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反思范文

2024-09-22

教与学的反思范文(精选12篇)

教与学的反思 第1篇

一、对教师教学的反思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 因而教师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但是新课程改革, 要求转变教师的这类教学理念, 将学生放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师生互动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以及互动能力, 学生受到传统思维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思想影响比较深, 所以失去对知识的质疑和思考能力, 往往是教师怎么说就怎么是, 或者其他学生怎么说就怎么是, 人云亦云。但是通过转变教学方式, 要求学习积极的参与学习, 获取知识, 锻炼思维能力, 完成真正的学习过程, 因而教师需要动态的定位教学过程, 这是以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为基础开展的相关学习, “适时”对思维受到阻碍的学习进行点拨, “适度”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学习状况, 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适应教学进度, “适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 适度的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其次, 了解到新课改下教学的新电话, 新教材主要是调整原有的知识体系, 删减原有比较繁难的问题, 分散处理学生感觉比较难的知识点。其编写的关键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并且掌握知识, 让学生能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和思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是师生之间交往和互助的过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比较积极, 不代表课堂设计就很合理, 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学生活跃是由于对知识本身的探究欲望, 还是为了活动而感觉有兴致, 教学方法运用接受后学生能否根据所学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就需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 设计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确保课堂张力。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思考, 学习到的知识才能真正的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过分依赖,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产生不利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评卷、答疑的过程中, 感觉知识点讲解的很清晰, 学生过程中学生也将受到启发, 但是在反思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 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只是要求学生根据固定程序解决问题, 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有所体会, 但不能从本质上理解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且控制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积极热情, 但是不代表允许学生扰乱课堂秩序, 因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表达, 老师刚刚说个开头就会了, 但是会的只是皮毛, 没有真正的听懂教师在说什么, 就加入自己的臆断, 这样学会的知识不牢固, 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当学生能够真正的听和理解以后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 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其实, 究其原因还是学习方法没有到位。学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 有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 但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而掌握学习方法的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优秀,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进而增强学习信心, 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学习效果更好, 学习能力提高, 最终形成良性的学习状态。反之不会学习的学生也形成恶性学习状态。由此可见, 学习中会与不会, 主要是学习方法的得当掌握, 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性因素。

现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 学生思想意识懒惰, 不想动脑思考;第二, 学习过程中没有良好的计划性, 所以学习很混乱, 自己感觉很忙, 但是效果不佳, 另外有的学生订立的计划没有真正的走向, 所以根本没有根据计划完成学习;第三、忽略课前预习环节, 坐等上课, 依赖与教师的逐一讲解, 缺失学习主动性;第四、盲目的记笔记, 不去思考笔记内容对今后的预习是否有帮助, 最终忽略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 很多学生一堂课下来, 问学生学会什么, 学生在回答之前需要翻阅笔记, 笔记是帮助学生回忆和复习的辅助工具, 但是现在变成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依赖工具。最终让课堂教学本末倒置, 没有学习重点。另外学生也要结合自身问题, 切实抓好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凭借良好学习方法的运用,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要让学生能够“动”起来,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做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不断思考, 引领学生进入高效的课堂,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共同开创新课标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摘要:我体验了高中数学教材从大纲要求到新课标要求的变化, 经历了不知怎样组织课堂, 到最后灵活的设计课题, 其间各类思维的相互碰撞, 通过碰撞以及体验让我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新的认识以及新的体会, 并且从中也获得新的思维模式。处理好新课改下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教与学的反思 第2篇

一、专题讲座

第一讲 如何确定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一)学生评价的理念和原则

评价的理念:

(1)品想品德课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评价受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限制,评价的目的在于把“优秀者”选拔出来。新的课程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的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

(2)评价依据由以往的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以往的评价是对“过去”的关注,新的评价理念是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3)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往的教育评价只是单一主体评价,是线性的外部评价,如行政主管部门评学校,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新的教育评价是以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性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动,促进作用。

(4)评价焦点不再以结果为中心,而是在评价反馈后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

(5)评价内容更全面。以往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只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新的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6)评价方法多样化,以往的评价只是用纸和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新的评价方法除了笔和纸测试以外,还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这样利于对被评价者教师或学生全面,综合地进行评价,不但可以评价结果,而后可以评价过程。

评价的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结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可方法,评价结果都应该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二)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

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第二讲 如何开展有效的学习评价

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应该灵活多样,考试形式可以有封闭式、开放式、多次考试方法,可以通过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试、实践操作等方式来进行考试。

纸笔测试倡导综合性、开放性,突出情境、关注生活。

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材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第三讲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作用

有利于逐步完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有效沟通师生心灵,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

2、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实施的反思、教学评价的反思、教学效果的反思。

3、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从写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创新之处、写教学中困惑之处、写再教设计。

往往表现为:

◆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感悟,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分析,并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来。坚持写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学后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是自己教学的系统总结,也可以是就教学中的某一点有感而发。不过一般来说,教学后记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教学的亮点和成功之处。如巧妙的教学导入、画龙点睛式的总结、精彩的课堂教学片断、恰到好处的教学材料以及生动的言语等等。

第二,教学的缺憾之处。如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不满意的教学环节等,对这些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剖析原因,总结教训,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三,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获取并记录教学反馈信息,对改进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观察到的学生表情变化、学生的练习情况等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也可以课后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从学生身上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

第四,教学的疑难问题。备课、上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有的是教师自己发现的,有的是学生提出来的,对这些问题,也可以进行记录。

◆写“再教设计”

“再教设计”就是课后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写出再教的教学设计。再教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式。第一,提纲式再教设计。就是重新进行的教学设计以要点提纲的形式表现出来。提纲式再教设计简便易操作,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第二,对比式再教设计。就是把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再教设计对比着来写。对比式再教设计有利于教师回顾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分析教学的得与失,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落实,教法上是否有创新,引导是否到位,组织教学有何新招„„。在分析得失的基础上,吸收经验,扬

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二、教学观摩

1、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2、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

三、案例探讨

1、观看课堂教学实录,尝试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2、分析一定数量的中考试卷,分析各种试题的题型特点、命题方法和答题要求。

四、问题讨论

1、优质课评选是基础教育领域经常开展的活动,但近年来,优质课在饱受争议中前行。

(1)优质课饱受哪些方面的争议?为什么优质课会饱受争议?

