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出版数字化转型

2024-06-28

医学出版数字化转型(精选11篇)

医学出版数字化转型 第1篇

在数字化、网络化浪潮中, 由于失去历史机遇, 中国出版业已有一个重要板块基本“腾笼换鸟”, 这就是新华书店, 已在新兴的电子书市场中失去自己的发行商角色, 被“当当”等电子商务平台所取代。现在, 出版业还有第二个重要板块正面临“腾笼换鸟”式转型, 这就是传统出版企业, 在新兴的数字出版市场中, 传统出版企业似乎也正在失去出版者地位, 逐渐被电信等领域的新兴数字出版商所替代。

“腾笼换鸟”之趋势

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叫“腾笼换鸟”, 就是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内, 把原有落后的企业淘汰出去, 代之以外来先进企业;一种叫“凤凰涅槃”, 是说企业还是原来的企业, 但经过了自我更新。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很可能是“腾笼换鸟”, 而不是“凤凰涅槃”。

一方面, 因为传统出版企业尚未找到成功经营模式。传统出版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就必须找到合适的经营模式。数字出版的一个鲜明特征, 是经营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充分应用为基础的全新而多样的产品世界。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数字出版物, 如电子书 (报刊) 、多媒体电子书、专题数据库、服务工具、微出版物、网络平台等。传统出版企业经营的误区就在于, 总是把数字出版定位在纸质书电子版的制作销售上, 绝大多数尚未涉猎上述丰富多彩的产品形态。而纸质书电子版是纸质书的一种延伸形式, 是数字出版物最低级的一种形式。由于它的劳动附加值有限, 加之我国用户尚未形成网上付费阅读习惯等原因, 其零星销售目前难以形成赢利模式。当然, 也有出版社开发出了自己的特色数据库、网络服务平台等, 但这是极少数。可见, 总体上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连做什么、卖什么都还没弄清楚。即使单一的“文字内容提供商”, 未来也不是天然属于传统出版社。到时在优厚的稿酬和快捷广泛的传播效果的诱惑下, 作者完全有可能越过出版社, 直接找到新兴数字出版商发表作品, 而且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开始出现。

近年来, 我国数字出版收入规模几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 但传统出版企业所占比重微乎其微。2012年数字出版产值达1935.49亿元, 其中与传统出版相关的是电子书经营收入只占1.6%, 这中间还包括了新兴数字出版商的贡献。可见, 在数字化转型正在形成的新版图上, 传统出版企业所占地盘很小。当然谁胜谁负并非已成定局。由于新兴数字出版商目前发展的业务大头是在广告、游戏等方面, 对知识内容的出版传播较少, 而传统出版企业由于其“内容为王”的基础和优势, 在行业政策的支持下, 如果应对得当, 仍有争得一片生存空间的希望。

“换鸟”与“效益”

转型升级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效益。为此, 有必要对“换鸟”式转型的利弊得失作一分析。

1、“换鸟”式转型会影响出版业数字化进程?目前新兴数字出版商发展势头强劲, 有的已经崛起, 而传统出版企业步履蹒跚, “换鸟”式转型是否可以带动整个行业快速转型升级?但换个角度看, 也未必。这种形式转型由于失去了与传统出版的继承关系, 特别是由于新兴数字出版商偏重依靠技术发展起来, 内容严重缺位, 导致数字出版产业诞生伊始就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和弊端, 如盗版猖獗、传播内容品位和质量低下、知识传播功能严重缺位等。所以, 如此转型得到的会不会是一个“畸形儿”, 从而欲速不达?但也有相反意见:新兴数字出版商的崛起, 由于摆脱了传统体制机制的某些弊端, 是否有利于促进学术自由, 激发创作活力, 带来出版业更加繁荣?

2、“换鸟”式转型会导致产业内部组织的低效率?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内部必然会通过竞争形成若干大型企业集团。由新兴数字出版商成长起来的企业集团一般是由内容、技术等上下游不同产业纵向联合而成的结构。这是因为新兴数字出版商原先不掌握内容, 纵向整合内容产业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如果是由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而来的企业集团, 情形则相反。而这种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国内企业界比较流行, 但学界已纷纷提出质疑和批评, 认为这种模式类似传统的计划经济,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践已暴露出其效率低下的弊端。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也已经放弃这种模式。评价中国出版业“换鸟”式转型的得失, 是否需要联系上述经验教训来看?

转型关键在“改笼”

为什么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社迟迟发展不起来, 单单从行业外部生长起来?这固然有传统出版企业资金短缺、没有技术、缺乏人才等诸多方面原因, 但根本的是传统出版业内缺乏数字出版的生长环境, 传统出版的“笼子”容不得数字出版这只新“鸟”生长。因此, 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改笼”, 只有把笼子筑好了, 业内环境改善了, 数字出版才会健康发展起来。

1、改造体制机制。全国传统出版社名义上已经转企改制, 但实际上大多数背后都还靠着“娘”, 从书稿资源、干部待遇、利润分配等方面, 与原来所在的行政机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出版社内部, 多数由一个行政部门或部门化、行政化的所谓公司在做数字出版, 做好做坏都在社里一个大锅内舀饭吃。许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做着做着, 做成了一个“每年收支平衡、自我养活”的永远长不大的“侏儒公司”。因此抓数字化转型, 要从体制机制抓起。所有数字出版项目就应通过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独立实体来做, 真正营造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良好环境。

2、改造政策法制环境。现在数字出版基本没有独立的政策法规体系, 无论项目申请、预算执行、版权使用, 还是人才招聘、业务培训、职称评定、奖励评比等等, 几乎做什么事都是以传统出版为本, 比照、套用传统出版的一套。比如, 申请有的数字出版项目, 连发下来的表格都是为传统出版制定的;数字出版作品评奖以及人员职称评定等, 由传统出版内容专家担任评委, 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审。再比如, 出版业没有正规的科技人员队伍以及其职称体系, 出版社内大多三两个人从事技术工作, 被严重边缘化。

医学出版数字化转型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企业转型;智慧城市;物联网

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全球城市信息化进程。2008年11月,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发展愿景。次年,IBM公司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中国。①智慧城市的概念甫一面世,便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包括北京、上海、无锡、宁波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先后纷纷宣布建设智慧城市。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2012年12月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智慧城市建设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深远影响,亦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厘清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是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将如何影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前提。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对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目前各方并未达成共识。IBM公司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这样的一个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综观目前各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从技术层面理解智慧城市。如辜胜阻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其核心是物联网,具体表现为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②另一类侧重于从人本理念理解智慧城市。国外学者An-dreaCaragliu认为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社会,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通信基础设施等的投资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明智的管理。③其实,信息技术和人本理念都应该是智慧城市内涵的必备要素。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条件;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智能服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IBM公司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提出,智慧城市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和协同运作四大特征。这一观点已被国内的学者普遍接受。

1.全面物联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各种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所有涉及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感知和监测。

2.充分整合物联网和互联网无缝连接和完全融合,将通过智能设备监测和收集的数据充分整合起来,并使这些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上进行各类创新以及做出实际应用,以智能响应城市居民的各类需求,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协同运作基于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和各类创新应用,整个城市的各个系统能进行和谐而高效的协作,达到城市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5—2020年)》④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数目达到386个,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比例达到100%。如此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技术基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是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互联任何物品,提供多种形式信息访问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其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它也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相较于互联网的全球性,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或区域性的。

1.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生成平台通常情况下,数字出版企业组织专业的内容生产人员经选题、创作、编辑加工、复制等一系列流程提供数字内容。在城市物联网这一技术平台上,这一传统的数字内容生产做法将会发生一些变化。第一,除了由专业的数字出版企业提供数字内容之外,物联网上大量的由人与物互联、物与物互联而产生的数据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而且,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反馈及时,经过数据挖掘分析出的价值不小。第二,一些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发烧友研发的一些应用项目支持市民在物联网环境下直接生成内容,并及时上传到物联网平台实现分享。

