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法范文

2024-09-22

化学镀法范文(精选12篇)

化学镀法 第1篇

一、课前预习

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预习可使我们上课听讲更认真, 注意力更集中。在上新课前, 先通读课文, 了解下节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抓住关键的字词加以理解, 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在书上作一些记号, 用以提醒自己, 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 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 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 大脑中要得以再现, 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 以旧带新, 温故知新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并试着解答, 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对于实验内容的预习, 要弄清实验的目的、要求、化学反应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

二、专心听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 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学习质量的好坏。课堂中要紧跟老师讲课的节奏, 抓住重点, 带着问题听课, 对于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要看老师是如何分析的。听课时, 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解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 做到手脑并用。遇到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要作些记号, 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记笔记时应尽量使用化学用语 (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的书写。同时, 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 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 这样做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上要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及时做好课堂练习。

三、动手实验

上好实验课, 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曾说:“没有观察, 就没有科学。”老师演示实验时, 我们要认真观察, 并善于思考。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仔细、全面, 抓住重点, 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要对实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联想, 抓住其本质。分组实验课前必须进行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动手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实验时, 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发现和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找寻规律, 对基本操作要反复练习。

四、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是化学学习中很重要一个环节。复习越及时越好复习时首先要回顾所学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堂笔记和教材。针对自己对新课堂掌握的情况, 在存有疑难的地方多下工夫, 以达到理解、消化吸收、巩固知识的目的。总复习时应注重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如对于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 要以性质为中心互相联系起来;对于不同的元素、化合物以及概念, 要对比复习, 借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复习, 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练习

在预习、听讲、复习的基础上, 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 但要对知识真正理解到位, 并能够灵活应用, 还必须通过练习来达到。通过练习, 找出认知的缺陷, 及时弥补;通过练习, 拓宽思路, 提高解题技巧。对每次作业, 都要多思多问, 不留疑点。

做作业要认真审题, 抓住关键字词, 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方法分析研究, 找到最佳解题方法。解题之后要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联,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由一题多变、一题多联发展到多题一解, 概括出同类问题的解法, 使我们真正跳出题海的束缚。

六、拓宽视野

建议同学们订一份质量高、导向准、实用性强的同步辅导刊物, 它会介绍解题方法, 化解重点难点, 剖析热点问题, 指导中考。

积极参加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 参观工厂, 参加化学晚会的筹备、演出, 收集整理化学谜语, 出化学墙报等等, 这些活动都会提高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化学 - 分光光度法 第2篇

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由

[A]原子外层电子跃迁产生[B]分子振动和转动产生 [C]价电子跃迁产生[D]电子能级振动产生 标准答案: C

第2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紫外及可见光相当的能量为

A.1.43×102 1.65 eV;

C.6.21.24×10 5 eV 标准答案: B

第3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在分光光度计中,光电转换装置接收的 [A]入射光的强度 [B]透射光的强度

[C]吸收光的强度 [D]散射光的强度 标准答案: B

第4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可见光分子光谱法中可选用的光源是 [A]氘灯 [B]空心阴极灯 [C]硅碳棒[D]钨灯 标准答案: D

第5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下述说法中,不引起偏离朗伯CCl 4萃取剂吸收 580-620nm波长的光,因此,该萃取剂呈现的颜色为 [A]蓝[B]黄[C]紫[D]绿

标准答案:A

第7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2+ZnCHCl 3萃取剂为紫红色,其吸收最大的光的颜色为 [A]红[B]橙[C]黄[D]绿

标准答案: D 第8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2+ 2+利用Cu(NH3)4的蓝色以分光光度法测Cu,所选用的滤光片为 [A]蓝色 [B]红色[C]黄色[D]绿色

标准答案: C

第9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有色络合物的吸光度与下述因素无关的是

A.入射光的波长 B.比色皿的厚度

稳 C.有色络合物的浓度 D.络合物的lgα标准答案: D

第10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影响有色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的因素是 的大小

A.入射光的波长 B.比色皿的厚度 C.有色络合物的浓度 D.络合物的lgK稳 的大小

标准答案:A

第11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在符合朗伯A3=0.250,其透光率T3:T2:T1为

[A]5.62 : 3.16 : 1[B]5.62 : 3.16 : 1.78 [C]1: 3.16 : 5.62[D]1.78 : 3.16 : 5.62 标准答案:A

第25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4用邻二氮菲光度法测铁时,浓度为10 mol/L的透光率为0.64,若浓度为 1.50×10-4mol./L时,其透光率为

A.0.512 B.0.800 C.0.862 D.0.743 标准答案:A

第26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下述几组吸光度范围内,测量相对误差较小的是 [A]0.20.8 [C]0.30.6; 标准答案: C

第27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用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得标液C1的透光率为20%,试液的透光率为12%;若以示差法测定,以C1为参比,则试液的透光率为