(2)你认为优质课应该优在哪?你认为评价一堂课质量优劣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2、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中考思想品德科目实行开卷考试。作为新课改的一种尝试,开卷考试有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一些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不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开卷考试的命题方式与题型与以往闭卷考试区别不大,等等。结果导致考试不能达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和思想品德素质提升的目的。

运用相关理论,联系我国实际,分析我国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的利与弊,并探讨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

五、作业

1、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性质、理念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尝试做一份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2、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做一个教学反思。

新时代教师教与学的矛盾反思 第3篇

关键词:教师;观念;知识结构

在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下,知识爆炸式更新的大前提下,不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是难以承载教学之重的。因此,在繁忙教学的同时,尽心探讨大学教学的新路子,才能真正做到崇尚“师德、学识、质量”。

“欲做学者型教师,先做学习型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事业永恒的执着精神,有渊博的知识,有过硬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做根基。而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方式就是自我创设的必要途径。

学者型教师就是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更新观念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核心。当今社会发展和我国目前教育现状,要求教育者要具备现代教学观。同时,学者型教师要能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加以研究、推广。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现代的教育观念、有科研的基本素养的教师就是学者型教师。

1.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教育现代化就是解决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核心就应该是人本思想。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代表作《现代化》一书中说: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要现代化。

用人本主义思想去对待学生。摒弃以分数划分等级的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正确地看待学生:人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用人本主义思想去对待学习。大学教育要国际通用化,抛开应试教育的功利性,重新审视教育的原本意义,认真领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主旋律,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注:引王 水:《“一二三四”,共创未来》中原文)

教育必须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比如环保知识、心理健康、公民道德、网络公约等等,都是新的教育内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经常更新。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现代化的教育内容也不外乎两大类:科学和人文。

教师都要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能熟练操作甚至能随堂制作。学生能在网上学习,改善学习方式,扩大学习途径,但要做到“五要五不要”: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同时,学校也要用现代化的方法管理,用科学的制度评价教师和学生,不简单量化,不随意惩罚,学习教育管理学理论,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多听师生的建议,探索出一套人文关怀与科学方法并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富有自我特色的重点中学现代管理模式,从而达到人际和谐,兼容并包,又充满竞争与活力。

2.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个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而学者型教师的知識面要宽广,专业知识要雄厚,而且接纳新知识也很显著,他们不仅对问题的深层结构敏感,而且还能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科学方法论、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等。笔者认为,学者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必须掌握大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知识和目前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研究领域中情况;还有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2.2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各门课程要精益求精。

不只是掌握好其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际,考究将理论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效果。例如,大学的数控专业,是机械行业的一门前缘学科,数控技术是机械生产厂家的发展方向。数控技术特别强调将理论知识用到生产中。这就要求数控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掌握好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好用理论知识来指导生产的方法。

2.3结合学科史渗透科学方法论。

结合学科发展历史和学科发展方向进行教学,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在知识的静态结构,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5、学者型教师应结合具体学科知识,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

3.实现两个转轨

3.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分析,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最关键的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一定程度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学习性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欲望更加强劲。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应帮助学习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教师必须由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向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转轨,放下教师的架子,摒弃满堂灌的陋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建立平等、民主的朋友式师生关系。

3.2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现成的经验和理论,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作为教师,老是“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发言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在学生设计、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及时出现,点拨、指导、协调,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使其掌握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应及时引退,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当学生出现错误,教师的首席地位就应体现出来了,要给予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

3.3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造者

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往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这样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持久性的、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在交流、合作中实现成果共享。

笔者在从事“检测技术”一课的教学时,我一改老师只讲学生只听的單调教学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尽量活跃课堂气氛。常常向学生提问;对于有些难点,在自己讲解后还让学生到讲台上讲给其他同学听;有时出练习题让学生马上作。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的转变,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可以把一节课变得兴趣盎然。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要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

3.4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因此,教师面对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身心发展又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教材的个性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

总之,要改变以往的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训练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由此,我强烈的意识到: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冲破束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把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视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4.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教师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使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教师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学习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和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加强教师培养,打造名师工程。为了使学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教科研”为突破口,促进广大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和“专家型”教师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教师走进新课程

【2】钟启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张心.试论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角色转换

【4】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5】王自鹏.学者型化学老师的素养

把反思当成教与学的机会 第4篇

反思的目的在于对旧认识的超越。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 作出理性思考, 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当代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 更应当是教学过程之后的反思者。

教师应通过思考, 剖析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我教育境界。成为反思型教师不是一个简单、自然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只有认真及时地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用高层次的水平来思考, 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不会反思的教师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的水准上。

一、教学反思的不同表现形式

反思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教学实践的过程, 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 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 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回顾和诊断, 对不得当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和改善, 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它既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既有常规课的反思, 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既可以是通过自己实践后的感受而进行的教学反思, 也可以是借助学生的眼睛, 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反思。

二、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基本途径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 及时发现新问题, 提升自己教学的合理性。所谓“常教常新, 不思何来?”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解决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困惑, 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呢?

1. 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 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 记录这一天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 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 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 等等, 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无论课堂设计如何完善, 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难免有疏漏之处, 课后要静下心来, 认真反思, 以免重犯。

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 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 往往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常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这时及时记录在案, 师生相互学习,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同时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 教师也应总结成功的经验, 做教学的有心人, 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 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 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例如, 我的一次英语课, 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人教版) 模块六Unit 3 Reading部分“A Healthy Life”,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安排学生讨论:What advice can you give on how to stop smoking?原本认为是学生熟悉常见的话题, 学生反应应该不错, 可事实上正相反, 可能由于话题太大、太空洞, 学生一时又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 因此长时间沉默不语。面对这样情形, 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我只能赶紧将预先设计好的各种观点逐一给学生讲了一遍, 这样, 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课后, 评课教师指出: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太多, 学生的活动太少, 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活动, 应善于启发、引导,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针对这次教学, 我才发现即使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组织得多么完善, 也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 甚至相反的结果, 并在课后及时进行了反思。

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给”答案, 而没有很好地“导”知识, 其实是剥夺了学生表达的机会, 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更不用说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给”出的答案是死的知识, 而“导”却能激活知识的源泉。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的知识在学生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活动, 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精彩的话语,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探究的空间。

在上一课的反思之后, 我对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善, 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冷场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关键词化解难点, 变空洞为具体, 然后对本课的Discussion进行再设计:

What advice can you give on how to stop smoking?

