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2024-07-28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精选12篇)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1篇

关键词:静脉导管,感染,预防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已成为临床疑难杂症诊断和治疗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各种危重病人用导管检查、监测和治疗日益增多, 如药物治疗、全静脉营养、血液透析及留置深静脉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成了危重病人感染的一个常见类型, 尤其是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增加了病人医药费用、延长住院时间, 而且对病人机体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 由中心静脉经路的感染还可迅速引起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心内膜炎、骨髓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严重时危及病人的生命。

1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定义、临床表现和病原体种类

1.1 定义和临床表现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留置于血管内的导管段经半定量法, 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大于15个, 即认为导管已被感染, 包括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液感染 (导管败血症) , 其中局部感染占17%~45%[1]。临床表现为病人穿刺部位出现明显的局部炎症现象, 局部红、肿、痛, 有脓性分泌物, 成蜂窝组织炎, 由外周静脉置管者可扪及条索状静脉,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5%~4.5%病人有静脉栓塞, 而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者有畏寒、寒战、高热, 甚至有感染性休克症状, 关节、心脏等部位可有迁徙性病灶。

1.2 病原体种类

引起静脉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占2/3, 另外还有肠球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随着广谱抗生素以及胃肠外营养的广泛应用, 真菌在血源性感染中比例越来越高。

2 影响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2.1 导管类型

2.1.1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约90%是由中心静脉导管引起, 无隧道的中心静脉导管最常用导管腔的数量和插管部位是引起相关性感染的两个危险因素, 多腔导管引起感染的风险高于单腔导管, 原因可能是由于插管部位损伤或多腔导管的频繁操作有关。

2.1.2 周围静脉导管

周围静脉导管是最常用的短期使用导管, 很少引起感染。临床最多见的是静脉炎, 当静脉炎发生后, 产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性就增加。

2.1.3 经周围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经周围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肘关节头静脉、贵要静脉到达上腔静脉, 由于并发症少、易维护, 应用广, 适于长期留置, 其感染发生率也较其他无隧道中心静脉置管低。

2.1.4 有隧道的中心静脉导管

如希克曼 (Hickman) 导管、昆顿 (Quinton) 导管及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Groshong) , 这些导管在皮下有一隧道, 并在插管处有一Dacron套样结构, 其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隧道中心静脉导管, 但局部感染风险未降低, 目前国内使用较少[1]。

2.2 导管材料特性

静脉导管材料也是影响其相关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多聚四氟乙烯导管, 内外表面覆有二甲胺、四环素和利福平的聚氨基甲酸乙酯及硅胶导管。

2.3 导管安置部位和技术

锁骨下静脉及肢体外周静脉插入的感染风险比颈内静脉感染风险低, 静脉切开安置导管比穿刺法更易发生感染。医师放置导管操作的熟练程度于也是感染风险的另一重要因素。输注肠外营养液的导管比用于输注化疗药物及抗生素的导管感染风险高。

2.4 其他

导管留置时间长短, 病人的年龄、病情、宿主免疫功能及使用的敷料, 是否缝合固定等, 也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密切相关。

3 预防和控制策略

3.1 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和相关感染控制标准等知识的宣教, 从而增强导管插入及相关处理指导方针的依从性, 可有效降低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2]。

3.2 认真护理,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应提供最大的无菌屏障, 尽量不在床旁, 可选择在手术室或指定区域,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操作前洗手、戴口罩、衣帽整齐、戴手套。旁观人员应与操作者及病人保持一定距离。穿刺皮肤周围等选用含碘消毒剂或者氯己定彻底消毒。尽量选用单腔或双腔的具有抗血栓效应或抗菌型二代导管, 除非有出血倾向或解剖结构变异等禁忌证。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 少用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尽量避免反复多次的局部穿刺。每天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及导管外露部位, 并细心观察穿刺点局部及置入的深度, 不推荐使用抗生素软膏, 导管应妥善固定, 避免在穿刺处滑动, 禁止将滑出的导管推送入血管[3,4,5]。

导管部位敷料覆盖能限制皮肤部位的微生物生长及菌落增生, 最早使用无菌纱布和胶带固定。20世纪80年代早期出现了透明敷料。近年来出现了新型的火棉胶敷料, 这种透明敷料可释放银离子, 可抑制细菌生长, 更换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出汗多, 敷料易松动, 穿刺点渗血时应随时更换。

给药装置应更换, 普通液体应24 h更换输液器, 经输血或血制品、蛋白制剂及脂肪乳剂后应立即更换输液管和三通, 并尽可能少用三通[6], 可每天用肝素液冲洗中心静脉导管, 有效预防感染。

对于外周静脉导管可选择特氟隆、聚乌拉坦导管, 成人可选择上肢静脉, 小儿可选择头皮、手、脚等部位的静脉, 每隔48 h~72 h更换穿刺部位, 若出现静脉炎征象或堵塞应立即拔除, 不必定期更换敷贴, 每隔12 h注入肝素液2.5 mL~5.0 mL。 对于中心静脉置管大于3 d者, 突然出现寒战、高热, 在排除其他感染, 如切口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腹腔内感染及静脉高营养液热原与变态反应等后, 应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并立即采集2份血样行细菌培养, 对插管部位仔细检查, 若有红斑、化脓或触痛应立即拔除导管, 留取导管头做细菌培养。若血培养及导管头培养阳性应遵医嘱系统抗菌治疗, 若抗菌治疗3 d后症状无改善, 持续菌血症或真菌血症者应高度怀疑并积极寻找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血栓或其他深部迁徙感染灶的证据, 采用目标抗菌治疗4周~6周[7]。若没有感染征象也最好留置不超过4周, 并尽可能早的拔除, 因为留置越久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更换导管时不能用导丝, 应更换部位重新置管[8]。

4 小结

目前随着静脉导管在临床上, 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普遍应用,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重视静脉置管的操作流程、护理指南、无菌技术、导管的维护和管理, 完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 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谢正福, 刘唐威.内科重症监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465-1470.

[2]斯崇文, 贾辅忠.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90-1792.

[3]高美玲, 赵春玲, 郭鹏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0, 24 (2B) :387-389.

[4]熊琼, 任小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0, 24 (2C) :475-478.

[5]王迎莉.危重症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2) :180-181.

