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2024-09-02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精选12篇)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第1篇

1. 挖掘诗趣

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 首先要挖掘诗趣。这其中有两重含义, 其一是提高有关诗歌的文学活动的外在形式的吸引力, 其二是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理解世界, 进行体验与表达, 通过诗歌感受这一媒介把握世界的独特魅力所在。因为有关诗歌的校园文学活动是在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争夺学生的课外时间, 所以要求这种文学活动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能够在与上述课余活动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首先, 要组织面向全体师生的读诗、写诗活动;其次在重大节日、发生重大事件时以诗歌朗诵、创作为基础举办综合性诗歌晚会;最后, 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定期邀请学生喜欢的知名作家、诗人来校讲座。教师的率先垂范、文学活动本身的关乎时政以及名人效应等等措施会增强学生对有关诗歌的文学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

2. 体会诗境

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诗境。体会诗歌之境是一个过程, 包括寻找解读切入点, 反复品味诗歌语言, 重构诗歌意象, 感受诗歌蕴意, 体验诗歌意境。体会诗境, 一要以板报、宣传栏、网站为阵地, 开展诗歌欣赏与点评。作为校园文化的最直观体现, 这些宣传媒介选择刊载的诗歌使学生耳濡目染, 只要稍加点拨, 给学生指出解读的路径, 就能引导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感受。二要以文学社团为依托开展诗歌朗诵、讨论活动。在文学社团的日常活动中可以定期开诗歌朗诵会和讨论会。情真意切的朗诵往往是表演者用语言、情感及手势对诗歌最完美的诠释, 很容易将观众带入诗的意境中。有关诗歌理解的讨论活动更是学生体会诗境的绝佳途径。诗歌本身的多义性与模糊性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 而不同欣赏个体的期待视野又各不相同, 各抒己见的讨论建构了学生理解诗歌的多元视角。在交流对话中学生从不同切入点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3. 抒发诗意

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 再次要引导学生抒发诗意, 即用诗歌表达自己, 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生活体悟。第一, 要选取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心灵、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园文学活动主题。重大的历史现实事件、身边发生的见微知著的小事以及关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都是可以选择的主题, 只有创设了具体的情境, 学生被深深触动, 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才能尽情抒发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第二, 鼓励学生抒发诗意, 教师不但要率先垂范参与创作, 还要对学生的诗作进行评点指导创作。在参观或社会实践后教师和学生就某一主题共同抒发诗意, 进行诗歌创作, 必然促使学生力求另辟蹊径而达到与众不同。而教师的评点将给学生的创作以鼓励和指正, 保证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第三, 努力开辟师生交流心得、发表诗作的多元空间。除了常规的手抄报、宣传栏、板报、广播站外, 还可以办文学社团会刊, 建立文学网站。这样可以保证诗歌创作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只要想抒发诗意就可以与同学分享你的情感和体验。

4. 构建诗性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第2篇

回答为什么——从意义和作用等方面展现某些研究步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阐述怎么做——呈现一般流程及具体操作 Slide4 研究——大问题切碎成小问题,探究小问题背后的成因,解决他们的对策,再一件件整合起来成为研究的整体;

开题报告——强调“做什么,怎么做”,主要包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要突破的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参考文献等。从内容框架上来说,是申报书的“升级版”及“具体化” 申报书——强调“问什么”(背景、意义、目标等),一般设计问题的论证、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度计划、预期目标和阶段成果、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及作用和意义等

研究假设——研究者根据一定的事实观察和科学理论对研究将会取得的结果或者理论的推测,不是每一个研究都会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

研究综述——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即在对某一方面的专题、资料全面搜集、阅读大量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述。有利于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对后人来讲也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是课题研究进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前工序,是立项申请书的一部分。

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组成——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相当于总述;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者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部分或者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变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者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的,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Slide5 做研究综述的意义——首先,研究综述是任务研究的基础,做之前需要看一些文献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次,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做研究综述,可以知道在这个研究主题上别人已经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借鉴那些做法或者吸取哪些教训等;再次,知道了别人如何做和做得怎么样,我们才能结合实际思考我们能做什么,能有哪些补充或者创新,我们的研究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综述的结构——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侧重研究的学术理论价值,是对某种教育学说或者理论的细化、发展、充实和完善,或者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新概念或新方法,从而填补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理论的空白,推动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实践意义侧重操作层面对推动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如: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操作性强的可行方案,这些对学校、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线教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一般更侧重于实践意义。从三个角度考虑:1科学性——研究问题是否真实,研究意义和价值是否重要;2创新性——研究是否提出新的教育理论,是否丰富和发展某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或者学说,是否引领学科发展;3应用性——研究对解决重大教育决策问题、教育实践问题是否有重要作用、是否有广泛的应用与开发前景。具体论述某项教育教学研究的研究意义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贡献,对本学科建设的意义,对国家或者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

Slide6 教学、课题与研究三者有机结合是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与学生的情景教学中和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教师与领导、同事或者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着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研究背景:大背景指的是时代背景,如国内外的教学改革大趋势,小背景指的是区域、学校甚至是师生个人的特殊背景。一线教师应多关注分析小背景,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从教师的实际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这样才能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寻求理论依据:学习相关教育家学理论,选择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理论支撑,寻找研究内容与支撑理论之间的契合点。

概念界定:抽象性定义,操作性定义。一线教师适合采用操作性定义。就是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研究问题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操作的项目。在对概念进行界定时,最好不要直接引用别人现成的阐述,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需求,对文献中的相关定义进行修改并赋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即将文献定义与自行定义相结合,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概念更需要予以自行定义,同时还可以与相似的概念做一些比较分析,通过与别人的比较突出自己的特点。

课题分工:根据研究任务进行分工,如前期调查,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申请书的撰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培训等。分工原则是要有规划,要对成员的研究能力及所擅长的方向进行深入了解的,做到知人善用,合理分工,并对研究团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如问卷的施测,访谈的技巧等。团队管理的重点在于明确职责、保持沟通。通过制定“研究工作实施计划”,包括研究工作的内容、具体操作、时间截点以及负责人(或者团队),使所有成员清晰了解自身的责任和角色,及时调整;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阶段总结或汇报,交流研究进展,及时调整、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视实际情况对团队分工进行适当调整。

