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2024-06-17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精选11篇)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1篇

1临床资料

本组43例, 男29例, 女14例, 年龄58~82岁, 平均69岁;病史3个月~20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塌陷松动翻修术21例, 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 股骨颈陈旧性骨折7例, 股骨头坏死4例 (Ⅲ~Ⅳ期) , 强直性脊柱炎3例。经围手术期积极护理、康复训练、出院指导, 患者恢复快, 临床效果满意。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应该详细介绍麻醉方式, 手术方法、优点,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主动与患者沟通, 给患者以关心、理解和安慰, 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减轻恐惧感, 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2.1.2 术前检查

做好必要的检查:三大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 化验血型备血, 做药敏试验。

2.1.3 体位练习

术前的康复锻炼是术后康复的基础,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 要采取正确的体位。训练床上排便习惯, 知道下肢肌锻炼方法, 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关节活动训练、为防止肌肉萎缩须进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绷紧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 再绷紧放松, 如此循环, 每天20~30次, 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训练程序。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系统地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 常规心电监护24 h, 给予低流量吸氧, 增加血氧含量, 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通畅, 观察伤口渗血、引流量的颜色、性质和量, 对肾功能不全者注意观察尿量, 对糖尿病患者要定时测血糖、尿糖, 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静滴抗生素及止血消肿药物, 以减少创伤反应及组织水肿。

2.2.2 体位护理

术后平卧6 h, 保持正确的体位, 髋关节轻度外展15°, 两腿之间夹枕头。做到三防:一防过度屈曲和伸直, 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内旋, 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 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内收, 双下肢间放一软枕, 肢体外展位, 防健侧肢体近换肢体而过度内收。正确的翻身方法:向术侧翻身时, 应伸直术侧髋关节, 保持旋转中立位;向健侧翻身时, 也应伸直术侧髋关节, 两腿之间加软枕, 防止髋关节内收引起假体脱位, 同时伸直同侧肢体, 以便用手掌保护脱位髋关节后方, 防止髋关节内收而引起假体脱位。

2.2.3 创口引流管的护理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 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术后引流量少于50 mL/d, 拔除引流管, 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完整干净。

2.2.4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并发症, 应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做深呼吸及扩胸运动,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防止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防尿路感染;同时做好会阴护理, 加强对骨突部位的护理, 预防褥疮发生;为防止便秘腹胀, 给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康复训练

3.1 鼓励患者早期康复训练, 一般术后第2天做收缩股四头肌、臀肌训练, 使肌肉保持一定张力。

3.2 术后第3天做轻柔的髋关节屈伸动作, 注意屈髋<15°, 以防过度屈曲使假体脱出。同时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 可借助吊带或健肢带动患肢或膝下垫枕。

3.3 抬臀动作一般在术后第5天完成, 在完成此动作时应注意在膝下垫枕使髋屈曲10°~20°, 护士的双手托住双髋关节, 防止动作完成的过程中出现髋关节的旋转。

3.4 患膝下垂摆动, 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力, 防止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

3.5 术后第7天: (1) 助力下直腿抬高30°, 持续10 s, 重复20~30次; (2) 小腿床边摆动; (3) 患髋外展、内收、后伸肌群的等长收缩; (4) 加强床边体位转移, 包括半坐-躺的转换练习、坐-站的转换练习; (5) 健腿支撑站立平衡; (6) 步行:鼓励患者扶双拐行走或支撑三点式步行; (7) 术后3周继续加强患侧股四头肌渐进抗阻练习, 站立位髋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缩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 加强步行训练, 依次为平衡杆-步行器-扶双拐-扶单拐-多脚杖-扶手杖-弃杖[1]。

4出院指导

嘱患者及家属坚持正确的功能训练, 术后康复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 循序渐进, 由弱至强, 做到不盘腿、不坐矮凳子、不过早过度负重、不跑步、跳跃和举重物[2]。术后6个月内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平躺3个月期间, 可在两腿之间夹枕头, 防止髋关节屈曲>90°, 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肉训练。正确使用步行架及拐杖, 预防居家时意外跌倒, 上楼梯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术侧先下的原则, 逐渐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旋楚军, 张莲春.康复训练程序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28-29.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取4月~2月入院并接受TKA的患者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在34~73岁之间,平均年龄(52.7±12.1)岁。骨性关节炎3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病程持续20~57个月,平均(29.2±8.6)月。

1.2康复治疗方法TKA术后患者为了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延缓退行性改变,常需做各种功能锻炼,主要慢下蹲运动及快、慢步交替行走等。在进行这些训练时,应遵循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切勿急于求成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关节生长功能较年轻人更弱,因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给患者制定合理可行的锻炼方案,帮助其身体机能的尽早康复。鼓励患者坚持计划进行恢复。术后2d,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直腿抬高、卧位伸膝训练。患者平坐于床上,前躯直立,双腿尽量前伸,直到大腿后方有牵引感,控制好幅度,不能产生剧痛。鼓励患者坐起、站立。术后7d,鼓励进行步态训练,如重心转移、增加负重能力,平衡训练、下蹲训练等。加强患肢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叮嘱患者尽量伸膝,保持股四头肌收缩10s,然后休息10s,5~10min/次,50~100次/d,最好达到肌肉有轻微酸胀、疲乏感,此方法能够增加肌力,防止肌肉萎缩[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伸直比屈曲要困难得多,同样也重要得多,只有伸直了腿才能正常行走而不引起疼痛。因此术后早期应该及时开展伸直训练,具体方法是患者坐起练习按压膝关节,尤其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都要维持5min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程度为止,这是锻炼伸直的最好方法,伸直训练如果不能很好执行,伸直障碍的后遗症发生率会比较高,因此术后康复训练务必重视伸直训练。同时鼓励患者及早下床进行练习,争取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

