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学的尝试

2024-07-11

语文创新教学的尝试(精选12篇)

语文创新教学的尝试 第1篇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可以说是整个教学创新最基本的思想源泉。这些思想建立、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应该是教师能够树立为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奉献的精神和观念,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够完全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才能够思考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才能够从效率和经济两个角度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 才能够最终改善教学的绩效。有基于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 因为任何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合,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 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来指引自己, 促使学生全面地、多角度的完善自己。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为案例进行讲授, 课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正确认知别里科夫,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针对别里科夫的《病历表》, 《病历表》上的内容可以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症状、病因、病害、病源等不同的方面。通过这个病历的设计, 别里科夫的恋爱作为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得到充分的关注, 能够让学生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 前后渗透, 不断扩张。可以说, 这个简单的病历就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更加清晰深刻地了解别里科夫的形象, 明确理解整篇文章的教学主旨所在, 原定的教学目的可以很容易实现。这个设计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尤其是针对角色的分析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 实现创新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机智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用热情、用知识开展相应的工作, 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 也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作为教师, 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开展相关的工作。教学机智重点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它能够展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灵活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够深刻广泛地影响整个教学质量, 尤其是在合适的时间给与合适的显现。对于教学机智来讲, 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快速以及准确地判断。这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在这两者之前, 准确是前提, 是基础, 快速是标准, 是保证。两者任何一个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以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用《宝玉挨打》这一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本课开授的过程中,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准备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 可以精心挑选、准备、设计几个具体的教学问题, 比如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其中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都是什么?贾政对儿子产生“恨”意, 其最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带领下, 进行文章的深入阅读, 让相关的学习更加具有导向性, 阅读的效果更加显著。学生阅读完毕后对问题的回答以及倾听其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理解。作为教师, 只需要在引导的基础之上, 进行指点, 让学生的认识步入正确的方向, 扩大理解的范围, 而非将文字的理解局限化。

三、创新教学启发角度

所谓启发式教学, 其关注的重点和核心在于充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换教师原本的主体角色,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让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新的问题, 让教师帮助学生拥有一颗积极主动热情的学习之心。启发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和考察相关课程的选择和设计, 尤其是对于学生反映出来的典型的共性的问题, 尽管如此, 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也需要得到关注。

列举一个具体的课堂案例, 比如《赤壁怀古》这一课, 作为教师, 可以将开头三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描绘成一幅图画, 让学生自己进行绘画的描述, 学生描述之后, 教师可以将自己原本准备好的影视镜头进行一一的播放:明月、蓝天、巍峨的群山、蜿蜒的江岸、滔滔的江水、磅礴的浪涛, 江边一人朝江兀立, 望着江水出神, 大脑中不断出现各种历史人物:屈原、孔子、汉武帝、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等, 这些人物伴随着高低起伏的波浪, 不断消失, 又不断有诸多新人物的出现。多媒体的使用, 使得画面的播放无比生动, 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也能够比对自己的绘画和教师的描述, 然后阅读欣赏诗歌本身, 进而整个课堂的氛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和改善。

语文创新教学的尝试 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出单纯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的误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尝试。

一、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改变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策略。小学阶段,教材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素材,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且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提高了尽显个性的探索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探究空间,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尽显其美!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精神、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面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学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各自注重的焦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表达、创新的机会。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诗人写出了老年辞官返乡对人生易老、世态沧桑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写出了离家闯荡、建功立业的少年,也写出了鬓毛疏落、老态龙钟的自画像。对诗人的此句诗,学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现象,如果让学生说出心目中贺知章的“鬓毛衰”,则精彩纷呈。学生写道:“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小村庄,他的脸像又干又瘪的苹果,又深又密的皱纹,写满了人世间的沧桑。”“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弯着腰,拄着拐杖,边走边咳嗽,连胡子都跟着颤动。”“我想象中的诗人,虽然老态龙钟,但精神矍铄,深陷眼窝中的两眼依然明亮,雪白的长胡须飘洒胸前,仙风道骨的神态显示着诗人的气质和风范。”学生在个性化的思维与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 创新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15-01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能力性,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由于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不仅对于外界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具有很好的塑造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语文阅读教学地位与发展现状

使用和阅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已经成为一个信息时代,因此,进行阅读训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书本不仅是他们的朋友,更是良师,通过不断进行阅读学习使得他们的各项素质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还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纯粹是以考试为目的,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这样,就没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法满足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2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①对现有教材进行活学活用。现在的很多语文教材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合理进行取舍。对于所要讲授的教材,不一定要每篇都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阅读,只讲重点,让学生参与到教材内容的选择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主动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②提供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现代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的阅读材料非常广泛。教师通过利用现有的条件来扩展学习的视野,让学生是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面,可以走出去来了解外面的世界。通过把学习领进图书馆和阅览室,来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徜徉。

