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的省略方式

2024-06-29

词汇的省略方式(精选8篇)

词汇的省略方式 第1篇

实验设计及过程

实验的变量: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词汇呈现方式与词汇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是音-形-义型、例句型和任务型三种呈现方式;因变量是词汇的记忆效果, 即词汇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目标词的选择:目标词挑选的原则: (1) 单词的字母数量:不易过少, 或者过多。字母数量过少容易记忆, 字母过多难以记住, 都影响记忆效果, 从而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根据米勒 (Miller, 1956) 的短期记忆有限容量7±2原理, 单词的长度应是7±2个字母; (2) 单词的词频:在词汇量8000~12000范围内, 避免低频词。

实验被试:随机挑选了陕西省某外语大学英文教育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4名被试完成了所有的测试:平均年龄20.46岁, 男8人, 女26人。被试都参加了专四考试, 通过率52.94%。能够在60分钟内完成30个单词记忆任务, 满足测试的要求。测试时间2010年10月。

实验过程:整个实验包括三个步骤, 五次测试:先导测验, 即时测验 (短时记忆测验) , 三次长时记忆测验, 历时两个多月。

实验结果

1.即时测试和第一次延时测试结果

注:1=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2=例句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3=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

从表一、表二可看出, 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和例句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的平均差是-1.32353, P=0.200>0.05和0.32353, P=0.766>0.05;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和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的平均差为-1.73529, P=0.094>0.05和-0.7941, P=0.466>0.05;例句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和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即时测试成绩的平均差-0.41176, P=0.689>0.05和-1.11765, P=0.305>0.05。各组之间的平均差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 三种词汇的呈现方式对短期记忆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第二、三次延时测试结果

从表三、表四中可以看出, 在第二、三次延时测试中, 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测试成绩和例句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测试成绩之间的平均差是-2.38235, P=0.019<0.05和-3.73529., P=0.000<0.05;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测试成绩和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时测试成绩平均差为-4.94118, and P=.000<0.05和-6.97059, and P=.000<0.05;例句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测试成绩和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的时测试成绩平均差为-2.55882, P=.012<0.05和-3.23529, P=.001<0.05。各组之间的平均差都达到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 三种词汇的呈现方式的差异开始对词汇记忆产生显著性的影响。

3.即时测试的结果和延时测试的比较

成对样本检验结果显示三种呈现方式的即时测试, 和三次延时测试的平均差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df=33.t=0.000<0.05) 。也就是说, 三组单词的记忆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为了进一步检测记忆效果的衰退比率, 用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表五是三种呈现方式所对应的三组词汇的即时测试和三次延时测试的结果的平均数。

注:G1: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G2:例句型呈现方式的词汇G3: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0=即时测试1=第一次延时测试2=第二次延时测试3=第三次延时测试

从上表可计算出各组的下降比率。 (如下表)

注:0--1=从即时测试到第一次延时测试的时间1--2=从第一次延时测试到第二次延时测试的时间2--3=从第二次延时测试到第三次延时测试的时间0--3=从即时测试到第三次延时测试的时间

从上表可看出, 在即时测试和第一次延时测试的时间段中 (0—1) , 下降比率远远大于后来测试之间的时间段内[ (1—2) 和 (2—3) ]的下降比率。虽然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组的下降比率在即时测试和第一次延时测试的时间段中较大, 但长期来看, 它的下降比率最慢, 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组最快, 而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组居中。

注:G1: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G2:例句型呈现方式的词汇G3: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0=即时测试时间 (呈现后一小时) 1=第一次延时测试时间 (词汇教授后一周) 2=第二次延时测试时间 (词汇教授后两周) 3=第三次延时测试时间 (词汇教授后三周)

模拟表八中的数据, 可得出各组的下降曲线, 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图一中各曲线的方程如下:

方程的导数分别为:

在图一中, 三条记忆曲线分别代表了三种呈现方式的记忆效果。G1、G2、G3分别表示音-形-义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组、例句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组、任务型呈现方式的词汇组。从图中可看出, 记忆/遗忘曲线并不是线性的, 而是先快后慢, 第一周内的下降速度明显大于后来两周, 第三周下降最缓。另外, 三组下降速度不一致:第一组下降最快, 第三组最慢, 第二组居中。比较的结果证明词汇的呈现方式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有很大的影响。

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数据分析处理, 可以看出:1) 不同的词汇呈现方式产生不同的词汇记忆效果, 时间愈长效果愈明显;2) 在语境中呈现词汇, 可以增加词汇知识的信息量, 能促进词汇记忆;3) 在词汇呈现中, 词汇加工深度对词汇记忆有很重要的影响, 认知加工越深, 词汇的长期记忆效果越好。

通过以上的测试和研究, 对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宏观上, 要有很强的词汇意识, 重视词汇呈现方式。微观上, 在词汇呈现时, 尽可能使学习者对词汇进行深度加工。

参考文献

[1]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v1.0.ARM.PPC, http:/www.51spsoft.com

[2]Miller, 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63:81-97.

[3]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商务报告常用词汇及表达方式 第2篇

一、常用词汇

Informal report

Formal report Memorandum report

备忘录式报告 Letter report

书信式报告 Preliminary parts 前言部分 Title page 标题页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Table of illustrations 插图目录 Synopsis

概要

Bibliography

参考文献 Appendix 附录

Periodic report

定期报告 Investigation report 调查报告 Justification report

辩护报告 Progress report

进展报告 Staff report 参事报告

Feasibility report 可行性报告 Audit report

审计报告

Recommendation

建议,劝告 By and large 总的来说

Present market trend 目前市场走向 A regular customer 老顾客 A regular meeting 例会 Proposal report

建议报告

二、常用表达方式

(一)导言(Introduction/ Terms of Reference)

以下是导言部分写作的常见句型:

· The report examines / explains…

· The purpose of this report is to… investigate / evaluate / study…

·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port is to… recommend / analyze / give…

· The aim of this report is to… feedback / estimate / assess…

· Enclosed is a report about… ·The report/proposal aims/set out to….·The report is based on….(二)材料收集方法(Methodology / Proceedings)

以下是该部分写作的常见句型:

· A sample of workers was individually asked for their opinions.· A questionnaire was completed by those who were surveyed in this project.· The information was mainly achieved with a number of telephone calls to manufacturers.(三)调查结果(Findings)

以下就是该方面写作的一些典型句子结构: · The finding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dicate that…