[6]刘长文, 严静.危重症临床基本监测与处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15-224.

[7]吴欣娟.实用ICU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60-16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常规 第2篇

【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且留置时间≧48小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血培养至少有一次培养到致病菌,且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2)至少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发热(>38º)、寒颤或低血压,且实验室微生物检查阳性结果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如怀疑为污染菌,至少有2次的血培养结果是同一常见污染菌。

【观察要点】

1.询问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热痛现象。

2.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红、肿及脓点现象发生。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征象。4.观察患者白细胞变化。【预防护理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置管时应该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作人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6.选择合适的静脉导管穿刺点:CVC置管者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PICC置管者可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

7.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 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 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 的碘伏或2 %碘酊溶液和75 %酒精。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护理措施

1.严格手卫生。

2.穿刺部位定期和必要时换药:穿刺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观察有无渗血,若无渗血可定期给予换药:使用纱布等干敷料每48小时更换一次,有渗血、渗液或潮湿、敷料脱落时随时更换;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每周换药一次;有人工气道时应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以减少污染。换药时要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红肿、脓点等,消毒时使用机械力,消毒面积 >15cm×15cm(消毒面积>外敷料面积),消毒后完全待干再贴敷料。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三通旋塞每天更换,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有血迹或被污染后随时更换。

4.冲管与封管:给药前后宜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进行脉冲式冲洗导管,以减少附壁。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 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 可用100 U/ mL,PICC 及CVC 可用0~10 U/ mL。当药物与生理盐水不相容时,应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再用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液,将5%GS冲出导管内腔。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

5.无菌配液并无菌输注,采用封闭式输注方式。6.有效控制其他部位的感染。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9.每日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除。【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置入导管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穿刺部位换药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不能自行揭除敷料和换药。发现敷料潮湿、松动、卷边现象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3.告知患者如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或出现发热、寒颤等全

身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4.指导患者留置导管期间穿刺部位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避免盆浴、泡浴。

5.留置PICC者应指导患者置管手臂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提重物、拄拐杖,衣服袖口不可过紧,不可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2014年美国CD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指南。2.2011美国INS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 第3篇

颈内静脉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之一,因其体表标志相对明显、容易穿刺、操作简单、血流量充足、活动不受限制以及留置时间长且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临床作为血管通道广泛使用。对于因自体内瘘未成熟、急性肾衰竭、各类急性药物中毒等急需透析病人,采用双腔导管插入颈内静脉已成为血管通路的途径[1]。自2013年06月~2013年11月,我们对20例急需透析的病人,采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方法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都为住院患者,年龄18-68岁,每周透析2-3次,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1例,蜂蛰伤3例,导管采用艾贝尔临时性双腔导管,18例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余2例采用股内静脉置管,其中有1例发生了透析导管处感染,其余均未发生。

2护理对策

每次透析前,工作人员戴好口罩、帽子、无菌手套,铺好无菌巾,严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血肿、感染、导管滑脱,予以碘伏消毒导管出口处皮肤及导管端口,用无菌注射器抽尽动静脉管腔里封管的肝素钠液,以及可能形成的微小血凝块。

有效的局部皮肤消毒可降低感染率,临床上多采用0.5%碘伏作为皮肤消毒液。建议常规每周更换1-2次敷料。但有渗血及敷料污染应及时换药;患者出汗多、敷料松动须及时换药。可采用3M型消毒薄膜固定留置导管。

2.1并发症护理

2.1.1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导管内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其使用时限的主要原因[2]可分为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感染。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①导管出口部位红、肿、热、痛,有渗出或脓性分泌物;②寒战、发热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拔管后症状消失;③外周血培养和导管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菌种。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必须使用2周以上的有效的抗生素,无效时得拔管。本组有1例导管出口处有红肿,局部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渗出,加强局部消毒换药并涂搽百多邦药膏,无菌敷料覆盖,同时口服抗生素,一周内好转。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如潮湿、血渍应予换药,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对神志欠清者予以约束双手。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

2.1.2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血液透析护士是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第一责任者[1],血透护士一定要加强责任心,上机连接静脉端时排尽空气,透析中途输液者及时观察是否结束,避免空气进入导管,下机时及时夹闭静脉夹,每次透析结束后夹紧动静脉导管夹子,拧紧肝素帽。

2.1.3 血流量不足:所有患者开始血流量都能够达到200~260 ml/min,透析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血流量不佳,大部分原因为导管尖端吸血管壁、体位因素以及封管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反复逆流,血凝块堵塞管端而形成活瓣状的凝块,造成通道不畅等。

2.2 健康教育: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导管皮肤出口和管口污染。 颈内静脉置管者,避免洗脸洗头时水流至导管皮肤出口; 需淋浴的患者一定要将留置管和皮肤出口处用3M胶布密封,以免淋浴后感染;股静脉置管者下肢弯曲最好不要超过90度,勿过多起床活动,并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大小便污染伤口并加强换药;透析期间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位脱落;可使用松紧带等固定导管末端避免摆动,以免穿刺处出血及皮肤出口感染;导管应正确固定,有晃动情形,应重新粘贴固定;活动和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血管壁损伤;穿脱衣服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最好是宽松及前扣式上衣,避免套头式衣服,以免拉扯导管造成松脱或把导管拉出引起出血;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的深靜脉留置导管,要严格限制其他医疗使用,如:抽血、输血、输液等,如一定得使用,用后必须要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进行封管防止堵塞。

3结果

20例血透患者使用深静脉临时导管,1例轻度感染,及时发现并治疗后治愈,无一人拔管。

4讨论

深静脉临时导管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紧急血透、透析诱导期、中毒急救、内瘘无法使用等。多数导管感染与缺乏正确的护理有关,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及规范的护理可以降低感染率,因此,护士在置管后和透析操作过程中的护理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在预防,深静脉置管只要加强护理干预,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做好健康教育,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1-6月笔者所在医院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8例, 女52例,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进行调查, 其年龄21~85岁, 平均 (62.34±2.19) 岁, 重症肺炎36例, 心功能衰竭28例, 重症胰腺炎5例, 重型颅脑损伤18例, 脑出血2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感染性休克5例, 恶性肿瘤患者3例;在恶性肿瘤中, 肝癌2例, 结肠癌1例。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为11~60 d, 平均留置时间为 (45.16±2.14) d。

