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培育学论文

2024-05-20

草地培育学论文(精选3篇)

草地培育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草地培育学,实践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草地培育学是草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草原学本科培养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应用性与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决定其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目前,由于草学专业的特殊性,本科毕业生择业面相对较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使草业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呈现“专业兴趣不浓、专业思想不稳定”,加之受实习学时、地域、经费等制约,草地培育学课程的实习方法相对较为单一,实习内容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指导性[1]。随着农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逐步重视,专业课程讲授的目标、结构及性质等均发生相应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2];因此草地培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便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是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首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笔者结合教研项目对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围绕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1 适应形势改进草地培育学实践教学

课程实习是草地培育学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学实习,结合草地培育学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及相关课程知识,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草地生态生物学基础知识、草地演替等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在认识草地利用中面临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与修复改良,防止草地的进一步退化,提高草地生产效率,维持草地生态平衡,保持草地生产可持续性的相关技术与实践,最终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草业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但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明显地感到学生对实习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在实习中被动应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当然这种局面的产生除了与学生专业兴趣不浓的因素直接相关外,也与实习内容相对单一,内容之间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不能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缺乏对实习的整体认识与思考,与科研及生产结合不紧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结合当前草业科学本科培养目标及学科发展趋势,笔者重新修订了课程实习大纲,将实习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实习内容实践性更强,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更具有研究型实习的特征,突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笔者将草地培育学的实习单独设课、单独计算学分,同时也对授课方式及考核办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

1.1 根据新教学大纲,调整实习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原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涉及的实验内容较为分散且连贯性不强,验证性实验多,新技术与新方法在实习中应用不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修订草地培育学的实习大纲,将原有实习内容进行合理调整、补充、更新、融合,形成现行的7个实习项目(见表1),修订后的实验类型为综合型或设计型。新的实习项目在内容上既涵盖草地培育学新教学大纲所涉及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要点,又在实习内容的深度上有较大提升,使实习教学更接近于真实的科研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将草地植物分蘖类型、典型草场植物、草地植物生活型识别三个内容综合成一个实习,方法也由过去的室内看镜框标本改为现在的野外采挖、现场辨别、室内绘图,把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学生动手的自觉性提高;将实验项目测定指标关联性、操作方法相似的实习进行融合,同时增设一些其他课程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草业专业领域中应用的认识,如草地封育改良效果调查、土壤种子库及草地植物根系的测定等这类关联性、操作性、研究性较强的实习形成一个大型的综合研究型实习,同时增设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种子繁殖特性等方面的测定内容,通过野外测定、室内统计分析,不仅让学生明确封育后退化草地的总体恢复情况,而且也要解释草地恢复的内在机制,以实现将草地培育学、生态学、土壤学及生物统计等相关课程知识的整合,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设计及分析能力。结合草牧业管理和生产单位对新技术应用要求,在实习内容的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引入3S技术做为一种实习辅助手段,如在乌鲁木齐南山谢家沟草地利用与生产状况调查、草地封育改良效果调查及草地放牧演替阶段的分析与判断时,不仅让学生掌握地面数据的测定,还结合调查区高清遥感影像的解译判读辅助完成定量定性的分析,使学生所学的草地遥感技术知识在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中得到实战应用,学生通过实习不仅掌握地面数据的常规分析,还对草地空间数据应用有了初步体验,这些实用技能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1.2 严把实践过程,引导学习兴趣,用“反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新疆农业大学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在乌鲁木齐市南山谢家沟教学实习基地进行。该基地始建于1975年,距乌鲁木齐西南80 km,拥有较为完整的山地草地垂直带谱及丰富的植物资源,在近四十年的草业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实习大纲规定的实习内容,掌握课程要求的基本技能成为任课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实习的质量。由于本课程的实习是在专业理论课结束后进行,此时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此在实习的教学组织方式上进行调整,由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因修订后的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内容更加丰富,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及多项测定指标的实验技能,为使学生野外实习能顺利按时完成,又保证实习效果,强化了学生对实习内容的预习环节。首先课程实习教师针对实习内容制作供学生参考的PPT预习教材,将实验步骤、流程、关键环节、知识点等以声、图、文的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们可在阅读实习指导书的基础上结合PPT预习教材提前了解实验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各实习小组的学生讨论并自行设计实验实施方案,以课题答辩的形式进行实习内容阐述,实习教师进行指正,修改完善后确定最终实施方案。这种预习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实习内容,对所要做的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减少野外实习期间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在实习基地,学生根据提前做好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处理,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并随时解答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各指标测定时出现的错误;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实验结束立即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再次对实习内容的要点、重点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从而达到实习的预期目标。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避免全班实验数据与结论一致,学生相互抄袭实习报告;而且也纠正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依赖思想,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四年的实践,师生一致认识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的实习模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达到了实践教学的初衷。

