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意向范文

2024-06-30

职业意向范文(精选12篇)

职业意向 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对在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一至五年级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按“三段式”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分为基础课程阶段 (1~2年级) 、临床课程阶段 (3~4年级) 、实习阶段 (5年级) 进行汇总统计 (见表1) , 共发放问卷650份 (男246, 女382) , 回收问卷628份, 回收率96.62%。

1.2 职业意向是职业价值观的直接具体反映, 也是价值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直接具体体现, 它对人们的职业态度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 但各要素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们借助于职业意向维度分析医学生职业价值观,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 该问卷参考了Super的工作价值观维度, 使用统计软件Chi-Square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2结果 (表2) 与分析

2.1在医生职业价值认同感方面: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医生职业”的崇高性认同度较高, 占36.41%, 其次“个人兴趣”占18.29%;低年级学生选择“职业崇高”和“社会地位”的比例高, 随年级增高而下降;高年级则选择照顾家人和自我实现的比例相对较高, 并随年级增高而上升 (P<0.0001) 。

2.2在影响择业的首要因素中, 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发展, 其次是专业对口, 然后是国家需要和经济收入;最不重要的是地理位置与人际关系, 其比例分别为4.68%1.77%。不同年级学生择业所考虑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 除个人发展选项外, 低年级学生关注“国家需要”比例高, 高年级学生关注“经济报酬”比例高;同时选择“国家需要”和“专业对口”以及“工作条件”的比例随年级增高而下降, 选择“经济报酬”和“单位前景”、“地理位置”的比例随年级增高而上升, 差异显著。

2.3对于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70.03%的愿意毕业后继续从事医务工作, 18.75%视单位的满意度选择医生工作, 表示改行和出国的共计5.61%, 表示创业的仅2.4%, 说明部分的医学生职业意向和定位不明晰, 职业思想摇摆, 创业意识薄弱。

2.4面对服务基层和服务西部的倡导, 大多数学生对他人选择服务基层表示肯定和赞赏, 14.19%的同学愿意效仿, 15.52%的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的态度, 2.17%的学生认为不值得效仿;我们可以看到表示有可能参加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有57.17%, 愿意效仿和值得称赞的共计79.47%, 然而, 仍有10.91%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2.5学习兴趣可以间接反映学生对职业的态度, 在该项调查中, 有明显学习兴趣的占总数52.58%, 选择兴趣一般的占39.68%, 没有兴趣和厌倦的占7.74%;随着医学生就读年级的增高, 学习兴趣 (很有兴趣、有兴趣) 呈上升趋势从52.58%提高到67.55% (P=0.0004) , 厌倦学习的比例非常低0.8%。

3讨论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 一句话, 人们的意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市场经济特征和市场价值导向对人们包括对大学生必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整体积极乐观、更成熟和关注自我, 他们力图在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3]。

3.1个人发展和职业社会威望已成为择业的重要标准, 并呈多元化趋势。从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职业意向调查看, 他们重视个人发展和满足个人兴趣, 也注重对职业社会声望的追求和的, 因为职业崇高的社会价值观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高级精神追求, 反映出医学生“既重职业的个人价值, 也重职业的社会价值”的理想价值观, 这是传统的社会主流文化和当今经济大潮涌动互相作用的结果。对“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和经济待遇的需求的增加以及淡化专业对口等价值选择, 一方面充分表达他们追求自我实现、强调实际利益、务实和注重能力发展的特点, 也表明其对“个人发展”内涵的模糊。同时, 低年级职业选择理想化和高年级职业选择务实化的差别, 一方面与其在专业教育中对医学职业的了解程度相关,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加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多有关, 也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有关。

市场经济的“以利导向”务实观和追逐利益的过度功利性使部分医学生将工资福利, 经济收入作为首选因素, 表明医学生不了解当前医疗人才市场的需求, 不清楚医学本科人才的社会定位, 标志着一种个人选择上的盲目性和“短视”行为。同时, 还与主流社会倡导的“服务基层、服务西部”的职业导向有冲突, 与医疗职业强调的奉献精神有冲突。总之, 职业的社会威望和个人发展已成为医科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标准, 同时并存着职业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 甚至出现了职业价值观的偏差, 尽管价值观多元化是市场机制导向和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必然结果, 但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也与我们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位有关。

3.2存在对医学职业社会价值的认知与行为的分离倾向。医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和职业的看法, 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前途, 更影响到我国的医学事业。在面对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边缘地区缺医少药的国情和主流社会的倡导, 大多数学生在表示肯定和赞赏他人的同时并不选择效仿, 近20%的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甚至认为不值得;虽然随着就读年级的增高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愿意效仿和参加的比例有所上升, 但总体数量不多。表明医学生一方面关注国家发展和对传统的奉献社会价值观的认可, 另一方面又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 甚至不顾客观实际而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社会需求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博弈中, 表现出“鱼和熊掌”的取舍矛盾与目光短浅的功利性选择。一个认知与行为统一的人, 需要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自律, 需要将价值观从认知与感晤内化为自身理念和行为指南, 实现利他思想和利他行为的统一, 才能担当“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

3.3学习兴趣与职业意向选择的不匹配, 提示加强医学专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 医务工作者直接掌握人得生命权和尊严权。这是医疗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4]。医学教育是有其典型的专业教育特色。调查证实, 一半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与高比例的从医职业意向不匹配, 个人发展的愿望与专业对口愿望、医学专业选择的相关性不高, 显示专业思想不牢固, 高比例的从医选择也可能与医学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转行较难有关。当然, 随着对医学职业的了解, 以及对自身、他人机体未知世界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显示了专业教育对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力。“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就医学职业价值表述为: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5]。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与稳定的重要时期, 医学生不仅需要明确自己的个人价值、追求卓越, 更要客观地认识社会、认识医学职业的社会价值,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形成较为明晰的稳定的医学职业价值观。

医科大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和职业的看法以及以后的职业行为, 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前途, 更将对医学模式和社会需求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 甚至出现了导向错位[6]。医学本身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医学职业的价值取向, 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必将有利于现代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和和谐医患关系的回归, 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摘要:通过对我校临床医学本科在校大学生职业意向的调查, 客观分析医学生的职业意向现状, 探索职业意向的特点、关系及偏差, 为探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和医学生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意向,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0.

[3]何元庆, 姚本先.1998-2008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历时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 (12) , 846-848.

[4]徐一平.医院岗前培训教育若干要点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3) :162-163.

[5]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 2002; (4) :23-25.

青年职业状况与职业发展意向的研究 第2篇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研、座谈访问等方法,围绕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开展,从青年的工作现状、技能特长、职业意愿、自我评价、发展需求等方面入手,全面了解青年职业状况和职业发展意向,并针对青年对导航活动的认识偏差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探寻更为有效的服务青年发展的导航方法。

关键词

青年 职业状况 职业发展意向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青年职业状况,不仅是青年目前工作状态的体现,更是青年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它影响企业的现在,决定企业的未来。而要有效引导广大青年成长成才,使之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符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了解现在广大团员青年在目前岗位的工作状况、满意度和期望值,了解他们在各自职业生涯设计方面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求结合“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开展,深入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

为此,团委在集团个直属团组织中开展了青年职业状况与职业发展意向的专项调研,通过团青座谈会、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当前行业内团员青年的职业状态进行了解、汇总和分析。

问卷调研的主要对象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共发放调查问卷213份,回收213份,有效回收率100%,召开座谈会9个,共90人次,个案访谈40人。个案访谈主要以初步拟定的导航对象为主体,访谈提纲事先拟好,针对其工作岗位职能、个人优劣势分析、接受培养方向、自我发展意向等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座谈会以团干部和优秀青年代表为主,主要围绕各单位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开展情况听取意见、反响和建议。

调研涉及行业各层次、岗位、年龄段的团员青年,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性别比例:男性占75.6%,女性占24.4%。

年龄结构:24岁以下占35.8%,25-28岁占48.6%,29-30岁占10.4%,31-35岁占5.2%。

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占32.4%,大专或高职占29.1%,中专、职校、技校占33.8%,其他占4.7%。

政治面貌:党员占19.8%,团员占75.9%,群众占4.2%。

工作岗位:管理岗位占29.2%,生产一线占39.6%,技术人员占19.3%,营销人员占4.2%。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青年职业状况与职业发展意向分析

1、自我发展愿望强烈,学习充电要求明确

(1)学生干部经历锻炼青年能力。调研中,63.8%的团员青年在校期间曾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或担任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他们之中有94%的人认为经历这种锻炼对自己的能力提高很有帮助。另外,我们明显感到在座谈会和个案访谈的过程中这些同志在谈及个人发展时更显理性,看问题更全面深入。同时在对于未来发展的问题上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自信。

(2)学习热情高涨、选择途径广泛。调研发现,97.6%的青年认为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工作以后应该继续学习充电,这不仅表明现今的青年正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说明了当代青年愈发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深感优胜劣汰的道理。调查同时显示,69.5%的人会通过自习和参加学习班的形式来为自己充电,这两种方式是最为常见和有效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团员青年的自觉意识。据了解,青年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提高学历、更新知识。

(3)知识需求多样化,人才发展复合化。在现代社会里,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对知识的需求也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尽管与各自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还是多数团员青年(72.3%)在业余时间充电的首选,但选择将相关政策法律知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管理的方法、文学艺术修养作为最想学习内容的也分别占了31.5%、36.2%、36.6%和18.3%。而且这方面的需求呈现出日趋增长的态势,表明青年希望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强烈愿望。

2、“能力”与“素质”兼顾,“做事”与“做人”并重

调查发现,“工作能力”是青年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创新意识”成为青年的努力方向。当问及“什么人最能获得机会”时,高达99.5%的人选择“喜欢接触新事物的人”,从中可见青年追求新奇和新鲜的心态,也反映青年对创新意识的注重和培养,另外有49.3%的青年选择“能吃苦”作为标准,体现了他们对吃苦耐劳的实干家的肯定。调查还发现,接近半数的人将“工作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对成才发展的主导观念。此外,有32.5%的青年将“人格品质”作为衡量人才的第二大标准,反映青年在注重能力提高的同时,对人品素质的重视。

我们注意到,“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是青年认为“最能获得机会”的第二大因素,而在对“影响职业发展的客观因素”的评价上,“人际关系太复杂”以35.7%占据首位。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在自我约束力、为人处世能力上有所欠缺,人际关系的作用在他们的意识中比较淡薄,因而在这方面协调处理往往显得稚嫩,但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基础上,更要懂得人际关系的把握。

3、注重岗位技能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问及各自对岗位满意度的评价时,尽管有54%的人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仍有46%的人对现在自己的岗位满意度不高。不可否认,这些青年在工作上的积极性会因对自身岗位满意度不高而下降。调查显示,影响满意度评价的主要因素就是“个人在岗位上是否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占46.4%),这一方面反映了青年对自我发展、岗位成才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一些青年只埋头于做事逐渐成为“熟练工”而自身提高不快的现实,也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忧虑。

