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学习范文

2024-07-27

雕塑学习范文(精选12篇)

雕塑学习 第1篇

在整个审美教育中, 艺术的审美教育其实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这其中雕塑则是最具视觉直观性的一种美术艺术教育, 美术教育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而雕塑则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美术教育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 我认为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学生的天性中有很大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甚至有些诸如“天上的星星会不会掉下来”这样的奇怪想法。而过去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的, 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结果学生的原创能力越来越弱, 想象力越来越差。

看过一个报道, 教育专家调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想象力, 专家分别选择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调查实验。在小学的黑板上画一个圈, 问这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月亮, 有的说是大饼, 还有的说是唱歌老师的嘴巴, 很有想象力。到了中学答案就简单多了, 有的说是阿拉伯数字0, 有的说是英语字母O, 后来就没了。到了大学, 当问题提出后, 大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 不屑回答。这是早期的心理测验, 更能说明不同学生时期的创造能力的表现特征。对在校学习的儿童与青少年学生来说, 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特殊涵义, 因为学生在学习期间, 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自然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只要他们不模仿、不抄袭、愿用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不想与人雷同, 这便是他们创造能力的基本表现。黑格尔在关于艺术的哲学表述中一再重申:“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的最高旨趣, 并以极大兴趣去创造”。[2]问题的关键在教学, 教师如果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则可以收到所期望的效果。比如人教版第十三册中的“生动的小泥人”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艺术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无法无天”, 要让学生“我认为应该怎么做”, 而不是教师定框框让学生“你应该怎么做”。纵观世界艺坛有许多大师的作品是返朴归真的, 是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或经验改造。”[3]

一、利用对雕塑理论知识的了解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一) 雕塑知识的了解

雕塑是用固体材料制作的占三维空间的立体的艺术品, 它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圆雕与浮雕。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 有写实的、也有装饰的, 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 有户内的、也有户外的, 有架上的、也有大型城雕, 有固定的、有活动的, 有着色的与非着色的, 等等。内容与题材也丰富多彩, 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静物等。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 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纸张、橡胶、植物等。所以了解雕塑的基本理论知识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一种立体的三维空间概念, 形成一种多元化多角度的空间创造性思维形式, 从而使创造想象力得到无限制发挥。

(二) 材料的了解及准备

1.黏土。选择含沙量少的黏土砸碎后用纱网筛一下, 把石子和杂物除去, 和成泥后用木棍反复锤打, 越打黏性越大。然后把泥揉完后以用手抓, 不粘手即可, 不要太软, 太软立不住, 太硬不好捏, 要软硬适中。

2.自制橡皮泥。用凡士林或润滑油与细土和成泥, 可制成类似橡皮泥的材料, 既可做小泥人, 又可长期存放。

3.纸浆材料。把报纸泡软捣碎, 做成纸浆, 加入适量的大白粉与胶和成泥, 做成的小泥人有古朴的粗糙感, 别有风味。

4.工具。 (1) 小竹片:备好小竹片, 医院医生用的压舌板就可以用, 把它改成如图1所示: (2) 筷子:取半截筷子改成如图2所示:

三、在技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造型的动态大小决定泥的软硬程度, 如果是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 用的泥要硬一点, 否则立不住, 会瘫倒。如图3, 如果动作不大, 整体的作品, 泥可相对软一些。软的泥做起来较顺手, 如图4。

最好用同一种软硬的泥, 忌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 软硬不同的泥做同一作品, 否则会导致在干燥的过程中收缩不均匀而开裂。

(二) 在使用贴﹑接的方法时, 两部分一定要粘牢, 用手多捏几次使衔接的部位混成一体, 防止干后脱落。

(三) 一些极易断裂的部分可以用小牙签插上连接再捏牢, 如帽子, 头, 手中的道具等。

二、通过欣赏雕塑作品, 激发艺术兴趣和创造热情, 培养艺术创造力。

例如在苏教版第十五册《生动的小泥人》一课中教材选编的几个泥塑作品, 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就有很大帮助, 其中, 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 (图5) 就极具代表性, 乍看起来它的解剖和局部刻画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似乎是太简单, 但这正是作品的精华所在, 其实它是高度概括的, 其面部表情的刻画十分精彩, “手舞足蹈, 眉飞色舞”。我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从欣赏其表情领悟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 然后让部分学生上台模仿哭脸和笑脸、愁脸和发怒脸, 请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台上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五官的细微变化激发表现创造热情, 寻找创造灵感。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高涨, 这样用泥塑人头像表达人的各种表情, 体验创造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在学习和欣赏了“击鼓说唱佣”之后, 在让学生动手创造时我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 勇敢实践, 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完成本课的内容“雕塑自己的形象”的创作。学生都创作得非常出色, 天才般的创造力得到空前表现。

“马踏飞燕” (图6) 的精彩之处在于四条马腿居然用了四根直棍 (这是任何雕塑家想都不敢想的) 。“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了, 这就是贡献”, 任何人在看这四条直棍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它是马腿。这说明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这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人体及面部的组织结构等美术理论知识的话, 那么这节课是注定要失败, 会是没有成效的一节课。我在上课前的欣赏作品及“表演表情”也就是打破这些规律。把那些人体面部结构比例等条条框框全抛开,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随心所欲。应该简洁, 生动, 新奇。那些规律性的东西不是完全不要, 但仅仅凭借中学的几十节课就培养出艺术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教师的任务是开发的学生综合智力和培养兴趣。图7是学生的作品展示。

三、在雕塑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艺术创造力。

少年儿童做的小泥人非常有趣, 手法的稚拙往往是成年人所不能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有许多作品的处理都是值得我学习的。通过和学生的作品相对比, 我发现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在教学中保持一颗童心是必要的, 教学相长, 教的过程同时是学习的过程, 在此课的教学中很多方面学生未必不如老师, 学生作品“武松打虎” (图8) 就非常优秀。学生把老虎做成了北方的布老虎的样子, 武松骑在上面, 作品可爱极了。我发现学生把许多复杂的物体概括得生动有趣。如“我是一个兵” (图9) 、“李白” (图10) 都各具有特色;而“蹓狗的人” (图11) 、“足球决赛” (图12) 都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的, 生活气息非常浓。学生在夸张和变形手法的运用上使我惊叹不已。保持一颗童心去教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在创造性方面, 往往是学得越多, 条条框框也越多, 越循规蹈矩, 顾虑就会越多, 而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 大胆, 无所顾忌。从老师和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表现与手法的区别, 图13、图14、图15、图16为教师作品。

在艺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兴趣的培养。老师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加以鼓励, 正确引导, 并且要把德育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中。我在教学当中发现有些学生其实非常聪明, 这些学生不循规蹈矩, 他们的这种表现让很多老师认为它们是“差生”, 所以老师们过于批评往往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他们甚至对自己也失去信心, 认为事事不如人, 破罐子破摔。但这样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的敏感性要比“乖孩子”强, 其特点是敢想敢做。我在教学中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肯定表扬, 肯定他比别人强时, 不但重新树立了他的自尊心, 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让他有优越感:我并不比其他人差。老师这时要循循善诱, 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坏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 把他们的优点发挥出来, 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 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始。很有可能老师的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如牛负重几乎没有童年, 这种教育好比在容器里种瓜, 按照一个模子造人才, 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原则, 因此, 在初级教育阶段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才能,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一个能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的良好氛围,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美术教学中, 应该把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品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 我们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唤醒在传统教学中被逐渐磨灭的学生的天性, 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及创造性。把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开发出来。著名艺术教育者、艺术理论家、评论家里德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成长。”[4]

所以在教育体系中, 唯有美术课程在训练人的视知觉方面效果最为显著, 在此方面其他课程只能望其项背, 它使学生对视觉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 使学生的视觉灵敏、快捷并从形式中获取对应感情的增强。[5]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王流, 等.艺术特征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2]摘自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3]美育学概论.杜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美育评论.

雕塑学习 第2篇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一、教材分析

(一)、确定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点拨学生阅读与理解、观察与感受、分析与评价,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建立自信。

3、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美的感受,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确定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鉴赏与推介。

2、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三)、教材处理

中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本课虽受篇幅的限制,但是仍以较大的容量介绍了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有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兵马俑、有浑圆天成大气磅礴的汉代杰出的石雕群、还有精彩纷呈的石窟寺雕塑群以及晋祠圣母殿侍女彩塑。内

容丰富,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内容方面调整为:秦兵马俑、汉石雕略有增加,四大名窟各有重点,晋祠美少女重点欣赏一件作品.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导读、导看、导思、导说、导疑„„教师主导,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为了吸引学生,教学中考虑增加视频使用量。

(二)、学法设计

带着问题阅读与观赏、讨论与探究、质疑与答疑、鉴赏实践„„

分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承担课内学习课题,以邻座为探讨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对表现出色者为小组计分,以赛促学。

(三)、手段选用

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课前二至三分钟等学生时)

1、课前等学生时边看视频《赛马》、中国旅游标志图案和《马踏飞燕》图片,边听音乐《赛马》,边与学生聊天——你看过哪些雕塑作品?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名的雕塑是什么雕塑?

2、上课后通过问题“你知道什么雕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吗? 导入探究课题《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二)探究部分

(开始部分约2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课开始部分(关键词、重点句),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秦汉陵墓为什么会产生恢宏的雕塑群?

2、宗教雕塑主要是什么题材?

师生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秦汉陵墓为什么会产生恢宏的雕塑群?秦汉以来盛行厚葬,帝王贵族期望死后升天,仍能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生前不惜巨资修建陵墓。墓前:石柱、石人、石兽等;墓室中:陶俑、铜俑等。(播放图片)

2、宗教雕塑主要是什么题材?

宗教教义和与其相关的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播放图片)。

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均以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而成为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

师活动:话题——发现秦兵马俑——简介: 1974年3月29日,陕西农民杨志发在西杨村打井的时候一撅头挖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史无前例的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俑雕塑群:约8000件兵马俑阵容整齐、紧密排列,还有600匹战马佣、125辆兵车„„

探究一: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约8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回答问题:秦陵兵马俑是怎么编排的?秦陵兵马俑采用了什么手法?