1) improve people’s education

2) make laws

3) relax and prepare

4) take part in healthy activities

在这个新的设计中, 我添加了一些关键词, 并充分运用“导”的机智, 让学生有话可说, 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

2. 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 并付诸实践。教学实践有了理论的支撑, 反思才更有价值, 专业素养才能得到迅速提升。教师只有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文献, 运用学到的理论重新审视自己的某些观念、想法和教学行为, 才能发现差距, 找出原因, 拿出对策。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社会对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就没有科学的教学行为。英语教师更应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不断给自己充电, 开拓自己的眼界, 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例如,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 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运用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呢?

以我第二轮教学模块六Unit 4 Reading部分“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为例, 该文章是一篇杂志上的下载, 篇幅长, 涉及许多专业术语, 还有许多重难点生词, 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并清晰地理解全文, 我反思了自己在第一轮教学这篇文章时的得与失, 调整了教学方法, 运用概念图这一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内容, 梳理文章结构。概念图的恰当运用为整篇文章的阅读搭起了“脚手架”, 将文章化整为零, 针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各个突破。同时, 使用概念图与练习题中的任务型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和细节描写。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

Part 1 Introduce the topic:the issue of global warming

Part 2 Explain how global warming comes about

Part 3 Two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global warming

Part 4 Conclusion

说明: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并在横线上填出所缺的内容, 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框架结构。

说明:让学生快速阅读有关大气变暖成因的主体部分, 设计图表, 用简洁的英语表达出地球变暖的形成过程。通过该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球变暖的成因。

说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的第三部分, 并填写横线上所缺内容, 通过该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全球变暖的影响。

课后, 我结合两轮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阅读课的两轮教学, 我深感概念图教学方法对提高阅读理解效率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是及时学习教学理论和他人的教学经验, 可能还在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突破此教学难点。当学生们轻松地完成包含信息较为复杂的图示设计时, 我不禁惊诧于他们所表现出的智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我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3. 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

在日常教研活动中, 除了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还应多关注学生、同事和家长的反馈。平时要多邀请同行听自己的课, 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努力改进教学。尤其作为年轻教师, 只要有可能, 就要抓住每次听课的机会, 不要放过一些细节。除了要多听同行或专家的课, 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 多向老教师询问请教, 从中汲取经验, 每一次都能带来灵感。经常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比较他人与自己有什么不同, 哪些方面可以借鉴。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得更快。

三、做好教学后记与反思随笔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 往往难以发现毛病, 下课后却常常会发现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 应及时回顾和总结每一节课的心得体会, 通过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等,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等都能暴露出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及时做好后记, 仔细分析原因, 究竟是启发不当, 还是未讲清楚, 是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 还是学生自己学习马虎, 从中寻找问题的症结, 然后采取措施, 调整教学方式。

同时一个教学片段、一堂课、一个阶段教学都可以进行反思, 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引起我们反思。借助这种反思随笔, 记录对教学灵感的思考和课堂上遇到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 教师的教学能力正是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得到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我所在学校把年轻教师每周必须攥写教学反思作为一项规定, 这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 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把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教学习惯, 客观、公正评价自己的得失, 提高教师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反思人人可为之, 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事事关心, 在教学反思上一定会大有作为。

五、结语

反思既是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把反思当成教与学的机会, 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发现困惑, “教然后而知困”, 同时通过不断调整反思策略, 努力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获得宝贵的经验。教师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成长、改变、发展与进步, 将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实现自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试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 2003, (4) .

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第5篇

【懂得变通,学会换位思考】

不要总是抱怨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不要压抑自己,迷失自己,让自己沉沦在忧伤里不能自拔,更不要自暴自弃。懂得变通,灵活地处理事情,会让你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碍,少走许多弯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理解别人的难处,从中能学会许多为人处事之道。

【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但有些东西不可能每天都在继续。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永远把握,但有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放弃。有人说,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煎熬,那种取舍不定的挣扎是那么的痛苦。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抓不住的情感,只能选择放手,不能犹豫不决。放弃和坚持只在一念之间,果断地做出决定,才能让自己彻底斩断痛苦,重新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才会活得更洒脱。

【过于在乎朋友,受累的是自己】

朋友之间,既有同性的友情也有来自异性的友情,要想保持长久的友情,必须要真诚待之,以平淡来维持,一切顺其自然的发展。并不是因为彼此友情深厚了,就要过多的去关注对方,过多的在乎对方,过多的迁就对方。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着,刻意地在乎着,痴情地牵挂着,深情地依恋着,反而因为太在乎而让自己变得敏感,变得脆弱,最终受累的是自己。

【与别人斗气,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教与学的完美契合 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低年级 教与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3

课堂是有效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向课堂要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是永远的教学呼唤,是有效教学的追求境界。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它们完美契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一、补白想象,使教与学更轻松

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填补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清楚、完整。巧妙的补白,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为学生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但课文中对梅兰芳受到师傅的打击后怎样下决心?勤学苦练时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书中没有具体描述。为此,我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师傅说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仍然没有动摇。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生1:我觉得我很棒啊,我就不信我不能唱戏。

生2:眼睛没有神儿,我就练习,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师:是啊,梅兰芳不气馁,没有因为师傅的话而动摇自己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梅兰芳坚定的样子,读一读这句话。

生:“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决心”“动摇”重读)

(学生边想象边朗读,把语言变成画面)

师:有决心就有行动,从此梅兰芳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身体疲惫,梅兰芳都怎样?

