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范文

2024-08-08

输血不良反应范文(精选11篇)

输血不良反应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接受输血成分、总量相同的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输血前未予特殊用药)168例,观察组(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32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47±4.7岁),其中男190例,女11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交叉配血、定血型,血液制品均取自颍上县血站,两组输血前均测体温,行常规输血,输血前后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观察组在输血前5 min以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静脉推注,然后将复温血液先缓慢输入,5 min后调至所需滴速。对照组将复温血液先缓慢输入,5 min后调至所需滴速。输血过程中严密观测两组体温、皮肤情况,并作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发热、过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患者输注血液制品导致的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通常是指输血的不良后果。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了新的症状或体征,而又不能用原来的疾病解释的都属于不良反应。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很常见,合理、有效安全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已成为当今医学输血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的要求[3]。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相关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实施,输血相关器械的不断更新,因血型不合所致的输血反应已很少发生[4]。临床输血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输血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注射液,对预防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无明显作用。故笔者认为,在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规范输血过程的前提下,输血前无需特殊用药来预防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林武存,赵树铭.应用输血新技术提高输血安全性[J].重庆医学,2007,36(24):2471-2472.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41.

[3]孟善丽.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J].山西医药杂志,2009,29(2):147-149.

输血不良反应 第2篇

输血流程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输血流程及住院患者输血反应的护理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 第3篇

【摘要】输血对抢救患者的生命作用不可替代,但其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本文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因为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从多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48-01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广义上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血液成分本身,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狭义的输血不良反应是不包括输血传播的疾病。近几年输血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输溶血性输血反应很少见报道,诸多学者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展开了深入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临床输血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

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10C以上,同时伴发热、寒战等表现。此外体温升高能够排除溶血、细菌感染引发。沈莉[1]等在对6282例输血患者其中11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3% ,美国病理学会统计23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结果表明发生率为0.94% 。而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1-3%。资料统计显示,发生输血反应的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占57.39%,其主要引起发热反应,占92.73%。一般来说,输血引起发热由致热原及细菌污染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韦庆成[2]等通过两组实验对比观察组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热性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2组患者热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变态反应:临床上可见单纯荨麻疹,轻者仅可见荨麻疹,重者能够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多为皮疹和荨麻疹。任秀慧[3]等在4853例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4例,其中过敏反应51例,占总不良反应的60.71%,主要是由于输注血浆引起的,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新鲜冰冻的血浆中含有与白细胞相关的活性物质,并且与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有关。沈莉[1]等研究结果还表明,其不良反应的过敏反应占67.24%是由输注血浆制品易引起的,可见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输注类型有关。为此,在给患者输注血浆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反应有针对性处理。本研究有6例(10.34%)输注血小板患者出现过敏,这6例均为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但未查到相关血小板抗体,推测可能与血小板制品含有血浆有关。国外曾有研究表明,过敏反应是发生率最高的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为1% ~2%。过敏反应主要是受血者对某种异体血浆蛋白质过敏,其中包括极个别IgA缺乏者。也有研究显示[4],机体发生过敏可能与血浆中白细胞抗体有关,因此,当患者输入有过敏体质人群的血液之后,造成过敏原的接触,从而引发变态反应.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患者在输血后6 h内突然发热,体温升高l-2℃,同时伴寒战、咳嗽、呼吸困难、气喘、发绀、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邱娜[5]等报道:TRALI的发病机制尚未定论,推测主要与白细胞有关。笔者观察的几位急性肺损伤的病人都是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输血后2 h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双肺较多湿罗音或哮鸣音,心脏无杂音。按循环负荷过重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无好转,胸片示弥漫渗出性病灶,行机械通气加中等PEEP及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次日胸片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心脏B超正常。笔者认为发生TRALI的患者再次需要输血时,应仔细检查血液相容性,尽量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血或洗涤红细胞,可降低TRALI的发生率,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血站,对献血者进行HLA分型或嗜中性粒细胞型鉴定,以防止TRALI的再次发生。

其它: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与ABO 、RH血型不合;受血者红细胞有缺损有关。由于输血技术的发展和人员培训的进步,由血型不合引起输血反应近年来很少见报道。

