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实践课程范文

2024-07-16

纺织实践课程范文(精选11篇)

纺织实践课程 第1篇

《纺织品检测》是染整技术专业纺织品贸易与检测方向和工艺方向的主干专业课程, 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为学生今后从事印染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等工作而设置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知识点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 其内容涉及多个技术岗位,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核心技能的掌握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掌握各种纤维类型的织物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的各项指标项目, 熟悉检测这些质量指标项目的现行标准、技术及检测仪器, 掌握纺织材料和染整试验仪器的使用, 具备熟练操作各类型测试仪器进行染整生产和性能检测的能力。课程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期达到熟悉对各种测试项目、方法、试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现就如何通过滚动式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方面作一探索。

1 课程改革背景

该课程2008年以前叫做《织物性能与检测》, 重点主要在织物性能与结构方面, 忽略了纺织品检测对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2009年改为《纺织品检测与疵病诊断》, 重点在纺织品质量控制方面, 弱化了纺织品的识别与分析技能, 忽略了纺织品检测及检测标准在整个染整产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2010年, 课程名称为《纺织品标准与检测》, 强化纺织品检测及检测标准对染整生产及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重新合理定位与整体设计, 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纤维测试→织物结构→织物性能检测”的基本教学思路, 根据染整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按“标准认知→织物分析→织物性能检测”和“面料感性认识→结构理性分析→织物综合检测”序化教学内容, 实施项目模块教学。2013年,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岗位的不同需求, 对纺织品贸易与检测专业方向的课程分为《纺织品检测》及《纺织品检测标准》两门课, 进一步强化纺织品检测的操作训练及纺织品检测标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的训练, 使之成为一门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纺织品检测实验的实验仪器不像其它课程实验, 每台 (套) 仪器只能针对特定的实验, 尽管我院的染整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央财支持的实验室, 但仍存在个别仪器相对较少,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由于学生共用同一台 (套) 仪器 (譬如使用强力仪进行强力测试) 而产生学生无效等待, 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存在相互抄袭的问题, 虽然经过将原有大班 (30~40人) 进行分组教学 (每组4~5人) , 但仍然无法解决同组中一两个学生在做试验, 其他的学生无所事事开小差, 授课教师讲得也很辛苦,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另外, 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充分总结以往实验教学的经验上, 不断想办法提高每位同学的独立操作能力, 本学期开始尝试循环滚动模式进行实验。

2 滚动式教学

2.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尽可能地购入先进的纺织品检测仪器, 与行业、企业接轨的前提下, 充实实验教学, 按照课程大纲, 安排了18个课时, 共五个实验模块, 如表1所示。

将全班按照抽签进行分组 (每个组的人数控制在5~6人) , 只不过每个组的内容不再是统一, 即不是全班在同一次实验同一个时间上进行同一个实验模块的训练, 这样就避免出现同一次课上同时有五个实验内容一起开放。做完本次训练后下次课进行轮换, 即原来A组做第2个实验, B组做第3个实验……以此类推, 见表2。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资源, 减少全班共用一台 (套) 仪器的无效等待, 每组实验仪器配置几套即可。

具体安排:在第一次课上, 对于每个组都是全新的实验内容, 首先由老师对每个组提出学习目标, 给出学习任务, 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 针对实验问题搜寻资料深入分析, 因为检测课程基本上都是有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 每个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可做, 通过查阅、分析和讨论让每个同学都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 然后每个组上交实验方案进行公开讨论, 让组与组再展开分析讨论;随后由老师重点进行每个实验模块的讲解, 包括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的分析与总结, 通过讲解再让学生提出问题, 对不明白的地方再讲解, 也穿插教师提问, 通过双方的沟通后再下发实验指导书, 让学生重点掌握检测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强化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下次课后, 前面做过这个模块的组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和即将要做的组进行传授, 这也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具有良好的批评与自我评判的精神,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也对其前一个实训模块掌握的程度进行了检验, 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实验主动性增强了。

2.2 多元化的实验考核

通过多元化的评量方法, 让学生不再是“一考定终生”, 每次实验指导教师都会在一旁通过学生个人表现, 与团队的合作学习, 递交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报告等方面考察, 更看重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 笔试考试通过有关检测的题库进行抽签决定。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都要对课程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这种滚动式改革的切身体会, 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找到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方法。

2.3 对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要求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滚动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始自终, 比起原来的单纯讲授后让学生练习, 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许多, 这也是一直以来有的老师不愿意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通过第一堂课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这种滚动式教学的特点, 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做到对实验内容心中有数。这样当第二次走进实验室就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思路, 稍作准备后就可以开始动手进行分组实验了, 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要配合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仪器和耗材的准备, 这个可以在第一次课堂上一次性提供给授课教师, 让他来进行后续的消耗计划。在学生开始实验的过程中, 授课教师需要在实验室内不停地巡视, 仔细观察每组每个学生的动手情况, 记录实验过程, 对于错误的要及时纠正, 对于存在困惑的进一步解答, 由于是同时开设五个实验, 内容较多, 指导起来需要较好的教学经验, 授课教师应把握好现场节奏, 课堂秩序的保持等和高度的责任心。

滚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节约了宝贵的实践教学时间和经费, 使现有的仪器能更充分的使用, 由于同时进入实验室学生们的实验项目不尽相同, 学习的主动权更多的是放在了学习者的手上,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 团队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避免以前全部进入实验室做同一个项目, 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出现应付差事、草率结束的不良后果。在实验的过程中, 借助组内讨论、组间讨论, 也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所在,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 抄袭别人的结论。总之还是体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3 结语

由于是首次尝试, 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这种创新的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3.1可采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课程可以推广至类似《化学品助剂》、《现代仪器分析》等需要分模块而校内实训条件有限的课程, 但是前提是最好该课程占用的是独立的实验室, 这样, 每组的仪器耗材就可以固定下来, 便于管理。

3.2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 5人/组, 若是实验项目多, 组数少, 例如4个组, 8个实验内容, 可以先进行4个实验内容为一大组进行轮换滚动的方式。

3.3每个小组最好能够指定一个组长, 便于协助授课教师进行组织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海强等.药学仪器分析实验开放"互动"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J].广州化工, 2012, (7) :222-223.

[2]李俊等.物理化学实验滚动式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 2012, (9) :138-139.

[3]许忠宇.实验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组织策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74-76.

[4]曾杨等.生物化学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教育, 2012, (7) :199.

[5]瞿才新等.滚动式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 2007, (8) :147-148.