教师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讲问题回答完整(播图片)。

解释“致广大,尽精微”。(播图片)

教师活动: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细节刻画精心细致、真实生动。

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活动:陶马群、战车同样精彩绝伦——图片演示

教师活动: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整体和局部图片。请学生讨论:你怎样向别人推介秦兵马俑——秦兵马俑的艺术特征从整体上看是什么特征?从局部上看又是什么特征?显示了秦国的哪些方面? 师生生活动:一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自由补充。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可谓“致广大,尽精微。” 那么,秦朝过后是哪个朝代呢? 探究二: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约8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说说霍去病是谁?汉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教师活动:听学生简介霍去病。汉代石雕。播放《卧象》图片,引导学生鉴赏。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师生结论:汉俑写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鉴赏,《伏虎》和《卧马》石雕作品 学生活动: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教师活动: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 学生活动: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教师活动:播放“三匹马”——秦马俑、汉《马踏匈奴》、汉《马踏飞燕》,你喜欢哪匹马?为什么?

学生活动:发表感受。

教师活动:听学生说,引导、点拨学生说。

探究三: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约16分钟)

学生活动:分四小组分别阅读:

1、敦煌石窟、2、云岗石窟、3、龙门石窟、4麦积山石窟内容。准备分别说说四大石窟各自以哪种雕塑形式为主。

师生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说透。分别鉴赏四大石窟雕塑

教师活动:简介 敦煌石窟:孰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其所在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窟内主体是泥胎彩塑。

教师活动:播放敦煌194窟彩塑,简介佛坛形制。

师生活动:分别播放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唐代人物造型特点。

教师活动: 简介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个,石刻造像51000尊。

师生活动:播放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北魏佛像特点。

教师活动:简介龙门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二千一百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石雕。师生活动:播放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唐代大佛造像特点。

教师活动:简介麦积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的泥塑有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

师生活动:播放麦积山127窟菩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北魏造像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不同朝代的菩萨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与讨论:不通朝代的菩萨为何各不相同?说说它们的造型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发表意见,探究四: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陕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彩塑侍女群)(约4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说说那群美丽的少女。

教师活动:简介晋祠圣母殿。听学生说那群美丽的少女。播放图片,引导学生鉴赏。她们的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

(三)小结(以下2分钟)

中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本课受时间的限制,主要鉴赏了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兵马俑和浑圆天成大气磅礴的汉代杰出的石雕群、还有精彩纷呈的石窟寺雕塑群以及晋祠圣母殿侍女彩塑。

(四)、课外学习活动

P68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致广大,尽精微——写实

汉俑——圆浑天成、质朴雄浑、大气磅礴——写意

敦煌石窟-——泥胎彩塑

石窟寺雕塑 云冈石窟 ——石刻造像 精彩纷呈

龙门石窟——石雕

麦积山石窟——泥塑和石胎泥塑

山西宋代彩塑少女——栩栩如生、一美千年

与:雕塑· 戴耘的雕塑 第3篇

即将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层举办的“与---雕塑·戴耘的雕塑”是一个以宏大叙事为借口、以个人体验为基础的展览。这一展览试图强化平等与并置的理念,展览中艺术家戴耘会用他独创的以砖为材料的雕塑方式,再现那些被收藏、展示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尤其是来自于他国的雕塑。如此用廉价的材料所进行地严肃而认真的“山寨”,是对复杂世界的单纯重述。此行为恰恰在建构着一条引发思考的通道,一出雕塑家版的历史正剧。因此,这将是一个动静结合的展览,美术馆的空间也将作为剧场,那些过往的雕塑以及戴耘的雕塑和来参观的你们将在这样的戏剧里,与历史、与观念进行一场穿越、疏离而又是零距离的对话。

众说展览

孙振华(著名艺术评论家)

戴耘是这些年来异军突起的中国青年雕塑家,他持之以恒以红砖为材料,建构个人的精神世界,也用红砖与当代、世界文化进行对话。这次作品是他的一次很大的转折,主要表现在他从过去的大众化、波普的生活符号,转向历史文化的符号,从集中传达中国经验,转换到与世界进行对话。

吴洪亮(策展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这个展览是戴耘老师用六年时间倾心制作的,我们用了两年时间来思考,思考戴耘作品与历史之物的关系,如何通过一个展览把历史与当代联系起来。这个展览也许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通过展览想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把今日美术馆一号馆做成一个以雕塑为主角的剧场,因为人类历史也恰恰是一场戏剧,我们想让大家用浓缩的方式体会人类发展中的爱恨情仇。

殷双喜(著名评论家)

戴耘的创作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看起来像是艺术史的回归,但实际上他反映了艺术家对待艺术史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关系。这个展览可以唤起我们的历史精神,反思和回味。展览具有剧场化的效果,他和我们传统的当代艺术有巨大的区别,给喧闹的当代文化提供沉思的可能性。

刘礼宾(著名评论家)

展览让我很震撼,特别是1号展厅,其实我觉得,还真是通过一个展场的方式,赋予了作品不同的东西。就是说它那种,可能这个雕塑如果放在普通的雕塑馆里面,或者是按传统的雕塑方法展示的话,没有这种视频的互换和文字的交互可能达不到这种效果。我觉得他费这么多心力,把古今中外的这些雕塑复制出来,其实他就是想达到这样一个氛围。

城市·城市雕塑·雕塑家 第4篇

雕塑是从何时产生的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在久远的年代,雕塑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被古人运用在祭司等活动中(如图1),后来逐渐成为宗教、皇权宣传其思想和统治的最好工具。当欧洲进入拿破仑时期,拜伦赫斯曼主持了伦敦重建规划设计,展现出新的城市风貌,宽广开阔的大街成为城市的新景观,而大街和广场成为设置雕塑的绝佳场所。当现代主义运动在西方盛行时,艺术作品创作不再强调国家立场,不受传统与民族文化的限制,而突出艺术作品的国际性(如图2、3、4)。雕塑作品逐渐由室内架上雕塑转向城市公共环境空间,而现代雕塑在形式上、内容上、表现手法上、新材料运用上,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范畴,各种精神的要素或物质的要素,已经有了极大的延伸,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使得现代雕塑的范围与概念比传统的雕塑来的更广泛,雕塑演变成非雕塑之雕塑了(如图5)。雕塑艺术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的发展,对美化现代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品质,满足现代人类的精神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雕塑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示城市雕塑的艺术魅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而城市雕塑在赋予城市环境、建筑以各种含义和意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还是新兴的城市,它的城市雕塑都是作为建筑物与城市环境的衍生物而出现,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的历史风貌、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等因素都成为雕塑家创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城市雕塑的创作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这是城市空间环境构成中最为主要的设计原则。具体说就是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确定设置雕塑之前,从整体空间环境出发来考虑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环境的空间形态、空间的比例尺度、空间的属性、环境周围建筑物的风格等因素,确定雕塑的形体大小、风格、表现手法、制作材料等。(如图6)

(2)关联性原则:

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空间构成的关联性原则是客观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法则的具体运用;空间环境中的任何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图7)

(3)时空性原则:

雕塑除了具备其它艺术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时空性,无论是具象雕塑还是抽象雕塑,他们都是在三维的立体空间中塑造形态,雕塑向人们展示的是全方位的立体造型,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角度观赏它,所以空间对雕塑家和观赏者是非常重要的。雕塑艺术同时又是时间的艺术,当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方式的变化,季节的转换,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在不同的时间去观赏雕塑时,都会获得不同的美的享受。(如图8)

(4)主次性原则:

空间构成的物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空间环境中的物体必须是按主次关系进行组合的,比如以建筑为背景的城市雕塑。雕塑在城市空间中,为突出主要物体,这就要求雕塑既能和整体环境相协调,又能充分展示其相对独立性,形成中心感,从而体现出整体构成的最佳视觉效果。(如图9)

(5)对比性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是在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为了避免特征重复而设立的,雕塑作品与空间构成中的任何物体都要有一定的差异性,避免呆板,机械性的重复。在统一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特征;通过大小对比、高低对比、材质对比及色调的冷暖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使雕塑作品符合整体统一的设计原则。(如图10)

城市雕塑和架上雕塑的区别在于城市雕塑所处的特殊环境,它和周围环境景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雕塑家在城市雕塑的创作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雕塑的设置首先要从区域性的总体环境出发,先研究环境再确定雕塑,使城市雕塑融入环境,使雕塑、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忽视了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即使再精美的雕塑作品也不能最充分地展示它的艺术价值,同时还会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城市雕塑的位置选择要综合研究下列因素即:环境总体规划;环境的性质与功能;空间环境的界面、尺度;人流的交通流线;观赏角度的景观效果;光线朝向等因素。(如图11)

(2)雕塑是特定环境场所的焦点,它应在某些方面体现空间的性质,使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与空间融为一体。雕塑家应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要求,在合适的空间创造出既具有形式美感又能体现城市空间特色的雕塑作品,而不能将城市雕塑作为见缝插针的填充物。(如图12)

(3)我们要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雕塑空间环境,必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设计手法对雕塑空间环境进行设计,使雕塑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和行为需求。消除雕塑空间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确立合理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满足雕塑空间环境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空间环境进行整合,空间环境的整合通常有三种方法即:减法原则、加法原则和综合原则。雕塑的空间整合是根据雕塑的视觉控制范围,通过空间环境的加、减、法处理,使雕塑的空间形象得到充分展现。雕塑视觉控制范围其实质是雕塑的张力对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心理感受有关,没有明确的界限。根据雕塑的张力来设计空间环境,达到知觉力的协调。

(4)城市雕塑的空间转换,应考虑雕塑所处环境的人流动线、视觉效果。空间转换是指雕塑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衔接与过渡,雕塑空间附近的空间环境设计,对雕塑空间有着重要影响,周边空间是城市雕塑艺术的组成部分;通过周边空间的转换、过渡、导引使雕塑给人的感觉更为强烈。通过周边空间节奏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有效的烘托雕塑的艺术效果。

雕塑作品的尺度问题是每一位城市雕塑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为每件城市雕塑作品确定一个适当的尺度,是充分展示作品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尺度是建立在雕塑与环境整体美感的基础上,是雕塑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反映。根据雕塑表现主题和环境空间的大小而确定雕塑的尺寸,确保雕塑的尺寸与环境相吻合,才有利于雕塑艺术效果的展现。

中国的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体系;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出现则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及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城市文化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对象的复杂性促使雕塑家积极深入地思考,雕塑家、理论家开始在文化的层面上思考城市雕塑创作问题。当今,中国的城市雕塑在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得到蓬勃的发展。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体育运动、市井社会、动物、抽象造型等题材成为城市雕塑的重要表现内容。城市雕塑由以往的纪念功能和教化功能扩展到寓教于乐和纯粹的审美等其它功能要求,城市雕塑已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我国雕塑家也创作出一些优秀雕塑作品,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创作的著名城市雕塑作品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雨花台烈士群雕(如图13)、《朱自清》(如图14)、《周恩来像》(如图15)、《五卅惨案》、《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如图16)等具象人物雕塑,抽象城市雕塑有《五月的风》等优秀作品。许多优秀的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的标志。在我国城市雕塑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创新还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雕塑理论方面研究的薄弱