A, 40% B.50% C.60% D.70% 标准答案: C

若分光光度计的仪器测量误差ΔT=0.01,当测得透光率T=70%,则其测量引起的浓度相对误差为 A.2% B.4%

C.6% D.8% 第28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标准答案: B

第29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已知铜光度法的吸光系数为45.5 L/g.cm,将1克土样10亳升双硫腙-CHCl3 萃取液置于 1.0cm比色皿中,测得 A=0.0010,土壤中铜的含量(μg/g)为

A.0.044 B.0.022 C.0.033 D.0.011 标准答案: B

第30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摩尔吸光系数的单位为 [A]L / mol.cm[B]mol / L.cm [C]g /mol.cm[D]cm / mol.L 标准答案:A

第31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在A = abc方程式中,当c以g / L表示,b 以cm表示时,a称为

[A]摩尔吸光系数[B]吸光系数 [C]桑德尔指数[D]比例系数 标准答案: B

第32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用M表示被检测物质的摩尔质量,则摩尔吸光系数(ε)与吸光系数(a)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A.ε=a ·M B.ε=a / M C.ε=a ·M / 1000 D.ε=a / M ×1000 标准答案:A

第33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质量相同的两种离子(Ar(M1)= 70, Ar(M2)= 140),经同样显色后,前者以2 cm比色皿者以1cm比色皿,测得吸光度相同,则两种有色物的摩尔吸光系数关系为 A.基本相同 B.前者为后者的四倍 C.后者为前者的四倍 D.后者为前者的两倍

标准答案: C 第34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某有色物的浓度为1.0×10-5 mol/L,以1cm比色皿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度为0.280,有此波长下,该有色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A.2.8×10 4 B.2.8×10-6 C.2.8×10-4 D.2.8×10 6

标准答案:A

第35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已知 K2Cr2O7 在水溶液中有下列平衡: Cr2O7 + H2O = 2 HCrO42--2--Cr2O7 与 HCrO4都对可见光有吸收。且εε350

450

(Cr2O7)> ε

450

(HCrO4),-

-(Cr2O7)< ε2-2-2-350(HCrO4), 那么在等吸收时,ε(Cr2O7)与 ε(HCrO4)的关系为

-2--2-2--A.ε(Cr2O7)= 1/2ε(HCrO4)B.ε(Cr2O7)= 2ε(HCrO4)C.ε(Cr2O7)=ε(HCrO4); D.ε(Cr2O7)=1/4ε(HCrO4)

--标准答案: B

第36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2已知某显色体系的桑德尔灵敏度为 0.022μg/c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5,则吸光系数(L/g.cm)为

A.45.5 B.55.5 C.110 D.11.0 标准答案:A

第37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已知组分A与组分B有如下关系:A=3B,组分A和B的吸收曲线在λ=430nm

处相交,此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A]ε(A)=ε(B)[B]ε(A)>ε(B)[C]ε(A)<ε(B)[D] 标准答案: C

第38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质量相同的A、B两物质,其摩尔质量M(A)> M(B),经相同方式显色测定后,测得的吸光度相等,则它们摩尔吸光系数的关系是 [A]ε(A)>ε(B)[B]ε(A)<ε(B)[C]ε(A)=ε(B)[D]ε(A)=1/2ε(B)标准答案:A

第39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

多组份分光光度法可用解联立方法求得各组分的含量,这是基于 [A]各组份在不同波长下有吸收[B]各组份在同一波长下吸光度有加和性 [C]各组份的浓度有一定函数关系[D]各组份的摩尔吸光系数相同 标准答案: B

第40题[有错](单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1)下列条件适合于连续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组成的是 A.固定金属离子的浓度 B.固定显色剂的浓度

C.固定金属离子和显色剂的总浓度不变

D.以 [R] /(CR + CM)的值直接确定络合物的组成 [A]选A[B]选B [C]选C[D]选D

标准答案: C

第41题[有错](多选题,得分:0.00,用时:0秒,满分:2)

依据分光光度计刻度读数误差判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透光率T=12.0% 时的浓度相对误差小于24.0% 时的浓度相对误差

论发现法进入化学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发现法;情境;探究;假设;错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3-0025-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12

发现法进入化学教学的理论依据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发现法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是教师不应当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1]

布鲁纳认为,虽然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经过人类长期实践已经知晓并证明了的事物,但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地认识和总结出原理、规律,这对学生而言仍然是一种“发现”。在他看来,学生的这种发现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里对人类以前未知的现象、规律进行探索而获得的新知识的发现,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把现象进行重新组织转换,超越现象本身,在更一般的层次上进行类别组合,从而获得新的编码系统,得到新的信息或领悟。

发现法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程序,灵活性和自发性都很大。近年来,本人根据人教版教材和化学学科特点,依托发现法理论,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总结出一点心得。现将教学实践整理成文,以期和同行共勉。

一、创设情境,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创设学习主题所依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认知目标,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引导学生发现法进入化学教学做好准备。