纺织品贸易实务课程小结 第2篇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中国纺织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那时的居民已经会使用纺专纺纱。从夏朝开始,纺织品已成为交易物品,并出现了纺织生产发达的中心城镇。汉朝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开辟了丝绸之路,纺织品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的丝织品远销新罗(今朝鲜半岛),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为我国纺织品贸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罗马的贵族妇女,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织的透明衣裙为荣,中国丝绸于是成为罗马帝国最大的奢侈品之一。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三尺七寸,重量不到一两,其工艺之精巧,轰动了整个世界。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很快,并率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中央政府的海禁政策和西方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生,纺织品贸易渐渐落后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大量倾销导致多数手工业纺织业受到致命打击,同时也刺激了近代化大机器纺织工业的兴起,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从事纺织业的企业家,如我们无锡的荣氏,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展到今天,中国这项已经成熟的产业在国际上也占领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从国际贸易的现状来看,我国纺织品贸易还是存在很多问题。1)贸易摩擦不断,受到贸易倾销指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他们认为中国纺织品价格偏低的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对纺织服装实行全面限价,严重影响了其本国的纺织业的发展,而对中国的纺织品抱有抵制态度。而且,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正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因为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也就是被欧美等国称为“血汗工厂”的现象。我国在短期内无法达到这些国际标准,这势必成为阻碍我国纺织品贸易的一大挑战。2)经济危机的打击。201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外有全球经济复苏减速,内有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等紧缩货币政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等问题,整体市场处于宏观环境的阴霾中,纺织行业压力持续加大。原材料成本上升幅度较大,尽管企业纷纷通过调整产品价1

格、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方式等方法努力消化成本上涨压力,但价格传导仍不能同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此外,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在近年来尤为明显,使得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对我国的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尤其是服装行业)直接构成挑战和竞争。3)纺织企业自主生产能力不强。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 %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 %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 %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4)生产技术落后,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国内许多公司纺织技术与国际纺织技术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例如纺织化学纤维品种变化慢,需大量进口化纤面料;纺织加工技术水平较低,毛纺锭、印染设备只有10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技术方面刚刚起步等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第3篇

一、绍兴纺织行业现状分析

浙江绍兴市是纺织大市,绍兴纺织工业以产业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市场营销最大和设备最先进著称,现已形成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组成的产业链。明显的地方产业特点,庞大的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纺织工艺及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验、设备维护与管理、现场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纺织业庞大的生产规模和人才需求,促进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建设,立足绍兴纺织行业,为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课程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

绍兴产业集群明显,如绍兴市区和绍兴县的纺纱产业、嵊州的领带产业、诸暨的袜业、新昌的兔羊毛衫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各方向的技能人才。但是,工作地域的选择是学生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除了生源地学生外,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去诸暨、嵊州、新昌就业。所以,专业方向主要考虑绍兴市区及绍兴县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

2.专业能力的培养紧扣岗位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如纺纱工艺设计能力、织造工艺设计能力、纺织原料及成品质量检验能力、纺织设备保全保养能力、纺织品贸易能力等。

3.核心课程设置为培养专业能力服务

培养专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应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课程。例如,织造工艺设计能力的培养,需要设置纺织材料、织物结构与CAD、织物工艺设计等专业理论课程及小样试织实训课程。

4.专业能力培养与非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要成为现代纺织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有纺纱工艺设计能力、织造工艺设计能力、纺织原料及成品质量检验能力等专业能力,还需要具有合作能力、吃苦耐劳、表达能力、工作责任心、社会责任感等非专业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兼顾专业能力培养与非专业能力培养。

三、课程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技能培养以工作实践需要为前提,建立以实训为主、 理论为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纺织企业生产中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创业精神。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大模块。

1.培养学生基本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及社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基本素养。开设的主要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范和就业指导。

2.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以就业为导向,并以“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为培养目标,学生必须具备交流、信息处理等基本技能。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

3.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通过对现代纺织技术主要岗位和任务的分析,提炼岗位核心能力,设置专业课程。开设的主要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专业核心实践课程。

(1)专业基础课。纺织材料;纺织专业英语;纺织机械基础;纺织电气控制技术。

(2)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纺纱技术;现代机织技术;织物结构与设计;纺织品贸易;纺织品检验;纹织工艺与CAD设计;纺织品设计(机织)。

(3)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纺纱工艺设计与试纺实训;织物分析与小样试织实训;纺织工艺与CAD设计实训;纺织品综合设计实训;设备保全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对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的纺织人才,为纺织行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实践课程 第4篇

纺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作为一项古老的生产活动,自史前时代起,人类便掌握了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长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的技术。现代的纺织生产是一个流程长、工序多、设备多、工艺复杂的加工过程。为实现我国纺织强国的目标,纺织企业急需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这也是纺织教育中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要达到这一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学生接触实际。企业需要高校能提供无缝连接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上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我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材与实训条件等都不够完善,因此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及自身培养条件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以工程项目为桥梁,在工程项目驱动下完成人才培养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二、“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和具体的工程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教师对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讲解,再将任务按组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三、“工程项目驱动式”在《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纺织工业课程设计》是纺织工程专业主要的实践课程之一,课程教学安排4周,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消化理解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加强对纺织企业的全面认识,对产品的工艺进行全面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准设计工程师的任务与责任,为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是学习完全部的纺织专业基础课后进行的一次集中性教学活动,是系统的教学总结,教学目的是将原料纺制成纱线,再加工成织物。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采用“模拟式”教学方式,学生进行模拟设计,纸上谈兵。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任务性不强,知识点联系不紧密,对设计的结果没有经过验证,学生印象不深刻,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采取这种模式将会导致部分学生编写数据仅仅注重完成,不注重效果,糊弄了事。

1.教学模式。根据大学本科学生“动手应用”能力薄弱的现象,本教学改革提出了适合本校学生层次能力和理论基础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以“授”为主转变为以“导”为主,“被动”依赖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特色课程理念,使教师的“知识传授”真正转变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新一轮实践课授课过程中,首先以“生产项目”为导向成立实验小组,实验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对项目进行全面剖析,再设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并针对实验室机器纺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得到最佳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在实验室小样机上进行试纺,得到满意的产品。具体教学模式如下页图1。

2.具体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过程中,4周的教学分配如下:1周纺纱工艺设计,1周织造工艺设计,1周纺纱试纺,1周织造试织。设计题目每人一题,题目大同小异,进行一个品种的纱线和坯布的工艺设计。设计的品种多种多样,覆盖了整个纺织专业课所有的领域。设计的纱线品种有纯棉、涤/棉混纺、涤/粘混纺等。纱线的细度有特细、中特纱、高特纱等。设计织物的品种更是繁多,从平布到纱府绸、斜纹、纱哔叽、卡其等种类。这样题目的设计,避免抄袭,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题目选择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某一品种纺织工艺的全过程,进而能够在工厂中很快地进入角色,将纺纱、织布两部分互相联系,协调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纺纱工艺选择的工艺流程较长,包括清梳联—并条—粗纱—细纱—捻线。由于纺纱生产线上机器种类较多,但是实验室数量都只有一台,因此,在纺纱阶段学生3人1组进行实践。织造工艺选择的工艺流程较短,包括络筒—织造,小样织机台数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织造阶段1人1题。3人1组得到的纺纱阶段的半成品分别提供织造工序,作为3个人产品的纬纱原料,经纱原料在市售的料中选配。这样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机器台数不够的问题。指导老师在设计之前编写了《纺织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要求每个同学人手一本,指导书针对本专业和本院的学生基础和实际情况编写,提升了教学效果。

