数为:徐州6个,连云港4个,淮安4个,宿迁3个,盐城7个,共24个。根据总得分的大小,我们将24个县(县级市)分为五个档次,第一档次的总得分大于3分,共有3个县(县级市),包括盐城的大丰市和东台市,以及徐州的邳州市;第二档次的总得分大于1分,共2个县,包括徐州的铜山县和盐城的建湖县;第三档次的总得分大于0分,共有5个县(县级市),包括徐州的沛县和新沂市,盐城的射阳县,连云港的东海和赣榆县;第四档次的总得分大于-1分,共有5个县,主要是淮安的金湖县,宿迁的沭阳县,盐城的阜宁县、响水县和滨海县;第五档次的总得分小于-1分,共有9个县,主要有徐州的睢宁县、丰县,连云港的灌云县和灌南县,宿迁的泗阳县、泗洪县,淮安的洪泽县、涟水县、盱眙县。总体上看,排名前10的县(县级市)当中,徐州有4个,盐城有4个,连云港有2个;排名前5的县(县级市)中,盐城有3个,徐州有2个。这也说明目前的苏北5市当中,盐城和徐州的整体实力是最强的。在最后一个档次的9个县当中,徐州2个,宿迁2个,连云港2个,淮安3个,盐城没有,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苏北5市当中宿迁、淮安、连云港仍然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参考文献

[1]范寿波,杨晋超.“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吕振通,张凌云.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

[3]张国宗,田雅娟.张家口市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

江苏县域 第5篇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全球化、白热化,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法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科技需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因此,科技的发展仰仗于经济的支持,经济展日益成为促进或制约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两者之间是否协调不仅是实践者想了解的问题,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此问题。一些学者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研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另外一些学者利用定性和定量地方法考察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我国地区之间存在着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寻找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空间分异规律。

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性研究不仅保留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而且还包括两者内部的协调性。为了研究的全面性,本文即注重科技与经济之间协调性,而且还研究科技内部的投入和产出间的协调性。

但是县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县域经济既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同时又是宏观经济与基础产业的关联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多是依赖于地方资源,发展速度慢、发展空间小、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打破资源与技术约束,推进产业优化,解决县域经济运行中的根本问题。

一些县域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存在“科技投入利用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科技产出不明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没有达成两者之间高度协调造成的。因此,如何判断县域科技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

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从表面特征上还不足以反映,必须设计一定的指标和一定的方法,根据指标数据之间的关系,从深层次的内在机理上来判断其协调性。

作为分析县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指标,本文以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可获得性、简洁性等原则进行选择。为了使指标的选取满足这些原则,本文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设置和筛选,在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建立了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表1)。

2.1 权重的确定

目前综合评价方法实践中,权重的确定非常重要。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层次分析法(AHP)是确定权重的常用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 Saaty于1977年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多个领域。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决策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通过两两比较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通过综合判断一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

由于协调度评价对于不同指标的要求不一样,因此,需要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合理确定权重,层次分析法正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层次分析法对定量数据要求较少,并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专家的主观经验,因此,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确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各个权重。

本文权重计算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中五标度加性加权法,在具体评估的时候,由评估人员和相关专家组成权重确定小组讨论针,按照五标度标准(表2)对要评估的特定的指标体系构造出两两指标的比较结果。

aij:第i个指标相对第j个指标重要性的估计值

通过两两比较,可得出以下判断矩阵:

R¯=[a11a121na21a22a2nam1am2amn]

然后可以根据该判断矩阵用最大特征根法计算权向量T。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Μi=nj=aaij(i=1,2,3,n)

然后计算Mi的n次方根

W¯i=Μin(i=1,2,3,n)

接着对W¯i归一化处理

Wi=W¯ni=1W¯i(i=1,2,3,n)

最后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如果CR<0.1,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此时从判断矩阵中计算中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经标准化后,既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

2.2 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设x1,x2,x3,…,xm是反映县域科技发展水平的m个指标,y1,y2,y3,…,yn 是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n个指标,则县域科技与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为:

s(x)=ni=1aixie(y)=ni=1bixi

其中,s(x),e(y)分别表示科技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ai,bi分别表示科技与经济各指标的权重。根据相关文献,科技与经济协调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C=[s(x)e(y)(s(x+e(y)2)2]k

