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作用范文

2024-05-14

阵地作用范文(精选12篇)

阵地作用 第1篇

发展儿童校外教育是改善民生,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全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人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方能提升自身幸福生活指数。在教育方面, 就是要做到教育公平, 其中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

发展儿童校外教育也是少年儿童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相较学校教育, 校外教育更注重强调个性化的教育观和社会实践教育体验, 向广大儿童进行课堂以外知识和技能的启迪与训练,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的目标化解到课余时间, 贯穿于家庭和孩子们因志趣相投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 为广大儿童提供了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这对于儿童的成长进步, 将起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

儿童校外教育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儿童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 存在诸多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阵地建设投入不足, 公益性定位受到冲击

对于儿童教育事业, 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 但由于经济发展限制、社会认知程度不均、经费来源等原因, 各地对校外教育阵地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差距较大。由于历史原因, 现在儿童校外教育阵地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等多种性质并存。大部分差额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数额不足支付在编人员工资,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仅核拨在编人员人头经费, 开展活动费用和设备投入等费用均需自筹, 自收自支单位更是全部经费需要自筹。这样就造成了阵地发展空间不大, 后劲不足, 甚至个别阵地自身生存都很困难。为改善环境、增加设备、完善服务功能, 各活动阵地只有尽可能符合市场规律, 追求经济效益, 妇女儿童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发挥被大打折扣, 公益性定位受到冲击。

2.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阵地资源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原因, 教育、妇联、团委、文化、科技等系统都建有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校外教育机构, 各自归口管理, 在布局发展、功能定位、资源共享等方面都缺乏合理有效的协调管理,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校外教育阵地分布不均、资源浪费等问题, 无法形成阵地资源的优势互补, 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校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情况也较为严重:地域差异大, 经济发达地区校外教育阵地资源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差距较大, 农村儿童校外教育阵地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新老旧城区差别大, 阵地资源大多集中在老城区, 迅猛发展的城市新区校外教育资源缺乏。

3.理论基础薄弱, 专业人才匮乏

近几年, 校外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没有建立独立的学习和研究体系, 大多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缺乏理论的积淀与指导, 使校外教育一直还停留在浅层次水平, 桎梏了校外教育向较高层次的发展。

校外教育也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随着事业不断发展, 许多工作岗位急需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但由于编制等限制, 人才引进存在较大困难。而在编人员管理岗位人员较多, 专职教师尤其是素质技能类教师较少, 且年龄偏大, 知识结构偏低, 这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为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 大多数阵地采用外聘方式解决, 而聘任制人员管理中, 缺少统一的可参考的薪酬及福利标准, 其工资待遇往往与在编人员存在较大差距, 聘任制教师积极性、责任心受到影响, 工作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影响了阵地发展。

二、发挥校外教育阵地的作用

在新时期, 如何更好地切实发挥校外教育阵地的作用,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不断加大教育阵地建设力度, 推动儿童校外教育阵地事业向前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强化阵地公益职能

为增强教育阵地的公共服务能力, 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像国家对公立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的改革政策一样, 将校外教育阵地运转、维护和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使公益单位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与定位相符的活动, 切实发挥阵地功能, 避免在公益和生存之间首鼠两端的尴尬局面

2.统一归口管理, 实现资源整合利用

应从根本上改变校外教育阵地多口同建、各口各管的局面, 归口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实现行政、业务管理并轨, 合理整合阵地资源, 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对接, 真正实现“学校、家庭、校外”三位一体。

3.提高重视程度, 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应提高对校外教育阵地建设的重视程度, 真正认识其在儿童成长、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 应将阵地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使其成为城乡配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逐步缩小城乡、地域等之间的差异, 切实满足群众的民生需要,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4.推进人才工程建设, 实现长远自我发展

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校外教育的工作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应加强校外教育理论研究, 实现理论、实践辩证发展;推进人才工程建设, 从人才引进、培养和提高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基础建设, 切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实现校外教育阵地的长远自我发展。

5.回归活动本源, 提升活动内涵

彻底摒弃与功能定位不相符的工作内容, 回归活动育人的本源。突出少年儿童主体地位, 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创新活动形式, 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兴渠道, 拓展活动范围, 提升活动内涵, 吸引更多少年儿童主动参加校外活动, 实现自主我发展, 使阵地真正成为少年儿童的校外之家。

三、结语

坚持四字方针发挥阵地作用 第2篇

不断探索离退休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黄冈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课题组

加强基层党组织包括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五个基本”建设,是中共黄冈市委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针对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而推出的重大举措和工作创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按照中共黄冈市委的统一部署和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老干部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学、教、乐、为”四字方针,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丰富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创新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离退休老同志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积累了新的经验。

一、突出思想政治,坚持老有所学

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是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干部、凝聚老干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促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阵地和场所。为了配合市委提出的加强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充分发挥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在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我们在组织老干部学习活动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建设这根主线,贴近时 1

代、贴近生活、贴近老干部实际,找准思路,摸清脉搏,做到有的放矢,使老同志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一是定期举办“三会”,紧跟形势不掉队。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定期举办形势报告会、情况通报会、专题辅导会,帮助老同志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保持清醒头脑,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去年国际关系十分复杂,台海局势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我们及时邀请市委党校教授阮艮甫为老同志作形势报告,引导老同志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正确认识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把老同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每年还要举办2次情况通报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向离退休干部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二是定期传达文件,及时听取党的声音。每年安排14次时间传达中央和省市委的重要文件,并按保密要求分为副地专级以上和县级以下离休、退休县级干部两个层次定期集中传达,在年初将全年时间表印发给老同志。三是定期举办老年讲座,学习了解党的知识和法律知识。每年安排4—5次专题讲座,主要内容为时事政治及中共党史、政策法规等。去年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雷焰中为老同志系统讲解了老干部工作政策,今年又安排党史专家、市委党史办原主任程仪为老同志讲授黄冈革命史。我们还通过老年大学上大课的形式,经常邀请有关领导和理论宣传工作者与老同志面对面地交流,解答疑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疏通积虑。今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学校又邀请十七大代表、老红军白水田为老年大学学员介绍十七大盛况和自己的切身感受。通过这些形式,统一了党员