3.考试考核。重视对学生实验的考核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手段之一。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属于独立授课的实践环节,课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平时成绩所占课程总体成绩的百分比可以适当加大,从30%增加到50%。平时成绩比例加大,可以激励学生重视实验,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平时实验成绩涉及到的评定因素多,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能否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外,还需考查学生遇到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等,要求教师客观、实事求是、公正的给每个同学评好分。其余50%的成绩将学生的作品以课程联展的方式集体呈现,提高课程的认知度和专业的标识度,形成课程对专业发展的良好宣传和影响。尽管这不是以成绩的方式体现学生的成绩,但同学间的赞许是对学生实验成功的间接肯定。同时,注重实验设计的个性特色,鼓励创新。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对于实验设计较好的学生在实验考核时给予加分。对于实验效果好的作品,鼓励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各种科创比赛。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性。

4.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的实践意义深刻,但是教学时间短,内容多,而仅仅进行理论上的设计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工程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结合了工业大学及纺织行业的特点,求真,务实,使学生实践能力、基础知识得到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尤其是学生评价反馈较好,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充满信心,2015年就业率达到了100%,考研率到2015年达到28.7%。科技创新方面,近两年共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项;学生获得“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创新奖12项;本科生学生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3项,授权1项;纺织工程专业的2名同学获得2014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优秀学生奖;印度尼西亚本科留学生荣获国家2015~2016学年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四、改进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践教学改革最难的不是在学生而是在于老师,因为学生收获最大,而老师付出最多。实践课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远远大于理论课,实践课1人1题,要求老师不仅仅要知道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实际纺纱、织造过程中,会出现千千万万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来自于学生的操作、机器的问题,也有原料差别的问题,方法面面。面对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职责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老师成为“教师和工程师一身”的双师型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年轻的教师,尤其是这些“80后”的年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很少下到企业中去,对企业情况也不了解,很难说与企业有真正的联系,这种现状延续下去对教学甚至是专业建设都是非常不利的,也影响教师的科研。所以,下一步建议学校:(1)在引进青年教师时,要制定政策,逼他们下企业,去基层,了解企业,为企业解决难题,与企业建立真正的联系,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2)指定一名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有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3)新教师协助老教师指导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实践设计的全部内容,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4)为了改善教师工程背景结构,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培养,每年至少派2~3名年轻教师到本专业生产第一线交流学习,提高“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奠定合理的教学梯队。(5)根据专业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加大教学管理与监督的力度,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摘要:为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针对近几年来纺织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纺织工艺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工程项目驱动式”创新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讨论了“工程项目驱动式”创新教学模式在纺织专业实践课程中应用的内容、方法、措施和效果等问题。

纺织实践课程 第5篇

关键词:纺织;外贸; ESP;课程设计;教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3

1 引言

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崛起,浙江省绍兴市作为全国纺织行业的交易中心和制造中心的领头地位越来越凸现。绍兴的纺织从上游的PTA、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其纺织产业链已经相当完整。绍兴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贸易市场,对纺织外贸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幅增长,这对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已经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开发纺织行业的(ESP)课程设计研究是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刘润清 1996)。从我校过去几年纺织外贸行业的ESP课程实践教学来看,要提高ESP课程设计的有效性,除了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进行分析以外,还要在职业背景下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并对教学效果实施测试与评价。课程设计就是对教与学这个程序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设计(夏纪梅 2003:2)。因此,本文选取课程设计中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为切入点进行详细探讨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2 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

2.1存在问题

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综合交际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或工作技能以及相关学科或职业领域知识等,而专业英语只是综合能力中偏向知识性的一个方面(Canale & Swain 1980)。笔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侧重的是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英语侧重的是知识性的掌握和应用,后者更为重要,由此,两者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的选择上,编撰的体例上,还是服务的对象上均侧重点不同。

从目前国外ESP的原版教材的现状来看,缺少与国内高校特別是高职院校ESP对应的可直接引进的材料。从国内出版的ESP教材来看,以纺织英语为例,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纺织英语》,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纺织专业英语》等大体都是用英文介绍了纺织原料、纺纱、织造(机织、针织)、非织造、染整、服装等内容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针对本科以上的专业英语课程,属学科研究的范畴,直接采用作为高职院校的ESP教材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我国教育部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定位就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提升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的交际能力。E S P课程的性质体现在:(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2)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注重语言、词汇、技巧、语篇和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Stevens,Dudley—Evens & St. John 1988,1998)。因此,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材与专业英语教材的功能不同,前者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有效运用语言技能来实现人际交流、专业学习和职场工作服务的,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的需求。

2.2编写原则

纺织外贸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编写首先要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进行有效交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S w ale s,1989)。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不仅要依托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又要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设置真实的语境和场景。因此,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基于工作过程流程性知识为主,各个教学单元设计与纺织外贸流程的商务活动紧密相关,主题涵盖纺织产品外贸销售的各个方面。以外贸实战经验和应对策略技能性知识为主。各个教学单元设置真实的商务交际情景,在外贸产品销售过程中设置真实的听力材料,让“真实性”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形式单一,又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

以绍兴纺织行业为例,教材要增加应对中东,非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客商的非正统的英文发音书面或录音材料,介绍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等真实生活题材。教材内容还要生动有趣,紧贴生活,有助于课程学习者提高其见习、实习和就业后的职场应对能力,适当删除一些如《英美概况》的文化选修课程内容。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围绕“怎么做”和“是什么”,少管“为什么”。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教材的难易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导致既不能全方位从国外引进ESP教材,又不能照搬国内的专业英语教材,因此,在引进ESP教材的基础上自编或是完全按照中国现实情况来编写ESP教材,这种情况势必成为今后国内高职院校ESP教材的主导趋势。

本次ESP教材编写主要思路为:教学材料的难度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1),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应该是学习者已掌握知识和新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编写应从词汇,短语,实用句子,真实语境情景对话,专业知识习得,实践操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均坚持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原则,坚持教学材料的难度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总之,ESP教材应当重内容,重交际,突出真实性、实用性、适用性、多样化和立体化等特点。这样编出来的教材符合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际上达到缩短学习者适应社会的“磨合期”。