其中,C为协调系数(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协调系数反映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条件下,使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最大,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协调度越大,说明科技与经济发展越协调,反之亦然。

协调发展度D作为衡量县域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的定量指标,即考虑了科技与经济的协调状况,即C的值,又体现了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组合的数量程度,因而它综合考虑了科技与经济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D=CΤ

其中,T=αs(x)+βe(x)

T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它反映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α、β为待定权数,具体可以利用专家系统确定。

3 泗阳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3.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泗阳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数据来源于《2004~2008年泗阳县统计年鉴》、2009年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泗阳县科技局,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3.2 计算结果和分析

(1)指标标准化。

由于科技与经济两个系统内及其系统间的量纲以及它们对系统的指向不同,为了消除数据简的屏蔽效应与量纲差异,在测算两者的协调度之前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具体如下:

x'i=(x-minxi)/(maxxi-minxi)

y'i=(x-minyi)/(maxyi-minyi) 其中,x'iy'i分别表示科技与经济原始指标的标准值;yiyi是指标原始值;min、max分别表示对原始指标取最小值和最大值。

(2)权重的确定。

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前述方法确定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权重,具体见表4。

3.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公式,分别得到科技与经济各项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注:针对县域经济实际发展要求,本文所采取的待定系数α和β均为0.5。

从表5可以看出,泗阳县在2006年至2009年间,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正好分别处于中度失调衰退类、勉强协调发展类、中度协调发展类和良好协调发展类。2009年,泗阳县科技发展水平突然有了超越,改变了之前的滞后状况,说明泗阳在该年份对科技的投入幅度比以往强(比如2009科技三项费用增幅达346%),科技产出也相应增大(比如2009年专利授予量增幅达275%)。

虽然2009年科技与经济处于良好协调发展水平,但是,相对于科技来说,泗阳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因此,今后泗阳县需要在科技的支撑下,通过政产学研和产业园等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通过产业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等措施,将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提高泗阳县经济发展水平。

4 小 结

本文构建了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泗阳县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实际案例的协调性评价来看,运用该模型的研究结论基本符合客观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由于数据统计口径的不同,本文尚未将其他县域的情况作横向比较,今后拟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寻找不同县域之间可以比较的数据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摘要:经济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两者的协调度在区域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以泗阳县为例,在建立协调度评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实证表明,泗阳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度逐年提高,科技发展逐渐超越该县经济发展,虽然2009年泗阳县科技与经济首次处于良好协调发展水平,但相对于科技而言,泗阳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显滞后。

关键词:县域,科技,经济,协调发展度,协调性

参考文献

[1]钟伟,王浣尘.我国金融发展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168(12):39-44

[2]白敏植,赵英才,许学先.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判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8(10):32-35

[3]祝爱民,夏冬,于丽娟.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193-196

[4]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78-487

江苏县域 第6篇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层次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乃至于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空间集聚的组织模式,也成为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动、紧密关联的关系。产业集群通过其资源、成本、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优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壮大产业集群以及促进县域产业集群的跨越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江苏高淳产业发展现状

高淳县地处长江以南、南京市郊,东邻苏锡常,西接安徽的宣称、马鞍山,农业资源丰富,物色物产丰饶。近年来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商品油基地县、省淡水鱼类重点生产基地。高淳的工业经济近年来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有精品陶瓷、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出口服装、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

高淳比较著名的企业有红太阳集团公司和红宝丽集团有限公司,它们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高淳县在药业化工方面拥有高新技术产品25个,省级名牌产品12个,市级名牌产品4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13家,超亿元的3家,超30亿元的1家。而在新型材料方面,高新技术产品5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市级名牌产品3个。其他行业也是都有不同的销售业绩跟规模。

农产品行业方面,高淳则有非常出名的“固城湖螃蟹”以及食用菌行业,其中螃蟹产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对促进高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县域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高淳县的螃蟹养殖面积已经达到22.5万亩,年产1.1万吨,全县农民的收入1/8是来自于螃蟹产业,而“固城湖螃蟹”已经远近驰名,每年9月份开始的“螃蟹节”使得高淳的螃蟹更为知名,也为高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高淳县至今为止,仍然作为南京的一个县,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没有达到其一定的高度。