1.2 方法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 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 导管相关性感染指证具体如下:对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者, 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 需要考虑是否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 需要及时拔除导管。其中局部感染如置管处皮肤出现红肿、轻微疼痛、硬结、伴有渗出液, 其通过细菌培养显示阳性, 这种情况属于中心静脉导管局部感染。另外还有患者出现全身感染, 如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等, 通过细菌感染显示阳性, 且将中心静脉导管拔出后, 或者通过对其进行抗菌药物的治疗后, 菌血症得到有效的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在12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中, 3例患者出现置管出口部位感染, 感染率为2.50%, 5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感染率为4.17%。

3 讨论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属于一种侵入性操作, 使用导管将血管内异物与外界连接起来, 导管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 导管留置的时间较长, 显然造成人体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3.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通过对患者进行深静脉留置导管, 可有效减少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在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患者长期接受治疗过程中, 提供了有效的途径[4,5]。在当前临床中, 深静脉留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可用于中心静脉压监测、输血补液及肠外营养的通路。但随着而来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大大增加了相关性感染的机会, 在医院感染中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较多, 具体情况如下。

3.1.1 导管留置时间

置管时间越长, 其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即使定期更换导管, 并不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导管置入48 h后, 在导管周围将出现纤维蛋白鞘。在中心静脉导致感染方面, 导致留置时间是关键性的因素, 直接影响患者是否发生感染。

3.1.2 插管的部位

报道显示插管的位置影响感染的发生率, 通常其与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群存在着一定的关系[6]。在众多插管部位中, 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高, 其中发生感染率较低的部位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因此, 选择插管的部位对中心静脉导致感染的影响较大, 在通常情况下, 对于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 最好选择锁骨下进行插管[7], 这种情况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几率较低。

3.1.3 导管的材质和主要类型

当前导管材质有很多, 如、聚氯乙烯、聚酯、硅胶、聚乙烯类, 其中硅胶类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聚氯乙烯[8]。双腔导管的发生率高于单腔导管发生率。

3.1.4 敷料的应用

辅料的选择和应用也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于无菌透明黏膜而言, 其具有一定的可视性, 其使用比较方便, 且防水性较好,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透气性较差, 在长期时间情况下, 将引起局部潮湿, 对微生物繁殖起到促进作用, 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 要合理选择敷料。

3.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具体预防策略

3.2.1 减少放置导管的时间

对于临床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情况, 尽量减少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一旦不需要留置导管, 需要即刻拔出导管[9]。如果患者在短期内插管部位已经出现化脓情况, 可将其立刻拔出。对于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者, 可考虑其是否发生相关性血流性感染, 可立即更换导管, 避免由于导致留置时间情况带来相关性血流感染问题。减少放置导管的时间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

3.2.2 合理选择穿刺的部位和导管

科学合理选择中心静脉穿刺部位, 一般选择容易固定、感染率相对较低的位置, 通常可选择锁骨下静脉部位[10]。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等感染率较高的部位, 避免选择开放性伤口处。要合理选择导管的材料, 一般选择不易引起血栓和感染的材质, 同时要求导管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降低静脉导管感染率。

3.2.3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要求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安置过程中需要进行无菌操作, 插管前, 要落实手卫生制度, 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提高无菌技术操作水平。

3.2.4 加强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的培训, 包括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因素、护理规范、专业技术知识等, 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其中心静脉置管的技术水平, 降低医院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姜华.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 2013, 12 (1) :54-57.

[2]马海英, 申丽旻, 赵鹤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8) :1565-1567.

[3]李晶晶, 崔俊, 郑凌.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12, 35 (2) :55-58.

[4]罗满娟, 贺求花.系统性护理干预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36 (2) :119-121.

[5]潘春芳, 窦英茹, 郑瑞强, 等.护理干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7) :1351-1352.

[6]孙卫, 司琴.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9) :4220-4222.

[7]陈亚萍, 周萍萍, 王聪.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6) :1432-1434.

[8]石斌, 李斌, 刘丽平.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23 (6) :451-453.

[9]董叶丽, 陈坤.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14 (6) :565-567.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5篇

一、目的预防和控制导管血流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适用范围

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三、依据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

480号

四、内容

(一)直管前

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二)置管时

1、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3、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6、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三)置管后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

-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3-

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酒精或0.5%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做好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

6、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积极控制感染。

7、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8、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9、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10、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诊治分析 第6篇

【关键词】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

近年来,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T)的使用越发普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临床上常用的插管途径有经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3种。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在临床上则比较常见,其中包括: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我们统计了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我科血液净化中心17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患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2.1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损害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17例患者中:7例股静脉临时置管感染(4例为出口感染,3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例颈内静脉临时置管感染(4例为出口感染,2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颈内静脉长期置管感染(1例为出口感染,2例为隧道感染,1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时导管采用美国 Arrow International 公司生产的ARROW抗感染导管,永久导管采用美国tyco∕Healthcare公司生产的Percath长期导管。

1.2 感染判定标准 出口感染:表现为导管出口处红肿、脓性分泌物,血培养阴性;隧道感染:表现为皮下隧道肿胀、疼痛、出口脓性分泌物,血培养阴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液透析中开始畏寒、寒战、发热,数小时后症状消失或减轻,血液透析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血培养阳性。

1.3 处理方法 出口感染者给予每日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庆大霉素或阿奇霉素与肝素混合液封管,管周皮肤涂以百多邦软膏。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一经怀疑立即拔管,行外周血培养,导管液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未明确致病菌前依据常见致病菌选择抗菌素全身使用,如: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2mg∕kg,此后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抗菌素,疗程至少2周,如果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维持量为1mg∕kg,因具有耳毒性,不能长期使用。如果细菌培养对头孢唑啉敏感,可予20mg∕kg或透析后给2g[1]。隧道感染给予抗生素全身使用(原则同上),必要时拔管。

1.4 拔管指征 出口感染:抗菌治疗1-2周,感染仍持续存在;隧道感染:抗菌治疗1-2周,必要时感染区切开引流,经治疗无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一经怀疑立即拔管。

1.5 疗效判定标准 出口感染:局部无红肿及分泌物;隧道感染:肿胀、疼痛消失,无分泌物溢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全身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

