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

2024-06-18

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精选10篇)

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1篇

1. 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1.1 心理学理论

“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当代认知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所谓的情境认知与学习,《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认为认知过程的本质由情境决定,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认知活动具有情境联性,特定的情境能影响我们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能决定实践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影响我们的知觉内容及学习方式,从而对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情境教学获得了认知心理学的支持。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通过知行统一的方式来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说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潜能和价值,反对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概念的形成要经历感知—表象—概括的过程,从学生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中可知道,概念是在学生思维积极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境是概念教学的关键。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社会文化中,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1]。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的问题。生物学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概念的情境。

2. 生物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种氛围、一个场合,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学习的氛围中。在生物概念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

一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即抓住生物的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的重点、难点,设计恰当合理、明确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中包含的信息进行阅读、记忆、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全面系统地把握信息从而建构清晰的概念。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群体特征,如:年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等,也要注意同一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和领会相关信息。

2.2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事实、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创设情境引出生物知识,在自然、亲切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到的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运用,学到的方法才能灵活运用,并有利于合作学习。一般像利用生物实验、生活实际问题、生物学史等创设的情境都是真实情境。例如:在学习“生态平衡”这一概念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某农贸市场每天出售二十多千克的青蛙和十几条蛇,假如以每千克十只青蛙计算,每天就有两百多只青蛙在地球上消失,如果是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那么每天消失的青蛙和蛇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如果大量的青蛙、蛇被人类捕杀,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这样的现象会导致什么结果……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能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主动交流,完成对“生态平衡”概念的构建。

2.3 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个即定目标时的原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4]。在概念教学时创设教学情境贯彻鼓励性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有启发性的生物问题,对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这一概念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景:“汤姆(男孩)和苏珊(母亲)都在核电厂工作,现发现汤姆患有血友病,苏珊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而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正常,汤姆的父亲怀疑汤姆的病与核电厂核辐射有关,于是向法院起诉,要求核电厂给予经济赔偿。”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他胜诉的机会有多大,为什么?生动具体的故事情境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学效果比单纯地要求学生对遗传病的方式进行判断要新颖有效。

2.4 互动性原则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的情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在进入“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教学之前,可创设这样的“导入式”问题情景:

师:人体最初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那么受精卵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

师: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46条,它们的染色体数又是多少呢?

生:46条。

师: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假如卵细胞和精子也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的,那么它们的染色体数都是46条,那么它们受精后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是多少呢?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又是多少呢?

生:92条。

师:这样符合事实吗?

生:不符合,事实上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46条,也就是说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肯定不是46条。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卵细胞和精子的染色体数做另一种假设?

生:假设都是23条就符合事实了。

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通过新课的学习可以得到答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可探讨性的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 生物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3.1 领悟情境创设的内涵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情境,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的宏观的“环境”,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的“微环境”,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缩影,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5]。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先创设所谓的“情境”,再理所当然地引出概念,然后就把“情境”撇在一边,直接得出概念了。把情境创设仅看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没有把情境作为概念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它更重要的使命是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生物素养。情境创设不是传统教学的“包装”,也不是给传统教学“加料”。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要确实把学生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需求。

3.2 注意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的使用,能很好构建生物知识相关的事实性、意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完成对生物概念的合理构建。但是,在现实中容易出现多媒体的使用来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忽略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构建概念学习情境时,要突出探究生物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进入思维冲突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认知学习主体的作用。

摘要:生物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物概念情景创设要把握针对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 要领悟情景创设的内涵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关键词:生物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理论基础,创设原则,注意点

参考文献

[1][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05, 298.

[2]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5-57.

[4]俞克纯.沈迎选.激励活力凝聚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8:2.

