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感悟范文

2024-08-30

真情感悟范文(精选7篇)

真情感悟 第1篇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从多角度立意, 让学生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 放飞自己的心灵, 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或许, 我们才会看到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与悟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有条理, 语句流畅, 语句优美, 书写工整, 会用标点符号。”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学生写“有意义的事”相比,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科学得多。硬要学生去写“有意义”“能教育人”“从别人眼里看世界”的事, 学生往往没有这方面的体验, 苦苦寻求, 绞尽脑汁。

如果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积淀出发, 从心理学观察来看, 他们是有表达欲望的。

一. 留心生活, 提取素材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可不是吗?生活中本是无心的举动, 却令自己手足无措、倍感尴尬;当你拿起话筒亲切地问候, 话筒的另一端同时传来让你觉得温馨至极的回答;自己的过失使父母陷入悲痛, 自己早已深深自责, 却固执地支撑所谓的脸面不肯说上一句道歉的话……凡此种种, 都是写作极好的素材, 这些曾经让你心动的一刻, 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法国文学家乔治·桑这样感慨地说:“生活中点滴感动, 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 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只要你留意, 日常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就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许多优秀的作家, 在他们的文章中不仅仅是他们的见闻, 更是他们真切的情怀。王维这样, 苏轼这样, 鲁迅、巴金也是这样。

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渗透着他深深的痛苦, 反思, 自责, 读来感人至深。《小狗包弟》写了一只普通的狗的命运和作者对自己灵魂的剖析。故事的引子中写到在政治斗争压倒一切的年代, 人性泯灭, 反倒是一只小狗有着与人的亲近和温馨, 从而让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小狗包弟, 这说明作者心灵感到触动。后文写到“为了保全自己, 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 我瞧不起自己, 我不能原谅自己”, 如果不是灵魂深处受到巨大的触动, 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发出这样的自责。

从生活中作者提取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心灵的触动可以表现为情感共鸣, 也可表现为理性的思考。

那么, 怎样提取素材呢?

1. 关注自己的成长。

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在写作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改变和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 自然会令文章具有触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力量。

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中最温馨的部分, 十五六岁的年纪, 正是生命中独立意识成长的旺盛期——生活独立、精神独立, 所以更需亲情友情的滋养和慰藉。有爱浇灌的树木才会茁壮, 有爱护卫的生命才能健康。年轻的朋友, 你应该沐浴在亲情友情的大河中, 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记录下来, 以回报家人友人对你的爱。

我的学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小名》, 就是写自己的生活, 母亲喊儿子的小名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 大多数同学都视而不见, 觉得太过平常, 难以成为作文素材, 但这篇文章就从此入手来展开矛盾冲突:一方面儿子觉得自己长大了, 不愿母亲再喊自己的小名;另一方面, 母亲已养成了十多年的习惯, 总是难以改过口来, 而伟大的母爱就在改与不改的矛盾中展现出来。母亲想改是因为她想尊重儿子的意愿, 是一种“爱”的表现, 而“改不了”却是因为她那种母爱的自然流露, 乃至最后“火车开动的刹那, 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和他们挥手告别, 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 眼里竟有了泪。她挥起双手, 脱口喊出来‘写信回来, 淼儿!’。我稍稍一愣, 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 泪水夺眶而出。”这篇文章的成功就在于写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有真情, 因而感人。试想, 写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 连自己都感动不了, 又怎么可以感动别人呢?

2. 提取素材, 着眼于小。

写作时, 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 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 只要我们感受独到, 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抓住生活中的那些小事, 深入挖掘, 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

我看到一篇文章《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 作者的愿望是当一条狗!初看我大吃一惊, 又觉得好笑, 接着往下看“阿爸走了, 家里只剩下我和阿妈, 山村的夜很黑, 听人们说夜里有鬼, 我怕鬼, 阿妈也怕, 阿爸不怕, 可是他再也回不来了。还听人说, 家里有狗的话鬼就不会去, 可是我家也没狗。我如果是一只狗的话那该多好啊, 我就可以天天守在阿妈的门口, 她就不会害怕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小、最卑微的愿望, 却令我久久难以释怀。

是啊, 不管愿望有多卑微, 只要能传达出真挚的情感、深厚的情意, 就能触动人的心灵。

伟人、大事固然可以感动人, 可是一个生动的场景, 一句真情的话语, 一个善意的微笑, 也是生活美、人性美的表现, 也会折射出生活的真谛, 正所谓“一滴水里看世界”“细微之处见精神”。

更何况, 同学们日常生活所能观察到的大多是一些凡人小事, 因此我们要从平凡的小事中观察人物, 从细小的言行中探索人物的心灵。

3. 着眼于“真”。

当然, 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 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 是一种艺术上的真, 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4. 着眼于“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自己的思考外还要多读书, 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 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写作也是这样。