2 结 果

9例出口感染者均有效,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中5例有效,1例因合并肺脓肿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隧道感染者中1例有效,1例无效后重做皮下隧道、更换导管,总有效率88.2%。

3 讨 论

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层钙化、营养不良等因素[2],使得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变得困难,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对于此类患者的生存是个福音,而且动静脉内瘘使用前多数患者行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由此带来的导管感染却严重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据临床观察,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机率高,与局部细菌滋生较多,排泄物的污染,下肢活动导致导管脱出及自行还纳后将管口细菌带入血管腔均有关系。而带涤纶套的长期留置导管感染机率较低,与涤纶套及皮下隧道作为阻挡细菌、预防感染的物理屏障作用相关。

我们对導管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置管前严格消毒皮肤;采用带涤纶套的硅胶管;采用涂有抗生素的导管;每次更换敷料时在导管出口涂抗菌软膏;用干纱布做敷料;限制非硅胶管的留置时间(<2周);导管使用时严格无菌操作;清除鼻腔携带的金葡菌;透析结束后用抗菌素封管。而一旦发生导管感染则根据感染的类型给予局部消毒换药、涂抗菌软膏以及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菌素,必要时拔管的治疗。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使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等常用药物对导管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降低二重感染发生以及多重耐药菌产生的机率,简便易行,费用较低。

最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导管[3]。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恶化,预计将于近期进入血液透析者,提前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留待透析时使用。保护好患者的血管资源,降低导管的使用率,仍是我们肾科医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笑云.慢性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7,6:352-355.

[2] 王梅.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NKF-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述评.见.王海燕,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0-511.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2009年7月本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超过24小时的168名患者。其中男111例, 女57例, 年龄4~93岁, 平均年龄63岁。

1.2 方法

采用《浙江省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项目》设计的中心静脉导管记录单, 逐一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等, 每天观察并记录患者体温、置管部位皮肤有无红肿, 监测至导管拔除。若怀疑导管感染, 及时作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查, 对怀疑导管感染者拔除导管进行培养。

1.3 诊断标准

(1) 有中心静脉置管史, 插管>24小时出现发热, 体温>38.5℃, 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 导管细菌培养阳性, 拔管后体温正常。 (2) 导管和血或成对血培养 (即分别从导管和其他外周血管采血) 均培养出同种细菌[2]。

1.4 菌株鉴定及药敏

采用美国DATE公司的AUTO SCAN-4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的鉴定卡和药敏卡,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MIC值, 结果判定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2000年推荐的方案及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168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 感染发生率14.88%, 其中颈内静脉置管48例, 发生感染6例, 感染率12.5%;股静脉置管86例, 发生感染15例, 感染率17.44%;锁骨下静脉置管34例, 发生感染4例, 感染率11.76%。

2.2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

本次监测发现, 年龄>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 (19.59%) 高于<60岁患者, 导管留置时间>10天感染发生率显著增高;股静脉置管感染率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病原菌分析

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病例共检出细菌25株, 其中G+菌18株, 占72.0%, G-菌7株, 占28.0%。见表2。

3讨论

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据统计, 静脉置管患者>15%发生并发症, 其中发生率最高为感染, 在5.0%~26.0%[3]。本次监测我院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4.88%, >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 经χ2检验, 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 P<0.05) , 提示年龄越大, 机体免疫力下降, 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加。

作为侵入性的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时间的延长增加了细菌沿导管顺 (逆) 行感染的机会。范书山等[4]报道, 普通导管在留置≤10天时感染率为8.3%;11~20天时为27.8%;≥21天时为66.7%。本次监测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3天, 其中最短2天, 最长118天, 置管时间>10天感染发生率远高于<10天, 经χ2检验, 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 (χ2=4.27, P<0.05) 。因此, 应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由于病情需要无法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时及时更换, 并将拔除的导管送病原学检测, 或可选择抗感染导管。国外文献[5]报道, 使用抗感染导管的CRBSI导管日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导管CRBSI感染率。张亨利[1]等认为, >5天导管留置时间可以选择抗感染导管, 抗感染导管的价格虽然比普通导管高, 但可以明显推迟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时间。

本次监测的16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11.76%, 颈内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12.50%, 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为17.44%, 但经χ2检验, 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χ2=1.68, P>0.05) 。考虑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股静脉以输液为目的, 接头处脱开或反复开启机会少;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留置多数需监测中心静脉压, 接头处脱开或反复开启机会多, 增加感染机会。 (2) 股静脉置管局部解剖简单, 穿刺技术熟练, 一针成功率高;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目前穿刺技术欠熟练, 多次穿刺增加感染机会。 (3) 股静脉置管穿刺部位受大小便污染的几率较大, 而ICU病人基本留置导尿以及会阴护理, 减少局部污染的几率, 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邻近口腔、气管,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经常涉及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置胃管等操作, 再加上患者病情较重时, 吞咽功能降低, 口水、痰液等污染置管部位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导致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感染机会增加。因此, 中心置管部位的选择宜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由表2可见, 本次监测检出的21株导管病原菌中G+球菌15株, 占71.4%,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为33.33%, 人葡萄球菌占19.0%, 提示皮肤表面的细菌易从置管部位经导管和皮下隧道间隙进入血管引起感染, 因此, 医务人员应加强无菌置管操作, 严格执行手卫生, 置管操作必须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完成, 提高穿刺技巧与一针成功率, 加强静脉管道的维护, 执行围管期的标准管路维护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京利, 王力红, 马文晖, 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治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952-954.

[2]徐雅萍, 周光, 钟延法, 等.导管相关行血行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9) :1015-1017.

[3]Merrer J, Dejonghe B, Golliot F, et al.Complications offemoral and subclavian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crically ill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 2001, 286 (6) :700-707.

