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绿色食品范文

2024-09-14

森林绿色食品范文(精选12篇)

森林绿色食品 第1篇

关键词:森林食品,现状和前景,风险防范

森林食品是指产品来源于森林,在优良的生长环境中,按照生产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采摘、挖掘、捕获、提取等初加工和再加工方式而制成的符合人类要求的自然、环保、清洁生产等条件,保持原生品质,具有生态、优质、健康、营养等特点的可食用的森林产品。森林食品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附属的森林有系统的总称,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对森林资源发掘的不断深入,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森林食品的价值

我国有广大的林区面积,森林食品资源多种多样,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森林食品的关注和认识越来越高,当前森林食品产业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森林食品取自生长于自然环境下的森林体系中,与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食品添加剂超标、化肥农药超量使用的现状相比,森林食品相对天然、生态、污染少、营养价值高,符合当前人们追求的食用营养安全、绿色无污染、健康环保的要求。森林食品产业的发展虽已初见成效但还处于初步阶段,其发展潜力还很巨大,有广阔的市场价值和开发前景。

二、我国的森林食品资源及开发前景

我国林区范围广、面积大、树种多,其分布远离人类的生活环境,较少地受到人为地干扰,较好的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的附属品森林食品不仅种类多而且有较强的可持续性。我国的森林食品资源按照生长类型和食用方法可分为六大类:森林蔬菜资源、森林水果资源、森林油料资源、森林香料资源、森林肉食资源、森林肉食资源。这些森林食品资源包括了人类食用品的主要方面具有较好的食用替代价值。

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森林食品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价值。近些年来各地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民众的生活受到了威胁,对各种大棚和工厂生产的食品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对食用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自己吃的是否安全健康。森林食品的种类多、绿色无污染、 营养丰富正好迎合了人们期望食用品安全健康的这一要求。森林食品产业的发展现已成为森林资源开发的主流方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势头。

三、当前森林食品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主要问题

(1)开发内容较为单一

森林食品生长于山丘或偏远的森林中,开发难度大、 运输成本高,目前的森林食品产品中易于采摘和方便食用的蔬菜和水果占了大多数。而且人们对森林食品的认识有所不足,不了解森林食品的种类,森林食品产品中一些高价值、高附加值的产品没有得到开发,基本没有初加工和深加工,缺少特色产品,经济效益低、应对市场风险差,影响了森林食品的深入发展。

(2)资源环境退化严重

我国近几十年单纯地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森林面积减少,森林产品的质量有所下降、森林产品的产量有所降低、可开发的物种资源有所减少。作为以森林为依托的森林食品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森林食品大部分生长在深山密林中,因而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群众性采集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后果,有毁灭式的采集现象,导致有的品种濒临灭绝,制约了对部分森林食品的永续利用和后续的商业开发。

(3)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森林食品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其发展起步晚,许多人并不了解森林食品的含义,对森林食品的品种、数量、 食用方法和开发利用途径缺乏详细资料可以应用。现在还是以私人的开发采集或是一些小企业加工销售为主,他们的资金投入少、设备简陋、管理方式落后、科研程度低,导致大多森林食品处于初加工阶段,缺少深层次的开发。森林食品产业尚处于探索性开发阶段。

(4)市场无序竞争突出

现在森林食品产品的加工销售大部分还是以农户家庭式的零星加工为主或一些不成规模的小企业生产为主, 没有商标注册和打造品牌,缺少龙头企业统一加工出售, 产品的销售范围大部分在本地的土特产店和农贸市场。这些多而少的“销售者”为了尽快销售鲜活的森林产品就会打价格战,导致相同产品的价格出现浮动,从而使收购者有了足够的议价空间,反过来农户利润就减少,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不利于森林食品产业发展。

2、以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为例

(1)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产业现状

南华县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部,全县辖6镇4乡。南华县政府紧紧抓住本地区野生菌发展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野生菌特色产业,有效提高了野生菌的产量和产值。全县共有各类野生菌2纲9目26科290多种,年交易额近3亿元,加工业产值达2亿元。全县野生菌产业年收入达950多万元,主产区农户的野生菌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有待整合。南华县食用野生菌产业的产量高、产值大,但却缺乏具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大量的小规模私营生产企业停留于初级的以低价销售竞争阶段, 在市场竞争中风险大,没有发挥产品的优势,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常常应为体抗不了市场压力而被市场淘汰,产业发展结构急需整合。南华县的野生食用菌在与其他在食用菌的加工技术方面和先进地区的加工能力上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等。

第二,开采过度,无序现象严重。食用野生菌生长在气候温和湿润的地理环境中,自然生长相对缓慢,产量有限。 食用野生菌多以个人自发采集为主,现在很多人认识到了它的市场价值,都加入到采集野生菌的大军中,而缺少监督、管理和控制采集者为了眼前的利益,过度开采、任意开采,严重破坏了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环境,若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严重的滥采现象,会影响到南华县的食用野生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市场风险。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都适宜野生食用菌生长,种植食用菌的技术难度小,投资少,个体小规模的种植户多且散,由于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和市场调查导致野生食用菌产品供求不平衡,食用菌价格往往与其价值不对称。食用菌的加工企业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加工能力差,大多产品仍处于初级加工或半加工阶段,难以应对省内外大中企业的冲击。

四、促进森林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

林地产权制度的深化为森林食品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林地产权需要明确改进的是:(1)妥善处理林权流转遗留问题。按照“遵循现实、注重协商、有偿使用”的原则,首先要保持权属关系不改变,其次要通过民主商议确定联营合同,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2)加强林权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森林资源、 林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在政府产权交易所公开进行,禁止任何集体和个人私下流转。(3)要完善林权经营管理和承包合同协商制度,依据各地市的特点制定林权流转合同文本, 规范林权登记注册制度,确保林权流转公开、合理进行。

2、实施森林食品资源立法管理

森林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重在执行。商人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森林食品发展会过犹不及,损害森林环境,不能永续利用,这不仅扰乱了食品市场的有序发展,而且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重大危害。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实施森林食品资源立法管理,制定法律保护森林食品产业,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制定森林食品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有害微生物等有害残留的检测标准,保障森林食品的健康发展。让绿色无污染、生态健康的森林食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源和产业生命力。

3、编制森林食品资源保护开发规划

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要以不破坏生态和可持续利用为前提,要制定森林食品的保护开发规划,首先,要摸清森林食品的品种、数量、利用价值和地理条件,掌握不同品种的生长规律和利用途径。其次,按照其自身的区域发展特征给以区别对待,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划,最大限度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再次,建立健全权责利协调制度,规范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4、扶持发展森林食品精深加工

我国森林食品产业的整体效益不高,主要是因为森林食品企业还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运营资金缺乏,包装落后,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掘。对此,政府应合理引导,制定扶持森林食品企业的政策,着力培育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减免其税收,扩大企业规模,争取做到区域连片开发,创立产品品牌,使森林食品产业走出去,成为本地特色。鼓励科研机关、农技推广部门和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服务、参股、转让等形式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林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建设。

5、积极开拓中高端市场

绿色森林作文400字:绿色,绿色 第2篇

当我踩在青草地上呼吸着来自森林的鲜美空气我感到大自然的芬芳充满了我的脆腔我的肺叶一定也像阔大的贝叶一样布满了美丽而健康的生命色素而我的双臂也像一双迎风扩展的向着大森林飞去的鸟的翅膀

绿色!绿色!绿色!它是我们这个世界最美丽的颜色绿色的大森林它是我们碧绿的生命之水是我们人类的摇篮是我们美丽星体的盛装

热爱我们的森林热爱我们绿色的大自然吧像热爱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我们的森林保护我们的每一株绿色植物吧像保护我们每个人的肺叶一样

把脉森林 绿色发展 第3篇

他的名字叫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生物学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尹伟伦始终奋斗在林业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勇于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重任,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尹伟伦现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正在深圳大鹏新区考察的尹伟伦委员。

致力科技创新

为林业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绿色是美妙宜人的,充满生命的活力。著名女作家冰心曾说过,绿色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尹伟伦的一生就是与绿色打交道。当年,他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既然学了,就要努力学好。在绿色的校园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榜样。老一代的林业大师汪振儒、范济洲,年轻些的林学家沈国舫、王沙生、高荣孚,都给过他许多教诲和帮助。从他们身上,他学到了许多东西。

“我就是一片绿叶。”尹伟伦这样评论自己。作为植物生理学专家,尹伟伦教授对绿叶的功能再清楚不过了。这些看似简单的绿色生灵,在阳光的照射下,默默地制造氧气和营养,默默地供给林木生长,默默地为世界造福。尹伟伦刚刚开始了解绿叶时,就喜欢上了这位忠实的朋友。

作为我国著名的林学家,多年来尹伟伦始终以高度负责、开拓创新的精神敏锐地把握國内外科技发展方向,在林学、生物学及二级交叉学科领域中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基础研究等。他针对我国造林缺乏良种壮苗导致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远低于国际水平的难题,坚持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创建了林业生产急需的抗旱、抗盐、速生良种评价、检测、选育和速生良种园丰产良种等理论和新技术,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成果:研究建立了评价苗木质量的生理指标体系、植物生命力判断技术、茎尖监测根系水分吸收功能的技术、植物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利用光合性能预测生长潜力技术、人工促进良种园开花结实技术、按生命需水程度精准节水灌溉技术等,理论创新和应用效益巨大,推动了产业发展。1995年至今共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