二. 通过阅读, 丰富“储蓄”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 素材储蓄是我们写作的根本。阅读是储蓄素材的基础,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无序而枯燥。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三五本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 在读中静心, 在静心中享受, 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里, 使自己的情感流露,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针对学生现状, 我在引导学生读书、营造浓郁书香氛围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首先, 在班中建立图书角。学生把家中的书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换看, 老师结合课文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书, 指导他们阅读。我带高一, 要求学生读《论语》, 写下自己看到的句子, 写自己看懂了什么。很多学生很乐意做这项作业, 写出的感受也各有千秋。

其次, 指导学生积累课内素材, 如屈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气概, 刘邦的“安得猛士守四方”的踌躇焦虑, 曹操“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的求贤若渴。要求学生了解这些人物, 摘录其有关事迹, 写自己的点滴感受。有的学生就说屈原抱石沉江不可取, 要勇敢地面对挫折;有的为项羽惋惜;有的学生说刘邦就是一个小人……一学期下来, 同学们的读书感受写了满满一本, 我们共同取了一个名字——随想录。老师每天都在分享他们的喜悦、感伤和从他们的视角发出的独特感受。同时我也明显感觉到通过这种尝试, 同学们视野开阔多了, 练笔的机会也多了。目前, 一股争读书、爱读书的氛围在我班已初步形成。

三. 搭建舞台, 放飞心灵

南宋文学家谢枋得说过:“凡学文初要胆大, 终要小心——由粗入细, 由俗入雅, 由繁入简, 由豪荡入纯粹。”

让学生写作胆大就是让学生自由倾吐心中的“储蓄”, 放胆写作, 不要顾虑写作的各种条条框框, 也不要害怕表达得是否恰当准确。

由于所带班级是高一, 作文的写作仍是以叙述为主。平时就要求他们记身边的事, 写身边的人, 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从他们的文章捕捉到很多信息, 感受着他们的情怀。我总想让自己搭建的舞台更广阔、更自由, 真正调动学生内在表达欲望, 让学生在为他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想说的话, 用自己的“储蓄”在舞台上自由驰骋。

1.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 并求得不断进步, 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 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了一篇文章之后, 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 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 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 去练习, 使之变成自身的作文能力。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 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 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日记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 天天坚持写日记, 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勤修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作文水平”。在教学中我有时采用互相评议的方法, 让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习作, 无论写得精彩还是糟糕, 都要先读给自己听, 再大声读给同桌听, 读给四人小组成员听, 读给全班同学听, 把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不太顺口或不能表达自己意思的地方, 可以修改一下。同时, 我又恰到好处地教几种简单的修改符号。这样一来, 没过多久, 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写得顺畅多了, 而且还出现了许多精彩的语言, 表达的感情也真实了。

感悟真情 感悟人生的作文 第2篇

一天。我为了避雨,躲进了一家商店的檐下。聚在一起的人们本来素不相识,可这雨使大家成了“‘患难之交”,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突然,大家背后传来一声尖厉的怒喝:“哎!躲雨一边躲去,堵着门口叫我咋卖东西?”我回头一看,只见柜台里一位阿姨叉腰而立,满面怒容。我赶忙躲到边上。

旁边也是一家商店,但很小,柜台里站着一个女青年,大约十七八岁。她看了看我,笑着说:”进来避雨吧!”我心里的惊慌和疑惑全被这亲切的笑语拂去了。其他几位“难友”也挨个儿侧肴身子移过来。女青年亲切地招呼门口的人们:“大家快进来吧,这儿就是小了点,不过还站得下。”大家都被她这态度感染了,一齐拥了进来。小店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这场大雨带来的凉意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给我拿两包烟吧。”一位中年人首先开口。“哦,对不起。”女青年满脸歉意,“上次进货时,烟被雨淋了,有点潮湿,您要是想买,隔壁店里也有。”“啊,不,我就喜欢抽潮点儿的。”中年人的话逗得大家全笑起来。那女青年也笑着说:“那我就按批发价卖给你吧!”说着,递给那位中年人。“给我拿个手电筒吧!”“给我拿袋洗衣粉。”“我买……”人们纷纷指着货架上的日用品,七嘴八舌地要着。我也掏出钱,想买几支铅笔,尽管我并不需要。

女青年惊慌地说:“不行,不行。我不是叫你们来买东西的。”人们仍不罢休,一双双诚恳的眼睛望着她。“你卖给大家吧!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回报你的`真诚。”一位戴眼镜的叔叔说道。

女青年低着头,接过一张张握得温热的纸币,手有些发抖了。很快,大家都拿到了自己要买的东西。“这会儿雨小了,我们快走吧!”不知是准说了一句,于是大家在一片真诚的“再见”声中告别了温暖的小店。(初中作文)

雨变得很细小又很轻柔,我走在一片如烟的雨雾中,回想起刚才的小店避雨。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诵读感悟体验真情 第3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感悟”为主线,以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學目标

