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素养范文

2024-06-14

兴趣素养范文(精选12篇)

兴趣素养 第1篇

一、挖掘课程资源,利用课内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最大的亮点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山中访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构思精巧、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发挥了阅读的魅力, 充分利用各种朗读方式,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撼中欣赏作者独特的审美品位,品味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独特的感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在读中享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想得到升华, 在读中提高语文素养。读唐诗、吟宋词、品故事、赏美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油然而生热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美好高尚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拓展阅读视野,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功夫,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是培养学生语感、文感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课外书籍、浏览网络电子图书馆都是很好的办法。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我告诉学生:“只有多读书, 读好书,才能明白道理;只有明白道理,才能做好人。书是光明的使者,是航标,是灯塔,是满载希望的风帆。人生的道路上有书相伴,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绚丽多姿。”我在班内设立了专门的阅读欣赏课,黑板报上有专门的阅读专栏,校讯通中有适时的新书推荐,学校的广播站有美文欣赏栏目等等,数管其下, 阅读之风蔚然形成。

书林漫步独自陶情,学海泛舟尽享其乐。学生们遨游于书海, 徜徉于知识宝库中,书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扇文学的大门,文明的大门,科学的大门,给他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绚丽多姿的风景和硕果累累的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同学们学会了坚强、诚实、有理想;《海的女儿》让同学们学会了善良、奉献、有爱心;《爱的教育》让同学们学会了忍让、宽容、负责任……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第2篇

【内容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本文结合个人体会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六点要素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素养: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探究学习、内驱动力、发散思维、体验成功

【正文】“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学生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速算能力的基础上应向学生提出速算的要求,为此练习是应用时间指标,开始指标可以低一些,让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算完,以后逐步提高要求,鼓励算得快的人进一步提高速度,还可以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计算速度的练习形式如几分钟内完成下面的练习、计算竞赛、抢得数、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等,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算法能力,在教学口算计算方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

记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教育,如:熟记25ⅹ4=100,125ⅹ8=1000,口算125ⅹ32时可这样算:(125ⅹ8)ⅹ(32÷8),所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培养速算能力还要帮助学生计算,动脑筋,找窍门,走捷径,对他们的作业要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尝到速算的甜头,养成自觉进行口算和简便运算,选择最佳算法和验算的习惯,学生不仅乐于速算,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因为仅是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行操作和答问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搬弄具体事物时,发散思维,使其印象更深刻,学习兴趣更浓。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自我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地,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要想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音乐素养 第3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不仅可以显现出师生之间的情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如果想要受到学生的欢迎,首先需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在课堂教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面带微笑,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地为他们讲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细心,从而保持一个舒畅的心情进行学习;要不断地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不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的心理并产生疏远。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或者学生身上,并能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愉快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课上碰见某个或某些学生影响了教学秩序,要克制好情绪,不乱发脾气教训、斥责学生,而是仔细地了解情况,再冷静地分析原因,温和地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对待好学生或者是所谓“坏”学生,教师都需要抱有一颗开阔的心去接纳和教育他们。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许多人越来越重视小学音乐启蒙教育。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落后的音乐教学思想,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目前,传统的音乐教学思想在某些地方还大行其道,甚至比较形式化。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传统上基本都是学生坐在座位上、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爱好来讲述音乐,大部分教师都是带领学生唱歌或者是玩一些小游戏等。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基本都是被动的,只是倾听者和接受者,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渐渐地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传统、落后的音乐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不断地从国外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以及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育家们也在不断地创新音乐教学理念,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有些地方的音乐教育还是沿袭以往的落后教学理念,丝毫没有进步。而要想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必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的资金投入,有关教育部门应当专门针对小学音乐教师开展一些音乐教育方面的培训,不断改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比如,去年暑假江苏省教育厅专门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在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音乐教师表示,自己通过这次培训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特别是接受到了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举办这种活动,显然有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能促使音乐教育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开展音乐教学培训活动,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从而有效地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

