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2024-07-25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精选12篇)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第1篇

一、消除心理障碍

多数兼职科学教师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那么, 首先就要先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 为上好科学课提前打好预防针, 做好心理准备。怎样消除心理障碍呢?首先, 应让教师们脱下“数学的外套”, 穿上“科学的新衣”。在教学中, 大部分科学课教师都是数学教师, 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学教材, 习惯了教“主科”, 以及对“主科”的重视, 使得这些教师忽略了科学课的重要性, 所以教师要转变思想, 主动甩掉“怕上科学课”的思想包袱。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越怕的越不想做的事往往心理会产生抵触情绪, 不想主动去做, 会滋生“放一放再做”的想法。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主动克服这种心理和想法, 以积极的心态去正确面对, 把难做的事放到前面来做, 把“难啃的骨头先啃掉”, 把不想说的“提到桌面上来先说”, 只有这样, 才会摆脱心理障碍, 走出阴霾。

二、静心研究教材

只有排除一切困扰, 才能静下心来研究科学教材, 钻研教材。上好科学课, 研究教材是必须要越过的一道坎。只有把教材钻透, 心里才有底, 才有上好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 要上好科学课, 熟悉教材和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教材不但要熟读科学课本, 而且也要研究相关的科学教学用书和资料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只是沧海之一栗。”

如教学五年级科学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 教师在备课时只知道“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和“食物网”等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熟悉各种动植物的天敌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必须清楚各种动植物的名称, 理清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不然, 当学生说出一条食物链时, 你就无法判断对错。如学生说出“鱼虾→白鹭→黄鼠狼→猫头鹰→老鹰”是一条食物链, 如果教师不熟悉这些动物的猎食情况, 就很难判断这到底是不是一条食物链。可见, 研究教材和熟悉教材是何等重要。

三、认真组织实验

上好科学课的另一个重要保障是认真组织学生做实验。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可以这样说, 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教学。如六年级科学上册, 课本里提到的实验就有28个, 总的课时有32课, 实验就占到了87.5%。可见, 上好实验课是多么重要。因此, 科学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科学实验, 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来不得半点马虎。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阅读相关实验内容, 大胆提出实验猜想。当然, 如果已经明白了要做什么实验, 实验要求和步骤等, 就只需要准备好实验器材, 按部就班就行了。其实, 让学生犯难的不是做什么实验, 而是先要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来研究, 自己大胆猜想, 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并写出实验计划等。可以说这样的实验难倒了不少学生, 学生一筹莫展。此时,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敢于动手, 不怕出错。

2.根据实验猜想, 编写实验计划。在进行实验前, 编写实验计划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实验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要有哪些步骤, 教师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编写。当然, 课本上有的实验是已经提供了实验计划, 不需要学生自己编写,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3.分析实验过程, 总结实验结论。无论实验结论如何, 都与实验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去仔细推敲实验的过程, 就无法深入分析产生这一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所在, 这个实验做了也是没有意义的。如, 在指导学生做六年级科学上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的粗细有无关系”的实验时, 当时学生带来的铁芯有细铁钉、中号铁钉和大号的螺丝等, 但如果不改变线圈的圈数, 只改变铁芯的粗细时, 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基本是一样的。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过程, 是不是因为电池的原因。因为先做和后做对于电池的耗尽是不同的。电池的电流大小又影响着这个实验的结果。另外也引导学生思考, 是否是因为导线的粗细不同或是几根导线相连接的缘故, 使电磁铁磁力有变化呢。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实验, 是上好科学课的关键所在。

四、注重总结分享

要上好科学课, 还必须注重与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与学生一同分享实验成果。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方法的习得和掌握是一件难事。全靠学生自己去感悟的话, 可能大部分学生很难习得和掌握。因此, 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总结, 才能有所启发, 有所感悟。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 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从此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 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当然, 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时, 也不能忘了教会学生学会分享。在科学的世界里, 最容易激起学生智慧火花的莫过于惊奇和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想成为科学的第一位发现者, 尤其是在科学实验中, 学生能为自己的发现而手舞足蹈, 兴奋不已。这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收获与学生分享, 分享能迅速使该生的情绪高涨, 使其荷尔蒙迅速升高, 顿时进入巅峰状态。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 他已经对科学入迷了, 已深深陷入科学实验探究之中, 会一如既往下去。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心得体会 第2篇

