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

2024-06-19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精选10篇)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4 例, 男性49 例, 女性65 例;年龄75~96 岁, 平均年龄78.5 岁。股骨颈新鲜骨折92 例, 陈旧性骨折22 例, 其中未行任何治疗者8 例, 内固定失败14 例;均为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常规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部及患髋的X线片检查。根据髓腔的大小选择假体柄的大小。术前1 d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入院后2~3 d手术。如发现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等疾病则待内科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

1.2.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均采用外侧切口。拔头器取出股骨头, 股骨颈截骨, 保留股骨矩1.1~1.5 cm左右, 其外侧皮质修整到转子窝处。测量股骨头直径, 按测量值选择合适的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假体。髓腔扩髓满意后冲刷, 清除松质骨碎屑、血凝块和髓腔内脂肪组织, 用骨水泥枪向股骨近端髓腔填充骨水泥。将选定假体插入股骨髓腔, 敲击假体, 使假体柄完全进入髓腔。清理溢出的骨水泥, 在股骨头上方持续加压直至骨水泥完全凝固。

1.2.3 术后处理

创口置负压引流48 h, “丁”字鞋将患肢置于外展位, 术后第1天开始患肢肌肉静力性收缩功能锻炼, 如无意外2~3 d后开始功能锻炼, 扶双拐下地行走。3个月内不盘腿。

1.3 疗效评定方法

本组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2~14年, 平均5年3个月。按Harris评分[3]进行疗效评价, 疼痛44分, 功能47分, 畸形4分, 关节活动5分, 总分100分。其中达到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为差。通过追问患者伤前的髋关节疼痛情况、生活能力及关节畸形与关节活动度情况, 确定受伤前Harris得分。

1.4 X线片观察

依据术后当时与随访的X线片作对比, 术后X线片上若出现假体下沉, 骨水泥或假体柄断裂, 假体周围透亮区宽度超过1 mm或骨—骨水泥界面有连续透亮区存在, 均提示人工股骨头有松动。髋臼内侧壁变薄或人工股骨头顶入骨盆内, 提示髋臼磨损或中心性脱位。

2 结 果

2.1 临床评价

在2~14年的随访期间, 共28 例死亡。其中1 例死于车祸, 1 例死于恶性肿瘤, 2 例死于巨大褥疮伴多脏器感染, 24 例死于其他内科疾病, 死亡率25.6%。术后至死亡时间最短1年4个月, 最长12年, 平均6年3个月。行翻修术1 例, 为早期脱位, 翻修术后3年2个月因肺感染衰竭死亡。并发假体松动4 例 (Harris评分疼痛项目38分) , 髋臼轻度磨损3 例 (Harris评分疼痛项目41分) , 综合患者全身情况均未行翻修处理。

24 例 (21.1%) 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假体松动下沉21 例 (18.4%) ;髋臼不同程度磨损17 例 (14.9%) ;深静脉血栓形成10 例 (8.8%) ;异位骨化6 例 (5.3%) ;术后1周内脱位5 例 (4.4%) , 术后3个月脱位1 例 (0.9%) ;感染3 例 (2.6%) , 均为浅部感染;股骨近端劈裂1 例 (0.9%) , 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1 例 (0.9%) 。3 例浅部感染病例中1 例行敏感抗生素、清创、置管冲洗综合治疗治愈, 另2 例行抗生素治愈。9 例疼痛证实与假体松动和髋臼不同程度磨损有关, 3 例与异位骨化有关, 大多数疼痛较轻。异位骨化均未行特殊处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发生于住院期间, 积极对症治疗未致不良后果, 下肢静脉侧枝循环建立后肿胀消失。

共11 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 翻修率9.6%。6 例术后脱位患者均在麻醉状态下试行闭合复位失败转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2 例重度髋臼磨损, 2 例假体松动下沉致严重疼痛, 1 例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且全身情况满足手术条件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所有翻修患者术后获得至少1年随访, 无一例需要再翻修, 1 例行走时轻度疼痛, 1 例轻度跛行, 其他关节功能良好, Harris评分平均88分 (84~90分) 。

在未翻修的103 例中, 术前评分平均31分, 术后评分平均87分, 优良率为87.6%。Harris评分中疼痛程度项目受伤前43分, 术前7分, 术后42分;生活能力项目受伤前39分, 术前21分, 术后38分;关节畸形与关节活动度项目受伤前8分, 术前3分, 术后7分。Harris评分的3个分项得分手术前与受伤前及手术后相比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通过对患者年龄、并发症情况及术前肢体活动能力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关系大体比较发现,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内科合并症重的患者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降低, 主要为生活能力项目及关节活动度项目评分降低, 但是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和髋臼磨损的概率也降低, 患者整体感觉良好。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5。

3 讨 论

多数文献报告认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置换比较其优越性在于手术时间短、髋关节稳定性好, 对于年老伴有其他严重内科疾患的患者, 宜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4]。而基于该类患者的综合评估, 人工股骨头置换应首选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3,4,5]。然而,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不是简单的手术, 要求手术指证更严明, 各种数据更确切。否则, 不但经不起X线评价, 更难获得正常功能, 最终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

近年来关于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经验文献报告较多[6,7,8,9], 技术日趋成熟, 但仍有需改进之处。本文通过114 例病例资料结合文献报告总结出以下值得借鉴的经验。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髋部疼痛、假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沉、髋臼不同程度磨损、深静脉血栓形成、异位骨化等, 与文献报告相符[6,7]。文献报告假体过大和头下沉可能是疼痛的主要原因[5,6,9]。本组证实9 例与假体松动和髋臼不同程度磨损有关, 3 例与异位骨化有关, 大多数疼痛较轻。另外机体对假体异物刺激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可导致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积聚局部, 也是疼痛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本组资料发现, 这类患者即使骨折前Harris评分也不可能满分, 对活动量不大者术后只要无疼痛, 即使得分比较低, 患者也主观感觉较好, 而髋臼磨损和假体松动出现率也比较低, 对患者生活影响不大, Harris评分结果仅作参考。提示该术式病例选择和术后功能评估有相对更加广泛的空间。

置换手术时手术方法的选择、股骨颈截除的位置、高低、扩髓腔技术以及假体的安装等都很重要, 但关键问题是选择大小合适的人工股骨头。安装假体时, 假体头的大小必须与自体头相一致, 若术后头臼不对称可出现髋部疼痛和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我们术前准备不同型号的假体, 术中一定要用精确游标尺测量原股骨头直径, 使人工股骨头与其直径的差距不超过1 mm。精确游标尺的作用不可替代, 过大可增加髋臼的磨损, 过小可使股骨头对髋臼的压力分布不均, 加速髋臼毁损。据文献报告[8]及本文资料观察, 假体与原股骨头等大, 发生疼痛者少, 较原股骨头小的假体比大的假体疼痛轻。假体柄的选择必须参考术前X线片, 务必使假体柄与髓腔得到最大程度的适应, 安装后假体与骨界面要保持最大的接触, 最大限度地接近人体的生理解剖角度。为实现该目的, 有作者根据股骨远端骨质量, 采用解剖型、直柄和直柄有领股骨假体以提高患髋功能满意率[9]。

