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手术切口范文

2024-07-26

污染手术切口范文(精选7篇)

污染手术切口 第1篇

关键词:腹部,污染手术切口,感染预防

在普外临床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急诊的腹部污染手术, 切口感染经常遇到, 一旦切口感染, 换药一般都需要20d~1个月左右, 增加了病人住院时间及经济负担, 因此, 腹部污染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是我们每一个普外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克鲁斯 (Crust分析23649例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 污染手术的切口感染率38.3%。另有资料统计污染伤口包括有感染胆汁的胆道手术下消化道手术以及穿孔的急症手术共1560例, 有432例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27.7%[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共开展腹部污染手术232例, 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191例, 小肠破裂修补16例, 上消化道穿孔14例,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手术11例。切口感染例数22例, 脂肪液化发生8例。由于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 明显降低了感染率, 临床上有推广意义。

1.2 方法

所有的腹部污染手术, 术中均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1) 切开腹膜后注意对手术切口保护, 特别是腹腔脓液或肠液较多的, 打开腹膜应用弯血管钳提起后先切小口, 吸引器吸引或纱垫角蘸吸后再扩大腹膜切口, 避免脓液或肠液溢出后直接接触刀口。 (2) 术中应先蘸吸脓液后进行探查, 提起腹膜, 应用纱垫垫于切口, 手术过程中尽可能避免脓液或接触脓液后的手套再接触腹壁肌层或皮下。手术操作宜轻柔, 避免组织过分牵拉。 (3) 手术临结束腹膜关闭后, 应用甲硝唑, 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刀口, 冲掉游离脂肪, 更换无菌手套, 清洁纱垫蘸静, 将原操作器械, 碘伏擦拭消毒, 纱垫蘸静后再逐层缝合。 (4) 合理应用抗生素, 我们一般是术前30min静脉滴注抗生素, 术后选三代头孢联合甲硝唑或替硝唑静滴。若腹腔脓液培养结果出来后, 可根据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更适合的敏感抗生素。

2 结果

对于Ⅲ类污染腹部手术切口, 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 我们的手术切口感染率可以控制在左右10%, 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 减轻病人痛苦, 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讨论

外科切口感染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 特别是污染手术后, 切口感染更常见。为了降低切口感染率, 除上述手术中预防措施应用外, 还有几点应注意, (1) 做好空气消毒, 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我们单位采取的是层流手术室, 空气净化, 流通好, 大大避免了连台手术空气交叉感染。手术时间长, 组织暴露时间长, 将增加切口感染率, 因此, 手术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迅速进行。 (2) 术后缝合腹壁诸层时, 要注意彻底止血, 电凝或结扎好小血管, 缝合时皮下脂肪较厚者, 要缝合至底部, 不留死腔, 术后避免腹壁皮下积液。 (3) 因为术中为了保护切口, 用纱垫垫于切口周围, 有时可能会影响手术野的显露, 术中应权衡利弊, 必要时适当延长手术切口。通过上述预防感染措施的应用, 明显降低了切口感染率, 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污染手术切口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腹腔污染手术切口感染患者, 实验室检查中患者白细胞略高或是在正常范围中, 红细胞偏低或是正常。中医学检查中患者舌质淡, 舌苔白略微发黄, 脉象洪大, 但按之无力。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8~83岁, 平均年龄 (50.6±4.5) 岁。16例上消化道穿孔, 18例阑尾炎腹腔脓肿, 5例胆囊穿孔, 1例腹部穿通伤。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9~80岁, 平均年龄 (48.2±5.3) 岁。16例上消化道穿孔, 17例阑尾炎腹腔脓肿, 6例胆囊穿孔, 1例腹部穿通伤。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80例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同意参与本次实验。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拆除患者切口缝线, 并将腹腔中的积液、双氧水、凝血块等进行清除, 利用生理盐水、碘伏、双氧水等进行切口清洗, 切口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填塞, 切口外敷无菌纱布, 同时利用棉垫进行固定, 1次/d, 等患者切口出现新鲜肉芽组织时, 再进行缝合, 一般10d后进行拆线;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先对患者切口进行清除, 再进行消毒杀菌, 并使用无菌纱布拭干, 患者表皮金因肽呈切口喷射状, 将湿润烧伤膏均匀涂抹于切口上, 厚度在2~3mm左右, 外敷无菌纱布, 并利用医用胶带进行固定, 重复几次后, 最后覆盖棉垫进行固定, 在换药前, 需使用无菌纱布或是无菌棉签将切口轻拭干净, 再使用湿润烧伤膏与金因肽进行换药, 1次/d, 根据患者切口渗出来拉合患者切缘距离。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切口完全对合为治愈;切口愈合良好, 不存在红肿、渗出为好转;切口无变化, 甚至发生感染, 为无效。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与愈合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5.0软件分析本文的相关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以 (±s) 形式进行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表示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 (8.3±2.7) d, 对照组为 (14.5±3.0) d, 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外科手术后多发并发症是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以腹腔污染手术切口感染为主, 对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长时间不愈合的话, 会造成肠瘘、腹壁瘘管的发生, 且肠瘘、腹壁瘘管等极易复发, 因此患者病程在几个月至几年不等, 患者需进行多次手术治疗才能治愈,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湿润烧伤膏属于外用的一种软膏剂, 具备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等作用, 能够溶解患者切口位置的坏死组织, 发挥引流作用, 将其排出体外。湿润烧伤膏主要是由糖类、脂肪酸、氨基酸等成分组成, 保持患者切口长时间湿润, 为切口愈合提供有利条件。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 笔者对比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有效率为100.0%, 两组比较均存在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方赤波等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在腹腔污染手术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不仅操作简单, 大大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 而且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农跃.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J〕.当代医学, 2013, 12 (6) :96-97.

