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2024-09-13

普及心肺复苏技术(精选3篇)

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第1篇

心肺复苏 (CPR) 的历史很悠久, 早在1700多年前东汉时期, 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提到复苏方法:“救自缢死……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手按据胸上, 数动之……”[1]2000年, AHA和国际复苏联合会修订了第一部国际CPR-ECC指南。2010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2]。新指南在2005版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改进。研究也证明2010版CPR指南较旧版指南抢救SCA患者成功率更高, 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无脑功能受损的存活率[3]。最新出版的《2015AHA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在旧版基础上又进行了建议与修改。半个世纪以来, 指南不断更新, 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目击者实施CPR的比率及实施CPR的质量, 同时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心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 以此达到改善预后。

普及CPR的必要性

尽早实施CPR对预后影响:人脑组织按重量计算只占体重2%, 但是脑血流量占心排出量的15%~20%, 葡萄糖消耗占65%。当大脑完全缺血5~7 min甚至以上者, 发现有多发性、局灶性脑组织缺血的形态学改变[4]。及时地、尽早地行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 min, 在8 min内由专业人员进行有效CPR, 可提高CPR成功率。有研究资料表明具有完善的急救医疗系统、受过良好培训的急救人员, 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可达到53%[5]。景雪梅研究SCD 104例[6], 现场目击室性停搏9例, CPR存活2例;8 min内到达现场58例, CPR存活3例, 除颤1例, 现场目击AMI室颤10例, 经除颤和CPR后抢救成功人ICU 7例;8~15 min内到达现场71例, CPR存活1例, 除颤l例;超过15 min到达现场15例, CPR成功率0。孙春燕选取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2007-2009年间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200例[7], 发病后立即进行CPR的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尽快实施CPR是患者存活的关键。

我国CPR民众普及现状:我国猝死发生率不断增加。其中SCD在美国占患者猝死总数的89%, 我国占65%[8]。英美等国每年SCD 80%发生于家中, 但患者的存活率达到28.7%, 而我国仅1%[6]。原因是我国CPR普及率低。因此, 我国目前CPR的普及率仍需加大。尤其是我国正要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又是猝死患者中的高发人群, 猝死的比率可达56%~80%[9], 普及CPR这项工作更显迫切。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上, 王长远等的研究指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参加急救技能培训的48名基层医生对2010CPR指南知识掌握情况较差[10], 技能合格率仅18.7%, 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医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95.8%的基层医生希望定期得到CPR技能培训。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经调查后发现浙江省居民急救技术知识较贫乏[11]。在张海明等对银川市社区人民CPR的认知程度调查中发现[12], 社区人群CPR现场急救知识总知晓率非常低, 大多数公众对现场CPR没有认识。在调查中显示:愿意对需救治者进行人工呼吸的仅8人 (0.7%) , 不愿意者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类:害怕实施CPR不当、担心弄伤患者、害怕承担责任、担心传染疾病 (口对口人工呼吸) 。由此可见, 不仅是普通群众, 医务人员的CPR掌握率也是远远不够的, 仍有待加强。究其原因来看, 目前CPR的普及率不高, 与之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缺乏正确的知识引导, 民众不能对此建立正确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这对CPR的推广及知识宣传很不利, 但也反过来说明了全民普及CPR工程这一工作的必要性。

民众急救者的重要性:2015更新指南对生存链做了修改, 分为院外心脏骤停 (OHCA) 与院内心脏骤停 (IHCA) 两条生存链。有意见提出, 要制定急救方案, 必要时指导民众急救者检查呼吸及做CPR。注意是否有呼吸, 旁观者常把叹气样呼吸与异常呼吸误认为正常呼吸, 避免发生错误信息, 以致调度员不能指令旁观者立即进行CPR[13]。目前大部分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 民众急救者是普遍CPR的第一重要环节。未接受过系统培训或者接触过CPR知识的民众, 不能在第一时间正确配合调度员, 使之做出恰当的指令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若能普及CPR, 将会提高民众整体素质, 能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患者是否为伴有异常和濒死呼吸, 配合调度员工作, 充分发挥民众急救者在CPR环节的重要作用, 大大提高院外CPR的成功率。且早在1993年, 王一镗就已经意识到民众急救者在CPR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然而实施力度不大, 提出了“加紧实施中国心肺复苏术普及培训工程”[14], 但是至今可见, 在我国成效欠佳。新指南同时指出:尽快电击。在设备提供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有效除颤是基本生命支持中关键的一步。这就要求施救者具有一定的除颤知识及操作能力。当然在施救者不具备这些能力的情况下, 应等待医务人员到场, 但这极有可能错失最佳救护时间。所以,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 知晓了解急救知识对于CPR的实践将起到很大的推进。现场急救者 (非医疗人员) 如上所述的许多顾虑, 通过CPR普及教育, 也可以很好地得到解答, 从而调动现场急救的积极性, 提高CPR的实施率。