研究起点:从常态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把问题的零碎研究转化成系统的课题研究,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拓展、提升研究。

Slide7 宏观技术路线——行动研究,循环性的反思实践。经历的真实的实践,主要特征在于反思,通过反思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带来螺旋式上升的行动循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规范性和自觉性。步骤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行动实施和提出报告。观察研究,个案研究

中观技术手段——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叙事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微观技术工具——制作观察表、编制问卷

Slide8 整理——确定有价值的资料,分类成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整理摘录,建资料档案,以便分析时查找

提炼——用事实说话,实效性(问题要现实,严防假问题,边研究边发现问题;研究过程要真实;研究结果要务实,以成效为主,成果为辅,要有效果检测,用事实说话,改变直线思维的习惯,对研究结果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反思和讨论,找出症结所在,矛盾所在,这样才有助于改进工作),有创新(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新办法解决老问题,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反思——从“人”的角度——研究者:反思教师自身以及所在团队的理论素养在驾驭该项研究中存在哪些不足,以往的经验或观念是否对该研究产生了影响,大家是否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等;

从“事”的角度——研究设计、研究过程、研究结果:

反思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对整个研究的一个规划,包括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步骤等。研究结束后要反思的是:是否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内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或者研究方法更合适该项目等。

反思研究过程——反思研究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等。

反思研究结果——反思该项研究是否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是否汲取了预期成果,研究成果的表述存在哪些不足等。反思是否将研究结论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是否总结出其中所蕴含的的一般规律,是否能够运用研究结论指导教学或学校管理进行后续研究。

结题后需要:深化成果应用,推广研究成果。

Slide8 研究报告:实证型研究报告,文献型研究报告,理论型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报告撰写:

题目的表述——突出措施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因果关系,避免“文学化”和“情感化”的表述方式。两种表达方式:以问题问中心的开放式表述,突出从某个具体措施入手去解决问题的表述。

摘要与关键词——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包含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与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结论或者结果所产生的意义。文字需要十分简练,通常控制在200~300字。

关键词的作用是提醒读者着重理解的几个核心词语,便于文献资料的检索,告诉读者需要领会的核心思想或者观点,3~5个为宜。

正文组成:问题的提出——体现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意义和初始调查的过程与结果(重点放在调查结果的呈现和分析上,至于调查的对象,问题的表现指标和具体的调查方式制作简单的交代即可)

问题的归因——体现理论、经验和调查三个归因的过程。理论和经验的归因启发、通过发你排查确定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简要说明根据主要原因进行实证调查的主要内容。措施与行动——详尽描述,展现研究者是如何采取行动步骤进行研究的,所拟定的行动方案的实际实施情况和影响范围,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或方法,在行动的过程中是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的等。是反思性的循环实践,螺旋式上升。

评估与反思——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梳理自己的相关经验和教训,采用质性或量化的方式说明问题解决的成效,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有哪些体会与启示?效果如何?回答效果如何时,即可以大量采用“教育事件”“教育故事”来描述行动研究之前和行动研究之后的变化,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记”或者“周记”中写下自己对教育行动研究的体验和感受,然手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受纳入研究的结果与讨论的范围。还可以采用量化的方式,收集必要的数据并作出相应的统计分析,为了增强解释的说服力,可以利用前测和后测的数据作对比。

Slide9 问题出自——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源于教学,立足课堂;学生与教师的困惑;差异与矛盾中,调查了解中

获得什么——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理论水平的提升,促进专业知识的拓展,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教育成绩的提高,教育人生的点亮

指导教学工作——研究问题要贴切教学实际,解决教学真问题;理论学习要融入教学实际,明确研究方向;研究过程要关注教学实际,立足课堂教学

科学指导幼儿进行自由活动 第3篇

一、设定目标,构建环境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离开环境就没有教育,一切知识都要利用环境的作用,实行间接教育。因此

在指导幼儿开展自由活动,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合理目标,构建合适环境。任何活动,都少不了目标,自由活动也需要目标的达成。但是这又不同教育活动的目标设置,自由活动的目标指向是随机的,没有预成的目标,而是根据孩子的活动进程需要及时调整的。教师应在幼儿的活动中“不经意”地注意到。在环境方面,一要突出观赏性。如在活动区角粘贴一些颜色鲜艳、风格各异的花鸟虫草图片,展示自然山水景致和民族传统艺术等,给幼儿以美的感受,或是一些易引起幼儿注意的标志,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二要突出丰富性。区角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由活动的缩影,所以区角设置要丰富,让幼儿在摆弄各类材料与参与不同活动内容时,其休闲娱乐、学习游戏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这样丰富了幼儿自由活动的内容,也给自由活动带来了许多精彩的瞬间。三要突出操作性。教师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操作性,并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儿。如在体育区中,利用纸棒可以玩出很多玩法,把纸棒排成一排,玩过河游戏;两手各拿一纸棒,边跑边撑着纸棒玩“滑雪”;或是用纸棒与皮球结合,玩 “赶小猪”的游戏。值得注意的是,活动环境的设置不能一劳永逸,要常换常新,特别要让幼儿结合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活动区的设置和活动的主题内容。不管活动环境如何构建,都要力求使它们具备渲染气氛、驱动操作的功能,确保幼儿从中获得满足和发展。

