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建筑范文

2024-05-20

山区建筑范文(精选6篇)

山区建筑 第1篇

通常我们所说的建筑节能, 最先决的条件是能够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不下降, 然后使建筑中的能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既提高其利用效率, 进而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大力研发建筑节能保温材料, 并且推广节能方面的新技术, 深入研究各种材料的最优使用工艺, 都能为建筑节能奉献一份力量。中南山区雨水多, 温差较小, 且多有木材及山石料为建筑材料, 建筑保温节能设计选材需充分考虑材料便捷性,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

2 山区居民建筑节能保温的重要性

面对能源危机日益加深、建筑能耗日益增大的局面, 对中南山区居民建筑实施相关的节能保温技术是未来山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山区建筑实施相关的节能保温技术, 是我国生态建设理念下的必然举措, 是我国打造生态居住环境的现实路径, 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推动我国山区建筑节能保温的发展, 可以满足当前建筑市场的需要。当前, 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度及要求日益提升, 加强住宅建筑的节能保温设计, 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使山区居民对房屋更加满意。能够推动我国山区建筑节能保温的发展, 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节约能源。节能保温建筑设计运用节能的材料、施工技术与设备来实现建筑功能, 不仅能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节约能源, 还能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3 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3.1 建筑节能的政策

在建筑业当中能源的消耗是很大的, 而我国的能源是有限且非常珍贵的, 为了可以缓解能源枯竭的问题, 我们制定了相关的能源政策, 虽然建筑节能的政策发布时间比较晚, 然而在发展力度上却是十分大的, 建筑节能的发展也在实践当中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在法律当中列举了相关的《节约能源法》。然而, 这样的法律也只是具有一定的鼓励性而已, 缺乏相关的约束性, 也没有明确建筑行业需要履行什么样的节能制度与责任等。

3.2 建筑能源消耗的现状

现如今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中, 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科技上来说, 都具有显著的提升, 特别是在建筑行业, 一座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 表明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前进。然而, 在山区建筑的发展当中却面临着很多能源消耗的问题, 有许多能源在不断浪费。山区居住条件的改进, 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标志, 然而该种生活方式将会浪费很多原有的资源。

4 中南山区居民建筑保温节能措施

4.1 做好屋面与外墙的保温节能工作

在屋面保温节能方面, 中南山区需首先考虑屋面排水通畅快速, 在满足使用耐久性基础上考虑保温节能, 可采用坡屋面架空层或种植屋面层, 或采用大量太阳能板屋面架空用于照明及居民用电, 同时可保温隔热;建议取消聚苯颗粒、聚苯板或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等化学材料, 取而代之设计上采用纯物理材料或方法顺应使用功能进行屋面保温设计, 不照搬照套。而墙体保温需取消外墙外保温设计, 防止潮湿地区外墙强度不一, 外墙剥离, 可采用外墙自保温或采用地材木板进行外墙内保温, 既可满足要求又可充分利用本地材料。至于底层保温针对中南山区来说, 热空气上行, 冷空气下沉, 底层保温意义不大。在设计上需加大实测力度, 采用实测数据确定保温节能相关参数, 明确设计原则, 对设计施工图进行施工图可行性分析, 最后确定保温节能施工方法。

4.2 做好中南山区居民建筑的施工推广工作

中南山区居民建筑施工推广难度大、受益不突出、投资大、毛病多。需从设计角度指导施工, 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先易后难推广保温节能, 就施工角度看, 门窗、屋面保温节能推广较为容易, 且效果突出, 可先行向广大农村铺开, 特别是针对“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需要通过实际效果让广大群众享受保温节能的双向受益, 对墙体保温可适度考虑, 在经验积累设计实践成熟的基础上全面推开。针对传统民居需研究其保温节能的优越性, 并通过与标准化施工标准相结合, 提炼出其保温节能相关设计标准及施工工艺标准, 利用就地取材的便利性及木质材料保温节能的优越性实现材料的可再生性, 且无有害垃圾产生。

4.3 做好保温节能的宣传工作

在保温节能的宣传上, 可以说是城市风生水起, 而农村一片寂然, 特别是广大中南地区, 虽有很多传统民居保温节能古工艺及建造方法, 均少有人提炼及宣传。城市化发展, 政策宣传不能落后于发展步伐, 只有在宣传教育基础上推动保温节能及有关建设, 城市化发展才是良性发展、健康发展。

4.4 合理选择节能保温材料

在实际的山区建筑节能保温工作当中, 保温材料的选择是决定该建筑能否实现其节能保温功能的关键因素。所以, 在进行施工之前, 需要结合不同保温材料的特性, 根据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 合理选择保温材料。 (1) 不同的保温材料具有其各自的特征, 比如导热性、蓄热性以及抗压性, 在选取材料的时候需要根据各自的特征与施工工艺开展综合考量, 进而选取最适合当前山区建筑节能保温作业的材料。 (2) 在开展山区节能隔热材料选取的时候, 需要尽量选取既能隔热又能保温的材料。

4.5 充分利用新能源

充分利用新能源, 对于中南山区建筑节能保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所说的新能源指的就是可再生资源, 比如太阳能, 风能, 潮汐能等等。太阳能是一种天然资源, 先已经被大众所认可, 并且在各个行业当中都有所应用, 在山区建筑设计当中也不例外。在山区建筑能源利用上, 采用太阳能进行采暖、利用风能能够制造出电力能源、利用地热能也能够在冬季实现大范围供热,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南山区建筑的节能保温发挥作用。如果可以在全国大范围的山区开展推广与使用新能源, 就能够节约大量能源, 这对于山区建筑的节能发展具备重要的意义。