· It was proposed / found / felt / discovered that…

· It was generally the case that…

· Most people thought / suggested that…

· A number of people mentioned that…

· Several changes were put forward.· Several staff members expressed the view that…

·The disparity clearly showed …

·The following points summarize our key findings.·The key findings are outlined below.(四)结论(Conclusions)

以下就是该方面写作的一些典型句子结构:

It was decided/agreed/felt that…

It is clear that….No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regarding….(五)建议(Recommendations)

以下就是该方面写作的一些典型句子结构:

It is suggested/proposed/recommended that ….We(strongly)recommend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It would be advisable to

若报告中需提供图表统计数据或描述行情走势,撰写人应当熟悉这方面写作的常用句型,以下就是该方面写作的一些典型句子结构:

· The table / chart / graph / diagram / figure / statistics shows / describes / illustrates that…

· A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able / chart / figure…

· It is clear / apparent from the table / chart / graph / diagram / figure / statistics that…

· The number of… increased / jumped / rose suddenly / rapidly / dramatically from…to…

· The number of…decreased / dropped / fell greatly / significantly sharply from…to…

· The number of…fluctuated slowly / slightly between…to…

· The number of… remained steady / stable(stayed the same)between…to…

· There was a(very)sudden / rapid / dramatic / significant increase / jump / rise in the number of…from…to…

· There was a(very)sharp / steep / steady / gradual / slow / slight decrease / drop / fall in the number of…from…to…

· The monthly profit / figures peaked in December at 10%.· The monthly profit / figures reached a peak / a high(point)in December at 10%.· The monthly profit / figures bottomed out in December at 10%.· Sales witnessed a great rise / increase / drop / fall between…to…

此外,还有以下其它部分:

1.对于线性图表的描述

上升1.对于上升趋势的描述:

a.可以使用的动词或动词词组:to increase;to go up;to rise;to grow;to jump;to leap

to soar;to shoot;to pick up b.可以使用的名词:an increase;a growth;a jump;a soar;an upward trend 2.对于上升到某个位置的描述: a.1.a.中的动词+to+具体数据。

b.1.a.中的动词+to+the peak of+具体数据。c.1.a.中的动词+reaching the peak of +具体数据。d.1.a.中的动词+reaching + 具体数据。e.to peak at + 具体数据 f.to climb to + 具体数据 3.对于上升的程度的描述:

a.1.a.中的动词+by + 具体数据。b.1.a.中的动词+副词。(见 下降1.对于下降趋势的描述:

a.可以使用的动词或动词词组:to fall;to decrease;to go down;to slide;to collapse

to decline;to drop b.可以使用的名词:a collapse;a decrease;a fall;a decline;a drop 2.对于下降到某个位置的描述: a.1.a.中的动词+to+具体数据。

b.1.a.中的动词+to+the bottom of+具体数据。c.1.a.中的动词+reaching the bottom of +具体数据。d.1.a.中的动词+reaching + 具体数据。3.对于下降程度的描述:

a.1.a.中的动词+by + 具体数据。b.1.a.中的动词+副词。

对于平稳的趋势的描述,可以使用的动词或动词词组:

to hardly change;to have little change;to keep steady;to level off;to remain constant to stay the same 表示程度的副词:

1.程度较大:considerably;dramatically;greatly;markedly;obviously;quickly;rapidly Sharply;significantly;suddenly 2.程度较小:slightly;gradually;slowly;steadily 时间的嵌入

嵌入时间时所使用的介词和介词词组:in;from……to……;between…….and…… during……and……;at the start of ……;by the end of ……;over ……;at the end of …… throughout …… 时间’s + 具体数据

上升和下降趋势的组合描述(嵌入了时间和程度之后):

1.先上升后下降的句型:

......increased slowly during…… and …… but fell sharply in …….A steady fall in …… during …… and …… followed the sharp increase in …….2.先下降后上升的句型:

…… fell before …… began to make a recovery …… …… continue the recovery, climbing to ……

…… dropped during …… but increased again in …… …… fell and then pick up during ……

…… collapsed before rising to ……at the end of …… 3.起伏波动的句型:

…… fluctuated sharply all through …… 4.波动不大的句型:

…… hardly changed through the period between ……and ……

2.柱状图形的描述

转换为线形图形的描述

3.饼状图形的描述

对于百分比进行描述所使用的句型: …… % the …… is/has/have/are …… …… accounts for ……% of the total …… takes up ……% in the whole chart

4.趋势的比较

1.表示相似的句型(实例):

Both share prices rose sharply in January.Neither company has made a profit yet.Like X, Y fell in June.X rose just as sharply as Y.2.表示差异的句型(实例):

X fell sharply whereas/while Y remained steady.X fell quickly compared to Y.Unlike Y, X rose by 10%.X rose far more dramatically than Y.3.表示倍数的句型:

the …… doubled/tripled in …… compared with those in …… 4.客观比较的句型:

…… is …… in contrast to ……

5.数据的修饰

词汇的省略方式 第3篇

附带习得是相对于学生的有意学习而言的, 即学生并没有刻意地集中精力去记忆单词, 而是在进行阅读、听歌等过程中没有以记忆单词为目的, 结果却习得了一定的单词。相关的研究表明, 附带习得是第一语言学习者掌握母语词汇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附带习得一样可以成为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许多语言学家的实验证明, 词汇附带习得理论同样适用于英语词汇的学习, 并且不以词汇学习为目的广泛阅读一样能让学习者自然习得大量的词汇, 有的专家甚至还证明大量阅读比脱离语境的词汇教学效率更高。

二、教学现状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单词记忆却一直困扰着众多的中国英语学习者, 词汇量不足也是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阻碍成绩进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碍。虽然众多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一直在通过不懈努力来寻找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但是效果似乎并不显著。笔者来自一所师范学校, 目前从事泛读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汇, 而是在课后通过背词汇表来死记硬背单词。这种枯燥无味的方法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词汇的兴趣, 最重要的是记忆效果差, 往往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笔者希望通过研究适合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策略来帮助学生解决扩大词汇量的难题,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影响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的因素

首先, 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词汇量是实现词汇附带习得的关键。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学习者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学习。2000-3000的词汇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附带习得的首要条件。其次, 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是保证词汇附带习得的重要条件。选择的阅读材料应该难易适中。一般说来, 阅读材料中生词率不应超过5%, 因为学生只有认识全文95%以上的词汇才能读懂文章的60%以上, 才有猜对生词的机会。除此之外, 影响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例如, 学习者原有的词汇量、不同的阅读任务、词汇的不同呈现方式、词汇的复现率等等。

