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物质范文

2024-09-17

常见物质范文(精选7篇)

常见物质 第1篇

鉴别通常是指用一定的方法或相应的试剂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辨认区分的方法。酸、碱、盐的鉴别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检验的重要内容, 其鉴别区分的方法有很多,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列举如下:

1 一剂鉴别

指限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的方法, 所谓一种试剂, 通常是指另外选择的一种化学试剂 (也可以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外加热源等条件以及某种被鉴别出的物质做为已知试剂的再次利用) 。解答这类题目, 就需要我们对各种试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尤其对于不同物质间可能发生的反应、条件、现象等都要有全面的了解, 并且实验操作要熟练。

1.1 原理

选择一种试剂, 分别加入到待测物质中, 会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2 方法

(1) 若物质间有明显的溶解性差异、溶解时的热效应差异以及水溶液的颜色差异时, 可用“水”来鉴别, 如:Ca CO3、Ag Cl、Ba SO4等难溶于水会出现浑浊, 生石灰Ca O、Na OH溶于水会放热, NH4NO3溶于水温度明显降低, Cu SO4、Fe Cl3、Fe Cl2等溶于水会显示特殊颜色等, 则可用加水使其溶解来鉴别[2]。

(2) 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 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或p H试纸来鉴别。如:HCl、Na Cl、Na OH。

(3) 鉴别一组溶液时, 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若溶液中有酸, 可选用Na2CO3等可溶性碳酸盐来检验, 如:HCl、Ca (NO3) 2、Na Cl。

②若溶液中有碳酸盐时, 可从酸入手;有含Ag+的化合物时, 选用盐酸, 如:Na2CO3、Na Cl、Ag NO3;有含Ba2+的化合物时, 选用硫酸, 如:Na2CO3、Ba Cl2、Na NO3。

③若阴离子相同而阳离子不同, 可用强碱溶液[Na OH、Ba (OH) 2]来鉴别。如:Cu Cl2、Mg Cl2、Fe Cl3、NH4Cl。

④可根据不共存离子对选出阴、阳离子再组合试剂来鉴别, 如 (NH4) 2SO4、Na NO3、NH4Cl、K2SO4可用Ba (OH) 2溶液来鉴别;Na OH、Ba Cl2、KNO3可用Cu SO4来鉴别。

(4) 若被鉴别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或金属氧化物时, 可选用强酸来鉴别, 如:Fe粉、C粉、Cu O。

2 无剂鉴别

指不用任何其他的化学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方法, 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2.1 特征现象法[3]

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等) 不同, 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 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已知试剂将剩余物质依次鉴别出。如鉴别Na OH、Na2SO4、Cu SO4、NH4Cl四种溶液, 具体的鉴别过程为:观察溶液颜色发现, 只有Cu SO4溶液为蓝色, 其余均为无色, 然后以Cu SO4溶液为已知试剂, 取余下的三种无色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 分别向其中滴加Cu SO4溶液,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是Na OH, 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NH4Cl, 无明显变化的是Na2SO4。鉴别顺序为Cu SO4→Na OH→NH4Cl→Na2SO4。

鉴别上述物质涉及中学常见的有颜色的溶液是含Cu2+、Fe3+、Fe2+、Mn O4-的溶液, 分别为蓝色、黄色、浅绿色、紫色。

2.2 两两混合法

两两混合法, 即从待测物质中任选一种, 把它分别跟其他待测物质相混合, 观察、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 统计现象、对比结果[4], 找出一组物质中能够发生反应最多或最少的物质, 作为已鉴别出来的物质, 再利用这种物质鉴别其他物质。

当无法通过物理性质入手时, 就可以采用两两混合的方法, 若能各自产生不同现象, 就可加以区别。如鉴别A组溶液Na2SO4、Na2CO3、Ba Cl2、HCl和B组溶液KNO3、Ba Cl2、Ag NO3、Na Cl时, 用两两混合反应的方法分析, 通常采用列表的方法统计现象, 见表1和表2。

注:表中“↑”表示产生气体, “↓”表示产生沉淀, “-”表示不反应或反应无明显现象。

通过分析表1中的信息, 可以得出A组中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后得到4种不同的现象, 所以, 不加其他的试剂就可以进行组内鉴别。表2中B组的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后第2、4行现象相同, 因此, 本组溶液如果不另外加试剂不能辨认区分。

2.3 借助产物法

若用以上两种方法还不能将组内的一种或两种物质鉴别开来, 可借用相关反应产物和酸反应加以鉴别 (组内物质一般含有酸) 。如鉴别Fe Cl3、HCl、Na Cl、Na OH四种溶液时, 先利用特征现象法, 观察溶液颜色发现, 只有Fe Cl3溶液为黄色, 其余均为无色, 然后以Fe Cl3溶液为已知试剂, 取余下的三种无色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 分别向其中滴加Fe Cl3溶液, 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 OH, 其余两支试管中无明显变化。再利用Fe Cl3与Na OH的反应产物Fe (OH) 3来鉴别HCl溶液和Na Cl溶液, 能使沉淀溶解的是HCl溶液, 不能使沉淀溶解的是Na Cl溶液。