(2)重视阅读思考,创新阅读课堂。

所谓阅读是指对文章进行语言重组和想象再造的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进行阅读理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和答的过程。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来启发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具体看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进行阅读一边来发现存在的问题,阅读完之后进行集体讨论,对于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要进行反复阅读,阅读之后要写观后感。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不拘于小节,敢于挑战老师和书本的言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3 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1)在語文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上,我们通常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刚开始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篇幅比较短小且很有哲理的文章进行阅读,如《读者》杂志,当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时,此时可以推荐他们去阅读一些古今外比较著名的短篇小说、散文等进行阅读,最后再向他们推荐一下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进行阅读,如鲁迅的作品等。总之,通过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恐惧感,启发他们进行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2)阅读方法应该以讨论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对所要读的书籍应当形成自己独有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者是某类书的研讨会,学生在研讨会中占据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激励学生突破常规和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避开各种教学参考,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和进行自我总结。例如,在《出师表》中,教学参考认为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然而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愚忠,这种理解就很独特,很有见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自己合理的解释,我们都要鼓励。(2)在课堂教学之外,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感悟作品的魅力,从而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通过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在讨论的具体过程中综合人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

5 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著名作家叶文玲曾说过:“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之后再去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和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在课堂内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语文活动的进行要配合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内容,通过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语文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课堂内外阅读知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由于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中,他们时时刻刻都与社会进行接触,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和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阅读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阅读课堂的活力和情趣,来建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培养他们进行语文阅读的预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采取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老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 第4篇

给学生心灵自由, 促使其个性彰显

创新, 意味着心灵和思想的自由。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敢想”, 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

事实上, 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往往不知不觉地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和感情;课堂往往不知不觉地陷入“一言堂”, 甚至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禁锢。如学《荷塘月色》一课, 学生只能理解这是朱自清对“四·一二”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项链》一课, 学生只能把路瓦栽夫人理解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显现。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写景, 只能是借景抒情;写物, 只能是托物言志;写事, 必须写有“意义”的事……。学生的心灵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没有了创造的精神空间。因此,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弘扬学生的个性, 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譬如, 我们尝试让学生站在今天的新时代的角度, 对一些成语和警句作新的诠释。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 他们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新见解:如老马识途———老马未必识途;礼尚往来———导致人情风, 关系网;人多力量大———社会负担过重, 不利国家进步;还有旁观者未必清;一屋不扫, 可以扫天下等。这样的练习, 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沟通课堂内外, 搭建创新平台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视角必须触及课外。叶圣陶先生曾经叮嘱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 正是在沟通课堂内外这一全新创新平台上的思维的闪光。可由于种种原因, 语文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往往只盯住课堂。学生指望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他们学好语文的法宝, 老师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学好语文的诀窍, 其结果不难想象。

要扭转这一局面, 首先要求教师有课内课外结合的意识, 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课内“点”向课外“面”延伸, 从而构建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学网络。在教学《守财奴》时, 我要求学生课后分组阅读中外刻画吝啬鬼形象的著名作品, 如果戈里的《死魂灵》、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以泼留希金、严监生等形象来充实葛朗台, 并通过比照、讨论, 使学生了解这一类人的嘴脸, 进而了解中西方人物性格、文化教育等差异, 使学生的知识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挖掘。

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还要求教师要切实把握好结合点, 不失时机地扩充信息量, 促成由课内知识向课外能力的转化。在教学孙中山先生的《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讲》一文时, 我搜集了孙中山先生许多文字、影像资料, 把观赏故居图片、聆听《勉励国民》录音、阅读相关史料等多种教育形式结合起来, 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 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信息量和整体感。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恪守“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的原则, 从而激发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要求, 变换教学手段, 才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中。《眼睛与仿生学》是一篇科技说明文, 中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 往往提不起兴趣。但变换一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授课前, 我把课文划分为蛙眼、鹰眼、复眼等几个部分, 分给相应的学习小组, 让他们分头查阅资料, 搞调查研究;在课堂上由各组学生分部分讲解。由于学生们的讲解是在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 十分生动有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们颇感新鲜,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的尝试论文 第5篇

【摘要】创新物理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动手能力,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观点。

【关键词】物理;创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同时又是要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的收尾方法进行了创新尝试。