2.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流通平台无论是传统出版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都可以将自身拥有版权的数字内容资源与物联网实现无缝连接,通过运用合理的商业模式来获取利润。智慧城市中所包含的智慧教育、智慧游、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部分都需要大量的数字内容来充实。鉴于物联网的区域性、行业性特征,有关当地的、专业性的数字内容资源将更受青睐。与此同时,由于智慧城市鼓励全民参与、协同创新,一部分具有数字内容生产能力的个人或组织也能在物联网上传播其生产的数字内容,甚至可通过众筹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报酬。

3.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营销平台物联网通过利用射频识别(RFID)⑤、传感器、二维码等智能识别技术,将信息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继而扩展到连接任何物品。基于这一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的各类数据,精确分析内容消费者对阅读时空的要求、生活习惯特点以及社交偏好等一系列影响数字内容消费的因素。换言之,城市物联网为数字出版产业精确营销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数字内容需求的快速预测和精准推送。

(二)人性化的数字内容消费方式将受到欢迎“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数字内容的消费方式。

1.物联网技术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内容需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得现代都市人较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为满足自身日常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而阅读成为了人们消费数字内容的主要目的之一。如前所述,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对数字内容消费者进行精确营销。这种精确营销可以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通过对获取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潜在消费者的阅读内容偏好,主动营销,实现数字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其二,通过物联网自动监测潜在消费者所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信息,对其进行数字内容的实时推送。对数字出版企业而言,前一种方式重在稳定数字内容的消费数量,后一种方式则意在不断发现新的市场扩容机会。

2.数字内容的消费终端类型更为丰富移动互联的时代,手机是最主要的数字内容消费终端。而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任何物品都可以接入物联网。理论上,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数字内容的消费终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新的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未来不仅万物皆媒介,而且人机互动技术和3D虚拟成像技术将使媒介的外延突破实体物品的限制。可以说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联网环境里,人们能够感受到最为丰富的数字内容消费体验。当然,过于丰富的媒介消费体验是否会使人类走向异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协同运作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提升内容的易得性目前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的,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拓展到物联网平台只是个时间问题。智慧城市本身所要求的协同运作性必将使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同样具备这一特征。从技术后台来看,围绕着数字内容消费的各类子系统(如内容提供系统、终端呈现系统、LBS、电子支付系统等)和谐高效地协同运作;从前台的用户体验来说,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快捷地获得其所需要的数字内容。

(三)服务应用类数字内容产品比例增大

互联网平台上,网络游戏、各类视频和网络文学是网民消费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类型。在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平台上,这些类型的数字内容产品依然会存在。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城市服务,因此各类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应用类数字产品的数量会大增。而且,这些服务应用类产品的生产目的也是为了实用。这就启发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研发新产品一定要对市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全方位的精确分析。在此基础上,数字出版企业可以采取两种做法:第一,数字出版企业可以承接政府委托的具体服务应用项目,并进行开发,这对数字出版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第二,数字出版企业可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为已有的服务应用提供数字内容。

(四)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流通加快

物联网时代,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网络连接是自动生成的。只要随身携带一个身份识别工具(最常见的如手机,或是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一位市民身处一个具体的时空环境,物联网中的感应装置会自动将有关数据送回到后台的中央信息系统。根据返回的有关数据,数字出版企业可以及时知晓潜在消费者的状况,并以此形成客户数据库。针对潜在消费者消费数字内容的具体特点,数字出版可以实行个性化的实时出版。与此同时,物联网也可以感知市民消费数字内容后的反馈情况(如是否下载到本地终端、停留的时间长短等)。因此,物联网就可将实时的数字内容消费的市场调研结果一并返回后台的信息系统。整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自动而快速,基本上无须人工干预。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得出结论,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流通都加快了。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流通加快,势必对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组织结构的灵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转型思路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如果数字出版企业想要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市场,那么实施转型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战略选择。这种转型绝不是局部的改良,而是对数字出版企业的经营观念、信息技术、内容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全方位提质。

(一)经营观念上主动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势

任何企业转型始于经营观念的转变。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转型首先要在经营观念上主动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势。产业融合指的是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间的边界的模糊化和产业重组的动态过程。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正在加速,数字出版产业当然也不例外。首先,数字出版企业必须主动融入智慧城市产业链才能实现数字内容在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上的顺利传播。这是数字内容得以在城市物联网平台上实现价值的前提。其次,数字出版产业应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的服务产业紧密结合,为数字内容产品增值。必须指出的是,数字出版产业基于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上的产业融合绝不仅仅是技术上或业务上的简单结合,而是数字出版产品形式、内容生产理念、营销服务甚至商业模式上的根本改变。

(二)数字出版企业内部实现信息技术升级

既然产业融合是由技术革新推动的,那么数字出版企业要融入智慧城市产业链中则必须首先要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升级。首先,数字出版企业应使数字出版产品在信息技术层面上适合在物联网上传播。符合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标准是实现数字内容在物联网平台上顺利传播的必要前提。RFID、二维码、人机交互、虚拟成像等新的信息技术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数字出版企业应重视客户数据价值,成立独立的数据中心。获取、分析数字内容产品潜在消费者的相关数据从而进行智能匹配是依托物联网平台开展精确营销的基础。因此,一个独立的、高效的客户数据中心对数字出版企业能否很好地满足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市场需求非常重要。再次,数字出版企业的数字内容管理系统从技术上要支持数字内容的多媒介、多级传播,盘活拥有的数字内容资源,构建符合长尾效应的内容管理模式,实现版权价值的最大化。最后,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速之势将不可逆转,碎片化阅读、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和实时出版是这一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领域内的关键词。因此,数字出版企业必须在内部建立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快速流通。同时,这一综合业务平台还应实现与外部的战略合作伙伴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快速传播。

(三)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实现转型

数字内容生产转型是数字出版企业整体转型中重要的一部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内容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也就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消费者需求导向应得到进一步重视。数字出版企业应在发掘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利用数据深度分析消费者的内容需求。或许,某些潜在的内容需求是消费者自身也尚未意识到的。换言之,潜在消费者数据分析应成为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的第一步。其次,积极利用智慧城市和知识社会的优势支持市民(受众)参与内容生产,在实时出版时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受众加入内容生产者的行列。此时的受众集内容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的身份于一身。再次,与创意设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协作企业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协作机制,加强数字出版企业的战略联盟建设,强化数字内容生产协同行为,致力于不断提高用户体验。最后,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要重视建设内容集成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自动生成数字内容应成为数字出版企业积极尝试的部分。

(四)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发生变革

任何企业转型最终都会使原有的商业模式发生变革,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企业转型同样如此。总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将在企业定位、数据驱动决策和赢利模式设计上发生重大变化。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应转变为数字内容集成运营者。数字出版企业不应拘泥于内容提供者的定位,而应依托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聚合相关内容、信息技术、终端应用和在线支付等其他资源。只有实现了由数字内容提供者向数字内容集成运营商的转变,数字出版企业才能真正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赢得自身的一席之地。第二,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环境中,各种数据随时随地在产生。这些数据的价值很可能转瞬即逝,只有实时分析和及时应用,才能实现这些数据的价值。因此,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贯穿内容创意、内容设计生产、内容的发送和消费反馈的一系列环节中,依据数据进行决策将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第三,基于长尾效应的赢利模式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数字出版企业要盘活拥有的内容资源,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广告客户的要求重新包装,将其设计成多种不同形式、多样规格和灵活定价的数字内容产品,在城市物联网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售卖。积少成多,成千上万的“微利润”也能为数字出版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花建.互联互通背景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30.

[2]陈东.智慧城市中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1):90-93.

[3]任占文,眭海霞.智慧城市视域下传统媒体发展变革研究———以私家车广播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3-129.