三、多变教学方式增添课堂氛围

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大有不同,它自身有感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每首歌都有着它自身的音乐情景,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演唱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时音乐的感悟,让他们大胆想象,帮助他们进行音乐学习,最终实现提升素养的目标。同时,教师也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找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提升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按节奏模仿小猫的体态动作,在每个乐段加上不同的打击乐伴奏等活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找到学习音乐的方法,增强同学之间的协作性,同时也能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圆舞曲音乐,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因此,教师在运用游戏式教学时,需要根据课本上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一些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不同的歌曲,创新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将所有歌曲都以提高技能的要求进行音乐教学,适当地增加一些其他的音乐元素,能够使学生感到新奇,开拓他们的视野。比如,在队形上进行改变,在座位上进行改变,在音乐中增加一些其他的乐器,将一些有趣好玩的音乐元素增加进去,或者是利用不同的音色来表达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自创音乐,学生可以边听着音乐边创新,或者是做一些与音乐有关的事情来培养自身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创设有效的音乐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促进学生对音乐产生新的感悟,从而一步一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小学课本中的每首歌曲都是为小学生创造的一个完美的音乐形象,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生动的音乐情景,促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意境,将自己置于一种完美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这种情景教学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开展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对音乐教学的兴趣和好奇感、新鲜感,让他们能够尽情聆听、想象、创造、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建立课堂评价制度

学生每次回答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需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讲授音乐课程《小蚂蚁》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他们自己对歌曲创编定做,并且自行组织表演。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自己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某个小组对其他小组动作编排的批评,或者是歌唱的批评,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之间针对情况互相帮助。教师还应该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教师奖励学生的一朵小花、一个文具、一个表达爱心的苹果等,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肯定,从而培养起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当然,有的小组成员可能会自负自己小组的表现最好,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仅需要表扬这些学生的大胆创新,同时也要教育这些学生虚心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因此,实行恰当地评价制度,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对别人进行客观的评价,也是音乐素养的一种体现。

五、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人的兴趣和爱好一般都是体验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真实地感受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的教学需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组织的音乐活动,将音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由于课外活动比课堂更加开放、活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实际情况以及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自主地组织学习兴趣小组,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师也需要因材施教,组织班级合唱团、舞蹈队等,阶段性进行文艺汇演,优秀的学生可以升级到校级社团中,参加校级、区级、或市级的表演等。参加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小学音乐教学效果关系密切,甚至直接决定着音乐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

激发背诵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第4篇

我们提倡背诵, 不管是现代文, 还是文言文, 古诗词和外国文学, 古今中外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句都值得我们去背诵。新课标强调人文教育, 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 因此, 笔者不赞成教师用惩罚手段强迫学生背诵, 因为那只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对背诵产生恐惧和厌恶。笔者倒十分赞赏致力于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习的原动力。孔子也曾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那么, 在背诵教学中, 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呢?

一、美———兴趣的自然来源

常言道,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总是让人乐于接受, 渴望拥有。因此, 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 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妙。比如, 作品中那悠远的意境、优雅的姿态、细腻的情思、高洁的品格、巧妙的勾画等等, 这些美的东西, 我们要挖掘出来, 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 尽情地去享受, 使学生的心随之舞动, 口必然也就随之吟诵了。此外,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用珠宝装扮自己, 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并且给学生运用知识装扮自己的表现机会, 为他们创设情境, 让他们尝尝那种信手拈来, 出口成章的甜蜜滋味, 让他们得意洋洋地美上几句, 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背诵, 并养成主动背诵积累的好习惯。

二、竞赛———提高兴趣的常用手段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 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因此, 我们可以采用竞赛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在教学古诗词或优美文段时, 笔者经常在学生读准读顺的基础上, 采用先小组内选拔推荐, 然后在班上大比拼的方式, 比比谁先背熟, 比比谁背得有感情, 结果学生兴趣盎然, 背诵效果非常好。