1.以图片、实物模型带入真实情景

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带入课堂,能让学生由心理和情感上感到“贴切”而容易理解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录像带、投影仪、VCD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在“晶体结构”的教学中,利用能实现三维空间的动画展示各种晶体的空间结构,如:NaCl、CsCl、Si、SiO2、CO2等。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结合画面变换,把学生带入一个形象生动直观的认知情境。

3.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让学生测定身边物质如食醋、酸奶、果汁等的酸碱性,通过实验中物质颜色、状态、气味等的变化。引导他们认识酸和碱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培养实验探究技能。

4.介绍化学史创设情境

例如:讲有机化合物中苯的结构时,联系化学家凯库勒梦见“蛇咬尾巴”发现苯环结构式的科学想象方法;在有关氨的教学中,谈谈哈伯在合成氨研究中屡屡受挫,知难而进,最终取得重大突破的精神。让化学史走进化学课堂,利用化学家在发现和发明过程中体现的真、善、美,使学生学到科学方法的同时树立远大志向和奋斗目标。

5.联系生产社会实际,利用贴近生活的常见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时,就可以从水的常温蒸发和受热蒸发这样的日常现象入手,引发学生关注、检索、提取、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6.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2]例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提问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等,使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关系的认识,主动建构新知识。

二、使学生体验到问题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激发其探究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过程由于过分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发现性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维、质疑、探索、提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讨论浓硝酸强氧化性,用铜片与浓硝酸反应时,同学们会看到反应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但溶液的颜色变为绿色。我们讲课和书本上都说生成了Cu(NO3)2和NO2。同学们质疑:“Cu(NO3)2溶液应该是蓝色的,而生成的产物是绿色的,产物应该不是Cu(NO3)2”。我首先表扬了该同学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让学生观察,一瓶纯净的浓硝酸,另一瓶是实验室常用的浓硝酸,同学们看到: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的, 但实验室常用的浓硝酸呈棕黄色,结合前面学习的硝酸不稳定性,得出结论:实验室常用的浓硝酸呈现棕黄色是因为部分浓硝酸见光分解产生了红棕色NO2溶于其中。然后让同学们想想,蓝色与什么颜色混合会显示绿色?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绿色是反应产生的红棕色NO2与反应产生的蓝色Cu(NO3)2 混合后表现出的颜色。据此,也证明了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气体就是NO2, 瓶中空间观察到的红棕色气体并不是生成了NO再与空气中的O2反应形成的。接着,我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水,同学们看到溶液从绿色变成了蓝色。结合教材:3NO2+H2O=2HNO3+NO,因硝酸和一氧化氮都是无色的,加深理解了前面学的知识。这样应课程和教材需要自然形成的发现法教学,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此,这些教材中没有涉及的问题, 在发现法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质疑和讨论,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依据线索,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可能假设,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鼓励学生大胆而科学地预测,学生的发现学习和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中学生的发现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说是“引导——发现式”,教师引导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预测。例如:向Na2O2和H2O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 振荡。出现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学生困惑:溶液变红是因为反应中生成了NaOH,那为什么会褪色呢?对这个意外的现象,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查找原因:褪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成立呢?引导猜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如:以下假设进行论证。

①温度过高;②被反应中生成的氧气氧化;③可能碱液浓度过大;④被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2O2氧化。

设计方案、实验论证、记录现象:

分析总结:

溶液褪色是因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2O2漂白的结果。

四、协助学生在错误中实现教学的生成

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说法,个体在学习情境中表现正确反应立即获得强化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布鲁纳不赞成此观点,他认为学生在探索性的反应之后是否立即获得强化并不重要;同时强化也不一定是外在强化,学生在发现问题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并且学生一旦发现错误而自行改正之后,其所产生的强化比外在奖赏更有价值。[3]

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正确面对,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教学过程即是暴露学生各种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在与学生的错误辨析中实现教学的生成。例如在习题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判断“新制氯水经光照一段时间后,pH减小”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错误率很高。刚开始报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竟还不会,后来想学生不会说明没掌握这个知识点,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才对。又了解到高一学生学习氯气这一节内容时,还没有学习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知识,老师补充的“氯水的成分”等知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的,从原理上讲他们根本没有搞懂,所以完全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利用新学的化学平衡知识帮助学生彻底弄清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思考、小组交流,最终同学们用自己刚刚学过的知识系统地分析了新制氯水光照后最终的状态,学生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就这样,一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一道选择题,虽然没有完成预设的讲评内容,但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热烈探究,情感体验愉悦,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对发现技巧与方法进行培养,而不是直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学生发展的支撑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09

[2]张晓峰.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J].山西教育, 2002, (14)

浅谈类比法和口诀法学习化学知识 第4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如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个教师要直接面对的问题。高一化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高一化学学的都是必修, 高二、高三学的就是选修了。必修是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 是之后学习选修的基础。必修中涉及的内容相对高一学生来说都是新的, 是未知的。对高一学生来说, 他们仅仅在初三阶段很短、很匆忙地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 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化学知识, 也没有养成学习化学的习惯。因此, 高中化学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转变的实践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初高中化学衔接期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台阶效应”存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时, 存在学习内容脱节和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高一化学时往往不知所措, 很难在较短时间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针对这样的现象, 我们在教学中该怎么处理呢?化学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零散的, 有一部分知识是需要记忆的, 那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性, 总结出学习化学的方式方法呢?我运用类比法和口诀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效果较好。