近现代,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思想与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发展缺少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引领,造成艺术创作缺乏创新,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成为无根之木,这不仅影响了我国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同时也影响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发展。另外,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在相关理论的教学上不够重视,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学习非常用功,而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在我国绝大多数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都不具备开设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的条件。这就造成了雕塑专业的学生在此方面的知识较匮乏,而“动手不动笔”的传统观念极大的束缚了艺术家、雕塑家的创新与发展。

(2)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

大多数雕塑家在城市雕塑创作中比较注重作品本身的研究,因缺少相关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城市环境的研究,造成城市雕塑许多问题的出现,比如:雕塑作品缺少创新,模仿风气盛行;城市雕塑主题的符号化倾向;片面追求雕塑的形式;城市雕塑与环境空间不能和谐统一等问题。优秀的艺术家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作为城市雕塑艺术家在强调个性化、风格化的同时,还应关注雕塑作品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及人的和谐。过分强调雕塑作品的本身,夸大雕塑作品在环境中的作用,都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雕塑家和城市雕塑作品。

(3)综合创新能力函待提高

雕塑作品的实现是以物质化为载体,雕塑家创作思想的体现除了雕塑作品的构思、造型的手段和表现风格等因素外,雕塑材料的选择,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科技手段的运用都对雕塑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图17)。随着雕塑概念外延的拓展,城市雕塑作品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艺术表现形式上,材料的创新与运用,制作水平的提高,科技手段的综合利用对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讲,我想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里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不好的时代。”这句话发人深思,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更新,文化的多元化都为艺术家的创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物质基础。艺术家在创作和表现上有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各种思想理念、艺术流派、表现风格百花齐放,中西方艺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更加促进了中国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我们的艺术家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快的使我们很多人迷失了方向,一曲成名、一讲成名、一脱成名、一夜暴富等等例子比比皆是,快速成名、暴富已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一部分人面对种种诱惑,已耐不住寂寞,借助不懂专业的“媒体”、“枪手”、“高官名士”来包装、炒作自己,用现代媒体流行的话叫全方位轰炸,电视、报刊、杂志,海、陆、空全天候忽悠,芝麻大的成绩吹成地球那么大,有些人已急不可耐地自我标榜是“大师”、“大家”、“著名”……人物了。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山寨版的“大师”、“教授”、“专家”、“博士”等人,都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且具有泛滥之势,贪图虚荣与浮夸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造成的危害难道还不值的我们警醒和反思吗?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和国外的优秀作品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政治的腐败不可怕,学术的腐败、文化的腐败、艺术的腐败、灵魂与人格的丧失才是最可怕的。当今,有许多人已不愿潜心扎扎实实做学问,用一些雕虫小技招摇过市,欺世盗名。如果让这种学术风气成为中国的学术界、文化艺术界主流的话,我们的学术和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他的灵魂和价值。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如果雕塑家不能把握自我,就丧失一个作为真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艺术家自己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当代艺术家思考吗?

城市雕塑家既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又是城市环境的建设者,他们不仅要创造物质文明,而且要弘扬精神文明。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雕塑家随时要面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这就要求雕塑家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利用各种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协调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保持城市雕塑与社会、人、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和谐。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功能,城市的空间形态,城市的文化特性的角度出发,探讨雕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造型形态、美学作用及社会职能。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雕塑,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Pam Meecham·Julie Sheldon.现代艺术批判.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3

[2].陈奇相.欧洲后现代艺术.艺术家出版社,1991.10

[3].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

雕塑学习 第5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某某某,我抽取的题目是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时间、教学程序这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阐述。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 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三、学情分析

这时候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了使他们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我会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作为了解,以便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上了很多,普偏的问题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糊里糊涂,最后,教师提一些问题,同学因为没有参与,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

(二)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作品并亲手创作,讨论比较四大石窟寺雕塑的差别,归纳总结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导入探究课题

我先设置情景: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A、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B、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让学生思考我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设计原因:创设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尽快领会新课意图,愉快的接受课题。

(二)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我采用多媒体用录像的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得出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会拿秦始皇兵马俑整体和局部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艺术特点。并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得出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最后,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设计原因:先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魅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加上中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欣赏汉俑图片,让学生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并让学生讨论2分钟,自由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得出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接下来通过多媒体展示汉霍去病墓石刻图片,让学生欣赏,主要介绍《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然后我会结合历史背景谈一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并让学生回答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四)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我提出思考题:A、四大石窟是什么,开凿的年代和各自艺术特点。

B、佛教中的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归纳分析知识点。

(五)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

带领学生欣赏并分析《晋祠圣母殿侍女立像》。

(六)课堂测试

1、不同朝代的菩萨为何各不相同?说说他们的造型特征?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问同学们谈谈你最喜欢的古代雕塑作品是什么?以及喜欢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

为宅雕塑:寻找雕塑的第三空间 第6篇

孙伟:我们为什么要做“为宅雕塑”?

首届“为宅雕塑”大赛组委会主任

其实,“为宅雕塑”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的雕塑教学主要是针对大型的、纪念性的、主题性的雕塑,因为这样的雕塑满足当时计划经济的需求。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过去接项目的时候都会受甲方的诸多约束,创作空间很小。后来,虽然拍卖市场和画廊发展起来,但雕塑创作也并没有借助这种市场体制获得更自由的空间。现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文明和文化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这无疑为雕塑提供了发展空间。雕塑家除了继续做城市雕塑,依附资本创作外,有没有其他的空间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

从就业角度讲,随着艺术院校培养出大批的艺术人才,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宅雕塑”将为大批人才开辟一条出路。

同时,伴随着中产阶级群体的壮大,其对精致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现在,公共空间的权力不是个人的,而只有在家宅中,权力才是个人的,喜好、文化诉求、艺术感受也才是最真实的。但是,在今天,艺术依附于权力、资本,离大众越来越远,为宅雕塑的使命就是使文化落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落在老百姓的心中,让艺术离人民近一点儿,让人民从家宅里感受到艺术的存在,只有这样,文化才能真正影响中国社会,艺术才能发挥作用。

孙振华:寻找雕塑的第三空间有三层含义

深圳雕塑院院长

首先,空间是雕塑的归宿,或者说放置地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潘鹤先生曾说:“雕塑的出路在室内。”今天再看这个观点,不得不感叹潘老先生的远见。当年潘先生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并没有得到雕塑界的热烈响应,一方面,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雕塑的概念应运而生,雕塑家忙于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公共空间里。从80年代初期至今,推动中国雕塑发展的重要力量就是面向公众的城市雕塑,或者说是户外雕塑。虽然这些雕塑在今天看起来良莠不齐,但是,其力量一直在深深影响着雕塑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当代艺术也成为推动雕塑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当代艺术影响的对象主要是实验性的、创新性的雕塑,往往带有社会关怀和批判性,出现于展览馆、艺博会等空间。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雕塑集中在两个空间,一个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另一个是学术的空间。其实,还有一个空间被遮蔽了,那就是家庭的私人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增长,家庭需要艺术品的介入,可是雕塑进入家庭这件事情却迟迟没有展开。在这个意义上讲,雕塑的第三空间就是真正打开家庭、个人的大门,把雕塑迎进家庭,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中国社会雕塑发展的不足。

不过,雕塑进入家庭在中国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制约。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家里放置雕塑的习惯一直是缺失的。过去,比较殷实的中国家庭都会在家里悬挂一些书法字画,这是上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但是,中国人却很少在家放置雕塑,玩赏性的、纪念性的或者人物肖像式的雕塑没有进入家庭。刘开渠先生也曾讲到,中国古代有一种习惯,活人是不塑像的,这种传统观念制约了雕塑进入家庭。

其次,为宅雕塑需要创造与“为宅”的审美趣味相匹配的新的美学观、价值观。因为为宅的雕塑是进入家庭的,所以它们可能不是那种非常传统的,也不是非常激进的、先锋的、暴露的、批判性的,而是温馨的、平和的、精致的,强调雕塑的本体语言或材料。检验雕塑是不是“为宅”的最简单的方式是看中产阶级是否愿意购买并放在自己的家里。如果雕塑看着很吓人,或者是令人看了以后会引起某种不安,那就不适合放在家里。“为宅雕塑”需要在传统和先锋前卫之间寻找自身恰如其分的美学空间。

第三,改变雕塑市场的结构。目前,相当一部分人收藏雕塑是为了理财、投资、增值,还有一部分是专业收藏家或者爱好者。这些雕塑与“为宅雕塑”是不一样的,“为宅雕塑”在推动雕塑的日常消费,是出于欣赏、审美的需要,把心仪的作品请到家里,成为日常生活的景观。

中国的雕塑一直被诟病的就是市场始终没有起来,对于大多数雕塑家来说,市场前景并不那么美妙。通过怎样的营销推广机制,使“为宅雕塑”改变市场的构成,让绝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真正成为雕塑市场的主体,让他们高高兴兴地把雕塑请到家里,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冀少峰:为宅雕塑探索、转换时代雕塑的另一种路径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

雕塑与社会、城市、家庭、观众的关系在变化

时代的急剧变化、文明的转型、文化的过渡与文明的变迁不仅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也深深影响着文化艺术的走向,包括人民对雕塑的认一知、雕塑与社会、城市、家庭、观众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构成了“为宅雕塑”的时代背景。

中西艺术观念的差异决定了“为宅雕塑”的中国文化属性。西方艺术比较提倡“大”,中国艺术比较提倡“小”,大小之别体现了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差异和文明风格。西方艺术既占体积,又占面积,同时又营造视觉冲击力,强调和凸显力量感。而中国绘画既不占体积,也不占面积,而是讲究笔下江山,千里长卷徐徐展开,比较委婉、含蓄、简洁、轻便,适合走入家庭。

nlc202309041439

20世纪西方雕塑进入中国以后,我们对雕塑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关于雕塑,孙振华先生在《中国雕塑的两个关系问题》中讲到,雕塑家创作了两个系统,一是满足老百姓的户外雕塑系统。一是架上创作,是给知识界和艺术界看的。在近三十年,这两个系统的区别越来越明显,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户外雕塑越来越差,不仅没有取悦大众,反而让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架上雕塑变成了少数人的孤芳自赏,让老百姓难以理解。

在“为宅雕塑”产生以前,我们并没有解决好雕塑和家庭的关系问题,也没有真正理清雕塑和公众的关系。孙振华先生想找出解决的办法,一方面,他强调雕塑的启蒙作用、对公众的教育和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公众的权利,强调公众的参与性,提倡雕塑必须贴近公众,进入他们的生活。显然,“为宅雕塑”给了我们一种尝试的方向。