本文11 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 翻修率9.6%。值得注意的是6 例为假体脱位翻修, 其中5 例为术后近期脱位, 脱位时间在10 d以内, 脱位原因为手术技巧不当 (4 例) 及病例选择不当 (1 例) 因素。4 例手术技巧不当病例中, 前倾角过大2 例, 过小1 例, 主要原因为老年患者股骨近端轻度畸形致前倾角难以准确掌握;另1 例为股骨颈陈旧性骨折, 局部软组织重度挛缩致软组织的切开切断过多, 关节周围松弛。病例选择不当者 (1 例) 合并帕金森氏症, 术后患肢突然强烈收缩致双动头间脱位。1 例术后3个月不当活动后脱位。教训:a) 保持正确的前倾角。前倾角过大或过小均易发生脱位。有文献报告, 将人工股骨头柄部的最大宽度对准股骨颈椭圆形截骨面的长轴小粗隆前方1.5 cm, 与髓腔的长轴一致;或者患肢屈膝内旋, 取一长直器械, 置于大粗隆部位, 与足面垂直, 其与开口器方向的夹角即为前倾角[5]。我们的经验是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 如遇因局部解剖关系不佳难以掌握时, 可以将股骨外髁与股骨柄假体颈连线做为前倾角标准。b) 适度的软组织处理。软组织的切开切断不宜过多, 否则关节周围松弛也易脱位。术毕应缝合所有切开的韧带及关节囊, 以保持髋关节周围足够的软组织张力, 减少脱位隐患。c) 对患帕金森氏症患者应特别注意, 一定要原发病稳定才可以考虑行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d) 通过技术改进近期脱位是可以避免的。e) 由于双动头的双动特点, 无论头间或头臼脱位, 均缺乏有效支撑点难以闭合复位, 只能行翻修术, 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因此如何提高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疗效及减少术后近期脱位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经验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骨水泥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137例, 对其中114例资料完整且随访超过2年以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定期X线片观察, 评价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主要并发症为髋部疼痛24例, 假体松动下沉21例, 髋臼不同程度磨损17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 异位骨化6例, 术后1周内脱位5例, 术后3个月脱位1例, 感染3例, 股骨近端劈裂1例, 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1例。1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 翻修率9.6%, 包括6例术后脱位患者, 2例重度髋臼磨损, 2例假体松动下沉致严重疼痛, 1例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且全身情况满足手术条件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未翻修的103例中, 术前评分平均46分, 术后评分平均89分, 优良率为87.6%。结论 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 提高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疗效及减少术后近期脱位是临床最需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

参考文献

[1]Haidukewych GJ, Isreal TA, Berry DJ.Long-termsurvivorship of cemented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J].Clin Orthop, 2002 (403) :118-126.

[2]陈明国, 孟伟正, 袁奇亮.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51例[J].中原医刊, 2006, 33 (10) :15-16.

[3]Tidemark J, Zethraeus N, Svensson O.Quality of liferelated to fracture displacement among elderly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treated withinternal fixation[J].J Orthop Trauma, 2002, 16 (1) :34-38.

[4]凌志恒, 潘峻, 宫坚.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5 (4) :221-222.

[5]武春堂, 王长林, 阮金彦.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6, 12 (1) :65-67.

[6]Yan WP, Chiu KY.Critical radiological analysis afteraustin moore hemiarthroplasty[J].Injury, 2004, 35 (10) :1020-1024.

[7]陈广栋, 王振斌, 陈建常, 等.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35) :6483-6486.

[8]Keating JF, Grant A, Masson M, et al.Randomizedcomparison of reduction and fisation, bipolarhemiarthroplasty, and total hip arthroplasty: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capsular hip fracrures inhealthy older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6, 88 (2) :249-260.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护理体会 第2篇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颈骨折;护理体会

股骨颈骨折的多发生人群为中、老年患者, 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走路滑倒、摔伤、外伤、车祸等间接暴力使身体扭转倒地, 最终导致出现股骨颈发生骨折现象[1]。为了对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患有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具体护理措施和相应护理体会进行总结,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的手术效果得到有效保证,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治疗,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5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对具体的护理措施和相应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将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哦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7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患者年龄在45至93岁之间,平均年龄68岁;其中包括22例男性患者和28例女性患者;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抽样中的50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具体的护理措施和相应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2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通过我们对其进行的压疮预防护理、心理护理、引流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所有患者在手术后期的恢复情况均比较理想,所有患者均在预计的时间内康复出院。

3 护理

3.1 压疮预防护理

① 定时对患者进行体位变换,每2小时帮助其翻身一次;对患者受压的部位定时进行检查,并用湿温毛巾对该部位进行擦洗,对因受压而隆起的部位进行按摩;② 对患者的整个背部进行按摩,协助患者经常采用俯卧或侧卧姿势,将背部露出,首先用热水擦洗,再用红花酒精对背部进行按摩;③ 注意对受压处进行经常性的局部消毒;④ 应时刻保持床单干净、干燥,经常为患者更换衣服;⑤ 增进患者每日的营养摄入量, 鼓励患者多进食但不可过饱,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使患者的抵抗力以及机体组织的修复能力得到改善和加强。⑥ 用电动气垫床防止褥瘡发生。 3.2 心理

手术结束以后,患者会对手术的效果产生担心,这时,护士应该将手术的效果第一时间向患者告知,为他们创造舒适愉快的环境和生动活泼气氛热情地安慰和鼓励,以满足患者渴望得到爱抚及支持的心理需要,并及时对手术情况及效果向患者进行反馈,对其疼痛感的缓解有帮助作用。介绍一些同疾病作斗争的 事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安全顺利地过手术期及术后康复打下良好基础[2]。

3.3 引流护理

使引流保持通畅, 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折转成角, 以免对引流产生影响。注意管路的固定, 避免出现移位、脱出现象。注意引流管负压引流袋的位置不能够比患者的插管口平面高,搬动患者时, 应先将引流管夹住, 在引流液超过负压引流袋的一半的时候, 应对其进行倾倒。注意各种引流管与伤口或粘膜接触部位保持洁净, 以防出现感染现象。

