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合作探究范文

2024-06-17

互动合作探究范文(精选11篇)

互动合作探究 第1篇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的建立

1.1 校企课程开发主体互动

课程主体主要是学校、企业、课程专家及政府这四部分, 不同主体相互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各个主体中的专业人士之间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 建立更具优势的合作课程开发教育团队, 以此推动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

1.1.1 学校和企业的互动。

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内容主要是企业中的专家为学校相关专业教师提供充足的咨询服务工作, 这种学校课程教育和企业专家组织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能为互动模式的实现创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些实际的工作知识, 这对职业课程互动模式来说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1.1.2 学校和课程专家的互动。

课程专家引导整个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完善, 要求课程专家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 无论是对课程工作任务的主持还是对相关课程理论和技术的掌握, 都需要进行细致的开发, 这也是学校管理人员工作的有效保障。对于课程管理人员来说, 必须对课程的开发设置严密的组织方案, 借鉴企业专家优秀的工作经验, 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与矛盾, 顺利完成课程开发工作。

1.1.3 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互动。

政府主体主要为其他主体提供准确的政策指导, 另外还建立了相应完善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开发课程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结合相关技术领域以及企业职业任职岗位的要求, 还可以借鉴其他职业中的资格标准, 对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突出教学培养目标, 不断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具有职业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1.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的要求

1.2.1 明确不同课程开发主体的互动意识。

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必须建立充足的人力资源团队, 无论是课程开发的领导管理人员, 还是开展实际教学课程内容的教师, 以及相关教育行政人员等, 都需要建立一定的课程互动意识, 从不同方面引导课程的开发。

1.2.2 更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实际内容。

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的完善过程中, 对于课程实际的内容, 需要引入不同行业及不同企业专家实际工作中有价值的经验内容, 还要充分还原职业现场的真实状况, 贴近企业发展的要求, 参照实际企业中最新的职业技术标准, 对实际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计划, 为学生后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的保障

1.3.1 充分赋权于课程开发教师。

对于课程开发教师的赋权能让教师突出其主体地位, 从原来的执行者改变为现在的实际决策者和实施者, 从而能促进课程开发教师积极主动的实现相应课程改革的目标, 对相关工作投入全身心的力量。

1.3.2 恰当地激励教师。

对于课程开发工作的完善, 需要教师保持长久的动力和热情, 目前很多教师只是把自身的工作局限在短暂的课堂教育上, 并不重视对课程的开发。这就需要学校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工作热情, 不断落实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1.3.3 合理评价教师的工作。

对于教师工作的评价, 关系到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具体工作重心的确立, 建立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合理评价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教师课程开发工作的积极性。所评价的内容涉及教师实际的工作量、工作绩效、职称评选、教学成果等, 另外评价过程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并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1.3.4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现阶段, 很多高校教师并没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高水平的课程开展能力, 所以很有必要在实际中结合教师工作的情况, 定期开展有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进而不断加深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树立, 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升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实践能力, 培养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1.3.5 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通过政府设置的激励机制, 校企之间可以建立长期且稳定的关系。建立激励机制并不能完全依靠口头的交流, 而是需要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细节进行落实, 不断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在校企之间互动合作的成功案例, 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 另外还可以给互动模式实现中贡献较大的企业部分税务减免政策。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意义

2.1 有利于对接课程内容和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与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能充分了解到企业具体岗位中欠缺的知识、技术及相关方法, 以此为主要出发点, 在课程教学理论中融入企业中的实践经验, 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充分的学习锻炼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并积攒相关的实践经验。所以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的实现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更重要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2.2 有利于平衡校企合作主体间利益

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 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际岗位要求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不仅能提升学生适应实际岗位的能力, 也能使企业更容易的招聘到所需要的岗位人员, 为企业省去了一部分培训的成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用工的风险, 保证了企业利润的增长。

2.3 有利于高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在课程开发互动模式完善的过程中, 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在不断丰富完善。课程开发教学模式中, 需要教师更多的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需要不断尝试在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工作能力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不断丰富, 不断创新完善课程结构, 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趋合理。在这方面, 企业的参与能够发挥重要的价值, 教师可以在企业提取相关有价值的经验, 充分融入到实际的课程中, 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互动模式, 学校与企业主体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仅能达成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 而且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合作模式下对课程积极进行开发建设, 能够满足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三方面的需求。

摘要:在高职院校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有助于在校企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入探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 有助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何静.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09) :15-17.

[2]张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08) :20+25.