老同志的思想认识,提高了老同志的政治觉悟,确保了老同志政治坚定、思想长新、理想永存。

二、改善教学方式,做到老有所教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和灌输,特别是对经验丰富、阅历十足的离退休老同志,更需要手段活泼一些、内容丰富一些、形式生动一些。为此,我们不断改进老年大学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在开设课程时,我们坚持政治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力求满足老同志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精神、陶冶情操的需求。这些年先后开设了时事、政治、历史、人文、英语、电脑、证券、声乐、乐理、书法、绘画、舞蹈、拳剑、形体、模特、器乐、戏曲、烹饪、花卉等9大类近40门课程。二是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我们在总结近二十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课堂教学、老年讲坛和兴趣班三种教学形式。每学年安排8个周五的上午为“老年讲坛”,聘请市领导和专家学者作时局报告、政策讲解、科技前沿等知识讲座,所有学员均可参加。针对一部分学员对证券感兴趣,今年上学期学校邀请党校教授为学员讲授股票和基金常识。在寒暑假期间分别开办兴趣班,吸引学员积极报名,广泛参与。三是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根据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老同志的兴趣特点,为他们营造一个既严谨有序又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手段。为此我们探索出适应现阶段社情的三种教学模式,即固定班级教学、室外定点教学和社团自主教学。14个固定班级中,在校学员有

450人;室外3个教学班中,学员有170人;社团教学班中,有学员120人。聚集在室外和社团教学班周围的中老年群体达2000多人。在这些人员中,离休干部100多人,党员干部约占50%,是黄冈城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创新活动形式,达到老有所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老干部、党员老同志的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为此我们注重从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知识性益智性活动与趣味性健身性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做到学中有乐、乐中求学、寓教于乐。实践中我们把开展政治性活动、群众性活动和竞赛性活动作为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手段,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体育竞赛等,搭建展示老干部精神风采的平台,增强老同志参与活动的乐趣。如举办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书画展览,主办经典老歌大赛、中老年人演艺大奖赛,承办长江沿岸16城市门球邀请赛、全省女子门球邀请赛、鄂东南老年门球赛等,参加全市敬老节文体展演、送文艺下乡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老干部焕发了革命“青春”,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广大老干部和社会老年人的一致好评。

四、引导发挥作用,实现老有所为

党员老同志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的活动、学习中,不仅锻炼了身体,充实了知识,而且加强了思想理论武装,锤炼了党性意

志,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发挥余热的热情。关心下一代、考察青年干部、编研新四军战争史、维护市场秩序、参与社团活动,一大批党员老同志带头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由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组织成立的“两团”(老年艺术团、老干部合唱团)已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队伍。市老年艺术团先后参加首运会、十周年庆、迎春晚会、全省社区文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汇报演出、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文艺演出等,在全市、全省比赛中多次获殊荣,并先后代表市文化、体育、民政等部门赴省比赛获奖。在2005年海口和2006年广东举行的第八、第九届全国中老年人健身球操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编排奖。在今年全省老干部健身舞比赛中,市老年艺术团的舞蹈《峡江情歌》从全省525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牡丹金奖。在原行署老领导陈秀泓的倡议下成立的老干部合唱团,吸引的党员老同志就有30余人,目前老干部合唱团已经走向社会演出,充分展示了老干部的艺术魅力和精神风貌,成为黄冈城区文化活动的又一亮点。

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阵地优势和特色优势,为老干部提高素质、愉悦身心创造了条件,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市直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拓展了空间,丰富了方式,充实了内容,更在老干部思想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老年大学“临时支部”的作用,在各班级成立党小组,努力把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办成党员老干部、老同志学习培训的基地、开展活动的阵地、发挥作用的阵地、教育管理的阵地、党务宣传的阵地。

阵地作用 第3篇

关键词: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重视;作用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电子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知识既是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老年人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上的原因,我国老龄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低于全国人口平均水平,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现实已经影响到老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各类老年学校担负着扫除科盲、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为老人们创造了开发智力、适应社会的条件,提高了老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最终达到政治坚定、思想创新、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目标。

一、制约老年大学发挥文化养老阵地作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85亿,占全国总人数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在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中,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国家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目前却有许多因素制约着老年大学发挥其养老阵地的作用。第一,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完全从“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对离退休人员文化养老工作关注度不高。第二,随着退休人员逐年递增,人员呈现出“五化”特点,即:年龄低龄化、身体健康化、学历高龄化、兴趣广泛化、技能掌握多样化,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却因场地等限制,使许多老年人为“入学难”而犯愁,老同志入学比例相对较少。第三,信息技术的普及化使许多老同志渴望更新知识、掌握更多与现代科技、衣食住行相关的技能学习,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目前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相对“老套”的模式,使得部分老同志选择学习课程时面临选择余地少、内容不丰富的局面。第四,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在管理上虽然出台规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标准也进行了达标设置,但在师资的管理、教学水平、校园交流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创新。第五,社会化实践课堂的开设还存在有保守现象,在对外交流互动、为老同志搭建“学有所用”平台上存在滞后现象。

二、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阵地的作用

(一)为稳定人群提供思想保障

老年群体不是孤立的社会群体,目前大部分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在重视提高老年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坚持把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办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这些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学员,他们绝大多数对党和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法令。但是确有一些同志在有的问题上一时认识不清,老年大学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党的时事政治教育,开展学理论、谈体会活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的老年学员不仅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而且彼此之间还能开展思想上的互学互帮,对一些陈风陋俗及封建愚昧落后的文化观念能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辨别,对统一离退休人员思想和安定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满足离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离退干部职工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里找到了自己的“所学”、“所为”、“所乐”之地。这些阵地成为他们晚年的“精神家园”。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里,学习足以怡情,读史明智,心明眼亮,琴棋书画使之精神振奋,延年益寿;读诗使人灵秀,电脑使人头脑灵活周密,跳舞使人身心活跃,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这一载体,用科学、正确、进步的思想使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升华。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老年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老年人,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走进这些场所,参加各类学习班,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展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亮丽风采。

