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策略范文

2024-05-06

节目策略范文(精选12篇)

节目策略 第1篇

整合营销传播与品牌

整合营销传播理念本质上正是一种品牌传播战略, 强调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和谐稳固的关系来塑造品牌。整合营销理论创始人之一、美国学者唐·舒尔茨 (Don Schultz) 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新概念, 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业务的战略过程, 可以利用此过程设计、发展、执行以及评估品牌传播方案。” (1) 由此可见, 整合营销传播重视品牌的力量, 通过整合传播建立、培育和传播品牌, 并借此强化企业与利益人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经营媒介实际上是经营品牌, 媒介的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 媒介的发展也是品牌的发展。在世界媒介业, 迪士尼、HBO、CNN、DIS-COVERY、ESPN、MTV这些品牌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些品牌的拥有者已经不再是销售一个产品、一个频道, 而是在销售一个形象、一个信念和一个承诺。

《今日美国》资深记者凯文·曼尼在其著作《大媒体潮》中预测, 21世纪的媒介品牌将成为激烈的战场, 无论是同类媒介品牌之间的竞争, 还是新兴媒介品牌对传统媒介品牌资源的争夺, 都会使媒介市场更加不平静。媒介市场竞争已逐渐成为品牌的较量。以品牌来建立媒介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 树立媒介形象, 是十分有效的媒介竞争手段, 也是媒介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对电视媒介而言, 电视媒介品牌是媒介对电视产品品质的保证。作为品牌的电视产品应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正面的品牌效应, 有较高的收视率。同时, 电视媒介品牌也是媒介的品质、个性和价值理念的标识化体现, 是媒体文化的具象化表征, 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的重要标志。

差异定位, 塑造品牌

整合营销传播的出发点———消费者, 并不是不加细分的所有大众, 而是有着某些共同特征的细分群体。整合营销传播必须在找准目标市场的前提下, 确定并深入分析目标群体,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宗旨, 才能真正贯彻“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 也才能树立起自己的独特品牌形象。

营销学理论把定位战略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化的跟进战略, 另一类是差异化的创新战略, 即在对市场现状进行充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特点, 提出与现有其他品牌不同的新的定位, 强调自身品牌的特质和不可替代性, 并以此开辟新的市场。相比之下, 标新立异战略是栏目塑造成功品牌的前提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讲, “错位思维”对于定位十分重要。这是因为要想在全国相同类型的栏目中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就必须运用“错位思维”在类似的栏目中找到闪光的亮点。

《张越访谈》的母栏目《半边天》诞生于1995年, 同时, 《女性世界》、《今日女性》、《女人时间》等一批以纪实、访谈为主的女性节目涌现出来, 一时间, 电视荧幕上热闹非凡, 电视俨然成为女性表达自我的一个最佳途径。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女性节目定位不准确, 受众模糊不清, 其后几年时间里这些节目逐渐从荧幕上消失。幸存下来的女性节目开始以“美女文化”为主要内容, 以一种轻松、幽默、愉悦的方式塑造所谓的“完美形象”。正如学者所说:“美女文化被赋予了展示女性魅力等冠冕堂皇的塑造动机, 当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女性提升自身形象的愿望, 但不可否认, 美女文化毕竟是过度关注美貌女性的文化, 使电视中的女性陷入了更大更深的性别成见当中。” (3) 《张越访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不同于这些女性节目中的美女文化, 《张越访谈》一开始就是想做对观众、对社会和时代有意义、有存在价值的节目。张越自己曾说过:“我为什么做我的《张越访谈》?因为生活中有特别特别多的普通人, 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发生过非常巨大的汹涌澎湃的裂变, 这一切的过程、一切的裂变既跟人性有关, 又跟我们特定的时代历史有关, 我觉得这一切都特别有价值。” (4) 从张越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别的访谈节目都把采访对象确定为各式各样的美女、名人时, 张越却把采访对象定位于普通的打工妹、工人、农民、乞丐、残疾人, 用一种平民视角来给我们呈现出社会失衡和转型时期普通女性的处境、生存状况、心理形成, 透过个人化的心理历程和生活历程表达出一个相对弱势的女性群体的生活。

学者张立伟曾指出媒体细分市场的三大关键:满足偏好更佳、专长借用互补和加速回收。并且认为核心竞争力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受众看重的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5) 用张立伟的观点来观照《张越访谈》, 我们发现《张越访谈》的成功正是由于它细分了市场, 通过独特性、延展性打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同类型节目都聚焦于城市白领的感情困惑、成功路上的经验时, 《张越访谈》则给我们提供了刘小样、胡晓梅、张瑞芬等普通女性的生动案例。当其他节目还在绞尽脑汁地在形式上推陈出新时, 《张越访谈》却采用了一个最朴实的形式, 通过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进行深入而平和的思想交流。当别的节目还在着力于呈现出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互动和主持人的伶牙俐齿时, 张越却用自然、平和的语气和谦卑的态度打开了采访对象的心门, 让她们的倾诉得到了回应。当其他访谈节目在回避媒体的责任和态度而执著于煽情、收视率时, 《张越访谈》却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个媒体传递出了媒体的责任和态度: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 替这个时代留下一个关于人, 尤其是女人的档案。

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化定位, 所以《张越访谈》在很多方面树立起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首先, 在主持人与节目风格的融合上面, 《张越访谈》做到了极致。张越既是制片人, 又是主编, 还是主持人。这样的身份让张越在节目一开始就介入到了节目中, 无论是选题的把握、嘉宾的选择, 还是现场的控制都由张越来决定, 这样的深度介入让《张越访谈》充分体现出张越的个性特点。其次, 节目在对嘉宾和选题的控制上, 也做到了与节目定位相符。《一虎一席谈》这样的人物访谈节目倾向于有故事的嘉宾和有倾诉欲望、表达能力强的嘉宾, 这样就能营造一个火药味十足或者热闹异常的现场, 从而吸引观众。而《张越访谈》则侧重于嘉宾的诉说, 强调真实性, 张越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提问者。美国CNN节目主持人韩玉花也这样说:“我的任务不是告诉世界我的看法, 而是让嘉宾说出他们的想法。” (6) 在这点上, 张越和韩玉花走的是相同的道路。当然, 主持人的倾听并不是意味着主持人对现场的控制能力差。每当嘉宾的表达溢出谈话边界时, 我们总能感受到张越巧妙的引导和人文关怀。

主持人的包装和推广

品牌靠什么建立?在西方电视界, 早已形成了主持人中心制, 每一个成功的栏目都有其名主持作为代言人, 而电视台也非常注重包装和推广主持人, 美国的谈话节目基本上都是以主持人命名。如《拉里·金现场》、《奥普拉·温弗瑞节目》、《大卫·莱特曼深夜秀》等。美国商业电视台深知这样一个道理:主持人姓名与节目名称一体化有助于提高主持人的知名度, 稳定受众群体。众所周知, 没有稳定的受众, 一个媒体就不可能发展壮大, 因此, 受众对媒介品牌的认知至关重要, 媒介能否打造出受众认可的品牌, 将是决定其能否争取到受众更多注意力的关键。现今的受众面对的是信息高度膨胀的媒介时代, 品牌可以提高受众做出选择的效率, 帮助受众有效选择信息。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指出, 在媒体纷争的社会环境中, 品牌栏目是一种竞争力;在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中, 品牌栏目是一种吸引力;在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中, 品牌栏目是一种亲和力;在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中, 品牌是一种信任度。

由于电视覆盖面广, 传播速度快, 兼具视觉和听觉优势, 因此作为节目最为外化的代表和观众直观接触的元素, 电视节目主持人很容易就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如果该主持人恰好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那么到最后想不红都难。当然,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就是节目的平台要够大、够强, 以完成对主持人的包装和推广。如李咏在新疆电视台工作时, 由于地缘性的影响, 他就不太可能为全国观众认知, 但是进入中央电视台后, 凭借《幸运52》这个平台一下成长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主持人。这其中除了自身因素外, 平台的力量功不可没。张越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凭借着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开始走向成功的道路。1995年, 她在《半边天》中担任节目主持人, 就有观众称她为另类主持人, 甚至有观众向台长抗议, 认为她这样长相的女人不能担任主持人, 但是张越凭借她的睿智、机智、泼辣的风格逐渐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也逐渐成长为中央电视台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主持人要成长为明星主持, 很大程度上来自“包装”和“推广”。早期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基本上都是以播音员或播报员的角色出现的, 主持人和节目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即使主持人能够一夜成名, 家喻户晓, 他们的商业价值也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引进商业化运作机制后, 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似乎一下子完成了商业上的飞跃, 现代传媒的竞争也开始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凤凰卫视行政总裁刘长乐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怕主持人出名, 我们就是要全力让主持人出名。这是树立凤凰品牌的重要战略, 也是凤凰开拓市场的重要战略。” (7) 中央电视台在对品牌主持人的包装上也是不遗余力。中央电视台对张越的包装主要体现在利用全台的资源来为其打造适合其风格和个性的节目, 如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晚会, 经过中央电视台多年的经营, 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一个有影响力的活动, 也使得张越借助这台活动为更广大的观众所熟知。《艺术人生》温暖系列节目中张越的主持也给节目带来了一股心灵的暖流, 同时也借助《艺术人生》的品牌影响力扩大了张越的影响力。主持《小崔说事》之《春节大联欢》也让观众看到了张越搞怪的另一面, 对于观众来说, 这样的一个张越也是一个真实的、多面的张越。过去, 中央电视台对主持人出外参加各种活动基本上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对于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 中央电视台却大力支持。于是, 张越得以主持“爱及生灵”慈善晚会、《文明中国》宣传季大型电视活动、农家女助学金筹款活动、“首届全国百名女村官论坛”开幕式和“母亲水窖”等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公益活动, 张越在观众中树立起了非常正面的形象:大气、聪明、自信。由于中央电视台的大力包装和推广, 更由于张越的睿智、知性, 她成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2003年, 获得第六届“金话筒奖”;2005年, 在中国电视主持人年度颁奖盛典上被评选为2004年度最佳电视社教节目主持人;2006年, 获得一年一度的“央视十佳主持人”称号;2009年, 在华语主持群星会上获创意实力奖, 同年获得“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奖项。可以说, 是张越成全了《张越访谈》节目, 而这档节目也成全了张越, 两个品牌的紧密结合使得电视媒体的品牌力量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本文为

参考文献

[1]唐.E.舒尔茨、菲利普.J.凯奇著, 何西军、黄鹂、张怡、朱彩虹译:《全球整合营销传播》,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 第61页。

[2]资料来源: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xwjz/node158274/node158275/u1a2285428.html

[3]章东轶、王铁波:《美女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

[4]资料来源: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01/3223926.html

[5]张立伟:《媒体细分市场的三大关键》, 《当代传播》, 2006 (6) , 第29~30页。

[6]兰宁:《浅析谈话类节目女性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青年记者》, 2009 (4) 。

商务脱口秀节目受众策略分析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谁来一起午餐 受众 受众策略

[摘要]:本文以上海文广第一财经频道的《谁来一起午餐》为例,立足于商务类脱口秀节目形态,分别从广泛的受众参与和受众主导、不拘一格的节目形式、多样的节目传播方式入手,试图归纳出该节目能够获得较高收视率和关注度的受众策略。

电视受众,是指电视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也就是电视观众。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电视受众日益受到电视传媒者的重视和关注。电视受众不仅是电视媒介完成传播行为的终端,也是媒介吸引广告商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尺码。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的手段――“受众策略”便应运而生。受众策略,就是在国际国内传媒竞争的新形势下,我国传媒如何最大限度争取受众的应对措施[1]。运用到具体的节目中,就是指在众多类型节目的形势下,该节目争取目标受众的手段方式。