[4]范书山, 吕昭举, 赵守国, 等.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 :29-32.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外一科行心脏直视手术的334例先心病患儿进行分析, 其中心脏单纯畸形195例, 心脏复杂畸形139例;男154例, 女180例;年龄70d至14岁 (6.1岁±4.4岁)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2d~13d (3.3d±1.7d) 。

1.2 方法

患儿均根据实际病情需要拔除导管, 但对置管部位皮肤有感染征象或置管患儿出现不能解释的全身感染症状 (体温>38.5℃, 白细胞计数>15×109/L) 时, 均应及时拔管。拔管时需两人密切配合, 一人用碘伏消毒导管置入处皮肤, 以无菌纱布按压导管置入处稍靠前的近心端, 在无菌条件下拔除中心静脉导管;一人用无菌剪刀迅速剪取导管尖端2cm~3cm置于无菌标本采集管内, 送检验科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及常规药敏试验。

1.3 判断标准

对导管尖端进行半定量培养 (RollPlate法) 时, 如果菌落计数≥15cfu/cm2, 可判断导管尖端存在病原菌定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334例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共培养出43株病原菌, 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2.57%。静脉导管尖端分离出的前6种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9株 (20.93%) , 表皮葡萄球菌6株 (13.95%) , 大肠埃希菌5株 (11.63%) , 粪肠球菌 (D群) 3株 (6.98%) , 缓慢葡萄球菌3株 (6.98%) , 阴沟肠杆菌3株 (6.98%) 。患儿均按实际病情拔除导管, 其中3d内拔除219例, 占65.56% (219/334) , 导管感染率为7.7 6% (1 7/2 1 9) ;9 9例在4d~6d内拔除, 占2 9.64% (99/334) , 导管感染率为20.20% (20/99) ;7d~10d内拔除16例, 占4.79% (16/334) , 导管感染率为31.25% (5/16) 。导管感染率多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75, P<0.01) , 见表1。

3 讨论

3.1 认识小儿心外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因素, 加强导管护理

目前中心静脉置管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已广泛应用, 常见的置管部位有颈内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 在经皮肤穿刺置入导管时, 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 导管插入血管后病原菌有可能经皮肤伤口侵入皮下组织及血管内, 从而引发导管感染[1], 故细菌进入的途径主要是穿刺破损处的皮肤[2]。首先在置管时要按照规范流程穿刺, 严格无菌操作, 从源头上降低导管感染的风险, 其次置管后穿刺处局部护理非常重要。先心病患儿由于其生理及疾病特点, 术后导管感染风险因素较成人有所不同, 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体循环血流量减少, 活动后易疲乏、多汗, 敷料被汗液浸湿后极易脱落且易于细菌繁殖;小儿的特点好动、哭闹、不配合, 尤其是颈内静脉置管的患儿, 颈部置管后引起的局部不适感, 导致患儿会手抓导管;颈部置管的患儿, 由于颈部活动较频繁, 导致穿刺局部易渗血, 敷料易污染, 更换敷料的频次会增加;为患儿更换敷料时, 如果患儿及家长配合不好, 操作时间会延长, 那么穿刺局部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也就延长了。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先心病患儿中心静脉导管污染的风险, 也加大了护理的难度。

3.2 控制导管留置时间, 降低感染发生率

本文主要讨论小儿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其引起感染的关系, 从结果可见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一点与同类研究结果相似[3,4], 原因可能是置管时间越长, 在置管上的操作越多, 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越长, 污染的机会就会增多[5]。根据分析:留置时间3d时, 导管感染率为7.76%;留置时间4d~6d时, 导管感染率为29.64%;留置时间7d~10d时, 导管感染率为31.25%, 并且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75, P<0.01) , 所以我们要结合患儿的实际需要, 控制导管留置时间, 小儿心脏外科术后适当的置管时间应在3d之内, 这样可以显著减少导管感染的可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状况落后于同龄儿, 发育迟缓, 血管条件差, 静脉穿刺困难, 但护理人员不能把中心静脉导管仅仅作为静脉输液的通道来使用, 术后一旦患儿病情稳定不需要导管时, 就应及早拔除。

3.3 正确护理导管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环节

要规范中心静脉管理制度, 制定可行的培训计划, 强化护士维护意识及操作规范性, 护士必须通过相关理论及操作考试, 方可独立完成置管的维护操作。小儿心外术后留置导管已是常规, 小儿心外的每位护士都应熟练掌握导管维护方法。资料表明, 由有经验的训练有素的护士护理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均较低[6]。

3.4 密切观察病情, 重视患儿和家属沟通

由于患儿年龄小, 不能确切表达自己的不适感,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小儿的这个特点, 加强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患儿穿刺局部的皮肤情况及患儿反应,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其次,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细心观察、正确耐心护理外, 还要做好与家属和患儿的沟通, 取得患儿和家属的配合与理解, 才能有效地预防小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Warren DK.The effect of an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venous cathter-associated bloodst rean infection in a medical ICU[J].Chest, 2004, 126 (5) :1612-1618.

[2]朱耘, 丁璐, 李辉, 等.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8) :1789-1791.

[3]张明, 钱俊英, 解建, 等.521例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4) :674-675.

[4]赵荣, 胡雪慧, 崔勤, 等.留置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73:498-499.

[5]李建媛.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与留置时间的关系及护理对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 (13) :1149.

[6]Deshpande KS, Harem C, Ulrich HL, et al.The incidence of in fectious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t the subclavian, intemal jugular, and femoral sites in al intensive care unit population[J].Crit Care Med, 2005, 33 (1) :13220.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心脏手术病人中, 男20例, 女32例;年龄3岁~59岁;房间隔缺损3例, 室间隔缺损20例, 二尖瓣置换14例, 主动脉瓣置换3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置换9例, 法乐氏四联征3例;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 置管时间3 d~7 d, 平均4 d。

1.2 诊断标准

有中心静脉置管史, 插管>24 h出现发热, 体温>38.5 ℃, 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 导管细菌培养阳性, 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导管和血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1]。

1.3 结果

无一例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症状或体征, 未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2 预防与护理

2.1 加强无菌观念

ICU病室内定期通风换气、紫外线空气消毒或使用空气净化机, 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严格探视管理, 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清洁卫生采用湿式清扫, 减少空气中细菌浓度。在输液、给药、连接微量注射泵、测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测压管液面高度不能超过尾端以免造成逆行污染而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

2.2 防止血栓形成

导管引起的血栓在临床上很常见, 目前所有的导管材料都是致栓性的, 血栓的发生率与导管留置的时间有关, 但有临床表现的仅为3%以下[2]。在护理治疗过程中要保持管道通畅, 避免血液回流或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血液制品, 测中心静脉压宜采用水柱下降的方法, 以免血液沉积在管腔壁, 导管内血栓或血小板凝聚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易诱发感染或血栓形成。