3.4 饮食

指导患者尽可能多的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钙、高维生素的食物, 以满足患者的机体及骨组织修复时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使组织营养变得充足。纤维素的摄入量增加, 预防出现便秘现象。老年患者的胃肠蠕动相对比较慢, 行动不便, 疼痛、排便习惯改变等都可对便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 合理的饮食搭配, 菠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的摄入量要尽量增加,保证患者尽量多饮水, 预防发生便秘现象。糖尿病患者尽量不摄入含糖食物, 定期对血糖进行监测, 防血糖升高对切口愈合造成比例的影响。

3.5 疼痛护理

对于出现术后切口疼痛的患者,应该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镇痛剂,对疼痛症状进行缓解, 在用药后注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的相应变化进行观察。对于疼痛程度比较轻的患者, 可通过与其交谈, 使患者注意力分散; 根据患者喜好, 选择音乐; 指导患者学会有节律的进行深呼吸; 对疼痛部位或皮肤进行按摩[3] ;患肢体位保持外展中立位。

4 体会

对于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保证,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3.

[2] 白爱萍.老年病人下肢骨折的心理护理[J].实用骨科杂志,2008,68(3):75.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 第3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双动关节,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 因行动不便后跌倒造成骨折的比例有所增加[1], 且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 低能量的暴力作用就能引起骨折[2,3], 骨折常伴有移位, 而移位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率高达78%, 基于此, 对于此类患者,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若无绝对禁忌常需采取手术治疗[4,5], 治疗方法分为内固定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治疗虽创伤小, 但其存在较高的失败率, 且功能改善及并发症方面不如关节置换[6,7,8]。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对比研究中, 多数学者更倾向于后者, 因其在髋臼磨损上远远优于前者;但其较高的术后脱位率令人头疼, 鉴于此, BOUSQUET等[9]提出了双动全髋关节的理念。本研究比较双动全髋关节置换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就诊的49例确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经术前X线及计算机体层摄影等检查确诊股骨颈骨折, GardenⅢ型或者Ⅳ型; (2) 单侧受伤且同侧无手术史; (3) 患者受伤前身体一般状况良好; (4) 能够配合服从实验安排, 定期随访。排除标准: (1) 多发骨折、病理性骨折、陈旧性骨折、合并有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者; (2) 同侧髋部或股骨既往有手术史; (3) 无法定期随访。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被告知两种手术方案的优点与风险,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例, 其中, 男性10例, 女性14例;年龄62~78岁, 平均 (71.32±3.62) 岁。骨折按Garden分型:Ⅲ型19例, Ⅳ型5例。受伤原因:车祸7例, 跌倒摔伤12例, 高处坠落伤7例。对照组25例, 其中, 男性9例, 女性16例;年龄61~75岁, 平均 (70.51±3.96) 岁。骨折按Garden分型:Ⅲ型21例, Ⅳ型4例。受伤原因:车祸4例, 跌倒摔伤13例, 高处坠落伤8例。经过分析, 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骨折分型、受伤原因分类,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案

实验组采取双动 (dual articulation, DAC)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 对照组采取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DAC全髋关节置换: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侧卧位, 对手术区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取后外侧入路,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层, 钝性分开臀大肌, 切断外旋肌群, 打开关节囊后行股骨颈截骨, 取出股骨头, 测量直径;清理髋臼及周缘软组织, 先用小号的髋臼锉沿垂直方向打磨直至显露出髋臼底部, 然后使用比股骨头直径小2 mm的髋臼锉沿外展45°、前倾15°方向打磨至软骨下骨, 选择合适的髋臼杯, 按照安全角度方向安放压配固定。屈髋、屈膝, 内旋髋关节, 显露股骨近端, 使用髓腔锉逐级扩髓, 选取合适的股骨柄, 保持前倾角10~15°打入股骨侧假体。然后使用专门设计的压头器将金属股骨头压入高分子聚乙烯双动内衬中, 复位髋关节, 活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不受限, 内旋达45°时向后推动膝关节, 不能造成关节脱位[10]。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冲洗伤口, 常规放置引流, 逐层缝合切口。术中使用生物型假体。见附图。

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患者体位、手术入路、髋臼杯安装及扩髓同双动全髋关节置换, 按传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法安装人工股骨头, 牵引复位, 保证假体固定无松动后, 常规放置引流, 缝合手术切口。

1.3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30 min及术后3 d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1天即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血栓。观察引流管引流量, 如无异常, 术后第2天拔除。术后3~5 d扶拐或助行器下地行走, 术后2~4周完全负重行走, 术后1个月内均能放弃助行器独立行走。

1.4 观察项目及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所有患者均进行电话随访、门诊复查, 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 (平均17.5个月) , 由同一医师进行评价。

A:术前右髋关节正位片可见右侧股骨颈骨皮质不连续, 股骨颈上移并嵌插入股骨头;B:术后右髋关节正位片可见假体位置良好;C:术后3个月右髋关节正位片可见髋臼及股骨头位置良好, 无下沉及松动

功能学评价: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1、3、6、9及12个月时髋关节功能, 满分为100分, 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中, <70分为差。采用欧洲生活质量评分EQ-5D评分评定患者术后12个月的健康生活质量。

影像学评价:复查时行X线检查判断有无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先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配对t检验进行两个时间点的比较, 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治疗情况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围手术期发生尿路感染1例, 髋部疼痛1例, 低蛋白性水肿4例, 患肢肿胀1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 髋部疼痛1例, 患肢肿胀3例。两组均未见下肢静脉血栓病例, 经χ2检验可知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0.329, P=0.416)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 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评分逐渐提高。术后1、3、6、9及12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基本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至末次随访时实验组优10例, 良12例, 中2例, 优良率达91.67%, 对照组优11例, 良12例, 中2例, 优良率达92.00%, 经χ2检验可知两组优良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7.176, P=0.228) 。

实验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先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F=10.539, P=0.000;术后不同时间段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 t=3.056, P=0.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 t=3.411, P=0.002;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 t=4.786, P=0.000;术后9个月与术前比较, t=5.012, P=0.000;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 t=5.724, P=0.000。

注:覮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比较, t=1.284, P=0.211

对照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先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F=8.634, P=0.001;术后不同时间段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 t=2.971, P=0.007;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 t=3.305, P=0.003;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 t=3.552, P=0.001;术后9个月与术前比较, t=4.231, P=0.000;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 t=4.330, P=0.000。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在不同时间点的Harris评分比较:术后1月t=1.646, P=0.125;术后3个月t=1.239, P=0.255;术后6个月t=1.132, P=0.309;术后9个月t=0.878, P=0.411;术后12个月t=1.232, P=0.267。