目前,高淳县拥有食用菌科研、生产、销售、加工企业8家,2004年出口创汇90.3万美元。随着食用菌产品迅速进入国内外市场,高淳正在加快食用菌的产品品牌建设。

食用菌行业在高淳的发展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1)广阔的市场前景。食用菌产品目前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欧洲、北美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基本还是空白,所以国际市场出口潜力巨大。

(2)资源优势明显。这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先发优势强劲及综合效益突出等方面。高淳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优越,作为商品粮、油基地,可以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同时,食用菌的生产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省食用菌的生产大县,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逐渐形成,菌种的生产、技术服务、食用菌销售、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链也基本形成。

但是,食用菌行业发展也存在其制约因素:

(1)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尤其是蘑菇生产,从稻草堆置发酵到培养料上架、覆土,同时蘑菇的采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用工成本会增加。

(2)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由于规模扩大,农户分户经营,少量菇农缺乏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对产品的质量控制有难度,加上与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相配套的食用菌生产投入品的开发与推广滞后,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建立。

(3)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高淳县的食用菌生产80%实行保护价收购,全县虽有加工企业多家,但是总体加工能力不强。2004年全县加工企业消化鲜菇原料3213.6吨,仅仅占食用菌生产的10%左右。一方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农户销售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通过市场进行鲜菇销售,另一方面,缺乏规模大、加工能力强、档次高并且可以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4)品牌意识不强。不同于螃蟹生产,食用菌行业没有什么在人们心中的固定品牌,几个品牌的食用菌由于宣传不够,品牌意识不够,都得不到大的销路,造成了品牌资源的浪费。

(5)资金、人才缺乏。由于资金的缺乏,食用菌的机械化、工厂化生产难以进行。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虽然带动了一批农民投身这个产业,但是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生产、销售、加工方面的专业人才,主要的技术如菌种供应、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加工出口等都依赖福建等外地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 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产业集群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影响机制。产业要素与县域经济通过互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相互依赖、相互协调来发挥协同效益,实现县域经济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实力的共增。

2.1 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实现产业扩张、企业壮大,而且可以有效提升产业所在的区域的经济实力,经济的发展会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同时就可以进一步强化产业的集聚功能,产业的集聚又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

2.2 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的结构化升级

产业集群使得大量中小型企业集聚到一个区域,加深区域内的分工和合作,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区域的生产效率,同时滚雪球似的集聚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到区域内布局,从而促进集群内不断的分工细化,增强其竞争能力。

2.3 产业集群可以切实发挥县域的优势

产业集群可以使得企业内部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从而形成集群的特色和竞争优势,从而使得县域经济有特色地发展。

2.4 产业集群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同时提高劳动力、原材料等利用程度,有利于通过企业间合作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间的分工合作,促进产品升级创新,这些都符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

3 对高淳县产业发展的思考

高淳具有一些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螃蟹产业,高淳有一年一度的“江苏高淳固城湖螃蟹节”,每年都可以吸引不少人来高淳观光同时品尝螃蟹,同时螃蟹可以销往外地,增加了品牌的知名度,对于提高高淳的知名度,引进外资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文章所说,高淳的食用菌发展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品牌意识不够强烈,农户的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链,规模的扩大只是在于生产场地的扩大,而技术支持、销售路径等并没有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链,不能有利于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没有一定的龙头企业做带头作用。

通过对高淳的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如何提高高淳产业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及建议。

3.1 根据本县实际资源、技术等情况,建立产业集群,培养龙头企业。

通过建立产业集群,产业链后,加大各个产业间的联系及分工合作,形成高淳独有的特色品牌及产业集群,加大规模,降低成本,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

3.2 积极吸引外资、接受产业转移同时推进产业集群与外界的对接。

将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到高淳落户,可以提高各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食用菌为例,为农户提供新型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及销售技术,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以及生产管理效率,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及带动经济的发展。

3.3 加强技术的改造,同时在品种上进行创新。

县城应该积极地引导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研发投入,吸纳各种人才,与当地及周围的高等院校合作,高淳作为南京的郊县,可以同南京的各大高校合作,提供专业的机构进行研究,从而加快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

3.4 通过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特色产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正如“固城湖”螃蟹一样,无论是食用菌行业还是别的药业化工方面,都可以通过利用本身的资源特色及产业基础,建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名牌,从而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通过对本地的优势产业的引导及投入力度的加大,聚合各种生产要素、重点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营造出县城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也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要素合理运用的客观要求。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县域经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它的发展同样需要利用区域经济的许多发展理论。文章通过对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浅析,提出关于江苏高淳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而建立产业集群从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英.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04.