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元素周期表。

1. 类比法

在教学“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这节知识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知道金属性Na>Mg>Al, 知道比较金属性的方法之一是它的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而这三个金属在周期表的位置是同一周期, 以此类比K、Ca的金属性, 进而推广到所有周期中金属性的比较。

2. 口诀法

把元素周期表投影, 在元素周期表中, 每个横行称为周期, 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元素周期表中, 纵行称之为族, 表中共有多少个族?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把复杂的元素周期表结构按照周期和族总结成十四字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 七主七副零Ⅷ族。”让学生把整张周期表的结构用十四个字把它记下来。同时, 整张周期表中顺序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一主二主三七副, Ⅷ族三列紧排布, 一副二副三七主, 最后一列是零族。”这样, 学生在学习相对零散又难理解的知识时, 就容易得多了。

三、课例分析

经过听课、评课及讨论, 对于本内容的教学建议如下: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 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 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内容, 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地理解。因此, 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 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学生在初三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 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易遗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这一节课是高一阶段重要一堂化学课, 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 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在教学“元素周期表”时, 以复习元素周期律引入新课, 将周期和族的概念分开教学, 这样做能分散知识的难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教学内容以数据、图表、实验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把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 对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提问,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其中教师起到诱导、点拨、示范的作用, 改变了以往由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只听只记的那种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 要更多地为学生着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自主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地发展。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的情况, 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独特的见解时, 应给予正确的评价或充分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起释疑解惑的作用。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 一节课容量不应该太大, 要少要简, 要勤反复, 多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及时纠正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就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了。

化学“五点”法教学模式 第5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我于1995年起对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改革,经过近五年对所所教学生的检验,越来越显示出了新教法的优越性。本人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并把它叫做“五点”法教学模式。

一、“五点”法教学模式的基本活动程序

1.创设情意,展示热点

“情景”包括外部情景和内部情景,外部情景是指教学设备、环境、气氛;内部情景是指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求知欲、思维启动等。良好的情景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2.巧妙设问,提出疑点

设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一种教学艺术,能起着激励、启发、点拔、反馈的作用。

3.实验探索,切中要点

通过创设情景和巧妙设问以后,教师立即抓住时机,点出研究的.主题,引发学生思维和进行实验探索活动。

4.问题讨论,掌握重点

讨论是一种集体活动,是在个人独立思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只对那些理解不深、认识不一致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问题的小结,归纳内容的关键点和重点。

5.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点拨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拨正学生的思维方法。要突破难点,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点拨、分析,要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设计时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结构,又要改造海陆空生不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五点”法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1.创设问题的方法

(1)指导阅读课内外读物;

(2)课前小实验;

(3)对生活中某些经验的思考;

(4)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2.巧妙设问的要求

(1)设问要有中心,要突出重点;

(2)设问要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3)设问要有直观性和灵活性;

(4)设问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3.实验探索的步骤

(1)根据问题提出研究的内容;

(2)设计实验方案,探索研究;

(3)得出实验结论,归纳总结规律。

4.问题讨论的内容

(1)交流探索性实验共同的疑点;

(2)针对焦点内容,围绕热点内容进行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

妙用守恒法,巧解化学计算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计算 守恒法

化学计算是化学知识与数学运算的有机结合,从思维角度看,是把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行运算,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有关综合计算试题是近年来小高考和高考的热点与难点,不仅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而且在解题方法上渗透许多技巧。本文着重介绍守恒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在高中我们要接触三种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及得失电子守恒。本文结合一些典型的化学计算例题探讨有关守恒思想的解题技巧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一、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質量总和。实质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帮助解决许多化学计算问题。

1.元素守恒

谈化学课堂的导入法 第7篇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者结合平时在听同行们的化学课和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实际中的教学体会, 浅谈五种常用的生动化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二、化学课堂的导入五法

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法

生动的教学情景就是一支兴奋剂, 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来说更有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精彩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办法。例如在绪言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在第一堂课仅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 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 那什么是化学呢?”学生会感到很突然, 即使有点兴趣, 都是因为你对他们来说是一位新老师, 而不是由于对新学科的接触产生了兴趣。而如果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取一张白纸贴在黑板中央, 用棉签蘸取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两字, 然后喷射无色酚酞试液。当白纸上变魔术般地出现两个红色的“化学”字时, 学生立即感受了化学的神奇, 激发了其好奇心和探究化学的欲望。这时, 教师再补充一句, 这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 它的名字叫———化学。这样的引入新课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2. 使用具体直观的实物法

