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留园范文

2024-05-19

苏州留园范文(精选4篇)

苏州留园 第1篇

1 苏州留园概况

留园位于苏州留园路338号, 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 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 (公元1593年) 。是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 代表清代风格, 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 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 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5A级旅游区。

留园既有以山池花木为主的自然山水空间, 也有各式各样以建筑为主的大小空;园林空间之丰富, 为苏州诸园之冠。现园分东、中、西、北四部分, 景观主题各有特色, 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林木幽深, 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 呈田园风貌。

2 世界遗产地开展志愿服务培养旅游英才的重要意义

(1) 世界文化遗产地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为学生加强美学修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作为世界遗产项目, 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以这样高质量、高等级的景区作为旅游英才培养基地, 学生既感受到旅游资源特色, 又学会欣赏旅游的美。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学修养, 还有利于积累素材, 为撰写讲解词打下扎实的基础。

(2) 世界遗产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对于学生加深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主要在校内进行, 即使到园林现场教学, 往往走马观花。通过志愿服务途径, 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小长假等节假日, 集中较长时间, 多次到景区深入学习。景区的资深专家, 还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修养。

(3) 世界文化遗产地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有利于学生迅速提高服务能力。作为苏州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 留园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 通过对游客满意度的调查, 可以了解到游客的旅游偏好。通过实地讲解, 讲解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咨询服务、宣传环保知识等,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 世界遗产地开展志愿服务培养旅游英才的实施

(1) 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了解和把握游客满意度现状及问题, 探寻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 才能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学生在游客满意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列出游客最感兴趣的景点, 并深入了解和分析游客感兴趣的原因。调查结果还表明游客对留园不满意的地方, 有的古建筑显得破旧没有进行及时维修, 景区内有些景点环境卫生不尽如人意, 景区内有些工作人员服务不够热情等。对此, 学生们都提出了一些客观建议, 供留园有关部门参考。

(2) 开展讲解服务。游客在游览欣赏文化遗产的时候, 如果没有讲解员的讲解, 游览就会索然无味, 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也不能得到深刻的领会。因此, 学生们也深刻认识到景区讲解员对于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向景区讲解员虚心学习后, 尝试义务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 他们不仅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而且感受到, 应该针对来自不同地域,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 以及不同年龄特点的游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只有理解了景区的美和文化内涵, 倾注了感情投入, 讲解员才能以独特的风格吸引游客, 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

(3) 环境保护宣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苏州留园是清代四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中瑞云峰、大理石座屏、鱼化石倍成为留园三宝。留园的古树名木、建筑小品、奇石假山、楹联匾额、留园法帖等无不是精华所在。为此, 景区的生命在于世界遗产的特色, 景区的发展离不开保护, 景区环境的保护才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利用环境保护宣传的契机, 不仅深刻体会到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也意识到作为将来的旅游从业人员, 肩负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不仅要对游客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 作为旅游后备人才, 也要学会科学开发、科学管理。

4 世界遗产地开展志愿服务培养旅游英才的建议

(1) 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范围可以拓宽。由于课题研究所限, 本研究的志愿服务参与对象仅仅限于课题申报的几名学生。这些学生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景区能够提供条件,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类似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不仅是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而且也是真正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举措。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旅游景区, 而且也有利于景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发掘和留用。这对学校和企业无疑是个双赢。

(2) 参与志愿服务的景区可以更多。本研究是以留园景区作为尝试, 留园景区对于学生们的研究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在专家指导、现场学习、游客调查、志愿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其实, 苏州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旅游资源不仅数量非常丰富, 而且园林、景区、度假区、寺庙等各种各样的类型也非常多样。苏州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特色, 旅游专业学生有必要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 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毕业后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作为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来说, 他们也有着规划、设计、开发、利用这些旅游资源的责任。这也同样需要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熟悉旅游资源, 也需要他们更密切的接触这些旅游景区。苏州旅游事业的未来在他们身上, 所以, 需要旅游行业全方位的为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共同努力。

