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护理模式

2024-05-31

一体化护理模式(精选12篇)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1年9月在我院产科住院足月待产初产妇180例, 年龄23~30岁, 平均年龄 (26.2±3.2岁) , 孕周39~42周, 平均 (39.1±2.5) 周, 均未合并有其他内科疾病, 单胎, 产科检查后均有经阴道分娩指征, 将采取连续护理模式的足月待产妇90例列为观察组, 常规孕检+健康宣教足月待产妇90例列为对照组, 入院后均采取产科人性化护理, 两组孕妇在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定期产检+健康宣教, 观察组是从早起妊娠即开始在我院实行一体化连续护理模式, 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相应的围生期保健档案, 掌握初产妇心理、妊娠知识认识等信息, 方便交流;发放孕妇知识手册, 根据各个阶段的孕妇需要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建立互信的朋友式的护患关系, 发放名片, 做到孕妇有问题可随时电话咨询;孕中期开始进行分娩相关知识教育;孕晚期进行心理干预, 多讲解有关分娩事宜, 让孕妇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 详细讲解2种方法的优缺点, 并对不同分娩方式的适合对象进行比较, 了解剖宫产的指征, 积极作用和弊端, 在具备自然分娩条件的情况下, 鼓励进行自然分娩, 鼓励母乳喂养;分娩前期观看录像, 个别讲解, 让孕妇明白生产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及正常和异常情况, 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指导孕妇及家人练习产程所需具体体位、呼吸调节、用力、减轻疼痛和放松的方法, 并对准爸爸进行教育;组织孕妇去病房、产房参观, 熟悉环境;介绍孕妇与护士长认识, 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让孕妇充满信心和勇气;替孕妇预约入院, 送孕妇至病房, 与病区责任护士交接, 尽最大努力为产妇进行帮助。两组孕妇入院后均实行产科人性化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应用Zung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20题, 每题4个选项, 分别以1~4分计算, 包括5个反向选择题, 将20个题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为实际得分, 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比较两组孕妇入院时的焦虑程度; (2) 采用本科自制表格对妊娠期保健知识进行问卷调查; (3) 记录两组初产妇分娩方式。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学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 并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初产妇入院焦虑值见表1, 两组初产妇调查问卷合格率见表2, 两组初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见表3。

3 讨论

一体化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其要求针对患者的个性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一体化的、连续性的护理, 使对患者的护理更人性化, 也更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从而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3]。连续性照护的核心是信息、关系和治疗护理的连续[4], 其主要特征包括护理的持续性和合作性[5]。现代医学认为, 治疗患者的疾病只是一方面, 而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使患者身心获益才是最终目的, 因而使患者最大程度的获益成了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6,7]。它不仅体现了医院对患者进行的人文关怀, 也体现了一个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妊娠期是妇女及为关键的阶段, 大部分初产妇对妊娠期的保健知识了解甚少或者有错误的认识, 面对日益接近的分娩带有一种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这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初产妇的分娩。

在本研究中, 通过分析发现, 采用一体化连续护理模式可以增加初产妇对妊娠和分娩知识的掌握, 有效减轻初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 帮助产妇顺利的度过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观察组调查问卷及格率,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为10%, 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焦虑值为 (28.32±4.32) , 显著低于对照组 (36.84±8.4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在产科护理中采用一体化连续护理管理模式较单纯人性化护理模式对产妇的分娩方式影响更为明显,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一体化连续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产科住院足月待产孕妇180例, 根据是否采取一体化护理模式将产妇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 对照组采用产前门诊常规孕检、健康宣教+产科病房人性化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一体化连续护理模式。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入院焦虑值 (28.32±4.32) , 显著低于对照组 (36.84±8.42) ;观察组剖宫产率10%, 显著低于对照组18.8%;观察组产妇妊娠知识问卷调查合格率96.6%, 显著高于对照组83.3%。结论 一体化连续护理模式能增加初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对护理工作人员的信任度, 有效减轻初产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有利于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一体化连续护理模,产科护理,临床疗效,分娩

参考文献

[1]郝天羽, 李银环, 姚淑芳.应用心理暗示方法缩短产程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32 (10) :569.

[2]郭宗芳, 张伟.孕产期健康教育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17) :16.

[3]高凤珍, 黄央, 屠茶芬.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行高压氧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0) :27-28.

[4]Haggerty JL, Reid RJ, Freeman GK, et al.Continuity of care: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J].BMJ, 2003, 327 (7426) :1219-1221.

[5]赵岳, 黄金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连续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3) :44-47.

[6]蔡贤华.人性化护理服务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1) :157-158.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2篇

摘要:目的研究考察在护理基本技术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抽取我院15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每班50名学生,将1班设置为对照组,2班设置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授课,实验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周期授课结束后,对参与学生进行教学考核总结教学效果。结果由统计结果可知,在理论考核方面,实验组中学生的理论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学生,且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实践考核方面,实验组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能掌握程度均要远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调查问卷的结果得知,实验组95%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结论在护理基本技术的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能够明显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潜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加大教学推广力度。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护理基本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是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理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制定独立的教学大纲、计划,从而构建整体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1]。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整体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一体化的教学是一种职业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是由一位教师或是一组教师协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按计划进行教学授课,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及时了解掌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教学任务为驱动,以教学情景为依托,做中学,学中做,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护理学专业作为一门强实践性的主干课程,一体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中的学和做完美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本次研究通过将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其授课,考察周期授课后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现就具体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5级护理专业的1班和2班作为此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每班50名学生,将1班设置为对照组,2班设置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同学0名,女性同学50名,平均年龄为(18.68±1.05)岁;实验组中男性同学3名,女性同学47名,平均年龄为(18.75±1.32)岁。两组患者均使用同一教材由同一老师进行教学授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以及课堂气氛等一般材料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所得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针对两组同学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授课,即将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分离开,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同学讲解理论知识,随后在实训室安排学生上实验课,由教师进行操作演示,随后让同学分组进行练习。实验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即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实训室作为教学地点,教师根据需要讲授内容以及教学目的提前对同学进行分组。每组同学分别轮流扮演护士、患者角色,教师带头边教边做,同学边学边做,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做”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做相结合。