医学出版数字化转型 第3篇

[关键词]图书出版;数字出版;文化传播;数字化传播

[作者单位] 张晓军,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图书是最古老的出版物,也是促进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出版物。数字化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图书出版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也给传统图书出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纸质图书销量日益下滑,实体书店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网络满足审美需求。例如,很多人在碰到一些不懂的术语时,往往通过“百度百科”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cnki中检索2014年核心期刊论文(截至9月4日),引用“百度百科”的有411条记录,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756条记录。由此也可看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已受到“百度百科”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2013年10月,财政部开始分年分批推动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出版能力;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61家出版单位被列为第一批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企业[1]。这说明我国政府已经强烈意识到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这一发展趋势,并采取了实质性的支持措施。本文从图书出版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图书出版的发展规律

图书出版活动产生于社会对图书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也是推动图书出版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人们对图书的需求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

第一,需求优质的图书内容。人们需要优质的内容,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所谓内容的“优质”可以定义为:确实能够满足人们求知和审美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这里之所以强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是因为大众需要的内容与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无论多么大的文化积累价值的图书都需要传播才能被人们知晓。因此,图书出版活动也就是满足人们对图书内容需求的活动。图书的内容与其他纸质出版物不同,具有系统性和长时效性的特点,图书的内容又是随社会发展而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的。

第二,需求优美的内容表现形式。图书的内容以文字和图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对图文的阅读来认知、领悟、欣赏图书的深邃思想、深刻思维、高雅情趣。图书出版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而一个民族的文字有着历史的发展轨迹,作为图书内容表现形式的文字与这种历史轨迹是一致的。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图书的文字和图像越来越优美,尤其是图像印刷经历了雕版单色印刷、套色印刷到现代的平版套印的发展,使得图像越来越逼真、优美。

第三,需求优良的载体。从图书的简牍出版到粗糙纸出版,再到现代的精制纸出版,图书的载体在发生变化。

第四,需求获取图书的便利。从古代的书肆到现代的书店网点,再到网上书店,最后到网上数字图书下载,人们对图书的获取越来越便利。

正是人们对图书的这四个方面的需求,推动了图书出版科技和出版活动的发展。

在图书出版单位和社会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图书出版制度、体制起规范作用。在社会规范的作用下,出版单位的运行形成了一定的机制。市场化和公益性出版一直是图书出版的两种运行机制,我国古代的官刻、私刻、寺院刻具有某种公益性出版的机制,坊刻则具有市场化机制。西欧在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发展,图书出版采用了企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但是,无论是何种运行机制,出版的目的都是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图书出版的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图书出版提供了新型的内容表现形式、载体条件和传播条件。依据图书出版的发展规律,数字化转型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目前尽管纸质图书仍有一定的需求,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各类考试辅导用书仍依赖于纸质出版,一些年龄较大的读者仍依赖纸质图书,但情况越来越向数字化方向发展。2012年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呈较快增长势头,2011年18周岁—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比上年增加1.6%,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上年上升了5.8%[2]。图书出版的历史发展规律已经被今天的图书出版人深切感受到,图书出版人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实践。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名单”,其中包括5个出版集团,20个图书出版单位[3]。这些示范单位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走在了前列。

二、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出版物是数字图书

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所有的出版物中,图书是最具有文化价值的出版物。图书的内容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思潮。17、18世纪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一系列著作的出版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带来了物理学的革命,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在我国,《天演论》的翻译出版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生,20世纪80年代《班主任》《芙蓉镇》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出版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4]。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图书的社会是如何发展、如何进步的。当前,影视文化、快餐文化、图像文化畅销,但这些感性的文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国民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感性的文化如果缺少理性文化做支撑,是不可能有效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而以文字为主体的图书是理性文化的体现。由此可见,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不能背离图书的内容特点。

但是,数字出版改变了图书内容的表现形式、载体、传播方式,使图书概念的外延扩大到包含数字图书这种新型的图书。数字图书是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后的产物,它继承了纸质图书的内容特点,发展了纸质图书的内容表现形式,抛弃了纸质图书的载体、传播方式。纸质图书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只能做到“图文并茂”,而数字图书却能达到 “图文音像并茂”。现在有些纸质图书附有光盘,如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就这900句玩转口语》附赠英语教学MP3光盘一张,使购买者不仅能看而且能听,但它们的“图文”与“音像”是分离的载体。数字图书则能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集成在一份文件中。数字图书的传播需要网络载体,目前三网融合取得很大的进展,使数字图书有了相应的载体。数字图书的使用终端目前也已经开发出了普通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产品。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传统的图书出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之进入到数字图书出版的时代。

三、图书出版的体制机制作用于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

图书内容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决定了图书长久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图书出版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出版制度、体制下进行的,不同的出版制度、体制决定了出版单位的运行机制。近几年,我国的图书出版单位绝大多数进行了企业化转制,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出版体制机制的变化改变了图书出版单位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在事业单位体制下,出版单位经济利益的实现主要依赖政府;在企业化体制下,出版单位经济利益的实现主要依赖市场。为了弥补市场机制条件下图书内容选题短效性、片面性的弊端,政府建立了“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图书内容的文化价值问题。

市场化的机制使图书出版单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图书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图书的载体和发行方式上。图书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图书出版活动的发展。由此,在竞争中利用新技术降低出版成本,提高出版的经济效益,就成为出版单位的自发选择。而当前的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图书出版单位自发的选择。出版单位要实现数字化转型,涉及原有的和新出版图书的数字化转换、网络发行平台建设等,这些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本。我国图书出版单位的资本大多数是国有的,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资本只能由两种方式提供。第一是由政府提供,如前所述,财政部分期分批支持中央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第二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例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通过上市来融资[5]。有了资本,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就有了经济条件。虽然大多数图书出版单位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但它们仍然面临着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既体现在内容竞争上,也体现在营销竞争上。哪个出版单位准确掌握了社会的图书内容需要,哪个出版单位就具有竞争力。内容的策划和营销策略的研究将成为数字图书出版时代的主题。

四、图书的社会需求是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所在

当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盛,人们对文化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互联网中有海量的作品、图片、影视可供人们免费使用,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会越来越少。社会对图书的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社会对纸质图书的需求。首先,各级各类教材教辅图书是目前最大的纸质图书需求。人们之所以选择纸质图书作为教材教辅,是因为纸质图书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可靠性特点,这是当前网络资源难以取代的。只要社会存在教育,人们对教材教辅的需求就不会消失。当然,社会的教育事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材教辅图书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一旦数字化教材教辅图书兴起,人们对纸质图书的需求就会减少,对数字图书的需求就会增加。其次,一些喜欢深度阅读的人需要纸质图书。因为数字化阅读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人们的深度阅读。此外,一些习惯于纸质阅读的人也需要纸质图书。

第二,社会对数字图书的需求。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的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38.6%,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约有1.9亿人[2]。可见社会对数字图书的需求是很大的,而且会继续增加。目前数字图书往往是收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数字图书的使用。由于网络的版权保护困难,因此网络中存在一些盗版的免费的图书内容和一些符合著作权法的免费的图书内容,这些免费的图书内容满足了相当一部分的社会需求。

社会对作为内容的图书的需求不会减少,只会增加,但是对纸质还是数字,以及付费还是免费选择,有着需求结构上的变化。图书的社会需求特点决定了当前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取消纸质图书,而是要改革、完善纸质图书发行体系,充分发挥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的作用,这也决定了当前的数字化转型必须解决图书的版权问题。保护图书的版权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不仅数字图书容易复制,而且纸质图书也容易数字化,并且公众有免费使用图书的愿望。出版单位可以在版权保护技术方面有所创新,也可以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如网络广告、赞助等,免费提供图书内容。这些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之,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需要出版工作者职业观念的更新、出版单位经营的创新、版权保护的创新等。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图书出版活动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图书出版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出版网.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升级预算编制启动 [EB/OL]. http://www.hbnp.gov.cn/wzlm/zwdt/xwzx/10797.htm,2010-10-10.

[2] 中国新闻出版报.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呈较快增长势头 [EB/OL]. http://www.gapp.gov.cn/news/1656/93140.shtml,2012-09-26.

[3] 2013年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公示[EB/OL] . http:∥www.gapp.gov.cn/news/1664/151665.shtml,2013-06-28.

[4]王余光,汪涛.中国畅销书百年回眸(四)[J]. 出版广角,2001(2):34-39.