[2]史育兰.两种术中切口保护方法对预防腹部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48 (24) :30-31.

[3]陈勇, 廖迎庆, 王文.325例外科手术患者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26 (13) :1059-1060, 1062.

[4]马雪平.降低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体会〔J〕.黑龙江医药, 2008, 15 (5) :123-124.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肠胃科手术20例,骨科手术12例,择期手术38例,其他科手术3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0.0±9.7)岁,男34例,女16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1.0±9.6)岁,男34例,女16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4个星期。观察组患者实行改善后的护理以及手术室治疗环境。(1)在手术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人员的进出次数;(2)保障病房的通风条件、环境温度湿度等;(3)手术中护理人员需要时刻观察患者切口部位的感染情况,对可能发生感染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可疑物品需要先处理后使用;(4)护理小组特别在观察组患者行手术前检查并优化手术室中的治疗环境,尤其注重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在手术前对所有手术器材进行严格消毒。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感染情况。无感染:没有任何感染情况;轻微感染:有轻微感染,不需要手术便能够康复;重度感染: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才能够康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O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两组进行不同的治疗及护理之后,观察组无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轻微感染率及重度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社会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护理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输液或者是打针等单纯的护理操作,而是在护理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提供给患者更多更加优质、全程以及全面的护理服务[2]。

手术切口感染是手术室治疗中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其对于患者有着较大的影响。庄虔雯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死亡可能性高于未感染患者近两倍。对此,提高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效果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3]。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及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中无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微感染及重度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所采取的护理方案对于降低切口感染有着显著的辅助效果,患者在观察组的护理模式下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康复。除此之外,此次结果也说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进出人数、手术器材消毒状况、手术室病房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主要包含手术室环境、无菌操作以及流动人数等,在手术时合理控制以上情况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到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改善后的护理。结果 在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中无感染率高于对照组,轻微感染以及重度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时改善护理操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因素,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伟红.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786-789.

[2]邵海燕.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研究及护理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5,28(6):277-278.

妇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浅析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院妇科2006年—2008年12月妇科手术出院患者。

1.2 调查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回顾查阅病历的调查方法, 对年龄、手术部位、切口类型、应用抗生素情况及药敏试验等因素统一制表, 进行统计对比。

1.3 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统一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据病案记录, 可疑而不足以诊断为医院感染者的均未记录为医院感染。

手术切口:无菌 (Ⅰ) 、可疑污染 (Ⅱ) 、污染 (Ⅲ) 三类切口。

2 调查结果

2.1

2006年—2008年12月我院妇科手术后出院患者1 084例, 切口感染35例, 感染率为3.23%.其中Ⅰ类切口感染2例 (0.18%) , Ⅱ类切口感染33例 (3.04%) , 无Ⅲ类切口感染。2例为择期手术, 33例为急诊手术。年龄大于60岁感染率为2.78%, 小于60岁感染率为1.45%.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明显增加。

2.2 应用抗生素情况

35例妇科切口感染病例术前静脉应用抗生素100%.其中应用2种抗生素16例, 3种12例, 4种5例, 5种2例, 包括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更换的抗生素。使用时间6 d~17 d, 平均12 d, 而手术过程中应用抗生素为0.

