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品德范文

2024-05-16

高中思想品德范文(精选12篇)

高中思想品德 第1篇

一、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过多地追求知识传输、技能培养和解题技巧的练习, 却忽视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主见的人。语文文本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积累, 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在思想上得到净化、提升。虽然在教学目标中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项, 但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借用资料上总结好的中心思想来复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在人物内心的探讨上, 不愿带领学生去品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其实, 恰恰是品味这一环节才是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思想得以提升的质变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参与。例如, 《指南录后序》第5段中, 作者连用22个“死”字写出逃亡过程中的九死一生, 表明其所受磨难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而第2段中“予公当引决”, 其对生死态度前后不同, 教师应该在学生联系文天祥生平后, 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其隐忍苟活的目的。面对“不在使者之列”可以舍命引决, 为的是不受侮辱, 不让国家蒙羞, 而逃离敌营, 为的是有为国尽力、报效国家的机会, 因此要保存性命。不同境地、不同选择, 都有相同的报国之心, 品读文天祥心路历程, 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 积极主动, 这样的表现说明学生有话要说, 有心灵共鸣, 是渗透德育的最佳时机。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立德育目标, 有意识渗透品德教育

课本所选文本除了会让学生积累许多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帮助他们塑造健康人格,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德育意识,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讨道德现象, 完善道德价值体系。

这要求教师挖掘课文中德育因素,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同步, 这种方法可以兼顾知识学习与心理、情感培养。如学习必修四《白发的期盼》一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那么, 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得出精神赡养概念, 并分析出两层意思:一是承担赡养责任, 下一代应该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二是年轻人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有完好精神状态。之后教师再紧扣文章中心思想点拨学生:怎样做才能达到老人的精神需求?日常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我们留意?最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情感是不可以弥补的,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关注他们内心, 及时弥补老年人的精神空缺, 这就是精神赡养。这样的设计既在学生发言中完成了“恰当进行表达, 观点鲜明,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又进行了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又如, 学习李密《陈情表》时, 文章的言辞婉转, 满溢至真至诚之情, 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穿插“孝”这一传统美德教育, 使学生既习得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教师可以围绕“李密为什么推辞不奉召?”“李密提出解决办法是什么?”“还有哪些故事也是有关‘孝’这一美德的, 你有何感触?”三个问题, 由古人尽孝为先的做法引导学生谈感触, 这样课堂上就完成一次孝道的教育。

三、深挖教材, 回归生活, 促成品德教育

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德育也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师应通过生活把语文教学和德育联系在一起。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德育内容, 课前教师应充分挖掘, 拓展德育资源, 并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产生共鸣, 使语文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大多表现为含蓄舒缓, 这就需要教师处理教材时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 依靠拓展延伸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而且, 语文文本中品德教育内容较为抽象,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应让文本中的抽象理论同社会生活相结合, 找到它们的共通点, 依托现实生活启迪学生的道德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固定不变用一种语气和事例进行德育教育, 且事例脱离学生生活, 也是造成德育成效甚微的原因之一。例如,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一文中, 作者描绘了祖国的深重灾难与贫困, 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和献身祖国的决心, 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没有体会, 献身祖国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在教学延伸环节, 教师可以设计联系黄岩岛和钓鱼岛问题, 让学生发表看法, 搜集社会上对这两起事件态度及做法, 学生有切身体会, 自然就会明白献身祖国的含义及为祖国献身做法。这样, 稍加联系生活, 就会让说教式爱国主义教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见解的活动, 效果提升明显。

同时, 联系生活进行德育有其独特优势。 (1) 可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社会生活中具体行动、行为, 学生易于接受。如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在班级、家庭、学校中应该担负哪些责任和义务, 既进行了责任感教育, 又使细化了具体范围, 而且与实践结合起来效果更明显。 (2) 透过不同表象理解本质, 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呈现的美丑让学生在辨别中更深刻认识到美丑的内涵。 (3) 联系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完成德育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中兼顾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的职责, 但语文教学毕竟不是以品德教育为终极目的, 不能丢掉语文教育的本色。总之, 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是一综合艺术, 涉及文本、教师、学生、教学设计、课堂情况等多个方面, 相信我们教师只要秉承品德教育理念, 有意识渗透品德教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就能实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德育目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 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教师应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课堂实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这有助于完成高中语文的知识积累、技能提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综合目标。