2.3 加强营养

心脏手术创伤大, 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则影响机体抗感染能力, 术后呼吸功能稳定, 拔出气管插管后4 h即给病人进食, 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如长时间不能脱机, 则留置胃管鼻饲流质, 鼻饲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并将胃内容物抽出, 注入流质宜缓慢, 每次不超过200 mL, 避免反流。

2.4 导管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常规应用于心脏手术病人, 以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补液支持等治疗, 而导管相关性感染是置管术后较常见并发症。导管感染的微生物来源有输液管道、三通装置等[3]。在留置导管期间导管的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输液装置每天更换1次, 在更换输液装置, 微量泵上的注射器以及三通管等各种操作时, 均应注意各环节的无菌操作, 尽量把各项操作集中进行, 尽量减少重复性的操作, 降低接头处脱开或开启的频率, 每天多次开启接头会增加污染的机会。使用双腔导管分别输入血管活性药和测中心静脉测压, 一管多用不但增加感染的机会, 而且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5 局部敷料护理

穿部位敷料应每天更换, 更换敷料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可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强的薄膜, 也可使用棉质敷料或纱布覆盖, 如穿刺点渗血、渗液、敷料潮湿、松脱或有明显的污染应及时给予更换, 保持导管口周围皮肤清洁, 局部潮湿会促使细菌生长引起感染。敷料护理要点为保持清洁、干燥、牢固, 更换时手法要轻柔, 自下而上揭起, 切勿在去除旧敷料及胶布时误将导管拔出。

2.6 密切观察全身感染症状及置管处皮肤情况

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可减少感染发生,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每班评估病人感染症状,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 观察有无全身感染症状, 注意有无与置管有关的畏寒、发热等感染情况,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 局部红、肿、化脓时, 在排除了其他部位的感染之后, 如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可能, 应拔除导管做细菌培养, 同时进行血液培养。穿刺部位及缝针处每日用具有皮肤渗透作用的含碘消毒剂消毒, 以减少由表皮细菌引起的感染, 病人病情稳定后及早拔出导管。有报道, 感染与置管时间呈正相关[4]。

关键词:心脏手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徐雅萍, 周光, 钟延法, 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16 (9) :1015.

[2]王志红, 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208-209.

[3]李辉.现代胸外科急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638.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10篇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虽然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其首选的血管通路, 但血管条件差, 无法建立内瘘或等待内瘘成熟期的病人,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感染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 可导致血液透析病人住院率增高和住院时间增加, 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现对我院用中心静脉导管术进行血液透析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能有效控制和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感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52例, 其中男32例, 女20例;年龄20岁~81岁;一般每个月透析2次或3次;血流量180 mL/min~250 mL/min。

1.2 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标准

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导管出口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具有两者之一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有发热或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 血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而无明显其他感染灶。出口感染定义为导管出口部位2 cm的范围内有红、肿、热、痛, 或有脓性分泌物培养阳性[1]。

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

中心静脉导管是菌血症的重要来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发生率为1% ~ 5%[2]。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有:病人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等全身情况;置管局部皮肤不完整、病人个人卫生差、使用不透气敷料、伤口出汗、鼻腔及皮肤葡萄球菌定植等;导管使用及管理不当;工作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经皮肤穿刺中心静脉插管术后感染最常见的侵入来自皮肤穿刺点, 导管插入血管后24 h~48 h内其表面形成一层疏松的纤维蛋白鞘, 穿刺处微生物沿导管表面自体内迁移繁殖, 免受宿主吞噬细胞和抗生素的作用, 而成为良好的寄生场所[3]。

3 护理

3.1 加强血液净化中心管理

血液净化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 每日2次多功能杀菌机空气消毒2 h, 治疗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2 h, 地面及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消毒2次。对进入血液净化室的人员严格控制, 每月对操作人员的手、血液净化室空气、透析用水等进行病原学检测。操作人员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知识, 进入血液净化室要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衣、更换隔离鞋, 导管留置及血液净化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3.2 加强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导管留置后注意事项, 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置管局部干燥、清洁;定期鼻腔及置管局部皮肤外用抗生素软膏 (如莫匹罗星软膏) 以减少葡萄球菌定植;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 同时有规律地充分透析;适当增加营养, 每日摄入蛋白质1.0 g/kg~1.2 g/kg, 以优质蛋白 (如鸡蛋、牛奶、瘦肉) 为主。对血红蛋白<60 g/L者给予间断输血, 另外补充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 以改善贫血及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股静脉留置导管者患侧下肢不得弯曲90°, 不宜过多起床活动, 要保持会阴部的清洁, 每日会阴护理2次。其他部位留置导管不宜剧烈活动, 以防留置导管渗血或出血引起感染。

3.3 导管护理

3.3.1 导管使用前护理

静脉留置导管使用前应嘱病人停止肢体活动及言语, 颈内静脉置管病人面部偏向导管对侧, 局部皮肤碘酒消毒, 更换无菌敷料, 在导管下方铺无菌治疗巾, 拧开动、静脉管帽, 用5%碘伏棉球消毒动、静脉管口各2次, 碘伏干燥后用5 mL注射器分别吸出动、静脉管腔内上次封管的肝素及血凝块, 确认管腔通畅、无凝血块后, 连接血液净化管路, 进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治疗使用双腔导管, 开放导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放导管, 包括经导管采血、注射及输液等。

3.3.2 导管使用后护理

血液透析结束下机后, 用5%碘伏棉球消毒动、静脉管口各2次, 先用生理盐水分别将动、静脉管腔内的残留血液冲洗干净, 然后注入封管的肝素盐水或肝素抗生素封管, 盖上无菌肝素帽, 用无菌纱布包裹, 胶布固定。用5%碘伏常规消毒插管周围皮肤, 消毒范围应超过敷料大小, 直径不小于7 cm, 可在消毒后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涂抹。