(三)给老人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

交流沟通是老同志摆脱孤独、融入社会的“高速路”。虽然在职工作时大家都按级别岗位分类在岗,但到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学习都是平等的主体,原职业、职务、职称和家庭、文化、阅历等的差异越来越被淡化,没有贵贱高低之分,这种场所坚持以自愿为原则、以自律为要求、以情感为基础、以和谐为目的。通过自发组织、自愿参加、扩大交往、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协调关系,从而加强了老年人之间的凝聚力,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发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阵地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

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要把教育作为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占领党的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渠道。要紧紧围绕坚持正确导向,强化理论武装这一任务,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为平台,结合老年人特点,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组织开展帮扶帮教活动,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集体和社会公益活动。坚持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政治素质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持把文化娱乐活动与科学健康养生相结合,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引导老年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二)选择优秀的师资力量

老年大学的师资储备和基础管理是加强老年教育的组织保证和教育教学的评判标准。师资力量决定教学质量。要注重选聘那些富有奉献精神、热爱老年教育事业和有教学专长、身体健康、深受老年学员欢迎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对聘请的教师要始终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感情上沟通、教学上支持,通过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敢于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积极营造懂教育、会管理、能干事、干成事、热情服务的浓厚氛围,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适其所需,授其所宜,导其所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教师队伍能够“请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在管理上要做到“细”字当头,建立完善的内约其心、规约其行的规章制度,有效促进老年大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科学管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通过制度来营造一个规范有序、学有所得的教学秩序,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的学习环境和适应教学、满足需要的办学条件。

(三)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

把老年大学教育作为丰富老年群体兴趣爱好的知识宝库、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有效载体。许多老年人从社会“大舞台”进入家庭“小圈子”,仍有求知欲望、求乐心理、求为意愿。鉴于这种情况,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老年人的理念,按照既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也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坚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着力抓好课程设置。一方面坚持按需设课,满足大多数学员的普遍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坚持分层设班,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个性学习需求。同时还要紧紧围绕党的重要政治活动,经常举办理论专题讲座,就老年人关心的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辅导、共同研讨,帮助学员们释疑解惑、理顺思路、认清形势、 增强信心。

(四)充分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要把老年大学教育作为向老年群体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展示自身作为的平台。教学设计中要根据老年人的资历、年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不同的实际,重点突出颐养康乐和进取有为两项内容,注意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研讨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在集中抓好第一课堂教学,引导学员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搞活第二、第三课堂,鼓励学员学为结合、学以致用,积极组织学员融入社会,充分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开办老年教育网站和老年教育空中课堂,方便广大老年人就近学习。

四、结语

实践证明,办好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不仅有利于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增进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英第,杜娟.葫芦岛市城市人口老年教育问题调查研究及发展规划[J].科技视界,2016(14).

[2]程仙平,赵文君,郭耀邦.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的转型升级:多重理论视角的审视[J].职教论坛,2016(15).

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前沿阵地作用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现在素质教育对课堂的要求,已经不是过去单一的“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转变为“由教师实施控制、组织学习,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结构、研究问题”的过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优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发现提出问题,真正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诱发的,离开一定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才有吸引力。

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新旧过渡,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旧衔接,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注意。

新课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但新课中所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将会遇到的。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将一些课程中与实际紧密相关、有争议的问题或学生似懂非懂,好像知道但又说不清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试着回答,虽然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似是而非,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正是讲好新课所必须的素材和有意的铺垫。因此,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着力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学生往往渴望认识它、了解它,关注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为此,他们就会注意倾听教师的讲解,观点得到肯定的同学一般表现出明显的愉快心情,会更加踊跃发言,积极进行思维,观点被否定的同学一般会更注意教师的讲解。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分析不够完善或不具有说服力时,又会重新提出问题或再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反复认识和思考的过程中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势必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问题。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的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

二、采取多种办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

如果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那么,采取多种方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则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因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听课过程中,随着问题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大,学生会出现情绪波动。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原理枯燥无味而产生厌烦,这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1. 捕捉现代信息,引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把文化生活的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进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关于“诚实”这一内容时,我讲了列宁小时候的故事、金斧子的故事,同学们从中懂得了只有诚实的人,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诚实的人,才生活得快乐。

2. 增强感性认识,引起关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问世,使教育突破了仅限于直接经验的模式,幻灯、投影、音像及多媒体的应用,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

在讲《好奇》一节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苹果落地》的动画,使学生“对地球吸引力”等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结合课件中的情节加以分析。这些感性材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所起的辅助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不仅没有感到枯燥,反而觉得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可以克服理论难点,而且会使抽象的理论丰富和鲜活起来。

3. 精心设置疑问,引入争议。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的问题,提出质疑。如:“我们怎样看自立”“诚实是金”“怎样对待考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一个问题常常出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观点新颖,立意独特。我紧紧抓住争论的焦点,因势利导,不断把争议引向深入。在慎思明辩中,使正确的观点在学生头脑中扎了根。实践告诉我们,精心设置疑问,能够将学生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提示出来,在疑、答、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师生双边的内在潜力,使思维进入最佳活动状态,达到获取知识和开启心扉的目的。

三、善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源于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一堂课结束,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暂停,不是思维的终止,好的教学结尾应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导火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小节中,巧设悬念,诱导启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的翻书寻找答案,有的找同学相互切磋,这样巧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使前后教学有机地连接了起来。

怎样发挥乡镇文化站的阵地作用 第5篇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具有承上启下、覆盖基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因此,乡镇文化站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提升人员素质,发挥乡镇文化站阵地作用

乡镇文化站能否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关。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做好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乡镇文化站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因此,首先,给乡镇文化站配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职人员,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提供人才保证,使乡镇文化站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其次,是对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再次,是努力改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坚守阵地,保证乡镇文化站工作的正常运转。为了适应新形势,上级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抽调适应这方面工作的人才到基层文化站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文化站工作的需要。使乡镇文化站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把乡镇文化站建成一个党面向群众的窗口,一个党与农民群众交流学习的平台。做到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对乡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在职干部文化知识及理论的学习,使乡镇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借助文化站阵地,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两个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基础平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乡镇文化站尤其要承担起以人为本、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要稳定,离不开思想政治的辅佐;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文化的指引;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开导。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搭建最有效的学习的平台是广大群众移风易俗的重要依托;是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农民群众在党的指导下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一定会去占领。“法轮功”等一类歪理邪说的出现就充分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以及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国情教育,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他们为建设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造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这些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农民群众的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如果没有广泛的群众性创建活动,那么,要想全面取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其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乡镇文化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发挥乡镇文化站载体作用