普及CPR的可行性:CPR的操作简单:2010版指南对原有的急救顺序做出了调整, 指出除了新生儿, 任何年龄段的CPR顺序由过去的A-B-C更改为C-A-B, 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成人BLS流程图, 删除了开放气道和检查脉搏等环节。其目的就是缩短开始按压的时间, 也有利于鼓励目击者实施CPR。2015更新版指南建议对生存链进行划分, 把在院内和院外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区分开来, 强调了在院外积极开展急救措施。对施救顺序、按压速率、幅度重新进行了建议, 这些变更都是为了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CPR易于掌握:程艳萍等采用多媒体方式理论讲解[15], 现身施教, 学员训练对南昌市8所大型小学部分学生进行培训, 培训后学员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卢士云等采用急救知识进校园的现场培训方式, 对中学生开展多媒体讲座和现场操作示范教学培训活动, 并在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 接受培训的学生1次通过考核合格率98.4%。可见, 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普及后学生的掌握程度比较高, 成人的接受度和理解力相对来说更高, 更容易学习与掌握。总体来说, CPR这项技能的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

CPR培训需求大:目前我国CPR并未完全普及, 且对于普通民众的宣传教育非常局限, 同时也不具备系统性的CPR教育, 受众面小。在桂月玲等调查中显示[16], 警察徒手CPR的合格率比较低, 仅13.6%, 自认为能熟悉, 做好CPR操作的警察并不能做到正确的操作。但他们学习欲望强, 90.3%的警察希望通过正规培训获取CPR知识。调查还指出, 导游对此类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非常积极, 有97.2%的人认为非常必要和有必要。导游作为一个典型的职业代表, 必将对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具有可行性[17]。另外, 对于患者家属这个稍微特殊的普通人群来说, 他们也有很强的学习欲望, 因为他们经常是患者发病时的第一发现患者, 如果在接受急救技术培训后, 就能给亲人提供最及时、最佳的抢救。此外, 随着普通教育的推进, 群众素质在不断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上升, 对学习急救知识意识在加强, 推广CPR教育的可行度比较高。

讨论

对于院外急救来说, 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决定因素是现场必须有经过培训、有实施急救能力的第一目击者。这就更需要全民普及CPR的良好发展, 提高CPR在我国的实用性。如果能将CPR有效并且广泛地在普通群众中推广, CPR不仅仅在医院内作为急救措施, 更是将CPR的受益群体扩大至在非医疗环境下需要CPR急救的患者, 挽救更多的生命。

摘要:通过分析心肺复苏在急救中的重要地位及国内心肺复苏现状, 结合美国心脏病协会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 讨论在我国实施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心肺复苏优化和改进生存链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强调了培养普通民众进行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论述了在我国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教育的重要价值。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技术 第2篇

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重要任务,在抢救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因此,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并且需要常备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在遇有急危重病人时,当机立断、全力以赴,积极进行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如果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达50%,超过10分钟,生存渺茫。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

心肺复苏是指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其主要目标是对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养,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C)、开放气道(airway A)、人工呼吸(breathing B)三个步骤。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

许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1、心源性心脏骤停:由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如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非心源性原因可以分为:(1)、呼吸停止(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3)、药物中毒或过敏(4)、电击、雷击或溺水

(5)、麻醉和手术意外

(6)、其他:某些诊断性操作如冠脉造影、心导管检查。不论原因如何,最终通过以下环节彼此影响而导致心脏骤停。

1、心肌收缩力减弱

2、冠脉灌注不足

3、心输出血量降低

4、心律失常

(二)、心脏骤停的类型

1、心室颤动:又称为室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2、心脏停搏:又称为心电静止。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条直线,或偶见P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但无心搏出量。