他建立人工促进速生良种园开花结实技术即良种丰产技术,攻克速生良种开花迟、结实少甚至几十年都不开花结实的难关,总结出10余个树种的人工促花结实技术,使水杉种子园20多年无一种子收获的难题彻底解决。目前成果推广范围覆盖东北、华北、华中10余省,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创立光合性能评价生长潜力技术及速生良种筛选技术,得到了《世界林业纪要》的高度评价“在杨树栽培生理工作中做出最卓越成就的,是尹伟伦利用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对杨树生长潜力进行苗期早期预测,是较理想的综合指标”。

由于在林业研究上的突出贡献,尹伟伦被聘为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专家、林业战略首席专家,还兼任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林业战略研究、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及国家林业重大科技工程等多项林业生态建设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开拓研究新领域,带领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他在科学研究中,严谨治学、学风正派、勤奋拼搏、数十年从无休息日,且每日工作十几小时,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对科学事业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组织攻关能力,获得了一致好评,得到众多表彰和奖励。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省部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更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2005年我国农林高校中唯一当选的院士,成为了我国林业系统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坚持教书育人

培育大批优秀人才

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尹伟伦就一直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既树木,又树人,将宝贵年华献给了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他以向学生传道解惑为己任,把提高教学质量看作事业的生命线,将满腔热情投入到研究生和本科教学、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极富敬业精神。他历年都承担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指导工作,多年坚持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课。他努力钻研教学业务,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技巧,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他讲的课受到学生欢迎、同行好评。在教考分离的考试评比中,他所教班级考试成绩最高,他所教植物生理课不断更新教学及实验内容,被评为教学优秀课。

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孜孜以求。在指导研究生时,他除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思路交给学生,同时还言传身教,用自己刻苦拼搏、勤奋敬业的实际行动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学生。他先后共指导近百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由他培养的不少研究生已晋升教授,成为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并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他一直致力于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在讲授植物生理课过程中,他将繁杂的植物生理课内容提炼为一图一表,提纲挈领,融会贯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项一图一表教学法获得了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植物生理课教学改革”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年,由他主持完成的“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了全国林口唯一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成果被专家认为是“森林资源类专业具有根本性的系统改革创新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整个项目针对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差距与问题,强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森林资源类本科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提出传授知识与能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提出了将宽口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及个性发展相结合,理论、实践、能力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全时空育人理念,坚持本科教育与终生教育相结合,确定了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出“一主两翼、三位一体”的重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理论授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三个教学平台。

尹伟伦的教学业绩得到大家的好评,获得大量荣誉。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998年获全国模范教师,2004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呼吁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时刻关注林业生态建设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尹伟伦时刻关注林业的生态建设。把脉森林、健康发展。尹伟伦发挥学术优势,积极参与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后的森林重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科技支撑,组织专家奔赴南方雨雪冰冻灾区开展调研,提出林业灾后重建建议,向国家林业局党组汇报,并通过专家建议等渠道,积极向国务院和中央反映林业受灾情况和灾后重建政策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多次重要批示。

2009年6月,全国政协灾后重建视察团来川视察,每到一处,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都对灾后的生态环境十分关注。他就是尹伟伦。他认为应尽快启动生态恢复重建工程的规划和实施,特别要搞好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针对罕见自然灾害已转向频发自然灾害的新特点,尹伟伦呼吁,强化自然灾害规律研究,完善对频发自然灾害的防治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包括雨雪冰冻、极端干旱天气、洪水、地震及泥石流等在不断频繁暴发,已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更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尹伟伦说,在罕见自然灾害转向频发自然灾害,各类自然灾害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我国防灾、救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缺陷日益凸现,减灾救灾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两个缺乏:缺乏应对罕见自然灾害转向频发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研究,缺乏应对频发灾害的综合应对和管理体系。

尹伟伦建议,加强各类频发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深化对自然灾害发生机理的认识;加大自然灾害的监测研究,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的风险识别;完善灾害监测网络,提升地震、气象、水文、地质、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等各类灾害监测预防能力;重点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综合探测和预报预警、大江大河重要河段洪水预报、地震及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等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灾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尹伟伦多次在提案中,谈到要高度重视森林经营管理和低产林改造,不能只重造林绿化轻视森林经理,更不能只種不管,林地不仅绿起来还要长起来。要建立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有产权的人必须有经营责任,每块林地都必须按照经营方案实施经营管理,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他说:“如果说森林没有经营管理,森林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低下,生态效益也就低下,这对于森林土地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尹伟伦说,经过调查发现,抚育间伐后,林地生产力反而提高;修枝之后,特别是杨树修掉树冠三分之一的枝丫,木材蓄积量比不修反而要增长,还会减少木材的结疤,提升木材力学特性。他还倡导,森林的科学经营就是通过育苗造林——抚育疏伐——采伐更新的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使林地青山常在永续作业,这就是一个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典范。

尹伟伦建议把林业工程做成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该灌木则灌木,该乔木则乔木,不仅治理水土流失,使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才是我们整体的管理理念。把森林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农业的产业中加入了林业产业结构,生态效应和农业林业的综合价值才会提高,这样广大农村的生态意识也会提高,林业扎根民众之中,才能为三农做出贡献。

尹伟伦提案也关注农林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他希望国家对农林业毕生应该有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些行业艰苦,工资低,应该更加重视他们,提高他们的待遇。

尹伟伦说,目前的就业压力是大,但他希望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坚定信心,把当前困难和压力转化为具体学习的动力,只有更加勤奋努力,充实自己能力,把自己作强,才是人生应对多方面的竞争和挑战的良策。学校也应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各项需求。学生也要从自己做起,克服浮躁,脚踏实地,学到真本领,掌握实能力,立志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的磨练会给你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的能力和机会。这是被几代人的成长历史所证明了的。

森林食品(果品)基地建设探讨 第4篇

1.1 有利方面

1.1.1 果实成熟期迟。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5℃左右, 海拔1000~1200m的高山林区年均气温11℃左右, 比龙泉市区约低6℃, 因此物候期较迟, 同一品种在相同栽培措施下, 成熟期比我省低山平原地区迟15~20d, 能做到“人无我有”, 市场前景广阔。

1.1.2 早结丰产优质。

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 白天气温高有利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 夜里气温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少, 因而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 果树不仅容易早结丰产 (种后第二年投产, 第三年750kg/亩, 第四年达1500kg/亩) , 而且果实漂亮, 汁液丰富, 香味浓郁, 含糖量高, 可溶性固形物达12%~14%, 品质特别好。尤其是中晚熟桃在低海拔地区因需冷量不足而不够适应, 而在高山林区却十分适应, 表现为果型大、产量高、着色好、品质佳。能做到“人有我优”, 市场竞争力强。

1.1.3 生态环境好。

1000~1200m的高山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 且方圆几十km内没有各类工厂。这种没有“三废”污染, 山清水秀, 空气清新的环境十分适宜生产无公害果品或绿色果品。

1.1.4 有利保鲜。

由于高山地区气温较低, 果实在自然条件下存放期比较长, 有利保鲜。如采用冷库贮藏也比较省电。1.1.5病虫害比较轻。一是基地周围的大面积森林, 是防止病虫害蔓延的天然屏障, 可有效控制外围果树病虫害入侵;二是果园处在森林中, 能促进果园生物多样性, 使生物之间相互制约, 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三是冬季冰冻时间长, 不利病虫越冬。因此, 病虫害比较轻, 如桃树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寿命的流胶病, 高山地区尚未发现。

1.1.6 劳动力资源丰富。

高山地区工业落后, 耕地偏少, 一年只种一次稻, 因而劳动力资源丰富。

1.2 不利方面

1.2.1 交通不够方便。

离市区40km以上, 果实和肥料等运输费用比较高。

1.2.2 通讯比较落后。

因此信息比较闭塞, 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果品的销售等有一定的影响。

1.2.3 湿度大。

雨日多, 雨量大, 年降水量2061mm, 比龙泉市区多392mm。而且雾天比较多, 因此湿度比较大, 给栽培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 森林食品 (桃) 开发技术

2.1 选择一流的产地环境

该基地位于浙江省龙泉市龙南乡安和村, 即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方圆16km (26000hm2) 的自然保护区全是茂密的森林, 其中部分是原始森林, 森林覆盖率高达97%。这里不仅没有“三废”污染, 山清水秀, 空气清新, 而且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雨量充足。这种生态环境十分适宜无公害果品开发。

2.2 在基地内营造防护林和保留部分原有树林

在基地内营造防护林和保留部分原有树林, 一是起屏障作用, 控制病虫害蔓延。同时, 促进果园生物多样性, 使生物之间相互制约, 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二是通过矮冠树和高冠树、落叶果树与常绿树种的合理配置, 改善果园小气候条件, 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发生;三是通过建设防护林网和保留几块原有森林, 让人有一种“园在林中, 林在园中”的美感, 提高了果园观光效果。具体做法:一是在果园四周和道路 (公路、机耕路、小区路) 两旁营造防护林。树种选择四季常绿、树姿优美、容易成林、防护作用强的山杜英、木荷等;二是对基地内坡度较大的几个区域营造常绿乔木林或保持原有树林不变。

2.3 选择适栽良种

选择耐湿性强, 优质高产, 可延迟上市, 而且在低山平原地区因需冷量不足而不够适应的迎庆桃、艳红等中晚熟桃为主栽品种。

2.4 水土保持

1) 在建园和日常管理中, 控制山体坡面的挖掘量, 尽量多保留原有山面, 以防止水土流失,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 上半年雨水较多, 果园采用免耕法, 实行生草栽培, 到旱季临近时铲除或割除杂草覆盖在树冠下, 秋季结合深施有机肥将其深埋, 起到既保持水土, 又防抗干旱, 还改良土壤的作用。