2.3 两组患者健康生活质量比较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情况后发现, 两组患者之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至末次随访时, 实验组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病例, 对照组假体脱位1例, 假体松动1例。

3 讨论

随着老年人群所占比重的增加,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提升[11]。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 关于其治疗, 多数学者认为如无禁忌应尽早手术治疗, 以即刻缓解疼痛, 快速恢复活动能力, 加速康复[12,13]。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和患者年龄, 股骨颈骨折的可采用内固定和关节置换等治疗。而对于明显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 临床上多数学者认为更倾向于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 因内固定术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股骨头的血供, 且术后多需长期卧床, 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帮助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更好地锻炼髋关节[14], 但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髋部韧带松弛、肌力低下, 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率可达10%以上[15]。20世纪70年代后期学者们提出DAC的理念, 其类似于双动人工股骨头, 不同之处是DAC的金属臼杯与股骨头假体之间是一枚可以活动的高分子聚乙烯内衬, 内衬分别与股骨头假体和臼杯各形成一个关节, 多数学者认为其可降低假体脱位的发生[16]。目前, 关于双动全髋关节置换与传统全髋关节治疗的疗效报道并不一致, 本研究比较了两种方法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情况, 笔者发现两种方法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创伤程度基本相近, 安全性好。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后发现,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 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评分逐渐提高。术后1、3、6、9及12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基本相近。进一步采用EQ-5D量表比较健康生活质量发现,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生活质量基本相近。本研究与TARASEVICIUS等[16]的结果基本接近。

在比较术后假体脱位或松动的发生情况后发现, 双动全髋关节置换相比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更能有效预防假体脱位或松动的发生。经过分析, 这也与双动关节的构造有关。双动关节的股骨头假体是卡扣在聚乙烯内衬中, 内衬与股骨头假体组成一个大直径的无约束头在臼杯中活动, 可以有效地阻止关节脱位。MOUSSA等[17]通过119例有效随访, 认为初次手术中应用当前非骨水泥双动头实施THA时可实现髋臼假体的良好固定, 解除患者疼痛, 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 且可避免术后脱位的发生。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的观点基本相符。

通过查阅文献, 笔者发现双动全髋关节置换除了能降低脱位率外, 还具有低磨损率, DAC的高分子聚乙烯内衬的年平均磨损率为0.082 mm, 而传统全髋关节的聚乙烯内衬的年磨损率为0.096~0.200 mm。另外还具有更大的假体间活动范围, 如双动关节的设计活动范围为屈曲/伸直达186°, 外展/内收达126°, 旋转活动度可达220°, 明显大于传统髋关节假体活动范围。

鉴于前人经验[17], 该项研究中避免使用长颈股骨柄, 术后的短期疗效观察中未发现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 且关节活动度及活动范围良好。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研究对象少, 随访时间不长等, 仍需要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加以明确。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 第4篇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动力髋螺钉内固定;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关节囊外的骨折,发生的位置在股骨的颈下方,大粗隆和小粗隆之间,是一种常见的高龄髋部骨折。其容易发于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占患者全身骨折3%左右。相关资料表明,和股骨颈骨折相比,它的发病年龄要晚约6年,高龄人经常会有一种或多种的内科疾病,如果对患者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会有相关的内科并发症致使死亡率很高。目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多采取积极早期手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的置换术是一种治疗方法,当对这种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争议。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来治疗的看法褒贬不一。为了进一步了解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1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到我院就医的1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关节组和DHS组。其中,关节组80例患者,女34例,男46例,年龄72~89岁,平均(80_5±3.4)岁;DHS组80例患者,男40例,女40例,年龄73~88岁,平均(81.2±3.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机分组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知情。

1.2方法

对于DHS内固定组中的患者:对组内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让患者仰卧。进行完闭合复位以后,在患者的大粗隆外侧进行切口,在x线机的透视之下对DHS的内固定系统进行放置。

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然后对患者进行股骨颈的截骨,取出相关的股骨头之后,对股骨距进行重建。接着,进行扩髓和锉髓腔,进行冲洗之后,把股骨的试模向前倾一定的角度进行插入。将试模取出之后进行骨水泥的注入,把选定好的加长股骨柄假体根据试模的方向进行插入,对于双动的股骨头假体进行安装,对患者的大粗隆复位同时通过缝扎来进行固定,对伤口进行冲洗后,逐层进行缝合。

对患者采取相关的术后处理:患者清醒之后,医护人员应该告知他们多做一些背身活动以及适当的锻炼一下下肢的肌肉。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的患者,让他们在手术后的6d左右下床进行活动;对于DHS内固定组中的患者,让他们在手术7d后可以端坐在床缘或在床上进行相关的下肢锻炼,1个月之后可以下床行走。两组内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后的6周、3个月以及6个月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并分析术中以及术后的输血量和引流量、手术的时间、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6周、6个月和24个月Harris髋关节的功能评分。

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是优良,80~89分是较好,70~79分是尚可,小于70分是差。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8.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创伤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引流量明显比关节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关节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比较

关节组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比DHS组患者早(P<0.05),患者在早期髋关节的功能也要显著好于DHS组中的患者(P<0.05),然而经过多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普遍发生在高龄患者身上,对此以往的治疗方法多为保守治疗,进行2多月的牵引,患者的卧床时间较长,不能进行相关的活动,同时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较为繁重,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让社会的负担相应增加。患者长期卧床,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以及泌尿道感染等。因而,在临床上很少采取保守的非手术方式。内固定治疗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代替了保守的治疗方法,而内固定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便DHS,其已经取得了理想效果。但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有内固定失败风险。随着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逐渐推广,带来了很多争议,主要体现在并发症、关节功能以及伤口大小上。

通过我们的此次调查发现,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引流量明显比关节组低;DHS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关节组患者低,但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关节组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比DHS组患者早,患者在早期髋关节的功能也要显著好于DHS组中的患者,然而经过多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DHS内固定治疗,患者在手术后下床的时间比人工组要晚,让他们在手术7d后可以端坐在床缘或在床上进行相关的下肢锻炼,1个月之后可以下床行走。这样让患者收到相对较小的创伤,同时对患者的器官的干扰影响较小,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要远远低于人工组中的患者。同时,对患者采取DHS内固定,可以让患者的骨折保持稳定,为了让患者更好的恢复,在患者手术后的早期让他们进行非负重的活动。随着患者慢慢恢复,可以让患者进行相关的床下活动,锻炼关节功能,大多数的患者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髋关节。对高龄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的置换,让他们在手术后的6d左右下床进行活动,鼓励他们多进行一些锻炼。因而,关节组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比DHS组患者早,患者在早期髋关节的功能也要显著好于DHS组中的患者,然而经过多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第5篇

