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激趣范文

2024-05-25

探索、激趣范文(精选10篇)

探索、激趣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激趣方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1. 故事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讲故事比较感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作品需要时, 将作品描述成生动、形象的故事, 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十个太阳》这一课时, 我给学生们讲了后羿射日的故事, 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 到学生们自由创作这一环节时, 孩子们将故事里听到的内容发挥了充分的想象, 每个同学所表现出来的作品都各不相同, 绘画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2. 游戏情境。

在课程需要时, 可以插入适当的游戏, 来活跃课堂气氛,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我想学生的精神放松, 便可以在愉快中得到知识, 学习技能, 把“苦学”转化成“乐学”, 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3. 音乐情境。

音乐可以渲染气氛, 可以使学生的潜意识领悟到更深更远。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在教学中, 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又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达到让恰当的音乐为课程服务的目的。

4. 媒体情境。

多媒体的特点是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感染力, 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 在教学中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 生动形象的动画或是灵活多变的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通过动手操作,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单单只凭教师讲, 学生只通过一种感觉器官来学习, 很难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就会出现疲劳、厌倦、听不进去、记不住等现象。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是很差的, 所以我们要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 多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的好。

三、合理运用教材, 激发学习兴趣

要选择能触动学生好奇心, 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作业的布置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倘若学生的作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或者呈现的风格一致, 这是创造的大忌;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 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习惯;教学内容的设计,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以及智能的提高。

四、巧妙设问, 激发学习兴趣

1. 提出问题以激趣。

教师可以设置疑难问题,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交流, 并在交流的过程当中解决问题, 多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2. 解决问题以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

3. 延伸问题以激趣。

在教学中倡导“爱”的教育, 教师要以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从而把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 再留一个空间, 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五、利用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

1. 自我评价激趣。

给每个学生建立美术成长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美术成长学习档案, 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提高, 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2. 教师评价激趣。

学生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 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 同时, 又常从教师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 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多注意多讲优点, 多肯定学生创造性的一面,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 表现美的欲望, 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强有利的条件。

3. 生生评价激趣。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将学生的作品分别展示, 让学生们自由抒发自己的意见、见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4. 作品展示激趣。

经常性的举办校园美术作品展, 将作品粘贴到学校的橱窗里, 或者是举办绘画比赛, 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六、教师示范, 激发学习兴趣

单单只凭借课本中的插图,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长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根据美术教师所特有的性质, 给学生进行示范, 活生生的例子摆在学生面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会大大提高, 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可爱的蛋壳玩具》这一课时, 我事先制作了几个可爱的蛋壳玩具, 当上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想仔细看一看, 他们的积极性完全的被我调动起来了, 学生们根据蛋壳的外形特点大胆联想, 制作出了很多既好玩又好看的蛋壳玩具。

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习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对教师的言行认同,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 最重要的还是要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学生。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也就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常常表现为失去自信心, 这时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和鼓励, 他们会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 而他们也没有理由放弃, 因而会更加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

探索、激趣 第2篇

要组织好“作文接力赛”,科学分组至关重要。班级八纵组,我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了精心的安排,确保好、中、差间隔,每组均有自己的领头雁,他们风格不一,但实力相当,这样便于组内相互学习,相互促动以及合理、公平的开展组间竞争。每天横向八人代表本组参赛,这里的横向同样好、中、差皆有,确保天天都有至少2、3篇优秀作文产生,从而便于老师点评,学生间相互传

阅、交流。有了这样一个相互促动的平台,后期工作的开展便有了保证。

二、多方批改,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

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的批改是激励学生写好作文,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接力本”的批改,我先后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学生写好后,要先自己反复朗读,推敲,自行修改作文,感觉满意后,再请家长批阅,写上“家长的话”。因为我们做老师的都有深切的体会,同时面对60位左右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想采取个性化的理想的逐一面批,显然不现实,而我们的家长便可以做到这样一对一的交流。前面说过由于分组是有讲究的,家长在翻阅接力本的同时,一方面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找差距,寻对策;另一方面看到别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与教育,也会促使其反思,从而更明确做家长的职责,这样无形间便架起了一座桥梁,相互启发,互通有无。应该说,目前我们有水平的家长比比皆是,争取到他们的支持、配合,无异于使“作文接力赛”的前行多了一股不竭的动力。然后第二天交上由我批阅,划出好词好句,精彩的地方,对于某些地方需要修改完善的,只注明我的意见同孩子商榷,不改变原文本色,用意在于使学生再一次琢磨、修改,同时启发本组其他同学帮其完善。接着写上“老师的话”,话语本着激励的原则,挖掘文中的闪光点,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婉转地提出不足,并且重育人和导文相结合。最后下等第,一类文注“传阅”字样,也就是得旗作文,表明你这篇文章值得大家传阅学习;二类文打“优 ”;三类文打“优-”。这样就使得学生感觉作文没得旗并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相对逊色一点而已。由此形成学生、家长、老师的三项互动,使批阅这一环节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有效评价,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

