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分组教学范文

2024-05-29

有效分组教学范文(精选12篇)

有效分组教学 第1篇

案例:在50米往返快速跑游戏课上, 教师将60人的班级分成男女各两组进行比赛。一轮比赛结束后, 胜利组欢呼雀跃;教师点评, 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比赛。教师让两名学生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第三轮结束后, 教师再次表扬了几名表现较好的学生后, 就转入到了下一环节的学习中。练习时间大约为20分钟。

分析:上述案例中, 明显存在运动负荷不足的问题。虽然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但在近20分钟的时间里, 学生仅跑了3次。众所周知, 运动负荷合理与否是衡量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不仅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的需要。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练习特点等情况灵活地进行分组, 不仅要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而且还应达到合理运动强度和适宜的练习密度, 充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二、关注场地器材的开发利用

案例:在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的一堂篮球课教学中, 40名学生分成男女各两组, 每组一个篮球, 分别在两个篮球场的四个半场内进行行进间运球上篮练习, 其余大部分学生处于等待轮换的过程中。

分析:在分组教学中, 常常会由于场地器材不足而影响分组教学的效果。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地开发利用场地器材资源, 达到分组教学的效果和目的?笔者认为, 一是要创新制作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具有使用价值的相关器材, 如, 案例中可增设仿制的高位球框或用移动球篮等;二是要一物多用, 如, 可以考虑使用排球、足球等替代篮球, 解决类似器材不足的问题;三是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场地空间, 如, 每个半场再分成两个半场, 结合自制的球筐, 共计8个组, 进行半场内的行进间运球上篮练习。此外, 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还应搭配其他教材, 并结合分组轮换方式进行练习。

三、关注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

案例:在小学四年级后滚翻教学中, 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水平组, 其中, 翻不过去的一组, 其学习目标是通过练习基本能翻过去;能翻过去但动作僵硬、比较费力的一组, 其学习目标是比较协调地翻过去;已经能自然熟练地翻过去的一组, 其学习目标是翻滚时做到团身紧、方向正、姿态好;已经能做到第三水平的学生, 可做教师的小帮手, 为各组做示范, 帮助做好保护工作。

分析:从案例中看出, 学生的分组及组内人数成弹性变化的状态。由于学生的运动水平、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所以在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时, 容易使优者感到意犹未尽, 差者感到难以逾越。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统一要求, 势必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或畏学的情绪。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层次, 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 这样既实现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受益。

四、关注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

案例:一节立定跳远的测试课, 将全班40名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同时测试。每组内又分成四个小组, 每小组一名组长。各小组一名学生测试, 两名学生丈量成绩, 两名学生分别平整沙坑和记录成绩, 测试工作在组长组织下有秩序地进行着。

有效分组教学 第2篇

一、分组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一)、指导思想:(图片里的文字)

(二)、基本理念:(图片里的文字)

(三)、实施步骤(我按照科研课题的格式写的)

1、分组教学前的准备(网上拼凑的)

2、班内分组教学的原则(网上拼凑的)

3.分组教学的分组方法(网上拼凑的+古城子里的百度原文)4.分组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教学过程(我自己想的就去网上拼凑了,不知道是不是跑题了)

5.优胜学习小组评选办法。(照抄古城子的,应该是图片里魏书生中学的原文)

6、教师授课五项要求(照抄古城子的应该是图片里魏书生中学的原文)

我在古城子的基础上又拼凑了一些,我挑多个文章,拼凑的,不完全照抄某一个文章。能力有限,仅供参考,请酌情添加或删减,不当之处请指正。

二、有效作业的基本要求:一共7点(根据图片提供的文字,在网上找的和它相近的观点)

(古城子内容里有

三、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和

四、关于学生外流)这两点我没写,好像和实施方案关系不大,重点强调:(一、1.(一)这序数的、加粗、小标题格式我整不明白,写写就懵了)结尾需要校长您总结一下,因为您更擅长结束语,嘻嘻。如果哪块有问题需要修改,我明天晚上再改,白天要带孩子上幼儿园的亲子课。

甜水学校开展分组教学与有效作业实施方案

分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无论采用任何一种分组,它必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分组的有效作用,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结合盘锦市教育局文件的要求,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主观能动性,并改革我校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我校推行分组合作学习和有效作业教学模式,结合实际,特拟定此方案:

一、分组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魏书生“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重点,以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根本,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体现学科的特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同时,把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

(二)、基本理念: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只关注教师的教到既关注教师的教,有关注学生的学,更多关注较低层次的学生,为他们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帮助,把学生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等因素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小组,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全班学生能保持积极有序的学习状态,达到“分层优化”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保障差生能“吃得好”,中等生“能吃好”,优等生“吃得饱”,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分组教学的实施步骤

1、分组教学前的准备

(一)调查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合作精神等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调查的形式采用集体问卷、个别谈话和心理咨询。

(二)培训教师。分组教学实质上是在探索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因此,它必然会涉及到课程和课程改革的诸多领域。我们注重教师重新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任务;认识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认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2、班内分组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教学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二)主导性原则

由于一个班级有三十多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三)鼓励与激励性原则

分组教学就是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差异和发展基础的差异,关注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的欲望。所以在实施分组分层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四)保底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学习后进的学生达到课标、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课标学习。

(五)动态性原则

面对学生的差异,在以前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分组分层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能比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一个学生的提高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分层中给学生“贴标签”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分组分层教学实践中,切忌以静止观点看学生,既要看到差异,也要同时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组分层递进教学过程。

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体现在组织分层、目标分层、合作学习、信息反馈、练习分层、评价过程等方面。特别是在实施分层教学后,应及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动态的评论。为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常采用分层而不定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认定恰当的分层目标。

(六)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既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又要挖掘同一学生个体不同层面的潜质:既要面向学生全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坚持对每名学生全方位培养,切忌顾此失彼。3.分组教学的分组方法

在掌握了学生学习成绩、心理、情意等因素的调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我们征得了学生和部分家长的建议,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组。

(一)对学生的分层是隐性的:设为A、B、C三层,即基础层、普通层、提高层。对学生的分组是显性的:按照2:2:1的比例组成五人为一单位的学习小组,每班约设6组。对学生的分层分组,我们没有机械地按成绩的高低,而是采取了模糊聚类、综合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办法,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心理、性格和交往能力等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分组之后,每组设置一位组长,老师教组长,组长教各组的组员,组员教组员。