3.4 导管感染护理

导管感染可分为导管出口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菌血症和硅胶管感染。一旦怀疑导管感染, 应立即停止使用, 改用其他方式建立血管通路以维持血液透析, 并立即行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静脉给药, 抗生素和肝素封管, 直至体温及血常规正常, 血培养阴性。对静脉使用抗生素及抗生素封管后效果不理想, 或一般情况较差的病人应拔管, 并做细菌培养,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 导管感染的拔管指证包括4个方面。①出口感染:抗感染治疗1周~2周, 感染仍持续存在;②隧道感染:抗感染治疗1周~2周, 必要时感染区切开引流;③导管相关菌血症:抗感染治疗2周~3周, 若疗效差, 应考虑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或转移性感染;④硅胶管感染:抗感染治疗3周~4周。临床症状好转者可不拔管 (12 h~24 h内发热及白细胞升高得到控制) [4]。

4 小结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近年来已成为各大医院血液透析病人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 导管相关性感染亦日益突出, 已成为中心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故应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感染的意识, 掌握消毒隔离以及医院感染控制常识, 增强无菌观念,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应戴医用手套, 并认真洗手, 穿刺操作治疗时要遵守操作规程[5]。 每次透析前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情况及有无局部感染症状或全身症状, 及时发现并处理。此外, 还应针对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进行严格管理, 如尽量减少透析过程中反复多次的操作连接, 避免导管口长时间暴露与开放, 导管接口处用无菌敷料保护, 控制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及时拔除感染的导管并予敏感抗生素是防治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安全措施。一般情况下, 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1个月~5个月。对于治疗期较长且经济负担重的病人, 应尽量延长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同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防治感染的卫生宣教, 提高对导管感染危害性的认识。总之, 严格科学操作, 有效预防及时处理并发症, 可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导管留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郭美华, 皮小陵.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45例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 2010, 9 (4) :220-221.

[2]邱海波, 周韶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现代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449.

[3]夏荣, 何海萍, 高岩, 等.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1) :51-53.

[4]王笑云.要重视透析血管通路创建维护和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 2007, 6 (7) :349-351.

[5]蒋莉.血液透析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9) :838.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11篇

关键字:肿瘤;PICC;相关性感染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63-01

PICC置管即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操作属侵入性操作,置管后相关感染时有发生,则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据报道,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占医院获得性菌血症的20%—30%,居医院感染第三位[1].现将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发生原因、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 CRI诊断

根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发布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的规定》,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被定义为

1.1 导管病原菌定抽:指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cfu)

1.2 临床出口部位(即置管穿刺点)2cm以内的红斑硬结和接触痛,可能伴有其他感染现象或症状,例如发热及出口部位溢脓,可有或武伴发的血流感染。

1.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指留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 ,至少一次抽取外周静脉血液培养结果呈阳性。存在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

2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

2.1 内源性感染因素

2.1.1 患者年龄:蔡长春[3]等的研究结果提示,年纪超过60岁的恶性肿瘤患者标本培养阳性率及感染率较高,可能与其免疫力低下有关。

2.1.2 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低蛋白症,外科严重感染,创伤和恶性肿瘤等患者的抵抗力低下,增加了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可能是CRBSI的感染因素。

2.2 外源性感染因素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输入受污染的液体或药粒,护士的穿刺技术,无菌技术,导管维护技术都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还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知识缺乏等有关。

3 护理干预

3.1 加强手部卫生

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李静玟[4]等调。查显示,监督和自觉执行常规6步洗手法能有效切断致病菌入侵机体的途径,对预防PICC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格外重要。

3.2 严格无菌操作

PICC置管时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操作者手部保持无菌状态,穿刺人员穿戴帽子口罩,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消毒范围大于20×20cm,在置管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无粉手套或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无菌手套,认真去除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或生物粉,避免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发生静脉炎.消毒时消毒液不宜过多,且要等到晾干后再行穿刺,避免消毒液沿穿刺隧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而引起静脉炎.

4 导管的维护

4.1 敷料更换的选择

王春妹[5]报告一组67例肿瘤患者,出现7例感染,主要原因是置管后固定的敷料选用不当,经改用透气性好的敷料后未发生感染 。因此,临床上选择透气性,组织相容性好的透明贴膜。对于持续高热,出汗较多的患者或导管置管外渗出液较多者,宜首选纱布,敷料出现潮湿、卷边、松动时应立即更换。应保持置管敷料干燥、清洁。置管成功后24小时内局部换药1次,随后每周换药2次。

4.2 皮肤消毒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可导致导管感染的发生,做好皮肤消毒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的有效途径。临床上常用5%的碘伏作为导管周围皮肤消毒的首选消毒剂。

4.3 掌握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方法

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并选用合适的封管液,王桂容[6]认为应采用正确的封管方法,如脉冲式冲管,边推边拔,带液拔针,正压封管,沉积在导管中的的Pr性血栓是微生物定植的好发部位,肝素可降低血栓发生而减少感染。

5 CRI的处理

5.1 静脉炎处理: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0%。常用的方法有熱敷,硫酸镁湿敷,吴子洁等[13]报告25例PICC置管后静脉炎患者,采用海带联合鲜土豆片帖敷治疗效果优于硫酸镁湿敷,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5.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处理:CRBSI是带管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拔管,并用无菌剪下导管前端1-2cm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同时从对侧肢体抽血做血液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化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PICC作为一种新推广的技术,在二级甲等医院也逐渐成熟起来,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方便,避免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也减少了化疗药物所引起的静脉炎,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导管相关性感染也成为医院内主要感染之一,在预防CVC-RI方面护理人员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要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早期护理干预可以使感染减少到最低范围。随着PICC临床广泛应用,如何使CVC-RI得到更好的监控和预防,仍是护理人员今后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瑰琦, 田彩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分析与监护[J].中国临 床保健杂志,2001,10(3):308—309 .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 疗指南(2007)[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413—421.

[3] 蔡长春,吴力群,马长林,等.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1):11—12,14.

[4] 李静玟,李海峰 ,马萍,等.《PICC置管导致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45—347.

