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包装设计前景

2024-08-18

绿色包装设计前景(精选4篇)

绿色包装设计前景 第1篇

在中铝华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隆福教授看来, 电解铝、电解锌、电解铜、电解锰、电解食盐水 (氯碱) 、电解水制氢等一系列工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采用大功率的整流供电系统, 交流变直流问题不可回避, 因此也造成降低电网的电能质量以及高耗能的特点。而绿色节能直流电站正是通过创新交流变直流这一重要环节的技术, 以达到节能降耗目标。

当前电解行业传统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基于目前供电系统所采用的国家电能质量标准所做的被迫治理措施, 近乎于一种公益性的投入。而湖南大学创新研发的绿色节能直流电站, 以感应滤波专利技术为核心, 在靠近源头处, 利用整流变压器固有功能, 治理整流系统对电能质量的破坏, 且降低整流系统的损耗, 使得大功率整流系统噪音污染减小, 且能够将之前单纯性的投入转化为3年内可以收回投资。

在绿色节能直流电站中, 3个方面的关键技术, 即谐波屏蔽技术、无功优化补偿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成为创新攻难主要关卡。其中谐波屏蔽技术又称为感应滤波技术, 是绿色节能直流电站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

当前, 我国非线性用电设备在电网中大量投运, 造成电网的谐波分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电网的供电损耗, 而且干扰了电网的保护装置与自动化装置的正常运行, 造成这些装置的误动与拒动, 直接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

在早期的电气化铁道牵引网中, 需要将27.5kV的单相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以作为直流电机的电源, 并由直流电机驱动电力机车。在交流变直流的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谐波。传统治理谐波的方法是采用分流技术, 即在27.5kV的交流侧加装LC滤波器对谐波进行分流。该技术一方面效果欠佳且可能产生谐振, 另一方面, 由于电压等级较高, 导致滤波装置的成本增加。

湖南大学刘福生教授于1995年首次提出利用变压器的安匝平衡原理实现滤波的理论构想, 即感应滤波技术。在2006年5月湖南大学投入1000多万元的输变电新技术研究开发平台上, 这一专利获得验证。

湖南大学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通过上述的感应滤波技术可以降低变压器的谐波损耗和基波损耗, 实现节能。考虑到当时整流机组没有专门针对节能的技术, 而节能在高耗能的电解整流行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项目组在推广过程中重点强调了节能的概念, 并提出绿色节能直流电站的思想。绿色节能直流电站将感应滤波技术与移相滤波技术有效结合, 一方面, 有效抑制换流变压器铁芯中的谐波磁通, 可降低换流变压器的铁芯损耗;另一方面, 将换流器产生的谐波电流与无功电流约束在变流系统的阀侧部分, 抑制其向交流网侧的扩散, 可大大降低谐波电流和无功电流约束在换流变压器铁芯、网侧及电网其它电力设备中产生的损耗。

据罗隆福教授介绍, 绿色节能直流电站包括三大部件:感应滤波整流变压器、整流器和感应滤波功补装置, 具有显著的优势:在高耗能行业的大功率整流系统中, 电网谐波少, 变压器噪声低———绿色;感应滤波、变压器设计、整流柜和滤波器设计、系统优化运行———节能。根据上述绿色节能直流电站的思想, 项目组得到了中盐株洲化工集团6脉波首台套绿色节能直流电站的应用机会, 并多方筹集研发资金600万元, 于2009年4月完成整流变压器、整流柜、滤波器等系统研发并投入运行。权威机构测试结果表明:整体运行效率比原系统提高2.38%, 5、7、11、13次谐波滤除率90%以上, 网侧功率因数0.97, 变压器噪音明显低于原系统。这一系统稳定运行至今已经3年多。

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 第2篇

绿色食品是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 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 正式拉开了农业革命的序幕。进入上世纪80年代, 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农业的新模式, 如替代农业、低投入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于是相应地出现了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等名称。世界各国的称谓虽有所不同, 但其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 即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的使用, 而尽量以高新生物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生产加工无污染、无公害食品, 以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