4.6 废物回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于废物回收利用更为重视, 而相关技术研发也在进行, 已经实现了很多废旧材料的回收与利用。节能保温防水材料的主要组成是废旧塑料、玻璃和泡沫。例如水泥聚苯板的主要构成就是废旧泡沫塑料。废物回收利用为山区建筑的环保发展以及能源的节能奠定了基础, 也大幅度降低了建筑的能源消耗程度和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 对于废旧材料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废弃物的环境污染以及不当处理问题。另外, 因为废弃物的价格较低, 可以减少山区建设中的材料成本。

5 结语

综上所述, 节约能源是我们国家都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 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地方的重视, 特别是在建筑这一行业。在山区居民建筑的实际建设过程当中, 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气温、降水、风力、地理环境等情况, 选择合适的节能保温材料, 采用符合标准的施工技术, 进而保证开展好各项作业, 以追求山区建筑节能保温作业在质量方面的极大提升, 实现提高山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 南北温差大, 东西跨度大, 不同地域建筑物保温节能消能要求各有不同, 北方冬暖夏凉, 重在冬季保温, 南方冬暖夏热, 重在夏季纳凉。而中南山区, 特别是鄂西南、湘西、川东、黔东南地区冬凉夏暖, 经过对该区域气象站20102015年年气温变化情况统计, 冬季零度以下天数不多于20d (海拔高于1200m区域除外) , 夏季最热超过35℃天数不超过30d, 一年在5℃零度以上30℃以下天数不少于200d, 保温节能投入作用天数有限, 特别是外墙保温、屋面保温、底层保温方面施工技术不成熟, 工艺不精细, 设计理论化程度过高高造成大量浪费及后遗症, 现就中南山区居民建筑保温节能设计上浅谈一些经验及做法。

关键词:中南山区,建筑节能保温,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国臣, 姜海.新加坡建筑屋面节能的启示[J].山西建筑, 2015 (03) :34~35.

[2]韩静, 韩立新, 孙凤明.邯郸市屋面节能改造实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5 (06) :47~48.

山区建筑 第2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强化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管理工作,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提升全区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管理水平,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在建工程项目。

第三条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黄山区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建管、质监、招标、监察大队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四条流动红旗表示建筑工地在一段时间内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工作做得较好,授予流动红旗以示奖励。

第五条流动黄旗表示建筑工地在一段内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做得较差,授予流动黄旗,以示警告。

第六条流动红黄旗单位在每季度评比一次,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评比得分在85分以上的建筑工地授予流动红旗,安全生产或文明施工评比得分低于70分的建筑工地颁发流动黄旗。

第七条流动红黄旗单位由区建委负责授予,建筑业科每季度组织人员参加评比工作,根据评比情况颁发流动红黄旗。

第八条流动红黄旗单位不是固定的荣誉或处罚,根据每次评比情况进行调整,流动红黄旗单位在评比之前须将流动红黄旗上交区建委建筑业科。

第九条流动红黄旗单位在黄山区建委网等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十条流动红黄旗单位必须在建筑工地醒目位置悬挂流

动红黄旗。

第十一条流动红黄旗单位在下次评比当中安全文明施工做得差,可以授予流动黄旗,流动黄旗单位在下次评比当中安全文明施工做得好可以授予流动红旗。

第十二条流动红黄旗评比纳入工程招投标业绩分考核。第十三条流动红旗单位由区建委给予1000元的物质奖励,流动黄旗单位由区建委处以1000元的罚款,用于流动红旗单位奖励。区外企业获得流动黄旗的,作为不良行为记录通报企业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情节严重的,清出黄山区市场。

第十四条连续三次荣获流动红旗的工地可以直接授予区级安全文明工地称号,连续两次获得流动黄旗的工地不予申报文明工地及其他任何奖项。

第十五条建筑企业对创建流动红旗单位应当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获得流动黄旗单位应当予以处罚。

第十六条流动红黄旗评比作为企业和项目经理评优、考核、资质复查的依据之一。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黄山区建委负责解释。

解析某山区中学校园规划建筑设计 第3篇

关键词:中学校园,规划布局,交通规划,建筑设计

1规划背景

1)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

2)永和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独具魅力。以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及永和县特产“永和大红枣”等历史与产业文化欣欣向荣。

2规划规模

规划用地4.35 hm2(65亩),设计规模为十轨制普通高中,30个班,可容纳1 500名学生;另考虑50%学生住宿。

3现状分析

1)区位分析。

规划用地位于永和县城南部,毗邻城乡公路,东、南向倚靠山体,西侧临芝河,沿黄公路距离规划用地较近,场地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

2)交通分析。

场地西侧紧邻城乡公路,校区交通依靠此公路通往县城,交通便利。

3)场地分析。

本规划用地东侧、南侧为山体,北临药家湾村,西面为城乡道路。规划用地南北长约350 m,东西最宽处为158 m,最窄处为52 m,总用地面积4.35 hm2,约65亩。基地内地势东高西低,高差较大,最大高差约15 m。

4规划布局

4.1 规划理念

现代校园既是知识和人才的孕育之地,又是特殊的社会组成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整合的生命有机体。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本次规划充分挖掘人文、历史、地理等特征,结合场地地势,形成系统的规划理念。

1)因地制宜理念。

以“顺应高差、整合地形、布局合理、立体绿化”为方针,利用高差整合地块,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形成台地形式,台阶、坡道及多层次的绿化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线。

2)文脉与人文理念。

以永和特色文化为基础,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既能体现传统风貌又不失现代气息,同时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

3)生态化环境理念。

通过对校园绿地系统规划及东、南两侧山体进行绿化治理,将校园建筑融于群山之中,自然景色引入校区内,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形成永和县城独具特色的生态化校园。