3) 在果园顶端修筑防 (导) 洪沟, 防止大雨时上方 (上方有大片森林) 雨水对果园及附近区域造成水土流失。

4) 每0.3 h m2左右建一个长×宽×深不少于300cm×250cm×150cm的蓄水池, 这蓄水池既可为抗旱、施肥、喷药提供水源, 又能挽留 (沉积) 因大雨而流失的土壤, 还可在大雨时缓解流水的冲击力, 减少下方果园的土肥流失。

2.5 合理施肥

为了既确保有理想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又不污染环境, 一年重点施好两次肥:一是采果肥。株施生态有机肥 (丽水市瓯江农资有限公司生产) 5~6kg, 同时清除园地杂草一并深埋;二是壮果肥。于疏果后及时施下, 株施生态有机肥2~3kg, 硫酸钾复合肥0.5~1kg。

2.6 整形修剪

桃树喜光性强, 光照充足处的花芽多且饱满, 着生的果实大且着色好。而高山地区雨天、雾天多, 湿度大, 日照偏少, 如整形修剪不当极易造成树冠荫蔽, 导致产量低且品质差。因此, 必须注重整形修剪工作。

2.6.1 整形。

采用自然开心形整形。种植后在地面以上约50cm处短截定干。在整形带内 (剪口以下约20cm的范围内) 培养方位角约120°, 垂直角约55°, 间距约10cm的主枝3个。为确保选好3个主枝, 分三次选留。第一次于定干时在整形带内选留6~7个饱满芽, 其余芽抹除;第二次于新梢长约10cm时, 选留4~5个梢, 其余删除;第三次于梢长约30cm时, 选定3个主枝, 其余作为辅养枝 (辅养枝在梢长30cm时打顶) 。对主干不正、主枝方位角和垂直角不理想的用拉、吊、撑等办法予以调整。冬季修剪时, 主枝或主枝延长枝留50cm左右短截, 剪口芽留外芽。各主枝在离主干约50cm处的同侧 (左侧或右侧) 选留第一副主枝 (肥水条件好的当年能形成) , 然后在对侧按50cm左右的间隔交错配置第二、第三副主枝。为了保持主枝与副主枝的从属关系, 副主枝的剪留长度约为主枝的1/2, 高度应低于主枝, 长势应弱于主枝。

2.6.2 修剪。

(1) 生长期修剪。在春季萌芽后至秋季落叶前进行。修剪重点:一是抹芽。萌芽后抹除过密芽、竞争芽和徒长芽;二是摘心。除主枝延长枝外, 其余新梢在长至30cm左右时摘除顶端部分, 以利壮梢和分枝;三是扭梢。当直立枝、徒长枝和竞争枝呈半木质化 (长约30~40cm) 时, 在梢基部约15cm处扭半圈 (约180°) , 梢端向下, 使其转化为结果枝;四是拉枝。对垂直角和方位角不理想的枝条用拉、吊等办法调整。 (2) 休眠期修剪。在冬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修剪重点:一是疏删。疏除树冠上部和外部的过密大枝, 以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按每20cm左右留一个结果枝的要求, 采用去弱留强法疏除过密的结果枝。疏除较强的结果枝时, 基部留1~2个芽短截, 以培养更新枝;二是短截。主枝延长枝留50cm左右短截, 剪口芽留外芽。徒长枝和徒长性结果枝适度短截, 以培养大中型结果枝组。长果枝留6~8节花芽短截, 中果枝留4~6节花芽短截。短果枝和花束状结果枝只疏删不短截。

2.7 疏果

桃树花量大, 结果率高, 往往因载果量大而导致果实小、品质差和树体早衰等现象。因此, 合理疏果是科学种桃的主要内容, 是实现“一优两高”的关键。因高山地区开花期气温较低, 为把握起见, 一般不采用疏花, 而是采取疏果。疏果时间为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后的稳果期, 即果实长至拇指大小时进行。疏果视品种和树势而定。一般强树强枝多留, 弱树弱枝少留, 着果率低的多留, 着果率高的少留, 小果型品种多留, 大果型品种少留, 长果枝多留 (留2~3个) , 中果枝少留 (留1~2个) , 短果枝和花束状结果枝基本不留 (个别粗壮枝留1个) 。疏果顺序按从上到下, 从内到外逐枝进行。先疏无叶果、畸形果、病虫果和僵果, 然后疏双生果、过密果和朝天果。

2.8 病虫防治

为了既能尽量减轻病虫为害, 又能保证果实无农药残留, 着重抓好以下防治工作:

1) 选择在深山老林中建园。并在果园四周和道路两旁营造防护林, 对基地内坡度较大的区域营造常绿乔木林或保持原有树林不变, 以控制病虫蔓延。同时促进生物多样性, 利用生物之间的互相制约达到控制病虫害。

2) 选用抗 (耐) 病虫能力强的品种, 如迎庆桃、艳红等。

3) 进苗时认真做好病虫检疫工作, 防止检疫对象或危害大、防治难的病虫传入。

4) 增施有机肥, 适施磷钾肥, 以增强树势, 提高树体抗 (耐) 病虫能力。

5) 降低园内湿度。病虫性喜阴湿, 为了创造一个不利病虫发生的环境, 一是搞好开沟排水, 降低园地湿度;二是采用自然开心形整形。同时, 疏删密树、密枝和直立枝, 保持树冠通风透光。

6) 清园。在及时剪 (捡、摘) 除受害严重或传染性强的病虫枝叶和病虫果的基础上, 于冬季桃树落叶后和春季花苞微露红时, 各用波美3~5度石硫合剂喷雾一次, 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 有效控制病虫源。

7) 果实套袋。这不仅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而且能保持果实清洁卫生, 还能改善果实外观。

摘要:浙江省龙泉市发挥高山林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温较低成熟期较迟的优势积极发展高山森林食品 (果品) ,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分析了高山林区种桃的利弊, 并从园地选择、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阐述了森林食品 (果品) 的开发技术。

森林绿色食品 第5篇

走进森林,一棵棵挺拔的树木挥动着手臂,在欢迎我的到来。然而,一道道痕迹却记录着沧桑……

眼前的一幕令我惊呆了,久久地注视着那里,眼泪在眼圈里打起了转转。那是一个被……被砍伐过的树墩!我在森林里奔跑着,寻找那棵已被砍伐掉的大树。我知道我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它已被人们利用了。我的脑海里先是闪现出一张张雪白的纸,它们不正是用树木制造的吗?继而,一双双干净的卫生筷浮现在脑海中,它们不也是用树木换来的吗?突然,有一个身影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手持一把利斧,一下一下地砍伐着树木。一斧一斧就像在割我的肉,我心如刀绞,视线渐渐模糊了……森林是我们的家啊!它不应该受到这种惩罚,它和我们人类一样拥有生命啊!

我从这可怕的噩梦中惊醒了。可这并不是幻觉,而是现实!成片的森林正在逐渐地减少,在人们的视线里森林的模样已渐渐模糊,它已渐渐远离我们了!如果我们再不去挽救森林,也许以后就再也见不到它了!

人类已离不开树木,因为它有实用价值。可是光去利用树木,而不去种植树木,是不是太过分了?节约用纸,少砍伐树木,那是对树木最好的回报;少用一次性卫生筷,尽量用可二次清洗使用的筷子,那么又将拯救许多棵树;如果多植树,树木将越来越多,森林便不会减少。那时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树木的笑脸,应该是成片的森林……

建设森林工程 打造绿色梁平 第6篇

虽然天下着小雨,但阻挡不了大家挥锄种竹、绿化梁平山川的热情。罗汉山彩旗飘舞,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有的手握锄头挖坑,有的扛竹上山,有的手拿铁锹培土,干得热火朝天。经过三个多小时,500多亩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梁平作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具备大面积造林绿化的地理、气候条件。实施“梁平县森林工程”、建设森林梁平,是县委、县政府站在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森林工程是改善全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市级森林城市、致富山区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生态工程致富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实施森林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梁平的光荣使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梁平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的潜力所在,是优化开放环境的客观要求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共同愿望。全县森林工程主要任务是在农村主要栽植竹子、在县城主栽桂花树,打造中国桂花城、展示梁平竹桂文化,把梁平建设成为林业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的“森林梁平”。

浙江省森林食品认证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7篇

1 浙江省森林食品认定现状

所谓森林食品,是指同森林环境密切相关,符合人类自然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要求,具优质营养的食用林产品。目前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60.9%,为发展森林食品产业营造了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已认定49个森林食品、500个森林食品基地,同时建立了森林食品标准体系和认定(证)制度,制定了森林食品系列标准、森林食品产地环境通用要求、森林食品总则、森林食品质量安全通则,出台了森林食品基地管理办法,并初步构建森林食品生产的技术支撑框架,为在全国开展森林食品认定(证)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所认定的森林食品中,品种范围广,其中包括有山地干果,如香榧、山核桃、板栗等;食用笋,如鞭笋、马蹄笋、笋干等;山地水果,如杨梅、猕猴桃、青梅、柑橘等以及山茶油。认定食品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有害微生物的最高限值达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欧盟、日本、美国等地的标准要求。