2.3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标准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在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的,所有的大学英语教材都要对统一的大纲负责。ESP教材没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作为指导,同时缺乏高层次教学理论的指导,教材的编写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加上国内教材评估理论和文献的相对缺乏,对教材的评估难度大大增加。尽管上述困难存在,许多高职院校仍然组织校内老师根据行业标准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习者的需求分析等进行改编、自编ESP教材。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研究ESP教材建设标准对高职ESP教材质量影响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要研究ESP教材建设标准,要从教材评估理论和评估方法来进行探讨。国外许多教材评估专家通常所采用的评估方式是把专家评估和来自不同教师和学习者的问卷调查的反馈结合起来进行判定,这种方式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材评估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这种评估体系几乎全部都是基于对照表或者问卷调查来收集对教材的意见和反馈的,设计或修改对照表和问卷是一项耗时量非常大且十分繁琐的活。对照表和问卷设计的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经常会存在问题,相应的,导致教材评估的结果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教材评估标准应该因时因地而异,不应该包罗万象涵盖教材方方面面的内容。

笔者就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材建设标准提出几点注意事项:(1)优质的高职ESP教材一定是需要试用,改进,实践检验,再改进,才能“磨”出来的。英语语言加纺织专业知识,简单的组合,急功近利或一蹴而就做不出好的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2)围绕纺织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者应当在整个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当多重角色,特别是同纺织行业的专家以及校内相关领域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的合作,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共同探讨学生能力鉴定方法,以实现与行业标准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3)教材编写应与教学法紧密融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案例分析和交际的实践层面:在各单元里有效安排案例,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与练习,将交际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将案例转化为实战技能。(4)纺织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的建立。钱瑗早在1995 年就提出了这种可能性:“如何利用电脑来完成语言项目对照工作就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钱瑗1995:19)。”可以通过电脑,将词汇,短语,实用句子,真实语境情景对话,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模式,语言交流模式等建成一个语料库,可以轻松得到整套教材的重要数据。通过与行业专家,已毕业的学生交流、座谈、问卷等形式,利用电脑不断完善语料库,对重要数据不断对比分析,完善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材。

3 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研究

我国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ESP教学基本处于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要么语法教学法,要么专业知识英汉翻译教学法。传统的教學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ESP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更多的ESP的教学方法。

3.1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team teaching 或 joint teaching)也叫协同教学,专业人员或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担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将合作教学融入到纺织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该门课程的教学的主讲教师原则上由校内教师(本科英语+研究生相近专业或通过下企业锻炼方式相结合)、企业行业专家、校内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来共同担当。校内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技能的讲解,采用现场模拟,情景教学、交际法教学来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企业行业专家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介绍不同案例,实战技能;也可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践(参观、顶岗、咨询)开展基地现场教学。实现“学校+行业+企业”三元制培养模式。

3.2真实任务和项目教学法

真实任务和项目(authentic tasks or projects) 无论是课堂开展的还是企业实践开展的,都是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特色之一。教材内容要来自与纺织行业相关的真实语料,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都体现在纺织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的社会文化情景(socio—cultural context),真实的语篇(authentic texts)以及真实的案例(authentic case)。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一种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3.3发挥纺织行业ESP语料库的功能,更好的服务教学

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的建立实际上是利用现代发达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纺织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注意的事项第四条已经有阐述。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语料库的功能提高教学和自主学习。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应该要熟练掌握。

4 结语

基于绍兴地区纺织外贸行业的ESP课程设计研究改变了以往对教材编写、教材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对依托绍兴外贸行业的ESP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目的在于如何更好的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然,我国ESP课程研究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毕竟ESP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Canale, M. and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 47.

[2]Dudley—Evans, T. & St. John. Development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St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 In Tickoo, M.(ed). ESP: State of the Art [C].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 1988: 1—13.

[4]Swales, J. Service English program design and opportunity cost [A]. In Johnson, R.K.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79—90.

[5]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6,(02)

[6]钱瑗. 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 外语界,1995(1).

[7]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ESP课程设计研究—以绍兴纺织

纺织实践课程 第6篇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强化学生素质培养, 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根据文件精神, 我院于2011年9月对《纺织电气设备》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 以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项目, 以设备、任务、项目、案例等具体形式实现工作导向的课程方案设计。经过对纺织机电911班、纺织电气911和912等班级进行多个轮次的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1《纺织电气设备》课程性质

《纺织电气设备控制》是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 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纺织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工作原理, 了解微电子技术在纺织设备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能分析设备运行常见故障原因, 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纺织电气设备控制》内容包含先进的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 即以计算机为核心, 有PLC、工控机、单片机、人机界面、现场总线等组成的控制系统;先进的驱动技术, 有变频调速, 交流伺服, 步进电机等;检测传感技术和执行机构;精密机械技术等。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与PLC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等, 是对纺织机电、纺织电气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2《纺织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机电一体化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在新型纺织机械上普遍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了增加效益, 企业大量引进新设备、新工艺, 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及调试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可是现在许多企业的维修还是基于传统的机械、电器分家, 你平你的车, 我修我的电机, 互不干扰, 这样整体设备的状态没有全面掌握, 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水平高的进口设备, 如清梳联、自动络筒机等设备, 出了问题机械不敢修, 电器也不敢修, 整机设备的运转效率没有很好发挥, 同时运转设备出了问题, 机修工之间互相推, 影响生产效率。因此, 企业急需大量的机电复合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就必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高职《纺织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

在传统的高职《纺织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总是试图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 整堂课是多媒体课件“填鸭式”的满堂灌, 课堂里缺乏情趣, 缺乏生机, 教师教得很累, 学生学得也很累, 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不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高职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有社会竞争力的“银领”人才, 因此“教学做合一”在高职《纺织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3《纺织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基于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

在《纺织电气设备》教学过程中,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制度, 探讨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 将原来的课程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程组合成教学模块,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 以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为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作了大胆的改革, 课程内容安排严格依据“以应用为目的, 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力求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出发安排课程内容, 尽量减少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将《纺织电气设备》理论课程与《纺织机电设备维护》实训课程整合成六周的教、学、做一体的《纺织电气设备》课程, 采用边讲边练、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过程, 创设真实工作环境;探索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实践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和创新的学习过程, 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 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

3.2 基于项目导向安排教学内容

在高职《纺织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中, 首先采用项目教学法, 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 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 以模块为章, 课题为节, 每个课题都有任务引入。例如:在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以后, 将其主要内容划分为十二个模块:模块一为纺织机电设备基础知识, 模块二为开清棉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三为梳棉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四为并条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五为粗纱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六为细纱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七为新型纺纱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八为络筒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九为整经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十为浆纱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十一为剑杆织机机械电气控制, 模块十二为喷气织机机械电气控制。在讲授每一模块时, 按照项目编排来展开。把学生能做什么放在首位, 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知道什么, 以工作任务为内容, 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

