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编辑范文

2024-05-18

采访编辑范文(精选7篇)

采访编辑 第1篇

1 同期声技术的相关概念

同期声简单来讲,就是指同期录音,即在记录图像信号的同时所记录下的声音信号,可以与图像保持高度的同步,因此经常用于表现人物的采访以及人物的语言交流。对于电视新闻采访而言,同期声包括现场记者的解说,采访人物的说话以及现场环境中的所有声音。同期声技术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应用,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不同的方面。

1.1 强化新闻真实感

电视新闻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其真实性,这是其他任何媒体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将同期声技术应用到电视新闻采访中,可以针对画面的空间位置和发生时间进行限制,实现画面与人物语言的一致性,避免了画面失真的情况。同期声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能够了解到采访现场的真实情况,增强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使得报告更加及时。如果将同期声技术与物象技术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提升新闻画面的真实感,对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映,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1.2 提升观众参与感

同期声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提升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参与度,在引发观众视角变化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其心理上的共鸣,推动电视新闻的广泛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并非单纯被动的去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产生代入感,继而实现情感的交流[1]。

1.3 保证声音节奏感

通常来讲,在电视播音中,播音员的播音速度在220~250字/min,而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的讲话速度在120~150字/min。利用同期声技术,可以实现播音语言与现场采访语言的交错使用,使得新闻事件的描述更加富有节奏感。就目前而言,许多电视新闻播报中都没有用到同期声技术,观众只能听到主持人的声音,容易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因此,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同期声的编辑,以强化声音的节奏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同期声编辑方法

2.1 优化整合,确保语气连贯

电视新闻播报的质量与同期声编辑的效果密切相关,在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优化整合工作,确保受访者语气的连贯性,强调语句之间的合理停顿,对于一些与新闻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新闻采访的对象一般都是大众群体,在采访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语速缓慢、口语化严重、间隔时间过长等,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播报,虽然真实,但是会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影响播报效果。因此,在进行同期声编辑时,应该坚持干净利落的原则,合理设置节目的间歇,对新闻事件的主题进行突出。另外,必须关注语气的连贯性,确保删减掉的语句不会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不至于造成观众的误解。如果剪辑过多或者剪辑不当,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突兀的感觉,导致新闻报道失去真实性。因此,对于新闻编辑人员而言,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编辑技巧,在编辑过程中充分保证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注重语气的连贯性[2]。

2.2 充实细节,完善新闻结构

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环节,想要保证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对一些细节内容进行整理和充实,对新闻报道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新闻事件从头到尾具备简单明了的层次,实现首尾呼应。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受限于节目本身的时间,很多时候并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全程跟踪报道,观众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品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良好的播报效果,就需要适当提升新闻的内涵,在完善结构的同时,对细节内容进行落实,通过细节的刻画,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对新闻的主题进行突出,加深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印象,从而为新闻的扩散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完善剪辑,做好压缩提炼

对于新闻编辑人员而言,在进行同期声的编辑时,应该结合采访的主题,针对谈话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压缩提炼,通过剪辑对新闻的内容进行优化。如果一味将采访到的内容放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可能会由于采访时间过长,导致节目不连贯,也无法对新闻的主题进行突出,影响新闻事件的有效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后期剪辑人员针对采访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组合和压缩提炼,对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保证良好的播报效果。对于新闻播音人员而言,必须能够熟练表达报道的语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于新闻事件的参与感。可以适当对画外音进行压缩,然后将受访对象的声音引入到画面之中,通过相应的剪辑处理,对内容和画面进行优化,保证电视新闻的整体效果。

2.4 强调衔接,注重景别变化

在画面剪辑过程中,必须注重景别的变化,确保可靠衔接,以免给观众带来一种画面跳跃的感觉。简单来讲,在进行画面剪辑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提升节目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例如,在常规新闻采访中,某一个镜头采用了全景,则之后的镜头应该采用中景、近景以及特写镜头等,进行交替处理,以保证画面的层次感和流畅性。对于一些固定镜头,应该强调衔接,确保其长度的一致性,体现出良好的韵律感。如果在固定镜头中出现了主题运动衔接,则应该插入一些精彩的内容和经典的动作,提升新闻报道整体的运动性,对节目的播报效果进行优化。

2.5 插入语言,引入相关画面

可以在同期声的介入点,引入相关画面,在保证新闻报道连贯性的同时,保留采访者的原声,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果同期声介入点较长,可以增加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等,对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信息量进行拓展,使得观众可以结合画面去收听新闻播报,弥补了单纯声音播报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内容,加深其对于新闻报道的记忆和印象[3]。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运用同期声技术,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保证声音的连贯性,必须得到新闻编辑人员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保证同期声编辑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国君.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5):125,214.