2 森林食品认证的重要性和作用

浙江省将通过建立森林食品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测体系和监管体系,真正从生产源头上严把质量安全关,全面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争取使我国森林食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定工作与国际接轨[4,5,6]。

森林食品作为森林资源中的一种,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忽视。森林食品来源广泛,品种包罗万象,开发利用森林食品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提供就业和收入,对许多企业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森林食品的认定,使人们对森林食品的认识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也为企业打开了产品销路,创造了更好的就业渠道。同时,森林食品的认定使人们意识到要想致富,就不能沿用传统的方法。而是要在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开发森林资源,保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人们对饮食安全的追求日趋强烈。人们不仅强调要吃好,更追求食品的安全,安全食品将逐步取代常规食品走进千家万户。而森林食品正是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其特征如下:一是在产品范围上,以森林环境为前提,对象是可食林产品;二是在产地环境上,来自山野,产于森林;三是在技术规程上,其生产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和营养循环为理论,基本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四是在产品质量上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也正是由于森林食品独有的特征,从而为森林食品开拓市场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目前所存在的森林食品都是来自于森林食品基地,这样更加保证了森林食品产地环境的可靠性。

3 森林食品认证存在的问题

(1)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森林食品都缺乏一个显著标志,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都已在市场上有一个公众可以接受并认知的标志,并已在消费者心目中达成共识,而森林食品却缺乏这一有利标识,使人们对森林食品的认知只能停留在模糊概念的程度上,因缺乏市场氛围,从而使人们对森林食品的接受也产生一定的障碍。

(2)目前森林食品认证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标准,要想使森林食品从国内走向国外,就需要采用国际上认可的标准,从而加大了森林食品向外推广的难度与深度。

(3)目前对市场上所存在的森林食品的监管还只是局限于初级产品,而对森林食品深加工的监管还未真正开展,这就使有些不法商贩钻空子、打擦边球,使森林食品的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由于森林食品产于森林,许多森林食品的经营管理还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使森林食品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森林食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森林食品的整体水平。

4 对策

为使森林食品认证与国际结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森林食品相关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同时建立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并得到国际认可。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森林食品基础性研究,提高科研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深入地开发利用森林食品资源,向精、深、广方面发展,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资源的最高效益[7];加大森林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立,提高森林食品质量。此外,建立健全森林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加强监管力度,通过监督保证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安全性,从而确保森林食品质量安全和使用安全[8]。与此同时,扩大森林食品加工范围,从初级产品扩展延伸到二级产品,从多角度出发发展森林食品产业,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名优特系列产品,领导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成立相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标准化生产质量,从而提高森林食品的深加工技术[9,10]。

参考文献

[1]吕勇,安里练雄.森林认证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1):78-82.

[2]翁甫金.森林食品认定的“蝴蝶效应”——以浙江省为例解析森林食品认定(证)[J].中国林业产业,2008(7):49-51.

[3]冷丽,刘亮英,杜志勇.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西林业科技,2008(2):52-53,58.

[4]科克.浙江首开森林食品认定填补国际可食林产品人工林认证空白[J].浙江林业,2004(11):12.

[5]毕红霞.森林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08(12):24,27.

[6]卢萍,罗明灿.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研究综述[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4):97-100.

[7]李鹏翔.开发森林食品——当今世界性的话题[J].食品与生活,1999(2):41-43.

[8]陈幸刚,张海林.森林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8(4):88-89.

[9]刘正祥,张华新,刘涛.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1):58-65.

森林绿色食品 第8篇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大型城市群逐步形成。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高, 城市分布密集, 一方面对生态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生态碎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城市群绿化, 将城市之间散落的绿化区域和生态系统串联起来, 强化城市之间的“生态联系”, 充分发挥森林城市群的规模效应和作用。

自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贵阳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开始, 至今已拥有118个国家森林城市、80多个正在创建的国家森林城市, 13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 仅2015年, 78个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资金就达700亿元。

根据国家林业局近日出台的《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显示, 我国力争到2020年将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森林城市、1000个示范森林村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 在城市之间着力打造成片的森林、湿地, 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弘扬城市绿色文明, 提升城市品位,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翻看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40项指标赫然在列。城市森林覆盖率南方城市达到40%以上, 北方城市达到3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森林城市并不只是人们所想的种树, 从更深更广的层面看, 森林城市建设能够给当地民众带来的福祉, 让生态资源变为经济资源。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硬指标划定的范畴。

森林具有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撑等四大功能。创建森林城市主要是突出城市森林的调节和文化两种功能。这里的调节功能是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城市小气候、减缓热岛效应, 提高城市蓄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等方面的功能。很多城市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森林和绿地等就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森林不仅能美化城市景观, 而且能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功能, 即通过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展认知、生态教育、休闲游憩、消遣娱乐、美学欣赏以及景观美化等方式, 使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体力恢复和精神升华等非物质服务。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本身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城市创建应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提高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为目标。具体要注重城市道路、公园、机关、学校、城市社区等的绿化美化;还应加强重点地区森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的保育;还要强化道路、铁路和河流两侧和周边的绿化;特别要把城市不同地段的单个绿地系统地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进而发挥更大的功能, 提供更多的服务;要结合城市自然和人文特点, 形成独具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当前很多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包围, 繁忙的城市生活和压抑的生活环境让很多居民感到“压力山大”。

森林对人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人们休闲、疗养、恢复体能和享受自然的好去处。在森林中享受闲暇时光, 是很多人有意无意经常会做的事。科学界已经证明森林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疗愈作用。澳大利亚科学家新近公布的一项研究首次提出, 每周1次至少30分钟逛城市绿化公园, 可以让该城市全体居民的抑郁症和高血压风险分别降低7%和9%。在德国, 森林疗养已被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日本从2009年开始, 已培养出了千余名经认证的“森林治疗师”。中国也已经和日本开展森林疗养方面的合作。在森林里, 人们通过散步、健身操、野营、冥想、瑜伽、自然观察、手工制作、民俗农事体验等来实现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的疗养效果。

森林对雾霾的净化作用也是明显的。雾霾气候下, 空气中漂浮着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是PM2.5, 它能直接进入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 引起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还可进入血液循环, 引发心血管疾病。同时, 有害颗粒上黏附的酸、碱、盐、胺、酚、病原微生物等物质, 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雾霾笼罩时气压较低, 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 这时人们易感到胸闷。潮湿寒冷的雾和霾, 还会造成冷刺激, 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不仅如此, 霾天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些间接影响。霾的出现减弱了紫外线的辐射, 如果经常出现霾, 则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雾霾天气不利于空气流通, 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病原体的传播;霾天气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使人产生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

森林绿色食品 第9篇

一、磨盘山公园及其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磨盘山公园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 是1 9 9 2年经中国林业部批复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总面积7348.5hm2。磨盘山公园森林覆盖率非常高, 达97.6%, 森林资源极其丰富;距县城19km, 距市府玉溪113km, 距省会昆明195km, 地处滇中大昆明旅游区 (包括昆明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3个市州) 的边缘;地跨新平县桂山镇、平甸乡和扬武镇3个乡镇, 邻近新平县的新化乡、戛洒镇、腰街镇和漠沙镇;境内最高海拔2614.4m, 最低海拔1330m, 相对高差1284.4m, 立体气候明显。其周边地区世居着彝、傣、哈尼、拉祜、回、汉等兄弟民族, 但以彝族为主。自建园以来, 磨盘山公园一直由新平县林业局主管和经营, 先后建盖了磨盘山公园大门和一个观景台;修建干道8km, 支道 (防火通道) 两条16km, 游路7.5km;开发了6个景区, 24个景点。累计投资256.5万元。但是, 由于磨盘山公园是在没有进行科学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建设的, 所以有的景区和景点存在不尽合理现象, 加之投资力度不够、旅游设施不完备、没有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经营管理不善, 磨盘山公园知名度很低, 到磨盘山公园旅游的人很少, 磨盘山公园一直处于低程度开发和旅游不景气的状态, 步履十分艰难。为了进一步开发磨盘山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 2006年8月新平县人民政府与云南玉溪坤鑫经贸 (集团) 有限公司签订了“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投资开发合同”, 经营期限为5 0年。为了履行开发合同条款, 有限公司同年9月, 成立了其子公司——磨盘山高原旅游开发公司 (简称开发公司) , 负责磨盘山公园的开发和建设工作。随后, 开发公司在磨盘山公园内重修了弹石路面的干道8 k m。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级森林公园必须编制总体规划”的规定, 2007年8月开发公司委托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按国家林业局的要求, 开展《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从此, 磨盘山公园拥有了开发建设的重要技术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二、发展生态旅游的利弊分析

1. 有利因素

(1)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据调查, 磨盘山公园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主要反映在生物资源、水文资源、地文资源、天象资源和人文资源5类, 前4类属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第5类为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资源集中体现在博大迥异的峥嵘群峰、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神秘奇特的悬崖幽谷、绚丽多彩的杜鹃花海、自在悠闲的高山草甸、清澈灵秀的溪流湖泊、变幻莫测的雾海奇观、纯朴多情的民俗风情等方面。但对于地处滇中大昆明旅游区的磨盘山公园来说, 尤以原始森林、杜鹃花海、高山草甸和民俗风情最具特色。