由于输血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又要面对其输血风险,而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进行也成为当下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顺应国际科学输血趋势。①存输血前进行全面评估,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有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②输血过程中有效的观察及有预见性的防范非常重要。③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献、输成分血,尽量减少其他成分带来的不良反应, 有可能的话還可采集患者自身血液进行自体输血, 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完全杜绝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自体血和成份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全血要低的多。④血站工作者要强化输血管理,合理规范操作,在做好各类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 寻找新的输血方法和技术,不断优化输血工作,从而有效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⑤输血科和临床工作者要完善相关检测,严格掌握输血原则和指征,加大对合理用血的推广力度,以达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和老年男性患者输血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关注,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及时进行干预。⑥采用新的配血技术、白细胞过滤技术和血细胞单采等新技术减少免疫活性细胞。

参考文献:

[1]沈莉 ,吴晓燕.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与预防[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l0)127-142

[2]韦庆成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4,12(20)371

[3]任秀慧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3(10)36-38

[4]孙波,刘术臻,程聪.输血医学的发展---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1—43.

[5]邱娜,魏 明.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指南, 2014,5(12)297-298

57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输血液制品8012人次, 输注血液成分量和人次详见表1。输血后由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然后送输血科保存和统计。

2 结果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有57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71%。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量人次详见表1。输血不良反应中,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1例, 占54.4%, 过敏反应23例, 占40.4%。循环超负荷2例, 占3.5%。输血后紫癜1例, 占1.8%。

3 讨论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1]。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相关性疾病主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性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源性肺水肿、输注被细菌污染的血液的反应以及快速大量输血的反应等[2]。本组资料显示输血反应发生比例为0.71%, 说明输血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各种不同血液成分发生输血反应比例不尽相同, 本组资料中浓缩血小板发生输血反应比例最高, 浓缩血小板制备过程中使白细胞也浓缩, 含有大量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进入体内容易引起受血者免疫反应, 出现发热、过敏等。机采血小板为少白细胞制品, 白细胞含量小于5.0×108/L, 来源单一献血者, 输血反应明显减少。红细胞与血浆发生献血反应比例较低。全血和冷沉淀未见输血反应考虑与样本量少有关。本组资料显示输血反应以免疫因素为主, 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共54例, 占94.8%。输血反应中, 反复输血患者47例, 占82.5%, 输血反应更易发生在有输血史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 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 再次接受输血时,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 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 导致发热反应。选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有过敏史的受血者。各种血液成分在制备及储存过程中, 白细胞活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此外, 受血者有Ig A、Ig M介导的依赖补体系统所产生的过敏素或激肽类炎性细胞因子也可导致过敏反应。选用洗涤红细胞可预防过敏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常见原有心肺疾患、年迈体弱或儿童, 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 超过病人心脏的负荷能力, 导致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献血者反应, 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后紫癜1例, 输注血小板后7d出现皮肤瘀斑, 血小板减少。输血后紫癜是因为多次输血或妊娠产生血小板PIA1抗体, 再次输入血小板PIA1抗体阳性血液时, 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破坏血小板。

输血反应有多种原因, 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 采用新的配血技术, 选用新型血液制品, 科学合理的输血, 可有效减少输血反应,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对57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是最常见输血反应。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培华, 主编.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35.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第5篇

NCXMYZYYYSXK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人员协助诊断。

3.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4.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4.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4.3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4.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4.2如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并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215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5.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5.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6.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申请单》 6.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于保存于冰箱中中的受血者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6.3采集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测定。

6.4采集受血者血液,进行血清胆红素含量测试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步坚定。

6.5留取输血不良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7.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治疗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216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7.1迅速补充血容量 7.2应用速效利尿剂 7.3应用多巴胺 7.4碱化尿液

7.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7.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7.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7.8DIC的防治。

8.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8.1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8.2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8.3取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C此、22°C、37°C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细菌培养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执行《医用洁净工作标准操作规程》。

8.4对受血者进行外周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9.一旦怀疑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 9.1及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光谱抗生素。9.2加强支持疗法。

217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9.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10.经血液传播疾病 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血液传播,其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

10.1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治疗医师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10.2医务部在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10.3医务部写出调查报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相应防范措施。10.4对可能因数学感染疾病产生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我院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

10.5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要积极通知中心血站,并建立随访制度。

10.5.1献血员随访由中心血站定期进行,随访献血员目前是否阳性,用到其他患者目前情况,当时试验记录质控记录。

10.5.2受血者随访由经治医师定期进行,随访输血前传染病检测指标,近期活动的情况,近亲属输血传染病指标检测情况,有无其他感染情况发生等。

10.5.3通知和随访受血者,要由经治医师严格按照保密制度进行实施,能见到受血者本人时,要单独面对面告知,无法见到受血者本人时,可通过电话告知-0.218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11.受血者如发生疑难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经治医师应通知上级医师并及时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出面协调各临床科室对受血者进行联合诊治。