生:梅兰芳都坚持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梅兰芳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勤学苦练不是轻而易举,是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这样,为理解下文“终于”一词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付出努力的道理。

二、学法引导,使教与学更扎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借助文本开展语言训练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条框步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课堂上恰当的学法指导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秋游》第三自然段用了三个“有的”,表现了孩子愉快的心情。用三个“有的”造句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出三个“有的”。学生从文本出发,感受文本语言。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语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我点拨:“如果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同学在玩,能用三个‘有的吗?”这样让学生初步体会“有的”的用法。最后,我再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试着运用。这时我问:“什么时候你们也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人在分别做着不同的事?比如说,下课了……”这样,降低说话难度,让学生的回答游刃有余。这里教师不是刻意教方法,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方法学习,学会运用,促使他们举一反三,真正学习语文。

三、抓关键词,使教与学更实在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作了较明确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就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蹦跳”“涌”等关键词体会草原上羊群欢快的情景。学生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我过渡引问:“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小朋友们想去瞧一瞧吗?”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有个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只只羊儿。”我顺着问:“羊儿在干什么?”学生读出了第一句话。

我抓住关键词“蹦跳”提问:“羊儿是怎么蹦跳的?“蹦跳的小羊,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兴趣盎然,根据生活经验蹦跳起来,并产生了奇妙的想象。我接着引导:“蹦跳的小羊心情多快乐呀!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羊儿很开心?”引出“涌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我们什么时候也会涌出哪里?”学生造出带有“涌出”的句子:放学时,我们涌出校门,想快点见到父母;大课间活动时,我们涌出教室门,到外面活动。我最后总结:从“涌出”我可以感受到小朋友们放学时想要见到家人的急切、欣喜的心情;通过“涌出”我又好像看到孩子们想要尽快游戏的强烈欲望。那课文中的“涌出”可以看出羊儿怎么样呢?学生的回答异常出彩,并朗读了课文。

在孩子们的感情朗读中,我仿佛来到了无边的大草原,看到了欢快的羊群。我把我的感受与孩子们分享,作为对他们朗读的真诚肯定。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我也感到很欣慰。

草原因为羊儿的涌现热闹了,课堂因为孩子们的激情“醒来了”。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阅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体验。关键词的引出、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拓展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也能使他们在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信息渗透,使教与学更深刻

有些课文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一味地朗读,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内容。相关信息的渗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见了,北京!》课文第一句话“北京时间2008年8月24日晚,第29届夏季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奥运会对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帷幕”他们更是很难理解。怎样让学生读懂这句话呢?仅仅停留在文本所描述的时间、事件上来把握教材,行吗?经过反复揣摩,我想,不能生硬地向七八岁的学生介绍奥运会,但可以通过深入浅入的信息渗透,春风化雨般地将奥运精神传递给纯洁而幼小的孩子们。因此,我这样展开教学。

师:我们在一年级学过四个关于热闹场面的成语,大家还记得吗?(出示,齐背)

生:欢声雷动、灯火辉煌、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师:这几个成语就是描绘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人们欢庆的场面。北京奥运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北京奥运会资料)

师:这届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了9年,但它的影响却无比深远。(播放奥运会的剪辑视频。相机让学生了解“鸟巢”“五环旗”等专有名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奥运会闭幕式的现场看一看。(播放奥运会闭幕式剪辑视频)

有了以上情境的铺设,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了形象的感受,使原本陌生的概念得到激活。这样,他们再读课文第一句话就有鲜明的形象,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教”和“学”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不能孤立而行。“学”不是“教”会的,应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学”还是离不开“教”的,应该“教”在点子上,“教”得有学问。只有达到“教”和“学”的完美契合,才能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教与学的反思 第7篇

一、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注重教学效率和质量

传统历史课堂“教师讲, 学生记”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至于陷入“闻课色变”的境地。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探索高效且生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 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

1.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凭借其丰富、新颖的知识呈现方式, 成为历史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一方面, 其将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要素与文字进行结合, 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 使得知识呈现由抽象转为形象、直观;另一方面, 以PPT课件为主的板书呈现方式, 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 而且其规范、明了的排版使得重点、难点突出, 知识点详略分明。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兼具的特点, 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中, 教师首先可以从电影《荆轲刺秦王》中的相关内容说起, 如截取一小段视频引入秦王攻取燕国, 再谈到秦王兼并六国。然后, 教师利用PPT向学生展示秦及其他六国的地图, 学生可以从中直观地看到各国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PPT编辑结构图, 使得学生对秦朝各个权力的分布一眼明了。

2. 案例教学法

由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 理论性的知识讲授往往占据教学的半壁江山, 而枯燥乏味的课堂设计常常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案例教学法意在强调理论与案例的融合,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理论知识“单打独斗”的窘境, 促使学生在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案例中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 而且也可以唤起学生参与案例探究、解剖的积极性,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争锋”一课时, 教材虽注重对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 但由于其本身语言叙述的局限性, 学生很难从字句中感受到各个国家的崛起过程。教师不妨以历史故事为教学案例, 通过对故事的分析、讲解, 从而达到洞若观火的效果。如在“齐桓公善于用人”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讲一讲齐桓公是如何不计前嫌任用管仲的。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挖掘, 学生不仅对齐桓公知人善用这一品质有着深刻的理解, 而且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强调师生、生生互动,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情绪,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往往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相反, 压抑、沉闷的课堂氛围则会大幅度地降低学生的注意力。互动型的课堂设计, 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不同思维的碰撞,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

1. 以任务型探究为引线, 鼓励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形式, 其要求学生以任务为中心,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来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以任务型探究为引线, 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

如在“寻找历史”的活动课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小组成员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 共同来完成以下任务: (1) 搜寻寻找历史的途径; (2) 从寻找历史途径之中, 选择一个最有趣的故事进行讲述; (3) 搜集有关历史的图片。每一小组成员必须在明确各自任务的同时, 相互协作, 共同努力, 以达到任务完成的最佳效果。

2. 以历史为主题, 倡导形式多样的趣味性活动

趣味性活动是调节课堂氛围的有效润滑剂。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带动课堂气氛。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还原历史现场;在“春秋战国的争锋”一课中, 教师可以开展“讲春秋战国故事”的演讲活动, 要求学生在故事的叙述中感受春秋、战国的烽火。趣味性的活动以轻松、自由的方式搭建了一个以“展现自我”为主题的舞台, 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则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结束语

如果将教与学看成是知识传递的一个过程, 那么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环节的知识“损耗”则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关键。从教学策略来看,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审美疲劳, 交换变更的教学手段则丰富了知识的呈现方式, 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课堂氛围来看, 互动型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 从而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总之, 教学策略多样化和课堂氛围的有效改善在提高知识输入效率的同时, 也使得知识接受的过程高效化, 从而确保了教与学的双赢。

摘要:实施历史教学多样化教学策略, 注重教学效率, 在历史课堂中强调师生、生生互动, 强化课堂质量, 对实现在教与学的双赢提出了相关策略, 希望能够给予教师以借鉴参考。

关键词:教学,历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庆满.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成功 (教育) , 2009 (11) .