[2]刘娟.对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技术的几点探讨[J].新闻传播,2015(23):84.

浅析电视采访编辑的平民化视角 第2篇

一、分析电视节目日益平民化的原因

电视节目平民化是电视文化发展到某种阶段的表现, 它将重点放到了百姓身边的故事, 节目的编辑和制作站在平民化的视角上, 传递平民化的理念, 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节目内容。电视节目日益平民化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

电视节目表现出平民化趋向的内在原因就是人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在政治方面, 人们要求民主化;在思想文化方面, 人们要求思想解放和文化多元, 在社会活动中, 人们愈发强调个人权利的维护、强调法治的意义。传统的沉闷严肃、说教性的电视节目认可度降低, 而平民化的电视节目, 充分反映百姓的意志、愿望、情感, 不管是节目形式还是节目内容都有很强的亲和力, 所以, 受到观众的追捧。

(二) 大众文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属于草根文化, 是社会多元文化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 大众文化在我国飞速发展, 推动了电视平民化, 电视的姿态渐渐贴近大众, 电视向受众传播的理念、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形式都有所改变, 观众看电视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而是一种平等的地位。电视节目的采访和编辑更加看重社会事件中表现出的人性, 电视节目更加富有活力。

二、分析电视采访的平民化视角

电视采访中的平民化视角是针对记者提出来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接触电视节目的直接方式就是记者的采访, 一位优秀的记者会让采访对象在心理上有亲近感, 采访对象只有信任记者, 才会把知道的情况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 不管是什么内容的采访, 都应该站在百姓的角度进行采访, 采访的主题和内容都应该反映百姓的呼声和利益, 多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掘具有普遍性的内容。例如, 记者在报道某项经济政策的时候, 要选取平民视角, 根据政策贯彻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 了解这项经济政策的提出会给百姓带来哪些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 记者要将采访对象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 记者采访能否顺利进行, 能否得到想要的信息,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态度, 能否摆正自己与被采访对象的位置。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要在情感上接近采访对象, 懂得换位思考, 考虑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体会他们的感受, 采访对象情感上靠近记者, 才会说出真实的想法;第二, 记者要善于倾听。倾听是一个记者最基本的素养。首先, 倾听需要耐心和真心, 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平等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记者要让采访对象感受到真诚, 采访对象才能敞开心扉;其次, 记者要学会筛选倾听到的材料。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时候会说很多话, 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会用到电视节目中, 记者要学会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 把握好重点, 分清主次;第三, 记者要学会提问, 提问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出采访的效果, 一名记者的出色之处并非自己讲得怎么样, 而是怎样让采访对象说得精彩, 要想让采访对象说得精彩, 记者要会问问题, 记者提出的问题越精准独到, 采访对象越有可能回答得越准确。记者要始终清醒的认识到提出的问题不只是代表自己或者电视台的观点, 还代表着广大观众, 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抓住要害, 让采访对象有话说。

三、分析电视编辑的平民化视角

记者采访之后会把稿件写出来, 接下来, 进一步贯彻平民化方向的工作需要编辑来完成, 一般而言, 记者通过全面深入的采访, 写出的稿件已经足够平面化, 编辑要加深这种平面化的内涵, 提升高度。例如, 某地区出台了经济适用房新政策,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新政策出台的全过程, 涉及的范围, 购买经济适用房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等, 这些内容普通百姓都会有所关注, 但是考虑到电视节目时长、素材等各种要素, 编辑不可能一丝不动的照搬记者采访到的内容, 编辑应当把新政策产生的社会化影响, 百姓是否会真正受益, 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等内容进行提炼, 这样在宏观上, 符合政策的高度, 在微观上, 又有平民化的视角, 党和群众都会满意。

在报道某些国际性的问题上, 省级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平民化方思想的传递更加需要下功夫。省级电视台往往会全面报道国际问题, 地方电视台通常会报道国际上的变化可能会对百姓产生影响的内容。例如, 关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这一问题, 省台会详细报道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地方台也会简要报道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但是其重点会放在石油价格上涨对本地区会带来哪些影响, 本地区的石油价格会有怎样的变动等问题, 贴近性更强。