朱作人教授曾说:“良好的习作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蓬发,积极主动的状况下进行写作,他们的个性、情感得以健康发展,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各种心理能力都能在最佳状态下得到锻炼。”为了创设这样一种良好的习作心境,我在评价时本着3条原则。第一,激励原则。“作文接力赛”中的得旗尺度在我心里分为两类 :一类是习作质量的确高的;一类是就其本身而言,习作水平有进步的,通俗点说就是一种对文,一种对人,当然我跟孩子们永远说的是对文不对人。在点评时,我会饱含感情地选取佳篇、佳断、或者仅仅是一句话来朗读,读中我也会灵机一动,加入一段自己的即兴发挥,使得座位上的学生听后不禁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对于未得旗的同学,我采用积极归因的抚慰方式,那就是:因为你未尽全力来写。这样便使得我本着激励原则的讲评均能在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发挥它无尽的鞭策力量。第二,偏爱说真话,动真情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年级的习作开头就提出这样两点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应该说城里的孩子平时接触的范围广,知识见闻多,想象力是不缺乏的,这可以从平时的作文中看出,孩子写起想象作文来上天入地,古今中外,任意驰骋,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孩子对于纪实作文存在畏难情绪,往往在非写不可的情况下留下范文的痕迹,而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想出新,必须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库,而丰富的习作素材库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那么到底怎样让孩子的目光投向生活呢?我开始反思,最终决定还是借“作文接力赛”之力,因为孩子们特看重接力赛中的荣誉,所以我就可以充分利用接力赛这更强有力的指挥棒,直指生活,直指现实。于是,我在讲评中,就竭力褒奖关注现实,留心周围事物,能写出个人独特感受的佳作。通过这样长期引导,孩子们渐渐将视角投向了生活,投向了社会,《微笑》《一张发黄的照片》《这天,在投诉箱旁》《天桥,我对你说》《血的教训》《孤独的感觉》《搬家》《为了让我长高》《雪天小院》《泰山,你真神奇!》......众多来源于生活,直至现实的佳作应运而生,着实令人欣慰!第三,“紧-松-紧”原则。开始“紧”,控制每天得旗数,使每组每位成员都意识到这的确是一场高水平的竞赛,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投机取巧;过段日子“松”,降低门槛,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为组争光的一份责任与义务;再过段日子“紧”,使学生在敢于面对失败的同时去努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四、多项措施,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再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写作了。那么如何利用“作文接力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具体有三点做法:

首先绘制出这样一张表格,纵向是组别,横向中间是表的核心部分,写着“” 红旗飘飘,硕果累累!”是留记录每天每组的得旗情况的。旁边是按月评定出的“作文高手”名单。这张表格在“作文接力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要今天你代表你组参赛得旗了,我就在你们组的位置内划上一面旗,并在下面注明姓名及日期,表明今天你不负组内期望,成功地为组内夺得了一面旗。当孩子在众目睽睽下看到我极为庄重认真地记录下他(她)的业绩时,当组内成员对其抱以热烈的掌声时,他(她)作为组内的一份子被认同了,受到尊重了,他(她)的心情能不激动、兴奋吗?!往后的写作热情能不高涨吗?尤其对于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孩子而言,感受更强烈。紧接着我要同学生们一起数数每组得旗数,从而激起组与组间的竞争,进一步深化组内每一位成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我还要按月视个人夺旗数的多少,评定出“作文高手”,这项评比完全是针对个人能力和业绩来评,有的组可能有几人,有的组可能仅一人甚至于没有。被评为“作文高手”的同学会得到一张我请笔写就的“奖卷”,拿着它可以让家长满足自己一个合理要求,另外奖杂志一本(其实就是班内征订已被看过的旧杂志)。这样便为一些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竞争的舞台,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投稿。每天被我注上“传阅”字样的作文,我一律告诉他们,只要再加修改一番,便有可能发表。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话一向是深信不疑的,于是便会请家长或直接找我帮其完善,我们当然乐此不疲了。就这样一篇一篇地往外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某一日,大作见报的,当其领到自己挣来的那份稿费时,当其想到自己的写就的文章将被更多人所拜读时,那份局外人难以体会的欣喜以及欣喜之余的激动对于以后习作的促动,可以说胜过一切说教。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自发组成文学社,经过广泛征集社名,最后定为“春竹”,取意竹子的虚心、挺拔、节节高,永远给人以希望。这说到底也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项措施,或者是不是也可以划为一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因为这前前后后基本上是由孩子们自搞活动(如参观花鸟市场、举办跳蚤市场、野炊等。),然后将活动中的感受写成文字,接着找时间讨论修改个人习作,最后筛选出优秀稿件向各大报刊投递的过程,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只是一起参与,仅在一旁指导、点拨一番。目前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的文章已突破30篇,越发表,孩子的积极性越高,创作欲望越强,就越想写,一但写出满意的作品,又便迅速自信地投出去,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春竹”文学社在班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人越来越多。看着孩子们自信的脸,看着“春竹”文学社的蒸蒸日上,我提议将一年来的“春竹”文学社发表和未发表的稿件整理出书,孩子们听说要出一本自己的书,异常兴奋,于是便诞生了一本以社名作为书名的《春竹》作品集,可能还显稚嫩,但毕竟是孩子们一年来耕耘的成果,这样加以总结,对他们以后的写作又有一个展望,同时又是一次很好的促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以说,写作兴趣是习作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而我实践的“作文接力赛”和“春竹”文学社两方面具体的做法,也正是在努力追求着“自主作文,快乐作文”而诞生的。

探索激趣良方 优化历史教学 第3篇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浓厚兴趣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要想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获取最大的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讲究教法,还要对学生了如指掌。针对教材内容要紧紧把握住历史教学的脉搏,旁征博引,不折不扣地做到精讲多练,在讲练结合中要突出重点,还要克服难点,另外也要分清知识的交汇点,抓住历史知识的特点。绝对不能留下疑点,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点。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的: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为高中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还有一些其他的独特功能。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务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提高业务水平,讲课艺术也要更上一层楼。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历史教学改革的定向模式。一定要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二、教师要讲究历史教学语言

首先要做到有理有据,还要做到以史为证。必须做到言之有史,言之有据。历史教学语言一定要做到规范准确,全面完整,言简意赅,不重不漏,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绝对不能有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和科学性的错误。此外还不能哗众取宠,把历史课讲成语文课,也不能为了高兴而娱乐,把历史课当成看节目,历史就是历史,学科特点不容歪曲。比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其中提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赔款2100万银元。必须交代清楚一点,当时的香港岛和现在说的香港不是一回事,香港岛是香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清政府给英国的赔款是2100万银元,而不是2100万两白银。防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历史知识把握不准确就会闹笑话。另外历史语言要力求主动性和形象性,说话的声调也要抑扬顿挫,此起彼伏,满含磁性和魅力。最好在讲课时声情并茂,比如讲起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就需要运用激奋昂扬的语言,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表现出来,也要把林则徐的英勇表现交代清楚。

三、立足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读史使人明志,明志的意思就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类发展的科学认识。志字既包括借鉴古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创未来的创新智慧。明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实,归纳历史道理,比较出异同,概括出结论。对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进行全新的认识过程。比如,在讲解戊戌变法,我就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确定出重点教学内容,就是戊戌变法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他们知道要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去认识人生价值。把这个作为教学目标,然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其中有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戊戌变法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里程碑?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对教材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取舍,从而保证了学生参与活动时间。

四、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师道尊严。它讲究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听。这一礼仪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尊严,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师生关系显得格外紧张,不够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和学生们亦师亦友,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尊严,看得起每一位学生,欣赏学生的进步,理解学生的苦衷,尊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即便学生犯错误,有缺点也不轻易批评学生,特别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更不要这样做。能够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举一动,优点与不足。如果觉得有必要和学生沟通时,也把交流放在课下,面对面地单独进行。从不当众跟学生闹难看,让学生下不了台。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更加佩服教师,被教师的和蔼可亲所折服,所感动,喜欢了歷史教师,那么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会高涨起来。