1. 文化熟悉度

如果学习者对于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因素比较熟悉, 必然能够更好地利用平时储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在这种条件下, 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一定能够帮助学习者加速对于生词的词义推导并且更有效地保障其正确率。

2. 生词的复现率

有统计表明, 如果学习者能够掌握3000个单词, 就可以涵盖日常中国常用词汇的72%。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所掌握的词汇量应该为3000-5000, 而这些词汇中的大多数在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语材料中出现率非常高。也就是说, 学生能够经常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语境遇到这些词汇并且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 这对于词汇记忆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四、附带习得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H ulstijn等人认为以下方法有助于词汇附带学习:通过阅读任务的设计对生词意义进行深入阐释;提高学习者的词汇意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阅读中恰当使用字典;给生词加注;提高词汇的复现率。

要帮助学生提高词汇附带习得的效率,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设置合理的阅读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与阅读能力, 挑选主题和体裁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 布置合理适量的阅读任务, 并且根据阅读材料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设计出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阅读任务。教师不要一味采取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填表、缩写、续写、复述等形式的练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保证词汇习得的效果。同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布置层次不同的阅读任务, 以保证词汇附带习得的效率。

2. 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如果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 容易出现学生认识每一个单词, 却不能看懂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情况。所以在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强化学生对阅读资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这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当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以报刊杂志、图片、电影、手抄报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若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 自然会提高词汇附带习得的效率。

3. 提高生词的复现率

学生如果能够时不时地在不同的语境当中遇到同一个生词, 并且对这个生词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加工处理, 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对这个生词的记忆。所以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通过附带习得的方式获得的词汇, 可以适当增加和这个词汇相关的不同形式的词汇练习或者阅读训练。

4. 把附带习得和有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附带习得只是词汇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附带习得词汇和有意的学习结合起来, 适当增加词汇的有意学习, 让学生通过查词典、做词汇练习、摘抄和集中记忆等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词汇,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词汇的习得效果。

总之, 词汇附带习得是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词汇习得方式。笔者希望通过对其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 也希望他们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真正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摘要:笔者从分析词汇附带习得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以及其和阅读教学的联系出发, 旨在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更好地实现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这一目标, 改变记单词不得法且效率低下的现状, 提高词汇习得效率。

词汇的省略方式 第4篇

一、感知呈现方式

词汇呈现的方式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单词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呈现模式。感知呈现方式就是很好的一种,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还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单词的理解与识记。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普遍不具备太好的语言基础, 掌握的词汇量也十分有效。如果是较为复杂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与接受, 教学成效也不高。教师可以通过好的情境创设将单词教学融入其中, 无论是音乐的呈现、游戏的呈现还是其他趣味化的呈现模式, 将单词融入具体的情境中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印象, 大家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地展开对于词汇的应用。这对于提升单词课程的教学效率将会很有帮助。

教师可以将许多单词的记忆过程融入音乐情境中, 让学生在感知旋律或节奏的过程中来深化对于单词的记忆。例如, 教师可以采取改变节奏, 将单词操练韵律化的教学方法。首先, 可以改变音量的高低, 例如在学习tall和short这对反义词时可以这样操练:Tall, tall, tall. (声音越来越高) , Short, short, short. (声音越来越低) , 还可以配上动作。再如, 在学习big和small, long和short等这一类反义词时, 可以把反义词放在一起操练, 声音高低起伏, 学生在感知旋律或者节奏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单词也形成了十分深刻的记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乐于参与, 并且兴致盎然, 过程中对于单词也记得更牢, 记得更准。感知式呈现方式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单词教学形式, 并且很符合小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特征。通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不仅将枯燥的单词记忆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这个过程也能够非常有效地深化大家对于单词的理解与认知, 是提升单词教学效率的一种典型教学模式。

二、游戏呈现方式

游戏教学非常受到小学生的喜爱, 教师也可以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到单词的呈现中。新词汇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好的教学模式的指引下才能够让单词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游戏的教学模式首先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能够让大家更积极地融入教学氛围中来。同时, 游戏展开的过程中能够很有效地融入相关知识点, 大家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思维更为积极与活跃, 在这种好的氛围下大家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也会更迅速, 这无疑是对于单词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推进。

游戏呈现的方式能够用于许多单词的教学中。例如, 在学习了in, on, under, in front of, behind, near, over这些方位副词后, 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设计了“大侦探柯南”的猜词游戏:“有一只爱搞怪的rabbit经常出没在森林附近的农户家里。今天, 它又出现了。请问大侦探柯南, 它会在哪里呢?”这时, 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描绘兔子形态的线条作为学生进一步猜测的线索。学生则运用所学的词汇开始猜测。在我的引导下不少孩子开始猜测:“I think it’s near the door.”“I think it’s under the desk.”随着线条的添加, 答案慢慢揭晓。大家终于意识到rabbit是什么, 对于这个单词的理解与记忆也异常深刻。不仅如此, 猜词的过程中学生也对于各种方位副词展开了灵活地应用, 单词教学课程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三、设疑呈现方式

设疑呈现的方式通常具备很强的趣味性与思辨性, 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展开的单词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大家对于单词的理解与记忆, 也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很好的锻炼。在采取这种方式展开单词教学时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单词教学更有序地展开, 并且收获好的教学成效。

某次单词课上我引发了如下话题:“I have a friend.”随后我会引导学生学会提问:“a Boy or a girl?”紧接着我会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句型进行猜测:“He has short hair”“He has big eyes.”“He is very tall.”, 他们发现班上拥有短头发, 大眼睛, 高个子这些外貌特征的伙伴不止一位。该怎么办呢?于是我适时结合手势提醒:“He likes painting.”学生恍然大悟:“Oh, he’s David.”然后我又结合班内学生的爱好, 引入新词汇:music, sports, science, computer games。学生在疑问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极高的学习兴致, 大家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并且在疑问探究的过程中非常迅速地掌握了这些新单词的发音与意思, 单词教学也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

词汇的省略方式 第5篇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维系着语音和语法, 是语言的基石。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 才容易记住, 才知道用法。”

一、明确词汇掌握的重要性, 分析记忆存在的问题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只有掌握充足的词汇量, 才能听懂话语和看懂文章, 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才能在交际中得心应手。有些学生因记不住词汇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何学生在记忆词汇上, 会存在记了就忘的问题, 这是因为学生仅仅在字形上记住了单词, 在记忆单词的意义理解上过于注意对该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 不能灵活运用, 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词意, 所以遗忘在所难免。