(3)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作为旅游后备人才, 学生还可以进一步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等更多的领域参与到景区的志愿服务当中去。就留园景区来说, 本身具有多种岗位, 如果安排学生在专业学习的不同时期, 由浅入深, 逐渐接触到各个岗位, 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 志愿服务的难度和要求有相应的提高, 几年积累下来, 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 应该会有个翻天复地的变化。如果有更多的旅游企业能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对于学生的锻炼和提高,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5 世界遗产景区开展志愿服务培养旅游英才的反思

在旅游英才培养过程中, 可以看到学生收获很大, 成长很快。但是, 也要看到, 活动落实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些难题, 例如, 学生在高年级学段, 还有校内课程的学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常常不一定能够保证, 例如, 寒假期间学生放假, 住宿得不到保证, 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 也是学校责任重大, 限于这些, 指导教师常常要牺牲个人的时间, 每次志愿服务活动都要陪同。这对指导教师来说, 本身教学任务繁重, 还要身兼教育、教研、企业锻炼、继续教育等多项工作。很少的休息也要被占用, 事实上是个很大的负担。

苏州留园 第2篇

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被誉为是“中而新, 苏而新”的具有园林特质与地域精神的现代建筑。问题是它与园林或者说中国传统精神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是一些空间符号的应用还是对园林空间结构本身的继承。于是本文试图通过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空间结构上的剖析;并选取留园为代表, 分析园林空间结构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可视性特点。进而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否在空间结构上对园林有所继承。

2研究方法

2.1 UCL Depthmap软件分析

本文采用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 运用UCL Depthmap软件分别对苏州博物馆和留园的平面进行空间集成度分析和空间可视性分析。

2.2 对比研究

对比分析苏州博物馆与留园的空间集成度、空间区域可视性与空间边缘可视性特点, 以留园的空间特点为参照系, 分析苏州博物馆是否在结构原理层面继承了部分传统园林特点与地域性精神特征。

3空间结构分析

3.1 苏博空间结构

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建成,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地块在东南方向分为三个部分, 中心部分是入口、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与行政办公区 (图1) 。

通过UCL Depthmap软件的空间整合度分析 (图2) , 可以发现博物馆中整合度最高的区域成环形分布, 基本为一个闭合线路, 串联了博物馆的大部分展览空间, 而闭合路线中又以几个节点较为突出:门厅、东厅、西厅与博物馆花园 (图3) 。而主要展览空间成团组式分布于西侧, 团组中又有一整合度较高的空间统领其余;次要展览空间与行政空间则排列式地分布于东侧 (图4) 。于是可以得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主要分三个层次:整合度最高的游览主轴线——团组内的公共空间——各展览空间;并且各空间层次为嵌套关系。

3.2 留园空间结构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 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 留园面积约2公顷, 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 西区以山景为主, 中区山水兼长, 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 西北地带堆筑假山, 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 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

经过UCL Depthmap软件的空间整合度分析, 可以发现留园中整合度最高的空间成一中心点, 半围合式分布, 而整体的整合性趋势则由中心向东北角冠云台逐渐减弱。中部的水景是整合度最高的区域, 为全园的核心;东南部水岸边的廊道、建筑与湖北部的凉亭次之。空间整合度较高的区域向东延伸到主要建筑五峰仙馆, 向南延伸到涵碧山房。东侧的一组建筑呈南北方向递进排列, 南侧的一组建筑呈东西方向递进排列, 空间整合度依次减弱, 但最后又通过一环形长廊将两组建筑连同起来, 并经过整合度最高的湖心区域。由此可见, 留园的空间层次是一种循环性的, 由整合度最高的空间依次推进到整合度最低的空间, 而后又串联回整合度最高的空间。