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转型探讨 第4篇

转型并非把传统的东西统统抛掉, 另起炉灶。出版转型, 转的是做强、做大、做好、做快的路径和方式;转的是束缚出版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转的是对出版产业发展规律的传统认识;不转的则是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

1 流程再造

数字出版时代, 整个出版流程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选题策划、组稿、编稿、校对、印刷、推广等, 编辑要全程介入。创建一个“在线协同编辑平台”, 让数字出版贯穿全程。

具体来说,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写好一本书的简介:一句话推荐语+一条围脖/微信+一篇小文。

2) 选好精彩样张, 确定页码, 整理文字图片、制作PDF。

3) 拟好目录, 单独摘录, 准备文本文件。

4) 拟定图书关键词, 除书名外能代表图书特色和主题的词语。

5) 了解作者, 确定亮点, 确定是否有围脖、Blog、个人网站。

6) 提供图书数字化出版建议, 是否同步推出电子书, 是否适合制作app, 是否适合移动阅读。

7) 协助确定图书版权, 是否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否与作者约定分成比例和计算办法, 做好备注。

8) 协助确定图书中的哪些资源可以复用, 并对特色鲜明的碎片化资源予以标注。

10) 协助确认排版厂提交的文件和PDF为最终版本。

11) 在图书修订或改版时记录详细修改信息, 并反馈给内容资源管理部门。

12) 从传统编辑变身为内容与知识的组织者, 提出内容资源重组策划建议。

13) 关注社交网络, 关注用户反馈, 深入发掘, 适时引导。

2 明确定位

美国的数字出版起步早, 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现在比较清楚谁才是自己的客户, 公司能够满足这些客户的哪些需求, 这些需求带来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有了这些前提, 他们就不会再盯着“每一朵可能下雨的云”, 而是转而聚焦有限的几个产品或几种服务, 力求深入挖掘客户需求, 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到长远规划、精益求精。唯有如此, 才能确保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忠诚度, 才能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力, 才能创造出有利可图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大众类出版社哈珀科林斯谈的是自己的增强型电子书 (甚至细化到烹饪类图书) 和自出版业务, 专业出版社爱思唯尔谈的是自己的数据库, 教育出版社牛津纽约公司谈的是自己的教学服务平台。

在大信息时代, 出版商的新角色是要在正确的时间, 向用户用最合适的方式提供准确的信息。在专业科技医疗出版的数字化方面, 爱思唯尔实现了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 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用最短的路径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

爱思唯尔提出, 在现阶段这种大信息量快速传播的时代, 研究者 (用户) 不再只关心高质量的内容, 更加关心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再利用。例如, 以前的专业科技医疗出版业就像是农场, 用户关注的是“种植”高质量的内容原料 (书、刊) ;接下来就像是自选超市一样, 出版商生成大量的内容数据库供用户选择;现在则像是餐馆, 不仅要提供“原料”, 让用户“自选”, 出版商还会将用户选择的内容再度加工制作生成新的产品, 多次满足用户需求。

爱思唯尔的GEOFACETS就是这样一个为地理学者开发的内容挖掘数字产品。它可以让用户从大量的地理研究数据库中选取所需的内容, 再次组合相关联的内容后, 生成定制的数字产品用于科研和教学。

另一种内容深层应用的产品是爱思唯尔为医学研究者以及医生提供的CLINICALKEY。这个产品的核心是通过模糊智能搜索, 在最快的时间里为用户提供最精确的信息, 来解决医学研究者或者医生的相关问题。这类产品不仅仅是提供大量内容供用户来选择, 而且还可通过模糊搜索等新技术, 针对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经分析后进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3 营销转变

出版人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我们出一本书都要考虑这个书谁在读?畅销书的灵魂其实就是读者需求, 这个概念配合的就应该是大众的标准。根据读者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阅读时间、接触的媒体等等的情况, 这样就能把目标受众人群的整体形象勾勒得比较清楚, 让编辑知道该怎么做。美国曾经有一本书叫《儿科精神病研究》, 在美国注册儿科精神病医师执照的有2.5万人, 这本书就卖了2.2万本。此书定位精准, 是实至名归的畅销书。

2014年,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集团等少儿出版机构将整个少儿文化向创意产业链条延伸并取得了新成效;湖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包括重庆出版集团专业出版编辑中心——重庆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 从传统美术图书产品提供商向艺术传媒综合服务商转变做出了新的探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从教育内容出版向教育产业链发展……面对新技术浪潮, 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提出了“出版商业化”的概念, 在他看来, 出版形式的商业化一定是图书内容和销售形式的结合。“重庆出版集团将投入2000万元的新技术推广应用诱导扶持基金, 希望集团率先在这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罗小卫说。要充分利用新技术, 可将图书产品内容数据化、碎片化, 用新技术将销售过程变得更具多样化, 做好快速物流平台, 探索网络销售和地面销售的利益分配新模式。不能让实体书店变成网络书店的看样场地, 更应该发挥其数据齐全、查询方式便捷, 不占物理库存的优势, 将网络书店变成地面的大数据库房。

“到天猫开店, 一定能使出版社在增加图书销售额上有更大的发展。”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总裁杨斌说。但他更为强调的是, 这种模式是否有助于出版商和读者建立更好的连接?是否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杨斌认为, 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出版发行业, 连接与服务才是更为重要的核心和关键。“网络化是建立好连接的基础, 数据化是做好服务的基础。因此, ‘互联网’能够推动传统出版行业的转型升级。”杨斌认为, 首先, 要重视平台价值, 依托平台价值建立有效连接和服务。“出版集团 (社) 除重视生产平台外, 还应注重构建服务平台。在服务平台上, 让读者和读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读者和编者之间产生互动。未来的商业价值在于与多少有效客户产生价值的连接。

综上所述, 在出版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编辑转型势在必行的时期, 编辑必须自觉增强创新意识, 使创新思维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把遵守出版的编辑规范、探求出版的未知世界、追求出版真理作为主要动机;要不惧权威, 敢于质疑, 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注重学习和进步、不断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成为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创意新颖的创新型编辑人才。

摘要:21世纪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图书出版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在数字出版时代做好图书编辑工作, 是每位出版人都面临的问题。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编辑流程、项目策划、营销方式等方面, 数字出版编辑将面对较大的转变。

关键词:数字出版,流程再造,明确定位,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1]顾勇华.新闻传媒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J].传媒, 2011 (2) .

[2]黄孝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45.

[3]周利荣.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个关键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6) .

传统科技出版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 第5篇

选题内容的转化

(一)选题的变化

传统科技类图书包括学术专著、基础理论图书、应用技术图书、科技工具书、科普图书等,而数字出版物的选题可能是一系列专业知识、技术,大到几千万字,上亿字的专业知识、技术库,有很好的检索功能,读者可以便捷地查到所需的知识、技术;也可以是数字包,由若干个电子书组成;也可以是几千字的技术文章。选题将会是知识库到知识点,不再是一个选题对应一个书号的概念,对出版管理而言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一个出版社已经拥有的大量图书内容,可以先数字化,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数字产品或网上出版项目选题,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读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二)内容的整合

传统科技出版社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有些书因为印量小难以重印,但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针对这些内容可以进行两方面的内容整合:一是有些书内容相近,可以按不同的专业技术细分,满足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的需要;二是针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其岗位工作可能涉及的需要学习参考的技术知识,整合相关的内容,可为其提供个人技术知识库。

出版形式的转化

(一)载体转化

传统纸介图书最简单的转化,是将内容转化为电子或音像出版物,开始可以采用书配盘的形式,逐步过渡到全光盘、电子书、网上直接销售电子版,或内容载入U盘中销售。纸介图书数字化出版,同样的内容可以增加许多新的实用功能,如原来受版面限制,有的图线太细、图字太小,看不清楚,在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可以放大阅读;有的内容可以附加编辑功能,便于读者直接修改制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网络出版

网络出版取代传统专业科技图书出版,可以实时更新。

出版社应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为内容的快速、便捷传播和服务提供技术平台,这个平台为数字出版的全过程服务。通过网站发布专业科技信息、征集稿件、宣传产品、销售产品、增值服务等。

服务方式的转化

(一)贴近服务

电子书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向终端受众出售,传播速度加快,受众面扩大;购买同样的内容,读者的费用支出降低,大大提升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出版者通过专业的销售服务人员可以同读者形成互动,更及时、更深入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以及读者对出版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贴近读者、贴近市场。