自主、合作,师生互动 第2篇

本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课本上所列举的科学数据以数据统计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达到更直观的效果;还借助小实验、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归纳总结出水在植物体中的作用,其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进而利用资料分析这个部分,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提出相关的问题,由学生相互帮忙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能力,而教师则在当中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并能及时地对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与评价,同时参与学生的讨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讨论的每个问题的后面,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谁的意见更合理,增强学生相互评价的意识,最后,由教师作小结并给出一个趋向性的答案,并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整节课节奏紧凑,有放有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性比较强,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本课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1.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应该顾及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学生讨论情况,对缺乏组织的小组要加强引导,并能给予指导;2.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力度还不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强。

师生互动,探究合作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合作 应用策略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的新型合作学习模式就可以有效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该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努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和动机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及学习动机。在传统数学教学体制的影响下,学生普遍存在竞争心理较强,但是合作意识却比较薄弱的学习现象,因此教师在刚开始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外部奖励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集体的成果进行适时表扬和认可,同时,为了更好地将合作学习的环节充分结合在一起,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水平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而对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普遍竞争意识较强的这一特点,教师也要切实利用起来,对此加以积极引导,采取组间竞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小组责任感,进而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像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板报评比等类似的行之有效的合作竞争教学活动。随着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不断开展及合作学习策略的不断应用,学生的合作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强,学生的合作意愿和动机也会被相应地激发出来,这样,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才会更加顺利,数学教学的质量也会有相应提高。

二、充分实现合作学习形式上的多样化

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例如在算法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算法的讨论时,就会发现,小组中有的学生很快就会回答出“凑十法”、“点数法”等好几个方法,但是组内其他人还是一无所知,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和学生独立思考学习没有什么区别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合作学习的任务设置制定得过于简单、没有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合作。为此,教师应当改变合作学习的这些缺点,将组内成员竞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组内合作,转换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承担责任的意识。例如在进行分数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小组成员手上所有尺子看成一个整体,然后让组内推选出一个成员从所有的尺子中拿出几把尺子,并让其他学生回答剩下的尺子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像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将组内竞争形式的合作学习转变为组内合作,形式上的改变会使合作学习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会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数学基础之上得到提升。合作学习形式的多样化,还有助于增强合作学习的趣味性,为此,教师要积极地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例如将游戏教学法引入合作学习。在进行加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加法问答游戏教学,即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出题,另一组回答,哪组回答的正确率高即胜利。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合作问答中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像是合作竞赛教学法、合作辩论赛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促进形式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方法。

三、积极强化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减少了,在这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责任可以说是加重了,而且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要求也更高了。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三角形等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如何解决化曲线为直线?圆和转化出来的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时,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在剪剪拼拼中拼出了近似长方形的图像,还有的小组发现图形分为分数越多,则越与三角形、长方形接近。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探究的进程,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就要给予及时引导,努力发挥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同时,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合作学习后得出学习成果。像这样,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事能力、交往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才会得到相应提升。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数学课堂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强化。

总之,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的价值有待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和探究过程中将其发掘出来。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努力、配合,合作学习模式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杨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纪振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

互动合作探究 第4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发声喇叭上的乒乓球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妙的现象呢?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二、开展科学探究, 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你能让桌上的这些器材发出声音吗?请同学们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同时思考: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活动一]请小组同学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或身边的物体, 尽可能想出各种办法, 让物体发出声音, 并做好记录。每组同学思考讨论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然后选一名同学发言, 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小石块、钢尺、橡皮筋、鼓、三角铁、锣、小提琴、二胡等。

组织形式:每四位同学一组。

生1:两块小石块碰撞可以发出声音。结论是物体的碰撞可以产生声音。

生2:小提琴的弓和弦间的摩擦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摩擦可以产生声音。

生3:敲打鼓、三角铁、锣等乐器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敲打会产生声音。

生4:弹拨橡皮筋可以发声。结论是弹拨物体会产生声音。

学生实验后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碰撞、摩擦、弹拨、敲打等。

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赞同这种观点吗?

学生思考:①碰撞/摩擦/弹拨/敲打好以后, 怎么还有声音呢?②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物体发声时与没有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

[探究活动二]再次碰撞/摩擦/弹拨/敲打物体, 学生用手触摸发声物体并感知。

学生交流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 能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 , 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总结:碰撞、摩擦、弹拨等方式, 都能引起物体的振动, 从而发声。从本质上来说,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提出问题:我们说话时发出的声音, 又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呢? (声带) 我们怎样感知声带的振动?

学生活动: (朗读) 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用手感受声带振动。

师:老师出示发声的音叉 (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我们怎样感知音叉的振动?

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 手有点麻的感觉。

师:我们能不能再设计一个实验让全班同学都能感知到音叉的振动? (同桌之间讨论并进一步设计实验)

生5: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 会溅起水花。 (学生上台演示)

生6:把振动的音叉靠近悬挂着的乒乓球, 看会不会弹起来。

师:这个设计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

生7:还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先让静止的音叉碰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 小球不会弹起来;再把振动的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 看会不会弹起来。

[探究活动三]学生实验:一位同学静止拿着悬挂的乒乓球, 另一位同学拿不振动的音叉和振动的音叉轻碰静止悬挂的乒乓球。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 发声时物体的振动非常不明显, 以至于我们观察不到。但是, 这些物体同样也是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

多媒体展示:星球大战的短片。

提问:假如宇宙中真的发生了星球大战, 激烈的枪战声, 我们真的能听见吗?

