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2024-05-27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精选12篇)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1篇

一、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化

21世纪的今天, 资本主义社会日趋成熟走向顶峰, 而社会主义社会还在成长探索阶段, 这就不可避免受到资本主义物质功利思想的侵蚀, 尤其是在当下,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出国深造机会的增多, 和一系列西方文化潮流来袭, 青年一代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不再愿意学习其经典著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六个方面指出了党在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其中首先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 理想信念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主导地位、影响范围、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学习上, 一些领导干部更多的关注出国考察和经济增长指标, 很少学习马列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经典著作, 甚至在有些大学中课程中马列主义原理已被作为选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学等宣扬资本主义优势的著作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理论研究中, 有些人千方百计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 以博得“理论创新”、“观点新颖”的名号。在学术的认同标准上, 有些专家学者盲目地以西方标准为标准, 照搬照抄的生拉硬拽的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为参照物。在大众媒体上, 经济效益内容占据着大量版面,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品寥寥无几。在舆论哗众取宠的喧嚣中, 在所谓的经典读书推荐表中, 马克思经典著作已被人遗忘,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肤浅的文字闹剧。从培养干部来说, 各级党校在着力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思想指导下, 在经济增长指数作为政绩的评价标准之后, 大量的实用性课程代替了马列经典著作, 充斥培训班的内容规划中。新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大学生村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程度和实际掌握的水平大大降低。

这些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是新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再熟悉马克思主义, 他们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不再将马列主义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旗帜。基层干部不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势必作风败坏, 纪律涣散, 安于现状不再奋斗思进取。党员干部的腐败情况愈来愈严重, 滋生出更多的官员移民, 出国考察不归, 甚至引发“裸官”现象的产生。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失望必然将辐射到对国家政权的不信任,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信任, 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怀疑。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必然会动摇党的基本路线, 严重的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影响到共产党领导政权的稳定性。

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所引发的后果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期望的, 亦是他们对中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破坏的根本目的。建国以来, 中国一直在韬光养晦的外交原则指导下, 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前提条件下建设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为建设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在一心一意加紧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伴随而来的是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不断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一些国家插足中国国内事务, 他们花样繁出, 用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丑化、妖魔化, 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国家内部有些领导干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边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也不乏一些处心积虑地推动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人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有些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某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结论, 拟或是在现实改革过程中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不能提供解决的药方, 就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做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过时论调。这些刻意宣扬“过时论”的人, 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与时俱进。这种品质来源于:

(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一个理论的出现必然是迎合

现实环境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和发展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使得无产阶级的觉醒, 他们登上历史舞台需要应有的政治权利, 此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日趋激化, 斗争的反复失败要求相应的科学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当时时代和实践的需要, 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继承前人的成果。

科学理论的形成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并非超然象外, 他们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基础上, 是在吸收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尤其是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学说。

(三)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立发展。

毛主席曾经说:“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任何经验、理论均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 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 在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得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中, 在深刻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追随者都是在学习借鉴马列原著的基础之上不断的进行研究探索, 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自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一大批真正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经历了无数考验, 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其中建立了众多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古巴、中国等等。20世纪发生的最为震惊世界的事情莫过于柏林墙倒塌、东德与西德合并及其前苏联的解体, 正是由于前苏联的国家领导人及其国内学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致使引导苏联的社会主义走向了歧途, 最终断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而与此相反的是,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致力于从理论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遇到现实问题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作了正确的合适宜的判断。正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可见,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我们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的使其完善, 引领中国奔向更加光辉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做出正确回答, 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 它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 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不懈追求, 现在的中国不断富裕强大, 能够对这三个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 因此,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武装党员干部。这是根据历史和现实做出的判断, 也是国家发展的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演进过程中, 特别是在当代中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国内走到不断深化改革和经济政治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期, 各级领导、各类知识分子与广大青年及基层人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的认识, 要坚定不移的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动摇, 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列宁全集 (第2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对待学习的态度 第2篇

1、改变学习态度:首先要将过去被动的学习改为主动的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在没有任何人的布置安排下,自己主动去对一个未知的新事物或新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来达到认识、理解或驾驭它的能力,通过知识学习的不断积累,你的能力将会不断得以提高,那么你认识、理解或驾驭新事物或新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应该是学生求学阶段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通常国外高校录取学生所强调说的,我不重视他已经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将来会有多大能力,还能学多少知识。

2、要学会自学:自学课目有数学、英语、语文等,每天都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一门或几门课目的自学时间,自学时以一节为单位,首先仔细阅读课本知识对本节有了大致了解后,然后通过辅导资料的讲解例题的分析后,自己做课后练习及单元自测题。

3、做错误记录本:每次做完课后练习或自测题后,自己对照答案改错,对做错的题目要仔细分析错误原因,并做在错误记录本上,过些天后,再重新做一遍,直到一次性做对后,此题就可以在错误记录本上删除。以此类推,不断循环。

4、时间安排:用一个本子详细记录每天的时间安排,并在每天学习结束时给予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包括学习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效率怎样等),以便第二天加以改正,如此不断地加以修正,将会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后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5、学会享受学习:要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享受它,如当本不会做的一题数学题通过自己反复推敲最后被攻克了,这时自己应该是非常高兴的,应该和打游戏过关或跑步拿第一是同样快乐的,可在这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给自己画个笑脸,来一块好吃的点心等等。总之当你以快乐的心情去对待学习时,学习不但不是一件苦事,你还会从中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快乐。

对待瑕疵的态度 第3篇

这天,眼看要完工了。他将拆下来的橱门板最后刷了一遍油漆。一块块橱门板刷好后,再一一支起来晾干即可。就在这时,门铃响了。他赶忙去开门,不想被一把扫帚绊倒了,倒下的扫帚碰倒了一块橱门板,而这块橱门板正好倒在了昨天刚刚粉刷好的一面白墙上。墙上立即有了一道清晰可见的漆印。他立即动手把这道漆印用切刀切掉,又调了些涂料补上。等一切被风吹干后,他左看右看,总觉得新补上的涂料色调和原来的墙壁不一样。为了那即将得到的酬劳,他觉得应该将这面墙重新粉刷一遍。