反思现代性,找出我们失去的乡愁

“为宅雕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性的视角。现代性是自培根和笛卡儿时代以来思想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来讲,现代性就是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它迫使我们提出新的思想和存在方式,寻找新的答案,进而重塑我们居住的世界。从城市化、工业化一路走来,它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样走。生活在城市化的当代社会,面对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创造另一种新生活的可能性,这其实是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场革命。在发展主义、消费主义指引下的城市发展,使我们越来越疑惑,这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吗?这是谁的城市?我们失去了什么?“为宅雕塑”就是要找出我们失去的这一部分乡愁,它需要雕塑进入家庭,去进行新的城市思想生活的重建,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为宅雕塑”在现代化工程之外创造一个属于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这是“为宅雕塑”的亮点。“为宅雕塑”是真正深入到城市生活,了解现代家庭的张力,体会普通市民的现代视角,以及对这个现代社会作出的能动改变,由此打破了传统与现代对立的观

念,令人们在经验层面上感受到“为宅雕塑”带来的丰富趣味。“为宅雕塑”肯定了处在现代化世界之外的日常家庭的价值,这是一个主动的自我保护和抵抗机制的组成部分。

注重个体感受,强调中国价值观

“为宅雕塑”是一种能动的文化实践。寻找既不同于西方的广场雕塑,又不同于孤芳自赏的架上雕塑,而是注重个体感受,强调中国价值观的第三条道路。家庭生活的富足与贫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质和趣味,人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的雕塑,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

“为宅雕塑”倡导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为宅雕塑”不仅引导趣味和审美,更会提升生活品质,是通往个性化生活的开始。孙振华提到一个词,就是城市的“中产阶级”,我也认为“为宅雕塑”是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他们已经越过了温饱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品质和审美的要求,所以,他们才会拥有自己真正的“为宅雕塑”。“为宅雕塑”进入生活的新阶段,呈现的是生活的主动权。当一个人从历史的广场退回到个人生活的小屋子里的时候,我们发现集体生活少了一些,个体生命显得从容了一些,轻松了一些,这其实是对高贵人性的追求。

本雅明曾讲到“由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整—化和机械复制对人的感觉、记忆和下意识的侵占和复制,人类保持着一点自我经验,不得不日益从公众场所缩回到室内,在居室里,一花一木的装饰,无不是内在愿望的表达。人的灵魂只有在这片由自己布置起来、带着手的印记、充满了气息的回味的空间里才能得到宁静,并保持住自我形象”。进入沉思宁静的生活,也许就是最好的生活。

目的在于给人类以光明,是阳光、向善、向真的

阿诺德曾言“艺术的目的在于给人类以光明”。“为宅雕塑”如果成为一种风格的话,它应该寻找各美其美的可能性,引导人们向善,丰富我们的内心,使我们自身意义拥有一种完整性。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人们既有追求意义的热情,也有逃避意义的激情,所以“为宅雕塑”是适合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追求的是与他者共存、共同追求幸福。可以说“为宅雕塑”表现的是极其普通的人们共同的日常生活场景、行为状态,对日常生活有一种激励的作用,以一种安静的方式来表达个体生活的体验。每个家庭又是有性格的,个体的特征远远高于群体的特征。通过“为宅雕塑”可以感受到这个社会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小人物的生存境遇,进而可以概括出时代的使命。

索尔仁尼琴在《红轮》中说道“历史的重大步伐往往取决于个人的细枝末节”。“为宅雕塑”实际是向内转的自我感知、自我审视,用雕塑的审美特性呈现社会现实,这既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熟悉,更是心灵的回归,是对都市生活焦虑的生存现实的逃离,是面对现代化、现代性的无力、烦燥和逃离,是一种伤感、痛苦和疲弱,但其意旨是阳光、向善、向真的。

获得和睦,和谐而自如的心理秩序

“为宅雕塑”还体现了现实和过去的关系。在雕塑身上,记载着已失去的时光,人们的目光在与雕塑对话的过程中也在与历史、过去对话。凭借对过去的回忆,“为宅雕塑”拓展了它无形的空间,和谐有序的环境和氛围会使人们获得愉悦感、满足感。“为宅雕塑”在走进生活时,使人们获得内在安稳的秩序感,并进而演化为和睦、和谐而自如的心理秩序。可见,“为宅雕塑”不仅是雕塑的一种形式,更会成为将来人们所追寻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足心态的彰显。

“为宅雕塑”告别了大社会,而进入小时代;告别了虚,而走入了实;告别宏大叙事的激情,而进入了微叙事、微体验的情境;告别了盲目追求巨型和大而无当,进入了小巧精致。

侯明轩:

中国雕塑市场潜力巨大

北京千军万马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人的消费观正在发生从基础型到品位型的变化。商品越来越需要艺术化,礼品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生活越来越需要投资化,购买越来越需要物联化。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国家的GDP能达到1000-2000美元,艺术品市场就会启动。而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就会有大规模的公众收藏艺术品。在中国,现在有107个城市的GDP超过8000美元,无锡的GDP甚至已经超过2万美元。但是,这么好的经济基础,却没有形成大量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因为对艺术品的认知基础受到教育体制和环境的限制。然而,当下买家的需求和对审美的理解都在发生变化,这些人接受的教育比以前好得多,可以自由进行艺术品的选择。所以,艺术品市场可开拓的空间非常大。

我们对消费人群进行了数据统计。中产阶级是创意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在美国,中产阶级30%的人和钱都消费在文化艺术市场。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顾客愿意接受的创意产品平均单价是2600元左右。按照现在国内的收入体系和消费习惯,2000元左右的产品非常容易形成交易,高出2600元是会犹豫的。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在市场的综合艺术品分类中,雕塑被选择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虽然潜在需求巨大,但是雕塑衍生品不宜量产,可以进入永无休止的供需关系。比如,某件衍生品的实际需求是1600件,我们只生产1000件,推广、交易后,再赎回、入库,再交易,实现无限循环。我们会定期告诉客户持有这件作品的作者信息和价格,当他们想出手的时候,告诉他们哪些人感兴趣,促成双方交易。当遇到新的买家的时候,我们不会为他生产新的产品,而是在以前购买群体中寻找愿意出手的卖家。

做好雕塑市场,以下内容缺一不可,好作品、好价格、好团队、好模式、利用互联网、做好服务。雕塑的盈利点则有五个。第一是零售;第二是品牌众筹;第三是长尾业务;第四是大数据,雕塑特别适合做数据,未来价值大于艺术品本身;第五是版权,版权将来带来的收入是连续性的,一件东西不是挣一次钱,而是无数次。

雕塑学习 第7篇

这些生产出来的雕塑尽管艺术性不强甚至粗制滥造,但市场很大,在许多中小城市和县、乡镇的街头广场中随处可见,是城镇化进程初期的一个明显标志。用雕塑装点空间的确是一时风,至于用哪种雕塑来装点,就显得不太重要了。而且,雕塑工厂的定价高低皆有,无论贫富只要想买就能让你买得起。强大的市场手段可以把雕塑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可以以谦恭的姿态满足“上帝们”的各种要求。雕塑似乎已经很“公共化”了。我们尽管可以批评这些雕塑粗制滥造、没有创造性、艺术质量不高,但那些艺术质量高的作品,一个乡镇能消费得起吗?而且人家还会说,艺术质量再高,还不就是一个雕塑吗?况且那些花了高价钱的原创性雕塑,艺术水准就一定高吗?雕塑工厂的产品也不乏做工精良的西方经典的模仿品,但也是优秀雕塑作品的展现啊。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必苛责。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雕塑实现其公共性的一个阶段、一个方面,无论怎样,生活空间给雕塑留出了更多的位置,让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时没有优秀的雕塑作品进入,就只能让那些我们还看不太顺眼的雕塑产品暂时立在那里吧。

显然,我们说雕塑的公共性不够,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质量、性质。那么,如何让更多更好的雕塑作品进入公共空间,和公众结成良好的关系呢?这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不能离开当下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模式来谈,否则又是理论空谈。关于此,我先拟出一个概念:社区雕塑,意即放置在生活社区里的雕塑。这个社区可以是城市居民生活小区,也可以是农村村庄,是一个群体生活空间。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图有二:一是强调社区雕塑的建设还很不够,是城市雕塑中的一个弱项;二是指出社区雕塑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一个更具操作性的重要抓手,可以以实践的方式有力地表现出公共性的基本内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通常一提起城市雕塑,就会想到一座城市中一个或几个极具历史意义或地标意义的雕塑。这样的雕塑的确很重要,能够恒定持久地表达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特质,但这样的雕塑数量并不多,也不可能很多,一个城市总不能到处立着反映城市不凡事件和伟大功绩的雕塑吧。而且一旦立在那里就很难改换,即便艺术质量不高,但在岁月的积累中,一座雕塑会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这种象征已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由此看来,这部分的发展空间不大。但在社区中,由干经费、眼光等原因,雕塑建设还很不够,目前的社区管理还无暇顾及建立经科学论证的系统化的雕塑规划,所以只能即兴式地买些雕塑工厂的产品来装点门面。雕塑家因为影响和利润的诱惑不大,也没有动力为社区雕塑奔波,更喜欢盯着“大活”。所以,社区雕塑不是处于真空状态就是处于滥造状态。城市社区尚且如此,农村就更不用说了。

社区雕塑是与百姓联系最为直接的一类作品,其中有些作品生动鲜明,勾起了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有些作品手法拙劣、造型僵硬,甚至没有艺术灵魂,百姓自然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一般人们总以为,雕塑的题材越是重大,体量越是庞大,矗立位置越是显眼,人流越多,其公共性就越强。这么说并非不可,但并不是公共性的深层含义。因为,公共性说到底是一个表示关系属性的范畴。对艺术而言,是指艺术作品和群体受众间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和谐融洽、深挚持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实现出来的关系价值。这种关系不是暂时的也不是规定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情感本身就非常感人。

2010年,丹麦人要把他们的国宝——“小美人鱼”铜像从哥本哈根搬到上海世博会上。“小美人鱼”的这次远行,一下子成了极具情感色彩的新闻焦点和媒体事件。电视新闻播放的那个充满深情眷顾的送别场面,真令人感动,当“小美人鱼”被吊车缓缓调离底座时,人们像送别远行的孩子一样向它洒泪挥手作别。哥本哈根政府也很会煽情:让“小美人鱼”带着身边的海水一同前往上海,以此安慰那些担心它因离家半年会患上“相思病”的人们。这也是一些民众反对“小美人鱼”出访的理由,从反对声中还可以听出,“小美人鱼”是否属于世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属于丹麦人的,不能因出访让它有何不测。

我一时想不起来在2010年还有哪件雕塑能如此深深牵动公众的感情,这也是雕塑公共性最生动最感人的体现。此媒体事件将“小美人鱼”与丹麦人的深厚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这座铜像自1913年就坐到了哥本哈根的海滨公园,它如此旺盛的人气是历经百年才修成的。即使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雕塑的作者是丹麦雕塑家埃里克森,即使“小美人鱼”在世界雕塑史上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但对丹麦人来说这并不重要。那个送别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在丹麦人心中“小美人鱼”不是一件雕塑,而是一个静静坐在海边,陪着他们眺望大海的美丽可爱的女孩。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并为之努力的雕塑的公共性吗?