3 不限制试剂鉴别一组物质的方法

此类试题不限制所加试剂的种类, 鉴别组内物质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题目考查的形式就是从多种鉴别方案中判断最佳方案, 其要求是要符合简约性原则, 即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 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 在较短的时间内且有明显现象的方法完成鉴别[5], 如Ag NO3、Na Br、HCl和Na2CO34种溶液的鉴别, 部分学生用常规的组合实验方案列出4组平行实验共计12个操作步骤;有的学生用分析推理只用6个操作步骤就完成了鉴别。其中后一种设计简约了实验程序, 减少了药品用量和工作量,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鉴别。

4 逐一检出同种溶液中不同离子的方法

若某一溶液中含有CO32-、SO42-、OH-、NO3-、Cl-, 将它们逐一检出的顺序是:OH-、CO32-、SO42-、Cl-、NO3-, 所用的试剂分别是:酚酞试液、硝酸、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具体解析过程为:分析得出此题是一道任选试剂的鉴别题, 先利用酚酞试液, 离子被分为两组, OH-、CO32-和SO42-、Cl-、NO3-, 再从常见离子的检验人手, 依次检出其它离子[6]。须注意, 前面加进去的试剂不能干扰后面离子的检验。

5 结论

鉴别方法是建立在对物质性质深入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的, 综合性比较强, 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在具体操作时应认真分析给出物质的相关性质, 找出不同之处, 再灵活设计鉴别方案。在实际的物质鉴别中还会有一些其他方法, 要因题而解。以上是笔者对初中化学中物质鉴别的几种方法的总结, 以给读者一点启示, 相信只要善于总结, 初中化学中的鉴别题就会迎刃而解。

摘要:鉴别题在中考化学中比较常见, 属于中等难度题。此类题是以元素化合物的内容为主体, 融合了相关物质的性质, 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的考查综合能力的题型。解答此类题, 要分清鉴别的类型、熟悉相关物质的性质、掌握解题的规律, 才能解答好此类试题。文章概述了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 为此类题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鉴别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振虹.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化学 (第1版)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31.

[2]耿昌福.中考化学鉴别题的解题指导[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0 (1) :65.

[3]韩杰.中学化学物质鉴别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 (7) :74.

[4]高建军.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10 (8) :124.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60.

中学常见有色物质总结 第2篇

梦幻领地

1.有色气体:

F2(淡黄色气体)Cl2(黄绿色气体)O3(淡蓝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碘蒸气(紫色气体)溴蒸气(红棕色气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2.有色液体:

液溴(深红棕色液体)溴水(橙色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橙红色溶液)氯水(黄绿色溶液)碘水(深黄色→褐色溶液)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色溶液)Fe3+(黄色溶液)Fe2+(浅绿色溶液)MnO4-(紫色溶液)Cu2+(蓝色溶液)Cr2O72+(橙色溶液)Cr3+(绿色溶液)Fe(SCN)3(血红色溶液)其他常见溶液均为无色溶液。

3.有色固体:

Au(黄色金属)Cu(红色金属)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

I2(紫黑色固体)KMnO4(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2O(砖红色固体)Fe2O3(红棕色固体)Na2O2(淡黄色固体)Na2O(白色固体)Fe3O4(黑色固体)FeO(黑色固体)大多常见主族元素金属氧化物为白色。

常见物质 第3篇

一、把握重要的突破口

1.重要物质的颜色

(1)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CuSO4·5H2O(蓝色)。

(2)溶液颜色:CuCl2、CuSO4(蓝色);FeCl2、FeSO4(浅绿色);FeCl3、Fe2(SO4)3(黄色)。

(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白色);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

2.常见物质的状态

常见固体单质有Fe、Cu、C、S;气体单质有H2、N2、O2;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CH4、SO2;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有H2O。

3.重要的反应条件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KClO3分解制O2);高温(CaCO3分解,C、CO还原CuO、Fe2O3);加热[KClO3、KMnO4、Cu2(OH)2CO3等的分解,H2还原CuO、Fe2O3]。

4.关键的反应特征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4)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7)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5.特征元素和物质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二、常用思路方法

1.顺推法:通常以题首为突破口,按照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相互反应为依托逐步深入下去,直至顺利解题。

2.逆推法:通常以题给的结论或实验现象为突破口,从题尾入手依次向前逆推,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3.分层法:将整个推断过程分层进行,先得出每层的结论,再统摄整理。

4.剥离法:根据已知条件把推断过程中存在的有明显特征的未知物质先剥离出来,再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来逐个推断其他物质。

三、主要解题流程

1.阅读题目:要求通阅全题,统领大局。关键点要反复读,读得它“原形毕露,真相大白”。

2.寻找突破:要求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3.正确推断: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

4.验证答案:要求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

四、经典习题例析

1.文字叙述型

例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

解析该类题中往往会有明显的现象特征,解题时就以此为突破口。

(1)中“上层溶液为无色”可推得无“氯化铁”;“白色沉淀”有两种可能:碳酸钙或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

(2)中“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中的“部分溶于”可知既有“碳酸钙”,又有“硫酸钡”;而有硫酸钡时,则一定含有硫酸钾与氯化钡。但整个推断过程中,始终无法确定硝酸钠的存在与否。

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一定不含有氯化铁,可能含有硝酸钠。

2.框图型

例2图1中的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根据图1所示关系回答:

图1

(1)甲物质中的元素共有种。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3)若常温下乙为无色液体,则A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解析(1)据“单质B+单质C→化合物甲”,可知甲物质中含有两种元素。