1 临床资料

2012 年1 月—2014 年2 月, 我院骨科共收治36 例行股骨头置换的患者, 其中女32 例, 年龄在69 岁~83 岁, 平均年龄75.5 岁;男4 例, 年龄在70 岁~79 岁, 平均年龄74.5 岁。36 例患者均为老年人, 其中2 例患有糖尿病, 3 例患有高血压。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 由于环境的改变和对疾病的担心, 又由于该病恢复时间较长、费用较高, 心理上易出现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深入病房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同时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 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手术后处于强迫体位, 手术的不适往往会使患者产生暴躁易怒或者抑郁, 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给予同情和尊重,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争取早日康复。

2.2 饮食护理由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 常伴有骨质疏松的情况, 应给予患者高营养、高蛋白、高钙、富含维生素的低脂饮食。股骨颈陈旧性骨折、股骨头坏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胃肠功能较弱, 应给予少食多餐富营养的饮食,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防止便秘的发生。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进行调护。

2.3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对于血糖较高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口服药物降糖, 效果不明显者, 可遵医嘱胰岛素治疗, 把血糖控制在可手术的范围内。对于高血压患者, 可通过药物把血压控制在可手术的范围内。

2.4 手术后护理

2.4.1 术后一般护理患者回病房后采用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使用床边心电监护, 给予吸氧,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量, 如发现2 h内出血量超过200 m L, 应及时通知医生, 做出处理。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以及末梢血运、感觉情况, 如出现皮肤颜色改变, 趾端温度低, 足背动脉微弱, 感觉麻木时, 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2 体位护理术后患肢稍抬高20°,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肢体肿胀,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在两大腿之间置软枕, 以避免置换的关节外旋和内收而致脱位。必要时穿丁字鞋防止患侧肢体外旋。

2.4.3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4.3.1 切口感染的预防严格按照骨科3 d备皮法, 绝对无皮肤划痕;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控制潜在感染, 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方可手术。术后充分引流, 常规负压吸引, 以免局部血液淤滞, 引起感染。加强患者营养, 给予高营养、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患者病情观察, 识别感染迹象。

2.4.3.2 防止血栓形成向家属和患者讲解预防血栓的重要性, 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患肢踝关节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 促进血液循环。经常观察术肢血液循环情况, 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做出处理。

2.4.3.3 预防压疮形成本组患者年龄较大, 并且卧床时间较长, 容易形成压疮。预防措施如下:使用气垫床, 均匀分散全身压力。保持受压部位皮肤干燥, 尤其是骶尾部, 防止潮湿、摩擦、分泌物刺激, 大小便后用温水轻擦局部, 扑爽身粉。保持床铺干燥整洁, 定时更换体位,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翻身时必须由护士操作, 避免动作粗暴, 并且姿势要正确。

2.5 功能锻炼

2.5.1 术后第1 天患者疼痛减轻后, 指导其做深呼吸, 进行健肢和上肢练习, 可帮助患者做患肢被动活动, 如腿部肌肉按摩, 踝关节背屈, 每日2~3 次。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不同制订具体康复计划, 如果活动后感到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 说明练习强度过大。

2.5.2 术后第2 天在护士指导下, 可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活动, 加强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及踝关节活动, 活动量根据患者的情况由小到大, 活动时间由短到长。

2.5.3 术后1 周在医生允许下, 护士在患侧协助, 进行坐位练习, 患者平卧于床上, 患肢呈外展中立位, 让患者屈曲健侧下肢, 伸直患肢, 用双手支撑半坐起, 利用双手及健侧的支撑力将臀部向患侧移动, 然后再移动健侧下肢及上身。重复以上动作, 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 注意患侧髋部屈曲不能超过90°, 坐得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2.5.4 术后2 周进行坐位到立位的练习, 协助患者下床, 指导患者下床时先移至健侧床边, 健肢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 患肢外展, 屈髋<45°;也可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肢离床并使足部着地, 再拄双拐站立, 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进行拄拐锻炼时, 先迈健肢, 后迈患肢。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逐渐增加下地行走的时间和距离, 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限。

2.6 出院健康指导出院后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 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 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再到完全负重, 从双拐到单拐再到弃拐, 逐渐完成。避免在负重状态下反复做髋关节伸屈动作, 或做剧烈跳跃和急停急转运动。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 预防骨质疏松, 避免过多负重。嘱咐患者做到不盘腿运动, 不坐矮凳和沙发, 避免过度弯腰或者跷二郎腿等动作, 上楼时健肢先上, 下楼时患肢先下。避免关节脱位。加强营养, 多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饮食, 预防骨质疏松, 促进骨折愈合。和患者保持联系,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出院1 个月后来院复诊, 但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复诊。

3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15 d~20 d出院, 出院时伤口完全愈合拆线, 均未发生感染、血栓形成、压疮和假体脱位等并发症。术后1 个月~6 个月复查, 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4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多见于老年患者, 体力和身体机能相对减退, 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病情观察及功能锻炼要重视。功能锻炼的指导因人而异, 为患者制订系统的康复计划, 通过临床观察、术后的病情观察和功能锻炼, 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对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减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肢功能锻炼, 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方法 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饮食护理, 术后体位、并发症护理, 功能锻炼的指导。结果 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栓塞等并发症, 在术后2周左右患者能下地行走。结论 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前心理护理, 术后预防并发症、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护理, 未出现并发症。

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患者的护理 第6篇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因创伤对患者来说, 比较突然, 患者心理难以接受而且对手术有恐惧心理, 顾虑手术危险及预后。医护人员应多深入病房与患者交流、沟通, 耐心倾听, 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 对手术取得安全感。另一方面多与患者的亲属沟通联系, 争取家人的配合, 共同关心患者, 使患者感到家庭温暖和医务人员的关爱,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1.2 饮食护理

由于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及含钙和胶质丰富的食物, 同时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促进手术后组织修复, 伤口愈合。

1.3 适应性训练

练习在床上使用便器。指导患者做踝关节和足趾关节活动, 做大腿和臀部肌肉收缩训练。床上做深呼吸运动及扩胸运动。拐杖使用及上下楼梯时如何行走, 一般先用双腋杖, 身体先平衡后, 再迈步, 腋杖与健肢交替行走, 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使用单拐时, 拐杖握在健侧, 拐杖要靠手使劲。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术后将患者安排在监护病房, 给予平卧位, 氧气吸入,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每日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4次, 每15 min~30 min巡视1次, 直到平稳, 并认真做好记录,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 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引流管的通畅是降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观察引流的色、量, 并做好记录,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引流管留置不应超过72 h, 24 h引流量少于20 m L后才可拔管。

