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高效学数学

2024-05-14

让学生快乐高效学数学(精选8篇)

让学生快乐高效学数学 第1篇

一、学生主体, 快乐学习

既然我们的宗旨是要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 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就要摒弃以往那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的教学,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去理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积极、更有趣、更有效。如教学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时, 我让每个学生回家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带到学校。上课时, 我叫他们把模型放到桌上, 自己观察它们有多少个面, 有多少条棱, 有多少个顶点, 然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样, 学生对这些知识就有了详细了解, 我也就没必要再重复?嗦了。虽然这堂课我讲得很少, 但效果却比平时好多了, 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快乐, 以后再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积时就容易多了。

二、关注全体, 注重预习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而预习最能体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所以把预习课设为一个附加课在学校由学生自主完成, 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这有利于为学生减负, 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

那么, 预习中有哪些做法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呢?我觉得下面的两条需努力做到:1.讲课稿教师学生共同使用, 让学生提前知道我们要学习哪些知识, 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 要解决什么问题, 做到有备来学, 同时结合教师的教学建议, 学习的针对性更强了, 也容易在自学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2.学案要注意分层设置, 我们既要关注学优生的自学, 也要关注后进生的提高, 所以分层设置的学案问题是针对更多的学生对象的, 具有素质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注重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互动, 既要有师生间的互动, 也要有生生间的互动。当我们在预习环节中发现问题之后,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确定出要互动讨论的问题有哪些, 哪个是只在小组内讨论的个别问题, 哪些是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需要在班上重点讲析的问题,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出来。在小组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发现问题后, 简单的在小组内解决, 有难度的可以记录下来, 在班上继续讨论。当进行生生互动时, 教师也要参与其中, 及时掌握讨论的进程和讨论中遇到的难题, 以便在班内大范围中讲解中更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师生互动中, 让难点的解决有目标性;生生互动中, 简单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强者为师, 弱者为生的小组讨论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体现了出来。

四、质疑探究, 培养能力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课堂导入应该由学生提出问题, 而后在探究中把问题解决。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能发现问题,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究, 这符合学习的规律。教师在主导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难的问题需由学生讨论后再在班上继续研究, 直到学生掌握为止。课堂练习最好由学生自编习题, 自行评价, 因为自编习题本身就学习能力的体现, 他们在编写过程中可能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这又成为了学习的契机。学生会编会做, 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全面的, 才是由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五、当堂训练, 轻松高效

我们要确保当堂训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完成, 同时应该坚持五条原则:一是要选择锻炼发散性思维的习题,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二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习题, 使学生练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三是要分层设题, 给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有质量有针对性的习题, 让每个学生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训练要适量, 适量就是指在课堂上十到十五分钟内都能完成, 便于当堂修正, 不给学生留课下任务。五要注意形式与题型的多变, 选择练习题目要分必做题、选做题、口头练、思考题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对收集到的习题进行筛选、改编, 每个教师都要先做一遍, 体会一下难度再布置下去。

让每位学生都能快乐高效地学好数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这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也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摒弃以往那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的教学, 寻找一种可以让学生学起来轻松快乐又高效的方法。要做到让学生快乐高效学习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预习、注重互动、注重当堂训练、注重质疑探究, 笔者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讲解, 论述了如何在快乐的氛围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快乐,高效,学数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数学课程标准》

[2].吉林大学出版社, 《优秀教师提升课堂实效的101“个问题”》

[3].张红霞, 《新课程教学中如探索如何让学生快乐高效学数学》,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让学生快乐高效学数学 第2篇

几年来,我用新的评价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热衷于评价目标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学生熟悉的、活泼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增强评价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收获的季节”、“快乐的足迹”等有趣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发展小目标写在醒目的位臵,定期公示,时刻提醒自己为着目标努力前进,并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在每学期我都开展一些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采取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法:在活动的开展上,我只对活动的任务进行简单寄语,给学生提活动建议,呈现多把尺子,尽量展现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的优势。