高中生思想品德鉴定表评语 第2篇

2、XXX同学能以校规班规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态度认真,能吃苦,肯下功夫,成绩稳定。生活艰苦朴素,待人热情大方,是个基础扎实,品德兼优的好学生。

3、XXX同学品质优秀,思想觉悟高,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帮助别人,文明礼貌。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热爱劳动,深受老师学生喜爱。

4、XXX同学思想品德优良,能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严于律己,文明守纪。学习上成绩优异,刻苦认真,勤奋好学,目标明确。生活上乐观开朗,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热爱运动,兴趣广泛。深受师生喜爱、

5、XXX同学性格开朗,活泼。乐于帮助别人,身为班干,对班级事物从不马虎,坚持敢抓敢管的工作作风,深受老师和同学的信赖,而且能够平衡班级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在学习方面也毫不懈怠,同时,她积极参与各项学校活动,因此深受师生好评。

6、XXX同学头脑敏捷,言谈伶俐,举止大方,有这些优点,一定会让你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宽广顺当。学习上要对自己高要求,要坚持高付出,最后才有高收获。

7、XXX同学是一个令家长欣慰,令老师骄傲的学生。温顺平和的性格使你与身边的每个人相处得很好,至于学习,你更是认真,精益求精,成绩优秀。希望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努力拼搏。

8、XXX同学读书很踏实,性格也很沉稳,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放心,成绩多次处于班级第一。尽管我不知道你对将来有什么样的`设想,但是我相信凭你的资质一定可以成就伟业。现在的你要记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在时光的流逝中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完善独立、有所成就的人。

9、XXX同学踏实、刻苦、沉静、温婉,你身上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潜质。请你一定要牢记,为了你心目中那所魂牵梦萦的大学,你要拚尽高中生涯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也许征途上不乏痛苦和失败,但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高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3篇

经典情境

所谓经典情境,即传统的、大家熟知、比较权威的故事、数据、图表等内容,能够匹配思想品德理论,起到示范的功用。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快速,能够很快将理论与实际情形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产生共鸣。

例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汇率与币值的关系时,一般会采用这样的表格(如图)。

学生根据这个表格很容易地发现汇率与币值的关系,如果再举出一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价表,学生就容易明白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结算汇率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就能判断人民币是贬值还是升值,也会相应理解,美国为什么一直打压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

经典情境,是经过教学实践淘洗检验的、具有权威的教学参考价值的材料、场景等。教师善于利用,就能够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解析清楚,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经典情境毕竟具有滞后性,不可能以新鲜活泼的形式、以丰富的时尚元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学必然不能单纯依赖经典情境,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设计出同样具有经典性的时代情境。

时新情境

所谓时新情境,指具有立体、多元、时尚、活泼的特点,能够契合思想品德实际教学需要的故事、视频资源、数据材料、图片表格等内容。思想品德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概括,引导公众修炼自己,以符合社会公共需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尤其是时政资源,引导学生用思想品德理论去思考现实问题,用现实问题去印证思想品德理论,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

例如:在完成教学目标“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时,学生对美国霸权了解相对较多,对一些传统例子比如攻打伊拉克、侵略阿富汗、叙利亚等都比较熟悉,如果将习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情景播放出来,将总书记的致辞经典部分呈现出来(如“向世界表明中国恪守和平承诺、做和平捍卫者的立场和决心”“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等)。当学生接触到这些直观资源时,会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感受到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和气魄,也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形势,进而,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学生对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解,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爱国意识。

生活情境

情境营造应具有生活性,生活既是逻辑的起点,也是逻辑的终点,生活问题是学生最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营造形象直观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快乐的学习。

思想品德理论的形成基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能够印证思想品德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朴素的生活必然需要理论的引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生。抽象的理论如果作抽象的说教必然索然无味。因此,采用案例或者讲故事的方式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理论,理解的坡度就会大大降低。

例如:在“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中,我们不妨让学生搜集世界范围内有关“汉语热”的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孔子学院里,学生的生活片段,比如正在英国伦敦孔子学院就读大二的詹姆斯·乔司早餐过后,快速地收拾学习工具,从宿舍骑着自行车正驶向汉语教室,准备攻读他的汉语课程……对这个片段以生动的故事形式描述了“汉语热”,展示汉文化的魅力。教师以此为媒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分析文化的价值,学生就会一方面增强了文化自豪感,一方面形成比较牢固的记忆,水到渠成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结束语

教学情境也可以根据上课状态随机生成;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高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景营造的应用,就是通过立教材之基,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举学生之力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当不断地研究创造高中政治思想品德的教学情境。