在课堂上用具体直观的实物来引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为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有关的实物可以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能够在大脑中变抽象知识为具体的内容, 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知识就是解决我们身边存在的很多问题或现象,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水的净化”以及做活性炭吸附红墨水中红色素的实验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教具, 即教材第58页的简易净水器, 并使用它完成相关实验。又如, 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内容时, 我们都可以到玻璃加工店里借来玻璃刀, 带上干电池等, 让学生一边观察这些实物一边学习, 直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3. 演示趣味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教师通过演示一些趣味性较浓的实验来引入化学新课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有效方法。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我常会演示空中玻璃片不会往下掉的趣味实验。该实验是这样的:用集气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 用玻璃片盖住, 上课时向集气瓶内注入少量的水 (水的体积不要超过集气瓶容积的1/8) , 用一个手指压住玻璃片后将集气瓶轻轻振荡几下, 再把集气瓶倒置过来, 将手指移开, 学生会很惊讶地发现玻璃片会和集气瓶口紧紧地贴在一起, 久久不往下掉。同学们马上开始议论起来, 很想弄清这其中的道理, 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地问学生:“玻璃片为什么不会往下掉呢?”从而引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实践证明, 用此实验比教材中用较软的塑料瓶来做还具有现象更明显、使用二氧化碳的量少等优点。

4. 观看动画、漫画法

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喜欢观看动画片, 所以在引入新课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借助动画、漫画中的图片等, 把它制作成课件, 让学生从电脑上观看, 这样可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比如, 在学习“元素”一课题时, 我把元素符号的意义的学习制作成了如下两位小朋友对话的课件:

“小林, 你在想什么呢?”

“我在想元素符号O表示什么。”

“你忘了, 刚才不是讲是氧元素吗?”

“我怎么这么糊涂, 除表示氧元素外, 还有其他意义吗?”

“有, 你看,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那你知道这个O还能表示什么吗?”

“我知道, 还能表示一个氧原子。”

又如, 在复习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 周围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时, 我把它画成一幅“猪八戒向孙悟空学数字”的漫画来导入:在孙悟空身上写出“N, 2N, N2, 2N2, H2O, 2H2O, Ca2+, 2Ca2+”这些化学符号, 猪八戒谦虚地从孙悟空那里学习这些化学符号周围“2”的不同意义。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热情非常高, 有些同学还想上讲台扮演一下, 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漫画、动画, 变深奥为简单, 变抽象为直观, 从而使学生更易领会, 教学效果非常棒。

5. 朗读古诗、短文法

最近几年, 化学中考中有不少以古诗、短文阅读的形式出现的试题, 这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教学实际中, 有些化学教学内容也可先让某一个同学或全班读一首古诗、一篇短文后,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时, 先让全班同学齐背李白的那首熟悉诗———《望庐山瀑布》, 然后问学生, 从化学的角度看, 是什么物质飞流直下三千尺, 形成了如此壮观的景象, 从而非常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同时也正好与教材中第45页所画的瀑布图片联系起来了。又如在学习“离子”一课题时, 为了引入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学习内容, 我叫了一位女生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这样一遍题为“漫游原子世界”的短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 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 虽然空间很大, 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 虽然只占原子的一点点空间, 里面却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中子不带电, 质子带正电, 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地吸引。”学生通过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活动, 能把注意力锁住, 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也更高,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结语

总之, 生动的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我们不能千篇一律, 而是要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其积极思维, 以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中常用的守恒法 第8篇

质量守恒, 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如加热20g高锰酸钾,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6g,生成氧气多少克?

解析:根据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2KMn O4=K2Mn O4+Mn O2+O2↑和质量守恒定律,m(O2)=20g-16g=4g。

二、元素守恒

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如38.4g Cu与适量的浓HNO3反应,Cu全部作用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气体22.4L(不考虑NO2部分聚合成N2O4), 则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 )

A.1mol B.1.6mol C.2.2mol D.2.4mol

解析:HNO3反应后生成NO,NO2和Cu(NO3)2。NO,NO2与HNO3的物质的量相等为22.4L÷22.4mol/L=1mol;Cu(NO3)2的物质的量是HNO3物质的量的两倍为:38.4g÷64g/mol×2=1.2mol。所以共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2.2mol。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主要用到的是电子守恒, 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有的问题同时需要用到元素守恒,需要灵活应用。

如20g合金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22.4LH2, 则合金的组成为( )

A.K和Na B.Mg和Al C.Fe和Zn D.Fe和Cu

解析:由生成的H2得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2.4L÷22.4mol/L×2=2mol,则平均每克合金转移电子为2mol÷20g=1/10mol/g。

取1mol金属讨论, 每克K转移电子为1mol÷39g=1/39mol/g,每克Na转移电子为1mol÷23g=1/23mol/g, 每克Mg转移电子为2mol÷24g=1/12mol/g,每克Al转移电子为3mol÷27g=1/9mol/g,每克Fe转移电子为2mol÷56g=1/28mol/g,每克Zn转移电子为2mol÷65g=1/32.5mol/g,Cu与盐酸不反应。