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并成为食品消费领域新热点。发达国家市场调查表明, 美国5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无污染的果蔬, 即使付出较高的价格;英国有66%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付高价购买无污染的果蔬食品。由于市场需求强劲, 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极大地影响了政府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20世纪90年代绿色食品的发展已形成三点共识:一是绿色食品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因而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其发展显示出稳步上升的广阔前景;二是绿色食品质量高, 市场竞争力强;三是绿色食品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 因而市场供给量迅速增加。尽管目前绿色食品生产量和消费量还小, 但不久的将来规模必将迅速扩大, 将人类食品消费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绿色食品的定义和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其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绿色食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称为“绿色食品工程”, 其注重生产基地、环境、食品检验、市场运行和科研教育等各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联系。绿色食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标准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 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国家对各项标准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参照国外绿色食品标准的基础上,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结合国情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及A级绿色食品两类。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我国以往制定的食品标准根本区别在于:绿色食品生产以高新科技为手段, 以净化环境为基础, 培育高产、优质、无病虫害的动植物品种, 对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行全过程无污染质量控制。这样既保证了食品产量又保证了食品不受污染, 可以有效改善公众的营养水平, 促进人类的健康。

严密的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 组成了严密的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是参照国家、部门、行业有关标准并综合各部门、各学科专家的意见而制定的, 普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 部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标准直接接轨。从综合质量标准来看, 绿色食品整体质量代表了我国食品质量的最高水平, 绿色食品产品包装标准对包装材料的选择设计等方面, 均有明确和规范的要求。

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绿色食品的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以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的核心是将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农艺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定具体的生产和加工操作规程, 指导、推广到每个农户和企业, 落实到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 改变以最终产品的检验结果为评定产品质量优劣的传统观念。这是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新质量观。

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是全世界通用的区别不同产品特点或产地的手段, 如国际羊毛局的“纯羊毛”标志、我国的“真皮”标志等。我国绿色食品管理的—个显著特征是实行规范的标志管理, 即通过对合乎特定标准的产品发放特定标志用以证明产品的特定身份以及与一般同类产品的区别。绿色标志作为质量认证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注册, 将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紧密结合, 使绿色食品认定既具备产品质量认证的严格性和权威性, 又具备了商标使用的法律地位。

高度的组织网络。为了将分散的农户和企业发动起来进入绿色食品开发行列, 我国建立了三个组织管理系统:一是在全国各地成立了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 系统地承担绿色食品的宣传、发动、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二是通过全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个农户和农场, 以保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 推动绿色食品开发向基地化、区域化发展;三是委托全国各地农业环保机构和区域性食品检测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产地质量和食品质量检测。这个独立于管理系统之外的质量监督保障网络不仅保证了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公正性, 而且增加了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科学性。

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

我国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是有现实背景的。首先, 其顺应了世界食品贸易结构变化。当前世界食品工业正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即消费者对食品新的需求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食品科学研究, 重视开发新产品, 特别是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食品、无污染食品及保健食品已经成为市场最有发展潜力、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食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绿色食品销量仅占整个食品销量的1%, 预计到未来可达到10%。只要能够精心组织,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绿色食品开发将有广阔前景。其次, 它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从食品消费方面看, 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制定的平均热量摄入水平。公众对食物的要求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并开始关注食品的安全保障问题。由于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这一特征决定了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家某权威机构调查发现, 以下三部分人可望把日常消费食品的大部分提升到绿色食品的档次:一是收入稳定的知识阶层, 他们了解绿色食品含义, 出于对自身健康的长远考虑, 愿意多花点钱消费绿色食品;二是在国内旅游暂住或定居的外国人以及少数归国华侨, 其中不少有食用绿色食品的习惯;三是追求时髦的富裕阶层。据推算, 这三类人群全国如果能达到1000万, 每人每年消费2000元绿色食品, 便会形成200亿元的市场。再从目前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状况看, 我国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中, 绿色食品消费呈现上升势头。据有关部门调查, 北京、上海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到绿色食品, 当然这里指的是A级绿色食品而非AA级绿色食品。

绿色建筑环境控制技术及发展前景 第3篇

关键词 绿色建筑;环境控制;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213-01

1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21世纪中叶的75%以上,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能源过高消耗带给我国巨大压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势成必然。2005年10月建设部、科技部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6月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深深体会到绿色建筑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据介绍作为上海世博会永久保留场馆的世博中心建造过程充分考虑建筑的绿色、节能、环保,通过朴素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能源和水耗,室内空气质量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多方面进行控制。通过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化处理,将世博中心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成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典范,实现了可持续的运营、使用与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不等于高成本、高投入,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本地化的屋顶,就是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建筑,据统计,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以上,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因此我们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可以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可计量、调控。