随着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和受众的细分化,电视节目吸引受众的手段不仅需要符合频道定位,同时也要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上海文广第一财经频道和唯众传播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国第一档商务益智类脱口秀节目《谁来一起午餐》,因其节目内容、形式新颖,所采用的受众策略精准,使节目广收传媒业界和观众的好评,为第一财经赢得了稳定的受众群和高额的广告收入。《谁来一起午餐》作为一档商务益智类脱口秀节目,每期邀请一位行业领袖级的嘉宾,率领五位脑库――企业高管、心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职场达人等,考察两名竞争者的职业素养和情商指数和做事、为人之道。经过激烈的PK,获胜者将有机会获得与商业领袖共进午餐的机会。午餐后,领袖将决定是否收其为徒,成为这名选手的职场导师。节目的主旨是发掘职场精英潜力,传承企业家精神。作为一档定位高端的商务类节目,能够获得职场中白领和精英的双重好评,可以说,该节目的受众策略是成功而且值得借鉴的。

受众策略之一:广泛的受众参与和受众主导

随着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介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介局面,电视节目形态也从以前单纯的信息传播转变为以满足受众需求为主的综合形态。在传播媒介和节目形态的双重变化下,受众的主体意识开始增强,主体间性得以凸显。“媒体传播中的主体间性,实质上就是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主体性相互碰撞的过程”[2]。从目前中国传播方式的发展来看,主体间性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点对面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传播活动的部分参与,比如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观众来电和短信参与;二是在点对点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传播活动的全面介入,这一点在《谁来一起午餐》节目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谁来一起午餐》的创意来自于段永平和巴菲特的一顿天价午餐,能够和心中的巴菲特对话获得匪浅的收获是广大白领和精英群体的理想。正是由于这一受众需求的存在,由节目组买单,让在职场和创业阶段的青年人和行业领袖吃一顿午餐,聆听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和智慧,使他们获得商业上的指导和提点成为节目的主要诉求。在节目的创意中,将受众的需要放在首位,想他们所想,为他们提供一个满足自己需求的平台,这在中国目前节目形式中并不多见。除了节目创意来自受众之外,受众更是成为的参与者共同构成整个节目。节目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受众定位的核心,选手来自白领和职场精英,由他们在网上报名,向节目组提出 “想要跟谁一起共进午餐”的要求。节目组把有共同需求――想要跟同一个老板吃饭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将资料送到老板的桌面,由他们进行筛选,留下老板“心仪”的两位选手现场PK,最后获胜的一位才能和老板进行午餐。节目中的脑库也是受众的代表,他们中有企业高管、心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职场达人等,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现场的观众自不必说,脑库来自于受众推选出的精英,选手自愿报名,老板由选手需求决定。所以从实质上来说,整个节目都是由观众做主,观众决定舞台。

另外,和其他的电视节目相区别,《谁来一起午餐》的观众并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完全被包含在360°的舞台中,成为节目中的一部分,打破了现场观众和嘉宾之间的隔膜。选手的身后坐着各自带来的亲友团,节目组专门留有时间让亲友团到台上给自己的选手鼓励或拉票,或给在场的嘉宾讲述一个展现选手魅力的小故事,让嘉宾对选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其余的观众就坐在脑库的旁边,节目录制中,脑库会和观众直接进行交流,观众的意见由脑库代为传达。除现场的观众之外,节目组专有的网站会开辟出和观众交流的平台,观众观看节目后可以直接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批评和建议。网站的左侧留有编导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和MSN,观众无论是报名还是提供选题或提出意见,都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编导的回复。相比国内其他电视节目,这种方式无疑是对受众身份的高度重视,是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满足。

如此广泛的受众参与,在中国目前的电视节目中尚不多见。《谁来一起午餐》作为一档商务智性的脱口秀节目,颠覆了传统脱口秀节目的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转而成为点对点――让受众参与进节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形式,凸显了目前电视节目对主体间性的重视,这也是中国电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该节目无论是创意、节目行进过程中的主体还是电视机前的观看者,都体现了一个宗旨,就是“让电视还原到真正以受众为中心”。这也正是节目的策划人杨晖博士提出的TV2.0概念的核心。相比杨晖策划的《波士堂》和《上班这点事》这两档节目,《谁来一起午餐》起步较晚,节目的内容还有待拓展和创新,但是该节目却是国内创业人才的天堂。目前直接参与过节目录制的创业者已经达到二百多人,他们在节目中得到的收获和经验会是他们未来事业中难得的财富。也有创业者在节目中得到老板的青睐,使自己的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节目也在全国的创业者中享有了良好的口碑。

受众策略之二:不拘一格的节目形式

目前中国的节目形态已经多达十几种,只有在固定的节目形态做出新颖的节目形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满足他们的调剂生活的需要。《谁来一起午餐》最为出色的就是整个节目的环节构成和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该形式在作为吸引受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值得其他类似电视节目借鉴和学习的受众策略研究典范。

六十分钟的《谁来一起午餐》节目,一共分为三个部分:X档案、商务通行证、心智密码。X档案作为节目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节目的背景和人物构成。以四月播出的唐骏一期为例,主持人请出嘉宾并介绍嘉宾背景,随后介绍脑库组成,然后请出两位选手并播放VCR介绍两位选手的创业背景和性格特点。最后唐骏和脑库根据两位选手的VCR和现场表现做出第一印象的点评。商务通行证是整场节目的核心部分,作为商务性质的节目,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两位选手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随后行业领袖可以针对感兴趣的话题提问,脑库在这一环节除了给行业领袖以意见之外,还需要扮演刁难客户的角色去考察选手的现场反应能力和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智密码作为第三部分,以感性为主,需要选手讲述一个带给自己感悟的故事,让老板和脑库对选手的人格和特点有一个全面的印象,最后行业领袖需要在两位选手当中选择一位共进午餐给予行业上的指导。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反应选手、行业领袖、脑库三方商业智慧和性格特点的节目模式。每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充实丰满,选手、主持人、嘉宾和脑库在演讲的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碰撞,语言幽默而又思想深邃,同时配以快节奏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受众在每个环节中不仅能体会商场中的行业智慧,还能在观看始终保持愉悦心情。

收视率是衡量一个节目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谁来一起午餐》的收视率在第一财经基本保持在0.3左右。另外,从节目的时间段收视率分析(附表一)可以看出,一期节目的最高点出现在22:33、22:52―22:53。这三个高收视点对应着节目的三个环节,尤其是后两个环节将要结束处。这种高收视点的出现,是因为在节目中悬念手法的运用。悬念在节目中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每个环节中脑库对选手的举牌,脑库通过对选手的表现进行评论,然后举牌投给自己满意的选手。每一个环节结束,脑库都会举牌投票,但是主持人并不马上揭晓,而是在广告过后下一环节才公布答案,随时让受众保持好奇心从而观看节目到结果出现。另一悬念的`设置贯穿节目的始终。在节目的进行过程中,通过对选手的各方面介绍和考察,受众在自己心目中已经对两位选手有了一定了解,受众会在自己心目中评选出较为出色的一位作为获胜者以期在节目结束看看所选择的人选是否一致。这些悬念的设置成为对受众心理产生刺激的源头,使他们对节目始终保持期待心理从而对节目产生更多的关注。尽管悬念设置的手段已经运用于众多益智类和纪实类的电视节目中,但是很多节目的设置方式并不被受众所接受。《谁来一起午餐》的成功告诉我们,电视编导不应该为了悬念而制作悬念,把观众放在一个被动消极的地位。而应当根据整个节目的进展设置悬念,每一环节都有充实的内容,让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随着情节的进展在交代清楚背景的情况下,悬念营运而生。节目中的两个选手,通过三个环节的展示,观众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答案,这时的悬念最能引起移情和共鸣,这也是节目结尾处有较高收视率的原因。

另外,《谁来一起午餐》新颖的细节元素设计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首先是心跳测试仪在节目中的使用,将该仪器运用在国内的益智类节目中尚属首次。心跳测试仪能够反应选手在台上的心理素质。紧张还是平和,心跳是最好的表现。嘉宾评判一个选手的时候不仅要看他的答案,同时也会参考心跳测试仪来评定是否是满意的人选。一个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应该是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能积极应对的职场精英。该戏剧化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使节目的表达更为直观和生动。其次在节目的开头,编导将上期选手和与行业领袖共进午餐的录像公开播放,这一手段在中国的节目中并不多见。午餐作为一项个人的、私密的行为,尤其是商业性质的午餐,多少都会带有一点神秘色彩。受众希望看到行业领袖和获胜选手如何午餐,午餐的过程中都会说些什么内容。导演会对午餐的全程进行拍摄,挑选一些精华的对话部分在节目中公开,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段永平和巴菲特的那顿午餐究竟有什么样的对话无人知晓,受众的好奇心期待在《谁来一起午餐》可以得到满足。

受众策略之三:多样的节目传播方式

随着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媒体样式相继出现,受众已处于一个被新媒体环绕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中。新媒体一方面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冲击,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格局;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大冲击,创造着新的社会生活景观。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体验性、对等性和即时性,受众的自主选择权与参与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相比传统电视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新媒体无疑具有传统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电视媒介面对着新媒体的冲击并不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应对。TV2.0理念就是在该大环境下成功范例。该理念的首推者杨晖对TV2.0理解是,“互联网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体验,电视就是一个页面,我们每人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TV2.0的核心要义就是“突破TV1.0时代电视节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藩篱,实现 ‘随时、随地、随心所欲’ 地收看电视节目的完美体验,进而终结用户作为观众的被动角色,开创以由内而外全身心参与互动为特色的全新电视时代。”[3]这也就是说,TV2.0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是具有互联网精神的,比如多样化的播出平台和即时性的收看方式,将在把观众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放入电视中,真正的实现以观众为主的传播方式。

《谁来一起午餐》推出自己的网络平台,文字图片相结合,不仅对每期播出的节目做出详细介绍,还提供背景资料以丰富节目内容,这是网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节目组和东方宽频、新浪播客合作,内容每天更新,大量的视频资料让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播出过的节目内容,相同的节目内容,却有不同的视觉体验。相比电视媒体,在网络电视中,受众可以随意的快进或快退,根据自己的需要编排出适合自己需求的详细的节目列表,给受众更多的选择空间,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这种电视化的网络移植,是对无法在固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的受众的补充。另外,针对第一财经频道播出地域的局限性,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唯众传播制作的《谁来一起午餐》还作为商品卖给其他地方台频道,在各个省的地方频道播出,争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如此多样化的播出方式,符合了观看者的期待视野,笼络了一大批的受众群体,大大增强了平均收视率,真正达到了TV2.0的“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收看电视节目的宗旨。一些电视节目与其和新媒体抢夺受众,不如积极的适应现代化新媒体的发展潮流,找出一条双赢的方式,最大化的满足受众的需求。事实上,也只有像《谁来一起午餐》这样,始终将受众放在核心的地位的受众策略,才能使中国的电视节目有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附表一:第一财经《谁来一起午餐》3月8日时间段收视率分析

[注释]

[1] 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以受众身份为圆心进行探究.重庆出版社.第一版.P4

[2] 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以受众身份为圆心进行探究.重庆出版社.20第一版.P176

试析少儿广播节目的运作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展示才艺 异想天开 释放童趣 共创乐园

少儿广播节目深受广大少儿听众及其家长的喜爱。

目前少儿节目的播出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成人少儿节目主持人来讲述各类经典的童话故事,介绍天南海北、大千世界的知识趣闻,等等,这是比较传统的模式。另一类则是由孩子们直接参与互动的少儿广播节目。其中由少年儿童自己采编、主持、播音的节目由于充满了天真和童趣而备受孩子及家长们的青睐。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同龄人作为交往对象。同样,儿童也有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欲望,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和游戏规则,而他们的特定交往需求是成人所无法全部予以满足的。现在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交朋友的范围很窄,只限于学校和幼儿园,回到家只能一个人玩或与父母玩。孩子不仅孤单,而且眼界、思维容易狭窄。少儿直接参与的广播节目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依照少儿的心理需求而设立的。