(二)组长的选择

选择的组长要求:责任心强,理解能力强,学习能力突出,乐于奉献,敢于付出,操作能力强(为一体化实操部分做准备),并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书面理论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记忆,并且转化成为口头的,通俗的句子,普通话校准,不影响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三)组长的职能

组长的职能就是依据老师的要求,确保组内成员完成老师的教学要求和练习内容。实施起来可以组长带组员共同完成,较繁琐的内容可以采用组长带组员A,之后组长和组员A分别带两组,成金字塔依次排列。也可以采用组组互通的方式,特别是在实操练习的时候,各组长可合作,把一项大的练习分成小部分,每个组长讲授一小部分。通过合作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练习内容。

(四)小组配置及职能

检查员:辅助班长、组长组织好本组到课情况,组员上课物品准备情况(桌椅、课本、习题册、铅笔和签字笔等,以及实操练习时工卡量具的准备,着装是否规范)。

纠错员:纠正本组成员上课时间的不良课堂行为习惯。工具员(:下工时清点本组个成员实操练习期间工卡量具及工件情况,同时也包括理论学习期间,发放到各组的教具等公共物品。

记录员:记录本组课堂日志,所学内容与问答情况。

发言员:说明和叙述本组活动相关内容,由本组成员轮换担任。

(五)各小组要求:

a、有个性化组名。如“跃进号”、“阳光号”、“起航”、“挑战号”“等。b、有组训(或口号)。如“快乐参与,快乐成长”、“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向智慧的天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c、有奋斗目标或追赶目标。如“不输给他人,更不要输给自己”、“赶超‘希望组’”等。

d、有成员职责与分工。选好小组长,明确组员工作职能。e有成员姓名及照片。让每个孩子灿烂的笑容都展现出来。f有科学的座位编排。要考虑到学生成绩差异,注意性别、性格搭配和个人意愿,不允许学生背对黑板。

g有考核和奖励办法。采用小组积分,集体排名,比较进步幅度。h有活动时间。学生除了在课上时间外,课下要有集中活动的时间 i有各任课教师参与。各科教师平时授课必须围绕分组学习展开。j有总结表彰。每学期末学校对各班优胜学习小组和进步小组进行表彰。

k、学习小组确立后,采用小组积分和集体排名的形式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小组积分就是每节课任课教师给每组学生参与情况和表现打分,采用堂积分,日评选,周汇总,月评比,学期表彰的形式。学校取消个人成绩排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排名,比较小组集体成绩的进步幅度。4.分组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教学过程

(一)要对课堂教学目标实行分层设定。

课堂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不仅要与各层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目标提供可能。分层目标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各层目标间的梯度要平缓,做到教学易操作,学习易合作。对C层,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让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规律;对B层,以再现学习为主,在巩固强化中夯实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A层,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二)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分层设定。

(1)对各层学生提出了明确而适度的目标和要求。特别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目标是可调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2)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且视个别学生学习的需要复习必要的旧知识,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能迅速地互相作用。

(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设问题或情境,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合作的环境。

(4)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总结和宣传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和补课。

(三)要对课堂教学内容实行竞争机制。

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将学习的竞争机制引入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激活了课堂教学诸多积极因素。分组合作教改实验开始以后,师生一起制定竞赛规程,把学习成绩、合作效益、小组成绩提高率、小组间比赛情况等列为竞赛的内容。例如,小组间的命题赛、答题赛、歌赛、诗赛、记账赛、表演赛等。通过分组合作教学的竞争机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局面,使师生在生动、互动、主动、活泼的氛围中都得到发展。

(四)分组教学的具体教学过程

课前:按照预先分好的固定的学习小组,学生按照小组坐在一起,便于课堂上交流和互动,便于对学习任务的合作探究,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进行新课的前一天,把新课要用到的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定时完成,在有疑问的地方用红色笔做上标记,并且在第二天上课之前必须交到老师手中。上课前任课老师必须进行学情了解,即课前第一次批阅导学案,这样上课才有针对性。了解了学情之后,还要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召集各组小组长,询问他们对于导学案中的设置的问题存在哪些困惑,及时地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以及解题思路的引导。这样,我们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前。

课中:首先是目标引领课堂,学生主要针对导学案上存在问题较多的地方进行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老师起着监控全场的作用,随时深入各个小组,倾听他们的讨论,时刻关注着他们任务完成的进度情况,在个别组开了小差的情况下,就要及时制止,向他们强调讨论任务,在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用展台或者在黑板上出示展示分工,并提醒学生结束讨论活动,要使得他们有一定的责任感。展示各组答案方式多样,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也可以用展台展示,根据需要也可以口头展示,或者两者相结合。展示完成之后,进入了点评环节,可以由老师分配点评任务,也可以自由点评,还可以两者结合,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老师要及时介入,以防学生偏离主题。还有,如果遇到棘手得叫学生无法成功点评的问题,可以由老师完成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没有明白或者对答案不满意的问题进行质疑。最后,由老师或者学生完成当堂小结,对知识,思路方法,或者学生的表现做个综合评价。

课后:上完课后,及时总结典型习题,积累重要知识点以及思路方法,以备以后复习使用,认真完善导学案,然后交给老师检查学生们的完善情况。课后,老师还要布置第二天的预习任务,这样,我们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更有信心和激情了。

5.优胜学习小组评选办法。

学习小组确立后优胜学习小组的评选最为关键。评选优胜学习小组的办法是:优胜学习小组 = 课堂表现积分累计(50%)+考试小组总分排名(50%)

(1)课堂表现积分累计办法

采用“堂积分、日评选、周汇总、月评比、学期表彰”从一节课到一年的跟踪评比。课堂表现积分采用对二错一,即回答问题正确积二分,回答问题错误积一分,只要有表现就有积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2)考试小组总分排名办法

考试取消个人排名,以组为单位排集体名次,比较优胜和进步。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们自定个性化组名,探究带有激励精神的组训,制定科学的追赶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分组学习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精神,比较的是集体进步,成员各有分工,学习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各自存在的不足和困惑,进而在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互助意识明显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6、教师授课五项要求

教师授课以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三段六步)为主线和常态,在授课过程中参与到学生的分组学习中去,并做到如下五项要求。

第一、出示学习目标前要先明确本节课要评选出几个优胜学习小组。

第二、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叫:“请某某小组的某某同学回答。”

第三、每节课教师要三次查看学习小组积分情况,教师及时根据分数统揽全局,肯定领先组,给落后组加油,并注意多抛给落后组问题,追赶积分,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