三、表演———提高背诵兴趣的重要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 善于模仿, 乐于表演。在教学篇幅较长但可表演的作品时, 不妨好好地利用它的表演元素, 先让学生自选搭档和角色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来理清思路, 加深理解, 留下深刻印象。然后, 我们再要求学生边回想表演经过边练习背诵, 此时的背诵会让学生感到轻松, 因为它只不过是电影的回放, 学生自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背诵下来了。

四、鼓励———学生背诵兴趣的推助器

许多的优秀作品都能轻易地激起学生的背诵兴趣。但是, 偶尔也会遇到一些篇幅较长, 寓意深远的文章, 难度大往往会让学生手足无措, 望而生畏。对于这样的文章, 我们教师一定要弄清楚学生遇到的坎在哪里, 然后指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琢磨, 去突破。如果学生还是很难背诵时, 我们切不可心急, 更不可以给他们施以压力, 而是应该心平气和地去鼓励他们, 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本人的有效方法, 或者和他们—起背诵。有了老师的鼓励和陪伴, 学生就会像充足电力的马达, 很快又会运转起来, 还会更有信心, 更有劲地去跨越绊脚石, 完成背诵任务。

兴趣素养 第5篇

摘 要:如果要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陶冶情操,就必须要为学生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作为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为此从以下五点去做: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培养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教给阅读方法,挖掘阅读动力;推荐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关键词:课外阅读;搭建平台;创设环境;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课外阅读不是为了背记什么,而是为了磨炼意志,开阔眼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最终获得一种惊喜。”语文课标中也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首先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知识,扩大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推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一、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识字、读书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的重要积累过程。亲子阅读,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书,一起学习,这样孩子与父母就会一同进步,通过亲子共读,可以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条件,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因为互动双方是自己的亲人,其亲密程度和安全感决定了阅读的效果。孩子在家长面前愿意质疑,愿意互动,并敢于提问。但是,我们的父母对亲子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对阅读和子女教育关系的把握和理解不正确,忽视了对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改变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孩子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想尽办法来调动小学生读书的能动性。作为小学老师,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用美好的语言给学生介绍文章内容,以激发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好奇心。其次,要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采取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对学生的读书给予一定的关注。再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读后感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把课外读过书籍的内容“借题发挥”,发自内心地去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Z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课外阅读优秀片段赏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读到优美的、感人的、精彩的句段,把它摘抄下来,然后在学校中与全班同学交流,使他们彼此产生共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舒适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中,如果对学生不进行指导,就不会收到实效。首先,我们从布置温馨的读书角开始,给学生创造一个小天地,摆上舒适的桌椅,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其次,在教室张贴一些有关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用名人激励他们读书,使孩子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再次,师生可以为班级图书角捐献图书,还可以向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能时时看到新书,有更多的书与大家共享。最后,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读书讲故事”“读书心得汇报会”“诗歌朗诵”“优秀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依靠语文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悟到语文的美好。其次,帮助学生制订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在阅读中,不但要给学生定时定量,还要指导他们选择性地读书,还可以根据性别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书。接着,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好词佳句分门别类地摘抄积累下来。对于感受较深的句子或片段可以做上批注,也可以写下对整篇文章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最后,学生可以为自己制作一本课外阅读成长记录本,每读完一篇文章或读完一本书,可以记录在本上,记下阅读日期、篇名,这样学生自然会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五、推荐优质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盲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小学生选好课外读物。首先从年龄特点上来说,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加上心理特点,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如《中华歌谣100首》《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书。高年级学生容易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散文等,如《爱的教育》《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学生通过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年龄特点,读适合自己的书,从而让他们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对书的内容易于吸收、消化。其次,还要注意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根据课内课文的单元主题,向课外延伸,推荐同一主题的课外文章,如学到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时,我们就向学生推荐了《昆虫记》,这样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课外阅读是从兴趣开始的,课外阅读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我们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教好课本上的内容,更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提升课外阅读能力,给学生课外阅读插上翅膀,让他们遨游在书海,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语文,陶冶情操。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第6篇