终于,他把活干完了。可第二天一进门,他发现昨天新刷的墙壁与相邻的墙壁之间出现了一些色差。最后,他决定将所有墙壁再次重刷……

最后,就连那个挑剔的主人也对他的工作很满意,付足了他的酬劳。但是,这些钱对他来说,除去涂料费用,已所剩无几了,根本不够交学费。

房主的女儿不知怎么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便将事情告诉了她的父亲。她的父亲知道后很感动,在女儿的要求下,同意赞助他上完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年轻人不但娶了房主的女儿为妻,而且还走进了房主所拥有的公司。十多年以后,他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他就是世界500强中名列榜首的沃尔玛零售超市的老板——萨姆·沃尔顿。

一点点失误可以产生一个瑕疵,一个瑕疵可以损坏一面墙壁的完美,一面墙壁又可以损坏所有墙壁的完整度,而所有墙壁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4篇

当代大学生必须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理论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辩证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科学的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世界观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回答了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物质观”是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也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提供了哲学依据。

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中,意识的依赖性和能动性相统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意识的依赖性表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国情,实事求是。意识的能动性又表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主观努力。只有将高度革命热情与求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才能正确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唯物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掌握唯物辩证法,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而唯物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我们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看问题、看世界,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量变与质变规律要求我们注意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渐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上,促进事物再上新台阶;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做任何事物既要有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又要有不怕挫折,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对立统一规律中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矛盾分析方法,例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方法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把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邓小平等进一步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各项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前瞻性及战略性等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 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

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地反映论,它科学地揭示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认识论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体现为思想路线功能、实践检验标准功能等。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此后,党章虽有过几次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又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判断我们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拿什么作检验的标准?毛泽东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还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4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观功能

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观,科学的阐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科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等,从而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从而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完善及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能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能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打下建设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历史唯物主义把它表述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把钥匙。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它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制度的重要客观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历史唯物主义把它表述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条普遍规律,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另一把钥匙。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及思想文化体制改革,它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表现。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及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运用、创新、发展

当代大学生必须充分意识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更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族化和具体化。

党的七大确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在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的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理论。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为以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验与借鉴。

党的十五大确立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树青.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冯绍武,阎治才,张玉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对待生活态度的名言 第5篇

1、从前,我总认为我什么都不缺,自从遇到了你我感觉除了你,剩下的我都缺少。

2、时间告诉我们,说过的话可以不算,爱过的人可以再换。

3、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碗鸡汤,而是一个巴掌。

4、温山软水繁星万千,不及你眉眼半分。

5、留下来,並不等于坚持,没有决心再追,不过是继续留恋过去的美好而已。

6、爱是一种循环,当你真诚地去爱别人的时候,你也会同时感到被爱。

7、没什么本事,就是有一种说不爱就不爱的酷。

8、生命太短暂,没时间遗憾,一分钟都不要留给那些让你不快的人或事。若不是终点,请微笑一直向前。

9、做一个特别简单的人,好相处就处,不好相处就不处;不必对每个人好,他们又不给你打钱。当你启程前往,但愿你的旅途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一百种生活,只希望你过上你想要的那一种。

10、用毫不勉强的态度,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11、世间男女,说什么好聚好散,其实都铁了心要幸福给旧人看。

12、总有一个人会不经意在拐角出现,从此你的人生豁然开朗。

13、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送给一直奔跑在路上努力人;一个人的自愈的能力越强,才越有可能接近幸福。

14、愿你此后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自己;愿你每天那么忙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愿你将来的婚姻真的是因为爱情;愿你少一些何必当初,多一些暗自庆幸。愿你以后的所有泪水都是喜极而泣。

15、青春不该只是酸涩到苦的柠檬,要红茶来调味。

16、我用我的青春去养了一个完美男朋友,后来遇到谁都是将就。感情这种事,本来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7、我想写一个故事,以“我”开始,以“我们”结束。

18、长大后才发现,有时你说了真话,你还得和人家道歉,因为你戳穿了事实。所以想要活得顺畅,请时刻带上脑子。

19、一个真正内心绚烂的女人,即使无人问津,也能光彩绽放。

20、我们的人际关系究竟被动到什么程度,大概就是你往后退一步,我立马人间蒸发。

21、你也不过就是脱下了浪荡成性的外衣,过了一把痴情的瘾。

22、生活,就是一路受伤,一路学会坚强;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一切安好。

23、我们得到的,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没得到的,是现在不应该得到的。执着于得失的心,会不快乐。

24、能打动我的从来不是花言巧语,而是恰到好处的温柔以及真挚的内心。

25、夜晚,你在我梦里;白天,你在我心里;相依,你在我眼里;分离,你在我思念里。亲爱的,天天有你,分秒不曾忘记!