1.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要想把所学知识梳理清楚,首先得记忆所学知识。如果能够及时让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里重现,就能增强记忆,减少遗忘。新课结束后,让每位学生都回忆本节课内容要点,加工后进行整理,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并进行反思,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拓展升华,使知识系统化、深入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学的轻松,用的自如。

2.让学生抢答练习题,增强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回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可以形成应用知识的技能,探究新知的基石,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讲完后,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全班同学抢答,看哪组的同学抢的多,答的对,并表扬冠军或冠军组,对抢答不理想的组或个人提出希望,迎头赶上,不要失去信心。这种形式既能抓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3.精心设计小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中学生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较差。为了增强动手实验的意识,提高动手实验探索新知的能力,物理教学一定要重视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实验鸣锣开道,而且还用实验收拾战场。学生刚学完新概念,新规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或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做一个小实验,并要求说出实验原理或解释实验现象,或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现有器材探索新知,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眼、动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养成动手实验观察的好习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如:讲完八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一节后,让同学们各自拿自己的塑料笔杆或塑料米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去吸预先撕好的碎纸片,当同学们看到碎纸片被摩擦过的笔杆或者尺子吸起来时,个个兴奋不已,这个时候老师乘热打铁提出新问题:“纸片会被吸住不掉下来吗?”学生又接着探究,发现纸片不会被吸住不掉下来,而是吸起来后就又掉下去了。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学生踊跃回答。这样什么是物体带电和接触带电就不解自破了。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兴奋之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念,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如:在讲完八年级物理下册“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后,教师可演示短路对电池的危害实验,因为电源短路在电学中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起来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交待清楚,只有用事实说话,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体验一下,难点才能迎刃而解。这个实验可以这样做:将电池固定在电池盒里,用夹子将导线直接与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几秒时间,只听见“噗”的一声,电池一端严重变形并伴有一股焦味,请学生摸一下电池,会有很烫的感觉,由于短时间内放电,电流很强,有可能造成火灾。学生亲眼目睹了电源短路的严重破坏十分惊奇,个个找原因,争先恐后地解释,有的觉得不可思议,并从中深刻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想弄明白个中原由,就必须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潜能,兴奋地渡过了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教学中使用过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事半功倍,成绩斐然,学生学的舒心,教师教的放心,多快好省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作为中专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创新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创新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

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挖掘典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灵活示范,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笔者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笔者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笔者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鼓励质疑,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技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心情,笔者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笔者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法,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情境。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创新教育的一个

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打破写作禁区,让学生大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专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进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三是游览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第7篇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重要时期。中学教育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及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列夫·托尔斯泰就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 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么, 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我国汉代的大儒董仲舒也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贤良矣策》中就叙述了不重视学校教育就会导致社会风气不正, 社会道德沦丧的后果, 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中学语文教师深知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通过创新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质疑、想象、多角度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贯穿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 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 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 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 要充分尊重学生, 要贯穿赏识教育。

新加坡有一部电影叫《小孩不笨》, 播出后引起了各方好评, 该片透过杰瑞、汤姆和成才三人成长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 他们也期待老师和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电影中有一句话引人深思,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老师又何尝不如是呢?那个华语老师不就是因为总是看到学生的缺点, 总是恨铁不成钢而被众学生孤立吗?另外一个老师提醒他说他缺了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 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 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 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 一旦温度达到, 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2. 教师在课堂内外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 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以语文学习为例,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能充分寻找各种资源, 并从中寻找最为贴近学生当前接受状态的内容, 以期能够以一种自然吸引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课程内容的探讨当中。比如, 在近年来电脑普及、网络普及的情况下, 很多中学生的电脑知识甚至超过了教师, 很多老师认为玩电脑只会耽误学习, 一味阻止学生接触电脑和网络。我试着化堵为疏, 尽量把学生对电脑和网络的兴趣引导到语文学习方面, 比如, 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 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 我就特别强调了可以从网上寻找各种图片资源等, 用自己会用的方式交作业, 令人欣喜的是, 有学生居然用PPT形式做了图文并茂的课件, 着实让人吃惊, 充分发掘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热爱是非常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 尤其是语文教学, 要能营造一种与学生共同沉浸在祖国优美的文字、博大的文化情境, 避免将语文课堂变为语言文字的肢解、中心思想的总结、文字习题的演练, 这也要求教师要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分一部分出来给学生, 倾听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 这些都是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其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我在语文学习的考核上, 一直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有一种方式深得学生喜爱, 就是每单元的考核, 采用学生自己出题, 互相考评的方式, 这种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主动复习, 效果不错。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 做他们的朋友, 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 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思维能力