一、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兴趣是小学生对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为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源。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以读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果我们只注重阅读兴趣的诱发而忽视阅读材料的趣味性,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越读越浓,越读越投入,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读,爱不释手,食不知味,废寝忘食。

3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我们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4以绘画、表演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小学生自有童趣,且都有表现自我的天性,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的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运用简笔画,素描,漫画引线连接等方式,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可以对绘画的内容有所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二、营造读书氛固,增加读书情趣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可将“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宋·朱熹)“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英·切斯特斐尔)挂在教室里,过几日更换一次;也可以挂在学生的卧室里,让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2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首先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凄,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可以建立图书架,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

三、开展活动,展示读书成果,提升读书成就感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体的本质属性,是驱动一个人积极主动投入某一活动的动力和保证,也是现代人素质的关键性特征。我们要根据儿童成长的心理发展规律,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来增强学生对所做事情的兴趣。从中感受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

1开展识字、朗读比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学会”2500个生字,其中低年级识字1800个,会写1200个;中年级识字2500个,会写2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让小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认字,以便及早进人汉字阅读的意图。要完成《新课标》规定的任务,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识字,多读书,可以在班上举办“识字大王”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人人争当“识字大王”;中、高年级可以举办“朗读比赛”活动,可以分角色,配乐朗读,然后进行评选,将评选的最佳选手推荐到学校当播音员。

2办读书剪贴报

办读书剪贴报,也是激励学生多读书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向去寻找有关的课外读物,完成剪贴报的任务,定期进行评比,逐步提高要求,期期要有新内容。学生就会非常努力地,想方设法办好读书剪贴报。不知不觉就会养成多读。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3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

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是刺激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展现“学识”“能力”的机会,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学生参加活动时,神经系统紧张。表现欲增加。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不定期的举办教师、家长、学生“读书日”活动。

兴趣引领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7篇

一、巧设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动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于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巧妙地运用好情境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也是顺利过渡到新知探究的重要一环。学生的探究动力来源于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则在于教师给学生创设了有价值的情境。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需要让学生耳目一新,产生震撼,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如:在讲解《文本编辑》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篇最基本的文档,然后再给出编辑后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字体大小合适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前后的差异,对文本编辑产生兴趣,从而乐于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来。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展示一些杂志单页或宣传图片,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自己也可以做出这样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当有的学生流露出可能会很难的表情时,教师可以举例为学生演示,如要将标题的字体、大小、颜色进行改变时,可以在常用工具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字号和字体颜色,这样就可以直接编辑出结果。学生可以感觉到原来文本编辑如此简单,由此也就为探究与操作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计算机操作对于好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玩游戏和QQ聊天上,对于它相当多软件的功能都没有用到。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虽然好多学生是所谓的“电脑高手”,但是却不会编辑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个表格。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喜欢,让学生在尝试操作中体验成功,从而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并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成为真正的“电脑高手”,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靠的是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在练习中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会文字输入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编辑,在编辑中掌握基本的技能。如要将一段文字移动位置,可以在选中文字后,右键选“剪切”,然后找到需要移动到的位置,右键选“粘贴”,这样就实现了文字的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快捷方式,如“Ctrl+C复制、Ctrl+X剪切、Ctrl+V粘贴”,这样在编辑文本时就能够提高速度和效率,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操作中很多学生出现了这样情况,那就是在插入图片后,文字被挤到了下面,而不能实现图文的并摆。对于这一普遍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演示指导,在插入图片后,将光标放在图片上右键选择“设置图片格式”,点击“版式”就会出现各种环绕方式,根据自己的需要就可以实现图文版式的编辑,从而起到美化作品的目的。让学生先尝试操作的效果远远胜于教师先讲后练,摸索出方法所带来的喜悦是什么也不可替代的。当学生普遍遇到问题时,教师需要及时指导,只有在学生最需要时获得的知识才是记忆最深刻的。