三次出示积分牌的时间:第一次,基本内容学习结束后;第二次,练习、拓展训练结束后;第三次,下课前,学生谈收获体会后。第四、每节课教师要设计好三次竞赛,利用易、中、难三类习题,每组好、中、差学生集体到黑板上进行演算、检测竞赛。

第五、下课前,教师要有对各组表现的简单评定,评选出优胜小组,把组名写到积分牌上。

二、有效作业的基本要求:

有效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此前不少老师一直都认为作业就是为学生的最终考试服务的,因此,总是不厌其烦的布置、批改。其中不乏重复性的作业,也不乏有填充时间的作业,以至于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很重,有的学生为了不做作业选择了逃学旷课方式,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选择了抄袭答案或不看问题随便乱写答案的方式等等,结果学生做出的作业质量很差,严重违背了安排学生作业的初衷。

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有效的作业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穿,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学科作业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尊重,使每位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1、层次性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成绩中下学生认真听课但如果作业太难,中下生仍不会做,布置作业太易,优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会使其有“吃不饱”的感觉。因此,需要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使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将成绩逐步提高;高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作业一般应分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后进生做基础作业,可选做提高作业;中等生做基础作业和提高作业,可选做拔尖作业;优生三类作业都要做。作业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不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统一作业内容,统一作业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应当承认差异,并在布置作业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这样,可使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够得着”,C类学生“低起点,小坡度”消化得了。

2.、针对性

但要注意层次性的作业设计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要求教师关心并认真调查学生,找到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广泛收集题目并有针对性的出题。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优等生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中等生有了奋斗的目标;落后生也可以体验成功。从而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布置作业要“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习达到大纲的要求。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倡布置弹性作业,使上中下学生各有所得。

3、适度性

作业是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在讲授阶段已经理解和记忆的新知识,通过独立作业转化为技能技巧。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作业这一环。学生的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对于当前泡在作业堆中的学生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单纯强调多练是不行的,只有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练在刀口上,才会有效果。内容精当、适度、适量。适当安排固定作业或自选作业。很多老师的成功经验是给学生留固定的作业。固定作业是每天必做的,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自选作业的内容一般是自主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设计,选择作业的内容,这样既有固定性,又有自主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却自学能力。学生在作业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反映了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在接受知识及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需及时地分析总结,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纠正和弥补。

4.、实践性

实践题要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要么是社会热点。它在潜意识里给学生一种渗透,将来他们也会逐渐关注这些问题。此种设计旨在让学生体验政治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心理学表明,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而且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教师可设计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实践性的作业,让他们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序的记录下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经历,还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归纳和整理能力。这种作业不一定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他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将很多知识运用其中,在完成调查报告的时候还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5、开放性

开放式作业的实施,变教师的统一布置为学生自主选择,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复习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变完成任务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是大受学生欢迎的,尤其是平常教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开放性问题会给教学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当然在问题的难度上要适当控制,以求得广大学生的参与。在作业设置上要选择有用、有趣,熟悉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有自己特有的收获。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可以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6、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在布置给学生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以外,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有自我发挥余地的、具有创造性答案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由想象空间,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从而在作业上全面、深入地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7、综合性

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试图打破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将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综合题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多学科知识,多种方法与能力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作业。

有效分组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分组教学;有效教学;动态评价

有效教学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在一定时期的教学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教师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但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在学习的需求和能力发展方面也不尽一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按照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样的教育而成为差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只有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分组教学,以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以达到统一教学要求和个体优势发展为教学要求的新目标,各层次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既是因材施教的体现,更是符合有效教学的需要。

一、了解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

实施分组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类。比如,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态度,英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主动学习型、被动学习型和无动于衷型。

其次,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别、成绩等进行分组。分组要求:人数上一般一个小组分为4~5人;每个小组应具备各种学习能力较强型的学生即能够相互取长补短,而且实力相当合理搭配即形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以便竞争;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既有利于凝聚人心,又体现团队精神。并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负起每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各司其职。例如,主持人(host):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记录员(writer):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报告员(reporter):负责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检查员(checker):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二、实施分组的英语课堂教学

实施分组教学,打破原有的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开放、互动的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其教学主要流程是:

1.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

小组预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并展开讨论。例如,在教学“牛律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 Welcome部分时,我将讨论的话题呈现在投影屏上:

(1)How many good friends do you have?

(2)Do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Why?

(3)In your opinion, what does a real friendship consist of?

2.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

在讨论时学生之间要学会倾听和质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别人发言时,不发出声音,不摆弄东西,眼睛要看着发言的人,要安安静静地听;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小组成员应该互相补充,逐渐完善他人的意见;鼓励发言少的学生发表意见,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所有小组成员努力的结果,它不属于个别人的。在讨论时教师要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发掘他人的闪光点。

各小组讨论之后,可以以个人自述、全组合作陈述等方式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将各自讨论的问题进行反馈并上交。

3.组际交流与集体讲授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组内交流过渡到组际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也应进行适当的讲解,起到点拨的作用。例如,Language points这一部分题目的完成可作如下安排:

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完成所有题目后互相检查答案。如果有不同的答案,他们四人就得重新讨论,直到达成共识为止。教师任意抽查一组员回答,对回答不够准确或有质疑的问题,教师集体讲解,进行方法点拨。

三、实施动态评价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既要关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小组中的表现,即实施组间竞争和组内竞争考核。对于组外竞争考核,可以根据一个星期的小组得分情况,评选英语学习的周冠军,也可以根据一个月或一学期的得分情况,评选月冠军和学期冠军,这样一来,在班内就形成了竞争气氛,各个小组都成为周冠军而被表扬,以此来唤起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并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而对于学生的个体考核,主要看其在本小组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主动,有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没有被本组成员所肯定。因此这样的评价,不再是简单地以成绩把学生分为好中差,而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给予集体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在自我激励的氛围中开展互助学习,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强化了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教育,促使人人成功,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市城南中学)

有效分组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探究;改革探究

初中生大多处于13-17岁年龄段, 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这一发展时期的学生在自主欲望方面较为强烈, 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迫切希望参与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 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开展分组探究合作教学模式, 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增强互动效果,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合作教学,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科学分组入手, 搭建有效学习载体

1. 学习小组数量合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 要结合班级的规模来进行, 现在大多数初中班级的学生数为50-55人, 学习小组可以确定在8个左右较为合适, 这样每一个小组的人数基本上处于6-8人之间。这样的规模与数量划分还是较为合理的, 因为小组划分如果过多, 教学的秩序就难以控制, 但是小组划分太少的话, 竞争的氛围又难以形成, 无法造浓学习氛围。