2.2 保持正确体位

患肢足背部抬高15°~20°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 患肢制动, 保持足尖朝上, 置外展30°、中立位, 并穿“丁”字鞋, 避免人工股骨头脱出。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足肢血运, 感觉情况。切忌患肢内收、外旋, 两大腿之间可垫软枕, 放置便盆时切忌抬臀过高。

2.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1 预防肺部并发症

术后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术后呕吐造成误吸。每天定期给患者叩背,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排痰, 适当加强呼吸训练, 改善心肺功能。痰液黏稠时进行雾化吸入。

2.3.2 预防压疮发生

保持床铺干净整洁,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按时更换体位, 定时按摩受压部位。若皮肤发红破溃时, 用2%碘酊每2 h涂擦1次, 至皮肤表皮老化脱落为止。

2.3.3 预防尿路感染

术前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尿管, 并保持引流通畅, 术后能自主排尿后拔除尿管。指导患者多饮水, 定时排尿, 以防尿路感染, 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

2.3.4 预防便秘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每日定时按摩腹部, 有便秘倾向者给予开塞露肛注或肥皂水灌肠。

2.3.5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做足踝的被主动环转运动, 20次/min, 2 min/次, 2 h~4 h进行1次。并给予被动腿部肌肉按摩,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预防血栓形成。按医嘱应用抗凝药物。

2.4 防止假体脱出

术后要正确搬运, 回房后3~4人搬运, 分别托起患者的头、颈、躯干, 同时用力将患者平放于床上, 搬运时注意对患髋的保护。防止患肢内收外旋, 禁止患侧卧位。护理操作时应将整个患肢关节抬起, 不可单独抬下肢。不宜过早过度屈伸髋关节。

2.5 功能锻练

术后2 d~3 d, 可采取半卧位, 协助患者床上功能锻练, 自主收缩下肢肌肉, 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防止肌肉萎缩[1]。术后第3天进行主动伸膝练习, 可在60°内被动屈曲髋关节, 2周后可自主活动髋关节。但在抬臀时, 应将整个摄髋关节托起, 不可牵拉抬高患肢, 以免人工股骨头脱出。可持拐下床不负重活动, 下地前常规摄X线片, 检查人工股骨头在髋臼内的位置, 也便于术后随诊比较。)

3 出院指导

嘱患者严格定期每2个月~3个月随诊1次, 以便指导锻炼。6周内不要将两腿在膝部交叉放置, 相反, 双膝应分开15 cm。不卧患侧, 如卧患侧, 双膝应放一软枕, 不要坐沙发或矮椅子, 坐位时保持膝关节不高于髋, 坐位时不要前倾, 不要弯腰拾东西, 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 (盘腿) [2]。3个月后合理调节饮食, 避免过度肥胖。定期摄X线片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 如有疼痛、炎症, 应查找原因, 及时处理。半年内忌负重、急速行走、跑步、跳跃等。嘱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 完全康复后每年复诊1次。洗澡时要用淋浴, 避免缸浴。

4 体会

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要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护理治疗, 护理人员做好心理护理, 对待患者要热情, 视患者如亲人, 多巡视, 细心观察,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发生, 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注意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废用性骨质疏松, 术后要抬高患肢, 注意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并注意防止人工关节脱位, 促进康复, 减少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 使患者早日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孙立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及其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0) :806-808.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第7篇

1 临床资料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5例, 股骨颈骨折头下型粉碎37例。男11例, 女31例;全部患者均经X线摄片确诊, 行择期手术, 经术后访视, 患者恢复良好, 切口愈合佳, 均为Ⅰ期愈合, 髋关节活动度均达到正常, 痊愈出院。

2 手术配合

2.1 工作人员的准备

为了更好地配合手术,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都要参与术前病案分析, 掌握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处理原则;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要熟悉手术程序, 了解术中所需的特殊用物及设备, 仔细阅读特殊器械的使用说明书, 熟悉器械的安装方法、技巧及操作程序, 做到心中有数地配合手术。

2.1.1 物品准备

骨科专用器械包、敷料包, 人工股骨头置换特殊器械1套 (器械公司提供) 、骨蜡、高频电刀、摆锯等。

2.1.2 患者准备

巡回护士手术前1 d访视患者, 翻阅病历或与病区护士交流, 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及各种化验结果, 有无传染病及手术禁忌证等。与患者沟通交流, 发现其心理问题, 及时对症做好心理疏导, 嘱患者常规禁饮禁食, 防止感冒,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及介绍手术相关知识等, 使患者以愉快的心情接受并配合手术。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

提前30 min按常规开启层流手术间的各种设备, 室内温度调整在25℃左右;执行患者安全管理目标, 按常规逐次认真核对患者。留置18号静脉穿刺针, 建立静脉通路。麻醉成功后, 安置患者取侧俯卧位, 患肢在上, 患髋屈曲, 便于术中活动。严格无菌操作, 特别注意易污染环节, 备好2~3块无菌治疗单, 防止术中台面潮湿或污染时更换。检查股骨头无菌包装的完整性、灭菌的有效期。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特别在使用骨水泥时, 密切注意观察骨水泥的毒性反应, 适时加快输液速度, 骨水泥可致血压下降、心率失常、休克, 甚至心搏骤停[2], 手术结束后送患者回病房并床头交接。

2.2.2 器械护士配合

器械护士提前20 min刷手上台, 检查各器械的完整性,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缝针、纱布、器械等, 按使用先后顺序摆放, 将摆锯安装好电池待用。协助医生消毒、铺巾, 术野贴一次性手术贴膜, 连接好中心吸引管、高频电刀。切口选用髋关节低位后侧切口。手术开始时先递上手术刀及2块干腹纱, 切开皮肤及深筋膜后, 递上2块湿盐水腹纱, 暴露臀大肌及大转子, 然后内旋患肢, 将臀大肌及坐骨神经一起拉向内侧, 切断髋外旋肌群暴露关节囊, “T”形切开关节囊, 暴露股骨头、颈及基底部。旋转患肢, 暴露股骨头的骨折端, 递股骨头取出器钻入头部, 剪断圆韧带, 取出股骨头, 用游标卡尺测量股骨头直径, 并结合术前摄片选择合适的人工股骨头。清除髋臼内所有的软组织, 递2块干腹纱填塞止血, 用摆锯修整多余的股骨颈, 切骨后递2块湿盐水腹纱将股骨颈周围软组织保护, 用髓腔锉扩大髓腔, 注意扩髓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搅拌骨水泥处于待用状态, 安放选用的股骨颈, 递股骨头打入器, 11号刀片刮去多余骨水泥。安装好后, 测试合适后彻底清洗关节。清点用物, 2%甲硝唑注射液冲洗伤口, 再用0.9%生理盐水冲净, 逐层缝合伤口并包扎。