[2]苗瑞卿,王新雨.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3).

[3]洪文.基于内生型的产业集群增长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4]孙起生.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浅析———基于山东省乐陵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

江苏县域 第7篇

一、成功做法

近几年来, 我市把“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采取“五保障”、“五结合”的办法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一) “五保障”为实施“阳光体育”创造外围条件

1. 保障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制度先行

我们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做了大规模的调研, 掌握了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师配备、体育场地安排、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分析, 发现影响“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关键问题是缺乏制度的刚性保障, 因此, 确定了制度先行的工作思路, 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2008年在泰兴镇中小召开全市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会, 各学校制订上报了实施“阳光体育”的活动方案。会上对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十大问题做了剖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分别下发了泰兴市小学、初中、高中作息时间表, 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开齐上足所有课程。并规定小学每天下午二、三节课间30分钟和中学每天上午二、三节课间25分钟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目前基本形成了时间保障制度、评价表彰制度、活动竞赛制度。

2. 保障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师资到位

我市共有小学46所, 初中 (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39所, 高中6所, 中等职业学校1所;共有专、兼职体育教师650人, 其中专职体育教师370人。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 还缺少约200名专职体育教师。为了弥补专职体育教师的不足, 重点在小学段各学校挑选热心于体育事业、具备一定体育特长的青年教师担任兼职体育教师。每年利用10多次的体育学科会、假期兼职体育教师培训等活动, 请特级教师讲爱岗敬业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思想上的引领, 请在省、市体育教学比赛中获奖的体育教师上示范课, 对他们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让兼职体育能上体育课、能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实行了兼职体育教师从愿干——能干——巧干的过程转变, 保证了实施“阳光体育”的师资到位。

3. 保障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

结合全市中小学布局比较分散, 校际间在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不平衡性, 重点在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上做了研究与探索, 确保学生的活动内容丰富。2004年在扬子江高级中学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开发与应用的现场交流观摩活动, 会上各学校上报了结合本校特点制订的体育活动内容, 形成了校本化的体育活动资料。在此基础上, 组织骨干体育教师筛选编辑了《挖掘体育课程资源、丰富体育活动内容》的地方性体育课程资料, 续集成册分发给全市各学校, 要求结合校情选择使用。

4. 保障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待遇落实

在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前, 体育教师的补助性待遇一般都低于文化课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后, 全市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 严格按照《江苏省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细则》的规定, 把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工作计入工作量, 纳入绩效考核。体育教师的运动服装按规定发放到位, 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适当考虑了体育教师的室外工作补贴, 激发了教师多上、上好体育课的热情, 保障了“阳光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5. 保障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硬件调优

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硬件主要包括学校的场地、器材建设。2007年“四配套工程”建设初步实施到位后, 各中小学体育设施基本齐全, 达到了江苏省规定的中小学体育器材标准。去年又抓住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机遇, 投入2000万元左右, 新建了田径场、配置了乒乓桌。目前全市拥有3座体育馆, 5个标准400米塑胶跑道, 23个非标准塑胶跑道, 26个煤渣跑道, 约480张简易乒乓球台, 106个乒乓球室 (馆) , 60块标准羽毛球场地 (含室外)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投入, 添置了各种体育设施和器材, 为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提供了保证。

(二) “五结合”为实施“阳光体育”找准推进路径

在实施“阳光体育”的硬软件得到保障的同时, 我们还积极开动脑筋, 把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与各项体育中心工作有机整合,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努力做到每天一小时活动的效率最大化。

1. 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近10年来, 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 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练方式, 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教学目的。