二、体现个性差异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获得帮助,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我给课堂逐渐“升温”。课堂教学开始时,首先给学习困难生以阅读、背诵的机会,并及时送上一句激励的话语:“真不错,你的语言表达很流畅!”虽然这些学生和优秀的学生比起来,还差得很远,但教师的宽容、激励会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教师的评价也日益升温,比如,来一句“你读得太有感情了,知识点找的非常到位!”这样的激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其次,“课堂就是允许人出错的地方”,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得好:“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这就说明,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负有引导的责任。“你说的很好,如果再用术语回答就更好了。”“你的想法很独特,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这些亲切的话语比起盲目的“对极了!”“很好!”等评价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三、努力寻求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的支点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又何况是孩子呢。教师要多激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与微笑;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充满爱,不能让学生感到你抓住他的缺点不放,要让他懂得你为他的错误感到难过,只有他改过了你才感到开心,他会真心改过,并对老师感激不尽。比如,表扬学生时你可以说“你进步这么大,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学生退步了,你不满意时可以这样说“你成绩没发挥好,老师昨晚都没睡好觉”简单的几句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你对他是真心关爱,你为他付出了很多。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都基于对学生的爱,让学生在肯定中增强信心,在批评中改正缺点,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无论哪种评价方式,都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学生对人格独立的要求尤其强烈,如果我们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漠视他们的合理要求,必然导致关系紧张,甚至对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人格。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师生平等,以人为本。

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第3篇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乐学氛围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自主探究,尽享学习之乐。

(一)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调味剂”。数学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能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使学生乐学数学。

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乘法”,一上课,我就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比赛,内容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学生热情高涨。随着加数的迅速增多,他们直嚷太难,但我不费吹灰之力便算出了“20个8相加”等题的和。见学生半信半疑,我认真地告诉他们:“老师不是天才,这都是乘法的功劳!”乘法真有这么神奇吗?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呢?在悬念中,学生对乘法产生了好感,并产生了认识乘法的迫切感。

(二)创设活动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要让学生多动口、动脑、动手,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三年级“平均数”,一上课,我提出进行一次踢毽子比赛。各选3名同学组成黄队和红队,又选6名同学当裁判。比赛结束后,我把各裁判员汇报的成绩统计在黑板上。大家很快算出两队踢毽子的总个数,并发现红队踢毽子的总个数多些。这时,我又对大家说:“老师加入黄队,我的踢毽成绩算给黄队”。我踢完,大家一算,现在又是黄队踢毽总个数多了。哪个队获胜了呢?能不能以总成绩来比吧?怎么办呢?求平均数!通过活动,学生对探究平均数的问题充满了热情。

二、角色体验——让学生享受探究之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了多角色体验,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充分享受探究之乐。

(一)“数学家”体验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选准时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相信他们个个都是“小数学家”。

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引导学生自主编出5的乘法口诀。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他们编得相当出色。全班交流时,大家找到了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很快巧记并用好了这些口诀。同时,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当“小数学家”的快乐。

(二)“小老师”体验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当“小老师”。其他学生也能听听“小老师”的方法,从而学习“小老师”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例如:教学“认钟表”一课“初步认识整时”环节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一个钟面并问学生:“你们会看时间吗?”“2时!”一些学生脱口而出。“你们是怎么看的?”我问道,“能教教大家吗?”学生为师热情很高,都想上讲台。之后,学生积极地展开了交流并得出了看整时的方法。

三、精选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数学教学中,练习很关键。教师要精选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练习。这样,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使学生从中求得新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一)采用游戏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游戏活动,如: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小猫钓鱼等。

(二)进行开放练习

数学课堂上,我们还要适度引入开放性习题。习题可以由教师精选,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