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2篇

一、 对“生活情境”的认识

对是否利用情景、如何利用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许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有赞同支持的,也有怀疑否定的,贬褒不一。有教师提出:“为了与生活相联系,一些教师常常不遗余力把生活场景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完全无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情境问题的区别。”[1]这样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效的。“教学情境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既能从中感受到生活气息,又能与现实生活有明确界定,感受到蕴涵其中的数学思维的灵魂。它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根据教学的行进逻辑进行教学加工、提取片段、精简叙述、整合情景要素,剔除太多的非数学性情景元素,以利于学生提炼数学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落实到对内在的实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关注上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1]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项智力活动,其前提是建立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做到因地制宜,恰到好处,不能画蛇添足。我们教师完全有必要弄清楚数学情境设置的原生态要求、方法和行动策略,以及数学情境对数学教学有无影响。只有这样,数学情境的创设才有可能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防止因创设不当而导致数学情境成为一种摆设。“生活情境”能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但过分依赖“生活情境”学习数学,可能会降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情境教学在某些数学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注意情境的有效选择、适当创设和合理利用。

二、 将“生活情景”引入数学概念教学

【案例1】“椭圆的定义”教学片段

一次公开课,教师拿着一只盛着半杯水的透明圆柱形玻璃杯走进教师。上课了,教师拿起杯子喝了一口,下面的评委和学生都很惊诧:怎么公开课上老师还喝水?正当人们惊诧时,教师把杯子放平,说:“同学们,看看我的杯子里的水平面是什么形状?”学生说:“圆形。”教师把杯子倾斜:“现在水面是什么形状?”学生说:“椭圆。”至此,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今天讲椭圆,而且椭圆是用倾斜的平面截圆柱(圆锥)得到的。[2]

这样的教学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又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巧妙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节奏明快,“道具”简单,有一定的悬念,而且直奔主题,干净利落地将常见的生活化问题完全数学化。这样的“生活情景”,真正有利于数学课堂的开展,有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案例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片段

教师提问:“教室里的钟不准了,如果要调快15分钟或者调慢15分钟,应该怎样转动分针?”学生回答:“将分针顺时针转90°和逆时针转90°。”教师继续提问:“调快75分钟或调慢75分钟呢?”学生回答:“将分针顺时针转450°或逆时针转450°。”

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角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比360°大的角,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顺利引入正角、负角的概念了。

【案例3】“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片段

在2011年浙江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台州市楚门中学的施小斌老师以“摸球游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施老师准备了一些不透明的口袋,口袋中有10个大小、质地都相同的两种颜色(黄色和白色)的乒乓球。施老师要求每一小组4个人(事先分好组,发放好口袋),每人摸两次球,每次摸一个,摸完第一球后记录颜色再放回去,搅拌均匀后继续摸第二球,记录颜色后再放回去。所有学生摸完球后,施老师统计摸到黄球的总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比例,从而得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同时,施老师要学生思考:根据刚才的数据,能否猜测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多大?能否猜出口袋中黄球的个数?

这一教学从摸球游戏引入,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使学生萌发了渴望探索的强烈愿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并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

【案例4】“余弦定理”教学片段

1994年,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Freudenthal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作报告,讲到了一个很普通的问题:“甲离学校10千米,乙离甲3千米,问乙离学校多少千米?”这问题太简单了,简直是小学生的问题。不过,该问题并没有说明甲、乙、学校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若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答案是13千米或7千米;若不在同一直线上且甲、乙、学校三点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问题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若甲、乙、学校三点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就变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夹一角”如何确定第三边的问题,明确地指向余弦定理。[3]

Freudenthal举到的例子,从朴素的问题出发,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自然、合理,显得更有人情味。所以,教师要善于抓着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特征,创设源于生活、源于数学的情境;同时,要注重情景的趣味性,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尊重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发现知识的热情。

三、 几点思考

(一) “生活情境”的引入要尽可能自然

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某些概念的抽象性,使与概念相关的教学活动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概念的认知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使概念教学相关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概念的认识过程自然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对“生活情境”进行雕琢和加工,使之成为适合数学教学的情境。

(二) “生活情境”的引入要尽可能有实践性

在数学概念教学的时候,创设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情境的真实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每个数学概念时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学习该概念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和形成。而且,通过这种意义上的建构,学生提出、解决与概念相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加强。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提炼数学、发现数学、了解和认识数学,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三) “生活情境”的引入要有利于问题的设置

创设“生活情境”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概念,更多时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问题,并通过主动探究深入理解数学概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以“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问题的设置,以便通过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感悟。

参考文献:

[1] 陈开金.问题情景生活化与生活情景数学化[J]. 广东教育,2005(12).