为适应农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笔者所在乡镇——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在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站,并把该站作为农村基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发展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为了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该站在图书室备有政经、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并将成人学校作为文化站的第二学习园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先进的设施吸引了周边村镇文化、体育爱好者也来此进行联谊和比赛。每年组织规模赛事达十几次。

三是发展乡镇特色文化、重建农民精神家园。在文化站活动场所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定空间为荻垛业余戏剧团、老年舞蹈队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保持和发扬该镇的优势和地方文化韵味。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政府文化站

耿华甫

阵地作用 第6篇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了党的理想信念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理想信念是我们精神上的“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1、理想信念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精神上的“钙”

在革命战争年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个“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党领导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征程。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顾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这就是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取得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

2、理想信念是我们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精神上的“钙”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等等。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辛勤付出的汗水和泪水。他们身上折射出了一个共同的特质:理想高于天,信念重如山。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始终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作为强大精神支柱,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当前,我们党正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沉着应对考验、排除潜在的危险,需要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队伍。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党校,无疑承担着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责任,重在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

二、发挥党校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作用

1、在教学内容上,以正反两面案例为鉴,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1)注重言传身教,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坚持用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教育干部,请身边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将他们的亲身经历以讲故事、宣讲等党员干部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激发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

(2)加强警示教育,深刻剖析反面典型案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通过到廉政教育基地、看守所、监狱等地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警自省,使党员干部坚定理念信念,防微杜渐,筑牢精神防线。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扎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要科学设置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和现场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激发党员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兴趣,让党员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让理想信念浸入骨髓、矢志不渝。与之同时,加强理论教育与实岗锻炼相结合,严格按照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引导党员干部在实岗锻炼中学有所悟、炼有所获,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全面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记使命责任,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标杆。

3、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推进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提出“形成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學为辅,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规范有序、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党校在教学管理中,严格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规律,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培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切实明确党性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学员的理想信念状况。二要切实抓好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三要通过党校领导干部亲自上党课、参加学员论坛、现场教学等方式,以上率下,率先垂范,着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阵地作用 第7篇

工信部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公布, 我国网民人数达6.5亿人, 3G、4G用户总数已突破6.7亿, 其中4G用户达2.25亿。从数据可以看出, 互联网飞速的发展正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介, 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 先进文化的领头羊,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如何利用互联网开拓凝炼和传承文化的阵地, 倡导科学精神, 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国内外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早于国内, 在网络技术成熟度方面占据优势, 对于“高校建设网络阵地”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 特别是在网络阵地建设的技术方面研究较为深入, 成果相对丰硕。而且从国外立法来看, 网络安全都有相关完善的法律程序来监管, 重预防而非事后惩治, 这为网络阵地建设的过程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需指出的是, 国外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 注重宏观研究, 而对微观研究不够深入。

(二)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校对网络阵地的建设也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国内学者对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产生的影响以及问题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课题的探讨与研究, 为网络阵地建设对高校文化的传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及理论研究范式。但大多数研究者往往从宏观上论述网络阵地的重要性等问题, 在技术方面加强管理上研究不够, 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三、分析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及高校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 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兴起, 3G、4G网络的迅速普及, 通讯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在高校中, 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及能力的优势, 能够快速发现和接受新鲜事物。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 高校需要突破传统媒介, 继而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用来传播和发扬高校文化的空间, 开展网络阵地建设, 紧跟时代潮流, 促进高校的蓬勃发展。

(二) 分析高校文化的概念

高校文化作为校园中文化构成的一部分, 是大学校园的精神核心。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及教师, 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的一种文化形态所衍生的, 是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教育真谛与大学本质的根本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起点是对教育的态度、对大学的认识。

四、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对校园文化传承的实现路径

(一) 树立创新理念, 促进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

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环境, 为更好地适应运用新技术, 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互联网平台中充斥着各类文化,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因此要牢牢掌握网络阵地主动权, 利用新媒体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的同时, 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播, 做到既充分重视网络教育作用, 又要重视现实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将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有机结合,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二) 增强高校文化传承的自信意识, 提高预见性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传承文化的新阵地, 网络对师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已对互联网产生依赖,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 会掺杂大量的不良信息。因此, 传承和创新高校文化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的“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的方针。提高预见性, 要坚决抵制不利于高校文化传承的各种不良思想, 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和技术, 增强高校文化传承的自信意识。

(三) 重视队伍建设, 增强高校文化传承的时效性

互联网时代, 建设高校网络阵地需要一支既懂新媒体技术又懂高校文化建设的新型队伍, 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高校文化传承的实现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加强队伍建设, 在党委领导下, 与高校宣传委、网络中心、工会及教师代表等方面人才共同协作。这支队伍要密切关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走向, 注重时效性, 抢占网络阵地主动权。只有抓好队伍建设, 才能正确把握网络阵地对高校文化的传播方向, 增强高校文化传承的自强意识。

五、发挥新媒体优势, 建设高校网络阵地新举措

以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被人们广泛使用, 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以其强大的传播魅力感染了无数用户,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一) 建设独具特色的教育网站

新媒体时代, 建设网站要突破传统网站的限制, 集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于一体, 集新闻传播栏目、常规性栏目、讨论区及服务区于一身, 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既要注意实用性, 又要注意网站的吸引力。网站主要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 贴近师生互动为主, 资源丰富、信息多样, 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网站建设需动静结合, 既要体现网站传播思想文化所起的作用, 如在网站首页设立新闻区、焦点栏目区, 方便校园重大新闻、校园文化的及时传播, 又要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 如设立搜索引擎、设置外链接、组织各种网上活动、建立网络聊天室等。使网站功能更加丰富, 切实成为高校网络阵地的一部分。此外, 高校还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建立如“社团网站”“勤工助学网站”“志愿服务类网站”等各种主题鲜明的特色网站, 与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