例如:教学一年级“分一分”一课时,我问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本领,你们还想分一分什么?”有学生提出分一分班上的同学。大家稍加思索,便交流开了:可以分成男同学和女同学;可以分成高的和矮的;可以分成胖的和瘦的;可以分成长头发的和短头发的;可以分成穿裙子的和穿裤子的……

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第4篇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瑞雪兆丰年”, 这说明一个好的开头给人以希望。同样在教学中, 一个好的开始, 也会使人精神抖擞、热情高涨。虽然一节课的开头只有几分钟, 可是这几分钟往往影响着整节课的氛围及效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 要在开课伊始, 便设计出良好的、吸引人的开头导语或开课情境,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 我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他们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三角形 (直角、锐角和钝角) , 并把每个角的角度记录下来, 然后, 让几个学生报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我立马说第三个角的度数。刚开始, 当学生看到我说的正确时, 还有学生不服气, 又继续说, 结果又被我全部猜对。学生感到非常神奇, 我怎么会知道结果呢?顺理成章地,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热情高涨地进入了学习之中。

二、要善于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

心理学研究及无数教学实践表明, 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大大激发, 教学效果也会成倍提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架, 恰当地把握时机, 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比如, 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 学生对相遇里面的条件及含义不是太清楚, 只是用抽象地解说, 学生印象并不深刻。于是, 我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两名学生分别代表两列火车, 站在教室前后端, 再让另一名学生站在过道中间。然后开动火车, 并让学生配以汽笛声, 两列火车相遇了, 这样的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也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中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条件和含义,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除了这些, 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谜语情境、多媒体情境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中, 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些定义公式等感觉印象不深刻, 这时,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来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而且在学习中, 学生只听是不够的, 这与教育目的也是相悖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等, 学生主动参与性就强烈起来,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 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 让学生亲自去做, 去尝试, 去求知, 效果会好得多。像类似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具, 自己动手去测量, 然后得出数据, 推算出公式等。这样, 由于学生自己实践, 在动手操作中兴趣高涨, 自然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谋算公式理解透彻, 印象深刻。

四、创设有趣有益的课后练习, 保持学生兴趣

课后练习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是学生巩固旧知识,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是联结新旧知识的桥梁, 是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练习的多样性, 从而使学生在繁多而单调的练习中把学习热情磨灭。小学生一般注意力不够稳定, 虽然能很快激发出热情, 但集中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分散,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精彩有趣、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

比如, 在低中年级教学中, 教师可把练习融入到游戏中;而在在高年级教学中, 可利用学生竞争心理, 采用看谁解得快, 看谁解法多, 看谁编得又对又快 (自编应用题) 等手段, 激发起学生不服输的心理,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在设置练习题时, 要注意层次性、科学性、趣味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 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五、组织课外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课上激发学生兴趣外, 还要注意课后创设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比如组织各类数学活动、竞赛等, 为学生创设自由、活泼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参与, 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体会成功的快乐, 使数学课堂得到延伸, 使学生学以致用, 体会成功喜悦。

比如, 组织数学表演会、数学智力竞赛、办数学周报、黑板报、数学小演讲等, 这些不仅能扩大学生视野, 而且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使学生学习兴趣持续增强, 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 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

摘要:新课标提出要求, 要在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身心特征,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巩固知识, 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发扬学生个性特征, 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以生为本, 采取多样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让学生亲自实践, 在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浅谈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第5篇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对教学内容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灵活设置导入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开了一个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每一堂课的导入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二、恰当交流,让学生享受主体之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可以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激励的语言,如:“你的答案和老师想的一样。”“你说的不错。”等。如果学生站起来,没有回答问题或结结巴巴说不上来,这时,教师千万不要着急,也不要换别人回答,要恰当地给予评价,如:“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你勇敢的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已经很棒!你可以再想想。”

三、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让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折一折、猜一猜和实验等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出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容器,问:“圆锥和圆柱联系密切,你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大胆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以成为迫切需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进行实验,用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形容器里,看几次倒满。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到的结论印象深刻。