12输血完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医护人员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交输血科保存。输血科统计上报医务部。

临床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临床输血;不适症状;悬浮红血球

临床输血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目前临床输血已经产生了多种输血方式和输血制剂,给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输血后的不适症状对病人机体造成的影响。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1]。通常的输血后不适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过敏、恶心等。

现搜集本单位近几年来128例输血病人案例,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等相关信息,排除本身患有血液疾病的病例。针对产生输血后不适症状的病人进行观察,分析产生这些不适症状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后不适症状的方法,为在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输血案例资料

1.1案例基本信息搜集本单位近几年来128例输血病人案例,其中男性病人67例,女性病人61例,病人年龄在半岁到89岁之间,所有病例均无血液类疾病,病人主要来自普外科、血液科、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等科室。收集128例病人的输血记录,重点是病人输血量、输血类型、输血后不适症状的记录,以及病人产生不适症状后的血液复核检测相关数据。

1.2血液制剂类型128例输血病人输血的血液制剂包括新鲜全血、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血球、机采血小板、去除白细胞悬浮红血球和自体全血[2]。

2方法

对于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对发生不适症状的病人血样进行复核ABO正反定型与Rh(D)定型、相容性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以及不完全抗体检测[3]。

3结果

通过对产生不适症状病人的有关血液复核等试验,发现病人出现的不适症状主要包括发现发热症状32例,过敏症状96例,其他输血不适症状都较轻微,并均能在一个小时内完全消失。

对于128例输血病人输血的血液制剂信息的搜集统计,其中新鲜全血4例(3.13%),新鲜冰冻血浆81例(63.28%),悬浮红血球35例(27.34%),机采血小板6例(4.69%),去除白细胞悬浮红血球2例(1.56%),自体全血0例(0.00%)。输血次数分为1,2,3,4,5的病人中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例分别为4例(3.13%),11例(8.59%),19例(14.84%),38例(29.69%)和56例(43.75%)。

4结论

病人输血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及发热。通过上述的实验统计结果可知,病人输血次数的多少与出现不适症状的概率成正比,输血次数越多的病人越容易出现不适症状。同时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病人输血后出现不适症状与所使用的血液制剂也有一定的关系。

由上述结果可知,最容易使病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的血液制剂主要是新鲜冰冻血浆(63.28%)和悬浮红血球(27.34%),在日常输血中应当尽量减少这两种血液制剂的输注。由结果可以看出,经过洗涤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血球的不适症状产生率明显低于悬浮红血球,因此在红细胞输注时可以考虑洗涤红血球代替悬浮红血球,自体全血最为安全,基本可以认为不会产生不适症状。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与所输血液中的白细胞有直接关系。

5体会

在实际的临床输血中,首先应当提前预防病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在输血前要详细了解病人病史,病人可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等。在输血过程中可使用非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白细胞过滤器等技术[4]。目前,由于白细胞与输血后病人产生不适症状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去除过滤白细胞的血液技术应当作为输血方面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其次,通过对128例病人输血后不适症状的观察发现,自体全血是最为安全的一种输血方式,在臨床输血中,应当尽量采取自体全血的输血方式,尽量减少采用含白细胞成分的血液制剂进行输血。

总之,输血后的不适症状要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同时在临床实际中,我们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输血后不适症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富臻.对输血不适症状的调查及分析[J].医学检验,2011,8(08).

[2]黎海澜,焦伟,刘晓芳,等.输血反应270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03).

[3]陈江,代琼,罗立.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12).