结语:

外采记者的新闻敏锐与采访编辑 第3篇

1 外采记者工作内容简述

外采记者的工作价值在于及时准确传播新闻, 就需要在发现新闻线索后, 能够了解新闻现场, 做好采访工作, 录制新闻, 确保新闻客观真实, 扩大新闻传播速度和广泛性。外采记者做好新闻工作, 第一步是有效挖掘价值新闻线索, 进行新闻现场采访, 通过采访编辑还原新闻事件, 采用采访技巧进行新闻提问, 深入思考新闻事件, 录制新闻现场, 观察被采访者, 实现新闻采访编辑。

外采记者工作的本质在于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 在记者新闻敏锐导引下, 调查发现新闻线索, 在新闻现场不断跟进, 确认新闻事件, 对新闻进行采访编辑后, 真实客观地呈现新闻, 最终实现新闻价值, 达到新闻工作的社会意义。

2 外采记者的新闻敏锐塑造

一名外采记者保持新闻敏锐可以及时发现新闻价值, 通过分析新闻线索, 可以分析推测出重要新闻价值, 也可以通过有效价值判断合理预测新闻价值, 能够在日常中将信息成功转化为新闻。

在新形势下, 外采记者新闻敏锐塑造的方法主要有全面吸收知识, 有效提高素养, 总体认知宏观局势, 在日常中学习和发现。具体而言, 外采记者的新闻敏锐最基础的塑造方法就是扩大知识面, 提高知识基础。外采记者具有一定知识后, 才能够更好地探索和判断事物, 加强全局把握能力, 更好地挖掘新闻线索;宏观局势是行业所处的环境因素, 理解宏观局面, 利于外采记者掌握新闻, 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分析, 从环境视角保持对新闻的敏锐性;在日常中学习和发现, 新闻源于生活, 源于日常, 在日常中学习, 在实践中发现, 外采记者应不断体验生活, 深入了解生活, 才能真正理解日常中新闻的运行和发展, 通过实践体验增强自身新闻敏锐。

3 外采记者的采访编辑工作策略

外采记者在保持新闻敏锐的基础上, 及时捕捉新闻线索, 深挖新闻价值信息, 做好采访工作和编辑工作, 才能真正使新闻成形。

3.1 外采记者的采访工作策略

(1) 做好外采工作准备

外采记者的采访对象一般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等相关人士, 这就需要外采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编辑时, 要做好外采前期准备工作。外采记者的前期工作理论准备有相关政策方针、理论知识和心理建构等知识学习。外采工作是一项社会活动, 面对的采访是带有目的性的, 面对重大社会影响事件, 外采记者需要经过周密准备、详细策划, 才能在面对重大新闻时,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地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因此, 外采记者在工作前, 需要做好新闻事件、人物事先了解工作准备, 如全面了解采访对象, 设计好采访大纲, 准确详细掌握新闻背景资料, 思考采访提问技巧, 做好外采准备工作。

(2) 灵活有效进行外采

外采记者的采访对象是具有思维的个体人,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 是外采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思维碰撞过程, 势必会存在思维分歧, 这就增加了采访工作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时, 外采记者要随机应变, 在采访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应急事件, 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结合新闻现场的变化, 及时调整采访策略, 确保采访工作的有序开展。外采记者在新闻现场主要是收集新闻事件信息, 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应围绕采访纲要进行提问采访, 明确新闻采访主线, 在采访过程中灵活有效地纠正采访对象的偏离言语和行为, 确保外采顺利开展。

(3) 整理后期外采记录

外采记者在采访结束后, 获得新闻采访信息, 需要对外采记录进行后期整理, 作为外采记者编辑的准备工作, 也为有效编辑新闻稿件铺垫基础。外采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时, 新闻线索都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 外采记者需要凭借自己的新闻敏锐性, 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和信息, 做好新闻采访信息记录, 为后期编辑提供强有力的一手资料。外采记者在外采时, 对新闻信息的记录方法主要有录音、摄像、笔记、心记。在不同的新闻外采中, 采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需要外采记者灵活应变, 抓住新闻重点对信息进行有效记录。在新闻外采记录中, 需要注意的是外采记者应保持中立态度, 秉持客观真实的立场全方位呈现新闻信息, 确保新闻外采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