(二)特色服务

很多专业科技社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出版特色,有专业品牌,如果加之数字出版形成的专业服务,很容易形成数字出版品牌。专业科技出版物内容相对稳定,需要的是不断更新、拓展;读者对象相对明确,便于跟踪服务,容易建立自己的读者库。特色服务的形成首先是要诚信服务,为读者着想,不断满足其需要的内容,并保证高质量;更高级的服务还应有咨询的功能,帮助其解决难题,作为中介或提供解决方案,让其感受到出版社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能力;特色服务就是要主动营造市场,吸引读者使用并产生较高的忠诚度。

(三)增值服务

专业科技出版物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容更新快。要让读者享受满意的服务,出版者应能提供持续的、增值的服务,提高内容咨询服务水平。一般专业科技图书可以先采取网络下载的方式,既可以防止盗版,又可以随图书发行的同时建立读者库,为修订时直接转为网络出版打下基础。

编辑工作的转化

随着数字出版选题内容、出版形式以及服务方式的转化,传统科技编辑的工作方式和素质能力需要改进和提升。

(一)编辑流程的转化

传统的编辑工作流程是: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稿—整体设计—看清样—审样书—营销宣传—重印与再版;而数字出版流程是: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数字化处理—加载技术—试阅读—网络销售—读者库建立—互动机制—更新服务或增值服务—咨询服务—市场反馈—产品和内容服务升级。

从出版流程的变化来看,编辑工作内容将发生很大变化,选题从知识库到知识点的变化很大,组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向知名专家约稿外,更多的将是通过网上约稿,向更多的人组稿。编辑应以读者的身份反复体验自己开发的数字产品的功能,并请一些目标读者试阅读,调整产品的适应性。出版社要建立自己的网站,随着销售量的增加逐步建立读者库,对大型数字产品(高定价的)和连续出版的产品,建立读者库,可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稳定的市场。编辑就内容与读者沟通,或通过作者与读者沟通,出版社能掌握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增值服务。就专业技术内容编辑,还可以向读者提供咨询服务,介绍或联系专家和机构,也有利于掌握资源和整合资源;通过销售和咨询服务,能够及时了解更多有用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对选题内容、出版方式及服务功能进行调整,不断优化,形成品牌项目。

(二)编辑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从以上编辑内容和要求来看,作为数字出版的专业科技编辑应是全程策划和内容服务的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

(1)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思想水平、职业道德、精品意识、诚信服务意识。

(2)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编辑业务知识、数字技术知识。

(3)业务能力:学习与调研能力、搜集信息与利用能力、沟通与整合资源能力、创新意识与数字产品研发能力、经营分析与管理能力、数字出版物的把关意识与把关能力、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与网络出版的运作能力。

组织机制的转化

随着出版社数字出版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要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编、印、发部门应转化为编辑与内容服务、内容数字化、数字产品营销三个业务部门。人员可分为三类:编辑、数字化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包括营销宣传和销售收款)。

(一)内容的组织及服务部门

这个部门主要由编辑组成,包括三类人员:产品研发及内容组织的策划编辑;内容数字化整合、加工、处理的文字编辑;负责内容更新、答疑、咨询及提供增值的内容服务编辑。这类编辑应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变化和专家作者的情况,属专家型编辑人才。

(二)数字化技术部门

这个部门主要是与数字技术商合作,出版社提出数字出版功能需求,由数字技术商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如选择合适的终端服务器;通过建立网站,打造网络出版平台。同编辑和销售人员研究满足读者各种阅读功能的技术问题和防盗措施等。

(三)数字产品的营销部门

开始阶段可主要以书配盘、书附网络下载、光盘、U盘或阅读器等带有载体的形式销售,辅以网上增值服务,逐步过渡到网上销售。这个部门的人员主要是营销宣传,找到客户。读者一旦成为本社的客户,后期主要靠编辑的内容服务来维持。这个部门还应负责数字产品的销售方式和赢利模式。

总之,传统科技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化,是读者的选择使然,是竞争的压力使然。对于已经拥有大量专业科技内容资源的出版社而言,随着转企改制,只要创新机制,敢于投入,加快转化,一定能够把握先机,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医学出版数字化转型 第6篇

关键词:复合出版,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

一、复合出版的概念与特点

复合出版的发展是基于双轨出版和跨媒体出版等相关概念上提出的。复合出版包含了双轨出版和跨媒体出版的特点, 并对二者进行了技术改良。复合出版不仅有内容和形式相分离的特点, 并且更加注重内容和内容间的关联。总的来说, 复合出版就是“将一份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加工, 然后再分成不同层次来表达, 最后在所有的媒体上发布, 并且按照读者需求来提供服务”, 简而言之, 其核心是“全媒体发布”和“按需内容服务”。复合出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跨媒体出版的更高级别的出版模式。在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复合出版将为出版社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极大地提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二、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1. 数字化转型的含义

所谓的转型就是指主动去改变原有的模式, 或者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革的一个过程。而数字化转型就是指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对传统出版社的形态结构、模型的运转以及出版意识等进行本质上的变革。

2. 数字化出版的特点

(1) 更加方便快捷

数字化出版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的查找,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就可以很快找到所需的资料或相关书籍。随着数字化出版的发展, 人们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或书店查找资料。

(2) 更加环保

传统出版大多数是以纸质的形式出现的, 必然加大了对树木资源的需求。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数字化出版则是采用二进制手段将信息存储在计算机或互联网上的, 所以更加环保。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空气造成的负担。

3. 传统出版社存在的问题

(1) 资金不足

由于出版单位自身的实力条件不同, 所以他们发展数字化出版的速度和力度自然也不同。部分资金实力强大的传统出版业者向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快, 也因而从中获益较多。而部分传统出版单位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少、资金缺乏等原因, 很难完成数字化的转型。从而阻碍了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2) 运作模式不成熟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十分迅猛, 但是也存在着资金、资源以及人才等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传统出版单位和数字化的技术提供商的合作模式不成熟, 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传统出版单位提供核心的“内容”, 而数字技术提供商负责让“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传统出版单位本应该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实际上技术提供商却是主导, 传统出版单位的利益获得远少于技术提供商。这样的利益分配, 严重阻碍了传统出版单位的发展, 同时也制约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的转型。

(3) 法规政策不完善

我国政府虽然极力倡导发展与数字化相关的文化产业, 但是我国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显然不能满足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提供、融资渠道等方面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4) 管理不完善

数字化出版的格式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或是统一的格式, 每个出版单位的格式都不一样。有的格式还必须下载专门相对应的阅读器才能浏览观看。这种模式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变, 同时也存在着多次加工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5) 内容印刷, 创新较少

目前的数字化出版物的“内容”都是传统出版单位旧有的“内容”, 只是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传统的是以纸张的形式, 数字化的是以电子书的形式。所以, 目前的数字化出版物只是一种后印刷技术的产物。

三、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执行策略

1. 做到“内容”为王

复合出版由于自身所有的特点, 已然是我国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一条必经之路。传统出版单位经历了长时间的文化资源积累, 拥有了其自身独有的天然优势。所以说, “内容”的创新应该是最重要的, 这个是吸引读者的最强法宝。出版物不管是采用传统模式或是数字化的新型模式, 只有在真正的做到“内容”为王, 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2.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运作模式

积极发掘融资渠道, 筹集资金。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中, 应该加大新技术的资金投入, 研发出让读者满意的技术的同时, 还要扩大自身的内容资源。并且, 在运作模式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出版社应该夺回其主导地位, 并延伸产业链。只有这样, 传统出版社的效益才会越来越好, 加快加深向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和程度。

3. 重视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中, 人才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中, 更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实际操作和运转。拥有一支优良的精英团队, 必然会如虎添翼, 事半功倍。

四、总结

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已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了, 而复合出版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广度的不断发展, 这些为传统的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传统出版社转型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加以分析, 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只有这样传统出版社才能更好更快地向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左健, 孙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J].中国出版.2010 (4)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疑虑重重 第7篇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子书产业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电子书市场仍处在雏形之中,尽管目前网络阅读与手机阅读在中国电子书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掌握着大量优质内容的传统出版业仍将保持强势话语权,将在电子书市场中占领主导地位。