教与学的反思 第8篇

《神奇的计算机网络》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江苏省教研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网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共一课时, 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从所学习的技术内容来说, 本课是新授, 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体验活动来感受神奇的计算机网络;从此学生就进入了神奇的网络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初步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能初步理解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概念, 区分典型的局域网和广域网。

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能力、思维能力获得进一步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初步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与处理策略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难点是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处理策略:使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 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完成对网络概念的学习, 对网络作用的归纳与理解。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讨论、分析、体验。

教学准备工作:连接互联网、视频聊天、视频点播、思维导图软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 以前课上, 老师经常把老师的计算机画面传到你们的计算机上, 让同学们跟老师操作, 那么你们思考过没有, 为什么教师的计算机可以联系到同学们的计算机?

教师用意:教师通过网络教室管理系统对学生机进行教学, 让学生感到很神奇, 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学生讨论, 思考。

生:计算机是连在一起的。

生:计算机是联网的。

师:原来, 计算机之间可以相互连接的, 连在一起的计算机就组成了计算机网络[板书课题:神奇的网络, 同步输入思维导图根节点:神奇的计算机网络],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它为什么会这么神奇。

(二) 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师:我们计算机房里有电脑, 我们图书馆有计算机, 还有哪些地方有计算机呀?

生:教师办公室有。

生:除了学校之外, 我爸爸厂里也有。

生:我妈妈医院里也有。

……

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计算机。有些计算机组成了小的计算机网络, 有的计算机组成了大的计算机网络。你能通过自学课本, 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吗? (添加导图节点“网络的分类”)

教师用意: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一般可以从范围大小或应用类型分类, 课本中的计算机分类, 是从范围大小的角度来分的, 因为内容简单,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采用自学形式, 用“自己的话”说说网络分类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自学。

……

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

师:对。 (添加“分类”子节点:“局域网”和“广域网”)

那么, 局域网和广域网有什么不同呢?

生:局域网范围小、使用者少。

生:广域网覆盖范围大, 使用者多, 最大的广域网是“互联网”。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根据范围大小来分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 最大的广域是互联网, 同学们能举些例子吗?

教师用意:能过举例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否正确。

生:局域网有我们校园网、网络教室、某个医院的办公网等。

生:广域网有互联网、中国教育网等。

(三) 互联网的作用

师:对, 说明大家已经能分清局域网和广域网了, 我们知道互联网是最大的广域网, 我们平时所说的上互联网, 其实就上互联网, 同学们上过互联网没有?

教师意图:通过学习网络的分类, 学生知道了互联网是最大的计算机网络。通过上互联网, 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信息和共享资源。通过询问学生是否上过互联网, 对于上过网的学生, 可以讲讲上互联网做些什么, 同时也是网络作用的具体体现, 对于没有上过的学生可以激发他的学习欲望。

师:你上过网没有?

生:我没有上过网。

生:我上过。

生:我也上过。

师:我们班部分同学已经上过网了, 我们请几位同学在给大家介绍一下, 上网可以做什么?

生:我是看到爸爸上网发电子邮件的。后来我和爸爸一起发了封电子邮件给英国的阿姨。

生:我是请妈妈帮我查资料的, 上次语文课上的资料就是和妈妈一起在网上查的。

生:我是去下载童话故事的。

生:我看到别人能视频聊天。

……

师:看来, 上互联网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你们觉得网络神奇吗?

生:真神奇。

师: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网络的神奇。

教师演示:通过E-mail发送一封问候信给班主任老师

教师用意:E-mail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通过E-mail我们可以高速, 便捷地发送信息, 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网络的神奇, 体会到网络的作用。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问一下我们班主任老师, 管老师的信收到没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下载资料,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

生:喜欢。

师:那么我们就来下载《西游记》。

教师演示:下载《西游记》。

教师用意:下载是共享别人的资源, 是网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这个演示除了体会网络的作用外, 还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时, 就接受知识产权教育。

师:好了, 已经下载完毕, 有空的时候我就可以读了。通过教师的演示你们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计算机网络吗?

生:神奇。 (点题)

师:网络虽然神奇, 也很方便, 但同学们要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呀。我说一个事, 有一个同学十分喜欢互联网, 我问他为什么呀, 他说:“有了互联网, 我作文就不愁了, 教师布置一篇, 我就在网上下载一篇, 真方便。”同学们说他这样做对吗?

生:不对, 这样他的作文水平不会提高。

生:不对, 他把别人成果当成自己的成果, 是抄袭。

师:同学们说得对, 在我们使用网络的时候要尊重知识产权, 文明使用互联网, 以后我们再详细讨论。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介绍和老师的演示, 大家能总结出网络的作用吗?

生:查资料、发信息。

生:用书上的话就是“传递信息, 资源共享”。

师:对, 你看书真认真。计算机网络的根本作用是“信息传递, 资源共享”, 也正是因为这个作用, 才能让计算机网络更神奇。

(四)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神奇的计算机网络, 请每位同学自己总结一下今天的收获,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总结。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使用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来开展我们的学习, 课后同学们要使用它完成“神奇的网络”思维导图, 体会一下思维导图给我们学习带来的变化。

●教学反思

(一) 思维导图既是工具又是手段。

本节课内容上是理论知识, 而且神奇的计算机网络本身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不密切;如果教师使用讲授法的话, 学生参与性不大, 注意力也不会集中, 因此, 我设计成自由参与, 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令人高兴的是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很强, 通过课堂教学基本掌握网络的组成, 能体会到网络的神奇。

(二) 思维导图既是知识又是技能。

再论教与学的关系 第9篇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论中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核心观点是“教是为了不教”其表现在教育观念方面, 就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这是课程专家们人文精神理想化的目标, 这不仅是一种方式方法的变革, 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和认识的提升。