1. 多头并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将想象放在重要的位置, 这是因为“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思维或智力, 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特点, 思维加想象是创造性的两种主要成分”。语文的学习培养想象能力极为重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 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 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 不能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能通过文字, 达到这个目的。”这就告诉我们,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 启发学生想象,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 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具体来说,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 更要能够采取各种措施, 比如启发式教学、表演式学习等方式, 发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总而言之, 创造性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也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 学生的想象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开展诸如影评、书法、赛诗、创作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生动而富于情趣的感性知识。组织学生模拟“记者招待会”, 让学生干部作为被采访对象, 其他当“记者”的学生向他们提出种种问题, 班干部一一回答, 一些有关班级管理的问题提得很尖锐, 也着实地使“被采访者”十分窘迫。这次模拟活动, 使学生感到似乎亲身经历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展示, 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鼓励学生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前所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共同努力。如果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各种条件, 积极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话, 学生更重要的就是要努力进行自我培养。首先认清自己的特长, 争取在某些方面显现出自己的优势。在某方面建立优势后, 人便会产生自信心、自豪感, 胆子会大起来, 才思也会奔涌。多数领域, 建立优势的前提是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何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呢?经常向学生推荐十分有效的方法, 即思想火花随时记录法。人的思想火花的产生具有随机性、突发性, 同样一个人, 此时此地不经意产生了某种思想, 彼时彼地则可能殚思竭虑也想不出来。人的思想火花如不能随时记录下来, 则可能如过眼云烟, 一去不复返, 对自己思想的发展产生不了作用。而如能养成习惯, 把它随时记录下来, 则会对自己思想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记录时, 就不得不作严密地思考, 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而记下后就可把它当成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阶梯, 不断重温复读, 又产生新的体会, 使思想水平一步步得到提升。长期坚持下去, 就会形成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见解。当然, 要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也离不开恰当的思维方式。有效的方法有三种, 即:

(1) 反向思维法。对某种观点, 假定其错而相反的观点正确, 然后进行一系列逻辑推理, 常会发现其中的不足及相反观点的可取之处, 从而对正反两类观点的长短优劣了然于胸, 通过取长补短便会形成自己高于两类观点的新观点。

(2) 换位思考法。将自己和对方在思想上换一下位, 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一方面能理解对方主张、观点的合理性, 多一份宽容、公允, 一方面则可借此检查一下自己的主张有无疏漏, 从而找出更为完善的制胜之道。

(3) 中观思维法。固执于某个立场常使人产生偏见, 如能从正反、人我的立场上超脱出来, 站在中间者的立场上观察和思考问题, 则常能克服或减少偏见, 得出较为客观公允的新结论, 使自己的思想产生重大飞跃。

如果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能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活动中, 就一定能够不断获得新知识,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 从新世纪开始逐步推行的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学语文教学从指导方针到具体措施开掘学生创新能力, 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创新教学的尝试 第8篇

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能提出问题, 说明学生在动脑筋, 在积极思维。提问题往往是孩子们生来就具有的天性, 今天问这儿, 明天问那儿, 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问题罢了。”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我们大部要观念或者讲清某一抽象概念, 作者往往会采取举例的方式对这一观点或概念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此句中的例子自然成为了读者猜测词义的线索。

inc lud e s后面的例子基本上说出了folklore的内容范围, 即人们代代相传的那些风俗、习惯、信仰和传统的东西, 属于通常所说的“民俗学、民俗传统”, 这也就是folklore一词的基本含义。

三、内在逻辑关系

根据内在逻辑关系推测词义是指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判断相关信息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生词词义。

1. 根据比较关系猜测词义

表示对比关系的词汇和短语主要是unlike, not, but, howeve r, d e s p ite, in s p ite of, in c ontra s t和while引导的并列句等。

如:Someone liked milk but others abhorred it.通过but得知a b hor是like的反义词, 即“厌恶”。

表示意义相近的词的短语主要是similarly, like, just as, also等。

c ious.根据a nd和s imila rly判定短语love s to ta lk和loq ua c ious之间为同义比较, 即“健谈的”。

2. 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在句子或段落中, 若两个事物、现象之间构成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逻辑关系推知生词含义。

从since (既然) 可以看出生词所处的上下文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since引出的从句是原因 (即我买不起那幅画) , 主句是结果, 生词replica后一句又进一步解释了另一种原因, 即没经验的分的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 它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 才会积极思考, 敝开思路, 大胆联想, 海阔天空, 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很多。如在教学中, 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情节, 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讲诗歌《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不出诗的内涵, 教师可联系课文中的人物牛郎织女, 给学生讲述在土家族地区流传很广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起到深化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又如在教学中对关键字、句透彻的理解, 准确把握,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述《纸船》这首诗时, 第一节中的“我从不肯放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这几句中的加点处用词准确、层次分明, 逐步递进地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深。教师如能抓住关键词语, 人看不出差别, 根据这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容易推断:replica既然不是原作, 那就是“复制品”。