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影响职业发展的主观因素”的调查显示,“实践能力”和“把握机会能力”分别以39.0%和34.7%的获选率占据了前两位。这反映了青年不仅希望通过各种实践工作加强锻炼,提高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也渴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大脑”,对机遇的把握也是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对此青年有着正确的认识。

在对“影响职业发展的客观因素”的评价上,除了“人际关系太复杂”,“公司只注重使用,不注重培养”、“论资排辈的现象”和“企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也有29.6%、26.8%和26.3%的获选率。这集中反映出青年在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关注面、着力点上的呼吁。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应该注重群体性、互动性、针对性的现实意义。

4、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强调主观努力,积极调整心态

在关于职业发展前景的调查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这一点被广大青年所认可和肯定,他们明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有62.1%的人认为未来“机会均等,关键在于个人把握”,30.3%选择了“个人发展前景很难说,但有一定的信心”,4.3%选择“前途光明,发展机会较大”,认为自己“今后发展形势比较黯淡,自己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的只占3.3%。另外,有60%的人认为“工作的压力”来自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责任感”。

对于实现个人发展,有60.1%的青年认为要通过“提高技能”,有40.8%的青年则采取“提高学历”的方法,也有41.3%的青年认为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这说明大部分青年认识到个人成长既有一定的内在条件,同时也离不开外在因素,而要成为一个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其内在的技能、学历是主导因素。

“当岗位工作与自我发展意愿不相符合时”,73.2%的人采取“自己积极调整解决”的方式,选择“请求组织帮助”的仅3.8%。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但青年个人能否真正解决在成长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尤其是这类矛盾引发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还是心存疑虑的。因而,我们更希望借助于“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搭建起青年与组织有效沟通的桥梁,将青年团结、凝聚到组织周围来,使青年遇到问题能想到组织,碰到困难能找到组织,真正引导青年将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青年对导航活动态度比较积极,希望取得实效

调查显示,82.5%的人对导航活动是了解的,这既得益于行业各级团组织积极宣传动员,更得益于党政的重视与支持。另外,31.0%的人认为当前的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能获得更多培训、锻炼机会”,26.3%的人希望“通过导航活动让组织部门更好地发现自己、了解自己”。从“对于活动的态度”来看,有70.4%的人是想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争取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从中反映了青年希望发展自我的积极心态。

针对当前的导航活动,广大的团员青年希望展开有针对性的活动。70%的人希望活动能创造岗位技能培训机会,78.9%的人希望组织能提供个人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这反映出青年希望导航活动能有实效,使得青年与企业双方受益。

(三)各单位导航活动各具特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

在宣传动员、观念导入上,各单位团组织利用各种途径、方法在行业青年中广泛宣传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鼓励青年投身到活动中来。例如,烟厂团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开展辩论赛;储运团委到基层团组织为青年就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培训授课;烟材厂团支部还专门将导航活动的知识要点拍成录像,利用午饭时间在职工中宣传;海烟物流团组织通过在所有青年中加强宣传引导、进行个人自我分析,开展了全体青年与党政领导的座谈会等。

在具体实施中,基层团组织的一些经验做法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规范性

许多单位团组织都制定了《职业生涯导航手册》,内容包括个人分析、目标设计、实施途径、访谈记录、所在部门与人事劳资部门的评价反馈等内容,通过手册按时规范的流转来实现个人、团组织、人事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确保导航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2、注重科学性

烟印厂在去年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认真规划,注重追求活动的科学性,在实施导航过程中,借助咨询公司的力量对所有导航对象的性格类型与个人沟通风格进行了科学测试,为其下一阶段的职业生涯目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3、注重广泛性

烟机公司团委在所有35周岁以下青年中发放意见征询表,了解青年参与导航活动的态度,在对青年的整体状况比较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选定重点对象。

4、注重针对性

许多单位团组织在导航对象的确立上都通过与相关部门协商沟通,结合单位实际,有重点、分层次地选择、确定。储运团委通过导航对象与师傅签定“带教协议书”,结合对象各自的工作特点,以项目带教的形式实施动态管理;三产管理部团支部针对新进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措施,在工作中体现出一定的成效。

(四)当前的导航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们总体感到,在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团员青年对自身发展有新要求,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渴望强烈,但对职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清;青年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关注,但联系企业较少,缺少明确的方向性和科学的规划性;青年希望团组织给予成才帮助,但认为团组织缺乏有效的育人载体。

1、青年对导航活动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

一是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参与热情不高。长期以来一种被动发展的思想使青年简单地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有赖于组织的安排,个人规划的收效甚微,作用不大,而没有认识到“个人参与、科学规划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对职业理念不甚明确。

二是对职业生涯导航意义不明,导致产生误区。个别青年将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在组织中寻求岗位的变化、职位的升迁,反映出对导航过程的简单化理解,对导航结果的功利化认识。

三是对职业生涯导航活动信心不足,导致产生观望心态。这应引起我们对团组织本身的影响力和青年人对组织的信任度的反思,同时也更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与有关职能协调,加大推进力度,取得实际效果。

2、“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宣传上还不够深入,特别在逐层信息传递上出现偏差、断层,导致青年对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目的、工作步骤不明,职业规划理念不清,存在一些思想上的误区。

二是青年导航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还在探索之中,机制上、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成熟的思考。尤其对导航对象选拔、培养、推荐的工作机制探究不够,未能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没有形成一套清晰透明、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机制。

三是内外部的环境建设问题。一方面,青年对团组织的信心不足,导致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面青年的热衷度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导致思想波动、顾虑重重。

四是存在一些工作上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导致青年对自身发展存在主客观的矛盾。一方面有良好的发展愿望,有着接受机遇与挑战的勇气和准备;另一方面,又无奈于现实的压力和困境,而更趋于现实心态。

五是与组织人事部门还没有实质上的沟通和衔接,很多工作仅局限于理念和设想,具体的实施、工作中的职能分工、团组织“拾遗补缺”的着力点等尚未明确。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信息沟通,明确自身职能

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不同行业单位的团员青年,更要依靠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而在这样一个由多方参与并长期运作的活动中,在一开始就明确各方的职能和定位,并做好充分必要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氛围营造是基础,党政重视是保证,青年参与是关键,部门配合是重点”,团组织要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明确自身职能,才能产生整体效应和积极成果。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信息沟通,达成共识,把握他们在人力资源建设中的整体工作思路,进一步找准工作定位,发挥团组织的职能,将活动作为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盲目性和重复性。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职业生涯的设计对个人发展来说无疑是有益的。因此,在导航活动中应该把宣传重点突出为“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自己想要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目标和要求。多学习本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在为将来打基础。”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看到个别团员青年对活动本质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偏差的。由于各单位情况不同,做好、做实这项宣传,使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扎根于行业内的广大青年心中还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而且这项工作是长期的。

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职业生涯设计对个人成长、成才的有利有益的因素,让青年真正认识到活动对于自身的意义,认识到受益人是本人。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职业生涯设计和最终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不能过分夸大职业生涯设计的作用,以免使团员青年走入误区。

(三)加强机制建设,切实发挥作用

机制建设是保证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要解决活动多、机制少的弊端,真正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以服务青年根本利益的强烈责任感,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依托行政和方方面面的支持,研究并形成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持久性的工作机制。例如工作轮换机制、岗位培训机制、竞争激励机制、人才举荐机制等。机制建设要超越团组织结构的束缚,融入企业管理的流程,进入企业的大循环,甚至是社会的大循环之中。机制建设要防止纸上谈兵,要走实践出真知的道路,使机制来源于实践和青年的愿望,并反作用于实践和青年成才,使广大青年真正从中受益。

(四)寻找有效载体,注重活动推广

导航活动有其长期性、动态性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成功典型是非常必要的,青年的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先进榜样的示范和影响,我们要培育典型,提炼、总结出优秀青年人才成功的经验得失,采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教育青年,使更多的青年从中解惑、受益,进而加速成长成才步伐。

同时我们也认为有成功案例固然好,可是一时没有也不必“拔苗助长”,人的成长需要过程,不是说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一定条件下就一定能出成果,这项工作需要日积月累。我们还是应该将主要精力花在活动正确内涵的推广上。推广职业生涯设计的内涵应该像每年都召开“五四”大会一样,成为我们团内的一个固定活动。应该坚持这样的推广活动长抓不懈,抓出实效。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活动不在于大,而要有切入点、有着眼点、有思想源”,活动要常办常新,通过时间和工作的积累来体现成果。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导航和职业生涯设计不仅要团结凝聚团员青年,更要树立团组织的良好形象。

(五)注重理论培训,体现规范科学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门比较新兴的科学,这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培训,了解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的内涵,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加深理解认识,提高专业化、科学化程度。同时,理论本身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充实,我们对它的认识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培训上,我们要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在思想上、理论上形成共识,真正树立起理论先行的观念,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强迫性性意向”等 第3篇

我在十二三岁时,就对男女关系非常好奇,脑子里几乎整天都想着这些事。到了初中二年级时,老师给我们发了生理卫生书,我有些激动地翻开它,迫不及待地看了生殖器官那一课,下身也一阵激动。从此取而代之的是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总是人体赤裸裸的身子,看到人就好像看到了他们的屁股,看到了他们的生殖器官,甚至想到了性交,无论做什么事,就连写作业时也在想这些。天啦!我是怎么啦?我该怎么办?虽然我把这些都藏在心里没有对任何人说,但我非常害怕别人知道我的内心。表面上我装着很镇定,内心里却非常紧张和害怕,千方百计想不让自己想这些,在笔记本上反复写“不想了不想了”,但一切努力都毫无作用。就这样,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初中毕业后,我自然是没考上高中……现在我已是孩子的妈妈了,快30岁了,却仍然还是一看到人就想起这些,我越控制反而越厉害。而且经常感到心慌、头痛、心里难受,长期以来都睡不好觉,记忆力严重下降,人也更加憔悴。我怎样才能不去想这些?请帮帮我吧!

刘英

刘英读者:

你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强迫性性意向”,属强迫性神经症的表现。“性”是人的本能需求,进入青春期后,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性意向、性幻想等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由于你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却把它当成是不应该、不道德的,因而感到紧张、害羞,更怕别人知道,千方百计想克制自己不出现这类想法。心理学上有一逆定律,即越是不想它出现的,就越是会出现。所以,你越反感、越是想克制,反而出现得越多。时间一长,通过条件反射的作用,就变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以性意向为主的强迫性思维。

只要你自己有信心和毅力与医生配合,这是可以治好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对这种意念采取接受的态度,不害怕它出现,也不去克制它,任凭它出现和存在,带着这种意念,甚至是忍受着不适和痛苦,照样去做该做的事。慢慢地你就会习以为常,最终它就会自生自灭。如能同时服用抗强迫症的药物,效果则会更好。

杨司佼

无端猜疑是精神病的先兆吗?

近几年来,我爱人总是怀疑自己的工资、奖金、津贴被科室领导冒领了,虽经上级领导多次调查确认并无此事,可就是不能使她相信。最近,她又怀疑家里的煤和食油被邻居偷了,辱骂邻居,搞得四邻不安,单位领导和同事都认为她是胡闹,要处分她。我觉得她可能是精神上有了毛病,请问应如何判断?