26、有时候,最痛苦的其实不是失去,而是你得到以后其实不快乐。

27、人都是这样,爱的时候低声下气,被爱的时候趾高气扬。

28、把眼泪留给最疼你的人,把微笑留给伤你最深的人。

29、其实呢,做个选择并不难,难的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所谓的成熟,并不是说每次都能选择正确答案,而是说就算选错了,也能装作不后悔。

30、人生不可能平坦,唯有坦然面对一切,我们才会慢慢拥有一颗完美的心。不管过去怎样,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快乐幸福地生活,才是对曾经最好的交代。

31.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32.花儿在灿烂地微笑,鸟儿在快乐地欢叫,我的情绪啊,像吃了蜜一样甜。

33.坏情绪也不要都说给别人听,不管怎么样,夜晚你就睡觉吧,白天你就出去散散心,阴天你就吃好喝好,雨天你就听听雨。要记得,总有一天,会有一束阳光驱散你所有的阴霾,带给你万丈光芒。

34.换个方法思考,可以使问题变简单;换个立场看人,可以更宽容处世;换种心态看人生,可以得到更多美好。有时仅需换换角度,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35.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36.家不在于大小,在于温馨;心灵不在于距离,在于相通;感情不在于拥有,在于长久;祝福不在于多少,在于真诚;朋友不在于远近,在于永久。

37.家是温暖的,它是传递爱的火炬。穿过温暖湿润的春天,跃过寒风凛冽的冬天,家永远是家,容纳爱的天地。我则是这片爱洋的的守护神。

38.纠结过去,担心未来,都不如抓住当下。过去是梦,未来是影,现在才是真真切的人生。

39.坎坷路途,给身边一份温暖;风雨人生,给自己一个微笑。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时间面前,都是小事。

40.看,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41.快乐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状态。

42.累了请将心靠岸;错了请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伤了才明白坚强;醉了才知道难忘;笑了才体会美丽;闲了想想我吧!

43.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只要认真对待生活,终有一天,你的每一份努力,终将发光。

44.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谁都可以从今日开始,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

45.那些无法面对的,其实根本就早已过去,像喝过的中药,当日那么苦,却对日后有效,剩下的渣,该被慢慢倒掉。所以,少唱好久不见,不如不见,当做纪念。

46.那些执念,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47.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也许有人会阻碍你成功,但没人会阻挡你成长。

48.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49.你要明白,只有走完必须走的路,才能过想过的生活,只有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能拥抱你的诗和远方。

50.你要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你的爱人,他一定会怀着满腔的热,和目光里沉甸甸的爱,走到你的身边,抓紧你!

51.你要相信,未来和你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其实在与你相同的时间里,也忍受着同样的孤独。那个人一定也怀着满心的期待,马不停蹄的赶来和你碰面。

52.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会永远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53.你应该乐观起来,这世界有朝夕与四季,还有理想与远方。

54.你走向我,我觉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你朝我笑,我又觉得三秋未见不过一日。

55.努力和上进,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是为了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此生。

56.朋友,不要叹息命运的坎坷。因为大地的不平衡,才有了河流;因为温度的不平衡,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春夏秋冬;因为人生的不平衡,才有了我们绚丽的生命。

57.平安喜乐。能做到这四个字,就已经是很好的一生了,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被命运厚待。

58.人的生活最缺憾的,莫过于,等闲地抛却了不应抛却的,顽强地,对于峙了不答对于峙的……

59.人间的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场回忆而已。

60.人间既非天堂又非地狱,末日尚远,我们惟能维护着自己的天地。

61、即使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你也要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笑,因为这就是人生,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自己更加坚强,成为更好的自己。

62、人生最美好的便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

63、与其绞尽脑汁地去逢迎别人,不如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修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自己优秀了,你才有资格去般配其他优秀!

64、夕阳易逝,岁月消退,容颜不在,花开花落。总在感叹人生,人生无奈。

65、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66、生活中会很多不容易,成功的路上有很多坎坷,但是男人你不能轻言说放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7、很多时候,退让带来的基本都是得寸进尺,别妄想能换来什么尊重和心疼。不要以为是自己本来就很粗心或相信他是一个粗心的人。遇见自己真爱的人,懦夫也会变勇敢,粗心鬼也会变得细心。

68、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

69、地球是圆的,可路是直的,离开了就别妄想遇见。

70、孤独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孤独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同行者,孤独是为了孤独背后的解脱,孤独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真爱的过程。

71、不要轻易地评价别人,因为他的人生,你没有经历过。

72、没什么本事,就是有一种说不爱就不爱的酷。

73、生活很无奈,很多你不会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叫你不得不努力去做,然后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好埋怨的。

74、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75、比起劝我早睡的,我更喜欢陪我熬夜的,道理很简单,谁都可以关心你,做事偶尔想想你,可是很少有人能甘愿放弃自己的规则来迁就你。

76、大风大雨替我送你,往事你就不要记起。

77、比抵制诱惑更难的,是守住自己的节奏。

78、岁月不可留,往事不可追,生活中太多缘分,让心感慨;也许,生活中很多遗憾,让心无奈;也许,有诸多纠结,一直无法释怀。但是,活着,就是一种感动,生活着,就是一种最美!

79、奇迹不过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时间不会改变一切,能改变一切的人,只有你自己。

对待过敏的三种态度 第6篇

态度一,突发性过敏不能忽视

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出现鼻子发痒,打喷嚏,流鼻涕,或者皮肤突然出现红疹和局部痒痛,因为不严重,发生时间短,大部分人都一忍了之,或者擦点激素类药膏了事,根本没有治疗的意识,也没有关注到过敏性疾病的危害性。其实,激素类药膏都是暂时性缓解过敏症状的,若长期使用,会慢慢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皮疹越来越严重。专家建议,这类患者应及时进行内部调理,避免以后形成过敏体质,导致过敏性疾病反复发作。

态度二,顽固性过敏必须调养

这些皮肤过敏病症比较顽固,反反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一般都是从轻度过敏慢慢积累变成重症的,除了皮肤出现红、肿、痒、痛、糜烂症状之外,还会引起身体一系列严重的病理反应,比如发热、抽搐、惊厥、休克、麻木、恶心、呕吐、腹泻、哮喘、窒息、心悸等,这些症状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脏器,给患者造成痛苦和伤害,并且过敏越发作越严重,难以治愈。

态度三,药物治疗不是万能的

药物是对抗和抑制过敏源,慢慢消除过敏症状,常见的是抗组胺类药物,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中枢起到镇静作用,但是这些药物对肝脏和代谢功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药物不能彻底消除过敏病症,一旦过敏源充足,体内细胞“消极怠工”,过敏症状又会发生,症状还会加重。