五、整合多媒体

人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直观的东西印象往往比较深刻。所以不要怕利用多媒体费时间,做课件费精力。多媒体功能庞大,他能把历史情景和历史画面,历史现象,历史线索等等清楚地展示出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知识时,对路线、与大海搏斗的艰辛交代给学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口头说教,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如饥似渴,课堂效果更是事半功倍,这些都归功于多媒体。我们要与时俱进,让多媒体泛而不滥,做到广泛应用,但不滥用,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风景线,为课堂增光添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引入漫画激发兴趣

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课堂肯定惹人喜爱。漫画虽然简单,但是以少胜多,短小精悍,它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而备受青睐。漫画中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道理,含义隽永,发人深思,意味深长。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运用漫画,学生就会感到别开生面,为之一震,学习兴趣就会陡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情趣盎然。比如,用漫画葬礼反映了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棺材在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棺材上写着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个漫画清楚地交代了1942年1月世界上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壮大了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鼓舞了人们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步伐。如果仅仅看着一本书,凭着一张嘴来讲解抽象的历史知识,其效果不言而喻,别看这个漫画不起眼,却格外得生动形象,历史知识很好地得到了掌握,学生的兴趣也格外浓厚,收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高中历史的教学没有固定方法,但要贵在得法,教师要抓住不同课型的不同特征,对症下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进入角色,获得成功的体验,既明白了历史道理,又学习得轻松自如,最终收事半功倍之效,优化历史教学。

小学美术想象画课堂激趣探索 第4篇

一、教师示范激趣

美术课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 而示范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体现。以往很多学生听老师讲课时觉得津津有味, 师生交流时津津乐道, 兴趣盎然, 而面对作业时却一脸茫然, 无从下手。在示范的状况下, 学生是亲临其境的, 是直接的感官反射, 是直接的心理反应, 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就会产生一种欲望, 就会去尝试表现。老师示范时的情绪、状态、动作反映到技术上的线条、色彩、色调、构图、画面调整处理等等都会刺激学生的眼球, 作用于心理, 化为直接的情感, 并把这种情感态度转化为持久的兴趣。通过示范,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变得简单而容易接受。教师示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的想象画创作思路更容易拓展, 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受。

二、赏析激趣

构思新颖、构图完美、表现生动的想象画作品, 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的欲望, 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通过作品欣赏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加深对画面艺术境界的感受, 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与网上资源, 选择或制作优秀课件, 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想象画作品,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与创作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激趣

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 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因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境界。如教第五册《鱼儿鱼儿告诉我》一课, 我首先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录象, 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鱼儿优美的外形和奇特的功能。再展示老师结合鱼儿的形态特征设计的各种新颖独特的作品, 如鱼形枕头、花瓶、澡盆、房屋等, 根据鱼儿的功能特点设计的潜水器、吸尘器、茶壶、飞行器等, 学生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画面上游来游去的小鱼儿, 老师的设计意图与科学原理就会弹出画面。教师不用多费口舌, 学生的创作欲望早已喷涌而出。

四、古诗词激趣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 风格各异, 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具有深沉的艺术境界, 给后世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第八册《小桥、流水、森林》, 老师充满感情地朗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杜牧的《山行》或贺知章《咏柳》, 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景物的喜爱, 拓宽学生的想象内容, 丰富学生的情感。

五、创设情景激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创设有趣的、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情境氛围, 使学生置身于快乐的学习中。如教学第九册《奇思妙想》, 课前我给学生展示一幅自己没有画完的人物画:头发是一片片的树叶, 辫子是一根根的柳条, 头上开满鲜花, 她的面部和身躯是有意留下的空白, “美丽的春姑娘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了。

六、游戏激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具体思维和直觉思维居多, 而且活泼好动, 尤其低年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一些动手动脑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四册《有趣的字母娃娃》一课时, 我编了一段字母操, 让学生跟着我的口令动起来:“双手合拢抻拇指, 字母大A我来变;双脚立正手扬起, 我是Y字好威风;弯下腰来手触地, 你们看我是个n;你我弯腰手触地, 并在一起就是m……”学生们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愉快的课堂氛围里、融进了字母娃娃的创造之中。

七、评价激趣

人的潜意识里, 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赞许与肯定, 小孩子表现尤其突出。学生的作业评价教师应持重视的态度。小孩子的作品在成人的眼里不可能尽善尽美, 教师评价时一定要挖掘其“闪光点”, 肯定其成功之处, 再温和地指点“微弱”的不足。为了肯定学生的成绩,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的走廊、宣传窗等, 展示他们的作品, 把特别优秀的作品寄出去参赛拿奖, 参加画展, 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美术教师, 就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去探索, 去创新, 让他们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而促进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帮助我们的学生插上一对羽翼渐丰的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飞得更高, 更远。