以上三种类型,虽在心电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结果是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通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室颤最为常见。

(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当心脏骤停后,血流运行立即停止。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

2、脉搏触及不到,血压测不出

3、心音消失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诊断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动脉通常检查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秒。切勿依靠听诊器反复听诊,更不应寻找检测仪器来判断而延误时间。因为心脏骤停后复苏开始的迟早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分秒必争。

(四)、心脏骤停处理

针对心脏骤停的抢救,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形成了现代的心肺复苏方法。挽救了众多呼吸、心跳停止的生命。美国心脏协会先后发布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版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现在我们学习的是2015版的心肺复苏指南。

完整的心脑肺复苏是指对心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它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和延续生命支持PLS三部分组成。心脑肺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今天我们重点将基础生命支持。在心脏骤停病人发病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即CPCR中第一个阶段的CAB三步。BLS又称为初步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主要目标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脏器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通常4分钟之内。BLS包括心跳呼吸停止的判定,建立有效的循环C,畅通呼吸道A、人工呼吸B和转运等环节,概括为CPR的CAB步骤。如果现场有除颤仪,应尽早除颤。

(五)心肺复苏(CPR)步骤

1、安全评估: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倒地,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环境的安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救。观察环境、确认安全、做好自我防护。

2、判断意识:急救人员在病人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是否有反应。

用手轻轻拍病人的肩部,口对着耳朵呼喊:“喂,你怎么了!”如果病人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病人意识丧失。

3、快速呼救:启动EMSS。一旦判定病人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呼喊附近的人参与抢救或帮忙拨打急救电话。准备抢救物品。

4、摆放体位:为便于抢救,使病人处于水平仰卧位;如果病人面朝下时,应将病人整体翻转,即头、肩、躯干同时转动,避免躯干扭曲,头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将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如病人在软垫床上,则在背部要垫上一块硬板。

5、判断颈动脉:检查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喉结部位),近侧旁开两指处

判断时间: <10秒。

6、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 用人工的方法促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使氧气运送到全身各脏器。主要方法就是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快速判断:两乳头连线的重点与胸骨交界处。

(2)按压手法:抢救者站或跪在病人侧,左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右手掌重叠压在右手背上,十指交叉,双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按压的深度:至少5cm,婴儿至少4cm(4)按压的频率:100次/分(5)按压和放松时间比为1:2

7、清除异物:病人仰卧,如病人无颈部损伤,可将病人头偏向一侧,观察口腔内有无异物及分泌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动作轻柔。

8、A(airway)开放气道:

仰头举颏法:把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用手掌的小鱼际把额头往后推,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

托颌法:对于头颈部创伤病人,此法更安全,不会因为颈部动作加重颈部损伤。把手放在病人病人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病人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

9、B(breathing)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人工呼吸时要保持气道通常。捏住病人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病人的口全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确保病人胸廓起伏。(1)口对鼻人工呼吸:病人不能经口呼吸时,推荐口对鼻人工呼吸。(2)吹气时间:1秒钟(3)吹气量:500-600ml(4)吹气频率:10-12次/分钟

(5)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为30:2(6)换人应在连续做五个周期(大约2分钟)后进行,中断时间<10秒

10、判断复苏成效的有效指标:

(1)大动脉搏动恢复,收缩压在60mgHg以上(2)自主呼吸恢复

(3)皮肤、黏膜色泽转为红润(4)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出现(5)神经反射出现

11、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胸外心脏按压时肩、肘、腕在一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的时间,中断时间<10秒。(3)、如怀疑患者有颈椎损伤,开放气道时应采用双手托下颌法。(4)人工呼吸时避免过度通气,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杭州市4所学校 (1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农村初中、1所城市初中) 所有高二和初二学生, 共1 707名。发放调查问卷1 707份, 回收有效问卷1 707份, 有效率为100.0%。其中男生870名, 女生837名;初中生867名, 高中生840名;年龄最小13岁, 最大21岁, 平均年龄 (15.51±1.72) 岁;外省流动人口337名, 本省流动人口246名, 本市流动人口141名, 本地常驻人口983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 CPR相关知识, CPR实践操作能力, 中学生对CPR知识的需求、希望的普及方式及施救意愿。调查前, 调查员统一对问卷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作简单说明。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 定量发放。调查结束, 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为χ2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知晓率由表1可见, 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的项目有人工呼吸频率、气道开放角度、心脏按压深度、心脏按压频率。