2. 全班范围统筹考虑。

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分组学生的选择过程中, 习惯于以学生的座位为标准进行编排, 采取这样的方法, 看似比较省事, 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既然将学生安排进学习小组里面, 就要充分考虑到学习小组之间的均衡性, 要统筹兼顾到班级各个层面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在安排学生小组成员的时候, 应当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作为标准, 在全班范围内优化组合, 实现学习实力的基本均衡。

3. 充分考虑学生特点。

在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分组之后, 并不一定能够一次成功, 小组学生之间还需要有一个磨合期, 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性格差异性较大, 学生的性格特点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一般来讲需要讲求性格的互补性, 不同性格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能够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促进探究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二、从强化预习入手, 提高教学针对效果

1. 前移关口, 完成基础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由于学生学习科目增加, 教学时间都是固定的, 教师如果还是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时间战术来完成教学目标, 在时间上面显然是不允许的, 要在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上面下功夫。因此, 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将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进行, 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2. 筛选明确, 寻找学习重点。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 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出自己在下一节课上面的学习重点, 最起码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教材内容中哪些部分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 哪些部分基本上掌握了, 哪些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等, 明确自己在这一章节内容学习中的重点

3. 做好摘记, 搜集学习难点。

在整个预习活动中, 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完成一个重要活动, 就是将自己预习中的难点部分罗列出来, 作为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着力点, 将这些内容同时作为自己在课堂听讲与合作探究的重要内容, 重在掌握解题技巧与提高思维水平, 提高预习成效。

三、从注重引导入手,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 强化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 思维引导非常重要,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领。如教学“圆周角的性质”章节时, 教师应当从圆周角为特殊类型开展启迪, 以“圆周角的一条边经过圆心”特殊类型入手, 从等腰三角形性质角度证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其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作辅助线, 将圆心在圆周角内、外等一般类型转化为特殊情形, 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2. 强化对学习进度的掌控。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学习, 这一过程应当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掌控之下, 不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为了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教师应当对各个小组研究学习情况开展巡视检查,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方法层面的引导, 努力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3. 强化对后进学生的点拨。

后进生是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应当充分关注的群体, 因为自身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制约, 其在小组学习中处于弱势, 教师应当在巡视中给予他们一些帮助, 同时要求小组优秀生发挥作用, 促进后进生的全面进步。

四、从系统归纳入手, 增强提炼梳理能力

1. 指导学生有效筛选成果。

在探究模式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注重学习成果交流环节的作用,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在一个小组汇报交流结束之后, 教师应当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完善, 充分提高教学成效,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梳理能力。

2. 指导学生建立前后联系。

除了指导学生科学归纳之外,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前后数学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建立起前后联系的学习过程, 能够发挥好学习加复习同步的成效。

3. 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科学建立数学模型, 对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门别类, 分块、分线系统梳理, 全面提高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 初中数学分组探究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思维拓展训练, 在完成知识性目标的同时, 全面提高了学生思维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 能否有效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是评价教学素质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偏重于知识讲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知识性教学目标, 但是对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 也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有效提高教学成效,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 就要能够大胆创新, 探究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 分组合作探究教学就是一种较为成功的途径。

有效分组教学 第5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中心”。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注意力,观察、思维、理解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但是,就我校目前情况看,在实验探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在采用分组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许多误区,由于学生多,难以组织,导致课堂实验探究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问题。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帮助教师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从学生角度看: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有效的探究方法,掌握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新课程的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探究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课题的界定: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因此,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有效地指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基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实验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行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跟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其他的理论指导,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王坦的“合作学习”等。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根据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初中物理课堂里开展分组实验探究学习的具体环节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解决分组实验教学的形式化、表面化、低效性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宗旨,以研究“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为目标,从而促进课题组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其具体目标主要为:

1、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如: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现象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

通过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影响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因素,寻找提高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的策略,这也有助于广大物理教师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从而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平时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学生基本的实验素养不足,课堂闹哄哄。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实验器材,到了自主实验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实验器材,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一片 “混乱”。

(2)学生分组不合作,多数学生无所事事,只在旁边观看。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实验探究能力上的差距等原因,真正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甚至是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

(3)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物理教师大多数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实验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

(4)实验器材杂而乱,摆弄无结果。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对学生实验探究的实验器材不加选择,学生通过对一堆实验器材的摆弄,只要过程不要结果。

2.提高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初步设想(1)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实验器材,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3)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实验器材,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六、初期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初期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对如何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实验设计、科学探究、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作了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在跟科学探究实验相关的提出问题、分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枳沟初中初二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2)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课题组成员亲临实践并收集积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典型案例,同时将构建的分组实验等的有效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反复应用于实践,并进行修改完善。

(3)调查法: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课堂观察法:研课题组成员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分组实验的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

(5)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分组实验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本课题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组建课题组,吸收各种理论的精华,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研究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按照方案具体操作,收集实验器材,讨论分析。第三阶段:小结检测阶段(暑假)

对初步实施的情况作小结检测反思,修正方案。第四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1月)按修正的方案继续实施,收集实验器材,讨论分析。第五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2月)整理分析收集的实验器材,形成结题报告。

(二)人员分工

孙得梅: 全面把握,总体规划,负责制定《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陈军:负责研究监督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管见章: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刘海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

张晓: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张旖: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且科研氛围浓厚,该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活动经费及活动地开展有保障。

2.课题负责人孙得梅老师:物理专业水平高,诸城市物理学科教学能手,课改优秀教师,诸城市课改先进个人,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丰富的课题负责实践经验,参与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获省级二等奖,主持和参与的7项诸城市级课题均已结题。同时又是学校物理学科教研组长,有利于做好协调工作发挥集体智慧。

3.课题组成员:专业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且在跟物理相关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最终研究成果:

有效分组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分组教学;互帮互助;激励进取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24-02

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小学开始学习英语以来,情况比过去更为严重,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怎样帮助、指导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扭转两极分化现状,已成为每位英语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改革,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方法脱颖而出——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互帮互学,大大提高了学困生的英语成绩,较好地解决了两极分化问题。

一、合理分组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墨守陈规,这就往往会适成许多学生“小学 劲头十足”,“初一情绪低落”,“初二放弃不学”的局面。到了初三,英语教师面对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对英语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真是弃之不忍,教之无策。