1.3 改进实习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好的实践考核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对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疆农业大学草地培育学的原有考核方式“实验报告+考勤”评定实习成绩的方法已不适用于当前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评定,教改中根据实习内容及要求重新设计了考核指标,形成以口试为主、实习报告+考勤为辅的考核模式,教师根据实习内容设计覆盖全面突出重点的试题,由学生现场抽题进行口试,考查侧重实习过程,突出实践性及结果的分析能力。这种方式促使学生从实习开始就端正态度,积极认真地对待每个实习、每个环节,考核成绩也较客观公正。这对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教学实习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培养草业专业高素质工作者

虽然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已独立设课,也通过实验内容的重新修订,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更符合培养要求,但知识的领悟与理解要由量的积累才能到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课时之外,充分利用新疆农业大学南山谢家沟教学实习基地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巩固和补充课程的教学实践。如结合基地条件引入科研项目,使基地由单一的教学型逐步向教学、科研型转变,教学实习内容变得更立体丰富、更具研究性,对学生也有吸引力;另外可根据实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自愿申请,或通过新疆农业大学本科生科学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建立与对口生产单位的合作,教学结合生产,开展第二课堂等一系列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走教学实习+科研训练模式不仅能弥补教学不到之处,还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理论的领悟。

3 注重实习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以往在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中学生普遍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的现象,有的甚至抄袭实验数据,对实验的分析非常浅显;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实习任务完成后及时开展总结讨论,采取以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数据,培养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让学生就实习的全过程有全面的回顾,知晓重点、难点,讨论实验结果,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实习内容的理解,这种对实习结果的讨论对学生的认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 小结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既是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4]。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因此如何结合课程实习的特点,制订科学的实习内容与方式方法,引导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实习,实践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探索草地培育学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支撑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对草地培育管理的认识及相关技术的应用也会不断地延伸与提升。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改革、探索,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宗玖,安沙舟,李培英,等.草地培育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08上):162-164,165.

[2]杨培志.草地培育学课程多元化与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9):11916-11917.

[3]孙飞达,张新全,干友民.《牧草栽培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5):143-144.

《森林培育学》课程心得 第2篇

作者:龙华 班级:林学10级1班 学号:20101832

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工作方法,活跃思维,激发自己更深一层的潜力;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做起业务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通过学习《森林培育学》,我收获了很多。通过知识更新的培训,使我的实践能力有了理论依据,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我觉得此次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使我茅塞顿开,这是以前传统工作方式是无法比拟的。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对我的今后出去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转变了学习观念。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终身学习观念得到切实增强。

②拓宽了知识视野。这次培训,不仅安排了营林业务等内容,还在更深层次上学习了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使我扩展了知识层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驾驭新时期营林工作的能力。

③提高了理论水平。系统地学习了营林方面知识,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在营林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了有益的收获。④增强了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课件的启发和引导,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工作效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知识更新的培训,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我对自己今后出去的工作产生了一些想法。利用本课程的收益,以后的工作我要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思维活跃度,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①用新知识、新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办事效率。②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草地培育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初探 第3篇

1 草地培育学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相对庞杂、陈旧, 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

草地培育学的前身为草原管理学和草原学, 自1972年甘肃农业大学在我国建立第1个草原系后, 使其从草原学的范畴分立出来, 发展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1977年, 第1本全国统编教材出版, 定名为《草原管理学》, 其后经两度修订 (1991年、2000年) , 在内容与结构上进行了大量补充与调整, 于2000年更名为《草地培育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自独立设置课程以来, 新疆农业大学 (原新疆八一农学院) 就一直参与该教材的全国统编工作, 是该教材的主要参编单位。伴随着草业科学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充和日趋成熟, 2000年版的《草地培育学》距今已有12年之久。12年来, 草业科学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对草地合理放牧制度及体系、草地培育改良、退化草地机理及生态修复、“3S”技术在草地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快速发展, 使原有教学内容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陈旧性及滞后性, 不能很好地指导当前草地的生产与研究。