1.3评价指标

1.3.1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方法周期授课结束后,对参与学生进行教学考核,主要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其中理论知识考核以试卷评分形式进行,试卷采用百分制由学校统一命题,并进行流水阅卷;在理论知识考核后一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包括无菌技术、女性病人导尿术、静脉输液、铺床法、青霉素皮试液配制五个考核内容。每名学生随机抽取试题,随后针对试题进行一对一考核,每个考题项目由特定的教师监考负责,成绩同样为百分制,对两组学生执行相同的评分标准。

1.3.1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方法周期授课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学生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的看法。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等方面。所有发放的100份调查问卷均有效收回。

1.4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经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判断标准,说明数据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情况

根据所得结果可知,对照组中分数大于80分的学生有17名,占总人数的34%;实验组中分数大于80分的有31名,占总数的62%,实验组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中没有出现不及格的学生,对照组中有6名同学成绩小于60分,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就平均成绩来看,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70.95±8.21)分,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86.42±7.84)分,由此看出实验组的平均成绩要远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学生具体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情况见表1。

2.2专业技能考核

情况由统计结果可知,实验组学生的在无菌技术、女性病人导尿术、静脉输液、铺床法、青霉素皮试液配制五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成绩均要高于对照组学生,即实验组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能掌握程度均要远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专业技能考核成绩情况见表2。

2.3主观评价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实施的教学模式的评价。统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针对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等方面,实验组中学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要远远优于对照组中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经统计学分析后,两种教学模式之间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95%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这说明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受学生的喜爱认可。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讲授式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的流动知识,即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过程。课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创造性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之上,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能力,并能够体现在成绩考核上。就理论知识的考核方面,实验组中学生的考核成绩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中的学生成绩,且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实验组中分数大于80分的学生人数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数达到优秀的占总人数的62%;而实验组中分数不及格的人数为0,也就是全班考核成绩均为合格,而对照组中有6名学生分数小于60分,占总人数的12%;在考核平均成绩方面,实验组中学生仍然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总结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基本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理论基础的理解掌握,能够显著提高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专业技能考核成绩来看,考核总共分为无菌技术、女性病人导尿术、静脉输液、铺床法、青霉素皮试液配制五个方面。其中实验组中学生在无菌技术和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方面的平均成绩均大于90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三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成绩均要高于对照组学生。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能掌握程度均要远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对专业操作的熟练程度,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总体提高现场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更佳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培养临床思维能力[3],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到一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专业技能的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结上述实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机的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教学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教学模式切实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现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护理人才,应该加大临床教学的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王鸽.“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34(1):68-69.

[2]夏雅雄,方仕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护理基本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30(7):622-624.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3篇

【关键词】一体化护理模式;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12-01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冠心病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冠心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本文通过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进入我院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进入我院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或者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3]。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为57-78岁,平均年龄(63.5±4.5)岁;病程10个月-7年,平均(3.6±1.2)年;实验组患者男38例,女12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65.3±43.7)岁;病程9个月-8年,平均(3.7±1.5)年。两者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情况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常规性护理及相关知识讲解,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一体化健康教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向患者讲解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发作时的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2)护理组长应该及时了解并记录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疾病进展情况以及药物使用情况,同时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分析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须耐心的和患者沟通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情况,认真回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提供合理的饮食指导,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坚持“少量多餐”原则,建议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以利于排便,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患者的心力衰竭情况安排运动情况,但运动要适量,避免运动过量造成身体负担,而且,护理人员也要注意维持环境卫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勤通风,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

通过两组护理后,观察患者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以及护理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3.讨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也是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冠心病作为一种心内科常见病,病因比较复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缺乏运动、烟瘾大等因素都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生[4]。然而,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也很高。

在对冠心病患者的传统护理上多以轮班制为主,护理人员的工作缺乏对患者的针对性,分工也不够明确,容易忽视患者的消极情绪以及家庭因素等,从而造成护理满意度差以及护理依从性差,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造成患者不必要的开销,增加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通过胡妙仙,梅仙蓉对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发现,经过一体化护理模式的患者比给予传统护理的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护理效果高,治疗积极性和护理效果都高达95%[5]。与本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两组的数据分析相似,本研究中发现,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比传统护理的疗效要好的多,通过对患者有效的护理,加之时刻关照患者的情绪,避免患者产生消极、不配合医生的抵触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护理效果。所以,我们认为,一体化护理模式更加人性化,更加能护理好患者,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不同时期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要求患者定期复诊,戒烟戒酒等医嘱行为外还要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回答患者以及家属的问题,从而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也会相应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所以,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江春艳.老年性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319-320.

[2]杜建军,郑凯. 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15(60):115-116.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35(12):1076-1095.

[4] 胡妙仙,梅仙蓉,叶莹莹,等.一体化模式在严重腹部创伤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应用护理杂志,2012,28(8):40-41.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4篇

1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12级中专护生两个班124人, 一个班63人为实验组, 另一个班61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男生均为2人, 其余均为女生, 年龄、入学考试成绩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两组护生均用同样的《护理概论》教材[1], 同样的课程课时数, 由同一教师授课。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 即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 教师讲、护生听, 发放与实验组同样的复习题 (选择题) , 一学期中进行段考、期考两次考试, 均为理论试卷考试, 将两次成绩平均, 即为该学科的期评成绩。

实验组实施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护生成绩评定采取综合考评的方法, 具体实施如下。

2.1 实施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开展生动活泼的多种教学活动, 如提问、护生角色扮演、教师演示、护生练习、小组案例讨论、师生评价矫正、教师精讲点拨、演讲比赛、职场竞聘、护理礼仪展示等。现以“护理程序———评估”为例介绍如下。

护生课前预习 (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课堂教学目标) →检测护生预习效果 (护生扮演甲型流感患者及其家属、护士, 围绕教学目标完成资料的收集过程) 、师生评价矫正→护生连线练习 (收集资料的方法与资料内容、临床表现相对应) →小组归纳练习 (收集资料方法、交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精讲点拨 (资料的分析整理) →护生课后练习 (完成患者入院护理评估单的填写、同步练习题复习巩固) →教师批阅、讲评 (入院护理评估单的书写情况) 。

2.2 课后的同步练习

根据章节内容布置恰当的练习。

(1) 结合护生自身现状的思考题:如作为中职护生, 请你从你的学习和生活角度说明人、环境、健康、护理4个概念的相互关系。请你从人的基本需要角度说出你目前有哪些需要?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为什么没有得到满足?请你说出你进入卫校后所面临的压力有哪些?哪些已经适应了?哪些还不适应?请求过帮助吗?得到过谁的帮助?现在需要帮助吗?