但最初,情感往往和利益相联系。更多情况下,人们会因利益关系去持续关注一个事物,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呼应。现代社区的主体是由一群业主构成的,业主们对小区的公共空间是享有权利的,公共空间中的一切事务都和一个个具体的权利主体相关。这种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社区中的雕塑也会和他们有权属关系。其他公共空间不具备这样的关系。只有存在这样的权属关系,人们才会真正关心乃至敬重社区内一件雕塑的存在,也会充分表达自己对新雕塑的期盼。寺庙中的一些造像都是由供养人出资塑造的,出钱多就可以造规制大的塑像,出钱少也可以供养小像,这些佛像都和供养人有更紧密的关联。寺庙也因这些关联而和公众融合起来。

社区是家的一部分,人们有更多机会更多责任感来关心它,而超出对其他地方的关心,其情感联系也更加深刻自然,更加日常化。雕塑必然存在于具体的空间中,空间的功能和属性决定了雕塑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机关、学校、医院、旅游区、商业区,不同的功能区域自然对雕塑有着特定要求,出资人也需要在雕塑中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一种规定性的场所,其中的雕塑也不需要征求公众意见。而社区没有特定的功能限制,对雕塑的限制更少,反而突出雕塑的观赏性、情感性及自由感,较其他区域,能更大彰显出雕塑的艺术性。

谈到公共性,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公众如何界定?理论上可以大而概之地虚过去,但在实践上,这个公众是需要明确指出来的,必须是个有边界的群体,如果连创作的受众都搞不清是哪些人,公共性还从何而谈呢。这个边界也要适度,如果太大就没有意义了,也没有操作性了。一件两米高的雕塑就要把全市人民都问一遍,可能吗?雕塑存身于一定的空间,它能直接影响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中活动的人们,所以这个边界以社会来划分最为合适。公共性不仅指作品能让很多人接触到,还应该是群体意见和诉求的表达,其中融入了诸多个体的意愿,在这里,公共性就带有很强的民主化意味。我注意到,现代社区很类似西方民主的含义。许多人共同拥有一片空间,每户人都是平等的,都有一票的权利,不存在等级秩序,只是选出一个业主委员会来代表他们表达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波折的考验,这个平等权利人之间的协商机制逐步形成起来,这样社区雕塑就获得了艺术家和受众群体的协商平台,无此,雕塑的公共性只能停留在概念或装点的层面上。这种协商会让更多人参与到创作中,让他们知道这个作品是怎么来的,也更加理解这个作品。

环境雕塑——关于延吉市的环境雕塑 第8篇

1.1 特性和功能

雕塑的特性就是以空间为背景创造三维对象。无论是什么物体, 一旦被置于空间, 都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物体, 占有限定的空间。也就是说, 与包围该物体的空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浮现出一个完整的对象物。所谓空间, 既有我们单纯从感觉层面所反应的实用性空间, 也有从感性或精神层面所反应的概念性空间。环境雕塑摆脱了封闭的空间 (博物馆、画廊等) , 在人们生活的场所与大众在一起, 并在被产业化大浪荡涤的城市空间里发挥着美化环境的巨大作用。从环境雕塑最初的历史来看, 其动机是为了崇拜神灵, 创造丰富多彩、纪念逝者等象征性形象。中国最初的环境雕塑的性质是能够看见的物体, 比如原始的巨石纪念物、里程牌, 以及宫殿门口的龙或狮子等雕像, 还有佛像等。十八世纪中叶开始, 以英国皇室为中心建立皇家庭院, 使得环境雕塑具有了美化公共场所的正式功能, 并且普及到了以英国、法国为中心的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画家与雕塑家们纷纷转移到了美国, 自然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具象主义等得以发展, 从而带来了环境雕塑上的重大变化和发现。到了现代, 雕塑与建筑一起占了人工环境中的很大一部分, 成为转换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这样的雕塑品不仅装饰了生活环境, 而且成为了一种必需品那样的组成部分, 即存在着其实用性和造型性的一面。环境造型物都是个人或政府公共机关出于构建城市造型空间的目的而建立的, 具有大众在欣赏的同时体验艺术感觉, 从而使情绪得以安定的功能。现代社会中, 随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人们开始大量接近城市中的艺术空间, 并随着人们文化空间意识的扩大, 使得环境造型物有了更加艺术化的发展。环境造型物不是以艺术家的直观为基础制作出来的, 而必须经过全面考虑, 带着认知自然、场所、市民的生活空间等公共意识来进行创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雕塑与场所的关系。一个是挑选与雕塑品相称的位置, 另一个是挑选与位置相称的雕塑品。第一, 环境造型物作品要设置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地方, 设定方向时, 要对观赏者移动的距离、速度、高度、光线的方向角度等进行严密的检讨。根据场所设置造型物是最重要的问题。设置以后要继续保持与环境的调和, 从而成为受到市民们保护的作品和场所。第二, 要考虑材料的特性。要在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物理性、环境性等全面因素的基础上来选择材料。石材 (花岗石、大理石) 、木材、金属、青铜、不锈钢等, 都可以作为环境雕塑的材料。现在, 可供选择的材料更加多样化 (塑料、玻璃、纺织品、钢铁、黄铜、铜、铝、硬铝等) 。第三, 通过迄今为止罕见的新的尝试和各种样式的开发, 从造型空间的整体观念出发, 将个别的雕塑形态处理为一个统一的环境雕塑群。这样的倾向正在与日俱增。比如, 在城市公园里设置把造型美扩大到极致的瀑布雕塑群, 把建筑物和高架桥等作为一个巨大的雕塑物悬挂于半空。另外, 音乐喷泉、利用各种霓虹管组成的广告物和装饰物、利用镭射光线构成的光彩和烟雾等非物质实体等, 都是公共场所常见的新型环境造型物。这些具有审美性和功能性环境造型物, 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 发挥了一般雕塑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从而给生活在繁杂的城市里的市民们提供了美的感觉, 也起到了突出场所特点的地标作用。

1.2 环境雕塑的城市造型环境

环境造型物的最终目标不能只限于在作品中绝对地反映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意念, 而应该为创造构成日常生活环境的环境要素而努力。由于环境造型物与设置场所的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根据设置的位置和空间的特点, 其意义、功能、形态等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各种不同空间、场所的情况下,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造型物本身的功能, 不仅要了解空间和城市造型环境, 而且还要在充分调查当地的特点和历史, 以及市民们的感受等基础上进行设计。要加大对城市空间与造型物关系的关注比重, 特别要很好地体现我们生活的城市所具有的乡土风情, 使环境造型物在城市里拥有与市民们协调的关系。城市空间能够区分为商业空间、居住空间、交通空间、文化空间、教育空间、公共空间等。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空间与环境造型物的关系各有区别。1.2.1商业空间。城市的闹市区和外围的百货商场、宾馆、银行、餐馆等地方, 都是具有商业目的性质的空间。在这样的地方设置独具特色的象征物,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 既强调了亲切感, 也提高了企业的形象。1.2.2居住空间。居住空间设置的环境雕塑, 不仅要富有情调, 而且还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能让人感受到这里是居民们的乐园。空间特性不同会使环境造型的意义有所区别。因此, 设置在居民小区入口的雕塑作品, 主要是体现居民生活区的意义, 为居民们提供自豪感和满足感, 承担突出小区个性的辅助作用。1.2.3文化空间。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是地区社会具有文化、历史功能的空间, 设置环境造型物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对艺术和文化的接触更为活跃, 从而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以往的雕塑往往设置在封闭的室内空间, 大众的接触只能是选择性的、限制性的。环境造型物不但能活化文化景观, 还能达到艺术生活化的目的。1.2.4教育空间。从位于市中心的幼儿园到大学校园, 教育空间的范围极其广泛, 既是情趣生活的场所, 也是培育人类美好梦想的场所。出于教育的目的, 可以在幼儿园里设置动物雕塑, 在小学校里设置卓越伟人的铜像, 而在更高一级的学校里设置富有创意性的造型物。在高一级的学校里也可以设置形态抽象的造型物。在小学校里, 要有许多与具有游戏功能的造型物接触的机会, 从而造成作为艺术空间的教育环境。在大学校园里, 大多设置象征学校形象的象征塔或造型物, 可以设置在图书馆、学生宿舍周边或中央广场、大门入口等地方。还应该在校园的各个地方设置雕塑作品, 使大学生们能够展开浪漫和梦想的翅膀。1.2.5交通空间。机场、车站、停车场、码头、交叉路、高速公路等处设置的环境造型装置, 目的是给通行的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欢悦和满足, 同时也起到了指示方向的标识作用。比如, 设置在交通空间的环境造型物, 考虑到移动时地面的特性, 以及让通行人从远处容易发现, 最好是那种形态简单的大型标识。设置在交叉路或转盘道的象征造型物, 最好使用能够很好经受噪音、震动、各种气象变化的石材或不锈钢等耐久性强的材料, 而且还应该考虑烟尘等引起的维护管理。1.2.6公共空间。设置在政府大楼、医院等公共机关具有象征性的公共设施里的环境造型物, 一般都具有具体化、强调性的公共形象。政府大楼里的造型物大多是强调业务评价或任务完成等内容, 医院的雕塑品主要表现增进健康和疾病痊愈等主题, 承担着一种治疗功能。在公共设施里设置环境造型物, 能够极其有效地向大众传达艺术和文化, 在传播公共艺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特性和功能更加说明了城市里环境雕塑的必要性。也就是说, 为了提高城市空间的审美质量, 十分期待环境雕塑的积极参与和对社会的贡献。在现代城市的外部空间中, 造型物必须对审美环境的创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2 延吉市环境雕塑设置现状