职业高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之新探 第4篇

一、以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1. 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

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 对道德的正确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人的行动总是受人的认识所支配。对此, 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平时处事优柔寡断, 不敢得罪人的特点, 在讲《诚信做人到永远》专题时,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道德行为冲突情境: (1) 你邻桌的同学用墨汁弄脏了他前面同学的衣服, 那同学回过头来骂了你邻桌的同学, 你同情谁? (2) 你的好朋友在考试时多次向你暗示要答案, 你怎么办? (3) 你手中有三张演唱会门票, 全班许多同学都向你要票, 你怎么办?显然, 这些行为判断在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通过冲突情境的反复运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为目标, 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道德知识对冲突情境进行判断, 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 加深道德知识的理解, 使道德知识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自觉力量。

2. 创设道德行为受挫情境

学生有了道德认识也就有了道德行为的愿望, 但有些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而不能作出相应的行为, 有的学生虽然也能实行, 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诱惑而不能坚持到底。针对中学生意志力并不强的现象, 在讲《让我们选择坚强》专题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行为受挫情境: (1) 在学习中, 有一道难题反复做不出来, 你的好朋友硬要塞给你答案, 你该怎么办? (2) 你身体上的伤痛影响到你的学习任务, 你怎样正确处理? (3) 在生活中, 你好心办了错事, 同学们都指责你, 你应怎么办?可见, 通过这些受挫情境的创设, 能不断加深学生道德行为意志的体验, 激发学生增强锻炼意志的愿望。同时, 为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我把提供道德意志榜样作为生动鲜明的教材内容, 特别是同龄人的生动事迹, 以榜样的作用启迪学生, 努力培养学生行为道德中的意志力。

二、让课堂活动更有效地贴近学生生活

1. 寻找突破, 走近学生生活。

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是一种“观念产品”, 要使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需要, 就应把“学生实际”作为思品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 使课标要求等理论上的“共性”与学生实际的“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思品课教学设计才具有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 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理性认识, 并力求学生从中获得真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反思, 在体验和反思中践行, 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 精心设计, 关注主体内化。

生活即课堂。就学生学习而言, 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 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因此, 让德育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案例设计与教学主体有效内化, 将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有选择地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中通过精心的设计, 以对情绪词语的列举及按照情绪的表现———情绪的产生———情绪的种类———情绪的作用这一内在顺序的呈现, 带领学生从生活常见现象中逐步走进现象背后的理性分析, 并联系实际事例来说明和巩固这些知识, 既符合内化学生的认知特点, 又实现了现实生活与文本的相互印证。

三、充分挖掘课堂有效性资源

1. 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课堂资源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 充分挖掘课堂资源, 是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蕴含着丰富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如学生的疑问,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特别是学生在答问时的失误或另类的提法, 辩论时偏激的言论, 师生合作探究时的反诘, 这些都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价值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如在讲《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专题时, 我以黄河干涸、城市缺水等网络图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 当我们面对水资源严重缺乏时, 你该怎么办?有学生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做到不浪费一滴水;有的学生说, 保护环境, 防止水生态污染……正当大家为节约用水出谋划策时, 有一位学生却说:“缺水的地方应节约用水, 而我们南方淡水横流, 并不缺水呀!”此话一出,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的疑惑不正是学生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吗?于是, 我抓住这一互动生成, 趁机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深入交流, 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白:“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不缺水的城市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可供饮用的淡水资源在我国城市中均相对缺乏。”显然, 通过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成性探析, 使学生们深切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并为课堂有效教学增添了一份活力和精彩!

2. 开发利用思想品德教材资源

高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法研究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习热情;探究意识

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益的全面变革,思想品德作为高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场所。我们要改变以往以高考为指挥棒,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空洞理论说教,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情境教学将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结合在一起,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在真实而生动的场景中获取更为直接而丰富的感性认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对这些抽象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浅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将课程教学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运用,以帮助学生获取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现实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置于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这正是学科的内在规律性要求。改变以往枯燥的知识讲解,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寓于形象浅显的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加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如在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衣服、食品、生活用品等入手,熟悉的生活事物更能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就这些国外品牌的引入来谈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这样就不再是空洞而机械的讲解,而是让学生从普通的生活现象入手,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让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来思考,我们要如何对待国外品牌?如何来支持与发展我们的民族品牌?这样的教学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现象来展开深入地思考,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引申出规律性认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应当深入地钻研教材,走出封闭的教材视野,将教学的眼光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改变机械而枯燥的知识讲解,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寓于直观的生活现象与生动的生活场景之中,以熟悉的生活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探究。