过敏无小事,根源在细胞

对待过敏性疾病要有正确的态度,过敏不是小事,更不能一忍了之。过敏,根源在细胞。从医学角度讲,过敏是由于机体内的细胞,受自由基的氧化和破坏,导致细胞膜破裂,过敏介质释放,过敏症状随之产生,并且在过敏因子不断的侵蚀下,逐渐形成过敏体质。当过敏症状发生时,机体的细胞已经受损,只有从根源上提高细胞的免疫力,提升细胞抗氧化和抵抗自由基的能力,才是解决反复过敏的根本出路。无论是突发性过敏还是顽固性过敏,一定要重视身体内部的调养和细胞修复,只有健康的细胞和强大的平衡免疫系统,才能真正地走出过敏的困扰,摆脱反复发作的痛苦。

调养细胞,抵抗自由基,积极应对过敏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第7篇

今天想就论题, 从另一个角度谈一点意见。

语言文字学是一门科学。研究语言文字, 必须遵循语言文字学自身的规律, 离开科学自身的规律, 其他任何非科学的东西是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 更不能代替科学研究。用非科学的方法来对待科学问题, 是十分有害的。今天应当完全屏弃。

几十年来, 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我们的生活中, 用非科学的方法、手段来代替科学研究, 这样的事实、现象实在太多了。那个时期, 严格说, 没有真正的学术批评, 所有的学术讨论、批评都冠以政治的帽子, 用政治标准来衡量学术上的是非, 实际上是用政治取代学术。那时候流行一种说法:在学术领域, 不是无产阶级的, 就是资产阶级的。一时甚至长时间弄不清的问题, 只要是不符合某一标尺, 或者与某一名言不一致, 便定为非无产阶级的。在那样的情况下, 一些本来与相关的学科没有关系的人, 却也要参加讨论, 他们只能用政治方式、标准来参加学术讨论, 而且最后又总是给学术讨论做政治结论, 参加讨论的外行自然是胜利者。

对待专业问题, 用政治方式或者其他非学术的方式, 来得简单, 不需要深入研究专业问题, 却往往取得所谓“胜利”。一些属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 自觉或者不自觉地, 主动或者被迫地运用政治的方法参与专业问题的学术讨论。其中有的人, 自己在某一学术批判中是挨批判的, 是受害者, 却也学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而且往往如此, 经常如此, 甚至一贯如此。没有什么比给人家扣政治帽子简单容易的了。

以政治的方式对待学术问题的人, 总是自觉地站在正确的立场上, 与一切反动、错误的思想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前, 彻底批判旧世界, 与反动势力斗争, 批判维护反动势力的意识形态, 是完全必要的, 并且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护国家的利益, 方式应该随之变化, 转而成为团结一切力量, 为建设新中国努力。请看冯友兰晚年写的《中国现代哲学史》里对这个问题的论述:“革命家和革命政党, 原来反抗当时的统治者, 现在转化为统治者了。作为新的统治者, 他们的任务就不是破坏什么统一体, 而是要维护这个新的统一体, 使之更加巩固发展。……这是一个大转弯。在任何一个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都有这么一个大转弯。”可惜我们认识并且实际实行这个大转弯, 花了太长的时间, 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完成这个转变, 不同的人, 早晚不同, 有的人现在还没有完成, 甚至没有意识到需要完成这个转变。

中国一向有学术讨论、辩论的传统。儒家和法家激烈争论了两千多年, 只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辩论的深入, 双方论点越来越明确, 而且有所发展, 但是并没有解决谁胜谁负的问题, 本来学术批评的目的在于辩明真理, 而不是谁战胜谁。即使是轰轰烈烈的评法批儒政治运动, 发动者一方以为已经把儒家批倒批臭了, 实际上却是一场儒家思想的普及活动, 通过那场运动, 有更多的人了解了儒家的观点。有神论与无神论也争论了很长时间。范缜针对郑道子的《神不灭论》写了《神灭论》, 而后就有萧琛的《难神灭论》, 曹思文的《难范中书神灭论》, 沈约的《神不灭论》等等。朱熹的理学主张“格物致知”, “理存在于人心”, 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发明本心”, “吾心即是宇宙”。宋孝宗淳熙二年 (即公元1175年) 鹅湖之会,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展开辩论, 双方各陈己见。如此等等, 都是因为见解不同而展开的争论。这类争论, 还会以不同的形式继续下去。一派坚持自己的观点, 针对另一派的观点发表意见, 这才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如果组织安排鹅湖之会的吕祖谦请来具有唯物思想的陈亮, 宣布:“你们都是唯心主义!”岂不简单干脆?扣政治帽子, 这是最简单不过的手法。这种方法不需要费力气, 不需要开展深入研究, 就宣布自己取得胜利。而事实上并没有解决问题。学术问题还需要用学术的方式, 通过正常的讨论、辩论来解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 用政治手段“解决”的学术问题, 最近二三十年, 不是已经或者正在通过学术手段加以解决吗?