乌江中心学校:李亮

近期我参加了区教育局举办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班,通过听专家的报告和优秀教师的讲课,我深有感触,我认为小学科学课是小学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值得我们小学教学师深挖掘、细探究。虽然培训的时间比较短但是我对如何上好科学课有几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教学从孩子们身边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足可培养孩子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1)、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 寻找身边混合物等。能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 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2)、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实践(3)、从身边的小变化开始探索。(4)、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教育心理学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要《太阳与彩虹》教学中,组织儿童到校门前的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固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双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不同教育对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五、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是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每一种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

要实验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自然教学质量,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要想尽千方百计,以保证实验教学开出率,经过摸索,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

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课 第3篇

一、 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提倡探究和主体实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科学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一般让语文、数学老师兼课,到考试时以快速给学生画画知识点背背来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较为普遍。有的开课也是老师读、学生被动听,体现不出实验教学过程,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即使上级已经给配备了一些实验仪器,但是由于班额较大的原因,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有的老师嫌实验麻烦只是简单说说,或者教师动手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就培养不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必须把科学实验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建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和能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挑战主要是观念的转变,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科学教学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会走样的。

二、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展教学

农村科学教学的主要不利因素是教学设施简陋,科学教学仪器设备很不齐全,有的地方甚至连实验室、实验仪等都没有,面临这一现状,教师仅靠口头讲解,学生没有探究的过程,达不到教学目的。但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农村有许多有利的条件——自然环境、资源,这些有利条件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有心深入利用农村山水田土、花草树木等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就地取材,例如:带领学生到农田里观察田里种的那些作物,观察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样子;到河边去认识河里的小生物;观察水质是否被污染,污染源是什么;《木材》这课我们可以找一些不同的木材来研究它的特点;《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课我们在农村会很轻松到找到木桩的截面。利用农村易得的材料来替代和补充实验材料,这样既满足了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又学得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激发兴趣,巧妙引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序的探索氛围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直观思维还远远强于抽象,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课时,可以创设下列情境:我们来做一个拍球比赛,看谁的球弹的高,分别推荐一位力气大和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比赛,老师准备一个充气很足和充气不足的两个篮球,力气大的同学拍充气不足的球,力气小的同学拍打充气不足的球,让学生同时拍球,看看谁的球弹的最高。肯定是充气足的那个同学的球弹的高,这时学生脑子里马上产生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比不过力气小的同学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欲,除了这些游戏还经常用一些猜谜语、讲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2、及时地对学生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性格特点用适当语言来肯定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学生回答问题很好时,老师表扬“回答得不错”、“你真是太捧了”等;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说“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老师的表扬、鼓励就如同一个“加油站”给予学生动力,再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搜集资料、订阅书刊,充实教学素材

小学科学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课前课后资料的搜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些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像《神秘星空》、《太阳家族》、《登上月球》等学生只有查阅一些科技书籍才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自然、科技类的书籍短缺,这样就阻碍了科学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学校每学期多订一些关于自然、科技类的报刊杂志,给学生提供搜索、获取信息的条件和机会;发动学生积累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知识,定期做科普知识板报,积累科普资料充实图书角,以克服资料贫乏的困难。这样学生会慢慢养成了搜集资料的习惯,搜集资料的能力也会慢慢提高。总之,科学教师要立足农村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负责,让农村孩子在自主实践中,稳步前进,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五、开展科技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为了培养学生科技方面的兴趣,强化用科学意识,建立科技兴趣小组,学习内容包括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科技论文等,并经常开展比赛活动,并且每学期都举行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把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让组员们都个个不甘落后,科技潜能和创新思维被充分挖掘出来。

总之,为了孩子,使科学这门课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最关键还在于我们的科学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立足农村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让农村的孩子在自主的实践中稳步前进,体验科学之魅力。