一、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纵观近现代中西方教育史, 在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上, 一直存在着多种观点, 其中两派截然不同。一派是“学生中心论”, 一派是“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 他们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 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他们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 而不应干预学生的学习。用杜威的话说, 教学中的教师只应充当“看守者”Watchcer和“助手”helper, 他不应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 而应站在学生背后。他们从人本主义出发, 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及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 并肯定这些内部的变化才能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 因此, 他们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 这种理想主义的态度, 充分肯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内在动因,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但却排除教师的“教”和环境因素等外部条件。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他十分重视教师的权威, 强调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支配作用。并断言“在教育的其他任何职能中, 学生是直接在教师的心目中, 作为教师必须在他身上工作的人, 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教师中心论者一般都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把环境变化和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函数关系, 把教师看成是社会或教育影响的代表者, 在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当成承载知识的机器, 拼命“填”“压”,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超负荷运行中, 无休止地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而教师则无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把学生当成奴隶, 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 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有的甚至不顾学生身心健康, 肆意摧残。笔者曾亲眼看见某中学为检验学生的真实成绩, 于寒天冷冻之时, 把几百名学生集中在操坪上, 露天考试, 十多名监考教师在周围穿梭巡逻, 那阵势真是如临大敌。笔者怀疑, 面临那样紧张的氛围, 那么严寒的气候, 那么僵化的师生人际关系, 学生真能考出真实水平?为堵塞舞弊之路而置几百人的身心健康于不顾, 这代价未免太大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出现了更多的“主体观”。最主要的有:1、主导主体论, 即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2、双主体论, 师生都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3、过程主体论, 该观点认为教与学是两个并行活动, 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除此之外还有阶段主体论等观点, 那么究竟谁是教学中的主体呢?我们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参与学习的主体。

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先是处于客体地位。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即现在的课程标准, 其目标指向都是为将来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才,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 常言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是为了不教”这就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所以,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加以改造, 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 学生再不是像以前那样消极地接受, 而是按自己的需求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兴趣动机为基础汲取知识, 形成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教师这个名词的界定有两重取向, 一是“经师”;一是“人师”;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做人师。这是时代的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及反映社会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 指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 发展各种能力,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这些年来, 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了一套学生自主作文的模式, 我把它归纳为“议、查、写、评、展”五步作文教学模式。“议”就是作文前师生共同讨论, 明确此次作文的任务、目的及作文的要求与写作范围, 师生共同确定写作的中心、作文的题材、体裁及作文的步骤, 完成布局谋篇。“查”就是广泛查阅资料, 通过走访、实验等实践环节或通过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场景, 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完成材料积累。“写”就是学生动笔写作。“评”就是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作文, 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大部分学生完成作文后, 先是自评自改, 然后教师集中讲评学生的作文。再就是分组互评, 对有争议的作文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展”就是展示学生的作文。让学生把他们认为写得好的作文收集成精装本, 放在图书角, 让全班同学传阅并提出自己的阅读感言或参考意见, 使他们在充分欣赏自己成功的喜悦的同时, 倾听别人宝贵的意见。实践证明, 我的这种五步作文教学法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巧妙引导。

(二)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动态活动过程, 两者的联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其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知识, 这种知识就是前人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在学生与知识之间需要媒介与纽带, 那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没有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学生主动的学习, 教学活动就无从谈起, 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与学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同时教与学又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因为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二元对立, 构成教与学互相作用、交叉影响的连环反应。教师是学生的楷模,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理想、观念、价值取向会熏陶学生, 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态度会影响学生, 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措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消极和积极的作用, 对学生的学习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过来, 学生的个性特征, 学生的年龄、水平又对教师的教起制约作用, 这就是所谓“因材施教”。此外,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通过一定的信息反馈也对教师的教产生反作用力, 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改善教学方法, 加强理论进修, 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更臻完善,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更高境界。

(三)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条很重要的科学依据就是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因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学”。课程理论家、教材编撰者在构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标准时,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上面,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 历经十多年的学习, 其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 知识水平一步步上升, 特别是有个性特征由初步的不稳定发展到稳定的个性品质。从小学到中学, 他们完成了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一步, 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中间, 教师的教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而这种作用的大与小, 正与负、好与坏, 则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关, 与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施教的策略有关。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特征是阶段性和连续性并存。不同的年龄在思维发展方面各有特点, 表现出一种阶段性。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初步的逻辑思维发展, 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 理论思维开始形成, 但这种阶段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连绵不断、首尾相接地粘连在一起的, 前期的思维特点是为后期思维形态奠定基础, 后期的思维特征又是在前期思维方式上变化发展, 这就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关系。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特征是其过程具有加速期和关键期。简单地说:3岁、7岁和13岁的心理发展的加速期。而2-3岁儿童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 4-5岁是掌握语法结构的关键期。初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学生的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直到高二这种转变基本完成, 进而趋于成熟, 错过这些时期, 教师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就会影响学生成绩。

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三个特征是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心理发展的共性表现在相同年龄的多种个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共同的特征。如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但也有少数理性思维萌芽的学生, 这就构成了共性与个性的差异。学生生存的环境, 早期受到的教育, 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都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意志都关系到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 教师的“教”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特征,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有可能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我对教与学的理解 第10篇

一、教与学的差异

听过两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5 Do you like soccer ball?一课, 前者是教师教词, 领读对话, 然后做练习。后者的流程:先用动画片Do you have money?I don’t have money.I have a gun.激发兴趣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简笔画, 几个学生分别教单词并介绍单词的学习及记忆方法, 然后师生、生生互动, 通过游戏猜, 小组列表调查成员是否有球, 创设借物、购物等情景学习及训练Do you like soccer ball?的听与说, 整堂课是在学生主动学和学生活动中展开。两者比较, 前者是教师领着学生认识并学习语言;后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会交流, 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先输入再输出的规律。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师的角色就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打个比方, 前者就好像大人领着孩子来到了海边, 孩子急切想跳进海里游泳, 而家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不放, 孩子不能挣脱家长的束缚, 只能沮丧无趣地被家长牵着。后者孩子能尽情地在海里畅游, 感受大海的亲肤与广阔。一个是教中心, 一个是学中心, 着力点是教师还是学生, 一目了然。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学为归宿, 这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 这是方式的差异, 教师角色的差异, 更是观念的差异。