1961年8月3日, 周扬在《知识丛书》编委会上的讲话时曾说:“要把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学术问题分开来, 要划条界线, 不要轻易越过。过去往往轻易越过, 把学术问题提高到世界观问题, 再一提高, 就成了政治问题。现在要控制一下, 不要把学术问题随便提高到政治问题, 甚至也不要随便提高到世界观问题。……现在要提倡好的学风, 一个是要材料充实, 反对空谈;一个是要提倡学术见解自由讨论, 对学术问题, 要采取商量的态度。不要怕讨论, 要发展自由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1,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 1961年, 是1958年学术批判之后, 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之前, 政治上比较宽松, 主管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比较冷静地思考头两年学术批判中的教训。可惜这种认识没有得以长期贯彻执行, 以后不久, 是更猛烈的运动, 学术问题, 思想问题, 几乎都上纲到政治问题, 敌我问题。直到1978年以后才开始扭转, 过去挨批者逐步得以解放, 以错误的方式批人者大多醒悟, 屏弃了旧的做法, 遂有最近30年来学术活跃的场面。这种场面来之不易。所有学术研究者应当加以珍惜。

世界上存在共同原理, 共同规律, 但并非每件事情, 每个领域都存在共同原理、共同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可是也需要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而不是直接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我在上一次讨论的文章里, 讲述了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教授的《语言地理类型学》前言里的观点, 这里再介绍他在这本书正文一开头说的一个意思。他说, 1786年英国的东方学家威廉·琼斯发现古波斯语或者梵语, 在地理上属于东方, 在谱系上却属于印欧语。桥本先生说:“这个偶然的发现, 既极其幸运, 在某种意义上又非常不幸。”“所谓不幸, 乃是人们把这一针对印欧语的议论, 轻信为适用于人类语言科学的普遍真理, 绝对真理, 这就束缚了跟印欧语发展不相同的语言发展的的研究。”他的意思很明显, 就是不能用适合于印欧语的规律研究印欧语以外的语言。可是, 几十年来, 许多人不是在这样做吗, 不是在用适用于印欧语的方法来研究汉藏语系的语言吗?桥本先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 常常就一些语言学问题发表新的见解, 我觉得这跟他不带框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有关系。

世界各种语言的文字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拼音方向?现在并没有结论。毛泽东同志关于“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论述, 是他个人对文字问题的一种意见, 一种看法, 今天不能再认为是对语言文字问题的结论。坚持认为有这种共同规律的人, 可以继续研究。认为没有这种共同规律的人, 也可以继续研究。可以在结合汉语、汉字实际, 深入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展开像南宋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那样充分说理的讨论。

1986年举行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确定了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会议的《总结发言》里有一段话:“关于拼音化方向问题, 代表们在讨论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比较多的同志赞成工作报告不提这个问题, 认为这符合中央倡导的实事求是、注重务实的精神, 容易收到实效, 有利于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有利于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另外一些同志认为报告中有关表述虽然是现实的, 可行的, 但总觉得对拼音化方向不加以正面表述, 是一种后退, 调子低了, 可能对今后工作的开展不利。”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 就是不再把拼音化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总结发言》反复强调, 会议的主题报告, 一些提法, 都请示过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会议纪要》特别写了一段话:“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学术研究要贯彻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 不同意见要充分讨论, 集思广益,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人们根据全国语文工作会议的精神讨论问题, 本来是正常的, 应该的事情, 有时却被指为反对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主张拼音化的学者, 可以继续发表意见, 阐释自己的观点, 不赞成拼音化的学者同样可以发表意见, 展开讨论, 这属于学术讨论的范围, 都是完全正常的。这时候, 不能把发表不同意过去曾是权威观点的行为指为“攻击”。时至21世纪的今日, 无论如何不能再重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正常的情况下的做法。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8篇

某大学的一个数学系学生, 在上课时睡着了, 醒来发现已经下课了, 教授和同学全都走了。他睡了差不多整堂课, 所以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看到板书上有两道题, 马上意识到是下周作业, 抄下来就走。下周上课时, 他对教授说:“您留的作业, 我只做出一道。”教授惊讶不已。因为一直以来这两个微分方程被认为是无解的。一旦解出来就推倒了一个定律。

一次偶然的事件, 使他脑海中对这两道方程的观念是“一定有解的”。这个信念导致他无意中推倒了一个数学定律。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 这个故事给我们太大的启发。

当你认为孩子是一个有潜能的人、有责任心的人, 是一个聪明的人, 你的态度在孩子心中进行了一个确认。孩子就毫无疑问地认为自己是有潜能、有责任心、聪明的孩子。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时候, 他就认为自己是能够做好事情的。这样, 他的潜能就被激活了。

美国教育家曾做过这样的教学实验:两个新分来的老师分别要教天才班和普通班。实际上, A班是被测定的天才儿童组成的班;B班是被测定的普通儿童组成的班。可试验者使老师对真实情况有了相反的认知。两位教师按照头脑中的观念对所教的孩子分别有了特定的态度。一年后对教学成绩进行测验时, 奇迹发生了, 普通孩子组成的B班真的成了天才班;而天才儿童组成的A班只达到普通班能达到的成绩。

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主要因素 第9篇

过去, 学界在探讨师生关系时侧重于研究教师应该如何去做, 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及其成因的研究, 忽视了学生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上的特殊作用的研究, 因而, 对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还存在片面性, 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研究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主要因素, 有助于为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找到突破口, 并丰富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 更好地揭示师生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

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就几种主要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教师的教育素养

教师的教育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这些方面会从不同侧面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1.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待同事和集体的职业道德及教师对待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既受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和教师职业历史发展过程的制约, 又受教师个体教育经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经验的影响。古代等级制师生关系以及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尊师爱生的传统等必然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影响, 而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另外,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的变化, 特别是学生本身的发展变化, 会更

筅江苏淮阴师范学院

陈剑昆

直接地影响着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及其表现, 并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构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几方面又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他就会对教育工作认真负责,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学生, 并严于律己, 与同事密切合作, 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样的教师也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反之, 学生就会对教师持否定态度。现代社会, 由于受现有的教育分工方式、教育竞争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的几个方面又会产生矛盾。许多教师只重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忽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教师的工作, 那么, 最终受害的是学生。所以, 有些教师尽管工作很负责, 但其个人本位思想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导致学生不尊重教师。所以, 教师在工作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既要做好自己学科内、职责内的事情, 又要和同事团结协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科学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形成和发展教育教学能力、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动态的、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变革, 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进行更新和重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师对教育教学影响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对教育教学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 (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等。教师能力的发展既要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基础, 又要受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经验的影响。