有位学生说:“经常用到的单词, 记得最深刻。”这一点提示我, 知识只有在经常使用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被掌握。词汇也是一样的, 应在用中学习词汇, learning by using。

二、创设情境推进教学, 感受词汇有效记忆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情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阅读中根据上下文猜词释意等。词汇只有放在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进行教学, 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一) 利用实物、图片创设情境。通过语调、动作及表情等揭示词义, 属于直观教学法,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如教学词汇cold, hot, wet, dry, 首先用下雪的图片与夏天大汗淋漓的图片来教cold, hot; 然后用下雨天的地面与晴天的地面来教wet, dry, 不需要任何解释, 使学生清晰领会词汇的含义。当我教学great, pretty good, not bad, terrible时, 除了用画脸来呈现之外, 再加上自己的表情与动作协助说明。这种运用情境教词汇的方法, 学生比较感兴趣, 会较容易地掌握所学词汇。

(二) 利用动画片、歌曲创设情境。如教学adventure, cave, appear, island等时, 先播一段视频 , 懒羊羊被抓 ,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之后, 展开想象, 喜羊羊如何救懒羊羊, 如何与灰太狼斗智斗勇的, 这样自然地呈现所有生词。根据联想快速记忆法的道理, 这本身就是一种快速记忆方法, 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生词, 学生肯定掌握得好。

(三) 利用简笔画教词汇。有些词汇用语言很难描述, 也费解, 那么通过简笔画可以很好地解决。如在教学on the edge of这个词的时候, 我说龙湾是一个大县区, 画一个大圈, 我校就在边上的一个街道里, 在大圈的边边上, 画一个小圈, 我校就在龙湾区的edge上, 学生立马明白edge是什么意思, 再说清学校所在的位置, 印象就更深刻了。

(四) 利用联想教词汇。在进入所教内容之前, 来个头脑风暴, 如What do you often do for vacation? 这个开放性的问题, 将学生掌握的词汇都先挖掘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词汇的方式, 不但带给学生莫大的成就感, 而且可鼓励学生课前预习。

三、以生为本授之以渔, 多维教学以用促学

教师不能只注意到自己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在教学中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 发挥主动性, 激发求知欲。

(一) 用归纳对比法讲学习词汇。词汇教学是循序渐进的, 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后进行归纳、对比, 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 在具体运用中自如地使用词汇, 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

1.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

在词汇教学中利用语义关系, 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一个词的意义, 可以温故知新, 不仅使新词有所依, 而且强化学过的单词, 使理解更明显生动。

2.一词多义的对比。

英语中只有一个意义的词是很少的, 多数词都有一个以上的意义, 甚至多到几十个意义。例如paper作不可数名词是纸, 作可数名词是报纸、论文、论文、书面作业、考卷, 可数名词复数可作为“证件”。在“paper the windows”中是动词, 作“用纸糊”解。

3.词和词的搭配。

动词与不同的介词、副词搭配, 可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 以look为例:look after (照顾) , look like (看起来像) , look for (寻找) , look up (查询) , 同一个词组合不同, 意义也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在结构、习惯及表达上的差异, 从而避免在使用中出差错。

4.分类归纳 (指按单词的性质、用途归纳, 使之系统化) 。

例如 (1) 学习用品类:pen pencil, eraser, paper等; (2) 人体部位:head, arm, leg, foot, eye, ear, mouth, nose等; (3) 动物类:cat, dog, cow, monkey等。

(二) 从构词法的角度教单词。构词法包括合成、转换和派生三种形式。通过词根加前缀、后缀或合成法分类, 这样以点 (词根) 带面, 能记忆一串单词, 例如care (小心) →careful (小心的) →carefully (小心地) 。通过构词法学习和掌握英语单词是学好英语的最佳方法之一, 让学生通过合成词的构成形式学会判断它们的词性和意义, 并准确地区分同形词的词性及词义, 从而提高单词辨析能力, 深刻领会, 灵活运用。

《英语新课程标准》五级要求对词汇的要求是 , 要学生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 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可见将词汇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 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接受词汇知识, 把所学词汇运用到实际中, 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如此反复实践, 学生的词汇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01.

[2]肖成全等主编.有效教学.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词汇构成方式浅析 第6篇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最初由彼得·德鲁克 (1954) 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正逐渐演变为对人才的竞争, 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打赢这场商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言是人类交流所不可或缺的, 哲学家Condillac (1782, 引自Fernand Braudel, 1979:234) 指出:“每一科学, 都需有一专门语言, 因为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思想, ”各行各业均有其独特的行业语。由于绝大多数人力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来自西方, 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是很有必要的。在语言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语音、词汇、语法中,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 最为易变且成员最为众多。同样, 在人力资源管理语言中, 人力资源管理词汇是其核心, 该领域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映射在词汇中, 如招聘的新术语E-recruitment (电子招聘) 便反映出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趋势。尽管专门用途英语词汇研究的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词汇的研究却极少。该文旨在从词汇学角度探讨人力资源管理词汇的构成方式。

2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术语的构词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知识性、专业性。与其它专门用途英语相同, 人力资源管理的词汇系统主要由术语及一些通用语的基本词汇构成。其中, 术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是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特征的标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构词方式

2.1 词缀法

词缀法通常是指在词基上添加含有语法或词汇信息的派生词缀来产生新词干的方法, 是较为古老和常用的一种构词方式 (冯, 2002) , 在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的发展中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根据生成词词性的不同, 词缀法的应用主要分为名词词缀法和动词前缀法。

2.1.1 名词词缀法

以下几组词缀通常被用来添加在动词和名词的词基上以构成名词。

1) 以下列词结尾的名词通常表示动作的实施者或引起者 (冯, 2002)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中用来表示职位的术语最能体现这一构成法的使用。

(1) -ant/-ent表示“……者”, 如:assistant (助理) , accountant (会计) , applicant (求职者) , consultant (顾问) , occupant (任职者) , president (总裁)

(2) -ary表示“从事……者”, 如:actuary (保险精算师) , HRD intermediary (人力资源开发媒介) , secretary (秘书)

(3) -ee表示“动作承受者”, 如:absentee (缺席者) , employee (雇员) , interviewee (被面试者) , retiree (退休人员) , trainee (培训生)

(4) -er/-or表示“做……的人”, 如:administrator (行政主管) , auditor (审计员) , business controller (业务总管) , buyer (采购员) , cashier (出纳员) , copywriter (广告文字撰写人) , financial reporter (财务报告人) , manager (经理) , programmer (程序员) , supervisor (监管员)