[2] 殷玉波. 欣赏椭圆[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1~2).

[3] 张敏. 余弦定理:源于向量和基于向量[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8).

巧妙创设情境, 轻松进行概念教学 第3篇

面对新课改, 怎样运用新的理念来进行概念教学, 曾使我一度陷入迷惘之中。参考了众家之长后, 我重新审视了我的课堂教学, 开始尝试着变换方式进行概念教学, 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取得了课堂最优化的效果。

一、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对于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有的是亲身经历, 所以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激发探索乐趣。创设现实素材的思维情境, 学生往往都会跃跃欲试, 想学以致用, 从而一开始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角平分线”教学时, 我巧设问题情境。

如图1, 我镇要在双牛线公路的西侧建一个工厂, 要求到公路的距离与河岸的距离相等, 请试着确定工厂的位置。学生尝试着在图中找到若干个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猜测, 这些点可能在哪条线上?学生自然会发现, 这些点在以公路、河岸为边, 公路桥为顶点的角的平分线上。为什么角平分线上的点能满足上述条件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 对探求新知识兴趣盎然, 师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此环节的教学, 同时, 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 由于背景材料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学习概念的欲望, 同时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 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从复旧中孕育新知

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概念, 既可以巩固旧知识, 又可以使新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从而有利于通过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 在“正弦和余弦”概念的教学中, 为了探索角的对边与斜边的关系,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在含30°角的大小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 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改变?45°、60°呢? (2) 对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在取其他值时, 其对边斜边的关系是否与 (1) 的结论一致?并加以说明。不难看出:问题 (1) 实际上是从特殊情况中探索规律, 体现形象思维;问题 (2) 是从特殊到一般, 侧重的是抽象思维。这样的问题设计为引入正弦和余弦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从归纳中探求真谛

以往概念的揭示通常是教师直接给出或让学生从书中直接获取, 这样, 往往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学生只能掌握概念的内容, 却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所以我们要创设易于学生归纳的情景。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再认识”一课时, 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我是这样处理的:观察图2中的图形, 你认为哪些是三角形, 你能试着给三角形下个定义吗?

学生在寻找其不同点的基础上, 会找出第二个、第五个、第六个三角形是同一类图形——三角形, 然后寻找其共同点, 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 这样的学习是在归纳的基础上寻求概念的真谛, 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概念, 掌握概念。

四、从疑点中寻找源头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 在探索中遇到障碍, 形成“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 情绪饱满, 兴趣最浓, 求知欲最强, 此时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最佳时机。所以在教学概念时, 根据教学内容, 抓住疑点创设思维情境尤为重要。

如:在进行“三角函数”概念教学时, 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1) RtΔABC中, 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2) 在RtΔABC中, 已知∠A和斜边AB, 怎样求∠A的对边BC?

问题 (1) 的设置使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 (2) 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 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由然而生, 产生学习兴趣。

五、从趣味中发现奥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学习中也不乏乐趣存在。我在实际教学中一改以往的呆板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让数学课堂也充满了欢声笑语。比如, 在讲一些看起来较为乏味的概念时,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常常利用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数学故事、历史典故或古今诗词、名言警句等创设思维情境, 真正地让学生从趣味中发现知识的奥妙, 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育人于趣”。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我就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 然后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强化了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寻求科学的答案, 通过对这个有趣的故事根源的追溯, 便理解了有理数的乘方的深刻内涵。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 巧妙创设恰当的情境, “置趣、置奇、置疑”, 在由“已知——未知”的过程中,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为学生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这不仅是实施“概念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前提条件, 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 它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第4篇