(2)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3)据“常温下乙为无色液体”,推断乙为H2O,再结合所学过的有H2O生成的置换反应(即H2还原CuO或Fe2O3),可知A为H2,则C为O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H2+CuOCu+H2O或3H2+Fe2O32Fe+3H2O。化合物甲可能是CuO或Fe2O3,单质B可能是Cu或Fe。

nlc202309020156

3.表格型推断题

例3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OH、HCl、BaCl2、MgSO4、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表1

ABCDE

A↓——↓

B↓↑—↓

C—↑——

D———↓

E↓↓—↓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ABCDE;

(2)请从A-E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将这五种物质两两混合,列表在相应位置标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如表2:

两表对照:题中表1的现象A有2个“↓”,B有2个“↓”一个“↑”,C有1个“↑”,D有1个“↓”,E有3个“↓”;表2对应的现象是BaCl2有2个“↓”,K2CO3有2“↓”一个“↑”,HCl有一个“↑”,NaOH有1个“↓”,MgSO4有3个“↓”,故A为氯化钡,B为碳酸钾,C为盐酸,D为氢氧化钠,E为硫酸镁。

表2

BaCl2K2CO3HClNaOHMgSO4

BaCl2↓——↓

K2CO3↓↑—↓

HCl—↑——

NaOH———↓

MgSO4↓↓—↓

4.关系式转化关系型

例4已知A、B、C、D、E、F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A+B→C+H2O

(2)C+KOH→D↓(蓝色)+E

(3)B+D→C+H2O

(4)K2SO4+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B;C;D;E;F。

解析其实该类题与前一类型一样,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现象特征。本题的突破口在反应式(4),由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可知:F中含Ba,又F为“白色且不溶于稀硝酸的物质”,故F为BaSO4。另一个突破口在反应式(2),因为D为“蓝色沉淀”,故可推得D为Cu(OH)2;可推得C为CuCl2。然后在(3)中可推得B为HCl,在(1)中可推得A为CuO。

5.流程图式

例5A是绿色粉末,G是蓝色溶液,X为常见的稀酸,B、C、D、E、F、H和Y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2所示,反应①、②、③、④和⑤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

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D,E,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

反应④。

解析该题应以两种物质的颜色为突破口,采用顺推与分层法相结合轻松解题。A为绿色粉末,分解成三种物质,说明它是Cu2(OH)2CO3,而Cu2(OH)2CO3分解可以生成CuO、H2O和CO2,题中提示G为蓝色溶液,所以D为CuO,G为CuSO4或CuCl2;B、C为CO2和H2O,学生对它们之间生成H2CO3比较熟悉,而题中是两种生成物,这就要求不可忽视CO2和H2O发生光和作用生成C6H12O6和O2。

通过图示提示E和H加热生成D,则说明E为O2、H为Cu,而Y为Zn、Fe等活泼金属。

答案:(1)CuO;O2;H2SO4(或HCl、HNO3)

(2)①6CO2+6H2O光叶绿素C6H12O6+6O2

②Fe+CuSO4Cu+FeSO4

(收稿日期:2015-08-03)

中国常见酒中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第4篇

1 常见饮用酒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1. 1 多酚

多酚物质是羟基直接连接在芳环上的酚类及聚合物的总称,对人体健康具有许多有益的作用。Pechanova等[4]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多酚能够改变NO合酶的活性,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Paixao[5]和Scalbert[6]发现多酚物质具有抗氧化性,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国人多饮用红酒,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于拥有类似饮食结构的英美等国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在我国常见饮用酒中,红酒的多酚含量最为丰富,达到1 363. 3 ~ 1 783. 8 mg/L[7],黄酒次之,达到726 ~1 164 mg / L[8]。

1. 2 美拉德反应产物

美拉德反应,主要是指还原糖与氨基酸、蛋白质之间的复杂反应,最终生成类黑精类物质。类黑精是还原性胶体,具有较强的抗突变活性[9],更具有螯合金属抗氧化活性、破坏自由基链和延缓其生成、还原过氧化物和纯化自由基等抗氧化能力[10 - 11]。黄酒、啤酒、白酒中都已报道含有丰富的杂环类化合物等美拉德反应产物,对酒的风味,品质有重要的影响[12 - 13]。

1. 3 有机酸和脂肪酸( 酯)

常见的饮用酒中,主要的有机酸有乙酸、乳酸、琥珀酸和柠檬酸。乙酸具有扩张血管、延缓血管硬化的功能,乳酸尤其是L - 乳酸则是人体的必需有机酸,能够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和人体内的微生物平衡,更能对很多致病菌有抑制作用[14]。

酒中还包含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等[20 -21]酯类物质,在白酒中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高达: 421 ~ 3 059 mg/L和462 ~ 2 616 mg / L[22],它们可以分解为乙酸以及乳酸。同时白酒中含有高级脂肪酸及其乙酯,亚麻酸乙酯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症[23],高级脂肪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这可以解释常年适度饮用白酒的人群得冠心病的比例较低[24]。

注: “ - ”表示具体的含量未知。

1. 4 活性肽

活性肽是对生物机体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从黄酒和红酒中分离得到的一系列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抑制肽可以起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25 - 26]。赵慧等[27]利用活性肽作为抗癌药物紫杉醇的载体,提高了药物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活性肽也可以被用来治疗传染性疾病、痤疮等疾病[28]以及增加机体的抵抗能力[29]。红酒中的多肽十分复杂,仅知其能够为一些对益生菌提供营养[30]。对于黄酒中的多肽类研究则比较深入: 谢广发等对古越龙山加饭酒中肽类含量进行了测定,含量为12. 87 ~ 17. 55 g/L[31],目前对白酒和啤酒中多肽的研究并不多。