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于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还是对于教师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工作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的, 并会对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学科教学能力强,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能力的发展, 那么教师就容易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对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美国专家发现, 许多学生认为对课程有兴趣、有热情、善于组织教材、能激励学生的教师就是好教师。

而教师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兴趣、特长方面的发展能拓宽与学生交往及影响学生的范围, 融洽师生关系, 积极影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展以及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 对于师生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表明, 教师的全面发展也会使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持正确的态度, 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教师自身素质及人们对教师态度的综合体现。列宁曾经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 就必须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 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 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现代社会, 随着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 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获得明显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也逐步改变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传统看法, 促进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 和其他行业一样, 教师队伍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在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而, 不同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必然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直接地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上。这是因为, 首先, 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形成对教师不同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地位, 并影响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 不同教师之间素质上的差异所引起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会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导致学生调整或改变对教师的态度。再次, 教师素质上的差异也会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并由此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

1. 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总体上可分为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从个性心理特征来看, 一般而言, 外向型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积极主动, 这有助于学生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并易于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肯定态度;而内向型学生则不善于和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 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更多地带有主观性的成分, 容易形成对教师的偏见, 因而易于产生对教师的否定态度。另外, 外向型学生能在多种活动中积极地表现自我, 容易为教师所了解, 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其次, 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影响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 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直接决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从个性倾向性来看, 教师与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有共同的语言, 则便于师生之间开展交流和沟通, 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肯定态度。另外,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最终对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产生影响。

2. 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同, 同时对外界对于教师评价的判断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的要求往往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性。有关调查发现, 84%的小学儿童 (低年级小学儿童为100%) 认为要听教师的话。小学中年级以后,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发生了选择性变化, 他们只对那些教学能力强、公正、风趣并对儿童表现出爱心和耐心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 伴随着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和性的成熟, 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交往对象的重点和感情的重心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所以, 对于初中生而言, 善于在生活和学习上理解和帮助他们、能够维护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容易赢得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并会成为他们经常性的交往对象。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比较注重教师的人品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 他们能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自己未来发展的密切关系。据研究, 中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知觉与其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性相关。所以, 他们更喜欢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

四、学生对所学科目的价值取向

学生对所学科目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态度, 从而影响学生对待学科教师的态度。

学生对所学科目的价值取向主要受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及对学科实际效用的判断的影响。研究表明, 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不同,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对所学课程兴趣越高的学生,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分越高。同时, 对课程的重要性感觉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进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果学生认为某些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升学或就业会产生直接影响, 那么, 他就会重视相关课程的学习, 并尊重任教这些课程的教师, 重视和他们的交往;反之, 如果学生认为某些课程对自己的升学或工作无关紧要, 那么, 学生就会轻视有关课程的学习, 进而轻视科任教师。但是, 学生对不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除了受国家政策、社会因素、学校导向及学生个性因素的影响外, 还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发现, 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改变学生原有的错误的学科价值取向, 充分认识教师任教学科的重要性;有些教师, 即使任教的是所谓的重要课程, 也会由于其教育教学能力较弱而导致学生轻视教师和其所任教的学科。

所以, 影响学生学科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 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前所述, 学生一般情况下不重视学校所开设的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所谓副科及其科任教师。但是, 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 甚至能导致学生改变自己原有的理想, 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到这些学科的学习中去, 并重新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和发展方向。所以, 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经常见到的现象, 但是, 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及相关学科方面的良好素养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对其任教学科的价值取向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五、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是影响学生对教师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又由于骨肉之情、亲子之爱, 家长的观念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同时, 家长对孩子所抱的期望往往关系着家庭的切身利益, 在期望的实现上更带有迫切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家长的期望和想法相矛盾, 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心理抵触, 进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一般情况下, 家长是尊敬教师的, 并能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因为, 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言, 教师比家长更具有发言权,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想法更多地要靠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去实现。但是, 诸如教师和家长沟通渠道不畅、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伤害或直接伤害家长的自尊心、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而把师生关系庸俗化为一种经济关系、金钱关系, 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和家长关系的恶化, 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首先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 但是, 学生的自我评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学生觉得自己取得了进步或有良好的表现时, 他们希望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能与他们的自我评价相一致。当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时, 他们也希望教师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帮助他们确立信心, 启发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如果教师善于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学生就能够增强自信心,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进步, 同时, 学生也会尊敬教师,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反, 如果教师仅仅因为学生身上存在某方面缺点而对学生评价过低, 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另一方面也会疏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为, 一般情况下, 教师不愿意接近自己不喜欢的学生, 同时, 学生越是感到教师看不起自己, 越是害怕接近教师。研究表明, 小学生最喜欢和最希望听到老师对自己学习上的进步、良好的表现进行表扬和赞赏, 对自己的学业成就和能力予以肯定, 在自己学习退步、灰心时给予鼓励、支持和安慰。而小学生最害怕老师对自己学习退步、课堂纪律或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批评。

综上所述, 影响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是多方面的,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 各种因素对学生对待教师态度所产生的影响也会产生很大差异。在教师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教师的生存权利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如我国的文革时期) 的社会条件下, 社会条件是影响学生对教师态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 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 那么, 在影响学生对待教师态度的诸多因素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因为, 教师自身素质既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教学效果, 制约学生对教师任教学科的价值取向, 又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师的态度, 所有这些方面又会反过来影响或决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当然,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改善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校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必然会带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永林.学生评教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教育科学, 2005 (1) .

[2]列宁选集 (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4]Dong Qi and Chen Chuan-sheng.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mong national sample of Chinese urban adolescents.应用心理学, 2001 (2) .