2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物内部装饰、装修成为时尚。能源危机所引起的节能热潮,使人们在普遍使用保温节能材料的基础上,将房屋尽可能密封。建筑物密闭程度的增加,新风量的不足,导致了室内空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增加了室内人群与污染物的接触机会,因此需要对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地控制。

对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可以采用健康新风与冷热回收技术。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很好,通过围护结构渗透到建筑内部的外界空气大为减少,要保证室内空气品质,保证室内人员的健康和舒适度,则必须保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的供应。而新风负荷则是构成室内冷负荷的一个重要部分,可占到总制冷负荷的30%,甚至更多。因此,在引入室外新风的同时,应考虑对于排风冷量的回收。新风换气机分为全热交换和显热交换两种。显热交换可以回收显热量的70%左右,全热交换则可以回收全热热量的60%。在集中建筑中采用新风换热设备可以大幅降低由新风引起的冷负荷,同时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回收建筑内的余热并节省能耗,可以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是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一种特殊的应用方式,即用雙管封闭式循环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部余热为主要特征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此系统可利用室内放出的热量加热循环水,再由循环水加热室内,其不足部分可启动加热设备补充,这种运行工况是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较经济的较理想的运行方式,达到最大节能效果。

同时冰蓄冷式空调适用于有时出现空调尖峰负荷的室内。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比传统空调多了一套蓄冷设备,而制冷系统及空调箱循环风系统基本上与传统的空调系统是一样的。它主要是利用水的的显热或水、冰相变过程的潜热迁移等特性,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开机蓄冷,在电网用电高峰时段释放冷量,以缓和电网峰段电力供需矛盾,达到“ 移峰填谷”的目的。即尽可能利用低谷电力负荷,使制冷机在满负荷情况下运转,将空调全部或部分冷量以显热或潜热形式储存,一旦出现空调冷负荷,则令冷冻水循环运转提供空调所需冷量或令冰吸收熔解热融化后以低温水形式提供空调所需冷量。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系统中,还可降低供回水参数,使新风负担所有潜热,风机盘管负担所有显热,有效的改善室内卫生条件。

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的应用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很好的与建筑外形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住户提供日常热水供应,包括洗手、洗菜等低温热水和洗浴所用的高温热水。同时集热器可以有效减少屋顶的辐射过热,起到良好的遮阳效果。

3 绿色建筑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

绿色建筑已经是未来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国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宗旨已经充分体现出绿色建筑对未来城市发展起到的绝定性作用。建筑是城市组要构成元素,人们对建筑的定义并不模糊,但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也只是泛泛的局限于立体绿化、屋顶花园之类,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种体现方式。绿色建筑是一种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也可以是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衡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

我国绿色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完善的方面有很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2)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已经制定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3)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培训: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绿色建筑的实践将促进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全人类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百战主编.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王崇杰,薛一冰,等.太阳能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绿色包装设计前景 第4篇

摘 要 简述了枸杞的基本知识、作用、国内分布区域;介绍了湖北杂交枸杞历史经过、主要特点及在武陵山区的种植概况、发展前景;提出了湖北杂交枸杞在武陵山区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枸杞;食药价值;武陵山区;发展前景;绿色高效栽培

中图分类号:S567.1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4

枸杞是一种茄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成龄树高1.5~2 m左右;栽植几个月即可开花结果,生长期35~70 a不等,有的树100 a之久还能结果[1];枸杞全身入药,但以浆果利用为主要途径。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数宁夏,国内枸杞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除宁夏自治区面积最大外(2012年种植5.73万hm?,产量13万t,分别占全国36.9%、43.7%),还有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省、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等[1-2]。

湖北杂交枸杞20世纪80年代末期问世后,不仅填补了中国南方枸杞栽培的空白,而且在湖北掀起了90年代初的杂交枸杞热[3]。随着国家片区开发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倾斜和地方实施富硒绿色、有机食品战略,以及国家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化,湖北杂交枸杞的推广应用将在武陵山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1 枸杞的食药保健作用及加工产品

1.1 枸杞的食药保健作用[1,3-10]

枸杞属药食同源植物,即是名贵中药材,又是营养滋补佳品。据分析,枸杞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脂肪、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以及钾、镁、钙、铁、磷、锌、硒等矿物元素。此外,枸杞中还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甜菜碱、等生物活性物质。