一、创设情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M alinowski的观点为,如果词汇没有语境,就不存在含义。由此可知,词汇量是否有效,取决于语境的创设,不过,如果情境太复杂,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主要的应对策略就是建立一个主题语境,老师确定好主题之后,在一定的主题之下,统一连串的小型语境,使语境的整体性得到保持,语境更具可体验性与可理解性。实施新课改,需要使学生生活和教学密切相关,可以建立一个实际语言情境,积极实施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与语言活动。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单词放入到所需要的情境当中,进行适时展现,在这种情境下,单词如同沙土中的珍珠一样,这些珍珠由像情境一样的线给串联到一起,这些珍珠经过串联以后,就变得极为美丽动人,焕发风采。

二、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情境的建立需要比较直观的教具

单纯的小学生们在思维的过程中,喜欢运用声音,色彩与形象来呈现。在课堂上应用直观教具,给学生们展现出比较具体的形象物体,使学生们在思维时想象这个物体,进而实现既定的目标。比如,小学三年级在第一单元里面,有一个新词,即window,door,board ,这个新词的含义是在教室里面早就存在的物体,如果有实物,就需要进行充分应用。学生们在刚开学的时候,充满了好奇感,觉得新教室,新班级和新学校都非常新鲜。在新课实施之后,老师可以呈现一些比较新颖的单词,使实物和英语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帮助学生们对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再一点点地展现出新单词和句子,可以在实物以及英语之间密切连接,使学生能够对情境进行记忆和理解。

(二)建立情境需要采用简笔画

老师最基础的技能就是简笔画,可以把大概的轮廓用比较简捷的线条给画出来,特点是一目了然,而且形象直观。我们学习新单词的时候,可以使学生们的形象记忆得到加强。比如,对水果单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把最喜欢的水果单词,如苹果,香蕉等等单词画在黑板上面,接下来,通过语言对话的方式,用英语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可以利用这种语言,对问题进行解决。

(三)建立情境需要采用字图卡

图片很直观而且形象,老师通过这些字图卡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产生比较长久的记忆力。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把竞赛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激发起学生们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讲解交通工具的单词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可以进行竞猜性游戏,可以向学生们先展示一些图片的内容,接下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What is it? Can you guess?”,学生们就会进行抢答,如果学生们没有猜清楚,老师就会把更多图片向学生们展示,由学生们进行猜谜游戏,当学生们猜测准确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奖励,再把整张图片向学生们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们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情境创建

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一个非常自然的情境,比如,在教学生们My family时,可以采用 Flash 技术,通过卡通画的方式展现。比如grandfather在一个很漂亮的房子里面看报纸,father和mother在房子里面看电视,Amy 和 Sarah 在房子里面玩积木游戏,这个时候, Amy的朋友一个叫 John的来到房子里。在卡通人物的旁边,马上出现一个读三遍的单词,经过介绍之后,学生们就开始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并且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

(五)通过故事的方式进行情境创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故事,故事的特点是感情下定?,情节生动,与此同时,也包含大量的语言知识,所以,老师也可以通过故事展现英语教学中的新知识,并加以巩固和重复,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六)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情境创建

老师在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游戏中加入了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趣味性,帮助学生们进行思考与学习。比如,在对字母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在黑板上粘贴带有字母的卡片,可以把两位同学带到台上来,分给学生每人一个小锤子,让他们把老师读出的字母给敲打出来,学生如果敲得正确并且及时,就可以有奖品领。学生们在学习词汇时,比较愿意进行果树开花的比赛,在黑板上画出四棵树来,每一个树木都由一个组来表达,接下来,再比赛拼读单词,如果哪组的学生拼写单词正确,单词量多而且准确,哪组树上花的数量就比较多,学生们都争着进行单词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进行词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们学习最基本的词汇知识,还需要利用情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使学生们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提升,或者让学生们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与快乐,并且,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本身的语言。实际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的频率极高,不过,建立这种情境教学对教学非常有利,不能流于表面。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真正落实创建情境词汇的教学方式。

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5篇

一、现状分析

1. 情境创设游离于概念的数学本质之外的“包装”

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 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概念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 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2. 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 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不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从而给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带来障碍.