本人认为,要办好这类少儿广播节目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一、联手学校,共创乐园

少儿类节目首先应该与省、市、区教委以及学校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当前教育整体状况,并建立一批由学校精心选拔和推荐的小通讯员、小主持人队伍,掌握最及时最鲜活的教育资讯是办好节目的前提。而这些资源只有在与学校联手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民生资讯广播的少儿节目曾开辟过《空中擂台》栏目,每次由两个学校的一到六年级的各六名小朋友参加,节目直播时,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家中一一与相应年级的对方选手通过热线电话进行空中擂台赛,由第三方学校的老师出题,每组题目都是根据各年级的特点而制订,且以趣味题为主。节目直播时,听众在一对对可能分处不同地市的小朋友之间的激烈竞赛中体味着童年的快乐,感受着孩子们在比赛中迸发出的智慧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由于《空中擂台》节目很具可听性,因而随着各校间比赛的深入,调动了许多的学校集体收听节目,从而逐步扩大了该节目的影响力,同时也扩大了参赛学校的知名度,不少学校纷纷要求参加《空中擂台》。当然,为组织好一场场比赛,节目组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督促参赛学校选拔好12位小选手并通知孩子的家长在家中要做好配合工作,让小选手能准时等候在电话旁并保证家里的电话畅通,等等。这样,快乐的擂台赛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二、多方合作,释放童趣

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任务,在学校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其实,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学习。多年来,全国各地的少年宫都在办着各式各样的儿童兴趣班:讲故事、唱歌、乐器演奏等应有尽有,其中不乏佼佼者。如果少儿广播节目能与少年宫联手,让出色的孩子在广播中施展才艺,对孩子是个鼓励,对小听众也是愉悦的享受。由于少年宫各式各样的儿童兴趣班年年办,因而也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节目提供一茬茬出色的小演员。况且参加节目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只要孩子在家中通过电话(若是乐器表演,家长帮忙拿着电话筒)就可以完成整个表演的过程,而无需家长们舟车劳顿地把孩子们送到电台直播室。由于这种热闹有趣、大范围小听众参与的儿童节目只需通过热线电话就可跨地域进行,操作简单易行,广播热线的优势也能充分得到体现。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把孩子表演的音频事先录好,然后通过网络发到电台邮箱里,同时节目组还可以把节目中播出的精彩音频放到微博上,让孩子们可以随时点击。另外从朗诵、讲故事的才艺表演中脱颖而出的小朋友又可以成为少儿节目小主持人的培养人选,从而为儿童广播乐园锦上添花。

三、动员家长,齐心协力

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时刻都离不开他们的监护人——家长,要办好孩子们直接参与互动的少儿广播节目,得到家长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有自己孩子参与的广播节目,家长自然是第一个收听者,因此,电台主持人应和家长经常交流沟通,除了合理安排每个孩子的主持时间外,还可以从这些忠实听众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反馈与建议,必要时还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浙江电台民生资讯广播的少儿节目曾经举办过一个大型户外绘画直播活动“美丽的春天”。小听众们自带画笔、颜料在广场百米的画布上描绘春天的美景。由于没有预估到会有几百个小听众参加,再加上广场众多围观的群众,台里的几名工作人员根本无法管理好一时混乱的场面。已摊开的白画布眼看就要被踩脏了,这时一位职业是交警的家长立即行动起来,指挥其他家长沿着画布拉成一个保护圈,然后让孩子们一个个排好队依次各就各位,局面很快就控制住了。直播开始,大主持人和小主持人拿着直播话筒穿梭在小画家中间。孩子们一边画一边通过电波向听众介绍他们正在画的春天图景。不久,由几百只小手画出的巨幅“美丽的春天”画卷展现在广场上,在场的观众为之感叹,听眾也通过电波感受到了美丽春天的气息……就这样,一个小时快乐的直播在家长们的鼎力帮助下,井然有序地完成了。

四、展现童心,放飞想像

儿童富于幻想,常把想像当作现实,他们这个特定年龄段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是非常珍贵的,是未来发明创造的基础。儿童广播节目应设计出别出心裁的广播游戏,让他们展开幻想的翅膀,施展天性。浙江电台民生资讯广播的少儿节目曾开辟过《异想天开》栏目。该栏目每次出一个题目,然后让小朋友通过热线参与联想,比如有一次的题目是,“假如我是一只鸟……”小听众们把热线都打爆了,有的说自己是一只苍鹰,有的说自己是只百灵鸟,……他们大胆地设计了自己作为鸟的美好未来。另外,还有一个栏目《故事接龙》,每次由小主持人说出一个从小听众中征集来的故事开头,然后由一个个小听众通过热线接下去编一分钟左右的故事,节目结束前的那位小听众给出一个大结局。《故事接龙》每一次的内容都会给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孩子们绘声绘色编织的千奇百怪的故事中,听众感受到的是与成人想像但完全不同的神奇的世界。有一次《故事接龙》栏目出了一个开头:“一个叫明明的小朋友正走在原始森林中,突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寂静的山林……”小朋友们一起讲述了一个题为《我爱大自然》的故事:一群盗伐木材的坏蛋被以大象为首的森林保卫团赶出了森林,而主人公明明帮助森林保卫团的动物们将这些破坏大自然的坏蛋们绳之以法……”

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目前各地少儿参与的广播节目都在积极创新。比如一些地方电台在城市的闹市区设立了透明的“街头直播室”,每周末路过这里的小朋友都有机会走进直播室展示才华,引得许多家长和周边路人观看,办出了“看得见”的广播。而有些电台则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小听众参观工厂、部队、农村,让孩子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把活动中的精彩音频采制出来在节目中播出,让更多的小听众快乐共享。

浙江电台经济广播的少儿节目《大手拉小手》曾举办过“与科学家对话”活动,十多位科学家通过电话“走进”直播室,小主持人和打进热线的小听众向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天真有趣的问题,让人感觉特别稚嫩有趣,而科学家回答也是有声有色、通俗易懂,整个节目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充满童趣。可以说,这是有小朋友参与的少儿广播节目的一个成功范例,该作品在当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经济广播奖社教类一等奖。

六、引领小兵,快乐融融

孩子直接参与主持的少儿广播节目,声音元素丰富多彩,可以充分地体现少儿广播节目活泼向上的风格。不过,在实践中很容易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顽皮的小主持人到了直播时会抢话说,使节目播出的效果有些“乱”。于是,这就给引领、组织小主持人和热线参与的小听众的大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主持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格、新闻素质、心理素质、主持功力外,还要拥有真实、真诚、自然、富有童心、不做作的基本状态,同时应当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特点、成长环境及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小主持人面前大主持人不光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还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知己,只有和孩子们的心拉近了,才能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与其默契配合,从而让这些“小兵”在节目中既释放天性,又能沿着符合节目导向的路子前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广电集团广播经济频道)

(本文编辑:莫玉玲)

区县电视台节目编排策略 第4篇

电视节目编排对区县电视台的意义

美国最著名的电视节目编排专家弗雷德?希尔弗曼认为,节目编排是“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可见节目编排的重要意义。

1.电视节目编排有利于区县电视台实现有限节目资源的整体效果最大化

电视节目无论是通过采购还是自己制作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区县级电视台在财力上与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在节目资源方面也随之处于不利地位。倘若不积极重视电视节目编排,将会更加削弱区县电视台的竞争力。那么充分考虑电视观众分众和不同播出时间、不同播出组合的差异,对节目资源在播出时间线上重新配置、优化,以实现最佳收视效果的节目资源整合、开发,可能会突显区县电视台特定时段和特定节目组合的播出优势,从而增强竞争力。

2.电视节目编排有利于区县电视台强化有限节目优势打造电视媒体品牌

电视节目编排基本可以细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不同节目在电视播出时间流上线性出现的具体时间点和不同的组合方式,这一层面我们在上文已有相关论述。第二个层面是围绕节目编排确定电视台的定位方向,从而打造自己的电视媒体品牌,这对于区县电视台原创节目相对较少、种类相对单一,节目采购资金又有限的现实情况下,争夺收视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难以实现省级卫视的宏大定位和巨额投资,但若结合地缘优势,打造本土化、小民生栏目做优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少有的亲民节目则可能打造出在本地叫响的电视媒体品牌,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与其他电视台的竞争锋芒,又可以提升本地观众的忠诚度。

3.电视节目编排有利于区县电视台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提高节目质量

电视节目编排,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众对节目的反应对电视节目的选择过程。由于人员、资金的限制,区县电视台节目种类数量较少,对节目的淘汰比例一般都不大。但是,若重视调查观众对节目的反馈,通过节目编排人员与节目采购和制作人员充分沟通,则可在采购节目和自制节目的定位和方向上努力,如具体到节目采购环节,可根据区县电视台观众需求侧重采购经典剧集和农村题材主旋律剧集,从而提升节目质量,更加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影响区县电视台节目编排的重要因素

关于影响电视节目编排的重要因素,业内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有以下三个重要因素:电视观众、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和同行的竞争环境。我们将结合区县电视台的具体特点对上述三个要素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探析区县电视台节目编排的策略。

1.电视观众

电视观众是电视台存在的需求受众,但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并不具有统一性,而因个体差异,体现出具体需求差异的分众性。由于电视节目的线性播放性质,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分众类别的需求,但调查发现不同时间段内电视观众的不同类别分众数量差异较大,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学者对各个时间段的分众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 如下图所示:

各时段收视人群分别为:①弄潮儿、事业人、家庭妇女;②退休者;③弄潮儿、事业人、家庭妇女;④退休者、家庭妇女;⑤学生;⑥退休者、家庭妇女;⑦大学生、退休者、家庭妇女;⑧弄潮儿; ⑨零星的弄潮儿。鉴于上述分析,应在节目编排策略上把在不同时间习惯收看不同节目的人群细分,然后根据某时段人群的收视偏好播出与之相适应的节目。区县电视台的观众与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的观众群体在文化、年龄、职业构成上具有较大差 异。区县电视台的观众以学历水平相对不高人群、老人和工人、农民为主。那么区县电视台在节目编排上,就应考虑贴近这一人群的生活,选择故事结构明快、人物性格鲜明的剧目吸引目标观众,还可针对农民观众冬夏作息时间差别较大的特点在夏季将开机时间提前,并编排相关服务三农的节目,以提高观众忠诚度。

2.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

电视媒体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媒体和今天的网络媒体具有突出的时间性特点。电视节目在播出时间线上单向持续前进,那么就要尽可能让适合的节目在最恰当的时间播出,力求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因此,在节目编排中就要充分考虑节目播出的时效、时机和时段。电视媒体因其以时间方式叙事的特点,决定了观众对节目新鲜性和实效性的需求,因而电视节目编排要尽可能保证节目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区县电视台要强化服务和民生类节目,在操作过程中, 此类节目更要求及时有效。电视节目的播出时机可能会对播出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对一些政治、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节目要选择恰当的播出时机。电视节目播出在不同时段的特性,是节目编排的最主要依据,节目编排的实质就是把所有的内容、节目按时段特性进行科学地配置和协调,达到最好的播出效果。

3.同行的竞争环境

对“同行的竞争环境”这一因素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市场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前者更为贴切。因为虽然目前国内主要电视台大部分已经市场化,要靠广告收入盈利发展,但仍有很多区县电视台不在此例,而是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区县电视台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做好舆论导向,为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则必须在电视频道繁多、节目丰富的今天,积极争取节目覆盖地区的收视率,摆脱节目编排盲从的误区,独辟蹊径,强调独特的定位以求得发展。

区县电视台节目编排的主要策略

基于电视节目编排对于区县电视台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区县电视台节目编排要素两方面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节目编排策略以供探讨。