1.3评价指标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SS评分,据此评定康复治疗对患者TKA术后的影响。满分100分,总分>85为优,70~84为良,69~60为尚可,60以下为差。

2、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半年,用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在疼痛、功能、活动度和稳定性上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得分(82.7±3.1),对照组总得分(94.5±2.2),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治疗对于TKA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疗效。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减轻关节炎的疼痛或修复严重的身体关节损伤。TKA目前是最常见的骨科手术,虽然患者短期和长期的满意度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2]。随着材料科学的进展、制造工艺的改进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TKA已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膝关节病变的临床外科治疗中,但是手术后直到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的质量与其最终关节功能恢复的程度直接相关[3]。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并评估康复治疗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4]。作者通过选取本院自4月以来收治的接受TKA的患者4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TKA术后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S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稳定性)、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据此评定康复治疗对患者TKA术后的影响。根据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HSS评分和RO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得出,康复治疗在TKA患者的术后恢复中,患者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显著,是临床上较佳的选择之一,应该进行进一步推广[5]。相信随着骨科医生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完善,TKA术将取得越来越令人满意的疗效,患者缓解痛苦和家庭负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凤,张洁萍,杨华,等.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安徽医学,,32(1):97-99.

[2]熊莺,黄文杰,李青,等.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康复方法的效果研究.护理研究,2011,25(12):1088-1089.

[3]麦明泉,麦振达.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的疗效观察.临床医学程,,19(9):1521-1522.

[4]孔梅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管理.中国当代医药,,20(03):138-139.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3篇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性髋关节疾病 疗效观察

2005年7月~2011年11月对54例老年性髋关节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为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本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老年性髋关节疾病患者54例,女31例,男23例,年龄6l~76岁,平均68.6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6例,类风湿髋关节炎18例。术前关节功能评分70~79分5例(9%),70分以下49例(91%),评分根据HARRIS标准[1]。

研究方法:收集54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对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疗效及随访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结 果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均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功能,肺功能,血糖等,行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

手术方法:22例采用全身麻醉,32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患者均取健侧卧位,固定骨盆,健侧髋、膝关节略屈曲,缚带固定,均采用Watson-Jones切口人路。“工”字形切开关节囊,充分显露关节腔。使髋关节向后方脱位。按测量好的模板尺寸的大小,锯除多余的股骨头,然后,打磨髋臼,并彻底祛除软骨及关节盂唇,安装髋臼假体,使髋臼平面与身体水平交角约40°及前倾15°(安装骨水泥型人工关节时,则用髋臼调位加压器紧压直至骨水泥固化;安装非骨水泥型关节时,髋臼均采用螺丝钉固定),再安装股骨头假体(安装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时,则用骨水泥枪缓慢均匀向髓腔内注入骨水泥,然后立即装入匹配的股骨假体;安装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则只将股骨假体安装入已修整好的髓腔内即可,安装杂交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时,方法同安装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最后,进行关节复位活动,达到正常后放置引流管,缝合。

术后处理:术后应用头孢二代抗生素1~2天,并置负压引流管引流,手术后2~3天拔除。保持双髋外展中立位,术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展30°,用外旋矫正鞋固定患肢,双下肢间以一三角形硬枕固定。另术后第1日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连用1周。严密观察局部引流情况、患肢血液循环、神经功能及有无关节脱位征象,观察患者全身状态,监测心、脑、肺、肾等功能,术后立即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以观察髋关节的位置是否正常,当引流液少于50ml时拔除引流管。

疗效:54例髋术后1周内X线照片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术后2周均能扶双拐离床活动,1例(3髋)术后出现患肢肿胀,伴疼痛、麻木,经彩色多普勒及静脉造影检查证实1例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溶解血栓等治疗后好转,能扶双拐离床活动。伤口术后2周拆线,愈合良好。

隨访情况:术后随访5年,本组54髋,关节功能评分90~100分29髋(53.7%);80~89分19髋(35.1%);70~79分4髋;70分以下2髋。术后5年X线照片示:假体无移位,螺丝钉无松动,5髋见髋臼边缘骨赘增生,1髋关节周围组织中存在异位骨化,假体与周围皮质骨贴合紧密。

例1:患者,男,67岁。于2006年12月12日“右髋部疼痛功能障碍1年”入院,入院体右下肢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短缩约2cm,局部压痛,右髋活动障碍,Allis征阳性,Trenderburg氏征阳性,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X线见下(图1)。入院诊断为双髋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右侧股骨头坏死并脱位.入院诊断明确后,经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06年12月29日于本院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2天摄X片见下(图2:假体位置均良好),术后1周即可扶拐下地行走,目前关节功能已恢复。

讨 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骨水泥技术的改进,配套器械的日益完善,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刨伤程度减少,远期疗效良好.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否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视原发病情况,髋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患者的身体状态等[1]。

对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经验须注意以下问题:①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②术前应常规行高质量的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并根据此片选择假体;③术中找到真性髋臼是关键,在处理髋臼底时本着宁少勿多的原则,先用较小髋臼锉沿髋臼中心进行祛除髋臼内表面软骨,直到骨质显露。然后按序号逐个替换更大一号的髋臼锉,直至髋臼内软骨完全被祛除干净,并且使假体杯周缘均有良好的骨性支撑(髋臼必须加深至臼底,即泪滴外缘),做到既要将髋臼内软骨祛除干净又不能锉穿髋臼底,同时还要使假体杯周缘有良好、稳固的骨性支撑。④为避免术后感染及血栓形成,应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血栓形成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DVT)发生[2],本组无DVT发生,这与重视术前、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有关,如术后拔除引流管后即可扶拐下地。

综上所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疾病较实用的手术,适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及髋关节肿瘤等髋关节疾病,只要选择好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好适合的假体、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做好术后处理,则手术是安全的,手术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 高维亮,侯延丽.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康复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9,30(6):546-548.