演示实验:真空铃 (用“220V, 20W”交流电铃代替直流低功率电铃) ;发光二极管用于电铃工作指示灯;电铃下面垫海绵以减弱固体传声;用塑料钟罩代替玻璃钟罩;在塑料钟罩外涂抹密封泥;实验前在钟罩内点蚊香使抽气过程更为形象。

结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由情景图片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

图片一 (雷雨情景) :雷声通过什么传入耳中?

结论:气体可以传声。

图片二 (小儿垂钓图) :能验证液体可以传声吗?

[探究活动四]将发声器放入水中, 在悬浮过程中, 能听到发声器通过水传出来的声音。

结论:液体可以传声。

图片三 (图中小孩通过木棒听声) :木棒真的可以让他听到机器声吗?

[探究活动五]制作土电话, 并进行土电话游戏。

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总结:不论是气体、固体还是液体, 都可以把声音传播出去, 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媒介常简称为介质。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 开放性思维活跃, 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合作学习、实验探究、主动发展。

【教学分析】

1.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孩子认知活动的活力, 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 教师采用了4至5人一小组的探究形式, 让学生从已经熟知的声音出发, 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 学生急于想知道声音的产生,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探究微小的振动如何感知, 探究液体、固体是否能传播声音。活动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们个个探劲十足, 全身心的投入, 主体参与性极高。这样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巧妙设计兴趣点,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兴趣点:第一, 教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然地引出课题; 第二, 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时,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各类发声的物体, 学生动手实验;第三, 探究如何感知音叉等微小的振动时,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并动手。特别是当学生看到发声的音叉碰到乒乓球时, 弹跳起来, 学生既有兴趣学习, 又得到了结论;第四, 在探究声音是否由气体、液体和固体来传播时, 既有情景图片进行声音传播教学, 又有土电话游戏。课上师生合作, 学生间积极讨论, 在思维中发展个性, 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 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引导,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3.人人动手实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可促进孩子学习, 保持住这种内在力量, 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成功的条件和情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课前准备了很多器材 (如小提琴、二胡、发生器等) , 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出不同的声音,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让每个学生均能成功。学生通过实验探究, 相互配合交流, 获取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科学设计问题, 猜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科学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 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上述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例如, 怎样感知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办法多多, 思维活跃,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生活中有很多物体, 发声时物体的振动非常不明显, 以至于我们观察不到。但是, 这些物体同样也是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的。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设计构想。这样, 甚至是猜想,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同时, 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问题反思】

1.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较多, 再加上为了探究某个问题, 必须要有一定的器材, 为此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自行准备, 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但是本节课我是借班上课, 器材是自己精心准备的, 就给人以“学生跟着老师意志走”的感觉。

2.分组合作式教学是探究教学的较好模式, 但每组人员的确定, 可能还是以不超过4人为好, 而现在的大班额必定会造成组数太多, 教师照顾不周的问题。例如, 探究任务的划分, 可在小组长的分配下完成, 但这必定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加以培养。组长的确定也可采取或固定或轮流担任的办法。

3.教学中的讨论越来越多, 学生的发言热情很高, 有时一个问题的提出, 会有很多学生抢着回答, 有时没完没了, 一旦紧急刹车, 又怕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终止又担心时间不够。因此, 经常会出现为了研究某个课题, 而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的情况, 这样的课算不算好课?

在实行了新课程教学的今天, 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怎样调节好课堂的气氛, 什么内容才适合探究, 探究的形式怎样最好, 等等, 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互动合作探究 第5篇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不断总结反思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但有时一个小组中就只有几个优等生在发言,其它成员成了听众有时个别学生乘讨论之时,与它人乱说一阵,做一些与本课无关的事情, 有时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我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我又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就草草结束,没有引导学后深入思考。不难看出以上这种合作是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作法。

二、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成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确保了每位学生主动的参与小组活动。

三、选择合适的内容

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该注意适当的选择

1选择规律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的定理或公式。对于一些规律性强,覆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广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如何归纳出平方差公式的规律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①(1+2x)(1-2x),②(2a+3)(2a-3),③(100+1)(100-1),④(x-6)(x+6),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等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些问题对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然后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比如,初一教材中有一道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同学之间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再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此题。

3选择开放型问题和解决多种途径化的问题。由于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因知识基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后,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结果发现学生编出了很多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求到了解决问题途径。

四、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对他们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

(1)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和技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合作的方法、技能,以保证高质量的合作。比如:小组合作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学习目标,确保分工到个人;要求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纠正;教会学生进行交流时,要用条理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接纳不同的意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

(2)加强课堂管理,参与合作学习。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常会表现一些问题,有时会发现小组活动中出现优生一统天下,几乎包揽所有的任务,学困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合作交往中。性格外向的学生抢着发言争着表现,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当听众。有时也会发现小组讨论看起来似乎非常热闹,但实质有些在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为避免这样局面的产生,教师一定要将学习任务分到个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此外,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于课堂教学,“低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形成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互动,提高了课堂的交流效度。