输血不良反应26例调查分析 第7篇

关键词: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输血可以治疗疾病、挽救生命, 但是输血也可能会引起输血不良反应, 轻则对受血者造成不良后果, 重则危及生命。因此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其相应的预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检验科 (输血科) 2011年1月—2014年12月份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5 882例输血患者, 其中输血不良反应例数为26例, 有完整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1.2 方法

1.2.1 5 882例输血患者的统计

利用科室LIS系统对5 882例输血进行统计, 分别统计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浓缩红细胞、少白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输注例数。

1.2.2 26例输血不良反应统计

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报送检验科 (输血科) , 根据回报单整理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类型、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年龄以及输血史, 将数据制表进行比对和讨论。

2 结果 见表1~表4。

注:其他反应为双颊充血, 躁动不安, 心率加快。

我院检验科 (输血科) 4年中5 882例输血患者中, 输血不良反应26例, 反应率为0.44%, 与近几年相关文献报道[1,2,3]的范围 (0.44%~0.88%) 一致。表1中对输注三种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低的比较可以看出红细胞制品最高, 为0.51%, 其次是血浆制品为0.41%, 最小的是血小板制品为0.34%, 这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制品中含有更多的白细胞成分, 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表2中显示在26例输血不良反应中有过输血史的患者比率达到73.08%, 说明有过输血史的患者在再次输血时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与多次输血易出现免疫反应的研究相吻合, 这与褚娟娟的报道[4]是一致的。表3中显示在青少年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是最小的, 21岁~40岁和41岁~60岁年龄段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例数相持平, 但也要远远大于青少年患者, 而过了60岁年龄段的患者不良反应率明显升高, 达到了46.154%, 远大于前三个年龄段的不良反应率, 说明老年患者输血时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表4中显示我院检验科 (输血科) 4年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全部是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无溶血性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症状基本以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 输注红细胞制品以发生发热反应为主, 输注血浆制品和血小板制品以发生过敏反应为主。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受血者输注血液制品或者行血浆置换术等的过程中和输注后, 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一般是由致热原引起的, 其通常为一些微量物质, 如细菌、蛋白质、药物中的杂质等, 主要症状以发热为主, 还会伴有寒战、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过敏反应是由Ig A同种免疫、异型变异原、不同个体间Ig G重链抗原性存在差异等引起的, 主要症状以荨麻疹、皮疹为主, 如果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等也归属于过敏反应[5]。

本次调查分析的26例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 发热反应多见于输注红细胞悬液, 过敏反应则多见于输注血浆和血小板[6,7], 无溶血性不良反应, 说明我院输血科操作人员能够完全按照输血前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无异型输血。红细胞制品中由于在细胞表面存在多种复杂的抗原物质, 这些抗原物质进入受血者体内成为致热原, 导致发热反应。多次接受输血的患者, 由异体白细胞致敏产生了免疫性白细胞抗体, 再次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刺激内源性热原质 (细胞因子) 的产生和释放, 导致发热反应。此类群体也极易发生过敏反应, 是因为多次输注血液制品可使缺乏Ig A抗原的患者产生特异性Ig A抗体, 再次输血时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8], 可见有输血史的患者在再次输血时比较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所以对此类群体输血时建议检查献血者血浆内有关抗体, 凡抗Ig A或HLA抗体阳性者不建议献血, 异体输血时输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等, 尽量采用自身输血。本次调查中青少年的发生率比较低可能是体内没有形成过多的抗原物质, 未接受过过多的致敏原致敏;而老年人则恰恰相反, 由于年龄大, 接触过的致敏原比较多, 体内致敏抗体相应较多, 并且受自身免疫力低下的影响, 容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输血不良反应是可以通过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降低的, 临床上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能不输就不输, 宜少不宜多[9], 严格把关输血流程, 标准规范化操作, 采用先进配血技术, 大力提倡自身输血, 自体血回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输血安全, 防止血液资源浪费, 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天华, 张乃丹.47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华西医学, 2009, 24 (9) :2359-2360.

[2]赵晓姬.方华等.9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 .2011, 24 (2) :93-94.

[3]张朝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1) :96-97.

[4]褚娟娟, 余海燕.对我院42例输血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小结[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6) :248-249.

[5]席慧君, 叶萍.临床输血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49-170.

[6]徐娜, 何晓玫, 高新强, 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抗体分析[J].北京医学, 2007, 29 (12) :748-749.

[7]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6-267.

[8]Brown R, Nelson M, Aklilu E, 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Dia Med assays for immunoglobulin A antibodies (anti-Ig A) and Ig A deficiency[J].Transfusion, 2008, 48 (10) :257-259.