2. 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艺术“2+1”相结合

体育艺术“2+1”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 我们把实施“阳光体育”与体育艺术“2+1”有机结合起来。在洋思中学专门召开了体育艺术“2+1”的推进会, 对如何选项、如何制订计划、如何分组实施、如何考核评价等问题做了专题培训, 同时还观摩了实施“阳光体育”与体育艺术“2+1”活动同构共生的现场。通过这次活动, 各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掌握了方法, 真正提高了每天一小时的活动质量。

3. 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相结合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会同学校医务室、班主任、体育骨干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有序锻炼, 让他们参与到复杂的数据测试中来。协同教务处、信息技术教师准确填写学生信息、登记学生成绩、上报国家数据库。力求数据真实、准确、可靠。近年来, 我市实施《学生体育体质健康标准》的学校达100%.

4. 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相结合

运动竞赛是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改变了过去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竞赛模式, 在项目设置上增加了快乐体育项目、拓展运动项目。如:摸石过河、自选车慢骑、运沙包、团队接力、拔河、投准等体育游戏性项目。使每年一度的校运动会内容更加丰富、参与面不断扩大, 同时也引导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锻炼热情。

5. 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

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抓手, 推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 全市有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 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 地级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所, 国家级体育俱乐部学校2所, 省级体育俱乐部学校2所, 泰州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2所, 本市体育传统学校38所。各种体育类校队80支, 涵盖了田径、球类、棋类、游泳等项目。各学校都有自编的特色操, 如:跳绳、踢毽子、武术操、健美操、球操等。每年一度的“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正常进行, 各学校的课间跑已经成为我市学校体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过全市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我市连续两年被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通报表彰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09年、2010年我局被泰兴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因体育工作成绩突出, 被泰州市人民政府记集体二等功。

二、主要问题

尽管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在努力加强素质教育 (包括体育教育) , 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学校体育活动还明显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体育活动的时间很难得到保障

尤其是初中和高中, 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往往会被文化课挤占,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了, 那么就难以提高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效率。

(二) 体育活动的内容相对比较单调

由于活动时间受限, 学生体育活动往往只能开展一些常规项目, 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多样化形式的活动严重缺乏, 有的甚至存在简单应付的情况。

(三) 体育活动的效果明显不如人意

学校体育活动的目的在于调节学生身心, 增强学生体质, 但事实上由于时间少、项目少, 学生体质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近视率仍居高不下, 耐受性普遍不达标, 肥胖率又呈上升趋势等等。

(四) 少数学校场地小、设施少、师资缺, 体育活动开展的承载能力相对薄弱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课程多, 教材深, 学生课业负担降不下来, 在校时间很难腾让给体育活动。二是片面追求文化教育和升学率的传统教育观根深蒂固。从家长到学校到教师, 重文化、轻素质的偏向难以转变, 体育活动必然受轻视。三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缺失。一方面对体育活动和素质教育虽有工作标准, 但没有过程监测和结果评价, 形不成有利于促进各方重视体育活动的机制保障。另一方面, 因为减负的要求, 对义务教育的学业质量没有统一的监测标准和手段, 体育和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就很难出台评价考核制度。

三、几点建议

(一) 加大素质教育 (包括体育教育在内) 的宣传引导力度

要通过多种方式, 经常不断地向教师和家长宣传保障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意义, 宣传体质状况下降和严重不达标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 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打牢素质教育功在千秋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 从源头上做好减负工作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源头在于课程多、教材难, 国家必须根据中小学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科学调整课程设置 (初中政、史、地可合并为社科常识课, 理、化、生可合并为自然科学, 小学英语可以从五年级开设) , 同时还要降低教材的难度。只有通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及素质教育的其他活动。

(三) 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保障促进机制

一是建立学业质量与素质教育统一、同等的实施标准;二是建立规范有效的监测机制;三是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形成从基本标准到组织实施到结果运用相互衔接、有效推进的完整链条, 使学生体育活动素质教育学业质量得到整体推进。

(四) 增加体育活动的有效投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江苏县域】相关文章:

县域信访治理的运行实践与理论转向——以江苏部分县域信访工作为例11-12

县域教育06-13

县域工业07-19

贵州县域07-22

县域支行08-12

县域公路08-24

县域社会09-07

县域地区09-12

县域级繁荣05-13

县域生态文明06-21

上一篇: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下一篇:地址配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