因为1/10在1/12与1/9之间,所以选B。

又如足量的Cu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 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和NO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LO2(标准状况 )混合后通入水,所有气体完全被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mol/L的Na 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 则消耗Na OH溶液的体积是 ( )

A.60m L B.45m L C.30m L D.15m L

解析:电子转移的途径是Cu→HNO3→O2, 由O2得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1.68L÷22.4mol/L×4=0.3mol,n(Cu)=0.3mol÷2=0.15mol, 又由Cu (OH)2得知Na OH的物质的量 是n(Cu)的2倍,n (Na OH)=0.15mol×2=0.3mol, 所以Na OH溶液的体积为0.3mol÷5mol/L=0.06L=60m L。

四、电解质溶液中的三大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常用到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例如在Na2CO3溶液和NH4Cl溶液中 ,应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摘要:化学变化纷繁复杂,但是化学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一切化学反应都要遵循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有很多守恒定律,如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元素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和质子守恒等。

中专化学教学中谈话法浅析 第9篇

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维, 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口头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 谈话法常用于检查学生知识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或在讲授新课中配合讲解、练习、演示实验, 配合学生实验, 配合参观等进行。

化学课内容较多、较杂, 又有理论的学习, 又有化合物的学习, 学生常常会觉得化学课听的时候都懂, 但自己做题时却又不会做, 记忆也有困难。所以,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认真研究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

一堂课的开头, 首先可以从谈话开始。例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学好化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 然后采用谈话法。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有重大意义?为什么元素周期表能够指导预言未知元素, 为发现新元素提供线索?半导体材料处于元素周期表的哪些位置?制造农药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哪些位置?

师生共同围绕以上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谈话的对象可以是全班学生, 也可以一小组的学生, 也可以是个别学生, 甚至可以是学生与学生。通过谈话, 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再适当地小结, 再举几个生动的实例, 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谈话法并非简单的“一问一答”。经验证明,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谈话提出的问题应富于启发性, 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并使之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要防止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或“不是”。例如说到酯化反应, 可以问这样的问题:“酒是陈的香”这句话对不对?还可以问:有句古话“酒是陈的香”, 这是为什么?第一种问法, 学生会简单地回答对或不对, 然后有可能还会为对或不对而争吵起来, 从而使谈话偏离了方向。第二种问法, 学生就会想着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 然后会联想到酯化反应, 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第二, 谈话提出的问题应集中在重点内容和关键性问题上, 决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使枝节问题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谈话时, 有时设计问题不应该太大, 让学生无从答起。比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这个实验现象非常重要, 但我们在演示实验完成后, 不能简单地问一句:本实验有什么现象呀?或是大家观察到了什么?因为这个实验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但学生的感觉器官会运用到视觉、触觉 (切金属钠时的软) 、听觉、甚至是嗅觉等, 所牵涉到的内容有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有:颜色 (银白色) 、状态 (固态) 、质软 (小刀可以切) 、密度小 (比水轻, 浮在水面上) 、熔点低 (熔成小球) , 化学性质有:活泼, 有很强的金属性 (立即与水反应, 反应剧烈、声音) 、放热反应 (金属钠熔成小球、声音) 、有碱生成 (酚酞变红) 、有气体生成 (白烟、气味) 。所以, 在谈话问题的设计上, 要把这些内容细分, 一个大问题中套很多的小问题, 这样, 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来回答, 而不会盲目回答, 或是回答不完整, 而影响学习的信心。

第三, 谈话时, 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 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然后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同时组织全班学生仔细倾听回答, 学生答完后, 还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或讨论。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讨论或时, 都要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维方法上的缺点。在指定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 除检查学生知识质量的提问外, 通常宜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指定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学生回答。这样做, 一方面能使全班学生都有可能参加谈话, 使谈话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从心的角度出发, 既可使水平高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 从而促进其思维活动的, 又可使水平较差的学生有可能答对较易的问题, 受到嘉许而增强学好的信心。

第四, 教师提出问题要注意语言的性, 应交替使用疑问句, 切忌一问一个“为什么”, 避免语言重复。提问时也不要带暗示语言, 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谈话课的结束, 应对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主要经验和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进行一个小结。通过整理分析谈话记录或结果, 可及时得知本课的教学效果, 并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里面,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 一个相对基础较好, 学习自觉性高, 接受能力比较强, 尽管化学课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难学的课程, 但他们都能坚持学习, 能完成正常学习任务, 学习效果还可以,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已经能胜任中专化学课程的学习。另一个普通班, 相对基础薄弱, 一般的课程都不感兴趣, 刚开始接触化学课时, 都有一种害怕的心理、抵触情绪,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堂纪律很差。第一次摸底测验合格率只有20%。为了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维, 通过与学生之间口头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 检查学生知识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或在讲授新课中配合讲解、练习、演示实验, 配合学生实验,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实践, 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期中该班级合格率已经在67%, 尽管跟其他班 (89%) 比较要相差22个百分点, 但对他们自己而言, 已经有明显进步, 课堂纪律好转了, 上课注意力能集中了, 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 并能回答问题了。学生有了可喜的进步, 我也很欣慰。