3.3 对比研究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高整合度空间A, 不同之处在于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A是串联在一个高整合度的空间序列中出现的;而在留园中A独立存在提领着整个空间组合, 它可以被通过也可以被绕过而使人不踏入其中。于是, 苏州博物馆在空间的形态和意义上继承了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空间, 而在使用方式上将其融合进了展览馆参观的整体流线中。

在最高整合度之外的部分, 苏州博物馆是将展览空间有组织地组合在一起而后串联入主要流线中, 在引导流线的同时具有一点的限制性;而留园则充分体现了园林随意、灵活的特点, 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则却在自由之中保留着秩序, 在其中游览人们的动线是更多向、自由的。在这一点上, 苏州博物馆更多地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空间序列的布置规则。

4可视性分析

4.1 苏博可视性分析

经过UCL Depthmap软件的空间可视度分析, 可以得出在苏州博物馆中博物馆花园基本上占据了视觉中心的地位, 这一点与花园在空间整合度中的地位不同。而原本具有高空间整合度的主要流线区域则通过不同的开窗与花园中心产生各个角度的视觉联系, 在这一点上花园的核心性被放大并且处在一个被观赏的地位。而非公共活动的展览空间则具有较低的可视性, 这符合展览空间的功能要求。总体而言, 苏州博物馆空间可视性是由博物馆花园——公共流线廊道——展览空间分三个层次依次减弱。

4.2 留园可视性分析

经过UCL Depthmap软件的空间可视度分析, 可以发觉相似地, 留园的中心湖也具有视觉的统领性。与空间整合度不同的是, 湖面西北侧的廊道也具有了较高的可视性, 与湖面的东南岸一同围绕湖心, 构成视觉中心系统。不同于视觉整合度中东、西两部分景区的联系, 在可视度中, 湖面东侧的一组建筑几乎把园区分层两个不同的视觉区域:西边开阔的湖心区和东边有致的建筑区。

4.3 对比研究

苏州博物馆和留园都拥有一个视觉中心, 并且与围绕这一区域的周边空间形成视觉互动关系, 这是可视度的第一和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则较为隐蔽, 通过第二层次与视觉中心分离开来, 形成自己的视觉系统。不同的是, 苏州博物馆的视觉中心聚合度更强, 与第二层次的互动几乎都是作为“被看”而存在着, 围绕花园的一圈廊道主要从不同角度“看”中心;而留园中的第一、第二层次互动更加多样化, “看”与“被看”兼具, 使得这两个层次结合成一个灵活丰富的视觉区域,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步移景异、隔而不断的特点。在可视度这一方面, 苏州博物馆继承了古典园林视觉通透、移步换景的特点, 但在看与被看的主、客体关系处理上则较为单一。

5结论

苏州博物馆就其建筑类型而言是一座博物馆, 与作为私家园林的中国古典园林在功能要求与使用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介于这样的差异, 一座现代博物馆在空间结构与内部逻辑方面完全继承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不可能的。通过空间句法的分析可以发现,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有选择性地将古典园林的部分特点融合进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与空间布局之中, 这些特点包括公共空间中心与视觉通透性, 都是古典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苏州博物馆在运用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又有所调整与适应, 使其成为一座具有古典精神的现代园林博物馆。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被称为现代园林式博物馆, 但这种“园林”的特点从何处而来又如何体现。本文通过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与留园的平面紧凑分析研究并进行对比, 得出苏州博物馆新馆与留园在空间结构与内在逻辑的相关性, 进一步得出苏州博物馆新馆是有选择性地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空间特点与精神。

关键词:空间句法,苏州博物馆,留园,园林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陈烨, Depthmap软件在园林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技术与管理[J], 2009年9月

[2]陈睿, 冯元栋,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福建建筑[J], 2011年第1期

苏州导游词留园介绍 第3篇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地单纯地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地话,那么这里地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地主要目地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地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地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地立体地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地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地,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地期望,保护好我们地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地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地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地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地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地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地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地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地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地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留园“揖峰轩”庭院空间 第4篇