任继周等[2]提出, 草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3个要素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 其中3个主要界面即是草丛/地境界面、草地/家畜界面、草畜/社会界面。而草地培育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就是草地生态系统中草丛/地境界面、草地/家畜界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影响机理, 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草-土-畜间的关系, 实现草地的合理可持续利用。由于课程涉及层面较多, 因而内容相对比较庞杂, 既涉及到草地植物生活型、分蘖类型、草地的演替等生物学、生态学基础知识, 又涉及到家畜的组织管理、草地的合理利用及退化草地的培育改良等专业知识, 因而需对授课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 以保证其设置的整体性、综合性、连贯性。但目前的教材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第五章割草地合理利用”中割草技术只讲了适宜的割草期、割草次数、留茬高度及干草的调制, 未涉及到干草的贮藏和加工, 从技术操作步骤上有些不完整;“第八章退化草地的治理”与“第六章草地综合培育”存在不连贯的问题, 应该是先认识草地的退化, 然后再进行退化草地的培育复壮, 而现有教材则将其倒置。

1.2 实习内容相对单调, 缺乏对综合知识的吸纳

实践环节是检验草地培育学理论与技能的重要环节, 也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检验的重要阵地。当前, 草地培育学课程实习包括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大类别, 其中验证型实习相对较多, 在开设的11个实习中4个为验证型, 即草地植物生活型和分蘖类型的识别、典型草场植物的识别、草原有毒有害植物的识别等。这些验证型实习往往借助植物蜡叶标本和实习教师的讲解进行, 学生在实习中容易出现兴趣不高, 应付、抄袭实习报告等现象, 缺乏对实习内容的认真领会与亲自实践。而综合型实习, 如草地封育改良效果调查、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的测定、草地植物根系的测定、草地放牧演替等, 在实习测定内容上表现为较单一, 综合性薄弱, 与专业基础知识 (普通生态学、土壤学、生态学、家畜饲养学等) 缺乏密切的联系或根本不存在联系。例如, 在草地封育改良效果调查实习中, 仅对草地植被的高度、盖度、密度及生物量进行测定, 而忽略了草地封育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一方面导致学生对草地封育效果理解缺乏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降低了土壤相关知识与草业专业知识的结合交叉, 使学生不清楚土壤学中学到的土壤水分含量、容重、养分含量的测定技能与方法在草地生产与科研中有什么作用, 什么时候用。既然草地培育学是基于草、土、畜为一体的应用学科, 那么其实习内容也应该注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各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技能, 融合于草业生产实践中, 突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与衔接性, 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此外, 实习中所设的实习内容也较为分散和陈旧, 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习指导教材, 需要结合科研进展情况, 合理地进行筛选、补充与整合。

1.3 教学与考核方法相对单一

从教学方法看, 当前基本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讲授为主, 督促学生动手”的一种填鸭式教学形式, 教学的媒介不是板书就是多媒体, 形式相对单一, 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实习内容缺乏思考的积极性, 进而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从考核的方法看, 理论课程以闭卷考试为主, 平时成绩多以提问、考勤成绩衡量;实践课程则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 参考出勤率及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体系也会让学生投机取巧, 唯分是图, 对其学习态度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是本课程教学应该解决的关键所在。

2 草地培育学教学与实践的改革对策

2.1 充实和调整课程内容, 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草地培育学的教学任务及学科的发展, 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 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减。修订后的大纲, 维持学时数及11章内容不变, 但对各章节的讲授学时数进行了局部调整。从教学次序上看, 首先讲授草地和草业的基本概念, 明确草地培育学的目的和任务, 在学习和掌握草地生物学及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依次阐述放牧地及割草地的合理利用、退化草地的诊断、草地治本改良和治标改良技术措施、特殊草地的培育及草地的多重利用、生产效率评价、草地基础建设、牧场规划与管理, 形成天然草地的“利用-退化-改良-评价-建设-管理”的连贯性模块。从讲授内容看, 删除了草原的法制管理, 由草地监理技术或牧草工课程进行讲授;把特殊草地的治理及草地的多重利用进行合并, 整合为退化草地的案例分析;将退化草地退化的诊断、导因及治理对策调整到草地综合培育技术章节的前面, 其后增加了退化草地恢复效果评价, 使教学内容符合逻辑;绪论部分增加了草地的功能性及草地类型的讲解, 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草地, 为之后的实习奠定基础;放牧地合理利用部分增加了草地放牧系统、控制放牧系统及草畜平衡技术, 以便满足草地放牧管理的需求;放牧家畜的组织与管理部分增加了家畜营养需求和日粮配给, 为草畜平衡及家畜补饲提供理论基础;割草地合理利用部分增加了牧草的调制技术, 以便使割草地合理利用技术趋于完整;新增加了天然草地的重建改良技术、牧场的规划与管理2个章节, 以便为现代化草地畜牧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授课内容的调整、合并与增补, 使课程更能反映现代草业对学生的知识需求, 更具条理性、时效性。从讲授的学时安排上看, 压缩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基础理论学时, 突出课程的交叉性与顺承性;增加新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前沿问题学时, 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更加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