初中化学课堂高效导入法分析 第10篇

一、故事导入法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初中化学课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缓慢氧化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讲欧罗巴战舰因为堆积的草料发生火灾,发生火灾的原因是草料堆积发生缓慢氧化,最后导致战舰沉没。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故事时,会对缓慢氧化产生兴趣,学生们会问:“为什么会产生氧化反应?缓慢氧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接着教师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化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处处有化学知识存在,教师可以将这样的常识设计成故事展示给学生,如在日常的饮食中可以多使用碱性食物,有利于保护血液,使其呈现弱碱性,减少酸性物质软化血管。在日常的饮食中大米、面粉和肉类等食物是呈酸性的,而蔬菜、牛奶和一系列的豆制品是碱性的食物。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还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食物和营养搭配,以便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游戏导入法

在游戏过程中进行知识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引导下对新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大自然中的空气”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设计了猜谜语的游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事物,用肉眼是看不到的,甚至是感觉不到的,但没有它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物物种的存在。那么,这一事物是什么呢?”听到是猜谜语,大部分学生都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并开始议论起来,想要知道这一事物具体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便开启了整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和死板的说教相比,这种导入法更有吸引力,学习效率也会更好。

三、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也不断地进入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而多媒体便是最普遍、最高效的一种教学工具。和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画面,将枯燥的知识具体化,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如果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环节使用多媒体,那么导入的效果会更加突出。例如,在学习“燃烧”这一课的时候,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可以搜集有关燃烧的视频,如火灾的影片,从熊熊燃烧的画面到紧张的灭火阶段,学生的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在影片播放完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火灾是如何发生的,火灾发生时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何避免火灾的发生?遇到不同的火灾我们要采用怎样的灭火方式?火灾现场被困人员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自救?在影片和相应问题的导入下,学生就能够顺利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四、实验导入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包含有理论知识,还有很多的实验。在化学课堂上,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化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化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单纯地进行理论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心态,学生会觉得化学知识非常枯燥难懂,但是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化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所以,在化学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法导入课堂。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问学生一加一等于几,学生会说是二,然后再次反问学生一加一真的等于二吗?学生仍回答是肯定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一加一在有些情况下不一定等于二”。接着开始小实验演示,教师在两个杯子中分别装入50毫升的水和酒精,然后问学生如果将这两个杯中的液体倒入同一个杯子,那么容积是多少呢?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一百毫升。教师顺势进行实验演示,将两个杯子中的液体导入量筒中,学生会发现量筒中的液体并没有一百毫升,实际情况是少于一百毫升。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完全相反的,通过实验的演示打破了学生了常规思维,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会非常高。

“余量思维法”思考化学问题更全面 第11篇

同样在中学化学问题的解决中有其独到的作用,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1已知:硫氰[(SCN)2]为拟卤素,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其阴离子(SCN-)的性质与卤素离子相似。现将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混合生成血红色的溶液一分为三,并分别作如下操作:

(1)通入二氧化硫气体;

(2)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3)加入氟化钾固体。

结果溶液颜色都褪去。试解释褪色的原因。

分析我们知道溶液呈血红色是因为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红色的硫氰化铁的缘故,且该反应是可逆反应。若反应朝着硫氰化铁解离的方向进行,则溶液颜色会变浅;当铁离子或硫氰根离子不存在或很少时溶液会变成无色或呈铁离子的棕黄色。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铁离子具有氧化性,硫氰根离子具有还原性(拟卤素其离子与卤素离子性质相似)。

因此,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和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使血红色褪色的原因,可作如下解释: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使化学平衡向硫氰化铁解离的方向进行,导致红色褪去;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氧化硫氰根离子,同样也使化学平衡向硫氰化铁解离的方向进行,导致红色褪去。

那么,氟化钾既没有氧化性也没有还原性,它不可能通过氧化还原的方法使红色褪去,这说明加入氟化钾固体使其褪色有新的原因。我们运用剩余思维方法分析,其原因只能从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的实质去推理。硫氰化铁是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复杂离子,而氟离子与硫氰根离子性质相似,故氟离子也能与铁离子以配位键的形式形成复杂离子,从而使红色褪去。

图1

例2将某草酸稀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反应结果有无色体气从溶液中逸出,同时测得溶液的温度在反应过程中变化不大。根据气体逸出的速率与时间的关系记录(图1)。

(1)请解释 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引起的主要原因。

(2)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解释。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引起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有:

①提高反应物的浓度;

②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③增大有气体物质参加的反应体系的压强;

④使用催化剂;

⑤改变固体颗粒的大小等。

对于敞开容器而言可忽略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说明温度不是引起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而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故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相对于整个反应过程而言应该最大。事实上反应在t0~t1时间内反应速率由慢变快,按剩余思维方法分析,说明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引起速率变化的新原因。