4.2 规划构思

总体规划可概括为:“一心,两片,三区,一环”的总体规划布局。

永和药家湾中学的建设在规划设计上依山就势,充分利用现状环境及地形地貌特征,达到布局合理,各功能区既分区明确,又联系紧密,建筑朝向合理,日照充足,通风顺畅,整体布局协调,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

“一心”:即场地南侧入口处的中心广场;体育活动区、中心教学区分别布置于中心广场的东侧及北侧,形成围绕之势。中心广场向西侧主要道路敞开,形成学生课间活动、升旗早操的集中场所。广场布置有景观雕塑,体现学校的文化气息。位于广场东侧为行政办公楼,利用广场同操场之间的高差设计成三层,同时起到了挡土墙的作用,它与主校门正对,风格严谨对称,成为进入校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景观建筑。

“两片”:即场地南侧的开敞片区与场地中央及北侧的建筑片区。南侧开敞片区主要为体育活动区、行政办公楼及停车场,均为开敞空间。

场地中央及北侧区域为建筑片区,规划设计中考虑到学校建筑的特殊性,主要建筑物均布置在此,以获得良好的建筑朝向及日照时间,避免了东侧及南侧山体对建筑物的日照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山体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潜在危害。

“三区”:即规划设计中的三大功能区。分别为中心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三部分。中心教学区布置于场地中央位置,通过中心广场北侧的弧形大台阶进入。教学区南侧为综合教学楼、北侧为科技图书楼,两栋建筑均为双面布房,南北向布置。两楼中间为一层阶梯教室。三栋建筑物通过连廊联系,围合成学生交流、活动的院落空间。

综合教学楼地下1层设计为架空自行车库,利用高差从教学楼西南角进入,满足走读生停放自行车的需求。

学生生活区布置于场地最北侧。主要功能建筑为两栋5层双面宿舍楼,可保证50%学生住宿,南侧宿舍楼一、二层为学生餐厅,可容纳60%学生同时就餐。北侧宿舍楼地下室设计为自行车库,满足寄宿生停放自行车需求。两栋宿舍楼西侧通过附属用房相连,形成学生休憩、活动的院落空间。

另在生活区东侧布置有学生浴室;生活区最北侧三角地带布置锅炉房。

体育活动区布置于场地最南侧,依山就势布置,设计有四个篮球场、250 m跑道及小型足球场,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

体育活动区的看台布置在行政办公楼屋顶,利用高差设计成看台区域,看台可满足800人就坐。

“一环”:指环绕中心教学区及生活区的6 m宽环形道路。环形道路畅通便捷,效率较高,将校区内的两个最为主要的核心区紧密联系起来。

4.2.1 道路交通规划

1)校区西侧中心广场附近设计主入口,通过坡道进入中心广场。校区最北侧设置次要入口,平时主要为后勤出入口,避免后勤车流与校内人流产生交叉。

2)主要道路采用环路设计,环绕中心教学区及生活区,畅通便捷,紧密联系两大功能区。道路宽度6 m,同时满足消防环路要求。

3)静态交通:机动车停车位设计于主入口的南侧,便于就近停放,机动车在学校上课时不进入教学区,整个校区形成“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教学楼架空层设计为自行车库,供走读生使用,最北侧的宿舍楼地下室设计为自行车库,供住校生使用。

4)步行道路:教学区中心绿地周围及生活区中心绿地周围设计有纯步行道路,形成幽静安全的步行区域,师生可充分享用校园绿化、人文景观、多样化的室外休憩及交往环境。与6 m宽环形主干道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人车分流”交通体系,最大程度减少人流与车流的冲突。

4.2.2 竖向设计

校区竖向设计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减少填挖土石方量,达到经济适用的目标。

场地采用台地式的竖向设计方法,主校门相对标高为±0.000,进入中心广场后标高为3 m,广场南侧通过台阶上到标高为7 m的篮球场地。广场北侧通过弧形大台阶进入标高为6 m的教学区。标高11 m的体育场通过北侧及南侧的台阶分别与环路及篮球场地联系起来。

台地式的竖向设计依据地势东高西低,造就出层层递进的校园空间,充分展示出了山区学校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

4.2.3 绿地景观系统

校区的绿地景观系统主要由一个中心广场、三个庭院式景观绿地构成。中心广场主要为礼仪形象广场兼具行政功能,是校内师生礼仪活动、课间操的功能场所,同时兼具全校师生的行政会议用途。广场西侧布置有树阵,在树阵下部设置雕塑、小品等景观,使得广场具有了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了课余休憩、交流的空间,扩展了广场的使用功能。

三个庭院绿地分别位于教学楼与科技图书楼之间、科技图书楼与餐厅之间和两栋宿舍楼之间,绿地内以亭台、花架、休闲步道与地被植物、花草、灌木和大小乔木组合形成典雅舒展、温馨怡人的景观绿化。同时利用地形高差处及挡土墙处设置垂直绿化,配以藤类植物,进一步丰富校区内的景观绿地内容,形成平面与立体交织的景观绿化体系。

5建筑设计

5.1 立面设计

本设计方案的建筑风格力求简洁、明快、流畅、高雅,较好地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气息。