(2) 案例分析题:如星期四是医院呼吸科王主任门诊, 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早早就挂号排队来看病, 呼吸科导诊护士小方在王主任诊室门外正忙着分诊及维持秩序, 这时, 她的好朋友 (同时也是本院职工) 带着家属来找王主任看病, 让小方先安排她的家属看病, 小方出于友谊及考虑到今后在医院办事的便利, 偷偷让好友家属插队, 先让王主任给其看病。

思考:请对该案例中导诊护士的行为进行伦理学分析。

(3) 见习作业:如参观平山社区服务中心, 并简单说明该社区服务中心各部门的主要任务。

(4) 将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相同、难度相当的选择题:A1、A2、A3、A4型题作为练习题。

(5) 小组演练:如符合礼仪要求的日常护理用语。

(6) 自学辅助教材:如压力与适应辅助学习资料 (松弛疗法) 、护士的仪表与举止等。

2.3 综合考评成绩

段考、期考 (考选择题) 由教师评分;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由师生评分;演讲比赛、礼仪展示、职场竞聘等护生个人才华的体现由师生评分;平时业余同步练习 (思考题、案例分析讨论题、见习作业) 由教师评分, 4个部分的平均分即是对护生综合素质的考评。

2.4 统计学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124份, 回收12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两组护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采用u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以上统计结果分析均用PEMS 3.1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

3 教学效果

3.1 两组护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实验组护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3.2 两组护生期末考试各题型成绩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实验组护生各题型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3.3 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比较 (见表3)

教学效果按很好、较好、不好3个等级设计调查问卷, 并将很好、较好两个等级合计值列为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级别, 将不好列为不满意级别, 对两组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表3显示, 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P<0.01) 。

4 讨论

4.1 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 护生被动学, 忽视了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能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一体化教学中井然有序的教学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吸引了护生听课的注意力, 使护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使护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并在轻松、愉快、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2]。课前构思、排练, 课中的小组表演、集体练习、师生评价矫正, 课后的复习巩固, 培养了护生的职业情感和综合能力。

4.2 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树立竞争意识, 培养竞争能力

当今世界充满着竞争, 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竞争能力强。护理行业职场竞聘面试很重要, 吸引人的自我介绍将赢得发展的机会, 回答问题可展现自己的素质, 自由发言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若能借助竞聘平台, 就能够实现自我的超越。表3显示, 传统教学法不利于培养护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而一体化教学的竞赛活动有利于护生树立竞争意识, 培养竞争能力。如护理学发展史演讲比赛让护生自己选择教材内容进行演讲, 不仅锻炼了护生的口才、胆量, 还提高了护生的书写、记忆能力。职场竞聘活动的开展, 能使护生尽早了解求职应聘的要求, 促使护生重视学习、主动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学会制作简历、书写自荐信, 掌握面试技巧。

4.3 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发散护生思维, 巩固知识和技能

实验组采用同步练习, 利于发散护生的思维、巩固知识和技能, 而对照组没有完善的同步练习, 不利于发散护生的思维。结合护生自身现状的思考题, 能让护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经历来思考、学习知识, 利于护生理论联系实际, 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并能提高书写能力;A2型题 (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 、A3型题 (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 、A4型题 (病例串行最佳选择题) 均是结合临床病例来进行综合分析, 利于提高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题, 便于培养护生获取信息、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演练护理礼仪、日常护理用语、情景片段等, 利于培养护生的沟通交流、综合思维及动手能力。

4.4 一体化教学能够全面反映护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组综合考评成绩能全面反映护生的综合素质, 而对照组只有理论考试成绩, 只能反映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不能反映护生的综合素质, 不利于护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考评通过同步练习、段考、期考反映了护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演讲比赛、礼仪展示、职场竞聘使护生树立了竞争意识, 培养了竞争能力, 展示了护生的口才、护理礼仪、人文修养、心理素质;通过角色扮演, 反映了护生的胆量、服务态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评判思维等情况;通过社区见习、养老院自愿者活动, 反映了护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培养了护生的爱心、责任心。同时, 综合考评可促使护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活动, 也让护生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4.5 一体化教学促使教师提高业务能力, 实现教学相长

一体化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互动过程, 护生始终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外, 还应具备较高的辅导技巧、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才能答疑解惑, 启发护生思维, 并对小组学习进行引导监控, 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3]。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一体化教学成败的关键, 通过一体化教学, 能促使教师提高业务能力, 实现教学相长。

4.6 一体化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1) 进一步完善同步练习题, 续编案例分析讨论题和选择题, 充实题库, 使护生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更具竞争力; (2) 结合教材内容制作部分教学录像; (3) 修改完善问卷调查表和课堂教学、见习、活动教学评价表; (4) 全速跟进同步练习的批阅、讲评工作; (5) 加强小组演练的监管; (6) 加强集体备课和讨论, 修改和完善预习要求、教学目标、教案、课件, 为下一步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打好基础。

摘要:目的 探索出适合中职卫校护理概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促进护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方法 随机抽取我校2012级中专护生两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 比较两组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两组护生的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护理概论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护理概论,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张超美.情景式一体化教学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5) :62-63.