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课 第4篇

一、利用资源优势, 开展科学教学

1.利用植物资源, 开展科学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 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考察, 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到田地里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 并适当采集, 制成植物标本。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时, 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 我将凤仙花的种子种到花盆里, 让学生给它浇水并注意观察。通过活动, 学生观察到了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 芽长成苗, 再到开花、结果, 最终收获种子。学生在观察凤仙花生长变化时, 也对身边的其他植物进行了对比观察, 切实了解到了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既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变化, 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2.利用动物资源, 开展科学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 讲到了蚕的生长。我先指导学生制定养蚕计划, 并按计划观察蚕的变化, 作好记录。学生通过饲养、观察, 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了解得一清二楚。上课时, 我针对学生的记录情况展开讨论, 学生们各抒己见, 学习兴趣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 很快就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 还培养了学生形成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利用自然环境, 开展科学教学。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合理取材, 让学生接触大自然,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感知自然现象。学生在科学课堂上, 既能学到许多知识和方法, 又能萌生出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在教学《秋天到了》时, 我把学生带到校外的田野里、树林边, 学生很快就发现:田野里一片金黄, 蚂蚁正忙着准备过冬的食物、枯黄的树叶纷纷往下飘落……这样让学生能具体参与其中, 成为主角, 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地发现和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 既学得了知识, 又培养了观察科学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 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媒体资源, 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运而生, 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多媒体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有声的画面, 准确、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 强化感知, 促进理解, 生动、直观、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自制教学用具, 促进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是否成功, 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 就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得不出实验结论, 只有空洞说教, 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 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了便于教学, 我根据需要, 自制了一些简单、适用的教学用具, 如放大镜、牙齿模型、潜望镜等。

四、发挥图书优势, 扩大信息收集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心得体会 第5篇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就对这次培训的体会说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1.科学课的特点

科学的特点在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上。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可以证实的、证伪的、可;可以重复检验的;是符合逻辑的,可以推理的;是有局限性的,可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文化的现象,着重反映在科学家身上。比如求实的精神、理解的精神、民主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是构成孩子的两种思维方式,培养理性思维从证据开始。如为什么飞碟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可呢?因为它得不到科学证实。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生的质疑精神,世界上真的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吗?世界上不可能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结论的意义是:(1)、属于孩子们正真的科学结论(2)、这个结论蕴含的价值远远超过知识(3)、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态度(4)、保护了孩子的质疑精神。2.现在小学科学的现状

科学教材难把握;科学课难上,科学课难评价,科学课对教师的要求高。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小学科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探究发现法

探究发现法的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学生进行假设猜想③分组观察实验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⑤归纳总结(2)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3)小组合作法

小组分工与合作,小组内分有小组长,记录员等。小组长组织实验监督汇报,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要注重事实,每次实验尽量每个组都作出汇报,以讨论为主要方式。(4)角色扮演法(5)现状调查法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的殿堂。

实验是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做实验室要做到:①明确实验目的②设计实验③明确任务④明确结果⑤应运结论。在培训过程中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好实验。罗老师在做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时清楚的演示了整个过程,在实验前先做了油和水的混合实验,回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让学生分辨水和白醋,猜想水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并经过两次实验证明产生了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且在整个实验中学生都非常有秩序,他们分工明确,并且把积极性都投到了实验当中。在另一个实验热是怎样传递的,徐老师先出示烧水片段,让学生思考火在锅下面加热为什么锅里的水会变热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两组巧妙地实验证实了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向温度较低的地方传递的。经过这两节课都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二、运用当地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在教学《青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青蛙是怎样跳跃游泳的,就可以观察我们身边的青蛙。学习植物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内,亲身体验观察。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把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应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尽量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第6篇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是作为小学生,他们对生活还一知半解,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学习数学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二、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人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蜒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三、巧用评价建立学生自信心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任何不当的语言、态度都有可能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在课堂上,我们会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或事与愿违的事情。那么我们要学会灵活处理,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要活。不要一味地批评,也不要一味地说“你真棒!”,那些话听多了,就变味了,我们除了用你是最棒的词语,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话语,以激励更多的人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原以为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指名回答的时候一时答不上,我们不能做一贯的动作——辱骂、蔑视,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微笑等待、适时引导、临危求助好友等,这样灵活地去选择应对突发事件,课堂上没有不敢举手的学生,只有积极思考抢着回答的学生,我想这样的课堂将是活跃的。

四、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习惯于单方面听老师讲课,而自己却不会动脑筋想问题,更谈不上掌握学习方法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设计了一个“专家门诊”的游戏。我出了一些有错误的笔算试题,请学生当“小专家”,改正不正确的题,还要说明“病因”。另外。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我相应采用像钓鱼、送信、打电话等类的游戏穿插在教学中,有的让学生集体参加,有的启发他们分组研究。我从课堂上那兴奋、愉快、大方、自然的表情与活跃积极的表现中不难看出: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孩子觉得学习着是美丽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地知识传递,教师要为学生学好数学,努力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他们愿学数学,乐学数学。