二、设置疑问,因势利导

杜威曾说:“若说儿童享有自由的话,教师便应逊位而退处于无权,那是愚笨的话。教师有权为教师,正因为她最懂得儿童的需要和可能,而且能够计划他们的工作。”在自由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幼儿无所事事、游游逛逛的,好像没有什么情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或是碰到一些困难,致使活动无法进行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内心活动,针对幼儿的好奇心,适时设疑,诱发引导,使幼儿的自由活动朝着教育目标指向发展。如在一次离园前的自由活动中,几个幼儿站在自然角的蟹缸旁,眼睛看着缸里游动的蟹,嘴里却议论着别的事儿。见此,教师不动声色地走过去观察了一会儿,问:“螃蟹为什么一直吐泡泡呢?”问题一提出,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有的说它肚子里有水,有的说它可能吃了肥皂,有的说空气跑进它肚子里去了……有的幼儿还在老师的诱导下提出“螃蟹肚子里有什么”“螃蟹如何呼吸”等新问题。教师不必当场解答,而是提醒幼儿认真观察螃蟹的生活习性,从中寻找答案。这样不仅缸旁幼儿的注意被吸引过来,也使附近的幼儿产生了兴趣。通过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同时也激活了幼儿的思维。

三、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在自由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在探索玩法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氛围,对富有创新意识的幼儿进行鼓励,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激发其他幼儿创造思维的火花和进一步探索的勇气,提高活动质量。记得有一次自由活动时幼儿有的讲故事,有的拼插花片,有的画画,各干各的。这时,老师发现一个幼儿拿着自己的彩色笔在拼摆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于是教师便走过去,充分肯定他的玩法很有创意,并请他示范给其他小朋友看看,让大家做出评价。幼儿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鼓励,并纷纷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对彩色笔进行移动、重组和改造,玩出了更多有趣的新花样。

四、抓住时机,个别教育

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为教师的个别教育提供了很多良机。幼儿期是性格生成期,可塑性很强。正如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形成的时期。”教师要抓住自由活动时的教育契机,根据幼儿不同个性特点、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陈莉娜小朋友聪明能干,但不爱讲话,很任性。有一天,妈妈送她上幼儿园,因为忘了带彩笔,她就抓住妈妈的腿,死活不让走。这时,教师先帮她擦眼泪,擦鼻涕,号召小朋友学雷锋帮助她。于是有的小朋友热情地送来了彩笔,有的热烈鼓掌欢迎她。她才不好意思松开手,轻轻地走回自己的位置。午间,帮她梳辫子时,问她:“老师喜不喜欢你?”她小声地说:“喜欢”。老师接着说:“你喜不喜欢老师?”“喜欢!”她回答的很肯定。“你真喜欢老师就要听老师的话。”她连连点头。老师抓住这个良好机会,争取教育的主动权进行个别教育。正面鼓励,指出她爱学习是对的,但任性、不听话、不支持妈妈的工作,就不是个好孩子。她有些默认。在每天自由活动时,老师有意亲近她,问她家里情况,让她大胆讲话、留心向小朋友推荐她充当营业员、推销员等角色,渐渐地,她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也不像以前那么任性了。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第4篇

一、在自选游戏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一) 幼儿自选游戏活动的意义

(1) 可以充分为幼儿提供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的机会, 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游戏活动, 并付诸行动, 从而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习惯,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 充分体现幼儿活动小组的作用, 使幼儿在小集体中, 培养他们的口语交往能力, 实现个性差异的优势互补, 从而提高游戏活动效率。 (3) 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教育的目的, 包括语言、对号入座、积木、科学常识、操作、音律、乒乓球等许许多多兴趣领域, 通过各种游戏使幼儿反复、综合地受到教育, 认识与体验一个个的概念, 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使其受到创新启蒙意识的教育。 (4) 增进与密切师生关系, 在游戏活动中, 可以发现孩子的潜能, 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形成积极的情绪, 从而健康成长[1]。

(二) 充分体现教师在自选活动中的职责

1.及时为提供幼儿游戏资料

为了保证自选活动顺利进行, 教师要主动为孩子们提供切合实际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游戏资料。 幼儿园相关领导和负责人应积极筹备新的游戏学具, 积极引导孩子们游戏的方式方法。 同时指导孩子们积极传播新的玩具, 并划给一定的时间寻找材料、动用脑筋参与新教具制作, 展示新学具与新教具, 交流孩子们制作的过程及经验、体会, 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全园自选活动提供保证。

2.各负其责, 发挥各自的作用

教师在自选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师应发挥好筹划组织、观察、相互影响、监督与评估等作用, 随着自选活动游戏方法的规则变化而改变各自担负的工作。 实践证明, 有些游戏领域只需要教师作为旁观者, 因为教师参加游戏活动, 幼儿会变得不自然, 甚至表现出拒绝的态度, 致使一些幼儿的语言表现、 行动表现呈现出明显不是自己本意的、只是追随教师意思的东西。 有些游戏初始时需要教师像客人一般参加, 但半途要适时“偷逃”。在观察过程中, 如果发现幼儿邀请或需要帮助, 则教师应乐意参加游戏, 做一会幼儿要求扮演的角色。 这样, 教师成为儿童游戏中的一员, 给游戏增添了新鲜刺激, 使游戏持续进行。 同时, 应留意不让幼儿留恋于单一游戏, 帮助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 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自己解决内部产生的问题与纠葛。

(三) 根据不同年龄段摸索出不同实践经验

1.小班

对于小班幼儿来讲, 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及早从小家庭环境中走出来, 尽早适应幼儿园新环境, 这是非常必要的。让小班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环境可通过自选游戏活动加以解决。 小班的自选活动是让幼儿尽早适应所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自选活动对于稳定幼儿情绪有很好的镇静剂作用。

2.中班

中班阶段, 幼儿之间便能产生意思传递。 这种特点, 通过自选活动表现得更加活跃。 比如在对号入座游戏之中, 幼儿担当不同角色, 从中可以培养出一定的团结合作和社会交际能力。 另外, 通过各种操作游戏, 幼儿可以获得成就感, 因而增加主动参加游戏活动的感情, 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

3.大班

在自选活动中, 大班幼儿经过自律性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和协助, 开始形成规律性、原则性的基本生活习惯并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 萌生创新与钻研精神。 同时, 尝到成功的喜悦、失败与挫折的苦果, 也尝到团结协作和创新、钻研的甜头。