3.3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教学内容

在讲授每一模块时, 按照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教学, 例如, 在讲到FA002型圆盘式自动抓棉机这一模块时, 先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老师先多媒体讲电气控制线路的组成和作用、工作原理, 故障诊断与维修, 然后是学生做的过程, 即把学生带到纺织电气控制室, 几个人分成一组, 让学生根据FA002型圆盘式自动抓棉机电气原理图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图, 制作电气控制箱, 任务完成后, 师生共同评价成果, 指出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完成比较简单的继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和改造以后, 再进入PLC、单片机、工控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按照纺织企业的机电设备维护、维修、改造、设计开展项目教学, 所有项目来源于企业, 内容涉及开清棉机械电气控制, 梳棉机械电气控制, 并条机械电气控制、粗纱机械电气控制、细纱机械电气控制、新型纺纱机械电气控制、络筒机械电气控制、整经机械电气控制、浆纱机械电气控制、剑杆织机机械电气控制、喷气织机机械电气控制, 同时在项目训练中结合安全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

4《纺织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步骤

4.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通过工作任务展示, 提出问题, 讲解任务应用背景, 给学生一个切入点, 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4.2 分析任务, 制订方案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3 实施方案, 完成任务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

4.4 评价成果, 引申提高

任务完成后, 师生共同评价成果, 指出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提供新知识、新要求, 对知识的构建进行引申和提高。

表1以FA002型圆盘式自动抓棉机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纺织电气设备》课程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

5 结 语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纺织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表明, 该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既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纺织电气设备》是高职工科院校纺织机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该课程同其它课程一样存在着“教、学、做”分离的现象。现详细论述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高职《纺织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实施的方法、步骤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纺织电气设备,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教、学、做

参考文献

[1]张伟林.棉纺织设备电气控制[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 2008.26-30.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9) :5-7.

[3]喻圻亮, 陈永生.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 2010, 6 (7) :87—89.

纺织实践课程 第7篇

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方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80年代后期,模拟公司作为一种培训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模拟公司教学法是模拟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的结合,该教学法以社会实践和体验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成立创业团队组建仿真模拟公司,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并经营管理。

其基本方法是在模拟公司创立后,教师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学习过程融入到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1],学生通过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具体行事[2],通过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解、课堂与实践一体化等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该方法学生在模拟操作仿真情境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不仅了解和弄清各业务环节之间的联系,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还能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2],获得职业技能素质。

二、运用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的尝试

在成都纺织高专“管理学基础”课教学中,运用了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现简介如下:

(一)教学准备

模拟公司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面颠覆和改革,因此首先需要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构建:

在教学大纲上,将“重理论轻实践”改为“以实践为主辅以必要理论学习”,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压缩基本理论讲解,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在教学内容上,推行模块化教学:课程以基层管理者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项基本管理职能构建四大基本技能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具体的技能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实施实践教学:课程借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农场创业模式,通过成立“学生农场模拟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和实践教学。选择学生农场作为载体,一是考虑成本,农场强调生态绿色概念,主要支出是农具和种子,经营成本低、风险小;二是通过农场运营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和不怕挫折的创业精神;而更重要的是比起单纯的零售企业来说,农场可以涵盖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等内容都有涉及,实践更全面和综合。

(二)实践教学思路

课程改革遵循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中得以提炼和升华的自然逻辑,鼓励学生设计“学生农场创业计划”,择优选用,由撰写计划书的同学负责组建学生农场,其余同学根据农场创业计划、岗位需求结合自身意愿竞聘上岗,农场按照实际公司的运营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并在工作过程中接受理论指导,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实践教学组织

为了贯彻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提炼和升华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分两个阶段组织实施。

阶段一:实践部分——感性认识获得。

本阶段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体验,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具体分成“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模块进行技能训练,技能训练顺序与模拟公司筹建运行的自然现实顺序融为一体。

为保证技能训练顺利开展和模拟公司顺利运行,每个模块都按“技能知识学习”+“实践操作”两个步骤组织教学:“技能知识学习”主要针对实践操作所需要的具体业务知识和要求进行讲解,重在操作性而不是理论性;“实践操作”步骤以模拟公司为载体进行实践并完成技能训练要求。

阶段二:理论部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本阶段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对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总结,对应实践部分教学模块,本阶段理论也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主要模块。

在教学实施上每个模块也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理论学习”,注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提高;第二步是“反思总结”,强调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对实践部分的反思和总结。通过这两个步骤,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并促使学生用理性知识去指导和认识实践。

(四)实践教学考评

实践教学采用团队学习和实践,在完成任务时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为了使学生的考评客观、真实,课程改革借鉴了单凤儒教授创设的“能力本位、考核对象全程化、考核主体全员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3]。

教学考评采用“平时60%+ 期末40%”的评分结构[3]。

平时的60%中,其中20%用于教师对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及各教学单元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分。另外40%评分权则交由学生按照各公司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考评,具体方法是:各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考评,考评采用360度评分方式,将被考评人、直接领导、下属及合作者各方评分按权重加权汇总进行量化考评。

期末的40%部分与实践教学方式相适应,采用开放式考试。所谓开放式考试,一是指考试方式尽量采取开卷式,重在理解而不在背条条。二是考试内容尽可能联系实际,重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型以举例说明型、案例分析型和论述型为主。

(五)效果评价

模拟公司教学实践历时13周,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3个公司同学经历了从公司创业策划到组建成立、组织生产、生产经营管理、产品收获和销售的全部过程,从生产经营业绩的角度考查,只有一家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与剩下两家表现不理想的公司相比,其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是模拟公司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决定着公司的方向和未来,管理团队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司经营管理的绩效好坏。分析成功公司,其管理团队成员总的来说具有创业热情,并且思路清晰、敢于创新、不怕挫折、具有较强号召力和激励力,并且在人员构成上各有长处形成互补:其成员有具有很强号召力的学生干部、有熟悉农业生产知识的业务能手,同时还有对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都有一定了解和认识的同学,整个团队凝聚力强并且充满活力。

二是敢于创新。为了调动公司所有成员的积极性,让大家能齐心协力朝公司目标努力,公司在组织设计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股份制的形式,除了每个公司获得的项目启动资金200元之外,每个加入的同学都需缴纳股本金50元,实践课程结束后,股本金可退回,但退回金额按实际公司的盈余结算,经营亏损则不能全额收回股本金,如有盈余,入股同学可按入股份额分享盈余。通过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并能强化同学的成本意识,从而在制度设计上为成功提供了保障。

模拟公司教学法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管理学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同学在实践中体会并领悟管理知识,从实践过程和结果来看,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1. 通过实践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解决措施,从而带动理论学习

在模拟学习以前,同学们的管理经验最多也只是来自于各级学生干部的体验,对于如何带领一个公司克服困难实现经营目标则表现得比较无措。公司运行初期,同学们出于新鲜加之期初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裕,总体士气比较高昂,经营管理比较顺利。随着时间的推进,任务难度加大,加之同学的各项学习任务逐渐加重,各类考证考试随之而来,一些不善于时间管理的同学开始表现出对实践经营力不从心甚至想要放弃,士气逐渐低落。