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想象画教学成功的关键。通过结合教学案例深入地探索想象画教学方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想象画创作兴趣, 培养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独创精神,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激趣 激活 激励 激发 第5篇

——乡镇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浅探

屯昌县枫木中学 吕东斌

内容梗概: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达到有效和效益?本文试从“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和学法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化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努力达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和最大效益。

关键词: 兴趣 情境 学法 有效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近十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乡镇中学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教学”途径。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更有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过程。⑴ 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水中着火”等有趣的实验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CO2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时,我先用石蕊溶液染成几朵紫色干燥纸花,分别演示四个实验:①在干燥纸花上喷稀盐酸,②在干燥纸花上喷水,③把干燥的纸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④把已湿润的纸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开始时,学生都静静地观察实验操作,当大家发现有不同现象时,大家都很奇怪,议论纷纷。有的问:“为什么干燥纸花在遇到稀盐酸会变红而遇到水不变色?”有的问:“为什么干燥纸花遇到CO2气体不变色而湿润的纸花会变红?”„„面对一连串的为什么,学生们积极思考,激烈争辩,充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⑵ 启发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巧设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并发展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缓慢氧化不同于燃烧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教师艺术化的语言能使深奥的知识浅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强化。⑶与生活联系,发展学习兴趣。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有许多环境事件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并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污染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课题时,我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自来水厂,让学生了解自来水厂的整个生产流程的同时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学生就发现了农场有个大型养猪场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中,许多生活垃圾任意倒入河道中。今年来我镇附近的几条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我组织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参加县里以“爱护母亲河”为主题的论文比赛。学生从中得到的震撼与教育非常深刻,自发成立了“保护母亲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到河边去清理垃圾,搞宣传活动,唤起人们保护水资源意识。通过上述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创设优化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布鲁姆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材料。”。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集力和感染力,不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⑴ 形象思维创设情景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根据其教学内容,通过语言、实验、实物、图片、多媒体和社会活动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巧妙创设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苦学为乐学。在化学新教材的讲授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讨论”“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环节,创设各种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迫使学生探究问题,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同时放手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活跃了;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且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学生能发现知识、主 2 动探求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达到传统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我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⑵ 精心设疑,优化情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激疑启思,活跃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上“分子”一节内容时,教师把空气清香剂放在讲台上,然后问学生:“你们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是香水分子“长脚”跑进你们的鼻子里去了?学生们都产生了疑问,同时也积极思维去解决这疑问。在这样的情景中,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分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度量都非常小,肉眼看不见的。接着拿出凤油精,让学生涂在手背上再闻气味。空气清香剂与凤油精的气味不同,又揭示了分子的另一特点。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⑶ 以“故事”入景。

例如在讲《燃烧》一节时,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迷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益。

孔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会学”。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

学法,且“会学”。所以,指导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才是整个教学的精髓。⑴指导学生抓住本质学会观察。

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我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把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我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⑵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思考必须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⑶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对知识升华,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使之公式化、规律化、结构化,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如学习了物理性质后,我们指导学生总结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从色(颜色)、密(密度)、溶(溶解度)、点(熔沸点)、味(气味)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⑷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先出 4 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难道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地进行探究的第一个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⑸、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学生从事化学活动的的机会,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也应尊重这些差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化学思想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教学中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使他们合作中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学法指导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愿有效教学在化学课堂优化教学中绽放出炫彩。

参考文献:

[1]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小学音乐课堂激趣艺术的实践探索 第6篇

1. 学生的思想情绪与教师的思想情绪在同一个轨道上。

激趣艺术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与教师的思想和情绪在同一个轨道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前都要进行引课,通过引课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带领下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知识结构非常丰富,但是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对简单,很多有趣的引课内容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从而导致了激趣艺术设计失败。为了有效地进行引课,老师要放低姿态,走进小学生的日常,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从而让老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进行对接,当与学生思想情绪在同一个轨道上时,再带领孩子们去感受美妙的音乐世界。

2. 学生在课堂上要有主人翁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在课下能够对音乐有敏感性,进而可以自觉欣赏音乐的韵律,最终有利于音乐素养的形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非常重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加重要。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曲乐章不同人欣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欣赏后不同人的思想会在不同方面得到升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实现。