如何摆脱这样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进行探索。既然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只采用面对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主渠道,如果把大多数中差学生排除在外,势必造成课上损失课下补的恶性循环。

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将学生分成人数大约均等的若干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对这种形式教学可使各组学生在45分钟内各有所获,逐步达到人人达纲、整体提高的目的。

1.优化组合

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英语知识究竟掌握多少,实际运用能力有多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如何?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2008年,我接了初三的二班后,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逐一 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从上学期期末成绩看,该班46名学生,各分数段情况如下:80分以上7人;70-79分12人,60-69分12人,60分以下15人。总体水平相当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基础没打好,提高英语成绩无望,不如从其他几门学科上弥补英语的不足,已开始放弃英语学习。摸清底子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分组教学计划。我把46名学生按上学期英语考试成绩分为A、B、C三组。A组由69分以下的27名学生组成,B组由10名中等学生组成,C组由l9名70分以上的学生组成。为什么把学习最差的编为A组?因为评定成绩A为最高等。在我的心目中,A组最差又是最重要的,在他人眼里,A组不易想到学困生组,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削弱他们的逆反心理,在感情上容易接受。

2.小组合作

我把该班分成三组后,继而建立了C组帮A、B组的个人承包责任制,即由C组或B组的一个学生帮助A组或B组的两个学生,看谁能尽快将自己所负责的两个成员拉入C组和B组中。通过校信通平台,晋级的同学家长会及时收到老师的表扬短信。建立这种承包制的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优生带学困生,学困生促优生的良好学风,利于增加班内凝聚力,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

3.及时调整

分组后,各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每隔一段时间,经过达标检测分析后,各组成员间个别调整。如将A组个别学生调到B组,将B组学生调到C组。由于调整是在表扬鼓励的基础上进行的,增强了学困生进步的信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组教学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实施分组教学,教师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在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容易,但教师只有一人,如何处理好分组讲解、分组练习与重点讲解、具体练习的关系就不容易了。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课堂失控,产生新的分化。我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始终把握住先向学生讲清学习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练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训练等。

通常我的做法是:先为A组讲练,在A组听讲的同时,安排B组与C组做练习。B组练习内容是我课前设计好的,学生练什么,练多少都做好时间和数量上的规定。C组学生以自练为主,对C组学生的练习内容我只做一点规定,就是每个学生必须练习阅读与理解。采取这种安排的好处是,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查讲练内容,直至学生练会为止。而对C组学生则采取开放式、自学式与问答式的练习方法。因为C组是由班上英语学习相对好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的,所以他们的学习目的较明确,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较强,他们对自己做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大部分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与讨论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能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询问。

当为A组同学讲练完毕后,就安排A组学生做达标练习,下课后收上来批阅。在A组学生做练习的同时,我就为B组学生订正他们刚刚做完的练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为B组学生讲练。我把这种分组讲练的教学形式概括为“A组先讲后练、B组先练后讲、C组自练解答”的模式。如此教学,就会使虽是坐在同一教室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达到既照顾到不同学生,分类指导,又能省时高效,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激励作用是提高学困生树立自信心的关键

在实施分组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班会、单词竞赛、句子接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给学困生以充分展示进步的机会,给予正确的教育评价,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上每一堂课时前五分钟是复习巩固,我将知识点分成难、中、易三等,最简单的留给那些知识掌握的较弱的同学,如果还不能回答,我就加以启发,稍有进步我会大力表扬,这五分钟的复习时间我会给大多数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同时也是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后不忘及时表扬进步,发现不足立即弥补。检验和判定教学效果,是了解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成员做得好,全组都会得表扬,他们为组员获得荣誉而感到骄傲。

四、确立目标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学活动的心理准备工作,要变信心为行动则需要有追求的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追求目标愈高则行动的内驱力愈大,但是面对心理素质还不稳定的中学生,如果教师所提的目标过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所定目标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在分组以后,我总是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然后在分析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修订目标,提出更加具体的近期、中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目标激励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当学生在困难面前退缩时,我就用奋斗目标激励他们,使他们重新鼓起奋发向上的勇气,向着目标努力。一旦有了进步,就利用校信通平台及时与家长联系,向家长汇报情况,让家长来参与督促,或共同分享。

职高数学分组教学法的有效性探究 第7篇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帮教,合作学习

一、学生现状

由于中考招生制度的因素, 大部分进入职高学习的学生入校时数学基础薄弱, 两极分化严重.而职高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 也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作为职高数学教师, 如何让学生的数学成绩提上去便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针对学生的现状, 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进以往教学方法, 进行分组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让每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二、分组教学法的本质

所谓分组教学法即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组教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展与创新、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过程和结论并重在教学中的和谐与统一.分组教学法的精髓就是相互帮教, 共同提高.

三、职高数学分组教学法的实践过程

分组教学法, 顾名思义要先分组, 然后再根据分组格局进行教学, 下面就从两方面结合职高数学教学上的特点来研究分组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职高数学分组教学法的分组方法

分组的具体过程是一个综合分析每名学生能力的过程, 要素有很多, 比如:学习成绩、操作能力、男女比例、同学关系、座位远近、学生的个人性格、人数安排、组长的选择等.

学习成绩: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优、良、中、差的人数相当.

操作能力: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动手操作能力好、中、差的人数相当.

男女比例:每个小组的男女比例接近.

同学关系:分组前教师要询问同学, 了解同学间的关系, 尽量避免有矛盾的同学分在同一个小组, 虽然是少数的, 但是几名同学的矛盾会影响全组的学习心情和状态.

座位远近:小组成员尽量在座位上离的比较近, 便于在理论学习上相互帮助.

学生的个人性格:分组中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 如果一个小组成员都是活泼好动爱表现, 或者都是沉默寡言不擅长交流的同学, 小组的活动开展就比较困难.所以最好把性格不同的人安排在同一个小组, 这样不仅在学习上有所提高, 在学生的性格培养上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互补作用.

人数安排:国内外研究证实, 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 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

组长的选择:从综合成绩、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来考虑, 不一定要最优秀, 但要认真负责, 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

2.职高数学分组教学法的课堂模式

(1) 问题提出

教师根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及已有的数学知识, 从直观的具体的问题中引发想象, 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解题的过程中再提出新的问题, 再想新的解决方法.