结合永和县历史,继承中国革命东征路线的历史文脉,延续历史文化脉络。立面色彩采用红色这一具有典型中国革命及历史气息的颜色,体现校区内建筑的文脉气息。

借鉴永和县特产“永和大红枣”这一特色产业,立面设计上采用的红色进一步深化为深红色。

主要建筑群立面窗户设计为“窑洞”造型,结合现代的带型窗、幕墙等建筑语言,两者协调搭配、相映生辉,表现出建筑语言的历史与现代的传承。

建筑屋顶借鉴传统依山傍水的建筑设计手法,采用坡檐设计,力求在周围环境中和谐得体。

5.2 平面设计

1)教学区。

教学区主要包括综合教学楼、科技图书楼及阶梯教室,三者有机围合,联系紧密。

a.教学楼。

教学楼为整个校园规划的核心,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楼前设大台阶,以体现建筑的宏伟大气。教学楼为地下1层,地上5层,长73 m,宽18 m。因地就势,设计地下1层架空,可用作走读学生的自行车停放处。1层~4层均为普通教室及教研组办公室。

b.科技图书楼。

科技图书楼与综合教学楼围合,通过西侧连廊相连,自然形成庭院的形式,这样既便于师生的教学与交流,同时给学生创造了安静、惬意的读书环境。

科技图书楼为5层建筑,长73 m,宽20.6 m,根据使用功能要求,整栋楼分为两部分,西边为图书阅览部分,东边为专业教室,满足普通高中的图书阅览及实验需求。

c.阶梯教室。

阶梯教室为1层建筑,与教学、科技楼相连,组成教学建筑群。阶梯教室可容250人就坐,可满足5个班上公共课程的要求,也可为召开教师会议提供场所。

2)行政办公楼。

行政办公楼正对主入口布置,形成校区的第一视觉景观。设计利用地形高差,将行政办公用房设于操场主席台及北侧看台下,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下,减少了土方、挡墙等工程费用,较为经济。

3)生活区。

生活区包括餐厅、宿舍、浴室及锅炉房。

场地北侧布置两栋5层宿舍楼,因校区用地较为紧张,为了留出更多的绿化用地,将餐厅设于宿舍楼的1层,2层。两栋宿舍楼均为双面楼,设晾晒阳台。北侧宿舍楼顶层为单身教职工宿舍,两栋宿舍楼间布置1层的附属用房,设医务室及日用品店,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要。浴室位于餐厅东侧,附设茶浴炉,便于学生的使用。锅炉房设于次入口处,以减少其对学校的干扰。

6结语

山地规划应合理利用地形,运用适当的规划手法,尽量减少土方量,保护周围绿化植被。这样不仅为以后山地建筑规划带来新思路,还可使传统的规划理念充满活力。通过制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让使用者在物质上受益,精神上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关于建立山地城市学的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钟祥浩.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王崇恩,朱向东.山地建筑规划研究[J].华中建筑,2007(6):43-45.

山区母猪产仔舍建筑设计及效果 第4篇

1) 产仔舍建筑。圈宽8 m、高4.9 m。在本猪场中位于妊娠舍与保育舍中间, 对称排列, 3个圈舍间隔距离皆为10 m, 中间设立绿化带。圈外屋檐建有宽30 cm、深12 cm、坡度为3%的排水沟, 有利于雨水进入埋设的水泥管道集中到排水口排放。

2) 墙壁。产仔舍外墙为二四墙, 用100#水泥砖砌墙。南墙高1.2 m, 余下2.6 m安装进口尼龙布自动卷帘 (结构摇机、自动开关、直径25 mm钢管卷轴、卷帘;厚2.5 mm且半透明的进口尼龙布、长以圈长为准、宽3 m) ;北墙高3.8 m、统一安装高1.5m、宽1.2 m的双层玻璃窗, 窗间距离3 m。

3) 屋顶。产仔舍屋顶为人字钢架结构, 高1.1m, 钢架与钢架之间距离6 m, 盖料分3层, 从里向外分别为保温膜 (厚2.6 mm的铝塑纸) 、隔热棉 (铺10 cm厚的有机棉) 、彩钢瓦 (厚3.2 mm彩钢) 。

4) 产仔舍内部结构。产仔舍内中间通道宽1.5m;门为木结构、双开, 宽1.5 m、高2.1 m。

5) 内部设备。新式产床由猪栅栏、限位栏以及水泥钢筋漏缝地板和保温箱等组成。产床主材由直径25 mm镀锌管、隔材6 mm圆钢, 采用氧氟焊焊接而成, 整体长220 cm、宽185 cm、高60 cm, 圆钢隔距2.5 cm。

产床部分安装水泥钢筋漏缝地板, 厚6 cm, 使用的钢筋为直径6 mm圆钢筋网隔, 隔距2 cm, 可承受压力200 kg/m2。

保温箱由5块不同规格的水泥钢筋板组成, 水泥钢筋板由水泥、6 mm圆钢网、洗净的细河沙灌注而成, 厚2 cm。两边长板长220 cm、高70 cm;两端短板高70 cm、宽60 cm;地板长220 cm、宽60cm, 地板下安装长、宽与之相同的200 W电热板。保温箱整体长220 cm、宽60 cm、高70 cm。

6) 尿液通道。尿液通道宽35 cm、一端深15 cm、坡度为6%的内排污沟, 可把尿液排入埋设的坡度为6%的塑料管道集中到搅拌池作生产沼气原料。

7) 仔猪自动温控系统。仔猪自动温控系统由温控器、传感器、电线、电热板组成。该系统使用电压为220 V, 电流12 A。其中电热板长2.2 m, 宽0.6 m, 200 W/块, 安装在保温箱地板下层, 1块电热板可供2窝仔猪保温。

8) 自动输料系统。自动输料系统由料斗、输送钢管、计量器、闸门、料槽组成, 其中料斗容量250kg;输送钢管直径40 cm;计量器最大计量5 kg。料槽可用塑料料槽或铸铁料槽, 呈椭圆型, 口宽30cm, 采食面高15 cm, 投料面高30 cm。

2 结果与分析

1) 产仔舍圈舍南面墙半透明进口尼龙布自动卷帘和北面墙双层玻璃窗户的安装, 以及屋顶独特的建筑材料和科学的设计, 使得整个圈舍冬季室内自然温度可达10~18℃, 夏季室内自然温度在18~24℃之间, 有通风采光、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环保坚固的良好效果。