李江

李江读者:

你爱人的症状有三个特点:一是无中生有;二是自己坚信不疑;三是事实和说理不能使她消除怀疑,这完全符合精神病学中“妄想”的诊断标准,是患了“重性精神病”的标志之一,建议你应尽快送妻子去精神病医院就诊,以能早诊断、早治疗。

杨司佼

我心归何处?

8年前,我爱上了宏,无论上班下班,只要有他在,我便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天,我们单位一个也在追求他的女孩告诉我:他只是把我当妹妹看。我一听就气昏了头,立即找了我们这个圈子里的平淡了朋友。当时我已感到宏的颓唐与悲伤,我亦心如刀绞。在我公开与平谈恋爱的第二个月,宏调动了工作,次年我与平也一同调往上海。平对我很好,可我并不爱他,我心里从未开心过,常想起宏,非常想。前不久,我们回到原单位参加庆祝活动。面对深爱着的人,我们谈了很多很多,他说他一直来谈女朋友,6年来一直后悔当初顾虑太多而失去了我,一直想念着我,没有心情去交女友,至今独身一人。此后,我们开始了频繁的电话联系,他告诉我,如果平不是他的朋友,他会让我离婚。最近他也准备来上海发展,我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宏、丈夫和儿子的影子整日在我脑海里显现,心里更加地不安,也非常痛苦,我感到好累好累。我想,我应该做一个决定:①与平离婚,和宏重新开始。②与宏从此分手,任凭思念,也决不再联系。请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崔燕

崔燕读者:

爱情是浪漫的,越是曲折越富有想像力与吸引力。然而,婚姻却是现实的。你与宏虽然有互爱之意,却没有进行过实际的恋爱过程,没有进行过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磨合,如果你们结合,从浪漫到现实,生活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你若选择离婚,与宏再续前缘的话,虽可了却你的一段情缘,却会让你欠下新的情债。当你平静下来后,你又会想起对儿子、对平的伤害,你的心同样会不安,同样会活得好累。如果与宏的婚姻生活比想象中的要差的话,将会令你后悔、失望,以致更加痛苦。因而这一选择可能会使你失多得少。我认为你还是选择“从此与宏分手,任凭思念,也决不再联系”为好。这样,苦了你一人,却幸福了你一家,况且,这种痛苦也只是暂时的。

杨司佼

给文夫立一项“公约”!

我与丈夫结婚快两年了。很多时候他因对我的生活方式不满,或没有主动帮他做某件事而大动干戈。另外,如在街头遇到那些穿戴较暴露的女性,他会说些诸如“她性感,她好露,她穿戴得体,她长得美……”之类的话。为这些我曾动过与他分手的念头,但每回分开不久,他又会向我检讨,弄得我又不得不接纳了他。可时间不久,又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我到底该怎么办?

岑岑

岑岑读者:

倘若你丈夫的脾气只对你一个人而来,而对其他人“都没脾气”,第一,这表明他对你缺乏爱的深度,一个男人绝不会总是忍心对他真心所爱的女性进行感情上的伤害;第二,他极可能是个欺软怕硬的人,跟这种人过一辈子你就得窝心受气。作为一男性,在街上遇到一些穿戴较暴露的女性,因而多看几眼,内心生出几分羡慕乃至非分之想,我认为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他敢于把真实心迹在妻子面前大胆“由衷”地表露出来,那么这种“诚实”对双方的关系来说绝非什么好兆头。这说明他在心底里并不在乎他的妻子。从我的直觉来看,你的丈夫不成熟,而且也很任性,这使得你们相处时间稍长,彼此就很难相容。但是他也“挺会来事”,一旦与你分手后,他可能又觉得不能失掉你,转而又换了一副态度,关心你、体贴你,使你感动。女性的许多人生悲剧,都是因为心肠该硬的时候硬不起来,以一时的感情代替了理智,在该说“不”的时候说了“是”。所以在婚姻大事上,如果自己看清楚了,想明白了,就当断则断。

因此我建议你从现在起,给你丈夫一次机会,和他约定好“以往的过错不究,重在今后的表现”,两人从此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真心相待,不故意伤害对方的感情,有错及时承认,对方也要耐心帮助。他若同意此项“公约”并坚决执行,那就好,否则,只好说“拜拜”了。

肖峰

笑对“嫉妒”

我去年发表了两篇论文,谁知却被主任嫉妒。他常对我冷嘲热讽,我不搭理他,他更得寸进尺,说我高傲,专找我的碴子。渐渐地,我与他的矛盾越来越深,关系也越来越紧张。而且同事们在他的挑拨下,亦都疏远了我。我现在心里好烦,好苦恼,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周宜

周宜读者:

我早已品尝过被人嫉妒的滋味,所以我很理解你的苦恼,并乐意与你讨论这个问题。

我认为,导致你苦恼的原因,除了你那位主任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容不下“能人”而过分嫉妒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自己对被嫉妒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负效应。主任嫉妒你,使你心中不快,相应地作出愤怒、疏远、工作上不合作,甚至反唇相讥等心理反应,一争二斗,矛盾公开化后,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他对你的嫉妒便无需掩饰。所以,我建议你不妨反过来想想,若是你的下级超过了你,你是不是也会感到面子上过不去?也会感到有一种威胁?也会嫉妒他?就不难得出“嫉妒是人之常情”的结论,也许就不至于这么生气和愤怒了。若再换一个角度想想,别人嫉妒你是因为你有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有比别人行的地方,因而遭人嫉妒是你的荣耀,你就更宜平心静气了,至于同事们疏远了你,恐怕除了受主任的影响外,亦可能与你的为人有关。人们都喜欢与相同层次的人交往,特别不喜欢“高攀”,所谓曲高和寡,别人认为你比他们能干,与你交往有些“不搭对”,如果你不主动表现出热情与兴趣,即使你是个再好的人,别人也只会对你敬而远之。我以为,对待嫉妒的最好方法是装聋做哑,假装不知道,心平气和地照常与别人交往,尤其是要主动热情地用自己的能力、特长去帮助别人,主动地把自己“融”进集体中去,让别人受益于你。这样,随着时日的推移,对方的嫉妒心理就会逐渐淡化,使自己既取得了成功,又得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杨司佼

老想家怎么办?

以往每逢节假日不能回家时,我都特别难过,常常以泪水相伴。眼看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又要来到了,可我因工作需要,仍无法回家过节。请问怎样才能减轻想家的痛苦呢?

司马宏

司马宏读者:

你虽然品尝到了想家的痛苦,可我还是要告诉你,你应首先为自己庆幸。因为有家人在爱着你,所以,有家可想是幸福的,想家之苦也是甜蜜的苦。

为了减轻想家的痛苦,有人主张采取转移的方法,尽力不去想。可我觉得不妨先尽情想一番,面对孤灯静静地、细细地想和家人在一起时那些幸福、快乐的情景。有泪就慢慢地流,若情感仍不能得到宣泄,还可以将它付诸笔端,成文、成诗,或唱出来,唱给自己的心听。待想够了,或想累了,再用转移法,可能更易见效。你可以邀上好友一起谈天、娱乐,观赏戏剧电影,收听电台广播等。尽量把情绪转移到现实的幸福中来,充分地享受身边的快乐。此时,那浓浓的乡愁便被你驱散了。

职业意向 第4篇

教育部于2004年实施了“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学任教,主要采用“3+1+1”的培养方式:前三年,取得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以下称“农村教育硕士”),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签约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农村教育硕士生回到培养学校注册研究生学习,脱产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农村教育硕士返回任教农村学校,边工作、边学习,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由培养学校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服务期满后,原则上鼓励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长期任教。[1]服务期间,农村教育硕士按照国家规定领取工资,享受在职教师各项福利待遇;学习期间免缴学费,按在职教师脱产学习规定,带薪并享受相关待遇;培养经费由培养学校主管部门按照研究生招生国家计划安排。[2]

实施“硕师计划”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师资匮乏、教师学历偏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目前,其培养的数千名教师已在农村中学任教。该计划创新了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同时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研究发现,有61.54%的农村教育硕士准备在合同期满后要离开所在学校,[3]其心态难稳定,对现状不满意,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念动摇,有的中途毁约。[4]这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教育硕士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较低,离职意向明显。因此,了解和研究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心理状态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发现,教师的离职意向与职业认同存在相关,职业认同可以预测离职意向。[5]本研究选取农村教育硕士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在职教育硕士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农村教育硕士职业认同和离职意向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农村教育硕士当前的工作不满状态做出客观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从而提高其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减少师资队伍的流动性。

在本研究中,职业认同是指农村教育硕士在基层贫困县区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对教师职业及内化的教师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离职意向是指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农村教育硕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对该工作产生不满并想离开此工作岗位的意向。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了比较农村教育硕士和在职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和离职意向的差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北地区某省属高校英语、数学、语文、化学、物理共5个专业不同类型的教育硕士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为89%。被试的详细分布情况见表2-1。

(N=178)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采用西南大学魏淑华2008年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教师离职意向量表》进行调查。其中,量表均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包括角色价值观(6个项目)、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职业归属感(3个项目)和职业行为倾向(5个项目)4个维度,共18个项目。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93,各因子的a系数在0.720~0.864之间;分半信度为0.834,各因子的分半信度系数在0.744~0.862之间。

第二,《教师离职意向量表》整体问卷由调校意向和换职意向两个维度(8个项目)构成,分数越高,说明离职意向越强烈。调校意向是指个体仍然从事教师工作,但想离开目前工作的学校而到另外的学校工作的意向;换职意向是指个体离开教师职业,想从事其他职业的工作的意向。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900,两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分别为0.880、0.883。

(三)资料分析

本研究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使用多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农村教育硕士职业认同和离职意向状况

1. 总体上,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水平比较高,但其离职意向也比较高

表3-1显示的是农村教育硕士在职业认同及各因子、离职意向及各因子上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M±SD)

由表3-1可知,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总体量表平均分M=3.97(高于临界值3),各个因子平均值均大于3,各因子平均值大小依次是: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归属感>角色价值观。其离职意向总体量表平均分M=3.06(高于临界值3),调校意向因子平均分M=3.17,换职意向因子平均分M=2.95。

整体而言,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水平比较高,但其离职意向也比较高。进一步分析离职意向发现,其调校意向很高,换职意向却没有显示相同的结果。因此,农村教育硕士产生较高的离职意向主要与当前的政策和其尴尬处境有关,而不是不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职称评定效率低下,是否解决编制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村教育硕士,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农村教育硕士在学校的地位低,工资、待遇差也是导致对所在学校缺乏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此外,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福利待遇、教学环境都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当初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仅把“农村教育硕士”作为工作的第一个“跳板”,服务期满后凭研究生学历和一线课堂的实践经验积累去县城或者更好的地方就业。