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 第5篇

一、欧盟和APEC特征比较

1.动力机制比较――制度与市场

欧洲国家的相对同一性是建立制度性一体化框架的关键因素。欧共体成员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近,贸易政策基本一致,相对容易就一体化目标通过谈判达成一致。它们追求的利益目标和追求利益的方式比较相似,因此能够按照共同通过的法律契约让渡自己的主权、加强经济融合。欧盟拥有紧密的制度性联合和较强的组织机构,成员国政府通过签署条约对其在一体化集团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出相应的规定,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超国家机构共同决定一体化的发展。

与欧盟相比,亚太地区包括众多经济体,它们不仅社会制度不同、经济运行体制相异、发展水平悬殊、贸易政策难协调,而且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非经济障碍,难以寻求统一的“价值”或“理念”。APEC以自发形成的密切联系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而产生,这种以市场为动力的一体化,绕过了影响贸易、资本流动和其他经济交流的制度和法律障碍。APEC成员在保留自己主权的前提下消除各种壁垒,形成市场的扩大和客观的融合,其一体化既没有法律和协定的约束,也没有超国家机构进行管理,成员之间以松散的形式进行经济合作。

2.运行机制比较――开放与封闭

如果一体化组织的运行通过谈判机制来完成,该组织往往以对内的开放和对外的封闭为特征。在谈判机制下,欧盟给各成员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以成员间彼此消除壁垒、开放市场、甚至出让一部分主权为代价的,因此具有排他性。这将减少成员国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依赖于组织内部的经济往来,从而产生了封闭性。从欧盟内部贸易和对外贸易中可以清晰地看出,1960年~1995年欧盟的内部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由6%上升到14%,对外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却变化不大;而且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其出口依存度由1987年的25%下降为1993年的23%。

相反,如果允许成员通过特定的.协商机制来确定经贸合作的共同目标,并在实现这些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那么一体化组织在对内开放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外开放。如在APEC单边主义协调机制下,任何一个合作事项均实行成员主动倡议、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方式,各成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开放进程的调整以相应的承受能力为基础。这种单方面的自由化措施同时面向区域内外,APEC以外国家和地区对APEC的出口依存度由1987年的19%上升到1993年的22%。

3.组织机构比较――紧密与松散

以谈判机制为基础而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客观上需要有一套紧密的制度性组织机构为各成员提供一个经常性的谈判和仲裁场所。欧洲经济一体化制度性合作色彩较浓,因而其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强度在各成员国的主动认可下远远强于APEC。为保证制度性组织机构行使权力,欧盟要求各成员让渡部分经济主权,由超国家机构统一调控。从关税同盟开始,随着一体化的深化,各成员让渡的主权相应增加,欧盟已逐步建立起一套结构紧密的“超国家共同体机构”,包括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法院和欧洲中央银行等。

在APEC协调的单边主义机制下,成员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虽然这种合作模式客观上也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协调合作目标、合作进程和相互利益关系的场所,但APEC的组织机构完全不同于欧盟的“超国家共同体机构”,它强调功能性合作,不需要让渡主权,是比较松散、约束力较弱的合作机构。APEC既没有法律和协定的约束,也没有超国家机构进行管理,它只设有一个秘书处,除财务

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 第6篇

摘 要:“校企一体化”结合开展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环境下进行的体制革新活动,对校企条件满足、资料整理、共同进步创造了较好的前提条件。经过探究产业专业、校园生产实践园区、办公室与实体化公司等众多形式,有力推动校企利益共赢与共同进步。两方面都创建有关的利益推动体制、奖励体制、保障体制与制约体制,确保合作办学顺利开展。

关键词: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必要性

以这种办学方式为机制前提,把工作与学习结合作为培养人才的方式,能够多方面引领高职院校的课程创设、课程研发、资料撰写、授课方式、实践训练、教师培训等全面的教学改革。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公司新血液注入水平的最高统一,另一方面将传统的单纯的耗费性实践改为获益性活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学成本,因此获利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生活痛楚,还可以解决机械养护与一些实践资料的使用问题,从本质上达到教学和经营的完美结合。另外,校企合作创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完成实力教师和技能大师的结合,有力提高实践指导人员的能力素质。创建校园职场的环境,做到校园气息和企业素养的结合。

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途径

这种办学模式其中包括很多种类,能够依据院校自身情况和企业的合作方式,详细划为校企联合创建生产性实践活动场地、办公室、创建生产院系、实体化公司等多种实现方式。

(一)组建产业学院

校企合作创建生产院系是高职院校的课程创设转为新兴职业与领域开展有效的探究,还是院校提高专业生存空间技能的有力方式,已经发展为职业技能人员的核心场所。产业校园是创建产学研一条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的新型模式,这种院校通常具备生产经营、教学实践、探究发掘、生活保证等能力,根本上将教学与企业结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教师与学生走进生产最前线,从根本上达到技能授课、实践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多方面结合。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产业院系通常运用订单班式开展,对院系的课程创设、教学目标、学生工作有着正向的推动功效。这样的班级人数要求通常在30或更多,创建用合作企业名称作为代号的集体。学生对合作企业的状况大概清楚的前提下,进而选择参加企业的考试。院校和企业拟定“个性化”人才培训规划,开展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充分运用所有条件,享用合作企业提供的奖学金、服装等,最终由合作企业依照合同规定吸纳人才进入企业。订单班走出来的人才专业能力精湛,工作意向清晰,实际工作能力较高,进入状态较快。经过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做的高能力人员的方式,解决了公司招工难的问题,得到企业的喜爱与支持。

(二)合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院校中进行的实践根本特点有:其一,实践在校园中开展;其二,实践培训具备真实性、生产性特征。在实际生产氛围中、企业精神与职业体验环境中,实践的内容围绕生产任务为核心,依据实际生产标准制造成品,检验的方式按照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把“空对空”耗费性实践活动转换为制造实际收益的行动,对实践场地的未来前景创造了美好的环境,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得到提升,责任心得到提升,自信心也有所增强。另外,专业教师经过参加场地规划、经营,用项目协作方式加入企业项目开发,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水平与研发能力。崭新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场地创建方法与学生训练方式,学生、教师、企业与院校都可受益,达到了互利共赢。

(三)建立工作室

工作室通常是说多个人或一个人创建的集体,可以有多种形式,大多数具备企业模式的基础。与产业院校和院校中实践场地比较,这种方式属于相对灵活、方便的校企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能够获得优秀人才的注意力和加入,是学生渴求的校园中“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对应地探究与实践对应工作。对监督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吸纳社会化产业,一方面能够与企业合作,与其关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运用这种方式获得一些营利,有助于教师产学研融合水平提高、教师主动性的提升与社会观念的产生;最后,在企业方面,为其供应人才、新的方法与生产场地,缩减了开支,同时获得了收益。