2) 产床部分是产仔舍的核心工程, 能为初生仔猪提供30℃左右的小气候和小环境;栅栏、定位栏能保护仔猪, 防止被母猪压死, 便于对母猪和仔猪的管理;水泥钢筋漏缝地板提供良好的卫生条件, 防止活物积存和细菌的繁殖, 减少仔猪疫病。

3) 采用氧氟焊接方式可以使产床限位栏焊接处不生锈、坚固, 使用寿命长。产床水泥钢筋漏缝地板和保温箱四周及底部的水泥钢筋板制作成形打磨平整后, 通过100℃以上高温、熏蒸8 h以上才安装使用。熏蒸后的水泥钢筋漏缝地板和水泥钢筋板不开裂、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达30年以上;新式产床比传统的铸铁床或钢丝床平整光滑、价廉、不伤蹄、不伤猪, 具有经久耐用、卫生干燥、方便清扫等特点。实践证明, 母猪、仔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很舒适。

3 结论

仔猪出生时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体温的能力差, 对环境的温度要求较高。当环境温度低到一定范围时, 仔猪则会冻僵、冻死。所以, 必须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仔猪自动温控系统的安装, 与传统常规保温灯相比, 节能约2/3, 且不易损坏;温度可自动调控, 可调高温为80℃, 可根据仔猪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不同环境温度而进行温度调节。该场一般第1天调到36~40℃, 以后每天降1℃, 一直降到28℃为适, 这样的温度调节, 为哺乳仔猪生存提供一个健康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该养殖场仔猪断奶成活率达到98%。

山区建筑 第5篇

1. 陕南秦巴山区自然环境和生土民居建筑特征

1.1 秦巴山区镇坪县自然环境

陕南秦巴山地是在秦岭和大巴山褶皱系基础上形成的褶皱断块山, 以变质岩、火成岩为主, 区内气候冬暖夏凉, 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11.2℃, 年降水量约922.8mm, 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 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分水岭和南北气候分界线, 是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安康市镇坪县地处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 平均海拔1615m, 基本保持了原始、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覆盖率达76.4%, 区内山大林密, 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1.2 秦巴山区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特征

秦巴山区传统生土民居分布在地形复杂的丛山峻岭, 沿山沿河呈散点带状聚落分布特征 (图1) 。传统生土民居多为土坯房, 以石为墙基, 用木做模具置于墙基上, 放入泥土人工分段分层夯实成墙。选择当地粘土作为墙体材料, 选择当地的木纤维、狗尾草、稻草秸秆等作为墙体加筋材料来提高墙体抗弯抗剪的结构强度。墙体厚度一般为500-600mm, 保温保湿隔热效果良好。土坯房木梁构架式屋顶多采用当地石板为覆顶材料, 通风透气性良好。陕南土坯房建筑材料全部取自当地, 属传统土木结构建筑, 由当地住民自行设计、建筑和使用。由于地处深山峻岭, 在保护传统生活生产方式中得以完整保存, 成为秦巴山区农民世代居住的建筑形式。现存的危旧土坯房大多建造历史较长, 有的已超过60 年历史。受当时条件限制, 土坯房的结构强度、房屋布局、物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亟待通过改造予以一并解决。

2. 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

2.1 融合自然空间特色的生态景观组团设计策略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而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空间实体, 兼有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交叉研究学科, 研究人与地理景观的关系, 强调人对景观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取得高效而和谐的生态效果。所谓高效是指农户的社会经济效益, 和谐是指农户的开发利用活动能够按生态规律办事, 既要维护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也要为农户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现代生态景观学为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协调设计提供了景观空间组团设计策略。本文将景观组团技术策略归纳为“四性”要素, 即空间要素的异质性、空间组合的整体性、空间布局的尺度性、空间设计的自然性, 参见表1 。

设计策略的“四性”要素提倡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景观在设计空间的聚集和扩散, 而 “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建筑规划设计导致“建筑魂的失落”, 是当代建筑师必须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生态景观组团设计策略带给我们三层含义上的启迪:一是“三大空间”总体布局、组合要协调, 这是祖辈生活生产在山水自然空间的贫困山区农户的“三乡” (乡声、乡情、乡愁) 情怀;二是离开协调的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 难于满足农户的生存需求;三是建筑设计构造要素都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照搬“城市化”建筑必然与自然景观格格不入。“四有” (有房、有田、有山、有水) 是“四性要素”设计的基础。生土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离不开生态环境, 这是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的核心。从这个角度出发, 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结合当地地质地貌特征和在役生土建筑结构实际情况, 重视优先考虑就地和就近修复的原则。

2.2 保护和延续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本土化技术策略

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点集中体现在适应秦巴山区自然气候条件的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需要的环境友好型两大特征,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师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保持秦巴山地生土民居基本造型要素, 传承当地土坯墙、木构架、木屋盖、青灰瓦顶的建筑特色, 是保护和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的本土化技术策略的核心。

生土民居建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特征也体现在民居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 涵盖选材、取材、建造、维修和废弃各个阶段: (1) 选材本土化。生土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粘土、石材、木材、稻草等秦巴山区原生态材料, 建材取自自然; (2) 取材本土化。就地取材方便加工, 节约了运输能耗和成本; (3) 建造本土化。秦巴山区生土民居建造技术具有三点特征:一是化整为零依山而建, 节约良田保护生态;二是建筑形式、结构、功能、色彩都体现良好的气候适应性;三是夯土建筑技术简单、节约, 形成鲜明的区域建筑文化特征; (4) 维修本土化。就地取材, 维修方便, 维护费用低; (5) 废弃本土化。建筑材料取之自然, 建筑垃圾回归自然, 部分材料可二次利用。生土民居建筑生命周期的本土文化特征诠释了当前推崇的绿色建筑理念, 是构建危旧生土民居低成本生态修复技术策略的重要内涵。本文将本土化技术策略归纳为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的“两型要素、六项原则”, 详见表2。