2.2 改进实习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除了在课堂讲授时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外, 还将草地培育学的实习进行单独设课、单独计算学分,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为了解决实习内容单调、分散、连贯性不强、验证型实习偏多的问题, 将原有的11个实习内容进行整改、合并和补充, 形成7个实习内容, 见表1。修订后, 将实习中综合型和设计型实习进行重新整理, 仍保持6个, 但丰富了实习的内涵, 更注重各项课程基础课程试验技能在草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减少验证型实习, 由4个减为1个。对实习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如在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生活型、分蘖类型的识别实习中, 实习方法由过去的室内看蜡叶标本改为野外采挖、现场辨别、综合判断, 把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学生兴趣倍增;在草地封育改良效果调查实习中整合了土壤种子库测定、草地植物根系内容, 增加了土壤学、生态学上的相关知识, 形成一个研究性很强的大型综合型实验, 这样既避免了实习内容的片面, 增强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性, 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学时数由原来的2周改为2.5周, 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 增强其综合应用各门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能力。同时, 经过多年的实践, 2012年初步编写了与本课程实习相配套的实习指导书——《草地培育学实习指导》, 该实习指导书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 还充分利用南山谢家沟教学实习基地, 采取多种渠道, 巩固和补充课程的实践。如结合基地条件引入科研项目, 使基地由单一的教学型逐步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放实验、本科生学生导师制度等方式,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探索多形式的授课方法, 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为了高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草地培育学知识, 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了不同的教学形式:1) 讲授法。目前, 讲授依旧是给本科生授课的最主要形式。草地培育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掌握内容, 如草地植物生物学基础、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的诊断及恢复等, 多采用此法进行。在讲授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同时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及相关科研的心得体会,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案例法。对于特殊草地的治理, 如矿业废弃地、盐碱草地等, 在先讲明总原理的基础上, 引入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及过程。3) 学生主讲, 教师点评法。对于一般理解性的知识, 如草地的旅游、草地经济植物等, 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备课进行讲解, 教师进行点评, 让学生从自我学习中归纳出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及规律, 提高教学效果。4) 互动、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讲解的内容, 适当地将一些已经学过的重点内容或者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穿插提问, 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或对要讲内容的了解情况, 增加课堂的互动性。5) 提问、讨论法。在课余时间对于难以消化吸收的知识点及安排自学的一些章节, 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在课程考核中, 降低卷面成绩所占比重, 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而平时成绩不再仅仅局限于考勤、提问, 而是扩展到课程论文及作业、课余时间的提问及讨论、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程度等,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习考核中, 在原有基础上, 引入面试考试, 采用学生抽题, 由任课老师及实习教师询问其操作细节及相关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给予成绩的形式。这种方式促使学生从实习开始就端正态度, 积极认真地对待每个实习, 每个环节, 提高了对实习的重视程度, 而所得考核成绩也相对较客观公正。

3 小结

草地培育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 是一门融合多门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在课程大纲及教学内容的修订与完善中, 实习内容的筛选、整合及指导书的编制, 教学及考核方法的改进及充实等方面, 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未来的发展看, 草地培育学应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的建设步伐,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应加强实践课程的改革力度, 加大投入, 探索有效实践方法,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探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草地培育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 是一门融合多门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文章从课程大纲及教学内容的修订与完善、实习体系的建设、教学及考核方法的改进及充实等方面介绍了新疆农业大学草地培育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 并对未来该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为全国同类课程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草业科学,草地培育学,教学实践,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马红彬.草地培育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草原与草坪, 2008 (6) :22-23.

上一篇:合同交易下一篇:数据结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