古人认为常食枸杞子可以“留住青春美色”“伴随天地齐寿”,日本人认为枸杞是“保命产品”,欧洲人称“健美产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枸杞具有降血糖、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20多种多种药理作用。世界著名草药专家及注册药济师Dr. Earl Mindell(明特尔博士)还列出34项我们应该服用枸杞子的理由。

综合文献资料,归纳枸杞的明显食药保健作用有6降6抗12增强,即降血脂及血糖(防糖尿病、高血压)、降胆固醇(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肝病(防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肺病(肺结核)、过敏性疾病(炎症、关节痛、胃肠痛、出血症);抗衰老、氧化、突变、疲劳、肿瘤癌症、辐射损伤;增强免疫能力、造血功能、脑部功能(记忆力)、心脏功能、性功能、内分泌及甲状腺分泌功能、眼部健康(明目)、防御能力(机体适应力、对伤害忍受力、体内损伤恢复力)、排毒能力、口腔疾病抵抗力、皮肤疾病(斑秃、银屑、疱疹湿疹、神经性皮炎)抵抗力、体表健美(美容养颜)。

1.2 枸杞的加工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枸杞的加工产品50余种,可归纳为四大系列。即食品类系列(包括枸杞面条、方便面、面点、面包、糕点、蜜干、罐头、果酱、保健粥、全粉、精细粉、豆浆晶、软糖、月饼等)、饮料类系列(包括豆奶、奶茶、可乐、果汁、咖啡、核桃乳等)、医药保健品类系列(包括胶囊、冲剂、健脑及各种口服液、蜂王浆、保健茶、枸杞酒等)、美容化妆品类系列(枸杞膏、护肤霜)[1,3,11]。

2 湖北杂交枸杞的历史经过及主要特点[3]

2.1 历史经过

原湖北农学院马爱茹、朱一恕副教授(现湖南农业大学退休教授)针对宁夏枸杞引种江汉平原试种,由于不耐渍、不耐湿、发生严重根腐、黑果现象,以宁夏栽培枸杞诱导加倍,再与华夏枸杞(本省野生枸杞)杂交选育成功的湖北杂交枸杞于1987年定型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后,使南方枸杞开始规模种植,20世纪90年代初期,湖北省宜昌以下5个地市的18个县(市)种植面积就达到700 hm?,麻城市建起了中国南方唯一的最大枸杞生产基地,当时农户就可从中实现种植纯收入0.5万~0.6万 元/667 m2,部分农户加上育苗使收入达到1.5~2万元。在配套开展的杂交枸杞生产及系列产品开发中,研制的枸杞加工产品,除远销沿海、台湾及香港外,还出口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赚取外汇。后因多种原因,导致湖北枸杞产业萎缩。

2.2 主要特点

经营养成分测定及药检分析,湖北杂交枸杞质量与宁夏枸杞相当或优于宁夏枸杞。其中VC含量高于宁夏枸杞,有害铜元素、单宁、涩味及非药用成分(灰分、不溶性酸)低于宁夏枸杞,产量比宁夏枸杞高30%以上,经过多年试种示范,表明该品种适合南方地区种植。

3 湖北杂交枸杞在武陵山区的种植概况及发展前景

3.1 种植概况

曾在湖北农学院学习过园林技术的建始县供销系统下岗职工朱和平,通过打工积蓄回到家乡创业,获得湖北杂交枸杞在武陵山区恩施州的种植权属,从2008年引苗试栽,逐步扩大,至今已在各地建起生产基地152 hm?(管理及时,栽植次年产量可达500kg/667㎡以上,3 a后产量上升到2 000~5 000kg,种植收入2万元以上,效益十分显著),通过“公司+专业社+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以保护价回收鲜果,保障了种植农户利益,加快了基地建设步伐。