2.1 历史沿革

在20世纪60~70年代, 延吉市的环境雕塑以烈士纪念碑、伟人铜像等为主。

1982年, 为了迎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30周年, 火车站、艺术剧场、公园等处都兴建了新的造型物。这个时期, 雕塑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都采取了具象化的表现技法, 反映的都是我们民族的生活主题。造型物大多呈现出律动、柔软的动势, 特别是突出了苗条的身姿, 同时将视觉平面扩大, 强调量感。这些造型物都是以朝鲜族女性的优美和深情, 以及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为主题, 可以说是开创了延吉市环境雕塑的先河。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在地方作家们的参与下, 逐渐出现了以民族勤劳、智慧, 及文化精神等为主题的雕塑作品。

从2000年到现在,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 环境造型物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形成广场文化, 延吉市实施了亲环境计划, 设置了象征延吉市形象的半具象形式的金达莱造型物, 还设置了动物雕塑、怪石形造型物等, 提供了作为休息空间的欢快的心理空间。

延边大学科技学院的校园里, 可以接触到各种形态的抽象和具象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富有创意性和个性,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了创造培育大学生们审美意识和浪漫梦想的空间, 校方有计划地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

人类和自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是, 今天工业机械化、城市建设一味的高楼化等, 不能不为自然破坏而深感忧虑。随着经济增长, 延吉市的城市更新建设也在日新月异, 高速变化, 继而在道路铺设、河流整治、广告构物、街道设施、建筑周边环境美化等城市建设中, 出现了不少问题。虽然政府建设亲环境城市的出发点是值得信赖的, 但是, 为了使政府能够正确理解和重视环境雕塑, 专家们应该对环境雕塑提出制度性的改善方案, 缩短与沿海发达城市环境的差距, 构建延边, 特别是延边中心城市延吉的乡土文化形象。

2.2 问题所在

为了使城市空间成为美的空间, 必须做到造型要素的秩序化。了解延吉市环境造型物的问题所在, 准备好解决的方案, 已经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

2.2.1延吉市政府必须加紧制定关于环境雕塑的方案, 达到与城市发展计划同步、均衡地进行。然而, 建筑公司尚未与建筑家、雕塑家、环境美化家形成连环。

2.2.2尚未做到有计划地把建筑、雕塑、环境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环境规划。相比城市建设速度, 公共空间的造型物设置太过微弱。

2.2.3现有的造型物色彩单调, 被周围的建筑或环境所埋没, 从而丧失了造型物本身的功能。

2.2.4大部分室外环境雕塑设置在花坛上或单独而立, 空间狭窄, 不能发挥观赏物的作用。

2.2.5由于受到资金不足等各种制约而勉强设置的雕塑品中间, 有不少是仿制品和垃圾雕塑, 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2.2.6尽管只有地方作家们才最能发现和发展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 但是, 地方作家们的参与几乎为零。

2.3 改善方向

为了把城市环境改造得更富有文化和更具艺术性, 就必须超越当今社会正在日益扩大的合理主义和实用主义, 创造能够在精神上享受美感的宽松的环境。为此, 政府、建筑家、建筑公司、造型艺术家及参与城市布局的设计者们, 都应该积极提出和检讨改善的方案。

2.3.1政府应该制定关于环境造型物和公共美术的改善方案, 应该尽快引进先进国家和沿海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和振兴文化艺术的公共美术制度。比如, 建筑公共实施时, 要把相当于建筑预算1%的预算用于环境造型物, 并使之成为义务化。政府应该检讨并制定类似的制度性方案。

2.3.2设立美术委员会, 检讨和验证设置环境造型物的效果性、作品的艺术性、作品与环境之间的稳定性和保全性, 发掘新作家, 从而打下选定优秀作品的基础。建筑公司往往缺乏自发而积极地采用艺术品的意愿, 因此, 必须以制度来使设置美术作品造型物成为义务化。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美术委员会的作用。

2.3.3要提出与建筑物的规模、用途及空间相称的造型物, 检讨比例和颜色是否与周边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制止少数建筑造型物的设置。引起市民们厌恶和不安心理的垃圾造型物是对环境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 必须坚决撤除, 剩下的则由政府或当地团体予以保管。

无论是谁都生活在环境中, 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 无论是谁都追求拥有独特新空间的具体环境。延吉市在现代经济文化急速增长的同时, 城市人口也在增加, 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也越趋复杂, 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会在视觉和审美上对生活产生影响。因此, 必须考虑现代城市环境的多样性、人文性、愉悦性、总体性等, 形成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的民族传统和现代文化相称的富有个性的环境文化。为了创造拥有更加欢愉、充满活力、自然特性的环境, 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积极的应对。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小城市环境雕塑的现状, 以及指出环境雕塑未来定向的作用和正确的设置方向。为此, 将对环境雕塑的自然、文化、功能性, 以及能与市民产生共鸣和提供审美情趣的环境条件进行研究。本文将对延吉市环境雕塑的设置现状加以检讨, 将以作者的意图及市民的意见为基础, 对环境雕塑的美学、造型意义进行分析, 并从理论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检验, 对改正的方向和必要的改善进行思考。

雕塑学习 第9篇

我的创作构想源于媒体上常常报道的一些社会现象。当今中国正处于激烈的压缩式进行的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价值观念都呈现出更大的多元性自主性。例如, 拜金主义, 楼市中的丈母娘经济, 荧屏上相亲节目泛滥, 白富美和高帅富等等, 把感情与财富, 相貌挂钩。这是把感情当做商品等价交换。它所引发的社会现象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所以网络上涌现出大量辛辣讽刺这种现象的漫画, 于是我想到何不用动漫雕塑的方式来表达我想表达的意图。

二、角色设计

所谓的动漫雕塑, 通俗就是说有点卡通的雕塑。比如说做一个人头像动漫就是把它夸张化, 头变大这样。

动漫雕塑作为现代人类文化创造的一种可视、可触、可感、可知的造型艺术形式, 是现代理念下传统文化的产物, 是动画造型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的动漫雕塑形象不但打破了传统雕塑在某方面的死板僵硬, 而且很好地融入到了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中, 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所不能替代的。无论是造型语言, 还是材质、动作、色彩等方面的应用, 动漫雕塑都增加了个性化、趣味性, 突破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 以一种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而一个引人入胜的动漫雕塑的角色设计, 会留给观众深刻印象。

我开始设想我的创作内容, 想要通过动漫雕塑对现在人们所关注的男女之间交往所展现出的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商品化等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揭露。

另外, 我还想到了至今流行的一个词——“控”。我是一个平凡的人, 我的理解“控”就是被——控制、迷恋、不能自拔的意思。如外貌、金钱等等。

三、角色的造型

人物造型必然首先涉及形的问题, 不同的形态就有不同的特质, 不同的形态就会含有不同的心理暗示, 比如圆形, 它给人以活跃, 圆满的印象, 方形给人以稳重印象, 三角形给人以尖锐印象等, 所以好的角色造型的设计是做好动漫雕塑的基本前提。一般而言, 动漫雕塑造型的角色设计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通过想象创造的非自然形象角色;另一种是现实和自然中的形象, 如人物、动物、植物等。这些动漫雕塑造型中的角色全部是来自现实中的人物或各种动植物, 但又不同于其自然形, 设计家以自身的智慧与创造力使这些角色赋予了新的、艺术化的生命状态。因此, 动漫雕塑的动画造型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变形或无目的的夸张和变形。塑造一个动漫角色须用心体验, 每一部分的造型都是基于角色特有性格的外化的需要, 同时又要符合动漫雕塑制作的的特定要求。

鉴于动漫雕塑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的一种可视、可触、可感、可知的造型艺术形式。造型是设计的基本元素, 形是设计的基本语言, 造型与造物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实在的物都有形的存在。动漫雕塑角色造型的整体动作、姿势, 常态的、非常态的表达情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肢体语言、脸部表情等都与结构有关, 结构给角色提供一种独有的模式, 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格。我也想有自己的风格。

于是我设想两个卡通化的男女, 他们相视而立, 男的衣冠楚楚, 女的端庄秀丽, 不失时尚。他们看到对方时都显得充满激情, 但在激情的背后, 他们的双手都放到自己身后, 都在用手在自己身后拨打着小算盘, 男的在算着面前的这个女人的相貌, 身材。女的则在盘算着眼前的这个男人的金钱, 地位。他们各自心中的盘算就通过动漫雕塑物化为他们各自身后手中拿着的实实在在的算盘, 观众就可以直观的了解他们的意图, 从而对这种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或许这就是时下人们常挂嘴边的——“控”。

四、角色的展示

1. 材质的选择

不同的材质会有不同的质感, 如木与石质地不同, 陶瓷与金属光泽各异, 即使是同属石材的汉白玉与花岗岩, 或者同属金属的不锈钢与青铜之间, 也都各自存在着不同的特性, 因此材料质地的致密与疏松、纯净与夹杂、柔软与坚硬等不同特性, 都蕴含着与主题造型相关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挖掘材质的特性, 也即是探索材质的美跟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充分利用了角色设计的各种道具, 以及细节的物件, 做到最大限度的逼真形象。这种角色在选择材质选择时如果单纯的用塑料, 玻璃钢一些很生硬的材质去表现角色, 会更加僵硬, 没有生机。这时就要对材质多进行选择分类, 找到适合成品所要展示的质感.