然而,数字出版近800亿的产值中,传统出版企业创造的产值屈指可数。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数字出版,很多出版集团都持一个谨慎和犹豫的态度。另外,现在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标准格式和发行平台都不确定。

目前,中国电子书的产业终端设备是向读者收费,内容方面或者是由终端提供商向读者收费,再与内容提供商分成,或者由终端提供商向内容提供商一次性采购,摊入终端设备成本。陈昕认为,如此,企业效率低,费用高,也给消费者以不便。

尽管目前传统媒体转型数字出版困难重重、疑虑重重,但却是必经过程。事实上,传统出版转型数字出版具有很大优势。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指出,传统出版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出版资源和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传统出版业在管理和出版物标准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制度。

医学出版数字化转型 第8篇

一、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

(一) 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 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立, 这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随后, 重庆、湖南、广东、江苏等地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也先后获批建立。2010年5月, 数字出版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 传统出版企业和技术供应商可以通过该联盟广泛联合, 探索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贏利模式, 对于国内数字出版内容的生产、销售以及版权交易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 全国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这种联合发展的模式为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 手机出版成为新亮点

数字出版产业包括网络出版 (电子图书、网络游戏、网络期刊、在线音乐等) 、手机出版、电子出版这几大数字出版物, 手机出版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中占据了较大份额, 并以很快的增长速度发展着。手机出版是指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编辑加工制作成数字化出版物, 传送到手机互联网载体上, 供用户利用手机或类似的移动端传播使用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认识到手机出版的发展趋势, 完善出版技术, 开展各种手机出版业务。早在2007年, 中国移动便已和原创文学网站、服务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成立了“梦网书城”, 现在中国移动已经和许多出版集团及出版社建立了合作, 如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馆的合作等。中国联通手机阅读业务从2010年开始进入市场, 随后, 中国电信也与浙江出版集团等多家内容供应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三) 传统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业务

传统出版社也开始意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性, 要想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必须发展数字出版。2008年5月, 中国出版集团创立了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从此开始了传统出版业向新兴业态传媒的转变。随后, 广东出版集团组建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中心,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也成立了电子音像网络出版分社。除了出版集团之外,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一些报业集团也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有利条件

(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进入有史以来的最繁荣阶段。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网民数已达1.62亿人, 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下调, 手机上网也已渐成风气, 至今, 手机网民数已有4430万人,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市场。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新应用、新模式将不断呈现, 互联网将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这都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二) 政府的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对于数字出版的支持和重视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2010年1月25日, 柳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 到2020年, 我国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今后十年我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各省市级政府都开始高度重视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北京市目前以中关村科技园为核心, 整体制定规划数字出版产业格局, 重点发展游戏动漫产业领域。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成立了数字出版管理处, 这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出版行政管理专职机构。2012年2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提出了鼓励扶持政策。”

(三) 传统出版业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 出版内容都是主体, 传统出版较数字出版有着更长久的发展历史, 拥有丰富的资源基础, 而这些优质充足的内容资源, 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发展转型的巨大市场竞争优势。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中国首家出版改革的试点单位, 集团下属15家出版单位, 18本刊物。年出书3000多种, 发行量上亿册。丰富优秀的内容资源成为集团发展的最大优势, 集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扩大经营规模, 多种媒体互动,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业务。

三、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一) 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相当规模的产业链条是做大出版产业的必要条件。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传统出版产业的资本、人才等产业资源结构弊端也逐渐显现。数字出版产业内容支撑的缺失, 造成产业链断裂,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 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 产业链中内容和技术供应商及运营商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也存在着不平衡。一般情况下, 传统出版单位在与数字出版的技术供应商或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 只作为内容供应商, 将版权授权给技术供应商或运营商而实现利润。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 传统出版单位为读者提供了最核心的内容, 却在数字技术供应商面前处于弱势地位, 其获得的利益分成较少。以手机出版为例, 在内容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终端厂商三者组成的手机出版产业链中, 内容供应商主要负责内容的提供, 运营商负责阅读平台建设、运营推广和网络建设, 但内容供应商获取的利益只占四成, 而网络运营商获取的利益占六成, 传统出版单位还要在得到的收入中拿出6%—8%的版税分给作者, 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严重制约着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

(二)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不力

数字技术缩短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 搜索引擎使人们能够快捷方便地获取想要搜集的信息, 却使传播者的利益保障受到了威胁。数字传播技术使版权保护的主体、客体和权力内容发生了变化。数字出版主体的权利人缺少保护意识, 不够重视自我保护, 而消费者又缺乏自律性, 造成了对数字版权的肆意侵犯。虽然近些年为了保证数字出版版权, 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 但依然没有一套专门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法规, 数字出版的权益仍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 复合型人才缺乏

数字出版是一个与高科技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其发展需要既掌握传统出版业务又要精通数字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出版队伍人才不具备数字出版产业必需的各项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 缺乏对数字出版运作模式的了解, 无法很好地投入到出版产业转型的工作中去。

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

(一) 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技术上的缺失, 只靠自身的力量往往事倍功半。要改变这种情况, 传统出版单位就必须从自我主导转变成集成合作的运营模式。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需要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使产业链上的各方都获得应有的效益。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借助技术供应商的平台, 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技术服务供应商通过开创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终端厂商要不断开发新设备, 使读者在享受丰富的内容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

(二) 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机制

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数字版权的保护力度, 相关的法律条款也在不断完善, 但是由于网络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漏洞亟须解决。同时, 为了能够公正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纠纷, 高质量的司法队伍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 在加强对数字出版的法律保护的同时, 还要不断加强对数字出版的技术保护。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数字出版物在互联网上被广泛地复制和传播, 给数字出版单位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 数字版权的技术保护对于数字出版物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数字出版单位可以对数字出版物附加使用规则来限定数字出版物的使用情况, 从而保护数字出版物免遭侵权危害。

(三) 培养数字出版业复合型人才

同其他行业竞争一样, 在传统出版业中, 人才竞争依然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从业人员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 而数字出版对于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严格, 不仅要具备传统出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同时还要掌握与数字出版有关的专业技术技能。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数字出版相关专业, 为培养胜任数字出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后备力量。传统出版单位也应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设立复合型知识结构培训内容, 为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 及网络应用水平的提升, 数字阅读以其便捷性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的理念, 丰富了传统出版物的形态, 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传统出版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的发展环境, 向数字出版转型已迫在眉睫。变革与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只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出版业的春天指日可待。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出版这一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版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传统出版业的变革, 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有利条件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转型

参考文献

[1]黄孝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2]姚德权, 赵洁.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01) .

[3]吴尚之.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推动出版产业做强做大[J].中国出版, 2010 (12) .

[4]周利荣.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个关键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06) .

医学出版数字化转型 第9篇

1 数字化出版的概述

数字化出版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 对出版的选题、审阅、校对等活动通过计算机方式进行有效处理, 进而实现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处理和整合, 发行渠道实现了网络化和传统化并存的方式, 以多种媒介途径传递给受众[1]。数字化出版模式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受众更加倾向于便捷化和流畅化的阅读方式, 从另一方面来说, 数字化出版的普及也是社会信息和人类文明载体形式的创新性发展。

2 全媒体背景下国内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之下, 国内出版企业加强数字化转型是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落实于实际的企业发展之中, 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同时, 国内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是迎合手账文化消费观念转变的必由之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 也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娱乐性, 传统化的文化消费模式难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因此, 加强国内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社会发展、人民文化消费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3 全媒体背景下国内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途径

3.1 加强出版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国内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出版数据库建设, 为出版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数字化平台, 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各项出版资源, 依托大数据的发展优势, 提高国内企业数字化出版的效率和质量。同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建立公平性和有序性并存的市场竞争机制, 对数字化出版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2]。

3.2 转变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机制

国内出版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 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 以此为基础加以创新, 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模式。企业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高对数字化出版的认识, 加深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转型规划, 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同时, 完善数字化机制的发展系统, 形成多种功能和服务于一身的网络机制, 扩大自身的出版影响范围。

3.3 高效整合国内出版企业的内容资源

国内出版企业要高效整合内容资源, 将内容为王的发展理念贯彻于数字化转型的始终, 增强企业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延长企业产业链。出版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是因其中的积极内容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为受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和创新化并存的内容资源, 并在实践过程中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高效的处理, 不断增加内容的附加价值[3]。

3.4 加快数字化人才建设培养进程

国内出版企业要加快数字化人才建设培养进程, 为企业的发展转型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 通过企业培训、加强自我再教育等途径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具有创新能力的同时, 加深对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的掌握程度, 用具有创新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出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同时, 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及投入, 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学习经验, 加以创新最终为己所用。

4 总结

数字化出版是我国国内出版企业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 实现了从纸质出版到数字化出版的实质性转变, 符合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 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 出版企业要逐渐提高对数字化发展模式的认识程度, 加深对其精髓和本质的深层次理解,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机制、整合内容和人才培养4 个方面对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进行有效探索, 优化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各方面资源和模式, 牢牢抓住时代的发展契机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吐故纳新,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鹏涛.读者信任管理: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突围路径[J].出版科学, 2014 (4) :78-82.