[5]魏红, 申继亮.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 2003 (4) .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10篇

黄世忠, 特级教师, 1997年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执教小学数学, 师从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王敏。曾先后担任教研组组长、年级主任、教务副主任、科研主任等职, 现任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副校长。

像王敏老师那样当好一名教师, 崇尚幸福的教育, 当幸福的教师, 让学生恋上数学, 成为黄世忠自觉的应然追求。他认为小学教育教学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教育教学首要的价值追求。在教学中, 他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而且更尊重学生心灵的成长, 主张遵循“本质”“本真”“本色”的教育理念, 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他的教学始终践行让学生感受真实数学的价值,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认为, 教育的复杂, 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 决定了教师的价值。成为一名配享“师者”幸福的教师, 其教育就可以远离功利, 其教学就可以回归本真, 其学生就能体验成长的快乐, 其本身就可感到满足和幸福。他在传承王敏老师情趣教学艺术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真实扎实、大气灵气的教学风格, 他的教学很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认可和同行的赞许。

多年来, 黄世忠坚持把学生当孩子看, 把自己当学生看, 读书、学习研修和教育教学研究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主旋律。他认为, 研修学习能提高素养, 开展研究能生成智慧。他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撰写的《新课程改革为谁而妩媚》《校本研修系列行动》《追寻回归本原的数学教学》等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编著出版了《巧思巧解》《数学的捷径》等图书。他主持的广西“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 (A类) 课题“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得到专家的首肯, 鉴定的专家认为, 该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研修路径以及教研培训整合与超越的校本研修创新模式, 为区域内学校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范例, 研究成果在广西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他策划与实施的“学科共营课堂教学历练活动”“城乡教师教研培训一体化活动”“学科带头人专业成长历练活动”被《广西教育》《广西日报》《南宁日报》等媒体报道。他还受聘为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特邀讲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南宁市园丁工程导师, 贺州学院、河池学院、梧州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和特聘专家, 曾在“千课万人”“现代与经典”“绿城之春”等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以及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授课和开办讲座近百余场次。

古代文人对待百姓的两种态度 第11篇

我国古代有一些著名文人写出的某些诗文,我们读后在心中总会隐隐约约闪现出些许的冷意。因为他们在不经意间就把老百姓给贬低了。

他们在骨子里是不是看不起老百姓笔者不敢说,但他们所写的某些诗文,只要仔细分析,就会感觉到对底层平民百姓的轻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这句的意思是:到这里来谈天论地的都是一些渊博的大学者,和自己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作者只写了与他交往的朋友,传递给人的信息是:他是一个高雅之士。

表面上看这两句诗是说自己只和高雅之士交往,不和知识浅薄的人接触,以此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趣和脱俗的情怀。仔细一探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不经意间表现了自己的清高,作者心里其实是瞧不起没有知识、没有受教育的百姓。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韩愈《马说》)

奴隶人:古代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这句的意思是: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被埋没在仆役的手里。这里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时可悲的遭遇,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但是,同时是不是也表现了作者对“奴隶人”的轻视?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商女”即卖唱的歌女。此两句的意思是: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她们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意为“亡国之音”)。虽然作者影射了当时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但从字面上理解,绝对也有谴责那些以卖唱为生的“商女”之意。

诸如以上的诗文,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虽然作者的本意不一定是要有意贬低广大百姓,但在不经意之间,却起到了这样的一种效果。

而古时的另一些诗文,与上述诗文截然相反。它们的作者,对老百姓怀有一颗尊重之心,甚至把老百姓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尤其是对老百姓的不幸遭遇,都会表达深切的同情: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为:人民应该放在第一位,国家次之,君应摆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百姓,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百姓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民贵君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认知。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孟子确实把老百姓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写尽了百姓的疾苦,对百姓的不幸遭遇充满了无限的同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以强烈的对比,描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歌舞升平,脑满肥肠;一方面是求助无门,冻死路边。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这句用对偶手法,具体描写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以及诗人对他们的同情。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因为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难。“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连。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此类诗文,同样的还有很多,这里也不一一列举。这些诗文的作者同情百姓,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作诗为文的。

当然,我们不能通过某位作者的一两句诗文贬低了或尊重了百姓,就武断地下结论说这位作者或者轻视百姓或者和百姓站在一起(其实,古代那些著名文人,绝大多数都和老百姓站在一起),而要综观其所有作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浅论李可染对待传统的态度 第12篇

作为一位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大家的李可染,他生于1907年3月26日,江苏徐州一个普通百姓家。李家并不是书香世家,而且是缺少文化熏陶的普通家庭。可是李可染天生就特别喜欢音乐艺术,又没有受到父母成套的管教子女的规条约束。在童年便发展成为一个艺术倾慕者。他在自传中可窥一斑:

“为了喜爱胡琴的曲调,我常常尾随乞食的音乐家大街小巷溜达整个晚上。一张好的绘画更会叫我骇目惊心,如失魂落魄。我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在桌子上画,睡觉的时候,用手指在席子上画,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此时他所能接触的艺术基本都是来自民间,可就在李可染14岁(1920年),正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在徐州快哉亭伏窗观画,奇遇领他进山水画殿堂的第一位老师“钱食芝”。钱食芝(1880-1922)字松龄,画学王石谷,并由此上溯到黄公望等宋元画家。尽管“四王”在民国初期被提倡“革命”,然而初学者可通过“四王”可出入宋元各家,并且融会贯通。对于李可染来说从“四王”入手是接触传统山水画唯一途径,这是当时清代以“四王”为宗的历史大环境所造成。遗憾的是拜师后两年钱食芝不幸逝去,至于李可染是如何继续学习传统,以及对于“王石谷”学习的深入程度如何,他本人并没过多介绍,也没有具体的早期作品为例证。不过他在自传提到:

“毕业考试(李可染于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时年19岁),我一高兴画了一幅王石谷的细笔山水,在毕业成绩画展中展出时,同学们很奇怪,都说不是我画的。不知我13岁就做过王石谷派的门徒了。”