3.2 外采记者的编辑工作策略

(1) 外采编辑的真实性

在新媒体不断兴起的背景下, 新闻传播速度呈现信息爆炸式的发展态势,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质量是值得考究的, 因“快餐式”的新闻传播, 使得新闻质量有所下降, 甚至出现很多“标题党”新闻, 充斥着新闻界, 直接违背了新闻发展规律, 直接隔断了观众获得真实新闻信息的途径。这就需要外采记者在对新闻信息进行编辑的时候, 主动承担新闻的社会责任, 以新闻现场采访为依据, 对新闻信息进行真实编辑, 梳理新闻信息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结果、发展等, 确保新闻编辑的真实性, 为观众出品真实可靠的新闻。

(2) 外采编辑设计项目

外采记者在对新闻版块进行设计时, 要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 贴合本地特点去编辑新闻, 才能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收视率, 如有的地方重民生, 有的地方重经济, 可以结合地方新闻的侧重, 设计电视台特定的新闻栏目, 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针对性报道, 真实反应地方特色问题, 让观众真正了解到贴合自己的新闻, 看到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 也能够结合新闻报道及时提供线索, 如《社会广角》是烟台电视台推出的第一档民生新闻, 关注烟台民生, 设计民生新闻版块就是烟台电视台的特色, 外采记者在采访编辑时, 需要结合不同的新闻栏目特色编辑新闻内容。

(3) 外采编辑的再审核

电视新闻节目是观众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的新闻节目, 从视觉和感官层面给予观众冲击, 为观众提供新闻教育服务, 对观众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影响, 所以外采记者在编辑新闻时需要再审核, 尤其要注意外采编辑中的特殊事项, 避免新闻资源浪费。外采编辑在编辑新闻时, 要有社会责任心, 做好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编辑, 做好新闻后期编辑, 考虑新闻排版要求, 了解国家广电新闻标准, 及时对新闻素材进行编辑撰写和修改, 经过新闻再审核及时报道新闻。

对于外采记者而言, 采访编辑是外采记者的核心工作, 也是外采记者履行社会职责的关键工作。所以, 外采记者应不断充实自我, 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端正思想政治态度, 在新闻敏锐导引下, 及时挖掘新闻线索和信息, 有机结合采访和编辑工作, 让专业工作贯穿采访编辑工作全过程, 为观众出品有价值的电视新闻。笔者通过概述外采记者的工作内容, 指出外采记者只有保持新闻敏锐, 在采访编辑工作中, 需要做好外采工作准备、灵活有效进行外采、整理后期外采记录, 确保外采编辑的真实性、外采编辑设计项目、外采编辑的再审核, 才能完成电视新闻节目, 取得新闻节目的成功。保持新闻敏锐, 做好采访编辑工作, 是一名优秀外采记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取得成功记者采访编辑。

参考文献

[1]段巍.浅谈一线记者的新闻敏锐与采访技巧[J].今传媒, 2014, 08:171-172.

[2]刘蓉.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J].新媒体研究, 2016, 17:156-157.

采访编辑 第4篇

电视新闻栏目的制作离不开新闻采访的应用, 做好相应的新闻采访可以让观众收看到更加具有真实性的新闻栏目, 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新闻栏目中来;运用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技术可以让采访效果更好, 让采访与新闻栏目更好地融为一体。

二、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作用

(一) 真实准确, 广泛接触采访群体

真实性和准确性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原则, 电视同期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电视台的形象和记者的职业道德。因此, 记者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要以事实为基础, 深入现场, 广泛接触基层群众, 以获得更为真实的情况。由于采访对象之间存在文化、经历、性格、思想内涵、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每个人表达的想法都不一样, 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多看、多问是关键所在。这样才能制作出更好的新闻栏目。

(二) 生动形象, 突出现场感

电视新闻要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使观众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因此, 为了给观众更好的新闻观看体验, 电视新闻运用同期声编辑时, 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跟踪式和体验式采访方式, 对特定的采访对象做详细的报道。在采访中, 记者直接把握新闻现场, 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了解, 才能挖掘出被采访者最真实的想法、最鲜活的语言、最自然的表情。这三个“最”也是同期声生动形象的保证。