(5) -ician表示“……技术人员”, 如:electrician (电气技师) , technician (技术员)

(6) -ist表示“……的研究者”, 如analyst (分析师) , HR generalist (人力资源专员)

2) 以下前缀添加在动、名、形容词前表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过程、状态或性质。

(1) –ing表示“所述动词的动作或过程”, 如:career planning (职业规划) , collective bargaining (劳资双方代表进行的谈判) , downsizing (裁员) , headhunting (猎头) , job pricing (工作定价) , organizing (组织) , posting (招聘) , rehiring (回聘) , staffing (人事)

(2) –ment表示“动作的行为、手段、结果”, 如:assessment (评估) , entitlement (权利) , employment (雇佣) , management (管理) , recruitment (招聘) , retirement (退休)

(3) –ship表示“职位身份;技巧, 技能”, 如:apprenticeship (学徒) , chairmanship (主席身份) , internship (实习生) , leadership (领导力)

2.1.2 动词词缀法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词汇中最常用到的动词前缀为de- (表示去除, 向下) 和re- (表示重新, 再) , 如:

certification/decertification (认可/取消认可) , regulate/deregulate (管制/解除管制) , individualization/deindividualization (个性化/去个性化) , promotion/demotion (晋升/降职) , recruitment/decruitment (招聘/解聘)

reallocate (重新分配) , reconsolidate (重新整顿) , redeploy (调配) , rehiring (回聘)

2.2 首字母缩略法

首字母缩略词作为商务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现在各个领域, 其使用极大得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商务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自然也不会例外, 商务活动的高效性要求使得首字母缩略法在人力资源英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AAR=After Action Review (行动后学习机制)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建设性争议解决方法) ;BARS=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 Method (行为锚定等级法:关键时间描述法和量化评价技术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技术) ;BSC=Balanced Score Card (平衡记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 ;CIRO=Context Evaluation, Input Valuation, Reaction Evaluation, Output Evaluation (一种培训效果评估模式包括背景评估, 输入评估, 反应评估, 输出评估)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员工帮助计划)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常见问题解答) ;HRP=Human Resource Planning (人力资源规划) ;JIT=Job Instruction Training (工作指导训练)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曼布二氏类型指标:职业性格测试) ;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 (目标管理) ;OMS=Occupational Measurement System (职业测定系统) ;OJT=On-the-job Training (在职培训) ;PA=Performance Analysis (绩效分析) ;VPT=Vocational Preference Test (职业性向测试)

2.3 类比法

类比法通过模仿其他的词而创造出新词 (冯, 2002:106) 。例如, 随着西方管理模式的引进, line manager称谓被越来越多地在我国使用, line一词是根据现代组织结构图而来, 是指CEO下面由直线连接各个部门的经理, 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销售部等, line manager就是这个部门成员的直接领导并由此了line management和line employee的概念。

blue-collar (蓝领) 和a white-collar (白领) 分别指从事身体的力量劳动的工作职员和非体力劳动的工作者, 如公务员、教职人员、医生、律师等。后来随着职业的细化, pink-collar (粉领, 执行次要工作的女性) 、gray-collar (灰领, 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gold-collar (金领, 资深人士) 、bright-collar (亮领, IT人才) 等词便由此类比而产生。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brain-drain—brain-gain, HRM—HRD and HRP, child-care—elder-care等。

2.4 隐喻法

隐喻将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是一种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法, 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构词的基础是涉及的两个不同认知域具有某种相似性, 包括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 (胡, 2006) 。使用隐喻可以将抽象或模糊的概念或理念形象具体化, 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在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中, 隐喻的使用并不罕见, 如:

1) cafeteria benefits这一术语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一组福利, 包括奖金、退休金、额外的假期、公司轿车、俱乐部成员和灵活的工作时间等, 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其中的几项。这种福利形式的特点便是由自助式餐厅cafeteria——客人自选自取适合自己口味菜点就餐的餐厅——隐喻而来。

2) 许多公司由于对女职工或少数民族存在偏见, 而致使其很少有晋升到管理高层的机会, 有如一道透明无形的障碍物阻挡在他们面前 (李, 2006) 。在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中, 有一术语glass ceiling便借助隐喻的手法很形象地表达出了这一概念。

3) whistle blower字面上是指吹哨子的人, 借助隐喻手段, 该术语在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中是指向公众揭发组织中不良现象或是当权者不良行为的人, 其行为仿似借助哨子嘹亮尖锐的声音发出一种警告信号。

4) promotion, demotion and rotation分指晋升、降职、轮换的人事调动过程, 这三个词暗含了一种方向性隐喻, 换言之, 我们将晋升认知为向上的, 降职为向下的, 轮换是环形的。

通常来讲, 隐喻是一种从语义角度创造新术语的重要方式, 隐喻法提出了从一个认知域念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 节时省力。除此之外, 从上述例子中也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管理术语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而变得形象具体, 便于记忆。

3 结束语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不断发展, 还会有许多新的词汇不断出现, 词汇学习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习得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然而, 只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面对纷繁芜杂、层出不穷的术语词汇, 我们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从容应对商务领域中突如其来的大量新词汇、新术语。

摘要:如今, 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外企业的成功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由于绝大多数人力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来自西方, 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是很有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由于其特定的应用领域而有其自身的特点, 区别于普通英语与其它专门用途英语。其中,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在词汇中找到映射。经研究发现, 人力资源管理英语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构词, 即词缀法、首字母缩略法、类比法、隐喻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英语术语,构词

参考文献

[1]Brailed, Fernand.The Wheels of Commerce[J].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1979, 2:234.

[2]Drucker, Peter.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M].Cambridge:Harward Business Press, 195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冯世梅.英语词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5]李向红.英汉人力资源管理词语翻译探讨[J].中国翻译, 2006, 27 (3) .

[6]王颖, 周平.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异同之比较[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5) .

[7]商红艳.特色商务英语词汇的教法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5) .