3 护理

3.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预防手术感染

预防感染是确保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较大的无菌手术, 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控制手术间参观人数, 限制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手术开始后禁止开启正门和侧门。定期做手术间的空气培养, 若细菌菌落数超标则换至另一个培养合格的手术间或暂停手术, 这也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骨水泥碎屑可引起异物反应而导致细菌感染, 因此, 手术中应将骨水泥所有碎屑完全彻底清洗干净。参与上台的手术人员需剪短指甲, 戴双层无菌手套, 并及时擦干手术台上人员颜面的汗珠, 防止汗珠滴落到切口而引起感染。巡回护士随时监督手术台上无菌操作及手术台周围的情况, 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做出相应的妥善处理。

3.2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默契配合

术前充分准备是保证手术顺利及成功的关键, 除要求术者医技娴熟, 护士操作精练, 掌握特殊器械的用程序、性能等外, 做好设备及物品的准备也至关重要。所以护士术前应备齐所需手术器械及其他用物, 并给摆锯的电池充好电, 检查仪器、设备性能使其处于完好状态, 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3.3 使用骨水泥时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骨水泥前, 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准备就绪, 以防骨水泥混合放置凝固而影响固定。严格无菌操作, 在骨水泥混合过程中不能沾染水, 骨与骨水泥之间不能夹杂血液, 以便骨水泥与骨面牢固结合。在置入骨水泥时要用湿盐水腹纱保护好周围组织, 并在骨水泥聚合过程中适时向骨水泥及其周围浇生理盐水, 可减轻及防止骨水泥聚合时产热而损伤组织。在置入骨水泥时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 以防止骨水泥毒性反应的发生。

3.4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输液通畅, 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随时观察输液情况及病情变化, 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体会

术前加强患者访视, 做好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能使其安全度过围术期。股骨头置换手术所需器械较多, 术前应充分准备好特殊器械及其他用物, 可避免延误手术时间。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股骨头置换手术大多为老年人, 术中注意保暖及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特别是使用骨水泥时, 要密切观察以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保障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董天华, 卢世璧, 吉士俊, 等.髋关节外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498-499.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2013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34 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观察组67 例进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对照组67 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中男性27 例, 女性40 例, 年龄55 ~ 78 岁, 平均年龄65. 4 岁, 左侧骨折32 例, 右侧骨折35 例; 对照组中男性30 例, 女性37 例, 年龄50 ~ 76 岁, 平均年龄66. 2 岁, 左侧骨折34 例, 右侧骨折3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1. 2 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患者取健侧卧位, 取后外侧切口, 钝性分离筋膜暴露短外旋肌群后于其近止点处离断, 沿股骨颈纵轴向切开髋关节囊, 将股骨头取出, 修整股骨颈, 扩大髓腔, 填塞干纱布止血后清理髋臼, 切除关节囊, 关节盂唇、圆韧带和臼内软组织及软骨面, 再适当扩大以留出充填骨水泥的空间, 将骨水泥均匀充填到干燥的髋臼内后置入髋臼, 调整和保持人工髋臼于外倾45°和前倾10 ~ 15°位, 固定牢靠后检查并清除骨赘、多余骨水泥和散在骨片等, 安放人工股骨头。1∶ 1 000 新洁尔灭液冲洗浸泡5 min, 再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等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 分层缝合伤口并进行加压包扎。观察组进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患者取健侧卧位, 改良外侧切口 ( 即以大粗隆为中心向后上方7 ~ 9 cm处向大粗隆远端延长4 ~ 6 cm, 总体长度约10 ~ 15 cm) 。钝性分离筋膜暴露短外旋肌群后于其近止点处离断, 沿股骨颈纵轴向切开髋关节囊, 显露股骨头后, 将股骨头取出, 于小转子上方1 cm处修整股骨颈, 紧贴股骨大转子扩大髓腔, 水泥枪将骨水泥均匀充填到髓腔, 选择合适人工双极假体安放后复位, 置引流管, 依次缝合切口各层。术后两组均常规性抗感染7 d, 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功能锻炼。

1. 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优良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住院时间的差异。疗效依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判, 经治疗后评分≥90 分为优, 80 ~ 89 分为良, 70 ~ 79 分为可, 得分< 70 分为差, 总优良= 优+ 良。

1. 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 0 软件对于两组患者所得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取 χ2检验与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Harris评分标准, 观察组疗效优的有32 例 ( 47. 8 % ) , 良23 例 ( 34. 3 % ) , 可9 例 ( 13. 4 % ) , 差3 例 ( 4. 5 % ) ; 对照组疗效优22 例 ( 32. 8 % ) , 良20 例 ( 29. 9 % ) 、可12 例 ( 17. 9 % ) 、差13 例 ( 19. 4 % ) ; 观察组手术时间 ( 67. 8 ± 8. 1) min、手术出血 ( 416. 3 ± 12. 4) m L、住院时间 ( 15. 2 ± 3. 4 ) d; 对照组手术时间 ( 80. 4 ±7. 3) min、手术出血 ( 537. 6 ± 11. 8) m L、住院时间 ( 17. 1 ±3. 7) d。观察组在疗效优良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 P < 0. 05) , 见表1、表2。

3 讨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因发病者多为老年人, 由于骨折后末梢血循环条件较差, 机体恢复慢, 对手术耐受力减弱, 且术后发生不良并发症的几率较高,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较大。一些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 因此手术术式的选择需要加以考虑[3]。

a为与对照组比较, χ2=6.3098, P<0.05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般可作为身体条件较好、具有充分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患者的首选, 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较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轻, 更为适用于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对治疗期望一般的老年患者[4]。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治疗的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较少, 住院时间更短, 证明了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术式。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34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观察组67例进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对照组67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优良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术式。

关键词: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

参考文献

[1]阎戈, 王愉思, 徐勇强,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照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5) :164-165.

[2]Dai Z, Li Y, Jiang D.Meta-analysis comparing arthroplasty with internal fixation for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the elderly[J].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11, 165 (1) :68-74.