二、教与学的要义

课堂是教与学的途径, 如何实现效率的最高化, 效果的最大化, 效益的最优化, 其实质是什么?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根据对人的学习能力及其本质的认识, 把教的要义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我的理解:激发愿望, 就是关注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性教学,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提升能力就是分类教学知识点, 采用不同方法策略分类、分别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型积累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个性, 就是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人尽其才, 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和激励者。听过的伊春六中李科老师借班上的七年级下Unit9的综合任务一节课, 李老师是这样激励引领学生参与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

这是一节复习课, 李老师创设情景、设计活动,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读译等任务后质疑, 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李老师从师生问好开始, 使学生情绪马上调整到高昂状态, 在基本训练环节, 老师能巧妙地把上一单元的外貌描写与让学生介绍老师外貌特征及口语训练融为一体, 并在训练中采取不同问法降低难度, 拉近距离, 消除紧张情绪和陌生感, 不时用幽默语言点拨引得学生开怀大笑。学生立即进入状态, 并且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阅读训练时, 一是词在句篇中学, 二是创设听、做等情景激发学生乐学, 从而达到会学。如Enjoy doing的学习, 师问生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an English song?同时播放手机中的英文歌曲, 创设听的情景;问Do you like making a paper plane?于是师生一起叠纸飞机, 并让飞机在教室飞翔, 创设了做的情景;又问Do you like playing games?师生一起捉迷藏, 创设了说和玩的情景。老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enjoy doing的结构以及用法, 强化记忆, 但通过游戏的形式一下子使课堂活跃起来, 虽然游戏简单, 但学生做得兴致盎然, 看似随意但却是老师精心设计的, 符合七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 学生通过游戏轻松地理解了一个比较难懂的知识点, 玩中学, 乐中学, 并引起了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达到有意学习的目的。综观整堂课, 既有活跃的课堂气氛, 又有深入的理性思考;既有学生的动手实践, 又有教师的点拨指导, 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一节枯燥的复习课,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 引导学生学会、会学, 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调动积极性, 充分体现了“教”的要义———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根据教的要义, 我是这样理解学的要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主动性, 变被动为主动, 变无意学为有意学, 并获得自我调控的学习能力。听了《陈太丘与友期》一节古文的讲读课, 教师通过导学案导学, 明确目标, 学生自学字词, 疏通文意等基础后, 还对课外古文进行了拓展学习, 教师只起到了点拨作用, 整节课讲少学多, 尤其对“入门不顾”的研讨, 学生各持己见, 讨论热烈, 有的认为有礼, 因为不足7岁, 年龄尚小;有的认为无礼, 虽7岁, 但诚信礼貌要从小做起, 这是先有礼, 后无礼。答案已远远超过了教材对初中孩子可理解的解释。这时教师对学生敢于挑战教材的观点给予了激励, 同时又鼓励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 先做人, 再做事。

三、教与学的层次

我把教与学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教师的讲。虽然教师的教离不开讲, 但这个讲是教师一讲到底, 满堂课的讲。一是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 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 很少关注学生, 一讲到底;一是观念老旧的中老年教师, 穿新鞋走老路, 认为讲都不会, 不讲更不会了, 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 教师讲了学生会了。相对应的就是学生被动地听, 开始还能注意听, 超过20分钟, 教师反复的、不厌其烦的、不生动的讲, 就不仅不吸引学生, 而且学生还产生了厌听的行为, 表现为趴桌子、睡觉、溜号或做别的小动作等, 长此以往学生这样被动接受, 厌学就顺其自然, 不难理解了。第二层次是师问生答。这个“问”好像是师生的互动, 但这是机械的、一问到底、满堂课的问。这个“问”虽然比讲高了一个层次, 即内容问题化, 学生略有思考, 但问题没有层次, 不论是对学习有关还是无关的问题, 包括“对不对, 是不是”的问题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样的教师对教材分析理解不到位, 抓不住重点、要点、考点, 所以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良好地运用教材了。相对应, 学生就是机械地应和着教师, 表面有了师生的交流, 但实质只是停留在肤浅问答的层面上, 并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第三个层次就是师生对话。这是师生之间与教材文本的对话,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 我就是教材中的一员, 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材, 从而一分为二地评价教材的人与事。如英语购物话题的情景、数学销售的问题设计情景等, 这不是简单的对话, 而是教师以语言、情景为抓手, 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情景品析逐步进入情感层面, 再从情感的体验基础上垂直进入思想层面。有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交流, 也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这是比较高的层次, 这样的教师既能很好地驾驭教材, 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 骨干教师为多数。相对应的学生不仅能思考教师的问题, 还能沉浸在问题的研讨之中, 深挖教材的思想智力因素,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第四个层面就是学生的讲。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 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展示陈述讲解, 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概括汇报。对教师来说, 不仅教会学生学会了知识, 还培养了口头、书面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的层面;对学生来说, 不仅思考教师的问题, 还要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深化和提升。这是讲的更高层次及境界,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积极主动地学, 并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四、教与学的结合

要实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实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角色要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与引领者上, 尤其引领者是最重要的角色, 没有了教师的引领, 就谈不上学生的学习。其次要明确讲什么、学什么, 如何做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我认为基于以下几点:一要看课型和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课型, 如预习课、练习课、反馈课、会话课等, 侧重能力培养的课型如阅读课、作文课、活动课, 还以学生的学为主;侧重较难知识点的课, 教材上没有的补充内容如新授课、讲评课、拓展训练课等, 要以教师的讲为主。二要看学生的程度。学生不会, 就要以教师的讲为主, 如学生一点英语的基础都没有, 字母都不认识, 这就要发挥教师的讲的主导作用了;教材没有的, 又比较抽象的知识, 光靠自学学不会的, 也要以教师的讲为主导;学生的基础很差, 又没有方法的, 也要先以教师的讲为主, 逐步达到学会会学。经过学习与实践, 我校运用“先学后导、导学结合”模式, 采取了导学案方式, 规定了“三讲六不讲”:讲学生提出的问题, 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 没问题不讲, 有问题的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学生已会的不讲, 自己能学的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样就明确了讲与不讲、怎样讲、什么时候讲、讲多长时间等一系列问题, 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是矛盾的对立面, 又是矛盾的统一体, 只有懂得了教与学的差异, 理解了教与学的要义, 明确了教与学的层次, 才能做好教与学的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浅谈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 教与学;善教与乐学;教学相长