2 刘志宏,冯建民,王毅,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12):729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男30例, 女16例, 年龄65~80岁 (65~70岁18例, 70~75岁21例, 75岁以上7例) , 其中新鲜骨折35例, 陈旧骨折11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 经颈型21例, Garden分型Ⅲ、Ⅳ型。受伤前无行走困难, 上下楼自如, 户外活动多28例;行走受限上下楼困难, 户外活动少18例, 无生活不能自理。合并高血压14例, 慢性支气管炎6例, 糖尿病6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例,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均选取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切口选择后外侧入路, 根据术前X线片和术中具体试模选择合适假体。手术时间75~160min, 平均90min, 出血200~800mL, 平均380mL, 输血0~800mL, 平均200mL。假体类型根据骨质疏松情况分别彩机械固定和骨水泥技术。术后常规安置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常规ICU监护24~48h, 预防应用抗生素, 周时对伴随疾病给予针对性治疗, 有糖尿病患者, 适当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能量肝素, 以预防下肢深静脉搏血栓形成, 并对术后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术后24h进行静态股四头肌锻炼, 术后2d进行患肢主动功能锻炼, 7~14d (平均10d) 下床活动。

2 结果

2.1 临床评价

随访14~73个月, 平均50个月, 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结果优34例, 良8例, 可4例, 优良率91.6%。

2.2 并发症

术中术后无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发生。9例在应用骨水泥时出现血压下降, 脉搏增长率快, 经用药后病情稳定, 内感染8例, 白细胞减少1例, 电解质系乱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脱位2例 (2例均在1周内发生) , 因搬动不当而致, 机械固定行切开复位, 骨水泥固定行手法复位, 并行皮牵引, 效果良好。患髋轻度疼痛4例, 5年内3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5例死于恶性肿瘤。

3 讨论

国外有学者认为全髋置换适用于身体相对健康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裴福兴等[3]认为新鲜骨折后活动能力低, 同时髋关节无骨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表现, 全身情况较差难以承受较大手术者宜行半髋置换。否则均应行全髋关节置换。刘付明等[4]报道62例患者中, 年龄均在70岁以上, 全髋置换49使。半髋置换13例, 两组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失血量上无显注差异。手术后患髋疼痛24例, 仅2例为全髋置换者, 全髋置换组优良率93.9%, 半髋置换率46.2%。笔者认为全髋或半髋置换的选择应根据年龄, 伤前生活质量, 合并症是否控制等判断。本组46例无法行全髋置换术, 70岁以上患者28例, 其中7例在75岁以上。术后无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 仅4例发生患髋疼痛, 优良率91.6%。由此可见, 年龄并非全髋置换的绝对禁忌证。年龄的高低与生活质量的好坏也非完全一致。在合并症完全控制稳定后, 伤前生活质量优良者可选用全髋关节置换, 以达到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半髋置换适用于高龄 (75岁以上) , 高龄且生活不能自理者其目的为解决患髋疼痛, 减轻护理负担, 预防并发症。

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假体选择仍有争议, 国外学者认为骨水泥和非骨水泥二者无明显差异, 但对多数老年患者, 特别是骨质疏松明显患者而言, 彩骨水泥固定假体可以提供一个即刻稳定的关节, 使患者能在术后迅速活动关节并负重行走, 减少假体松动和下沉的发生。

本组有9例在应用骨水泥时出现血压下降, 经抢救后病情稳定。骨水泥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其单体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和毒性物质, 在骨水泥值入数分钟内可出现心动过速, 血压下降, 低血氧化症, 甚至瘁死。因此, 术后应严密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有无变化。重视患者术中各种不适的主拆, 在应用骨水泥前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为预防骨水泥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按比例配制骨水泥, 在骨水泥植入前应反复冲洗, 以减少术中脂肪和微粒进入血液的机会。

本组脱位2例, 均因搬动不当而致, 1例为机械固定而行切开复位, 水泥固定行手法复位, 并行皮牵引。

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加之因关节疼痛, 术前卧床, 术中反复脱位复位, 以及由于疼痛及预防术后脱位而使肢体处于被动体位,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低分子能量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但症状较轻, 无出血发生。笔者认为下例方法可以预防深静脉搏血栓的形成。 (1) 因手术期昼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 (2) 术后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或低右。 (3) 术后早期行走下肢功能锻炼, 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636-637.

[2]周亚, 朱大咏, 张国梁, 等.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1) :68.