1.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以及临危不惧、沉着果断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海难,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撞上了正在行驶的“诺曼底”号客轮(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那危险的情景,看视频)。

2.此时,我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词(板书:险)。

3.然而,更险的一幕还在后面!让我们随着船长哈尔威,乘着他的诺曼底号客轮,继续这次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诵读感悟,体验情感

1.整体阅读,感知英雄形象。过渡: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指挥救援工作的呢?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自救”部分,边读边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⑵船长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什么?出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哈尔威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大声吼道)你能来试着吼一下吗?谁来读一读。他为什么要大声吼?(当时情况危急,场面混乱,声音小,无法控制局面)这是哈尔威船长所下达的第一个命令。从他的吼中,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你能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一个船长(忠于职守)?从中,你还读出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要问的?齐读。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围绕一个“吼”字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对当时混乱场面的理解,既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精神;同时进行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从中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⑶这时,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大家自读一下课文相关内容。①人们从这威严的声音中了解到了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船只能坚持20分钟了……)②坚持这20分钟很重要,因为哈尔威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20分钟让60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平均每人20秒,所以,大家必须速度快!③但不管怎样,哈尔威船长还是觉得20分钟——够了!(大家听到哈尔威船长能用20分钟,拯救他们的性命,给了人们希望,所以要读出自信、威严)你能把这两个字读好吗?指导练读“够了”。(简短、自信、威严)(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强化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教师通过抓住“够了”一词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从简短有力的语气中,感悟到哈尔威船长舍已救人的伟大精神。)④船长真的会开枪吗?(分小组辩论,正方、反方)(这个环节设计,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自由组合,采用自学讨论、正反方辩论的形式,开放性的研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答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⑤从这番对话中,你又感觉他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沉着、镇定、临危不乱、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学生练读。分角色读:教师读船长,学生读船员。

2.渲染烘托,感悟伟大灵魂。

⑴出示:“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①谁来读一读。“伟大的灵魂”指什么?②让我们回顾一下救援的全过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③哈尔威的英雄本色震撼了人们的心,这就是伟大的灵魂。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强大的震撼力吗?练读,指读,配乐读。

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精神力量,这里采用了练读、指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渡:事实上,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哈尔威船长时刻都牢记自己是一名船长,他是在用自己伟大的灵魂进行着指挥。所以,作者满怀崇敬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⑵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①他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是的,他连最小的见习水手都考虑到了。(但他把自己给忘记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②让我们带着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这一句话。

⑶出示:“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①写话练习: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②师述: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那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③质疑:同学们,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值得吗?在沉船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分小组进行讨论。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个环节设计上,在学生感受了船长高大的英雄形象后,通过质疑问难,分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3.激情评价,感受崇敬心情。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①什么是“忠于职守”?什么是“做人之道”?(做人应遵守的道义道德。)你认为我们小学生应该做到哪些“做人之道”呢?(诚实、守信、讲礼貌……)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呢?②在你看来,“英雄的权利”有哪些?(享受荣耀、受优待、有领导的权力……)哈尔威面对死亡是怎么做的?从中,你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什么?你能把它读好吗?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赞美、崇敬)试读,练读。作者雨果自己也曾经说过,“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③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齐读这句话!

三、配乐赏读,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航程快要结束了!我想大家此刻一定都被感动着,都被伟大的英雄哈尔威感动着,就让我们在《英雄的黎明》音乐声中再次齐读课文的最后两段,把英雄船长英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里。齐读。

教学反思

真情感悟 第4篇

《她是我的朋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 引导学生认真默读, 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义方面的作用, 进而理解内容, 受到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迫在眉睫、查看、休克、草垫、呜咽、拳头、竭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本内容,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的动作、神态的语句, 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 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朋友”情谊, 唤醒阅读期待

1.“朋友”, 一个多么熟悉、亲切、温馨的词语。说说生活中你曾为朋友做过什么事, 或者朋友曾为你做过的让你感动的事情, 让我们一起分享你们之间的友情故事。 (学生交流。)

2.同学们的朋友可真不少, 对朋友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 (板书并齐读课题。)

3.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 (“她”是谁?“我”又是谁?“她”和“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她是我的朋友?”……)

(设计意图:以“朋友”为话题, 引出课题, 既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对友情温馨的内心体验,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唤醒了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朋友情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主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两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学生展示读, 师生评价, 注意读准多音字“血”等。)

3.你觉得哪些段落比较难读?试着把它读通、读熟。

4.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 引导学生认读、扩词。)

5.通过读文, 谁能尝试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指名回答。)

6.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起来, 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试试? (同桌练说, 指名说。)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教学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愉悦、轻松地达到了把课文读通、读正确, 整体感知文本的目的。同时学生学到通过质疑、解疑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三、总结学法, 布置作业

1.总结学法:通过这课时的学习, 我们学会了哪些阅读的方法? (提出问题, 自主阅读课文, 解决问题;朗读理解课文……)