词汇的省略方式 第7篇

1.1 理论概述

词汇附带习得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指学习者在完成其他学习任务时, 例如在阅读、听力、写作等活动过程中同时附带习得词汇, 其注意力不是放在刻意记忆词汇上 (Laufer&Hulstijn, 2001) , 可谓是一箭双雕。词汇附带习得有别于词汇刻意学习 (intentional vocabulary learning) , 刻意学习指学习者通过有关词汇的活动和练习, 如背单词表、做词汇练习等将注意力集中于词汇的记忆。Nagy, Herman&Anderson (1985) 在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母语词汇时第一次提出了词汇附带习得的概念, 该概念很快被引入二语学习领域, 其相对于刻意词汇学习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使词汇和其他学习任务如阅读、写作同时发生, 因此教学效率较高;通过接触丰富的语境线索, 学习者获得更多关于词汇的信息 (如词汇搭配) ;促进学习者更加独立地学习, 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步伐和需要来进行学习等。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加工层次理论 (Craik&Lockhart, 1972) 认为学习者对新信息的加工层次越深 (如语义加工) , 习得的效果就越好。Laufer and Hulstijn (2001) 从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出发, 提出任务投入量假说, 该假说被用于解释学习中不同的强化方式如何促进词汇习得。

1.2 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都能附带习得词汇, 其中关于在阅读中附带习得词汇的研究最为丰富, 如今学者更多地着眼于有效促进词汇习得的强化方式, 注释作为一种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化手段被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 笔者将这些研究主要归为五大类。

1) 注释的语言。关于注释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母语注释和二语注释的对比, Miyasako (2002) 的研究证实用二语注释目标词比母语注释促成的词汇习得效果更好, 尤其是对于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但是吕红梅、姚梅林、杜煜 (2005) 证明了母语对于中低水平二语学习者的优越性;Laufer and Hill (2000) 的研究则并未发现这两种注释方式对词汇习得效果之间的差异。2) 注释的形式。单项注释由于被认为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和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处理深度而受到批判, 多项选择注释的诞生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被认为能够通过使学习者联系上下文语境揣测词汇意义、加深对词汇的处理深度而受到关注。段士平和严辰松 (2004) 等学者的研究都证明了多项选择注释的优势, 然而这种注释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可能使学习者因错误推断而导致错误习得。3) 更多词汇信息的加入。Huang (2003) 通过研究发现二语注释附加例句相对于单项注释的优越性;Cheng and Good (2009) 比较母语注释加例句、页边注释、文章中注释以及无注释条件, 揭示了在注释中添加例句的重要性。4) 多媒体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电脑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注释中添加图片、声音、视频等新颖形式也受到大量关注, Chun and Plass (1996) 发现附有图片注释的效果优于普通注释和附有视频录像的注释, 武卫、许洪 (2009) 的研究也揭示了在传统注释中附加图片的优越性。5) 注释的位置。关于注释位置的研究相对较少, Holley and King (1971) 比较了页边注释、页脚注释以及单独附加一张注释纸, 但是并未发现它们在促进词汇习得方面的显著差异;武卫、周榕、许洪 (2012) 模仿了Holley and King (1971) 的实验, 却发现了页边注释相对于其他两种位置的注释的显著优越性。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 我国英语教材和读物的注释形式大多以单项定义注释的方式出现在文章末尾, 这种注释方式是否最有利于二语学习者对于词汇的习得?多样化的注释方式是否可以考虑加入英语教材和读物?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展开。

2 实验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在二语阅读中, 1) 中文注释和英文注释, 哪一种语言注释对于二语词汇附带习得和保持的效果更好?2) 单项注释和单项加例句注释, 哪一种注释方式更有利于二语词汇附带习得和保持?3) 页边注释和页尾注释, 哪一种注释位置更有利于二语词汇附带习得和保持?

2.2 研究对象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南京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大学二年级学生, 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超过六年, 大部分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三级, 笔者根据他们的词汇量测试成绩, 选取词汇量在2000~3000的中低水平英语学习者作为本实验的被试者。最终被选为被试的90名学生被随机分为二组, 每组45人, 二组被试在词汇量测试中的成绩显示他们的词汇量水平相当, 即他们是两个平行的实验小组。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选取的三篇阅读材料的内容均为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选自于英语杂志Digest, 每篇文章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笔者从这些文章中选取30个较难的词汇和其他单词混合在一起, 让被试者挑选出认识的词汇并提供中文释义, 最终选定24个目标词, 每篇文章包含8个目标词, 目标词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在文章中被加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每篇阅读材料中, 目标词总数均控制在文章总字数的5%以内, 确保学生不因为过多陌生词汇而丧失阅读动机。第一篇阅读材料中的目标词分别在文章末尾添加中文注释、英文注释 (摘自牛津字典并作简单修改以保证学生理解) , 第二篇阅读材料中的目标词分别以单项注释和单项加例句 (例句摘自牛津字典) 注释的形式在文章末尾出现, 第三篇文章中的目标词注释分别出现在页边和文章末尾;后两篇阅读材料中的目标词均以中文注释, 根据Oskarsson (1975) 的研究, 无论是页边注释还是词典注释, 二语学习者都倾向于拥有母语注释, 并且在第一个试验结束后, 笔者发现被试大多偏好中文注释。在每篇阅读材料的末尾, 均附有三个关于文章理解的选择题以及一项文章大意复述题, 以确保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文章理解上。

即时词汇测试和延时词汇测试的测试卷, 笔者采用稍加修改的中文版词汇知识等级表 (Duan&Yan 2004) :a.我不记得以前见过这个单词, 得0分;b.我以前见过这个单词, 但我不知道它的意思, 得1分;c.在句子中看见这个单词时我知道它的意思, 但是在口语和写作中我不会用它, 它的意思是 (同义词或汉语译文) , 写对得2分, 写错得1分;d.我会用这个单词造句。例如, 写对得3分, 有语法错误得2分, 有词义错误得1分。这种测试方法虽然比较复杂, 但能全面反映词汇的接收性和产出性知识, 并能反映所习得词汇知识的程度。

2.4 研究步骤

正式实验两周前, 学生参加词汇量测试, 90名被试者被选定, 并被分为两个平行实验组。正式实验第一周, 两组被试分别阅读附有中文注释和英语注释的同一篇阅读材料, 并完成文章理解题目, 全部完成后立即接受即时词汇测试。实验第二周, 两组被试分别阅读附有单项注释和单项加例句注释的同一篇阅读材料并完成文章理解题目, 全部完成后立即接受即时词汇测试。实验第三周, 两组被试先进行第一篇阅读材料的延时词汇测试, 然后再分别阅读附有页边注释和页尾注释的同一篇阅读材料并完成文章理解题目, 全部完成后立即接受即时词汇测试。实验第四周, 被试完成第二篇阅读材料的延时词汇测试。实验第五周, 被试完成第三篇阅读材料的延时词汇测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中文注释vs英文注释