247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第8篇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共收治31746例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共247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同型输血且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属自愿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中。

1.2 方法:

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科工作者根据该回报单内容进行检查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判定标准为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h内体温升高大于等于1℃并排除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的判定标准为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皮肤潮红、疹痒、荨麻疹或胸闷、呼吸困难[1]。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本文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各类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

具体情况: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19%(68/3110),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19%(37/3110)、过敏反应0.87%(27/3110)、其他输血反应0.13%(4/3110);滤白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5%)(23/1994),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0.45%(9/1994)、过敏反应0.70%(14/1994);病毒灭活血浆0.7%(78/1000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发应0.07%(7/10003)、过敏反应0.6%(68/10003)、其他输血反应0.03%(3/10003);冷沉淀只见过敏反应为0.69%(2/288);去白悬浮红细胞0.47%(77/16351),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0.08%(18/16351)、过敏反应0.36%(59/16351)、其他输血反应0.03%(5/16351)。

结果: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临床输血治疗中要认真做好输血前评估,明确输血适应症,以成分血输注为主。

2.2 比较有无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

247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其中无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0%(46/11565);有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00%(201/20181)。结果:有输血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免疫性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要求临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和适应症,尽量减少输血。

3 讨论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输血的治疗作用较广泛,但合理输血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二是纠正止凝血功能。严禁为了单纯扩容和补充营养而输血。另外大失血患者,及时大量输血,在预防急性肾衰及多器官功能改善上有重要意义。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特征为输血后15min至1h内出现寒战,继则高热,体温可高达38~41℃。有些病人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但血压无明显变化。反应持续15~60min,然后逐渐好转,数小时后完全消退。在昏迷及全身麻醉下,发热反应常不明显。出现此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观察,并予保暖、抗组胺药物等对症处理,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2]。过敏反应的症状主要包括荨麻疹、眼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可有皮肤潮红、广泛皮疹,甚至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及过敏性休克[3]。若患者出现荨麻疹可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遇过敏反应中、重度者则应加用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用升血压药及镇静药等抗休克;有会厌水肿者应作气管切开以防窒息[4]。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广泛的开展输血新技术,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和适应症,合理节约用血,以成分血输注为主并尽量减少输血,有效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我院临床输血中所发生的247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说明不同情况及不同成分输血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院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结果:在临床输血治疗的31746例患者中,247例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发生率0.78%;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为2.19%,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而且有输血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患者。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过中,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和适应症,合理节约用血,以成分输血为主并尽量减少输血,有效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成分输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史

参考文献

[1]诸晓凌,郭永建.国际输血协会5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6之解读[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8):812—814.

[2]谭斌,秦莉,代波,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验断学,2006,10(9):1030—1031.

[3]马红丽2009—2011年洛阳市5家医疗机构294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58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区三家主要医疗机构13188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年龄15天~78岁, 所有病例均输注同型血液制品。研究对象中共发生输血反应58例, 其中男32例, 女26例, 有输血史者51例, 有妊娠史者20例。

1.2 方法

参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000年) 》要求, 医护人员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及时记录患者所发生的各种输血不良反应, 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由血站质控科负责对所有输血发生不良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度输血不良反应比较

调查的三个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52%、0.48%和0.41%, 不良反应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但三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2.2 不同血液品种输血不良反应比较

低温沉淀物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为3.94%, 其次为单采血小板的1.63%, 低温沉淀物和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浆和红细胞制品 (P<0.05) , 表2。

3 讨论

输血是患者临床救治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药物等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输血不当时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输血不良反应为患者在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时所发生的任何输血前所不能预料的反应。近年来, 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和血型免疫学的发展, 因血型、配血及不规则抗体等因素不合所引起的输血反应临床较少发生, 但输血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仍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回顾分析58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为减少和杜绝此类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的58例输血反应主要是即发型输血反应, 其中过敏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分别占62.07%和36.21%。在临床常用的红细胞制品、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及低温沉淀物等血液制品中, 以红细胞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0.32%) , 单采血小板和低温沉淀物的输血不良反应较高, 分别为1.63%和3.94%, 可能与血浆蛋白及较快速度输注高浓度血小板有关, 此外输注血小板和低温沉淀物的病例往往为血液病患者, 因长时间反复输注血液制品, 导致体内不规则抗体的产生, 也是此类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 这就提醒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输血对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尤为重要[2]。本次调查的三家医院总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47%, 低于一些文献的报道[3]。因而, 笔者认为对需要反复输血或血液成分的患者可以选用少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及输血前进行HLA配型等措施来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对有过敏史、输血史的患者输血前给予抗组胺药、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小平, 李红霞, 袁学文.输血不良反应60例临床分析.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8) :109-111.