(二) 建设互动交流的传播渠道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互联网时代, 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工具使用广泛, 特别是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网络平台的应用, 已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 学生通过各种移动App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讨论。因此, 高校要及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 如创建党团网站、QQ群、微信群等, 以此来加强学生和教师、学校之间的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把握信息的流通方向。同时, 学校还应该与通信公司联合,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推送不同的活动, 打造虚拟交流平台, 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互联网时代, 教育者要重视网络教育的开发, 紧跟高校文化建设的步伐, 建立“网络培训中心”“教学资源中心”, 发布电子书、录制上课视频等, 教师可以精心完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地学习, 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实时教学的有效互动, 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又可以使学生养成经常性学习的习惯。同时, 还可以和校外教育资源联合, 建立名师公开课、名人演讲、纪录片等视频体系, 开发虚拟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四) 开展线上活动

为建设好网络阵地, 达到服务于校园文化的目的, 高校可开展网络文化节、微电影创作大赛、拍客大赛等活动, 可以以手机为载体, 开展微信公众号建设活动、微文征集等活动, 既调动学生对新媒体文化的积极性, 又能够起到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将线上线下进行有机结合, 筑起一道特色的科技文化风景线, 同时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还可以将校内文化在校外进行传播, 对高校自身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提高社会影响力。

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高效、合理地利用网络阵地不仅有助于有效传播校园文化, 也极大地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分析网络阵地及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高校师生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建设网络阵地的路径及相关措施。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 仍存在不足之处, 对以上问题仍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生作为蓬勃发展的一代, 同时也是互联网重要的使用群体。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建设网络阵地, 把握网络阵地主动权, 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互联网。高校需要正确利用好网络阵地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 从而达到传承和凝练高校校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阵地,高校文化,新媒体

参考文献

[1]余东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109-112.

[2]王婷婷.媒介融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阵地作用 第8篇

一、文化宫与职工文化之间的联系

工人文化宫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还是开展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职工群众与工会组织联系的纽带。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工人文化宫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的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组织各个社团, 带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宫不仅要执行和完成上级领导和工会的指示,还要以职工群众为中心,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除此之外,工会组织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职工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使广大职工群众能够在“学校和乐园” 中寻找到快乐,受到艺术教育。

二、制约文化宫的职工文化阵地作用发挥的瓶颈

(一)定位出现偏差,功能作用模糊不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文化宫的“公益性”、“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受到巨大冲击。将文化宫推向市场,自行收支、 自负盈亏后,由于经济上难以维持,一些文化宫为了生存不得不靠出租场地或举办各种收费项目来谋求发展, 由免费到收费甚至高收费,使得大部分职工望而却步, 出现了职工“有宫不能入,有宫难以入”的状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市民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KTV、电影院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大大冲击了文化宫的市场。部分文化宫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文化宫的办宫宗旨, 文化性质荡然无存,工人文化宫出现无“工人”、无“文化”的局面,逐渐丧失了“职工学校和乐园”的作用。

(二)投入严重不足,生存发展困难重重

工人文化宫的经费收入一般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二是工会经费予以补助,三是自身经营性收入,四是企业社会等方面的赞助。目前大多数文化宫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单位,由于无经营收入等原因,文化宫无法正常运转,停止对大部分文化宫的财政拨款,基本上等于釜底抽薪。受事业单位性质的限制, 不能办纯商业的活动,不能满足商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作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政府投入的资金并不充足; 工会经费对文化宫的补助又力不从心,因而逐渐落后于职工、企业、社会等方面对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发展形势, 在微弱的公益资金投入中又要求其体现公益性,市场化的路越走越窄,不仅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能否生存下去也成为目前的突出问题。

(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从人员业务素质上看,由于业务逐渐减少、缺乏工作经费、工资待遇偏低等原因,近年来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年轻的、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流失严重,而年长的专业人员因退休而不断减少,使得文化宫的专业人才更加缺乏。

三、发挥文化宫的职工文化阵地作用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正确的四个基本方针

在开展职工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文化宫必须坚持正确的四个基本方针,即“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情操陶冶人”、“科学理论武装人”和“优秀作品鼓励人”。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各个文联组织或文化单位紧密联系、共同合作,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例如职工书画展览、戏剧曲目表演活动、职工音乐会等,这些文化活动都能够为职工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享受,提高职工的艺术水平,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正确认识新时期下工人阶级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文化宫想要在新时期的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发挥出职工文化阵地作用,就需要正确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积极解放思想,根据时代潮流更新观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从提高服务质量和强化文化功能这两方面着手,坚持文化宫的学校性质和乐园性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以此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使文化功能更加趋于完善。在目前的新时期背景下,文化宫作为职工文化阵地的重要基地之一,应该顺应时代的改革潮流,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文化宫的本质和职责,以职工群众为中心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出阵地的作用。同时, 文化宫作为职工阵地,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全新的面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从文化宫的本职上来说,充分发挥出文化宫的职工文化阵地作用,首先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下,一切以职工为出发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坚持党的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以党和工会为核心开展;其次,文化宫必须以树立为职工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为宗旨;最后,文化宫需要根据自身条件, 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文化宫需要正确把握宣传方向,做好宣传工作,向广大职工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近几年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大部分企业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一些职工不得不面临着下岗的局面,而文化宫作为工会服务的窗口,应该为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等,帮助下岗职工掌握新的技术,从而解决生活困境。除此之外,工人文化宫还需要在重大的节日中举办广场活动,根据职工的意愿,开展有特色、 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三)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群众文化工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根据文化宫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情况,积极开展人员评聘、职称评定、考核培训、人员分流等工作,加强综合素质培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宫需要积极培训一批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员,针对于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文化宫可以将其推荐到一些层次较高的培训机构进修。同时,作为职工文化的主体,职工群众是文化宫的主要服务对象, 文化宫的宗旨是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文化宫还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树立工人阶级先进的思想,并以此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 积极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有利支持,利用自身的阵地优势,建立各种组织协会;最后,与工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发挥文化宫的服务作用。

四、结语

职工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公益性,文化宫在为职工群众提供服务时,应该得到社会的参与与大力支持。职工群众文化活动应该和当地的各种团体、协会、单位等紧密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党中央提出需要建立覆盖全社会、充分保证广大群众能够参与和享受的文化体系,而群众文化工作是建立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与其他文化工作相比,它具有群众性,促使广大群众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接受文化教育,以此陶冶群众情操, 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等。

参考文献

[1]杨梅娟.连云港市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思考与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5(19).