(2) 合作交流总结

合作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 通过互相表达和倾听, 不仅能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而且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

交流总结.解决问题是能力, 提出问题更是能力.交流总结是课堂重要的环节, 离开了这个环节, 课堂的质量提不到一个新的高度, 更会使学生产生无收获之感或充满问题的感觉.在这个环节中将是一个全班的交流过程, 将显现组与组间的交流与合作, 你来问我来答, 你不全我补充, 你不会还有我, 形成的问题及解答的结果全班共同享用.

四、实施成效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提高, 同学之间相互帮教

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学习理论知识, 没有了上课时的拘束, 减少了对学习知识的恐惧和担心, 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大改善

基础好的同学在相互帮教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则得到了他人不断地帮助, 体会到了同学真挚的友谊.在这样的集体当中学习知识, 大家慢慢的更加相互团结、友爱, 性格不同的学生在一起也能友善地相处, 促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在小组里, 每一名同学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有困难的同学其他成员会积极地帮助他, 没有了上课时的约束, 减少了对学习知识的恐惧和担心.

4.学生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因为在课堂上, 学生非常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别人解答, 也为了教会别人而积极做题, 效率特别高.

五、总 结

有效分组教学 第8篇

近年来,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体育课分组、分层教学模式的尝试, 设计出了专门的体育课小组活动跟踪表, 以分组、分层教学法为操作平台,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综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以及合作能力。通过实践, 此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分组、分层教学模式中小组活动跟踪表的特点和操作方法予以说明。

一、设计简单, 涵盖内容丰富、实际, 便于操作

学习任务

体育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室外上课, 这就要求表格既填写简单, 又可以直观领会课堂

任务。体育小组活动情况跟踪表编号的设计主要采用表格式, 其内容1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2

3……

任务、目标, 包括每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状态、参与情况

和合作情况;第二部分为学习评小组集体价, 包括每位学生的姓名、课堂活动情况学习过程性评价、重点内容学习

情况整体评价、体育测试成绩、证书考核成绩及期末总体评价;第三部分为小组集体活动情况记录, 主要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情况、掌握技能情况、竞赛情况以及期末评价。记录表的填写由小组成员轮流完成, 从而保证公平性。另外, 过程性评价、期末测试等均由学生自行填写,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双边关系。

二、操作过程体现“课标”精神

现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五个学习领域目标。要达到领域目标, 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用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改变过去教师全控型的教学模式, 主动转变角色, 由“主宰”变为“服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情感体验, 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实践证明, 体育小组活动跟踪表的具体内容和操作过程, 可以充分体现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 结合分组、分层教学模式, 跟踪表使体育课的管理与教学目标的落实更加轻松,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主要是对小组整体参与学习情况、合作互助情况、竞赛测试情况进行整体评价, 由教师随堂完成, 学生记录, 期末教师根据平时的记录和表现情况, 对小组总体评价。此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体育课小组活动情况跟踪表

六年级班队

一层:熟练完成各种练习, 能够主动帮助、促进二、三层同学提高练习水平。认真参与游戏或其他活动, 争取取得好成绩。

二层:在积极主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 提高自身掌握技能水平, 与一、三层同学交流学习经验, 争取熟练掌握所学体育项目。认真参与游戏或其他活动, 争取取得好成绩。

三层:通过主动练习, 努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主动向一、二层同学请教, 争取较为熟练掌握所学技术。积极参与游戏或其他活动, 争取取得好成绩。

姓名课堂表现情况球类测试总评

练习效果优胜组 () 积极创新优胜组 () 游戏竞赛优胜组 ()

如表所示, 以六年级跟踪表为例, 跟踪表第一部分为学习任务栏, 突出分组、分层教学模式中“分层”的特点。目标的制订贯穿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 即每节课都要达到相同的目标, 具有延展性, 适合每一项教学内容和不同水平。目标明确, 长期坚持便会形成一种习惯, 从而使学生知道自己每节课应该做什么, 应达到什么程度,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第二部分——学习评价部分, 首先明确学生的分组。这样, 在组织管理时可以驾轻就熟, 另外, 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建立合作互助关系。第二, 在课堂表现情况栏中, 组长随时记录组内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第三, 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检测, 包括一学期内主要学习内容检测、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等, 这一部分由学生考核、填写。

第三部分——小组集体活动情况记录,

另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给小组取一个好听的组名, 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课堂充满趣味。

三、跟踪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关注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和自身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分组教学 第9篇

关键词:就近分组,选择性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重组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审视这些高效的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这种合作能促使学生学会“合作、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此,教师应着力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 以下是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的再次探讨,并初步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分组:

一、为了方便,“就近分组”

在七年级刚入学时,老师对学生不很了解,也是为了方便,就采取了4人组,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初步表明:有的小组合作时比较热烈,有的小组没有合作,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小组合作比较深入,个别小组合作比较勉强,合作的深度不够.

二、选择性分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阶段性测试后,由老师选出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做学习组长,再由组长选择组员. 哪个组的成绩优异就有活动课的机会, 而失败的组就要打扫卫生.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可喜的是这种分组方式使我发现了合作学习中的骨干.

三、“同质分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数学上的骨干力量脱颖而出,学生主动要求重新分组. 于是将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智力、性格等条件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组,形成“同质分组”. 就是将原来一个大组分成了7个小组, 每组4人. 数学骨干成为组长. 但是,经过实践,同质分组产生了许多弊端. 因为同质分组必然分出不同等级的学习小组,高等级组的学生和低等级组的学生将在思想上发生混乱. 高等级组的学生合作精神很差, 明显产生骄傲情绪,不愿意帮助别人;低等级组的学生合作精神强,愿意帮助别人,但却不愿和高等级组的学生接触交往,明显产生自卑心理,有的不求上进,潜力不能发挥. 但是这种分组使数学骨干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异质分组”

于是,我开始尝试异质分组: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 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前期培养的数学骨干自然被推举为小组长,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 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异质分组产生了如下好处:优秀学生在小组里自觉地发挥了榜样的作用,成为低成就学生学习的榜样;“兵教兵”得到了落实;伙伴关系得到了改善. 为了小组的荣誉,大家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谅解. 大家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丰富了起来;低成就的学生学习水平提升较快;优秀生由于帮助别人,在指导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整理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完善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更加优化,其学业成绩也就更加优异. 优秀生能够较好地控制组员的纪律,违反纪律的现象大大下降. 课堂上老师不必再为组织纪律而花费时间了,老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五、重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如下现象: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会自发重组进行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立即开展讨论的,他们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期间包括计算、推理、猜测,然后才开展合作交流. 针对这种现象,我没有去制止,也没有去限制,我会鼓励组员可以随意走动. 我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 这样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他的学习方式,为此我鼓励组员之间重组.