[2]危燕芬, 朱仕清.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试验与检验医学, 2012, 30 (2) :178-179.

输血不良反应 第10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患者72 725例, 分别来自重症监护室、产科、妇科、骨科、消化肾病科等科室, 其中接受输血2 729例, 发生不良反应46例。

试剂:戴安娜血型检测卡及抗人球蛋白检测卡。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查质控品、交叉配血质控品均购自北京某公司。

方法: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 由临床医生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输血科, 输血科定期上报医务科。

结果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患者72 725例, 其中2011年输血955例, 输血不良反应12例 (1.26%) ;2012年输血948例,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16例 (1.69%) ;2013年输血826例, 发生不良反应18例 (2.18%) 。3年间不良反应发生回报率呈递增趋势。

2011-2013年发生46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并好转。其中, 以过敏反应为主34例 (74%) , 其次是发热反应11例 (24%) 。46例不良反应中, 输注悬浮红细胞引起21例 (48%) , 血浆引起23例 (50%) , 全血引起1例 (2%) 。在11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输注悬浮红细胞引起9例 (81%) ;34例过敏反应中来源于血浆21例 (61%) 。

各种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及程度:发热反应11例 (24%) , 过敏反应34例 (74%) , 出现全身抽搐1例 (2%) 。其中轻度过敏反应即单纯荨麻疹为最多26例 (56.%) , 重度过敏反应3例 (出现低血压1例, 出现呼吸困难2例) 。见表1。

讨论

输血在作为治病救人的手段时也可能伴随着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即受血者发生了新的症状或体征, 而用原来疾病所无法解释。一般按发生机制分为两大类, 免疫性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和非免疫性 (枸橼酸钠中毒、肺微血管栓塞、细菌污染等) , 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多以免疫性为主[1,2,3]。2011-2013年住院72 725例, 其中输血2729例, 输血率3.75%, 控制在规定的5%以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46例 (1.69%) , 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好转, 未出现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等严重输血反应的发生。与这3年间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有递增趋势, 这是因为在病历检查以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工作等方面的持续性改进下, 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漏报率。

从本文数据可以看出, 过敏反应34例在输血不良反应中占73.9%, 是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与徐应芳等人报道的71.1%相近。所发生的过敏反应中61.8%是由于输注冰冻血浆引起, 可见在引起过敏反应的血液品种中以冰冻血浆为主。过敏反应以轻度为主, 临床表现主要为荨麻疹;而重度过敏反应较少有3例, 其中出现皮疹伴呼吸困难2例, 伴血压下降1例, 此3例均为女性有输血史及孕产史且本身病情较重, 因发现及时立即停止输血, 吸氧心电监护, 静推地塞米等对症处理后缓解并好转。有报道称输血引起的过敏反应更容易发生于过敏体质者, 如受血者平时对花粉、尘埃、药物等过敏, 在接收供血者血液时, 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 出现瘙痒、荨麻疹, 甚至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表现。反复多次输注血液制品也可能发生Ig A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4], 导致过敏反应。11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其悬浮红细胞输注引起9例 (81.8%) 。有文献表明反复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 可能刺激内源性致热源从供者白细胞中释放而引起发热反应[5,6,7]。

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种类来说, 全血的发生率为最高。原因可能是全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含量较高, 另外献血者体内存在HLA抗体和白细胞凝集素与受血者体内白细胞作用而引起反应。我院近3年的成分输血比均在>99%, 除了特殊血型外几乎不使用全血。有报道称普通悬浮红细胞与去白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原因是悬浮红细胞经过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 99.9%的白细胞、大部分血小板等已被滤除, 从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而本院自2013年6月开始已陆续使用去白悬浮红细胞替代普通悬浮红细胞, 以满足临床需求。

本文通过对近3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认为, 对病历检查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工作的持续性改进有助于提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回报率。而对于输血患者我们应做好输血前告知义务及评估工作, 并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特别是对有输血史、过敏史等的人群, 要严密观察, 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及时上报。而选择最佳的血液类型, 提倡自身输血及成分输血, 祛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也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在发挥治疗及抢救功能的同时也可能附带着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输血的风险, 尽可能地少输血、不输血。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2011-2013年输血病历并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总结, 了解其特性, 为输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输血病历并查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血液制品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3年2 729例输血病历中不良反应发生率1.69%, 近3年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率有递增趋势。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 (73.9%) , 而过敏反应中以单纯荨麻疹居多, 重度较少。结论:对于输血患者我们应做好输血风险告知义务及评估工作, 输血过程中严密监测, 特别是对有输血过敏史等的人群应更加重视。提倡自身输血及成分输血, 祛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也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有风险, 尽可能少输血或不输血。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统计与分析

参考文献

[1]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7-264.