(3)及时反馈总结。在合作学生中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难免会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有时在应用上也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及时针对学生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补救,及时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然后在各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点评,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能对自己参与的情况有所了解,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互动合作探究 第6篇

一、建设有效的合作机制, 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1.科学合理分组

所谓合作学习, 顾名思义, 指的是几个人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 涉及进行合作的人员及怎样合作。 通过对小学的教学进行调查分析, 了解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 最适宜的人数在4—6人, 人数过于少, 让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人数过多, 管理不到位, 不能实现学生间的良好互动。 因此, 在小学数学过程中应进行合理分组, 有效发挥合作学习方法的巨大优势。

2.科学合理分工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时, 部分不能积极地进行配合, 出现消极思想, 进而削弱全组的士气, 影响学习效率。 因此, 为了有效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 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小组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评价, 并给予表现好的奖励,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提高合作效率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 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教师要起引导作用, 教会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首先, 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 一视同仁,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交流学习过程中。 这样有利于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给予正确的指导。

二、努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和动机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及学习动机。 在传统数学教学体制的影响下, 学生普遍存在竞争心理较强, 但是合作意识却比较薄弱的学习现象, 因此, 教师在刚开始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 要充分利用外部奖励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集体的成果进行适时的表扬和认可。 同时, 为了更好地将合作学习的环节充分结合在一起, 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水平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 而对于学生竞争意识强这一特点, 教师要切实利用起来, 对此加以积极引导, 采取组间竞争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小组责任感, 进而有效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 随着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开展及合作学习策略的不断应用, 合作意识就会变得越来越强, 合作意愿和动机也会被相应地激发出来, 这样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才会更顺利, 数学教学的质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三、充分实现合作学习形式上的多样化

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算法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算法讨论时, 就会发现, 小组中有的学生很快地就会回答出“凑十法”、“点数法”等好几种方法, 但是组内其他人还是一无所知。 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和学生独立思考学习没有什么区别,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合作学习的任务设置制定得过于简单。 为此, 教师应当改变合作学习中的这一教学缺点, 将组内成员竞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组内合作, 转换合作学习的形式。 例如在进行分数概念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小组成员手上所有的尺子看成一个整体, 然后让其中一个成员拿出几把尺子, 并让其他学生回答剩下的尺子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像这样, 在合作学习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将组内竞争形式的合作学习转变为组内合作, 形式上的改变会使合作学习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合作学习形式的多样化, 还有助于增强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为此, 教师要积极地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 例如将游戏教学法引入合作学习, 在进行加法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取加法问答游戏教学, 即将学生划分为两组, 一组出题, 另一组回答, 哪组回答的正确率高即胜利。 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在合作问答中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强化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减轻了, 在这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教学责任可以说是更重了, 而且对教学技巧的要求也更高了。 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的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三角形等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然后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之后再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如何解决化曲线为直线? 圆和转化出来的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时,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在剪剪拼拼中拼出了近似长方形的图像, 还有的小组发现图形分为分数越多, 则与三角形、长方形更接近。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探究的进程, 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还要给予及时引导, 并在最后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 像这样, 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也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融洽,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事能力、交往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而言之, 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待教师在不断地教学和探究过程中发掘运用, 但是我们相信, 只要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努力、配合, 合作学习模式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更美好。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已经逐渐被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认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由此可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完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为主要内容, 进行相应的探究, 以此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合作,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互动合作探究 第7篇

我市现在推行的“三案·六模块”也正是以新课标为基础和依托应运而生的有效教学模式 (“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等六个模块) , 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英语实践成为一种需要。而互动探究模块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 也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 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因材施教, 分层指导, 尊重学生人格, 鼓励大胆质疑,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但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 需要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 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 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 顾名思义, 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作为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应用较为广泛。此外, 合作学习也叫做共同学习, 支撑这一理论的基础是社会心理学。其理论的核心在于:小团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 并开展学习, 这个小团体的合作开展依靠的是一股团结互助的力量。

心理学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升人的学习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人的学习心理状态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 即认知、情感、行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这三种行为的提高。在和谐的小组中, 学生和学生之间, 能够相互依靠, 并相互提供动力支持, 在这一股和谐向上的氛围里, 小组成员互助、互勉、互爱。小组中的各个成员也能在这一股动力之下, 积极学习, 并乐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 有效地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交流, 情感与态度的沟通, 有助于小组中的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途径之一。

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型学习的重要性

1.合作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必要的素质在传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直有着“重知识讲授, 轻能力培养”的现象, 使得学生缺乏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自己动手去探索知识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习惯。但随着社会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 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学生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 将不同的知识如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 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望求。总的来说, 合作能力与知识水平同样重要, 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点。