2.布置作业: (1)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一抄、记一记你认为难写、难记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休克、输血、迫在眉睫、阮恒、草垫、擦拭、捂住脸、掩盖痛苦、竭力制止。

2.导入新课:谁能用上刚才听写的部分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表达。)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走进阮恒的内心, 仔细体会“朋友”的深刻涵义。

(设计意图:听写词语, 以词语串联文章主要内容, 不仅整体回顾了文本内容, 而且顺势引领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二、潜心品读, 感悟朋友情

(一) 体验阮恒献血前的内心世界

1. 指名读第1~4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找出最能体现小姑娘处境危急的词语。 (迫在眉睫)

2.“迫在眉睫”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生活实际, 用“迫在眉睫”说一句话吗?

3. 课文中哪些词句表达了情况“迫在眉睫”?

4. 谁能把当时情况的紧急用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这里紧扣关键词“迫在眉睫”, 让学生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同时, 进入课文情境, 以利于深入理解、感悟。)

过渡:献血迫在眉睫, 阮恒是怎样做的呢?请看课文第5自然段。

出示句子:一阵沉默之后,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 然后又举起来。

1.指名读, 想想:你有过举起手来又放下去或者举起来放下去又举起来这样的经历吗?谁来具体说说?

2.阮恒为什么这么做?请你根据阮恒的表现, 联系下文读一读, 想一想此时阮恒心里会想些什么? (内心很矛盾, 害怕, 犹豫, 想献血又怕献血, 最后下定决心献血……)

3.是啊,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阮恒终于坚定地举起了手,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啊!同学们, 请用朗读来表达你此刻的内心感受吧。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设计意图:“举——放———举”三个无声动作细腻地刻画了阮恒当时矛盾的心情。教学时, 紧扣这三个动词,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加深情感体验, 感悟阮恒内心活动。)

(二) 感悟阮恒的美好心灵

过渡:“举起来———放下去———举起来”真切地再现了阮恒献血前的复杂心情。在接下来的输血过程中, 阮恒一直很少说话, 作者更多的是描写他的表情和动作, 让我们一起透过表情和动作去理解阮恒的美好心灵。

1. 默读第6~11自然段, 画出描写阮恒动作和表情的句子, 反复朗读, 细细品味, 用心感受。

2. 交流, 出示:

(1)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 一句话也不说。

(2) 过了一会儿, 他突然啜泣了一下, 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3) 他又开始呜咽, 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4) 接着,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5) 他眼睛紧闭着, 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想竭力制止抽泣。

(6)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 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3. 请反复朗读上面的句子, 找出描写阮恒“哭”的词语。 (板书: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4. 请你借助工具书或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这几个词语分别描写了怎样的一种哭。 (啜泣:抽抽搭搭地哭。呜咽:低声哭泣。抽泣:一吸一顿地哭。)

5. 自己根据意思, 试做做“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动作, 并体会它们的不同状态。

6. 啜泣、呜咽、哭泣、抽泣这一表达顺序能变换吗?为什么?

7. 是呀, 从“啜泣”到“呜咽”, 再到

“哭泣”、“抽泣”表达了 (阮恒越来越害怕, 哭得越来越伤心的心理活动和表情, 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阮恒当时的心情?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

8. 当针扎进阮恒的血管后, 他

“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内心充满矛盾, 但他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我们看着屏幕, 仔细观察阮恒的神情、动作, 走进阮恒的内心, 倾听他的心声。完成以下填空。 (课件展示, 配乐, 学生练习。)

(1) 过了一会儿, 他突然啜泣了一下, 全身颤抖, 心想:____, 但是, 他又想:___, 于是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2) 他又开始呜咽, 心想:________, 但是, 他又想:________, 于是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3)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在想:________。他眼睛紧闭着, 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想竭力制止抽泣。

(4)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 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这是因为________。

9. 同学们, 阮恒宁愿舍弃自己的

生命, 去挽救朋友的生命, 这是一份多么难能可贵的朋友情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回读课文第5~11自然段, 再次感受阮恒矛盾、痛苦的内心, 以及他那勇敢、无私的抉择。

(设计意图: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引领学生紧扣描写阮恒动作和表情的句子, 与文本对话走进阮恒的内心世界, 理解他所受的困扰, 感受他的美好心灵, 学习他的优秀品格。)

过渡:尽管阮恒极力掩饰自己的痛苦, 还是被医生察觉了。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想想医生会说些什么。 (针对学生所说, 引导学生领会虽然献血不会死, 阮恒的担心只是一场虚惊, 但他愿为朋友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令人敬佩。)

10. 请轻声读课文第12~14自然

段, 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阮恒“以为自己就要死了”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 (小组交流:推举代表班上交流。)

11. 阮恒以为输血要付出生命的

代价, 自己就要死了。既然这么认为, 阮恒为什么还要选择献血?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表达。)

12.“她是我的朋友。”这句朴实的

语言, 蕴含着一份多么真诚的朋友真情, 阮恒的勇敢行为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教师:阮恒之所以在害怕的同时毅然举起了手, 是因为———生接读:她是我的朋友。教师:阮恒之所以在输血过程中极力抑制自己的哭泣, 是因为———生接读:她是我的朋友……)

三、拓展文本, 升华“朋友情”

阮恒勇敢、善良、无私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千金难买是真情”。同学们, 让我们真诚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用爱心丰富我们精彩的生活!