1.分众性策略

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演进,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收视需求加速分化,电视媒体已经进入了“分众化”时代,因此, 区县电视台在节目编排中要充分细化研究分析观众需求,在节目编排上讲究“分众满足”策略,要从节目覆盖地区观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所属阶层、文化背景、空暇时间等方面细分,分析观众的需求特征,根据分众需求编排节目, 并建立良好的节目播出效果反馈机制,及时对节目编排进行优化调整。

2.本土性策略

区县电视台最根本性的优势在于其在节目覆盖区域所具有的地缘优势及其所蕴含的经济文化资源。本土性节目编排策略,首先要在节目编排中体现出实用性和服务性。根植于当地观众的需求,发挥本地信息优势,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发挥当地传播中枢的作用, 提供其他台不可能提供的服务内容,选择适合当地相关人群方便收看的时段, 关注当地的具体民生事件,提供观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事,实现其他台无法实现的信息互动,以平民化亲近观众。通过差异化错位竞争的策略,以己之长攻其他台之短,利用其他台无法获得的地缘优势,错开其锋芒,展露本台的特色,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3.持续性策略

所谓持续性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时间上的持续性,也即在每天同一时间播出同样的节目,依靠播出的连续性培养目标观众。但这种持续性并不排斥内容上的新鲜性,在保证同一性的基础上,积极制造观众的新鲜感,以避免审美疲劳而流失观众。二是指内容上的连续性或者称为板块性。将内容相似或相近的节目安排在同一板块,连续播出以减少观众换台的几率。这种做法还可以产生吸引观众的“蝴蝶效应”也即通过优势节目拉动周边节目的收视率,获得更大的节目收益。

充分重视区县电视台与其他电视台存在的客观差异,在实践中积极梳理改进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对于提高区县电视台的节目质量和水平,增强电视台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目策略 第5篇

0 引言

中国选秀之风来源于湖南卫视打造的《超级女声》,它的成功彻底掀起了人们的娱乐风潮。可以说无论是爱时尚的年轻人还是比较年长的老人,从娱乐节目中放松身心,缓解疲劳[1]。各大电视台也纷纷看准这一类型的节目给电视台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选秀节目就孕育而生,其中包括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等等,都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出台,导致一部分原本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选秀节目纷纷改版。据不完全统计,《限娱令》的颁布,将导致各大电视台损失不少于200亿。那么作为选秀节目到底与电视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为例子,进行探讨。

1 案例一:湖南卫视

,湖南卫视开创了选秀节目的传奇《快乐中国.超级女声》,把全民娱乐推向了极致。《超级女声》的风靡,无论从湖南卫视的收视率和经济收益都有所带动。从收视率方面可观察到: 20《超级女声》的出现超过了其最为有名的《快乐大本营》,频道占有率最终到达34%,年度3强总决赛中收视率达到11.65%。《超级女声》改换成了《快乐男声》后,收视率相比《超级女声》有些许下降,在总决赛2进1赛场中,总收视率为2.75%。收视率必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中年的《超级女声》蒙牛对节目冠名权的费用就有800万之多,此外还投入了8000多万元对《超级女声》进行宣传。超女采用的单条定制短信投票方式,更是获得了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短信收入。的《超级女声》中广告,五万元/十五秒,广告总收益超出1亿元。这样的数字,无疑推动了湖南卫视的发展,让湖南卫视既有了收视率,又能有大量的经济效益。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连续举办,使得众多观众的视觉疲软。另外,其他电视台的各大选秀节目的纷纷上演,也使得这一选秀节目的发展路程越来越艰难。,这一档选秀节目暂时宣告暂停。从湖南卫视来看,选秀节目会带来一时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但是一定要做到及时创新。

2 案例二:东方卫视

在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的风靡后,东方卫视相继推出了类似的选秀节目《莱卡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东方天使》相继推出。这几个选秀节目的举办,使得东方卫视在收视率上直线上升。《中国达人秀》颠覆了传统的以年轻男孩女孩为主的选秀人员参与,不注重年龄,不注重性别,只要身怀绝技就都可以参加,真正实现了“没有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为东方卫视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达人秀》凭借第一期出彩的剪辑和各位民间高手们的表演获得了不好的好评。第二期则是把《中国达人秀》推上了高潮,在上海本地收视率达到13.09%,全国收视率达到2.1%,分别比第一期同比增长1.6倍,1.5倍,全国收视排名第二位。这对于东方卫视来说,从未有过的好成绩,一举打响了东方卫视这个电视台的品牌形象。《中国达人秀》成为单集冠名费最高的节目,广告费超出8 000万之多,这样的经济收益,实实在在推动了它的发展。

3 案例三:浙江卫视

20周立波的加入,让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成为了人们视线的焦点。更值得一提的是,20引进荷兰的《The Voice of Holland》,改版后创办了《中国好声音》。从今年的《中国好声音》播出以来,首期收视率超过1.5%,第二期收视率达到2.8%,第三期收视率道道3.093%,其后几期更是连连突破4个点,比湖南卫视的最为红火的《超级女声》最高的收视率还要高,其中受到至少1.2亿电视观众和4亿网民观众在线观看。《中国好声音》的收益也是赚了满盆钵。加多宝冠名费高达6000万元,而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飙升至36万,单单从巅峰之夜4个小时的直播中,共有14轮广告播出,广告费更是以每15秒116万元的价格出现,广告费仅一夜就已超过1亿元,更没有算上其他的费用。从上述分析来看,年的满堂红无疑是浙江卫视的。但是,如果浙江卫视仅凭一档《中国好声音》持续推动它的发展,这估计是不可能的,浙江卫视也应加大选秀节目的创新力度。

以上是对三个卫视的选秀节目与电视台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选秀节目与电视台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笔者认为,选秀节目与电视台之间的挑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以解决:

一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强力渗透。

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对于精英文化是非常崇拜的,人们崇尚的是权威。各大电视台也基于这种精英文化通常会打造出一种权威的方式来对选秀进行评选,这对于现在人们的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人们渴望的是草根www.dylw.net 第一阶层能够转变身份,让全民都能参与到选秀节目中,实现对赛制模式的颠覆。但是,在《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等都是以这种大众文化为主要趋势的理念打造的赛制,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视觉疲劳感。这时,就应该主动加入精英文化,并与大众文化相融合,打造出既能体现传统的精英文化又能迎合现代大众文化的选秀节目。在狂欢式的比赛中,既能受到一定的约束,又能消解社会压力和矛盾,实现了雅俗共赏[2]。

二是加强品牌的建立。

选秀节目时一种媒介商品,它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在选秀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切事项,其中更多地势取决于它的品牌形象。今天的大众文化盛行,受众主导者选秀节目的成功与否,因此,品牌化成为了电视台经营的主要理念。当选秀节目有了内容、有了形式、有了信誉、有了收视率、有了经济效益,这样就会逐步发展成电视台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的塑造能够加强电视台的管理,加强电视台的宣传,加强电视台的形象塑造同时还能加强电视台的竞争力。电视台经过一系列的选秀品牌打造,实现了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品的集中整合,从而有效地获取了受众注意力资源[3]。

电视台的发展,无疑是通过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来衡量的。一个成功的选秀节目,势必会带动一部分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归根究底,电视台是选秀节目创造发展的载体,选秀节目则能够给电视台带来一定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换句话说,选秀节目或多或少地促进了电视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起.品牌栏目对电视媒介发展的作用[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1):100-101.

[2]车瑞.精英与大众:电视文化传播的媚俗与坚守[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3):105-107.

综艺类节目的明星营销策略研究 第6篇

摘 要:中国的综艺节目从90年代热播至今,经历了最初的包揽各大地方台的周末黄金时段,到后来的日趋衰落纷纷落马,再到如今推陈出新重新风靡电视银屏。几十年间综艺节目始终占据着各大卫视一定比重的收视率。本文将从综艺节目热播这一现象入手,重点探讨综艺节目树立品牌的一个重要策略——明星营销。并以《快乐大本营》中主持团队“快乐家族”为例进行研究。

关键词:综艺娱乐节目 明星 营销

当今时代,我国的电视节目发展的十分迅速,节目类型也是层出不穷,有“文艺节目”,例如各大卫视的文艺晚会;“新闻资讯节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闻联播》;“谈话节目”像《背后的故事》、《天下女人》等等;“综艺节目”,这更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正在热播的《中国好声音》、《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等,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的节目类型,形式变化多样。但其中最为观众所喜爱的,还是“综艺节目”。

一、综艺节目的产生及其发展

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它有许多性质的演出模式,其中包括了音乐、舞蹈与搞笑等类型,而且通常只在电视上播出。大部分的综艺节目会提前录影,并邀请观众一起到现场参加互动,但是也有现场实况播出的节目。”{1}在我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综艺节目占据了各大卫视的周末黄金时段。当时内地比较流行的综艺性节目有《开心辞典》、《同一首歌》、《快乐大本营》等等,而最为有名的台湾综艺性娱乐节目更是不计其数,有《超级星期天》《天天乐翻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娱乐星闻-小燕有约》等等。这些综艺节目纷纷成为了各个频道收视率的有力保障及品牌象征。

但是这种保障并不是长久的。综艺节目的显著特点除了娱乐性之外,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性。综艺节目需要不断的融入新的想法、创意和元素,在理念上的墨守陈规,在形式上的一成不变将直接导致综艺节目的淘汰。2000年,某些节目曾引起过观众和专家的激烈“讨伐”,不少综艺节目纷纷落马,幸存的节目收视率也是直线下降。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各大卫视反思自身综艺节目的不足,集中精力于综艺节目的创新上。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综艺节目的设计理念上,还体现在综艺节目全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上。各大卫视为了重新塑造本台的品牌形象、提高本台的收视率,开始了他们不断推陈出新的综艺节目改革之路。据《2013-2017年中国综艺节目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分析,直至2010年,中国电视的综艺性娱乐节目经过从理念到形式的全面改革终于又重现了以往的繁荣景象,甚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受到狂热追捧的形象出现了。国外的综艺节目起步相对更早一些,对于我国港台与内地的娱乐节目发展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时韩国的综艺节目是最为出色的,比如韩国的《情书》、《夜心万万》、《X-MAN》等等,都是极其火热的栏目。

虽然综艺节目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轻微的低谷阶段,但是从整体的角度看,综艺节目在整体上还是呈现出一副长盛不衰的景象。那么为什么综艺节目会长盛不衰呢?通过对国内和国外的综艺节目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综艺节目能够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综艺节目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明星营销”这一策略。

二、明星营销策略

所谓“明星营销”,就是指具有一定名气和影响力的明星通过某种手段代言某种商品间接也推销自己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一种营销模式。他可以通过微博、博客、演唱会、参加节目等活动在一些不经意间的细节进行宣传。

1.“微博、博客”营销策略

互联网发展的十分迅速而且传播的速度也很快,很多经纪公司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的优势,纷纷加入到了网络营销的队伍中来。“微博”是当今最为火热的平台。这种营销方式注重价值的传递、内容的互动、准确的定位,他涉及的范围包括认证、有效的粉丝、话题、开放平台等等,当然这一系列繁琐的程序使得明星在微博的营销中存在了缺陷。比如,有效的粉丝数不足、微博的内容更新过快等。这些使得明星与粉丝不能及时的互动以及有效的沟通,有时也会为明星带来反效果,像王菲与方舟子为了“木质佛像能否点燃”在微博上各抒己见,互相争辩,甚至发展到后来用言语互相攻击,引起众多网友的加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还有霍思燕与黄奕之间的微博对骂,诸如此类,所以微博很难成为明星很好的沟通以及良好营销自己的方式。