3.2 发展前景

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土地肥沃、富含硒锶,气候温和、空气良好,地理位置佳、环境污染小,是湖北杂交枸杞的最佳规模种植区域。2013年注册的湖北枸杞珍酒业有限公司(目前年生产能力为1 000 t,需原料基地面积700 hm?左右),使湖北杂交枸杞种植、深加工与国内外大市场密切对接,加上地方政府及财政、发改、农业、商务、扶贫开发、银行、科技等多个部门,将该产业和企业列入重点支持、资助对象,更加确保了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该公司枸杞发酵酒产品的迅速走红(国家食药局、技监局、商务局检索确定为国内唯一的枸杞原浆酒;2014年,参加韩国首尔国际食品展现场签约50万美元,首届湖北省食文化节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湖北食文化品牌”,首届[武汉]绿色产品交易会暨中国[湖北]生态文化论坛上又获金奖;产品除国内大中城市畅销外,还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必将带来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湖北杂交枸杞在武陵山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好机遇,前景十分广阔。endprint

4 湖北杂交枸杞在武陵山区的绿色高效栽培

4.1 田块选择

地势缓坡或平坦地,且避风向阳,排水方便,土层深厚肥沃,不荫蔽、不渍水、不板结。

4.2 精细整地

栽前深耕整田,栽后2~5 a结果初期深耕疏土,截断主根促新根萌发。

4.3 栽培密度

缓坡田株行距1 m?/株,栽植660 株/667 m?;平地整厢,厢面宽1.6 m(并排栽两株)两株间距0.8 m,厢沟离苗距离0.4 m,厢间沟宽0.2 m。栽培当年单作不间套它作,2 a以后植株较高时,可间插红薯或花生控草保墒。栽后5 a苗更大,明显表现过密时间挖移植,扩大面积。

4.4 栽培方法

4.4.1 栽植季节

头年12月-次年3月(公历)。

4.4.2 栽植方法

按行距牵线挖0.34 m深、宽一致的栽植穴;底施腐熟有机农家肥2.5~5kg+高档商品有机肥1~2kg+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0.5~1 kg/株,并盖土5 cm;再将根系四周铺开,让其充分舒展,然后边轻提苗木边培土踏实,使外露植株主杆高度保持0.3~0.5 cm;苗栽好后及时插上2 m长竹杆(或细木棍)便于来年定干绑扶;同时,根据土壤墒情浇灌定根水及稳根水。

4.5 主要病虫草鸟绿色防控

4.5.1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主要诱杀蛾类、天牛及蝼蛄类害虫和蟋蟀(控制面积:小型每台1 hm?以下,中型以上每台1~2 hm?);

4.5.2 悬挂粘虫板

粘扑蚜虫、粉虱、蝇类等小型害虫(生长期悬挂20~30 片/667㎡,60 d后更换)。

4.5.3 生长期以前预防

结合底施肥料混拌毒.辛+蜡质芽孢杆菌(或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NEB(或其它)菌剂预防地下害虫、线虫及生长前期的根腐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冬季清园搞好枯枝落叶的收处,减少残存的病虫基数。

4.5.4 生长期间微毒及低毒药剂选择

蚜虫、粉虱、木虱、蝇蛆类害虫可选阿维菌素、鱼藤酮、狼毒素、吡虫啉、吡蚜酮等。瘿、螨类害虫主选茼蒿素、浏阳霉素、阿维菌素、甲维盐。蝽象类主选白僵菌剂。介壳虫可选噻嗪酮、毒·噻、毒·马。炭疽病可选中生菌素、嘧啶核苷素、悟宁霉素、咪鲜胺等。28星瓢虫主选瓢虫菌、阿维菌素、鱼藤酮。蚂蚁主选多杀霉素、依维菌素。田间杂草主要采用早期人工除草或间套作物、厚膜覆盖措施予以控制,也可采用双丙氨磷、除草菌素、除草霉素、敌草克、禾长蠕孢等生物类除草剂预防(禁施化学除草剂)。成熟果期鸟雀为害可采用无毒无残留的叶面肥型驱鸟剂(如闻立逃等)驱避或安装防鸟网。

病虫预防几次施药一般间隔10 d左右,施药次数及最后施用时期必须遵照绿色食品规定。

4.6 整形修剪技术

4.6.1 第一年整形修剪

4.6.1.1 抹芽打顶

春季发芽后,待芽长20 cm左右选一粗壮的嫩芽作主干培养(其余嫩芽子,即枝条全部摘除),所留芽子(主干)长到40~60 cm高度时打顶(摘心),并用细布袋或塑料绳将此芽枝横“∞”字型活套绑护插杆(高度1.2~1.5m)上,使主干发枝,主干剪口下留3~6个发育良好的芽做主枝,分布于主干周围(主干上其它部位发的侧芽全部抹除);主干上的主枝长到30 cm长时,以20 cm处短截修剪,促芽枝再发形成侧枝(即花枝)粗壮生长,侧枝长到20 cm以上时,从20 cm处短截,促多开花挂大果,以此类推。