1.搜集与朋友真诚相处的歌曲、格言、文章, 与你的朋友共同分享。

2.想象医生和阮恒的对话, 写成一段话, 和自己的伙伴合作表演。

3.以“朋友”为题, 写一篇小短文。

4.亲手制作友情卡, 在卡上写上赠言, 送给你的好朋友。

品读词句 感悟真情 第5篇

——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乾安县第一小学 周 波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首尾呼应及引用的写作方法。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抓住主线。

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生谈收获)是啊,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品读思母之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2、学生汇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1)“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作者寝食不安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情景呢?

(2)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为什么母亲的离去使作者抱终天之恨。(3)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的痛苦可谓刻骨铭心,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季先生的心声又何尝不是这样,让我们再读这段文字,体会季先生的心。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看到她什么样的神情?

(2)你从她的神情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所以季先生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3)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1)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后讨论解决。(2)作者在泪光中幻出了母亲什么样的面影?

(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在老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言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思国之情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了祖国来到哥廷根,地域的距离割舍不了心中的怀念,相反还增添了什么?让我们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心中的思念,边读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抓住季老的几段日记。2.说说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想象说话: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想象说话: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抓住“织”和“糊”两个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6)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见到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五、领悟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你觉得好在哪?另外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还有哪些不同呢?这种引用说明的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小结: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亲,在先生心中都是如此重要,虽然身份不同,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课题——《怀念母亲》。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深入文本感悟真情 第6篇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朗读感悟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朗读训练,尤其是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我在教学《四季》一课“春天”时,就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春天来了,草芽儿看见小鸟,如果你就是草芽儿,你会对小鸟怎么说?学生异常高兴,纷纷举手,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用读体会,学生读得起劲,读出了真情。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二、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思想品质

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关键句,这些句子有的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的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直接赞颂了主人公的品質,还有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教学时,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去读、体会、感悟这些句子。

例如,《白杨》中“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不仅是在介绍白杨树,更重要的是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表白自己要和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一样要永远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者的爸爸这么说不外乎是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去感悟这个句子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呢?首先让学生联系上文,弄明白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使学生认识到白杨树高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质疑作者的爸爸为什么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感悟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三、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

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读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并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阅在相应的句段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四、感悟文本,求新求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式教学就是要充分实行教学民主化,在承认并遵循感悟材料的客观性、确定性,养成学生规范性思维品质的前提下,着力激发、鼓励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对同一语文材料取用不同的视角,尝试不同的体验。

如《三顾茅庐》的教学片段:

一生突发灵感,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小高潮。

生: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因为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候?

(立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

师:理由是什么?别急,读读课文或联系人物的特点分析一下,也可以讨论。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几分钟后,小手如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读书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同学们的争议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了,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有所思,

有所感,有所“发”,有所悟,这才是最可贵的。

五、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考。课堂上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解决。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六、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七、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教学环节的处理注重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地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理解。这样一味地拔高教学要求更是不恰当的。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从平淡中体味真情从描写中感悟真实 第7篇

为了奶奶的微笑

时 睿

门外有两棵树,一棵是小的,另一棵是老的。

家里有两个人,一老一小,老的是奶奶,小的是我。

我怔怔地望着门外这两棵树。

“来了,吃饭喽,吃饭喽。”奶奶召唤我吃饭。我在桌旁坐下,看着奶奶蹒跚地来往于厨房、餐厅之间端菜,不觉心中一酸,赶紧上去帮忙。菜陆陆续续地上了桌,丰盛的菜肴把桌面挤得一点空隙都没有。

我伸手夹了一块肉,细细嚼了几下,重重的咸味在口中直打转。我忍不住想把它吐出去,刚要开口,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我不想伤害奶奶的感情,骗她说:“好吃呀!很好吃!”那天,一桌子的菜都很咸,但为了承领奶奶的好意,我把所有的菜尝了个遍。

因为菜太咸,我只得一个劲儿地扒饭吃,奶奶心生疑惑:“丫头,你今天的饭怎么吃得这么多?”我赶紧笑着说:“因为奶奶今天的饭菜煮得香啊。我饭量也就大了。”奶奶听后,开心地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奶奶絮絮的唠叨声心生厌烦,也不再会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而对奶奶精心烹制的菜肴一口不动,更不会以学习任务重、作业太多为借口推脱掉她的盛情邀请,因为我不想看见她失望的眼神,只想为了她的微笑而付出一切。奶奶,你可知,我多想化作清风,吹散你眼中的愁绪;奶奶,你可懂,我多想变成阳光,温暖你唇角的微笑。