1. 5 低聚糖

低聚糖,由2 ~ 10 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的方式聚合而成,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Okaziki等[3]发现低聚糖能够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而双歧杆菌具有免疫激活的特性,大量的双歧杆菌在肠道的存在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在饮用酒中对于黄酒中低聚糖的研究最彻底,谢广发等[32]从古越龙山黄酒中检测到高含量的异麦芽糖、潘糖及异麦芽三糖等低聚糖,浓度达到7. 938 g / L[33]; 而对于其他饮用酒而言,相关的报道较少。

1. 6 氨基酸

氨基酸是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饮用酒中含有苏氨酸等8 种人体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氨基酸,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助益。

注: “ - ”表示具体的含量未知。

除此之外,酒中还含有丰富的 γ - 氨基丁酸。γ - 氨基丁酸,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以及葡萄糖的代谢[38]; 具有降低血压、促进睡眠,增强记忆力、抗焦虑、预防癫痫等作用[39 - 40]。在常见饮用酒中,黄酒的 γ - 氨基丁酸含量最为丰富,研究也最为透澈。谢广发等[41]指出绍兴黄酒中的 γ - 氨基丁酸可以促进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并可能对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综合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含量高达167 ~ 360 mg/L,是富含 γ - 氨基丁酸的理想食品。

1. 7 矿物质

矿物质,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无法通过人体自身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在表3 中列出了一些常见矿物质对于人体的作用。方继德[42]测得黄酒与白酒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黄酒中的含量是白酒的数倍。葡萄酒中也含有许多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43]。

1. 8 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类在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类物质。我国常见饮用酒中富含维生素,啤酒中维生素的含量约为33. 1 ~ 41. 2 mg / L[44],黄酒和红酒中的含量则分别为10. 53 ~50. 59 mg / L[31]和21. 43 ~ 104. 65 mg/L[45],其中最主要的维生素成分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能很好地维持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2 结语与展望

大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存在对于饮用酒的风味和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氨基酸不仅能够给酒提供特别的风味和口感,同时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杂环化合物等美拉德反应产物以及多酚物质具有很好的消除自由基、防氧化的功效; 活性肽和低聚糖可以帮助诸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从而提高免疫力; 有机酸及其酯类物质提供了它丰富饱满的风味与口感,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并且防止胆固醇的生成。除了上述的活性物质之外,饮用酒中还含有两大基本的营养素: 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两种物质都能给对人体一定的益处。

但是目前对于饮用酒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和研究并不深入,很多物质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阶段。只有通过科学地检测研究这几类酒中的活性物质才可以证明: 饮用酒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只有充分了解酒中所含有的活性物质以及它的具体作用,饮用酒的风味和质量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控制,并通过添加有益人体的活性物质对饮用酒进行改良。

摘要:我国常见的饮用酒主要分为4类:红酒、啤酒、黄酒和白酒。本文综述了这4类酒中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酚、美拉德反应产物、有机酸及其酯类、活性肽、低聚糖、氨基酸等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酒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并指出了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的有益功能。

常见高中化学物质性质总结 第5篇

1.颜色的规律(1)常见物质颜色 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

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HgO等

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 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

棕红色:Fe(OH)3固体Fe(OH)3水溶胶体等 以黄色为基色的物质

黄色:难溶于水的金碘化银磷酸银硫磺黄铁矿黄铜矿(CuFeS2)等 溶于水的FeCl3甲基橙在碱液中钠离子焰色及TNT等

浅黄色:溴化银碳酦银硫沉淀硫在CS2中的溶液,还有黄磷Na2O2氟气 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 以棕或褐色为基色的物质

碘水浅棕色碘酒棕褐色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的烟等 以蓝色为基色的物质 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硝酸铜溶液中淀粉与碘变蓝石蕊试液碱变蓝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

浅蓝色:臭氧液氧等

蓝色火焰: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的火焰甲烷氢气火焰(蓝色易受干扰)以绿色为色的物质

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 绿色:浓CuCl2溶液pH试纸在约pH=8时的颜色 深黑绿色:K2MnO4 黄绿色:Cl2及其CCl4的萃取液 以紫色为基色的物质

KMnO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红紫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K+离子的焰色等 以黑色为基色的物质 黑色:碳粉活性碳木碳烟怠氧化 铜四氧化三铁硫化亚铜(Cu2S)硫化铅硫化汞硫化银硫化亚铁氧化银(Ag2O)浅黑色:铁粉 棕黑色:二氧化锰 白色物质

无色晶体的粉末或烟尘; 与水强烈反应的P2O5;

难溶于水和稀酸的:AgCl,BaSO3,PbSO4; 难溶于水的但易溶于稀酸:BaSO3,Ba3(PO4)2,BaCO3,CaCO3,Ca3(PO4)2,CaHPO4,Al(OH)3,Al2O3,ZnO,Zn(OH)2,ZnS,Fe(OH)2,Ag2SO3,CaSO3等; 微溶于水的:CaSO4,Ca(OH)2,PbCl2,MgCO3,Ag2SO4; 与水反应的氧化物:完全反应的:BaO,CaO,Na2O; 不完全反应的:MgO 灰色物质