2.2 中学生心肺复苏实践操作能力237人学过人工呼吸, 161人学过心脏按压, 153人工呼吸操作合格, 150人心脏按压操作合格, 行为形成率分别为13.9%, 9.4%, 9.0%和10.3%。

2.3 中学生心肺复苏需求度70.1%的中学生认为学习心肺复苏知识重要, 61.2%希望学校开设心肺复苏普及课程, 以单个培训为主。在周围有人需要急救时, 有72.2%的学生愿意提供帮助。如果有家人突然猝死, 有64.4%的学生会实施心肺复苏术。见表2。

2.4 人口学特征与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的关系男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为37.8%, 女生为37.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88, P>0.05) ;初中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为36.4%, 高中生为3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52, P<0.05) 。男生心肺复苏行为形成率为13.0%, 女生为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879, P<0.01) ;初中生心肺复苏行为形成率为11.8%, 高中生为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094, P<0.01) 。

3 讨论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两大部分。本次调查的1 707名学生中, 深知心脏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气道开放角度和人工呼吸频率的学生分别为1.6%, 2.0%, 3.3%和2.9%。能正确操作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学生分别为9.0%和10.3%, 远低于发达国家。提示中学生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已刻不容缓。在美国, 每3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6]。瑞典、澳大利亚、波兰分别有45%, 50%, 75%的人参加过CPR急救技能培训[7]。因此, 我国在增强国力的同时, 更要提高国民素质, 应快速启动心肺复苏普及工作, 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减少学生伤害和意外死亡。

心肺复苏是一项急救技能, 专业性强, 必须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美日等发达国家, 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应急避险技能培训, 到中学, 特设必修课专门讲授各种危机知识[8,9]。德国政府明确规定, 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 d的心肺复苏及外伤等课程学习[7]。中国红十字会至今已两次向大众发出《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10], 但收效甚微。2007年北京市民调查中, 每150人中仅有1人掌握急救技能[11],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调查中, 5 000名学生无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12], 本次调查结果也不理想。要改变现状, 唯一途径是建立长效机制, 学生普及列入校本课程, 驾驶员等特殊行业强制取证培训, 社区群众由宣传引导逐步快速渗入, 实现心肺复苏知识全民普及。

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必须尊重学生意愿。本次调查表明, 70.1%的学生认为心肺复苏很重要, 61.2%的学生希望学校设置心肺复苏普及课程。调查还发现, 在众多培训方式中, 单个培训相对比较受欢迎。因此, 学校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 开设心肺复苏普及课程。而且要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理论传播;更要制造机会, 让每位学生真实体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一项急救技能, 实施于人临危之际, 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 良好的心理素质, 更要有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本次调查发现, 在周围人需要急救时, 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提供帮助, 但还有27.8%的学生不愿意实施心肺复苏救治别人, 有35.6%的学生不敢救治家人。因此, 普及心肺复苏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的同时, 更要强化学生救人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能达到心肺复苏知识实际意义上的普及。

参考文献

[1]谭益民, 魏威.112例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J].吉林医学.2010, 31 (17) :2651-2652.

[2]HUA W, ZHANG LF, WU YF, et al.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12) :1110-1118.

[3]张绍卫.在社区开展第一目击者CPR培训[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9) :172-173.

[4]李素青.目击者现场施救对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6) :669-700.

[5]HANG HM, BACH TT, BYASS P.Unintentional injuries over a 1 year period in a rural vietnamese community:Describing an iceberg[J].Public Health, 2005, 119 (6) :466-473.

[6]李玉肖, 陈实娥, 朱琼.培训警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方法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2) :158-160.

[7]殷晓菁, 丛燕, 赵沄, 等.上海市中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2, 26 (3) :859-860.

[8]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20-21.

[9]顾渊彦.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评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4) :78.

[10]刘倩.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9 (1) :79-81.

[11]陆琴.特殊人群心肺复苏培训的现场与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2) :162-164.

上一篇:集群方案下一篇:公开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