作者单位

陕西省米脂县龙镇镇老庄小学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第7篇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正确和积极的引导, 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课堂, 用教学环境的活力氛围和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实用之处, 从而产生追求数学真理的强烈动力。那么,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有效, 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创设生活情境, 调动学习氛围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有趣的实例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来营造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经验,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 回想起自己生活中有那么多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的地方, 就会发自内心地对数学知识产生重视感, 而且也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迫切性, 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进入到课堂学习内容当中, 而且对于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也非常乐于参与和接受。这样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现在新改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给出了很多生活例子, 无论是知识的引入还是知识的讲解过程, 教材都是以实际例子的形式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 疑问特别多, 对美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而且在课堂上也十分活泼好动的性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创新和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模式, 营造能够满足学生这一要求的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出完美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五年级下学期第一章《图形变换》知识的学习, 我事先准备好了生活中一些特别漂亮, 小学生也很感兴趣的轴对称的建筑图片, 学生在观看到其美丽的外表时就能够准确地猜出建筑物的名称。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这些建筑物的共同特点, 教师再把学生提出的看法加以整理和归纳, 顺理成章地引出这章第一节轴对称的数学知识, 并且带领学生继续去探索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点。还有图形的旋转, 我组织学生用五彩纸折出漂亮的风筝, 然后带领学生在室外来体验放飞自己制作的“小风筝”的乐趣, 并让学生观察小风筝在风的吹拂下如何转动, 接着我告诉学生风筝的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旋转”知识的应用。这样我就利用了学生对视觉美感的要求, 将学生带到了轴对称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我还充分利用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的千姿百态的漂亮的建筑物, 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这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之紧密, 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种非常重要、和谐、完美的学习氛围。

这样用营造生活中学生感兴趣或是经历的生活情境的方式, 将知识自然地传授给学生,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引导过程中就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便能够集中注意力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之中。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理性认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不足, 对于数学知识中很多图形的理解缺乏想象能力, 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就会显得十分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就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来制作和绘制出图形或是物体, 通过更加直观的视觉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正确性, 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这样教师就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参与和实践知识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在这样的动手操作和制作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扩散和发展, 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的面积》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剪刀、卡纸、小棍、胶带和细线等教学工具, 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画出自己现在会求面积的所有图形。根据小学生已有的知识, 这时候肯定会画出长方形和三角形这两种, 然后我再利用学生画出的这两个图形面积的求法, 引导学生通过裁剪和拼接将今天新认识的平行四边分割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样学生就会启动自己的思维,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来完成我布置的任务。这个时候, 我要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助一臂之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想象, 就能够较顺利地找到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和长方形后面积的求法。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而且也使学生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和探索问题,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扎实、牢固地将知识掌握好, 并且还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来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 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加强了数学课堂的操作性,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满足学生好奇心、好动性的心理需要, 丰富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之后,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得到理性的升华,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三、亲切和蔼地对待学生, 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当中只有二者较好的配合, 互相帮助和理解才能够完成得更加顺利和精彩。而二者是否能够较好的联系在一起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因此,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生的年纪小, 他们与人交流的主动性非常差, 师生关系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主动地亲近学生, 并且通过自己真诚的态度, 及对待学生和蔼可亲的表现来感动学生, 让学生愿意和您这位教师成为朋友。这样就保证了师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条件。在教学中, 我们要时刻用语言和言行来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 积极和他们成为朋友, 引导学生在课上能够积极、大胆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 让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第8篇

一、建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情感

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现在许多教师将上好数学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上, 而忽视自身形象, 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教师不修边幅, 对学生严肃呆板, 这样只会让小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威严, 产生恐惧, 望师而远之, 自然也很难对他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相反如果教师建立良好的形象, 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情感, 这样自然可以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从而将学生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是有一颗爱生之心。教师不仅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成为拥有爱心的教师,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喜爱, 让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朋友。二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以深厚而扎实的学识来吸引学生。为此教师要加强培训与进修, 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 以渊博的学识来建立教师的威信。三是良好的外在形象。教师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 要向学生展现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 这样才能给学生深刻而良好的第一印象, 自然可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二、开展趣味游戏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 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为此, 我们可以将趣味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中, 通过设计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数学游戏活动, 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来达到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效果。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 我带领学生一起来玩购物游戏, 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这样的活动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更具操作性与趣味性, 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积极而快乐的买卖可以让学生来认识人民币, 让学生体会学的乐趣, 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这样的教学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好动的天性,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计更为丰富而有趣的游戏活动,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快乐而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理解,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行为。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提问艺术, 善于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有效的问题情境, 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1.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 以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现象来引入新知的学习, 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真实性与熟悉度,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

2.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是小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之一。通过创编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来呈现问题,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 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 从而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认知活动。