[3]裴福兴, 沈彬.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骸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19 (11) :64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第5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对10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47例,女59例,年龄38~88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股骨头坏死30例,股骨颈骨折7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性关节炎2例。术前合并高血压39例,冠心病2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例,糖尿病8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评估全身情况: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既往史,过敏史,药物史,术前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周围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学习能力等。

2.1.2消除老年人对陌生环境、对疾病和离开家人所带来的恐惧和紧张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尊重老年病人,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重视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早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及以往手术的成功率,讲解麻醉效果,保证术中不会有明显的疼痛,与家属一起给予鼓励和支持。

2.1.3增强病人抵抗力,按预期进行手术,并能很好地耐受手术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由于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贫血,造成手术后组织修复、愈合能力低下,致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护士应指导病人掌握饮食营养知识,嘱病人多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少食脂肪食物。食欲不佳的病人可加服助消化药物,如酵母片;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提高病人的食欲,以储备能量,达到耐受手术的目的。

2.1.4要求吸烟者禁烟,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以取得患者术后的配合。

2.2术后护理

2.2.1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实行严密的监测。

2.2.2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人工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可达47.1%。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等。早期应进行患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使用抗凝药物。

2.2.3感染的观察及护理:术后将患者置于单人或双人房间。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负压引流通畅,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防止引流液倒流。切口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术后3d体温超过38.5℃,应及时报告医生。另外,要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和深呼吸,为患者拍背,有效地清理呼吸道,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导尿期间,保持尿管通畅及会阴部清洁,做好尿道口的护理,会阴擦洗每天两次。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500ml以上,以有效地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2.4 脱位的观察及护理: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疼痛,触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拖出。指导患者翻身(两腿之间应夹一个枕头),取物、下床动作应遵循避免内收屈髋的原则。

2.3术后康复指导

2.3.1保持正确的体位:术后患者穿矫正鞋,使足尖向上,患肢下垫一软枕,保持15度外展中立位,以防止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关节脱位。

2.3.2功能锻炼指导: ①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做些简单的活动。从帮助患者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练习"三点支撑"即抬臀练习,以防止臀部皮肤长期受压,形成压疮。②术后1~2d拨除负压引流管,拍摄X线片,判断假体的位置,并结合术前髋关节病变程度、假体类型、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全身情况,开始康复练习。练习的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度。

2.4 出院指导

2.4.1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防止环节肿胀和疼痛。

2.4.2可从事日常家务活动,但应避免干重活及剧烈的体育活动。注意做到三不:不负重,不做盘腿动作,不做矮凳子。坐在椅子上时不可将身体前倾,不可弯腰捡东西,不能再屈膝。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老年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72例, 均为单侧,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年龄65~86岁, 股骨颈骨折58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术后髋关节功能满意, 手术切口愈合佳, 无1例出现并发症。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探视

手术前1d巡回护士到病房探访患者, 详细查阅病历, 了解患者各项常规检查结果及术前常规准备情况, 有无内科疾病、术前用药、抗菌药物皮试结果、血型、备血等。和患者及家属交流, 老年人常有孤独感和恐惧感, 鼓励家属多加陪伴, 增加患者安全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术前访视单及相关图片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法、手术体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让其了解手术过程及预后,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轻恐惧不安心理。

2.2 物品准备

骨科下肢手术器械、全髋手术器械、动力系统、各种型号的髋关节假体材料、关节、高压冲洗柜等。

2.3 手术间准备

手术安排在层流手术间, 术前1h开启空调, 将室温调节至25℃, 检查无影灯、电刀、吸引器性能是否完好。

3 术中配合

3.1 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术前再次检查手术间物品是否齐全, 提前20min洗手上台, 检查器械是否齐全, 整理器械台,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协助医生消毒铺巾, 贴手术膜。熟悉手术步骤, 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1], 显露髋关节囊, 切除关节囊, 股骨头脱位, 于股骨颈与大转子移行部切断股骨颈, 取出股骨头, 暴露髋臼, 髋臼置换, 股骨假体柄置换, 复位, 检查关节紧张度和活动范围, 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准确及时传递器械, 遵守并督促参加手术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 戴两双手套。全髋手术器械未使用前用无菌单覆盖, 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及时擦净器械血迹, 保持无菌台面及无菌手术单整洁、干燥, 发现潮湿立即覆盖无菌单。

3.2 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患者入手术室后, 与手术医师、麻醉师行手术患者安全核查, 认真进行查对。再次进行心理护理, 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选择手术同侧上肢静脉, 常规留置针穿刺置管, 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医嘱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 以预防手术感染。协助麻醉师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后常规留置导尿管。与手术医师一起安置手术体位, 采取健侧卧位, 头部置头圈, 腋下垫软枕两个, 软枕两侧下面垫沙袋, 绷紧软枕上中单把沙袋、软枕固定在手术床中单下, 骨盆两侧放折好布单, 用骨盆支架固定, 双臂与身体成直角, 避免臂丛神经损伤。下肢曲起70°, 膝上、膝下均垫软枕。注意保护骨隆突处, 避免长时间受压, 保持床单平整, 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术中观察生命体征, 老年人常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对麻醉药品和手术刺激反应敏感, 术中需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等病情变化[2]。拆封植入性物品前要核对清楚物品名称、型号, 检查灭菌有效期, 包装有无破损, 注意无菌操作, 粘贴好特殊器械条形码。谢绝非手术人员参观手术, 尽量减少开门次数。

4 术后护理

4.1 护送患者回病房

手术结束后, 巡回护士护送患者回病房, 做好保暖, 注意病情变化, 指导正确搬运, 托住患者髋部及下肢, 术后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3], 两大腿之间放置T型枕。与病房护士严格交接班, 交待术中情况, 麻醉方式, 输液量, 引流管, 导尿管等。