2.“演唱会”营销策略

演唱会,是有一定规模的现场演出。这种成千上万的观众聚集在一起大声喊叫的场面和舞台灯光唯美的融合在一起的场景,是其它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粉丝以及乐队、灯光等的支持,是不可能举办一场大型规模的演唱会的,这种营销形式,只有具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能力的人,才能够参与其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艺人都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成功的创造自己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比如,前一阵子费翔的演唱会,歌迷的反响就不是很好,很多喜欢他已久的歌迷,纷纷失落告终,说他没有职业操守,还是过气明星,很多歌迷都没等到演唱结束,就散场了,最终形成了一股“散场潮”。

3.“广告”营销策略

广告,即广而告之之意。很多人有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尤其是青少年,在他们的心中总有那么一位或者几位名人偶像让其痴迷。他们不但喜欢明星偶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穿着打扮,而且,很多时候偶像还能成为他们购物和消费的意见领袖。于是,明星们纷纷登上了广告的舞台,向其FANS推荐某个品牌或者服务,将“迷”对其的喜爱与崇拜转化为购买力和消费行为。例如,宋慧乔代言的“步步高手机”,步步高手机深受年轻一族所喜爱,而韩国影星宋慧乔以其独特的容貌和高超的演技,在中国大陆市场获得年轻人的追捧,因此宋慧乔和步步高手机有着共同的受众,宋慧乔的代言必将帮助步步高手机巩固和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达到了互动营销的策略。

以上三种明星营销策略是明星营销的有效手段。综艺节目出现后,采用综艺节目进行营销成为了明星营销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三、综艺节目中“明星营销”的策略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就是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它是于1997 年7 月11 日开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该节目是湖南卫视一直保持至今的品牌节目,也是中国电视界综艺性娱乐节目的领头羊,同时也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娱乐节目之一,甚至成为中国亿万观众娱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档综艺娱乐节目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被记载的成绩。要知道,“韩国人气最高的综艺性节目《X- MAN》,也只存在了三年多。”更重要的是,《快乐大本营》不仅长寿,而且17 年来观众对它的热爱仍旧没有改变,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什么原因让这档品牌节目火爆荧屏,长盛不衰的呢?

从当今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同样的电视节目,观众会倾向于收看他们喜欢的电视频道,这就是观众对不同品牌的认知结果,也是节目成功营销策略的体现。尤其在媒介内容越来越趋向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的建立更加显得重要了。持续不断的创新品牌营销理念,是《快乐大本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星营销”所带来的品牌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快乐大本营》从一开始起,就十分注重主持人的品牌打造,主持人是一档好的综艺娱乐节目的灵魂,所以节目的成功首先和主持人的因素是分不开的。1997年, 李湘和李兵是《快乐大本营》开播时的首批主持人。李湘凭借主持《快乐大本营》一夜成名,成为了当时大本营的个性明星品牌标志。大本营也借助了李湘的名气迅速走红。这正是明星效应的一种良好体现。

而现在的大本营是由何炅、谢娜、李维嘉、杜海涛、吴昕五人组成“快乐家族”, 该栏目的主持人阵容一看就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快乐家族”的主持领头人何炅自1998年起,主持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栏目长达十五年。曾获得过第五及第二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他身兼大学教师、娱乐主持、歌手与演员于一身,集一流学识、亲和力、机智与喜感为一体。他是湖南卫视十几年来娱乐帝国的见证者,也是“快乐中国”口号最贴切的明星代言人。他能够充分调动现场气氛,经验老练,能够把握现场的秩序和节奏,在遇到尴尬境地的时候能够化险为夷;成为了当代大本营节目的重要明星品牌标志之一。娱乐节目中的“主持群”作为一个既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的整体,在节目中,必须注意主持人之间的配合。维嘉作为《快乐大本营》的另外一个元老成员,也是大陆不可多得的明星主持之一,和何炅一起控制着现场的节奏快慢,并且经常能够找出笑点、语出惊人。他曾为动画电影《快乐奔跑》《熊猫总动员》配音;参演电影《嘻游记》等等,其涉足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而谢娜的主持风格已经自成一派,号称“坡姐”,和其他人的配合也十分默契。主演过多部影视作品,并先后发行3张个人音乐专辑和3部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主持人,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主持风格一直以来以搞笑诙谐不惜自嘲的方式引领嘉宾情绪抵达最高点,与何炅一唱一和默契搭配,语言耿直诙谐,率性不拘小节,素有“内地综艺天后”之称。 憨憨傻傻又带有一些可爱的杜海涛则常在节目中成为被调侃的对象,他搞笑耍宝、奇招尽出。吴昕则是以清新可人的小女生形象出现,基于她与海涛的年轻和活力,对节目有了新的定位和风貌,她的自然和勇气带给快乐大本营许多新貌。{3}风格各异的“快乐家族”形成一个完美的明星组合,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为整档节目增添了许多魅力,并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

这些年他们一直励志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明星营销的突破口。快乐家族的主持人们开始涉足影视和歌曲的演唱等领域,先后拍摄了电影《快乐到家》、录制专辑《快乐你懂的》,使得快乐家族的人气节节飙升。快乐家族的成功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快乐大本营》的品牌建立。这正是这档节目营销成功之所在。明星主持为这档节目增添了新的活力。

不仅仅是《快乐大本营》这个节目,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明星营销做为综艺节目的一个有效的营销手段,现已受到各大综艺节目的热衷。可以说明星营销在当今综艺节目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l-lYyZ-

KeeV6Y8o_kC-TLXTdrOFcUhQGud4GHS3A6h4Tr_

bl3waYHjh3P8HkGNKwwgYGd7sPweCsagOvEyPD5q 百度百科

{2}]《2013-2017年中国综艺节目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2010.

{3}梁亚宁.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的分工与合作探析[M].人文论坛,2013.

浅析广播节目的营销策略 第7篇

一、广播节目的市场营销应注重研究听众

过去节目生产都是在广播电台内部完成的, 这种产品 (节目) 与消费 (听众) 脱节, 把市场作为生产的终点而非起点的节目制作方式, 已经严重阻碍了广播生产力的发展, 广播节目营销, 是以听众需求为出发点, 从科学规范的收听调查入手,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听众对广播娱乐节目的要求、愿望和呼声, 弄清他们的收听习惯和收听方式, 详细了解他们对现有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并据此规划或调整一个台的节目结构设置, 确定每一档节目的宣传定位, 换句话说, 就是把研究听众作为节目生产的起点。做好这件事,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必需原则。广播人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听众的基本需求, 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去预设需求。有一位民营企业家曾生产和销售蚊帐发财致富, 但在灭蚊器问世后。他仍大批量生产蚊帐, 结果产品滞销企业亏损, 这个企业家的失败在于:他没有看到消费者需要的并不是蚊帐本身, 而是防蚊、灭蚊功能。比起蚊帐, 灭蚊器既是生活必需品, 又经济实惠, 采用它何乐而不用?可见真正了解需求,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里有需求, 哪里就有市场机会。假如广播节目生产都能瞄准听众的“必需”, 就一定会在激烈竞争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二是市场细分原则, 听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即便同类需求也会因其经济收入、文化水平、职业背景等因素的差异, 分成各个不同的层面。单一的广播娱乐节目不可能满足所有听众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仔细区分各种听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或特殊需求, 选定目标听众, 为他们提供适需对路的广播节目。比如广播音乐节目, 多年来一直为大众喜闻乐听, 但是, 不同年龄, 甚至不同地域的人, 所喜欢音乐的种类和原因都不尽相同。中老年人喜欢古典音乐, 听音乐是他们工作之余放松休闲、怡情养性的最佳方式, 青年人则热衷于摇滚和流行音乐, 他们更多地是对生活压力或自我情绪的一种宣泄。做广播音乐节目, 如果不从人们的这些具体需要出发, 很难想像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是整合的原则。包括整合听众需求资源和广播人自身所拥有的资源, 在两者的最佳契合点上, 培植广播节目, 通过研究听众我们会发现, 不是所有的需求我们都能满足, 更不是所有的需求我们都应该满足, 换句话说, 社会主义的媒介性质和广播娱乐节目本身在社会建构中的文化生产意义, 要求我们必须对市场需求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筛选, 在此基础上, 生产既符合听众愿望, 又能体现广播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节目。

二、广播节目的市场营销应分析竞争态势

广播节目营销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这就是竞争分析, 我们要采取田忌赛马的策略, 用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劣势竞争。广播最具竞争优势的第一个特点是快, 这突出体现在广播新闻传播上, 与报纸、电视相比, 广播更具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即时性, 采编播可以同步, 是典型的现在进行时, 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现代受众获取新闻资讯求快、求新的心理, 在“快”字上做文章, 广播新闻会成为竞争格局中的常青树。广播第二个突出特点是伴随性。在诸多媒介中, 惟有广播能够一边做事, 一边收听。广播的伴随作用还不受年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 只要不是失聪者, 从幼儿到耄耋老人, 都可以各取所需。广播第三个特点是接收成本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许多生活还不富裕, 获取信息所需的成本, 仍然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在同类新闻传播产品中, 他们往往钟情于投入小, 接收方便的广播。广播人应当千方百计利用这些优势, 扩大传播范围, 吸引更多的听众, 迅速提升收听率这个广告经营核心资源的品质, 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三、广播节目的市场营销应打造特色品牌

从营销的角度看, 品牌节目应该从明确节目定位入手, 包括节目对象、节目内容的选择、节目表现形式、节目识别系统的包装宣传等一系列设计、制作过程。

一是要明确这档节目是为谁办的, 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的话说就是, “通过现代科学、规范地收听调查, 为受众画一幅素描, 弄清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经济收入水平等社会特征, 使节目制作者对自己的传播对象的标准长相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以便为他们度身订做广播节目”。

二是明确这档节目要对听众说什么即传播内容是什么。品牌节目要求的差异性, 在节目内容上必须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从节目的功能属性、实用价值, 从内容所涵盖的文化品质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深入开掘那些真正为听众所喜闻乐听的特质,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收听需要和收听兴趣。

三是以什么方式对听众说, 即你的节目特色是什么。这一点对品牌节目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传播内容的拓展, 总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的, 而形式的创新, 天地则要广阔得多。现代新闻报道已经不在于某一新闻资源的独家占有。而在于怎样去处理和烹调它的内容。处理和烹调就是指表现内容时介入的角度, 话语方式、组合搭配技巧以及别具一格的节目标志等, 由此形成鲜明的特色, 与众不同, 独树一帜。

论电视相亲节目的话题策略 第8篇

近年来, 电视相亲节目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随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的热播, 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自己的新派交友节目。随意观看几期节目, 你会发现, 现今的相亲节目, 抛出的不再是爱情, 而是话题。节目组精心策划, 深入挖掘“剩”时代剩男剩女背后的根本原因, 利用观众的各种心理, 制造出令人激愤、又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正如《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所说, “这不是一档单纯的相亲节目, 它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各种声音的平台。不同价值观在这个舞台上激烈交锋, 为相亲节目提供了无数话题”。从一定意义上说, 话题策略的成功实施获取了多赢的局面。

1 电视相亲节目话题孕育产生的背景

高强度、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将许多适婚年龄的男女安家在工作岗位上, 交际圈子十分有限, 找不到合适的婚恋对象早已司空见惯。另一方面, 不少青年男女因忙于各项事业打拼或眼光太高而错过了最佳结婚年龄, 急于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的产生为“剩”时代的剩男剩女们搭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往平台。同时, 习惯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男男女女们, 婚恋交友也是超速度完成。这种快速的“相亲方式”呈现出一种功利的伴侣追求心态, 快节奏的婚恋交友让相亲男女不再委婉, 而更趋向于大胆直白表达自己功利的价值观。

相亲节目中邀请的嘉宾不是普通人, 他们身上都附带着某些元素, 是某一类人的代表, 人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他们抛出的话题更是具有时代特征, 也反映了这一类人的心理, 所以才能引起共鸣, 才能引起广泛讨论和思考。