3.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将之运用于数学教学中, 可以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教学, 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的图片与画面之中, 实现信息输出的多元化, 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吸引学生注意力, 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与动力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

四、开展丰富的操作活动, 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活泼好动, 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极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学科, 在做中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将学生的手与脑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中来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 学会数学学习方法。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时, 我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画一画等,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与动脑来深刻地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 但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样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来记忆, 而是学生通过积极的动手与动脑总结而来, 这样学生是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我们要为学生的动手创造更多的机会, 要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来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 让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

五、完善赏识教育机制,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 兴趣不稳定, 难以长久, 为此要让学生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 就需要不断地加以强化与提升。这正是评价的激励效应。评价不能只是单一地以成绩为标准, 而是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 给予必要的表扬。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可以带 给学生以 莫大的鼓 舞与安慰, 可以让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与认可, 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更浓厚、更持久。我们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纳入评价内容, 实施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评价机制, 这样才能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长途的助推器, 让学生充满信心, 以更大的勇气来迎接挑战, 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与持久的动力。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讨论,合作,交流

课程改革对所有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猛烈的冲击。新课改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想。

一、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三、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活动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激励发展学生。

四、课堂上应多讨论、合作、交流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商讨、分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

五、课堂上要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 第10篇

一、何谓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

1. 一堂好的课首要的是学生要有收获。

学生通过这堂课学到了知识, 有收获。学生在这堂课中走进来和走出去是不一样的, 不仅对新知识和新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而且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对于情感的体验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学生因为一次有收获的课堂, 能进一步产生对学习的强烈要求, 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 一堂好的课要有够用的课堂容量。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看这个课程是不是活泼, 还要看课堂知识容量是不是够用。这里的够用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和接受能力, 恰好能接受。课堂容量要靠高效的课堂效率来保证, 一堂好的课程对于课堂效率的考量是不可或缺的。要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让学生学到充足的知识。

3. 一堂好的课要有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是真实的情感交流, 反对古板、死气沉沉的课堂交流。课堂氛围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 轻松幽默的课堂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轻松、活泼的氛围,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敢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敢于质疑, 师生形成互动的过程。

4. 一堂好的课要善始善终。

整个小学数学课程, 要一如既往, 体现好的课堂的常态化表现, 不能把仅有的一堂好的课当作唯一的一个节目来表演, 以后的课堂就没有新的东西呈现了。

二、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要坚持几个原则

1. 让学生活动的原则。

真正有价值的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 不是老师一味地讲, 学生机械地记忆,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的过程, 而是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建构的过程, 有创新性和创造性。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坚持让学生活动的原则,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知识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获得理性认识, 理解力和判断力得到发展, 对表面知识的消化吸收会变得容易起来。

2. 让学生反思的原则。

让学生反思的原则是由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决定的。认识能力有限的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的本质, 接受一个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思考、细心琢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反思的原则, 教师要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以往的知识以及知识的活动过程。

3. 与学生生活结合的原则。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与学生生活结合的原则, 要求教师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感知数学无处不在,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怎样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

1. 认真研读教材。

一堂好课从认真研读教材开始, 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 明确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 从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编排顺序等角度, 从整体把握课时内容, 使得教师找准教学的角度和难易程度。研读教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进行教学决策。尤其是现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比较多, 哪一种最适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和接受水平, 要在这中间加以比较做出取舍。

2. 认真研究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教师要想教会学生, 必须先了解学生。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特点, 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学生的课堂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 明确学生一贯的学习方法和对教学的期望等。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学生既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的需要, 也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需要。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容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 合理的教学评价。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83-0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使我们数学课灵动起来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三、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来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四、要善于赞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一声轻轻的问候也许就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一个淡淡的微笑也许就可以让低下的头勇敢抬起;一句“你真棒!”“相信你自己!”或许就可以引导自卑的心走出迷雾。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播撒知识的同时也把自信和爱种在孩子们的心间。老师的表扬要及时,要看准时机,要讲究艺术,要恰如其氛。值得强调的是表扬要真诚,装出的笑脸带着讥讽,虚假的语言带着嘲笑。我们要调整心态,真正赏识孩子,关注孩子进步和发展。老师的表扬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可又是最高档的“调味品”,我们经常要问:是否真心真意爱孩子。

总之,教师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每位学生都能适得其所地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实现,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中一个真实知识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

(上接059页)些训练,就会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教者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