(2) 具有良好的旅游线和交通条件。

磨盘山公园地处滇中大昆明旅游区, 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的滇南黄金旅游热线和昆曼 (昆明至泰国曼谷) 国际大通道从新平县的杨武镇通过, 其距县城19km, 距国际大通道49km, 距市府玉溪113km, 距省会昆明195km, 处于滇中大昆明旅游线的边缘, 属于滇南黄金旅游热线附近的景区, 除磨盘山公园到县城路段为弹石路面干道和县城到国际大通道路段为高等级公路外, 其他路段均是高速公路, 因而具有良好的旅游线、交通区位和交通行车条件优势。

2. 不利因素

(1) 资金投入不够, 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

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它是旅游者从出发地开始旅行到旅行目的地往返的整个过程中所包括的全部内容, 主要由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设施、旅游交通、旅游服务和旅游购物六个部分组成。其中既有有形产品又有无形产品, 既有精神产品又有物质产品, 涉及面很广。但是, 由于磨盘山公园建设投资不足, 造成其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旅游设施无完善等状况, 满足不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需要。

(2) 环保意识不强, 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受到一定破坏。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往进行生态旅游活动, 为生态旅游所利用, 在保护的前提下, 能够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生态旅游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磨盘山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物质基础, 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磨盘山公园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与周边地区构成有机整体。唇亡齿寒, 若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好, 将会危及磨盘山公园。但是, 由于没有形成磨盘山公园和周边地区整体开发格局及其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意识和行动, 而导致磨盘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受破坏的现象。如周边地区受毁林开荒、采石、村庄扩张等影响, 森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磨盘山公园周边地区的有些地段已逐渐变成农地、村庄等, 有的地方采石已扩展到磨盘山公园内,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 磨盘山公园将逐渐变成被农地、村庄等所包围的绿色孤岛——绿岛。

(3) 人员和经验不足, 缺乏生态旅游的智力保障。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 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 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 并将成为2 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由于生态旅游是在观赏自然风光、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 又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旅游形式, 即一种绿色旅游形式, 因而生态旅游市场十分广阔。可旅游业又是充满着激烈竞争的行业, 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关键是有无高素质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导游人员、服务人员等从业人员。但是, 对于磨盘山公园来说, 无论是2 0 0 6年8月以前新平县林业局经营管理的阶段, 还是2 0 0 6年8月以后开发公司经营管理的时期,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不够, 特别是开发公司, 由于从事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时间不长, 还来不及建立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目前还没有从事生态旅游的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 因而缺乏生态旅游发展的智力保障。

(4) 营销观念落后, 综合效益不明显。

营销观念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管理过程中, 处理企业、消费者、社会和自然四者之间关系所持的态度、思想等。绿色营销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 不仅要求企业对人、财、物、知识、信息、形象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而且还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 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 从而产生绿色效益。但是, 从磨盘山公园过去和现在的营销观念看, 都是推行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以谋取企业和消费者利益为目标的传统市场营销观念, 而没有采取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 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绿色营销观念。所以出现了磨盘山公园孤立性开发、知名度不高、旅游不景气、资源优势无法转化成经济优势以及周边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村民没有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而无法获利、社区经济发展缓慢等现实, 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不明显, 没有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的目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磨盘山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 也不利于周边地区村民的经济发展, 更不利于磨盘山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1. 绿色营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人口、环境、资源、技术进步和制度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又是企业营销环境中的重要因素。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会很大, 因此企业在营销活动中, 必须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发展绿色营销, 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四大利益的最终统一。实施绿色营销, 可让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并把绿色营销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 使用绿色环保技术, 开发绿色产品, 并实现绿色管理、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 最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所以, 绿色营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2. 绿色营销是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需要。

绿色营销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 而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注重四大利益的统一。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绿色营销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它要求企业无论在战略管理还是战术管理中, 都要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在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权利的同时, 为企业留下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绿色资源与环境, 最终为实现企业的永续性经营服务。绿色营销的竞争焦点不在于传统营销要素的较量, 即争夺传统目标市场的份额, 而在于最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营销措施, 并且这些措施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是企业实现长远经营目标的需要, 它能形成和创造新的目标市场, 是竞争制胜的法宝。所以, 绿色营销是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需要。

四、磨盘山公园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策略

1. 搜集绿色信息资源, 加大绿色意识教育。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类今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今天的认识。要发展绿色营销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好人们的认识和观念问题。而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绿色营销教育。所以, 开发公司要组织人力从生态旅游市场上搜集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资源和产品开发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竞争信息、绿色市场规模信息等信息资源, 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整理出需要的信息, 建立绿色信息资源数据库, 供绿色意识宣传和教育使用。同时, 在磨盘山公园的开发过程中, 要加大绿色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提高和培养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导游人员、服务人员、周边地区村民、旅游者等的绿色意识, 为开展磨盘山公园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奠定良好的认识和观念基础。

2. 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支持企业绿色营销。

为了促进磨盘山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进开发公司有效实施绿色营销, 新平县政府要让开发公司和周边地区村民尽量享受有关生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 并在安排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富民工程等资金时, 给磨盘山公园和周边地区适当倾斜, 重点扶持, 支持开发公司实施好绿色营销, 以便搞好磨盘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促进其生态旅游又快又好地发展。

3.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制定绿色发展计划。

企业只有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 才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绿色营销观念是指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 在经营活动中,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态度等。绿色营销观念注重把四大利益结合起来, 将环保意识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 成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所以, 开发公司在磨盘山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中, 要树立正确的绿色营销观念, 充分认识公司的外部环境, 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司的营销策略, 抓住绿色革命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实施绿色营销, 并制定出磨盘山地区生态旅游绿色开发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确保磨盘山地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

4. 使用绿色环保技术,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开发公司应聘请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管理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专家, 成立高级咨询智囊团, 帮助开发公司引进安全、节水、节能、无公害、无污染等绿色环保技术, 并指导开发公司利用自己在滇中大昆明地区的原始森林、杜鹃花海、高山草甸、民俗风情等特色生态旅游资源, 开发出具有自己特点的、与众不同的特色旅游产品, 如滇中磨盘山原始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探秘、滇中磨盘山杜鹃花海遨游、滇中磨盘山秘境婚纱摄影、滇中磨盘山花文化体验等,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以增强磨盘山公园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5. 创建绿色旅游文化, 开拓生态旅游市场。

这里所说的绿色旅游文化包括绿色企业文化、绿色保护文化、绿色休闲文化、绿色和谐文化4个方面。绿色企业文化要求开发公司用绿色营销理念和思想全方位武装公司, 具体体现在公司的绿色理念、绿色管理、绿色教育、绿色产品、绿色商标、绿色促销等方面。绿色保护文化要求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以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为前提, 并结合生态潜力、生态限制条件和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适宜性分布, 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合理适当地进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保证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原生性。绿色休闲文化要求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交通、人员配备等以简约、适度为原则, 游客控制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 满足旅游者休闲、体验的个性化需要。绿色和谐文化要求以兼顾经营者、旅游者和社区长远利益和谐为准则, 杜绝短期行为, 谋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磨盘山公园只要创建好绿色旅游文化, 就可在消费者面前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以绿色理念来吸引消费者, 以绿色形象来获得社会的认同, 以绿色品牌来占领市场的有利地位, 自然就达到开拓生态旅游市场的目的。

6. 利用法律法规标准, 规范企业营销行为。

绿色营销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各种基础薄弱的条件下, 在绿色营销兴起之初, 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营销事业, 既要企业的努力, 还要有社会的参与, 更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所以, 政府部门要让开发公司依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 在项目建设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项目建设中防治污染的设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依据我国的《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保护好磨盘山地区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依据我国的《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保护好磨盘山地区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项目建成运行后, 政府部门要定期对污染物处理设施, 以及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检查和监测。对违反国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要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严肃处理, 直至取消其经营权。另外, 还要引导开发公司学习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鼓励和支持其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事业, 并积极申请ISO的质量和环境管理标志, 创建知名绿色企业。只有用法律、法规、标准严格要求开发公司, 才能规范其营销行为, 真正实现绿色营销。

摘要:根据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现状, 分析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利弊和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绿色营销的策略, 以便实现其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绿色食品 第10篇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9年9月向20国集团峰会提交了一份绿色新政的更新版本,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重塑和重新关注重要部门(如能源效率、可持续农业与森林等)的政策、投资和支出,使经济“绿色化”。2012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强调了森林在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积极作用,联合国环境署认为林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坚持并倡导把林业纳入绿色经济的“核心内容”。绿色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对重新认识森林资源资产综合价值的要求,从而产生了森林资源资产综合价值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的新问题。

现行有关森林资源的林业会计理论基础单一,未能结合绿色发展理论和生态理论,在核算内容方面将林业森林资源资产中自然增值及生态效益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森林资源与环境会计对象的有效计量,特别是对森林资源提供的生态效益没有统一的核算办法,且对林业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水平,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有必要对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推动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完善。

二、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效益价值的内涵

1. 对于森林资源资产的内涵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钱阔(1993)认为,森林资源资产是指人们在现有的认识和现实的科技水平下,其开发利用能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的森林资源。林业部财务司(1995)认为,森林资源资产是用货币表现的森林物质财产、环境财产和其他无形资产的综合体。魏远竹(2006)认为森林资源资产是指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经营主体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其拥有或控制的森林资源,这些森林资源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或合理估计,并能为其经营者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也是本文所采用的森林资源资产定义的观点。

森林资源资产的综合效益价值是指企业在经营森林资源资产时,客观上能获取的下列综合效益价值:其一,森林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可概括为来自木材、药材、苗木、种子与果实等实物资产的经济价值,其价值的形成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资金保值增值部分及森林自然生物转化功能带来的自然增值部分。其二,森林资源资产的社会价值。包括为社会提供的游憩观赏场地、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及森林文化等价值。其三,森林资源资产的生态环境价值。包括减少噪音、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微气候、防风固土等。