[5] 王春妹.护理操作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4,18(68):1099.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12篇

关键词:ICU中心,静脉内导管,相关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中心静脉内置管相关感染因素现已经成为近些年来ICU内中心治疗患者, 院内感染最重要预防性问题。所以, 认识同导管关联的并发症, 对长期进行放置中心静脉内导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ICU中心中脑出血、重症感染 (包括脓毒血症) 、脑梗死的老年重症性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卧床治疗, 并且患者较常合并伴有多种的慢性疾病 (如冠心病及糖尿病、高血压等) , 严重降低患者的机体抵抗力, 所以导管感染率对比年轻患者明显上升。统计结果表明≥60岁患者, 导管感染率为30.24%, <60岁患者者导管感染率仅为15.5%。为了更加明确老年内科ICU中心患者的中心静脉内导管感染率发病情况, 现对我院老年内科ICU中心, 中心静脉内留置导管的老年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老年内科ICU监护病房患者共86例, 患者每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均为1~7次, 平均5.5次, 共172例次。留置部位分别为:16例次左颈内静脉, 80例次右颈内静脉, 3例次左锁骨下静脉, 9例次右锁骨下静脉, 6例次左股静脉29例次右股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1~55d, 平均 (10.42±9.50) d。男患68例, 女患18例。年龄68~92岁, 平均 (78.50±5.5) 岁。

1.2 方法

1.2.1 预防感染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部位临近口咽部, 容易导致口鼻分泌物、呕吐物、汗液等污染情况的发生;颈部活动量较频繁及活动角度比较大, 敷料比较容易脱落错位。尽量透选择粘性大、弹性好、透明容易对穿刺部位进行观察, 还可以阻挡外来污染和细菌, 但透明性的敷料较容易导致感染, 不易直接接触皮肤使用, 所以应先用一块无菌的方纱盖住穿刺点后, 进行透明敷料粘贴固定, 这样既没有直接粘贴针眼便于观察。

1.2.2 导管感染标准及处理措施

患者突然出现体温升高、寒战等感染特征、排除其它部位感染因素引起, 则表现为CRI。6例次表现穿刺部位的局部发生肿、红, 48例次变现原因不明的突然发生体温升高、寒战等感染症状且排除其它部位感染因素[2]。上述52例次为CRI的患者, 46根导管是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拔除导管, 使用消毒的无菌剪刀把导管尖端一侧2~5cm长度, 剪下放入培养瓶中送病理实验室进行细菌量培养, 其中2根导管在进行送检时, 缺乏培养瓶没有进行送检实验室细菌培养。在43例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中, 其中19例进行抽取导管内血液作为标本进行真菌和细菌培养、真菌性抗原定性、分离性鉴定及药敏敏感试验检测。

1.3 统计方法

对老年内科ICU监护病房患者共86例, 对中心静脉内置管, 相关感染因素及处理措施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 以χ—±s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CRI发生率与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关联

86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出现CRI 39例次, 4例为穿刺出口局部感染、余患者均进行导管相关性的血流感染检测。发生CRI的患者年龄为: (78.5±5.5) 岁, 未发生CRI的患者年龄为 (76.5±6.5) 岁,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96, P=0.398) ;未发生CRI患者与发生CRI的患者相对比, 患者各种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比例, 及两组之间明显差异, 不具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2.2 CRI情况

患者进行中心内静脉置管172例次, 发生CRI48例次, 总体发生率为27.90% (48/172) , 具体详见表1。穿刺部位的不同CRI的发生率也有所区别, 其中CRI发生率最高的穿刺点为锁骨下静脉, 其次为颈内静脉, 股静脉穿刺点CRI的发病率最低, 但伴随置入导管的腔道数的不断增加, CRI的发生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详见表2。

2.3 致病菌进行培养

进行致病菌培养的送检导管共46根, 检测结果阳性率为45.65% (21/46) , 其中阳性表现为12株革兰阳性菌, 15株为革兰阴性菌。导管送检28次, 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32.14% (9/28) , 4株为革兰阳性菌, 5例为革兰阴性菌, 在进行真菌的抗原检测阳性率为10.71% (3/28) , 其中2例为念珠球菌抗原阳性, 1例为曲霉菌抗原阳性。

3 讨论

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脆性增加, 是老年的患者血管的特点, 长时间反复进行外周血管的使用, 较容易导致液体渗漏和静脉炎等问题的发生, 在进行输注有刺激性药液或是进行静脉营养治疗时, 临床大部分采用中心静脉进行静脉内置管。近些年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 伴随适应证的增加, 使中心静脉植入导管的数量也显著上升, 所以, 对于采用静脉内置管方法治疗也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CRI中为导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最为主要因素, 除了与本文中患者中全部为老年人外, 还可能同患者合并发生心脑血管性等疾病的发生, 需要进行活动限制或是导致卧床的比例明显上升。

上述统计表明, 随着导管置入的时间延长, 感染发生的导管的数量比例也不断的增加, 原因可的是:伴随导管留置的时间延长, 反复对静脉导管进行各种医疗使用上操作的频率也显著上升, 感染污染的概率也在不断的上升。CRI发生率在第3周发货神呢规律最多后开始下降, 原因是较少的留置导管的时间周期, 对长时间进行导管留置的患者采取严格的执行无菌性操作, 可明显减少CRI的发生, 有很重要的意义。

影响CRI发生率的因素还有穿刺置管的位置, 不同的穿刺位部位按照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顺序发生的概率依次呈上升趋势。文中进行穿刺置管的患者为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在进行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置管障碍时, 选择进行股静脉内置入导管。显示CRI发生率为锁骨下静脉发生率最高。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三腔、双腔、单腔静脉导管的CRI发生率呈下降的状态, 导管置入腔道的数目越多, 置管感染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在采用三腔导管置管中, 在进行血液滤过的时候, 较常发生连接导管紧贴血管壁引起血流量减少、超滤压过低, 所以需要进行导管位置的调整, 无形中增加了同导管接触的频率, 也使CRI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在全部送检导管的致病菌的培养结果中, 阳性率较高, 革兰阳性菌对比革兰阴性菌比例低, 还存在4例真菌性感染, 预计同股静脉置入导管比例较高相关, 既往有医学专家研究表明, 股静脉置管发生CRI时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但多项研究表明结果为CRI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

综上所述, 老年内科患者CRI感染的发生率约30.24%, 置管选择的部位不同, CRI发生率也不相同伴随置管的腔道数量上升, CRI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 血液滤过治疗等频繁接触导管的操作可增加CRI发生概率。所以在进行导管留置时, 应尽量缩短导管置入的时间及次数, 降低导管留置的腔道数量, 严格遵守导管操作接触时的无菌操作原则。

参考文献

[1]邓小玲, 林哲婉, 李艳梅, 等.老年内科ICU中心静脉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 2010, 45 (4) :339-340.

上一篇:微创方法下一篇:农村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