教学中可以发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不整理不归纳,学生就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可是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孔乙己的笑?”学生甲:“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发笑。”学生乙答:“孔乙己很老实,众人都取笑他。”学生丙答:“作者写笑是为了反衬孔乙己的悲。”教师评价:“各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这里只有两位同学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做法显然给学生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教师应明确: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答案需统一标准,有些不需统一标准,特别是未定论的问题,反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来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当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就是有点偏激都可以理解。对于学术界在讨论而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不能简单告诉其答案就完事,应该以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合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不足。初中生的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教师作出评价时,若方法不当,可能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怕讲错怕回答问题的心理,会养成不爱思考的惰性,所以评价学生回答時,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科学的处理,学生积极作答,师生积极互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定会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对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几点思考 第12篇

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地球上的水》一课时 ,媒体呈现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片段 ,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水资源的丰富的同时,思考“自然水域中的水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家里的饮用水来自哪里? 它的水质如何?怎样保护水资源呢?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类似这样的情境导入,比枯燥的看图或语言来得更直接、更有趣。

2.在教学环节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设计科学探究形式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中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2.1紧扣目标,明确探究方向

紧扣目标,设计丰富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指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学生探究时,首先要强调探究目的,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制定必要的规则,及时提醒提示,防止探究偏离主题,放得开、收得回,使探究更有效。

2.2适时调控,探究科学有序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进入教学导入环节,就开始兴奋,偷偷摆弄探究器材。到了探究活动环节,只顾抢玩材料,甚至出现打翻水槽、打破烧杯的现象。实验操作中,不会观察,更不记录;交流环节中,不会倾听,更不思考。课堂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拿着小棒敲,学生充耳不闻。

这使我不得不思考: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在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当学生情绪亢奋时,“适时控制”。当学生探究偏离主题时,围绕预期目的;当学生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时,在过程中学会假设、取证;实验探究要有计划,观察要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

当然,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因为小组之间的能力有差别,探究进程、探究结果都会不一样。小组能力强,认知水平高,探究活动开展得顺利,探究速度也快。小组能力弱,探究所花时间较长, 完成得也较晚, 甚至根本无法完成探究活动。所以老师在分组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能力搭配均匀。探究过程中,适时指导,发掘资优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以强带弱,扶助有问题的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最终实现有效探究,确保探究科学有序。

3.科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

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的知识面要是狭窄,知识要是不丰富,能行吗?能胜任吗? 其实,我们翻开小学科学课本就会发现课本内容的涵盖面几乎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所以,科学教师理应不断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才能胜任科学教学工作。

4.教师要钻研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 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科学教学中环保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是以潜在形式蕴含于学科知识之中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科学教材内容编排主要有两大层次:一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如《水的净化》、《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等知识。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如《食物链》、《我国珍稀动植物》、《地球—共同的家园》等知识。对于比较简单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的知识,教材强调从实地调查入手,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的窗台上一天之内落下的灰尘,这些灰尘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厂等。让学生在调查中获得知识,从而了解水体和空气被污染的现状及原因, 从而制定出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对于比较复杂的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则应从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入手。如《动物和环境》一课,先引导学生寻找蚯蚓,找到蚯蚓后讨论:蚯蚓的生存环境怎样? 接着做一个实验:蚯蚓离开了黑暗潮湿的土壤,放进干燥的黄沙里会怎样?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必须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离开了这个适应的环境,它就无法生存。为了认识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然后认识生物间的其他关系。为了认识人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可先介绍破坏森林群落对环境产生的后果, 然后了解破坏地球其他环境带来的后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5.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具体包括实物材料、多媒体材料、实验仪器及教材。实践证明,呈现在一节科学课上、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必须是有结构的材料。

5.1如何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要立足揭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立足生活实践,体现材料的趣味性;立足学生实际,体现材料的多样性、安全性和实效性。在平时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一旦脱离学生生活,就会分散学生的探究注意力,引不起学生探究兴趣。

一是从学生身边的常见物品中选择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立足从孩子们身边物品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我们身边好多材料只要稍加留意、稍作改变,就会变成很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句话说得好:“瓶瓶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择材料

科学教学力求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多媒体中的资源进行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社会生活中,让他们体验社会、体验生活。材料的选择如果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入手,将有利于学生探究。

5.2有结构的材料在课堂上如何呈现

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在课堂上科学呈现和利用,做到物尽其用,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5.2.1应给学生一定材料选择空间。科学课上,很多实验可以由小组自己选择,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这样,既节省材料准备时间,又使实验材料各尽其能,不至于成为摆设。

5.2.2教师应合理把握有结构材料的呈现时机。

上一篇:建筑物布置下一篇: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