3. 学生的认知范围要拓宽。

音乐这种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音乐的欣赏中通常要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场景才能对艺术进行深度欣赏。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能够很好地将社会生活中的场景与音乐中蕴含的深情联系起来。教师在引课中常常是从日常生活着手的,如果学生的生活常识匮乏则很难与老师产生共鸣,教学活动的进行也会产生障碍。所以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小学音乐课堂激趣艺术实现的具体方法

1. 构建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

构建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捕捉到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变化,从而有利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孩子们放松了,表达了真实的想法,有利于师生思想和情绪进行有效对接。例如,在《百鸟朝凤》的欣赏课上,学生对于凤凰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老师可以通过电影《龙在哪里》的片段来告诉学生凤凰在神话中的百鸟之王的形象。对于音乐中“百鸟”叫声的模仿,学生们由于对各种鸟的叫声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很难领会到音乐中喧闹的场景是各种伶俐的小鸟欢唱的情形。这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搜集各种鸟的叫声,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百鸟朝凤》的乐曲中来识别各种鸟鸣。当学生能够对音乐中各种鸟鸣的模仿识别出来时,会有一种学习之后的成就感,从而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自然产生了。

2.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中国孩子受传统文化影响非常谦虚,在音乐的学习中,学生常常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而被动学习。为了打破学生这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可以通过播放小电影的方式来让孩子解放思想。例如,在电影《美女与野兽》中,很多场景是大家随心歌唱;再如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能歌善舞的印度人即兴载歌载舞。让学生有放低对音乐的高标准以发挥音乐表达心灵的作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赛马》的二胡欣赏,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蒙古草原赛马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听着《赛马》的二胡演奏来模拟赛马的场景,同时告诉学生,所谓跳舞就是身体随着节奏摇摆。小学生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这样的互动活动孩子们能够在模仿赛马的过程中更好地去感受二胡演奏的节奏与韵律。

3. 扩大学生视野,为激趣技术提供素材。

当下小学生是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下长大的,对于音乐方面的知识通常是通过电视等媒体获得的。老师可以从这里入手来引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鸟叔的《江南style》风靡一时,其中有很多对动物动作的模仿。这个内容可以作为课前热身,让孩子们模仿各种动物动作,同时也达到了放松的目的。然后引出发声训练的内容,发声训练可以和动物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激趣技艺的形成需要师生的思想和情绪在同一个轨道上,从而有利于碰撞出美丽的火花;需要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感受音乐魅力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让音乐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而有利于学生用音乐洗涤心灵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音乐教师在兼顾学生音乐课堂乐理知识和唱功训练的教授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趣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更是对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切实践行。

摘要:音乐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通过激趣艺术来提升教学效果是当下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激趣艺术形成的必要条件,然后细致讨论了具体的激趣艺术实现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课堂,激趣艺术

参考文献

[1]郑霞.教学机智理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3)

中职古典诗词激趣教学探索与实践 第7篇

在我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我一直在探索总结适合中职学生的古代诗词教学的新思路, 现将自己的方法和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

1 导语激趣

语文教师可以在导语中尽可能地使用一些诗词名句, 让人耳目一新, 还可以使学生缘诗入境以激发兴趣。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 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 引人入胜。例如, 在给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设计导语时可以这样设计:人生无常, 聚散不定,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形形色色的分别, 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这其中肯定有些诗词是学生所熟悉的, 当他们听到语文老师朗诵这些诗句时, 平时沉淀在心底的记忆又被唤醒。即使有些诗词他们并不熟悉, 也会多少给他们留下一丝印象, 正是这耳目一新的触动, 也许会激发他们课后去主动查找这些诗词, 或许他们对于诗歌的兴趣无形中又增加了一点。

2 诵读有趣

文学家苏轼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古诗文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 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或悠扬明快, 或清新含蓄, 或铿锵浑厚, 或缠绵悱恻。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差, 语感弱,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在掌握字音, 把握节奏和语气的前提下, 尽情诵读, 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

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读或比赛读。此外, 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配乐朗诵, 或播放与所教内容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 能使学生“耳闻其音, 心同其情”。早读课上, 不妨开辟固定时间;教室里, 不妨开辟古诗专栏,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 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想象悟趣