3讨论

妇科切口感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切口感染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这与老年妇女免疫功能低下、营养状况不良、组织愈合能力下降, 合并其他疾病多有关, 为此老年人群围术期预防感染很重要。

急诊手术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 这并不意味着急诊手术不可取, 而应在提高早期诊断水平的基础上尽早手术, 争取在感染并不严重尚未扩散时清除病灶, 抢救患者生命, 这亦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关键[2]。

参考文献

[1]刘胜文.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2:64-67.

342例腹部手术切口调查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外科手术患者共342例, 其中男150例, 女192例, 年龄12~76岁, 平均37岁。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2 4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1.2 方法

采取回顾调查, 中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1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诊断标准。菌株分类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药敏试试验采用国际标准K2 B法, 按NCCLS标准判定。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2 0 0 3年1月至2 0 0 7年1 2月, 在我院实行腹部手术患者共计3 4 2人次, 其中发生手术术切口感染2 4人次, 感染率7%。

2.2 手术术切口感染病原菌菌监测

24份阳性标本中G+球菌8株占33%, G-杆菌16株占67%。

2.3 手术切口感染细菌药物敏感结果 (表1)

3 讨论

本组病例调查结果显示, 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1.39%, 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 而且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 一部分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有一定的耐药性,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应严格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依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合理选择用药, 定期监测致病菌, 并对细菌耐药性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指导临床用药。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属。分析原因革兰阴性杆菌, 大多属于条件致病菌, 其易感因素包括长期住院、手术、留置导尿管、基础病。若不注意洗手, 医务人员的手可成为传播感染的重要方式。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何使感染减少到最少, 是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临床医护共同达到的目标。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年我们对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发现, 病区的环境不洁及医务人员的手清洗消毒不当, 能将病原菌带入伤口引起感染, 从而我们加大了这方面的管理, 但手术切口感染状况减少不是很明显, 我们又在手术室找原因, 结果发现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处理较多脓液或消化道内容物等时, 吸引不净可直接影响手术切口愈合。因此, 我们改变了以前手术过程中只用生理盐水冲洗方法, 要求加用甲硝唑注射液彻底冲洗, 然后应用吸引器迅速吸出, 避免死腔。并加强了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消毒的管理, 定期监测及随时抽查, 将培养结果反馈到科室;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正确进行切口及切开空腔手术野保护、内部消毒, 腹腔、切口冲洗;及时更换污染器械、手套、敷料;切口缝线选择;缝合技术等均不可忽视。不符合规定者进行及时整改。通过整体管理使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减少。

预防、控制和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涉及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合理应用抗生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要严格抗生素使用和预防指征的规定, 不能任意扩大预防用药的指征和延长用药时间, 不能依赖抗生素应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提倡围术期用药, 正确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 避免用药起点高, 防止抗菌药物选用的随意性, 防止长期应用抗生素, 产生耐药菌和真菌感染[3]。要求在选用抗生素时做到敏感有效加强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手术操作的训练, 提高技术熟练程度, 缩短手术时间, 避免手术视野直接暴露时间过长, 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要提高术中无菌技术操作质量, 术后换药应严格按无菌换药要求操作, 器械必须消毒灭菌。

摘要:目的了解腹部外科手术感染情况, 加强手术后的观察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病历回顾性调查, 前瞻性监测, 以《医院感染诊断准 (试行) 》为诊断标准。结果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 在我院实行腹部手术患者共计342例次, 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4例次, 感染率7%;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为G+杆菌56株 (占67%) , G球菌18株 (占33%) 。结论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正确进行切口及切开空腔时术野保护;腹腔、切口冲洗;及时更换污染器械、手套、敷料;切口缝线选择、缝合技术等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手术切口,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周虹, 安文洪, 周艳.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02~103.