现在的动漫雕塑一般采用玻璃钢烤漆这种处理方法, 在我看来玻璃钢比起铸铜, 石雕, 木雕带有轻巧, 易进行后期效果的特点, 很容易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用色彩表现出来与人物动态相辅相成。

在创作中, 我发现现在类似的漫画题材太多, 而且雕塑都是以形体语言来告诉观者它的意图, 而传统艺术语言容易引起观者的审美疲劳。于是只有在传达信息的方式上来找寻找解决办法。这时我想到了以前见到过的装置。当时我还刚刚踏进大学校园, 有一次正值6月毕业展, 我看到雕塑系一位师兄的作品, 那是一棵用钢管焊成的树, 每根树枝上都有一个小电视, 电视屏幕上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 但这种表达方式让初进大学的我印象深刻。于是我想到了何不在两个人物的眼睛里放上屏幕, 让他们在心中所想的内容更直观的展现在观者面前, 而又能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吸引观者的注意。

2. 展示

传达信息的方式、方法确定以后, 就是如何展示的问题。

我想我要做的是一对充满朝气的青年男女, 一定要给观者一种朝气勃发的印象, 传达现代信息, 具有时代性。于是我把两个人的头都做成圆球形, 由于要突出头部和后期装载屏幕的需要, 两个人物的头部被我与他们身体比例不成比例的夸大, 而他们的身体就显得娇小可爱, 符合动漫卡通的审美标准。

虽然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变化了, 但并不表示形体语言的重要性减弱了, 恰恰相反主要信息的传递方式更需要形体语言的配合。卡通风格动漫雕塑造型的基本特征是简洁而夸张。强调造型简洁性的特征, 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角色的个性更突出, 但又要防止形象设计中的概念化倾向。形象是角色性格内涵的载体, 外形的选择与创造必须以最少的造型元素构件表现出对象的形态、结构、情感、动态、最重要的特征。由于我要突出的是屏幕上的内容, 我就在制作过程中把人物尽可能的简化。而他们原来在各自身后用手拿着算盘拨弄的动作就显得有些多余, 于是我把他们的动作改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常见的, 想象得到的动作。由于动漫雕塑是不以写实为唯一目的的动漫雕塑, 创作的自由度相对较灵活和宽泛, 其形象设计必然会随心所欲一些, 形态语言不会受到很多元素的限制, 所以在人物的动态处理上就没了传统雕塑时的顾虑。

我所创作的一对人物, 女人双脚交叉而立, 欲言还休, 头往一侧偏转, 而双手由于兴奋不知道放在哪里。而男人张大嘴巴, 左手轻扶, 若有所思陶醉其中的样子。而在看似感情上的两情相悦的气氛中却由他们各自眼睛中的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而暴露了他们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女人的眼中显示的是反映男人的金钱、房屋、权力、地位的图片。男人的眼中显示的是女人的相貌、身材的图片。从而揭露了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商品化的交易。以警示世人。

五、结束语

动漫雕塑这种超生活化的艺术, 会继续以其夸张、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个性特征扩充到当代社会中。而我在这次的创作过程中体会到这一动漫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并不能只满足于语言之新、视觉之新、形态之新, 更重要的是创作观念之新。

“控”“伤不起”当选2011年度汉字字词。一系列的“XX控”, 更折射出“控”已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控”字广为流行, 具有更为轻盈的意义空间和更为斑斓的语言景观。

其实, 所谓的“控”, 就是反应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说“控”, 那就是我们自己。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激烈的压缩式进行的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价值观念都呈现出更大的多元性、自主性。把感情与外貌、金钱挂钩的现象较为普遍。或曰:“控”。具有真实性, 趣味性, 融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的一体的动漫雕塑, 是动画造型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揭露一定更具自己的独到之处。

雕塑学习 第10篇

展览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主持。出席此次开幕式的嘉宾有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中央组织部干部四局副局长陈玉明,教育部财务司司长吴国生,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王瑶,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中国美协副主席曾成钢,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院长潘公凯,副院长董长侠、徐冰,党委副书记孙红培,老艺术家邹佩珠等。王海平、潘公凯、展览学术主持殷双喜、展览总监刘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隋建国先后致辞。

潘公凯在致辞中表示,雕塑是中央美术学院最古老的专业之一,中国现代雕塑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国立北平艺专)雕塑专业师生筚路蓝缕、锐意开拓,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们除了创作出大量具有典范意义的重要作品外,还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体系的建立,为中国几代雕塑家的培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此次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集文献性、学术性、典范性于一身,是对这一百年发展历程的生动再现。

雕塑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秦汉雕塑 希腊雕塑 风格 差异

一、审美:古朴与浪漫

雕塑本身没有古朴与浪漫之分,只是人们在评价它的艺术风格时才给出的相对评价。秦汉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主体是以“致用为本”,雕塑艺术也列在其中。这就导致雕塑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在审美上,也趋于统治者的需求。对于这些“皂隶百工”而言,审美只是苟同,而古希腊雕塑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艺术主题思想,那么它在艺术思想上着重表现人的力量,在审美上趋于理想和幻想。

为“致用”而创作的雕塑,目的很明确,就是以实用为基础,服务于所用它的对象。在这样情形下产生的艺术,那么它的风格往往会产生内容上的相似性和感觉上的附和性。而这两方面的性质特征也决定了该艺术品质风格的自身。在艺术史中,“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①,而影响艺术风格的产生主要是由社会大环境造成的。秦汉出土的雕塑大部分以陶制的雕塑为主,当然也有一部分大理石雕刻。但大理石制得这种雕塑不具有秦汉艺术的代表性。从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雕塑工艺品中,不妨可以看到当时秦汉时期的艺术风格倾向。秦朝统一初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镖金人十二, 重各千石, 置廷宫中。”②,立铜像于宫中,重达千石,可以看出秦朝统一六国的一种磅礴气势。从功用上来讲,这些铜人显然是为表现秦皇军功而建。既然是表现功德,那么它就要设法营造出一种宏伟的气势,而这种气势的表现,就要依附于客观实物,造硕大无比的铜像就是为增加人们对于它的崇高感,从而产生对于国家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为理想而创作的雕塑,是以现实与幻想的方式进行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希腊人的思想情感。古希腊的艺术分为四个时期,但是它的雕塑和建筑艺术却占据了整整三个时期,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人对于雕塑艺术的钟爱。他们把雕塑艺术作为人生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些素材却来至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市民生活主要包括政治和宗教。“在希腊,民主制原则在奴隶社会内初次在历史上形成,民主制原则使发展豪迈与深刻的思想成为一种可能的事情,豪迈与深刻的思想肯定了人的美,肯定了人的重大意义”③再者就是希腊神话,马克思曾重要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并且是它的园地”④民主与神话显然为古希腊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自由的艺术环境下,希腊艺术家总是喜欢把雕塑“欲动于静”、动静结合和欲扬先抑,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或紧张的气氛,而这种生动的或紧张的气息却来自于古希腊人的生活。比如,他们为了战争就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强健的体格。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就雕刻完美的人体裸体雕塑。如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艺术家在雕刻时就选择了运动员在掷出铁饼用力的一瞬间,能够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掷铁饼者的执著和艺术家的用心。

二、坟茔的雕塑艺术与城市的雕塑艺术

秦汉的雕塑总是围绕陵寝而建立的,并且大规模的都藏于墓室陵寝。这与其厚葬的风俗是分不开的。秦汉由于受教于传统的封建礼制思想。而在儒家的礼中又盛行厚葬的习俗。贵族或官宦为在死后也能像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就建立了各式各样的雕塑模型。如秦始皇举全国之力,耗时约三十七八年之久,修建了这座举世惊人的骊山陵寝。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军阵整齐、逼真的神态刻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汉代杨家湾的群陶俑也是一个规模和形制不小的兵马俑陪葬坑,也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些雕塑阵群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艺术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是:以秦汉人为特征进行描刻,然后再加上统治者的意愿进行装饰,最后置入墓中,显然带有理想化类型化象征化的成分。这些雕塑的作用很明显,就像埃及法老建立的金字塔和在金字塔里画的壁画和雕塑,为死者服务。但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些雕塑作品中做工精良,但缺乏独创性。工匠们整日地机械地毫无创造地对生活进行模仿塑造,这在艺术价值上就显得逊色。然在历史领域里,倒是很具有实际的参照价值。不过透过这些秦汉兵马俑,也还是能够从侧面反映秦汉时期的雕塑水准。

古希腊的雕塑总是围绕建筑而布局的,这些雕塑总是依附于建筑的周围,围绕着建筑而展开的。不同种类的神像都被巧妙的安置于建筑的各个角落。或用于装饰门廊或用于祭祀膜拜。所有的雕塑都能够各得其所,用的巧妙,而不显得卓尔不群。如巴特农神庙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巴特农神庙,每一件雕刻作品似乎都经过细心的雕凿,而又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男性雕塑方刚,女性雕塑柔美,或静静地伫立,或翘首远望。与和谐而又庄严的神庙相称,形成了一件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在中国秦汉雕塑的作品中,能够体会到的,大多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的只是壮观的感悟,而这种壮观气质只是在一个集体的军阵气势中形成的,一般不容易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在观看这些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时,就会被一种集体的力量所震惊震撼,这是特有的中央集权下的封建王朝文化思想形象最生动的表现。然在希腊雕塑艺术中,是很难见到的这种倾向,因为古希腊的艺术强调的是以神人化倾向的方式进行的雕塑创作,崇尚的是一种以人性为基础以和谐为美的自由的艺术。

三、形成两者风格差异之原因

在雕塑创作的材质上的差异,中国秦汉时期的雕塑在材质上的选择是广泛的,包括石、陶、铜、木等,而古希腊在材质选择上主要继承古埃及的传统,主要是以大理石为主。那么,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中国秦汉的雕塑大多是以烧制然后接合而成的,也有先接后烧的。但是这样在烧制的制作过程中随着泥和水的分离,有可能会使原有的雕塑形象不能够保持固有的形象比例,有可能在烧制的过程中就发生变形,甚至有的在烧制的过程中就被毁坏。那么当时的雕塑工匠在创作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因此,秦汉工匠在雕塑创作中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要制作出一件精工的雕塑品实属不易。古希腊雕塑家选择大理石,这种材质相对来说变形的几率很小,由于大理石的密度小,材质坚硬,这与陶土烧制出来的雕塑相比,它具有优越性。希腊艺术家通过对大理石的尺寸进行精心的测量,然后进行雕凿。

在雕塑题材内容上的差异,中国秦汉时期的雕塑主要表现的是神话、军阵、贵族、侍从、动物等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相关的题材,而古希腊雕塑主要是表现神话、裸体(运动员)、动物等。很明显,秦汉时期的雕塑在选题上更优于古希腊,它的选题更具广泛性。如位于长安县昆明池岸的牛郎织女石雕像,就是取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但这种类型的雕塑在我国秦汉时期发现甚少,不具有整体艺术风格的代表性。而古希腊只着重于对于众神之间的故事进行描绘或者对具有纪念意义的人进行描刻,崇尚一种客观的美。希腊人富于想象,他们把众神想象成拥有七情六欲的男人和女人。在表现这群寓言中的神像时,雕刻家更多的融入他们自己的情感。让神像富有世俗的情感。

在雕塑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秦汉时期的雕塑主要是以泥塑为主,而用雕凿的方式创作出的雕塑品很少,尤其是在秦朝和西汉初期。在秦汉历史上,除能够看到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刻以坚硬花岗岩为雕的大型石雕群外,其他的类似发现并不多。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才出现冶铁技术,生产的铁的质量达不到制造精巧雕刻工具的标准,这就造成艺术工匠制作雕刻的难度大。另一方面,我国的陶制文化时间很长,生产技术相对成熟。艺术工匠选用此方法作为创作的方法,为制作出成批大规模的雕塑艺术作品提供可能。再者就是就地取材,兵马俑的烧制的需要大量的陶土,规模庞大的兵马俑在制作的过程中在客观上来说应该是就地取材。那么以泥塑为主的雕塑品可以最大化的发挥艺术家的主观性。而古希腊的雕塑却是以雕、刻、凿为主。