奶奶,我会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长大后与你相偎相依,永远陪伴在你的身旁。

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写了一件品尝奶奶为自己提供的一顿丰盛却不美味的饭菜的事。为了不扫奶奶的兴,她故意编了一些善意的谎言,赢得了奶奶的开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奶奶的挚爱之情。

这是一篇“为了 ”的半命题作文,小作者选取自己身边熟悉的亲人(奶奶)和“我”作为叙事传情的对象,在文章中注意到了多方面的描写,从“我”的心理、奶奶的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突出了奶奶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奶奶的挚爱。但是,这篇文章在叙事、描写、抒情方面还有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搜寻。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顾老师:同学们,经过一番详读之后,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1:我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挺平常的。我也有奶奶,我觉得奶奶也挺爱我的,可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索性不写。写老师吧,优秀作文选上写老师的也挺多的,可以借鉴借鉴。

顾老师:你也挺老实的,“借鉴”?(生1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他学生瞅着他笑)

顾老师:平常的人物可不可以写?能不能写好呢?

生2:平常的人物是可以写的,也是可以写好的,关键是找准点。

顾老师:找准怎样的点呢?(生2一时答不上来)老师想,这个点既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

生2:也可以是一个物。

生3:也可以是一处景。(生3为本文作者)

生4:也可以是一个场面。

……

顾老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点呢?

生3: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呗。

顾老师:有心就有情。生2同学,刚才你说的点,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动情点”,好吗?(生2点头认可,教师板书“动情点”三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有没有动情点呢?

生3:我看是有的吧。

顾老师:你倒是蛮自信的,先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生5:这篇文章开头干巴巴的,一点文采都没有。

顾老师:怎样才能有文采呢?

生5:多点儿修辞就好了。

顾老师:嗯,文以辞胜,精美修辞出华章。描写时,修辞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同学们不要忘记,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描写要为抒情服务,因此,描写时的修辞也要为抒情服务,千万不能以辞害情。

生3:顾老师,我文章的开头部分是写景,我写的时候也是动了情的,只是没有描写好。我本来也想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现在回过头来读一读前三小节,确实觉得怪生硬的。

顾老师:是的,老师觉得你写“树”这个景的目的是引出“奶奶”这个平常的人,并借助“吃饭”这件平常的事来表现你和奶奶之间的真挚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平淡之中见真情是不变的真理。选材平淡不要紧,关键看我们琢磨的功夫。普通的木料既可以生火做饭,也可以做一件简单的家具,还可以变成精美的木雕,只要匠心独运,普通木料就可能会有华美的转身。写作时,描写就是一番匠心独运的真功夫。

生6:文章的第4小节仅以“蹒跚”两个字表现奶奶的衰老形象,显得不够具体。是不是可以将眼前的奶奶和记忆中的奶奶对比一下,体现“岁月不饶人”的意思呢?

顾老师:这个想法不错,不但有情的厚度(为奶奶的衰老而怜惜),而且有理的深度(时光催人老)。另外,描写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生7:文章第5小节“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一句只有语言描写,却没有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不能很好地表现奶奶当时那满怀期待的样子。

顾老师:很有见地,只闻其声,未见其形,奶奶当时那满怀期待的样子,还需要描摹。

生8: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这一安排很巧妙,但是,读上去总觉得不太顺口,也许得和开头一起重新打磨一下。

2.医学档案:魏巍《我的老师》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例分析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节选自《我的老师》)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顾老师:以上三个片段节选自课文《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段文字的优点,或许这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生3: 我觉得第一个选段选取了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老师这个角色,选材平常,却写得真切动人,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套用您的话,就是有“动情点”。

生4: 我怎么没有发现这儿有动情点呢?顾老师也给我们排解过小纠纷,但是,有哪位同学真的动过情呢?(生3一时答不上来)

顾老师:理越辩越明。哪位同学来给他俩评评理?

生9: 第一个选段的确叙述了蔡老师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这件很小的事,这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对“我”而言却是“莫大的支持”。别忘了前文“我的‘小反对派’们”对“我”故意吵嚷“我”的父亲“吃了炮子儿啰”的事。行军打仗,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我”和母亲天天都为父亲悬着心,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小反对派”们的行为真的使“我”太伤心了,在这个时候,蔡老师的支持怎能不使“我”感动呢?

顾老师: 你能联系选文之前的叙述进行分析,足见你很用心。这篇文章层层铺叙、推波助澜,情到浓处自动人。作者通过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包括后来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认真负责、惹学生喜爱的老师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我”这个纯真的孩子形象。

生2:谈到描写,我觉得第三个选段通过“扫”“露”“支”“撒”“牵”“拉”等一系列动词,将捕鸟的场面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十分有趣。

顾老师:是的,这个场面很有趣,雪后捕鸟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这也让鲁迅先生日后回忆起来,多了几分温情。同学们,作家在进行场面描写的时候,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在传递一份真情,因此,我们在进行场面描写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动作描写。

生3: 我觉得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时,给我们展现的画面也很美。

顾老师:怎么个“美”法?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吧!