由表1可看出, 在词汇即时测试中, 中文注释组被试者得分明显高于英语注释组, 且标准差显示中文注释组离差程度较小, 运用SPSS 17.0对即时测试数据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测也表明二者之间产生了显著性差异 (Sig.=.000<0.05) 。实验结果同吕红梅、姚梅林、杜煜 (2005) 的发现一致, 在单词解释和造句方面, 母语注释相对于二语注释更能促进词汇的习得, 因为母语可以为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提供一种直接、便利的学习支架, 从而使学习者运用母语中已经掌握的概念框架来理解和记忆单词。尤其是在词汇学习的初级阶段, 母语能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 从而有效地减轻认知负荷。在本研究中, 被试为词汇量在2000~3000的英语中低水平学习者, 他们的英语水平并未达到可以精确理解二语注释的程度, 而且他们从心理上更倾向于母语注释, 所以母语注释产生的效果更优。本研究结果也可基于Potter, So, Eckhardt and Feldman (1984) 的理论基础得到很好的解释:单词联想模型和概念中介模型。前者认为, 二语词汇是通过母语的解释在二语学习者头脑中呈现的, 而后者认为二语词汇不必要通过母语解释, 可以直接在学习者头脑中呈现。研究发现, 随着二语学习者的二语语言水平的提高, 单词联想模型可能逐渐转变为概念中介模型;也就是说, 二语学习者可能只是在语言学习初始阶段依赖于母语翻译来理解二语词汇, 而随着他们语言水平逐渐提高, 他们可以直接将二语词汇和思维联系起来。本研究中的被试为中低水平英语学习者, 他们并未处于二语学习的高级阶段, 因此他们的二语水平不足以支持他们直接将二语词汇和思维联系起来, 而是更依赖于母语对于二语词汇的解释和翻译。

在词汇延时测试中, 中文注释仍然保持了其优越性 (Sig.=.001<0.05) , 因此该注释方式更有利于二语词汇的保持。尽管二语学习者通过一次接触完全习得一个陌生单词的几率不高, 但是他们确实保持了词汇的一些特征,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附加一些教学强化手段来加强这种保持效果。

3.2 单项注释vs单项加例句注释

从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无论是在即时词汇测试中还是延时词汇测试中, 单项加例句注释这种注释形式都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独立样本t检测也显示二者产生显著差异:Sig.=.002<0.05 (即时) , Sig.=.000<0.05 (延时) 。为什么在注释中添加例句可以有效地促进词汇习得呢?纵观前人的研究结果,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1) 二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反复阅读例句和目标词所在的原文, 确定目标词意义并且加深印象和理解;2) 提供更多的关于目标词的有用语义、语用、语境信息, 学习者可以接触到目标词的更多方面, 这些都有利于目标词的理解的记忆;3) 增加例句的注释使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到目标词汇, 从而增加了接触率, 因此更有利于词汇的记忆;4) 例句中提供的一般都是较原文简单的句子, 这减轻了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对于面临陌生词汇的焦虑, 整体上有利于文章理解和词汇习得。

根据Schmidt (1990) 的注意理论, 只有学习者注意到输入, 他们才有可能处理并保持它。在二语阅读中, 如果陌生词汇量较少或者陌生词汇并未影响到文章的整体理解, 学习者可能选择忽略它们, 即使提供了便捷的注释, 学习者也只是简单阅读或是选择忽略。注释中的例句可以有效吸引学习者更多的注意力, 通过对例句中以及原文中目标词意义的双重理解, 学习者对于目标词意义的掌握无疑更加深刻。加工深度理论 (Craik&Lockhart, 1972) 认为新信息被存储和保持效果依赖于其被加工处理的深度, 新信息被处理地越深入、越全面, 则保持的效果越好。增加了例句的注释使得学习者可以从几个方面处理陌生词汇, 如语义、语用、搭配等, 比单独地处理语义更深入、全面, 因此更有利于词汇习得和保持。Judd (1978) 也指出, 例句提供了关于目标词更加丰富的信息, 如句法、语义、搭配信息, 这些都能更好地促进二语词汇的习得。

3.3 页边注释vs页尾注释

无论是在即时词汇测试还是延时词汇测试中, 页边注释和页尾注释都产生了相似的词汇习得和保持效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二者并未产生显著差异:Sig.=.296>0.05 (即时) , Sig.=.117>0.05 (延时) , 实验结果与Holley and King (1971) 得出的结论一致。在实验过程中, 笔者注意到一个重要而有趣的现象, 页尾注释组的被试在遇到陌生词汇时, 大部分人选择将注释重新直接写在目标词的旁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因此这样的注释和页边注释所产生的效果极有可能是非常类似的。

尽管有学者例如Nagata (1999) 总结了页边注释的优越性:查阅更加方便快捷, 允许学习者在文章和注释之间来回阅读从而增加处理深度, 能够立即建立意义形式联系等。也有学者指出, 与目标词过于接近的注释会剥夺学习者从语境中整体理解感悟目标词意义的机会, 因此对于陌生词汇注释的位置值得深思。

4 结束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语阅读中, 1) 中文注释比英文注释更有利于词汇的习得和保持;2) 单项加例句注释比单项注释更有利于词汇的习得和保持;3) 页边注释和页尾注释在词汇习得和保持方面并未产生显著差异。

词汇的省略方式 第8篇

关键词:词汇搭配,负迁移,高中英语教学

1、引言

搭配 (collocation) 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汇同现 (cooccurrence) 的现象。搭配大致可以分为封闭类与开放类两种。封闭类搭配指的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固定组合, 开放类搭配指的是根据语境的动态变化而生成的灵活组合。

最早关注搭配关系的是伦敦学派的领袖J.R.Firth。他 (1957) 的名言“观其伴, 知其意”清楚地展示了搭配对于正确理解词汇意义的重要性。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N.Leech (1990) 在《语义学》 (Semantics) 一书中把搭配意义看做是7种词汇意义中的一种, 认为在不同的搭配中, 同样的词汇可能会表达不同的意义, 如strong这个词在a strong country和strong tea中的意义分别是“强大”和“浓”。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M.A.K.Halliday (1994) 把搭配看做是语篇衔接的词汇手段之一, 强调的是词汇搭配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越句子范围的成分如何在意义上相互关联。而著名认知语言学家A.E.Goldberg (1995) 则把搭配看做是“构式语法” (construction grammar) 的一个重要形式。由此可见, 尽管语言学家们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不完全相同, 但只要他们不像N.Chomsky那样只把注意力集中于句法, 就会把搭配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搭配涉及的因素很多, 其中既有词汇, 又有语法, 更有相关民族的思维模式。在外语教学中, 搭配还与母语的迁移有关。