2.学生个性的健康全面发展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初中生的心理及生理发育尚未成熟, 但是此阶段的初中生, 情感丰富, 思维活跃, 对外在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极强, 因此, 小组合怍学习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另外, 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 我通堂采用以下三种不同的合作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1、主动参与乐于体验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式,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而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 敢想敢说的宽松学习环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其次,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成师生关系的高度协调;再者, 要促成学生间情感协调, 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乐观, 自信, 豁达的心境, 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之处, 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2、科学组建合理分工

在科学组建方面, 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每组都安排有较为活跃, 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为组长, 然后进行合理分工, 一定要避免浮于形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常出现这种场面, 教师一声令下“start”, 学生们就按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再下令“stop”, 学生们戛然而止, 组长汇报, 看似热闹, 其实变成了组长一人的“专场表演秀”。因此, 小组合作只有合理分工, 各司其职, 才能各尽其能, 发挥团队合力, 从而达到合作的最终目的。在分工中, 教师要安排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合理分工,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 有记录员、汇报员, 在展示每位学生长处的同时,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进行分工上的“轮岗”, 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提高。

3、创设语境启动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语境。《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发现,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通过设定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负担, 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如在教学8A Unit2 School Life Reading部分后, 我把学生分成甲方、乙方, 辩论中式学校生活好还是美式学校生活好, 学生课前就必须上网查阅有关美国学校生活的资料, 再结合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学校生活的体会, 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本组的资料, 制作出一篇能合理说服他人的辩论材料, 各小组再选出代表, 在全班进行大辩论, 最后评出最佳辩论员。这样, 既激起了学生们高昂的学习兴趣, 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合作探索, 在交际中展现集体智慧。

4、善于评价动力持久

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它能否持续开展, 与评价机制的合理与否息息相关。在评价中, 我们应采用多元评价法, 让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逐渐形成小组合作的良性循环, 班级合作小组形成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 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例如:我在学完每个单元后, 都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人人都评价出自己学会了什么, 理解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等等, 凡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 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 同学们体验到了使用此方法的乐趣, 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信心, 整个班级成为了一个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班级。

四、结果与讨论

互动合作探究 第8篇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互动——探究——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 情境创设, 认知中提升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各种教学的问题情节, 只有创设问题情境, 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引发认知冲突, 这样, 学生就会主动探讨知识本身, 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另外,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做到生动直观, 外加一些活动演示、多媒体讲解、故事联想等,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就变得相当有趣。如在学习盐在溶解时, 根据溶液的酸碱程度不同, 溶解的速度如何这一问题, 教师不但要进行一定的讲解, 还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 利用不同的酸碱度溶液溶解盐,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问题引诱, 思考中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些重点知识, 教师要明确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在问题提出后, 教师要求学生在参照一定资料的情况下, 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当然, 在学生进行资料的查询时, 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负责各种资料的提供, 并且在必要时帮助学生选择有用的资料, 用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答案。这样, 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 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 合作交流, 沟通中答疑解难

在学习中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研究, 结合小组成员的各种想法和解决思路, 拟定出较为准确的解决方案。在这里,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其一, 组成合作小组。为了能够使得合作小组具有灵活性, 责任明确, 小组成员不易超过5人, 如果人数太多, 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性, 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其二, 小组成员。由于不同学生程度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教师必须考虑小组成员的安排, 如每个小组最好由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组成, 这样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和引导, 也就有利于问题的突破。在分组时, 如果是5人小组, 人员安排一般是两个优等生、一个中等生加上两个学困生。

(四) 总结归纳, 反馈中善作总结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到的知识, 学生只有及时对探讨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才能加深对学到的知识的记忆力。因此, 教师在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 还要不时进行精讲评价, 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为学生进行难点的分析, 让学生真正解决疑难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互动——探究——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的路径

(一) 因材施教,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互动——探究——合作”的化学教学模式, 并不是适用于教学的任何内容, 必须有选择地进行运用。与此同时, 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加上教学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影响, 因此, 教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另外, 有些教学内容适合讲解教学, 对于这类教学内容要避免运用探究教学产生的问题。对于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言,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形成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小组讨论中, 积极鼓励那些不善发言的学生, 大胆发言, 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

(二) 创新方法,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发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教学模式, 其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应对新教学理念的适应能力。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全面理解教材内容, 精确进行内容分类, 制定符合自己教学方案的教学大纲,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辅助自己的教学。这些教学方案的前提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案。另外,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积极响应新的教学理念, 发挥新教学理念的主导作用。同时, 教师还要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 尽量配合学生改变教学模式,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三) 整合资源,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进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各种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足够的教学资源, 探究教学才能顺利实施。但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 很多时候无法满足探究教学所需, 就需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资源利用模式。如在进行探究教学时, 学校可以置办一些简单的教学仪器等供学生进行学习探究, 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资源作为探究实验的替代品, 同时还要根据化学教学涉及的实验对象利用家庭材料进行家庭小实验。总之, 要通过各种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探究实验, 发挥探究教学的真正作用。

三、结语

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 尤其是在初中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下, 本文尝试通过“互动——探究——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如何做好化学课堂教学, 提升教学水平, 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同仁进一步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龙泽翼.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3) .