二、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发现的基石,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巧妙地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方式。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以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

(一)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客观存在的,而难点则由于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知识点的重难点处提问,可以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确定教学的重点;研究具体的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确定教学的难点,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巧妙地提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探究目的来展开思维活动。

(二)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提问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将未知变成已知再来学习未知的过程。如果只是着眼于学生的已知提问,问题过于简单而无法引导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积极性;而着眼于学生的未知提问,问题过于复杂而无法实现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切入点放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这样所提出的问题才能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能引导学生调用所学知识来展开未知的探索,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成为探究的主人。

(三)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教育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教学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统一提问,统一标准,这样更容易造成优生觉得问题简单,探究热情不高;而差生又因问题过于复杂而丧失探究兴趣,只能让少数学生参与到探究中来。要引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符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基于自身基础知识与学习水平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总之,运用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打开知识的大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将理论层次的研究与实践层次的探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在探索中创新,这样才能运用情境教学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品德课中师生有效互动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有效;师生互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49-1

“互动”一词从构词上来说:“互”是交替、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者变化,使感情起变化,合在一起。“互动”指的就是一种相互之间使彼此发生作用或者变化的过程。而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有效性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即为师生交流、师生共享的互动过程,它是师生共同互动、共同品味、共同分享的教学模式。因此,我认为对于课堂上有效师生互动的研究很有必要。那么,怎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高中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理论,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体悟的过程。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有精彩的生成,课前教师便一定要有精心的预设。精心的预设体现在教师能对教材内容有详尽的把握,张弛有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课堂教学中不是对一篇文章进行演绎,而是能从内容入手进而探究。

如在教学“生活与消费”这一单元时,其中《神奇的货币》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实质,生成清晰的概念,我提前搜集了从古至今被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过的各类货币的图象资料,用相机定格了生活中货币的用途,以及相关的一些资料做成了最直观的PPT用来课上展示。课上,我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超市中一种大米“8900”标价牌引导学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货币,就比如我们去超市,每一个行为动作都会涉及到货币的职能体现,就像图中的标价,体现的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一个基本职能。有谁知道这个是货币的什么职能吗?”很多学生立马低头查阅,一个学生举起手来回答道:“老师,这个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很多学生表示赞同的点点头,我接着说道:“那如果老师支付了89元的现金,把这袋大米买回了家中,那么货币在这里又是什么职能呢?”学生们抢答道:“流通手段!”

教学是需要引导和规划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有精彩的生成,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二、建构团队,学会分享

具有凝聚力、团结一致的班级才最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激活课堂,构建班级团队,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让学生学会分享。

例如在《企业与劳动者》的教学中,在这节课开讲前,我就号召学生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企业与劳动者的课程,接下来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为企业组,一组为员工组,企业组的管理者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如何将自己的企业经营完善,员工组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尽快上岗就业‘如何在企业侵犯自己的劳动者权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家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者回家后采访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来收集资料,每个小组都要做这个调查,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在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学生们听后,左右召唤着热烈地讨论了起来。第二天的课上,员工组便自告奋勇率先分享了起来:“劳动者要想尽快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就是提升自身,增强就业能力,还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构建团队的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加强互动,在课堂分享的过程中凝聚感情,体验乐趣。

三、因材施问,充分唤醒

提问,是众所周知的课堂互动方式。而课堂提问真正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它更注重的是了解学生的思路和逻辑,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例如在教学“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一单元《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牢记公民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我是这样开始课堂教学的:“这节课采用老师提问的方式进行学习,你们在教材中寻找答案,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准备好了吗?”学生们高呼:“准备好了!”我接着说道:“政治自由是公民的权利还是义务?”学生们思考了一下,立即有人答道:“权利。”紧接着我提问第二道题:“那么公民的政治权利还有什么?”一个学生胸有成竹地答道:“選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那么公民的义务有几项呢?”学生又答道:“四条。”还没待我提问,一个学生就抢先说道:“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我给予了全班学生最热烈的掌声,并说道:“看来大家都了解了,明天再问的话,也得像今天一样很快地答上来啊。”学生们得意地笑道:“好的,老师,放心吧。”

因材施问,是教师立足课程所学内容,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参考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问引导和适时提示,这有利于充分唤醒学生的已学知识,唤醒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师课前进行精心预设,采用建构团队的方式,灵活地因材施问,才能引导学生精彩生成,让学生学会分享,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既是对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生的提升,这样的交流互动才能真正地活跃课堂,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柯长荣.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成功(教育),2010(03).