(三) 锦上添花, 让同期声和画面共荣

画面和同期声共荣是指运用全新的手段, 使画面配合同期声做好本职内容, 以衬托出同期声的出彩。因此, 采访同期声时需要对现场进行灵活的把控, 争取采访对象的合作;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果电视新闻的同期声编辑时间较短, 就不需要增加画面, 直接还原事实更有感染力。

三、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同期声编辑应用措施

(一) 优化整合, 确保语气连贯

观众希望看到电视新闻优质的内容, 这就要求同期声编辑具有很好的效果。在进行编辑的过程中, 编辑人员要做好优化整合工作, 保证受访者语气的连贯性、强调语句的合理停顿, 适当删减与新闻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因为新闻采访的对象包括各种各样的人, 其语言表达方式不一定是普通话导致采编内容不够清晰易懂, 甚至在采访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 在电视新闻后期剪辑的过程中, 对一些采访素材进行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 对语速缓慢的采访、对口语化严重的采访、对时间间隔较长的采访等进行合理的处理, 这样才不会带给观众拖拉的感觉, 才能优化电视新闻的播报效果。如果后期处理不当, 则会给观众带来突兀感, 导致观众无法理解新闻的内涵, 甚至可能误解新闻内容。因此, 对新闻编辑人员而言, 其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编辑技巧, 在编辑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语气的连贯性, 保证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

(二) 充实细节, 完善新闻结构

新闻内容细节的完整能够保证其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合理优化电视新闻的结构, 保证新闻报道线索, 有利于观众根据清晰、明了的线索来理解新闻内容。加上新闻播报的时间限制, 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集时对关键线索和关键人物予以掌控。在此情况下, 为了保证新闻良好的播报效果, 还需要对新闻的内涵和整体结构作进一步调整。通过完善的结构、细节的刻画等, 使新闻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新闻的目的都在于传播和扩散事件发生的时间、内容, 因此, 充实细节、完善新闻结构才能够保证新闻扩散的有效性, 才能加深观众的印象, 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度。

(三) 完善剪辑, 做好压缩提炼

新闻采访和后期剪辑是新闻工作内容的核心。在新闻的后期剪辑中, 新闻编辑人员首先应该结合新闻的采访主题进行内容删选, 对采访过程中的谈话和视频内容进行压缩提炼, 并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后期优化, 营造最佳的新闻效果。此外, 将采访到的内容直接放在新闻播报中, 虽然有效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 对事件的还原度也非常高, 但是由于采访内容不一定与新闻内容相关, 且受访者的回答很多会显得啰嗦、无序, 直接放在新闻播报中, 往往会导致节目主题混乱, 且不能保证新闻事件的有效性。而对新闻采访内容进行压缩和提炼, 是保证新闻获得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 新闻播报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功底, 播报描述新闻事件带有一定的感情和观点, 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从而获得良好的播报效果和传递作用;并且, 适当对画外音进行压缩, 将受访对象的声音引入画面之中, 通过相应的剪辑处理, 对内容和画面进行优化, 才能保证电视新闻的整体效果。

(四) 强调衔接, 注重景别变化

在进行画面剪辑的过程中, 编辑人员应该注意新闻的逻辑性, 根据事件的顺序进行合理的内容设置;尤其要注重景别的变化, 确保衔接的紧凑性, 提升新闻节目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例如, 在采访中采用交替的镜头进行报道, 可以使画面以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层次感;一些固定的镜头, 应保证其一致性, 体现更高的韵律感;如果在固定镜头中出现了主题运动的衔接, 则应插入一些精彩的内容和经典的动作, 以提升新闻报道整体的运动性, 实现对节目播报效果的优化。

四、结语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 需要应用同期声技术, 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优化节目播报效果的目的。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只有对同期声技术不断探索, 才能真正提升新闻采访质量, 让新闻栏目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摘要:电视新闻已经是人们所钟爱的重要栏目之一,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运用同期声编辑可以让新闻的内容更加充实, 并有效提升新闻栏目的质量。基于此, 本文对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期声编辑途径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以期能够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娟.对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编辑技术的几点探讨[J].新闻传播, 2015 (23) :84.