(四)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神经外科病房共床位40张, 在编护士22人, 年龄21~45岁, 平均 (30.89±8.14) 岁;学历:中专8人, 大专12人, 本科2人;职称:护士12人, 护师6人, 主管护士3人。

1.2 改革措施

该病房于2011年3月开始实行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具体内容如下:

1.2.1 成立医护小组

根据病种、医生和护理人员的特长, 对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分组, 成立医护小组, 为患者提供医护一体化服务。

1.2.2 医护合作

同一小组中, 护理人员参与医生查房和诊断治疗, 以更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讨论和制定疾病临床护理路径, 并在临床实践中严格执行。在一些护理措施中, 如健康宣教, 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制定宣教内容, 以保证宣教内容的全面和准确, 方便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生活注意事项。在心理护理的执行中, 医生也需配合护理人员,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帮助稳定患者情绪, 并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治疗和护理。每个小组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相互配合, 相互监督。

1.2.2 康复训练合作

多数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 易产生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而且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也因疾病受到一些损害, 如脑卒中瘫痪的患者, 因此康复训练显得特别重要。而康复训练的时间和计划因人而异, 所以由医生和护理人员一起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医生先和患者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 护理人员在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 给予帮助和监督, 不断强化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重视, 并积极配合训练, 以早日恢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1.3 评价指标

1.3.1 平均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和护理满意度

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实施6个月后, 随机抽取120例患者与实施前的120名患者的数据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其中护理满意度分为4个层次, 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3.2 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在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和实施6个月后, 分别对该院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对比实施前后工作满意度的差异。采用中文版MMSS量表, 该量表包括8个方面共31个条目, 使用5级评分, 非常满意5分, 满意4分, 一般3分, 不满意2分, 非常不满意1分, 分数越高说明工作满意度越高, 条目平均得分低于3.03分表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较差。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进行描述, 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比进行描述, 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术前等待天数和住院天数比较

医护一体化模式实施6个月后, 患者术前等待天数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医护一体化模式实施6个月后, 患者总满意度为95.8%, 实施前患者总满意度8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医护一体化模式实施6个月后, 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MMSS条目平均得分为 (3.98±0.57) , 实施前得分为 (3.24±0.6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85, P<0.01) 。

3 讨论

住院天数是衡量医院效率和科室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住院天数较长,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还降低床位周转率[3], 继而导致患者入院难, 术前等待天数增加。若患者病情较危重, 却苦于不能住院治疗或手术, 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也容易造成医疗纠纷[4]。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根本是以患者为中心[5]。本研究结果显示, 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前等待天数和住院天数,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下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该院于2011年3月—2011年9月实行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 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人员工作满意的差异。结果 医护一体化模式实施6个月后, 术前等待天数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3.45±1.09) d和 (10.56±1.62) d, 均较实施前有显著下降 (P<0.01) ;实施后患者总满意度为95.8%, 高于实施前的88.3% (P<0.05) ;实施后, 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MMSS条目平均得分为 (3.98±0.57) , 实施前得分为 (3.24±0.6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医护一体化模式下的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前等待天数和住院天数,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秀英, 陈茜, 刘祚燕, 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护士满意”情况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3) :2183-2187.

[2]王彩艳.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7) :50-51.

[3]蒋艳, 曹华, 彭小华, 等.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5) :405-407.

[4]刘司寰, 叶磊, 熊兴兰, 等.医护一体化解决急诊科患者”入院难”[C]//中华护理学会编委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办公室, 2011:211-212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8篇

1 护理专业考试与评价模式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就业。从教育学原理来说, 人才培养质量, 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 又要接受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1]。因此, 护理专业考试评价模式必须建立在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的基础上。传统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沿用应试模式, 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以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 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未能体现对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护理技能的全面考核。部分学校虽实施了实践考核, 但采取单一操作技能考核形式, 忽略对学生沟通能力、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导致学生学做分离, 缺乏沟通能力, 不能联系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 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严重影响卫生职业教育办学宗旨的实现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2 护理专业考试与评价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考试与评价模式的建立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又要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促进毕业生顺利通过考试;还要确保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生来源及认知特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医疗行业岗位需求等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积极探索以护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护理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新模式, 以此来规范教学, 改革考试评价标准, 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以及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适应能力。

3 基于专业课程类型的“理实一体化”考试和评价原则

以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为依据, 以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达到国家护士执业资格标准为目的,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考试评价这一主题, 探讨符合护理人才培养特点的考试与评价体系 (见图1) 。

3.1 考试评价体系构成

按照布鲁姆的观点, 教学评价大致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种[2]。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之前进行, 目的是确保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具备必要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性;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 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弥补不足,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终结性评价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 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考试模式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考试内容和课程性质等进行设计。由于教育目标具有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全面性或多面性, 而常用的护理专业各课程理论闭卷考试、口试、操作考核等考试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的局限性。因此, 欲通过考试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考核就需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鉴定性考试并重的, 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课程考试模式。具体实施时,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目标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 提出具体考核内容的主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方法和成绩比例、命题要求等, 做到: (1) 以理论与知识传授为主的普通文化课程 (A类) (如数学、物理、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解剖学等) 应突出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核; (2) 理论知识和实验及实训技能并重的课程 (B类) (如生物、生化、生理、病理、药物应用护理等) , 既要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 又要考核操作技能; (3) 以实训技能、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 (C类) (如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 , 应突出技能考核。护理专业各课程评价体系见图2。

3.2 专业理论考试与评价

理论考试应以能力为本位, 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包括: (1) 考试题型应兼顾多选题与传统题, 卫生职业教育在校生考试与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目的不同。应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效对接, 既要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又要能体现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3]。因此, 试题中既要有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的题型 (如A1、A2、A3、A4、B型题) , 让学生熟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 掌握解题技巧, 还应有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问答、案例分析等传统题型, 测试学生书面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试题应能体现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测评, 力求做到“4个有利于”: (1)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 体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既能把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也能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 (2) 有利于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逐渐将此理念内化为素质; (3) 有利于临床护理课与基础课的联系,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做到“学考用一体化”; (4) 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培养。另外, 理论考试试卷应由学校统一考试模版, 建立试题库, 实现教考分离, 依教学大纲中各章节的重要性和权重抽取题目, 注意试题的覆盖面、主客观试题的比例、题型、题量及各章节的教学要求, 使考试科学化和标准化。考试结束后对试卷的难易度、区分度、信度及试卷内容效度的定量、定性分析, 对试卷质量及教与学各个环节重新审视。