四、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动脑之乐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以其鲜明的图形、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乐学。在教学中,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利用动画或影像表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看清每一个细节,建立表象。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动态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五、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之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理解数学的价值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让学生先在脑中回忆春夏秋冬自然风光,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星期一到星期日),使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含义,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让学生乐学,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还要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品尝到学习生活的乐趣。

让学生快乐高效学数学 第6篇

一、数学教学活动化的实践

为了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 积极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性,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创设多种活动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游戏竞赛活动教学。

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游戏中可以顺利地掌握学习内容, 同时, 产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 适时组织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如, 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事先让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的纸、剪刀、量角器。在引入时, 教师即问: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学生一听到“玩”字, 必定一个个精神倍增, 跃跃欲试。教师再问: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象拼七巧板一样拼在一起会是一个什么图形?让学生动手去做很快就会得出结论。这样, 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新知, 学习积极性必然相当高。

2. 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 从而实现认识的内在化, 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 提供丰富的材料, 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实验, 体验成功和失败, 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 采取以下教法:

第一步:探求推导。

(A) 提出问题。

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猜想多边形的内角和度数与边数有关。具体是什么关系?

(B) 启发学生猜想证明的思路。

⑴复习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 强调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从而“把四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来研究”这种化归的思想。

⑵引导学生类比联想, 用化归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研究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情况。

(1) 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多边形分割转化成有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的方法, 以及割成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数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认识分割方法的多样性, 选择其中较为简单并引导大部分学生认识过程的分割方法, 推导五边形、六边形……的情况, 归纳出n边形内角和的结论。

(C) 得到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2) ·180°。

说明:⑴多边形的内角和仅与边数有关, 与多边形的大小、形状无关;

⑵强调凸多边形的内角a的范围:0°<α<180°。

第二步:猜想和推导。

(A) 复习多边形外角和的含义及三角形、四边形外角和的性质, 猜想凸多边形的外角和的结论。

(B) 以六边形为例, 推导外角和性质。

(C) 将推导方法推广到一般情况, 得出结论: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D) 教师强调“任意”两字, 说明书多边形的外角和与边数无关。因此, 比内角和定理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3. 在探究发现中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 教师或师生应共同创设引导发现规律, 方法等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重演科学家的“认识历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 而不仅仅在知识结论的记忆上。如让学生拼《三角形的内角和》、寻找《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活动所蕴藏的数学知识。这种学法, 学生喜欢并学得活, 效果必然较好。同时, 学生也可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乐趣。

4. 在合作研讨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活动化的数学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合作、研讨交流的机会。如, 在教学组织形成上多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在教室硬环境设计上改变“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方式, 采用“马蹄型、圆桌型”等的座位排列形态;在教学心理环境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 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合作研讨, 交流看法、情感、体验, 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中, 通过小组内交流各自拼《三角形的内角和》的体验, 并让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代表本组发表自己的感觉, 展示自己, 兴趣盎然, 气氛十分活跃。这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见解, 并能从中学会提出问题, 主张自己的意见。

二、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思考

数学教学活动化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状态, 突破教学目标的片面性,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为学生提供活动化的学习内容?通过大量的课例, 我们认为在活动化教学中, 首先, 要为学生提供能体现以下六个特点的学习内容:学生能自主选择、主动思索 (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后进行反思) 的内容;学生质疑相对集中的内容;学习材料的重点内容;学习材料中易于迁移的内容;学习材料中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其次, 在具体设计时, 通过对数学学科内容的提炼改组、拓展延伸、综合渗透, 使教学素材更具活动化、时代性的特征, 更有利于学生的内化。具体做法是:

1. 挖掘教材中的“活动”素材。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极好的“动态探索活动”的加工素材, 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挖掘, 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显性活动较为明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只要有可能, 都要设计操作实践活动, 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同时, 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利用。而对于一些概念、计算、应用题类型隐性活动明显的学习内容, 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观察、猜测、联想、质疑、辩驳、交流、概括等的思维性活动, 把静态的知识加工成学生活动的素材。