[2]徐应芳, 许广芳, 吕春菊.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6) :137.

[3]陈兴智, 覃彩霞, 李荣新.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4 (64) :989-990.

[4]薛景霞, 吴凯, 林俊杰.献血者中性粒细胞异常与受血者输血过敏反应的关系[J].中国输血杂志, 1999, 12 (4) :227-228.

[5]李健, 恽瑛, 韩增红, 等.白细胞过滤器防治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初步效应[J].中国输血杂志, 1999, 12 (1) :22.

[6]于洋, 刘景汉, 欧阳锡林, 等.白细胞过滤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3) :180-181.

[7]刘智勇, 蔡兰, 余学明, 等.白细胞滤器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1) :43-44.

输血不良反应 第1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 多次输血者每次均重复计算。患者主要来自关节外科、创伤骨科、骨关节镜科、矫形修复外科、脊柱外科、神经外科、ICU、风湿免疫科、妇产科、消化内科、普外科等。

1.2 输血前检验

所有受血者输血前常规采用上海血液中心生产的试剂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 采用美国德声进口试剂进行Rh (D) 血型鉴定, 采用珠海贝索生产的凝聚胺试剂交叉配血试验, 所有受血者均为同型输注。

1.3 方法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 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 临床医生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表后送输血科保存和统计。

2 结果

2.1在11721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1例,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4%。由于我院成分输血率达到99.81%, 输全血患者极少, 因此无输血全血不良反应发生。

2.2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分布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 其中单纯发生过敏反应 (如皮肤瘙痒、红斑等) 的15人次, 占29.4%, 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单纯发生发热反应的14人次, 占27.5%, 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 同时发生发热和过敏反应22人次, 占43.1%, 100%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3]。

2.3 2010和2011年输血人次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表明输血不良反应率下降, 见表1。

3 讨论

3.1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因输血导致的与输血目的无关的任何不良反应, 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液中的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我院临床最常用的血液品种为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和去病毒新鲜冰冻血浆三种, 输血不良反应也主要由这三种血液成分引起, 全部是过敏、发热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4%, 低于相关文献的报道[4,5]。51例输血不良反应中无1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均在停止输血, 对症处理后1~3h症状缓解。预后良好。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及皮肤红斑, 引起过敏性反应的原因有:存在IgA抗体、过敏体质 (IgE抗体) 、被动获得性抗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主要是血制品中存在致热原或免疫反应 (抗原一抗体反应) 从而释放热原, 导致发热。

由于未经分离的全血比其他血制品含有较多的白细胞抗体, 也包括血小板、血浆蛋白抗体, 故输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血制品高。因此大力提高成分输血的比例, 可显著减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比率。

3.2为避免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制定出适合我院的临床用血管理措施: (1) 医师应仔细的询问患者病史, 根据患者的妊娠史及输血史选择特殊配合的血液制剂。 (2) 需反复输血的贫血患者, 最好选用洗涤红细胞输注, 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6]。 (3) 应充分认识输血治疗的风险性, 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 提倡成分输血、自体输血以及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4) 充分发挥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每季度召开会议通报全院用血情况,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用血技术规范执行情况, 对违反输血技术规范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医院当月的综合目标考评。

3.3采取上述措施后, 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输血不良的反应率比2010年明显下降, 见表1。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 分析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特点, 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0至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11721人次输血中,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1人次,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4%, 100%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无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反应, 其中单纯发生过敏反应 (如皮肤瘙痒、红斑等) 的15人次, 占29.4%, 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单纯发生发热反应的14人次, 占27.5%, 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 同时发生发热和过敏反应22人次, 占43.1%。结论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科学合理用血和制定适合我院临床输血管理的措施能有效降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慧盈, 邵庆华, 罗曼琳.临床输血关键环节监管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3) :262.

[2]崔徐江, 杨柳青, 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3) :241-243.

[3]陈江, 代琼, 罗立.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3) :227.

[4]袁举, 马建新.河南省人民医院2003-2005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0) :2423.

[5]田蕾.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27) :5759.

上一篇:线路资源下一篇:CT肝灌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