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 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苑漫步, 就更离不开想象。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 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 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 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 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 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 使学生觉得新奇,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教学, 抓住“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等词,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或用口头描述诗的意境, 或用图片展现诗的意境, 学生自然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的场景:秋风冷雨中, 诗人独自守着窗, 看着梧桐细雨, 大雁南飞, 想起早年与夫婿携手同游的甜蜜;如今孤身一人, 形容憔悴。面对此情此景, 怎不令词人悲从中来?好一个愁字了得。通过想象词的画面, 学生既能激发兴趣, 又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4 运用添趣

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在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体会, 才能领会一些古诗的真正含义。例如教学《春日》我们可以把课堂移到郊外, 让学生在明媚的春光下, 踏青、赏花, 观景, 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更重要的, 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文, 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体验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和学生春游时来句“红树青山日欲斜”;风筝飞舞的日子, 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上专业实习课, 互相鼓励“纸上来得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让诗走进生活, 让学生知道,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万事万物, 皆可入诗, 让中职的学生也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5 活动延趣

以陶冶情操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就古诗词教学而言, 可以成立诗歌朗诵兴趣小组并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活动, 可以以古诗词为主题设计PPT演示文稿或制作电子杂志。例如, 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后, 我向学生提出活动任务: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秋天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分成小组展开对某一位诗人或词人笔下的秋景进行探究, 收集相关诗词, 完成主题为“XX笔下的秋天”的电子杂志。学生热情高涨, 收集资料, 制作杂志, 很多小组的作品都异常优秀。将古诗词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学习结合, 学生感觉新奇、有趣。由兴趣体会到乐趣, 由乐趣转化成志趣, 散发着芬芳的经典诗歌才会渗透学生人生的各个领域。

探索、激趣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 岁之间的孩子, 喜欢游戏、玩耍、娱乐, 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 趣在其中, 美在其中, 乐在其中. 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 其中大有学问, 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 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 深入钻研, 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 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 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思维, 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小孩子思维活跃, 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总想探个究竟, 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 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 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比如, 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 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 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 但都很不准确. 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 并且说: 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 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 都表现得大为惊奇, 兴趣盎然. 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 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 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 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 有用才是真知. 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 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 为此, 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 要遵循“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

比如, 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 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 我们学校要开田径运动会. 你们可知道: 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 学生相互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 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 圈, 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 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 面面相觑, 不知所云. 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 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 而4 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 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 大家愿不愿意学呢? 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注意力高度集中, 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 等等. 其实, 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 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 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 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比如, 在教学 《2、3、5 的倍数的特征》时, 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 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 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 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 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 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 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 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 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 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 还有空闲时间, 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 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 无可奈何.

探索、激趣 第9篇

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进行前, 教师必须有别出心裁的引入, 课件设计、情境图的引入、故事的引入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谈话引入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开头的几分钟时间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成败。因此, 小学低年级阶段可用多媒体设计故事情节导入新授内容。通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 既新颖、自然, 又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提优补差工作, 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补差, 首先是“治懒”, 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 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的懒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 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 增加提问的密度和广度, 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所谓的差生回答, 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二是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 例如, 作业完成了展示一次完整的作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 家庭作业日日清。教师要严格监督, 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 不让他们养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二、认真倾听, 以情感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发言时, 要认真、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因为只有在“用心倾听的课堂”上, 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碰撞, 否则思维的碰撞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这儿反思自己的教学, 课堂上不失激情, 但太过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结构的完整, 作为教师的我有时甚至替学生思考, 代学生言论, 无形中控制着教学、操纵着学生。课堂中要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为了让课堂变得更生动一点, 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 带有丰富的情感。就连对学生发言的评价, 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 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 动静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 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要让学生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增趣

科技的发展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件, 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兴趣。课件中要采用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小动物或卡通形象, 或通过直观的演示、真实的生活场景,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兴趣, 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效果, 也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形象。

四、合理运用学具

合理使用学具, 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如,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 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为各小组提供各种形状的图形, 课上让学生将各种图形分分类。在学生小组讨论、操作实践、交流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按有几条边来分类的情况, 并以此来命名图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有了自由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自由摸索、自由发挥、自由展示, 潜能得到了开发, 个性得到了张扬, 积极的情感得以培养, 课堂的生命力在此得到了体现。这样, 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不但获得了初步的知识理解, 还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 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融洽的学习、相互谦让的文明礼仪教育、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学生操作学具的活动中要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大胆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智慧火花, 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教师要相信学生, 给学生一个天地, 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五、巧妙设计练习