3.3 护理操作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尽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 但现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仅为理论知识考查, 应加大技能考核力度, 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 使考核方法多样化、学科成绩多元化[4]。因此, 在临床护理课中采用护理技能考核多站考试法。具体考核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技能, 收集资料技能, 职业态度、行为规范, 人际沟通和应急能力。突出护理操作技能考核, 结合口试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临床思维能力。可采用模拟人操作或角色扮演法进行考核。技能考核注重对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等的考核, 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学生在技能考核的整个过程中, 如未能体现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 会被扣分。教师在学生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时, 当场点评, 指出缺点, 考试结束后集体讨论考试的总体情况, 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 借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 并对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进行再评价, 使考试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护理技能考试和评价体系改革需要学校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要有贴近岗位的护理摸似病房、护理工作站及配套的实训设备。护理专业的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课程大部分在示教室上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随时演示或播放电视录像等, 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做到“理实一体化”, 与此教学模式相对应, 专业课程考核采用“学考用一体化”的方式, 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教师即时点评, 纠正错误及不规范操作。

4 教学设计与课程考试评价

以岗位需求为指导, 以整体化护理工作过程要求为标准, 构建考试与评价体系, 围绕培养目标, 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操作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讲授与操作一体化, 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 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具体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突出了操作技能训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程序设计见图3。

护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考试与评价模式改革依照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 围绕“考什么”“怎么考”“综合素质如何评价”, 通过对传统护理教育考试与评价模式、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及用人单位对中职护理人才素质、知识和技能需求的调查研究, 促进学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改革切合学生实际并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适应卫生护理事业发展需求, 比较全面地检查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 我校的课程考试及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87.1%的学生认为“理实一体化”的综合性考试方法非常好, 77.9%的学生认为能客观反映自己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75.5%的学生认为考试能真实反映自己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能力, 对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宁, 左铮云, 吴晓明, 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在观念, 贵在践行[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 :121-123.

[2]刘志成, 王咏梅.对接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构建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4 (12) :160-161.

[3]吴国平, 徐国华, 胡敏, 等.护理教育模式与护士执业考试模式的研究[J].江西医药, 2006, 41 (6) :416-419.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9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模式,一体化,临床效果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危急重症之一, 且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 令人担忧[1]。在急救护理方面, 一体化模式一直以来展示出了较好的效果, 其将医院资源和医护人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分工明确、高效完整的救治体系, 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生命[2]。我院近年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实施了该护理模式, 效果满意, 对促进我院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本文选取近年收治的168 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来我院进行急诊治疗的168 例重型颅脑受损的患者, 依照其入院时间,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 例。其中对照组男54 例, 女30 例, 平均年龄 (45.6±6.4) 岁;GCS评分在2~7 分之间, 平均 (5.6±2.1) 分。观察组男55 例, 女29 例, 平均年龄 (44.7±6.6) 岁;GCS评分在2~7 分之间, 平均 (5.5±2.0) 分。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方式, 具体如下:确保医院急诊室护士人员充足, 可以应对突发情况, 做到护士可以随时随车急救。规定并安排护士组成急救小组, 突发紧急事件时可及时展开急救工作[3]。

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一体化的急救方式, 一体化的急救方式是通过严格统筹急诊室内各个成员的工作, 分层分组管理, 全面落实每个人的工作职责, 使急救效率发挥到最大,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严格做好急诊室工作人员的选定, 急诊室工作人员的职能素养和工作能力是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其选取需具备一定的门槛。一般要选取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和医师, 院前护士和医师必须要有2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院内的护士和医师要有至少5 年的工作经历。 (2) 严格分配管理急救团队。在科室内成立急救小组, 由科室主任和医护人员组成, 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特长, 分配工作任务, 落实工作责任制。依据每个人工作能力, 安排对应的职务。根据不同的职能范围设立工作小组, 如呼吸工作组、处置组、信息组等, 工作组的组长要选取经验丰富的护士或者医师担任。要时刻保持护士人数的充足, 每班工作需要5 名以上的护士在职, 同时也需要至少1 名工作组组长在场, 负责工作的调动安排等。 (3) 完善抢救工作进程。接到急救电话要及时出车, 做好现场的抢救工作, 车内设有先进GPS系统终端, 可以及时向医院汇报患者病情, 这样院内可以做好抢救安排。院内急救人员要做好接车准备, 入院后的抢救工作要及时高效, 各组长要深入抢救工作前线, 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做好工作调度。

1.3 评价指标[4]急救护理后, 若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救治, 生命体征平稳、无生命危险, 则为显效;若患者病情缓解, 危险虽未完全解除, 但是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则为有效;若患者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残疾或死亡, 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同时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达94.05% (79/84) , 对照组为78.57% (66/84) , 2 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6.525, P<0.05) 。

3 讨论

相比传统的急救方式, 一体化急救方式优势更为明显, 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院前的护理质量大幅度上升。通过急诊室工作护理人员的严格筛选, 并加强技能培训, 使急诊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明显提高, 急救应变能力极大的加强, 因此急救护理的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各项工作的统筹以及人员的分组工作安排, 急诊室内人人分工明确, 配合紧密, 使各项抢救工作能高效、有条不紊地进行, 实现了急救工作质量的提高;其次是强化了对患者入院抢救效率, 由于各职能小组的设立, 工作责任制的完美落实, 以及工作人员工作的高度磨合, 使抢救工作更为快速地进行[5]。另外先进的GPS系统, 拉近了急救车与医院的距离, 使患者在车内即可接受相应及时的救治。加之院内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 使整个抢救过程做到不浪费一分一秒。还能够减少医患纠纷, 近年来, 急救急诊室内的医患纠纷经常出现在热门的新闻和网络传媒中, 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以及家属对科室内的急救护理满意度不高。对比传统急救护理, 一体化急救护理可以大幅度缩短急救时间, 提升急救效率、降低病死率。另外院内的无缝转接以及快速、有条不紊的救治工作, 减少了因救治不当出现的意外事故, 极大地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 提高了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 减少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同样也减少了相应的医疗纠纷, 增加医院的信誉度。