表2中列出了秦巴山区生土民居传统地域建筑技术主要特点。传统不等于落后, 因地制宜的传统技术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施工简单的特点, 在节约用地、建筑材料重复利用、结合气候设计、减少建筑物耗能耗等环境经济可持续性方面留下了许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优秀经验, 对于当前生土民居生态修复本土化技术策略构建具有重要的延续价值和挖掘潜能。

2.3 借鉴和吸收现代建筑科技成果的适宜技术策略

“适宜技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tkinsou和Stiglitz在1969 年提出, 其所提出“Localizes learning by doing”的含义是“地方性的边干边学”, 说明不能照搬和模仿外来技术, 应探索适宜当地特点和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因此, 适宜技术不是单独的建筑类型或特定的技术手段, 而是适宜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的技术选择策略, 是一种降低环境熵值的技术选择策略, 是以“因地制宜”为前提的技术选择策略。

前已叙述, 秦巴山区农户大多居住在传统生土民居建筑, 由于传统营建工艺技术条件限制, 目前在役的生土民居建筑尚存在众多不足, 部分生土民居亟待采用适宜技术予以修复, 确保民居安全和提升居住质量。尤其是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不足, 已成为区域建筑文化延续和发展的主要障碍[5-7]。本文拟针对生土建筑结构、强度、房屋布局、物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借鉴和吸收现代建筑科技成果, 尝试构建生土民居建筑修复适宜技术策略体系, 参见图2。

(1) 结构抗震能力提升适宜技术

提升建筑结构强度是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在对秦巴山区镇坪县生土民居建筑现状实际调研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生土建筑结构加固实验研究成果编制了可供选择使用的生土民居建筑抗震能力提升适宜技术, 详见表3 所示。

由表3 数据, 将各类夯土墙试体的荷载与计算所得的地震力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传统夯土墙试体在6 度时开裂, 7 度时接近极限荷载;经过加固的夯土墙体开裂荷载和水平极限荷载均大于7 度, 其中单面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墙体的水平极限荷载大于8 度。各种加固技术可以有效约束生土墙体变形, 抗裂能力、承载能力、抗震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可以在抗震设防裂度为7 度的镇坪县秦巴山区传统生土民居危旧房改造工程中使用。

(2) 房屋功能布局改造适宜技术

房屋功能布局改造主要针对生土民居建筑普遍存在的屋顶采用石板加盖易漏雨、后墙无窗光线不足、灶房厕所不独立等功能布局问题, 通过维修改造工程, 实现居住环境质量提高。结合陕南镇坪县当地实际情况, 提出了民居房屋室内功能布局改造适宜技术体系, 详见表4 所示。

(3) 室外物理环境改善适宜技术

该技术针对依山傍水而建的部分生土民居建筑存在山洪防涝风险, 室外地面不平整导致雨天道路泥泞给农户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等问题, 着眼消除土坯房安全隐患和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条件而提出的技术策略, 详见表5 所示。

表4、表5 所列出的环境改善适宜技术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民居室内外物理环境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和调整。

3. 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工程实践

秦巴山区安康市镇坪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 目前尚有2456 户危旧土坯房亟需改造修复, 均属劳动技能偏低和年龄偏大的贫困农户, 离不开土地, 即不愿易地搬迁安置的贫困户。为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和改善生活质量, 县政府决定在上竹镇发龙村实施危旧土坯房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上竹镇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上发[2015]46 号) 》, 成立了上竹镇2015 年危旧房改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加强修复改造项目申报审批、故障诊断、改造标准、建设管理和检查验收等管理制度。

今年以来, 上竹镇已完成了第一批贫困户危旧土坯房生态修复工程。修复过程坚持了就地取材、就地改造和本土化生土建筑技术, 并吸收了现代建筑适宜技术, 有效提高了土坯房结构抗震和防洪泄洪能力, 并通过室内外空间布局调整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 成为镇坪县乃至秦巴山区传统生土民居建筑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样板。

与改造修复前的危旧土坯房 (图3) 和改造中的危旧土坯房 (图4) 相比, 修复后的危旧土坯房不仅保留了秦巴山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特色 (图5) , 而且通过对承重土坯墙体加固和在民居周围新建了泄洪沟 (图6) , 既提高了生土民居抗震防洪能力, 又方便农田灌溉使用, 而且由于就地取材、当地本土化技术改造, 每户改造费用仅3 万-5 万元, 政府按每户补助1.5 万元, 受到当地农户的欢迎。

目前在上竹镇发龙村已有近百户危旧土坯房民居修复改造完工, 成为秦巴山区中高山地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就地进行修复改造, 改造后的新居仍然保留依山傍水, 融合山水林田湖自然空间特色的生态景观视觉效果, 而且吸收了现代建筑技术, 改善了居住环境条件。在保护传承生土建筑工艺的基础上, 丰富了地域文化。

4. 结论

(1) 通过对秦巴山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生土民居现状调查基础上, 结合镇平县危旧生土民居修复改造工程的实际需要, 提出了包括融合自然空间特色的生态景观组团设计技术、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的本土化技术、吸收现代建筑科技成果的适宜技术构成的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体系。

(2) 危旧土坯房生态修复技术策略的核心价值是“生态”。立足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的均衡协调, 保护传统民居生态景观特色;立足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大要素”, 传承生土民居生态建筑特色;重视提升生土民居结构强度和居住质量“两大要点”, 保障生土民居生态安全。

(3) 在危旧生土民居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应充分重视前期危旧房故障诊断和后期修复房检查验收两项制度。准确的故障诊断制度是判断是否适宜修复和修复技术选择的前提, 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

摘要:通过对秦巴山区传统民居现状调查基础上, 以镇坪县危旧生土民居修复工程为例, 提出了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立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空间”的均衡协调, 保护传统民居生态景观特色;以生土建筑本土化技术为指导,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大要素”, 传承生土民居生态建筑特色;以传承与发展理念为指导, 吸收现代建筑技术成果, 为有效提升生土民居建筑结构强度和居住环境质量提供技术选择依据。

关键词:秦巴山区,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

参考文献

[1].赵群, 周伟, 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谈[J].新建筑, 2005, 4:7-9.