怎样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保证经营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摆在同学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自发产生了从理论中寻求答案的渴望。指导教师适时引导同学学习领导和激励方面的理论,并且让同学反思组织的制度设计是否合理。通过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管理层的同学开始思考自己在领导和管理上的不足并尝试加以改进,同时还召集公司全体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商议讨论对公司绩效考核等各方面制度的修订,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改进,公司经营管理得以改善。

2. 从失败中反思总结获得成长

模拟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同学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以经营成功作为目标。成功固然是学习成果的体现,但如果通过失败能促使同学的反思和对问题的理解,吸取教训获得成长,则依然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在实践过程中并不鲜见,例如在做生产计划的时候,指导教师建议同学根据土地面积、生长周期、产量大小和产品的成本收益等进行选种和生产,然而毫无生产管理经验的同学并不能很好理解这些要求,按照模拟实践的原则,指导老师只是指导建议并不能干预学生的决策,因此,到收获销售的时候,由于缺乏对产品生长周期的考虑,产品在收获期上缺乏梯度和连续性,从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同时有些产品产量过小,销售一次就出现断货等等问题接踵而至。面临这种尴尬局面,指导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原因,重新理解生产计划要求,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开始对计划工作有了感悟并对工作进行了反思,重新提交了修正的生产计划。

总结实践教学的学习,尽管从生产经营来看,只有1家公司业绩理想,但是从学习收获来看,同学们通过实际体验,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还是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结论与思考

(一)管理类课程教学运用实践教学法的优势

管理类课程教学普遍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ERP企业沙盘模拟演示实验教学法、校外实训基地参观法等方法。与之比较,模拟公司教学法的优势表现在:

(1)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弥补了案例分析教学法缺乏时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4]: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通过公司化运作,实践学习更系统更全面,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与ERP企业沙盘模拟演示实验教学法相比,沙盘模拟演示更多是参与者之间的经营对抗,整个过程在虚拟环境中操作,缺少真实的创业环境。而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提供了真实的经营环境,现实的复杂多变是程序无法预设和模拟的,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学生的身心都面临双重压力和考验,这样的压力环境可以促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同时真实的环境和创业体验也能消除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抗压的创业精神。

(3)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使管理学知识与管理实践有效结合,弥补了观摩式实践教学法缺乏实践动手性的不足[4]。最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二)模拟公司实践教学中的难点

1. 如何激励学生保持士气完成教学和实践任务

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更多地集中在企业策划创建阶段,而在更为重要的企业经营管理阶段,则容易产生消极和负面的情绪,致使积极性下降[5],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导致学习和实践无法兼顾。实践教学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后学习、完成实训任务和开展实际生产实践需要耗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当学生对时间缺乏很好的规划和管理的时候,就会对生产经营产生懈怠情绪,积极性下降。

二是不能正确看待生产经营的成败,当经营受挫时出现消极情绪。由于公司化运作,最终实践教学都会有生产经营成果,同学很容易产生“成败论英雄”的想法,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学习,从而当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时产生挫败消极情绪。

要保持学生士气完成教学和实践任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大多数高职学生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会忙于各种培训、考试考证、社团活动或者课外兼职等等活动,加之一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学习自觉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教师必须在课程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

有效时间管理包括科学分配时间、详细制定各项任务计划、拟定任务推进时间表并按计划严格推行。课程一开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根据本期要从事的各项工作任务制定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拟定任务滚动推进时间表,科学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保证在实践教学上的时间投入。

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计划任务推进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考虑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各模拟公司对承担的教学和实践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每个成员劳动定额,加大定额完成情况考核权重,考核结果计入期末成绩,通过考核压力促使学生保证时间投入;二是对超定额完成任务、时间精力投入多和对模拟公司贡献大的同学,可进行适当加分奖励,通过激励促使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二要正确对待经营中的成功和失败。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实践积累管理经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而对成功的总结以及对失败的反思都是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因此实践教学更重视学习过程。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同样也是一种学习。通过正反两反面的学习更能促使同学的反思和对问题的理解,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成长。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同学正确认识失败,接纳并且理解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提高。

2. 教师角色转化带来压力和挑战

与传统教学不同,在模拟公司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而学生是模拟活动的主体,实施自主性学习,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负责收集信息、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馈控制并且评估成果。

随着教师主体地位的转变,教师工作重心随之转变到了教学设计和组织上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时只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可,具体项目任务则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作任何决策。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负责解答疑难问题,在任务结束后进行教学活动的点评和总结。由此可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身兼多重角色,既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解惑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为学生创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用更高的热情继续学习。尽管教师不是模拟活动的主体,但却是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和关键所在,是模拟实践教学法的灵魂所在。

和传统教学相比,模拟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大为提高: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教师除了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生学习和经营进入平台期的时候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前进。

要迎接教师角色转变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教师必须促使自己实现从理论型向双师型人才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获得某项职业资格认证,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体验。特别是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而言,这种实践和锻炼就尤为必要和迫切。现在职业院校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企业实践,并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激励措施。教师无论是企业实践还是挂职锻炼,对于顺应职业教育趋势适应教师角色转变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实践证明,在经管类课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法,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和弄清各业务环节之间的联系,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还能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并获得职业技能素质。同时模拟公司的高仿真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教学顺利实施,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双师型”人才是教学成功的保障,也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摘要:经济管理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途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运用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对“管理学基础”课程从教学准备、教学思路、教学组织和教学考评等方面进行了教改探索,从经营业绩和理论学习成果两方面深入分析教学实施效果,在与其他实践教学法对比基础上分析该教学方法的优势,并对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以期为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浅谈纺织工程实践教学 第8篇

纺织工程实践教学是纺织工程教学体系中与专业课程相配套, 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要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为实现这一目标, 纺织企业急需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 加强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的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既是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又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要求。

2. 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要求

面向纺织服装工业的应用型纺织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而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从知识与能力结构来看, 其培养标准必须符合以下几点:

(1) 基础科学知识; (2) 纺织核心工程基础知识; (3) 纺织高级工程基础知识; (4) 解决纺织专业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5) 实验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阅的能力; (6) 创新精神与职业道德; (7) 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8) 交流能力; (9) 项目的构思、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3. 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按照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 实践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实践、专业基础教育实践和专业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我校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如下, 通识教育实践有制造技术基础实习和军训;专业基础教育实践主要有:纺织材料学实验, 纺织品加工与测试实验, 织造学实验, 针织学实验, 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有机织产品课程设计和针织产品课程设计;专业综合教育实践有纺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除此以外, 合作教育环节作为特色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门课程, 分别在第二、第四和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期开展。以鼓励学生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实习, 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4. 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4.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实践教学较为集中, 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对脱节。一般情况下, 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实践内容进行熟悉, 在学期结束前的实践课程不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 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整理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例如《纺织材料学实验》是其他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 《机织产品课程设计》是《织造学实验》的深入。而《纺织品加工与测试实验》相对来说过于独立, 从实验内容角度而言, 可增加与《织造学实验》以及《针织学实验》有机结合程度。