以上分析表明森林资源资产具有综合效益价值,若将其在会计体系中加以反映对提升林业企业的价值、正确反映其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衡量森林资源生物资产的综合价值必须从对森林资源资产的特有特征的认识着手。森林资源资产可以划分为森林生物资产(包括林木、林产品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森林土地资产(包括林地、疏林地、无林地等)、森林环境资产(包括森林景观资产、森林生态资产等)。森林资源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具有下列特征:

(1)生物的转化性。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资产,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增值是在其繁殖、生产、生长、成熟的过程中,通过数量与产量上的变化来实现的,而像固定资产、原材料等普通的资产则没有自然增值的能力。森林资源资产的这一特性与普通资产的工具特性和纯物理变化间有着根本的不同。

(2)双重资产性。因为森林资源资产有着自身独特的产品收获特征,所以其也就有着自己所特有的特性,也就是双重资产性。森林资源资产的双重资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其一,流动的双重性,森林资源资产种类多样,生长期间也千差万别,对绝大部分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及公益性生物资产而言,持有时间超过两年,所以符合资产中的非流动资产的属性,但也有些森林资源资产如苗圃、薪柴林等由于持有时间较短,符合资产中的流动资产的属性;其二,森林资源资产具有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双重属性,尤其是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公共产品,而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虽然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作为经营的目标,但在森林资源资产的持有期间,同样也肩负着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的任务,对于这类森林资源资产其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统一体。

(3)生长的周期性。所有的生物资产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可能是几个小时、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千百年。一切生物资产在其生命周期里都会经历繁育——成长——成熟——死亡的过程。企业只有实现了对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的准确把握,才能利用好生物资产,才能充分挖掘其所具有的价值。较之于其他类型的资产,林业生物资产在价值变动方面(一般而言,资产价值通常会在“青壮年”之前呈逐渐增加,在“青壮年”之后逐渐降低)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即先增后减。

(4)风险的特殊性。较之于其他的企业资产,森林资源资产所遇到的风险通常有着极大的特殊性:其一,剧变的气候、虫害以及疫病等。通常情况下,很难准确预见此类风险,以疫病或虫害为例,只有当其发展至一定的程度时,人们才会感知,才会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即使人们发现了这些灾害,对其完全控制也是十分困难的。其二,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的其他自然风险。如火灾、冰雹、台风等等。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引发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因此森林资源资产需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其三,金融风险。与其他资产的持有时间可预见相比,森林资源资产持有的长期性,使其遭遇价格风险、货币贬值风险及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5)计量的复杂性。上述几个特征使森林资源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而言在计量上要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如森林资源资产的自然转化功能带来的自然增值,又如森林资源资产的生态产品的公共物品性、多样性都决定了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效益价值的定量化必须依赖多学科(林业经济学、生态学、会计学)的组合与共举。

三、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效益价值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非市场方法的评估技术在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中已有广泛应用。但基于会计视角从营林企业微观层面对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效益价值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综合效益价值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亟待解决。

(一)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一般规范

会计确认是将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体财务报表的过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所有要素的所属项目的确认标准在效益大于成本和符合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还应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些标准是现代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得以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只有符合上述标准的信息才能被确认为相应的会计要素并纳入财务报表中;不能完全满足上述标准的信息则被拒于财务报表之外。

这些标准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方面提供了一个保护膜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更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保护膜下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Wallman在《会计与财务报告的未来之二:多彩的方法》文中,对会计确认标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会计确认标准的选择应建立在为用户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上,其焦点应在于一个项目是否为企业财务披露的一部分,而不是该项目是否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

会计计量在会计确认与会计报告的信息传递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会计确认一样,会计计量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传统上财务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特征,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使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要完整地反映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负债状况,要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关的信息,就必须引入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会计计量基础(如公允价值等)。

(二)森林资源资产综合价值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1. 森林资源资产综合价值的确认。森林资源资产中的森林生物资产具有生物资产性质,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要求加以确认与计量。林木资产和林产品具有存货性质,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的要求加以确认与计量。森林土地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要求加以确认与计量。森林环境资产兼有无形资产的性质,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的要求加以确认与计量。

(1)森林生物资产确认。从上述森林资源资产特性来看,森林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中有借力于生物转化功能自然成长,而林业生产活动只起引导辅助作用,因此对森林生物资产进行确认时,除了对有形的资金付出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确认以外,对由森林资源资产通过生物转化功能所引起的价值变动,也应进行确认。以森林为依托的动物由于不具可控性,不宜在未实质控制前就确认为资产,而应当在收益实现时直接确认为收入。

(2)森林资源土地资产确认。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林地资产的所有权归我国政府和集体所有,所以对某一特定会计主体而言,流转的林地实际上是一种概念上的所有权资产。企业获得的森林资源土地资产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无偿划拨取得,其二是通过市场交易取得。不管是何种方式取得的森林资源资产,企业持有该资产的目的都是经营森林,森林资源的土地资产与林木具有不可分割性,基于林木资产的长期性可以把森林资源土地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并按使用年限进行分摊,对于长期使用的公益性林地资产则不摊销。同时由于土地资产在市场交易中只升不降的现状,虽然需要对林地资产进行摊销,但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低估问题,对森林资源土地资产需定期进行价值评估,并按新评估价值入账。

(3)森林环境资产的确认。由森林资源资产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一体性可知森林景观资产、森林生态资产都离不开林地、林木等有形资产而独立存在。这是因为:在有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形成过程中,随着森林由幼林、中林到成熟林的成长过程,其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也随之形成并呈递增趋势;另外,在对林木的消耗过程中,随着林木变成木材及木制产品,其生态价值也随着林木的使用而消失。因此,在实物价值的实现与补偿过程中,应同时考虑森林环境资产价值的损失并加以补偿。在价值补偿过程中,应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政府补贴并将其作为收入处理。

2. 森林资源资产综合价值的计量。在非森林资源的其他资产的会计计量中,何为“价值”也并不明确,但关键在于选择一种恰当的经济学价值内涵作为依据,以确定会计计量模式,反映对资产的经济管理意图。只有恰当的会计计量才能够较公允地反映会计核算对象的价值,并对主体形成相应的激励。

对于森林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部分可以考虑两种计量模式混合使用,对于企业直接投入的营林成本,可以以历史成本入账,而对于森林资源生物资产特性所带来的自然成长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即森林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用历史成本而后续计量则结合林业经济的林木资产价值评估模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在准确掌握相关数据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林种,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和林分质量调整系数进行评定估算,得到的林木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值)减去不包括在入账价值中的其他费用因素(预计林木的经营成本、合理利润等)就得到林木资产的入账价值。

对于森林资源资产的生态环境价值,由于目前森林资源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还很少,无法从市场寻求价格,对其价值直接计算起来确实困难,对此可以绕开这一直接计量的困难问题,采用林业企业为提供生态效益所付出的代价进行核算。在这里可以考虑采用多轮伐期作业模型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的最优轮伐期模型来计量生态效益价值。在未考虑绿色发展对林业资源制约而只考虑企业经济最大化的前提下,理论上营林企业按多轮伐期作业模型来进行森林资源资产的变现行为,但在考虑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企业应按最优轮伐期模型来决策其森林资源资产的时间点,而这个时间应该是比前一种情况间隔更长。在此,政府可以依据企业因这个时间差而增加的护林等期间费用和推迟变现的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的时间价值作为给企业生态补偿的依据。而企业所获得的这笔生态补偿即是企业可以确认的利得。

四、森林资源资产综合价值的信息披露

信号传递理论告诉我们,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从而使得帕累托最优的交易不能实现,就会损害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如果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主动传递信息给信息劣势的一方,那么交易的帕累托改进就可以出现。信号传递机制可有效实现市场分离均衡、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目标。

1. 企业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向市场传递的一种信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效益价值的披露也该如此,需要确定一些原则进行指导。

(1)灵活披露原则。森林资源资产的披露内容比较复杂,有些甚至连计量都比较困难,仅用历史成本法无法进行计量,应该允许运用多种计量模式,如公允价值法、估值技术等。对于目前暂不能货币化计量的内容,可允许进行实物量描述性方式的披露。

(2)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原则。强制性要求是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披露对企业不利的信息、掩盖企业真实状况的信息,必须强制执行。但如果存在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也可进行披露,这一方面是对企业的形象宣传,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信息披露内容,对利益相关者决策有利。拥有森林资源资产的企业与未拥有森林资源资产的企业相比拥有给社会正外部性的生态效益价值,理应更关注自愿披露。

(3)充分披露原则。森林资源资产既产生经济效益,又产生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若不进行充分披露则使得拥有森林资源资产的企业反映内容不完整,不利于对企业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2. 基于上述披露原则,森林资源资产综合效益价值的披露目的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对森林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为信息使用者做出有关森林资源资产相关对策服务。森林资源资产的综合效益价值在报告中要得到充分考虑,报告中反映的价值信息应该是综合了所有可货币计量的森林资源资产经济效益价值信息、生态效益价值和不可货币化计量的森林资产社会效益价值信息。