2. 男性的角色价值观认同程度显著低于女性

表3-2显示的是不同类型教育硕士在职业认同各因子上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经方差分析发现,性别在角色价值观上的主效应显著;其他效应不显著。

(M±SD)

性别差异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心理性别差异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研究发现,男教师的角色价值观认同程度显著低于女教师。魏淑华的研究发现,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6]王淼对中小学教师职业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教师的平均职业认同程度比女教师的平均职业认同程度要低。[7]

角色价值观所传递的信息是角色对自我重要程度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8]男教师对教师角色认同较低,这可能与社会文化的偏见和教师工作的特点有关。社会分工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赋予不同的角色,男性应该从事一些具有高挑战性、高压力、高薪等特点的工作,一般被当作是家中的顶梁柱,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男性的成就动机更强。相同社会背景下,女性仅仅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应该在照顾家庭和孩子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职业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处于中等水平、不会受到失业困扰的特点刚好迎合了传统影响中女性的“理想职业”;对权力、声誉、金钱等社会资源占有少的劣势正好与男性的“理想职业”冲突。

3. 农村教育硕士的调校意向显著高于在职教育硕士

表3-3显示的是不同类型教育硕士在离职意向各个维度上得分的描述统计,经方差分析,性别和硕士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

(M±SD)

结果显示,在调校意向维度上,农村教育硕士的得分显著高于在职教育硕士(P<0.05)。本研究发现农村教育硕士整体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并且和在职教育硕士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调校意向明显高于在职教育硕士,与表3-1结果一致。既然农村教育硕士认同教师职业,那么导致其调校意向强烈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福利待遇明显低于当地教师。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资金缺乏,所以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往往按“特岗教师”的标准发放,其金额、福利显著低于当地教师。而且对刚入职的教师来说,工资拖延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农村教育硕士的社会地位低,在校不受重视。无论是参加“特岗考试”还是签“硕师协议”的回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他们都会受到一些无形的歧视,在学校从事一些无关重要科目的教学,或者随时替补学校流失的教师岗位。

最后,职称评定工作缓慢、编制问题迟迟难以落实也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硕士的心理状态。在服务期间,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为农村教育硕士正式的评定职称,还有部分学校没有解决编制问题,这导致农村教育硕士对所在学校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研究还发现,男教师的换职意向显著高于女教师(P<0.05),这可能与男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程度较低有关。

(二)农村教育硕士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的关系

1. 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之间存在负相关

表3-4是农村教育硕士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的相关矩阵,结果显示,其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之间存在相关。

(N=83)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

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职业认同中的个别因子与离职意向中的个别因子相关显著。角色价值观与离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73, P<0.01)、角色价值观与换职意向之间的有显著的负相关(r=-0.440, P<0.01)、职业价值观与换职意向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248, P<0.05)。因此,农村教育硕士对自己的角色越认同,换职意向就越低。

2. 角色价值观对离职意向的回归作用显著

表3-5是农村教育硕士职业认同各因子预测离职意向的多元回归分析摘要表。本研究以离职意向为因变量,以职业认同各因子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影响离职意向的主要职业认同因子。

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角色价值观对离职意向的回归作用显著,进一步来说,在本研究中角色价值观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其因子换职意向的回归作用显著。角色价值观解释离职意向、换职意向的变异量分别为13.9%、19.3%,标准化回归方程分别可表示为:离职意向=-0.373*角色价值观,换职意向=-0.440*角色价值观。

关于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其角色价值观对换职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Hofman和Kremer对190名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离职倾向受职业认同的影响。[9]Gaziel对400名以色列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业认同与离岗倾向、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10]魏淑华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离职倾向与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11]丁洁以幼儿教师为样本,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在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中起着中介调节作用,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相关性和因果性,教师职业认同可以作为离职倾向预测指标。[12]

因此,男教师的换职意向之所以显著高于女教师,这与其存在较低的角色价值观密不可分,支持了表3-3的结果。社会偏见和刻板影响严重影响男教师的角色价值观的认同和职业价值的实现,导致其更愿意从事其他的职业。

四、结论

在本研究范围内,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村教育硕士职业认同水平较高,调校意向较高;第二,与女教师相比,男教师角色价值观认同较低,换职意向较高;第三,农村教育硕士的角色价值观对离职意向有显著预测作用。

摘要:文章采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教师离职意向量表》对200名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不同性别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和离职意向状况, 并研究职业认同和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水平较高, 调校意向较高;与女教师相比, 男教师角色价值观认同较低, 换职意向较高;农村教育硕士的角色价值观对离职意向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职业认同,离职意向

注释

1[1]陈明林.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3) :164.

2[2]周其国, 张朝光, 周淑芳.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15) :13.

3[3]邓超华, 王云兰.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4) :18.

4[4]魏晓俊.农村教育硕士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5][9]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6[6][1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6) .

7[7]王淼.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差异的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8[8]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9[9]J.Hofman, L.Kremer.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eacher dropout[J].Studies in Education (Heber) , 1981, 31:99-108.

10[10]H.H.Gaziel.Sabbtical leave, 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among teach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long Education, 1995, 14 (4) :331-338.

职业意向 第5篇

各有关单位:

为强化员工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充分发挥培训对公司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人员发展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员工职业发展意向信息库、建立职业发展通道和职业阶梯、更好的实施工作轮换、导师制、接班人计划,现要求各单位积极组织填写《员工职业发展意向调查表》。

一、本次参加人员范围:

总部各职能部门、总部直营项目部、各区域公司、各北京事业部

二、填报汇总方式:

请总部各职能部门、总部直营项目部、各区域公司、各北京事业部,一并汇总报人力资源部,文件名统一用姓名-岗位-单位名称格式命名,如**-人事管理岗-人事部。

三、填报日期:

截止2011年11月17日

联 系 人:****

联系方式:*****

人力资源部

生意向左 爱情向右 第6篇

不单纯的生意合伙人

跟女友陶蜜分手之后,我们依旧是生意合伙人。做了三年生意,谈了两年恋爱,历经甜蜜期、疲劳期、冷战期,我们发现彼此的脾气个性犹如水火不相融。陶蜜属于那种跋扈自大又很“作”的女孩,有段时间,她喜欢上公司楼下一家茶室的珍珠奶茶,只要我在公司,不得不每天少则一次多则三四次地跑腿。后来那家茶室关了门,我正为自己能解脱暗自庆幸,却又被她支使到离公司三站路的一家珍珠奶茶店。她还不许我叫快递送,说就是要考验我的爱心和恒心。

听说我们分手,朋友们纷纷劝我另起炉灶重找合作伙伴。陶蜜一句“做不了夫妻不等于做不了朋友”彻底打消我的顾虑。得承认,陶蜜这样精明果敢的女孩,可能不适合娶回家做老婆,不过做生意合伙人,她绝对是最佳人选。这些年公司不断扩大的业务以及我们各自名下的几套房产,便是最好的证明。

和陶蜜分手后,我结识了还在读研的田恬。满是书卷气又十分单纯的田恬,对我这样整日混迹于商海浆糊战的男人来说,实在太具吸引力。

那段时间田恬实习,实习单位离我们公司不远,只要她有空,我就约她一起吃午餐。对于陶蜜诸如“又约小姑娘啦”“不请我这个旧情人一起去”之类的醋语酸言,我只是哼哼哈哈当没听见。有几次田恬打不通我手机,打公司电话,碰巧又是陶蜜接的,她就会抓住话筒一个劲地盘问姓啥名甚做什么的找我何事,跟查户口似的。好不容易我抢过话筒,陶蜜还会故意在一边高声说:“经理,你换女朋友的速度怎么这么快?这个女孩的声音比上次那个沙喉咙好听多了。”

有一天中午,我和田恬刚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坐下,陶蜜居然满脸堆笑地走过来,还说这么巧?陶蜜一向讨厌日本料理,所以我知道这绝不是巧合,是预谋。不等我们招呼,她便自说自话地在我边上坐下。

我跟田恬提起过合作伙伴陶蜜,当然隐瞒了恋爱这一段。席间,陶蜜演戏样不断地替我夹菜:“这个你最爱吃,你多吃点。”“上次我们来这里吃饭,你还夸这里的酱汤做得老道地的,结果吃了两份,今天要不要再加一份?”陶蜜的亲昵状态,叫我很是尴尬,也让一旁的田恬很不自在。当然,那顿饭陶蜜也没闲着,又要忙着关心我,还得跟田恬炫耀我们在一起合作的辉煌,重点只有一个,就是让田恬知道我和她不是单纯的生意伙伴关系。

那天回公司,我警告陶蜜,以后不要打扰我的私生活。

“男人真是绝情,才认识两天,就把我们两年的感情忘得精光。”陶蜜言语里透着浓浓的嫉妒。

被侵扰的感情空间

公司主要做外贸业务,陶蜜负责客户订单,我负责联系加工厂家。自从我和田恬谈上朋友之后,陶蜜总会要求我陪她一起去见客户,她的理由自然也很充分,不和客户沟通好就不能保证加工环节不出纰漏,偏巧有一批货出问题,这下她更加振振有辞。所谓跟客户沟通,无非是请客户吃饭唱歌泡酒吧,遇上客户兴致好,不到凌晨决计回不了家。如此一来,我和田恬的约会自然就受到影响。常常是前脚刚说好周末一起去看电影,后脚陶蜜就告诉我周末某客户要来,田恬虽然理解我工作忙,不过次数多了,总会有些不高兴。

我爸爸过六十岁生日,亲戚朋友来了一大帮,田恬也来了。让我意外的是,陶蜜居然不请自到,还备了厚礼。“老爷子的生日我哪能忘记,就算不请我来,我也是要来的。”亲戚朋友都认识陶蜜,有了舞台,陶蜜的演技又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四处应酬,倒是活跃了这生日宴的气氛。我爸爱喝酒,酒量也不赖,她便一杯一杯地讨我爸开心。她还怂恿一边的田恬给我爸敬酒:“毛脚媳妇哪能干坐不练?你阿公最喜欢人家跟他吃老酒。”田恬哪是陶蜜的对手,经不住对方连哄带灌,几杯啤酒下肚,就醉得趴在桌上。明明是陶蜜有意作弄田恬,可碍于亲友都在场,又是爸爸过生日,我心里再怎么生气,也不好发作。到最后,老爷子喝够了,不但当场认了陶蜜做过房女儿,竟然还说起什么你不嫁人我就不让儿子讨老婆之类的胡话。那一晚,陶蜜算是如愿以偿。

不能共存的生意与爱情

伶牙俐齿的陶蜜一向讨我爸爸妈妈喜欢,对我们的分手,二老还觉可惜。自认下这个过房女儿后,陶蜜来我们家可勤快多了。几乎三天一个问候电话,五天必报到一次。

渐渐地,我摸到了规律,周末,只要田恬在我家,陶蜜一定也会赶来凑热闹。田恬不是那种嘴巴甜的乖巧女孩,见了我父母喊一声阿姨叔叔,便不再吱声。陶蜜可就大不一样了,她在我们家,跟半个主人似的,不仅嘴巴讨我父母欢心,还下厨房帮我妈做饭,我那爱虚荣的妹妹自然也被她笼络得言听计从,成了她安插在我身边的一个小密探,时不时地向她汇报我的行踪。

某日,爸爸妈妈严肃地问我,对女朋友家里的情况了解多少。我只知道田恬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生活。爸爸妈妈又问,知道她父亲干什么的,我答不知。“是劳改犯!”爸爸妈妈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呼:“不但是劳改犯,而且是杀人犯。听陶蜜讲,杀的是一对老夫妻。这种人家的小姑娘,你还是趁早分手!”