高中思想品德 第7篇

一、实践性作业的本质

所谓实践性作业,特指在高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联系实际、在现实中完成的活动性学习任务。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学科知识是间接的、尚未亲身体验的,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无法形成刻骨铭心的认知,也就不可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比如“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这一板块,我们可以很快让学生明白具体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学生并不能形成真实的获得感。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深入社区,调查该社区是否符合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社区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那么,学生就会遵照既定的知识去衡量现实世界,两相对照就会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从而认识到小康社会建设的任重道远。

可见,实践性作业是把现成的理论认知与纷繁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绝好形式,同时也会生成新的认知,促使学生不断革新思想理念,自觉担当,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实践性作业的整体设计

1. 明确目标

实践性作业必须在目标的引领下才能高效,没有目标约束的行动是盲目的。这里既要一开始就提出目标,也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不可偏离或随便改变。比如关于税务方面,可针对知识性了解设计“了解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契税等特点”“了解与纳税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的目标,针对税费收缴问题设计“税费的征缴和去处现状及对策”这样的目标。学生有了这样的目标,才会集中精力,有效开展活动。不过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实际,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尤其是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务必适可而止。

2. 提出要求

实践性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老师也要彰显主导作用,根据已有的经验,给学生提出必要的建议,避免学生在操作中出现失误、走弯路等问题。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必定会产生比阅读教材更深刻的体验,这时,我们应该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真实的感受,为形成新的认知,产生新的思想积累经验,也为最后形成实践性总结或者报告做准备(即最终要完成“实践探究作业报告单”)。有了这些要求,我们就可让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的学习范畴内完成实践性作业,而且还能培养他们敢于提出见解、勇于担当的品质。

3. 提供情境

实践性作业必须具备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师可充分了解相关的情境,提供给学生选择,也可以提醒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设定实践情境。当然,如果某些环节无法实现现实的动作,也可以部分借助媒体资源,获得相对于教材更为直观的学习体验。如了解税务方面的,可以到税务部门去调研,可以选择纳税人实地采访,可以上网查阅更多的资源,这样才能形成全面、立体、可靠的认知。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就会产生明确的方向感。

4. 组织交流

反馈是实践性作业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个体或者小组具体开展实践性活动时遇到过怎样的问题,产生了哪些疑问,有了什么样的重要发现,是否撰写了报告单,完成的结果如何评价等,都必须借助交流,才能使学生产生碰撞、升华,加深体验,更深度地同化或顺应自身的认知结构。对于思想品德的一些概念或者观点,每个人的认同度并不一样,只有经过交流,才能更好地明辨是非曲直。

思想品德的教育若只靠纸上谈兵似的说教,就会如同雾里看花、隔靴搔痒,无法带给学生更大的震撼力。重视实践性作业是高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思想,不可偏废。

摘要:紧密联系实际,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切实提高高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认清实践性作业的本质,努力设计出吻合学情、贴近现实的作业方案,并给予目标引领、过程关注和切实的反馈与评价,以实现高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思想品德 第8篇

1.高中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提炼与概括。教材形成某些观点,这未免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时期,教材对有关理论的见解与阐述会有所不同。由于政治学科受到现实的影响巨大,极易受到政治见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中的人们本身也在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势必造成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必然要求不同的观点遵循合理的途径表达。采用辩论的形式即可将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观点呈现出来,在彼此磨砺中摒弃谬论,更新观念。

2.学生个人对已被公众或教材认可的某些观点会持有自己的看法,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合适的形式,为他们改变一己之见提供平台,让他们尽情释放疑惑。辩论即可为他们提供机会,表达观点,彼此影响,共同提高觉悟,统一认识,避免出现偏激之见。在辩论中,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可能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难免打上个性化烙印,未必符合普遍事理。这恰恰为这部分学生改变思想、提高政治思想道德觉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3.辩论本身具有对抗性、挑战性和刺激性,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释放学生的潜能,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能够改变枯燥的说教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同样如此,他们不希望在沉闷、死板的课堂环境中枯燥而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如果学习不能唤起他们深层建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意识,则学习必定低效,而且学习的积极性被一点点侵蚀。辩论的活动性特点则恰好迎合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能够弥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之不足。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不妨将辩论与教学联姻,形成一种“案例辩论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讲授法的有益补充。“‘案例辩论式’恰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身创造力的开发。”如果老师组织得当,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能够担当辩手、记录、评委、点评、自由辩手(随时加入选定的一方)等不同的角色,学生就会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