3. 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使用多媒体, 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发展需要, 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用于多媒体.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去做, 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 多媒体的使用, 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对于学生, 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两点思考

1.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种种现象, 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 再钓鱼式地引出概念, 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 直接去得出概念.“情境”其表, “灌输”其里.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或者, “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 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 “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

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例如, 在苏科版七年级“1.2有理数”一课中, 笔者设计了如下情景:首先呈现给学生两幅冬日雪景动画.从画面中学生们看到了他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堆雪人、滑冰.然后教师问学生:“在画面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么冷的天气, 温度大约是多少度?”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开始了猜测———但零下的温度如何表示呢?由此引发了学生对学习负数的渴望此课题由于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 加入了实际问题背景, 使得引入新颖而又实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引入负数这个概念的必要.学生会真切地感到数学有用,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带着问题, 带着对学习有理数这个概念的渴望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 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概念, 而不是直接获得我们给予的纯粹的数学概念.

(3) 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避免传统数学概念教学中只重传授数学概念, 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如在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大家应加倍珍惜水资源, 节约用水.若拧不紧的水龙头每秒钟会滴下2滴水, 每滴水约0.05毫升.小明同学在洗手时, 没有把水龙头拧紧, 当小明离开10分钟后, 水龙头滴了多少毫升水?30分钟后呢?1小时后呢?10小时后呢?x小时后呢?这样, 一方面能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另一方面更能让学生体会节约用水的意义.从而能让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拧紧水龙头的好习惯.

2. 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 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 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 富有挑战性, 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初中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 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 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 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2) 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 不能为教学的需要去“假造”情境.“数学情境”和“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3) 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 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要紧扣数学概念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4) 情境创设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 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 决不简单替代, 要创设操作情境.

综上所述,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 进行合理、科学的概念教学, 才能创设出符合初中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摘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一门学科, 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 而是要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中, 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 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初中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得出新的数学概念, 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或者说, 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情境创设有什么基本原则以及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认为, 要创设出符合初中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6篇

环节①是特指由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或是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模型, 能反映概念属性的信息、场景或刺激模式。环节①到②的过程是学生对情境中信息的获取过程, 它包括比较综合的思维过程:辨别、分化、提炼等活动。整个过程是一个从收敛到发散的开放过程。 很多高中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有限, 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感到头疼。在教学中, 若通过适当的方法创设适宜的概念形成情境, 则可以对学生概念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催化作用。

一、“逼近思想”的运用

高一学习的第一个重要数学概念是集合, 简单的说由一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构成集合。在教学中, 对于这种描述事物属性方式定义的概念, 可采取“逼近思想”创设概念形成情境,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提供反映集合属性的初步情境, 让学生提取特征信息, 形成理解的集合概念, 如果这种理解和集合的真实概念有差距, 再提供材料, 完备概念的形成情境, 让学生理解的集合概念逐渐逼近真实集合概念, 直至达到完全相同。具体的操作是, 提供集合概念形成初步情境让学生深入研究:本班的所有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小明和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组成一个家庭;平面上到点P的距离为2cm的所有点形成一个圆;大于1小于5的所有整数组成一排数。 这个初步情境基本能让学生抓住“由一些事物组成的整体”的特征, 逼近了集合的概念。此时, 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而且可以顺便给出元素的定义, 仿佛集合概念的教学就可以结束了。但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不止这些。课本上有对应的问题诊断, 也可以逐一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本班身高在1.75m以上的所有同学”能组成集合, 对吗?”“本班全体高个子男生能组成集合, 对吗?”“1, 2, 3组成的集合与3, 1, 2组成的集合有区别吗?” 通过讨论和教师点评, 学生对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和无序性清楚了, 从而对集合概念的理解更加逼近了。最后对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教师仍然可以采取创设或调整概念形成情境使学生意义建构集合概念, 逐渐逼近真实的“集合”概念。经过这个过程后, 大多数学生完全理解了集合概念。