四、外部相关因素

外部相关因素是指篇章以外的其他知识。有时仅靠分析篇章内在逻辑关系无法猜出词义, 这时, 就需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普通的生活常识确定词义。

从文中可以看出, 母亲用mop从桌子前面推擦过去, 还说了一句“地板真脏”, 不言而喻, mop的词义是“拖把”。

又如:When a doctor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a patient, he

c a us e he d oe s not wa nt his p a tie nt to fe e l p a in or to know wha t

具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医生在给病人动手术之前, 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 往往先给病人注射麻药再动手术。根据这一常识, 通过上下文就能推测出anaesthetic一词的意思应为“麻醉剂”。

总之, 在英语阅读中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有助于锻炼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扩大词汇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 让学生熟练掌握上面提到的几种猜词技巧, 排除生词的障碍, 顺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砚萍.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

[2]赵善治.灵活多变的猜词技巧[J].中学语数外 (高中版) , 2003 (1) .[3]金燕.培养中学生猜词能力对英语阅读理解的有效性研究[J].中

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4) .

(永康市综合高中)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验, 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计。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对学科成绩有直接影响,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体验成功, 树立自信

成功是每个学生应得到的和能够得到的,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 我对难度较大的内容采用了“分散难点”的方法, 如讲“压强”的内容时, 先将“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让学生熟悉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处理, 进而掌握“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于练习中的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也暂时不作要求,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应用的增多再慢慢提高要求。此外, 还可创设各种条件, 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例如, 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肯定其进步, 经常进行小难度的限时训练, 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体验信任, 获得自信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是大家熟知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类似手法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如提问时, 尽量做到估计该生能回答正确再提问, 万一答不上来, 教师要耐心等待, 不要急于请别的同学回答或教师自己进行解答, 或者可作适当提示, 让正确结论从他口中答出;当学生测验成绩不佳, 教师与他一起分析试卷, 让他说出当时解题的思路, 先肯定其思路正确的方面,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在课堂上及平时接触中, 教师通过语调、表情、体态语、目光等向他们传递信任和暗含的期待, 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正确表达, 对照土家族地区中用语相类似的土家山歌、哭嫁歌歌词讲解,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三、营造课堂气氛,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条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法, 是结论性的教育。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不敢问或没机会问, 导致学生忽视过程而只等待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一节课结束后, 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要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或探究式。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设疑、尝试、探索,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课堂气氛, 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让学生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在课堂上相互讨论, 各抒己见,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讲《鹤群翔空》一课时, 通过描写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 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 当人们遇见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 或见到寒风中沿街乞讨的乞丐, 或见到老人颤立于公共汽车上时, 与鹤群相比较, 展开讨论, 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由于采用讨论式教学, 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极的情绪体验, 久而久之其学习行为也会变得积极, 自信心大大增强。

三、教会调节, 增强自信

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一般比较有自信心, 但大多数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经验。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调节,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收集学生身边通过调节获得成功的案例。在适当的时候讲给学生听, 让他们转变为自己的行为, 逐渐学会调节,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另外, 自我调节还包括自制、自立。有的学生厌烦计算题, 有的学生厌烦实验。遇到这种问题时, 教师要强调计算 (实验) 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 要学会“强迫自己”认真按教师指导的去做。学生会做了, 体会到乐趣, 便可消除畏惧和厌烦心理, 增强信心。

四、善用评价, 保持自信

教师善用评价手段, 能有效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如评改学生的课堂板演、课堂练习时, 教师依据心理学理论, 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对于正确的可评为优, 对于有错误, 但在正确率、解题方法、书写等方面比上一次有进步的尽管认知因素评不上优, 而情感因素可评为优, 这样不但对学生的认知情况给予了反馈, 还对学生的努力程度给予了肯定, 使学生增强了自信。

总之, 自信心的培养, 要持之以恒, 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热情和自信心去启发和感染学生, 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唐河县祁仪乡第一初级中学)

训练, 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如在《鹰》和《鹤群翔空》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中, 由于前一篇课文讲了作者对鹰的热爱崇敬, 而后一篇中却说鹰的凶恶、讨厌, 学生就会受到前篇课文的影响, 对后篇鹰的形象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就应从中点拨、归纳、总结, 从纵、横、逆等方向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等,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克服作文的雷同,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创新教学的尝试 第9篇

2011年利润最大的电子产品是什么?i Pad!