综上所述,不管是采取何种分组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 组间相互竞争” 的局面. 小组学习过程评价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 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 学习结果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测验, 期中、期末成绩,通过几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重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初中科学分组实验的有效策略 第10篇

一、分组实验的优势

学生分组实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除了学生独自开展实验外, 大多数分组实验离不开学生之间的配合。一个实验小组能否顺利完成实验设计, 进而实现实验目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实验前, 教师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除了男女之间的搭配, 同座或临近学生的搭配外, 还要结合学生不同的能力取向。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强项, 有的动手能力突出, 有的沟通协调能力好, 有的实验设计思路开阔, 教师要综合考虑, 尽量平衡各小组的综合水平。出现配合不理想的小组, 教师要及时引导、调整, 配置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 并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

学生分组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前, 必然对实验目标、过程、结果有明晰地设定, 但是在学生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难、意外。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基础上, 分组实验能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许多实验创新的灵感会在碰撞中酝酿、诞生。有时, 实验虽然失败了, 但该小组的学生依然受益良多, 各种实验现象能刺激感官,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新思维。学生通过总结经验教训, 还能提升实验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能促进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初中科学课程与生活密切相连, 许多分组实验可以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实验资源。教材中知识、技能在联系生活经验后, 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实验乐趣, 从而真正掌握学科知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主设计实验、自制实验仪器。例如, 在杠杆原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家自主开展实验, 或者在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供榔头、钳子、剪刀等生活用品, 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用品, 尝试设计、开展实验。期间,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 思维开放性增加, 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二、克服不良的实验心理

教师不能只关注分组实验的成败与否, 还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实验心理, 引导学生不主观臆断、弄虚作假。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严谨、细致的心态, 思想上不能敷衍了事。在达到预定的实验目标前, 学生往往需要克服某些困难, 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专注力、自制力获得提升。如果学生出现中途放弃, 抄袭实验数据等不良现象, 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 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实验心态是实验顺利完成的必备品质。

教师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 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防止爆炸、漏电、起火, 解剖刀割伤手等意外情况发生。另外,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还会出现逆反情绪、求异心理, 过度兴奋、拒绝合作等现象, 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前预设,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当然,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除了教育、疏导, 教师还要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推动师生间的理解、配合。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当前, 许多学生分组实验方案是教师唯一指定并提供的。教师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详细了解实验目标、原理、步骤, 并将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明确告知学生, 学生没有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 只能按部就班地操作,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长此以往, 就会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分组实验是教师一步步讲解, 学生一步步跟着做。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 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精神的愉悦, 从而激发实验兴趣, 提升探究意识。

许多教师为了教学上的简便, 往往不重视探究性实验,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知道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能正确观察实验对象的特征, 能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条件。但是,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单单设定为验证或模仿, 要指向探究与创新。教师要积极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验证性实验为主逐步过渡到探究性实验为主, 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开展分组实验。当然, 开展探究性实验需要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初一学生刚开始做分组实验, 教师必然要在实验前明确交代任务, 详细地分解各个实验环节, 精心安排学生分工。到了初一下学期开始, 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教师就可以慢慢放手,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自主进行实验探究。

四、开展有效的实验评价

(一) 评价要全面、客观

教师不能只重视分组实验过程指导, 还要重视评价的巨大作用, 有效的实验评价能大力提升学习效果。评价不能单单依靠练习、考试, 不能过分强调标准化评价, 要客观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各项要素, 注重具体的实验过程、实验事实。评价的主体要多样, 要积极推动学生自评、互评。良好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优劣, 提升改正错误、克服困难的动力。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客观、可操作, 符合班级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评价标准必须有层次, 每一个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等级, 等级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描述。

(二) 开发评价工具

1.实验报告评价表

教师可以编制实验报告评价表, 把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分组实验的重要评价依据。评价标准力求简洁、有层次, 例如“实验目的”可以分为 “表述全面”、“表述不全面”等层次, “数据记录”可以分为“能收集数据”、“多次收集数据”、“多次收集数据, 并考虑数据有效性, 单位正确”等层次。评价可以先学生自评, 后教师评价。在评价开始前,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了解评价标准,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文字表述, 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修改, 达成共识。

实验报告评价表需要建立在实验报告的基础之上。当前, 不少学生漠视实验报告的作用, 甚至认为没必要撰写报告, 把实验报告当做无用的累赘。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写实验报告就是回顾、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 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实验报告的重点可以围绕学生观察到的主要实验现象、异常实验现象, 并要求学生进行解释。学生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原始数据、简单结论, 同时注意数字有效性及单位规范性。通过分析实验报告评价表, 教师不单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还能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 从而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2.实验操作评价表

有效分组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分组探究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17-01

分组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它也广受初中生的欢迎。分组探究实验无论是在学生信心树立、能力培养还是在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为了优势互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性别等方面的区别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两人一个操作组,两个操作组组成一个合作组。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小组都有确定的小组探究任务。小组长担任起主持的任务,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小组成员间不但要有分工,还必须相互合作。要积极帮助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同时,各个小组都可以采用轮流分工的方式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物理教学中的这种分组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交流、切磋,相互间在谈论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这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2.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组探究实验摆脱了传统物理教学老师唱“独角戏”的模式,使得每个初中生都能参与到实际的实验操作中来,这也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组探究实验中,小组成员间分工明确,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有助于促使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志愿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看到所要观察的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早实验探究中得到了培养。

其次,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分组探究实验中,每个小组都必须根据自己所要做的实验选取适合的探究方法,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与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物理探究实验中就应当采取控制变量法。并且还要根据所做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条件来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从器材的选取和组装到具体的实验步骤,从探究方法的设计到实物的简化都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来完成。例如,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可以将物体简化为方框,将天平简化为等臂杠杆。这些都对学术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是对现实归纳整理能力的培养。在分组探究实验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广泛地搜集实验信息并对其进行归纳、处理,最后将对实验探究的原理进行归纳并得出最终结论。由老师最终对实验探究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这样,就使得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得到了培养。

3. 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偏向于物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学习。而分组探究实验则有利于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首先,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学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分组实验中学,小组间分工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再加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对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都要进行如实的记录,哪怕是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误,并且要把实验事实和自己理解的现实严格地区别开来,不可含糊。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培养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实验习惯的培养。物理探究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对实验的分析总结是取得进步的基础。在分组探究实验中,老师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物理探究实验一旦取得成功,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鼓励并引导其对实验进行总结,积累成功的经验。假如学生物理探究实验失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总结出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看到先前的不足,探究出实验成功的条件,还能培养起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分析总结的好习惯。

4. 结语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分组探究实验的教学方法在当今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分组探究实验明确了学生的分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物理有效教学的发展,使得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微微.学生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上,下旬),2014,(7):223-223,224.