4.2 术后回访

术后1d, 巡回护士到病房回访患者, 了解患者切口是否干燥, 镇痛泵效果, 给予术后康复指导, 虚心听取手术患者及家属意见。

5 总结

5.1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防止感染

感染是全髋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术前30min给予广谱抗生素, 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数, 谢绝非手术人员参观。

5.2 充分的术前准备

手术前物品准备和手术间准备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 同时可减少护理人员进出手术室次数及手术室门频繁开启, 降低手术室的空气污染。

5.3 积极的术中配合

器械护士必须熟悉手术步骤及配合要点, 做到准备物品齐全, 对每一步手术所需器械物品应做到心中有数, 主动配合。巡回护士应耐心、细致, 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体位摆放注意预防臂丛神经损伤, 保护骨隆突处, 避免长时间受压。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4 完善的健康指导

通过术前访视和术后回访, 提供健康指导, 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 愉快地接受和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魏革, 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360.

[2]廖绿梅, 郑冬杏, 阮飞玲, 等.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配合[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2) :1646-1647.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56岁,骨折原因滑倒所致50例,车祸所致10例,大部分患者合并1~2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 结果

60例手术配合顺利,术中无意外发生,术后无感染,术后随访一年,无假体脱位等并发症。

3 手术配合

手术间准备手术间空气常规消毒,术前晚、术晨紫外线照射1 h,术前半小时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手术间内所有用物和无影灯,保持手术间湿度50%~60%。

器械及设备准备包括骨科常用器械(电刀、电锯、电钻),骨水泥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专用器械。全髋关节置换术专用器械应由供应商在术前1 d送达手术室,应认真检查该器械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灭菌后备用。

4 巡回护士配合

巡回护士应在手术前1 d到病房与患者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的-般情况及心理状况。老年患者由于心理防卫及适应能力下降,对股骨颈骨折所带来的打击较难承受,再加上一些慢性病的长期折磨,常出现孤独、寂寞、抑郁的心理。因此,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耐心、仔细做好心理护理,主动积极与老人交谈、沟通,掌握其心理动态,解除患者各种心理负担,保持良好情绪,取得患者对手术的信任并主动配合手术,对手术过度焦虑的患者应耐心安慰疏导,如无效,可在手术前晚给服少量镇静剂。手术体位为侧卧位,术前固定体位时应在易受压部位置软垫、上肢不过度外展,使患者感觉舒适为宜,从而预防因体位不当、受压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并发症。术中使用骨水泥可使血压下降,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及输血输液情况。特别注意血压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预防或及时纠正低血压,另一方面要注意防止因单位时间内补液速度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左心衰发生。在假体植入牵引复位时,应注意电刀负极板与皮肤的接触是否完好,以防负极板脱落。整个手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和正确估算出血量,核对并做好输血工作,同时,各种急救物品及急救药品应配备齐全,以防意外发生。术后回访巡回护士应在手术后3 d内回访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报告手术的有关信息,主要从该手术的优点、成功率来安慰患者的情绪,使其增强自信心,促进康复。

5 器械护士配合

器械护士提前30 min洗手上台,认真检查专用器械是否准备齐全,灭菌是否合格。术前器械准备要充分,要熟悉手术步骤.配套器械的名称及使用,术中传递髋臼锉和髓腔扩大器时要逐次从小到大,并提示主刀医生所用器械号码,做到主动、及时、敏捷、准确地传递器械。与医生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平术质量。术后协助搬动患者注意保护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脱位。

6 讨论

手术室护士熟练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步骤和专用器械,在手术前,通过观看随厂商提供的VCD教学片和具体专用器械的具体使用方法,熟练掌握了该专用器械的使用,在手术过程中,能及时、准确地供应手术器械,配合医生手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与护理有直接相关的并发症:(1)预防血管和神经损伤。术中由于体位和牵引的原因,容易发生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所以在手术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受压肢体的感觉,并经常询问;(2)预防褥疮的发生,手术体位和手术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褥疮的发生,所以在安置患者手术体位时,一定要在受压区加海绵垫保护。同时复位时,避免过度牵引;(3)预防低血压和失血性休克。手术进行中,护士必须密切配合麻醉师观察出血量和血压的情况,及时正确估算出血量,并及时报告麻醉师为其调整输血、输液做参考。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27例;年龄59~78岁, 平均年龄 (68.5±9.5) 岁;病程3 d~2个月, 平均病程 (1.2±0.1) 个月。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对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的标准进行分析, 属于Ⅰ型骨折的有4例, Ⅱ型骨折的有5例, Ⅲ型骨折的有17例, Ⅳ型骨折的有2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 (男10例, 女14例, 年龄59~77岁) 和观察组 (男11例, 女13例, 年龄60~78岁) 两组, 每组24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相关详细检查, 同时给患者进行心电、血压和血糖等检查, 并确保手术时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或体征在正常范围。之后对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或股骨头置换术的方法治疗, 内固定需用的空心钉及适宜的股骨头置换, 均需根据每位患者病情情况的差异进行相应的选择。对观察组患者则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术前根据患者体质情况选择适量的麻醉药物进行硬膜外麻醉, 之后辅助患者取侧卧位方式, 将损伤髋部向上全部露出;手术切口从髋部后外侧入刀, 之后将皮肤及内部组织逐层切开, 将损伤关节囊全部露出, 并将其切除;再将损伤的股骨颈逐步消除, 同时留存1~1.5 cm的股骨距, 再将股骨头髋臼根据其与髋臼假体的吻合度进行消磨, 之后将髋臼假体置入, 操作中要仔细、熟练, 保证髋臼安放角度的合适与稳定。术后将引流管置入, 并逐层进行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恢复情况, 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提高髋关节的活动能力。