[3]廖兴华, 冯梅, 曹智全, 等.高龄股骨颈骨折二种髋关节置换术式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12) :1482-1484.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 第9篇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单纯硬膜外麻醉;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8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14-02

腰-硬联合麻醉在近些年来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临床,其具有的用药量小、起效快、功效完善且效果较好等特点在多种手术中均可适用。而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而言,此种麻醉方法较单纯的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对比尚未有定论,因此笔者就此两种麻醉方法可行性,回顾性分析了其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此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9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7~92岁,平均(64.7±4.9)岁;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61~90岁,平均(66.5±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患者ASA等级Ⅰ~Ⅲ级,均为股骨颈骨折。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如冠心病37例,高血压41例,糖尿病4例,心律失常11例等,排除不符合手术条件者。

1.2?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给氧,建立静脉通道以及相关监护,静脉滴注500 mL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方法,在L2、L3或L3、L4之间选取穿刺位置,利用26 G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至硬膜外腔隙之后,经外针通路向蛛网膜下腔内注入0.4%的布比卡因1.0~1.2 mL,之后退出穿刺针,向患者头侧方向置入导管4 cm。控制阻滞平面在T10以下,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2%的利多卡因3~5 mL;对照组采用18 G穿刺针,经L2、L3间隙穿刺,至硬膜外腔隙,穿刺成功后向患者头侧方向置导管4 cm,注入2%利多卡因3~5 mL,觀察并记录患者的患肢疼痛情况,如不能达到理想麻醉效果则经导管注入0.5%的布比卡因6~7 mL。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硬膜外用药量以及患者的镇痛效果,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表现情况。

1.3?镇痛效果评定

效果评定分为优、良、差。优:患者手术过程中处于安静状态,无不适反应,肌松效果良好,手术过程顺利;良:患者存在轻微的不适感并伴随有牵拉反射,但可以耐受,能够配合完成手术;差:患者疼痛明显,不适感强,需要加用镇静、镇痛药物。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相关对比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统计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静药物用量以及效果统计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统计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在给药前、给药15、30、60 min后以及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统计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患者更加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血压情况

两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观察组2例患者存在低血压现象,对照组3例患者存在低血压现象,但均为一过性,经过面罩给氧以及应用麻黄碱后症状消失。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加之骨骼脆化、再生能力较差等,临床上一般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来进行相关治疗。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存在各项生理机能下降的现象,对于麻醉的耐受力较差,导致术中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这就凸显出一个适当、良好的麻醉方法的重要性[1]。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起效时间、用药量以及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腰-硬联合麻醉同时具备了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优点,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脑脊液的外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麻醉起效快和效果稳定也是保证手术时间缩短的一个有效标准[2-3]。对于手术成功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的麻醉方式选择中,腰-硬联合麻醉相较于单纯硬膜外麻醉有着良好的优异性,而且术中处理相对单纯,能够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4]。是一种有效、合理、安全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临床上以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军,郭芹,王新闻.两种麻醉方法在高龄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8):597-598.

[2] Lee JS,Ranasinghe JS,Steadman J.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esthesia is better than spinal or epidural alone[J].J Anaesth,2004,92(3):295.

[3] 宋晓阳,沈七襄,陈利民,等.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安全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6):500.

[4] 曹灵敏,李胜德,马桂芬,等.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12(20):742.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护理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所在科2006年2月~2010年9月共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9例,术后通过精心护理和系统的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9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38例,年龄65~92岁,平均7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1例,股骨颈骨折31例,转子间骨折37例。住院11~36 d,平均18.5 d。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恢复良好。

2 护理对策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

充分做好术前检查,拍X光片,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相关化验检查,必要时备血。

2.1.2 评估全身情况

准确评估患者术前健康情况,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其他病史,对手术的耐受性。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嘱术前戒烟戒酒。

2.1.3 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老年人,对医院环境很陌生,且担心拖累家人及术后能否生活自理,因此,感到焦虑、恐惧。护士应该多关心患者及患者家属,让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该手术的可行性、必要性及优越性,为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及手术方法、手术操作者的技术等,让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4 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

指导患者双肘和健腿健足引体抬臀运动。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并注意患者意识状态。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及尿量、伤口出血情况,要警惕有无潜在失血性休克,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 体位护理

术后平卧6 h,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不宜翻身。保持正确的体位应做到三防:(1)防止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枕。(2)防内旋,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3)防内收,两下肢间放一软枕,可使肢体外展,防止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术后6 h可向健侧翻身,翻身时注意保护髋关节,防止人工假体脱位[1]。

2.2.3 引流管的护理

防止负压引流移位、扭曲、受压、脱落。术后1~2 d内特别是24 h内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术后24 h量一般不超过500 ml。引流管一般术后放置48~72 h,当引流量<50 ml时拔除。

2.2.4 疼痛的护理

术后24 h内患者疼痛较剧烈,应及时给予药物止痛,亦可采用药物静脉持续泵入。术后3 d疼痛仍剧烈者,须注意是否体位异常或假体脱出。

2.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3.1 预防感染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观察术后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体温、血象、血沉是否正常。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

2.3.2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要经常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1)观察患肢的血运、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有无疼痛、肿胀程度,与健侧对比,并每日做记录。(2)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背伸、伸曲运动及股四头肌舒缩锻炼,200~300次/d。(3)应用抗血栓药物。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皮下注射,1次/d。

2.3.3 预防股骨头脱位

向患者说明预防脱位的重要性,使之从思想上重视,护士应定时观察患肢的体位,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术后应鼓励患者尽早坐起。术后应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患侧穿中立位鞋,两大腿之间可放置软枕,防止患肢外旋、内收。术后放置便盆时应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

2.3.4预防肺部感染

卧床患者多鼓励咳嗽、咳痰,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也可用吹气球来促进肺的扩张,增加肺功能;尤其是老年人,可协助患者扣背;病情允许者可给予半卧位,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2.3.5 预防泌尿系感染

嘱患者多饮水(>2500 ml/d),给与会阴护理2次/d。夹闭尿管定时开放,术后6 h即可拔出导尿管,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2.3.6 预防褥疮

因术后须长期卧床,皮肤护理很重要,保持床单位干净、整洁,全身皮肤干燥。定时给与翻身、扣背,可常规使用防褥疮气垫床。

2.3.7 预防便秘

便秘与患者活动少、术后饮食量减少及长期卧床影响大便排出有关,术后每日晨起、饭前喝一杯温开水,每日饮水量在1000 ml以上,并嘱患者多食高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早期可使用缓泻剂。

3 功能训练

术后功能锻炼应本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应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计划中包括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使患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康复的希望。术后6 h即可指导患者做踝关节的屈曲锻炼。术后第2天可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反复训练,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术后第3天,床边练习站立,先在床上坐起,注意屈髋不能超过90°,下床时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把持床沿,健肢先离床,足跟着地,患肢屈髋小于45°,待健肢站稳平衡后,患肢再逐步试探离床着地,上床时按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术后第4天可用助行器下地练习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术后第2周,可扶双拐或助行器下地,注意行走时不要把全身的重量都放在患肢上。术后第3周,可扶双拐上下楼练习。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下一篇:识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