美国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分析师基尼·蒙斯特 (Gene Munster) 在投资者报告中预计, i Pad在2012年的销量有望达到6600万部。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韩国代表部举行的“OECD政策发布会”介绍, 美国苹果公司每销售一台i Pad可获利150美元, 相当于售价的30%, 而中国工人仅能从中获得8美元的收益, 只相当于售价的1.6%。两者收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答案是创新性的思维!美国苹果公司创造性地把科技与时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他们获取了较大的利润。

今天, 社会的种种成绩向我们证明创新思维是如此的重要!社会对创新思维的需求呼唤着创新的教育, 而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在课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 创新, 以教师理念的改变为前提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理念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者。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 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角度去俯视学生, 认为学生就必须听教师的, 不能有半点“离经叛道”。在一次次否定、一次次呵斥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扼杀。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开始时用结实的铁链把一头大象拴在铁桩上, 大象一开始不断地拽铁链想挣脱, 但一段时间后它就不再拽铁链了, 只是围着铁桩转。接着科学家把铁链换成大象可以轻易扯断的棉线, 但大象却不再去挣脱, 它被一条它能轻易扯断的棉线系住了。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何尝不是拴住学生创新思维的铁链呢?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而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是无法想象的。

2. 革新课堂模式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教学理念的改变必然带来课堂模式的革新。传统课堂以师生的问答模式为主, 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新的教学改革理念认为, 所以课堂都应以学生为主体, 应加强生生互动等多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设计。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做这样的尝试:让学生自己组织小组表演文本, 学生们找伙伴, 做道具, 编台词等, 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参与文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演、评、议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 在快乐的表演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 为后阶段的创新性续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 在教学古词《水调歌头》的过程中, 抓住吟唱为主线, 让学生在歌声中去感悟主旨, 在歌声中领略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样创新的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让积极的评价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如在教学《海燕》时, 在播放了一位名家的激情朗读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同学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了他的手。他是本学期才转到我们班, 从未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机会给他, 他选读文章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可能太激动也许是过于紧张, 这一次节奏读得过快, 还读漏了“更”字。同学们都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笔者看着低着头的他鼓励道:“你今天很有勇气, 相信你对这个句子一定有你独特的理解, 你只要把心中的感觉读出来就可以, 我们都想听听你心中的声音, 你再朗读一次好吗?”他抬起头看了笔者一会说“好”。第二次, 他平静了下来, 语调把握得很好, 情感也较为投入, 同学们都自发地为他鼓掌。笔者又鼓励道:“你看大家都非常欣赏你这次朗读, 你看句子中有哪些重点词能把你心中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他沉思了一下进行了第三次的朗读, 这次朗读他表现得非常出色:情感饱满, 语调也恰到好处, 重点词也处理得较好。“好!”同学们都热烈地为他鼓掌。那一刹笔者看到××同学脸上那略带羞涩却又非常开心的笑容。从那一节课后, 他在语文课堂上总是积极发言, 提出许多独特的看法。

有人说, “成功的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而笔者想说, “表扬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

二 创新, 以文本的合理使用为基础

1. 利用文本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有了疑问说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 而通过文本中一些疑点的解决往往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本时, 有学生觉得“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表述有些问题“人怎能用粒去形容呢?”同学们刹那间沉思下来。两三分钟过去后, 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里用‘粒’形容人我觉得写出人的小, 反衬出当时湖天一色那种苍茫的感觉。”另一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我记得《核舟记》有这么一句‘高可二黍许’, 用‘黍’和舟比较强调核舟的小, 那能不能用‘黍’代替文中的‘粒’呢?”学生们再次沉思起来。几分钟后, 学生甲说:“我认为‘黍’虽然也很小, 但它的颜色却是黄色的, 和本文表达的天地一白的意境有些不大相衬。”学生乙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将看法进一步的补充, 一般我们说到‘粒’时都会想到大米, 笔者个人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 ‘粒’在文本中的使用不但体现了人之小, 而且大米的颜色也接近白色, 让人觉得舟中人也变成白色的了, 和课文所描写的天地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加契合。”这里姑且不论学生观点的对错, 但学生能从这样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让笔者有种“得生如此, 师复何求?”的感慨!