[2]程海燕, 隋立明, 束义明, 等.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定位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 2013 (10) :14-17.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第10篇

【关键词】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

【作者单位】孟贵珍,山东女子学院。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之下,我国数字化出版得到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出版企业逐渐意识到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机遇,纷纷加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我国的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案例和模式,为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找到自身特色打造数字品牌,选准角色明确转型目标

在数字出版领域,参与竞争的不仅有传统出版企业,还有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企业,以及移动运营商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出版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位以及知名的数字产品品牌,就难以在数字出版中脱颖而出。数字出版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众多传统出版企业不可能涉足数字出版的每个环节和领域,事实上也无须尝试每个领域。出版社可以借鉴其他出版社的成功经验,但不宜模仿跟风。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出版资源,找准目标读者,进而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做到差异化竞争。这样即使是规模非常小的出版企业也能做到特色化经营,进而不断发展壮大。

当下成功转型的传统出版企业都通过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挖掘利用原有的资源和业务优势,避开自己的弱势领域,选择自身最有优势的方向发展数字出版。例如,人民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转型经验非常值得出版同仁借鉴。人民出版社在传统出版领域是一家以出版马列经典图书、党政文献为主的政治类出版社,出版资源高度专业化,业务模式比较单一,同时读者群体也有极大的局限性。这一类型的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转型似乎有很大困难,但是,人民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人民出版社数字出版团队在全面分析了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和业务特点后,借鉴了其他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发展经验后,将自身数字出版方向定位为“党的喉舌”,通过数字出版创新思想理论传播方式。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人民出版社除了出版常规的数字期刊、电子书,还重点建设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数据库”“中国理论网”等。同时,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开发推出党员在线学习平台——“党员小书包”APP。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移动阅读、互动交流、在线教育和精准考评的综合平台,为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党员小书包”可以称得上是人民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中的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人民出版社的内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传统出版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成功案例。再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转型探索中,一直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做有专业价值的内容提供商”。译文出版社很早便与电商合作开发电子词典、电子书,将自身的优势资源——词典进行数字化。目前,译文出版社在当当、京东和亚马逊中国上线销售的电子书品种多达300个,销量排名相当靠前。与此同时,译文出版社还斥资建设了集电子商务、数字产品和自媒体三大功能于一体的自平台,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阅读服务。

二、传统出版+数字企业,联手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服务

出版的核心是将好的内容资源整合在一起,再通过最优的形式给用户人性化的、贴心的体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出版企业不仅是一个内容提供商,更是一个服务提供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其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更为重要。传统出版企业拥有优质的内容资源,在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较大难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数字化技术、相关的互联网人才以及互联网思维;而有些传统出版单位可能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技术能力,拥有自身的数字化产品,但因其互联网思维、创新能力的欠缺,可能不能很好地成为一个服务提供商。事实上,这是一个协作、分享的时代,传统出版企业以及数字企业可以在各自的领域探索最优的信息组合,以合作的形式实现共赢。

在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内容商和技术商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有诸多成功的合作实例,在传统教育出版领域中较为常见。譬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5年年底,双方签署了战略协议。2016年,双方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京师讯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希望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教辅、教材内容以及销售渠道、品牌与科大讯飞的人才、技术和销售渠道进行合并,而科大讯飞在基础教育的数字教育中有重要布局,双方将有效整合人才、技术、资源和资金,重点开拓基础教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事实上,数字出版企业与传统出版机构进行合作,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例如,广西英腾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联合打造了药师在线教育平台,这一平台使双方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这一平台,英腾教育公司还在北京成立了研发中心,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体验。毋庸置疑,把传统出版企业的优势与互联网企业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更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用户,同时,传统出版企业也能够从数字技术企业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能力,成功实现转型。

三、探索多元盈利模式,布局出版产业链,打造全媒体出版模式

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数字产品能否盈利。当下,传统出版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盈利模式单一,数字产品难以盈利。要打破这一困境,成功转型,出版企业就必须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出版企业要盈利最基本的是要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产品的形态多样化,能够满足更多读者的不同需求。而事实上,在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出版集多种媒介优势于一体,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充分融合,打通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让出版商、内容运营商、技术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都能参与其中,发挥各自优势,优化配置资源,拓宽了出版渠道,满足了更多读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在当下传统出版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和数字技术企业,开始联合构建出版产业链,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例如,一些专业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纷纷进军在线教育领域,成功搭建了自身的慕课平台,开发出基于自身优势内容资源的慕课课程;一些文艺社、少儿社则结合自身优势,往动漫、网络游戏等方向拓展产业链。

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为例,其布局的出版产业链就非常值得其他传统出版企业借鉴。第一,重点布局教育类产品。在资源类产品方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将其教材全面实现了数字化,并且开发了多种版本,包括光盘版、网站版以及社区终端版本。在平台和软件方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开发了多种学习类软件,如智能英语学习系统,该系统不仅有单机版,还有网络版,以及APP版本,用户量非常可观。此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方面也进行了布局。2012年,凤凰出版傳媒集团收购了创壹软件有限公司,将其更名为厦门凤凰创壹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覆盖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军事模拟、城市规划、航天航空、工业仿真、医学仿真、工程技术以及网络游戏等众多领域。第二,多元化延伸产业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收购了第一家游戏公司,正式进入游戏产业;同时,其还进入了影视产业,如《富春山居图》《左耳》均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影视公司的影片,《左耳》来自饶雪漫的同名畅销书,投资仅有几千万,而票房却高达5个多亿,相对于图书出版来说,收益相当可观;此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还在电信、广电和网络上进行视频运营。再比如,安徽少儿出版社在2015年时就与紫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贝壳育德教育集团共同投资建立了时代紫荆教育投资公司,将数字教育出版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到线下,通过开办实体幼儿园推广幼教产品以及幼教服务。今后,时代紫荆教育投资公司将会通过收购K12(基础教育)机构,加大在幼教上下游领域的布局,进行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推广。

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是“危”,也是“机”。出版企业只有主动出击,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业务,再抓住数字出版的机遇,在实践摸索中明确转型方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最终才能在数字出版中占领一席之地。

[1] 李云华,马莉.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模式分析[J].媒体时代,2013(8).

[2]李自满.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现状及对策——以中国商务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15(5).