在很多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都可以采用“逼近思想”来创设概念形成情境, 如“命题”、“映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数列”等, 这种思想的运用还体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很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温故知新”的类比探究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的属性类似, 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做到概念同化。学习这种新概念时, 教师最好借助已学的概念进行类比探究创设新概念形成情境, 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 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意义建构新概念。 比如, 立体几何中“直线到平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步骤创设概念形成情境:首先, 大家一起回顾我们所研究过的距离:①两点间的距离;②点到直线的距离;③平行线间的距离;④点到平面的距离。然后请大家思考各个“距离”概念之间的共同点, 接着, 继续思考能否先用图示法标出直线到平行平面的距离。事实上, 学生通过“重温”前四个距离概念, 尤其是②③④, 会发现各种距离概念都可以转化为点与点的距离, 关键是哪两个点的问题, 然后再继续探索找到特征点:垂点。

通过这种创设“温故知新”的类比探究的概念形成情境, 不仅能使高中学生对新概念快速掌握, 而且能够使之与已学的概念融为一体, 准确地把握概念, 不至于混淆。另外, 从这种类比探究中, 自己总结出规律尝试到成功, 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以现实模型创设概念形成情境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地方,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来的。” 很多数学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产生的, 它来自本质, 而本质来自存在, 所以, 可以还原于现实模型。因而让学生理解新授概念从感性认识开始是很自然的方法, 是将理解的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坚实基础。 如“二面角”的概念, 我们可以从展示几个现实模型开始, 让学生去讨论这几个实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并要求学生尝试给二面角下定义:放在桌面上的课本, 并翻开封面, 封面和另一半所形成的图形 (截面呈∠形) ;打开教室门, 使门呈半掩状态, 观察门与另一侧墙形成的图形;观察教室一角两面墙所围成的图形;为了使房屋美观实用, 屋顶的正面和背面应成一定的角度。这时, 很快有学生说:“由两个平面构成的夹角叫二面角。”但立刻有同学否定了:“不行, 两个平行平面不能, 应该是‘由两个相交平面构成的夹角叫二面角’。”此时, 全班大多数同学议论纷纷, 有的争得面红耳赤。隔一会儿, 又有人提出:“还是不行, 夹角的说法不准确, 从前面例子中应该得到‘由两个相交平面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 他们争论至少可以肯定, 以现实模型创设的概念形成情境已取得成功了。当老师注意到每个学生对二面角有自己较为固定的认识后, 请大家再翻开书, 对照书上的一句话:“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二面角。”学生顿时惊叹:“哎呀!原来是用了两个半平面来定义, 难怪, 我下的定义总是有点不对劲, 又不知道原因。书上的定义好奇妙啊!”“我怎么没想到啊?”学生体会到定义的准确性和完美性。

四、通过具体数学实验创设概念形成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具有生成性定义,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 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 预设好实验条件。先让学生不妨猜猜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 然后动手实验加以验证。或者, 对某个存在的数、形关系采用数学实验的形式探究其形成的过程和存在的原因。

如“椭圆”概念的教学, 可以开展这样的实验:取一条细绳, 把它的一端定在画板上, 另一端系在铅笔尖处, 然后绕着固定端旋转一周, 这时铅笔可以画出一个圆 (已学内容为基础) ;把绳子的两端都固定在画板上的F1和F2两点 (使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 , 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 使笔尖在画板上慢慢移动, 可以画出另一个几何图形。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 可以比较一致地得到:第一, 一端固定画出的是圆, 而两端固定画出的图形是“椭圆” (感性认识) ;第二, 椭圆上的每个点到F1与F2的距离之和始终为绳长 (为理性化认识椭圆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后续教学过程中, 对椭圆的定义就可以水到渠成了。以数学实验的形式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概念形成的过程, 符合新课程的学习观。此外, 某些数学实验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完成, 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事实上, 还有其他方法, 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可以采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我们应该本着“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情怀, 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必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升其探究能力。

摘要: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创设科学合理的“概念形成情境”对高中学生数学概念形成非常有利。概念形成情境创设, 一是“逼近思想”的运用;二是“温故知新”的类比探究;三是采用现实模型;四是通过数学实验。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概念形成情境

参考文献

[1]朱文芳.函数概念学习的心理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1999, 8 (4) .