三、学以致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一种综合能力。将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将生活中的信息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反映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描述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学的关键,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项基本技能,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体现了教学的本质,也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

在学生掌握了文本编辑的基本技能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期“生活中的信息”的计算机小报,展现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在课堂展示时,有的学生作品中插入了表格,具体地展示了生活中的信息,教师让其为大家介绍并演示了表格的插入方法,这种学生的“教”比教师的教要强得多。有的学生的作品中还用到了统计图,这真是一种了不起的表现,这样呈现的信息更加直观、形象,也更能体现出文本编辑的优势所在。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了描述,真正达到了在巩固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情境创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能;通过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情境创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能;通过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兴趣教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赵雪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5,(01):110.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第8篇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毫无疑问,对于学生而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是让学生们意识到信息即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意识与兴趣。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结合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筛选、归纳、编辑和总结等能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动手水平。

比如,学习指法的时候,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进行对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等内容,学生难免会觉得十分枯燥无味,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也不愿认真去学习和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先玩《金山打字通》,以比赛的形式开始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指法的正确运用对于游戏取胜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会愿意主动学习了。

二、授之以渔,掌握科学获取信息的方法

在现在这个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的知识、技能更新都越来越快。纵观各个历史时期不难发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教学内容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尽管学到了知识,但是很快就会过时,无法更好地贴近社会发展。但是,一旦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相关能力,那么这个能力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不论在以后什么时候,都能派上用场。我们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教法上,其实软件仅仅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软件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到这类软件的基础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把注意力放在有共性的基本功能上,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把使用这个软件的能力运用到其他软件和知识的学习中。与此同时,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自学,不断地提升自我,把课内知识掌握更好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更多内容。

举例来说,在练习画图的时候,经常以画为重点,反复进行点、线、面、图形的画图练习,会使得枯燥无味的讲解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之后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动手,增加对菜单及各种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使学生学会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分享和交流,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有趣。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

学生需要真正动起手来才能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课堂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当然教师也要注重用这个时间的合理运用。首先要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教师讲解和学生动手相结合,将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编组,让他们推选出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小组长。虽然学生间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性,但是教师要做到教学计划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当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后,由组长带领小组同学一起进行动手实践。完成任务后,由教师进行评定,对完成情况好的小组进行肯定和表扬,对完成效果欠佳的小组进行支持与鼓励,不能让学生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组成相关知识时,首先不要从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开始讲解,从讲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先给同学们介绍各个部分的名字,再让大家看一看设备后面有些什么零件。之后再引导学生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了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设备的组成,还能掌握连接方法,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正在逐渐向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都在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的真正实际应用价值并不是很容易感受到,所以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方向的指引。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重大责任。并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让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今后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玉莲.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刘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式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龙满开.项目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苗志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培养兴趣广泛阅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第9篇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 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交流, 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名言张贴在班级墙上。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 置身于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 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二、组织活动提高兴趣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我们结合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我们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 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 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 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活动一: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活动二:抽取一些读书笔记, 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三: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活动四: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五:注意发现优秀习作, 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 读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广泛阅读拓宽兴趣

清代唐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不多阅则学习肤浅, 胸中不富。”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可见,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阅读量之重要。教师鼓励学生到图书馆、网上去“淘金”“吃五谷杂粮”, 汲取全面营养:丰富他们的情感与想象, 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激发他们探索发现的热情……不管是天文、地理、科学, 还是社会、文学、军事等领域, 只要发现好文章, 或摘录, 或复印, 或粘贴, 然后利用晨读课, 阅读课进行交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络阅读, 不少学生参加网上论坛, 如专为中小学生开设的“兰心论坛”。有的同学已成为“版主”。学生不仅对多个领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还在广闻博览的同时, 大大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