现在, 我园的幼儿双脚一迈进教室, 就开始自己恶意涉猎领域的自选游戏。 他们太喜欢这种游戏, 天天向爸爸妈妈要求:“我要每天第一个去幼儿园玩游戏”, “每天再晚些时候领我走”, “周六、星期天我还要去幼儿园”。现在, 他们即使没有教师的反复叮咛也自觉自发地遵守规则、整理玩具、礼让同学……在各个方面有条不紊地发展。

二、从观察入手培养创新精神

要想通过游戏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游戏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 熟知的。 只有让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每一件事物, 才能培养创新思维[2]。 为了让孩子们在“描绘夏天”的游戏中有所领悟和创新, 我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观察夏天, 用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事物, 及时提示观察目的, 在游戏中提出:“小朋友们, 我们一起去寻找夏天怎么样?”让他们充分感知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通过这些观察活动, 孩子们对事物有了具体印象, 由此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 给太阳公公添上一缕缕金胡子, 给刚发芽的小树贴上很大的树叶子, 使之成为繁茂的大树, 还有呢, 盛开的向日葵, 牵牛花与蜜蜂、蝴蝶、水果与蔬菜、庄稼、游来游去的鸭子群, 扇扇子的爷爷……使他们拼出美丽完整的夏天。

同时可以通过游戏活动,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绿树穿上了新衣, 盛开的花朵向我们喜笑颜开, 蝴蝶在翩翩起舞, 蜜蜂在嗡嗡叫, 圆圆的西瓜羞涩地躺在地上, 渗出来了汗珠, 爷爷的扇子欢快地向我们招手……”这样, 孩子们通过观察由春天到夏天的变化, 对探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萌生了“以新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创新意识, 达到观察大自然四季的变化, 形象生动地说出夏天各种特征的目的。

三、根据幼儿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受到父母、老人的百般呵护, 任性、顽皮, 不少孩子顶撞老师。 如教者问:“好吗?”他们偏回答:“不好。”“好看吗?”回答为:“不好看。”但这些孩子身上一样有幼儿独有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潜能。 有时, 幼儿的种种创造性表现与调皮、捣蛋等联系在一起, 逾越常规、不守规矩、提稀奇古怪的问题, 恰恰体现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潜能。

有一天玩图画游戏时, 别的孩子都在忙于画种种形状的蝴蝶并涂上颜色, 但有小朋友“胡”画一气, 我忍不住发火正想批评时, 他伸出画说:“老师, 我画完了。 ”“这是你画的吗?”“这是只可怜的蝴蝶。 ”“可怜的蝴蝶… …”仔细一看, 中心也没有翅膀, 剩下的绞成竖线, 根本不像蝴蝶, 我百思不得其解地盯着他, 他补充说:“下了一场大雨, 蝴蝶抿着翅膀, 在颤抖。 ”我想这名平时“心术不正”的孩子又在搞什么名堂呢?但我顿感自己想错了, 立即称赞道:“金龙小朋友的想法很独特, 其他小朋友们也要向金龙学习, 应该大胆动脑子, 好吗?”

我不仅接纳了孩子的这些“奇思妙想”, 而且帮助他们想象更加丰富。 “小朋友们, 这只蝴蝶是不是很可怜?我们有没有办法帮助它呀?”孩子们给这只可怜的蝴蝶添加了盛开的花、雨伞、房子、树叶, 使它可以避雨, 有的孩子还画出雨后挂有彩虹的晴天, 表达出希望雨停的美好愿望。 在以后的活动中如果教师提供公共汽车的话, 则孩子们给它画上信号灯、司机。提供鲜花的话, 孩子们则画上蝴蝶、蜜蜂。提供动物的话, 孩子们又画上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和动物的家园。 这些经验告诉我可以培养孩子们 “从已经提供的条件联想到很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针对“喜爱动手拼凑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手工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娱乐活动。 为了学习图形、模拟各种图形, 我对幼儿提出了这样的提问:用正方形能拼凑什么图案?用三角形能拼凑什么?找出梯形的图案吗?然后, 首先肯定孩子们的回答。 在启发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 再提供衣扣、绳子、彩带等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拼出五花八门的图形。 如:花园、花朵中飞来飞去的蝴蝶、不同形状的树、还有高楼大厦中的街市, 火车、汽车信号灯, 轮船、坦克, 以及圈在篱笆上的小鸡和鸭子、“防洪房子” (房子的底部是船, 上部呈飞机型) , 电视、录像机, 甚至联想到屏幕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 面对孩子们的丰富作品我再深一层地, 带有启发性地问道:“七个图形拼在一块, 能够拼凑什么物体呢?”孩子们纷纷说能够拼出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椭圆形的房子和窗户、烟囱等;有的孩子拼凑出梯形的篱笆、半圆的太阳 (刚刚升起的大阳) ;更有孩子很快拼出很大一幅画:天上挂着月牙儿, 正面有商店、饭店、游戏厅和轮船, 还做出了有鱼、有海带、有石头、有草的大海。在他抢着绘声绘色地解说时, 笔者对孩子奇异的构思, 丰富的想象不禁感到由衷惊叹。

经过不懈努力, 孩子们创作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看着自己亲手粘制的图画, 孩子们高兴极了。 由此我发现了孩子们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有目的地每周给孩子们安排一些益智游戏活动, 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志强.有效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策略浅谈[J].幼儿教育研究, 2004 (5) .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第5篇

一是建立社区党员思想状况了解制度。通过定期了解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切实帮助党员解决问题和困难。

二是建立交心谈话制度。在职党员每年至少要找党员交心谈话一次,在社区党员遇到重大问题或重大困难时,社区党总支与结对在职党员要及时交心谈心,了解情况,给予帮助。

三是建立专访制度。在党员的政治生日、重大传统节日、患病或党员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事项时,上门走访社区党员,送去党的关怀,体现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的凝聚力。

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活动 第6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