1“揖峰轩”及其周围环境。

揖峰轩位于留园东部景区, 东临林泉耆硕之馆、西为五峰仙馆, 是两大主体建筑之间的过度。原为园主人读书、作画、抚琴、弈棋的场所, 后来因为收藏奇石在轩南建造了“石林小院”, 并取米芾拜石的典故, 将轩命名为“揖峰轩”。轩外观轻巧素雅, 为硬山式, 面阔两间半。这“两间半”使得揖峰轩尤为独特, 也体现了《园冶》中所论及的有关园林建筑营建的一些巧妙思想:“凡家宅住房, 五间三间, 循次第而造, 惟园林书屋, 一室半室, 按时景为精。”为了丰富园居生活, 园主又修建了还我读书斋、鹤所、洞天一碧等书斋、游赏建筑, 最终形成了东部景区以两馆为主体, 适合读书、休憩、小聚等多种需求的建筑、院落相互穿插的格局。 (图1)

2“揖峰轩”庭院空间的复合性——“融”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是建筑与庭院空间相互融揉的复合体, 这一点在揖峰轩一带庭院空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 建筑物集中、建筑密度高, 灵活多变的一系列院落空间穿插其中, 营造了一个室内外变化丰富、空间明暗对比强烈, 富有韵律而颇为深邃的园林建筑环境。各种尺度的庭院、天井等室外空间是建筑实体围合的结果, 它们具有不同程度上封闭、内化的特点。揖峰轩, 洞天一碧以及与之相连的廊使其颇具四合院的特征, 只是廊的转折和对接的灵活性打破了一般四合院的方整性, 别有一番趣味。至于围合这些庭院、天井的建筑, 它们“主要是围绕开放侧界面做文章……面向庭院的侧界面可以充分敞开、通透……中国建筑通过不同程度的调节侧界面而形成室内外化的复合空间。[5]”作为揖峰轩一带庭院空间的两个主要建筑——“揖峰轩”和“洞天一碧”, 它们都在面向庭院的侧界面上做足了文章。揖峰轩除了东面紧临林泉耆硕之馆, 墙上没有开窗, 其余三面都有景可赏, 侧界面也根据庭院、天井的特色而作了不同的处理。轩南面向主庭院“石林小院”, 为一排精致的菱花长窗, 以便最大程度的纳入庭院景致。轩西的一方小天井 (天井1) 是轩舍弃了那半间而腾出来的室外空间, 置了名石“独秀”, 栽了几株芭蕉, 西墙上开了方窗。轩北有一狭长的天井 (天井2) , 宽不足2米, 简单的置了数块峰石, 种了几枝翠竹, 北墙上便开了3个花窗, 将窗外的竹石纳进窗框。洞天一碧为一间的小屋, 位于揖峰轩对面, 屋内设置砖石凳供人休憩。环顾四周, 小屋一面敞空, 正对石林小院和揖峰轩;三面墙上开了空窗, 东西墙上的均为六角形小空窗, 窗外各植蕉竹; (天井5、7) 南墙上为一八角形大空窗, 窗外天井中置湖石, 石上附百年紫藤 (天井6) 。屋内的对联“曲径每过三益友, 小庭长对四时花。”所描写的景物在小院和各天井中均有对照, 非常贴切。