四、介绍名篇升华兴趣

名著和经典作品, 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 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方面对读者都有很大的震撼力, 甚至激励和影响过一代人或几代人。有很多名著有少儿版, 我们把这样的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爱好, 自由结成兴趣小组进行阅读, 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检查阅读情况, 从而提高他们的鉴别和鉴赏能力。在指导性的交流中, 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家校合力保护兴趣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 还需要精心呵护, 所以, 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召开专门的家长会, 让家长知道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 这除了实践、考察等方法外, 最简单最能付诸实现的就是大量的阅读。连续几年我们举办了语文教学成果展, 展出了部分学生课外读书笔记、读后感、名人名言摘录、图文并茂的学生个人习作集, 组织家长参观, 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家长很受震撼。随即我们搞家庭教育讲座———创建学习型家庭, 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 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共读活动。家长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方法和心得, 一起分析、讨论, 坚持这样做, 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得更快。

六、读写结合深化兴趣

遵循循序渐进的办法, 通过读书积累材料。读书笔记不拘一格: (1) 摘录式, 如文章重点的词语、段落、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 (2) 提要式。如文中的某个观点、事件、情节等; (3) 心得式。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体会写下来。或者读了某文以后, 你有没有一种写作的欲望,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4) 索引式。即记下有关文章题目、署名等以便查阅。这样循序渐进, 让学生轻松阅读、轻松积累, 一切进步都在潜移默化中。

兴趣素养 第10篇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的源泉,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些兴趣。因而,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根据新教材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他们知道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部分,教者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的内容。例如:第一章以生产、生活中常遇到数的表示和数的运算问题。如:(1)以天气预报2012年1月某天,建湖天气为-5°C———2°C的它的实际含义引出负数的这一概念。(2)以足球队的比赛中如何确定球队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问题等等;第三章从《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中,包含各种形态各异的图形,如从奥运村模型图中找我们熟悉的图形,从而引出直线、射线、线段、角等等有关的一些知识。教师要将这些引言部分讲得有声有色,通过老师的课堂上潜移默化,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注重思维形象直观,诱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阶段。在数学学习中,他们都比较喜欢认识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重直观,轻概念,重记忆,轻了解。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中,由于字母在表示上的任意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变”的抽象形式,让他们对原有的数的认识感到不太适应,因而老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加强对数学中引入法则的说明,老师应特别注重加强对直观形象的具体教学,让老师把学习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知上的一些东西,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对“数轴”这一概念的教学,老师是应带着一些实物上课,如温度计,学生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位置的不同,就能读出不同的数值,测量到不同的温度值;与温度计相似的,学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相应的刻度,标出对应的读数、方向,同时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正数、负数以及0,那这样的直线叫什么?这样就引出数轴的概念了,这种讲解的生动性,就能使学他们看到实物,想到形象,记下特征,不但使学生学有所感、容易记忆,而且也能使学生得到准确和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话处理教材就贴近学生,老师应认真加以充分运用,就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认识到直观形象的教学,也对学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滥用,老师要特别注重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它们之间比较的科学合理性。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

好奇是人的天性,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的萌芽,学生对于他们自己不懂的东西,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或者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老师则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他们一起探讨,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这是他们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索事物的动力,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导。

1、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做这样的游戏:让学学们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然后将这个数乘上3,再将得到结果加上2并除以2,那么老师就能猜出你默记的数。这是为什么呢?好多学生都认为老师很神,这时老师就将当中的奥妙,讲给学生,这时他们恍然大悟,从而增强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要充分调动好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模型、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立体与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中,新教材中配有比较多的教具,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立体、平面图形。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等一些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与感知。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观察不同形状的几何体性以及实物图,让学生通过模型、实物,对不同的几何体形成直观的认知,这样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为他们学好这些知识点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不同的物体的不同的呈现方式,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在教学中安排一些竞赛

例如:老师将相同的练习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列出的方程即可,看哪位同学列得既快又对,老师作为成绩给予打分,鼓励答得快和对的同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提出思考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努力做到,让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力求让他们独立思考,并以鼓励、引导为主,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学习的氛围,对待他们的作业,老师要及时批阅,通过反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先要先从自身中找原因,之后师生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加以改正,使学生一直保持对学习信心。