[2] 朱丽萍.通过物理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0):93.

[3] 吴青锋.浅谈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2.

课堂分组讨论有效性研究 第12篇

1 课堂讨论的通常形式

课堂讨论通常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本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相关的讨论话题,并要求学生就这个/些问题进行5-10分钟的讨论,然后让部分组的成员汇报讨论的结果。

2 通过上述形式开展课堂讨论的弊端。

虽然课堂讨论这一手段从形式上实现了学生自行讨论并表达各自观点的目的,但它存在着如下弊端。

1)在目前平均班额为30-40人甚至更多的实际情况下,无法肯定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积极的讨论。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存在敷衍了事甚至各行其是的现象。Breen指出“同一种任务如果进行得太频繁,哪怕任务设计得天衣无缝,学生也会暗中破坏。”[2]在这种情况下,课堂讨论即便貌似热热闹闹,其实也只不过是时间上的浪费。

2)即便是学生在认真地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也未必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及促进学生间观点的交流。Gi-Zen Liu通过实验发现:“虽然讨论小组内的每位学生都开口说话,但一些学生总会比其他学生说得更多”[3]。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长期观察也表明:在同一个组内,总是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占据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语言水平较低的同学则只是消极的听众,正如韦伯所言:“所有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是独特的、丰富的、具体的。不过,遗憾的是,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很多话题都有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但却缺乏同等的展示或发展他们特有能力的机会。在整齐划一的教室中,这种情况更是经常出现”[4]。这样一来,只有少部分学生从课堂讨论中受益,更糟糕的是,更多的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厌倦自己作为听众的状态而厌倦整个课堂讨论环节。

这种现象的产生还可以从文化角度得以解释。中国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本民族的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分组讨论作为交际教学法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基于欧美文化而产生的。而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有着巨大不同,所以当学生置身于这种讨论时,其反应和欧美学生的反应也不一样。比如,多数中国人不习惯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心中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看法。作一个心中有数的谦恭的听者更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学生,英语水平很高,但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更愿意谦恭地聆听和默默思考周围人的谈话,而不是慷慨陈词。Evans指出,中国人在讲话时的五条法则会影响其在学习英语时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1)隐性交流(Implicit communication)

(2)以倾听为主(Listen-centeredness)

(3)礼貌(Politeness)

(4)以知情者为谈话核心(A focus on insiders)

(5)保留“脸面”的交际策略(Face-directed communicationstrategies)[5].

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源于文化上的不同。中国学生无法彻底适应这种教学手段不意味着中国学生要不断反省、改进,努力去适应这种教学手段。相反,中国老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手段的时候,要考虑到本土文化因素,创造性地使用它,使其有助于切实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

3)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让学生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投入到对一个新话题的讨论中去,这将使其陷入两个现实的困难:第一:很难在3-5分钟的时间内(如果是两人一组的话),对一个全新的话题拿出较为成熟而系统的观点(不仅是学生,大多数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会面临同样的尴尬)。第二,更困难的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恰当地语言流利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相互交流意见。笔者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讨论要达到的实际目的和效果只是让学生张嘴说话的话,那么这个标准设得太低。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有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经验,到大学阶段,英语教育关注的问题应远远高于这一标准,即如何运用英语,并利用英语了解和比较不同的文化,进而达到影响社会的目的。由此,即便学生在积极地讨论,那么这种讨论也极有可能是断断续续、含糊不清、不了了之的。

综上,笔者认为,开展课堂讨论本身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盲目使用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助长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腻烦心理。

3 如何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

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并发现按照如下方法开展课堂讨论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首先,鉴于大学英语课时少、教材内容有限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讲授新单元之前,将相关的补充材料通过网络平台发放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和所有的补充材料。补充材料与新单元的内容直接相关,但是内容更广泛,角度更多样,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地、批判地认识主题内容。同时,笔者对补充材料中的重要单词、词组或表达方式做了明确标注,以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学生在进入二外课堂的时候是有备而来的。

第二,课堂讨论的题目和教材及课前发放的补充材料直接相关,这样的话,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不会感到陌生甚至突然,讨论也就很容易实际进行下去。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课文和补充材料中的新单词、新词组和新表达方式,这就使得学生一边规范自己的表达,一边将预习材料中的新内容纳入自己的使用范围。

第三,在讨论过程中允许学生记录各自观点的关键词,但不允许学生将个人观点和具体表达方式一一记录下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趋精确,要先把具体表达方式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开始讨论。这种习惯是非常有害的,首先,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讨论不是讨论而是宣读作文,根本无益于提高现实场景中对话的能力;其次,书写占用了宝贵的讨论时间,分组讨论形同虚设,它的效用自然也无法得以发挥。

第四,允许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节制地使用汉语。笔者认为,分组讨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其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观点,帮助彼此批判地看待问题。正是从第二个目的上来说,如果讨论促成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了全新的或独特的看法,那么一时没找到合适的英语表达是可以理解的。笔者的多次细心观察发现,允许学生有节制地使用汉语会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表达欲。但必须强调的是,需要让学生清楚,只有在万不得已地情况下才可以用少量汉语帮助表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只要善于思考,总可以通过某一种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

4 结束语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为了保证这种教学方式的实际效果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充分的课前输入和正确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

摘要:课堂分组讨论是大学英语课堂上最常用课堂活动组织形式之一,也被认为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课堂分组讨论存在诸多弊端。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由于班额太大,老师无法有效监控每个小组讨论的具体实施情况;其次受限于东方人交流策略,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最后,受限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临时安排的课堂讨论会让学生觉得无从谈起。该文将在逐步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分组讨论,有效监督,交流策略,实际效果,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Zhang Jie.Collaborative Reasoning:Language-Rich Discussions for English Learners[J].Reading Teacher,Dec2011,65(4):257-260.

[2]Breen M P.Learner Contributions in Task-Based Learning[C].United States: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Englewood Cliffs,NJ,1987.

[3]Liu Gi-Zen.The Trend and Challenge for Teaching EFL at Tai wanese Universities[C]//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Taipei,Taiwan,2005.

[4]Weber E.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7.

上一篇:专利技术宽度下一篇:医学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