[2].谭良斌, 周伟, 刘加平.传统民居聚落的生态再生和规划研究[J].规划师, 2005, 21 (10) :22-24.

[3].张祖群, 赵荣, 杨新军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1 (2) :18-22.

[4].刘加平, 谭良斌, 闫增峰, 杨柳.西部生土民居建筑的再生设计研究—以云南永仁彝族扶贫搬迁示范房为例[J].建筑与文化, 2007, 6:42-44.

[5].常卫华, 王建卫, 徐福泉.村镇生土住宅结构现状研究[J].建筑结构, 2010, 4 (S1) :375-378.

[6].周铁钢, 段文强, 穆钧等.全国生土农房现状调查与抗震性能统计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5 (4) :487-492.

[7].李少荣.既有村镇生土房屋安全性能评价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8].张坤, 王毅红, 梁楗, 张又超, 仲继清.砖柱加强的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7 (3) :382-387.

山区建筑 第6篇

洪山区建筑管理站从武汉市建委获悉:在建国60周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实施25周年之际,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开展先进单位评比表彰活动, 以推进建筑领域质量监督工作深入开展, 该站作为市建委唯一推荐单位参加评选。

洪山区建管站在全市同行中脱颖而出, 一枝独秀, 其殊荣令人羡慕。让我们走进洪山区建管站, 沿着其发展轨迹, 探寻其成功的秘笈……

洪山区建管站成立于1984年3月, 成立二十五年来, 该站的领导团队带领全站工作人员, 肩负着对辖区内的民用、公用、工业及厂房建筑工程依法实施监管的神圣职责, 励精图治, 严把质量关、安全生产关, 热心扶持建筑企业发展, 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总设计师邓小平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后, 神州大地到处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城乡经济步入快车道,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工业厂房、住宅小区、宾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各路投资者和建筑队伍蜂拥而至。

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 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建筑工程实行管理和监督, 规范建筑市场各方行为, 解决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问题迫在眉捷。洪山区建管站应运而生。

万事开头难, 该建管站成立之初面临人手紧、技术力量缺以及办公环境和条件差等诸多难题。然而, 建管人在困难面前没有丝毫的畏缩、懈怠。

技术力量不足, 他们在抓紧现有人员的在岗培训, 学法规、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引进、招聘工作。工程师陈琴芳就是从重庆引进来的。另外, 该站每年有计划地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批专业人才, 使管理和技术力量不断加强。

为了改善办公环境, 时任站长高德晓号召大家精打细算, 节省开支, 在建站后的第四年就盖起了一栋三层1300平方米的办公楼。

在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中, 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着。他们将质量监管转变为工程过程跟踪检查, 按照“以监为主, 监、帮、促相结合”的方针, 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的技术措施, 并督促整改, 得到了建设方、施工方的充分理解和肯定。建管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 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洪山区建筑市场也呈现新的特征:一是建筑规模越来越大, 年均续建和新开工项目面积由30至40万平方米, 发展到200万、300万甚至400多万平方米。二是房屋跨度越来越大, 层次越来越高, 装修越来越讲究。

为此, 洪山区建管站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严格按照建筑工程“五不准”的原则, 开展对设计、施工、建筑实体三个层次的监督管理, 严把“设计和施工单位资质、地基和基础、主体结构、工程竣工质量等级验收验评”四个关口;二是全面推行质量管理责任制,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三是配置先进的便携式检测设备, 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四是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质监人员随叫随到, 提高工作效率。

长期以来, 我国住宅质量普遍存在“渗、漏、裂”等“常见病”、“多发病”, 在行业里称其为建筑质量“通病”。2003年起, 洪山区建管站积极响应创建无质量“通病”住宅工程专项行动, 开展了“十大专项治理”, 使全区无质量“通病”住宅工程, 由原来不足30%, 提高到75%, 住宅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显著上升, 质量投诉率明显下降。

洪山区建管站自建站以来, 经其监管的工程合格率达到100%, 优良率40%以上, 先后创“鲁班奖”1项、“楚天杯”工程奖77项、“黄鹤杯”工程奖141项、市优质工程奖1927项, 没有发生一起屋倒楼塌的质量事故。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建筑施工是一项高危作业,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无论是于建设、施工方还是负有监管责任的建管站都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建管站历届领导班子都把它当作头等大事抓住不放, 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建立责任制, 实行硬约束。依照《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在每一项工程签订合同时, 建管站都详细审查安全保障措施,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在建管站内部, 从站长到科长到监督员, 层层签订安全监督工作责任书, 实行责任追究。

加强宣传, 强化巡检。每个工地都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宣传标语提示;每年该建管站都要集中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同时, 该建管站重视现场检查, 把集中检查和日常巡查紧密结合, 凡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的项目, 严格督促整改到位。