2 电视相亲节目制造出的话题特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 有价值的已不是信息, 而是注意力[1]。”为赢得受众的关注, 电视相亲节目苦心抛出经营的话题往往具有以下特性

2.1 争议性

在这个时代里, 爱情与物质到底谁的价值更高?在相亲节目中, 拜金女处处皆是, 其夸张大胆的拜金言行让人瞠目结舌。“收入3000元以下的都是下等人”、“我是高富帅, 我当然要找白富美”、“我不要农村里面的姑娘做我的儿媳妇”等等这些过激的言论, 不管这是不是所有人的真实想法, 但一经节目播出, 必定会激起这个社会里部分人的争议和批判。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 看待这一系列富有争议的观点, 在舞台上进行各自价值观的争辩, 这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

2.2 现实性

相亲节目谈论的话题, 无非是现代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也是困扰着人们的一些很现实的话题——收入、房价、婆媳关系、男女关系, 孩子问题等等。这些话题都是年轻人在婚恋中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因为贴近现实, 所以观众会十分关心, 同时对于其他人的想法、选择充满好奇, 而这正好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理。以娱乐的方式深入社会现实问题的交流, 从一个个人的婚恋交友升华到社会价值观层面的探讨, 可见这些话题的讨论很有意义。

2.3 开放性

相亲节目定位于80、90年代的年轻人, 他们更热爱表现自我, 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像“婚后要不要孩子, 接不接受第三者”之类相对隐私的话题通常都是传统的中国人家庭内部的“私房话”, 而现场的嘉宾们毫无隐晦地将其展示在亿万观众面前。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中相貌平平, 但经济实力雄厚的“豹哥”, 面对亿万观众公然对女嘉宾提出“试婚”等要求, 超级拜金女楼姚也欣然答应之类的表现, 不能不说现在的相亲节目话题越来越开放, 尺度越来越大。

2.4 丰富性

拜金、炫富、男女分工、婆媳关系等话题包含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 正如《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7日署名韩松落的文章写道:“能把经济、民生、时尚、欲望、隐私、亲情等等元素一锅端……[2]”。丰富的话题辐射到生活的各个面, 呈现出发散的分布特点。例如, 关于拜金, 则将不同经济实力的男性贴上不同的标签, 方便传播, 像白手起家型、“富二代”、海归、经济适用男、外来务工型等。

2.5 尖锐性

众多女嘉宾一起审视男嘉宾, 其言语早已不是传统中国人习惯的委婉表达法, 而是极其尖锐、直白。例如“他看起来那么小, 我们走在一起, 别人会以为我拐卖他”、“你三十岁, 可你穿的衣服好像是十三岁, 衣服是廉价的衣服, 你对我们不尊重”, 还有像“你配不上我”等等类似的话语。这些话语表现出嘉宾们不顾别人的感受, 只管显露自己的个性。正如《百里挑一》制片人邵智愚所说, 目前相亲节目拼的已不是“交友的成功率”, 而是谁的话题更生猛, 谁的嘉宾更出位, 大家“雷雷”更有益[3]。

3 电视相亲节目话题策略的实施

电视相亲节目, 在绚丽的舞台灯光和轻快的音乐旋律中快速展开。主持人像高明的导演那样, 掌控着整个节目的进程和方向。主持人有目的地抛出话题, 激发矛盾, 制造看点;点评专家适时地抢占话语、承接话题, 引发争议。主持人和点评专家精妙绝伦的演绎配合, 是话题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下面仅以《非诚勿扰》为例加以分析。

3.1 主持人抛引话题的方法

主持人孟飞以光头的形象出现在一档相亲节目里, 比较抢人眼。孟飞曾经主持《南京零距离》, 给人一种冷峻稳重的感觉。同时他睿智幽默, 有经验, 能够抓住观众的心态, 提问和点评一针见血, 而且他直白利落的风格带动着整个节目, 使得节目中话题的抛出和承接都很直接。

主持人往往通过观察男嘉宾, 抓住其有话语点的细节, 对其提问, 引出话题, 引发关注。譬如在《非诚勿扰》一期节目中, 主持人孟飞扫视了一眼男嘉宾, 然后若无其事地对男嘉宾说:“你看过我们的节目吗?你看到我们节目中男嘉宾把手插在口袋里, 是怎么被女嘉宾修理的吗?”他这一提问, 摄像师专门给男嘉宾一个特写镜头——手插裤袋中, 这一直白的提问引起了女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对男嘉宾的关注, 同时引发女嘉宾对男嘉宾从内到外的讨论和抨击, 以及爆出一系列劲爆尖锐甚至尖刻的话语。在男嘉宾赵晨出场的那一期, 关于赵晨的发型和衣着, 孟飞有意挑动女嘉宾, 让他们发起问话, 言辞尖锐难听。后来有关男嘉宾的经济状况, 主持人更是穷追不舍, 并不断地挑动女嘉宾进行攻击。另外, 主持人还会抓住男嘉宾的软肋或者备受争议之处, 用连问的形式挑动话题, 或者挑动女嘉宾对其进行发问。在男嘉宾凌志佳的那一期, 男嘉宾在VCR中, 说自己其实挺旺前女友的。孟飞抓住他的这句话, 问他:“你旺你的前女友, 最旺的是旺到什么程度?”对这一点进行深挖, 并问女嘉宾:“你是愿意做她的前女友还是现任女友?”这一系列提问让人们认识到一个个有故事的人, 在深挖和了解故事的过程中, 引发人们对外貌、收入、家庭背景等方面的讨论以及多元价值观的交锋。

3.2 点评专家承接话题的表现

乐嘉是色彩心理学专家, 他说话也是一针见血, 能直命人性格中的要害。在《非诚勿扰》中, 乐嘉作为点评专家的角色出现在舞台中间, 并在整个话题策略的实施过程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他与主持人孟非两个人在节目中很默契, 一个温和一个犀利, 增减得当, 相得益彰。从节目功能而言, 孟非负责整个节目的流程和把控, 乐嘉则负责对嘉宾的探测。从思想角度而言, 孟非更加侧重于社会性, 乐嘉更加侧重于人性。譬如有位男嘉宾很喜欢飙车, 说飙到200码很爽, “能见到一道白光”, 乐嘉探讨:“难道你没有恐惧感吗?你说为其他人负责, 可你都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孟非马上说:“我们国家的交通法是不提倡这种飙车的。”两者完美结合, 在挖掘男嘉宾性格特质的同时, 又能将节目气氛很好地控制下来。

在承接话题时, 点评专家一方面会主动插话, 来抢占话语权, 激发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比如, 《非诚勿扰》中乐嘉会通过对话、观察, 捕捉嘉宾言行中的细节之处, 有意识地“挑拨”男嘉宾来制造冲突。在2010年的一期节目中, 男嘉宾很自信, 乐嘉通过他的言行看出他的自大, 说道:“说不定那种识货的女生, 看到他自大的背后的那一丝丝脆弱”, 他通过男嘉宾的言语行为精准地分析其性格, 并引导女嘉宾对男嘉宾深入观察和了解, 以帮助其更好更准确的选择。在男嘉宾李志锋出场那一期, VCR中, 男嘉宾说自己住在温哥华, 然后做房地产投资, 并强调自己高额的收入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水平, 其中女嘉宾陆美美说他很有责任心和孝心, 乐嘉针对这个立刻抢占话语权, “他很有责任心和孝心, 你都看出来了, 我很奇怪, 有钱就有责任心和孝心, 没钱就没责任心和孝心。我不是针对他, 而是针对台上的女嘉宾。”他通过直接插话, 夺得话语权, 并通过这一番直白的话语指出女嘉宾的拜金, 引发了台下的一阵喝彩, 并引起了人们对于拜金的再次讨论。

另一方面, 主持人会留给点评老师足够多的时间掌握话语权, 甚至会在某些部分与点评老师默契配合, 共同制造看点和笑点。在《非诚勿扰》2010年的一期节目中, 男嘉宾讲述和前女友分手的原因, 是因为自己的前女友知道自己隐瞒了初恋女友前来主动复合的事情。乐嘉接过男嘉宾的话语, 问他:“如果再发生一次上次的情况, 你会怎么做?”男嘉宾说:“我这次会对她说。”乐嘉就说, “如果我是你, 我和你的选择一样, 一定会选择不跟她说。因为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然后孟飞观察到黄菡老师笑了一下, 说:“黄菡老师笑什么?”让黄菡接过话语权, “我想这世界上有人选择不说, 也就有人选择说, 我就会选择说的。”黄菡认为两个人是相处一辈子的, 如果这个人跟对方没有达到这样的信任, 是不可能走一辈子的。两个特约嘉宾持了相反的意见, 产生观念上的冲突。然后乐嘉又问男嘉宾怎么安抚女嘉宾的, 又配合男嘉宾情景重现。最后, 乐嘉扮演前女友角色, 说道:“我怎么会误会, 如果我们情感很好的话, 不可能会误会呀!”男嘉宾说乐嘉老师上演的和他前女友一样, 持相反态度的黄菡老师从男嘉宾的立场说:“你看你现在不就误会了吗?而且你发这么大的脾气, 我哪敢跟你说呢?”乐嘉当时表现得无语了, 说了句, “看来还是你是老江湖啊!”主持人孟飞有意留给两位点评老师和男嘉宾足够的时间表现, 最后用一句幽默的话语说道:“记住他说的了吗?如果下次那女的又跑了的话, 继续找他。”这一句话引来哄堂大笑, 同时又转回话语权。另外, 在有关人物性格分析方面, 主持人会主动请教性格色彩专家乐嘉, 让其接过话茬, 进行更为细致和专业的分析。例如, 2010年8月1日的一期节目, 男嘉宾在VCR中, 说自己虽然生活潦倒, 但仍然很快乐, 之后孟飞以请教或者探讨的方式让乐嘉接过话题, 说:“乐嘉老师, 我觉得他身上有非常强的那种快乐, 追求快乐的欲望, 这个心态非常好。”然后, 乐嘉接过主持人的话语, 进行深入的分析, “除此以外, 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 因为外界对他的评价而左右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有个问题, 很想来跟你交流, 就是你让我想起来我初来上海闯天下时的一个感受。你的一个工作环境, 会让你看到很多灯红酒绿和俊男靓女。当你看到他们时, 会心生不公或者心生羡慕吗?”乐嘉承接主持

1熟练掌握监测信号采集是做好监

测工作的基础

广播电视监测信号的采集是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江西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机房监测的节目信号主要为南昌地区开路和有线等信号。由于监测通道有限, 目前电视选取了无线、有线、移动传媒20路节目进行监测;广播选取了包括中波、调频18路节目进行监测。

电视信号采集电视信号包括开路和有线电视信号, 其中开路信号有发射点有梅岭702

台、省彩电中心、南昌市广电中心等发射的无线电视节目。有线信号包括省网络信号和市网络信号两种, 机房电视信号接收详见 (图1) 。

2详细了解监测系统及设备性能是

做好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监测机房主要监测设备包括广播监测系统、电视监测系统和卫星监测系统, 这几个系统通过交换机组成一个小局域网并使用在工作台上的一台服务器进行查询和控制。各个子系统也能单独完成查询和报警功能,

系统图如 (图2) 。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通过监控卡对多路音视频信号进行监测分析与报警, 报警判断的设置:通过下限电平, 特殊算法计算, 分析视音频数据的特征值来判断异常信号。监测判定报警的内容有:静帧、黑场、彩条、视频中断、音频中断、音量过低等。当异常信号发生并且达到用户设定的条件时, 系统会自动判断并计时, 当异常信号持续一定时长 (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 系统将会发出声音报警信号, 及时提醒值班人员判断和处理。报警结束后, 系统会自动记