石墨灰色鳞片状砷硒(有时灰红色)锗等(2)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颜色 水合离子带色的: Fe2+:浅绿色; Cu2+:蓝色;

Fe3+:浅紫色 呈黄色因有[FeCl4(H2O)2] 2-; MnO4-:紫色 :血红色;

: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

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 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3)主族金属单质颜色的特殊性 A,A,A,A的金属大多数是银白色 铯:带微黄色钡:带微黄色 铅:带蓝白色铋:带微红色(4)其他金属单质的颜色 铜呈紫红色(或红),金为黄色,其他金属多为银白色,少数为灰白色(如锗)(5)非金属单质的颜色

卤素均有色;氧族除氧外,均有色;氮族除氮外,均有色;碳族除某些同素异形体(金钢石)外,均有色

2.物质气味的规律(常见气体挥发物气味)

没有气味的气体:H2,O2,N2,CO2,CO,稀有气体,甲烷,乙炔

有刺激性气味:HCl,HBr,HI,HF,SO2,NO2,NH3?HNO3(浓液)乙醛(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气体和挥发物:Cl2,Br2,甲醛,冰醋酸 稀有气味:C2H2 臭鸡蛋味:H2S 特殊气味:苯(液)甲苯(液)苯酚(液)石油(液)煤焦油(液)白磷 特殊气味:乙醇(液)低级酯 芳香(果香)气味:低级酯(液)特殊难闻气味:不纯的C2H2(混有H2S,PH3等)3.熔点沸点的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沸点指液体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同时的温度,外压力为标准压(1.01 105Pa)时,称正常沸点外界压强越低,沸点也越低,因此减压可降低沸点沸点时呈气液平衡状态(1)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2)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 高熔点单质

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低熔点单质 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而氦是熔点(-272.2,26 105Pa)沸点(268.9)最低

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B族Zn,Cd,Hg及A族中Al,Ge,Th;A族的Sn,Pb;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

(3)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但也有低的)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熔点: 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其判断思路是:

结构性质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大,则熔沸点也相应高如烃的同系物卤素单质稀有气体等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化学式也相同的物质(同分异构体),一般烃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烃的衍生物中醇的沸点高于醚;羧酸沸点高于酯;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则熔点越低如:油酸甘油酯常温时为液体,而硬脂酸甘油酯呈固态

上述情况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小而沸点高的三种气态氢化物:NH3,H2O,HF比同族绝大多数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得多(主要因为有氢键)(4)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 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

Li 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熔点均在2000以上,比其他族氧化物显著高,所以氧化镁氧化铝是常用的耐火材料

卤化钠(离子型卤化物)熔点随卤素的非金属性渐弱而降低如:NaF>NaCl>NaBr>NaI 4.物质溶解性规律(1)气体的溶解性 常温极易溶解的

NH3[1(水):700(气)] HCl(1:500)还有HF,HBr,HI,甲醛(40%水溶液福尔马林)常温溶于水的

CO2(1:1)Cl2(1:2)H2S(1:2.6)SO2(1:40)微溶于水的

O2,O3,C2H2等 难溶于水的

H2,N2,CH4,C2H2,NO,CO等(2)液体的溶解性 易溶于水或与水互溶的 如:酒精丙酮醋酸硝酸硫酸 微溶于水的

如:乙酸乙酯等用为香精的低级酯 难溶于水的

如:液态烃醚和卤代烃

(3)固体的水溶性(无机物略)有机物中羟基和羧基具有亲水性,烃基具有憎水性,烃基越大,则水溶性越差,反而易I溶于有机溶剂中如:甲酸乙酸与水互溶,但硬脂酸油酸分子中因COOH比例过少反而不溶于水而溶于CCl4,汽油等有机溶剂苯酚三溴苯酚苯甲酸均溶于苯(4)从碘溴氯的水溶液中萃取卤素的有机溶剂 如:苯汽油乙醚乙酸乙酯CCl4CS2等(5)白磷硫易溶于CS2(6)常见水溶性很大的无机物

如:KOH,NaOH,AgNO3溶解度在常温超过100g(AgNO3超过200g)KNO3在20溶解度为31.6g,在100溶解度为246g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甚少的物质常见的只有NaCl(7)难溶于水和一般溶剂的物质

原子晶体(与溶剂不相似)如:C,Si,SiO2,SiC等其中,少量碳溶于熔化的铁 有机高分子:纤维素仅溶于冷浓H2SO4铜氨溶液和CS2跟NaOH作用后的溶液中,已热固化的酚醛树脂不溶于水或一般溶剂 5.常见的有毒物质(1)剧毒物质

白磷偏磷酸氰化氢(HCN)及氰化物(NaCN,KCN等)砒霜(As2O3)硝基苯等 CO(与血红蛋白结合),Cl2,Br2(气),F2(气),HF,氢氟酸等(2)毒性物质

NO(与血红蛋白结合),NO2,CH3OH,H2S 苯酚甲醛二氧化硫重铬酸盐汞盐可溶性钡盐可溶性铅盐可溶性铜盐等

这些物质的毒性,主要是使蛋白质变性,其中常见的无机盐如:HgCl2,BaCl2,Pb(CHCOO)2;铜盐也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但毒性较小,此外铍化合物也有相当的毒性