采访编辑 第5篇

1 做好前期采访的要点

1.1 完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多数是对事件进行采访, 像是针对某件事对当事人或是围观群众采集看法、意见等, 在采访之前, 首先需要与被采访者沟通, 对其基本情况做初步了解。就像是一场战役, 只有全面了解敌人, 才能够掌握在战争中的主动权。新闻也是如此, 在采访之前应做好详细的准备工作, 包括理论知识、心理构建以及相关政策的准备。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主线, 若是被采访者偏离中心需要及时将主线调整, 保障新闻的有效性。另外, 记者需要充分认识国家政策法规, 保障新闻采访中不会出现不当言辞, 让采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下进行。

采访由于具有不确定性, 记者只是在采访时先对受访人进行大致言论的了解, 并不是全部内容。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 要是受访人说出了一些事先未准备的内容, 记者要冷静应对, 做到灵活应变。鉴于新闻实时性的要求, 因此记者在对一件采访的准备时间不可能很长, 由此就需要提高采访前准备工作的效率。

1.2 提问过程的有效性

新闻要想吸引读者, 就必须也在新闻的内容上想办法。就目前新闻网络点击率的情况开看, 趣味性与生动性是新闻需要强调的重点。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应该将重点放在对事件的反应上, 并且在立场上要保持中立。

例如, 近日武汉出现了这样一条新闻“武汉乘客拎早餐进地铁站被拒, 九成网友表示理解”。事件讲述的是一位乘客手拎一碗热干粉准备进入地铁站, 但是遭到了保安的阻拦。虽然乘客已经将早点打包好, 也不会发出过多异常味道, 并保证在地铁内不会进食, 但仍旧没有得到保安同一。于是, 该乘客想要强行入闸但未成功, 最终不得已将早餐扔在了闸口外的垃圾桶内。记者就此事进行街头采访时, 发现路人呈不同态度, 绝大多数都是对地铁保安的行为表示理解, 认为像是热干粉这类的早餐, 带劲地铁会产生较大异味, 并且万一泼洒会对周围乘客造成较大影响。但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可以理解这种行为, 因为毕竟现在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 上班族吃早餐的时间较少, 将早餐买好带到公司也无可厚非, 所以表示能够包容这种现象, 只要异味不大就行。

记者在对这项案例进行采访时,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 应该站在正确的角度 (即阻止乘客带早餐上地铁) 来宣传地铁的规章制度, 但在采访过程中不能够这么做, 这种宣传的言论应该放在后期进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 不然不会听到那少部分人表示理解乘客行为的言论, 让新闻出现失真状况。

2 后期编辑的注意事项

2.1 求真务实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 一条缺乏真实性的新闻属于虚假事件, 是不能够向社会公布的。真实性是新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 不惜以虚假新闻来增加自身销量, 为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后期编辑应该严把新闻质量关, 在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规范与监督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报道的编排。除了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发展以及结果等要素真实的为读者呈现之外, 还需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与主流性。

2.2 加强编辑的创新性

新闻行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其竞争也愈演愈烈。人们在对新闻的阅读上, 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后期编辑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二重点, 除了需要对原始稿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之外, 还应该加强创新思维, 将稿件编排得吸引眼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 稿件的编排都应该在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宽泛知识面下进行, 并且要注重标题的编写, 让读者一看到标题就会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同时在措辞上要注意, 像是财经类新闻, 应该要用到较专业的词汇, 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提高自身财经方面的能力;而社会新闻就应该将内容大众化, 用通俗易懂、富有感情的文字来迎合人民大众的需求。

2.3 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新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读者了解新闻的发展状况, 并从中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 像是之前提到过的地铁进食事件, 记者在前期采访时立场是中立的, 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倾听大众的心声, 但后期编辑方面就应该端正立场, 引导读者产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例如, 可以在后面加上“《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 禁止在车厢内进食”这类话语, 让读者了解相关规定, 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顺利运营提供帮助。

3 结语

前期采访与后期编辑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需要密切配合, 才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则完美的新闻。在实际生活工作中, 记者与编辑应该严格把握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 在明确新闻意义与特点的前提下, 为读者提供具有真实性与价值性的新闻。

参考文献

[1]翠萍, 宋雯.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民营科技, 2012 (7) .

[2]张群.浅析新闻采访与后期编辑[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6) .

[3]呼荣梅.如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的研究[J].神州, 2013 (3) .