相关研究发现,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住院时易出现并发症, 包含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而实施一体化护理, 可快捷地对患者加以处理, 对并发症可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在实施一体化护理过程中, 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比如患者肾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均可能对患者疾病控制产生影响。一体化护理需在操中注意对患者的观察, 及时发现不良因素并予以控制。

现阶段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已经成为重点研究课题, 不仅对医院的整体实力要求较高, 还需要医院在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经营理念上具有先进性, 避免相关机制对一体化急救模式产生约束。同时, 护理人员在操作技能以及人力资源上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体化护理模式能否顺利进行。医护人员须认识到, 一体化救助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 其生命已经处于危重状态, 一体化救助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快捷地对患者加以病情评估并急救治疗。虽然本次研究中证明了一体化护理模式的优越性, 但医疗机构需注意, 越是病情复杂、疾病危重的患者, 越需要多名专业的护理人员密切配合, 在团队合作上加强实践, 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一些患者由于疾病危重, 且病情呈多样化, 在实施一体化护理模式时, 需在程序化、标准化以及变异性上具体区分,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高质量的急救护理。

本次研究发现, 使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后的护理有效率可达95.24%, 患者满意度达94.05%, 均大幅度上升, 与其他报道的结论相同, 表明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的高效性及可行性。总之,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 急救流程化、一体化可极大缩短抢救耗时, 减轻病情拖延造成的危险, 对急救护理效果及质量提供保障。但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仍需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提升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 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诸小华, 覃海森, 吴月英.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3, 23 (33) :54-57.

[2]张丽娟.急重症颅脑损伤一体化的急救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8 (21) :135-136.

[3]张思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18 (43) :151-152.

[4]唐芙蓉.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使用一体化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4 (26) :97-98.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护理专业,教学模式

护理工作是知识、技能、责任与爱心的结合, 学生只有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而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讲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分开进行, 导致二者脱节, 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此, 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使教师讲授、学生动手整合为一体,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其职业素质的养成[1]。

1 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 通俗的理解就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 体现“能力本位”原则, 逐步实现3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二是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 三是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室为中心转变。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 先学理论知识、后集中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已不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 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高职人才培养十分必要。

2.1 学生素质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 实践学习优于理论学习, 动手能力优于动脑能力。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 教学效果较差。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 形象、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过程高效

传统教学模式是先理论后实践, 往往理论学习后很长时间 (甚至跨学期) 才进行实践教学, 导致学生在操作时, 对所学理论知识记忆较少, 理论与实践脱节。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首先, 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 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 进行有机组合, 同步进行。其次, 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 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上进入误区, 为教学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2.3 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科学的实训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我院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 探索适合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1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以用导学、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 通过广泛走访合作医院, 针对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 确定护理专业毕业生就职岗位, 归纳出从事岗位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并转化为获得这些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学习领域课程, 构建培养模式, 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目标, 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3]。

根据护理专业特点, 按照工作过程将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和外科护理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划分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模块, 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技能点融于任务模块当中, 以项目为主线, 安排教学模块, 强化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以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 适当增加综合性实训项目, 实现校院零距离,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前后课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要求, 形成有机整体。

3.2 设计教学模式

以护士岗位需要和护理职业标准为依据, 改变理论和实践二元分离现状, 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使实践教学全程化,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大于1∶1。在实践教学方面, 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一主线、四训练、二对接”教学模式。“一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四训练”:基本技能训练, 校内综合演练, 医院见习、临床实习前的集中训练, 毕业顶岗实习中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二对接”:技能考核与护理临床需要对接, 理论考核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

3.3 编写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依据模块化、项目化教学要求及项目课程标准, 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在结构和内容上以任务为驱动,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编写一系列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材。教材理论内容少而精, 以够用为度, 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3.4 打造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由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备完整育人功能的教学团队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既精通理论, 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具备“双师”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断学习新技术、收集新信息, 并加以研究, 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找寻一种具体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通过3个途径实施:一是分批次送教师到医院顶岗锻炼, 学习临床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 充分做到“工教结合”, 强化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二是聘请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或临床一线护理骨干作兼职教师, 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并承担校内实践教学、实践考核及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教学工作;三是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 更新教学理念,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3.5 优化教学环境, 建立仿真医院教学基地

按照现代医院的规格、布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 根据教学需要, 贴近临床实际, 设置布局仿真医院工作环境, 实训设备、项目、流程设置与实际临床工作一致的一体化实训室。建立基础护理、外科、妇产科、急救等实训室, 购置配套实训设备, 创设学生能看、能触、能做的教学环境, 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边授课、边示教、边指导, 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 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融合。

3.6 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做, 学生看。由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 导致教学效果差。为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我们积极探索, 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仿真实训设备、仪器, 多媒体课件, 网络资源等, 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同时采用启发引导、案例讨论、现场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操作演示后, 让学生在仿真实训基地进行练习, 教师现场指导, 最后师生共同回顾, 总结操作方法、步骤、要领及相关知识点。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提高基本素质, 增强专业能力。

3.7 建立能力评价体系, 强化信息反馈, 进行有效激励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 公示项目结果, 让本组学生为其项目结果进行评价, 指出优点与不足, 其他小组作为评委对其结果作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评价, 对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 学生常出现的不规范甚至错误动作加以指导和纠正, 对成绩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 围绕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进行教学, 突出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捷.浅谈护理专业一体化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22) :81-83.

[2]杨德明.中等职业学校变革的必由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0) :36-37.