【中圖分类号】G420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和主要途径。所以很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单独加以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失衡现象

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仍然存在一些失衡现象。如:

1.教师的教停留于教的层面,在导的层面有待深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大学老师更多的停留于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整体教学效果。“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1],可见,教师善于教的意义深远。

2.学生学的方面,缺乏自觉主动性。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内化过程不明显,未将老师的教内化为自己的学,处于被动状态。正如《礼记·学记》中记载:“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2]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一旦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谈不上有效学习了。

3.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激励,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的弹性。目前,更侧重于评价,而对评价的后效注重不到位,没能将评价效果积极升华至具体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实践上。同时激励不及时或不到位,课堂教学中使得老师不能全力以赴,并削弱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达不到有计划、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目标。

二、掌握和实践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首先应以身作则,引领课堂教学向善教与乐学方向发展。具体如: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即从学生的学习负责向学生的将来负责转变。

目前,老师们习惯于把课讲好,为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大层面。不言而喻,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担负着育人的重任。要通过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健康和适应问题。

2.教师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并且具备不断进取的学习提高的意识。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因为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多数是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业知识的储备上要又专又红,才能胜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学会学习。当老师的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应该做到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有选择性,有目的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渊源流畅的“泉水”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日深”。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教不局限于教,可以说学生的学就是对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也是对学生的学,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其角色和地位可以相互转化。《礼记·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

3.教师要掌握讲课的艺术。讲课艺术的内涵较为丰富,既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法的假设,还包括教学用语,体态语,甚至包括板书设计,多媒体运用,提问设计等等。达到善教与乐学关键还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学习实际,了解学生学习心态,不断挖掘,不断改进,教师的教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才能感受到学的乐趣,老师也能体会到教学之乐。

4.要注重情感教学,“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过程。首先,要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知识的传授,理论传授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渴望等情感因素上,要不然老师的教变成单项活动,不利于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和转变。其次,学生的课堂情感激发后,教师要及时因势利导,采取恰当的激励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第三,授课结束时,教师应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性认识,通过情感加以巩固,从而触发互相期待的新的目标的形成。

三、教学评价和管理层面不断创新

教学评价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师生参与和投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改善:

1.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协同创新”的思路,不断改进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使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不能统的太死板或太标准化,而要有利于激励老师创造性地教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处理好严格规范要求与灵活操作和运行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和教学的一些限制性规章制度只是为了师生能更好的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已。所以教学管理上应更多地从师生发展和引导层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既严格,但又不一刀切;既规范,但又有一定的弹性;既明确体现对师生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能发挥师生共同体的个性创造条件。要处理好严格要求与弹性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使管理达到最优化。

3.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协调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可从课程设置或课程体系上作为突破口。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吸收新鲜知识少,更新太慢,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教材选用滞后等也将使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一大原因所在。另外,促进学生技能学习的创造性课程上下功夫。如音乐能够激励和诱发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而且对于学习压力大的学生来讲是可以缓解精神压力的良药。又如,《心理学》课程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是贯穿于一切专业课程的公共课,要充分发挥其公共性和必要性。

四、小结

总之,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不是简单的先后之分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内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体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情境而相互影响也不同。

[参考文献]:

[1][2][3]戴圣,礼记·学记[M],中华书局,1989年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探讨 第12篇

1.把识字和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等阶段性目标有机融合, 自然渗透或者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新版的小学一年级课程改革教材, 配备了大量的彩色插图,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观需要, 为教师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材内容多以儿歌的形式出现, 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接受、理解、记忆;教材中每课课后练习也改变了以往单一呆板的方式,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如何利用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 使全体学生达到最佳受益程度呢?我觉得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种“大语言观”意识。体现在对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有一个统一的和整体的认识, 不应该把拼音、字、词、句、段、篇等割裂开来, 应该结合每课的内容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拼音、识字, 还极大地丰富了对词语的积累, 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

2.教师利用形象性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进行课堂教学或者活动。教师教学语言固然需要感染力, 但是要达到对学生的最佳影响程度, 就不能不注意肢体语言与形象性语言的有机结合。

一年级教材内容具有生动、形象、易读、易记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达到记忆、理解的最佳状态, 我的做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然后教师示范读。教师示范读课文时要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去感染学生;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用学生喜闻乐见、乐学的方法, 达到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质量的提高。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通过师生在“读”上的对比, 学生发现了不同, 找出了差距, 确定了目标, 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全身心参与”这种学习方式和习惯, 学生读书也从最初的模仿教师, 逐渐体会到用内心去感受学习内容;用动作和表情来强化自己内心的和学习对象的内涵;用感情去体会文章内容中的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经过短时间的训练, 学生读、说、写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3.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 把单纯的知识学习同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结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 教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知识的传授、活动的开展, 更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实际。教材上的知识属于间接经验, 学生从学习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学习过程“优化”, 如何把这个过程设计成为学生易于感知、乐于感知的过程, 与此同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了解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了解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与区别。教师要具备较高教育专业以及与教育相关学科的文化业务理论与知识。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除了关注教材内容以外, 尤其注重关注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爱动、爱说、爱表现, 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 我通过让学生自由分组和给学生设置“情境”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 通过这些灵活的方式,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 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可以几个人或者多人合作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 等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乐趣、自信, 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事实证明,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和集体学习习惯, 他们知道了要学些什么, 要研究什么;知道了哪些知识是应该自己学习掌握的, 哪些是应该集体解决的, 哪些是需要联想、发挥的;他们敢于发问, 敢于质疑;他们能做到“尊师”而不“唯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适度参与, 适时点拨、引导、启发, 在学生需要提供必要的经验、资料时, 在学生信心毅力不足或者受到挫折时, 都能给予及时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教师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绝对不是教师放手不管, 学生学习简单讨论、发言,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熟悉和掌握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基础之上, 教师的教育教学及课堂改革应该基于学科, 又要超越学科, 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 又要走出课堂, 融入复杂社会。

上一篇:国家公园体系下一篇: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