采访编辑 第6篇

一、新闻真实性的内容

新闻真实性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包括具体内容的。通常情况下, 新闻真实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新闻报道的时间、人物、地点以及事件一定要是准确无误的, 并且进行相应的交代。二是, 新闻报道事实主要就是包括具体的背景、环境、原因、结果以及心理活动, 一定要保证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可靠的, 可以做到查有此人此事。三是, 新闻报道的相关的史实、典故、资料等, 一定要确保其信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并且进行相应的核实, 对于一些没有得到证实的内容一定不要出现在相关的报道当中。四是, 新闻报道中对于客观事物的解释、说明与评价一定要做到有根有据, 符合实际情况, 不要将计划说成是现实, 将个别说成是一般, 特别是对于揭露性报道而言, 一定要具有相应的真凭实据, 并且必须通过有关权威机构的证实。五是, 新闻报道中使用的语言, 一定要朴实、准确、生动, 不要过分考张, 多使用一些实际词语。

二、新闻采访编辑中的隐性失实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闻采访编辑的工作也在逐渐增加, 在工作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一种隐性失实的现象, 这里主要对此现象进行一定的举例说明。事例1:有人在商场买了一双鞋, 穿了不到一天, 就出现了一些开线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 其向媒体投递了一篇反映鞋子质量差的稿件。此篇稿件在经过编辑人员润色的时候, 将其题目定为“鞋子质量差一天就开花”。这里编辑使用了“开花”一词, 将原来的表达含义拔高了。开线和开花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程度的损坏, 前者较轻, 后者较重。因此, 在这里出现了一定的失实现象, 主要就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导致的。案例2: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有些记者为了节省时间, 经常会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 做现场报道却不进行相关的采访和拍摄, 只是将一些原有的和材料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进行剪辑, 之后发给相关的电视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张冠李戴”, 指的就是所采访的人物和相关附属的工作环境等不相匹配。比如, 某电视台为了配合一个重要会议的内容, 希望获得某位典型人物维护机械的镜头, 但是因为和典型人物工作地点的距离较远, 而正好典型人物又在工作人员出差的地点办事, 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 工作人员就要求典型人物在该地点附近找一个相似的机械进行一定的维护操作, 之后拍摄几个镜头, 也就完成了此次的采访任务。当相关新闻播出的时候, 如果知情人员不说, 谁又能知道其中隐含的内情。由此可以看出, 在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中, 出现隐性失实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每个人的工作责任感是不同的, 因此, 要想避免出现隐性失实的现象, 就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责任心等素质的提高。

三、新闻采访编辑隐性失实的危害

新闻在采访和编辑过程中出现隐性失实的情况尽管不是很多, 但是对从业人员和读者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危害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影响了编辑人员在通讯人员中的形象, 让通讯人员产生一种不正确的感觉, 认为对新闻进行拔高和夸大是允许的, 只是要看经过谁手的问题;二是降低了从业人员在当地领导以及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认为他们编写稿件的真实性都有待考证, 可以把芝麻大的事情写成西瓜大;三是降低了媒体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可信度, 尽管失实的新闻报道不是很多, 但是当知情的读者看到相关虚假报道之后, 就可能认为是媒体在唱高调, 长此以往, 必然会在社会大众心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 在进行新闻采访和编辑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其真实性, 不要因为个人原因而出现失实的情况, 这样不仅影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还会影响新闻报道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可信度。

结语:

总而言之, 在新闻采访编辑工作中, 一定要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避免出现失实报道,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新闻媒体的公信度, 进而确保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丽萍.新时期新闻失实探源[J].新闻窗, 2011 (02) .

[2]刘军利.浅谈新闻在采访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隐性失实[J].黑龙江史志, 2013 (09) .

采访编辑 第7篇

1 新闻采访的工作策略

1.1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记者在采访工作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访前准备是采访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记者首先要熟悉被采访人的基本情况, 然后根据基本情况设定一定的提问问题。采访前工作准备十分丰富, 还包括熟悉新闻理论、熟悉现行法规政策、熟悉与被访人有关的基本知识、心理准备等方面。熟悉新闻的基本理论不但能够使记者灵活的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而且能够准确客观的展现事件的状况, 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熟悉国家现行法规政策能够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把握自己的政治立场以及把握好新闻采访的方向;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事件的大致情况能够让记者找到提问的切入点, 在采访中处于主动位置;而记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处理采访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或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 只有心理素质过硬才能够镇定的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因为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 因此有时并没有留给记者太多时间来进行访前的准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记者应该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积累和锻炼相关的能力。