[2]金泰,彭克,徐建,曾力,刘湘泉.让工人文化宫成为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四川省地方工会文化活动阵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9(07).

[3]王云海,杨晓红,郭新宇.职工文化阵地在探索中发展壮大——关于杭州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的调查[J].中国职工教育,2009(03).

[4]赵雪梅.工人文化宫的免费开放与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J].大众文艺,2012(11).

阵地作用 第9篇

1 充分运用博物馆的阵地优势, 强化其宣传教育功能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领域。要充分运用博物馆的阵地优势, 强化宣传教育功能, 在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 开拓廉政文化建设新局面。结合博物馆工作实际, 始终把加强本地区、本单位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引导党员干部高举旗帜, 坚定信念, 永葆本色, 进一步强化廉洁从政教育, 充分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把作风建设与基础业务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思想上、行动上努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有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一是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博物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各种廉政文化教育临时展览, 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和“为民、务实、清廉”等主题教育,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名利观,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增强宗旨观念, 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二是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阵地作用, 通过进行反腐败形势, 特别是展览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条规教育、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 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文化修养, 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

三是把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要通过开展廉政文化展览、座谈会、观摩警示教育片等形式, 让党员干部在分析对比中得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要坚持创新载体, 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充分利用博物馆网站和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展览等载体,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扩大廉政文化辐射面, 把廉政文化的内容进行多样化渗透,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一是利用本馆场馆资源优势, 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好廉政文化教育展览。广大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最广泛的主体, 也是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通过举办廉政文化展览, 增强廉政文化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运用各种廉政题材的警示教育图片、书画等, 以历史廉政名人、现代廉政楷模来引导、规范和激励干部群众。

二是运用本馆网站传播廉政知识,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宣传党风廉政建设, 弘扬正气, 鞭挞丑恶。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各种廉政文化教育临时展览, 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和“为民、务实、清廉”等主题教育,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名利观,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增强宗旨观念, 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三是积极开展展览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部队活动, 把廉政文化教育图片展和文物图片展进机关、乡镇、社区、部队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广泛宣传廉政文化, 传播廉政知识, 弘扬廉政精神, 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烘托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的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 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的阵地优势, 强化教育职能, 调动各方面参加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整合各方面的廉政文化资源,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 正确引导党员干部高举旗帜, 坚定信念, 永葆本色, 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提高博物馆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整体水平, 为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廉政文化性质、功能的阐述, 探讨了博物馆教育阵地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教育阵地,廉政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军, 雍新国.博物馆在新时期的教育功能[J].文物工作, 2007 (6) .

阵地作用 第10篇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 我们边学习边调研, 采取随机问卷调查、深入学生宿舍走访、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方式, 深入了解我院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方式, 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研究, 发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过分独我, 以自我为中心;经济独立意识差, 依赖性强;心理脆弱, 抗压能力差等特点。本文拟针对上述特点, 思考共青团组织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 引导主流校园文化。

一、现阶段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 理想信念不坚定

多元的社会催生多元的文化, 造就了各式各样的政界、商界精英。大学生思想活跃, 模仿力强, 总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有想法才有动力, 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业热情, 却因为没有付诸实践而成为“空想家”。大学时代不同于高中时代, 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高校老师不再像高中老师催得紧, 学习的动力多源于学生的自身需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正顺应了学生的“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想法。学生是如何自己做主呢?通过分组走访学生宿舍, 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份的学生把时间用在睡觉、上网、看小说、聊天上, 他们常常觉得生活很无聊, 学习无从下手, 对校园文化活动不感兴趣, 这种生活方式与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背道而驰。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高考成绩不理想, 自卑感较强, 在现实生活中空虚、颓废、缺乏信仰, 没有生活目标, 无从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们通过网络虚拟的世界交友、游戏闯关, 以此填补心灵深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 过分独我, 以自我为中心

6+1 (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独生子女) 的组合模式逐渐成为家庭结构的主流。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习惯于唯我独尊。他们进入了象牙塔后, 由于个性鲜明, 过分自我, 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协作能力不强, 容易造成同学间紧张的人际关系。“干嘛要听你的”、“我就看不惯他”、“我就是这样”成为学生中的流行语。在一次学生会的竞选中, 有多名学生干部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某某人选上了, 我就不干, 有他没有我, 有我没有他”;“我的能力很强, 我最适合主席团的工作”;“我一定要当正部长, 如果安排我当副部长, 我就辞职不干了”。

好强的个性、紧张的人际关系与他们原本孤独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比较封闭的心理状态相互交叉影响, 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在我院学生抽样调查中, 有38%的学生为社会及校内竞争激烈而感到焦虑, 有11%的学生认为集体缺少温暖, 同学中没有友谊。这些现象的出现, 与家庭、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也给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三) 经济独立意识差, 依赖性强

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许多父母为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成了许多长辈的承诺与付出, 这一代的大学生难以体验到父辈的艰辛, 学生的美好生活来得那样的理所当然和坦然, 导致他们的节约意识比较淡薄, 同宿舍的学生之间相互攀比, 竞购高档消费品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某宿舍四名女生同购一款索尼笔记本电脑, 外形十分时尚, 每人分别选择一种流行色, 该款电脑售价为六千多元, 相当于其中一位来自农村的女生其母亲的年收入。

学生一边在为自由独立呐喊, 一边是“双手向上, 眼瞄父母钱袋”。这种失衡的天平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某大学曾对学生的消费做过调查, 有51.4%的学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 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这份调查报告反映出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 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 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澳大利亚人认为:“再富也要穷孩子”, 这与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的育子观念截然不同, 但却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对比应该引起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四) 心理脆弱, 抗压力差