又是陶蜜多事,我找到她理论,她却一脸无辜:“是你爸妈不放心你的终生大事,我帮我干爹干妈关心一下未来儿媳妇的家庭背景,有啥错啦?再讲,我这也不是看在我们合作多年的份上,为你着想啊。”要不是看她是个女人,我真想给她一巴掌。

我心里想着爸爸妈妈的思想工作慢慢做,表面上还不能和田恬把话挑明。这时公司一批货要赶时间,我去常熟加工厂日夜蹲点,走得匆忙,手机忘在了公司。

两个星期后我回上海,办公桌上放着一盒快递,打开,都是我送给田恬的礼物。预感到事情不妙,我马上拨打她电话,要么不接,要么关机。

后来总算在下课路上把田恬拦下,见了我,她转身即走。拉住她,可她除了哭还是哭,耐着性子由着她哭了个够,可她依旧什么都不说,问急了,丢下句:“去问问你的老情人。”

费了一番周折,我终于弄清楚事情原委。我不在的日子,陶蜜以我爸妈的名义约田恬到我家吃饭,爸妈原本并不好意思当面跟田恬说什么,可陶蜜怎么会轻易放弃这样的机会。

我去找过田恬无数次,可她态度十分坚决:“与其将来一辈子被公婆瞧不起,不如趁早分手。”

职业意向 第7篇

国外学者在员工离职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且这些研究正在指导着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但是对从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角度出发对其离职意向相关研究不多见, 许多研究证明离职意向是员工离职的直接前因变量 (Tett, Meyer, 1993;Hom Griffeth, 1995;Barrick Zimmerman, 2005) , 同时Turnley Feldman (1999) 发现高离职意向的员工会出现离职、降低职务内绩效、降低职务外绩效、反社会行为现象。这些研究说明探讨员工离职前的离职意向更为有意义, 同时员工工作态度的研究对离职意向的研究有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工作卷入、离职意向的相关概念、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 探讨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与离职意向间的关系。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上级情感承诺是在组织承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内外学者对其界定标准不一。本研究参照Allen& Meyer (1990) 划分的组织情感承诺的概念, 认为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就是指职业经理人在心理或情感上认同、珍惜与直属上级的关系。对于工作卷入, 是指个人对其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的心理认同程度。它是会影响到个人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离职意向是指组织已经失去对员工的吸引力, 员工产生了离开本单位的想法或意愿, 它是离职行为之前的一步。学者们对离职问题的研究都侧重于对离职意向的探讨, 因此, 本研究在研究离职问题时以离职意向为研究变量。

本文选择上级情感承诺为自变量, 工作卷入为中间变量, 离职意向为结果变量来探讨上级情感承诺与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

2 上级情感承诺、工作卷入、离职意向相关关系探讨

(1) 上级情感承诺与工作卷入的相关研究分析。

在学术界有关组织承诺和工作卷入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非常的多, 而针对职业经理人上级情感承诺和工作卷入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却非常稀少。而且, 目前学术界对于组织承诺与工作卷入的因果关系并不确定。Randll& Cote (1991) 认为是工作卷入影响组织承诺的发展;但是, Morrow (1993) 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认为工作卷入是组织承诺的结果变量。随后, 学者们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Leigh (1993) 发现, 工作卷入度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和员工的内外动机都有正相关。Carmeli (2005) 以以色列公共部门中的高层管理者为样本, 探讨了影响高层管理者工作卷入的情景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研究表明, 知觉到外在声望的高层管理者会对组织产生情感承诺, 而后通过情感承诺来影响个体的工作卷入程度。我国学者蒋静 (2005) 认为, 具有高度情感承诺的员工, 对组织有强烈的感情依托, 他们不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行为上都能够融入到组织的发展中。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 可以得出员工的情感承诺无论是与上级支持感或是与工作卷入都显著相关。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与工作卷入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而这种相关关系又能影响到像工作绩效、离职意向等职业经理人的态度和行为。本文认为工作卷入可以作为上级情感承诺的结果变量, 如果上级能肯定职业经理人的贡献, 真正关心他们, 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这种来自于上级的情感承诺将会使得职业经理人对组织的态度、行为发生改变, 进而改变其工作卷入的程度。

命题1: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与其工作卷入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 工作卷入与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认为工作卷入是独立于组织承诺之外的, Leigh (1993) 发现, 销售员关于成功经验的感觉正向或者直接与员工的工作卷入度有关。在其他领域的关于发现工作卷入与多种工作态度有显著相关, 如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等, 工作卷入与薪水满意度只有微弱相关。国内学者关于工作卷入与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非常少, 任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工作卷入在心理授权与员工离职意向的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他认为心理授权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离职意向, 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员工的工作卷入度, 可以降低员工的离职意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 本文认为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卷入度与离职意向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目前, 学者对职业经理人工作卷入与离职意向间相关关系研究没有统一的结论, 通过文献综述可知, 工作卷入的程度作为衡量员工在认知上专心从事、关心自己目前工作的程度的变量, 它与多种工作态度存在相关关系, 因此本文提出:

命题2: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卷入度与其离职意向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3) 工作卷入度在其上级情感承诺和离职意向间作用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 本文认为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卷入度, 从而间接影响到其离职意向, 即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和离职意向间存在一个中间变量——工作卷入度。

命题3: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卷入度在其上级情感承诺和离职意向之间起中介的作用。

(4) 三者间简易研究模型。

本文所要构建的是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与其离职意向在工作卷入这一中间变量的作用下的模型, 因此本文提出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3 结语

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的核心人才, 企业应为其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 为职业经理人提供发展的机会, 满足其成就动机。上级情感承诺能让职业经理人从心理上产生对组织的归属感。工作卷入是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的关键和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基础,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 增加工作卷入可以使员工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 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率;从个体的角度来看, 职业经理人注重其工作生活质量, 提高工作卷入可以使其感到工作更有意义, 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卷入程度越高, 会使得职业经理人对组织更忠诚, 离职意向就越不容易产生。因此如果上级情感承诺能有效的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卷入程度, 必然会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 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降低离职率。因此, 研究上级情感承诺、工作卷入和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模型, 为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职业经理人的上级情感承诺和离职意向打下基础。本文引入工作卷入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在中介变量, 分析上级情感承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 目的是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上级情感承诺对工作卷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影响作用, 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员招聘与选拔、采取提升管理者的归属感和工作卷入程度的有效措施等方面提供一个思路, 进而减少其离职意向的产生, 吸引并留住人才, 最终实现职业经理人和组织的双赢。

参考文献

[1]Allen, N.J., Meyer J.P.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 ment to the organiza-tion.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90, 63 (1) :1-18.

[2]李晔, 龙立荣.工作卷入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 1999, (4) :57-63.

[3]Randal, D.M.&Cote, J.A..Interrelationships of work commit-ment constructs.Work&Occupation, 1991, 18 (2) :194-211.

[4]Morrow, P.C.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work commit-ment.Greenwich:JAI Press, 1993

[5]Michael, M Diefendor, Douglas J Brown, Allen M Kamin, Robert G Lord, Examiningthe roles of jobinvolvement and work central-ity in predictin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nd job per-formanc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 23 (1) :93.

[6]Carmeli, Abraham.Exploring determinants of jobinvolvement:An empirical test among senior executi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05, 26 (5) :457-472.

[7]蒋静.情感承诺与企业文化探析——对一个小型企业的调查[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3) :26-29.

职业意向 第8篇

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立足这些变化, 对危机后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研究, 主要有:①张丽、吕康银[1]对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创业进行了研究。②刘立为[2], 傅剑、刘青[3], 毕伟林、钱威[4], 胡维芳[5], 朱生玉、王晓华[6], 杨江涛[7]等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着重从政策层面进行了研究。③鲍威、李炳龙[8]利用2003年至2009年北京大学实施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 考察了高校学生毕业后发展路径选择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文献研究表明, 危机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范围相对较小, 缺乏危机前后的比较, 未能很好地揭示危机后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意向方面的一些新动向。

经济发展周期理论告诉我们, 此刻的危机预示着下一轮经济的复苏与增长。随着危机的逐渐缓和, 经济发展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 即后危机时代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据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预测, 2013年, 世界经济“几乎没有全球范围能看到的挑战”。美国“财政悬崖”的悬念在2013年初告一个段落;欧债危机的尾部风险不会再恶化[9]。据国家统计局发布, 我国201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开始企稳[10]。

可以肯定, 金融危机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 探讨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业意向的新趋向, 对政府决策和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 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 选择今后所从事的职业, 以获取稳定的收入, 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11]。由于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 受教育程度较高, 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强, 对职业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一) 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特点

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 大学毕业生与其他择业群体之间有着一些差别, 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时代性

大学生择业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 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不同的发展时期, 有着不同的追求和阶段性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大学生还是社会的精英, 工作由国家分配, 那时他们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 “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前期,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追求“第一求稳定, 第二求发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后, 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

2. 专业性

从学科专业来看, 大学生所学有着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学科领域。正是由于存在着学科专业的不同, 决定了大学生择业时努力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职位。尽管当前流行“先就业, 再择业”的说法, 但是也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肯“屈尊”, 坚持与自己专业对口或相近的职位。

3. 差异性

大学生因性别、地域、名族、学历层次、家庭条件、专业成绩、个人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需求重点等不同, 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以性格特征为例, 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偏好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而性格外向的学生则偏好沟通性、交际性较强的工作。

(二) 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 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 主观因素。

细分为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和择业效能感几方面:

(1)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 是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 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职业价值观往往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2) 职业兴趣。是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 在职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层次较高的求职群体, 在择业过程中, 往往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大量的研究表明, 个人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理想的择业定位,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业的成败[12]。

(3) 择业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求职就业中所需各项能力的信念, 它显著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决策以及求职行为。当然, 择业效能感不是单一不变的, 它受到个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 并且能通过干预得到改善。一般来说, 自我效能感越高, 自信心就越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动机也就越积极。

2. 客观因素。

可以细分为政策法规、社会需求、家庭和社会关系及学校教育等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就业政策, 在培育市场、支持基层就业、就业见习和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政策支持。这些政策规定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宏观上对毕业生就业起着调控作用, 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朝着稳定、规范的方向进行, 因此也必然影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 社会需求。社会的需求决定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它涵盖的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状况、行业的供需状况、各地区各专业的人才饱和度、各地区的职业发展趋势等等。社会需求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同样也引导着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 进而影响着职业选择。