4.2 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先进性

专业基础教育实践授课内容比较多为验证性实验, 且实验方法和实验对象多为传统的测试手段和纺织材料。很多实验内容较为传统, 缺少对先进检测手段以及先进纺织材料的引用。同时, 一部分实验内容缺乏实用性, 实验操作和步骤与企业实际情况也有所差异。如纺织品加工与测试实验, 织造学实验, 针织学实验均存在实践课程内容均不够全面, 难易程度设置不够合理, 有关测试实验所占课时较多, 生产工艺的实验所占课时较少。可结合我系培养方案, 对实验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例如可结合《非织造学》、《生态纺织品加工及整理技术》和《产业用纺织品概论》等课程, 适当增加如高性能纤维, 复合材料, 非织造产品等先进纺织材料与纺织品的实验和测试内容。

4.3 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不足

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然而目前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论文) 来体现。其他实验课程尤其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课程并不能体现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 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化, 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 课内和课外实验, 可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目前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很多能力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能力培养尚不足。

4.4 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考核尚以实验或实习报告为主, 课程设计还会提交实验小样, 对实验过程的考核尚不足。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指导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合作教育为例, 其出发点和宗旨是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主动参加社会定岗工作, 以达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然而, 现实情况是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相符合的实践单位, 很多合作教育并不能正真落实, 即便是安排了协调员及时与学生沟通, 对于这种没有组织性的实践活动还是很难进行考核。

5. 结语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纺织工程实践教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建设中。包括了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改革, 教学文件的修订。其中新修订的大纲与原大纲相比有也在教学目标、实验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 尤其是增加了教学效果部分, 强调了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具备的每一项能力, 并通过实验内容和教学效果对照表的方式将每一项实验内容所体现的教学效果相对应。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更好地说明了每一项实验内容所培养学生的具体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与教育研究, 以进一步提高纺织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雯, 周宏仓, 基于CDIO培养模式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1, (306) , 196-197.

《纺织材料实验》课程中的创新教学 第9篇

1. 课程体系创新

《纺织材料实验》教学体系涉及涵盖了纺织工程的上中下游技术, 纺织工程大实验平台为学科综合性性实验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为研究型创新型实验内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环境。

1.1 培养创新意识

精简传统演示性实验内容, 增加研究型、创新性内容。以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 确定以创新实验为龙头、核心实验为基础的多层次的新纺织工程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前期实践, 学生基础实验训练得到巩固和加强。将学科发展融入实验教学环节中, 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创新意识。实践证明, 新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纺织工程实验领域从事科研、生产和贸易的综合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

1.2 提高创新能力

全方位开放实验室, 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加老师科研课题, 积极配合学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 开阔视野, 并使学生的分析、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素质及能力得到了增强。以创新性实验的开展、毕业论文的实施、学生自选课题的研究和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等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造力、开拓了其思维能力, 又能通过实践看到自己的不足, 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 同时也能从实验结果中产生成就感。

1.3 科研教学双丰收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活动,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科研积累争取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后, 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科研, 把大的项目分解成一些较小的项目和指标, 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这样既巩固了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成果, 又加大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力度, 也培养了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案例

消费者在穿衣方面的舒适感觉, 取决于面料的液态水分管理能力, 需要对市场上的吸湿快干运动服装产品有相对科学的评估。下文以纺织品吸湿速干性能实验教学为例, 分别从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来阐述。

2.1 基础性实验

吸湿速干的基础实验方法包括吸水率、滴水扩散时间、芯吸高度、蒸发速率和透湿量的单项测量。基础实验方法参考国标《GBT 21655.1-2008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1部分:单项组合实验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掌握这五项基本实验测量方法, 然而基本方法无法测量面料中水分的动态转移特性, 相对于综合性实验也比较繁琐。

2.2 综合性实验

随后的实验教学对液态水分管理测试系统进行介绍。该系统通过单次测试, 可精确测试出液体在面料中的整体动态表现、快速准确地分析出面料的液态水分管理功能, 并将测试结果形象化、数据化。性能指标包括浸润时间、吸水速率、最大浸润半径、液态水扩散速度、单向传递指数和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该方法详细描述参考《GBT21655.2-2009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进行教学。实验教学时, 特别增加该方法对应的英文研究论文和英文专利的讲解, 让学生对该测试方法的创新过程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原理的剖析是新实验方法创新的源头, 教学重点在该测试方法原理的详细阐述中。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包含一对上、下同心的液体感应器, 电脑动态记录上下感应器的电阻变化[1]。引导学生对该方法原理进行深度分析可知:干态纺织品在常温下是固态高分子材料, 电阻很大几乎不导电, 而汗水是离子盐溶液, 电阻很小导电;当汗水浸润纺织品后, 纺织品的表面电阻大大降低。该方法原理主要用于模拟汗水 (即盐水) 在织物中的动态传递性能测试, 适用于运动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水分管理测试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测量吸水量。这一方法对于高导电性汗水在低导电性纺织品中传递性能表征有效, 但是对于低导电性树脂在低导电性纺织品中传递性能则束手无策。

2.3 创新性实验

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方法培养, 启发是否有新的测量原理方法来对纺织品液体传递性能进行表征。近红外光学技术已用来测量医学领域中血氧指数性能, 该技术方法原理能用来测试纺织品动态液体传递性能, 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和跨领域的测试方法思考。探究近红外光学测试方法原理的核心, 发现在某特征波段物质的吸收率显著差异是该原理方法应用的基础。纺织品和浸润液体对近红外光吸收率有明显差异, 液体 (包括导电性强的水和导电性弱的树脂) 相对于纺织品近红外吸收较低, 因此当液体动态传递过纺织品时, 近红外光学信号就会有变化[2]。近红外方法相对于电导方法不仅适用于导电液体还适用于非导电液体, 同时新方法为非接触测量, 对于复杂的纺织品表面形态有更大的优势。

创新性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分为三个不同任务组, 第一任务组主要负责咨询与决策任务, 即对近红外实验原理进行系统分析, 查询相关文献, 选择最合适发送与接收的近红外波段, 完成实验原理草图设计;第二任务组主要负责计划与准备, 即根据相应传感器尺寸, 进行测试系统细化CAD图纸设计, 并搭建实验平台进行调试;第三任务组主要负责实施, 即利用搭建的简易的实验平台, 进行多条件下多样品的比对实验, 综合分析实验数据, 初步建立实验材料数据库。任务完成后由后组对前组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进行相应循环评估, 课程老师最后对创新性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瓶颈和问题进行提示与点评。

3. 结语

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对课程老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备跨专业、跨领域、擅研究和有较强工程实践素质的师资是关键。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将为卓越工程人员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摘要:创新性工程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围绕纺织材料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教学双丰收角度展开探讨。以吸湿速干实验为案例, 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层次阐述了新教学体系的特征和重点。