精彩、巧妙、有趣的数学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 串联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课堂中,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给学生留下趣味, 让他们回味无穷。在数学教材的每一个信息窗后都安排了例题, 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 来教育鼓励学生, 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1.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设计练习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练在点子上。要集中地、有效地体现练习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还可以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练习题。

2. 练习设计要体现基础性和层次性

通过数学学习, 使学生都能获得适应现实生活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因此, 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 使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 对基本技能的形成,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3. 练习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数学练习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要体现开放性和延伸性。开放性的练习题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 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因此, 在练习设计时, 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教学内容适度安排,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题目。

探索、激趣 第10篇

一、精心构思, 有效引趣

宋代大学问家程颐指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能否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衡量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课本教材出发, 精心设计, 巧妙构思, 首先做好每一堂语文课的导入部分, 有针对性地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课堂导入, 一堂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 为了引起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趣, 课前我就做了充分的审题和酝酿, 选择以“五角星”这个孩子们都比较喜欢的东西入手, 来构思这堂语文课。首先从破题开始, 我抓住课题当中加了引号的“五角星”这个细节, 并以此为切入点, 先吸引孩子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同学们, 课题当中的五角星, 为什么是一个加了引号的‘五角星’呢?”五角星这个意象本身就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 从五角星导入文本, 就能引起学生们走进文本的兴趣。果然, 孩子们很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这里所说的五角星不是真正的五角星”, “这里的引号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因为这里的五角星指的是很像五角星的东西”……随着学生兴致勃勃对课题的解读, 从“带引号的五角星”切入, 引领孩子们步步深入地走进《苹果里的“五角星”》文本,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所以说, 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实事求是, 既不能脱离小学生的认知特征, 又不能脱离文本, 真正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教学策略, 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问题, 设疑激趣

古人说得好“,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也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而问题就是学习的起点, 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的产生开始的, 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篇优秀的文章, 都有一个能够统领全篇的“文眼”, 也就是文章的关键点, 把握关键点, 设计问题, 质疑问难, 以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 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情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 围绕着整篇课文无处不在描写和表现黄山松树的“奇”, 所以就把问题设计的焦点定位在这个“奇”字上面, 把黄山奇松的“奇”字作为解读这篇课文的“文眼”, 就是紧紧抓住一个“奇”字, 用“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作为“击浪”的“投石”, 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阅读文本, 去文本当中寻找黄山松“奇”在哪里?去体验黄山奇松之美, 去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这样一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就等于是拿着一把打开文本内涵的钥匙, 然后在问题的讨论中, 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 在研读文本当中, 探究领悟, 一路在问题的“引领”之下, 学生们有滋有味地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 并且教学效果也很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 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 往往一个好的问题就像击浪的投石, 一经抛出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提纲挈领, 因势利导, 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让课堂充满生机。

三、借助媒体, 盎然情趣

多媒体可以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像我们大脑一样进行综合处理, 然后在课堂呈现给学生, 在信息和学生之间可以搭建一种有机的、逻辑的链接,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体验, 更直观、更活泼、更有效, 特别适用于小学生和小学语文课堂, 让教学过程变得情趣盎然。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桥》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在盎然的情趣中深刻理解那种壮烈的牺牲, 那种生命的壮歌, 在引领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我运用多媒体技术, 以画面和音乐的形式, 为学生们展现了老羚羊为了群体利益不惜牺牲的壮举。然后, 又放映了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 演绎了当灾难来临之时, 生命所迸发出来的伟大力量和精神。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们沉浸在高尚的情感当中, 得到陶冶和感染, 加深体验和感悟, 在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之下, 大大拓展了学习空间, 激发了学习兴趣,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种融声光电于一体, 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教学手段, 妙趣横生, 趣味盎然, 彻底颠覆了过去的“黑白世界” (黑板和粉笔) , 让小学语文课堂姿采斐然, 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丰富的画面, 美妙的音乐, 刺激了学生的多重感官, 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氛围, 兴趣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老师, 表现了多媒体技术的高度优越性。

总而言之, 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是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捷径, 也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之一。一旦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快乐的知识海洋。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 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可以有效解决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享受到语文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发兴趣,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建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J].学周刊, 2011 (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探索、激趣】相关文章:

小学作文激趣教学探索05-24

自我探索之能力探索12-02

探索解析05-10

高职探索05-11

探索培养05-11

归纳探索05-13

形式探索05-17

自发探索05-18

观察探索05-21

探索建构05-24

上一篇:企业统计信息质量下一篇:安全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