生3:(思考)轻快明丽。

顾老师:面对轻快明丽之景,我们得用何种心情去欣赏呢?(学生有说愉快的,有说快乐的,有说欣喜的,有说高兴的……)

顾老师:同学们,文章是用来传情的,情在记叙中孕育,情在描写中动人。要让我们的文章能打动人心,就一定要描写好动情点。(在“动情点”之前再板书三个字“描写好”)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们的共同讨论,决定修改好三个动情点。

动情点一:通过修辞美化首尾对“老树和小树”之景的描写,并注意该景与奶奶和“我”之间的挚爱之情的交融。

动情点二:对奶奶的衰老形象加以具体描绘,将眼前的奶奶和记忆中的奶奶进行对比,体现“岁月不饶人”之理。

动情点三:写好“我”骗奶奶的画面,即写好假(骗)中之真(爱)。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为了奶奶的微笑》。

为了奶奶的微笑

时 睿

门外的小树越长越高,枝繁叶茂;可它身旁的老树却不再长高了,因为它把养分给了身旁正在成长的小树……风抚枝叶,沙沙作响,那是老树无悔的笑声。

“唉,那棵树我小时候就有了,现在居然不长了。”奶奶叹着气,把饭盛好递给我,又去端其他的盘子。我在桌旁坐下,听着奶奶蹒跚的脚步声,像踏在沙上一样沉重,不觉心中一酸。记忆里,奶奶一直是极干练果断的,可如今,她的步伐居然会如此缓慢绵软,到底是岁月不饶人啊。菜陆陆续续地上了桌,丰盛的菜肴把桌面挤得一点儿空隙都没有。

我信手夹了一块肉,细细嚼了几下,重重的咸味在口中直打转。我忍不住想把它吐出去,刚要开口,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她像一个孩子那样舔舔嘴唇,用饱含期许的目光看着我。嘴中的咸味在舌尖上蔓延,可望着奶奶不变的笑颜,我竟有片刻的犹豫,于是强忍住舌尖的涩意,重重地点着头,肯定地说:“好吃呀!好吃得很!”那天,一桌子的菜都很咸,可我依旧像往常一样,挨个动筷子尝了尝,并用很夸张的笑容掩饰我那因为咸味儿而扭曲了的五官。因为我知道,为了这一桌菜,奶奶花了太多时间,进到我嘴里的,又何尝不是奶奶浓浓的爱呢?

因为菜太咸,我只得一个劲儿地扒饭吃,奶奶心生疑惑:“丫头,你今天的饭怎么吃得这么多?”我赶紧笑着说:“因为奶奶今天的饭菜煮得香啊。我饭量也就大了。”奶奶听后,笑了起来,连皱纹也舒展开来,似水波一般层层漾开。她抚摸着我的肩,一遍遍地念叨:“好好好,多吃点。你现在学习累,正是用脑的时候。”一边说着,一边用欢喜而又满足的眼神望着我,满眼暖意……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奶奶絮絮的唠叨声心生厌烦,也不再会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而对奶奶精心烹制的菜肴一口不动,更不会以学习任务重、作业太多为借口推脱掉她的盛情邀请,因为我不想看见她失望的眼神,只想为了她的微笑而付出一切。奶奶,你可知,我多想化作清风,吹散你眼中的愁绪;奶奶,你可懂,我多想变成一轮艳阳,温暖你唇角的微笑。

奶奶,不用伤感老树的衰老,因为小树会变得高大,为老树遮风挡雨,就像当初老树为小树遮挡了一切风雨与阴霾一样。请你一定要等到小树长大的那一天。到那时,相信你会看见老树欣慰的笑颜。

师生点评

顾老师: 请同学们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说一说升格后的文章有哪些变化?

生9: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关于小树和老树的描写与“我”和奶奶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契合了。

生4:开头有景、有人也有情,我现在读完后,还真的感动了呢。

顾老师:人不离景,景中含情。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生10:文章的选材虽然很平淡,叙写的事情也只有一件,但言假情真——“我”骗奶奶的话是假,“我”爱奶奶的心是真。这假中之真,格外动人。

顾老师:真作假时假也真,人间真情最动人。还有没有补充的呢?