1.3疗效评价标准: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的评定, 均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分为优、良、中、差四类。优指Harris评分在90~100分, 患者均无明显的疼痛、跛行或活动功能障碍;良指Harris评分在80~89分, 患者有轻度疼痛、跛行或活动受限等情况;中指Harris评分在70~79分, 患者有中度疼痛、跛行或借助外力进行活动等;差指Harris评分<70分, 患者有明显疼痛或跛行症状, 活动需他人照顾或完全不能自理活动等[2]。

2结果

24例对照组中, 呈优的有6例, 良的有6例, 中的有9例, 差的有3例, 优良率为50.0% (12/24) ;24例观察组中, 呈优的有13例, 良的有8例, 中的有2例, 差的有1例, 优良率为87.5% (21/24) ;两组对比, 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易发生于老年患者, 而且经治疗后因老年患者机体功能的逐渐减退, 其恢复速度、恢复效果均比较差, 且易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临床对股骨颈骨折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内固定术或股骨头置换术, 两种方法治疗后, 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 不仅不利于患者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 而且易因长期卧床导致发生褥疮或引起其他并发症等情况,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且经本文的探讨我们也可了解到, 采用内固定术或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对照组, 其优良率明显低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观察组, 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髋臼假体置入髋部损伤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其吻合度较强、稳定性较强[3], 易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 便于术后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从而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提高治疗效果。因此, 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平.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7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2) :1996-1998.

[2]倪英杰, 徐宏亮, 吴建跃.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0) :1613-1615.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1例,年龄65~85岁,男20例、女21例,合并高血压9例、冠心病5例(冠脉支架植入2例)、肺气肿1例、糖尿病2例。其中2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21例行全身麻醉(G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排除标准: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或不能配合椎管内麻醉。全麻组排除标准:老年性痴呆或术前神志不清;术前严重肺内感染,痰量较多,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术前长期不能下床活动。所有患者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禁食8 h、禁饮4 h。入室后面罩吸氧,开放上肢静脉,并于麻醉前输注复方氯化钠6~8 m L/kg;同时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血压(IBP)、HR、ECG、Sp O2、PETCO2。GA组诱导:咪达唑仑0.02 mg/kg、依托咪脂0.2~0.3 mg/kg、舒芬太尼0.2~0.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0.15 mg/kg,5 min后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VT 6~8 m L/kg,RR 12~15次/分,并维持PETCO2在35~45mm Hg;麻醉维持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4~6 m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h),间断注入顺式阿曲库铵、复合吸入1%~2%七氟醚。术中维持血压在基础值±2 0%范围内,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吸入七氟醚。CSEA组:选择L2~3或L3~4作为穿刺间隙,腰麻针见清亮脑脊液回流通畅后,将0.75%布比卡因2 m L加脑脊液1 m L稀释成0.5%布比卡因,以1 m L/1 0 s的速度注入1.5~2.0 m L(7.5~10 mg),控制麻醉平面在T8~10以下。两组患者手术中均输注复方氯化钠和羟乙基淀粉,根据失血量和血气分析适当给予血液制品。当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达基础值的20%以上或低血压伴恶心呕吐时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20~40μg。对于手术中使用骨水泥的患者,提前给予地塞米松及备用葡萄糖酸钙、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手术后均给予静脉PCA并跟踪随访两组患者术后转归。

1.3观察指标:①分别在入室时(T0)、插管前(T1)/腰麻穿刺给药前(T1)、插管后即刻(T2)/腰麻给药5min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30 min(T4)、放置骨水泥3 min后(T5)、手术结束时(T6)各时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度(Sp O2)。②记录术中出血量、输液量。③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肺部感染、肺栓塞的例数。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注:与T0时比较,*P<0.05;与CSEA组比较,#P<0.0

2.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生命体征:与T0时比较,GA组MAP在T2时明显升高、在T1、T3~6时明显降低,CSEA组MAP在T2~6时明显降低(P<0.05);GA组HR在T1、4时明显减慢、T2时明显增快,CSEA组HR在T2时明显增快、T4时明显减慢(P<0.05)。与CSEA组比较,GA组MAP在T1时明显降低、T2、3时明显升高,GA组HR在T1时明显减慢,T2时明显增快(P<0.05)。见表2。

2.3术后并发症:与GA组比较,CSEA组术后POCD、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但CSEA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肺栓塞,见表3。