2. 充实内容, 设置活动空间。

教材中有的课时由于篇幅的限制, 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 科学合理的充实可拓宽信息渠道, 更有利地拓宽学生活动空间, 提供创新机会, 并能诱导学生勇于钻研, 积极思维。如《多边形》的设计, 不能局限于书本提供的几种型式, 而应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 充分发挥想象, 得出多边形的性质:边数、对角线、内含三角形个数、内角和等等。这样, 既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又拓展了思维。

3. 重组教材, 探究活动途径。

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编排的, 有的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 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科学重组。如教学《同类项》时, 教师创设购物情境, 作为学习材料, 调动学生的预备经验, 在迁移中获得新知。这样, 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得非常突出, 而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正是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有效途径。

4. 开发拓展教材, 促进活动内需。

在立足于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开发, 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 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学习《统计图与统计表》时, 课前先引导学生到学校、商店等地方去调查, 收集相关数据, 课堂上联系在实际中得到的信息, 让学生研究解答。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 既学会了知识, 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切实发挥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提高数学活动化教学的效果,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主体——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核心;2.整体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目标;3.给予自由——数学教学活动化的基础;4.关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化的保证[2]。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 才会让数学课堂永远充满活动的气息, 成为伸展学生生命灵性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

浅谈让儿童快乐学数学 第7篇

一、在听故事中学数学

儿童一般喜欢听故事, 所以我就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儿童兴趣, 使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学到数字4时, 便给小朋友们讲了《4的故事》, 引导大家找到生活中, 哪些东西是由4个组成的, 比如桌子、椅子、小白兔有四条腿等。采用启发式教学, 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二、在音乐、儿歌中学数学

用音乐、儿歌引导儿童学习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儿歌进行教学, 并且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融合进去。这样, 幼儿就能在欣赏自己喜欢的儿歌的同时学到知识。如类似“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找到, 找到小松鼠”等小儿歌, 配上音乐, 使孩子很简单地记住数字的顺序等。

三、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

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 难以理解。尤其是针对幼儿这样年龄段的人来说, 他们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注意力难以集中, 自制力差。所以,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 可以采用直观式教学, 提供足够的教具、材料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比如, 在学习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时,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了解这些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积木教具, 引导幼儿明确哪类积木, 应该放在哪个方位, 应该放在上面还是下面, 积木的形状是梯形、三角形、圆形等, 在动手中, 让幼儿熟悉概念, 并切实体验。再如, 学5的分成时, 我准备了多种材料, 每人分给五个, 再让他们分两份, 看看都有几种分法。然后, 让小朋友们回答是如何分的, 并给予回答正确的小朋友表扬。这样, 其他小朋友的动手兴趣也提高了, 都动手动脑, 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快乐的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在游戏中学数学

小朋友们都喜欢玩游戏, 爱玩游戏、爱活动是他们的天性。游戏是个体主动的、自发的、愉快的自由活动, 在活动中, 儿童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 而将游戏融入数学知识中, 就会很受幼儿的欢迎。我在教学时, 常常采用游戏的形式, 把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让他们全心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 使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活泼起来,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 在学习单双数时, 我选出一些学生, 给他们编上号码, 排好队, 然后根据单号双号让学生分别出列, 做动作等。

而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 便让小朋友们玩抢椅子的游戏, 随机出题, 让小朋友们抢椅子,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实践证明, 幼儿对游戏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 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五、在生活中学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 如果从学生最贴近的生活入手, 学生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数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回答自己家一共几口人, 幼儿园有几位老师, 你有几个好朋友等等。甚至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家庭作业, 让孩子乐于动手去做。比如从幼儿园到家一共走了几分钟等等小问题。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创编一些小游戏。

在幼儿教学中, 出于安全的考虑, 很多游戏都是在室内进行, 这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教师可以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 科学地安排一些室外游戏, 并且将数学知识融合在其中, 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的欲望, 又可以使他们在游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