江西省广播电视监测经验探析

文丨许朝

摘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 而其中监测是“生命线”的重要保障环节, 是为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 满足广大群众对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的基本要求, 是确保广播电视安全运行、有效管理广播电视频率资源, 防范非法干扰的重要技术手段, 它起着提前预警、调度及保障安全播出等作用。作为多年坚守在监测一线的技术维护工程师, 就广播电视监测机房值班维护工作谈以下几点经验。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信号;采集

人提出的表象, 探讨没有一定经济实力会有真快乐等深层敏感的问题, 勾起观众的窥探欲。

4 反思

相亲节目生产衍生出的种种话题随着节目播出、媒体传播、网络扩散, 在现实的争辩与虚拟的互动中成为社会喧嚣声中的沸点, 一语激起千层浪。无疑, 话题策略激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捧红了一批嘉宾, 娱乐了大众, 满足了受众的窥探欲, 提供了现代社会普通人多元价值观念公开交流碰撞的平台, 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争议和思考。但是, 荧屏上, 一次次挑战社会道德底线, 以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为噱头, 颠覆传统婚恋价值观, 嘲讽出位、赤裸恶俗的话语留给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虽然目前电视相亲节目采取话题策略进行营销的做法毋庸置疑, 但是在制造话题、提炼话题引发讨论的同时, 还应进一步完善话题的引导功能, 坚守媒体人的责任操守。正如美国著名公关专家亨德利·拉尔特所说, “一个社会组织, 如果想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取得卓越的成就, 90%靠自己做, 10%才靠宣传。从长远来看, 单纯的依靠不良的新闻炒作的宣传方法, 借助话题人物来提高收视率, 只会让媒体组织的形象大打折扣, 而打造阳光健康的媒体形象, 明确电视人清晰的价值取向, 才应该成为推动组织向前发展的良性途径[4]。”

在时代飞速发展、事物风云变幻的今天, 大众传媒究竟该如何做, 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 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非诚勿扰》中颇受关注的模特那笛为一封情书而感动, 与资质平平的男嘉宾成功牵手。“我不一定会跟你成为恋人, 但是那一刹那我被你感动了。”台下的那笛面对镜头如是说。这一个小情景, 让我们能感受到真实, 当然也有感动, 真情的流露感动了众多观众, 同样也博得了好的收视率。多一点真情实意, 少一点哗众取宠才是相亲节目发展的长久之计。

摘要:如今的电视相亲节目抛出的不再是爱情, 而是话题。这些话题往往具有争议性、现实性、开放性、丰富性、尖锐性等特点, 体现了传统婚恋观和现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交锋。主持人和点评专家精妙绝伦的演绎配合, 是话题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话题策略是节目收视率的助推器, 但也给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坚守媒体人的责任操守, 完善话题的引导功能, 多一点真情实意, 少一点哗众取宠才是相亲节目发展的长久之计。

关键词:电视相亲,话题,策略,收视率

参考文献

[1]孟凡莹.理性看待“眼球经济”[J].中国石化, 2006 (9) :88.

[2]程刚, 熊忠辉.《非诚勿扰》的话题营销[J].视听界, 2010 (3) :50.

[3]刘婷婷.相亲节目大战趋于白热化各卫视不想出路想出位[N].新京报, 2010-6-2.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02/5050257.html.

电视专题节目的叙事策略探讨 第9篇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悬念

当前,电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创新编辑技巧,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满足受众的心理和需求,而采用叙事化策略已经成为当前电视专题节目一贯的手段,使节目观赏性大大提升。

1 当前电视专题节目叙事化存在的问题

1.1 表面化的悬念与冲突

对于电视专题节目,设置悬念本身就是叙事的一种手段,但是一些电视专题节目却在悬念设置的“度”上有所迷失,悬念设置结构不合理,流于表面,甚至是为了设置悬念而设置悬念,受众一目了然,而主持人还在故意回避。同样,在叙事中强调冲突,也是为了节目更加贴近现实,提高节目观赏性,让节目引人入胜,但是对于电视专题节目的编辑来说,强调冲突不是简单的对立面的言语与肢体冲突,而是深层次的冲突,社会、制度、人伦的冲突。

1.2 过度展示刺激性元素

不得不承认,当前观众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电视专题节目元素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于是一些电视编辑就开始寻找“卖点”,对一些人物的不幸,不是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以及社会背景,而是以人物的“缺陷”“反常”“穷”“哭闹”等方式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虽然可以换取观众一时的同情心,但是久而久之观众也就识破这一“伎俩”。

1.3 过度的包装

电视专题节目本身具有纪实性,但是也具有艺术性,有时还需要编辑加入一些主观意味和个性化思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通过制造巧合,营造戏剧性情景,采取夸张手段、特效方式使节目过度渲染,而丧失节目的真实性。

2 电视专题节目叙事化的策略

2.1 巧妙地设置悬念

电视专题节目的素材大多是已知、前期可收集的,因此编辑可进行科学的策划,在已知的素材上加入叙事元素,找出可以设计的冲突与矛盾,科学巧妙地设置悬念。

2.1.1 在文本叙事结构中设置悬念

一是预设悬念,在节目开始就提出悬念,短时间内吸引观众,而悬念贯穿节目始终,在节目中一步步揭开,让观众跟着编辑的思路去走。

二是倒叙悬念,将事件顺序打乱,提前抛出节目悬念,让观众“一头雾水”,充满猜疑,带着悬念去观看节目。

三是叙事中设置小悬念,不管是预设悬念还是倒叙悬念,都是结构性悬念,总体悬念,有可能无法吸引观众的持续性关注,这就需要在叙事过程中设置一些小的悬念,与总悬念紧密联系,衍生而来,持续不断地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通常每隔三分钟就应当设置一个小悬念。

2.1.2 在电视语言表达中表现悬念

电视节目与平面媒体不同在于,它可以充分利用画面与声音,并依此设置悬念。

一是利用电视画面展示悬念。通过跟移镜头与慢镜头的方式,来营造节目的神秘感,放慢叙事的节奏,制造信息落差,设置时间落差,这本身就是一种悬念。

二是利用声音引起悬念。通过音乐配合悬念,选择可以再现悬念情景的音乐声,可以更加渲染悬疑气氛,展现节目的层层递进与悬念的步步紧逼,增强观众的临场感。

三是利用语言压制悬念。主持的对白、当事人的叙事,节目中的讲解,都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下暂停悬念的进行,让观众的猎奇情绪得到压制,压制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的爆发。

2.2 情节与节奏的变化

通过情节与节奏的变化所呈现的浓厚情感、亲近特质与人文关怀,使电视专题节目更具完整的生命力。

2.2.1 选题

也就是电视专题节目在切入点上,要从素材中找出有故事的部分进行加工,制造出矛盾与冲突,悬念与兴奋点,同时故事还要有意义,一个有意义的故事才能发人深省,久久回味,从而提高节目的质量与内涵。

2.2.2 情节

故事离不开情节,情节带有观念与情感,同样都要曲折变化。因此要展现并把握矛盾与冲突。“文喜看山不喜平”,电视专题节目也一样。矛盾在节目的进行中可以给观众带来感官和心理的冲击,并跟随节目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

2.2.3 节奏

电视专题节目节奏要有变化,一种是外部表现形式动感的节奏变化,如镜头的运动、导视、镜头的剪辑以及音乐的插入;一种是内心情感及情绪的起伏变化,增强叙事的感染力。总之,外部表现的节奏变化是手段,内心节奏是目的。

2.3 合理选择与运用细节

细节就是具体描写,是艺术形象的升华。它可以渲染节目的气氛,增强节目的感染力,推动节目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形象,增强节目的真实感与趣味性。

在电视专题节目编辑中,要善于发现生动细节,发现动作与声音的细节、神态与表情的细节、环境与气氛的细节。

参考文献

[1]张朝晓.电视专题节目中的悬念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7):81.

频道竞争时代的节目编排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频道竞争,节目编排,季播方式

1 电视台节目编排概述

我国多数城市电视台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在电视台发展初期,相关体系并不成熟,编播人员更注重的是电视台自身管理,对受众需求研究较少,导致节目编排零散、随意,缺乏整体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电视台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节目编排也开始重视对受众的研究,通过市场调查方式来了解受众的兴趣及口味,这使节目编排更具科学性和规律性[1]。2000年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起,整个传媒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受众对节目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在个性化需求背景下,受众市场被划分得愈来愈细,这给电视台节目编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促使很多电视台开始实施动态编排模式,根据节目收视变化对节目播出时间进行调整,以符合当地受众观看习惯。

2 城市电视台节目编排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部分城市电视台节目编排依然采用传统模式,与现阶段市场需要求及受众要求不符,使电视台收视率受到影响。目前,城市电视台节目编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编排观念较为陈旧。很多城市电视台在管理节目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自身发展,但对受众要求重视程度不够,未深入研究受众喜好及受众习惯,导致节目编排与市场运作规律相背离。二是节目编排方式较为单一。部分城市特别是县市级电视台所处市场环境较为单调,整体竞争压力不大,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重心放于节目生产方面,但对节目编排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在实际编排过程中,只是根据节目形态、容量进行平直式编排,编排模式单一。三是竞争意识不足。在当前频道竞争时代,城市电视台若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明确竞争目标,保证节目编排设定的针对性与指向性。但部分城市电视台在节目编排方面依然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导致竞争力低下,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3 节目编排策略思考

3.1 落实观众调研工作

要想保证节目编排策略的合理性,就必须加强观众调研工作,充分知晓观众的喜好,掌握观众的消费心理。在收视特征不太明显的阶段,可播放受众面广、较为泛性的节目,如娱乐性较强的节目。考虑到部分观众对频道具有一定的收视习惯,可结合这种习惯编排对应的节目套餐,导引观众收视流量,将观众从某个节目引至下一个节目当中,以此来增加收视率。在特定时间段,要根据主要观众群体结构特征,播放其感兴趣或偏好的节目,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求。只有对观众进行深入调研,才能验证节目编排效果,在调研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指标,如市场占有率、观众到达率及观众忠诚度对节目收视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节目编排进行优化调整,让节目编排能够更加符合大众的收视习惯。另外,还要注重观众的流动性分析,挖掘出流失观众的数量,并了解观众流失的原因,以便对节目内容进行完善,来降低观众流失率。

3.2 创新编排方式

频道竞争时代,创新编排方式是完善电视台节目编排的必然途径,节目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联网直播编排方式。城市电视台要充分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动效应,让节目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上实现同步。部分动态新闻节目或广告可采取短视频播出方式;深度节目则可尝试多段落形式编排。实施联网直播编排模式,可进一步提升节目的覆盖面及受众范围,让更多受众接触到媒体信息。二是连播编排模式。对于部分观众而言,一些优质电视剧对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电视台就应该抓住观众的这种特殊喜好,通过多集电视剧连播来吸引观众,使其“过足瘾”,牢牢把握这些群体,以此来提升收视率。城市电视台除了要优化自身节目编排方式外,还可实施跨区域合作战略,逐渐形成城市电视台联盟,彼此之间形成互补,达成共赢。

3.3 构建合适的季播方式

优秀的季播节目无不需要好的主题作为支撑。因此,在编排季播节目时,要注意主题筛选,保证主题与时代特征相符。季播节目不仅可体现出城市文化品位及城市精神内涵;同时,也能够让区域特征文化得到传承。这种具有文化深度的节目,必然能够吸引受众观看。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便将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等元素充分结合,并采取季播方式编排,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地方电视台可充分吸取这种优秀节目的编排经验,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季播节目,将地方文化特征、民俗风情向观众充分展示出来。

4 结语

频道竞争时代的节目编排是动态的、多变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城市电视台在节目编排过程中,要充分抓住观众的收视习惯及观看心理,对节目内容进行针对性编排,这样才能获得观众认可,才能保证电视台收视率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第11篇