[2]倪亚琼.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体现探究式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0) .

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7篇

一、讲名人故事, 创设育人情境

在物理学史上, 有无数广为人知的名字———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法拉第、钱学森、邓稼先……他们像蔚蓝天幕中颗颗耀眼的明星:对祖国深深的爱;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对名誉地位淡然处之的心态……一串串闪光的品质背后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每一个故事, 都是最动人的创设情境的素材, 撼动师生的心灵。

物理课堂上, 我总是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给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任何一条哪怕最简单的定理都是物理学家坚持努力的结果, 为了得到真理, 他们永不言弃。他们不浮不躁, 不急功近利, 长时间的积累和无尽的奋斗使他们站到了人类科学的高峰。牛顿小时侯学习并不好, 还曾被老师斥为“笨蛋”, 可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 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讲解欧姆定律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的不易:他经历了十多年的辛勤劳动, 做了大量实验, 还因为急于求成, 得出错误的公式, 发表错误的论文, 使其他科学家对他很反感。但他通过努力实践, 克服重重困难, 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摆脱了偏见, 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科学财富。学生们把故事记在了心里, 把热情留在了课堂上, 把品质融入到生活中。

二、走进生活, 创设真实情境

物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自然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将学生引入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能使物理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 也更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我们在设计物理课堂教学时, 注意创设物理情境, 在讲授内容之前, 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地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 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物理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平凡的生活之中。

三、提出问题, 创设思维情境

在例题教学中我们通常通过“出题———读题思考——试 解———分析讨论———归纳检验”这一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问题的理解, 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结合有关的知识规律, 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 探索解题方法。然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 对物理题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进行提炼、升华, 学习和汲取例题中的物理精神。该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模式的核心是试解, 学生在试解过程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 在思考中前进, 物理思维才能得到更好地锻炼和发展。

四、坚持实验, 创设活动情境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它的理论都是在严谨的实验基础上得出来的。所以, 我们教师在给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正确的实验操作下进行,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 在做测量的实验时, 不能讲“大约是多少”, 测量是一个精确的事情, 航天设备上的某些零部件在制作时, 要精确到一根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 所以一定要严谨。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指出:“认识起源于动作, 没有动作就没有思维和学习。”在物理教学中, 应积极创造情境, 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亲自实验的基础上, 掌握物理知识。

要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保持学生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创设科学有效的学习情境, 使得每节课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兴奋的心情进行学习, 物理思维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8篇

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

1.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政治课堂中, 利用有效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立起以情境为依托的课堂教学环境, 能够克服以往政治课堂因内容抽象而带来的沉闷与枯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拓展延伸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 是教师教学的根据, 也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阵地。教材的编写者们围绕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要求, 突出了情境的设置。如, 在每一框的前面设置导入情境,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置问题情境。然而, 这些情境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个性化和差别性不足, 需要教者能够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实际, 及时选择生成一些贴近当地和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 以此作为教材资源的拓展延伸。

二、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1.媒体辅助, 激发兴趣

案例:教学“内外因对事物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 可制作播放“玉米种子发芽到长叶长枝最后到受粉结玉米”整个过程的课件。

分析: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及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由于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 运用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改变其单调乏味的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中, 将媒体引入课堂拉近了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 帮助学生理解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单靠语言的讲述较难达到此种教学效果。

2.运用材料, 设置问题

案例:教学《正确行使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节内容, 教者出示如下材料供学生阅读:据一项调查数据表明, 全国各地的超市在营业期间均有发生顾客自行拆开食品包装品尝, 或是打开其他日用品包装试用的现象, 仅此一项各大超市的损失金额幅度在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 (1) 这些顾客的行为是否属于正确行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什么? (2) 作为一名消费者,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3) 除了上述2个问题, 你还有怎样的问题要问?