[3]郑颖,周斌,张志强. 大型出版企业实现专业出版数字化的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13(12) .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编辑的思维转型 第11篇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 同时数字出版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与学习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很快, 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等新业态。

(一) 数字出版概念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 (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 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

(二) 数字出版影响

从时间上看,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 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却让我们始料未及, 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甚至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如CD、VCD、DVD、电子书、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彩铃、彩信、图书图片等, 这些数字出版产物在丰富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三) 数字出版优势

当前,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数字出版成为出版行业的一项重要革命。它强调了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的数字化、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阅读形态的数字化, 是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第一, 网络文学小说的兴起。在中国比较特别的就是网络文学小说, 因为它是中国独有的故事表达形式。原创网络文学小说的蓬勃发展, 已经受到许多网民的青睐和认可, 其阅读人群已经遥遥领先于电子购物人群和移动社交网民的用户群体。以起点文学为例, 每天会有大量的作家进行原创更新, 其内容已超过9000万字, 以网络文学为蓝本内容的图书出版量超过700万部。依靠数量众多的网民来源、原创作家的华丽阵容以及专业的网络编辑, 最终完成的网络文学, 其想象力之丰富、故事之独特、场景之新奇、内容之丰满、类型之全面, 令人惊叹。网络文学已经融入网民的精神生活, 成为网民的精神食粮。依据相关资料, 网络文学小说的搜索量已经成为360网络搜索引擎的主要流量来源之一。

第二, 数字图书发布平台的高效率。广阔的发布平台、多渠道的发布形式是中国数字图书独特的地方之一。数字图书的发布一般都依靠传统互联网平台进行网上分发。以起点文学为例, 2013年度根据网民投票结果评出最受欢迎的十部网络原创文学小说其点击率超过7亿次, 订单更是源源不绝, 点评数量更是惊人之至。数字图书可以依靠传统网络进行发布, 但是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多, 经过相关技术的研发, 其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分发和信息更新,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 据相关数据表明, 移动手机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传统网络的用户数量。为此, 数字图书发行紧跟时代步伐, 与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强强联手。据悉, 去年有超过6800万读者通过移动互联网阅读了起点文学的内容, 其中2100万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是以付费购买形式实现数字图书的浏览。智能手机的发展为数字图书的发行提供了高科技的硬件支持。以百阅图书手机应用软件为例, 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总下载量突破900万, 通过付费完成数字图书更新的内容已经近47万种。

第三, 商业模式的别具一格。分析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独特的创作形式和推广流程。以起点文学为例, 在新的数字图书上架的时候, 通常起点以连载的方式进行小说的发布, 这样在激发作者原创力的同时, 能够吸引读者进行长期阅读。同时, 起点文学还开发了催更、周票、月票等社区应用功能。起点文学对具有潜力的作品进行商业化推广通常情况下以试读开始, 能够根据读者对该数字图书的阅读流量, 选择是否收取费用。

二、传统编辑概况

所谓的传统编辑, 主要是相对数字时代的新兴编辑而言的, 无论是传统编辑还是新兴编辑都处于出版的中心环节, 并且都从事对作品等的编写活动。

(一) 传统编辑类型

传统编辑根据其职能主要有以下的两种类型: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设立的作为宣传思想文化传播与传承任务的图书编辑, 长期作为事业单位人员存在;二是主要生产销售纸质图书产品的出版社编辑。

(二) 传统编辑现状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编辑的角色及工作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是目前许多传统编辑就产业发展缺乏关注, 受外界错误的信息影响较为严重。数字处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网络传媒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 但是传统编辑对技术了解极为有限, 甚至无法熟练运用。对数字多媒体产品内容传播形式、表达方式、销售策略及阅读都不熟悉。有许多从事传统出版的编辑根本不了解产品的技术并且也不与研发团队进行沟通, 最终导致对整体运营难以把握。而现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出版编辑却高度依赖与技术研发商、平台供应商和数字运营商的密切合作。如果传统编辑对于该方面技能了解不足, 就会为其工作带来大大的不方便之处,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很有可能会给出版社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 由于数字出版与传统编辑的排版装编印发流程的不同, 许多传统编辑在网站运营及维护、无线互联网技术、电子书出版等的资源整合、内容加工、信息发布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三、传统编辑的思维转型

数字出版时代快速发展必然会受制于该行业人才的发展, 发展初期人才会极其缺乏, 人才储备不足会成为数字出版发展的短板, 甚至会严重影响数字出版的发展。所以数字出版会那么快吞没传统出版。传统出版也许不会在短期内消亡, 但传统出版确实在慢慢被数字出版挤占市场份额, 数字化时代早晚都会到来。无论如何, 传统编辑都需要作出抉择和调整。在传统出版中, 编辑是出版的一个中心环节;在数字出版中, 编辑也将是人才的一个核心部分, 其他的部分都会围绕编辑进行工作。传统出版编辑平移到数字出版将是初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救急措施。在未来, 面对数字出版, 传统出版编辑的姿态大体可分为三类:坚守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转型和编辑职能化拓展。

在传统出版中, 编辑是出版的中心;在数字出版中, 编辑仍将是核心, 其他的部分都会围绕编辑进行工作。专业编辑的缺乏会极大阻碍数字出版的发展, 人才是完成数字出版的主要人力资源, 其人才的缺乏会造成数字出版的畸形发展和短板现象, 更会为数字出版的长期发展埋下深深的隐患。在历史的长河中, 没有任何事物会一直繁荣。传统出版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 其市场份额正在锐减, 但是数字发展需要人才的积累, 因此在短时间内数字出版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出版。但是, 出版的数字化时代必然会到来, 传统编辑到了作出抉择和调整的时候了, 是坚守传统出版行业, 还是积极向数字出版编辑转型, 或是拓展编辑职能呢?

(一) 坚守传统出版业

数字出版时代, 人们只是多了一种阅读的选择方式, 就其发展势头而言, 虽然它是将来出版业的一个热门分支, 但与传统书业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相反, 数字出版正是传统出版与科技发展融合的结果。现在的出版社面对复杂的行业环境的变化, 通常是一边发展传统出版, 一边进行数字出版的过渡。传统出版的编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有其价值, 因为数字出版要想顺利完成过渡, 仍然需要传统的编辑作为最原始的人力资源积累。尤其是版权编辑未来的职能, 也许更多的是传统出版社和数字出版之间内容的合作。

(二) 向数字出版转型

传统教育图书出版社占有最大量、最优质的作者资源、内容资源和渠道资源, 其中多年累积、不断更新的海量内容资源更是其宝贵的资本。立足于内容战略, 教育出版社应该采取数据信息服务的数字转型模式。例如, 2011北京国际书展期间,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透露, 它将整合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3个数据平台;与此类似, 凤凰出版传媒开始尝试与中国电信合作, 共推ITV视频教育品牌;汉王科技也计划投资1000万元用于学习软件、网络平台、电子书包等方面的数字出版板块拓展。面对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带来的种种挑战, 传统教育出版社必须把控好本版教材、教辅的内容资源, 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 以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为切入点, 充分挖掘优势教育资源, 搭建信息数据库, 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在线教育服务的数字出版运营平台;第二, 基于教育服务信息数据库, 多渠道挖掘教育资源价值, 从内容、平台、终端三个维度综合考量, 依托全媒体平台, 获得更大的收益和竞争力, 如目前着眼于电子书包的新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就是最好的实例。

(三) 编辑职能化拓展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为传统编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编辑面对新技术的利用不能逃避, 要抓住机遇进行职能的自我综合拓展。编辑要首先成为新技术的引领者, 通过对该技术的体验和尝试, 进而能够对读者产生影响, 无论是图书的营销也好, 还是相关的资讯服务和形象塑造也好。数字时代的编辑能够运用声音、图像、漫画等进行多媒体出版, 而非单靠文字来实现编辑的职能。知识经济的到来, 要求每个人必须具备学习能力, 当然编辑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的, 要想成为时代的宠儿必须能够具备学习能力, 使自己成为学习型人才。学习网络知识、接受技术培训、提高编辑技能, 成为既懂出版业务又能娴熟运用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编辑的职能拓展。

参考文献

[1]曹丽华.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人员素养探讨[J].管理工程师, 2011 (4) .

[2]石峰.关于当前期刊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编辑之友, 2010 (12) .

[3]秦昕, 胡宗谦.数字时代的版权保护问题浅析[J].编辑之友, 2010 (12) .

[4]吴晓英.我国数字出版业盈利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5]郭志蓉.我国数字出版的新情况与趋势[J].青年记者, 2011 (8) .

[6]潘利梅.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难点和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3) .

[7]周丽, 姜华, 陈慧.数字出版对传统编辑职业倦怠的矫正[J].出版广角, 2011 (3) .

[8]唐艳秋.数字时代传统出版的应对措施[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

[9]沈晓纯.论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出版的前景与对策[D].暨南大学, 2009.

上一篇:水生花卉下一篇: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