一、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竞争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使其成为新闻界的楷模,全国各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纷纷模仿跟进,有的甚至完全套用了《零距离》的节目制作模式,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大同小异。电视民生新闻对本土资源的挖掘让老百姓找回了“认同感”和“方位感”,但在同一个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毕竟有限,于是内容的相同也不可避免。节目形式雷同,题材雷同等问题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电视传播一旦缺乏多样性,传播生态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必将导致传播市场结构的失衡。

2、内容琐碎肤浅

民生新闻主要是反映百姓所想、所说、所需的内容,但有些电视民生新闻片面地理解“民生”的内容,同时过分强调本土化,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沦为本地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电视民生新闻变成了“琐闻”。诸如街头斗殴、坑蒙拐骗、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报道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这种琐碎、平淡除了满足受众一时的好奇心外,对提高受众素质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缺乏新闻价值同时也令人感到乏味。

3、娱乐化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就决定了其在表达时可以用“软”的方式。某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认为“软”即意味着娱乐化,于是为吊起观众的胃口,千方百计地强化视觉刺激。有些报道将百姓生活的展现变成对百姓个体隐私的爆料;有些报道对婚外情、扫黄打非的内容刻意渲染;还有些报道对凶杀、盗窃、抢劫事件趋之若鹜,存在着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做法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低俗化,亵渎了民本思想。

4、舆论监督越位

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 新闻媒体可以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但没有审判权。目前,不少媒体热衷于越俎代庖,包打天下,角色由记录者变成了“执法者”,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尺度极不恰当。更有甚者干预到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体现出严重的角色越位与异化。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方向

1、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品质

对《南京零距离》节目制作模式的套用,致使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大同小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大多电视台忙于对信息资源的争夺,而无暇顾及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依然形势严竣。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摆脱被动的局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节目形式刻不容缓。

创新的节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选择的形式和节目内容一定要协调,这是赢得百姓喜爱的关键。选择的节目形式一定要新颖、实用,真正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解决邻里纠纷,可以将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代表请到演播室,再请位教育专家作嘉宾和主持人一道进行现场调解,观众则可通过电话连线、短信的方式表达意见,多方面互动,有助于双方解决冲突,缓解矛盾。又比如,为克服地域的局限,地区间可采取相互联合的运作方式。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城市新闻》、福建新闻频道《现场》、安徽经视频道《第一时间》四大民生新闻栏目强强联合,组建了“华东第一品牌栏目联合体”。 四个栏目从节目制作到广告客户的开发与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不仅拓展了节目内容,赢得了更广泛的收视群体,也为广告客户在多个市场上整合传播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跨区域强势栏目合作的先河。

2、扩大报道范围,丰富节目内容

人们通常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不需要精神品质的提升,于是满足于日常生活杂事的描写,使新闻内容流于琐碎和肤浅。其实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江苏电视台都市频道总监景志刚说:“时政要闻老百姓是非常关心的,自己的市委书记市长干什么,他们实际上很关心,市委书记市长做的事情和百姓是息息相关的……”百姓的事同样也是政府牵肠挂肚在努力践行的事,因此民生新闻的题材不能单单停留在反映老百姓生活琐事这一层面,而应向扩大报道范围,把视野扩展到有新闻价值的大民生上。广泛吸纳时政新闻,从百姓的角度予以解读,这样既丰富了栏目内容,也避免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

3、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提升节目文化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偏向负面报道的时代己经过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不应停留在“暴力、凶杀、色情”等吸引观众眼球的层面,而应向纵深拓展,引导民众关注国家事务及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这就要求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公共新闻最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内涵为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社会公共领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积极搭建公共交流平台,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共同探讨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还能引导民众确立主流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4、反映民众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麻烦,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媒体,而媒体则会尽其所能督促有关部门作出及时的回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媒体的介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难怪社会上流传着“有麻烦,找媒体”的说法。我们在肯定媒体作用的同时,还应时刻警惕舆论监督越位的现象。舆论监督为老百姓搭建了倾吐心声的平台,但舆论监督的作用仅限于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不能越权进行“媒体审判”,更不能干预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作为新闻工作者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客观地展现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表达民意。做到既要为民请命,也要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既要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善于化解社会矛盾,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

电视民生新闻构筑了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使得下情得以上传、上情得以下达,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尽管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类节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成功“打响”,无疑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契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办得越来越好。

1、孙虹.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改进[J].当代电视,2009(4)

2、高红明.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6(7)

论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言语策略 第12篇

对“言语策略”的解释, 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策略应是说话人的一系列决定以及按交际需要对言语行动和语言手段的选择;一种观点则更强调策略与交际目的的一致性, 即认为言语策略是为达到交际目的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而是互为补充, 共同揭示了自然语言交际的多层面性和多功能性。因此, 所谓“言语策略”, 可以理解为有效实现交际意图的计划, 说话人按照计划选择和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 以保证言语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访谈节目既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主持人就要使用适当的“言语策略”, 通过对话语的“预测”与“控制”, 实现节目预期的传播目的。

预测

在言语交际中, 人们对具体言语行为的选择取决于交际者对一定情境中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认识, 为了规划言语行为实施过程, 对话的双方都应具有关于交际情境的一般概念以及分析言语行动的基本经验和知识。访谈节目是由主持人组织嘉宾、观众围绕某一话题而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交际的双方都要围绕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意图和观念。主持人作为谈话的主导, 要以交际的动机和目的为基础, 进行言语行为“预测”。按照言语交际学理论, 在话语行为实施前, 说话人应拥有三种预测保障信息: (1) 关于当前言语事件的信息; (2) 关于认知预设的信息; (3) 关于情景或上下文的信息。因此, 主持人在节目播出前, 首先要了解嘉宾的整体情况, 特别是对本期节目的话题所能涉及的有关信息进行“预测”, 以便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话语进行调整和优化, 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同时, 主持人还要考虑到访谈对象的身份、地位、特殊经历, 其行为、目的和话语都受到节目特定情境的制约, 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般的访谈节目都要进行前采, 要求编导、策划与嘉宾面对面的沟通, 还要召开观众见面会、策划会, 精心设计节目方案。主持人也要尽可能掌握嘉宾的全部资料, 不仅要了解其社会阅历、人生感悟, 还要了解其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谈话的方式, 等等, 对自己将要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进行预测, 以便达到交际目的。

《半边天·张越访谈》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张越主持, 以访谈为表现形式, 以人性为表达目的的电视访谈节目。张越以真诚、伶俐、充满关怀和智慧的访谈打开了每位嘉宾心灵深处的情感空间和矛盾纠葛, 勾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真实人生的心灵剪影。张越访谈的主要对象是平民, 无论采访对象来自多么偏僻的山村, 张越都坚持亲自到他们居住的地方采访, 以期在进入嘉宾的内心世界之前, 先“滚入他的生活”, 这使作为主持人的张越获得了与嘉宾进行言语交际必备的预测保障信息, 也使节目整体上显得松弛、自然、真实。《半边天·张越访谈》曾经播出过一期叫做《岁月小阿华》的节目, 访谈对象是十年前以打工妹的身份来到上海时曾经接受过《半边天》节目采访的小阿华, 如今的她已经是上海滩有名的小阿华母婴服务机构董事长。访谈开始, 张越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你接受过《半边天》的采访吧?有八九年了!当时你才刚来上海呢!”无须费力, 一句简单的问候性话语就打开了小阿华的话匣子, 还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虽然谈话内容比较宽泛, 但始终围绕小阿华的情感、事业和生活, 张越就像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 在小阿华聊到一些有意思的情景时, 张越会同她一起笑、一起说;而聊到一些比较深入的思想时, 张越就会及时帮她解释, 并能理性地分析、归纳, 也能够适时而止。如何倾听, 怎样引导, 张越都做得非常到位, 正是由于主持人无论是对当前的言语事件还是关于情景或上下文的信息都进行了充分的“预测”, 谈话才能顺利进行, 节目才会引人入胜。

控制

控制与预测一样, 是言语策略的关键特征之一。在话语完成过程中, 言语策略强调的不是合作, 而是“制胜”, 即通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话语作用, 将听话人的话语模式转换到说话人所希望的方向上来。访谈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言语交际活动是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实现的, 主持人的发问是“代言式”的发问——他们并不是以自己的疑惑来发问的, 而是要揣摩当下受众想对眼前的这位嘉宾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换句话说, 根据“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这一原理, 主持人在受众对嘉宾认知的最有兴趣的“不确定性”上不断设问, 通过嘉宾不断地回答, 完成对受众心目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消除。因此, 要完成交际目的, 主持人首先要采取“合作”原则——根据节目的目的, 提出问题。这时的主持人是内在情境的引导者, 而非外在的专制者, 其作用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激发嘉宾说话的欲望, 引导话题的推进, 控制谈话的节奏。当对方出现较强的心理抵抗时, 要适当调整计划, 组织下一轮言语行为。其次, 在谈话过程中, 为实现节目目的, 主持人必要时也要采取“不合作”即冲突型策略, 向嘉宾提出诘难式的问题, 即向嘉宾提出质疑、挑战的问题, 增强节目的看点。在访谈中, 有时由于主持人引导不力或嘉宾言语失控, 而使交谈陷入混乱或无效, 强行打断嘉宾的谈话也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方法之一。

《杨澜访谈录》作为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节目, 一直以来在精英人群中享有相当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主持人杨澜曾经用“绵里藏针”来形容自己的主持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杨澜的言语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对大量《杨澜访谈录》中的语料分析可以看出, 杨澜对话语的“控制”十分独到。在访谈中, 杨澜如果感到嘉宾的某个观点、某句话很重要时, 她就会重复嘉宾的话, 表示自己的认可、赞同, 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态度。比如在《杨澜访谈录·柳云龙》中, 杨澜:那个时候, 你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理想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柳云龙:没有任何想象。杨澜:没有任何想象?柳云龙:没有任何想象。杨澜:想成为中国的什么……再如在《杨澜访谈录·蒋雯丽》中, 蒋雯丽:……其实演员就是这样的, 就是互相的。杨澜:给予。杨澜:争取一个角色。蒋雯丽:对。……蒋雯丽:我觉得就是变得主动一些了。杨澜:我也是这么猜想。这里, 杨澜通过大量的重复嘉宾的话语实现了对话语的掌控和判断, 控制了对话的进程。有时嘉宾的观点与自己相左, 杨澜也不急于提出反对意见, 而是通过简短的评论作为对嘉宾的理解, 实际上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如在《杨澜访谈录·周国平》中, 杨澜:对呀, 那你怎么一会儿又要伴侣了, 一会儿又要爱情了?周国平:那你说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杨澜:我没有答案。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对于周国平离婚又再婚的行为, 杨澜虽不完全认同, 但也能够理解, 所以杨澜主动接应, 用简短的评论既对嘉宾表示理解, 又坚持了自己的立场。有时候, 嘉宾的谈话会“跑题”, 杨澜也会适时打断嘉宾的发言, 主动控制话题的走向, 如在杨澜对台湾学者李敖的访谈中, 李敖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打官司败诉后整理材料准备告法官, 杨澜马上礼貌地打断他:“那你不是刁民了吗?”既控制了话语的走向, 也使李敖接下来的谈话更具个性。

任何言语策略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调整受话人的话语模式并使其转到说话人所希望的方向上来。交际的双方在谈话中都会引入自己对问题、话题、事件等的理解, 并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表达清楚谈话的意思并最终达成交际意图。在现实交际过程中, 说话人的目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言语策略的效果是根据言语行为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来判定的。访谈节目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力图展示丰富、复杂、深刻的世界, 所要实现的交际目的也不会只有一个, 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不同的阶段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通过“预测”和“控制”, 灵活调整自己的言语策略, 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际目的, 使节目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增强节目的看点, 赢得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市场规制下一篇: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