常见物质 第6篇

“还学于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在学习中担任主动角色铺平道路,促进学生的发展[1]。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习新知识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融合;通过问题来引导教学,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活跃思维,激活认知结构,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会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来调控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回归学生本体的重要举措[2]。因此,探索和践行问题导向的教学非常必要。

二、问题导向教学概述

问题导向教学,也称问题导向学习,它是一种以“问题”为教与学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途径,通过师生互动对话来帮助学生主动掌握学科知识,发展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的一种教学方法[3]。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力,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知识而展开的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性非常强的教学。在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问题探索提供了一个“顺藤摸瓜”的框架,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心领神会”,并不断扩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认知能力与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学科知识深入理解的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适合于能力层次差异的课堂,它也是能使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和理论,为将“问题”教学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实践之中,笔者以苏教版《化学1》“常见物质的检验”为研究对象,尝试开展了“问题导向教学”,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课堂实录

( 一) 新课导入引发问题

【提出问题】厨房有失去标签的食醋和酱油,如何用简便方法辨别它们?

【学生】闻气味(或品尝),看颜色。

【小结】物理方法是检验物质最简便的方法。

【转换问题】实验室中有失去标签的KCl和K2SO4溶液,如何确认它们?

【小结】①外观相同,需用化学方法检验。

②阳离子相同,阴离子不同,应利用阴离子的特征差异性反应检验。

【小结】鉴别方案:

①取少量上述两瓶溶液于两试管中,分别滴加Ag NO3溶液。

②取少量上述两瓶溶液于两试管中,分别滴加Ba Cl2溶液。

(设计意图:源于生活和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作为新知识学习的起点,学习的热情易被激发。从生活到化学问题,由物理到化学方法,问题自然过渡延伸;学生基于比较分析中的“求异思想”树立,为化学方法鉴别物质的教与学系列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课时学习的“核心要素”)

( 二) 实验探究发现问题

【实验1】Cl-的检验,如图1。

【问题1】滴加硝酸银产生沉淀,溶液中一定含有Cl-吗?Cl-如何检验?

【总结1】Cl-检验受SO42-、CO32-、SO32-等离子的干扰,检验时要排除离子干扰。

【实验2】(1)①Ag+与CO32-反应(如图2);②Ag+与SO32-反应(如图3)。

(2)在上述加Ag 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硝酸。

【问题2】Ag2SO3为什么不溶于稀硝酸?

【总结2】①Cl-检验必须先检验溶液中是否含SO42-、SO32-离子;

②确定无上述干扰离子后,再用HNO3酸化的Ag NO3溶液检验Cl-的存在。

【追问】用盐酸酸化或硫酸酸化,再滴加Ag NO3溶液检验Cl-可以吗?为什么?

【实验3】SO42-的检验(如图4,待检液是上述的KCl溶液和K2SO4溶液)

【问题3】滴加Ba 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此溶液一定含有SO42-吗?SO42-如何检验?

【结论3】①可能含有Ag+、CO32-、SO32-等。

②先加过量稀盐酸,排除Ag+存在,再加入Ba 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确定SO42-存在(加稀盐酸还排除了CO32-、SO32-的干扰)。

【追问】先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再加Ba(NO3)2溶液检验SO42-可以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Cl-、SO42-检验的知识经验,以问题解决为起点,让学生在考察问题、研究背景、分析可能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力求有所发现的活动;在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讨论分析—推进问题—优化方案—归纳结论的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各抒己见,环环推进;问题诱导,交流讨论,突破难点;问题串联,取长补短,优化方案。问题导向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 三) 巧换视角延伸问题

【提出问题】 现有失去标签的K2SO4和(NH4)2SO4溶液,又如何鉴别?

【结论】应根据K+和NH4+不同性质来鉴别。

【追问】NH4+如何检验?

【实验探究】(NH4)2SO4溶液与Na OH溶液反应检验氨根离子。

【小结】铵根离子检验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

【转换问题】 现有失去标签的K2SO4和Na2SO4溶液,又将如何鉴别?

【结论】应根据K+和Na+不同性质来鉴别。

【追问】K+、Na+如何检验?

【实验探究】Na+、K+的焰色反应实验(改进:小型喷雾器喷出酒精和盐的混合液)。

【观察思考】①为什么先将金属铂丝用稀盐酸洗涤?稀硫酸行吗?

②为什么要将铂丝灼烧到与火焰颜色一致(无色)?

③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你怎么认为?

【拓展视野】金属离子或原子的外围电子受热时获得能量, 使电子从低能量级轨道被激发跃迁到高能量级轨道, 处于高能量级轨道的这些电子极不稳定, 瞬间又回到低能量级轨道。在这一回落过程中电子要释放能量, 通常以光能形式放出, 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焰色。

【结论】焰色反应可以检验元素(游离态、化合态)的存在,是物理变化;检验时也要排除其他金属元素的干扰。

(设计意图:宏观物质性质的差异性实质是由构成其的微观粒子决定的,这是一种基本学科观念,也是学科基本认识方法。本环节基于物质“微观视角”,巧换“粒子”,从K2SO4、KCl—K2SO4、(NH4)2SO4—K2SO4、Na2SO4;从阴离子差异到阳离子,从学生“已知”到“未知”,设计“变式”新问题,挑战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发新认知冲突;问题将学习导向新目标,让学生在获取新知中拓展思维,践行新方法,在理性分析中建立“分类观”,凸显物质鉴别的“求异存同”方法)