从实际价值的角度看,由于辩论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纯度、广度、深度和敏感度,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里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所以案例辩论式的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辩论的本质上是“议”,合理的议、正确的议、深入的议、对抗式的议能够使理越议越明。“‘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请看下面的案例。

教学目标: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辩题: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呢?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就这个议题,正反双方选择下列观点之一:潜规则能够轻松地带来经济效益;正规则能够保障经济效益。

辩论程序:主席致辞———辩论双方陈述观点——辩手对辨———辩手总结陈词———评委给出辩论结果,评出最佳辩手、最佳参与奖。

辩论要点:

正方:我方认为正规则好。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规矩就是正规则,合乎道义,合乎常理,合乎法律,合乎人们的共同的约定。谁如果离开了这个规则,谁将受到规则的惩罚,被排除规则之外,也最终会失去既得利益。古今以来,人们从来不赞成强取豪夺、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的做法,而且,这样的人,不管在哪一个朝代,只要他不收手,累计到一定程度,必然被绳之以法。清朝时期的鳌拜、和珅就是有力的证据;如今纷纷落马的所谓的“大老虎”更是活生生的例子……

反方:我方认为潜规则好。俗语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别人都在潜规则,而你偏偏守着正规则,不是不合时宜吗?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中,不是有很多人凭借着人脉广的条件,拿到很多地块,轻而易举地中标吗?你看看,哪一个巨商的背后不是有着官员的影子?

这个案例,辩题设计具有可辩论性,正辩双方围绕辩题辩论,有利于弄清楚潜规则好还是正规则好,充分调动才情。正反辩双方陈述观点明确,表达清晰,有观点,有论据,而且还采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论辩效果,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好不激烈。这样的辩论过程就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也成为一个巨大的情意场,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社会治理的缺陷和不到位,的确产生了诸多乱象,这给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崇尚潜规则的思想。而通过辩论,学生们就会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和人们向善向美的愿望,增强民族自信心。

当然,辩论式教学不一定非得中规中矩地严格按照辩论的样式执行,大可以相机而动,灵活设计,只要能够发现具有可辨性话题,即可随时展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师具有相对专业的学科知识和较为广博的积累,具有一定的辩论和沟通能力,适时地参与,能够起到点拨、纠偏、升华、鼓励的作用,及时帮助学生调整辩论方向,补充论据和道理阐述,掌控整个辩论过程,增强辩论的学科性和有效性,不断地优化高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质量。

另外,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最好不要增强学生的负担,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组织,尤其是对于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既要严肃地对待,也要分清轻重缓急。比如,规范地辩论活动能够开展三到四次也就可以达到离理想的效果了。为了释放备战高考的压力,可在距离高考较近的时段安排一次;平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相机而动。不过,这三到四次的辩论务必引领学生,严格遵守辩论程序,科学设计辩题,确保体现出教学性、辩论性,能够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切记为辩论而辩论。所以,教师务必加强整个活动的指导,既要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思想品德 第9篇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表明,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要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就必须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活力, 不断地去激励生成。课堂生成不仅能给师生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 还能让课堂呈现出波澜起伏的动态之美。

一、在精心预设中培育生成

时下, 经常听到的是“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于是, 就有许多教师认为, 既然课堂是生成的, 即使设计好了也没有用, 在课堂上都被学生“生成”乱了。其实生成往往垂青那些有预设的人, 没有备课时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哪有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开放性, 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课堂。

例如我在给全市教师上《学习新天地》的示范课时, 通过播放《我多想唱》这首MTV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中的一些烦恼, 再讨论如何解决这些烦恼。需要学生就“你在学习方面都有哪些烦恼”、“应该如何做才能减少这些烦恼”等问题作出回答。我对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准备。出现冷场怎么办?说出的烦恼与学习无关怎么办?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想, 学生们有可能会说什么?出现情况应如何去应对?多设计一些可能, 多设想一些情境, 使课堂既在自己的掌控中, 又为学生的发挥留有空间。

二、在预设调整中促进生成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 但预设要像书法作品一样留有“布白”, 为调整留有余地。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 尽管教师用尽种种办法, 仍时不时会节外生枝。教师应顺应学生的需要, 调整预设,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丰富观点。