分析:探究始于问题, 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运用材料创设情境, 把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关注社会。本课的教学中, 教者所设置的针对性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对“消费者的权利”这一重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语言渲染, 触动心灵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 为了突出“发扬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精神”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了自身语言渲染的功效。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讲, 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有人说, 现在条件好了, 没有必要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了。古语曰:‘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纵观古今中外, 大凡有所作为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实践表明, 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生活过于奢侈消费, 长此以往会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以至于丧失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传统美德还是从现时国情看, 这种精神都不能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 我们应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自身的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应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老师期待着你们实际行动的展现!”

分析:语言是传递教学思维的重要手段, 激情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本节课中, 教者的激情语言表达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此外, 肢体语言的运用也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控制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三、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1) 师与生的关系。在情境教学的课堂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2) 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通过正确处理, 实现取长补短, 互利互惠。

高中政治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问题情境;生活情境

情境创设是高中政治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其理解为在课堂中创设情境,也就是情境教学: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的分类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教师为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難、探索求解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政治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掌握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生活情境

如果问学生:“什么离你们最近?”答案肯定不是语文课本中背过的某句古诗,也不可能是苦思冥想才做出来的某道数学题,那会是什么呢?答案是“生活”,因为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首先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其次要融入生活情境,进一步体验生活、深化感悟。最后要超越生活情境,升华生活体验,内化感悟。以上可以说是我们政治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3.视频、音频情境

视频、音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政治学科中特别是让学生感到枯燥的章节:政治部分和哲学部分,视频、音频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广播、电视、多媒体,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

视频、音频情境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本来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使本来枯燥的东西变得津津有味,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这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4.活动情境

兴趣是学习之魂。高中政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类的课程,课程中包含着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金融学、哲学等课程,知识面较为广泛。因此,需要创设活动情境来促进学生学习,比如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市场上做调研,观察某种商品一天、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的变化规律。这样可以把自身经验和书本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政治课的学习。

此外,创设想象情境,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内容,明确目标,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更不能刻意创设教学情境。在高中政治课情境教学法的实践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应注意符合本地政治教学的特点

可以根据本地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特色。根据本地风俗文化、教材版本、传统思想、学生能力来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实际状况,选取的材料既要有吸引力和新鲜感,又要有思想性和教育性,还要重视高中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根据这些年我的教学体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1)要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上提出问题。(2)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3)要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

2.情境创设应兼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代社会思想观念复杂多变,各种思潮泛滥,在保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应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将来不仅成材更要成人。

3.情境创设应注意学习的效率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创设的情境是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使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某些能力的进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4.情境创设应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新课程标准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平等民主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提高自身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的,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莫明俊.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新课程学习:下,2012(8).

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10篇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课堂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好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内化知识,能改变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很有必要。我们可以用可感知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然后再去分析、认识社会现象。

1. 创设媒体情境。

用音乐、影视片或幻灯片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从多角度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如,教学《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一课时,教师可事先播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影像资料,播放《春天的故事》等歌曲,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历史岁月,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2. 创设故事情境。

在上课过程中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将教学内容穿插其间,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科教兴国战略时,可插入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等,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记忆深刻,又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概念。再如讲解科技创新时,可插入机器人的研制,立交桥、地铁的修建,“神舟七号”发射的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的习惯,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3.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喜悦。如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课时可以拟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请你列举出当前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新科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上你有什么感想?你现在在使用哪些新科技?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4. 创设主题探讨情境。

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还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问题进行辩论。在讨论中始终让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如教学《助人为乐》这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不要雷锋精神”这一话题,自由辩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阐述理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

5. 创设活动情境。

上一篇:国际流动下一篇:丹参注射液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