( 四) 学以致用目标检测

【问题解决】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为NH4Cl、(NH4)2SO4、Na Cl、Na2SO4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鉴别。

【学生1】先用氯化钡溶液鉴别出(NH4)2SO4和Na2SO4溶液,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出NH4Cl和Na Cl。

【学生2】先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出(NH4)2SO4和NH4Cl,然后用氯化钡溶液鉴别出Na2SO4和Na Cl。

【归纳总结】先用“分类方法”将四种物质分为两类;然后比较出类别中的“性质各异粒子”,寻找合适试剂进行鉴别。

【学生3】我认为用一种物质就可解决问题:氢氧化钡溶液。

【师生聆听】氢氧化钡与上述四种物质中的不同离子反应,产生了四种不同现象,因此可以直接实现鉴别。(热烈掌声)

(设计意图:问题导向教学是目标导向性非常明确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的、以课标为基准的学科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方式,验证课堂学习效果,是教学结束时检测目标达成度的一种重要举措。因此,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任务型问题,鼓励学生努力研究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才足以使“问题大到能激励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目的)

四、教后反思

( 一) 问题导向重组课程内容激活课堂氛围

格兰特·威金斯指出:现代课程的基本单元是“问题”,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组织”课程,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课程内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3]。本文以苏教版《化学1》“常见物质的检验”内容为载体,通过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将内容整合优化,以“如何鉴别K2SO4和KCl,如何鉴别K2SO4和(NH4)2SO4,如何鉴别K2SO4和Na2SO4”问题为主线,以“分类思想、微粒观”指导为暗线,“求异存同”,实现阴离子鉴别到阳离子鉴别的过渡;基于学生已知SO42-、Cl-检验,问题导向引领,链接到未知的NH4+、K+和Na+检验,把课程资源整合成一系列的问题串,教学自然流畅、层层递进,同时问题研讨过程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引领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任务驱动,方案建立;活动探究,方案优化;整堂课学生都处于思考、实验、讨论、交流等快乐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显著。

( 二) 问题导向促进自主学习提升课堂品质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文中的案例在突破难点SO42-、Cl-的检验离子干扰排除过程中,通过问题导向、实验探究、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发现问题、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这种“能动性”的、“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力,发展了学生高级认知技能、研究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促进思维严密性品质的养成。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了“乐队指挥”角色,牵引和点拨学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质。

摘要:“排除离子检验中的干扰因素”是高一学生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内容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精心设计问题系列为驱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策略,可有效地促使学生在主动认知过程中把握内容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关键词:问题导向,问题解决,离子检验

参考文献

[1]毕华林,丌英丽.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11-113.

[2]郑金洲.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21-123.

[3]Robert Delisle.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运用[M].方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39.

常见物质 第7篇

富马酸二甲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出来的新型防霉防腐剂, 对30多种霉菌、酵母菌及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如黄曲霉素、黑曲霉素、白地霉素、杂曲霉素等, 特别对肉毒梭菌和黄曲霉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3,4]。其最小抑菌浓度低于同类抑菌剂的10倍以上, 成本仅为同类防霉剂的50%~80%[3]。有关富马酸二甲酯的抗菌防腐机理目前接受度较高的是[5]:常温下富马酸二甲酯易升华而具有熏蒸性, 当富马酸二甲酯挥发处于分子状态时能直接穿透微生物的细胞膜, 进入细胞内通过对微生物的三羧酸循环 (TCA) 、磷酸已糖途径 (HMP) 和酵解途径 (EMP) 中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当富马酸二甲酯通过接触和熏蒸两种方式进入微生物细胞体内后, 通过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分裂以及阻碍其呼吸作用, 使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被有效控制, 达到抑菌、杀菌效果。

1 富马酸二甲酯的健康危害

富马酸二甲酯具有抗菌能力强、适用范围广、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 曾被广泛应用于皮革、纺织品、化妆品等的防霉防腐以及水果、食品和蔬菜等的保鲜贮存, 近年来其负面效果也日益显现, 欧盟一些国家如法国、波兰、瑞典和英国等均有报道过富马酸二甲酯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案例, 包括接触性皮炎痛楚、发痒、刺激、发红和灼伤;富马酸二甲酯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会引起皮肤过敏、咽喉肿疼、呕吐、腹疼等症状, 严重时还会造成呼吸困难。这种过敏反应较为持久, 引起的皮炎也很难治疗, 有研究表明富马酸二甲酯还将引起细胞氧化损伤[6]和T细胞凋亡等毒性[7]。而有关富马酸二甲酯的毒性研究, 经早期动物及体外试验结果表明[8,9,10,11]:

(1) 其急性毒性低、属低毒物质, 对雄性小鼠的LD50 (口服) 为 (1180±104) mg/kg;雌性小鼠为LD50 (口服) 为 (1190±224) mg/kg;

(2) 其储蓄毒性极小, 50%受试动物死亡时储积系数远大于5;

(3) 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表明其未引起体细胞染色体的损伤;在精子畸形检测中发现富马酸二甲酯对生殖细胞也无致突变作用。