同样在上面的课上, 我正准备让学生回答“如何解决学习中的烦恼”这一问题, 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学习中有这么多的烦恼, 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就在我思考的瞬间, 已有好多同学举起了手, 急着要回答。我迅速抓住资源生成这一有利时机, 让学生起来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表扬这名同学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其次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 让我们更有理由想方设法去克服学习中的这些困难。”我对他的行为作出了及时的评价。提问的这名同学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 其他同学接下来的发言也变得更加踊跃, “节外生枝”丝毫也没有影响到本课的教学效果, 反而激发了学生们课堂参与的热情, 课堂的美丽与迷人之处也许就在于这种“不期而遇”吧。

三、在平等对话中营造生成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公开课,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讲到学习“八荣八耻”的认识时, 有个学生说,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去学习它, 在课堂上学习它的意义不大。”还没等他完全说完, 老师就问全班同学, “他的说法对吗?”于是全班同学齐声回答:“不对!”教师用自己的话语权威狠狠地给了他一棒, 这样的课堂还会有灵动吗?还会有平等的交流吗?课后我问这名学生为什么这样想, 他说, 道理大家都懂, 只有落实在行动中才有意义, 只是会说、会写而在生活中做不到, 其实也是一种欺骗。这番话难道不比教师的“我们应该……, 我们必须……”更有说服力、更让学生信服吗?正是由于教师缺乏平等对话的意识而使生成与课堂擦肩而过。

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上, 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生命是飞扬的, 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 课堂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四、在“教学机智”中获得生成

“教学机智”,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 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而教师的教学机智往往是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表现出来, 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既有益于“突发事件”的解决, 又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高中思想品德 第10篇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时代的今天, 老师不是“万能的上帝”, 也不是包办一切的传统家长, 今天的老师应该充当一个牧羊人, 他的工作是放羊, 而不是割草来喂羊,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要发挥老师的牧人作用, 给学生创设新鲜生动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积极参与, 可以采用以下导入方式:用时事热点、小品、漫画、故事、小实验等为话题导入新课。例如, 我在讲“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看问题”时, 可以选几名同学分别到讲台前进行吹气球实验, 看看谁能把气球吹到最大而不破, 学生们兴趣会很高。实验开始, 人人都将会很卖力, 但没几下可能就都不敢再用力了, 但最终可能还是有的同学把气球给吹破。完毕让他们谈其感受, 总结实验, 使他们通过实验体会到“适度”的重要性, 从而让他们真正理解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不难看出, 新课引入精彩, 老师没有费多大力, 学生也轻轻松松的掌握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 为课堂增色

由于思想品德课理论知识的抽象性,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导致了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收效欠佳。顺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也要与时俱进, 老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丰富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 多媒体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化和具体化, 通过图文并茂, 声色兼具的课件、动画、图片、音乐、视频的展示, 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使得学生们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中, 还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 在讲授“我国的民族”的时候, 我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再如讲授“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明白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MV, 然后再结合歌词, 展开教学, 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确实是令课堂增色不少, 动人的音乐很快地把学生带到情景当中去学习了。

三、创设合适情境,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是知性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加入利用那些变抽象为具体, 变理论为实际的生动的教学手段, 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种教学情境是为学生而创设的。只有让学生走进情境, 去感知、领悟、体验, 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所以, 要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才会真正体现材料的价值。为此, 我在创设情境时是这样做的:

1.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习生活是学生整个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学校管理, 家庭态度等, 在这些方面作为以学习为主体的初中学生, 他们的感受是很深的, 体会是多的, 认识是实的。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 想方设法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分析, 去结论, 是创设情境的源头活水。

2.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 学生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 耳闻目睹社会上的真假善恶, 有他们的认识, 有他们的思想, 有他们的评价。因此, 教师要循循善诱, 正确引导, 让学生变模糊为清晰, 化消极为积极。

例如, 我在讲“维护合法权利”一章时, 我创设这样的情境:3月份, 某校三年 (2) 班同学在思想品德老师的带领下, 利用活动课到市场上, 开展关于消费者维权情况的调查, 同学们根据调查情况, 用漫画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后来, 我选了两张质量较高的漫画, 请同学们共同赏析。同学们分别从销售者的违反侵权行为,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维权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 多角度多层面地加以分析,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贴近热点问题

教材中涉及的热点知识比较多, 包括思想品德、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教学之需, 针对热点问题, 创设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设疑、析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弘扬人本思想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品德 教学质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强调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落实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人”这个概念。“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其次,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二、弘扬“以人为本”思想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然选择