多媒体在幼儿园科学教学中可以促进和优化教学情境,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例如:科学活动“动物找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到动物的居住地和生活习性,活动一开始,在一段节奏很快的音乐伴奏下,屏幕上出现动物生活环境背景图,图上有森林、草原、河流、天空,美丽的影片给幼儿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随着画面的切换,小动物一个个有趣动态地出场,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活动中我制作了可以交互的环节,让幼儿将小动物和居住地分类摆放,摆对了小动物会开心地在家里绕一圈,摆错了会语音提示重新找家,使孩子们在情境中更好地游戏巩固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积极主动的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基本动力,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有着直接重要的联系。单纯的说教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趣而产生厌倦心理。而集声、影、图于一体的多媒体,通过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传输信息方式,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兴趣的产生不但能解除幼儿心理疲劳,还能吸引幼儿在活动中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推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在这种兴奋、愉快、无负担的心态下,他们听得聚精会神,看得目不转睛,操作得全神贯注,对科学知识学得快,记得牢。 如果采用看图讲述来达到“保护关节”这一教育目的,孩子们一定会感到枯燥乏味、情绪低落。同样,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有目的地把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如何保护关节用录像机录下,制作成一组动画,同时配有声音文件,用特写镜头突出保护关节的方法。孩子们被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住了,一个个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观察,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情不自禁边看边模仿,孩子们犹如置身于现场的情景之中,倍感亲切,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对活动的内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感知,积累经验

运用多媒体可以放大呈现肉眼看不清的内容,把关键之处通过调整画面大小显现出来,可以把瞬间即逝的东西通过放慢重现进行再现等。如:科学活动“种子发芽”,孩子们在自然角里观察过种子发芽,但是,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静态的形状,且观察时间越长,往往让有的孩子失去观察信心,无法感知种子发芽的全过程。于是,我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手段,在屏幕上演示了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再长胚芽——胚根以后长成植物的根——胚芽长成植物的茎和叶等一系列过程。通过演示,孩子们把自然角里经历一段时间观察到的静态与屏幕上看到的生长动态联系起来,各自交流着,气氛热烈,发言越来越踊跃,讲述越来越完整,孩子们也就轻而易举地积累了种子发芽的经验。

又如进行科学活动“预测天气”时,孩子们了解到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气象预报,那么天气预报又是从何而来,怎么测得的呢?通过真实严谨的科教片形式,让孩子们边看边思考,让孩子声、影结合真实地感知深层次的知识经验点,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使活动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为幼儿提供了一些替代经验,从而使他们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四、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解答疑惑

幼儿感兴趣并容易理解接受直观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科学知识原理对幼儿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把抽象化为形象。多媒体作为一种高度视觉化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化静为动,感染力强,十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我们口头无法解释,幼儿也无法理解的现象原理展示出来,从而能有效地解决科学活动中的重难点。例如进行科学活动“温度计”时,有一个难点是让幼儿学会用温度计测量。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学会看温度计的刻度,同时帮助幼儿总结梳理对温度计的认知经验。在此环节采用多媒体,很好地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了难以看清的现象后,便于幼儿掌握和理解。当他们再次实验的时候,就会更加兴趣盎然,还能边做边讲述原理了。

不过,即使多媒体技术有着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始终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不能丢弃科学教学中关键的“说”与“做”的重要地位,在活动中要多引导幼儿多做、多说,在操作中探索实验、感知学习,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另外,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来选择多媒体运用的内容、方法和时机,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并在恰当的环节出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目标。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第7篇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不到位或方向性错误导致。如单亲家庭在我校学生中比例较高,孩子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独生子女身份导致的溺爱、娱乐导向偏向于享乐主义、价值观导向偏于金钱价值观、媒体宣传负面因素偏高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中职学校是无法根除的,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纠正。

首先,我们要改变学生的过于自私的思想,帮学生树立团结友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公德。简单的说教效果是很差的,必须把这些思想转变过程容纳到实际活动中。这些活动可以是集体体育活动、集体学习活动、小组实操等。在这些活动的动员阶段便开始灌输团队思想、强调集体荣誉、淡化个人荣誉。在活动设计上,要重点关注合作部分。在活动实施阶段,要时刻强化集体荣誉和团队成绩。在活动总结阶段,要把团队的合作作为评述的关键。比如,我们组织了一次团员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在班会上,带队教师从学生出生受到父母家人的养育、关爱讲到他们老了后需要人照顾的整个人生过程,引导学生产生一个认识:孝敬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未来,就是感恩长辈,就是老有所养的坚实情感基础和物质基础。虽然学生听后,不可能立即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但最起码他们知道,这次慰问活动是在做一次好事。然后组织小额献爱心捐款(自愿、数额有封顶)活动。在去福利院前,带队教师检查学生的衣着打扮,准备了旗帜、标语牌、宣传单等制造气氛的道具。在福利院,组织学生代表宣读献爱心宣言、奉献慰问品、慰问金、听老人代表做答谢词、搞卫生,与福利院老人和工作人员合影等。回校后,带队教师对在慰问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团队和顾全大局的个人进行了重点表扬,还评述了几个遗憾的地方,提出来改进措施。

现在,最难也最重要的问题要解决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否则课堂纪律不好、惹是生非等问题就得不到彻底解决,而且学生毕业后技能和事业发展就很困难了。这需要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毕业生安置部门等协同解决。基本思路是,教学部门制定优秀的专业计划,使所学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工作无缝衔接,并且这些所学的知识点应该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采取的教学方法要尽可能采用更丰富的手段和更直观的展示,与学生的互动应该无处不在,对学生的鼓励更应该是上课过程中的主线。毕业生安置部门则要多联系优质的就业单位,制定出优生优分的规则,然后尽可能按照这个原则去安置毕业生。这样做的最大效果就是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努力学习的理由、动力、目标。学工部门特别是班主任,要时刻关注本班学生的学风、纪律和学习效果,并加以鼓励或修正。三方面的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逐步提高,纪律性也能逐步增强。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那么,违纪现象就会大幅减少,受教育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至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过去是一件不难的事情。但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大多数家庭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多参加体力劳动,更不用说从事辛苦的工作,所以,这个培养工作就只能由学校或社会来完成。我们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不具备这个素养,便很难在将来的社会生产中立足。为此,我们必须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项目来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主要项目是三个,一个是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一个是军训,还有一个是大强度的技能实训。文娱体育活动最符合中职生的心理需求,适当的设计,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在文娱体育活动中,注意每个学生的实际体力和能力,做到接近达到学生的极限,保留他们参加下次活动的欲望和兴趣。至于军训,一定要引进正规军人作为军训教官,因为学生对正规军人有一定的敬畏和尊重感,这样军训的效果才会更好。在军训中,学校和班主任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样的配合,就能在军训中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出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至于大强度的技能实训,则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实训强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停地给予学生激励,同时对偷懒耍滑的学生予以惩罚。要注意惩罚要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进行,避免简单化而导致的反感和抵抗。