关键词:创新性,教学方法,纺织材料

参考文献

[1]郭朝红, 李黎.纺织品吸湿排汗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 2005, 15 (4) :15~17

纺织实践课程 第10篇

[摘 要]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纺织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有必要对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本文首先对数学建模方法在纺织学科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概括;然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纺织 数学建模 人才培养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04-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建模方法对纺织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开展基于数学建模能力的纺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数学建模在纺织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提高纺织专业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纺织专业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为纺织学科和纺织行业的发展贮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1]

一、数学建模方法在纺织学科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

在研究和解决有关纺织方面的问题时,往往涉及因果关系或演化规律的确定,所研究对象或系统的评价、分类、预测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通常都需要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求解。例如,借助经典数学方法可以分析和预测纱线的强力变化、解释成纱张力的变化规律和获取纱线的形态特征等问题[2];应用统计数学方法研究和解释纱线强力与纤维强力之间、亚麻纤维线密度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仿真织物悬垂性与经纬密度以及抗弯长度的预测模型等问题;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亚麻涤纶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定量关系和进行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等问题;应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细纱条干与前纱半制品条干之间的关系和研究织物洗涤的缩水规律等问题。另外,还能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解决织物风格或织物性能的评定和预测问题;应用偏微分方程方法研究织物的热湿传递问题;应用多项式拟合方法研究织物染色配色问题,等等。总之,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纺织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

二、数学建模能力在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纺织专业学生,结合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同时结合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实践

对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在许多概念和结论的引入或推导的过程中,都蕴含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3]针对纺织学科本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通过恰当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实例阐释数学建模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向学生展示数学建模的特点和魅力。例如在介绍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时,可以借助椅子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的问题阐述其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在引入导数概念时,通过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两个典型问题,阐明其相对变化率的极限本质,当然也可以借助经济学中的成本变化率和人口问题中的出生率等实例引入导数的概念;在介绍微分方程的应用时,可以借助人口问题中的Malthus模型和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向学生展示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其他诸如曲线弧长、曲面面积、空间立体的体积和质量等许多物理量计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过程都蕴含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总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自然地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充分地向学生展示数学建模的特点和魅力,初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动手和动脑训练,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和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4]针对纺织学科本科专业进行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要结合纺织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纺织方面的问题,选取在纺织问题中应用相对较多的建模方法进行讲授,同时还要和纺织方面的实例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有选择地讲授数学建模的内容和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让纺织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建模方法的同时,还能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加深数学知识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介绍统计数学建模方法时,可以通过研究纤维性能与气流纱性能之间的关系学习多元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在介绍模糊数学建模方法时,可以通过织物风格分类研究的实例学习模糊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建模方法;在介绍灰色系统分析方法时,可以通过研究织物洗涤缩水规律问题学习灰色预测建模方法和求解问题的具体过程,等等。总之,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建模方法与纺织问题的结合,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不断加深纺织专业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和水平。

(三)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实践

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所有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包括纺织专业的学生,在赛前培训阶段要求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数学建模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优秀论文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技巧,分析优秀论文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文章的结构,并通过模拟问题对参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些系统全面的训练,能够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学生数学建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赛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建模方法分析和研究专业方面的问题,在不断实践中巩固和加强应用数学建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纺织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分析和研究纺织方面的一些典型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与前面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活动相比,这里让学生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深入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纺织专业课程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实践

纺织专业课程教学中对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侧重于专业领域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结合专业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将会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纺织专业课程涉及纤维材料、纺织工程、染整技术和服装工程等诸多研究方向,其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在纺织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督促学生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启发学生建立合适的模型进行求解,并指导学生书写具有研究性的论文或实验报告,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研究或实践的结果。这里关键是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查阅和搜集资料、如何开展研究等。这样不仅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也是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使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继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应用,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上述的教学模式,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入纺织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全面提高了纺织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系统地培养了纺织专业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结束语

针对纺织专业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能力方面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需要数学任课教师和纺织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制订系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开展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提高了纺织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提高了纺织专业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基于数学建模能力的纺织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 注 释 ]

[1] 沙元霞.基于数学建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12-114.

[2] 卢芳.夏季棉麻型面料的风格评价与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2008:1-11.

[3] 李明.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32-47.

[4] 曲良辉,周德文,姜永艳.中外合作办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6):147-148.

谐波治理在纺织行业上的应用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谐波抑制,无功补偿,运用,纺织行业

江苏宏大公司是集纺织、印染、服装及家纺于一体的高科技纺织企业, 其主要纺织机械分别从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等国引进, 均为当今世界上一流技术装备, 这些设备大多使用了变频器进行调整控制, 不但提高了控制的精度也降低了设备的耗电。

公司正常生产以来, 在电气上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 如集中补偿的ABB电容器时有烧坏、低压总开关出现不明跳闸等现象, 多次排查故障均未发现明显故障原因, 因此怀疑这可能是由于大量使用变频器导致电网中谐波含量偏高引起的。因此选择对公司21#变压器进行了谐波测试。

1 测量概况和分析

公司共有20多台变压器, 其中21#变压器容量为2000KVA, 主要用电负荷为细纱机、自动络筒机、倍捻机、空调室、照明等, 这些设备中除倍捻机外均使用了变频器, 因此选择这台变压器作进行测试具有代表性。

1.1测量数据

图1为测量点示意图。

1.2 测量分析

由以上测量结果可知, 设备工作时产生很大的谐波电流, 主要谐波源即为变频器, 电流畸变率达到11.3%, 电流波形畸变严重, 电压畸变率达到6.49%, 具体谐波含量见表1。

2 对比和分析

2.1 国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93谐波电压限值见表2。谐波电流限值见表3。

2.2 分析

通过和国标对比, 发现电压畸变率超过国标要求, 5、7、11次谐波电流超过国标要求, 需要进行谐波治理。

3 投资及收益

目前市场上滤除谐波装置很多, 我们选用上海卓能公司生产ZN-TSF-1-400/500无功补偿滤波装置, 总投资在12万元左右。改造后可以收到了以下效果:

5、7次谐波电流可以减少60%~70%以上, 接近或好于国家标准;

电压畸变率可以达到5%以下, 好于国家标准;

21#变压器低压主开关可以降低电流100A左右;

实测节电率在2%~3%, 该台变压器全年用电量大约960万度, 电费560万元左右, 全年可节省11~16万元, 则投入使用后一年内基本可以回收成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纺织实践课程】相关文章:

南通纺织厂实践报告08-20

纺织工程实践教学论文04-26

纺织工程实践教学论文参考文献09-29

纺织院校05-17

纺织工人06-19

纺织产业07-04

纺织产业转移05-17

绍兴纺织企业05-24

中国纺织企业06-14

纺织产业集群08-04

上一篇:快速综合下一篇: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