在全面推进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弘扬人本思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然选择。

思想品德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以人为目标,以“学会做人”为基点,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抗挫,追求个性发展,塑造“自主、自强、自立”的现代人格,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课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着重点和落脚点,就要围绕尊重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来实施。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不再是一个任由老师去雕刻、灌输的材料或容器,而应该是课堂的主角。所以课堂设计就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要“以人为本”来统领课堂教学的全部。

三、从实际出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弘扬人本思想的构想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根据素质教育关于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的要求,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注重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面向全体学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绝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坚持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工夫,让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法纪观念、经济观念和政治观念,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采取注入式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进行单一的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要求学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课堂成了讲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只能是事倍功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模式人性化的本质。那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塑造健康人格、正确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就应以学生为本,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入手,以期培养学生的人性化自觉。

(三)课堂教学设计人性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由此,思想品德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应是将知识化为素养,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方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1.实行“教育——教学”一体化。思想品德教学要把学好知识、发展能力、转化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在人性化的旗帜下,我们还必须特别关注这些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个性人格健康有决定性影响。

2.优化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人性的平等。要让学生独立地表达见解,学会和他人的良性沟通,正是思想品德教学人性化的良好体现,也是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可谓“非真理莫言”,假如学生犯错,动辄被批评,甚至被同学、老师取笑,加上教学进度的限制,老师往往更愿意采取填鸭式的“一言堂”,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美]德洛尔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版

2.周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教学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徐成芳主编.《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中学思想政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4.(法)罗贝尔·萨蒙.未来的管理——走向以人为本[M].王铁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高中思想品德 第12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并以此为基础, 提升学生的生活。”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 愉悦的审美体验;如何摘去遮住学生双目的面纱, 还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些问题真正解决, 思想品德学习才能成为发现、审视、鉴赏、品味、升华、创造美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一、把握教材, 让学生领略自然美

过去的思品课教材文字偏多, 说理性和说教性较强, 学生往往学得毫无美感。如今的教材图文并茂, 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如广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峦、葱茏的森林、碧绿的湖水、浩瀚的海洋等各具特色的美。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出示这些大自然的美景课件或图片, 让学生欣赏, 进而对学生进行领略美的思想教育。如教学《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 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雄伟的万里长城、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 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而感到自豪, 这时教师借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此刻, 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材所带来的美, 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

二、析疑明理, 让学生感受社会美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 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使我们感受、领略到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人情美、劳动美、行为规范美等。教学这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 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社会生活是美好的。

例如, 在教《我爱帮助同学》一课时, 我着重让学生分析“我”和同学们之间的三次笑。第一、二次笑是“我”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后, 同学向“我”笑笑, “我”也向同学笑笑, 这两种笑各是什么含义呢?同学向“我”笑笑, 表示对“我”的感谢, 也反映了困难被解决后的愉快心情, “我”向同学笑, 表示不用感谢, 在课堂上“笑”传递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三次“笑”是全班同学向“我”笑, “我”也向大家“笑”, 这种笑又是什么含义呢?通过讨论, 同学们明白了, 大家的笑, 反映了集体对“我”的表扬, “我”的笑表明这是“我”应该做的, 大家在笑声中传达了集体中同学之间的情谊。最后, 提问:从这里可看出一个集体中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呢?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集体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这也是社会美的一种体现。

事实证明, 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让学生感受到美好, 才能内化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构建学习, 为学生培养鉴赏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 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大利雕塑家罗丹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美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发现美、感知美的心灵。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一定都是美的, 只有加以鉴别才能分出美和丑。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 它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上, 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鉴别与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

四、开展活动, 为学生内心塑造美

人最好的东西是心灵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训练, 更重要的是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 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审美教育的最好形式。活动只是途径, 育才才是目的。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渗透审美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美的同时得到教育, 养成习惯启迪智慧, 并最终内化成品德。

综上所述,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 如地下的宝藏一样静待我们去挖掘。通过实施审美教育, 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审美的眼中可能就是苍翠的原野;一块贫瘠的土地, 在审美的眼中就会是丰收的稻田。肩负美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 要紧扣时代脉搏, 树立审美教育观念, 提高审美教育能力,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完成形象转变, 在实施美育的路上, 任重而道远。只有用心去爱, 用情去悟, 用智去启, 才能真正还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之教师审美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上一篇:VB教学的思索下一篇:电视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