在对待雕塑家地位上的差异,中国秦汉的雕塑家的地位比古希腊的雕塑家的地位低下。在专制的王朝统治下,无个性的刻画,长期单一的型制,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没有快乐可言,只是为统治者的需求,他们不得不服从于这样的“艺术劳动”。显然,他们的地位是卑微的。在中国魏晋以前的史书上,很难找到这些艺术家的名分,而是以能工巧匠以寄之。当然相比前朝,这些雕塑工匠的地位有所提升。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所载“工匠善教之”、“隶臣有巧可以为工者,勿以为人仆、养”而在古希腊的雕塑史中却记载着米隆、菲迪亚斯、波利克里托斯、普拉克希特列斯等一系列的雕刻家的名字。有一段话记载,当“罗马人战胜希腊后,面对希腊雕塑和雕塑家时却毫无战胜者的骄傲,而是敬仰备至。荷拉斯所言:“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的粗野的捕捉者成为俘虏。他们热情地雇佣希腊雕塑家并给予礼遇,就像对待教师、学者、思想家和画家一样。”⑤因此,两者之间在对待画家的地位上是天壤之别的。在艺术风格上难免会受到相对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对于两者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中的艺术瑰宝。中国的秦汉时期的雕塑赋予意象的概念,属于精神上的写实风格,而希腊雕塑属于客观上的写实风格,并附有理想中的美,两者之间的风格差异只是在不同文化思想下形成的,要是说进行比较,其实也没有高下之分,因为它们都是东西方艺术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注释:

①王宏建 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第409页。

②司马迁撰,韩兆琦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

③[苏]科尔宾斯基等著,严摩罕 译,《希腊罗马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9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第160页。

⑤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五洲传播出版社 第五章,第一节。

参考文献:

[1]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章立国.希腊罗马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刘文.静穆之动——秦俑与古希腊雕塑艺术比较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

[4]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雕塑学习 第12篇

一、前言

卡西尔说, 人与其说是“理性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既然人是“符号的动物”, 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处处都充满着符号, 用符号学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话, 我们是在被自身创造的符号包围着。符号学理论产生在一战即将爆发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索绪尔和美国的皮尔斯, 但在艺术领域正如美国的一位评论家理查德·科斯特拉尼茨所说的:“战后的十年, 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艺术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在设计的领域我们可以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或者语义、语用、语构的理论去逐一地分析解释, 但作为艺术领域的雕塑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符号的理论, 因为雕塑是人情感的一种创作, 是精神物化的一项活动, 它的创作中包含有符号, 但符号不是雕塑创作的全部。艺术品是人类情感的符号,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的符号, 比如一个词, 它仅仅是一个记号, 在领会它的意义时, 我们的兴趣会超出这个词本身而指向它的概念。词本身只是一个工具, 它的意义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地方, 一旦我们把握了它的内涵或识别出某种属于它外延的东西, 我们便不需要这个词了。然而一件艺术品便不同了, 它并不把欣赏者带往超出其自身之外的意义中去, 如果它们表现的意味离开了表现这种意味的感性或诗的形式, 这种意味就无法为我们所掌握。”[1]这段话清楚地说明, 单靠语言是无法把人类微妙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的, 有一些情感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艺术形式所传达的人类情感不能通过任何方式、任何手段来解释, 它只要求对完整清晰的表现形式保持知觉, 为此艺术不能被解释。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诉诸直觉的意象, 传达人的内在生命骚动。所以我们说, 艺术的创作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感觉, 被艺术家挂在嘴边最多的词也是感觉。但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 符号在创作中是无处不在的, 它们共同为艺术的创作服务。

政治波普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相继在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潮流。这种艺术潮流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形式, 并结合人们熟知的商业符号和政治形象来表达某种幽默、荒诞、嘲笑与反讽的意味。

中国政治波普作为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艺术潮流, 它的出现带有太多的时代印记和政治气息。上世纪90年代是经济、政治、思想大解放的年代, 也是艺术思潮活跃的年代, 政治波普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对政治现实与历史的批判, 在手法上则基本上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多用象征手法, 运用大量的政治符号, 通过隐喻的手段, 既不直接表明自己的真实意图, 又通过欣赏者各自的解码, 达到暗示与隐喻的目的。

二、政治波普雕塑与符号

在中国, 政治波普大多是从上世纪8 0年代末期兴起的, 90年代是中国前卫艺术的重要创作期。艺术领域的政治波普是艺术家第一次以“艺术的政治”去消解“政治的艺术”的内在束缚, 是上世纪整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和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催动下的艺术家自主话语的政治表白, 毕竟在“六四”风波后政治的严肃性开始回归, 人们对政治多了一份复杂的情感有一批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跟政治有着联系的雕塑作品, 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在政治波普雕塑的创作中, 政治性就是他们最大的特点。既然作为一种风格流派, 那么它们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让大众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符号特性, 一看就知道是政治波普风格, 带有一种政治性, 多为表现一定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或者政治行为, 但多带有诙谐、幽默但又不失睿智。

作为创作政治波普雕塑最早、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王广义, 他的政治大批判系列的雕塑作品在形式上与其版画系列基本相似, 在其雕塑作品中将那个特定年代的人物形象加以运用, 采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一些已经符号化了的动作语言, 表现的是对文革时期著名的政治事件“大批判”进行波普化的消解。以前是政治上你死我活的相当严肃的批判, 在市场经济时代转化成对流行品牌、对经济现象的批判, 政治波谱雕塑家通过塑造人们熟悉的动作形态符号, 引起人们的深思, 通过对以前人们熟悉的政治符号进行消解, 将严肃变为诙谐, 给人的感觉是“熟悉的陌生感”。观看这类的作品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爆发出一阵大笑, 明了这是一个十足的玩笑, 也提示人们“文革”已经成为一个过去, 一个历史的笑料。通过雕塑家的创作, 利用政治符号作为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载体, 让人们觉得严肃和玩笑, 神圣和调侃, 两者之间的转化竟是如此的容易。

隋建国的作品《衣钵》, 表现的是由空壳中山装引发的思考, 创作者通过中山装这个中国人最熟悉不过的符号政治、文化以及历史性的符号, 让人从这个服装的名字中就能读出他的设计者孙中山, 一个中国革命的早期领袖人物, 他本身就是一个民主革命的化身, 一个热衷于国家民族解放事业的先驱。作为名人, 他本身也就是中国革命的象征, 就是一个符号。他设计的这个服装充满着他的理想、抱负以及革命的热情, 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着“国之四维”, 即礼、义、廉、耻;袖子上有三个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三民主义”, 即民族、民权、民生;胸襟的五个扣子代表着“五权分立”, 即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等五权独立。后又经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穿着它, 甚至可以说中山装是那个时代的官服, 也就意味着对一种思想的继承。看到它我们可以联想起很多民主革命时期的记忆。可见中山装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已经远远脱离了衣服的功能, 它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回忆,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蕴含着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时代更替的政治情结。

这个作品的名字也曾随时间的推移而更改过, 开始叫“衣钵”, 后来叫“百年阴影”, 再后来改成“这一百年的影子”。在雕塑作品中中山装作为一种符号催动了创作的成功。当然作为艺术家的一种创作, 他所表达的含义究竟是一种对历史的怀念、赞美、调侃还是思考, 我们不得而知, 但最后的审美权利还是要回到观看者的手中。这就是一个解码的过程, 由于每个人对它的体验不同, 那么他给出的解读也就不同, 符号经过艺术家的创作, 引起观看者的体验是微妙的, 有些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 那是一种心灵的共鸣。

三、符号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符号本身带有普遍性与典型性, 为大众所熟知, 若运用得当, 对雕塑本身意义的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雕塑的创作中, 符号的运用, 首先要与自己创作的主题及理念的表达相一致, 要宁缺毋滥。从政治波普雕塑中我们看到, 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 它的政治符号意义是复杂的、多变的, 也是微妙的, 能够让观看者与作品达成心灵的共鸣。其次, 符号在雕塑中的运用要符合时代的气息, 政治波普雕塑的创作与流行是受上世纪90年代整个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今政治波普不再流行, 那么政治波普雕塑也就日渐式微, 也就是说雕塑创作有很强的时代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符号, 关键是看如何把握住时代的符号气息。最后, 雕塑的创作是一个整体的事情, 简单地通过符号堆砌出来的雕塑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雕塑创作中对符号的使用是有一定的节制和条件的, 如果放弃形式本身的表现力, 放弃整体, 仅以符号取胜, 雕塑就会变成某种概念的表达, 没有感情。而作为艺术作品的雕塑没有蕴含艺术家感情的创作, 它也就不能称为艺术品, 也就没有了感染力, 雕塑的魅力也就大打折扣, 不会成为一件真正好的作品。而在作品中只有感情也不行, 感情太泛滥作品也就太自我, 也就缺少与大众的共鸣, 就会变成孤芳自赏, 而艺术家创作作品时也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 太自我了毫不利用符号, 那么作品表现的意义就得不到深化, 在雕塑的创作中符号运用和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怎样才能恰到好处, 是一个度的问题, 度的把握来自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修养, 因为独一无二的雕塑作品不是每个雕塑家都能创作出来的。

四、结语

通过对政治波普雕塑艺术的介绍, 我们了解了符号在雕塑中的作用和意义, 感受到符号的力量。对于雕塑创作来说, 更多的是怎样把符号恰当地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去, 思考符号在雕塑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因为真正的符号是具有普遍性的,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雕塑创作者通过对作品进行符号的编码, 使观赏者通过雕塑作品进行符号的解码, 这样符号就作为一个桥梁, 连着创作者与观赏者, 一旦符号运用得当, 使得创作者与观赏者达到心灵的契合, 那么创作的作品才能更完美, 更有普遍的意义, 更能打动人, 更能引起生命的骚动。

参考文献

[1]卢德平.皮尔斯符号学说再评价.北方丛论, 2002 (04)

[2]滕守尧.审美心理学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雕塑学习】相关文章:

雕塑材料与传统雕塑分析论文04-13

雕塑语言07-25

希腊雕塑08-13

雕塑公园08-21

人物雕塑08-25

雕塑的历史05-12

城市的雕塑05-20

雕塑设计07-22

雕塑论文题目04-10

美术雕塑论文05-05

上一篇:黄河数据中心下一篇:Excel规划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