4.6.1.2 主干延伸

从第一层主枝中选留一个粗壮良好的芽继续作主干的第一次延伸(抹芽摘心同前),以后再从第二层主枝中选留1个粗壮良好的芽作主干的第二次延伸。

经过几年打顶和短截修剪,使树逐渐形成自然半圆型的三层或多层楼状树冠和多级枝组。选取的一级主干、二级主干应及时用小绳呈横“∞”字型活接头绑扶在所插的竹竿或木棍上,以促进分枝均匀分布空间和花枝生长。

4.6.2 两年生以上整形修剪

主干顶端20 cm为形带,其余下端萌芽全部抹除。

4.6.2.1 休眠期修剪

选顶端直立中间枝,主枝延长枝短截扩冠,剪除树冠上部和主枝上抽生的徒长枝。修剪期一般在2~3月,修剪顺序为根茎抹除萌蘖枝、树冠剪除徒长枝(冠顶采取去强留弱)、中层短截中间枝、下层留顺结果枝、枝组去弱留壮枝、冠下回截着地枝。修剪原则是截横不截顶,去旧留新枝,密处多疏除,稀处留油条(即徒长枝),空处要短截,油条来补空。最终保障每株拥有15~20个骨干枝。

4.6.2.2 夏季修剪

抹掉根蘖,对有空间的新梢进行多次摘心,增加技量。它是实现枸杞丰产,持续结果的最关健技术。通过多次打顶摘心促进芽体萌发,有效增加枝组,形成新的结果组,保持正常成花结果。夏季修剪采用抹、剪、截的方法(抹去植株根茎,剪去背萌芽、主杆及膛内直立稠密的萌芽,短截树冠上层抽生的中间枝和部分背上枝,剪除穿膛和直立旺盛的背上徒长枝),经常疏除扫地枝、病弱枝、交叉枝,确保分布合理、均匀透光。

4.7 肥水管理

除底肥外,枸杞可在4月中旬-5月上旬追施尿素15~25 g/株(或商品有机肥100~150 g/株);6月上旬可追施高档有机肥(或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25~50 g/株;春枝生长期--花果期每隔10~15 d可结合病虫防治搞好磷酸二氢钾+硼钼肥的叶面施用。

武陵山区枸杞栽培,只有在遇持续高温干旱期,才需适量灌水或多次喷水(也可采用高科技产品,如保水剂、抗蒸腾剂)通过抗旱捉高产,一般情况下平田重点是搞好清沟排渍,确保三沟畅通。

4.8 果实采摘

枸杞从5-11月不间断的挂果、成熟,可分期分批或随熟随采,按照收购部门质量要求及时采摘,盛果期可一星期采摘一次。武陵山区需待露水干后才能采摘,采后及时交售或放阴凉处、冰箱中储存待售;干果销售需采用烘干处理。

参考文献

[1]钟鉎元.枸杞高产栽培技术(第二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1-8.

[2] 2014年中国宁夏枸杞行业市场分析报告.http://wenku.baidu.com/link?u…2014-10-28

[3]戴凯书.湖北杂交枸杞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14(3):77-80.

[4]盛明智,夏姣,李晓娅.枸杞子的栽培与开发应用[J].中国药业,2003,12(11):59.

[5]周晶,李光华.枸杞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93-94.

[6]霍超,徐桂花.枸杞生理功效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50-51.

[7]王亚军,安巍,石志刚,等.枸杞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213-13214.

[8]枸杞的16种祛病养生功效[EB].http:// www. news.xinhuanet.com/hea.2012-09-24

[9]近年来中药枸杞子的研究进展[EB]. http://www.39kf.com/cooperate.2005-06-30

[10]世界著名草药专家及注册药济师Dr.Earl Mindell明特尔博士列出34项我们应该服用枸杞子的理由[EB].http:// www.niwota.com/submsg/.2009-05-14

[11]枸杞加工及其产品开发专辑[EB].http:// www.nyzlw.com/p1/07/p1.2007-05-07.

上一篇:抗凝治疗药物下一篇:团结共事