注:与GA组比较,*P<0.05

3讨论

大多数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等心肺疾患,其心肺功能储备不足,神经系统反应降低,使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大大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创伤大、时间较长,对老年患者围术期生理影响较大、容易发生较多并发症,其麻醉风险大、术中管理要求高。因此,为该类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至关重要。本研究为了更及时、更准确地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入选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了桡动脉直接测压[1]。笔者认为,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桡动脉有创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与入室时相比,GA组在诱导后插管前MAP、HR明显降低且低于CSEA组,而插管后即刻MAP、HR明显上升,之后趋于平稳;而CSEA组注药后MAP下降幅度比GA组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CSEA组局麻药用量小、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8~10,所以血压、心率的变化幅度小,且变化的速度缓慢。而全麻药物大都有扩张血管以及心肌抑制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所以GA组血压、心率会明显下降;气管插管是强烈的刺激,插管后有明显的血压、心率上升。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用药量少、起效迅速、麻醉效果确切、镇痛及肌松完善等优点[3],目前广泛应用于下肢手术。但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韧带钙化及骨折造成的强迫体位等原因导致椎管内麻醉操作困难,甚至失败,再加上卧床时间长、抗凝药应用增加,限制了椎管内麻醉的应用。本研究中CSEA组有2例因穿刺困难中途改为全麻。全身麻醉由于其调控方便快捷,对体位要求低,且能提供确切的氧供,因而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老年人常合并肺部疾病,全身麻醉后由于通气不足、上呼吸道梗阻等加重了原有疾病、严重的肺部感染可能带来生命危险,不利于患者手术后的恢复。一项大型多中心回顾性调查表明,8930例60岁以上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中有l737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9%,其中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2.6%[4]。本研究中CSEA组的肺部感染、POC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行髋关节置换术时大都需要使用骨水泥固定。而骨水泥植入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心功能衰竭[5]。需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以抵抗骨水泥炎性反应及变态反应,预注小剂量升压药使患者血压在骨水泥放置阶段更为平稳。本研究中CSEA组中有1例患者术中放置骨水泥后发生肺栓塞经抢救后入ICU不久死亡。老年患者髋关节病变致使患者运动减少或者长期卧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手术创伤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发生致命性肺血栓栓塞症。有证据显示全麻患者DVT发生的危险性是硬膜外麻醉及腰麻患者的2.673倍[6],而CSEA能扩张下肢动静脉血管,血流灌注增加,可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与我们观察的结果有所不同,该病例最可能的原因是骨水泥注入骨髓腔内,髓腔内压力急剧升高,导致脂肪、空气、异种颗粒被挤入静脉堵塞肺循环,从而引起低血压、低血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心功能衰竭和猝死;加上手术截除股骨头颈部、扩大股骨骨髓腔和修整髋臼时出血较多,术中未及时补充血容量,腰硬联合临时改全麻延误抢救时机。

综上所述,拟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若无禁忌可首选腰硬联合麻醉,其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术后恢复更快;而全身麻醉可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困难及有禁忌证时选择。

摘要:目的 对比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腰硬联合组(CSEA组),全麻组(GA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种麻醉方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但CSEA组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结论 拟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若无禁忌可首选腰硬联合麻醉,其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术后恢复更快;而全身麻醉可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困难及有禁忌证时选择。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张卫峰,苏红,张志敏,等.桡动脉直接测压在高龄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J].河北医药,2015,37(4):1221-1222.

[2]曹亲亲,郭献阳,陈丽梅,等.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1):34-35.

[3]张维娥,邵雪梅.腰一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杂志,2011,27(2):203.

[4]Lawrence VA,Hilsenbeck SG,Noveck H,et al.Medical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s after hip fracture repair[J].Arch Intern Med,2002,162(18):2053-2057.

[5]杨天德,陶军,吴悦维,等.术中使用骨水泥引起的严重心血管功能紊乱[J].重庆医学,2006,35(8):673-674.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10篇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配合;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骨折、股骨头坏死、老年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严重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1]。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35髋,术后随访显示,效果满意,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43-76岁,平均65.8岁,其中,右髋关节置换15例,左髋关节置换14例,3例进行双侧置换,所有患者均全麻。

1.2 手术方法 全麻后取侧卧位,采用髋关节正外侧切口,逐层分离组织,显露关节囊并切开,锯除病变的股骨头,依据股骨头大小确定假体型号,选择安装的髋臼假体应根据股骨头大小,后使用扩髓器扩髓、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新洁尔灭冲洗后安装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后复位股骨体,检查髋关节有无活动异常,引流管放置好后逐层缝合切口[2]。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准备 须对患者常规进行术前访视,并将访视记录记入病历,术前须充分理解患者病情并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调查发现患者本组患者大部分为老年患者,术前对手术期望较高但同时又对手术具有恐惧感[3],针对本组患者上述特点,术前须对患者耐心介绍手术预期效果及手术过程,告知手术室的环境及手术所用的麻醉方式,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良的心理反应,增强患者的信心,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度过手术。常规进行术前准备须注意老年人皮肤松弛,骨组织易引起细菌感染,备皮时须注意清洗要彻底及防止刮破皮肤。

2.2 物品准备

全髋关节置换术须准备手术常规器械及髋关节置换的特殊器械,厂家器械须术前1d送消毒,另外须备好高频电刀、体位架、吸引器、体位垫、消毒灯把、电锯等。

3 手术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3.1.1 患者核对无误后于器械护士共同进入手术间,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并记录时间,协助麻醉医师进行全麻并进行全麻气管插管。

3.1.2 麻醉 全麻后,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再用体位架进行固定,电极板粘贴妥当,连接电刀,协助医生连接好电刀以及吸引器。

3.1.3 手术过程中保证输血以及输液通畅,协助麻醉医师监测好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和呼吸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1.4 熟悉待置换的假体的名称及型号,器械护士注意整理和清点手术敷料、器械,防止遗漏,并详细记录各项内容,术后完成后注意标记各种引流管。

3.2 器械护士配合

3.2.1 器械护士上台前应准备两个无菌手术台,注意区分厂家器械及常规手术室器械。

3.2.2 对手术过程及操作应熟悉,配合术者完成切皮及分离肌肉,及时传递术者所需器械,包括电锯、拉钩、锤子、骨刀及传送纱布止血。

3.2.3 测量股骨头大小后配合术者完成髋臼消磨、冲洗。传递开髓器,后逐步扩髓并冲洗,假体安装完成后,协助检查关节活动度,备好引流管,传送0号线逐层缝合肌肉及筋膜,递丝线缝合皮下及皮肤。