由此可知,李可染自己私底下花十年的功力在王石谷笔墨上。

直到1947年春,李可染带作品拜见齐白石,白石老人看后,称李可染的画才是真正的大写意。白石老人有意收李可染为弟子。李未知老人心意,老人不乐,后李可染恍悟遂拜白石为师。此时白石老人处于最后的辉煌时期,笔墨效果以及艺术境界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李可染通过平时用心观察体会老人作画过程以及对于老师平时言谈的关注了解,明白到晚年白石老人笔力扛鼎之精要在于“厚实”与“拙重”;画画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创作要大胆创新,要有“十采一炼”的精神。

同年,李可染又事师黄宾虹。但与白石老人不同是,李、黄之间没有举行过正式的拜师仪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李可染拜见黄宾虹之时,黄宾虹时年八十有多,正处于山水画艺术“沉郁滋博”高峰之期。李可染与黄宾虹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从中获得益处主要有三处。一、“广泛交朋友”和“取长舍短”的学习观。二、五笔法、平、园、留、重、变;七墨法;浓、淡、破、渍、泼、焦、宿。三、山水画创作处理层次问题的经验。

二、李可染的“用最大力气打进去”

李可染的师承决定他必然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学习,他一生都提倡“创新”的同时不断告诫后辈不要轻视传统,对于他对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最精妙阐述,莫过于“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

他在1943年所画的《松下观瀑》图上的题字,内容是时隔三十几年后(1979年题)回顾当年向古人学习传统技法的经历。

“余研习国画之初,曾作二语自励,一曰用最大功力打进去,二曰用最大勇气打出来。此图为我三十余岁时在蜀中所作,忽忽将四十年矣。当时潜心传统,虽用笔恣肆,但处处未落入前人窠臼,所谓企图用最大功力打进去者。五四年起,吾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历尽艰苦,画风大变,与此作迥异。古人所谓入网之鳞透脱为难,吾拟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三十年未知能作透网鳞否。一九七九年于废纸中捡得斯图,不胜今昔之感,因志数语。可染”

对于“最大功力打进去,最大勇气打出来”实践得最好问题上,那就要说到李可染对于齐白石、黄宾虹艺术的取舍。说起齐白石的话,就不得不能说到徐悲鸿,后来就是李可染因缘巧合结识了徐悲鸿,从徐那里看到了白石老人的作品,了解到齐白石不凡的经历以及高深的艺术造诣。以至于1949年应徐悲鸿的邀请,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就是想拜90高龄的的白石老人为师,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传统笔墨技法。

李可染追随白石老人画画,主要是在为老师磨墨理纸之间,用心体会老师创作经验和艺术思想。李多次提到白石之所以不平常,不单单是老人的力能扛鼎的笔法,更重要是他具有劳动人民俭朴,勤劳、正直、真诚、善良的品质。后来李可染又跟黄宾虹那里体会到一个学者所应有“民族气节”以及对待传统要“广交朋友”胸襟。

三、作品分析

早年,李可染在钱食芝的启蒙之下,所习的四王文人画,现已不复在。现存最早的作品,是40年代的作品《仿八大山人》、1943年《松下观瀑图》从中可以看到,这段时期李可染好学八大山人、石涛等明遗民画家,爱其奇拙生趣的构图和飘逸冷僻的意境,以及与正统四王文人画讲究笔墨传承,截然不同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创新理念。进入50年代,在蜀中金刚山麓,知遇徐悲鸿,继而从徐悲鸿那里看到齐白石老人的精彩作品。如1944年《幽居图》,1945年《放鹤亭》此时运笔由“放”转“收”,墨色已经变得饱满浑圆,已经没有40年代疏简清爽的放逸之气,转而散发强烈的齐白石大开大合的气场。后来1947年经徐悲鸿引荐,拜齐黄两人为师后,目濡耳染,笔法运行速度,变“快”为“慢”,笔笔如“连珠”、如“屋漏痕”,更加注重浑厚泼墨和层次丰富的积墨效果。整体画风开始从飘逸疏放的文人气改为沉稳雄强一路的金石味。如1948年《吟诗满菱荷》。

说起李可染早期的山水绘画作品同时,不得不介绍他的早期人物画。最早有年份记录的是1943年重庆所画的《执扇侍女图》,图中侍女含情脉脉,婀娜多姿,手执团扇半遮半颦,若有所思。可见李可染对于人物神态动作刻画十分擅长,可谓入木三分。从这幅画用笔用墨以及风格来讲可能是受傅抱石人物画的影响,故画中有晋唐飘飘欲仙的遗风。50年代李可染也画不少古人诗意图,如1946年《浔阳琵琶》,画中人物脸型产生微妙变化,不再有唐人丰韵,而更趋向几何化、概括化,用笔不再飘逸,多几分顿挫与转折。笔者认为李可染人物画风转向了林风眠的一个例子。而李可染人物画最有代表性的阶段当数50年代末在北京生活的时期,如1948年李可染的“午困图”。此时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都是意味深远,笔墨雄健。书法上取法白石老人,逐渐弃贴入碑,以隶入行,对于摆脱清逸洒脱的画风有关键作用。

摘要:<正>一、李可染的师承之脉络作为一位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大家的李可染,他生于1907年3月26日,江苏徐州一个普通百姓家。李家并不是书香世家,而且是缺少文化熏陶的普通家庭。可是李可染天生就特别喜欢音乐艺术,又没有受到父母成套的管教子女的规条约束。在童年便发展成为一个艺术倾慕者。他在自传中可窥一斑:“为了喜爱胡琴的曲调,我常常尾随乞食的音乐家大街小巷溜达整个晚上。一张好的绘画

参考文献

[1]李松.万山层林:李可染[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33-90.

[2]孙美兰.李可染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2-270.

[3]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中国画研究院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2-206.

上一篇:智能Agent技术下一篇:行政区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