生5: 修改后的文章对奶奶的衰老形象做了精细的刻画,并与奶奶过去的形象进行了对比,深刻地体现了“岁月不饶人”的道理,很感人。

顾老师:写人时,入形才入情,入情才入理。写好文章的动情点,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会感动许许多多的读者朋友。

【杏林春暖】

最后,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选材和描写的妙处。

风会留恋一朵花的香

杨 焱

窗台上的空瓶里不知何时多出了几朵栀子花,绽放得刚好,一小瓣一小瓣素净的白,像是汉白玉雕琢的,这般小巧玲珑,唇齿间、心脉里都被这芬芳的花香溢满。恍惚间,在精致的蕊中,熟悉的眉眼舒展,唇角若隐若现的弧度勾起回忆……

初见。踏入陌生的教室,你一头利落的短发,穿着藏蓝色的衣服,脸上是一抹恬静的笑。你安静的目光里饱含着温柔,眉宇间藏着的是一份期待吧——你又有了一群新的孩子。无意间,与你的目光相遇,你眼神清澈,泛着点点友善柔和的光,好像在说:亲爱的孩子,欢迎你加入九班。一时间,心中竟也盛满了欣悦,开出洁白色的花,从此,便成了你的孩子。

后来呵,渐渐熟识起来。你教的科目是我最爱的语文,于是,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欢喜的事:我喜欢你每天上课时软和而又清新的声音,仿佛云朵一般;我喜欢你每天上课时清澈的眼眸,似乎在与我说话;我喜欢你路过我身旁时身上氤氲着的淡淡浅浅的香,不浓烈,不张扬,有栀子花般别致的韵味。虽有年龄的差距,你却让人感觉到大姐姐一般的亲和。课间,你经常和我们开玩笑,让忙碌的学习中总是透着欢笑声。大扫除、运动会……无论何时,无论何处,你永远都和我们相伴,辛勤打扫的身影,呐喊助威的身影,寻人谈心的身影……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斑斓的画卷。

你也很严厉,经常批评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可每次指责完,你的眉头总是紧锁着,眼眶红了一圈。我知道你在自责,自责自己的“无能”,从来都好强而又追求上进的你多么希望我们能和你一样,奋力拼搏。亲爱的老师,你的心,我们明白。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你蓄起了长发,更显温婉,而我们这群风一般的孩子也将要离开你了。没有人愿意提起离别,可黑板上的数字却在提醒我们:离别将至。亲爱的顾老师啊,即使我们走得再远,也忘不了你所散发的芬芳。我们会带着你的期许奋力追梦,我们永远都会记住三年来点滴的温情,记住曾有一朵花为我们倾吐了所有的幽香。

风会留恋一朵花的香,我们会将你的美永远镌刻在心中。

为了我的选择

顾 琴

这一生,我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就决定了我将会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而不懈努力。纵使身后有冷雨寒风袭来,我也只顾风雨兼程。

也许因为我刚工作不久,仍带着学生味儿,也许因为我上课时一直微笑着,所以,班上有些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总不能安分守己。我善意地提醒了两句,他们却毫不在意,直到——

那年年末的某天,上午第四节课,我正认认真真地评讲试卷,不少学生早已归心似箭,有几个调皮鬼还把文具盒弄得响声阵阵。我注视着他们,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我又急又气。我分明感到不争气的眼泪溢满眼眶,但是,我忍着没让它滑下来。谁知道,这泪水竟潜流到鼻腔里,我不禁吸了一口气,顿时,鼻腔里酸酸的、涩涩的。想起他们一贯的不求上进,还要所谓的面子,我有点语无伦次了:“好,你们每次都要我给你们自尊心,可你们哪次给了我自信心呢?”说完这句话,我感到脸上发烫,下眼皮快撑不住急于滚落的泪珠了。我把教室门一开,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出门后,任泪水滑落在面庞。

这时,教室里出奇地安静,两个女生急急忙忙追上了我,递上面纸,稚气地安慰我:“老师,你……你不要哭,好不好?我们一定会学乖的。”我能感受到她们的惊恐和不安,感受到她们追上我是花了很大的勇气的,可是,我还是不敢转过身来看她们,我不想让我的学生知道我的脆弱。

那个星期的周记中,学生们用或羞涩或直白的语言记下了这件事,表达了共同向上的愿望。至今我仍记得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老师,对不起!是我们不够努力。你别难过,我们一定会给你自信心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看完之后,我知道自己那天太冲动了,孩子们还小,他们是多么美丽的花朵啊,纯净得不带任何瑕疵。我的心里充满了心疼和自责。于是,我暗下决心,要为孩子们的成长不断付出。

经过这件事,学生们上课时纪律好了很多,就算有一两个调皮鬼捣蛋,周围的学生也会及时制止他们。或许是我真心的付出感动了那些冥顽的孩子,他们渐渐懂事了。

从那以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依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我总是对他们进行春风化雨般的耐心教育。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真切地懂得了“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的道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真情感悟】相关文章:

感悟真情范文05-18

真情感悟范文05-20

感悟真情作文素材09-08

诚心交流真情感悟07-05

平淡生活感悟真情07-25

阅读真情05-17

真情奉献06-19

传递真情07-27

人间真情08-15

抒写真情08-30

上一篇:中南大学下一篇:统领工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