2. 利用文本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章的矛盾点往往是关键点, 抓住矛盾点不但可以加快对文本的理解, 更可以通过矛盾点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 让学生说说文本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两个句子是否前后矛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也许作者写错了也许作者觉得其他都是下人, 而自己是有身份的读书人……最终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调动了起来。

3. 利用文本的“留白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材中, 由于作者构思、剪裁等需要, 往往在课文中留下空白, 或造成悬念, 令人掩卷深思;或纸下伏笔, 让人遐思求解等。这些“留白点”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地方。如“孙权劝学”中吕蒙是如何学习的, 文中并没有描写;再如“皇帝的新装”游行结束, 皇帝回宫后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通过对这些“留白”的感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创新, 在学生的快乐学习中迸发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并在快乐的学习中迸发创新的激情呢?

1. 尊重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 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论也认为获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 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学生获得尊重后他们就会为之而努力学习, 并在努力的过程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

2. 放手学生

“温室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拽在手中的风筝永远也飞不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放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参与学习。2012年3月29日邹国金教授在南宁三中上作“乡愁”的讲座, 最后的仿写环节就充分放手给学生, 而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参与性、创新性让我们一千多位来自全区的语文老师感叹。例如, “母爱是温暖的毛衣, 穿在身上暖在心头!”“‘思念’小时候是绿色无公害猪肉, 你放心吃, 我也放心吃!现在啊, ‘思念’变成了‘瘦肉精’的猪肉, 我不敢吃!你也不敢吃。”

放手, 对学生是一种信任;放手, 对学生是一种责任;放手, 对老师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精彩!

3. 展现学生

从初中生心理成长过程看, 这个时候的学生特别想展现自己。教师应因势利导, 通过搭建学生的展现平台, 激发学生快乐地学习,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学习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 如组织书写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 以及表演文本等让学生在展现中快乐地学习创新!

一滴水虽然代替不了大海却可以映照大海!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 学生们就像一颗颗小水滴, 只要我们不断交融最终都会汇成创新的大海。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大海里遨游, 为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奉献我们的力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作用日益显现。如何利用初中语文课堂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结合教师教学改革理念的树立,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创新。

关键词:学生个性,语文课堂,创新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淑艳.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教学与管理, 2012 (2) [1]李淑艳.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教学与管理, 2012 (2)

[2]郭桂红.课堂:从学生“读懂”开始[J].语文世界, 2012 (1) [2]郭桂红.课堂:从学生“读懂”开始[J].语文世界, 2012 (1)

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模式的尝试 第10篇

我认为,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同时, 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课应该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工具, 使学生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有“任务驱动型”“学科课程整合型”等方式。

任务驱动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 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举例来说, 学生学习上网获取信息时, 布置多个任务, 如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苏州有哪些园林, 去园林的路线有哪些, 每个园林都有哪些景点。

学科整合型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以学科的知识学习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优秀作文的网站, 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 然后完成作文等。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 对于学识, 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 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 以它为乐的人。兴趣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凡是有强烈兴趣的学科, 成绩明显就好, 并且学得活, 能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根据计算机的特点, 学生容易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的萌芽, 教师应以此为起点, 加以引导、扶植、培养, 使之成为学生真正的长久的学习兴趣。

作用下, 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 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我在课堂上结合上堂课的知识直接导入课题, 并及时通过生动的学习软件创设“情境”, 将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教学Powerpoint的绘图功能时, 用Powerpoint出示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并与同学们一起分析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和色彩, 告诉同学们不久就能画出这样美丽的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一步任务的提出作好铺垫。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讲的是素质教育, 要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计算机课尤其如此。在电脑的教学中努力从学生的实践出发想他们所想。以引导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之。引导学生找方法, 发现方法, 不要把他们的思维框死在一条路上。因此, 我在教学Powerpoint的绘图功能时, 最后让学生共同用Powerpoint完成课堂开始创设的“情境”中出示的风景画,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达到课堂设想的总体目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很重, 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满足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我校初中部拥有计算机房3个, 我们要充分发挥其最有效的资源利用。采用的方法如下:

1. 平时中午、放学后, 学生可以进机房进行资料搜索, 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师进行统一管理。

2. 每天最后一节课学校安排的是课外活动课, 我们根据不

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内容, 如初一年级开设打字比赛和绘图, 初二年级开设小报制作、网页制作, 初三开设程序设计等。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要高度评价, 并可以评出一些优秀作品, 在校内、班内进行展示, 并把特别优秀的作品送区、市、省进行评比。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3. 学校的多媒体室、电子阅览室、网络中心等皆面向学生开放, 使每个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需求选择信息进行学习等。

总之, 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使学生不仅能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标准》, 2012