[2]梁建军.化学史教学在学生理解知识结构中的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3]李有琴.化学史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互动合作探究 第9篇

1995年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教授Leydesdoff应用生物的“三螺旋”原理提出“政产学”合作的三螺旋理论,解释了知识经济中政府、企业和大学共同推动知识产生、转化和应用的相互关系:政府组成的行政链、企业组成的生产链和高校组成的科技链,三方融为一体协同发展,在某时期围绕着共同的目标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导机构。Etzkowitz提出三螺旋模型有效结合并“旋转”,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螺旋体三方在知识、趋同和创新三个空间相互协调良好互动。而地方高校是知识空间的主场地,地方政府是趋同空间的主导,地方企业则是创新空间的基础,因此螺旋体三方能在资源和知识的充分流动互动中形成动态的平衡。

二、地方高校“政产学”合作与地方社会经济互动的模型设计与数据分析

地方高校的发展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促进其良好发展与进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地方高校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制约地方高校改革的速度和方向。

(一)“政产学”合作与地方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型设计

现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政产学”合作与地方社会经济间互动发展的基础模型。

1.变量选取。地方高校“政产学”合作与地方社会经济互动发展涉及的数据有: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反映政产学合作的自变量。现对这些数据进行可测性设计。

Q生产水平。用GDP反映真实的地区经济生产水平,作为因变量。

L劳动投入量。用地区年度从业人数表示“政产学”合作中劳动投入情况(包括数量和质量)。

K资本投入量。用地方经济的固定资产净值来衡量。

COV政学合作情况。体现政府对地方高校“政产学”的资金等支持力度。

COM(Company)校企合作程度。体现地方企业对地方高校科研的支持(主要指资金投入)。

2.模型设计。生产函数C-D表达式为:Q=ALαitKβit两边取对数得到的基础模型为:

现引入变量COV和COM以体现地方的“政产学”合作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基础模型演化成:

(二)“政产学”合作与地方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的实证相关性分析

文章采用《莆田市统计年鉴》(2005-2015)关于经济、科技、教育等实际数据,运用WLS和SFA方法对演化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研究地方高校“政产学”合作与地方社会经济间的关系。经演算得出模型的回归结果如下:

以上各模型中的F值分别为662.23,578.03,已达到了模型的显著性验证,回归结果中,除了模型1的L外,其他的In K和In L系数都为正数,说明了劳动力和资本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且资本K和劳动力L已得到了显著性t检验值的验证。所以实证分析结果如下:

1.政学合作中In COV的值均为正数,且各模型分别通过了1%、5%和10%的显著性验证,说明政学合作行为对地方经济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从回归的系数判断,政学合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高于劳动力的投入,更表明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2.In COM的数值为正数,且各模型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地方高校的产学合作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但从回归数值及显著性水平看都比政学合作的效果差些。说明了目前地方企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在合作方式、经费投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削弱了产学合作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对地方高校“政产学”螺旋合作体三方的建议

根据莆田地区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证明地方高校的“政产学”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间有明显的正向互动关系。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政产学”螺旋体三方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对地方政府的建议

1.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地方政府应从法规、政策等宏观层面上对“政产学”合作给予支持和倾斜,可以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式促进知识和技术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扶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角度推进“政产学”合作。

2.创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应创造以市场为引导的公平、宽松的合作环境,完善科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对社会市场需求,与企业对接,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和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竞争能力,从而从宏观上帮助地方企业提升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

3.示范作用。地方高校具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地缘优势,能满足地方政府快捷方便的服务要求,且在我国重视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更具有服务广大农村和城镇的近距离优势。地方政府可通过与地方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或邀请其相关专家进行有效咨询等方式,在制定一些地方的重大决策中,要求其充分论证,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出谋献策,使得地方政府的决策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能在实施中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政产学”合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对地方企业的建议

1.增强创新意识。地方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要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积极运用地方高校的科研优势,表达技术革新、有效管理的创新需求,树立务实合作的科技观念,加强对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的利用,把地方高校技术和管理的革新成果向企业生产力转化。

2.增加科技投入。地方企业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受益者,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提高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的科技投入占销售额5%时,才能有能力吸收并消化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才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企业只有借助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加大科研投入,才能提高自主研发的科研实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主动介入人才的培养。地方企业应积极主动地介入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中,开展人才的联合培养,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可向地方高校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地方高校一起走出一条“利用优势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子。对企业而言不但可获得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节省招聘、培训等成本,同时也促进地方高校专业的发展。

(三)对地方高校的建议

1.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凭借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了解和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一起建立“政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密切结合,及时调整课程、专业设置,针对地方社会经济的特点,构建培养“针对性培养、方向性就业”的“政产学”螺旋式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科、专业体系更贴近地方社会经济的需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地域优势的实践性、创新性强的综合型应用性人才。

2.强化科研意识,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信息服务。地方高校必须注重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其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入手,分析发展方向,关注市场需求,用专业水准解决服务对象在管理和技术上的需求,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服务的技术。