以上措施保持常态化,就能有效改变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长期坚持,学生的世界观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使他们的世界观充满积极向上的成分。

摘要:中职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自私、缺乏公德;卫生习惯不好、懒惰;学习兴趣低;不能吃苦耐劳;世界观扭曲。学校通过合理安排有明确目标的日常活动可以逐步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中职,德育,日常活动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漓江出版社,2009.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第8篇

一、识恩——让学生在感恩的氛围中熏陶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应创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让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感恩教育活动的启动阶段,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创设感恩的氛围。例如:在午休时间, 学校在“红领巾”广播站中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感恩的心》、《父亲》、《母亲》、《小时候》等温馨感人的歌曲, 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亲情;各班级利用间操时间组织学生学做《感恩的心》手语操, 使孩子们在舞动的节奏中, 体会感恩;每学期开学初, 学校组织各班开展《三字经》、《论语》诵读比赛。使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 用心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和他人的帮助之恩。感恩意识如春风化雨般潜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二、知恩——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感恩教育需要在活动中通过主体的参与、主体的感悟,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说, 需要在既定的情境中, 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恩情和为什么要感恩。为此我们学校少先队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比如在《感恩父母, 感悟亲情》系列主题演讲比赛中, 小选手们用真挚的感情, 朴实的话语, 表达了自己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一片感激之情。有一名单亲家庭的孩子赵××深情地诉说道:“在我很小的时候, 妈妈就离我而去了, 是爸爸即当爹又当妈的费尽心血把我养大。他每天为我洗衣做饭, 送我上学。我要发自内心的说一声‘亲爱的爸爸, 您辛苦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好好孝顺您, 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在《名字的含义》征文活动中, 六年三班的张赛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的姐姐叫张竞, 我叫张赛, 我们俩姐妹的名字合起来就是‘竞赛’。我们的名字中饱含了爸爸妈妈无限的期望。他们希望我们姐妹在学习生活中, 勇于竞争, 敢于拼搏, 做生活的强者。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一定不辜负您们的期望, 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在五年级《算算亲情账, 感知父母恩》主题班会上, 队员们热烈的讨论交流了如下问题:1、妈妈早上几点起来烧火做饭?妈妈早晨做饭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冬天没有什么农活了, 为什么妈妈却早早的在厨房里忙活, 妈妈不怕冷吗?2、你摸过爸爸妈妈的手吗?为什么他们的手那么粗糙?你在家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爸爸妈妈种一亩地的收入是多少?

爸爸妈妈每天、每月为你花费多少钱?4、爸爸妈妈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等等。孩子们通过“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的情境讨论, 从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小事中深深地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挚爱深情, 在这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发言中, 很多孩子热泪盈眶, 感动之心溢于言表;有的孩子默默地拿起笔给爸爸妈妈写信, 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体验到理性的思考, 再到心灵的碰撞, 使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亲情感悟过程, 心中不禁蓄满了浓浓的感恩之情。

三、感恩——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我们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例如:结合“爸爸 (妈妈) 过生日的时候”号召学生上山采一束鲜花送给父母, 并对父母说上一句温馨的祝福;或者给爸爸妈妈“捶一次背、洗一次脚、洗一次袜子、做一件事”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在春天, 结合“五一劳动节”让学生给自己最爱的人剜一把新鲜的“苦麻菜”, 送一个自己制作的感恩卡, 写上对“最爱的人”的祝福……。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 如同春雨入夜, 轻轻滋润着少年的心。课堂上孩子们听课更加认真了;做作业时, 孩子们更加仔细了……。因为他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报达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爸爸妈妈, 回报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这一系列的活动无不浸润着孩子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品行。

2、与体验活动相结合。

体验教育是教育对象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认知, 明理和发展的活动过程。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感悟, 并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 外显为行为。孩子们在家里每天沉浸在爱的海洋之中, 完全是一个个生活的享受者, 从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劳累。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我帮妈妈扫扫地”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干农活”、“我当一天家”等活动。通过下田干农活、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烧火做饭等实际生产和生活尝试, 不仅使孩子们体会到父母每天劳作的辛苦以及持家的不易, 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 锻炼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通过这些活动, 很多孩子能够主动帮助父母揉肩、捶背和分担家务, 形成了关心家人、孝敬父母的意识。

3、与“手拉手互助”活动相结合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第9篇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集团公司16个基层党支部于11月30日前相继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议,学习贯彻市委、集团公司党委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议精神,总结本单位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就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进一步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总结会上,各党总支(支部)书记总结了本单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一分公司党总支严格按时间节点落实三个关键环节工作,向实处使劲、往细处用力、从严处较真,做到了启动部署安排有序,学习教育常抓不懈,征求意见不留盲区,查摆问题不留死角,开展批评不遮不掩,整改落实不等不拖,整个活动始终有力有序地推进;二分公司党支部始终坚持领导带动,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始终坚持群众广泛参与,始终坚持标本兼治,始终注重搞好结合,做到了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汇聚了推动公交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正能量;三分公司党支部把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围绕活动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进行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学习、务实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培训、完善工作环境,为活动整体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分公司党支部结合上级点、职工提、班子成员互相帮等渠道反映的问题,认真梳理并建立了问题台账,班子成员深入职工、来到生产一线,走向站点线路,掏心窝子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注重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注重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形成了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第10篇