对森林资源生物资产的披露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对于能可靠进行货币计量的部分,如林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或长期资产部分进行披露,对于通过公允价值衡量的资产除了在报表内反映外还需要借助报表附注来补充说明。第二类对于非货币性反映的森林社会价值信息除了可以通过报表附注披露外,也可通过单独的报告披露如增加社会责任情况表、林木实物量情况表等。报告的最终目的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流量、补偿量等方面的货币信息和实物信息,使人们了解森林资源资产的经营情况、重视森林资源资产补偿,为国家的公共政策选择提供信息,促进森林资源资产的绿色发展。

五、结论

现有林业会计所描述的森林资源资产信息并不完整,它仅能确认那些能够用价格计量及用价格交换的东西,作为企业重要决策基础的森林资源资产生态效益价值、社会效益价值信息被不当遗漏,使企业的利润公式的收入计算只包括了经济收入未包含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收入,而成本的计算只包括了经济成本不包含社会成本,这之间产生的利润差异势必会导致绿色发展理念下的资源配置的扭曲。因此,在对森林资源资产确认时,有必要考虑森林资源资产的综合效益价值,促进社会合理利用和开发森林资源,既从经济的角度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又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良好的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真正实现绿色、生态、和谐发展。

摘要:现行的林业会计只核算了森林资源资产的经济效益价值,在绿色发展观念下有必要对森林资源资产的综合价值进行统一会计核算。本文通过对森林资源资产综合价值内涵的分析,认为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包括森林资源的生物资产、林地资产和景观资产的确认,森林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而后续计量则结合林业经济的林木资产价值评估模型。

关键词:绿色发展,综合效益价值,会计确认,会计计量

参考文献

钱阔.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林业经济,1993(2).

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2).

魏远竹.森林资源资产浅析[J].绿色财会,2006(3).

岳上植.森林资产的特殊性及其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02(11).

绿色昆明 在森林中寻找幸福 第11篇

九龙湾“五采区”将变成大型生态郊野公园

九龙湾片区“五采区”位于昆明东北部九龙湾、哨上、秧田坝村,涉及双龙、龙泉街道,这里从1979年开始采石,经过多年开采,该区域内植被和地质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形成1333.3亩的平面采区,采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地质灾害隐患突出。

昆明市盘龙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常彩峰介绍,九龙湾“五采区”地质灾害治理、植被修复项目现已累计完成修复845亩,种植香樟、红叶石楠、滇朴、三角枫、柏树、杨树、山玉兰等约25万株。

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实施分类指导、片区土地整理开发、纯植被修复治理等一系列措施,部分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有了明显成效,已修复的地方丛林密布,而未修复的地区红土裸露在外。

花费如此高昂的成本,换来的只是眼前的“绿”,这笔账,到底值不值?昆明市盘龙区农林局副局长马仲令表示:“算小账肯定不值,算大帐肯定是值得。算大帐,对昆明市品质、城市形象都有提升,这就不能用几个亿来衡量。”

常彩峰说,九龙湾“五采区”在完成生态恢复的同时,将会按照大型生态郊野公园建设的模式,建设一个集生态体验、体育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公园,过几年后,盘龙区会更加漂亮,会彻底改变昆明“北大门”的城市形象。

昆明市绿化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马陆章说,2013年创森成功后,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城市面山、滇池面山、交通沿线、江河流域、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地区等区域,在巩固创森成果的同时,全面改善市域生态环境,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发展。滇池流域九龙湾“五采区”地质灾害治理、植被修复工作就是昆明市的重点工程之一。今后5年,昆明市将继续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建设以自然生态背景为基质,以滇池水域及昆明城市建设区为版块,以环山郊野公园绿道、环水湿地公园绿道及城市绿道为廊道,串联生态林、水系及城市公园绿地的绿色网络,积极创建具有“中国春城”特色的高原湖滨生态园林城市。到“十三五”末,在中心城区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各类绿地合理布局,完善绿地系统结构,提高绿地景观品质,使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以上。

海口林场的新一代护林员

与天寒地冻的北方相比,冬天的昆明照样是绿水青山、草木葱郁,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昆明市海口林场,象征“中阿友谊”的油橄榄树枝繁叶茂,娇艳的海棠花迎风绽放。

昆明市海口林场在环滇池面山中发挥了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综合作用,是昆明滇池西面的天然生态保护屏障,也是昆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昆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作出了一份贡献。

海口林场场长陈金龙介绍,建场初期,海口林场森林覆盖率几乎为零。经过几代林业人历尽艰辛,目前海口林场绿化覆盖率高达98%,小型野生动物达50种。

陈金龙说,现在林场条件可以说是今非昔比,过去无人问津的护林员岗位,如今成了研究生、大学生们实现梦想的“香馍馍”。现在研究生、本科生進来都得考试了。

大学生来这深山老林,所学专业能用得上吗?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文秘教育系的谢志勇说,现在的林场与以前不一样了。

2010年,海口林场从生产型单位调整为技术管理密集型单位,人员知识结构日益优化,科研项目越来越多。

近年来,海口林场不断探索“科技护林”的路子,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强化管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同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强化林业科技队伍,实施项目拉动发展,实现科技兴林。

该林场在云南省率先实现数字化林业,对林业管理实现了信息化系统管理。林场森林防火安装了全球眼电脑监控系统,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实现远距离测温,从而实现对火情的预警;采用高倍率可见光成像技术对火情现场进行细节情况勘测;及时发现火情、准确探测起火地点,监视林火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近年来,“南方国家桉树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云南昆明海口种质资源保存基地项目”、“云南省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油橄榄滇中高原亚热带地区种植示范项目”、“海口林场特有树种驯化科普精品基地建设”等国家级、省市项目纷纷落户海口林场,以及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占地105亩的云南省森林植物检疫隔离试种苗圃项目,更是吸引一批又一批高学历年轻人,投身到科技护林中。

“这些巨变和政策,让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不仅生态环境好,人文环境更好的海口林场,学以致用,当好新时期的护林员。”林场工作人员、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系的罗莲说。

作为昆明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海口林场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林场林地资源优势和昆明林下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探索林下中药材种植工作。

2015年,海口林场技术人员多次到四川广元、甘肃武都、云南永仁等省内外林场、企业学习交流林下经济发展经验,将17亩油橄榄林地划分为责任区,与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37户职工签订管理责任书,由职工负责种植当归、黄芪、黄芩、重楼等中药材,并加强对油橄榄的管理。

40多岁的何家宽和51岁的文吉仓都是当地宽地坝林区的农民,他们在海口林场负责种植药材。5年前,他们做零工,收入少,以前只有2000元的收入,现在每月都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他们每天负责浇水、除草、除虫。不仅他们在林场工作,他们的家人也都在这里工作,他们告诉记者在林场工作心情舒畅。

森林绿色食品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大亮山,林场,森林云南

一年前, 看电影《杨善洲》 (著名演员李雪健主演) , 牢牢地记住了其中的一句台词“云南到处缺水, 只有保山市施甸县不缺水”。2013年, 在云南省三年大旱的特定背景下, 笔者与同行一行从省城出发, 驱车前往一个值得朝圣之地、一座由20余年如一日用艰辛和汗水所营造出来的绿色丰碑———保山市施甸县大亮山林场———作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 (到当地才得知已更名为善洲林场) 。考察回来, 一座山、一个人 (包括围绕杨善洲搭建起来的团队) 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徘徊, 化为一种永恒的记忆。曾记得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昔年曾经隐居山间创作闻名于世的《林中路》, 在思想的层面上, 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与追忆。现如今, 一个老党员以其质朴的但又是前瞻性的行动, 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林中路, 一条能够真正走得下去的路。所谓林中无路, 林中也多歧路, 在我们看来, 在云南省干旱连连缺水少雨的今天, 缅怀前人的所思所行, 再来做一番林中路的探析,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办法就尤为紧迫与必要。

一、杨善洲与他的林场

(一) 善洲和他的家乡

在中国, 一个地方因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而被人们记住的不胜枚举。其实在云南, 善洲和他的家乡也实在普通不过, 这个地处云南西部的小地方叫施甸县。我们此次行程上午10点出发, 下午6点左右才到。根据最近的保山地区年鉴的记载, 它东靠怒江, 全县总面积2 009平方千米, 人口33万。 (1) 这里山峦起伏, 气候宜人。当地人曾经自豪的说“云南是全国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而施甸县就是云南人最宜适居住的地方”。善洲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农业县, 其一年完成的生产总值也才22.5亿。 (2) 然而尽管这里用内地标准衡量算得上清贫, 但在我们看来, 或许是受到善洲老人的感染和教化, 全县“五小”水利工程有291座, 这远远比其他地州县要多得多。遭受久旱无雨之苦袭扰的父老乡亲们, 有了这么多的小水利工程, 而且有青山林木为之守护, 就等于有了一笔稳妥的银行存款, 能够确保你们可持续地平安祥和过日子, 绿色为这里的人布满了希望, 那要远远比毁了家园、富了口袋, 下一步出路究竟在何方都不知道要有意义得多。

(二) 善洲林场今昔

自2010年以来, “杨善洲”的名字传遍了全国各地, 其壮举的现实意义在云南省遭遇三年连旱中被突显出来, 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 退休后回到他的家乡施甸县大亮山带领大家栽种了大量树木。大亮山原本翠绿, 后来在大跃进和“文革”中生态遭到极大破坏, 山光水枯, 山名因此而来。干旱最严重时, 当地的农民饮水大多都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 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 造福家乡人民。当地人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大雨盘陀、山洪暴发, 顷刻间家毁人亡, 有些人的尸体是洪水退后在下游的树枝上找到的。杨善洲知道后, 内心久久不能释怀。在他看来, 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什么都实在, 这既对全县有利, 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23年来, 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 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 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 附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1) 2009—2012年, 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 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涵养的水源非常好, 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在我们的调研中不时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人畜饮水的难题不仅迎刃而解, 而且许多村民在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用于洗浴, 家里的粮食菜蔬都不缺, 日子过得稳当当的。在笔者看来, 平常年份这些内容都难入大雅之堂, 但在关键时候发现善洲老人这番作为就有了不可低估的分量。2009年4月, 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2)