污染手术切口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随时准备进行手术的患者120例,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18~63岁,平均40.94±6.37岁;胆道手术13例,阑尾手术32例,肾脏手术15例,妇科手术17例,肠胃手术13例,骨科手术21例,血管外科手术9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没有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系统及组织等疾病,意识清楚且没有精神病史;没有病情加重或其它因素导致实验中途退出者;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研究开始前设计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4],主要内容有病人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过程的参观人数、手术环境、术中无菌原则等;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表,由专业护士或医生监督,统一回收。病人感染设为因变量,病人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参观人数、手术环境等设为自变量,单因素分析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我院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α=0.05。

2 结果

我院120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6例,占5.00%。单因素分析显示,急诊手术、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术中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手术环境未经充分消毒、放置引流管数据超过2根、手术类型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急诊手术、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手术时有参观人员、手术超过3小时、手术环境未充分消毒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见手术室感染[5],大量研究显示,切口感染未及时有效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目前切口感染的原因尚不明确,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治疗能从根本上降低切口感染几率。

本研究表明,切口感染占5.00%,急诊手术、术中无菌原则是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点护理急诊手术患者,严格遵照术中无菌原则,减少切口感染。另外,手术时有参观人员、手术超过3小时、手术环境未充分消毒也是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护理建议为:①术前准备;手术开始前严格消毒手术室环境、操作器械及操作者双手,病人全身清洁,尤其是细小毛发管理、皮肤消毒、手术部位清洁等[7]。②手术过程的注意事项;手术每延长1个小时,病人术后感染几率翻一番,应尽量控制手术3个小时内完成;参观人员越多,手术室的病菌越多[8],需尽量减少参观人员;手术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手术室卫生,手术期间保持手术室门关闭,每台手术结束后严格消毒;须循环风紫外线消毒30min后方能进行接台手术。

综上所述,急诊手术、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手术时有参观人员、手术超过3小时、手术环境未充分消毒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须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消毒,减少感染。

参考文献

[1]王伟红.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9(4):786.

[2]沈兰娟.骨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32(2):342.

[3]姜晶.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8(1):199.

[4]张俏霞,吴巧灵.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因素及其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9(6):1139.

[5]申玉琴,宋百灵,梁怡虹.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35(1):141.

[6]刘晖,彭海阳.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河北医学,2012,28(5):1065.

[7]项大业,连永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150-1152.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护理体会 第7篇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2月, 于我院行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43例, 其中男32例, 女11例, 年龄25—68岁, 平均49.3岁。包括胆囊手术15例, 阑尾切除术9例, 腹股沟手术7例, 卵巢肿瘤切除术1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 肥胖8例。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于手术后3—15d, 平均4.9d。切口无裂开17例, 切口裂开26例。

1.2 切口脂肪液化表现

腹部手术后切口外观无红肿, 切口愈合不良, 切口敷料为淡黄色渗液湿染, 皮下触诊有波动感, 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正常。挤压、穿刺或撑开切口, 常有漂浮脂肪滴及坏死组织。

2 结果

本组病例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后, 切口渗液消失, 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时间为3—8d;切口愈合时间为8—19d,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院内感染。

3 护理

3.1 常规护理

①每日严格观察切口情况, 注意局部皮肤颜色及伤口的渗出量, 根据切口敷料的清洁情况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 减少切口污染等不良因素。注意切口张力是否增加, 特别加强对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的观察;②指导协助患者做咳嗽、翻身、解大便等腹压增高的动作时注意保护切口;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可减轻腹壁张力, 有利于切口愈合, 协助患者采取多种体位交替, 以半卧位或半坐卧位为主;③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进食能力、消化吸收情况制定进食计划, 保证伤口愈合期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摄入;④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等情况,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2 心理护理

一旦出现切口渗液, 患者及家属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情绪焦虑等负面情绪。此时护士一定要耐心热情, 及时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讲解切口脂肪液化原因, 治疗护理方法等, 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并认真倾听患者诉说,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并解决患者各种合理需求。每次换药时将切口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和家属, 减轻其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 促进康复[1]。

3.3 个性化护理

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多少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渗液较少且切口未裂开, 无需拆除缝线, 只需挤压切口渗液, 用0.5%碘伏消毒后, 更换敷料、包扎, 保持切口干燥, 隔日换药1次, 直到无渗液为止;渗液较多且切口裂开小, 只需剪去1—2根缝线, 常规0.5%碘伏消毒切口, 伤口内置少许盐水纱条或呋喃西林纱条引流, 通过换药即可使切口愈合, 此时不必敞开伤口, 避免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当切口裂开较大时, 由于渗液很多, 应及时拆除裂口处缝线, 敞开伤口, 充分引流, 用盐水纱条或呋喃西林纱条湿敷, 以蝶形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次。

4 讨论

上一篇:稳定回路下一篇:马拉松运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