一个好的行为要想持久无疑需要有好的思想理念的支撑, 我们不缺乏数学教育的知识技能, 我们缺少的是对数学教育的真正认识, 这也正是许多幼儿教师没有思考过的。

1.从数学教育的本质出发, 强调绘本在数学教育中发挥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的作用

我们一直强调数学教育很重要, 但是何为数学, 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 怎样进行数学教育呢, 这些关于数学的本质内容我们不了解, 我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法搬运数学知识。数学的根本特质是一种对人类操作方式 (身体尤其是思维) 的反思, 提炼与优化的活动[1]。

我国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 所以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应简单地教给他们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如分析问题所要的逻辑能力、抽象分析能力, 而利用绘本进行数学教学恰恰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在借助绘本那些直观易懂的图片、简单的文字下变得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使数学变得更加形象有趣。

2.从大众数学角度出发, 分析绘本对幼儿数学兴趣的培养与发掘的重要意义

大众数学与精英数学是数学哲学里的一对名词。大众数学教育强调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精英数学符合现在的社会需求,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可是他们像是批量生产的, 统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更适合成绩好的学生, 却剥夺了部分学生在数学上各自发展的权利。大众数学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 在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与习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终将成为他们一生发展所需的重要保障。绘本让幼儿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能够体会数学的魅力,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数学兴趣。以绘本为媒介可以让更多的幼儿接触到数学, 他们可以对数学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 允许因人而异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 保障了不同的学生各自发展的权利。

二、如何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育活动

(一) 教学活动前期准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使得后期的活动有的放矢。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到“三备”, 即备教材、备幼儿、备教具。

1. 分析绘本的数学教育价值, 确定绘本蕴含的数学关键经验

这个环节就是在“备教材”。绘本内容千千万, 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所选绘本的数学教育价值。确定是不是数学绘本比较容易, 因为数学绘本的特点比较鲜明。一般包含分类与排序、数与量、空间、形状、数学应用等内容。

对于幼儿教师选择使用经典的数学绘本或是现成的数学绘本教案进行教学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真正考验幼儿教师能力的还是要善于发现绘本中的数学教育价值。所以本文特意选择非经典的数学绘本《好饿的毛毛虫》[2]进行分析。

在选择绘本的同时要根据幼儿数学教育内容衡量该绘本中的数学关键经验。《好饿的毛毛虫》包含三类数学关键经验。第一种就是数量, 从1到5的基数, 以及个、根、块、条等量词。第二种就是时间, 一周时间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及循环。第三种是模式, 从1到5的递增模式。

根据教学需要, 合理删减绘本画面。由于绘本篇幅长、信息量大, 每页都讲时间上不允许, 况且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的比较差, 同样也是违背幼儿的;绘本中有的内容不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如《好饿的毛毛虫》如果用于模式的数学活动, 绘本中星期六吃的食物数量就不迎合需要, 这种不相干的刺激可能会让幼儿困惑。1到6的基数中, 正好是数与物的一一对应, 能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所以在给幼儿讲课的时候就可以把星期六的内容改为吃了六个香蕉或是六种不同食物。

2. 确定此年龄段幼儿数学发展规律及要求, 分析本班幼儿的数学前期经验和兴趣

此环节就是“备幼儿”, 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难把握的环节。只有了解了幼儿的相关经验之后, 才能据此实施有效的课程, 为幼儿营造适合的最近发展区, 使课程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发展性。开展《好饿的毛毛虫》小班数概念的教学活动之前,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数概念发展情况, 对3~4岁幼儿的数概念发展做出如下要求: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 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据了解刚入学的小班幼儿能够唱数, 但是手口一致点数, 说出总数, 按数取物掌握的不好。

3. 教具的有效性

所谓教具的有效性就是教具能够服务幼儿更好的学习内容, 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3]。在教学中使用水果卡片, 是为了帮助教学, 让幼儿们在操作中加深对数概念的印象, 体验操作的快乐。为了防止幼儿因图画操作正确, 所以有的水果卡片要制作的多一些。在投放时有的卡片可以少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

(二) 教学活动过程——教案的呈现与分析

教学活动过程就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 这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环节, 同样也是一个查漏补缺、延伸课程的好机会。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此环节, 根据前期的相关分析与准备, 设计与实施适当的教育。

教案呈现与分析:小班活动《好饿的毛毛虫》

活动目标:

1. 了解绘本故事, 培养幼儿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2. 手口一致点数6以内物体, 可以按数取物进行操作

3. 体会毛毛虫变成蝴蝶的奋斗过程

活动重难点:手口一致点数6以内的物体, 训练幼儿能够说出总数, 理解数字的真正意义。

活动准备:教师教学绘本、数字卡片、绘本中相应的水果卡片 (有洞洞的) 、线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 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 已经和爸爸妈妈读过《好饿的毛毛虫》了吧, 那你们知道美丽的花蝴蝶是怎么来的了吗? (引导幼儿说出是由毛毛虫变得)

师:那毛毛虫怎么变得蝴蝶?

2.点数与说出总数

(1) 教师有声有色的讲绘本的故事, 进行操作演示, 帮助幼儿点数, 按数取物。

这是教学活动关键的环节, 也是考验教师能力的环节。

①科学合理设问, 提高问题有效性

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提问, 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深幼儿对数的印象和敏感性。另外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说出数, 也就是吃了几个。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并真正地会思考、会学习。可以问幼儿星期一吃了什么啊?引导幼儿说出一个苹果。星期二吃的什么啊?两个梨子。星期三毛毛虫又吃的什么啊?三个李子……。最后老师要示范并要求幼儿表达完整的一句话, 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 星期二毛毛虫吃了两个梨子……。

开放式提问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讲解绘本之前提问幼儿为什么毛毛会这么饿呢?吸引了幼儿的兴趣, 让幼儿带着自己想的答案去学习绘本中的知识, 证实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预测式的提问是推动课程进行的方法, 同样也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好方法。你们认为毛毛虫星期四会吃什么?追加问题会吃几个呢?幼儿会迫不及待地验证是不是按自己设想的那样发展的。

讲到星期六的时候由于事先对绘本的一些内容有所改动, 幼儿会感到惊讶, 教师要巧妙的表达, 毛毛虫吃那么多东西会肚子疼, 为了不肚子疼, 老师为它选择吃六根香蕉。小朋友你们想为毛毛虫选择吃什么, 要吃多少呢?