让孩子快乐学数学 第8篇

一、给孩子一抹灿烂的微笑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否能走到孩子中间,是否能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是决定一名教师能否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的关键。实践中,我渐渐发现每天给孩子一抹灿烂的微笑,师生关系就会渐渐拉近许多,而且孩子脸上也都挂着可爱的微笑,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和学习,整个人都轻松许多。课堂上,我也经常和孩子们幽默一下把孩子们逗乐,时间久了,学生不仅仅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是在轻松的相处中更喜欢上数学课,期待上数学课。用孩子的话说:“上数学课时间过得真快啊!怎么那么快就下课了?……”从孩子点点滴滴的语言及行动表现中真正看到了孩子爱上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快乐!

二、给孩子适时地评价与肯定

日常生活中教师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一个称赞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这是教育界的共识。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承认被肯定,在每一个学习的阶段每一次体现的背后我们都需要鼓励,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这一阶段自己成功了,使孩子充满了信心,这样才会在以后的阶段走好每一步。但是有些鼓励和评价需要把握好度,不能陷入滥用的误区。例如,在教学“方程”时,班级里的一个成绩比较落后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女生怯怯地举起了她的手,当她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完之后,我发现她说得很好,于是我告诉她:“你的想法真是不错,老师想的和你一样,就是你的声音有点小,其他同学可能没听到,你能再大点声音告诉班里同学你的想法吗?”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彩,当她表达完自己想法得那一刻,同学们给与了她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对她的肯定,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快乐地走进数学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必须让学生喜欢数学,而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数学的发展过程。比如,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中,我先利用方程中的一道小熊表演节目的练习题,通过分析得到:第一只小熊4条腿着地,以后的每一只小熊都是两条腿着地,这样n只小熊着地的腿的条数为4+2(n-1)=2n+2。然后把小熊换成三角形,这样让孩子们明白第一个三角形是3条边,其余的都只需要两条边就可以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这样n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数为:3+2(n-1)=2n+1。学到这里,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有一个孩子说:“其实我们也可以把第一个三角形当成两个小棒组成的,这样所有的三角形都是两根小棒组成的,当然第一个还缺一个小棒,这样就可以列成2n+1。说到这里,孩子们都恍然大悟,为自己找到了这么一个简便的方法而兴奋。紧接着我又把第二课时的内容“数四边形”的例题给出来,孩子们由于经历了之前的学习过程,在这道题目中很轻松地给出了四边形中的规律:3n+1。孩子从经历问题到发现解决问题,再到最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之美,并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探究与学习的欲望,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之美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给孩子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观察、积极探索、参与学习、体验成功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让孩子动手操作,让孩子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多种感官齐参与,在活动中不仅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在发展思维的同时发展能力。比如,在教学“游戏公平”中,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公平的游戏规则之后,我安排学生把笑笑的不公平规则修改成公平的游戏规则,在学习完为转盘设计公平的规则之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公平的转盘和公平的规则,学生们非常急于动手操作,他们愿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

五、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在生活之中,作为教师应让课堂充满生机,要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内在的美,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课中,鉴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对于两课时的内容我做了一些调整,讲解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第一课时“节日礼物”放在第二课时之后自学。在讲授“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时中,我利用了学校搞学生个人摄影大赛的活动,找到校园不同角度的照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判断,每一张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由于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从教学楼、雕塑等各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判断的理由,并找到了观察的方法。接着我再给出天安门广场前不同角度的照片,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和成功的体验,更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己刚学到的方法应用体验,信心百倍,题目迎刃而解。学生更是在这种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有了第二课时的基础,学生在自学第一课“节日礼物”时,不仅不费任何力气就轻松掌握知识达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我在这里稍微修改一下: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快乐的,使孩子们爱上数学的数学教师才是幸福的!

上一篇:不同运动强度下一篇:果树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