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我们已经排除了压强、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剩下的可能原因只有催化剂了,即设想可能是反应中某一生成物催化了反应,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对比实验加以检验。

实验:取两个大小相等的试管,各加入约10 mL的原草酸稀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物,其中一个试管中再加入1 mL的蒸馏水,另一个试管中加入1 mL的上述反应后的溶液,观察两试管中产生气体的快慢或溶液褪色的快慢。

若后一试管中产生气体快或褪色快,则说明上述设想的结果正确,反之则另有原因。

例3 次磷酸H3PO2是一种强还原剂,将它加入CuSO4水溶液,加热到40℃~50℃,析出一种红棕色的难溶物A。经鉴定:反应后的溶液是磷酸和硫酸的混合物;X射线衍射证实A是一种六方晶体,结构类同于纤维锌矿(ZnS),组成稳定;A的主要化学性质如下:

①温度超过60℃,分解成金属铜和一种气体;

②在氯气中着火;

③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

回答如下问题:

1. 写出A的化学式。

2. 写出A的生成反应方程式。

3. 写出A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写出A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整个试题围绕着A是什么物质展开设问。

将题中A物质的有关信息融合如下:

AH3PO2+CuSO4(+H2O)→

A+H2SO4+H3PO4

是红棕色难溶物

具有ZnS型的组成,即1∶1型化合物

加热分解得到Cu和一种气体,可见

A中有Cu

与氯气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这种气体一定是

A中另一组成元素产生的

据此,首先可以把A写成CuX。X是什么?这是本题的难点。根据质量守恒推理X只可能是S,P,O,H元素。

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化合价规律,运用剩余推理的方法显然唯有CuH才能与其他信息对应。

所以A是CuH。至此其余的问题可迎刃而解。

答案:1. CuH;

2. 4CuSO4+3H3PO2+6H2O4CuH+3H3PO4+4H2SO4

3.2CuH+3Cl22CuCl2+2HCl

4.CuH+HClCuCl+H2

以上三个例题让我们可领略了“余量思维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作用,它使我们思考化学问题更全面到位。因此,解决化学问题要打开思维面,具体得法,“余量思维法”为我们解决化学问题提供了新的金钥匙。

化学镀法 第1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2 年1 月至2015 年6 月我院24660 例体检或术前患者的标本分离血清后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IV抗体。美国雅培公司配套生产的HIV抗体试剂 (化学发光法) 和英科新创 (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IV抗体试剂盒 (胶体金法) 。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i2000 SR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 试验方法

在室内质控在控条件下, 用化学发光初筛查出HIV抗体阳性的患者, 重新抽取第二份样本, 再用原来化学发光法和英科新创试剂重复验测, 结果呈阳性反应或一阴一阳, 送至当地实验室进行确认。所有方法的实验操作均严格按原厂试剂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初筛试验检出的41 例HIV阳性标本, 送至实验室确认, 反馈结果25 例阳性, 阳性率为60.98%, 13 例反馈为HIV抗体阴性, 占31.7%, 3 例为不确定, 占7.32%。见表1。

反馈结果为阳性 (S/CO) ≥50的标本确认阳性率为100%。

3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 1例为一种试剂阳性, 另外一种试剂阴性 (一阴一阳) , 另2例样本为两种试剂均阳性, S/CO值较小, 范围为S/CO<50。

反馈的13 例阴性样本, 均为一种试剂检测阳性, 另一种试剂检测阴性 (一阴一阳) 。

3 讨论

抗HIV抗体筛查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检测, 涉及患者隐私、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和暴露的评估、国家传染病防治等许多方面, 出现假阳性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假阴性会漏检感染者, 不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病情。选择敏感度、特异度都高的检测方法, 有助于HIV感染的诊断和防治。HIV抗体的检测是最主要的检查方法, 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定的初筛实验室的检测方法, 化学发光法做为初筛试验方法漏检率低, 且操作简便、结果时间快速可定量, 适合临床大批量标本HIV抗体的检测。金标法特异度、敏感度高, 不需要其他医疗设备, 操作简便, 两种方法相互结合, 可及时对患者做出诊断及早采取措施保护职业暴露人员。由上表可见 (S/CO) 值的高低决定着阳性率, (S/CO) ≥ 50 的阳性率为100%, 但是 (S/CO) <50 的标本阳性率较低。为了防止漏检, 应严格遵守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 对于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样品用原有试剂和另一种不同原理或厂家的试剂或另外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 进行复检试验。若两种试剂复检均呈阴性反应, 则报告HIV抗体阴性。均呈阳性反应或一阴一阳, 需送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试验[2]。艾防科尽快将反馈结果以保密方式专人告知临床负责医师和患者, 消除筛查假阳性引起的困扰和担忧, 对于确证试验阳性的患者要做好疫情上报工作, 对于HIV抗体不确定的患者, 应做好随访复检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秋阳, 杨红樱.三种HIV抗体检测初筛方法与确证方法的比对[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9) :2620.

上一篇:医药企业营销渠道下一篇:蚁群优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