2细致化操作

黑板上展示星期、数字卡片和水果卡片, 帮助幼儿点数, 最后说出总数。一边讲述绘本内容一边操作。尤其注意水果卡片要一个一个的拿出来, 贴到黑板上, 教师要注意最后说出总数。并且还要一行一行的排列整齐 (如下示意图) 。老师操作要细致。让幼儿自己上前操作, 从中发现问题。

(2) 多方位领悟, 实物穿线,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

三、结尾

看来毛毛虫要变成蝴蝶要吃这么多东西才行, 要吃一个苹果, 两个梨子, 三个梨子…… (教师在说的时候手指着黑板或是穿线的水果教具说) , 还要再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变成蝴蝶, 毛毛虫想变成蝴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本文意在说明绘本用于数学教育是一种选择。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绘本教育, 没有必要为了数学教育而绘本教育, 这样就有点儿形而上学了, 造成教育方式的单一性, 导致幼儿学习兴趣降低, 出现对早期阅读的厌倦现象。我们要引导幼儿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 让幼儿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另外, 教案也不具有普适性, 还需幼儿教师发挥自主性, 适当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景中.数学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0.

[2] (美) 艾瑞·卡尔 (著) 郑明进 (译) .好饿的毛毛虫[M].明天出版社.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 科学探索活动 环境 教师引导

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或者说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其学习的重要动力。当幼儿感到好奇、想了解世界时,他们会提出问题、探索事物,并会更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在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对世界的一些新观念也由此产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而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策略积极地支持和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进行深入和持久的探索。

一、创设一个具有浓厚科学氛围的环境

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要创设一个科学氛围浓厚的环境,这个环境能支持和鼓励幼儿去进行探索活动。

1.创设科学环境。教室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墙面、地面、空间说话,是启迪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教室环境要让幼儿感受到由观察和学习所带来的兴奋和好奇,可以在教室里种植物或将小生物放入养殖箱中,给幼儿提供观察和思考动植物的机会。在教室里放置一些与幼儿观察的动植物相关的图画书,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一些幼儿关心的、感兴趣的、能理解的科学内容,系统地了解科学知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

2.提供有意义的材料。科学探索除了需要一些必要的工具外,更多的应该是我们身边的材料,让幼儿学会勤俭,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探索活动能让幼儿进行创造,体验到创造能使简单的材料拥有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索、乐于学习、乐于创造。提供的材料还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材料的摆放和空间安排应便于幼儿的自由选择和探索活动。当然,不要忘记根据季节、近期的教育目标不断充实和更换操作材料。

二、引導幼儿开展科学探索活动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是活动的支持者。教师始终要把“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贯穿到科学探索活动中,使幼儿在主动学习的同时,获得有益的、高质量的学习经验。

1.教师要引导幼儿从操作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注重向幼儿传授科学知识,忽视培养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缺乏给予幼儿打开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探索活动中,幼儿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烈,创新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让儿童教儿童,不仅被教者得益,教者在巩固自己所学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才能的机会。”当然,幼儿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应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想法和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思维更富有创造性。

2.操作过程中减少教师的干扰。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把在操作中发现的答案及早呈现出来,总是在幼儿操作时提醒幼儿,反而打乱了幼儿原有的思路。教师应让幼儿去尽情探索,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应以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描述操作中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困惑和需求,以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予解答,而应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一份期待,鼓励和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寻找答案。让幼儿在独立自主的操作过程中,经历科学探求和发现的过程。

3.教师要将幼儿的探索活动引向深入。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时,教师除了有意识引导幼儿积累经验外,还要注重将幼儿的操作活动引向深入。激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不断拓展,开阔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身边遇到的问题。

对于幼儿探索活动中出现的失败,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应该相信他们有认识和纠正失败的能力,鼓励在失败中自我修正,寻找成功的途径。成功的喜悦将激发幼儿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索热情,而教师这种积极的等待,将给幼儿带来更多快乐、更多自信。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活动的延伸,不将任务完成当成活动的尾声,而要作为继续探索的开始。除了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达到操作目的,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保持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外,还要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再操作、再尝试,尽可能避免相同操作方法的简单再现;要提出更高的操作目标,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操作方法和经验。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 第12篇

一、要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 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 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 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 扩大数学视野, 拓宽认知领域; (3)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4) 发展个性特长, 激发潜在智能; (5) 陶冶情操,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体现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 但总的来说, 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 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教育性是指活动课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 即通过数学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或良好行为习惯等的教育。当前, 还应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 渗透“国情意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求知欲望。科学性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 选择以扩大知识视野、拓宽认知领域的最新信息、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 渗透“科技意识”, 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智力。实践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问题解决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参加实践,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思考性是指选择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的机械重复, 而是它的引申与发展。如计算技巧的传授, 要注重思维训练, 开发潜在智能,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以提高思维水平。趣味性是针对活动课的内容和方法而言, 以吸引学生参与, 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 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智题趣解、数学游戏、智力竞赛等活动的开设, 使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以培养学生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自主性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表现。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 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让学生接触社会, 深入社会生活, 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时时要用到数学,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层次性是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 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 以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各得其所, 最大限度地使各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综上所述, 数学活动课教学体现的“八性”、渗透的“六个意识”和培养的“六种能力”是就活动课整体而言的, 各因素之间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能设想一次活动课都能体现上述的方方面面, 而是要相互渗透有所侧重。

三、要研究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1) 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2)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 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 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3) 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 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 适当组织专题讲座,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 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四、要建立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评估体系

上一篇:在线误差补偿下一篇:实施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