二、生态系统中森林经济功能再认识

在很多人的视野中, 作为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水在云南似乎从来就不是稀罕物, 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如今的云南省遭遇三年连旱, 把我们对水的来由、对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认知的思考又推到了问题的最前沿。

(一) 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俗话说, 水有源、树有根。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环境功能方面, 更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森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要靠氧气来维持生命, 如果没有森林等绿色植物制造氧气, 生物生存将失去保障。

2.森林是万能净化器。森林能够阻滞酸雨、降尘、可衰减噪声, 还可以分泌杀菌素, 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净化大气。

3.森林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动力。森林能促进水循环, 延缓干旱发展。它们能保护农田, 增加有机质, 改良土壤。

4.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物种基因库。森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 它繁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 它保存着世界上珍稀特有的野生动植物, 为人类提供大量林木资源。

在我们看来, 了解森林的作用本身并不是我们目的的全部, 我们目的的本质是要改善我们的环境和生活的质量。据粗略测算, 一棵生长50年的树, 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 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 500美元的蛋白质, 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 (价值62 500美元) , 涵养水源 (价值31 250美元) , 还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 (价值31 250美元) , 等等。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 一棵树的价值就不是300美元了, 而是20万美元了。 (3) 日本有森林2 500万公顷, 每年能储存雨水2 200万亿吨, 防止水土流失57亿立方米, 栖息鸟类8 100万只, 产生氧气5 200万吨。翌年间接效益总值和人民币1 280亿元, 相当于日本1972年全年的总预算。美国森林的间接效益价值为木材价值的9倍。 (4) 云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14 838.91亿元, 其中涵养水源价值为4994.12亿元, 占30.29%。 (5)

我们认为, 这项评估的意义在于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反映出了森林越多、森林覆盖率越高的区域, 价值越高, 使民众在森林服务功能价值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

(二) 善洲林场功能实证

如前所说, 我们考察小组是揣怀一颗敬畏之心走进大亮山林场和它的深处的。走进大亮山, 走在林中路上, 你的每分、每秒都是湿漉漉的, 湿漉漉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它至少意味着不缺水。这些天来, 我们不断穿梭林间小溪、走访乡民百姓, 学会用一双心灵之眼小心翼翼地求证大亮山以及大山之外的一切。

1.实证之一:2012年, 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省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 而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 我们看到, 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 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 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 附近乡村架起水管, 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 通到各家各户, 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20多年过去了, 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笔者惊叹:这就是一位花甲老人, 用20余年时间, 披星戴月, 带着大家一棵树一棵树“造”出来的!杨善洲栽下的不仅仅是满目的绿色, 更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2.实证之二:虽然新闻上讲云南省到处都没有水用了, 但是大亮山里各种山沟中仍然水流潺潺, 很远都能听见声音。的确, 如果不是云南现在进入雨季, 数月前云南许多地方的另外一幅景象:沟干地裂、田地荒芜……老百姓苦不堪言, 无论民间、政府都为水的问题焦头烂额, 这种可怕的场景不是仍然历历在目吗?

3.实证之三:当我们问到云南普遍干旱的原因时, 从小在农村生活的施甸县宣传干部杨连武说:“原因有很多, 但结果就是一个, 山上的树没有了, 树砍了也就难再恢复了”。杨善洲老书记为大亮山披上绿装之后, 茂密的森林充分发挥了水源涵养功效, 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状况, 过去那样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山箐沟里随时有清水, 这几年树多了, 山绿了, 风调雨顺起来了。

如今, 每当施甸的雨季到来, 当雨水落在大亮山时, 不会再像数十年前一样四处横流乃至泛滥成灾, 而是在森林中汇聚成终年不断的溪流, 顺着山坡、沟渠与管道流向四方, 养育一个个村庄, 灌溉一片片农田。那寄托其间的善洲精神, 也正流传四方, 滋润着无数人的心灵。

三、治本之路在于恢复森林之路

当我们离开善洲林场的时候, 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脸上带着庄重, 甚至泪痕。百年一遇的干旱, 给一直以水资源丰富自诩的云南省敲响了警钟, 或许不久的将来, 雨水将回归这片干涩的土地, 但是不管怎样也冲淡不了这次干旱在云南人心中留下的烙印。不过, 当我们靠近这次干旱的谜底时, 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

(一) 云南旱情之思

对于云南省大旱, 学界及舆论总结了种种原因:一是自然气候条件的重大影响, 二是野蛮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下水枯竭, 部分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 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三是疯狂毁林破坏自然循环功能。四是水利设施欠缺导致蓄水严重不足……面对上述粗线条式的成因探析, 我们不能不说有相当的道理, 有些见地甚至是很深刻的。但如果从森林植被的视角加以挖掘, 恐怕对云南旱情之思还得向前推进, 笔者似作如下分析:

1.人为因素。在大旱之下, 我们是不是自己也有责任?说到底还是经济利益在作怪。用水成本在发展的名义下与经济收益率比较, 难以对用户形成硬性约束, 无节制地耗用水资源在当前云南省旱情加剧的时刻被强烈放大。

2.伦理责任意识长期淡化。纵观国内外人类与水的关系, 凸现的往往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 是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伤害。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今天, 在发财致富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 节俭、珍惜、爱护等字眼, 已成为苍白而空洞的说教。

3.水利工程设施严重不足。云南的水利设施究竟有多薄弱?在云南, 很多农村水利设施乏善可陈、年久失修、久未更新, 几乎没有调节河流水量的能力。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有34个县无中型水库, 8个县连小型水库都没有, 只能“靠天吃饭, 听天由命”。 (1)

(二) 森林云南的最终选择

云南省及周边区域连续三年出现干旱, 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森林式降雨, 或说大量原始森林被破坏导致了干旱。

云南省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 加之大量原始森林的破坏, 直接导致森林式降雨落空, 在我们看来这才是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没有森林的帮忙, 水汽输送的下风处就得不到大量的水汽, 森林的失去会大量水汽无法到达云南;没有森林, 水汽就没有办法凝结, 因而没有办法降雨;同时, 露裸的地表升温快, 水汽凝结的质量没办法超过饱和质量而降雨;此外, 没有森林, 就没办法蓄水, 导致雨水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干旱就更严重。那么, 云南干旱问题的最终解决其路径又在何方?

要解决云南干旱, 让绿色经济发展取得切实效果, 恢复森林是最好的方法, 建设“森林云南”并依靠森林式降雨是唯一的出路。其实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就广为流传着来自于民间古老而又启人心智的这种哲理及做法, “山上多栽树, 等于修水库, 有雨它能吞, 无雨它能吐”。我们认为, 在云南各地的多处走访中, 经验及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 林木应该恢复而且起码也得按当地树种来恢复, 首选储水效果最好的阔叶树种, 混合树种的方案也很好。也可以种一些油果茶树之类的经济植物, 就当地百姓的增收、该省的富民兴滇的政策实施来说, 其远景也大有可观。如前所述, 云南一些地方在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源地保护等领域已做出有益探索, 就像保山的大亮山、元阳的哈尼梯田一样。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影响与支配下, 云南省于2011年提出了实施绿水青山计划, 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 其基本思路是: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工程, 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加大局部生态退化和生态脆弱区的修复保护力度。在我们看来, 抓好“森林云南”建设, 支撑绿色经济持续发展, 应该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工作力度。2012年云南启动25度以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 用10年时间实施1 00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 2013年治理80万亩。为推进“森林云南”建设, 云南2014年还将改造400万亩中低产林, 搞好天然林保护和造林绿化, 完成营造林650万亩, 并实施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推进各类保护地建设。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德格尔就关注人类“存在”的境况及命运, 出版了一个极其诗意的名字“林中路”作品, 林乃树之古名。林中有路, 多半突然断绝于杳无人迹之处。海氏的结论是穿越“林中路”, 寻找存在的凭证, 找到家园。那么, 21世纪的我们是否也可以找到那条通向家园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控制了所有地球的生态场所, 自然早已失去了其本来面貌。当今中国, 海德格尔说的没有“家园感”的生活, 开始变为国人普遍感到的真实, 人在红尘, 林中路又在哪里?笔者久久伫立, 向着另一条路望去, 海德格尔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观的追问, 完成了对其的反思批判与超越, 其使命在于:拯救大地。同样, 感同身受的是, 笔者在杨善洲林场, 每迈出的一小步, 都不是犹豫彷徨的, 林中路上绿色的生命气息使笔者感激, 尤其是山外边那满目干燥与非湿润。那经过20余年种养的林场, 树高了, 山青了, 如今漫山遍野的绿色都在呵护他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你好, 林中路, 再见, 林中路。从此后, 我们的身体或许会回到都市中, 但在精神上和行动上我们将更加坚定地沿着这条绿色的林中路前行。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情编委员会.云南省情 (2008)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2]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 (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赵林.全为民以水为镜——纪录片《水问》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性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上一篇:施工综述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微博营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