本文将以作者所在中学高中部的学生在英语搭配方面出现的偏误为语料, 试图发现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 把重点放在汉语表达方式对英语搭配习得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上, 最后就上述分析对改进英语教学有哪些启示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帮助学生冲破词汇搭配这个学习难关。

2、语料的来源

本文的语料来自作者所在中学的高二学生的英语作文, 共40篇, 每篇150字左右。所有这些作文都保持原状, 未加任何改动, 保证了语料的真实性。这些作文涉及应用文、记叙文和议论文等多种文体, 保证了语料体裁的多样性。

3、英语搭配偏误的分类与汉语搭配的负迁移

英语搭配出现偏误的原因有多种, 除了不能区分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语义差异或词性差异、过度推广 (overgeneralization) 和交际策略误用之外, 学生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这里, 我们将从这个角度对语料中的搭配偏误进行归类和分析。

根据我们的观察, 高中生的英语搭配偏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形容词+名词;2) 动词+名词;3) 动词+介词;4) 介词+名词;5) 动词+不定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在“形容词+名词”搭配中, 出现偏误的通常是形容词, 如例 (1-2) :

(1) a handsome girl

汉语中的“长相好”, 可以不分性别。但“长相好”可以有“英俊”与“漂亮”之分, 前者多指男性, 后者多指女性。这与英语中handsome和beautiful之间的差别颇为相似, 但有些中学生不知道, 误以为这两个英语形容词可以互换, 产生的结果是把handsome用作girl的修饰语。

(2) expensive price

汉语可以说“价钱贵”, 因而被迁移到英语搭配, 出现了例 (2) 中的偏误, 作为教师, 需要向学生分别讲明expensive和price的常见搭配形式, 如This book is very expensive;The price is very high。

在“动词+名词”搭配中, 出现偏误的通常是名词, 如例 (3) ;也可能是动词, 如例 (4) :

(3) This book cost a high price.

汉语有“花了大价钱”这个搭配, 但英语中与“花”对应的cost却不能和与“价钱”对应的price搭配。要表达“花了大价钱”这个意思,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cost a lot of money。

(4) I listened to my teacher’s advice.

汉语有“听某人劝告”这样的搭配, 学生把“听”完全等同于英语中的listen, 而这里的“听”表示的不是“用耳朵听”的过程, 而是“听了以后愿意接受”的结果, 相当于英语中的follow。

在“动词+介词”搭配中, 出现偏误的通常是介词, 其原因是学生误以为英语中的及物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如例 (5-6) ;或者误以为英语中的不及物动词是及物动词, 如例 (7-8) :

(5) I am applying a job.

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我正在申请一个工作”, 其中受到了汉语“申请工作”的负迁移影响, 误以为apply和“申请”一样是及物动词, 后面可以直接跟名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讲明apply是一个不及物动词, 通常的搭配形式是apply for something或apply to somebody for something。

(6) I’m writing to complain the service of your employees.

在汉语中, “抱怨”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 也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 但英语里表示相同意义的动词complain只用作不及物动词, 表示“抱怨某人或某事”时, 后面不可直接跟名词, 而需要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增加一个介词, 如to complain about the service of your employees。

(7) I should study hard and serve for the people when I grow up.

汉语中有“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搭配, 这里的“服务”是一个不及物动词, 而英语中表示“服务”的动词serve却是一个及物动词, 汉语搭配的负迁移导致了serve for the people这个偏误的产生。

(8) I contacted with my friend yesterday.

汉语中的“接触”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 也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 但英语中表示“接触”的动词contact只用作及物动词, 因此要表达“和某人联系”这个意思, 不应该说contact with somebody, 而应该说contact somebody。

在“介词+名词”搭配中, 出现偏误的通常是介词, 如例 (9) :

(9) to that direction

汉语习惯说“朝着某个方向”, 学生受此影响, 用了与“朝”对应的介词to。教师的责任在于讲明direction只能和介词in搭配, 而不能和to搭配。

在“动词+不定式”搭配中, 出现偏误的是有些动词后面不可以接不定式, 如例 (10-11) :

(10) My teacher suggested me to spend less time on computer games.

汉语中有“建议某人做某事”的搭配, 而这个搭配经常被移植到英语中, 变成例 (11) 这样的结构。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 这个动词的搭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后跟一个-ing形式, 如例 (10a) :

(10a) My teacher suggested my spending less time on computer games.

另一种是后跟一个由that引导的从句, 如例 (10b) :

(10b) My teacher suggested that I (should) spend less time on computer games.

而我们语料中却出现了 (10c) 这样的偏误:

(10c) I suggest 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son about the time spending on the computer every day.

下面这个偏误也是经常发生的:

(11) My parents hope me to become a scientist.

汉语中有“希望某人做某事”这样的搭配, 直接移植到英语就生成了例 (11) 这样的偏误。教师需要告诉学生, 要表达上述意义, 不可用“hope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这样的搭配方式, 而应该用一个that从句作为的宾语, 如 (11b) :

(11b) My parents hope that I will become a scientist.

还有一点也需要向学生讲明, 英语有hope to do something这样的搭配, 表达的意思是“某人自己想要做某事”。在这种情况下, 动词hope和不定式的主语必须是同一个人。从语法关系上讲, 就是这个句子的主语, 如例 (11c) :

(11c) I hope to become a scientist.

4、偏误分析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母语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 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外语词汇搭配能力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认为, 本文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以下三点启示。

一、需要增强师生的词汇搭配意识。教师不能孤立地讲单词, 学生不应孤立地记单词, 而是应该把单词连同与其搭配的词汇一起讲解, 一起记忆, 一起使用。教师如果能掌握一些与搭配相关的论著, 一定会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需要提高教师的语境意识。虽然每一个词汇都有其词典意义, 但在不同的语境下, 同一个词汇可能就有不同的意义, 而不同的意义可能要求不同的词汇搭配。教师如果能掌握一些语境理论, 一定能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词汇搭配更加准确而得体地表达交际的意义和目的。

三、需要提高教师的汉英对比能力。讲解英语单词的意义和用法时, 必要时可以与汉语对应词进行对比, 对两者搭配方式的异同作必要的说明。教师如果能熟悉汉英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别, 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识别能力和英语搭配能力。

参考文献

[1]、Firth, J.R. (1957) 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Goldberg, A.E. (1995)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3]、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London and New York:Arnold.

上一篇:农村环境问题思考下一篇:LNG管道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