4.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他们学习成功的欲望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第11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的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是十分贴近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迅速。作为学校来说,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上网等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学习、交流、交往和生活的能力,辨别和取舍各类信息的能力和提高网络交往中的修养等等。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学习网络和利用网络,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毫无疑问,对于学生而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是让学生们意识到信息即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意识与兴趣。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结合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筛选、归纳、编辑和总结等能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动手水平。

比如,学习指法的时候,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进行对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等内容,学生难免会觉得十分枯燥无味,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也不愿认真去学习和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先玩《金山打字通》,以比赛的形式开始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指法的正确运用对于游戏取胜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会愿意主动学习了。

二、授之以渔,掌握科学获取信息的方法

在现在这个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的知识、技能更新都越来越快。纵观各个历史时期不难发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教学内容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尽管学到了知识,但是很快就会过时,无法更好地贴近社会发展。但是,一旦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相关能力,那么这个能力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不论在以后什么时候,都能派上用场。我们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教法上,其实软件仅仅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软件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到这类软件的基础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把注意力放在有共性的基本功能上,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把使用这个软件的能力运用到其他软件和知识的学习中。与此同时,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自学,不断地提升自我,把课内知识掌握更好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更多内容。

举例来说,在练习画图的时候,经常以画为重点,反复进行点、线、面、图形的画图练习,会使得枯燥无味的讲解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之后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动手,增加对菜单及各种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使学生学会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分享和交流,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有趣。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

学生需要真正动起手来才能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课堂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当然教师也要注重用这个时间的合理运用。首先要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教师讲解和学生动手相结合,将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编组,让他们推选出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小组长。虽然学生间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性,但是教师要做到教学计划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当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后,由组长带领小组同学一起进行动手实践。完成任务后,由教师进行评定,对完成情况好的小组进行肯定和表扬,对完成效果欠佳的小组进行支持与鼓励,不能让学生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组成相关知识时,首先不要从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开始讲解,从讲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先给同学们介绍各个部分的名字,再让大家看一看设备后面有些什么零件。之后再引导学生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了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设备的组成,还能掌握连接方法,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谈教师素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第12篇

一、体育教师的品德修养、责任心、爱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教师高尚的品德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 而且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的品德高尚与否甚至决定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技术技能, 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不应忽视自己的“表率”作用, 在学生面前轻率的举动或细小的疏忽, 都可能给学生留下阴影, 而不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应有严格的“自律”精神,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只有这样, 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良好的风范, 树立良好的形象, 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 从而使学生因接受教师而接受教学。

一个教师能否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教师只是把相关的知识、技能单纯地传授给学生, 达不到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三维”目标。这种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不符合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说到底, 一个教师的责任心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爱心。一个教师的爱心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 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过程, 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青少年, 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思想不稳定的时期。要引导、教育他们, 首先要了解、关心他们, 深入到他们中去, 主动交流, 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孤僻、不听管教或容易激动的学生, 更要耐心交流,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要用心和学生交流, 用爱心感化学生, 使学生主动与我们交流。

二、体育教师的仪表、精神面貌、教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教师仪表是学生直接感觉到的一种形象美, 干净整洁的运动着装是校园内体育教师良好形象的体现, 适合自己性别、体型的服饰, 给学生高雅、端庄之感。外貌是思想与心灵的物化, 体育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 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 等等。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 感受到享受美。

当然, 美的教育应是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首先, 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 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 懂得审美常识。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 帮助学生培养美的情感, 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其次, 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除了以自己优美的语言、高雅的行动、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进步的思想、正派的作风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外, 还应在上课的示范中特别注意。

教师健美的体型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并产生对美的追求。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 体育教师着装整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会感到心情舒畅, 劲头十足。试想, 当一个衣着不整、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会是什么心情, 又如何对他所教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呢?