(3) 家庭和社会关系。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成长环境、父母素质和家庭教育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子承父业”是典型的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仅是个人的决策, 而是在整个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4) 学校教育。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 其本身的学科优势、学科专业、教育方式和引导方式无疑也会对大学生职业选择造成重要影响。许多高校都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或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引导或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

三、问卷设计及描述统计

(一) 问卷设计

借鉴赖德胜[13]、刘丽玲[14]等学者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问卷, 并结合后危机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出一套调查问卷, 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基本情况和职业意向。

基本情况包括5个题项, 主要涉及性别、专业学科门类等信息。并根据大学毕业生的3个不同层次, 分为7个等级, 以便于数据的独立收集、统计和横向比较。

职业意向包括9个题项, 主要涉及职业倾向、职业目标等;两个部分共计有14个题项。

(二) 描述统计

利用“问卷星”这一信息平台, 采用网络填答形式, 对毕业学生进行发放, 共涵盖湖南20余所不同层次的高校, 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556份。为了调查的全面性, 在学科门类方面, 本次调查尽量覆盖, 共涉及学科9个, 分别为: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医学、艺术学等。

对于3个学历层次, 7个等级的统计, 硕士研究生、“985”“211”高校学生、其他本科一批学生、本科二批学生、本科三批学生、专科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 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03份、78份、40份、89份、118份、71份和57份。

有关大学毕业生性别、生源、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 具体如表1所示。

(单位:人)

数据来源:根据本研究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四、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业意向的新趋向

金融危机一度带来经济的衰退, 曾给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带来了影响。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后危机时代的到来, 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

(一) 择业意识增强

后危机时代,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依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经济复苏脚步缓慢;加之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 企业在用工方面十分谨慎。作为求职一族的大学毕业生, 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正逐渐增强。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对于毕业生“何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问题, 有15.3%的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开始关注, 36.2%的学生在毕业一年或两年前开始关注, 41%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前开始关注, 仅有7.5%的学生临近毕业还没有关注。可以看出,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关注程度得到增强。

相对而言, 学历等级越高, 对就业关注的时间越早。有64.1%的研究生和66.7%的“985”“211”高校学生在入学伊始和毕业一年或两年前就开始关注。值得一提的是, 另有40.3%的高职生在入学伊始就开始关注就业, 这同高职院校本身的定位和学生就学的目的有很大关系。

统计结果还显示, 在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 分别有71.8%、66.4%和55.8%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组织招聘活动、发布职业需求信息以及帮助他们提高求职技能。

对于毕业生“在读期间是否有过职业规划”的问题, 有44.1%的学生表示有过职业规划, 42.1%的学生思考过但不是很明确, 另有13.8%的学生没有做过职业规划。由此可见, 绝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有过思考和比较重视。在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目标方面, 76.3%的学生都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67.1%的学生寻求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空间, 49.3%的学生希望获得职业安全感和稳定感。分学历等级看, 57.2%研究生、62%专科生和50.1%三本学生均希望获得职业安全感和稳定感。这可能是因为研究生年龄相对偏大, 在多年的学业之后希望安定, 专科生和三本学生所在学校本身没有太多竞争力, 导致他们危机感更加强烈。高职生的这一比例最低, 为28.1%。这是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为订单式培养, 职业去向相对比较稳定。

(二) 创业意愿降低

后危机时代,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有所降低。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5%, 且大致呈现出学历等级越高, 创业意愿越低的倾向 (见图1) , 这与大学生学历等级越高、知识越丰富, 找工作相对越容易相关。

分析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降低的原因, 主要在于大学生创业非常困难, 缺少资金、缺少经验, 创业多以失败告终。拥有丰富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 知识的优势并不明显, 甚至不如拥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低学历者。图1中高职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 (8.8%) 或许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诠释。

作为拥有知识、最富创意的大学毕业生理应敢冒风险、勇于创业。这不仅可以解决了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 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 解决他人就业问题。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是个大课题, 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三) 就业部门多集中国家事企业单位

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不少职业带来了不稳定性, 使得大学生在后危机时代在就业部门选择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调查显示, 在大学生择业最倾向于什么性质的单位时, 30.1%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 22%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 17.6%的学生选择国家机关, 三者共计占69.7%。而选择外企和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分别为14.4%和9.5%。分学历等级来看, 本科生选择外企、合资企业和名营企业的普遍高于研究生、专科生和高职生 (见图2) 。

与危机前冯华[15]类似研究的结论大相径庭。冯华课题组在2005年研究的结论显示, “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占比例近30%, 高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由此可见, 为了规避风险和职业的不稳定性, 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主要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职位, 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保障。

在问及大学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理由时, 有61%的学生是选择工作稳定, 61.3%的学生是选择待遇好, 49.1%的学生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大;还有41.7%的学生是选择工作环境优越, 38.7%的学生是选择单位发展前景好。这一结果无疑是对大学生偏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择业的再次验证。

(四) 职业类型多偏向管理、技术性工作

后危机时代, 随着大学生偏好选择国有事、企业单位以及创业意愿的降低, 他们在职业类型的选择上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选择管理类工作、教育培训类工作和技术类工作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44.8%、25.9%和16.4%, 三类合计达到87.1%;而选择营销类工作和服务类工作仅为5.9%和3.6%。从职业类型来看,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职业的定位集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 对次要劳动力市场职业选择的比例仅为9.5%。

五、结语

职业意向 第9篇

一、调查方法、对象及内容

(一) 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毕业生座谈、企业访谈等。

(二)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会计、建筑、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 涵盖文科、理工、艺术三类学科。企业访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类工作人员。共发放问卷700份, 有效问卷680份。

(三)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情况等。

二、高职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分析

高职学生的就业意向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既与每个个体的内在因素如职业理想、个人兴趣等有关, 也与外部环境、流行观念、就业政策等外在因素有关。

在对就业信息的把握程度方面 (见表1) , 统计结果表明, 40.5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表示乐观, 有7%的学生感到失望, 52.45%的学生认为一般;而对本专业以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有45.7%的学生表示了解, 46.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 还有8%的学生表示很了解。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高专毕业生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形势, 就业信心足, 但是有部分学生缺乏纵横向联系, 不了解以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以至于就业时出现盲目择业, 走弯路的现象。

而在毕业优先考虑的因素方面, 65%的毕业生选择“先就业”, 19%的毕业生选择“先择业”, 11%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只有5%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调查表明, 多数学生能面对现实, 把就业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先就业, 后择业;先生存, 后发展”。求职心态积极明智, 表现出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成熟、理性的一面。但是缺乏创业勇气, 根据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 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这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就业注重的因素方面 (见表2) , 从整体上来看, “收入待遇”和“单位前景”是毕业生择业比较注重的因素, 而“才能施展”和“专业对口”明显排在后位。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 大多数学生重视经济利益, 择业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 充分体现了当今高职高专学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目标。除此以外, 毕业生还重视单位的发展前景, 因为单位的前景直接影响个人的发展。

在就业选择的途径方面 (见表3) , 36.6%的高职毕业生认为“人才交流市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其余依次为“家庭社会关系”、“自我推荐”和“校园招聘会”。从中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存在问题, 因其学历层次低, 很多学生想依赖家庭社会关系进行就业。其实, 校园招聘会才是择业的捷径, 因为其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此, 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就业氛围, 鼓励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参加就业指导的目的方面 (见表4) , 用人单位信息是学生就业前最迫切了解的信息, 反映了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对于毕业后何去何从感到困惑, 这样必然会导致择业的盲目性。其实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更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潜在的资源优势, 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定位自己。而进行就业辅导则可以找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搜索或发现更有潜力的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广泛性、有效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数据表明, 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均不及本科生, 大专文凭是自身的劣势, 但是实践能力及技能水平是高职高专学生最大的优势所在 (见表5) 。所以建立实训基地, 开辟实训场所, 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 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 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凸显和发扬。

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合理利用业余时间, 只有少数学生能意识到考证的重要性 (见表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社会和企业越来越重视选用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步成为行业选拔人才的通行证。因此, 顺应这种形势, 高职高专学生应努力考证考级以增加就业砝码和弥补自身弱势。学校在安排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也要尽可能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纳入教学内容, 由学校的教师与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教学, 使更多的学生在学校就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职业院校的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职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正如企业要了解市场需求一样, 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才能培养出企业适用的人才, 避免供需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用人标准和人才素质要求一直在变化发展。以下是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在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方面 (见表7) , 通过数据可以得出, 单位的选才观念偏向性格态度和综合能力方面, 但是大部分单位还比较重视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 说明“读书有用、知识无价”。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单位录用人才时也考虑学校与教师的威望, 这一点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们深思。

从表8可以看出, 在岗位的选择上, 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岗位的认知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较少考虑所定的目标是否符合现状, 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已成为社会普通劳动者, 基层一线是吸纳高职高专毕业生最重要的空间。学校应当引导大专学生从实际出发, 转变观念, 实现自身定位从“高级专门人才”向具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转化。

而在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对比调查中 (见表9) , 调查的指标反映出目前高职学生就业价值中出现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大学生对“良好品德”在择业时价值判断的忽视, 也体现在简历造假、肆意毁约等不诚信行为。这会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显示了目前职业教育中对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未落到实处。社会经验是慢慢培养起来的, 许多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

高职高专学生在影响未来发展的因素判断上与用人单位也不相同 (见表10) 。企业把“实践能力”排在前列, 而毕业生把社交能力放在首位, 这说明高职学生存在务虚不务实的心态。企业也比较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 因为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和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适应工作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工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 企业对毕业生的甄选, 要考察其学习能力, 只有善于学习, 才会终身有竞争力。

在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调查中 (见表11) , 用人单位希望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应该明确地定位在“以职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的, 以技能为本位, 以素质为核心”的理念上。基础理论教学只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即可, 但是素质教育不可轻视, 表明企业已强烈地意识到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论与建议

针对在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高职高专学生对专业、职业、就业等问题的了解情况及用人单位的相关要求, 我们就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 职业院校应切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和科学地评价自己, 了解社会及从事各种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 并要求学生从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着手, 从小事做起, 按照职业素质的各种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 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 高职高专学生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科学规划人生, 实现人生梦想。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有利于明确职业奋斗目标、有利于实现职业理想。相关研究表明, 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 并且不断地进行现实与目标的对比时, 人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行动的动机才会得到加强, 才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 努力达到目标。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特点等做好职业规划, 为未来职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 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首先, 能力准备——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提升核心竞争力。竞争要靠真才实学, 就业中的竞争, 主要以知识、技能、才华等为基础, 高职高专学生在学校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了解社会、积累阅历的过程中, 锻炼才干、提高能力。其次, 心理准备——提高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态。自信心是高职高专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心理素质, 因为自信的人在求职时善于寻求自我表现的机会, 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一般来说, 用人单位比较赏识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的学生。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总体在向高层次、复合型方向发展。因此, 高职高专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职业院校也要积极探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提高整体竞争力。

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意向, 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展开调查分析。问卷内容包括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把握、就业注重的因素、就业选择的途径、就业的目的以及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等方面, 并就岗位设置、成功因素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对两者作了对比, 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用人单位,就业

参考文献

[1]武增辉, 权福军.高职生:准备好迈向成功的通行证[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6) .