3“揖峰轩”庭院空间的层次性和渗透性——“隔”与“透”。

空间的深邃、悠远是揖峰轩一带院落空间的另一大特征, 视线穿过一个又一个的空间, 似乎不可穷尽。“园林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 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造成的。例如一个大空间, 如果不加以分隔, 就不会有层次变化, 但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 只有在分各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 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 从而使两个空间相互渗透, 这才能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可见, “隔”与“透”是使空间变得丰富、深邃、幽幻的法宝。揖峰轩一带的院落空间看似复杂、迷离, 但也不外乎巧妙运用了“隔”与“透”的方法。在揖峰轩一带的院落空间中, “隔”的要素就两种:廊和墙。廊是虚的分隔要素, 墙是相对较实的分隔要素, 其虚实程度取决于墙上的门窗洞的开设量。分隔时, 交替或共同使用这两个要素可以创造出系列不同空间。例如, A-A线所示的是这一带空间层次最多的一个空间系列 (图1) :“还我读书斋南侧小天井” (天井3) ——墙——“揖峰轩西侧小天井” (天井1) ——廊——“石林小院”——廊+墙——“鹤所东侧小天井” (天井5) ——墙——“建筑空间”。在短短30米的距离用廊和墙隔出了5个空间层次 (不计廊) 。其实, 廊本身也是一个空间层次, 它既是分隔的要素, 同时也是一个狭长空间。所以廊的运用不仅能增加空间层次, 使空间变得更复杂, 同时又能增强空间的虚无缥缈的意味。“透”的要素也只有两种:窗洞和门洞。窗洞和门洞的形状、大小、位置都影响着“透”的程度和效果。窗洞上有无窗扇以及窗扇的形式、纹样对空间的通透度也有影响。在A-A空间系列中, 人的视线可以穿过窗洞、门洞、廊的柱间而看到6个空间层次。

4“揖峰轩”庭院空间的流动性——“通”。

通过“融”、“隔”、“透”的手法, 一个大空间被划分成了各种不同的次级空间, 形成了基本的空间结构, 但各空间的关系主要还停留在静态的层面。揖峰轩一带的空间之所以给人往复无尽、扑朔迷离的感觉,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空间的流动关系。经过“通”的手法, 突破了各单一空间的局限和封闭自治, 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联系, 从而使空间延绵无限、往复无尽。空间的流动其实是引导人在空间中体验 (行进和停留) 的结果, 主要通过路径和视线的组织和贯通来实现。4.1路径的组织。路径是组织空间和景物的最重要的要素, 但在揖峰轩一带的院落空间中, 路径的含义不仅仅是室外的通路, 而是指所有具有交通功能的路线。它经由三种空间形式:封闭空间 (建筑中) 、灰空间 (廊、亭) 、开敞空间 (室外) 。路径在不同的空间中转换, 时内时外, 时隐时现, 扑朔迷离。路径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流线组织的多样性。在揖峰轩一带院落空间的所有路径中, 一共有12处需要作出方向的选择 (图1) 。人在体验过程中, 历经这么短的游览路径却可以作出如此之多的选择, 而且每个不同的选择所能观赏到的景致也不同, 所以产生一种空间往复无尽的感觉。4.2视线的组织。路径的组合和选择终究是有限的, 空间复杂性的另一个要素是视线。这跟视觉本身的物理特性有关。首先, 视线有暂留的现象, 有时路径已转向, 但视线仍停留在特定的景物上。视线又有先行的现象, 有时路径还没有转向, 视线却先落到了景物上。视线还有缓缓过度的现象, 经过平缓的路径, 视线一连可以“扫”过多个空间和对象。视线还有一个较重要的物理特征——穿透性, 若能够充分利用视线的穿透性, 就可以增强单个空间的复杂性。例如, 在洞天一碧, 视线透过四周的窗洞、敞门沟通了周围8个空间。单个空间的复杂性意味着空间组合的不确定性, 这样的空间可以创造无数的组合, 庭院与天井、庭院与建筑、天井与建筑、建筑与建筑形成了相互贯通的复杂视觉流线, 从而使整体空间周而复始、不可穷尽。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周铮著.留园[M].南京:古吴轩出版社, 1998.

[3]戚宏著.网师园的空间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 2006.

[4]卜复鸣著.留园“揖峰轩”[J].园林, 2006, 5.

[5]贾尚宏著.中国庭院的时空意识与构成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4, 2.转引自贾尚宏著.中国庭院的时空意识与构成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4, 2, 70.

上一篇:新生党支部建设下一篇:语文教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