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创新尝试 第11篇

一、挖掘教材创造性内涵,重塑语文趣味性作业

低年级儿童厌烦呆板生硬,喜欢生动有趣。教材在编排处理上,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训练的空间。我们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有趣味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构建新知识体系,复习整理已掌握的知识。比如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推敲,设计了多项兼具趣味性、综合性、功能性的能力训练。

[设计举例]

给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不同的字,再分别组词。如第一组给定基本字“包”,第二组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加上多个偏旁部首的基本字,如“兆”“交”“青”等。(把一组练习设计成一朵花的形状,基本字居中心圆内做“花蕊”,第一层“花瓣”环绕中心圆共五个圆,用于写加部首后构成的新字,最外围的“花瓣”与第一层“花瓣”相连,里面将写上新字组成的词语)

[评析]

这项练习可以用作巩固形声字和训练区分形近字,本是最常用的复习生字的方法。但在“花朵”的装点下,在学生眼中便显得不平常了,为了使花多开几个“花瓣”,学生争着抢着动脑筋给基本字“穿衣”“戴帽”“着鞋”。在两组练习中還隐藏着一个台阶:自选基本字组字练习,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字,还要具有对形声字进行归类整理的能力,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二、开发学科功能性资源,创设语文体验性作业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要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就得把语文学习和运用联系起来,让学生情、智、知、能获得同步主动发展。我们设计了一些练习。让学生充分思考,做有个性、有思想的作业。如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中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等,这类作业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让学生主动思考,作出了有自己见解的回答。另外,我们还把作业设计为小调查、小演讲、小辩论等,针对一些现象、观点,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决定作业方式,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认识去完成。这样,作业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设计举例]

学过《蚕姑娘》一课,要求学生了解一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养殖、栽种知识。在班级成立养殖或种植小组,学着饲养观赏类小动物,或者盆栽各种植物,用学到的知识精心养护,最后把种、养的过程,观察和体验都记录下来,尝试着写观察日记。

[评析]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其效果可谓“百闻不如一做”。通过有趣的实践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使他们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不能过高,主要是重视过程,重视实践,使他们得到锻炼。

三、捕捉社会生活焦点问题,设计时事语文性作业

语文作业不能简单到只是已有书本知识、已有阅读能力的巩固,语文作业还应是学生继续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途径。因此,语文作业要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本投向自己活动的空间甚至整个社会。教学中,我们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时事性的作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综合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并在应用中积累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我们鼓励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等来表达,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类似于艺术作品式的作业。

[设计举例]

“六一”儿童节前。我们给学生安排了这项作业——“为自己献上一份节日礼物”,可以设计一个聚会,可以制作一件手工作品,可以安排一次郊游,可以献出一份爱心。还可以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要求看谁做得既有价值又有创意,然后把自己的创意、事情的经过和事后的感受写成一小段日记。

[评析]

过“六一”儿童节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习惯了过节时接受别人的礼物,却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给自己送礼。新奇的刺激激励他们认真去完成这项作业,作业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检测:组织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创造性、个人的喜好等,都可以从中得以体现。最后的日记。因为学生亲历了活动过程,伴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积累了丰富的体验,因此有话可说,而且不说不快。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第12篇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 要有幽默, 要有笑声。”在步入课堂时, 面带微笑, 多一些轻松和幽默, 为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敲响前奏。关爱每个学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更重要的是, 在课堂上, 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 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 创设积极协作与竞争的课外环境。外部环境对任何人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的去思考和探索, 就要师生共同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创造宽松、友好而又协作、竞争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又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推荐学生阅读有趣的课外书,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数学游戏、举办数学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究的好奇心。

二、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突然就会产生的, 它需要我们为之不懈的努力。一切思维活动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教学中认真的体会和梳理教材, 精心的选择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收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组织学生去收集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 能使他们懂得运用数学可以获得对实际问题比较准确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广阔, 更活跃。

三、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

在学习态度上, 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学习者, 树立创新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学习内容上, 激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范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 不满足于对教师教学内容或问题的记忆或解答。教师可在课后延伸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增加一些开放题、探索题。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让学生打破常规, 发挥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 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需, 挖掘潜能。激励学生增加数学课外书籍的阅读, 深入社会,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 引导学生收集素材, 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开放式训练, 拓展思维空间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 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 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质的升华, 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 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 而提出问题却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 “学问”就是学习提问, 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 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 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 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通过加强对试题的开放式训练, 可以使学生们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 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可以得到提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体现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 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要训练学生的思维, 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 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思路, 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认识事物, 使其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和“形”, 是数学教学中的两大内容, 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 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 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直观、形象、便捷。如果教师长期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教学, 有效进行对比、类比、联想, 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驱动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增强。

上一篇:静态研究下一篇:消失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