地方高校要构建“政产学”科研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和开放式的实验室科研中心,对服务实体开放,及时了解和反馈科研服务信息,加强对地区内分散资源的整合力度,提升资源利用率,便利于螺旋体三方间的联系,降低地区的整体创新成本。同时,重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将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到企业,真正做到地方高校科研和地方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

3.主动出击,寻求合作。地方高校要找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入口,常组织科研团队到第一线进行考察交流,主动向服务对象展示自身的科学进展和科技成果,寻求合作的契机;举办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研讨会,了解服务对象的现状和需求,听取意见、建议,总结经验和不足,解决科技问题,提供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探讨服务的思路和对策,提高科研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盈之,金乃丽.高校官产学合作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科学管理,2010,(1):147-152.

[2]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3):49-51.

[3]吴淑娟.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1-13.

[4]周海峰.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信息服务理论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17-19.

体验 交流 合作 互动 第10篇

这是我两年前上的一节音乐课,课题是《影视音乐》。我先由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导入课

题,接着,给学生讲解影视音乐的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顺序,依次让学生欣赏影视音乐片段,边欣赏边总结,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唱影视歌曲。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住了重点,课中我也设计了一些活动,如演唱影视歌曲,但不知怎么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始终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讲到最后,我自己也觉得没劲!

案例二

新课标实施后,通过认真地学习与反思,我找到了问题所在,深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中,我对所授课的思路进行了调整。

又是一节音乐课,内容依然是《影视音乐》。这次,我决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提前把课题告诉学生,并针对课题设置了三个子课题,让三个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影视音乐相关文字、音像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上课开始了。在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主题歌的音乐声中,我拉开了本课的序幕,由这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导入课题。

接下来,进入“交流探讨”部分。我让三个组的同学分别上台展示他们搜集的影音资料,小组间进行交流。

第一组同学准备的课题是:介绍影视音乐概念并举例说明。组长上来介绍完概念后,展示本组同学收集的一组影视音乐资料: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主题歌、韩剧《蓝色生死恋》插曲、动画片《灌篮高手》片头音乐、动画片《宝莲灯》片尾音乐……一个个我不曾考虑过的现代影视音乐片段呈现在我的眼前。每一个片段,小组都安排一名同学上台演唱。因为是自己挑选、自己喜爱的音乐,学生显得特别兴奋,每演唱一个片段,就激起台下一片欢呼声,台上一位同学演唱,台下全体学生跟着一起附和,气氛之热烈是我没有想到的。想想最初自己给学生欣赏《我的祖国》等影视插曲时,学生无动于衷的表情,我真是感慨万千。

第二组同学准备的课题是: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学生展示了从网上收集的关于电影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我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补充。

第三组同学准备的课题是:影视音乐的功能。他们采用边欣赏边介绍的方法,所选影视片段依旧是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当一个个剪辑好的影视片段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不时还发出欢呼声。看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灵机一动,在学生介绍完后,结合教材又做了适当补充,学生听得非常认真。

紧接着是“体验实践”环节:我给学生一段音乐,三个画面,问学生:“如果你是一名导演,你给这段音乐配哪个画面?为什么?”针对此问题,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进行了总结。

最后是“师生互动”——影视歌曲大联唱。我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演唱影视歌曲片段,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课结束前,我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及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相互评价。

下课了,学生围住我,恳求我下节课再给他们一些时间欣赏并演唱影视歌曲,我答应了。这节课,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效果出奇地好,在玩、乐中,学生知识点掌握得非常到位。课后,我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送我两个字——“过瘾!”这节课令我终生难忘!

反思

相同的课题,采用两种不同的上法,产生的效果竟会如此不同,这不禁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1.活动体验,还给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育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在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的过程。然而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案例一中,我就是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宰,整节课基本上都是我在讲,课中,学生虽然也有“动”,但那些“动”多属于听觉上的、比较被动的“动”。强制的灌输与自主活动、体验空间的缺乏,扼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案例二中,我尝试让学生唱主角,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创设情境、交流探究、体验实践、师生互动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聆听、观察、思考、想象中,感受影视音乐的魅力,在主动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投其所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案例一中,我全部选用教材中的乐曲让学生欣赏,而这些影视音乐大都年代久远,学生不熟悉,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而在案例二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曲目,并且课上大胆采用学生所选素材(教师适当补充部分教材中的乐曲)。学生选择的都是自己钟爱的曲目,由于抓住了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喜好欣赏作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拓宽教材,力求贴近学生生活

高中学生情感充溢、思维敏捷、想像丰富,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现实”。因此,教学中,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还需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拓宽,要积极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将其整合成学生乐于接受、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需求。这种拓宽,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一中,我紧扣教材,欣赏内容全部取自课本,这就使得这节课面窄,内容单一,设计没有新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觉得枯燥,因而不愿意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沉闷;而在案例二中,我以教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针对大课题,我设计了三个子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课上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满足了学生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审美修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案例二中课程内容尽管容量很大,但是由于设计巧妙,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也非常好,教学效果显著。