1.2 做好提问技巧的把握

在采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维持新闻生动的重要因素, 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保持机警性, 善于观察、捕捉采访中的细节, 为丰富新闻素材打下基础。新闻具有信息量大、信息真实的特点, 因而要想创造出满足观众要求的新闻, 记者应该充分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和一些基本数据, 一般的新闻素材很难创造出好的新闻效果。记者在提问时以针对性和目的性为原则运用各种提问技巧, 提问前记者应该清楚采访的目的与要求, 提问要依据采访的任务进行设定, 减少无目的、无计划的提问, 反之会严重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甚至会令其反感,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针对性提问不但要考虑到报道思想而且也要考虑到受访对象。因此, 在问题设定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受访对象的具体情况, 也要考虑到受访对象的理解能力与身份背景。针对某一领域的负责人或相关人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全局性的;如果受访者是专业人员, 则应该提出专业的问题。

1.3 采访时注意细节把握

任何事情都要注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在新闻采访领域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采访时只有注意细节才能收到好的采访效果。记者常常会因为采访对象身份、地位、修养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而采访人的心理状态常常对受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直接影响采访效果。因为采访时记者与访问对象要直接对话, 因此要想达到采访的预期目的, 记者要全面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所以要想达到好的采访效果, 记者要主动努力消除与受访对象的心理隔阂, 互相建立信任, 降低心理防备, 消除交流障碍。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 注意细节, 切记出现影响采访的言行举止。例如采访时把手机调成静音、对方回答问题时与对方进行眼神交流、对方回答问题时记者不应该主动打断等等细节。因此采访过程中, 记者应该控制好整个采访的气氛, 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把握细节, 主动给对方留下温暖亲和的感觉, 消除尴尬气氛,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采访效果。

2 后期编辑技术创新

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是采访技术后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后期编辑的好坏, 直接影响后期节目播出的效果。只有重视后期的编辑, 同时开发新技术来改善编辑的质量, 才能为节目增加更多亮点, 提高收视效果。

2.1 做好节目策划工作

电视节目后期编辑首先要做的就是节目策划, 策划时应该综合分析评价新闻的多个方面如新闻的覆盖面、信息流量、新闻价值等, 以提高节目效果与收视率为目标, 策划出迎合观众口味的新闻节目, 才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 新闻编辑部要加强与新闻记者或通讯员联系与交流, 了解新闻采访情况, 做好新闻信息的采集, 为编辑工作提供素材支撑。同时新闻编辑部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网站互动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互动渠道加强与新闻观众的交流, 了解用户喜好, 及时得到群众的反馈信息, 为以后新闻编辑工作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2.2 在新闻内容和形式编辑上加大创新力度

1) 在新闻内容编辑上加强创新。编辑部应该充分了解新时代观众的新闻阅读习惯, 在把握时代热点的前提下进行新闻内容编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倾向于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因此, 在新闻内容编辑时, 应该把握新闻的精髓, 做到新闻内容简洁明了、主题突出, 满足新时代观众的视听需求。

2) 在新闻形式编辑上加强创新。在新闻形式的编辑上, 应该突破传统思维, 改变传统的播放模式, 应用新思路、新方法来进行形式编辑, 增加新闻的色彩, 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可以采用新闻滚动播报的方式, 不但提高了新闻的新颖性和时效性而且满足观众快速了解新闻信息的需求。

2.3 加强编辑的沟通与策划能力

新闻的后期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多个工作人员协作完成。因此, 在后期编辑工作中应该加强编辑的沟通能力。编辑部的策划能力直接影响后期新闻编辑能否顺利进行, 好的新闻策划不但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而且能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此外, 策划工作完成后, 各部门间要及时的沟通交流, 从而让部门对策划的流程与内容熟悉, 对策划效果做出合理的预测, 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与新颖性。

3 结束语

近些年, 随着科技与网络的迅速发展, 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而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同时人们对于新闻如信息量、形式、真实性、简洁等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因此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切实做好新闻工作。此外, 新闻工作者还应在实际工作以及面对的问题中不断探索, 转变工作思路, 调整工作方式,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强化新闻策划、编辑水平, 以不断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进而带来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明莉.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科技资讯, 2013 (23) .

[2]张群.浅析新闻采访与后期编辑[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6) .

[3]李妍.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与应用[D].山东大学, 2011.

上一篇:巧妙设计练习题论文下一篇:WAMS通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