[2]张富洪, 曾红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2) .

[3]赵展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报告[J].成人教育, 2009 (7) .

[4]干旭, 李雪莲等.四川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报告[J].民间调查, 2007 (5) .

[5]陈弘.面向现代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6 (4) .

职业意向 第10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包含三个方面内容:职业发展独立性, 是指大学生是否意识到自身对职业发展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职业发展能动性, 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不是被动、消极的, 而是自觉、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职业发展创造性, 是指大学生是否懂得挖掘自身“潜能素质”[2]。

一、培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意义重大

首先, 这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和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体现。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类社会逐步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 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发展和张扬。因此, 一方面,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包括职业发展主体意识在内的现代品格的塑造与锻炼;另一方面, 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觉担当的现代合格公民是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集中体现。高校要培养现代合格公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首要的, 也是最基础的。

其次, 这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观要求与就业市场规范化的内在需要。培育职业发展主体意识, 一方面是大学生形成科学、自主的就业观, 进而理性择业的前提和基础, 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主观基础和不竭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 每个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福祉。因此, 大学生形成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进而形成规范、有序的就业市场秩序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缺失的表现

C大学是一所人文社科类“211”大学, 生源质量好。该校每年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意向调查, 目的在于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及问题, 为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2012年10月, 《C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启动,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78份, 回收率为95.6%。被调查者中, 男生占39.7%, 女生占60.3%;本科层次占60.7%, 研究生层次占39.3%;来自城镇的学生占64.9%, 来自农村的学生占35.1%。问卷问题涉及学生基本信息、毕业去向选择以及对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就业影响因素等的主观意愿。据数据分析, 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不足有如下表现。

1. 竞争意识欠缺, 职业发展独立性不强

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欠缺的第一个表现是对自身认知不足, 缺乏自信心和竞争观念。目前, 大学生就业基本确立了“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的制度。然而, 部分学生缺乏对自身及职场的充分了解, 导致就业求职过程中自主性不够, 底气不足。不自信通常表现在学习成绩不够好、实践经历不丰富、简历内容单薄、尚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专业与职位不对口等, 进而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产生自卑、逃避、退缩、观望的心态。

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大多表示了谨慎的乐观。当被问及“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 只有25.1%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 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对就业前景表示了“不乐观”, 详见图1。当被问及“你认为你所学的专业在求职中竞争力如何”时, 只有15.3%的认为“竞争力强”, 详见图2。

2. 依赖思想仍然存在, 职业发展能动性不够

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依赖思想仍然严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之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多关注就业难的客观方面原因, 少有对自身主观方面的反思,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存在等待学校推荐、家人帮忙等消极思想状态。

调查中, 当被问及“预计在就业过程中, 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 近两成的毕业生认为主要困难是“缺乏社会关系”, 这反映了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在找工作中存在“拼爹”思想, 详见图3。

当被问及“你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求职最为合适”时, 认为“毕业前一年”找工作的有44.6%, “毕业前6个月”的有46.0%, “毕业前两个月”的有5.4%, “论文答辩后”的有3.8%。调查结果多少反映了部分大学生找工作还不够主动, 详见图4。

当被问及“你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 排名前四位的问题是“就业市场不规范”“专门人才供大于求”“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和“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 而对自身能力不足的反思则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反映出大学生缺乏主动应对就业困难挑战的意识, 职业发展能动性不足。

3. 从众心理严重, 职业发展创造性不足

当前, 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 职业选择具有盲目性, 表现在毕业去向选择上从众、注重眼前物质利益以及忽略自身长远发展。另外, 从对“跳槽”的理解看, 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对职业发展适应性和耐受力不足。

当被问及“你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在哪个地区就业”时, 首选是“京津沪渝直辖市” (51.3%) , 其次是“沿海开放城市” (16.1%) , “内地的省会城市”占16.1%, “中小城市”占5.6%, 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仅占0.8%。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地域选择的急功近利, 详见图5。

当被问及“你最愿意去的就业单位或所选择的职业是哪类”时, “国有企业”排第一, “党政司法机关”排第二, “事业单位”排第三, “三资企业”“自由职业”“民营企业”和“军队”分列四到七位。反映了毕业生对行业选择更看重稳定性, 而忽视了发展性, 详见图6。

当被问及“若将来工作与期望不一致, 你会怎么办”时, 选择“接受, 准备跳槽”“努力适应工作”和“工作后考虑继续深造”的各约占三分之一。反映了毕业生职场适应性和耐受力不足。

三、从人的社会化看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的培养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学概念, 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是个体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如果我们将主体意识或者说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看作现代公民所必备的价值理念或标准, 那么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的形成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 形成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需要, 是个人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从社会化教育主体的角度看, 教育公民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参与职业发展过程, 也具有政治社会化的意味。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4]。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3]。接下来, 笔者将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 从五方面论述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的培养。

1. 家庭教育中, 重在引导和鼓励

一般来讲,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要在家庭中度过一个漫长的生活依赖期。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爱的需要, 更重要的, 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孩子人格塑造具有重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和放任型。鲍姆林德认为, 来自权威型家庭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能力,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权威型的父母倾向于对子女有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又能接纳子女的意见和想法, 常常引导子女以理智态度行事, 并对有原则的服从和自信给予高度赞扬[5]。

具体到职业发展方面, 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父母应在充分了解孩子职业兴趣的基础上, 多从方法和态度上引导和鼓励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 而不应在具体做法上过多干涉。原因在于, 一方面, 有些职场价值是普遍适用的、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 “勤奋”“踏实”“诚信”“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等, 父母可以结合自身社会经验引导孩子树立这种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 关于行业、职业、岗位的发展状况又会有很大的变化, 知识更新很迅速, 新的职业会产生, 有些职业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会变化, 有些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失, 因此, 父母关于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有时未必很到位, 父母关于职业选择的判断未必符合孩子的需要, 这时尽量不要做具体做法上的指导, 而应鼓励孩子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职场, 自主做出职业选择。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2. 在学校培养中, 教师要懂得“示弱”

学校这种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和半强制性。它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 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3]。当我们承认现代合格公民是具有主体意识公民的时候, 我们必须意识到学校教育 (尤其大学教育) 过程中实际存在两个主体:学校受社会委托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主体, 同时, 学生个人也是自身社会化的主体 (或者称“主宰”“第一责任人”) 。那么, 我们应如何去处理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问题呢?

笔者认为学校教育, 尤其大学阶段的教育, 应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示弱”, 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课堂教学为例, 目前来看, 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样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课堂参与性不好, 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因此, 我们主张教师要意识到课程学习的主体 (或者说主角) 是大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教练”而非别的角色。现在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类课程, 这种课程的讲授也应该注意避免授课教师“满堂灌”的局面, 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 例如通过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习实践等形式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 又潜移默化增强了学生职业发展的主动性。

3. 在与同龄群体交往中学习角色观念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3]。

同龄群体是一个小圈子, 同伴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各自对于职业的理想, 同伴之间也容易产生共鸣, 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认同和职业认同;这种群体交往也有助于形成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所说的“社会资本”, 这种“社会资本”能为将来的个人职业发展积累重要的潜在的社会网络资源。

因此, 同龄群体是个人职业发展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那么, 青少年应该如何参与同龄群体的交往呢?首先, 要多参与同龄群体人际交往。这样一方面可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寻求群体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感是职场发展中很重要的心理资源。第二, 找准自身在群体中的角色定位,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 这种特点只有在群体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因此, 在同龄群体中学习角色意识至关重要。第三,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与同龄群体交往, 一要坚持平等原则, 二要坚持学习原则, 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多交流、多学习。

4. 通过实践锻炼积累社会经验

实践锻炼主要是指大学期间运用空闲时间到工作单位实习, 进行职业社会化的过程。这种实践锻炼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熟悉和了解职场真实状况, 为将来入职作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二是检验在校学习的效果;第三, 更重要的是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动意识。

对实习生来说, 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小事做起。实习生到工作单位通常都会被安排做一些初级工作, 而正是这种简单工作可以锤炼一个人的品性和态度, 这通常也会被看做对职场新人的考察;二是要主动学习。实习生的工作一般不会太繁重, 这就要努力创造条件学习, 多向职场前辈请教, 主动熟悉职场管理、市场营销、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与汇报等具体技能。这些职场实践锻炼能帮助学生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启发学生思考自身职业发展问题, 例如专业与职业的匹配、职场人际交往、职业规划, 等等。

5. 社会舆论应注重正面引导

大学生社会化通常被看作青少年社会化的最后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报刊、杂志、书籍、电视等以外, 新兴移动互联网传播工具 (如微信、微博等) 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环境。现代沟通手段的特点就是信息高度浓缩且传播迅速。因此, 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青少年职业社会化中的正面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培养过程中的正面引导作用要注重两点:一是以身边的事例感染人。从实际经验看, 大学生往往对身边鲜活的职场事例更有感触, 反而觉得职场成功人士的事迹离自己太遥远, 觉得缺乏可参考性;二是以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人。这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正确、恰当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能动且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发展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傅慧芳.公民意识的要素结构探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2) :11.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2.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2-89.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第10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 1999:157.

浅谈就医意向与就医环境 第11篇

【摘要】患者病情的轻重与他们所选择的医疗机构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当地的就医环境状况也对患者就医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家庭负担,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们根据调查了解了当地居民就医的影响因素及选择医疗机构的原因。

【关键词】 就医环境;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就医意向

人们患病时,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原因而导致拖延就医,延误病情,使自己感到痛苦万分,遭受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还给家人带来了沉重地经济负担。因此,为了让病人理解明白就医就是合理安全就医[1],就是对于医疗过程、费用、质量等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就要积极的转变居民就医意向,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宣传医疗机构的信息,努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意识。

1 居民就医情况特点

我们在宜宾市宜宾县观音镇关于居民就医意向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就医环境较差,县级医院仅有两所(镇卫生院和县医院),而个体诊所居多,居民患病时大部分选择个体诊所进行诊治(55.6%)。当地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87.6%),学历较高者占少数(12.4%)。居民的年收入相对较少,并且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当地经济水平低下,发展较迟缓,对就医环境的改革不够重视。 

2 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就医环境

据本次调查发现,方便快捷和医疗费用不高是当地居民选择个体诊所进行诊治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5.50%和38.40%。而大部分患者没有选择县级以上医院的主要因素是医疗费用过高,可见医疗费用是影响患者选择就诊机构的重要因素。县级以上医院的治疗效果和卫生服务设备及药品齐全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据报道,多数医疗机构服务程序“烦琐重复”,效率低下,病人就医看病,一般要经过5次排队,3次交费[2]。这些复杂的就医过程,延长了病人(无论病情轻或重)就医和忍受疾病折磨的时间。因此当地医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以简化就医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而当地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在改善就医环境上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将当地卫生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于当地选择个体诊所进行医治的人群居多这个现象,政府可以对个体医生进行严格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剔除滥竽充数者,不定期的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知识的考核,尽可能的利用这个庞大的资源(基础医疗服务人员)。当地也可以试着推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不仅可以为医疗环境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更好的就医环境。