浅谈“车工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 “车工一体化”模式特点;教师,实训条件、授课方式、内容、优势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指为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将教学的相关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理想的模式是将专业课、实习课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为适应我国现代企业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很显著的特点:

实用性强,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工作坏境中感知,并在亲自进行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生产一线的适用技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技能性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突破实践技能培养的主导思想,即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又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使专业教学形成连贯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水平。

教学质量和效率高,由于一体化教学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操作学习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想脱离的问题,缩短了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迁移的实践和距离,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主体,是首要条件。“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深厚的教学经验、严谨的工作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各种能力。现代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能力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习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将其学生终身受益。

三、一体化教学要有充足的实训条件要求

充足的实训条件是确保实习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充足的实训条件,可使学生多动手提高操作能力,多动脑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脑灵,手能的教学效果。具体标准如下:

合理性。因根据办学规模和培养目标,在组织学生实训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由低到高,有简单到复杂进行合理配置。产生节约、高效效果,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实用性。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有着较高的操作水平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实训条件应形成“阶梯”结构,设施设置应有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首先,要满足基础教学要求而形成基础操作。完成简单思维——进行操作。其次,具备适度的实用性,多样化,已达到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目的——思维的提高。最后,应适度超前(高、精、尖),培养高、精操作技能,这样既经济、合理,又能满足教学要求。

先进性。先进设备又是先进技术的体现,是高、精机制加工的综合产物,因此先进的设施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科学文化知识,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一体化教学授课方式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追求的是在学习各種基础课的同时,将专业课与实习课有机、科学地结合起来,遵循技能形成规律,由浅入深进行。应本着适用、实用、学什么讲什么,用什么讲什么原则,分层讲授,分层操作进行。

分层讲授。课题确定后,将需讲授的理论知识按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成阶梯型配置。具有以下特点:用什么讲什么,内容直接服务,指导操作;授课目的明确,易于学生掌握;授课内容简单易学,认真准备,合理安排,授课得心应手;易于理解,便于记忆,配合适当的教学艺术,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分步操作。指随着操作内容的确定,将操作技能分组细化,本着高效、实用的原则,按着实训设施阶梯配置,逐步形成操作技能的训练方法。具有以下特点:遵循技能形成规律,将训练内容由繁化简;教师示范简单明了,学生学习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易于教师组织教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可培养学生单样操作技能,为复合作业打下操作基础。

五、一体化教学的内容——“教”、“学”、“做”要求

1.教

实现一体化的教学并不是忽略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要认识到:必要的理论知识,始终是指导实践的准绳。这里的教包括理论和技能的讲授。教师将理论知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讲授后,先亲自动手实践,之后给学生布置课题,鼓励学生要老师的方法,而老师在一旁指导,让学生在实操中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作为教师要记住:不是只教会学生怎么做就行了。

2.学

学生有学习兴趣是最能达到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考虑两方面:一是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高职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车工工艺困难大,易产生厌学。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和学习目的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唤起学习车工工艺的兴趣。教学方法主要是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稳定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以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正确引导学生会用车工工艺去指导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车工工艺有的章节,教师先让学生看一遍,列出提纲,然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

3.做

陶行知主张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即在劳力上劳心。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结合,“以期理论与实际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只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

六、一体化教学的优势的要求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即将理论知识,有传播专业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情况,便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突破了技能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体化护理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休克,创伤性,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创伤性休克是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由于患者失血较多,救治稍有延误即可危及生命。本病抢救的重点是止住活动性的外出血、保护呼吸道通畅、补充血容量预防严重伤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此外护理过程中的密切监测及及时处理也非常重要[1]。本文比较2种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求找到较佳的护理模式和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交通事故伤25例、挤压伤5例、穿透伤3例、高空坠落伤12例、砸伤3例。另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1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交通事故伤27例、挤压伤6例、穿透伤2例、高空坠落伤9例、砸伤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抢救的过程中做到条理化,各个步骤紧密衔接,医护人员的工作配合要有条理性、紧密性,从接诊到抢救、治疗及后期与病房的交接均由统一人员进行指挥及部署,做到每个抢救步骤均有条不紊,且以最快的速度和熟练的医疗护理技术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包括血压、脉搏等的检测,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配合抢救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症状及体征。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比较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救治时间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家属满意度评估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分为非常满意、一般及不满意[2]。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抢救成功率及有效救治时间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患者家属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创伤性休克是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刺激后引起的应急反应,多数是由骨折和脏器损伤后的急性失血、失液引起,同时组织分解代谢产物的毒素作用和疼痛刺激也是引起休克的原因。早期正确、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及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衔接紧密的急救护理模式的选择是重中之重[3]。

我院在创伤休克患者治疗中积极地进行一体化护理模式的探索,建立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通过快速准确的分诊、合理安排医护资源与反应灵敏的院前通讯指挥系统等措施[4],明显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急诊救治成功率。

3.1 止血及止痛

在创伤中主要因大出血而引起休克,因此控制出血量是创伤性休克急救处理的紧急措施,一般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疼痛患者可必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

3.2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此类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早期快速足量扩容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般选用一条静脉用作快速补充血容量,给予少量生理盐水,以备输血或输入平衡液;另一条则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静脉切开。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因此应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遇有喉头水肿或昏迷患者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缺氧状态。

3.4 加强基础护理

休克患者应给予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加重休克,当患者体温过低时,应提高室温、增加被服。室温保持在18~20℃,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让患者充分休息。

3.5 术前准备

多数创伤性失血患者同时伴有多处损伤如骨折、腹部脏器破裂等,需及时手术止血及清创等。对需手术的患者,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好必需的术前准备,如青霉素、普鲁卡因、破伤风抗毒素(TAT)试验及备皮、配血,协助有关辅助诊断,一切护理操作均要快而准确。

为节约时间,医护间需密切配合,各项检查、护理操作需同时进行,尽量缩短伤后救治时间,使患者的休克状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改善及扭转。对每位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操作质量及急救积极性均在平时给予系统的训练和加强,以使其在抢救的过程中做到稳、准、快,从而实现最佳的抢救效果[2]。总之,在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中,应有明确的分工,各尽其责,有序的护理可为抢救成功赢得时间;与医师紧密配合,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抢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宋冰.救治创伤性休克的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30(4):230-231.

[2]王玮.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6):3782-3783.

[3]陈雪莹.创伤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10-111.

上一篇:失调现象下一篇:地板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