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幸福的一代”, 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 而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 但是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减少了大学生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 大多数人心理素质偏弱,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遇到困难时, 不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是积极的面对与采取行动, 而是选择逃避、推卸的态度, 指望老师或他人代为解决。在遇到挫折时, 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有人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一蹶不振, 心理留下阴影。这种现象令人心存隐忧,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解决, 很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积极发挥团组织的阵地作用, 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每个时代的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虽然当代大学生暴露出许多令长辈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 但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他们也在成长变化, 不能过早地定性。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研究问题, 紧紧抓住青年学生身上特有的知识面广、学习新事物快、自信、乐观等特点, 充分发挥团组织贴近青年的优势, 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符合时代要求, 满足青年学生心理需求的各项团学活动, 就能有效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 组织建设方面: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 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切实为党组织好、引导好、服务好青年学生

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 完成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青年责无旁贷, 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生力军,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塑造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教育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造就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是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学院团组织是领导和团结广大青年的前沿阵地, 应该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 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切实为党组织好、引导好、服务好青年学生。

1、积极引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思想阵地

当前, 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 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 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者的问题上, 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 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 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增强“民族精神”, 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我们应通过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等教育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校主陈嘉庚倾资办学的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雷锋精神、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青年企业家的现身说法等形式培养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刊物等媒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其中, 渗透到各个教育的环节与领域, 使之成为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积极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 有效开展推优工作。

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 不仅要当好助手, 还要为党补充后备力量。要协助党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教育, 自觉地担负起为党培养青年积极分子, 培养造就和谐社会建设者的任务, 不断地向党输送新鲜血液, 成为党的后备军。因此, 推优是党交给共青团的光荣任务, 共青团只有认真做好推优工作, 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才能为党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输送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优工作的有效开展, 能够凝聚一大批有志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才能真正实现优秀青年自身的价值。

因此, 加强推优工作与党建工作的衔接, 党团组织相互配合, 密切协作, 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 既有利于提高团员素质, 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团的建设;又有利于增强党的青春活力, 促进党的建设, 形成党建带团建, 团建促党建, 党团共建的良好局面。

3、不断完善和创新团组织制度, 激发团组织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大学生是杰出青年的主力军, 他们将成为民主法治社会的忠诚拥护者和建设者。学院团组织应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推优、选拔、奖惩、培训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 防止一言堂, 杜绝管理的随意性, 充分体现团内民主。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对团组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学院团组织应该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潮流, 树立新的用人观念、管理理念, 积极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体制机制, 永葆团组织的先进性。

(二) 队伍建设方面:围绕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学习型的队伍, 充分发挥团干的榜样作用

我院的团组织建设已逐渐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院、系、班三级团组织架构基本形成, 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受团员青年拥戴的年轻团干部充实到共青团的队伍中。但面对新形势, 团干队伍建设与共青团肩负的任务还不相适应, 部分团干存在组织观念淡薄, 自我要求不高, 模范作用不突出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组织作用的发挥。加强团干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学习型的队伍, 才能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团结带领好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向上, 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1、加强团干部的培训教育。

青年学生的模仿力强, 有“偶像崇拜”倾向, 团组织应该善于捕捉机遇, 着力加强团干部的教育与培养, 激励团干部重视自身学习, 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引导团干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意识、服务意识, 努力提高团干的综合素质与执政能力, 为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工作的开展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除了常规的学习培训外, 还可以组织团干到兄弟院校学习考察, 积极开展野外团队拓展等有益活动, 加强团干之间的联系, 增进团干之间的友谊, 及时交流好的工作方法, 形成合力, 进一步提升团干队伍的执行力。

2、切实抓好团干部的作风建设。

团干是一面旗帜, 是广大青年的方向标, 团干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带动团组织的作风建设, 团干要在思想工作中发挥先进作用, 业务学习中发挥表率作用, 遵守制度中发挥带头作用, 精神文明中发挥示范作用, 社会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带动、引导广大团员争做文明学生, 创建文明校园。

在团干作风建设上要做到“深、实、精、真”。“深”就是要深入青年, 反对作风浮躁, 不了解实际情况;“实”就是要讲求实效, 反对形式主义, 工作表面化;“精”就是要做成精品, 反对粗糙马虎, 应付了事;“真”就是要真情实意,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树立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 为学生竭诚服务的宗旨。

(三) 文化建设方面:围绕学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 创造性地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

活动阵地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载体, 学院团委要紧紧依托团总支、团支部、学生委员会、社团组织等阵地, 通过多元的媒介与方式,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宣传教育阵地、科技活动阵地、素质拓展阵地等。在活动中, 团组织应始终坚持“搭建舞台, 服务学生”的宗旨, 当好配角, 让位于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团员在团组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让青年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1、搭建舞台、当好配角, 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青年学生是院各级团组织的真正主人, 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为了学生, 在活动中应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应结合实际, 根据高职高专的定位, 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战略性转变, 即由原来只重文体活动的框框中走出来, 积极探索增强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实用技能的方法。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通过开展科技、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专业特色, 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应用中查找不足, 促进学习, 并在比赛中加强学习与交流, 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 形成良性循环, 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 学生社团也是高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特长与兴趣组建社团, 自主管理、自主运作。我院目前有DIY协会、IT协会、漫画社、跆拳道、环保协会等近30个学生社团。由于社团满足学生多元的文化需要, 有利于不同群体实现个性的发展, 学院团组织应加强对社团的科学引导, 营造校园文化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

2、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延伸工作膀臂, 积极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

当今世界是个信息高速发展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 产业转型越来越快。面对新形势, 学院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应大胆创新, 主动介入, 科学分析和全面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 充分认识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挖掘社会实践机会, 为学生创造实践岗位, 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如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积极开拓就业创业途径,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率的提高。日前, 我院通过学生自主联系企业进校园开展短期的市场服务, 为学生与社会交流搭建了平台, 学生通过联系、交流、购买、甚至自己当起卖家等方式, 提前导入市场经济的概念, 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同时,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引入大学生KAB创业项目, 构建校内创业园区, 通过创业计划竞赛、软件模拟、实体店练兵等方式, 普及创业知识, 提高风险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阵地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站 新农村建设 阵地作用 载体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具有承上启下、覆盖基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因此,乡镇文化站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提升人员素质,发挥乡镇文化站阵地作用