4 结果

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2例共35髋,术后随访6个月-11个月,平均随访8.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效果均获满意。

5 体会

全髋关节置换术无菌要求较为严格,所有术者戴两副手套,另外对手术参观人数也应加以限制,尽可能减少感染机会,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骨水泥时,须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骤降;另外注意控制骨水泥的散热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4]。因本手术所用器械较多,术前应做好准备,防止因器械不良或不足而影响手术,了解患者病情,熟悉手术过程,关节结构;术中尽可能保持与术者保持良好沟通。总之,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密的术中配合,正确的术中护理及熟练掌握手术步骤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朱红艳. 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 17(32); 122-123

[2] Munro CA. The perioperative nurse's role in table-enhanced anteri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AORN J.2009Jul; 90(1):53-68.

[3] Batsis JA, Naessens JM, Keegan MT, Wagie AE, Huddleston PM, Huddleston JM.Impact of body mass on hospital resource use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Public Health Nutr. 2009 Aug;12(8):1122-32. Epub 2009 Mar 12.

[4] Schroer WC, Diesfeld PJ, Reedy ME, LeMarr AR. Mini-subvastus approach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 Arthroplasty. 2008 Jan; 23(1):19-25.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第11篇

1 资料

本组16例, 男11例, 女5例;中老年人年龄43~75岁, 平均58岁;右侧9例, 左侧6例, 双侧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 髋关节骨关节炎2例, 新鲜股骨颈骨折8例,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Harris评分[1]为29~50分, 平均40分;术前髋关节活动度见表1.1例行同期双侧THA。

2 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临床愈合, 无髋部大腿疼痛、感染、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0月, 平均7.2月, 术后1月内均弃助行器独立行走, 2月内基本恢复正常, 无不适感;最后1次随访Harris评分为91~100分, 平均96分。术后髋关节活动度见表1。

3 康复护理

3.1 术前康复护理

3.1.1 评估全身情况

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 既往史, 过敏史, 药物史, 术前髋关节功能, 髋关节周围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 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学习能力等[2]。

3.1.2 术前心理指导

讲解有关手术, 疾病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理解能力, 深入浅出地讲解手术、麻醉原理和步骤, 以及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在与患者及家属谈话时尽可能耐心、语速缓慢, 对其某些不正确的认知及行为, 以商量、讨论和提醒的方式纠正, 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1]。用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使其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

3.1.3 术前一般护理

完善各项检查,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对胃纳差者, 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以改善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抵抗力。要求吸烟者禁烟, 指导患者做深呼吸, 有效咳嗽, 以取得患者术中术后的配合。术前1d常规皮肤准备, 彻底清洁, 75%酒精消毒手术野皮肤, 用无菌巾包扎。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

3.1.4 术前康复指导

目的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 为术后康复做准备。 (1) 体位指导。向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要采用正确的体位, 应避免侧卧, 取平卧或半卧位, 患髋屈曲<45°, 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 两腿间放置三角形海绵垫, 患者卧于备有拉手的病床上, 双手吊位拉环, 使身体整个抬高, 臂部离床, 停顿5~10s后放下; (2) 训练床上排便。使用便盆时, 臂部抬起足够高度以保证稳妥, 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收动作。女患者解尿时使用特制女式尿壶以避免过多移动髋部; (3) 指导下肢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训练, 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 (4) 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及助行器。准备合适的双拐, 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 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助行器使用指引:将助行架置于患者前约一步距离→患肢先行→健肢跟上→重复以上步骤。

3.2 术后康复护理

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 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康复训练过程中, 视情主动、被动训练, 避免过分和不恰当的髋关节活动, 出现疼痛时注意疼痛的性质, 辨别是肌肉障碍还是髋关节不正确运动引起。

3.2.1 手术当日麻醉清醒后即鼓励患者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静力收缩, 持续10s, 重复20下, 1~5次/d。

3.2.2 术后第2~3d行胫距关节背屈和环绕运动、髋关节运动及相关关节运动、直腿抬高运动, 每次30min, 2~3次/d。由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 运动频率不宜过快, 髋关节屈曲角度逐渐增大, 可做内收、内旋运动, 运动量以患者不感疲劳及疼痛为宜。

3.2.3 术后第4d护士或家属协助患者扶助行器下床练习, 每次10~20min, 1~2次/d。嘱患者坐在床边, 双手扶助行器, 两腿着地用力站起来, 行走时先迈健肢, 再将患肢移至健肢水平, 避免内外八字步。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不可过长, 宜在床周围活动, 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下床活动时须注意安全, 患者可穿防滑鞋, 防止意外创伤和骨折。

3.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继续坚持关节康复训练及保护技术, 保证人工髋关节处于功能良好状态;告知患者医院咨询电话号码, 在肢体功能锻炼或技能上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电话咨询;定期门诊复查, 如发现有感染或其他不适,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 小结

THA术康复护理要点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 术后有计划地指导功能锻炼和下床活动, 做好出院指导, 有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Tompkins GS, Jacobs JJ, Kull LR, et al.Primary totalhip arthroplastywith a porous-coated acetabular component, Seven-to-ten year result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7, 79:169-76.

上一篇:查询档案下一篇:媒介环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