(4) 亚急性毒性试验发现400 mg/kg组雄鼠在体重增长均值和肝/体上与其他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个体状态较差, 因此将200 mg/kg定为大鼠最大无作用剂量, 安全系数以100倍计, 则每日摄人量 (ADI) 为2 mg/k。

(5) 根据大鼠LD50计算出的致畸指数为3.73 (<10) , 故认为富马酸二甲酯为不致畸物质, 但剂量达一定程度时有一定的胚胎毒作用。

(6) 在安全剂量下, 富马酸二甲酯无慢性毒性和致癌性。

另据官方或行业权威网站公布的有关富马酸二甲酯毒性数据显示[12,13]:大鼠LD50为2240 mg/kg (口服) ;兔子LD50为1250 mg/kg (皮肤) ;GHS分类为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5) 、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4) 、皮肤刺激 (类别2) 、眼刺激 (类别2A) 、皮肤敏化作用 (类别1) 和急性水生毒性 (类别2) 。

2 近年富马酸二甲酯召回通报案例统计

富马酸二甲酯的召回案例较早报道于2008年, 法国等一些欧盟国家有消费者使用含富马酸二甲酯的鞋和家具导致严重过敏的事件。笔者就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报警系统 (RAPEX) 网站上[14]近年来有关富马酸二甲酯的召回通报案例进行了统计:从2008年起以来 (截至2014年6月30日) , 因富马酸二甲酯含量超标而被召回通报的案例共211起 (见表1) , 其中鞋类产品高达194起, 约占整个通报比例的92%;其次是沙发类家具 (7起) ;也涉及到手套、箱包、服饰等产品。在2009-2010年出现大量检出富马酸二甲酯超标通报案例 (2009年:108例;2010年:59例) ;2011年以来, 富马酸二甲酯超标召回的通报次数大幅减少, 但在通报的产品品类上还是以鞋子为主。

表2列出2012.1~2014.6期间RAPEX网站上[14]通报的有关富马酸二甲酯超标召回案例。从这些召回案例中可知, 富马酸二甲酯作为防腐防霉剂, 大多见诸于鞋子包装盒中的防潮剂小袋中, 可预防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出现发霉现象;或直接用于皮革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因为皮革制品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极利于霉菌的生长, 在皮革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防腐剂能起到防霉防腐的作用。

3 有关富马酸二甲酯的法律法规要求

从2008年起, 富马酸二甲酯引发的过敏事件逐渐受到欧洲各国及欧盟的关注[15]:2008年12月6日, 法国负责工业和消费事物的国务秘书夏戴尔宣布, 禁止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中国产椅子和鞋子进口法国。当年12月, 法国签署了“关于暂停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座椅及鞋类制品上市的法令”, 规定在至少一年的时间内, 暂停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座椅及鞋类制品的进口及上市, 凡产品或包装中含有含量可感知的富马酸二甲酯的座椅及鞋类制品, 一律回收。比利时也发布相关法令, 禁止所有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商品进口及投放市场。西班牙方面同时也严禁任何可接触到皮肤的产品含有富马酸二甲酯进口。2009年3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为期一年的临时法令2009/251/EC《要求各成员国保证不将含有生物杀灭剂富马酸二甲酯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或销售该产品的草案》[16], 规定2009年5月1日后, 禁止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产品投放市场或在市场上销售;产品及其部件中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不应超过0.1mg/kg;产品及包装内不得使用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干燥剂、防霉剂小袋。在指令2009/251/EC到期前, 欧盟先后三次发布指令延长该临时禁令的有效期[17,18,19]。直到2012年5月16日, 欧盟官方公报 (OJEU) 公布了 (EU) 412/2012法规[20], 将富马酸二甲酯临时禁令申请列入REACH法规附件十七中, 在REACH法规框架下长期、有效地监管, 该法规于2012年6月4日生效;在2012年6月4日REACH法规生效之前受2012/48/EU决议的管制。这意味着, 欧盟对富马酸二甲酯由临时性地限制转变成永久性地限制。

表3汇总了部分国家或地区限用富马酸二甲酯的法律法规。韩国是亚洲一个典型, 在韩国销售 (包括进口) 的纺织品、皮革产品受《自我监管安全确认法》和《安全质量标志法》的管制, 这两项法案对产品中的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有提出明确要求[21,22]。

4 结语

富马酸二甲酯因其良好的抑菌抗菌、防霉防腐效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富马酸二甲酯可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世界各国已颁布法律法规限定或禁止其生产和使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和经济损失, 选择高效、广谱、符合环保要求的皮革防霉剂, 已成为皮革及鞋类行业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有报道称季铵盐类杀菌剂、异噻唑啉酮类和苯并噻唑类都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考虑到其各自的优缺点, 可部分替代富马酸二甲酯[23]。由于单一杀菌剂经常达不到好的效果, 为保证良好的防腐防霉效果, 多种防霉剂配合使用时, 不仅要考虑相互间的协同和增效, 也要考虑绿色环保,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保证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期, 两款产自中国出口到捷克的童鞋又接连因富马酸二甲酯超标而遭欧盟通报, 可见皮革鞋类行业富马酸二甲酯滥用问题还屡禁不止。本文从富马酸二甲酯的理化性能和健康危害着手, 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富马酸二甲酯的召回案例和各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指出了皮革鞋类行业应积极探索, 寻找安全、广谱高效、符合环保要求的可替代方案。

上一篇:中西方建筑构图的异同下一篇:动态电压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