乡镇文化站能否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关。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做好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乡镇文化站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因此,首先,给乡镇文化站配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职人员,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提供人才保证,使乡镇文化站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其次,是对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再次,是努力改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坚守阵地,保证乡镇文化站工作的正常运转。为了适应新形势,上级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抽调适应这方面工作的人才到基层文化站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文化站工作的需要。使乡镇文化站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把乡镇文化站建成一个党面向群众的窗口,一个党与农民群众交流学习的平台。做到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对乡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在职干部文化知识及理论的学习,使乡镇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借助文化站阵地,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两个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基础平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乡镇文化站尤其要承担起以人为本、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要稳定,离不开思想政治的辅佐;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文化的指引;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开导。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搭建最有效的学习平台是广大群众移风易俗的重要依托;是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农民群众在党的指导下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一定会去占领。“法轮功”等一类歪理邪说的出现就充分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以及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国情教育,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他们为建设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造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这些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农民群众的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如果没有广泛的群众性创建活动,那么,要想全面取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其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乡镇文化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发挥乡镇文化站载体作用

为适应农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笔者所在乡镇——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在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站,并把该站作为农村基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发展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为了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该站在图书室备有政经、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并将成人学校作为文化站的第二学习园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先进的设施吸引了周边村镇文化、体育爱好者也来此进行联谊和比赛。每年组织规模赛事达十几次。

三是发展乡镇特色文化、重建农民精神家园。在文化站活动场所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定空间为荻垛业余戏剧团、老年舞蹈队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保持和发扬该镇的优势和地方文化韵味。

四是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增强农村文化的自我生长能力。重视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引导和扶持多个农民文艺团体,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五是服务新农村建设,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坚持不断更新观念,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引导、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文化站成为该镇加强群众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阵地作用 第12篇

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已经较2012年上涨了1.7%, 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完全融入到大学校园内, 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 开阔视野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形式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1.1 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形式化, 缺乏文化导向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被高校所普遍接受, 高校也在积极的构建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校校园网站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平台之一。

校园网站具有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 但是高校的校园网站缺乏文化特色, 没有针对本校学生发展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尤其是校园网站的内容方面没有创新, 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内容。再者高校的校园网站在与学生互动方面还不完善。网站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硬性的思想政治理论, 而对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事实事件, 网站没有进行及时的发布, 即使发布了也没有建立相互沟通功能。

1.2 网络信息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改变

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他们还没有成熟、独立的思想意识,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尤其是网络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网络属于“双刃剑”它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 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同时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也会误导学生的观念, 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会引导学生走向误途。

比如现在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集体主义的热爱和助人为乐精神的缺失现象其实就是网络错误信息给学生造成误导, 导致学生的观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发生偏离。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结合时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出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体现,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充分发挥与应用网络优势, 虽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将思想政治内容与有关的图片、文字以及影像等结合起来, 但是其授课内容还是没有突破以理论教育为主、采取“灌溉式”的教育模式, 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展情况也不理想, 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1.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够完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以及教育模式相比传统模式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因此传统的教师队伍不能满足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教学中变显出来不能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学的现象, 对此高校要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综合素质。

2 网络运用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2.1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高校利用网络可以将最新的时政消息、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高校的教育理念等通过网络向学生公开与传播。通过网络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引导与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理解, 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很好地监视与观察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波动, 以此及时快捷的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2 网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结合,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学习渠道非常多, 既可以通过书本获得;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媒介获得, 一般情况下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高校课堂学习, 此种方法也是我国教学的主要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就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其并不具有实践性意义, 而网络的应用则可以实现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网络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 实现应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效果。

2.3 高校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坚实桥梁, 高校网络教育有利于在真实性与虚拟性的比较中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是学者和未来精英的聚集地, 也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能有效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 他们的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 有无文化的介入和影响, 以及有什么样的文化介入影响, 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网络社会是虚拟的, 但同时又反映着真实社会, 信息网络就像一把钥匙, 为校园文化打开了时代的大门, 使校园文化更具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 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3 以高校网络为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 建立以校园网为核心的信息网,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建立以校园网为核心的信息网, 高校要采取以下变革, 首先改变教育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提需要教育工作要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教育模式。其次积极探索网络特点, 提高网络信息质量。网络具有的快捷、丰富、平等交流等特点为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也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了桥梁, 但是网络环境的复杂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网络特点的辨别, 提高网络信息的实用效应。最后构建资源共享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校要结合网络资源优势, 依托高校教育资源, 以互联网为手段实现对思想政治资源的共享建设, 高校要将优秀的课件、教育理论讲解以及思想教育拓展知识等放置到网络,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学习思想政治,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3.2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条件,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教育过程中,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全方位覆盖的格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足以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性让学生甚至对其产生厌倦, 因此高校要将网络资源与书本资源实现整合, 打破单一的教育主客体形态, 形成信息需求者与信息发布者的双向互动关系, 当然利用网络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新模式, 需要高校不仅要利用学生的需求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还要采取主动引导、利用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宣传思想政治思想, 总之高校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引导学生按照预期的教学目的发展。

3.3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艺术手段, 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而目前具有多种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量非常少, 因此高校:一是要增加对教师队伍培训的支持力度, 提高教师再学习的激情;二是要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热情, 只有提高教师使用网络工具的热情才能激发教师应用网络的兴趣, 进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高校要建立激励制度, 对在应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要给教师优越的福利, 进而在教师队伍中形成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学的浓厚氛围。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网络成为高校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掌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元会芳, 蔡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学理论·下, 2010 (11) .

[2]詹晓燕.试析高校如何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管理[J].河南教育·中旬刊, 2009 (2) .

[3]唐玉秀.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西江月·中旬, 2013 (11) .

上一篇:钢板预处理线下一篇:继发性癫痫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