3 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降低医疗费用

据统计,我国卫生费用占GDP 的比重从1978 年的3.04%上涨到2002 年的5.42%,并且从1995 年以后超过了GDP 的增长速度(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小组,2004),医疗费用的上涨给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3]。据调查,医疗费用过高的原因有:医用材料、药品价格上涨,乱收费,滥开检查等。病人对由院方原因引起的医疗费用增高极为不满[4]。因此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势在必行。此次调查发现,医疗费用和居民的经济收入是影响就医的主要因素。因此,医院必须加强物价及收费管理,加大医疗经费的透明化,还应制定一些相关医用材料、药品及检查费用的明细表,并介绍一些简单的就医程序,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放心就医。医院还应该做到不强迫病人买高价药、进口药,同时政府也应加大监督力度,对于违规违纪的医院进行相应的惩罚。此外,针对当地经济收入偏低导致医疗费用相对过高,给居民正确就医带来一定困难的情况,政府应该注重当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提高居民经济收入,给居民就医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尽量不让经济因素成为患者就医的绊脚石。

4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医意向

据统计发现,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选择县级以上医院的人群相应增加,但是仍然以个体诊所为主。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对于当地居民就医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地居民患病时,如果病情较轻,那么他们可能就会选择不治疗或者到个体诊所治疗(占55.58%);如果病情较重,才会选择较好的医院(占16.73%)。这也就符合大多数人大病到医院,小病到诊所进行治疗的就医意向态度。由于部分病人对疾病的判断存在片面性,延误了疾病的诊治,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进一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居民的健康隐患,因此转变当地居民的就医意向刻不容缓。当地政府应该加强与医院的合作,普及防病知识及就医常识,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基层进行医疗知识及医疗制度的宣讲,消除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心理,积极引导病人正确就医,免受错误思想的影响。

5 提高服务态度,营造和谐就医环境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对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医务人员应该对病人的疑惑进行耐心解答,对病人的痛苦和烦躁进行心理安慰,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当地医院还应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5]。各医院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为主、利益为辅的原则,共同改善当地的医疗环境,为病人营造一个和谐诚信的就医环境。

6 讨论

当地居民的就医意向转变,需要患者、医疗机构和政府三方面的共同合作,缺一不可。就医环境的改善,可以更好的解决当地存在的健康隐患,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收入,也可以转变人们对医疗机构的认识和看法。政府在医疗机构的投入上也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可以很好的节约医疗保险等公共资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创建了一个以和谐、诚信和文明为主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 槐玉昌,宋童明.浅谈怎样让患者做到明白就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才.2007,6(5):1-2

[2] 衡艳林.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调查和分析.[J].家庭护士,2006,4(7):59-61

[3] 张静,海闻.中国城市居民的就医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EB].http://www.cenet.org.cn,2006-10-23

[4] 刘书吉,颜 鸿,蒋 媛等.病人就医行为调查. [J].分析现代医院2005,5(5):80-82

[5] 周维生,蔡玉坤.构建以人为本的就医环境建设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6):89-90

作者单位:637000 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5级1

《荒凉山庄》里的黑色意向解析 第12篇

皮克雷尔无可非议地在图经霍恩先生和食人动物之间画上了等号, 并指出狄更斯用修辞的手法将图经霍恩先生的性格通过黑色衣服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应该持肯定的态度。然而在经过分析后, 皮克雷尔认为这只是一种“思想闭塞僵化”的性格。[2]对于图经霍恩先生的性格还有待于商榷。另外, 弗雷丁 (JosephI.Fradin) 不无道理的指出图经霍恩有强烈的权力欲望, 同时他又指出, 图经霍恩的所作所为不是出于经济或社会的原因, 而仅仅是满足他对权力的欲望。[3]那么, 图经霍恩对权力的渴望真的与经济和社会因素毫无相关吗?

首先, 毫无疑问, 图经霍恩先生的性格与他的衣着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图经霍恩先生首次出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他那副冷漠、面无表情的形象。他总是身穿黑色衣服和长筒袜, 没有任何光彩, 甚至任何亮光也无法形成反射, 如同他被很多家庭秘密的神秘光环包围着, 却绝不会向任何人透露。拥有了贵族家庭的秘密也就掌握了他们的生杀大权。事实上, 他一辈子都在窥探别人的隐私, 甚至连生气都不知为何物。“除了他的事业, 他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他的事业就是要掌握别人的秘密, 要得到一些没有分享者也没有对手的权力。”[4][P565]他总是保守着这些秘密, 但这绝不等于他思想闭塞、顽固不化;相反地, 他保守秘密的原因在于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更深刻地表明在黑色面具之下隐藏着一颗干涸的心灵, “他早就习惯在人性的阴暗角落构筑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狭小空间, 却已经忘记人性中更为宽阔更为善良的成分”。[4][P644]因此, 图经霍恩一袭黑衣, 恰好与他“人性中的阴暗”相映成趣。

其次, 外部环境的描写也反映了图经霍恩这种冷漠无情的性格。众所周知, 狄更斯在创作中使用的典型手法是通过外部环境反衬人物的内心世界。图经霍恩的住所也显得阴沉、昏暗, 就像他的外表一样, 生锈一般, 老旧过时。在公寓里, “一块厚重的脏兮兮的土耳其地毯铺在地板上, 两盏老式银烛台上点着两根蜡烛, 给他的房间带来了微弱的光亮。许多书已经看不清书名了, 所有能够上锁的东西都被锁上了, 钥匙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4][P145]图经霍恩将秘密文件放在许多标着古老名字的盒子里。所有这些都是他一生的积累, 标志着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 图经霍恩根本不在乎自己阴暗的外表, 更不在乎沉闷压抑的生活环境。

现在,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为何权力对图经霍恩有着如此大的诱惑呢?与经济和社会因素是否有关呢?身为德罗克家的法律顾问, 本应忠诚于他的当事人, 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然而, 在千方百计获取秘密后, 图经霍恩不时对德罗克夫人进行威胁, 在精神上羞辱折磨德罗克夫人;同时他又迟迟不引爆这颗定时炸弹, 其原因是他不确信雷斯特爵士和他一样珍惜贵族所拥有的荣誉, 他担心雷斯特爵士最终会原谅德罗克夫人。然而, “他非常嫉妒这个家族主人的财产、权力和声誉, 只是一心想掌控家族秘密, 从中得到好处罢了”。[4][P565]换句话说, 掌握了雷斯特爵士家族的秘密, 也就掌控了这个家族的财产和荣誉, 可想而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力!在当时那个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年代, 当老实憨厚的乔治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时, 罗斯维尔太太劝他“一定要听从那种只能用金钱和权势才能换来的最难得的意见”。[4][P828]可见, 在金钱和权势面前, 人性、正义与真理已无处容身。金钱和权势这对双胞胎是当时人人都觊觎的宝贝, 包括图经霍恩, 甚至受人尊敬的卡德班德牧师也不例外。

与黑色意向有着密切关系的另外一个人物是霍尔斯。像图经霍恩一样, 霍尔斯也是一个冷漠无情、没心没肺的律师, 是小说中所有邪恶———寄生虫、吸血鬼、食人生番的小头领——的另一个代表。伊斯特清楚的告诉我们:“理查德的这个法律顾问, 这么迟缓, 这么贪婪又这么苍白瘦削, 这使我感到理查德在他的监视下一定会郁郁而终, 在他身上似乎还有吸血鬼的影子。”他总是身穿黑色衣服, 扣子一直扣到脖子上, 戴着黑色手套。霍尔斯不仅把自己的身体严严地裹在了衣服里, 而且将那颗本应温暖的心也深深地埋藏起来。因此, 尽管家里上有老、下有小, 他却享受不到家庭的任何温暖, 他身体不好, “老犯胃病”。[4][P588]

虽然霍尔斯不像图经霍恩一样, 整天神出鬼没、行踪诡秘, 但同样地, 作为寄生虫、吸血鬼, 他的事务所被一层阴暗无光的面纱所笼罩。在到达霍尔斯事务所黑色的门之前, 你必须穿过“一条三英尺宽的黑咕隆咚、高低不平的过道”;“门所在的那个角落, 即使在最明亮的仲夏清晨, 也是一团漆黑”;在事务所里面, “两个壁炉总是漏烟, 屋子里到处都蒙着一层烟垢。陈旧的窗框上是暗淡无光、破烂不堪的窗户”。[4][P603]吉尔 (Stephen C.Gill) 发现在描写霍尔斯和理查德的场景里死亡意向占据了绝对支配地位, 那么对霍尔斯事务所的描写使死亡意向与律师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5]这种分析不无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正是由于霍尔斯对金钱的无限崇拜, 对他人的漠不关心, 不仅他本人裹在黑色衣服里, 而且他的事务所也布满了一片黑色;在金钱的诱惑下, 霍尔斯“盯着理查德就像在看他玩弄的猎物一样”, [4][P588]看得如此的专注, 饿狼一般的眼睛也不眨巴一下。这个“拜金主义者”因此丢失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 (如亲情、友爱、良心和同情心) 而变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当他拍打办公桌时发出的声音就跟从一具棺材发出来的差不多, 甚至在路上行走时的影子也可能将埋在地下的种子都冻坏。

总之, 黑色意向所暗示的冷漠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图经霍恩和霍尔斯永无止境追求权力、金钱的结果。对权力的追逐、对金钱的贪欲使图经霍恩和霍尔斯丧失了作为律师的正义感和职业感, 甚至丧失普通人所有的道德感和同情心, 最终导致他们的生活工作都以金钱为核心, 与他人仅仅是一种“现金联结”的关系。因此, 卡莱尔发出了惊世骇俗的言论:“就灵魂和人格的真正意义而言, 我们或许落后于人类文明的大多数时期。”[6][P76]

参考文献

[1]Robert A.Donovan.Structure and Idea in Bleak House[J].ELH, Vol.29, No.2 (Jun., 1962) , pp.175-201.

[2]Paul Pickrel.Bleak House:The Emergence of Theme[J].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Vol.42, No.1 (Jun., 1987) , pp.73-96.

[3]Joseph I.Fradin.Will and Society in Bleak House[J].PMLA, Vol.81, No.1 (Mar., 1966) , pp.95-109.

[4]查尔斯·狄更斯著.张生庭张宝林译.荒凉山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

[5]Stephen C.Gill.Allusion in Bleak House:A Narrative Device[J].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Vol.22, No.2 (Sep., 1967) , pp.145-1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职业意向】相关文章:

意向分析06-04

选择意向06-06

意境和意向05-07

演出意向合同06-12

意向协议基于06-23

风筝意向范文05-18

就业意向与行为05-11

收购意向书06-22

公司合作意向协议07-04

2023留学意向调查07-11

上一篇:氧疗护理下一篇:发展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