4.重视评价,渗透课堂教学每一课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工作和每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要把评价渗透到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以往,由于对评价认识不够,我在课中没有进行很好的渗透。学习新课标后,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每一课中,我对评价都给予重视。案例二中,我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自评、互评),针对本课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和精彩的感受与体会需要表达,如果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最后的评价拓展,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使知识技能得到迁移。

5.相信学生,善于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是极具可塑性的鲜活个体,特别是高中学生,思维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经验。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课堂中,应多给学生创造条件,积极为他们创设自主活动空间,要激发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在案例二中,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是关键。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积极投身到新课改实验中;我们要开动脑筋,努力寻求多种途径,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我们要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愉快地步入音乐殿堂,使他们都能尽享音乐之美!■

小组巧互动 合作促学习 第11篇

看起来是老生常谈, 但是要想落到实处, 必须深入研究, 反复实践。两年来, 我们学校将该教学模式定为研究课题, 课题组成员经过了调查与实践、观察与个案分析, 总结出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存在的几点问题。

1. 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 人员搭配不合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能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地划分小组, 但人员搭配不合理, 不利于让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 规则不明。

在小组合作中, 经常出现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现象, 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表演;有的小组互相推辞;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

4. 时间不足。

在合作学习时, 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就宣布“小组活动开始”, 不到时间就叫“停止”。其实, 学生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 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

5. 评价不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教师往往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

二、基于合作学习存在以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组开

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活动, 提炼并实践了下面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1. 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合作学习。

心理上作好合作学习的准备, 良好的合作氛围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 我们创设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环境,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中。把握正确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课内合作。A、竞赛时合作, 我们尝试整节课都把学生分成六组, 然后进行竞赛。比赛时要记分或奖励小贴纸、小图片等。B、表演时合作。在英语对话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学优生可以和学困生为了小组集体的荣誉, 积极合作。 (2) 课外合作。A、作业时合作。作为课外的一些实践性作业, 可以布置学生合作完成。例如:小组合作办英语小报, 制作英语小卡片等。英语字母写得漂亮的同学可以负责誊写, 图画画得好的同学负责绘画。B、评价时合作。临近期末时, 我常布置学生自由组合, 自由创编内容, 形式自定, 人数不限, 但每个人都必须参加, 最后进行终结性评比。他们有的表演故事, 有的自编儿歌, 形式五花八门, 学生们考得非常兴奋。

2. 合理地利用异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课堂中, 教师认真地进行分组, 把学生分成八组。在上课的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学生, 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与帮助。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与水平的不同, 有时教师可以多出几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 这样,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加强, 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均衡性。我们在教学PEP Book Five U nit Five M y N ew R oom中用There be句型来描述一个人的房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供学生选择: (1) 用英语说一说房间里的物品。 (2) 用There be句型来描述一下这个房间 (每人至少一句) (3) 采用表格的形式, 让学生相互调查:W hat's your room like?D o you like this new room?W hy?学生们就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

3. 引进有效的评价机制进行小组合作, 采用激励的手段进行评价:

A、比赛。各小组可以自己为本小组命名, 如以自己喜爱的动物、颜色、水果等命名, 使得学生关心自己的小组荣誉, 热爱自己的小组, 小组内部会更加团结协作, 使学生形成组内合作, 组外竞争的良好形势。B、评价语。无论是教师总结性评价还是学生自评、互评, 无论是语言评价、实物评价还是手势评价都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比如:Y our group is very good.I like itvery m uch.W elldone!V ery good!Excellent!Cool!Super!G reat!等等。为了发挥小组成员的最大潜力, 组内的自评与互评可以从态度、能力、情感等方面入手, 使每一位组员都会反思自己以及自己的伙伴在小组中的作用。为了小组的荣誉, 小组内的学优生会主动督促帮助学困生, 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这样就把班组中个人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外竞争”的新局面。

三、经过两年多的课堂实践, 我们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科学的划分合作互动学习小组,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按照均衡的原则将整个班级成员分成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小组, 这样的分组使学生感到比赛是公平的, 而小组的胜负在于每一个成员的努力, 能调动每个组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也给一些较好的学生一种任务, 有利于一些学困生及时得到同伴的帮助, 从而缩小同学间的差距, 促使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

2.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经过了课题组的研究与实施, 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例如, 上课表演对话时, 办英语小报时, 课余开展英语活动时, 都主动地组成小组, 进行合作学习。

3.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日趋变浓。

经过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英语课上学生绝大多数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课后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会自觉完成作业。课余会主动使用英语, 每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报名参加课外英语的培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 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了。去年在全市的小学英语能力竞赛中我们学校包揽了四至六年级的全部第一。家长对我校的英语教学的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以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老师会恰当使用合作互动学习这一策略, 努力挖掘其优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摘要:本文对“合作互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进行了阐述, 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合作互动学习方法。

上一篇:文化史下一篇:学前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