教师的心态也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这是基本的问题, 但这一点常常被有的体育教师忽略。体育教师上课时应尽可能地呈直立姿势, 不要双臂在体前、体后交叉, 用情绪、声调、眼神、动作和姿势来传递信息, 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应该表情自然和善、声音抑扬顿挫、目光亲切敏锐、动作协调优美, 给学生以稳健、洒脱、和善之感, 从而感染吸引他们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为全面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钻研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 不仅要巩固和运用已有的知识, 而且要刻苦学习新知识, 探讨新教法,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准确、熟练、协调、优美、舒展大方的示范, 不仅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直观形象, 而且能使学生对教师更加信任和敬佩, 激发学习欲望, 对所学内容抱有浓厚兴趣而投入极大热情, 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试想一个体育教师示范动作做不规范, 讲解不清楚, 教学没有新意, 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提不起精神, 又如何取得所有学生的信服和依赖呢?只有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扎实的技术技能、体能, 才能在教学中充满自信, 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

四、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体育教学的组织, 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 对学生、场地器材, 进行合理安排时采取的措施, 它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强弱, 是衡量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之一, 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的好坏。体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 学生活动范围很广泛。在一定强度和负荷的身体活动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练习方法和组织手段, 把握课的各环节时间、密度、运动负荷, 排除各种不安全隐患, 保证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活而不乱, 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活动氛围。

体育技术实践课是在室外进行的,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处理来自外界和课堂教学组织中各种不同因素的能力, 如学生

再次, 应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 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 达到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 也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 应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 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

体育教育除了贯穿上述三个方向的教育外, 还包含了卫生教育、文化娱乐教育等, 这些教育与体育本身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塑造新型人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书育人, 是当前教改的重要方向, 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 应以其特有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和教育效果, 发挥育人的特殊作用。

如何实现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海南东方

摘要:根据新大纲的要求, 以素质教育为主线,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是完善高中体育教育的必经之路, 本文探讨了如何实现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目的教育水平意义

新大纲的颁发, 标志着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 它是九年义务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与发展, 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 总结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历史经验证明, 历次新大纲的制订和颁发, 都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经验的总结, 同时又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根据新大纲的要求, 以素质教育为主线,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是完善高中体育教育的必经之路。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有三个:

1. 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 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

力, 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育、保健意识, 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 提高体育、保健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 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 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 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 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水平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首先, 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而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很重的学习任务, 往往缺乏运动量。因此, 如何上好体育课以达到教学目标相当重要。

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 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一般15到19岁, 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 除少数发育指标外, 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注意力分散、课堂秩序混乱、组织教学时的突发事件等。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采取针对性措施, 及时解决;机智灵活、冷静应变, 使学生安全、有序、自然、平静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的参与度。

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是教师课堂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主要工具, 体育本身蕴涵着无穷的趣味, 但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语言魅力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情澎湃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运动的激情和参与意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运动的情趣当中;幽默诙谐的语言, 能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 出神入化地点明主题, 引起学生愉快的心

研究, 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 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如50米跑、1000米跑 (男生) 、800米跑 (女生) 、立定跳远、引体向上 (男生) 、斜身引体 (女生) 等项目的指标, 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 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 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 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 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 即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又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 在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 这一基础目标的完成是很关键的。

其次, 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目的的完成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也影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 同各种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 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最后, 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这三点的有机结合对体育教学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浏, 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杨文轩, 林笑峰.体育学原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

[4]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5]陈佑清.略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J].教育研究,

[6]邓若锋, 杨丰宇.把增强体质健身知识技能作为体育课主教材的经验和体会[J].体育学刊, 1999, (3) .

[7]邓若锋, 杨丰宇.增强体质健身知识技能教学的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 1999, (5) .

理反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滑稽的模仿动作, 能够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但幽默滑稽决不是油腔滑调, 低级趣味, 更不能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上一篇:旅游业发展方向下一篇:企业会计舞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