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开展实兵演练, 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2008年9月7日, 东湖社区一5层民房出现给水管漏水问题, 地下一根600毫米和一根400毫米给水管破裂, 危及房屋地基安全, 还影响着社区300余户近2000居民和大学生的供水。该站站长罗时彦和总工程师陈莉雯带领质监科人员赶赴现场, 连续2天通宵达旦, 组织技术和施工人员抢险, 直至第三天早晨5点多钟, 险情终于排除了, 罗时彦带着抢险人员拖着疲惫的身躯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现场, 又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2008年初, 罕见的冰冻灾害, 对建筑施工安全带来的潜在危害显而易见。他们立即启动预案, 第一时间通知辖区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又要求在建工程全面停工, 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灾害天气过后, 逐个工地进行复工前的检查, 有效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俗话说:“小心无大错”。洪山区建管站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责任心和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使辖区内建筑工程伤亡率每年都控制在上级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其中有7年连续实现零伤亡事故, 年年被市建委、市安委会、区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2000年还被省建设厅评为优秀安全生产管理单位。

更新理念节能环保

在武汉市的南湖之滨, 座落着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环保型高档住宅小区——澜花语岸。

小区内设有休闲广场和中心花园, 公园里有名贵树木、休闲亭台、小桥流水、鸟语花香, 别有一番风情。该小区从设计到选用建材都体现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理念, 每栋楼的外墙和门窗全部用的是保温隔热材料;地源热泵型中央空调, 用地下水循环进行热交换, 全天候为业主提供恒温和热水。酒店式高级服务公寓、单元门口无障碍残疾人设施、彩色可视对讲系统、彩色可渗水地砖、美观的露天停车棚等, 构成了这个温馨和谐的绿色家园。

这是洪山区建管站实践“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理念而于新近引导推出的样板工程。

“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赋予建筑领域新的内涵和要求。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10年来, 洪山区建管站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 对辖区26家粘土砖生产企业进行了拆除和转产;扶持一批新型墙材生产企业, 主要生产混凝土加气块、蒸养灰砂砖、混凝土普通砖及其它水泥制品, 产品年产量达150万立方米, 基本满足辖区建筑墙材要求, 为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作出了贡献。

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从2005年以来, 建管站通过大力宣传, 加大执法力度, 累计完成辖区建筑工程散装水泥使用量125万多吨, 实现节能减排综合经济效益9600多万元。2008年的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73%。还加大商品混凝土推广使用力度, 扩大商品砂浆的使用范围, 大大减少了城市粉尘污染。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近年来, 他们严格实行保温节能设计图专项审查制度, 狠抓过程控制, 严禁施工阶段擅自变更节能设计。开展以外墙外保温系统为主的建筑节能产品认定, 确保产品质量。强化建筑节能专项验收, 确保建筑物耗热量指数达到设计标准要求。据市统计部门测算, 2007年以来, 洪山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累计节约标准煤20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4万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700吨,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热心服务帮扶企业

提起洪山区的建筑企业, 人们首先会联想到武汉紫菘房地产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初, 紫菘集团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建筑修缮队, 如今发展成资产过5亿元, 职工1100多人的建筑集团。该公司10多项工程获得省“楚天杯”奖, 20多项工程获得市“黄鹤杯”奖, 工程优良率达95%以上。

谈到企业的发展变化史, 该公司董事长朱明生感慨万千:“作为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 发展到今天, 除抓住了发展机遇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外, 离不开区建管站的大力支持。20多年来, 他们在政策教育、专业技术指导、人才培训、规范化管理等多方面, 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的这番话道出了洪山区建筑行业的心声。

多年来, 洪山区建管站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宗旨, 在实行严格的监管工作同时,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在帮扶、壮大本区建筑行业发展上倾注了满腔热情。

不断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把行业政策法规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时宣传到建筑企业负责人心中, 引导企业诚实守信, 合法经营。

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引导企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做到井然有序, 树立企业的外在形象。

加强岗位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建站以来, 累计组织培训施工企业各类管理人员64000多名, 组织劳动技能培训34000人次;累计培训农民工24000多人;每年还培训特种作业人员100多人次, 不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人文关怀。加强建筑工地食品安全检查, 引导企业坚持开展建筑工地爱国卫生运动。为农民工免费送医送药、建立农民工书屋、送“清凉”到工地等一系列活动。

加强清理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据不完全统计, 2003年以来, 他们为建筑行业清理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达10多亿元。

现在洪山区建筑企业已发展到230多家, 其中总承包一级企业1家, 二级19家;专业承包一级8家, 二级12家。2008年, 全区建筑企业完成建安产值30.18亿元, 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600万元, 完成税收9200多万元, 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洪山区建管站自成立以来, 经几任领导带头艰苦创业, 如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共计8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及综合培训楼, 极大地改变了办公环境;60多名在职监管队伍中, 57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 工程师18人, 助理工程师31人, 雄厚的技术力量加之现代化的工程质量监督装备, 为不断提高建管工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的岁月里, 他们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业绩, 得到了上级充分肯定, 曾多次被评为湖北“全省优秀监督站”、“全省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全市建管工作先进单位”、“洪山区文明单位”, 区“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执法监察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在这个集体中, 还涌现了不少先进人物。颜昌连同志被评为“武汉市建管先进工作者”, 并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罗时彦同志多次被区政府和市建委评为“目标管理先进个人”;李楚荣、邓建华、李仁会、万发义等同志多次被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陈莉雯等同志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监督员”;熊明同志获得“洪山地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区建筑】相关文章:

山区半山区07-31

山区绿化05-24

干旱山区05-30

山区水稻07-28

云南山区07-28

山区线路07-31

山区教育06-06

长白山区05-10

乌蒙山区05-15

山区养羊产业05-31

上一篇:图结构数据挖掘下一篇:Moodle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